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西医综合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 743.34 文献标识码:A
出血性脑卒中亦即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卒中的10%~15%。脑出血有多种病因,其中高血压是最常出现的。现阶段认为,本病首选综合性治疗,消除血肿,治疗的重心在于最大程度的恢复脑功能,减轻出血造成的脑损害[1]。中医综合治疗、西医综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是综合治疗的3种临床应用。本文就我国出血性脑卒中综合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
1 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综合治疗
中医综合治疗是针对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病机,运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等)辩证施治。本病急性期内科治疗时化瘀、清热、平肝熄风、通腑、醒神、解毒、补虚诸治法多辨证合并应用[2]。各种治疗方法既可单独用于治疗,又可同时施治,然而本病急性期病情危重,综合的治疗手段往往更能取得满意疗效。
付渊博等[3]观察中医综合方案(包括推拿、针灸,中药注射剂早期介入,辨证中药汤剂,中药泡洗,中医健康教育等)早期干预本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蒲正荣等[4]采用补阳还五汤和针灸、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本病60例,疗效显著,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邹忆怀等[5]认为本病急性期患者病情往往不稳定,容易变化,临证时当灵活选用中医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病残率及死亡率。另外,尚有研究报道[6]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是有效、经济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方案,这是由于中医综合康复方案重视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辨证调治,使得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改善优于西医综合康复组,且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成本和效果比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更好。
2 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综合治疗
2.1基本治疗方法 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基本上可分为内科和手术两大类:①内科疗法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治疗方法有血压调控、抗脑水肿降颅内压、改善脑营养代谢、防治合并症等;②手术治疗有锥颅穿刺抽吸和(或)引流、脑室引流、开颅血肿清除术等。开颅清除术可迅速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可使半暗带神经细胞功能改善,治疗效果较好。微创血肿清除术目前在技术和治疗方法上有待改善,术前活动性出血及术中、术后再出血的判断及防治仍需加强。微创血肿清除术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必将成为治疗本病的主要发展方向。
2.2内、外科综合治疗 吴晔等[7]回顾性分析140例高血压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不同治疗方式后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结果发现保守治疗适用于轻症患者,中、重症患者传统开颅手术可以提高生存率,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结合内科基础治疗,无论在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限上均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2.3内、外科与物理疗法的综合治疗 张俊等[8]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两组术后30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术后30d、90d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提高,降低术后致死率,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丁杰等[9]治疗100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照组采用基本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改善,出院时身体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
3 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3.1内科综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急性早期脑出血的方法多在西医基础治及对症处理上结合传统的中医辨证理论,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的疗效主要体现在促醒、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脑血肿吸收,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改善症状的协同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等。刘文生[10]治疗本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降化合剂治疗,疗效显著,血肿吸收快,复查脑CT无穿透性伤害,生存率明显升高,致残率明显降低。熊燕等[11]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同时加用中药针剂及中药汤剂桃红四物汤治疗,明显提高患者疗效,改善预后。杨红琴[12]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加用清开灵注射液合黄连温胆汤治疗急性期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观察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让人满意。。贾满仓[13]应用畅腑熄风汤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72例,结果发现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血肿吸收、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血流变指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王晓玲等[14]临床观察表明,患者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同时,经中医四诊合参后辨证序贯使用中药针剂、汤剂和早期针刺康复等综合疗法有利于血肿吸收,对本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利。
3.2血肿清除术后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王健等[15]将42例本病患者经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或微创手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18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根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结果取得的疗效更好,大大降低了高血压引起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痊愈率,总有效率达到87.5%。6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本患者术后加用中医药治疗比单一手术治疗更好地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瘀血的加速消除和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4 结语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应用两种或多种的有效疗法,取长补短,优化组合,综合应用。中医综合治疗、西医综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三种主要临床应用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方法包括中西医内科疗法、外科疗法、中医药外治法、针灸、推拿疗法、各种物理疗法、心理疗法、各种康复疗法、健康教育等,内科治疗还包括不同剂型的多种给药途径(如口服或鼻饲、静脉滴注、直肠灌滴等)。面对急性脑卒中的危重患者,要想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必须采取多环节、多水平、多靶点的治疗及相应的综合措施,发挥治疗的综合效能。急性脑卒中因病机复杂多变,尚无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及药物。故临床上应该选择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多种治疗方法合用,选择相应的药物通过多种给药途径进行治疗。出血性脑卒中选择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疗效比单纯的中医治疗或者西医内科治疗或者外科治疗的疗效要更好。
参考文献:
[1]赵芳芳,徐敏,王平平,等.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中西医治疗[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00-601.
[2]廖辉,杨家h.中医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0,31(2):249-251.
[3]付渊博,邹忆怀,李宗衡,等.中医综合方案早期干预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987-989.
[4]蒲正荣,周晓,陈玺羽,等.补阳还五汤和针灸、穴注治疗出血性中风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352-353.
[5]邹忆怀,毕齐,谢雁鸣.中医临床路径在中风病康复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0,51(1):14-16.
[6]胡跃强,刘泰,吴林.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价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7):2432-2434.
[7]吴晔,金心.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式后患者生存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2):147-148.
[8]张俊,谢仁龙.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加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25-227.
[9]丁杰,张学广.高压氧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0):48-52.
[10]刘文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急性脑出血12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2,07(055):68.
[11]熊燕,晁卫红,周海星.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33例[J].陕西中医,2010,31(10):1309-1310.
[12]杨红琴.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45例[J].河南中医,2012,32(8):1064-1065.
[13]贾满仓.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1-2.
【中图分类号】R25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439-01
参麦注射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脑梗塞已见多篇报道。本文采用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从2012年01月至2014年01月共观察病例50例,现将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入组条件:①年龄80岁以下,男女不限。②急性脑梗死(颈内动脉系统)发病一般不超过72h。③首次发病,或过去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④肢体肌力低于Ⅳ级。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5~40分者(按比例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扬州会议制定的评分标准草案)。⑥头颅CT或MRI排除伴有颅内出血。⑦大面积脑梗死致严重脑水肿、意识不清或有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者均不作为入组病例。所有病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从45~79岁,平均年龄63.85±7.26。
1.2方法
给予参麦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共15d。除病情需要应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水肿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外,未采用其他扩管及溶栓药物。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全部病例均行脑电图检查,并于清晨空腹采血,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BPC)粘附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因子I(FG),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肝肾功能。
1.4 脑梗死疗效判定标准:50例病人治疗前后均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计算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值。依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程度)及治疗后的生活能力状况(病残程度)分出: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左右。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⑥死亡。
1.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根据出现不良反应程度及药物相关按下列等级在用药后15d判定。①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②不良反应轻微,不影响用药。③停止用药,不良反应消失。④停止用药,不良反应存在。⑤停止用药,不良反应必须给予治疗。⑥不能判定。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前做比较,实验室检查和症状体征为依据,判断病情恢复情况,参麦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有效率68%。
3讨论
参麦注射液是由红参、麦冬组方制备而成中药复方注射液,其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麦冬皂甙,麦冬黄酮等,加速ATP的合成,提高Na+K+-ATP酶活性,提高膜转运电位,防止Na+、K+内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Ca2+的释放[1],从而减轻缺血、缺氧所致的脑水肿。参麦注射液还能防护氧自由基对脑细胞损伤,减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时脑组织过氧化产物生成,能提高大脑皮层耐低氧能力,防止脑水肿形成,减轻脑水肿程度[2]。已有多篇文章报道参麦注射液能有效的治疗缺血性脑病[3],本文通过临床观察进一步了解其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参麦注射液治疗ACI疗效满意,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出血性脑梗塞的机制是梗塞后血管损伤和血液再灌注所致。动脉阻塞后,其远端血管缺血,缺氧,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壁受损,当高压的血流进入已有破损的血管内,使血管破裂出血。参麦注射液具有早期神经保护功能,能改善脑水肿,缩小脑梗死灶,并增加脑血流量,使脑梗死的缺血区血流增加而非梗死区和对侧无变化,避免“盗血”现象,不会出现梗塞区出血进一步加重。②部分ACI为进展型脑中风,麦注射液的溶栓,抗凝,降血粘度等功能不仅对已发生的血栓起治疗作用,且同时也能抑止进展型急性脑梗塞血栓的进一步发生,发展,从而避免病情进行性加重。
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探讨,人体疾病大部分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脑血管疾病又称为富贵病,中性脂肪摄入过多,以及体力过少引起,对水的摄入过少或排出过多,或体内环境不能存水导致血液粘稠,血流缓慢,血管痉挛,严重者可致脑梗塞。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疾病和周围人际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左侧属阳,代表身边的男性;右侧为阴,代表女性,而头部代表长辈。加强病人的修养,改善同周围的人际关系即可防治各种疾病,有调查显示基督教徒很少有脑血管疾病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头顶都有光环,人类还有许多看不到的未知领域,心平气和对自己乃至周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这是不可疑问的。所以孝亲尊师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进医学领域,精神的困扰时常会引起身心疾病的发生。在此期间有人提出吃素可解决许多不治之病,而且有利于保护自然,降低世界的温室效应。
红参补气,麦冬滋阴,参麦药用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参麦强肾固本,通过调节内环境的神经递质和电解质等血液成分保持体内水平衡,使血管中水分不会过多流失,保持脑血流的稳定,防治脑血管缺血缺氧引起的痉挛,血栓形成,梗塞等后果。参麦还具有扩张血管功能,使痉挛血管和被栓塞血管得以舒缓,增强抗栓药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参麦静脉注射同时舒缓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脑梗塞只是机体动脉栓塞的缩影,机体整体此时都或多或少受到干扰,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血管痉挛;参麦舒张整个机体的血脉,使各个器官都得到有效灌注,保持人体整体的良好状态。
参考文献
[1] 屠传建, 顾志伟, 宋大刚. 参麦在防治外伤性脑血管痉挛中的疗效探讨[A].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G]. 2011.
[关键词] 脑梗死;脑外伤;基底节区;小儿
[中图分类号] R72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3-18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raumatic infarction of basal ganglia in infa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59 children with traumatic infarction of basal ganglia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2007 to Dec.2013.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Glasgow Outcome Scale scores: 51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as good recovery(86.4%), 5 moderate neurological deficit (8.5%), 3 severe neurological deficit(5.1%), no vegetative state or death. Conclusion The main mechanism of posttraumatic infarction of basal ganglia in infants i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supply in basal ganglia after brain injury, individual factors and microcirculation disorder. The Clinical features as follow: (1) the lighter headtrauma without consciousness; (2) obviously neural function deficientsyndrome in sports-oriented; (3) CT and (or) MRI can make a definite diagnosis. The treatment includes antispasmodic, small dose of dehydration, early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and limb functional exercise. Most patients of traumatic basal ganglia infarction can obtain satisfactory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by early diagnosis and active and effectiv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easures.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Traumatic; Basal ganglia; Infants
外伤性脑梗死是指颅脑损伤后,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出现缺血性损害而发生的神经功能障碍。小儿外伤性脑梗死好发于基底节区,近来随着临床医生的重视,头颅CT、MRI的应用和普及,该病的早期确诊率和治疗效果不断提高。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共收治59例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患儿,经过药物、高压氧、按摩、针灸及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治疗效果满意,现结合文献,分析总结该病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9例患儿中男32例,女27例,年龄(5.5±5.1)岁。受伤之前身体健康,受伤后头颅CT和(或)MRI示基底节区梗死灶,神经功能缺失征明显。全部患儿均有明确的不同程度的头部外伤病史,受伤原因:摔倒跌伤19例,高处坠落伤16例,车祸伤13例,打击伤11例。着力部位:额颞部27例,顶枕部19例,枕部13例。
1.2 临床表现
受伤后无意识障碍者43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者16例,其中嗜睡9例,浅昏迷7例。癫痫大发作者1例。本组肢体偏瘫39例,其中左侧肢体偏瘫17例,右侧肢体偏瘫22例,失语6例,中枢性面瘫6例,肢体感觉障碍5例。患儿出现梗死的症状出现的时间:在伤后即时出现4例,24h内出现11例,24h~3d出现36例,3d以后出现8例。按GCS评分:13~15分52例,9~12分7例,3~8分0例。
1.3 辅助检查
全部患者初诊后均进行头颅CT检查,44例显示基底节区出现点状低密度影,24~72h后再次复查头颅CT均可见基底节区出现梗死病灶,呈小点状、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病灶直径0.5~2.0cm,CT值 8~25Hu,无周边水肿及占位效应,中线结构居中。其中右侧31例,左侧26例,双侧2例。有7例患儿随后经头颅MRI示基底节区梗死,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病灶,梗死灶与周围脑组织边界清楚。在首次检查2d后再次头颅CT检查,9例表现为“模糊效应”,即CT表现呈等或低密度,13例梗死灶明显变小;3个月后复查头颅CT检查,53例CT表现呈软化灶,其中13例软化灶较梗死灶变小,6例显示梗死灶消失。
1.4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治疗原则为缓解脑血管痉挛,减轻或终止脑水肿的发展,改善局部供血等,从而缓解病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在急性期根据患儿每公斤体重应用小剂量甘露醇脱水利尿剂,静脉给予胞二磷胆碱、神经节苷脂、长春西汀等神经营养药物及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改善微循环药物输注,辅助以高压氧治疗、按摩、针灸及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等项治疗。治疗时间的长短根据患儿肢体肌力及语言等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决定。恢复期根据患儿脑梗死损害的症状采取理疗及功能康复训练。
2 结果
住院时间:(17.6±8.9)d。按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标准[1]评定治疗效果:治愈51例(86.4%),轻残5例(8.5%),重残3例(5.1%),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症状未痊愈者,继续在门诊康复训练及理疗治疗3~6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3 讨论
外伤性脑梗死是指颅脑损伤后,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出现缺血性损害而发生的神经功能障碍。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其脑血管解剖学特点有密切关系,好发于基底节区及侧脑室旁,主要是由于颅脑深部损伤后基底节区脑血管痉挛,血管内血栓形成,及小动脉损伤或内囊后肢锥体束缺血损害所致,导致梗死,占同期小儿颅脑外伤病例的3.5%[2],本组为3.4%。近来随着临床医生的重视,头颅CT、MRI的应用和普及,该病的早期确诊率和治疗效果不断提高。该病患儿外伤后梗死的临床症状较轻,表现为出现一侧的肢体偏瘫及语言等运动障碍为主,并且肢体功能在短期内能够明显改善,一般无意识障碍,且不伴有颅内出血。
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多认为同下列因素关系密切:(1)基底节区血供特点[3]:基底节区位于大脑脑组织深部,由大脑前动脉的中央支和Heubner返动脉、前穿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内、外侧穿动脉供血,供血动脉从脑底Will’s动脉环主干上发出后与颅底呈垂直走向,系终末动脉,并且侧枝循环少,变异多,对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敏感,这些血管受到剪切力的作用,发生牵拉与移位、扭曲等,血管内膜损伤、痉挛,继发性血栓形成,从而出现脑梗死症状。(2)小儿自身特点:小儿头颅比重大,颈部肌肉发育相对迟缓,颈部支撑以及保护作用较成人差,颈动脉容易受伤,出现血栓、痉挛、内膜撕裂等;同时颅骨弹性好,发生减速伤时外力向头部中心区传递,外力消失后颅骨复位的瞬间所造成的负压最大,近中心处的穿支小动脉容易受损;再者小儿基底节区血管纤细并且调节功能差,对损伤和微循环障碍较为敏感,血管内膜发育不完善,故损伤后易造成内膜脱落、血管痉挛乃至供血区域梗死灶形成[4-5];(3)微循环障碍:颅脑损伤后脑血管发生痉挛,血管供血区域脑组织脑灌注降低,出现缺血、缺氧,血管内膜损伤致凝血系统被激活,血液中血小板粘附性、聚集性增强,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增高,出现微循环障碍,形成血栓[6]。且外伤后脑缺血和出血均可启动并且催化自由基反应增强,使脂质发生过氧化损害,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环境发生紊乱,进而细胞能量合成障碍,造成细胞广泛性死亡和组织溶解,导致微血管内凝血,从而加重了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出现脑梗死的发生[7];(4)研究表明基底节区钙化灶的存在与小儿外伤后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有关[8]。原因为基底节区小血管内及周围有粘多糖胶体物质沉着,继而形成钙化,血管管壁脆弱、变细,当受到外伤时,这些小血管更容易发生痉挛,影响供血区域血供而致脑梗死的发生。
本组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1)婴幼儿为主,年龄在2岁左右多见;(2)头外伤较轻,伤后生命体征正常,多无持续性意识障碍及颅高压表现,少数仅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意识恢复后不再出现。(3)脑梗死症状多于伤后24h~3d出现,肢体偏瘫及语言等运动障碍为主,而感觉障碍比较少见;(4)头颅CT扫描一般可明确诊断,并且常为一侧。对脑梗死症状明显但早期CT检查阴性者,应动态复查头颅CT或行MRI检查。MRI检查,梗死区域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而T2加权像呈高信号病灶,梗死灶与周围脑组织边界清楚,一般在发病2h即可显示梗死的部位及范围,有助于早期确诊;(5)早期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多数预后良好[9-10],临床症状多在6个月左右消失。
根据患儿病情,针对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治疗原则为缓解脑血管痉挛,减轻或终止脑水肿的发展,改善局部供血等,从而缓解病情。治疗方法主要为早期应用尼莫地平等钙离子拮抗剂缓解血管痉挛,在急性期根据患儿公斤体重应用小剂量甘露醇脱水利尿剂,神经营养药物应用,并辅助以高压氧治疗、按摩、针灸及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等项治疗。其中早期及时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同是治疗的关键;静脉给予胞二磷胆碱、神经节苷脂、长春西汀等神经营养药物[11]及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改善微循环药物输注;早期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血氧含量、血氧张力,使血氧弥散距离增大,明显改善缺氧脑组织的氧供,减少乳酸的形成,从而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得到有效地纠正,促进部分缺血半暗区可逆状态细胞功能的恢复[12-13],高压氧治疗一般为2~4周,另外可根据患儿病情适量延长。急性期过后进行针灸、按摩和功能锻炼等项治疗。恢复期根据患儿脑梗死损害的症状采取理疗及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时间的长短根据患儿肢体肌力及语言等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决定。本组病例预后较好,与儿童能较易恢复及改善局部供血,较快建立侧支循环的生理特点有关[14-15]。
因此,当轻型颅脑损伤的患儿发生迟发性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并且症状与损伤程度不相符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及时动态复查头颅CT或进行MRI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由于小儿受伤后脑血流微循环障碍较轻,一般为可逆性损害,脑梗死病灶较小,容易建立侧支循环,故绝大多数患儿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Jennett B,Bond M.Assessment of outcome after severe brain damage[J].Lancet,1975,1:480-484.
[2] 申明峰,赵学成,李凤云,等.小儿外伤后梗塞30例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杂志,1993,19(4): 245-246.
[3] 鲁艳梅,刘佳芳.颅脑损伤患者外伤性脑梗塞53例临床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4):38-39.
[4] 李改峰,韩怀彬.小儿外伤性脑梗死临床诊断及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48.
[5] 晏炳元,史强,王国安,等.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塞诊治体会[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7,18(6):362.
[6] 田春辉,崔彩虹,方川,等.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区脑梗死25例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8):989-990.
[7] 周艳宏,武淮昌.小儿外伤性基底节梗塞42例临床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3,2(4):292-293.
[8] 陈兵.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区脑梗塞[J].海南医学,2005,16(1):16-23.
[9] 侯林生,藏东运.颅脑创伤后脑梗塞的临床诊治[J].西南军医, 2007,9(3):40-41.
[10] 谢树波,郑洛翰,赖素勇,等.外伤性脑梗塞73例诊治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20):61-63.
[11] 陈钢,陈莉.神经节苷脂与长春西汀联合治疗小儿外伤基底节性脑梗塞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3 (13): 176.
[12] 翟,梁平,夏佐中,等. 高压氧治疗儿童外伤性基底节区脑梗死56例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14):1575-1576.
[13] 褚光,任伟,许波,等.小儿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体会[J].淮海医药,2013,31(2):105-106.
[14] 蓝健枫,郑健群,陈灿鑫,等.小儿外伤性脑梗死16 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0,16(10):1234-1236.
[关键词]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49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098-02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伴随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增多,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上升,对他们的健康危害和社会影响极大。因此,积极地治疗和康复护理就变得尤为重要。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预防压疮、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关节僵硬畸形、肌肉挛缩等并发症。我科自2008年1月~2009年4月对入院的100例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康复护理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使疗效和生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4月入住我科的脑卒中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54~82岁,平均69岁;发病5 h~9 d内入院,入院时患者有肢体活动障碍56例,语言障碍21例,同时有肢体活动障碍和语言障碍23例;住院天数20~64 d,平均26 d。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扫描或MRI检查和(或)腰椎穿刺确诊,其中脑梗塞78例,脑出血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2 护理方法
2.1 急性期护理
2.1.1 一般护理急性期患者应避免搬运,绝对卧床休息。病室内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新鲜。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应抬高床头15°~30°,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如果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由浅入深、血压持续升高、脉搏减慢、呼吸深慢且不规则、而且出现感染不能解释的高热,可能是颅内出血表现;如果患者头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呼吸由浅入深且快、脉搏加快、体温和血压升高,可能为脑疝前症状;出现一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或迟钝,则提示脑疝已经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桥脑出血。以上情况要及时向医生汇报。应预防压疮发生,每2~3 h翻身1次,翻身时应保持头部屈中立位,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为避免分泌物堵塞患者呼吸道,应使患者头偏向一侧。重症脑出血急性期应禁食,可留置胃管持续给予肠内营养,神志恢复、吞咽功能恢复者可给予高蛋白流质低脂饮食。
2.1.2 肢体康复护理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增强,患者仰卧位时可加重异常痉挛,因此要平卧位和侧卧位交替进行。头偏向患侧倾斜约30°~40°,肩胛、腰臀部垫一小枕,肩关节保持最大功能位,即外旋外展和肘腕伸直位,为防上肢内收可于腋下置一扁枕,肘后上方置一棉垫,保持持续压力刺激肱三头肌腱,前臂置于旋后或中立位,手保持功能位,使手握一毛巾卷或半球状物以防止手指畸形。在腰髋部后外侧放一高度适当的枕头,避免骨盆向后倾斜,使髋关节微屈、内旋,防止大腿外展、外旋;可于窝处放一软棉垫,使膝关节保持功能位,15°~30°屈曲,避免小腿受压和足屈曲加重,防止压迫下肢静脉形成静脉血栓;软瘫期仰卧时膝关节屈曲15°,平卧时可用护架支持被褥,防止压迫足背,预防足下垂[1]。为防止足下垂也可穿“T”形鞋。
2.2 恢复期护理
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瘫痪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高达50%[2]。所以要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制订针对性的康复护理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告之患者及家属锻炼的目的和方法,便于出院后自行锻炼康复,增强战胜疾病和恢复健康的信心。
2.2.1 被动康复护理患者发病2周后病情趋于稳定,即可开始被动的康复锻炼。此时患肢腱反射功能已经开始恢复,肢体由软瘫而逐渐出现痉挛,肌张力增高,出现联合反应。患者在肢体康复训练的同时,也需要同时加强对肢体肌肉收缩功能的康复训练,遵循由近及远、先大后小的原则,即由近端开始逐步向远端按摩,先大关节后小关节。患者应取仰卧位,从患侧的上臂、前臂、手用揉法进行按摩治疗,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谷穴等穴位。同时配合患肢的肩、肘、腕关节的活动,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揉、按摩的方法,手指可配合捻法。再用揉法作用于患侧下肢前外侧三阳经,以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最后用搓法由上而下进行操作。以上康复训练1次/d, 20 min/次,同时配合髋、膝、踝关节的被动活动。在治疗的同时,教会患者家属,以便出院后进行功能锻炼。
2.2.2 护理①侧卧位护理:是最重要的护理,应首先指导患者患侧卧位,可使瘫痪的肢体和关节承受到足够的压力,使肢体增加输入本体感觉,刺激肢体缓解和抑制痉挛。患侧上肢前伸,肩部向前,肘关节保持伸直位。手指张开伸直位,掌心持物功能位,手指握拳位临时交替固定,以锻炼手指各关节。健侧下肢的应保持屈髋屈膝位,下面放一大枕头,患侧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屈曲。健侧卧位目的是使躯干向健侧伸展,抑制紧张性颈反射。可在患者胸前和腿下各放一平枕,使患侧肩部前伸,上臂伸展放于枕上成外旋位,肘关节伸直位或微屈,手指伸直。髋部内旋、屈曲位,膝自然屈曲,踝尽量背伸,头下可置一扁枕为宜。②半俯卧位:目的是预防髋、膝屈曲挛缩。半俯卧位又分为健侧半俯卧位、患侧半俯卧位。方法是患者身体俯卧于与身体等长的枕上,上肢呈上举位,肩关节呈前屈外展位,肘关节轻屈,腕关节微背屈,各指微屈,髋、膝关节轻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③坐位康复护理:适宜于意识障碍极轻、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训练应循序渐进,交叉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时间。开始时,半卧位角度可为20°~30°,5 min/次,以后每次增加10°为宜;坐起时间以每次增加5~10 min为宜[3]。坐位又分为床上和轮椅坐位两种。床上坐位要求基本脊柱垂直于床面;站立位时,患者应使双足分离与肩同宽,膝部垂直,双足平放站立。轮椅靠背可使脊柱屈曲过度,可在其背后置一硬板,以保持躯干直立、髋关节屈曲[4]。
2.2.3 站立、行走训练先进行辅助站立训练,而后床边站立训练。患者双足略分开与肩同宽,站立于地面上,患者双手置于床头或家属扶持双侧腋窝,以利于辅助站稳。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避免肢体萎缩,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站立时应教患者收腹、挺胸、抬头、放松肩、颈部肌肉,双下肢尽量伸直。站立使血液流向下肢,是血管静压的结果[4],偏瘫肢体失去肌肉泵的作用,静脉血回心速度更加缓慢,更易促使静脉血栓形成。行走时先用健腿迈步,陪护者站在患者两侧,扶持其双上臂。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要观察分析患者的步态,改善其行走的姿势,同时还要注意安全。在恢复一段时间后还要进行日常生活及室外活动等训练。
3 结果
10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压疮,发生泌尿系统感染2例,呼吸系统感染1例,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死亡病例发生。治疗出院时步行恢复率为83%。
4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中老年疾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是构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病因,幸存者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重度致残率达20%以上[5]。由于致残率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如果能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效地进行治疗,尤其是在发病初期进行康复治疗,使患者偏瘫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复,无论对生活和家庭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维持治疗与家庭社会支持是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的两个主要因素。而且患者大多有肢体或言语障碍,因此,患者的康复无论是维持治疗还是家庭的继续康复治疗,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一个和谐的家庭,融洽的亲情环境,对患者的康复极其重要。患者发病后,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急躁、悲观等各种不良情绪,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加之患者和家属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也一知半解或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康复期,医护人员要加强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要启发患者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用鼓励、赞赏、肯定的语言,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动,激励起他们对疾病康复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康复意识,让患者从一般的“替代护理”模式,逐步向“自我护理”模式转换,充分调动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的残余功能,力争最大的康复效果。笔者还特别注重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家庭的支持力度,教会其康复方法,患者和家属既互相监督又互相配合为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为保证脑卒中患者维持长期的治疗和家庭的有效康复治疗提供可靠保障,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再回归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康复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在发病早期的护理就应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支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6]。在早期根据患者的病情,针对性地采取功能性,使患肢既能保持功能性,又不会导致压疮等并发症的产生,更不会因为不恰当地功能训练而加重病情。康复过程中,应遵循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近端后远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脑卒中康复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康复的。经过笔者热情而细致的健康指导,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综合满意度。本组资料也显示,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取得了83%的步行康复率,而无死亡和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戴宝珍.实用症状护理学[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60-1061.
[2]杨鸿群,陈华证,黄跃进.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2):37.
[3]王洪忠,许健鹏.实用中西医结合偏瘫康复学[J].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209-211.
[4]全国卫生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1-84.
[5]丁亚芬,黄丹丹,梁汉周,等.脑病变住院患者抑郁情绪分析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4,12(3):14.
【摘要】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交通事故性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抢救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英德市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95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措施进行分析讨论。开颅手术241例,左侧开颅91例、右侧开颅131例。双侧开颅19例;其中去骨瓣减压132例。结果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109例,中残57例,重残26例,植物生存21例,死亡81例。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采取手术或非手术综合治疗,积极治疗复合伤及合并症,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 重型脑交通伤 交通事故 临床特点 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rescue measures of severe brain injuries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s.Methods Reviewed and analyzed 395 cases of severe brain injuries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s during January,2001 to December,2008 and to discuss their clinical features and rescue measures.As for treatment,there were 241 cases of craniotomy including 91 cases of craniotomy on left brain,131 cases of craniotomy on right brain and 19 cases of craniotomy on both sides and 132 cases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Results The prognosis of those patients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109 patients got good outcome.57 patients got moderate disability.26 patients got severe disability.21 patients got vegetative survival and 81 died.Conclusion The key to increasing cure rate and decreasing disability rate and death rate is timely diagnosis,proper operations or oth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s and sufficient treatments of combined injuries and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severe brain injuries;traffic accidents;clinical features;treatment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脑交通事故伤越来越被神经外科医师所重视,且脑交通伤成了神经外科的常见病。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英德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95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5例,男297例,女98例;年龄3~84岁,平均44.76岁。其中3~17岁28例,18~60岁325例,60岁以上42例。
1.2 外伤至入院时间、交通工具、天气情况 外伤至入院时间范围30 min~15 h,平均4.1 h;致伤交通工具:大货车75例,轿车48例,摩托车106例,面包车16例,不详24例。晴天197例,阴天115例,雨天41例,雾天43例,不详40例。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蛛网膜下腔出血216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伤135例,脑内血肿39例,硬膜外血肿54例,混合血肿34例。有中线移位者203例,平均移位1.07 cm。
1.4 合并伤 四肢骨折93例,肺挫伤35例,一侧血气胸有13例,双侧血气胸4例,肝脾破裂2例,结肠破裂1例,肋骨骨折21例,锁骨骨折15例,颜面部挫裂伤71例,颈椎骨折5例,胸椎骨折4例。
1.5 意识状态及瞳孔情况 深度昏迷98例,中度昏迷118例,浅昏迷179例。格拉斯哥评分6~8分192例,3~5分77例。入院时双侧瞳孔等大115例,双侧瞳孔不等大98例,双侧瞳孔散大81例。
1.6 治疗方法 头颅CT检查提示幕上血肿大于30 ml(颞叶血肿大于20 ml),幕下血肿大于10 ml均予以手术开颅血肿清除;对于已形成脑疝,或中线移位大于0.5 cm,脑挫裂伤明显、环池封闭者,同时行去骨瓣减压术。本组开颅手术181例,左侧开颅66例,右侧开颅81例。双侧开颅19例,其中去骨瓣减压132例,气管切开305例。
2 结果
治疗结果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随访6个月。Ⅰ级81例,Ⅱ级21例,Ⅲ级26例,Ⅳ级57例,Ⅴ级109例。死亡率高达21.8%。
3 讨论
重型颅脑交通性损伤是颅脑外伤治疗的重点和难点,重型脑损伤的病死率报道不一。对重型颅脑损伤诊断依据入院时GCS≤8分并结合CT和临床表现即可明确诊断,近年来国内外报道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26.5%左右,本组全部为脑交通伤,死亡率为21.7%。
3.1 临床特点
3.1.1 致伤交通工具 肇事车辆主要为大货车、摩托车,本组大货车75例,轿车48例,摩托车106例,面包车16例,106例与摩托车有关,占26.8%(106/395)。摩托车司机或乘客,整个身体暴露在外,其致伤几率大,且伤情重。故提高广大司机同志,特别是摩托车司机的交通安全意识以及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对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所致的重型脑损伤有重大意义。
3.1.2 性别与年龄组成 本组395例道路交通事故伤中,男297例,女98例,二者比3.03∶1;18~60岁占82.3%,与高进东等[2]报道相似,伤员特点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44.76岁。说明中年男性户外活动较多,其致伤机会明显加大。这部分患者大多已组建家庭,有一定的收入,对家庭及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这部分患者死亡或劳动能力的丧失,对家庭和对社会均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3.1.3 外伤与天气情况 本组395例外伤中,晴天197例,阴天115例,雨天41例,雾天43例。本组交通事故伤大多发生在晴天天气,说明天气虽然是交通事故伤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是交通事故伤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与道路情况不良时,行人和司机均比较谨慎,此时道路交通事故不一定增加。
3.1.4 受伤机制复杂,合并伤多 患者受伤时受力点多,头部被机动车撞击后形成加速损伤,倒地后形成减速损伤,向前冲力造成身体滚动导致肢体及内脏损伤。本组合并四肢骨骨折93例,占23.5%(93/395),居首位;合并颜面部损伤71例,占18.0%(71/395),位居第二位。胸部外伤,腹部闭合性损伤均是脑部交通事故伤的合并伤之一,在处理时切勿漏诊。
3.1.5 原发脑损伤重 原发性脑损伤过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中死于弥漫性轴索损伤及原发性脑干伤85例(21.5%),由严重的脑损伤或脑干损伤所致患者持续深度昏迷,且常有高热。我科早期采用冰敷降温、肌注复方冬眠灵等综合治疗,有利于降低脑的代谢,使之能更好地耐受缺氧,有利于预防及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降低死亡率。GCS评分可客观地反映患者的伤情轻重。本组资料显示,入院时GCS评分越低,其死亡率越高,死亡病例中大部分集中在GCS评分低的患者,与文献报道一致。
3.1.6 颅内出血的患者多 由于撞击过程头部始终处于活动状态,脑组织在颅腔内来回运动,造成脑表面挫裂伤,血管破裂出血。本组合并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伤135例(34.2%),脑内血肿39例(9.9%),硬膜外血肿54例(13.7%),混合血肿34例(8.6%),蛛网膜下腔出血216例,占54.7%(216/395),故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重型脑交通伤中较常见,应予以重视。
3.2 救治原则
3.2.1 院外救治 现场急救原则是抢救生命、局部包扎、抗休克、怀疑有高颅压时使用脱水药物等[2]。包括非医务人员的现场救治,这一点非常重要,但需要整个社会加强现场急救知识的普及。交通事故所致的重型脑损伤,其伤后往往都处于昏迷状态,外伤现场即导致呼吸心跳停止的,其死亡率基本达100%,很少有机会再送至医院进行抢救。故其现场急救,多半是外伤后有呼吸心跳的患者。首次参加抢救的人员大多是医务人员,交警或其他群众的首次现场急救,也往往是将患者置于相对安全的位置或避免再次损伤。至于呼吸道的畅通、骨折包扎固定等,大多是医务人员操作。故普及全民的简单急救意识及操作水平,是个艰巨而浩大的工程。
目前普遍认为,救治重度颅脑损伤应争分夺秒,救治的“黄金时间”以1 h为宜[3]。但往往影响院外急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伤地点距离有颅脑损伤救治条件的医院路途遥远,有的达六七十千米,这也是本组患者入院时间平均达4.1 h的原因之一,严重影响预后。故开展医疗合作,提高当地医院医疗水平,缩短中间医疗环节和时间,缩短入院时间,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存活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4]。
3.2.2 急诊室救治 强调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生命。急诊室对重型脑损伤患者的抢救要求“快”、“准”。“快”是迅速查看颅脑生命体征,同时简明扼要地询问受伤时间,受伤经过及运送情况。对于有活动性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要立即采取止血、输液、升血压等抗休克治疗。“准”是对于脑疝患者,如果生命体征平稳,应迅速行头颅CT扫描,明确出血部位后,送手术室手术。如果生命体征不平稳,要迅速气管插管,改善通气,同时输液及脱水降颅压等治疗。
3.2.3 住院救治 在美国,一半以上的颅脑创伤是由于交通肇事所致[5]。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颅脑伤所带来的高死亡率也愈将突出,应引起重视。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部位,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有时颅脑损伤手术和其他部位的手术如胸腹部手术同时进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院内再次损伤,同时要加强支持治疗,使整个治疗过程达到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本组入院后进行手术治疗的有241例,其中19例行双侧开颅。手术例数占61.0%(241/395),说明重型脑交通伤患者大部分均须手术治疗来挽救生命。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较传统的开颅术的优越性,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恶性颅内高压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颞顶瓣开颅术[6]。对颅内血肿或严重脑挫伤并脑疝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术,酌情行内减压术,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
高颅内压使血压升高,可掩盖失血性休克,故必要时应行胸、腹腔诊断性穿刺或CT检查,并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迅速手术。对无法用颅脑损伤来解释的低血压,要慎防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对多发性损伤应树立整体观念,必要时组织多科协同施救,避免“多科分而治之”,影响治疗效果。
对部分病例行腰大池引流对患者的预后也有重要的帮助,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已有较多报道,其优点明显,如创伤小;带管时间长;感染率低;经鞘内送检化验和治疗方便等[7]。腰大池引流术实质是人为扩大蛛网膜下腔,使脑脊液有效疏导,而又对人体损害较小的方法。使脑脊液性状、颅内压更快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为整个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提供首要条件,对缩短昏迷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在非手术治疗方面以下几点极为重要:(1)要注意避免脱水剂的滥用,以免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甘露醇及速尿的过度使用潜在危险,可危及生命[8];(2)及时气管切开;(3)早期鼻饲。对于昏迷患者2~3天即可插胃管,临床研究证实,脑外伤患者是处于高代谢、负氮平衡状态。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胃黏膜血流的减少是应激性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早期肠道营养能够改变重度脑外伤后胃肠道低灌注状况,增加胃肠道血流,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9]。
道路交通事故所致的颅脑损伤,是当今社会人类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肇事车辆主要为大货车、摩托车,而伤亡最多的是行人及骑摩托车的男性成年人,但汽车与摩托车碰撞致死率最高。其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机动车驾驶员违章所致。有部分伤情重,且病情发展快的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死亡,无法抢救。严重颅脑交通伤后如能及时实行现场抢救和专科治疗,不但可以挽救部分伤员的生命,而且有可能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进东,纵滔,常向东,等.陕西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伤亡特点.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2):743-746.
2 江基尧,张玉琪,刘佰运,等.颅脑创伤现场急救与并发症处理及康复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6):405-407.
3 刘敬业,张赛,只达石,等.2712例急性颅脑损伤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20.
4 刘兵,张建宁,王志涛,等.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相关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7):496-498.
5 Jagger J.Prevention of brain trauma by legislation,regulation,and improved technology:A focus on motorvehicles.J Neurotrauma,1992,9:313-316.
6 江基尧,李维平,徐蔚,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37-40.
7 刘瑞云,尹绍雅,张楷文.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附27例报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2,18(4):264-265.
[中图分类号]R36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79-01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医院病房为教育基地以住院病人及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增进健康知识,改变病人的健康行为或问题,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1)我科对癫痫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现简介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8年8月-2010年2月,共行癫痫手术60例,年龄4-60岁(32岁),其中颞叶癫痫48例,非颞叶癫痫12例。单纯病灶切除50例,胼胝体切开8例,大脑半球切除1例,功能区皮层电凝热灼1例。40例实施了正规的术前健康教育(单纯病灶切除30例,胼胝体切开4例,大脑半球切除1例,功能区皮层电凝热灼1例)。20例只进行一般术前交代(单纯病灶切除20例,胼胝体切开4例),结果发现,经过正规术前健康教育的患者及家属,术后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明显要高于后者。
2 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
2.1 间接健康教育
将常见问题、大众化问题利用宣传栏及发放健康手册等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文字简洁且通俗易懂。
2.2 定期举行健康讲座
护理人员根据病房内患者及家属要求安排健康教育讲座,组织患者及家属学习,鼓励患者及家属在学习中的提问并积极解答,定期抽查患者及家属掌握的情况。
2.3 健康教育计划
妥善安排好教育时间,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每个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并保证健康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将教育项目和内容指定成标准护理计划(附表)
健康教育护理计划
2.4 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
2.4.1 心理指导
(1)对于需要手术的癫痫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手术患者,根据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不但包括疾病知识,治疗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与健康心理指导。(2)强调通过手术可以治愈或控制癫痫发作,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2)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的目的及预期效果,讲述手术的大致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注意事项,并请接受手术患者与其直接交流,使患者及家属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3)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癫痫类型,病程长短,发作形式,术前评估,有针对性的接触病人的思想顾虑,及时解除,使其在接受手术时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2.4.2 癫痫知识的教育
(1)癫痫手术患者为病程长、发作频繁、药物难以控制患者,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有针对性的介绍手术治疗的优点和方法,和此患者手术的适应性,使患者对自己的手术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2)患者家属癫痫知识的宣教也很重要,因为疾病致贫,许多家属对手术的期望值过高也将成为术后效果满意程度的关键。病情不同决定着手术方式的不同和手术的效果。手术有时并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全部要求,我们术前有针对性的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在征得家属充分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2.4.3 术前教育
(1)禁止患者及家属串病房防治交叉感染。术前为保持局部清洁应洗澡、剃头,防止局部感染。
(2)练习床上大小便防止术后便秘、尿潴留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致血压升高,出现颅内出血的危险。
(3)指导患者按规定禁饮食,防止术中、术后并发恶心呕吐而使胃内容物返流甚至引起误吸。
(4)简单告知手术需要的时间及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消除患者的疑虑及恐慌,征得患者配合,保持患者平静的心态接受手术。
2.4.4 术后教育及指导
(1)根据患者的手术类型对患者家属做有针对性指导,如颞叶癫痫手术后病人多有短暂的神经精神症状,额叶癫痫有可能出现语言障碍,手术头部引流需短暂的肢体约束等。避免患者家属出现恐慌及焦虑,影响患者自身情绪。
(2)提醒患者及家属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如感觉,定向力,语言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要及时汇报给医务人员,以观查有无手术的副损伤。
(3)手术或姑息性手术后,一旦癫痫发作,要正确对待,及时用药。
(4)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说明正确服药的重要性,防止家属过于期待手术,忽视药物的加强治疗。
(5)术后早期训练语言功能及记忆力床上活动四肢,拆线无异常早期下床活动.逐渐恢复运动功能。
2.4.5 出院指导
(1)术后无症状发作亦需要服药1-2年待痊愈无症状停药。
(2)姑息性手术术后服用抗癫痫药准确及时严格按医嘱服药,不得随意减药或停药,如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3)告知患者戒烟酒,高维生素饮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情绪平稳,避免情绪激动或紧张,根据病情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避免过劳。
(4)按时来医院复查(第一次:术后3个月,第二次:第一次后的半年,第三次:第二次后的一年)。如患者病情有变化,随时复查。
3 效果评价
自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以来,患者及家属普遍反映住院期间,不但得到了护理人员优质的护理,使身心顺利康复,而且通过接受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学到了很多知识病人通过护士的健康教育对整个手术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加主动配合治疗,应对能力也大大提高,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同时实施健康教育也激发了护士们求知欲望及责任心,使护士的自身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和满足,形成了人人主动学习,求知若渴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