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职业技能范文

计算机职业技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职业技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职业技能

第1篇:计算机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技能训练 职业道德 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24-01

1 技能培训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的培养。

1.1 引导学生养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认真、规范、严谨的职业态度

由于在竞赛中,参赛学生首先做到尊重裁判、遵守纪律、服从裁决,发挥特别能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才能把精湛技艺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计算机专业理论性强,实践性更强的专业。一张图纸,一幅作品需要一天甚至几天坐在电脑面前,不但要求学生认真、细致更考验学生的耐心和毅力。由此在平时技能训练中,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上的技巧提升,同时着重对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锻炼。

因为专业技能方面高水平的学生往往不分伯仲,但在职业道德方面却会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有的学生在点名排队时,井然有序,遵守纪律,服从监考教师安排,在电脑出现问题时,及时告知监考老师将竞赛题整齐放置在桌面,有的却大声喧哗,在电脑出现问题时,慌张得不知道如何处理,或自己动手随意解决,这样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肯定会失去宝贵的分值,从而无法取得优秀的名次。所以在平时技能训练中,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纪律,每次技能培训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把考勤制度。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请假。由于计算机专业有专业特性,电脑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因此在自己电脑出现问题的时候,严禁自己将电脑乱点或任意拆卸,必须告知老师,在老师引导在进行修复。其次,在竞赛中学生操作的细致性以及顽强拼搏意识等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比如,在竞赛中学生对题目的解读细致,直接影响学生答题的正确性,学生答题的耐心程度等,在学生技能训练中是密不可分的。在技能训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吃苦精神,训练题在由刚开始的一天三道,到第二天的五道,第三天的八道,不断地累加,使他们没有时间喘息并没有时间去多想,只需完成当天的训练量,并不断地加大训练时间,由第一个星期两节课,到第二个星期四节课,第三星期七节课12小时的强化训练,锻炼了他们的耐力和意志力。这种职业道德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并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来推动,并以此为方向引导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养成。

1.2 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想要飞,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就是他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在技能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技能大赛中,具有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的学生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遇到困难或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沉着冷静,将专业技能项目完成得相对完美,取得良好成绩。平时训练成绩好的并不等于大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做为指导老师的我带队在参加、组织技能比赛的经历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配合以适当的竞赛心理辅导,通过选拔赛、模拟赛等反复锤炼使参赛的学生不仅具有了高超的技能水平,还具备了过硬的心理素质。

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我不断地给学生加大习题的练习,并不断提高难度,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他们不断看书,不断从网上获取资料,一个一个地攻克我给他们的难题,并在每三天之后进行一次250分钟的模拟赛,评出第一名,作品展示在训练机房墙上。每五天一次的选拔赛,让他们在紧张有序的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在不断的压力下,不放松,坚持、坚持下去是唯一的信念:相信,我们的坚持都会有回报。同时,也在不断地给学生做心理疏导,让学生把每一次的练习当做比赛,把每一次的比赛当做练习。平时在制作作品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Ctrl+S进行随时保存,防止制作的作品出现异常问题情况(突然死机、断电等)情况下,有效保存作品的完整性。平时的点滴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学生明白遇到各种突况如何解决时,学生的心理稳定性就在不断提高。

同样的道理,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也会遇到各种突况,在这种情形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顺利度过危机和难关的必备职业道德。

1.3 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精神

“道相同则心相知,心相知则力相合”。团结不是一团和气,而是能否凝聚各方力量,有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在相互支持中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疑难试题一旦出现,学生不知从何做起,我一般要求学生自己解决,一个学生在网上找资料解决办法,一个学生在网上下载相关辅助软件,几个学生专门从书上来研究,一个学生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后,一个个地讲解疑难,使得全体同学都能完全掌握。

我将学生分成两个组,第一个组是有经验的,参加过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比赛的学生,第二组是没有经验,今年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学生,分别出题,第一组学生做疑难试题,并负责指导第二组学生的试题,讲解较难步骤及疑难问题的解决;第二组学生题量大于第一组,在量中求质的变化,在量中找到规律,找到熟练程度,遇到问题随时问第一组学生,如果有好的做题步骤或方法与第一组学生商榷,第一组和第二组“团结作战”,通力合作,发现问题互相提醒,互促互帮,共同成长,在比赛中“厚积薄发”。大家在疲惫的状态下仍能顽强地解决各种训练中的难题,怀抱必胜斗志,不断超越自我和提高自我。

现在社会,只有合作是才能办成任何事情的;只有合作才能让我们在比赛训练中技能不断长进,心智不断成长,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 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凡是参加过技能训练的团队和个人都有这么一个共识,并将深深地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

2 结语

第2篇:计算机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职业技能竞赛 实践教学

课 题: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6B276)的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正处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 “互联网+”战略的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许多研究表明,中职生就业竞争力低的根本原因是实践技术水平低,很多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仅仅掌握办公软件的简单使用,满足不了网络工程、W络安全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为解决此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近一年的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的“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规程也明确了竞赛内容,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和集成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行业企业业务背景进行网络业务需求分析、技术应用环境分析、理解实际的工程应用与业务架构分析。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系统集成、系统应用、网络工程、网络安全及售后技术支持等五个岗位,竞赛内容即岗位工作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习内容就是中职毕业生今后要主要从事的工作,要和企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无论是学生层面还是在教师层面,“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都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常设项目。该项目不但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教师的技能水平及指导能力。

职业技能竞赛与日常实践教学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帮助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技能教学质量,从而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能无缝结合是理想的状态,但笔者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真正做到“将实践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相结合,汲取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对实践课程进行及时更新、转化、提升”,是实践教学中的技术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益面小,难以惠及全体学生

参加“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技能竞赛的学生仅是几个人,他们拥有更多的训练机会。该项目的技术性较强,不容易学懂。赛前,指导教师都会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指导过程中参赛学生所遇到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这也使得指导教师会比在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对其他学生,任课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将会少一些,也没那么多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难以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所学技能。因此,真正受益的学生不多,绝大部分学生得到的实训机会也仅限于课程安排的实训。

2.实践教学难点渗透率低,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大多数中职生有厌学情绪,存在“理论不重要,会操作就行”的认识误区。然而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必要支持。由于专业知识较难理解,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了技能竞赛的内容难点进行教学指导,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不强,觉得“听不懂”“看不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直接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专业教师难以兼顾日常教学和竞赛指导

“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需要的是整体的相互配合,稍有错就很难进行下去。不少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师都是身兼日常教学和竞赛培训两项工作,在技能大赛的准备阶段,参赛选手通常都是选择在晚自习时间、周末双休日甚至是寒暑假备赛,这要求专业教师付出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指导选手。而且竞赛内容常更新,要求指导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很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为了兼顾日常教学,常常回避参赛指导。

4.实践教学的教材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市面上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材和大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内容是相对不变的,这就容易与市场的反馈和企业的需求脱节。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仅靠教材难以与时俱进。在实践体系改革尝试阶段,笔者学校先后采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交换路由实用配置技术》与机械工业出版社《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基础(第3版)》作为教材。前者理论部分较为详细,但实训部分是基于思科设备的,职业技能竞赛选用的设备却是神州数码的。笔者学校网络实验室主要的实训设备也是神州数码,因此教材不适用于设备。而后者虽然实训部分是基于神州数码设备的,但理论部分或过于晦涩,或过于简单,也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三、经验总结

1.融合竞赛,设计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实践实训内容

要解决受惠面积小的问题,让非参赛学生也能受益于职业技能竞赛,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实训任务就需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实训内容时,了解学生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结合技能竞赛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参考企业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实训设备,设计相关实训任务。例如大赛中可变长的子网掩码(VLSM)的划分,这是一个即使在教师赛中都很容易出错的部分。目前很多中职网络课程教材并不提及VLSM,但其又是网络工程一个很基础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子网规划”的实训内容,为使学生理解为何需要VLSM,教师们自己设计了典型案例,采用场景教学法,以一个实际的网络工程设计作为背景来说明为何要节约IP地址空间、减少路由表大小,让非参赛的学生也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关键技术。

2.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式

要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就要修改并优化评价系统,让评价系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是一个团体竞赛,将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引入到实践教学的考核环节,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学生网络部署、网络设备操作、服务器系统的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合理设置其所占学生成绩比重,比如:学生评价=50%日常教学评价+50%期末考核评价。日常教学评价主要为课堂学习表现(如考勤、纪律、实训完成情况等)、阶段性考核、团队合作能力等。阶段性考核以通过实训课中增设的障碍性实验为主,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障碍性实验的设置,主要将技能竞赛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置故障类、实验系统延伸类、实验方案调整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以综合性题目为主,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综合运用水平。

通过考核方式向技能和综合素质部分的侧重,可向学生传达专业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实践技能训练意识。

3.深化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要激励教师主动承担竞赛指导的责任,就要健全机制,完善配套制度。教师产学研践习成效与教师评价考核挂钩,与学校职务评聘、福利待遇、年终奖金等挂钩,与职务晋升、聘任等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挂钩,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通过指导学生参赛,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深入企业积累实战经验,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发展同步,教出来的学生能与企业需求匹配。参加和指导技能比赛,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和学习本专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实践技能的考核点,提升自己本专业的实践水平,还能提高自己的收益,w现自身价值,真正实现“以赛促教”的双师型教学。

4.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学校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是实践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对于很多学校而言,所选企业是否适合教学实践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依托于职业技能大赛,学校与大赛设备供应商就能采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作室”这样的双赢合作模式。大赛供应商大多是国内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与笔者学校合作的神州数码、西安开元、新大陆教育等企业,它们不但能解决学校技术变革相对闭塞的问题,使学校增加了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器材,对实训基地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严格把关,科学设计流程,努力实现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它们还能提供师资培训,及时为帮助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

四、小结

笔者学校基于“计算机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从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着手,已初步实现“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平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方式。但探索中待解决的问题仍有许多,还需积极研究和探索,以期为同类中职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和方法提供思维启发和经验借鉴,丰富中职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翁敏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2Z).

[2]李传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2).

第3篇:计算机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38-02

举办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是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展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术动手能力。“依托技能大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高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1]

笔者,既担任过广西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项目的评委,也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参加过该项目的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发现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但可以展示师生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对学科专业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改革与评价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一)开拓师生视野,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

职业技能大赛为兄弟院校间的老师提供了互动的平台。竞赛期间,选手、老师、厂商之间构成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增进了兄弟院校间的了解,彼此之间吸取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原有的经验和新的交流、收获碰撞出新的火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效开展,不仅仅是学生的参与,教师更要在竞赛中成为参赛的主体。随着企业产品的不断升级,行业标准的不断更新,引领竞赛项目的发展,教师也必须用竞赛引领自己前进,通过竞赛促进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激发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优化教学改革模式,形成相互“学技能、比技能”的师资队伍建设良好氛围。

(三)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以竞赛促进教学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有显著的两个特点,一是竞赛采用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标准,反映了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通过比赛,我们要认清当前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需求间存在的差距,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从而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二是大赛主要考察选手在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使得我们要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刻不容缓。

二、职业技能大赛反映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过高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涉及的学习领域非常广,网络相关技术更新的速度又非常快,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忽略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这门熟悉又陌生学科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总是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些都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有序开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关联性不强

教材都是一个知识点配一个实际案例,彼此之间关联性不强,学生很难将所有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蓝本,教师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

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无法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就不能完全掌握该专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

(四)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试题主要采用笔试,侧重于记忆,只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参与质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三、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围绕典型案例,重新编排教学内容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 要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标,围绕一个完整的应用实例,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内容。此外,还要设计一些实际中经常遇到的,与新旧知识有纵横联系的问题作为思考题,使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利用一些课前准备好的案例和习题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鼓励学生以固定团队的形式开展讨论,并形成团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风以及团队协作的科研精神,从而形成生动的课堂氛围。教学的重点是要创造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环境,在该环境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与结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愿意学并学得轻松、主动。计算机网络很多原理性的知识点,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OSI参考模型下的数据流向模型”、“VLAN工作原理”等,我们都可以借助生动的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效果,让学生有更加直观地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建立相应课程的网络课程

以课程知识、操作技能及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创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课后学习的教学环境。笔者开发了一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课程,网站内容包括教师教案、课件、教学录像,课程中重点、难点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课程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动画展示,该网络课程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开发了一个虚拟平台,课程中的所有实验操作都可以在虚拟平台中实现,学生课后不用到实验室,也能在网络上自主动手完成网络的配置。另外,网络课程也可以实时上传课程相关技术的最新动态,介绍最新的案例等,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创造了一个便利的环境。实践证明,有了这样一个网络平台后,学生的课堂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性非常强,该专业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中,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的唯一场所,是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所在的学院根据教学、大赛需要,创建了锐捷、思科网络实验室,并与这两家公司实现资源共享,这也是我们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

四、结语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高职教育在改革发展道路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载体,不仅使参赛师生终身受用,而且对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我们发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竞赛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竞赛的本身。

[ 参 考 文 献 ]

[1] 方向阳.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第4篇:计算机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劳工人员严重萎缩,市场需求和劳动供给的人员继续新的增长,引起就业压力增加。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扩招,扩大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急剧增加,和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越来越多,由于有计算机,通讯相结合的电子产品,可能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然而中职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差,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只有加大学生职业能力整体素质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1、职业能力的意义

职业能力是指那些不直接相关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和责任的情况下,确定选择的能力;主管不可预见的变化,在他的职业生涯的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抓只有职业道德教育、技能教育、就业和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必要的文化基础和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将提中职教育的质量得到真正落实。

2、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作为中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容量的特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高的要求,对生产者,生产者不仅更加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也有各种各样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的生产作业;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集体活动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个人能做的就是与他人一起工作,以双赢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在集体发挥“团队精神”。这也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学会生存,更好的就业和创新。

其次,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适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软件升级到获得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在社会上站不住脚的,未有远见、训练有素的学生在学校里有一个很好的技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素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3、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教育现状

首先,中职学校的教师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他们认为,在校学生,只要掌握行业和专业技能,融入社会的技能和能力来谋生发展,忽视了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市场的必要的专业能力,一些教师甚至常常职业教育作为培训的目标,突出了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培训,从而削弱甚至无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此外,中职学生的基础低,他们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计算机毕业生在校期间很少涉足其他领域的知识,导致学生的专业狭窄,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4、职中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4.1 丰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坚持以优良的理论,多实践,注重能力,寻求创新的原则,建立在此基础上开发技能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课程体系可分为以下两个模块:

一是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如:(1)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模块:中心课程“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2)办公自动化模块:Office办公软件,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的中心课程。

二是专业技能模块,根据专业类别,采取针对特定类型的学习模块的工作。可分为:(1)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销售和服务中心课程(2)技术模块: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中心课程;(3)广告设计模块:中心课程时,Photoshop平面设计(4)动画设计模块:中心课程闪存3DMAX(5)电影和电视制作模块:玛雅的Adobe Premiere,中心课程(6)编程模块:中心ASP编程,C语言,VB程序设计课程。具体方法:基础级。基本技能+知识+的基本素质。一年级学生毕业,有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文字排版,静态网页,办公自动化的层次结构,形成的办公室工作。二年级学习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品质“的一个层次。二年级毕业,学生能够基本能力:Windows服务器管理和维护Linux服务器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可以综合布线,建立一个网站设立的企业园区网中,可以配置网络服务,网络防护能力,创建动态网站的简单的网络故障排除能力。三年级实践水平的综合技能+知识+的整体素质结构。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能够通过个性化的阶段,以适应未来的就业或继续深造。

4.2 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让学生面对电脑的Flash界面,熟悉了解每个菜单项的功能,教师应耐心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测试,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办法,使学生在连续运转,总结解题方法。为了提高学习的课堂氛围,学生应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在测试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改进,最终将不仅是能够把握的要求和学生的全部内容,是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如何学习软件,学生可以独立使用其他软件奠定了基础。

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道德素质和社会素质,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严格学生的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丰富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的催化剂。主要是指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整体素质。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开展、组织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生产线,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技能熟练度,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生产组织过程中不能达到在学校的东西,锻炼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展的第二课堂平台

5.1 成立专业协会、工作室

针对专业特点,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工作室,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管理自己的活动的策划,组织,该协会或小组由其中的成员负责,教师引导。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锻炼,同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5.2“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各种研讨会,沟通与交流,以学生活动的意识和工作。建设高水平的教师业务经验,关键是有教学经验的培训人员,学校发展教师力量,实施教师培训计划,使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丰富,同时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通过这种方式,以有效教学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上充分参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

总结:只有具备了职业道德、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一体的专业能力,赢在起跑线上,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培养持续发展的人才,这才是中职学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第5篇:计算机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探索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拥用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必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普及,各种职业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面临此种需求,就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提高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培养学生在本专业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如何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利用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在高中学过计算机,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但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几乎没有学过计算机知识,因此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然而,计算机基础教学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才能保证有基础的学生学得更好,零基础的学生快速学到计算机知识及相应的操作能力,已成为高职教学起点的选定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2.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较差

高职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较差,通常是教师教点,学生就学点,自学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尤其对于新生来说,学习方法还没有转变过来,学习应用中缺乏创新能力。

3.计算机基础教学没有与各专业应用整合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在各个专业学科的领域中,都会用到计算机知识及操作,包括文档处理、数据分析与统计、算法设计、图像处理等。而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知识内容都是通用的,没有专门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应用进行知识技能拓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各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后续职业能力发展。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1.合理设定教学起点,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新生问卷调查表,调查了解大一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按照学生水平的高低,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合理设定教学起点,保证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是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而且是比较流行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兼顾知识水平两端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内容时可以分层次教学,水平较差的进行补偿教学,适当降低实践任务的难度;也可采取兴趣小组等形式,分类指导,使所有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

2.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定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合理设定突出培养应用技能的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如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下,对企业相应的岗位进行归类,按专业大类,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对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进行梳理,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内容。这样设置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既能够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又能为专业课程打下良好专业基础,不会造成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课程所需计算机能力脱节,甚至两极分化现象。

3.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意识

学生自己有求知欲望远比教师的强行灌输效果要好得多,计算机教学应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尽管学的不是计算机专业,但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现代社会的各行业都离不开计算机,学生们应很好地利用现在的学习条件,多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能。还可以在课堂上,讲述相关计算机应用的信息,指出计算机应用方面还有许多前沿问题等待人们去探索。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写文章,介绍计算机应用的研究内容、应用领域及研究的热点等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使自己更适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等。

4.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现有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结合行业标准、岗位能力需求,专业技能实行按行业确定适应行业职业特点的统一标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应各具特色。能力评价的信息反馈,促使教学工作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做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在计算机课程中,给学生应用和创新的机会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使学生会使用计算机,学会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1.拓宽知识内容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要细化讲课的方法与技巧,吸引学生注意,这样才会使零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有点基础的学生不会厌烦学习与初高中相同的知识内容。同时,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要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使其对本课程培养的兴趣得以延续,也使学生在表现自己所设计的作品时更加得心应手。

2.提高作业质量

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必须要加强实践环节,精心设计和准备学生的上机实践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理解并掌握课堂所学内容。同时,要提高课堂或课外作业质量,课堂上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内容,当堂考核记录成绩,加强巡视。课后作业要求不允许出现雷同内容,否则两人都没有作业成绩。这样学生有了约束,就会认真完成,减少了互相抄袭拷贝的作法,提高每个人的动手及设计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实施创新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是一个复制机器,只会按照老师讲授的任务照着去做,而让学生自己根据一个主题去设计一些东西时,却又无从下手,这样的学习效果不是我们想要的。计算机教学本身是一个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我们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在设计创新方面多一些训练,自由设计一些作业内容,让学生独立或是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举办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学生的学习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各高职院校的一门通用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面向的是整个学院的学生教学。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设立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开设一些合理的计算机课程,真正帮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做一个适合职业岗位的合格毕业生,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和创新改革,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及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岗位能力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沈书生,顾小清.实用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教育(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汪蓉.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3]谢志伟,田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策略[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3.

[4]刘维奇.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和对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第6篇:计算机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通用能力;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4-0000-02

在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化社会,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高科技产品,而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每个人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能够使用一些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就成了各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

职业通用能力指的是对每一个领域或行业来说,共同适用的功能模块。要远宽于特定的职业技能,是相同或相近似的职业群中显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技能和知识。因此,它们往往是人们职业生涯中更重要的、最基本的技能,也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和更广泛的迁移性。开发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是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终身从业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基础,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

职业通用能力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能力,在现代社会的人才能力培养中,除了考虑具体行业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外,还必须考虑日后会遇到的职业变更、技术更新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既要重视“专业技能”,又要重视“通用能力”的培养。目前通过调查得到“企业很看重、教师认同度较高、学生较欠缺”的七项能力分别是:学习发展能力、信息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共同构建了当前高职学院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结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属于信息应用能力的范畴。在教学环节中运用科学现代的教法,融入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恰好可以在教与学中相得益彰。

一、现状分析

(一)课程分析

计算机的学科知识更新变化的比较快,书本的内容往往跟不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最前沿的知识书中少之又少。有些内容冗余繁杂,学生在自己看书后既没有直观认识,也没有切实的体会。部分教材没有特色,采用了统一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应用联系不紧密,没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包含: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套件Word、Excel、PowerPoint、以及多媒体等的基本应用。

(二)教学对象的分析

在我校大专生、高职生和中职生中都有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因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在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的深度上也不一致。部分专业的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表现冷淡,甚至是被动的学习。有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不太感兴趣,对有一些应用较多的如:Office办公软件,学生才表现得比较热情,但往往在操作时又很难做到熟练。

(三)对教学方式的分析

教师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再让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最后老师给予辅导。所以目前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非常疲倦;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学生又难以领会操作要领,到真正感兴趣的操作实践环节,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对所学知识点不感兴趣,而对上网、视频、聊天等却情有独钟。

二、改变观念,教学中融入通用能力

将职业通用能力引入计算机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通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为职业发展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又运用职业核心通用能力的要求引导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学习发展能力,培养兴趣

学习能力是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加工利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兴趣是个人倾向于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要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在职业发展中能发挥的重用作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是现代信息社会职业发展的必备技能之一。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对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让学生觉得学会知识所带来的乐趣或用途,还应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潜在价值。

(二)信息应用能力,灵活运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切实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已超越了时空和距离,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活,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信息应用能力是培养计算机应用的教学关键。特别是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互联网的知识库中找寻自己学业上、职业上的所需,能迅速帮助到我们的学习。因此教学中应缩短讲授篇幅,鼓励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操作,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沟通交流能力,提问自修

沟通交流能力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能体现出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而学习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用能力的教学中提倡体验式学习,这是一种通过边做事边反思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习的目标,注重实践和学生的实际参与,关注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提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修能力。

(四)社会适应能力,与时俱进

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能力表现。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需要通过培养来不断提高。由于计算机教材的更新速度大多是跟不上新知识变化,陈旧的知识会脱离社会的需要。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长时间都能保持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更新的知识进行补充。在授课时着重提醒学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自学提高,保障所学知识的时效性与实效性,确保知识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与时俱进。

(五)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操作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各种难题时能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能力。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上机实践是关键。在实践操作时教师应给学生相对宽松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发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时不仅要提高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同时要考虑所授知识能够与专业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对操作应用的热情。在教学环节和知识点的选择上,应多倾向实用性、操作性强的与实践相关的内容,强化操作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实践。

(六)团体协作能力,互助共进

团队协作能力是在一个团队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激发团队整体最大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把学生按照学习和操作的能力搭配分成若干小组,在学习和应用中让小组成员团体协作,共同探讨领会新知识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小组的团体力量,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第7篇:计算机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技能大赛 中职 计算机应用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16-02

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个创新,是衡量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职业技能大赛基本覆盖了职业学校的所有专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研究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一、中职技能大赛对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职业技能大赛得到了各中职学校的重视,它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比赛,展示本校教育教学成果,提高学校影响力。由于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与企业用人岗位需求相对接,因此技能大赛吸引了各企业的参与,为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职业技能大赛对专业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以赛促改,推动课程内容改革。职业技能大赛对接企业用人需求,推动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促进了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变革。目前计算机应用类技能大赛项目主要有动画制作、数字影音后期制作、电子商务技术、工业产品 (CAD)设计、企业网络搭建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等。职业学校自行组织的大赛项目则更加丰富,除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还增加了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项目,如文字处理技术、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组装与调试技能等。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内容改革逐渐与技能大赛项目相对接,课程改革不仅充分反映技能大赛对教学的要求,而且也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所以专业课程教学的观念必须随之而变化。社会需求的变化,促进职业技能项目内容的变化,从而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以赛促教,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技能大赛项目一般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大赛试题的,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教学为重点,形成以工作任务引领课堂的教学理念,逐步推行“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教学合一”的教学方法。目前技能大赛项目需要综合多个教学项目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制订与技能培养相符的项目教学计划,推行理论知识、课堂实训和技能强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因此,职业技能大赛对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的更新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以赛促变,推动实训条件改变。技能大赛的训练场地和设备必须满足大赛的要求,因此,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专业实训条件的改善。在全国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以来,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各中职学校更加重视各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国家在各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投入也逐年增加。如计算机应用专业随着职业技能大赛项目的设立而新建设的标准实训室有虚拟网络营销、计算机组装与调试、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计算机数字艺术等专业性较强的实训室。同时,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核心是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大赛项目内容充分反映企业用人岗位需求,用企业标准引领技能大赛标准,实现职业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学校充分与企业合作,进一步改善了实训条件,同时,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学校充分利用相关企业资源和企业“订单式”就业政策,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在技能大赛中,学生是大赛的最大受益者。为能在技能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学校首先要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各项技能培训班,组建专业大赛团队,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优秀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在全校性技能培训中,优秀学生也会在训练中带动其他学生训练,实现了全员参训,全员提升的效果。同时,大赛的奖励机制等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群体参与技能大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操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近年来,通过技能大赛,更多学生意识到“勤奋出成绩,技能走天下”,学习技能的热情高涨,在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职业技能高手。

二、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知识及技能要求。根据笔者对周边地区用人单位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及技能要求的调查,目前计算机专业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计算机组装与调试、文字处理、图像图像处理、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构建与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基本知识和能力。技能方面要求有:计算机系统熟练的操作技能;计算机系统的安装、检测、维护、维修的技能;计算机设备、网络和机房的安装及维护技能;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专业平面设计技能;影视后期制作技能等。

(二)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要确定一种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根据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构建。通过调研各届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大赛项目设置情况及比赛内容,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职业技能的需求,并以此为平台,通过实施“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将课堂教学、岗位认识、技能训练、工作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按“岗位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提升职业技能强化”递进,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的以赛促教人才培养模式。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宗旨,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主线,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整合、优化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结构、实训项目、课程内容、职业鉴定资源等,分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对应的典型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分阶段分层次设置大赛项目,依托行业和企业岗位的职业标准,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编写配套校本教材,制订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制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培养思想品质过硬、专业知识过硬、岗位技能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如图1所示。

(三)制订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方案。以技能大赛为平台,调整和改革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订相应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训指导书和技能培训校本教材,制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行业标准结合专业技能大赛制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保障学生职业技能教学的顺利实施。

(四)推行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效。通过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技能操作能力。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从实施的情况看,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区技能比赛,获奖人数从无到有,逐年增加,几年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加技能培训和比赛,学生的技能水平也逐年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率不断提高,改革取得明显效果。

总之,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进一步促进技能实训条件的改善,促进教师队伍的提升,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适应就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培养技能型人才纪实[N].甘肃经济日报,2010-07-16

[2]张娜,袁程.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 构建高职实训新平台――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体系为个案[J].中外教育研究2009(11)

[3]牛鹏涛.技能竞赛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意义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第8篇:计算机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技能,不仅是信息素养的直接体现,而且关系学生就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有必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 教学现状分析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中的对口生和普高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有着较大差别,不同地区生源的计算机起点也存在落差,理科生与文科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也存在差距,学生学习兴趣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因素使得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把握有一定难度。

1.2 教学与实践课时不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且杂,涉及面十分广泛,但教学总课时数少,实践课时明显不足,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之比很难超过1:1。学生上机动手锻炼时间有限,导致其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1.3 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

教材内容过于注重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知识点面面俱到,针对性差,没有高职特色,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职业需求,也不能贴近企业最新发展需要,与学生就业联系甚少,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4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或单一

开设该课程的专业与班级多,多数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法或者单一的演示教学法,缺少师生间互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积极性。

1.5 计算机应用能力评价与培养目标不匹配

采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者传统的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相结合作为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过分注重考试通过率,忽视了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

因此,如何突出职业实用和职业基础,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教学改革与实施

2.1 合理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训练项目为教学载体,使教学内容贴近生产、服务或管理一线的实际,从根本上解决学非所用、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相脱节的问题,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新教学内容,突出职业基础性;基于就业导向,满足企业需求,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性;结合专业特点,加强不同专业教学内容的区分度,突出职业实用性;参照学生计算机水平起点不同,因材施教,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体现出层次差别和针对性;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挂钩,考证促学,使之相得益彰,不断积累职业竞争资本。

2.2 采用“机房互动式”教学模式

所谓“机房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将“面向专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计算机课堂教学进机房的上课方式,“精讲多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融会贯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机房上课,利用局域网和“极域”同屏软件,教师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与老师保持同步;学生也可以自由练习,随讲随练,发现问题教师及时解决,逐一辅导、纠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有机结合,采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上机热情。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

3 结束语

通过研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工作,切实改革传统教学的弊端,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使高职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夏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3(14).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3]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高专“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操作方法与评价标准及经典范例实用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6.

[4]贾小兵.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

[5]秦勇,刘乃瑞,李燕萍.能力本位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5).

[6]顾准.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基金项目: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经费支持项目(YJZY1204)。

第9篇:计算机职业技能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技能包模块化实施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社会需要大量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技能包模块化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学生职业能力中的第一个重要的基础技能。教师不妨通过对专业岗位与计算机基础专项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为如下六个技能模块:

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包括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社会、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数据间的相互转换、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二模块:计算机系统操作。以Windows XP为例:包括操作系统简介、Windows XP基本操作、Windows XP的文件管理、Windows XP的磁盘管理、Windows XP控制面板、Windows XP的附件、Windows XP的中文输入方法。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三模块:Office 办公软件。重点是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Access据专业而定。理论课:实践课=1:2。

第四模块:Internet网络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基础知识与应用(IP地址概念;连接Interne;Internet基本操作、浏览、下载、上传;收发电子邮件)。理论课:实践课=1:1。

第五模块:计算机系统安全。包括计算机病毒,防火墙技术,常用防、杀毒软件的使用。理论课:实践课=1:1。

第六模块: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压缩软件WinRAR和WinZip、看图软件ACDSee、抓图软件HyperSnap-DX、播放软件、电子书阅读软件。理论课:实践课=1:1。

二、精心实施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举一反三和自学的能力,尤其是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个性的学习计划;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教师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定。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我们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⒈采取一体化、分层次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六个模块的教学中,要实行集中学习、一体化教学。教师上课时要少讲理论多传授操作技能,增加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便于对学生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⒉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

合作学习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爱好、能力、所具备的知识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4-6组,每组5~6人,并让技能较好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平时授课和实训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相关学习任务,让各组之间展开竞争,让同学们在竞争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内容,按时完成实验,在学生上机时,教师应对各小组进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代表性的问题要统一讲解。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合作、相互激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可以充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⒊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

我们应选择具有典型性、最好能举一反三的例子,达到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平时普通的教学过程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我们在筛选案例时应挑选与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基础相适应、同时在示例中保留少量基础性和扩展性的内容。让整个示例的知识点内容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技能模块精心设计一个个典型的计算机“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面对一个综合性的计算机操作时,学生可能感觉到无从下手,但是通过教师的“任务分解”,将一个大的任务层层分解为小的基本操作,然后学生再进行逐步的学习和任务的实现,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每个技能模块设计一个或者几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合适的小任务。例如:学习“第三模块:Office 办公软件”时,将“Office办公软件”分为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三大任务。以“Word文字处理”任务设计为例: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自我简介。此任务中隐含的技能要点如下:①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②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③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④Word的图形功能;⑤Word的表格功能。把这5个技能要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收获一个技能要点,多个技能要点就形成了一个技能包。

⒌采用先实践后理论的模式

曾有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深奥莫测,对他们以后用处不大,而不重视理论部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缺乏计算机基础理论,必然会影响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形成以及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通过全方位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学校开设该课的真正目的。比如:学习“第一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为了使理论知识便于理解,可以先将计算机硬件系统放在最前,甚至可以第一堂课在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一边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硬件,一边演示组装计算机,学生动手跟随操作,在实践中体验技能,产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精简地传授必要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早日学以致用的需求,又能避免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枯燥的理论知识打压,而且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直观认知的基础上学习理论也可事半功倍。

⒍做好该课程的考核工作,处理好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

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正常的教学和考核,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课出勤情况及参加课程实践等各种分数的累加可占总成绩的30%;平时的上机实验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40%;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可在期末安排笔试考试,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可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等级考试是面向社会的,且在进行上机考试时考生随机抽取题目的难易程度有时相差甚远,所以不能按等级考试的要求来教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和等级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如果学生自身有参加等级考试的要求,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课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前指导并上机强化练习,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技能包模块化教学,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化成一个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探究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实践每个模块的环节中收获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逐步具备各模块的技能包,能真正利用计算机技术独立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傲立信息化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⒈孙丽萍: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讨论[J],科技信息,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