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深深体会到,现在的课程跟以往相比,从知识到方法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上课内容生活气息、现代气息和高科技气息非常浓厚。这使得许多教师不知如何写新课标下的教案,特别是对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有了新的困惑。教学目标在教案中如何陈述,教学目标在新课开始之前要不要告诉学生,何时告诉效果最佳,怎样设计作文指导课及讲评课的教学目标等等都是老师们关注的话题。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通俗一点讲,就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计划的确定,进而在教学活动中达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展现,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支配、调节、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它们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学目的是对所有教学活动的总体要求,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着眼于教师的教,无法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只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比教学目的更具体、更明确,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操作性强,可检测。
一般说来,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第一,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第二,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行为。第三,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第四,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教学目标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具有确定明晰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的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方向,是预期的指导。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有预见性,而且是具体的、清楚的、可检测的。
(二)教学目标具有帮助教师使用最佳教学方法的作用,不同的课程可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最佳的教学方法又是一对孪生姐妹。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于基本知识的传授,那么教师宜用启发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那么教师宜用演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如果是讲童话故事,有表情的朗读、分角色表演要比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故事梗概效果好。最佳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有最佳的听课情绪,也会感染教师讲课技巧发挥到极致。
(三)教学目标具有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检测,但检验教学目标是最直接、最客观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具有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想使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激励作用,教师就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他们的个别差异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是不同的概念。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是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应达到的水平,它相对于教育宗旨是具体的,但是相对于教学目标又是抽象的。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不是随意性地扩展,更不是“节外生枝”,有的甚至错误地将既定的目标完全放弃。它是生态的课堂,是符合学生年龄、心态、层次的课堂,它是生命的课堂,是有朝气的活泼的课堂,是玩与学充分相糅的课堂。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领导下的预设,远离文本、脱离实际,随心所欲、或以点咬面、为教而教的目标预设是错误和偏离导向的,显然不是我们的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三、教学目标的种类
宏观的教学目标有单一性教学目标、行为性教学目标、表现性教学目标、生成性教学目标等多种。单一性教学目标就是基于经验、传统教学模式,按照大纲要求,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已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这种教学目标易于教师授课,却不利于学生横向与纵深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行为性目标指教师要预设学生在某一学习活动结束后的行为结果是否达到新课程标准。表现性目标主要是描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业的情境,将要处理的问题,将要从事的活动和任务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生成的课堂就要有生成的目标。生成性目标会打乱原有的教学计划,中断已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既是预设的,又是生成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怎样能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看教师的知识面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了。预设和生成同时存在,由因追果,由果推因,水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精彩的课堂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微观的教学目标要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来设计。
四、教学目标的内容
(一)以有益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容为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有特定的年龄发展阶段,在教学中,要根据其智力和能力水平、倾向性、心理承受力等来选择和组织相应的课堂内容,以使学生充分调动内部自然条件与教师相配合,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产生与课堂内容相通的思维与活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堂内容时有一定的方向性,哪些例子可以拿来在课堂上展示,哪些用对话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哪些练习需要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完成等等,这些教学目标的设计会引导学生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
课程教学内容还要顾及学生的经验。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有一定的生活学习经验,只不过局限性不同罢了。学生的经验是先前学习知识的积累,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与前提,学生的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参与学习活动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是直接性的,感想也最为强烈,课堂上知识和能力的获取是学生经验的最主要的来源。
兴趣也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能使学生对于新课题的解决、新知识技能的掌握抱有强烈的兴趣与动机,那么对一堂课来说就成功了一大半了,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与参与,兴趣就是学生真正获得知识的条件和催化剂。教学目标预设就要以能引起学生兴趣为前提。
(二)以有益于学生学会生存的内容为教学目标。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以应对在日常生活遇到的难题,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因而教师在教案的编写中要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作为预设教学目标,所讲内容要贴近生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更能感染学生的情绪,达到师生共振。过于注重理论化和逻辑化的传统课程远离了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忽视了知识的实用性。现在的学生更关注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现实世界的美与丑、真与假对他们更有影响,因而教师要选择有益于学生学会生存的内容为预设教学目标,将这些现实中的事情转化为必学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是适应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的,课堂就成了生活化的课堂。
要把有益于学生学会生存的内容为预设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到教学课程的问题化。问题是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个体知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情节性问题和现实性问题都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创设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并以生活中的常识来做例,如可以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提出一些问题,问题可以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金钱观,问题越真实,越现实,就越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越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
(三)以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为预设教学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哪一学科的责任,而是要所有学科共同担负的问题。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知识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各学科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共性。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的个性而割裂了学科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新课标下的教案首先要考虑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联系。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明白语文学科的可读性,不理解题意是解不开应用题的,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要明白图表的重要性,说不清道不明的位置了了几笔勾勒下来就一目了然了。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技术革新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着高科技带给我们崭新生活的同时,可以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可以坐在家里购物逛大街,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任何人都有权利知晓最新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再运用。那么教育机构是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己任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向,必须关注社会发展的前沿动态,从而培养学生获取前沿科学技术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怀源.驾驭语文课堂的艺术[M].南宁: 漓江出版社,2007:161-164.
[2]赵绍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00-102.
[3]关文信.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75-79.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来进行学习的。它将为后面继续学习小数乘法等内容奠定基础。在本课中,学生要理解整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法,以包装盒纸的价钱的情境引入,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然后教材先让学生估计积的范围,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再呈现多种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课程理念。在横式计算中初步感知算理。然后教材在竖式中标出每一步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并通过试一试、练一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
出示情境后,先出示尝试题,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并且进行估算,本节课的主题是竖式计算,不过小数乘小数的估算意识也应该进行训练。然后让学生在原有的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尝试计算。因为整数乘小数学生比较熟悉,所以说可以放手让学生来算,重点放在让学生说清楚算理,并总结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小数乘以小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分析及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计算问题的成功体会。
【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特别是整数乘小数的学习经验,对本课的学习能起到正迁移作用。但是学生的思维仍然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理解算理上还是有难度的。同时,他们的概括、归纳能力也尚不完全,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个别化对象分析:通过小数乘整数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把小数转化乘整数,而后进生在一内容上也能较好的学会小数乘整数,而小数乘小数的难点探究积的位数与因数位数之间的关系对他们来说比较困难,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出来的结果他们应该也能很好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笔算算理,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探究、合作
【教学环节】
一、情境创设,准备练习
出示图片,寻找信息。
种植草坪长:每米26元
包装纸:每米2.6元
种植草坪宽:每米85元
彩带:每米0.85元
【引导】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1.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引导】种植一个长8米的草坪,需要多少元?
26×8=?
学生在草稿本上列竖式计算,后反馈校对。
【小结】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出新知,揭示课题。
(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需要多少元?
【引导】(1)请同学们根据问题列一列算式
2.6×0.8=
(2)这个算式和刚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3)今天我们要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揭示课题:小数乘小数(板书)
【设计意图】以操场和礼品盒为素材,通过对比两个不同大小物体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物体的差别。通过对整数乘整数所提问题的解答,回顾了整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为新知的导入和探究作了水到渠成的迁移。
二、尝试练习,探究算理
1.初步估算
【引导】估一估,2.6×0.8大约是多少?
【预设】学生估算,可能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估算1:
2.6
3
0.8
1
3×1≈3
估算2:
2.6
2
2×0.8≈1.6
比1.60多
;
估算3:
2.6
13
3×0.8≈2.4
比2.4少
;
估得2.6×0.8的积的范围大致在1.60和2.40之间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应重视并加强估算。这一环节教学,学生通过对估算取值范围的确定,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另者,也提高学生快速判断计算结果正误的能力。
2、
尝试计算
【引导】要想知道2.6×0.8精确值是多少,可以怎样计算?
【组织】学生在草稿本上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巡视期间,师抽生板演
方法一:
2.6米×0.8米=
26厘米×8厘米
=208厘米=2.08米
方法二:
26×8/100
=208/100
=2.08
方法三:
2.
6
×
0.
8
2.
8
方法四:
2
.
6
×
.
8
2
.
8
【预设】估计算法有:
3.明确算理
【组织】板演展评
【引导】(1)这些算法各是怎么想的呢?
抽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4.算法择优
【引导】看来一道题目我们可以有这么多种不同的算法,那到底哪种是最好的呢?请同学们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算法,独立完成下题。
①变化题目: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需要多少元?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做法:
做法一:
0.85×2.4
=85×24×0.001
=2040×0.001
=2.04
做法二:
0.8
5
×
2.
4
3
4
1
7
2
.
4
在讲评时,沟通二种做法之间的联系。
0.8
5
×
2
.4
3
4
1
7
2.0
4
两位小数
一位小数
三位小数
②继续变化题目为:0.56×0.04
【引导】估计这时大多数学生在计算这题时就采取竖式计算了。
.6
×
.4
0.2
24
两位小数
两位小数
四位小数
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小结]随着数字的不断变小,我们要了解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总结】请学生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
小数乘小数算法:
两位小数乘两位小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尾就跟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对齐;接着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就跟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再把所得的两个积相加,再加上小数点。
5.检验笔算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与笔算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最省事的教法就是将计算方法和盘托出,然后进行大量的训练。但这样的教学是填鸭式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学生对计算的掌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节课,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练习,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找到解决问题计算的方法。学生根据其固有的经验和思维特点,找到其固有的计算方法(4种)。然后,教师引领学生把4种计算方法进行分类,说理,判误。沟通方法二和方法三之间的关系:道理一致,书写形式变化。至此,老师并没有简单主观地判定方法一乘法拆分法的不可取,而是在接下来的一个环节设置了145×13,让学生感悟145×13再把13拆分成几成几,已不可能,由此感悟到把乘法算式的一个因数拆分成两个数再相乘法,并不是普便适用的方法。接着,老师把题目的数字改大,让学生感知随着乘数数字的增大,拆分后用乘法分配率来计算的方法也不简便。至此,学生经过了方法择优的过程,体会到了用乘法竖式计算的必要性,乘法竖式的学习就显得自然而然,源于发自学生内心的需求。
三、巩固知识,发展思维
1.小数点搬家
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在竖式计算时,为了使竖式计算方便些,我们通常在上一行写三位数,下一行写两位数。)
2.基础练习
4.8×0.25=?
0.32×0.8=?
9.8×1.8=?
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在竖式计算时,为了使竖式计算方便些,我们通常在上一行写三位数,下一行写两位数。)
3、
综合练习
运用所学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引导】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如果是四位小数乘两位小数数,你会算吗?
一、导学案概述
“导学案”是教师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它既不是学生的学案、教师的教案,也不是两者的简单结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在课前预习阶段和课上自学阶段使用的一种导航工具,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自主设计出一套教学材料,再交由教师归纳补充,此过程是以“导学案”为纽带,教师的启发式教育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新模式,主要由课前预习、课堂研讨和拓展延伸三部分组成.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可以应用“导学案”教学.(1)导.先由教师给学生介绍勾股定理的定义,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提示相关的知识点: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它是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的工具之一,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勾股定理同时也可以运用向量知识理解,它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况.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理解新知识点,并提出新问题.(2)学.由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小组研讨组成,学生根据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在已学知识的认识上对此定理提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问题,可以提出:一个门框的长为4m,宽为3m,一块长7m,宽5m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由小组讨论得出结果.(3)案.问题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再根据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课后反思等相关内容的融合,就构成了这堂课的“导学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导学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导学案中包括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课堂探究、当堂检测、回顾反馈、归纳小结;课后练习、能力拓展.从导学案就能看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一目了然.选择的例题,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的探究后设计的.练习题也是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分梯度、分层次练习,这样就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使学生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2.增强数学后进生的兴趣
后进生学习不好,大部分是因为对数学没有兴趣,产生了学习数学的逆反心理.教师应该注重对这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降低其对数学学科的逆反心理,可以利用当堂检测环节,采用竞赛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题目,增强其自信心,再逐渐增加训练难度,促进其进步.通过培养竞争意识,让学生对此科目产生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鼓励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案是在小组间进行交流、探讨的,通过达标检测后,再进行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在交流与互动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处的.
“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试用阶段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合作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作用显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三、如何用好导学案
1.编好学案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编写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原则.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知识间的连锁关系,触发联想,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2.教师引导
在认知过程中,适当的问题能激发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得到教师的有效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也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导”的范围较广,既包括导入新课程、导入情境、导入学习过程,又包括深层次的学习方法指导、思维方式的启发、交流发言的指导等方面.
【关键词】更新观念 情感 教学特色 主体地位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课上能精讲多练,调动学生全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积极创设英语教学情景,避免以往的枯燥等英语的模式,使用大量的多媒体课件,适时适度地把课件与课本有机地组合起来,突出了英语新课程中提倡的任务型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等等现象都表明英语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在逐步深化。下面就近年来我与其他老师在新课标执行中的感受及实践作简要阐述,与广大一线英语教师共勉。
一、注重学生主体
《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学”服务。因此,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展程度不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案例:一个老师在Australia 的教学中,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了有关澳大利亚的短片,在短片中出现了澳大利亚的climate, geography, population, people, schools, cities, kangaroos and koala bears…然后这位老师把学生变成老师,而自己充当一名指导者、激励者、辅助者和协调者。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生动活泼。
思考:直观的教学,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最佳语言状态,有助于把英语知识信息储存到学生的深层记忆中,通过讨论法,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实施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然后教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内化知识的时间,使教学效果良好。
二、注重课堂能力训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能力训练,重在学生有新的感悟、新的体验、新的思路、新的意境和新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质疑问难训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从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从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继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多方面的议论,以议促学,以议促思,学生做到既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提高思维力和想像力,又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锻炼合作交流的本领,是老师培养学生的基础。
3.知识迁移训练。对知识内容分类,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和方法,自行类推,探究训练,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
4.多元评价训练。坚持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案例:一位英语教师在讲定语从句中,先问什么是定语?然后问充当定语的句子叫什么,再问定语从句应注意哪些问题,接着出了一个例题进行多项选择,告诉学生分析时应注意的事项后,让学生讨论,待学生对定语从句掌握后,他又把知识迁移到名词性从句,然后对该部分内容出题训练。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度过了四十五分钟。
思考:这位教师能积极创设英语教学环节,步步设疑、议疑、解题,充分采用了任务型教学,遵循先模仿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的学习过程,教师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充分模仿,练习语言。
三、注重情感交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趣”是情感教学的第一步。“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学生怀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不断刻苦努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理解,其次增“情”,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环节要适时地创设较为真实化的语境,适时渗透情感教育,赏“美”也是情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
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前者是认知过程(智力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非智力过程)。两者相辅相承,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总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表现出对学生的美,决不板冷面孔。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分紧张的情绪会妨碍学习,仰制智力活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能达到师生情感共鸣。
案例:有位老师在讲“Holidays and Festivals”首先讲了一个圣诞节的故事: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在圣诞节前夕为父亲精心挑选了一份礼物――一个精美的烟斗,当她怀着高兴的心情回家时,母亲却告诉她父亲已经戒烟了。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亲情――父女之情的珍贵。
思考:这位老师的引课,增强了学生与他们的父母之间的深厚感情,增进了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民主、平等和友好关系,使学生更能关心父母,理解父母。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和要求,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案例1】
课题:常用逻辑用语
教学过程:
……
随堂练习:设命题P:若a>b,则■<■;命题Q:若a<b,则■<1,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P或Q ②P且Q ③?P ④?Q,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一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练习)
师:请学生甲把这道题给我们分析一下。
生甲:命题P和Q都是假命题,根据复合命题的真假表可知,?p和?q为真命题,所以答案选C。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请坐。
此时,学生乙举手问道:“老师,命题P的非命题为:若a>b,则■≯■,例如a=2,b=1,■就不大于■,所以?P也是假命题。”
师:这道题只需判断P为真命题,由命题与非命题的真假性相反,可知 一定是真命题,难道真假表错了,(全班哄堂大笑)你再思考一下,肯定是你哪里出现问题了。
下课后,我想了许多也没有发现那位同学错在哪里,后来我们教研组长告诉我,其实这是一个全称命题,命题P可以理解为:对任意a>b则■<■,命题P的非命题可改写为:存在a>b使■<■,一语点醒梦中人,很显然问题出在非命题的改写上。后来我又深入了研究。这道题实际上可用我们所学反比例函数性质来解释。
对于反比例函数f(x)=■,其单调减区间为(-∞、0)和(0,+∞),对于a、b同号时,a、b在同一个单调区间,命题P是成立的,并非■<■一定不成立。所以命题P可理解为若a>b,则■一定小于■,?P:若a>b则■不一定小于■,这样也非常容易理解。这正是我们强调函数的单调区间有几个不连续的区间时,不能用并集联结的一个很好实例。
第二天,我把其中的原因讲给学生听后,学生终于解开了谜团,他们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案例2】
课题:高三试卷评析
教学过程:
……
已知:平面上有点P{(x,y)|(x-sina)2-(y-cosa)2=4,a∈R},则满足条件的点P在平面上组成图形的面积是 ( )
A.4P B.6P C.8P D.10P
从P点满足方程可以看出P是以(sina,cosa)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而圆心(sina,cosa)并不是定点,其中a∈R,它在一个单位圆上,所以P也就是由无穷多个动圆上的点所组成的。
当a取定一个值时,P就在一个确定的圆上,此时它与单位圆相内切,当a取遍所有实数时,点P所组成的图形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3的圆,但要挖掉一个单位圆,所以面积为S=9P-P=8P,答案是C。
【反思】
在日常备课中,特别是备一些习题课时,不能只局限于把知识死板地讲给学生听,仅满足于会讲,如何把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这值得我们深思。在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画出图形,即借助图形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让图形动起来。案例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以数学案例为载体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教学案例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步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景或问题该如何对待,同时掌握了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形成教师的反思能力。当前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内逐步推进,数学教师的参与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新课程理念的达成和目标的实现,如何缩小从“理想课程”到“实践课程”之间的落差,这值得我们研究。
总之,案例反思和研究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案例研究应该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真正发挥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和究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反思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2]胡典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6).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标;案例教学
引语
新课改的实施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地理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等方法逐渐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和采用。研究近些年的地理新课标和高考地理试卷,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都有所提升,案例教学的模式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本着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生存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根据章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新课标理念,利用真实的事件撰写案例,引导学生进入事件中心,分析案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模式,一是从理论到案例,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探究问题,以例证理,以例释理,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二是从案例到理论,引导学生以案例为桥梁,进行合作学习,探讨案例里的存在的规律。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教学过程的合作性。过去高中地理教学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再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大大阻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案例教学则体现了师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互动的优势,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讨论教师给的的案例或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案例,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二,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在高中地理中采用的案例多大是学生们熟悉感兴趣的事件,且和本章节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需要学生自己思考,探索,通过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如《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一文中呈现了我国西南某城市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目前的发展情况和问题,让学生们利用双休日进行调查访问,收集信息并进行一定的思考。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再对一些问题进行引导,并进行一定的归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教学的拓展性。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的教材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单一,不仅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还需要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案例过程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属于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以案例为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进行学习探究。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地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固定,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通过合作的方式找到问题本质,提高其创新能力。二,改变教学观念。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教师只负责将知识机械的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放在过去并无大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观念的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不懂,学不透,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无论是从理论到案例,还是从案例到理论,都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们通过自己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并总结规律,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三,促进合作和沟通。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还体现了互助合作的精神,不同于过去的地理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有限,大多只停留在口头的鼓励,流于形式。而案例教学从收集,编写,整理再到讨论总结,都需要经过小组的合作与探讨,特别在讨论中,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问题,会有思想的交锋,促进学生合作沟通能力,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在探讨中展现自我。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高中地理新课标中的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的讨论为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案例的讨论和总结都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们对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探讨,集思广益。主要有四个步骤,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案例教材,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的选择上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且能反映地理一般规律和特征,要能提示地理原理和要素之间联系的案例。如在教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中,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铁路布局作为案例,向学生们介绍该铁路对家乡的经济影响,让学生们多学习对生活有帮助的身边的地理。其次要营造出适宜的合作氛围,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展开案例学习,因为在案例学习讨论中,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营造学生们讨论合作的和谐氛围。第三,教师要适时的进行引导,在案例讨论中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冲突,教师只需根据主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免学生们跑题。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把握好课堂情况,当学生讨论冷场时,要及时进行引导活跃气氛,在学生跑偏主题时也要加以引导,要控制好课堂的节奏。最后,教师还要做好总结的工作,这总结并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对整个案例探讨过程进行评价,对案例中涉及的地理问题进行评价总结,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学生们更好的梳理知识,让学生在情感价值方面得到升华,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四、总结
总之,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和中性,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还能学会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田萍.浅谈高中地理中的案例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5)
[2]施尧雄.浅谈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教育教学.2013(8)
[3]左世荣.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浅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19)
[关键词] 新课标 自主学习 教学案例设计
一、设计思想
新课标主张化学学科命题注重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并以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与分享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对有机部分有以下要求: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官能团、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必修已经接触过乙醇,乙酸等有机物,对于酚来说,学生没有接触过,选修将醇和酚安排到一节,目的让学生在醇的基础上体会酚的性质,通过醇和酚结构的不同,让学生分析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体会苯酚的化学性质。
三、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苯酚的结构特点及性质;了解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流程。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物质结构预测性质的能力和对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酚与生活的联系,学会辩证的看物质。
教学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
2.教学用具
苯酚、苯、浓溴水、NaOH溶液、Na2CO3、FeCl3溶液、试管、胶头滴管。
3.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工业流程图,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工厂在处理时一般分四步:萃取富集――分离提纯――转化为苯酚――检验。通过这四步进行设计:
环节1:通过萃取提出苯酚的溶解性,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得出苯酚的物理性质,了解工厂中处理含酚废水的第一步是加入有机溶剂苯进行分离。
环节2:通过对苯酚和苯的分离引出苯酚的化学性质,通过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引出酚和醇这两种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化学性质上的异同。通过苯酚、醇、水与钠的反应速率的不同提出疑问:“苯酚是否有酸性?”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实验验证苯酚的弱酸性,进而让学生了解工厂中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与苯分离。
环节3:通过由苯酚钠得到苯酚让学生了解苯酚、碳酸、,碳酸氢根的酸性强弱比较,加深学生以强酸制弱酸的思想。
环节4:通过如何检验废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引出苯酚的检验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实验成败的原因,引出三溴苯酚易溶于有机溶剂。进而得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4.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海宁苯酚泄漏事件视频。
教师:据海宁苯酚泄露事件有关部门的处理思考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学生:常见的方法:转化为无毒物质、吸附法、萃取富集回收利用。
教师:以萃取富集回收利用为主分析。工厂处理一般分四步:萃取富集――分离提纯――转化为苯酚――检验。
第一步:思考“萃取与什么有关”、“苯酚的溶解性如何”,展示苯酚并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回答并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四、教学设计说明
对于苯酚的性质,如果简单地按照课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常规思路讲解、演示实验、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既没有学习热情也没有兴趣。为此,采用以浙江海宁苯酚泄漏视频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结合现实生活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让课程贴近生活,通过分组实验,加强学生体验和感悟。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收获与反思
通过工厂含酚废水的处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了解化学药品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采用了分组实验、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认知结构。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模式,知识的获得有根有据,便于学生自然接受,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逐渐形成正确的化学学习的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争议问题的答案,充分的实现了新课标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课程改革
一、案例教学研究的背景
对于我国地理教学而言,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必修2提出了“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研究”,并制定了必修讲授10个案例。这是从国家意志层面,首次对地理案例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地理案例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借鉴在教学期间的教学经验,提出研究课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实践地理案例,更好地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运用于课堂实践。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1.地理案例的选取
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案例教学途径有以下几种:
(1)教材直接提供,该途径最普遍。例如,教材中分别以“美国的硅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材料,阐明新兴工业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提供。
(3)生活中自己编写,主要通过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涉及讨论等几个环节进行。
(4)学生模拟情景进行表演。
(5)媒体报道。
2.地理案例的运用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最后,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运用以上所阐述的地理案例实践步骤,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现以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为例,探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教学点,具体阐述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策略及其有效果性的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选定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是教材直接提供的案例,并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一课前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思考做好准备。
其次,呈现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笳涌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配,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是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的“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时代化保险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交通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对“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则案例(共两段文字)进行仔细阅读,并指导学生找出文字材料中提供的关键字词句。在教师指引、学生学会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如下:
讨论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案例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主要有哪些?(第1小组)
讨论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请学生提出具体方案。(第2小组)
讨论3:你认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请阐述理由)(第3小组)
讨论4: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第4小组)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案例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也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案例素材选取的尺度、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教学评价的确定、教师与学生对案例处理的协调性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探讨研究、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比
班级
姓名
分数
.
一、填空题。(
每空一分,共32分)
1、(
):6=12÷18==2:(
)=(
)(填分数)。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
3、因为a×=b×(a,b均为非零数),所以a:b=(
):(
)。
4、如果A:B=,那么(A×7):(B×7)的比值是(
)。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
)。
6、甲、乙两数的比是3:4。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56,那么甲数是(
);如果乙数比甲数大56,那么甲数是(
)。
7、如果把10克的盐放进100克的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
8、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7:3:10,最小的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9、完成一项工程,甲要12天,乙要18天,甲乙完成工程的时间比是(
),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
)。
10、用45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腰和底的比是4:1,这个三角形的腰长(
)厘米,底长(
)厘米。
11、小华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小明高,小明的身高是(
)厘米。
12、一根铁丝,剪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比是5:7,剪去的长度占全长的(
),若剪去了3.5米,则全长是(
)米。
13、甲正方体和乙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1:1.25,那么棱长总和之比是(
),表面积之比是(
),体积之比是(
)。
14、某工厂从甲车间调出的人给乙车间,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比是(
)。
15、如下图,5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ABCD,
AB:BC=(
):(
)=(
)
(填分数)
AD:DC=(
):(
)=(
)(填分数)
二、判断题。(5分)
1、把3: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增加3倍比值不变。(
)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比是1:2。(
)
3、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特殊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
4、3.6厘米:0.9厘米=4厘米。(
)
5、两根铁丝一样长,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剩下部分相等。(
)
三、选择题。(14分)
1、下面各比中,比值不为0.5的是(
)。
A.2:4
B.0.25∶0.5
C.7∶14
D.1∶0.5
2、学校买来80本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三个班,正好分完,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本数的比可能是(
)。
A.2:3:5
B.2:3:4
C.1:2:3
D.3:4:5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的比是1:2,高的比是1:2,面积的比是(
)。
A.1:1
B.1:2
C.1:4
D.3:4
4、120克盐水中含盐20克,盐与水的质量比是(
)。
A.1∶5
B.1∶6
C.5∶6
D.2:3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数和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
A.1:1
B.15:12
C.3:4
D.4:5
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A.4800
B.1200
C.2400
D.700
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8天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
A.5:4
B.10:8
C.4:5
D.8:10
四、计算题。(共20分)
1、化简下面各比。(8分)
0.12:5.6
:
300
cm∶50
dm
2.25::
2、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12分)
1.75:
小时:45分钟
公顷:1000平方米
吨:250千克
升:350毫升
625立方分米∶立方米
五、解决问题。(共29分)
1、(4分)某种混凝土是黄沙、水泥和石子按4:3:5搅拌而成的,一个建筑工地需混凝土60吨,需黄沙、水泥、石子各多少吨?
2、(5分)图书室买来540本新书,其中是连环画,其余的是文艺书和科技书,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是3∶2。三种书各有多少本?
3、(5分)甲、乙、丙三人共分一批化肥,甲分得这批化肥的,乙、丙分得化肥的比是4∶5,已知丙分得1.5吨化肥,甲分得了多少吨?
4、(5分)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
km,与乙车的速度比为4∶5,2小时后两车共行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5分)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宽、高之比是4:3: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6、(5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满糖水,A杯中糖与水的比是5:2,B杯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杯糖水混合,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比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每空一分,共32分)
1、( 4 ):6=12÷18==2:( 3 )=(
)(填分数)。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5:6
),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6:11 )。
3、因为a×=b×(a,b均为非零数),所以a:b=( 3 ):( 4 )。
4、如果A:B=,那么(A×7):(B×7)的比值是(
)。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 12:20:15 )。
6、甲、乙两数的比是3:4。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56,那么甲数是( 24
);如果乙数比甲数大56,那么甲数是( 168 )。
7、如果把10克的盐放进100克的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1:11
)。
8、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7:3:10,最小的角是( 27 )°,这是一个( 直角 )三角形。
9、完成一项工程,甲要12天,乙要18天,甲乙完成工程的时间比是(
2:3
),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
3:2
)。
10、用45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腰和底的比是4:1,这个三角形的腰长( 20
)厘米,底长( 5 )厘米。
11、小华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小明高,小明的身高是(
120
)厘米。
12、一根铁丝,剪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比是5:7,剪去的长度占全长的(
),若剪去了3.5米,则全长是(
8.4 )米。
13、甲正方体和乙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1:1.25,那么棱长总和之比是(
4:5
),表面积之比是(
16:25
),体积之比是(
64:125
)。
14、某工厂从甲车间调出的人给乙车间,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比是(
6:5
)。
15、如下图,5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ABCD,
AB:BC=(
4
):(
5
)=(
)
(填分数)
AD:DC=(
5
):(
4
)=(
)(填分数)
二、判断题。(5分)
1、把3: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增加3倍比值不变。(
√
)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比是1:2。(
√
)
3、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特殊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
)
4、3.6厘米:0.9厘米=4厘米。(
×
)
5、两根铁丝一样长,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剩下部分相等。(
×
)
三、选择题。(14分)
1、下面各比中,比值不为0.5的是( D
)。
A.2:4
B.0.25∶0.5
C.7∶14
D.1∶0.5
2、学校买来80本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三个班,正好分完,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本数的比可能是(
A
)。
A.2:3:5
B.2:3:4
C.1:2:3
D.3:4:5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的比是1:2,高的比是1:2,面积的比是(
B
)。
A.1:1
B.1:2
C.1:4
D.3:4
4、120克盐水中含盐20克,盐与水的质量比是(
A
)。
A.1∶5
B.1∶6
C.5∶6
D.2:3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数和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D
)。
A.1:1
B.15:12
C.3:4
D.4:5
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B
)平方米。
A.4800
B.1200
C.2400
D.700
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8天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C
)。
A.5:4
B.10:8
C.4:5
D.8:10
四、计算题。(共20分)
1、化简下面各比。(8分)
0.12:5.6
:
300
cm∶50
dm
2.25::
3:140
21:20
3:5
81:20:21
2、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12分)
1.75:
小时:45分钟
公顷:1000平方米
14:17=
4:5=
5:4=
吨:250千克
升:350毫升
625立方分米∶立方米
5:2=
4:7=
5:3=
五、解决问题。(共29分)
1、(4分)某种混凝土是黄沙、水泥和石子按4:3:5搅拌而成的,一个建筑工地需混凝土60吨,需黄沙、水泥、石子各多少吨?
解:黄沙:60÷(4+3+5)×4=20吨
水泥:60÷(4+3+5)×3=15吨
石子:60÷(4+3+5)×5=25吨
答:需要黄沙20吨,水泥15吨,石子25吨。
2、(5分)图书室买来540本新书,其中是连环画,其余的是文艺书和科技书,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是3∶2。三种书各有多少本?
解:连环画:540×=180本
540×(1-)=360本
文艺书:360÷(3+2)×3=216本
科技书:360÷(3+2)×2=144本
答:连环画有180本,文艺书216本,科技书144本。
3、(5分)甲、乙、丙三人共分一批化肥,甲分得这批化肥的,乙、丙分得化肥的比是4∶5,已知丙分得1.5吨化肥,甲分得了多少吨?
解:乙:1.5÷5×4=1.2吨
总量:(1.5+1.2)÷(1-)=4.5吨
甲:4.5×=1.8吨
答:甲分得了1.8吨。
4、(5分)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
km,与乙车的速度比为4∶5,2小时后两车共行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乙车速度:80÷4×5=100千米
(100+80)×2÷=810千米
答:A、B两地相距810千米。
5、(5分)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宽、高之比是4:3: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解:长:72÷4÷(4+3+2)×4=8厘米
宽:72÷4÷(4+3+2)×3=6厘米
高:72÷4÷(4+3+2)×2=4厘米
表面积:(8×6+8×4+6×4)×2=208平方厘米
体积:8×6×4=192立方厘米
答:表面积是208平方厘米,体积是192立方厘米。
6、(5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满糖水,A杯中糖与水的比是5:2,B杯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杯糖水混合,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解:A杯中的糖:,水:
B杯中的糖:,水:
混合后糖:+=,混合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