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规划馆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9年初,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开展“街区规划”试点项目,以特定街区作为试点,探索将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纳入规划管理的可行性。在历时2年的编制和研究过程中,承担此项任务的成都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前期研究———充分作好与规划管理对接的准备首先,考虑到城市设计主要内容需落实到规划管理平台,在城市设计编制调研阶段,就应该采取“一体化”的编制思路,与规划管理对接。在现状调研阶段,除了对用地权属和建设现状进行详尽的调查外,还应该详细收集、整理规划局历年的行政许可信息,并与已批和在办项目充分协调。同时,深化研究规划区与周边地区的对接关系,以及上层次规划对本区域的目标定位,确定规划区发展方向和承担的城市职能,保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方案的可实施性。
2规划方案———以量化为基础确定形态方案一般的城市设计在构建形态和空间时,往往会追求方案效果,忽视对于规划区建设承载能力的思考,以致最后实施难度较大。所以,在设计方案阶段,首先应以量化分析为基础,再进行方案设计。由于成都市的地块建设量控制,主要依据《成都市技术管理规定》中形态分区所确定,而形态分区由于各分区面积较大,常常出现各地块基准容积率均相同的情况,导致了各地块在开发建设后,建筑高度、建筑体量趋同。因此,我们采用了在保证片区内建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开发主体的不同地块之间,可相互转移开发建设量的规划方式,以此调整整个片区的空间形态,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和富于变化的形态。
3控制内容———深化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成果一般应包含三部分主要内容,分别为分析研究、方案设计、设计导则。其中,设计导则提出的各类设计控制要求,应结合规划控制的各项指标,共同落实到地块图则中去,直接作为落实规划管理的依据。可以说设计导则是衔接管理最为直接的部分,控制内容也只有通过设计导则衔接控规和规划管理。因此,为使后续编制人员能准确理解城市设计对于各地块的控制要求,在设计导则编制阶段应尽量避免使用描述性语言,需采用“量化、定性化”的方式对控制内容进行明确。
4控制力度———确定刚性和弹性控制内容在城市设计编制完成后,控制内容的雏形就基本形成,但控制内容进一步落实到控规还需要在制定时,将控制内容进行必要的分离,分别形成刚性和弹性的两类控制内容。对于可量化的指标控制体系,如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退界退线距离、连续面宽长度等内容应在控规中通过刚性指标和图示予以控制。但对于建筑形态、建筑风貌、交通引导、环境设计、功能业态等非量化性控制体系,应相应制定弹性控制内容,进行必要的引导。
5成果表达———与现行规划管理平台对接目前,成都市的控规详图是通过土地利用控制规划图以及道路工程规划图进行控制管理的。因此,针对形态控制需新增一张控制图纸。由于不同城市设计的控制内容不尽相同,在图示化表达的规范性上,不易限制过死,但需遵循刚性控制内容定量、弹性控制内容以引导方式为主的表达方式。
二、结束语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实施;违法建设
一、城市规划发展与违法建设之间的博弈
从狭义来看,违法建设其实就是指没有获得城市相关规划部门的审批所进行的建设,或者其建设违反城市规划部门所审批规定的相关要求。违法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违法建筑与违法用地,所谓违法用地未按照《城乡规划法》与《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规来进行土地的应用,包括非法占用土地、非法转让土地以及非法审批土地等;而违法建筑则是指未按照国家或者地区的相关法规所实施的建筑建设活动。城市规划发展与违法建设之间的博弈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其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这种社会情况,城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由于政府在城市房屋建设过程中予以了相应的规定,致使城市房屋建筑和基地审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第二,招商引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政府在进行招商引资时,建设项目的依法申报和建设行为的规范化之间缺乏协调和统一,在未通过规划和审批以后就开始进行建设,在没有通过施工许可以后就开始施工,最终使得城市规划发展与违法建设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大。除此之外,因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自身缺乏合理且科学的制约制度,造成部门中的相关管理人员不正当或者不正确地应用手中的规划许可权,最终造成违法建设现象的出现。
第三,监管工作不够到位,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未落到实处,就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监管部门对于城市非重点位置的监督力度较低,其监管工作没有做到位,相关责任没有落实,造成在查处阶段,一些违法的建设仍旧在继续施工,当下达处罚决定的时候,其主体建设已经基本完成,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执法的成本,加大了依法处置的难度。
第四,管理方式与手段较为单一、滞后。在现行的这些法律法规中,规划管理部门所拥有的权利仅仅只有责令停工建设权,缺乏一些具体的制止措施,而这也表明其在管理权上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白天停建和夜晚施工等现象,造成这些违法的建筑得不到及时地拆除。此外,还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部分公众对于规划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认识还较为浅,尤其是审批程序和申报程序这两方面的内容,更是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了自身的利益,随意进行房屋建筑的建设和改造。
二、城市规划发展中违法建设的整治措施
(一)基于《城乡规划法》,构建更为完善的规划管理法律法规
国家进行《城乡规划法》的制定,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法律自身的权威性与强制性,通过法律手段来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制定,确保其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以此建设和谐社会城市,推动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鉴于此,在政治城市规划发展中的违法建设时,首先应该基于《城乡规划法》,完善其规划管理制度。
第一,对《城乡规划法》中的相关法律责任重新进行界定。在该法中补充被许可人相关违法行为以及其法定义务的界定,在被许可人自身法定义务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行政许可方面的申请、如实提交材料给规划管理部门、主动接受相关部门的监查,在行政许可规定的范围来开展相应的活动。而在违法行为上,除了包含原有的这些规定要求以外,同时还包括了非法进行转让获得规划许可、在提交相关材料时隐瞒或者虚报、对规划许可的相关证件进行涂改或者将证件出租和出借、利用一些失效证件来实施建设等。
第二,在规划许可中,撤回、注销以及撤销为常用的三种处理方式,鉴于此,在该法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应该予以明确的规定。同时还应该添加关于经济利益上的相关内容,将违法建设和经济性后果有效地连接,通过经济处罚这种方式来提高人们的违法建设意识。
第三,加大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体现其规划管理的公正性与公平性,使其规划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及意志,确保其法规的时效性以及公平性,合理安排规划许可中的办事程序,对于每一环节在时间上均应做出明确的要求,从而确保对各种信息可做出及时且正确的反馈,使其下达的行政命令更为准确,确保其建设工作的正常实施。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审批程序
为了使城市规划管理满足城市的发展情况以及其规划建设规律,就必须要按照合理且科学的审批程序来执行。简而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使用以及各建设活动的实施均因根据《城乡规划法》中的相关规定来执行,通过申请和审查,向相关部门进行意见的征询,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性文件的报批、核发以及批后管理等系统化程序来执行,避免在审批工作中发生越权或者问题。对此,必须要对其审批程序进行认真地审核,一旦发现其存在着不合理且不科学的内容,要及时进行修改,将其固化,这样才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发挥其所具备的制约作用。
(三)加大违法建设打击的力度与法律宣传的力度
在进行违法建设的整治时,着重强调的是预防,加大监管力度,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违法建设,就应立即制止,对于不接受处罚或者影响较为恶劣的,可加大其处罚的力度。在执法过程中,尽量做到公正、公平以及公开等,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及违法必究。同时在整治过程中,还可采取教育与惩罚结合的方式,在进行违法行为纠正或者进行处罚前,应加大其法律教育的宣传,使人们对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法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采取讲道理的方式,使违法者能够真正从其内心深处来接受教育和处罚。此外,在进行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时,应该由相应的执法部门来实施,若条件允许可赋予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相应的强制性执行权。
(四)构建健全的监管制度,增强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
基于城市建设发展自身所具备的长期性特点,为了确保其规划发展工作得以顺利且正常的实施,必须要做好其监管工作。首先应该构建健全的监管制度,对于土地的使用以及其建设活动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加强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构建相应的反馈机制与处理机制,确保这些活动可严格按照城市的规划发展需求实施建设。在监管过程中,若发现问题或者偏差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以此提高其规划管理水平,有效避免或者降低因违法建设所带来的损失。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问题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了有效消除这些问题以及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文章就城市规划发展与违法建设之间的博弈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违法建设政治的相关措施,望通过本文内容的阐述可为今后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提供相应的建设依据,确保城市的健康发展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慧,陈曦,刘庆文等.天津市违法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体系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0).
[2] 王东波.丰台区城乡结合部违法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0.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和深度,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引导调控作用,通过任务分解、明确主体、建立台帐、强化措施,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年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圆满完成。
二、工作任务
年共计划编制城乡规划34项。其中,包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市区城市道路、市区城市停车设施、市区公共交通、市区供水与节约用水等专项规划(13项);主城区、新区近期建设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2项);许由路两侧、延安路两侧等城市设计(2项);新区主中心中轴线景观设计、科技广场西侧局部地块等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2项),至禹州段道路规划、五组团之间通道规划等城际通道规划(2项);村镇体系规划(12项)。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转变领导方式,尽快成立年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县(市、区)有关部门和相关乡(镇)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辖区内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各责任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确保按时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二)转变工作方式,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各责任单位要选择信誉良好、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规划。各级规划管理部门要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全程参与,实现责任单位、设计单位和规划管理部门三者有机衔接,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和规划审批效率。规划编制过程要阳光透明、吸纳民意、保障民生,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共性,指导城乡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规划编制经费保障。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加大规划编制资金投入力度,将年规划编制费用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为顺利完成城乡规划编制任务提供资金保障。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及市政府各责任单位要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制定措施,明确责任领导和具体负责人,确保承担的规划编制任务圆满完成。
(二)建立台帐。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及市政府各责任单位要把规划编制任务纳入年重点工作,建立工作台帐,明确时间节点,量化工作进度,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改善人们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政管理工作,担负着城市规划建设的重任,但是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本文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有效对策。
二、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在进行城市规划改造建设,以便能够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奠定基础,但是有些地区盲目追求其规划成果,导致了一些弊端的出现。有些地区为了尽快完成规划指标,缩短规划时间,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措施进行所谓的“城市规划”:1.城市建设时序混乱,先建房后修路、大量绿地被占用,建筑垃圾大量遗弃,严重污染了城市的生活环境;2.城市建设过程中扩展建筑规划面积,随意破坏历史建筑,影响地区风貌;3.城市建设中废气、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等,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缺乏应有的调控管理,城乡规划体制分割脱节,城市规划管理监督工作做的不够到位,以下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阐述其问题所在:
(一)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
城市规划缺位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规划自身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是我国的城市规划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某些建设单位钻法律的空子,违章乱建、扩建各种类型的建筑,严重影响城市规范化发展。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双重领导,负责规划管理的部门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直接影响到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此外,各个行政部门不能充分协调配合,规划局在“规范审批权”的行使上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作保障,而只能按照政府的要求制定规划原则,某种意义上可能会忽视对城市的整体经济利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相对缺乏
许多城市的规范执法主体的管理职能易被忽视,城市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导致城市规划协调统一难以落实。城市规划依法审批管理工作不到位,其施工工作也无法正常启动完成,加之城市规划管理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工作比较麻烦。
(三)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公众监督
大部分城市的规划决策权集中在相关部门的领导者手上,这也就导致了其缺乏公众监督的作用,对城市规划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评价,缺乏客观性。仅仅是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的少数人决策,其自由裁量权过大,而且其规划管理与实施工作一直都是由规划管理者单方面动作,可能会造成决策主体错位,使得决策缺乏公众监督。同时,也可能会使公众利益被群体利益替代,忽视城市规划管理在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某些领导者会利用职权对规划建设进行干预,谋取个人利益。
三、解决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规划法律体系
运用法律手段,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政策,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规范制定许可自由裁量权,将城市的土地利用、管理等多项活动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中,保证城市协调发展。各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紧抓法制建设工作,规范有效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保障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地实施。此外,在规划实施工作中,依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必须按照申请、审查、征询有关部门意见等必要环节来进行审批规划,切实制止各种审批越权和的行为发生,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向着更加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二)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
合理的许可审批程序是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之一,其能够保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遵循其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稳定、健康发展。其次,改革管理体制,可以进一步发挥城市规划管理重要作用,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的随意性,从而切实制止各种不按法律规定进行审批的越职和的行为发生,严格有效地依据管理体制进行规划管理工作,能够为城市规划起到辅助作用,使其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为城市化建设服务。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力度
城市发展规划建设,决定了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一项持续的,长期的管理工作,要保证城市规划顺利实施,除了依照法律规范科学、合理的管理是不够的,还要将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规划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去抓好。实际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各种违反城市规划的违法行为,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依照法律法规对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监督管理,并及时进行反馈处理,减少由于违法规划带来的损失。在以前的规划管理实践中,很多地方缺乏基本的监督管理,内部监督大多形式化,特别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所以为了实现其监督,通过上级政府派出城市规划监察人员,依据法律规定以及规划制度,对负责人进行有效监督,这样有利于层级间的监督审查,也进一步约束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强化监督力度。最后,完善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有效防止决策的片面性,提高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规划决策机制
为了实现科学、有效的区域管治,建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由委员会成员共同决策或者参与规划事务,解决有些地区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避免单方面听取主要决策者的意见,可以吸取多方面的建议,客观地对城市规划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成员可以包括:专家、学者等,旨在对城市规划发展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协助地方政府及规划部门做好规划工作。
(五)提高规划管理行政人员的业务素质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对城市规划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不仅需要有很好的管理才能,还要有一定的实操能力,将规划落到实处,进行有效实施,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以及良好的道德水平,既能够协调、合理地规划好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同时又要自觉遵守监督管理制度,让公众能够参与到城市规划工作中来,提供更多的意见或者建议,监督其工作内容,拓宽规划思路,从而更好地把握城市规划意图,为城市规划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土地合法利用及开发经营活动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手段才能建设出适应现代化经济需求的城市区域。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保护城市生态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客观的态度规划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营造一个生态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确保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建设同步进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现学.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规范化管理;业主方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建筑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占用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越来越多,吸引的建设资金逐年增加,对建筑工程施工工法的合理性和复杂性、施工质量的可靠性要求正变的越来越高。科学规范的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管理,不仅有助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控制建筑工程的全过程,节约工程造价,减少施工成本,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其他需要开展的工程项目中去,同时,有助于优化资源使用结构,减少资源浪费,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在我国的建设投入正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目前普遍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格局和重量不重质的观念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1】。首先是重视的意识不足,各参建单位项目人员往往只重视本单位职能范围内的质量管理工作,而缺少紧密的沟通联系,对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警觉性。其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足也是导致质量管理达不到预期要求的重要原因。当前,一线施工人员多数是由进城的农民工组成,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质量管理人员同样如是,或是由踏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担当,他们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往往不能正确判断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不能有效的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管理。最后,施工质量检验手段和工器具的匮乏也是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一味的追求新技术、新工艺,而忽视了对相关检验手段和工器具的研发,导致建筑工程施工存在诸多隐患。
3建筑工程参建方施工质量的规范化管理
3.1 业主方的质量管理
业主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投资方和运营方,合格的建筑工程质量有助于建筑工程预期收益的顺利实现。业主方规划项目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和使用周期,并选择合格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从事相关职能工作,约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的行为。同时,对技术规范要求的必须由专家评审的重大技术方案、设计文件等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要求施工单位遵照施工。做好相关施工准备工作,及时按设计要求完成相关建筑材料的招标采购工作,做好业主方的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工作,与设计、施工以及监理各方联系畅通。派往建筑施工场地的业主代表应 了解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及各阶段的施工内容和任务,有能力对工程现场突发的一些情况进行应急处置并反馈上报。
业主方的质量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坚持以人为核心,坚持职业道德。坚持预防为主,就是对工程施工中可能因业主或施工原因造成的施工困难事先做好预案,统筹协调解决办法【2】,处理不了的要及时向更上一级领导反映。坚持以人为核心,就是在项目施工中充分保障人的权益,充分发挥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业主方也应最大限度的利用施工机械来代替人的操作,以免人的主观因素对施工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坚持职业道德,就是业主方在施工质量管理中,不恶意压缩施工周期,不恶意克扣工程建设资金,不拖延建设资金拨付,不做有违业主方职业道德的事。
3.2监理方质量管理
监理方作为业主方派驻在工程建设场地全程监督评价施工过程的参建一方,对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使监理行为达到预期效果,监理方可从多方面对监理工作统一布置。首先,应按实际编制监理任务和监理大纲以及相关质量保证措施和预案,对监理人员签订监理任务书,落实监理质量责任制,明确工作流程和职能分工。加强对监理人员职业道德的考核和培训,一旦发现监理人员存在吃拿卡要等不良作风,立即清退责任人员。其次,采取经济手段对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工程量的确认、工程款的拨付等均需要项目监理签字确认,因此,经济手段是保障施工质量的有效手段。对于不合格的施工内容应及时要求施工单位返工检修,直至达到工程质量要求为止,对因此造成的工期延误和费用损失不予承认。最后,技术措施也是监理单位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监理单位根据施工措施编制监理方案,监理人员应熟知施工内容、相关工艺工法及合格标准,对于复杂的施工项目单独编制监理预案,并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对于不合常规的施工方法应及时向设计和施工单位求证,以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3】。
3.3施工方的质量管理
施工方是建设项目由立项规划到投产运行的实施阶段,施工方的质量管理工作贯穿工程施工前、施工中以及施工完成后的全过程。施工方在工程施工前,应做好相关施工准备工作。组织抽调一批符合项目建设需要的人员组建项目部,熟悉施工场地,与设计单位对接,研读技术资料及设计图纸,分析施工的重难点及安全隐患,编制预案。联系所需机械设备、材料物资供应情况,在业主方开工令下达后,能在规定时间内进场,完成施工前准备工作。施工中,应加强对现场人、材、机械设备等管理,对特种作业人员、关键岗位做好技术培训工作,持证上岗。将设计图纸与现场施工环境、作业条件详细核对,了解设计意图,明确技术标准和施工工艺。同时,对图纸中出现的错漏、差异及时与设计单位协商,以便于更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项目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向业主单位申请工程验收,同时,做好建设合同、竣工资料等的完善以便向建设单位和档案部门移交,并对建筑工程一些不影响结构安全的部位进行补缺补差,做好对已完工程的保护工作。
结 语
应使建筑工程项目参建各方牢固树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的理念,坚持用质量说话。在项目开展前、开展中和验收阶段均应不断完善,改进质量管理,务求是建筑工程施工向着节约、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不断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我国目前有大量的已建工程和在建工程,部分已建工程由于缺乏质量管理和控制,已出现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我们应引以为戒。项目参建各方应从自身做起,加大质量管控力度,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参考文献
[1]倪航.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国新技术产品,2011.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景观环境规划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所居住的城市环境越来越重视。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就是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城市的必经途径。而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对于城市景观环境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是城市景观环境的核心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和景观。只有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充分体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最终建成可持续的、生态的城市。
1.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的内涵
1.1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的内容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是建立在合理的城市设计的基础之上的,它要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和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即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就是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城市所包含的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并使设计符合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城市景观环境规划的内容所包含的组成要素主要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道路、园林、广场等,所要处理的景观环境元素既包括新旧建筑的设计、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公共空间和使用设计以及随季节和时间而变化的景观环境等。城市景观环境规划要对这些要素进行充分的使用、安排和设计,使之既可以发挥城市的特色,又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完善的城市景观环境体系。
1.2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的特点和意义
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具有空间向度和时间的特点,是对三维空间的规划设计,也是基于历史的演变过程的设计。同时,它还必须要满足所服务的对象的身心需要。做好城市景观环境规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可以展现一座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地方特色,代表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管理建设水平。
2. 建筑设计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2.1 地域性建筑设计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建筑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环境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类建筑或建筑群是人们对一座城市最直接的印象,也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城市景观。因此,建筑设计的优劣状况对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作用在中小城市中是尤为突出的。城市的建筑设计要根据美学的原则来组织环境景观元素,从城市的整体出发来创造出具有清晰格局的景观环境结构。基于此,城市景观环境的设计者们在做环境规划时,要通过系统的思维方式,把每一个建筑视觉要素都看做城市景观的一个基本点,从而可以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在视觉上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同时,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要特别注意到我国不同城市和不同地区的特色设计,保持和发展其原有建筑设计,充分体现特有的民俗和城市文化。在长久的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之下,我国很多中小城市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意象,包括建筑材料、建筑形态和构造形式等。这些极其符合地方特色的建筑使得很多城市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景观风格。因此,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要充分注意地域的特点,结合地域性特征做好建筑设计。例如,地处南方地区的浙江省的自然景观是以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因此,在城市景观环境设计中的景观植被一般是以落叶乔木为主,其建筑要能与植被进行合理的融合,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建筑物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城市的整体景观环境中。这就要求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建筑设计既要与城市自然景观保持一致性和整体性,又要体现出自身的地域特点。
2.2 建筑设计在城市景观环境整体规划中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种类型、充满创意的建筑创作层出不穷。但是在很多一味追求“新、奇、特”的建筑设计之后,存在着不够关注人文和环境的问题,对于建筑物所处的城市环境考虑的较少,严重影响着城市的整体景观环境。这种虽然充满创意和优秀但却给城市的景观等带来了负面影响的建筑设计作品也是有很多的。例如,在北京长安街上的每栋建筑单体都是由最优秀的设计师设计的,但是这种设计却重在突出个体的个性,而忽视了周围的整体环境,导致了整个景观环境的不协调,引起了建筑设计行业内的争执和批判。而位于希腊爱琴海上的伊特拉小岛,就是一个建筑设计与整体景观环境相协调的典范。这个小岛上的建筑都没有高于三层的,布满了结构样式简单的希腊式的民居,而且所有建筑外面的颜色都统一是白色的,形成了一种热爱自然、相互协调的设计理念。伊特拉小岛由此也被人称为艺术家之岛。由此可见,建筑设计对于城市景观环境的整体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整个景观环境的设计效果。
2.3 合理设计居住区,体现城市景观环境的价值
我们都知道居住区是城市建筑的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居住区建筑的设计对于与周边景观环境的统一性和景观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了居住区的环境,而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则是构成这些环境的基础。在居住区的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建筑群体设计既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又可以确保获得优质景观环境价值。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主要由实体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组成的,其中,实体要素包括人、建筑、植被、道路、设施等,精神文化要素则主要是指所处环境的历史、风俗等。城市景观环境是人们观赏和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它的价值主要是能够符合大家的审美情趣和体现出所在地的场所精神。目前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一些开发商仅仅从谋取更大的利益的角度出发,建立只能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但是这种从表面上看比较整齐划一的住宅设计对于城市景观环境的合理规划和布局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整个景观环境体系显得比较呆板、生硬和突兀,根本就不可以体现出城市景观环境的价值所在。因此,在住宅区的建筑设计中,要真正使建筑的设计与周边的景观环境进行自然地融合,同时要更加注意到要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使所设计的建筑实际的能源消耗达到一个最低值,实现城市建筑和整个城市景观环境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4 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场地设计的影响
场地的设计问题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根据基地的现状和条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设计来使场地中的要素达到和谐状态。其中,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场地设计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建筑物,在设计中要注意使建筑物与其他的设计要素构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建筑设计对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的场地设计所产生的具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场地设计的工作内容上。场地设计的工作包括单体建筑设计外的其他所有的设计,如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建筑物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设计,更是影响着整个环境规划和景观效果。一座城市的景观环境规划既要充分展现出城市美观的风貌,又要充分结合地域性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环境系统。建筑作为城市的主体部分,对于整个城市的规划、布局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中,要以建筑的设计为出发点,将建筑设计与景观环境体系进行自然地融合,充分体现出城市景观环境规划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张强. 浅析小城镇景观环境规划之建筑设计[J]. 安徽建筑,2010,02:19-20.
关键词:气候异变 海绵城市 雨洪管理 生态环境 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062-02
在全球变暖的冲击下,全球气候异变,巨增的降雨量和极端的气候变化给城市的排水设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排水系统无法满足巨大降雨量的需求。目前,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中国向来都是一个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那么面对如此大的降雨量,应该如何留住城市的降雨,改善目前城市缺水的现象,并且舒缓城市降水排水困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大城市共同关注的问题。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的雨洪管理模式,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方面具有很好地“弹性”。海绵城市的设定是为了应对全球气球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将城市建造的如同海绵一般千疮百孔,是在原有的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将地面上的硬砖、泥瓦等物理设施转化为可以吸水、储水又可以将储藏的水资源进行利用的资源,缺水时用它补给,使水资源可以重复使用。
近些年来,随着生态化城市新潮概念的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了国家治理雨洪现象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实施相关的规划并完善相关的施工技术。
2 建设海绵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推广涉及到很多领域,包括水利、景观以及城市管理等各个方面,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建设一个怎样的规划模式,怎么进一步落实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不断优化,为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未来的规划过程中尝试规划出一套新的城市规划建议,增强城市预防能力。基于城市建设的方向,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的3个问题是:怎样在城市管理及都市计划层面具体落实海绵城市的理念,如何调整目前城市规划的方案;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设海绵城市;如何落实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如何对城市雨洪量进行分析。
3 重视海绵城市规划
3.1 提高民众防风险意识
加强空间分析及模拟技术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应用,提高民众防风险意识。在城市雨洪管理中加强新一代的空间技术分析,加强管理模拟技术的应用。加强技术分析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暴雨灾变的能力及政府部门的正确决策判断能力。在宣传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加强科学分析在民众参与防风险意识提升的重要性,宣传教育工作要配合民众参与机制,让全民参与到都市雨洪管理防控工作中来。
3.2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育工作
在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明确指出要保护的绿地系统和水系的范围,保护好绿地系统和要保育的城市水体,维持住城市的水体和绿色自然空间的纹理。将城市绿色网络与城市的水域联系起来,让湖泊、绿地、沟渠、湿地等水域和绿地能够相互结合,串联成一个网状,这样做能够加强水体景观和雨洪蓄水功能相结合,在解决了雨洪问题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3.3 加强城市管理与雨洪管理相结合
在规划过程中加强城市管理与雨洪管理能够有机结合,在整个城市的规划过程中,要落实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在已淹没的地区强化土地管理机制,在已淹没的地区设置滞洪区,在开发的过程中设置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强度和密度。设置雨水优化滞留空间,可以设置在学校、地下停车场、体育场所、绿地等公共场所下,使用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将雨洪管理纳入到国家管理体系中,多设置一些储水空间。
3.4 分散进行雨洪管理
建设雨洪处理场地、分散处理都市雨洪管理系统,改变传统的雨洪处理模式,传统的雨洪处理模式是将集水区的暴雨径流主要导向集流的大系统治水观念,改变传统的治水模式,改为分散式综合性的吸纳洪水,通过各个区域的分洪进行截留,可以进行灌溉、绿色资源生态蓄洪等。
4 完善地区分布策略
4.1 铺面增强透水材质的使用
在地面的铺设过程中,加强透水材质的使用,根据研究发现旧街区的硬面铺面比较多,在后期的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透水性材料的使用,进行透水材料铺设时应该考虑在基层或者是表层铺设,在进行基层材料铺设时应该选择透水性比较好的材质,以便使降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在选择表层的材质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建筑风格和区域选择耐久性比较好的材质。
4.2 加强社区层面的保水设计
在进行社区保水设计时应该进一步树立社区内的绿地规划,将社区内的蓄水功能区与景观相结合,结合公园的绿地、生态保护区、休闲区等区域建设生态蓄水功能区。在设计时使用生态的设计手法来进一步改善社区道路的透水性,根据社区的绿化与水域的分布进行规划。社区的水域要建设在社区的低洼处,以便于在洪雨来临的时候可以存储雨水。
4.3 加强绿地计划于雨洪管理的有机结合
增强防洪设施建设,并配合城市建设定期检查,在设置生态滞洪设施时应该有现在公园绿地设置,结合公园的景观设计,建设适合民众休憩的生态空间。将公园绿地建设成为一个兼备景观、滞洪功能、生态的区域网络,进一步加强雨洪的处理能力;变更上游地区易淹没土地的用途,在进行土地变更时,需要对变更区域留置适当的空间留置雨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地区环境特征及时进行排水情况安排,规范设计滞留雨水的空间,并将设计纳入到现有都市计划法定规范。
4.4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雨洪管理的办法
在进行雨洪规划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设置治理方法,在进行综合治理的结构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排水状况,因地制宜采用雨洪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在进行开发管理时主要包括低冲击开发模式的推广、基地保水、入渗设施、滞洪池与雨水贮留设施留设、排水路整治、集水区水土保持等工程方法。
5 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海绵城市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一步加强雨洪的处理能力,根据当地的地区环境特征及时进行排水情况安排,把城市的规划和雨洪的管理作为主要的O计模式。笔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以及想法,希望可以改善土地的利用情况、生态街道的创建并促进一些地区的透水能力的改善,这样可以将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方式运用到防洪防灾以及水资源合理利用上来。
由于研究资源和实践经验受限,此次研究可以当做是一个海绵城市理念落实的初级规划,研究出来的结果理论上比较适合当做绿地计划和策略性城市的一个参考,分析结果受到资料精度的影响,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此项目的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 尹路.从绿地系统视角浅议海绵城市系统规划――以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镇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5):59-60.
[2 王鹏,亚吉露・劳森,刘滨谊.水敏性城市设计(WSUD)策略及其在景观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10(6):88-91.
[3] 赵景伟,陈志龙,刘应明,等.城市突发性灾害现象的城市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2(3):35.
论文摘要:"景观形态"一词最早来源于风景形式,所以对风景形式系统的研究也就是对景观形态学构想所希望解答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中,困扰人们的常常是愿望与可能性、质量与数量、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冲突。本文介绍了景观形态思想及其发展,探讨了景观形态学的基本问题和设计语言结构,阐述了景观形态规划模式的思想精髓,研究了规划设计中的景观形态模式,分析了景观形态规划的空间格局原理,以实现景观生态模式与规划设计的和谐统一。
1引言
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对于前者,设计者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者通过了解大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以实现其与规划设计达到和谐统一。
2景观形态思想及其发展
首先,"景观"概念在不同领域有着很大的差异,根据汤姆的说法,"景观"一词是随同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一起来到英格兰的。最初"景观"是指留下了人类文明足迹的地区。17世纪,"景观"作为绘画术语从荷兰语中再次引入英语,意为"描绘内陆自然风光的绘画,区别于肖像、海景等"。到了18世纪,"景观"同"园艺"联系起来,因为"景观"和设计行业有了密切的关系。
3景观形态学的基本问题和设计语言结构
3.1形式
把"形式"定义为所有被设计物体和空间的状态,包括物体的外观,但又不至于此,它不是指一个静止的形象,而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结果,并且是影响着和被整个设计气氛影响的。设计思考需要形象,这些形象的核心就是形式,形式不只是图形,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有两种形式,"可见的形式"和"不可见的形式",两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
3.2形式与逻辑
形式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它来组织设计思想以及设计语言的逻辑,称之为设计语言的逻辑。只选用一种设计准则、风格或强调可见形式的某些偏好绝不是真正的设计思想。只有注重设计场所的内在结构,在不可见形式的指导下发展可见形式及其关系、结构和平衡时,才有可能触及设计工作的根本。
3.3形式与情感
因为人类环境存在着压力、不快和烦闷等密集的人为因素,当人们被不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所困扰时,就产生了对原始、自然事物的向往,希望面对无伪装的自然环境,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与自然的沟通中寻找自我的精神世界。在这种规划设计的环境之中,人们可以随意的穿行、游憩工作和生活。人们更接近真实的自我。
4景观形态规划模式的思想精髓
4.1景观之道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之一观念的基础上的。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在这意义上,美意味着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想和谐平衡的产物。
4.2道家哲学与设计方法
作为完整的设计体系,所有的美学标准在此都体现为具体的设计手法,例如空间的组织、尺度的设定和位置的调整等。研究的主体将分为:布局和"意";空间的延伸;曲径通幽;气:交流的途径;无中生有;形散神聚;画意。
5规划设计中的景观形态模式研究
5.1自然与人工
"自然"不仅标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和运动变化的宇宙天地万物(即自然界),而且也指事物所具有的一种没人为处理或显现出人为痕迹的情况,自然意味着原朴、原在、本色。"人工"主要标指人的行为、思想意识及创造,它也指与"自然"相反的、具有人为处理的、显出人为痕迹的状况,意味着变异、转型、非自然。
从人类社会实践角度来看,尽管人工改造着自然,自然制约着人工对它的改造,尽管自然是人工的"母体"和"故乡",人工是自然的升华和高级形态,自然与人工之间永远存在着无休止的矛盾冲突,但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倾向上,却偏向于执著的笃信和追求"自然"与"人工"之间的亲契合一,而不是象西方那样在意识倾向上表现出一种"人工"战胜和压倒"自然"的"天人相分"。
5.2设计中的"意"
对于规划设计而言,在遵从自然的基础之上,所应表达的必然应为人们对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感受。这就要求各个景观要素之间产生一种交互式的联系方式,这便是景观的脉络肌体,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形式。景观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是人为和自然过程中一组事物的整体结合。作为环境设计的交流媒介,"气"在场所中无处不在,通过外观形象、联想、视觉效果甚至声音、气味和颜色传递着信息。不论这种交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微妙的或简单的,它都为成功使用包含了以上所有形式方法的设计语言提供了和谐的环境。
5.3可持续发展的精髓--天人合一
今天,"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中国人常说的"天人合一",不管其首倡者的出发点是什么,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是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现代人的"天人合一"观,指的是可以通过人们已经取得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和通过已经掌握的科学技术,来设计、建造适合人类生存的日常生活环境,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6景观形态规划的空间格局原理
6.1基础格局
空间格局并非完全是规划设计的空间布局,而是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空间格局。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传统规划设计模式。因此,在景观规划中第一优先考虑和建设的格局是:处于大地上具有整体和谐性;有足够的空间供生物运动;对个体而言,能体现出一定的景观异质性。这应该作为任何景观规划的基础格局。
6.2最优景观格局
"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被认为是景观形态学意义上的最优景观格局。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它强调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是人们要求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表现。这一景观格局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式。以人的感受为第一要旨,在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之中。
7结束语
景观形态学为景观及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模式。它是在追求生态适应性的规划方法论之外的又一次思想回归与转变。它的产生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对人性再认识的深入的必然。但是同其他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形态规划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尽量发展完善这种规划方法,以使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相融。
参考文献:
[1] 刘健 基于区域整体的郊区发展--巴黎的区域实践对北京的启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0-64
[2] 施朝阳 试论城市郊区化[J]理论界,2006(2):11-13
[3] 杨继瑞 城市郊区住宅发展的思[J]长江建筑,2001(5):16
[4] 陈波 对比中美城市郊区化[J]小城镇建设,2005(1):97-99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固定资产 精细化管理
一、城市轨道交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城市轨道交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是指将建成的一条地铁线路作为一项大型的整体固定资产,按其组成部分的用途、专业、形态等分解为多项分类资产,并按分类进行精细核算和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的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地铁建设形成阶段就开始跟踪,对其进行全过程、全寿命的管理,将地铁资产进行细化、分解、整合,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断挖掘城市轨道交通固定资产的利用潜力,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内的价值,提高其使用效能,以满足企业扩大投资及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轨道交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全国有35个城市正在建造轨道交通,线路长达2500公里,其中约有12个城市已步入运营。成熟的城市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的比例约为40%,为缓解交通拥挤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应。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资产具有规模大、投资大的特点,属于资产密集型企业。对城市轨道交通固定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控制成本,降低亏损。
2006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五条规定: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这为地铁行业将一条地铁线路资产分解为多项分类资产核算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
由于一条地铁线路作为一项大型的整体固定资产,其各个构成部分的使用年限存在较大差异。例如,轨道客车的使用年限一般为25年,线路钢轨的使用年限一般为30年,各种仪器、工具、设备等的使用年限从8年至18年不等,另外生产用厂房、仓库、地铁隧道等的使用年限在30年至40年之间。为此,我们将一条地铁线路资产按照用途、专业、形态等特征分解为树状结构的多项分类资产,以实现根据各类资产的特征、使用年限对其进行精细化的动态管理。
三、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的要点
1、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以昆明轨道交通为例,目前正处于建设与运营交接准备期,公司成立初期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2012年昆明轨道交通向各城市轨道行业学习,并主要参照上海申通集团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制订了符合行业特点的资产管理手册。新的资产管理手册不仅涵盖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所涉及的新增、折旧、报废等环节,还包括了固定资产编码规则、移交接管理办法、铭牌管理办法等章节,并细化分解了资产的树状分类及代码约1000项,各类资产分类编码均为开放式可扩展编码,能满足企业发展及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实施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2、建立信息化系统
地铁行业作为资产密集型行业,无论从财务管理角度还是生产管理角度,都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技术,把大型固定资产分解成若干分项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全面的资产数据库,全过程记录资产信息,及时更新资产信息,并实现信息共享,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尤其是大多城市的地铁公司不仅负责建设,还承担着运营、维修等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现信息化管理,才能保证资产信息的有效共享。实现全面的资产信息化系统,主要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固定资产卡片信息。资产拆分可将原始的固定资产信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拆分,通过信息化系统能反映拆分前、拆分后的资产信息,这样就解决了固定资产初始分类太粗犷的问题;某项资产修理后,变更使用地点或者作为备用件都是时常发生的,这就要求及时记录该项资产的变动信息;另外地铁车辆检修包括多种形式,如日检、双周检、月检、定修、均衡修、临修、架修、大修等,修理记录的信息化也是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日常修理外的故障修理及五年一次的架修、十年一次的大修。
(2)固定资产报表及分析体系。同型号的地铁车辆,在不同线路跑行,可能由于线路长短不同,发车频率不同,客流量不同,会产生超负荷运行和低负荷运行的情况,这样通过有效的资产信息统计报表,可以对相关资产进行统一调配,以达到资产的充分合理使用,并减少危险源。此外,地铁车辆一般以使用年限或跑行里程来评价其报废与否,因此可利用信息化管理在其使用年限内合理安排每车每年的跑行里程,使其达到最佳使用状态。同时,可通过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对资产的可使用信息进行预先设置,以实现系统对超寿命、超负荷固定资产的强制检修。
3、对资产进行分类及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