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

第1篇: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高职教育 人文性 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张映晖(1966- ),女,湖北谷城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语文教学。(湖北 襄阳 4410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28-02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争论一直在持续,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解答始于教育本质的追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这一表述明确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高职教育不能游离于教育的本质之外,其终极目标仍在于,培养或教化能够感受到真、善与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之尊严,人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基于此,人文维度的重建当然地成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和使命,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必须服从于人文性价值,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只有在这一核心命题的支配下,才能真正凸显其课程的真正价值,摒弃功利性,实现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教学目标设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核心

本质上,大学语文要培养“有文化”的精神和谐的人。何为文化?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内化为修养、自觉、自由和善良的精神力量。大学语文所强调的人文性能使学生导向热爱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 ,发展人性, 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以丰富的人文情怀处理自我和外界的关系,有效地管理个人的情绪,诚信、乐观、敬业、会审美、善沟通,并因此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基于对“大学语文”这一核心命题的认知和实践,可以从能力、知识和态度三个层面定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母语的能力,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知识目标为:理解汉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态度目标为:热爱母语和中国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铸造健全人格;向真、向善、向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拓展——“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

在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上,“大学语文”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文本的鲜活与生动,大师们的胸襟和情怀,丰富的感悟和思考,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拥有很大发掘和整合的空间。

为凸显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按文学史发展线索或按文体类别确定教学逻辑顺序的传统,以提炼出的若干个人文主题引领教学,编选和重组教学内容,使得整个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清晰的人文脉络。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上,可从各个职业通用的职业素养中提取若干个人文专题作为教学单元,如“让仁爱丰盈天地”“诗意地栖居——我们的精神家园”“良知是灵魂的钥匙”“爱是永恒的主题”“怀着乡愁寻找家园”“回归自然,和谐天地”等,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支撑篇目,选文遵从文质兼美的原则,突出文本的经典性、注重作品的审美性、人文性,体现文化多元,兼顾传统与现代。在具体的语篇教学中,避免对作品内容作面面俱到的解读,而是在单元专题的导引下寻找从一个点切入,挖掘作品中最能打动学生的真善美的元素,让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都被触发、集中在这个点上,并适度开展类比联想,将本单元的各个语篇有机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知和体验。

人文精神的涵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足以完成这一使命,延展语文教学空间,开展多种类型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树立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的观念,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考核标准。一方面,教师要在学期初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单元同一主题的其他时文佳作和经典作品作为课外阅读素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一方面,适时开展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如诗文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读书沙龙,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类社团,提升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教师要在学生中不断地强化两种意识:一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值,而是必须完成的课程教学内容,多方位地融入这些实践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自我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二是将人文情怀自觉地融入语文活动中的意识,如在组织或参与各类语文实践活动时学会温良恭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怀和分享,学会珍惜和感恩,学会公正与无私,把语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变成实践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大学语文”改革与建设的实现途径

模式和方法的选择必须基于某种课堂教学价值观,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学生主体原则;二是民主互动原则;三是激发兴趣、内在驱动原则。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重要性更为彰显。高职院校由于受生源素质所限,学生基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学习品质(主动性、意志品格、自信心)也多有缺失,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渴望与呼声更高。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里被边缘化,除了管理层面功利性忽视和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重心不凸显的原因之外,还有大学语文课堂本身对高职学生缺少吸引力的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模式单一,方法陈旧,忽视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感受,忽视课堂的有效吸收率,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课堂变成了教师单调沉闷的呓语或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语文的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价值观,放下教书先生的架子,真心实意地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多一些巧思和方法,有掌控、有章法地把舞台交给学生,让课堂生动、鲜活,充满张力。

大学语文课程是由文本和语篇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语篇教学最适宜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通过视听组合及情境描述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参与热情,使语文课堂成为涵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最佳场所。如笔者在讲授曹操的《短歌行》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鲍国安在赤壁大战前夕于猎猎风中激情演绎的那段沉郁顿挫的“横槊赋诗”,学生很快被视频所营造的抒情氛围所吸引,教师进一步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英雄酒后的诗,被世人解读为奸雄的曹操在此文中因为杯中之物流露了真性情,诗中既有“慨当以慷”“天下归心”的气魄,更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柔肠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感伤。英雄,因为不失却人间情怀而尤为动人!何为英雄?世人已然约定俗成了一套既定的评价标准。正所谓“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在教师的辞典里,杰出有另一种尺度、另一种诠释——是博爱善良, 温厚如斯者;是护佑美善、侠骨柔肠者;是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者;是遭受重创、承受重压却乐观从容、顾念他人者!”学生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感知到曹操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也分享了教师的人生感悟,更学会了独立地认识和品评历史人物。

经典的文本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因而文本多元解读法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整理资料,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思考,鼓励自主、探究、超越;可用的方法还有小组讨论法,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发展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部分格调清新的小品文也可采用文本赏玩法,不刻意设定教学任务和目标,而是任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阅历轻松阅读、玩味,培养学生自我赏析、阅读、涵泳的习惯和功夫,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学会诗意地“栖居”。

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原则是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对等协调,重情趣、重参与、重体验、重合作、重创新,不拘一格。如此方能使“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从内容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得以彰显,高职教育的属性方能回归到教育的正途和本质上来。

[参考文献]

[1]卢矜,冯梅.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认知与课程改革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2]史亮.新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第2篇: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有效教学 有效性 主体性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面向各类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综合课程。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艺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等人文综合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78年至今,大学语文课程已在我国高校开设了三十多年,在此期间,教育部和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度,也有不少教师参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如此,当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仍然面临着重重困境,本文拟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探究,期望能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程定位不准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属性和课程地位一直是教育界不断探讨的问题,就大学语文课程性质而言,研究者们或片面强调其工具性,或片面强调其人文性,片面强调工具性导致大学语文成了中学语文的简单延续和补充,而片面强调人文性则对大学语文课程寄托了太多的功能期待。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各高校所持观点不一,重视程度有别,有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开设为公共基础必修课,有的开设为公共基础选修课,有的开设4学分72学时,有的开设2学分36学时,有的甚至干脆取消大学语文课。在“母语危机”的冲击下,国人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度呈下降态势,大学语文课程被逐步边缘化。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的个人素养、专业水平、教学经验等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内涵丰富的综合性课程,理应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由于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基础课,较之于一般专业课更难出科研成果,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行高校考核体制下,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更倾向于从事专业课教学,很少有人愿意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全国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占大多数,师资队伍良莠不齐,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深厚,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态度不够积极,上述因素不利于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是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大学语文师资队伍不够稳定,潜心致力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线教师很是匮乏,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很难获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手段相对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与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差别不大,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激情。

四是学生缺乏兴趣。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人文教育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大学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危机不仅源于语文教育自身,也源于时代环境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在市场竞争和就业竞争的双重压迫下,更注重学习实用性较强的技术类课程,而忽视了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学习积累,大学语文对他们来说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缺乏,直接导致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乃至无效状态。

二.大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大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亟需通过教学改革得到缓解,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效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两个维度,其最核心、最本质的定位就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教是为了促进学,“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是考量学习有效性的三个指标。①如何克服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无效和低效教学?笔者认为,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准确定位,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准确、科学的定位,是优化教学质量的前提。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②大学语文课程同样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种基本性质,但绝不只是中学语文的简单补充和延续,就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来看,工具性固然是基础,但最终目标还是人文教育,在实现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应该突出人文性。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强化母语教育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课,在高等教育基础课中同样应该居于核心地位。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师资培养力度,设立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培养稳定、优质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和学生应正确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转变课程观念,准确定位,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语文课程,才能激发师生参与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二是直面文本,有效阅读文学经典。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教育应该“直面文本,直面语言,直面人的心灵,直面人的生命”③。应试教育导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变得机械、枯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一些固定刻板的所谓“阅读题答题技巧”所束缚,很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对中国的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阅读并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他们在高考的重压和缺乏书香味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温儒敏先生指出,大学语文教学“最好能重新唤起大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活他们在教育基础阶段母语学习的积累,把被‘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学会欣赏文学和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进而养成高品位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④。阅读习惯关乎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关乎民族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是大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题中之义。在影视、网络文化、流行读物、电子游戏等消费文化的重重裹挟中,如何激发当代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首先应结合学生实际,确定合适的阅读书目,采用任务驱动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办法,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选择地阅读文学经典作品;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细读理论解读经典,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再次,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想象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通过广泛阅读文学经典,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染,文化品位和道德人格得到提升。

三是凸显生成性,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人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存在,人的发展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可能性,课堂教学应尊重人的这种开放性和生成性。传统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学,在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中知识只能被等价地转换,而有效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凸显生成性。大学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应该是体验课程,是被师生共同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的生成性课程。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通过对话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赋予学生课堂主动权。譬如,教师在课前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展示、讲解,再开展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解、思考、预设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这既是对学生的督促和激励,也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会给课堂带来极大的乐趣和活力,使课堂充满无限魅力和生成性。

四是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提倡教学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对话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以对话教学为例,教学中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以教学内容为话题,共同去生成“文本”和构造“意义”的过程,包括“人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对话意味着平等互动和相互建构,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⑤。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对话的使用必须服从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形无实的对话是有效教学的大忌。

参考文献

①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4-11页。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1页。

③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1页。

④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第143-144页。

第3篇: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反思性教学、创新教育课程越来越多。语文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加强语文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够明确。语文在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是核心课程,对我国整个素质教育阶段来说意义重大。由于语文在学生升学考试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在步入大学后,尽管语文还是很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由于专业型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语文课程的地位大打折扣。

第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明确。在高校中开设语文课程,很多学校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在理工科学院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但是在语文性质定位上还有很大的问题,应该让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但是如果过于增加大学语文的难度,就失去了其补充基础的效果,也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较弱。但凡具有中文系的高等教育学院,大多教师都想从事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愿意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很少。在现在技术性、实用主义理念下,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备受欢迎,而大学语文教师在科研、职位晋升等方面都不受到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安心的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而大学语文教师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在教学经验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出现边缘化的现象。

第四,语文教学面临网络语言的冲击。在网络时代下,网民为了能够方便自己的喜好创建的语言称之为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传播较快,有时候网络语言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语言。网络语言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同,具有不全面性、不系统性、无逻辑性的特点。网络语言给语文造成较大的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在语文表达中潜意识中会使用网络语言,包括东东(东西)、酱紫(什么样子)等等。在大学语言改革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网络语言,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语文表达和网络语言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利用网络语言优势等,是目前大学语文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1.做好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学阶段仍然是学生打基础,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但并未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程度。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与中学阶段的语文有所区别,明确自身的目标,提高专业性和综合性。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质,提升学生在汉语言阅读、理解、鉴赏以及运用方面的能力,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总之,应该将大学语文定位性、工具性以及审美性的有效统一。

2.注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第一,应该坚持合理性原则,大学语文教材中引用的课文应该与教学目标定位相一致,以培养学生日常书面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为依据,保证教材编选的合理性。第二,突出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材除了应该具备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以外,还需要作为重点突出,注重个性化发展。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可以说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编选人员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重点突出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养成,才能够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加强大学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一方面需要将理论知识透彻的讲给学生听,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讲授关于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写作比赛,或演讲稿写作并演讲等形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第二,综合讲练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一些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朗读经典片段等,引发学生与文章的共鸣,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第三,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语文知识多元化的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第四,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性。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同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等,让学生写求职信、调查报告或时事评论等。由于大学语文课时较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文化,让学生进行采风、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另外,在校园内还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比赛,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竞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4.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把好教师招聘关。在大学语文教师选聘过程中,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安排知识面宽、学术水平高,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语文教师;第二,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按照在职语文教师参与调研工作,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参加硕士或博士进修等,不断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解决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5.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需要在所有的教学内容中使用,有些文章能够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集合声音、图片、文本等,将文章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多媒体能够通过直观的显示基础传播信息,也能够起到文化氛围熏陶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等方面还面临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明确语文课程定位,找准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宏亮.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读书文摘,2014,15(08):255-256.

[2]耿静静.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语文学刊,2014,21(09):99-100.

第4篇: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 人文素养 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门历史较为悠久的基础性课程,1978年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当时就明确了几点意义:“交流工具训练”,“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等。

“大学语文”教育能够承担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外来文化精华的重任;能够解决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解决学生独立分析作品、感悟作品、鉴赏作品的难题。

2004年至2006年,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广泛,对象是从事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及从事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调查结果表明:大学语文并没走出当前国内母语教学危机的困境,反观全球“汉语热”的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和管理人们也充满了矛盾和焦灼,他们也在为大学语文的前途和发展深深担忧。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主要现状如下:

(一)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明确

全国高校并没有形成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一致定位,在很多高校内部也出现了由于专业性质不同,对“大学语文”有不同课程定位的现象。剧调查,全国高校中有超过60%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只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甚至还有一些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课程定位。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模糊性,对该课程的开设带来了课时、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科研投入等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语文》教材质量不高

2000年以来,“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教材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市面上的《大学语文》有千余种,其中可供全日制本科教育使用的教材就有百余种,而且很多高校根据专业、生源特点,组织一线教师自主编写教材,在教材编写数量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没有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很难让大学语文课程为大学生所接受的”[1]。当然在自编教材中也不乏高质量的大学语文教材,如: 2003年由王步高、丁帆等主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大学语文》;2009年,由邢福义主编的高校公共谍精品教材——《大学语文》。但是,大部分高校为了保证自编教材的使用量,都是使用的自编教材。

(三)师资非专业化

大学语文老师应要具有“高尚的 思想品德,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崇高的天职”[2]

调查表明,大多数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队伍,有些高校甚至启用青年教师从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待教学经验丰富后再回归专业课教师队伍中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不会专心致力于“大学语文”的教育事业,大学语文老师难以做到“专业化”发展,不能用专业眼光观察思考“大学语文”谍程、教材、作品、授谍方法 和授谍学生。

以上种种现状显示了“大学语文”在高校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受制约的,为此应该使以上现状有所改进:国家教育部门应明确各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统一定位;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使用不同的大学语文教材,同一层次的高校使用国家指定的大学语文教材;要使大学语文教师获得专业深造和专业高学历成为可能,为大学语文教师心态渐渐“回暖”提供条件,使高校教师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成为可能。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教学方式、手段亟待革新

过去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一支粉笔站讲台”,一节课老师就唱独角戏,有的老师只不过是让学生听听录音朗诵等,仅仅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不会把学生吸引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遍运用,高校教室应该推行教学手段的革新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好地通过网络把大学语文文本内容与声音、光影、图像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形象、立体而丰满的文学感知,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 中,更加深刻地观景怡情、陶冶情操、丰富人文修养。

(二)教学方法亟待改进

高等院校教师要积极进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领域的探讨。 大学语文教师要做到卓有成效的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继续在课堂深入推行,除此之外,教师们还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为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根据大学语文课程所授内容可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可以开辟“大学语文”教学的第二谍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普通话,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举行演讲、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口才及应变能力等;举办话剧表演活动,在大学语文教师的帮助下,让更多的学生从事小剧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学生在自由书写的同时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真实地展示了大学生的创作实力,同时也让教师更直接方便地倾听到学生的心声。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充实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活跃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问题 对策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给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使高职院校中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不密切的学科,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甚至被淘汰,大学语文可以说首当其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有上面所说的社会环境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大学语文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失当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领域盛行“科学主义”的实用教育,从教育观念上把大学语文降格为“工具”。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生活直接有用的人,市场效应成为衡量教育成就的标准之一,教育成为机器般的“知识工业”。具体到语文教学,则存在着把大学语文当作简单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和一些应用型文体的写作训练。事实上,大学语文课既有工具性和基础性,又有审美性和人文性。在上述观念的影响下,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不是被长久地忽视就是被挤到边缘。

(二)大学语文师资短缺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专业课程教学受到更大的重视,专业课的教师队伍也随之壮大。从事专业课教学,评硕导、博导比较容易,其待遇也高,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一个外因,使得有水平的老师不安心本课程教学,都想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刚刚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又没有太多驾驭大学语文课堂的经验,要达到大学语文教学高质量,就很难了。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手段落后

受实用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只把大学语文作为选修课,在众多的选修课中,大学生们纷纷走进西方艺术史、美术鉴赏、音乐欣赏、影视欣赏的课堂,因为这些课程多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学生在浏览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聆听一首首流行的热歌,欣赏一部部好莱坞大片中轻而易举拿到了学分,而《大学语文》则门庭冷落,日益边缘化,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外部原因之外,这和大学语文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无关系:教育理念落后,教材内容老套,教学方式大多数还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前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多沿用中学语文的讲授套路:介绍作者生平,解词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等,然后是背诵和字词句章的操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而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很多学生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

二、解决大学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问题,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应采取以下几个对策:

(一)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定位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年会上,曾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探讨,尽管每一次年会都发出呼吁,但没有解决问题,所以在各类高校,大学语文课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感。校、系领导重视,这门课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以保证;校、系领导不重视,这门课的课时随意减少,甚至砍掉直至停开。大学语文究竟是基础课、素质课还是人文知识课?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不解决,前面提到的种种压力和尴尬就不容易解决。定位问题不解决好,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就会改变,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就会削弱,最终在事实上取消了这门课的存在。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所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首先,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要有很宽的知识面,业务上要求不是很专,但要求博,各方面的相关知识都要懂。有了很宽的知识面和广博的知识,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讲课才能活泼生动,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培养。大学语文教师只有本身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引导学生把坚定的政治立场放在第一位,才能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

(三)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法

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把自己转变成具有高素质的学者。比如教师可采取专题学术报告形式附加答疑讨论,这样既有利于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进行论文形式的考试,要求有学生自己的见解,注重培养学生终生求知的素养与能力。或者把课外专题讲座、课外诗文欣赏、名作导读等纳人大学语文的教学范畴,形成文学陶冶与“立交型”空间氛围,使学生就学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单一型”的课堂灌输型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目的,通过潜移默化来打动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的效果。

第6篇: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改革 创新 现代语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7-02

大学语文教学之所以走到面临改革的境况,只因其自身逐渐脱离人文精神成为学生补充语言知识的“工具”,失去了最初教育的本质。大学语文不是以工具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它重视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学习优秀文化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境界,对塑造健全人格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也正是因为过于追求其精神世界,导致与现实疏离或盲目屈从,进而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成为学生补充知识的工具,极大损害了大学语文教学。

1.大学语文教学逐渐被边缘化

大学语文课程和中学语文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存在升学压力,但也正是缺少了“升学”禁锢,使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一落千丈,除了专业涉及此门课程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把这门课划分至“选修”,只要学分修够即可,长期以往潜意识认为对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日益凸显。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因此它不如其他学科具有研究性,在科研经费和职称评审等方面大学语文教师与一些专业课教师是具有差别的,长期以往造成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也因种种客观或非客观因素影响工作的态度,使教师队伍处于不稳定状态。有的教师为了改变所处的现状,向往专业课程教学攀升,无心教学。此外,新入职的教师在教学方面缺乏经验,尤其是面对青春期旺盛的大学生群体,无法驾驭课堂,教师质量可想而知。即使现在还有一些大学教师坚守在岗位上,支撑的因素不过两点,对大学语文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感。其次,性质定位不明确;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一直处于模糊地位,至今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明确规定此门课程的地位,如理工科大学,开设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辅导学生语文知识的不足,但所辅导的课程也集中在中学语文的语言层面,工具性主导地位,而大学语文的本质是人文精神和蕴含审美情感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用丰富和敏锐的心灵增强对生命的关爱和激情,并不是像中学语文为了升学考试而学习,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具有工具性的,大学语文教学则注重内在精神。针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不明确,到底是大学过于强调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第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挫;学校对科目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程同样给予“无视”状态,理工科学生更明显。除此之外,目前有些高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和时展不符,教学方法也过于陈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缺失人文教学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盲目的感性世界上升至理性世界,从而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面对大千世界的种种变化。语文教学就是实现这些内容的“工具”,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在语文教学中被体现为尊重、热爱、珍视语言的语文意识,人们只有在获得语文意识后才会感受到语言的神圣。尤其随着我国经济在不断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语言作为世界人民沟通的基础,也是连接民族精神的纽带,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蕴含其中。所以,在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重要责任,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已经成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共识性质,但大学在此方面还有所欠缺。有相关学者指出,吞噬当代青少年心灵的两大观念性病毒是和无边的消费主义,人们漠视人文精神,自然不会重视人文教育。关于此现象虽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已认识到,然而在面对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及合理的制度保障等现状下,教师不仅无法与时展先适应,人文教育更是不知从何谈起。

3.基于现代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创新改革措施

3.1 避免失语状态,多方面改善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最尴尬的地方在于,文中都是前人智慧和精华,和现代语境有很大的差别,尤其它的表现形式还是文本,通常大学生都经历过初中、高中等教学模式,虽然对文本类型不陌生,但也会心生恐惧,再经过教师的讲述更像是回到了初高中时期,所以也导致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难题是如何彰显文本的经典型或如何让教育语言抽象化。在现代语境下,教育者很难找到一个适合语言系统和表达方法。为了有效改变何种情况,可帮助学生树立中西比较观念和历史文化观念,基于上述两个观念的前提下文本不再是被破坏的对象,进而成为某种审美或某种文化信息的特征。当文本不像传统文本那样死板,变成可亲的对象,中外古今知识都能变得系统化,学生获得不单单是知识,而是一种教育新生。

大学语文教学者在面对解构的时代曾一度失语,为了避免失语的现象再次出现,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改善:1)高雅文化通俗化;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常用“比兴”的手法来借物喻人,或来比喻美好的爱情,巧妙的手法让诗歌变得鲜活美丽,同时也在告诉读者,有一个自然的触发点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前提。如果将此理论套用至大学语文教学上,可以理解为,学生之所以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那是因为教师在继续授课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教师不能理解学生所追捧和热衷的事物,认为那是世俗,也就造成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流行、高雅与世情的对立面。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永不言败的精神,再如韩剧《大长今》和《加油!金顺》中主人公言败的精神,两者虽然在地位上有所不同,但所表达的不服输、永不妥协的精神气质确是相通的,并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入世心态,准确找到定位。2)零散知识系统化;大学语文在于帮助学生把语文放在文学史的大框架里,建立大语文观点,这个观点可在世界范围中或历史传统中通用,所以,在讲授课文中,应把文学史、中西文化的比较观点或文化的传承关系贯穿于篇目间。如诗经始于荷马史诗,楚文化始于汉文化,阿Q的现代意义等,引入文学史是树立中西比较的意识和建立文学史的架构,以此来培养学生自学观念。3)传统文化现代化;当今年轻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实时动态新闻等方面,对传统文化和文学根本就不关注,如果说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教育的方法,还不如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将学生关注的热点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会熏陶学生心智,尤其在现代快餐文化的环境下,让他们重新审视和关注传统文化,教师还能借此途径找回话语权,更好的开展教学。

3.2 树立人文精神,回归语文本质

大学语文教学边缘化及教师逐渐失语的境况要求必须用创新改革来推动教育的前进,但改革的前提并不是抛弃语文的本质,正是从其本质“人文精神”出发,延伸出更加精彩的思想和观念。教师也应重新审视和关注当下的人生,因为人的每时每刻都在前进,从前进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大学语文与音乐、美术等一些艺术类课程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传达给学生美的观念,让学生从对美的欣赏中树立“美”的意识,从中追求更为崇高的人生。我们从古代诗歌中看见了陶渊明的潇洒,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及王维的恬淡,他们不仅仅向世人传达诗歌的魅力,更是透漏出人格的魅力,促使读者洗涤心灵,获得新生,他们的诗歌中有关于国恨家仇的怒气,有倾诉爱情和友情的苦闷和甜美,也恰巧是现实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不必牢骚满腹和怨天尤人,只有争取过便了无遗憾。语文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正常的心理来看待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才会使得在大学教育中长久不衰。

4.结语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创新改革时,应时刻不忘最初教育的本质,守住传统文化的根本。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事业的成功,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人生的成功,适应新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大学生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走出被边缘化的窘境,实现健全人格和审美化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志华.大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大学学报,2009,24(2):97-99

[2]牛丽.浅析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素养教育[J].科技信息,2010,02(23):566-567

第7篇: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课程定位 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是为全面加强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注重学生文化能力教育而设置的一门课程。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定位不准,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等问题。在课程定位方面,许多高职院校把语文教育定位为培养发展能力,以夯实就业实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实际上只是简单套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新理念、新教法,缺乏对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充分认识,一味求“新”,如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借助情景画面、趣味故事、角色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大学语文从课程定位到教学方法都面临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探索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合乎高职院校和大学生特征的课程建设理论和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

(一) 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要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标、办学功能、办学定位服务,为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担负着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其课程定位应与专业相结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具有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文精神的作用。因此,大学语文是指提高各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础课程。

(三)高职院校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阐释人文思想的理论知识性课程,既不是单一的哲学、宗教学或文学等,又不是人文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对人文基础理论的系统性阐释,培养大学生系统的关于人文思想的主要概念体系和主要知识框架,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又蕴含雄奇的自然风物、悠久的历史风情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纯化其品质,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此,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为:通过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优化学生心理结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职业技术伦理和环境道德等,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每一项工作任务,善于发现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

(一)逐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从建立大学生理想人格、养精神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才能、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克服羞于当众说话的心理障碍,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从发掘教材个性、发挥教师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入手。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学生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突出汉语作为母语教学内容的核心范畴―― “文”的教学

不把大学语文讲成单纯的文学课,从“文”这个角度予以扩展,分析各种经典文体的书面表达形式,揭示它们的典范意义。特别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在商业消费和网络电子媒体带来语文形态碎片化、粗鄙化、畸形化等弊病的今天,经典汉语书面语教育更能凸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感知,进而促进他们人文素养个性化的形成。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为一体,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应为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应从大学生理想人格建立、人文精神养成和创新思维开发出发。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各专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不但授学生以“鱼”,更注重授学生以“渔”,也就是既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既特别注重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充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进而促进他们个性化人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马银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黄建华.关于高师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9(6).

第8篇: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

[关键词]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 实用模块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

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课程建设始终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任何一所高职院校的水平和特色,说到底都取决于它的课程建设。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大学语文虽然被明确定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但往往在制订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大学语文如何设置”时总是遭遇到可开可不开,开多少算多少,院系提出压缩课时等尴尬局面。这也让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工作量不满,深感不受重视,纷纷转岗或不得不转岗,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稳定。大学语文是否开课,常常取决于院校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开不开设大学语文,如何开设,开多少课时?院校领导要有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大学语文教育必须从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来思考。

笔者希望高职院校不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而且要自上而下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使大学语文担负起它的教育使命。

二、基于价值取向的大学语文开设及其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应遵循其基础性、工具性、终身受益性三大教育原则。

第一,基础性原则,决定了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2004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大语年会第十届会议讨论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提出大学语文的性质就是要在“高校素质教育”范畴中来界定:“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具体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应该突出其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提高能力的作用,要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活动,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工具性原则,决定了大学语文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支撑和保障的作用。

从工具性这一角度来说,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继续加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以弥补应试教育体制的缺陷。比如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胜任职业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各行各业选人用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教育的要求。

第三、终身受益性原则,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终身教育的需要

“终身教育”理念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6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倡导,成为各国政府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理念。《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终身教育”特别强调教育在向“学习型社会”过渡中的主导地位和特定功能,认为教育始终是学习的基础。在终身学习体系中,语文课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它为其他课程教学服务和奠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也强调以培养学生说话、写字、作文能力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是一切专业学科的基础,是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

记得布鲁纳曾经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当然,我们还需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的宣传,以引起学生对它的重视,从而提升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三、重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设想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突破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模式,广泛地涉及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人生观、价值观、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给学生以人文教育,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要从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把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性充分结合起来,除安排文学作品内容外,还要有适当的能力素质训练的内容,如应用写作、语言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的关键是以价值为取向,本着“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选用和今后工作、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实用性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人文精神。因此,笔者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题体系改革与建设提出这样的设想:本着“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变“大学语文”为“实用语文”,在知识上的相互涵盖关系,把大学语文课程和实用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将它改造成一门具备全面人文素质教育职能的、具有生态文化特性的综合课程。这既达到能满足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达到读到语文、学好语文、节缩课时的目的。

基于这样认识,笔者建议打造高职大学语文实用模块课程体系,按照“读写说并重,突出实用”的原则,把高职大学语文分解文读、写、说三大模块,分别为“文学作品鉴赏模块、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和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文学作品鉴赏模块”侧重于“读”的能力训练,朗读、阅读文言文、古诗词、四大名著以及现代文,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时尚且有强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学作品,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选文要注重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写作借鉴等综合效应。文学作品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发散思维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它还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人格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通过范文讲解、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和品位,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侧重于“写”的能力训练,从通用的应用文体写作到个人的求职文书,从实用的工作计划到市场调查报告与预测,紧扣实用文书写作及训练,掌握实用写作与技巧,以培养学生严谨思维能力;比如,“实用文书与写作模块”可分为通用文书、基础写作、专业写作三个子模块。在基础写作模块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写条据、启事、一般书信、求职信、计划和总结等常用应用文。在专业写作模块教学中,重点教会学生写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如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催款书、索赔书、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则主要学会写产品广告、产品说明书、购销合同、租赁合同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会写导游词、解说词等等。“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侧重于“说“的能力训练,从简单的自我介绍到赞美与批评,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口才,掌握语言表达技巧。“职场语言与技巧模块”的教学中,要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讽喻说”“同情说”“长恨说”“伤感说”“矛盾主题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先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又可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口头表达训练效果。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还应当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注重对学生眼光和品位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培养。在兼顾大学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写作和演讲的机会,更是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让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能力。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总之,高职大学语文教育要跟随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脚步,找准自身定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甚至是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改革和创新,并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双师型”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景强: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J],中华读书报,2003-8

[2]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8

[3]涂红梅: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1

[4]王传琴:加强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创新[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4

[5]罗春祥: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西北职教,2007-9

[6]陈霞:高职语文“零距离”对接课程改革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2

第9篇: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范文

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一个时期以来,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大学生越来越实际,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学生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的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英语、政治等必选课外,多数学生都会选技能性、应用性的课。他们关心重视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因为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可有助于谋职。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这些既非实用又不盈利,也非生产性的人文学科与技术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看到,不少学生放弃了情感的追求和心灵的陶冶,导致境界低下,审美弱化,心理脆弱,理想缺失,总之,人文素养严重不足。而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而它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使得所有关注人文学科教育人士深感优患。难怪不少资深学者惊呼: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人文教育已陷人困境。

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大学语文》是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课,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中文专业必考科目。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大学语文》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毋庸讳言,学生厌学、老师困惑。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好像“高四”语文,好多篇目已经学过,不但没有文学的魅力,反而像高中语文一样枯燥,成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加之课程多任务重,对《大学语文》自然了无兴趣。任课老师则认为该课是非中文专业课,感到前途渺茫,一些高校,大学语文教师更是青黄不接。《大学语文》课程这种艰难困境和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如果不及时改变,那将是一种悲哀。

大学语文课属于人文教育课。因此,教师是否在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了“人文教育”这一根本宗旨,学生是否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衡量开设该课程得失的根本。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人(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从语文和人文内在的关联来看,语文就如同人文这条大河的一条支流,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流徜于语文的河道上就会体现为一种尊重语言、珍视语言、热爱语言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也只有在拥有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时,人们才可能意识到语言作为“存在之家园”的神圣与伟大,才可能会像亲近和热爱生活一样地去亲近和热爱语言。反之,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缺失在语文这里便体现为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的缺失,即人们往往局限于工具论层面,只把语言当成一种简单的符号工具,一种实用性质的交往手段,这样不可能对语言和语文产生珍视心理,而且导致其对语言和语文的漠然,如此语文教育遭受冷落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在大学教育体系中,中学语文课作为高考敲门砖的作用已经完成,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拿语文不当回事的现象便时有发生。

三、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改进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大学语文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如果蜻蜓点水式地面面俱到,势必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在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方面,不同版本在选文上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选择教学内容,给教学留下充分发挥的余地。高等语文教育要求在进一步完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语文的所谓“隐性能力”—文化认同能力、美的欣赏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决策思辨能力以及人格、修养、品位等。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更侧重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形式趋于单一化、模式化,大学语文教学则侧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升学压力的教学更有利于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篇目都是古典文学,选择文质兼美的篇目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理解诗词的初始意义和如今广为人用的现实意义。经典影视作品赏析、情景模拟训练,有助于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加强实践,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突破,如组织晨读、读书协会、诗词协会、文化沙龙、讲座、演讲、辩论会、话剧表演等,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妙处。多媒体教学,观看影视作品,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结合起来,能直观而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领略大自然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