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

第1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

由于应试教育的缺陷,导致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法融入和适应,因此国家在各高校大力倡导实行素质教育。其中,大学语文课程就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首先将介绍大学语文概念,其次阐述大学语文课程的三个定位,最后得到大学语文构建内容。望本文研究内容能够加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大学语文成绩。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方向;内容构建

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想要确切的对大学语文进行定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并且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大学语文内容构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想影响着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

一、大学语文的概念

语文是语言及文字相结合的学科,不仅涵盖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大学语文课程是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其它专业必须要学习的重要课程。国家想要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来帮助大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因而国家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十分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正因为这样,大学语文课程才能够到达如今的高度,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大学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开发和改革,以顺应新教育形式的发展。

二、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一)大学语文的功能定位

语文是一门拥有漫长历史的学科,它在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又向我们展现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辉煌。因此,大学语文的首要功能就是传递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祖国的美好和伟大,唤出学生的爱国热情。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让文化以文字的方式得以传承;前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让以儒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散文得以发展。汉朝时期的骈文和赋文、唐代的唐诗、宋代的宋词、元代的元曲以及明清的小说,这些都是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学语文的开展让我国的优秀文化思想精髓得到传承和推行,并且在今天得以发扬光大。

(二)大学语文的性质定位

学习语文等同于学习我们的母语,所以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语文的基础作用。从呱呱坠地到行将就木,语文会陪伴我们一生,这是语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同时,它的基础性还体现在对其它学科的影响上。无论你学习的是理科还是工科,有了好的语言基础才能对其它学科有更好的了解,从而得到更好的学习。其次,大学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应该从学习中掌握到它的工具性意义和人文性价值。语文是一种包含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重要表达交流的工具。在语文的学习中,要着重强调其对阅读、口语及写作的重要作用。但是大学语文的学习,更多的强调了人文价值,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性格特点,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还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学会辨别善恶美丑,掌握审美情趣。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但也是一门必修课。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它是公共课就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而是应该将它放到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由于不想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在设置上讲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主要在低年级开展。因此,大学语文在大学中的尴尬处境导致学生在语文的整体水平上稍有欠缺,所以想要弥补这个方面的不足之处,就很有必要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必修课来认真对待和学习,确保在不影响专业课的基础上提高对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

三、大学语文的内容构建

(一)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

大学语文的内容应该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给学生进行品味和赏析,让他们了解文化多样性的魅力。但是在当今的语文教材中,古代的文学作品明显比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要多,比如《诗经》、《论语》、古代诗词、元代元曲和明清小说等等。而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中,仅仅只有鲁迅和徐志摩等作品较多,像巴金、老舍等作品寥寥无几,更不用说外国文学作品了。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程和阅读中应该加大现代、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比重,体现文化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加强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二)增加实用性文章的写作

语文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学学语文的对象主要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学习中应该主要提要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建议可以进行公文写作、事务文书、书信写作等方面的学习。另外,文章的写作是锻炼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实用文章的写作训练一定要加入到大学语文的课程中。

(三)口才的训练

学习新知识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锻炼表达和交流能力。因而,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口才训练必不可少。口才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练好普通话,因为所有的朗读和交流都要求有良好普通话作为基础。只有有了普通话的功底,才能更好地练习朗读、演说、辩论等项目,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加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课程还有很多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地方,因此在进行课程定位和内容构建的时候,要结合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大学语文进行合理的开设和教学,进一步展示大学语文对学生的重要性和积极的影响作用。

作者:王惠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秦朝晖,傅书华.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

第2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语文 自主学习

Abstract College Chinese course is generally set up in universities humanities basic public cours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basis of modern teaching media in the environment, the use of the new teaching mode become the future trend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it provides ideal conditions for ope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Based on this premis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is discussed,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optimization for further study.

Key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college Chinese; autonomous learning

1978年新时期高等教育界的代表人物匡亚明在南京大学率先开设了“大学语文”必修课。200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①首次充分肯定了大学语文课程对国家文化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大学语文与普通话等级考试等方面的联系,使其早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 高校大学语文教与学的现状

如今,大学语文课程不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更是初高中语文课程在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于是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大难点。

1.1 当代大学生学学语文的状态初探

南大教授沈道初回忆匡亚明先生最初在南京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原因,即“看到理科学生写文章、写信都不行,语言不通,就提出理科学生要学学语文,文科学生更要学好大学语文。”②所以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是为了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笔者身处教学的第一线,经常能够听到很多理科同学在抱怨说“我以为上了大学就再也不用写作文了”,“我就是不愿意学语文,高中都学够了!”“我最不喜欢文言文!”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我在高中没学好语文,幸好现在有机会可以弥补以往的遗憾。”“我特别喜欢某位作家,希望大学语文课上能够讲到这位作家的作品。”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面对的问题,即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大学生充满个性的学习需求。这也使大学语文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贯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作用,却缺少支持学生持续学习这门课程的直接利益刺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弃学心理。那么,如何能够让大学生重视这门课程,成为建设大学语文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优化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为这门学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挑战。

1.2 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调查

从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开设至今,其教学方式就一直在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提高文学素养的人文性中徘徊,正因为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具有工具性,这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同时文学性又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所以,大学语文教师总是试图在两者的天平上找到平衡的砝码,却往往只能向某一边倾斜。从以往课堂由教师一人主导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推陈出新一直没有间断。如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网络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以网络平台为基础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似乎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砝码。

2 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课程的建设

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

2.1 大学语文网络教育应具备的条件

目前在全国高校普遍面临为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而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教育体制改革大潮中,大学语文网络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

具体来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就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条件:(1)教学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因特网等;(2)教学资源,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学习平台,即与教材配套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等;(4)教学通讯,通过教师开设微博、邮箱等方式进行网上的交流沟通;(5)教学测评,设置多种方式的学习成果检测方式,对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创造实践、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学习结果考察。除此之外,还有进行立体化教材以及教辅材料的开发(教学光盘)、课件的设计以及制作、普通话测试网上互动平台的建设、网络题库的建设等等。

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环境中,新的教学模式的使用需要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自由互动的教学平台的全方面配合,这为高校大学语文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最理想的环境。

2.2 网络环境中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在教学研讨中出现了“自主学习”的概念。但是,在我国以应试为目的基础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绝大多数学生在结束了“痛苦”的高三生活之后,进入了一个全面开放式的大学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薄弱,面对宽泛的学习内容,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多数学生由于长期处于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对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依赖性很强,缺少主动承担学习责任的意识。

面对网络环境中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的试行,除了学生的“不在状态”,包括部分大学语文教师本身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还不十分明确。许多大学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大学语文学科的师资队伍经常出现变动,很多教师把教授这门课程当作“临时客串”,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发展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工作。甚至很多高校的管理层对大学语文学科的建设改革仍然不够重视,致使大学语文教学至今仍停留在相对传统的运作模式之中。

3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导致在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以及教学信念都需要接受更高的挑战。

3.1 强化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

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教师具备更加先进的教学素养、掌握能加扎实的信息技术,才能应付开放式教学中的种种突况,才有能力为学生建构一个更轻松、更自主的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 “以人为本” 的教学观念,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形成一种交互性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指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和评价者的作用。由此可见,强化教师的教学素养俨然是实现网络环境大学语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3.2 优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不仅需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也需要学生建设“自主性”的学习意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设施如校园网,轻松地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与网络学习对象进行先一步的接触。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除了大量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生动真实的语言、文本学习资源之外,还有与教师的直接性的自主互动,而教师在网络环境中需要做到ρ生进行文学、语言学习理论及时指导、学习计划的辅助制定,以及学习策略的重点培训。同时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情绪的调节等事项。总之,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观念。

3.3 建构网络环境中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网络环境中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完全摒弃教师在教学中的教授功能,只让学生进行自学,而是给学生充分选择学习对象、策划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积极思考问题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一是要结合教材提出有难度的学习对象,启发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性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贴近学术前沿,带领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学习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是在网络环境中以开放式教学为主导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习任务设计出独特的教学目标,通过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内容避免教师“一讲到底”,师生通过网络通讯、以及网上测评等方式,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情感意向,结合成为学生独立的的知识情感结构。

本文尝试着从当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状态、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在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难点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提出了一些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以后大学语文教学做一些参考。

注释

第3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多维互动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019

多年来,国内高校“外语热,母语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问题引起了决策层和研究者的关注。2010年2月10日,人民网登载了教育部给全国政协提案的复函,文中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必修课改为选修课[1],其实在此之前,已陆续有高校这样更改课程类别了。近年来,大学语文不断被边缘化的境况不能不引发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由民国时期的“大一国文”演变而来。1978年以来,大学语文课程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性公共课。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它在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微观角度来看,当前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明显的不足就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格局。据有关资料显示,45%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教育课程死板、缺乏生机,65%以上的学生认为当前的语文课程急需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湖南高校语文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可知,不少高校的语文教育者依旧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2]……这对于学生的兴趣激发、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

由一份关于37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调查数据可知,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49.25%的学生对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期待较高;30.33%的学生对从问题出发的研究性教学十分感兴趣;仅有10.88%的学生对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感兴趣[3]。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迫切需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以“多维互动”的方式来重构课堂,这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趋势。

二、重构“多维互动”语文课堂的价值

“多维互动”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具体学情状况,借鉴国内外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努力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课堂教学的多向交流,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等多向互动反馈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构建新型的大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价值。

“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满堂

灌,而是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广泛参与教学,从而锻炼其多方面的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一教学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多维互动”教学方式符合创新教育理论

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倡导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三、“多维互动”教学方式的实践探索

“多维互动”教学方式的运用,首先有赖于施教者对课程教材的深入研究。如何用好有限的课内时间并延展课外时空显得十分重要。教学中选择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的办法处理教材,有助于增大课程的学习容量。同时,在教材解读的备课过程中,广泛搜集信息,包括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档,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各种载体的教学资源认真备课,变换教学思路,把“如何教”与“如何学”“如何互动”纳入备课之中。例如,教学《秋水》时,教师在备课中应了解学生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学过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等内容相当熟悉,而且通过电视、网络对庄子已有程度不同的了解。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学情,布置课前思考题,让学生回归整篇课文的文本阅读,借助网络搜集电子文献,解读课文中所表达的庄子哲学思想,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交流。

其次,着力推进“多维互动”的教学实践,努力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等、看、听的状态,尝试让其在对话、讨论、演讲、辩论、编演小戏等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将其延伸到课外。例如,教学《长恨歌》时,在运用质疑法解读难点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外诵读全诗,思考作品的主题,课堂上则组织“《长恨歌》主题之我见”辩论会,让学生就爱情说、讽喻说、双重主题说、身世寄托说等发表个人的见解,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养成积极探索,乐于实践的学习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多向互动,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应用“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时,还需要分析工科、文科、艺术等不同专业学生的共性和差异,研究适应其专业培养和个性发展需求的教学课型。例如《湘夫人》这一课,对于工科生可采用诵读翻译教学法,对于文科生可采用改编故事或剧本的以读促写之法,而对于艺术生则可采用配乐朗诵或谱曲吟唱等教法,激活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兴趣和能力,促使“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欣晚.人大将大学语文改为选修课[N].深圳特区报,2013-11-12:A17.

[2]张弦.大学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5(1).

[3]梅健.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第4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引言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基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要秉承“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大学生的德育为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可以发现,“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使大学语文教学成为一种知识的复制,缺少改革与创新。

(一)大学语文评价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考试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抽样检测。试题作为学科知识总体的一个部分,可以有效代表需要考核的内容。在大学语文考试试题设置上,大部分采用了经验式命题方法,而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考察则很少。因此,大学语文考试试题覆盖知识面较窄,与实践结合较少。从老师对于学生考试试卷的批阅上,同样可以看出,主观印象占据主要,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很难得到全面发展。试卷批阅,必须要有一个客观统一、准确的标准。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阅卷,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学生考试最终得分,可能受阅卷人的情绪、兴趣、经验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产生较大偏差,最终得分可能缺少公正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考试答案过于强调“标准化”,甚至是“唯一性”,从而导致大学语文模糊性、多样化和多义性的特点难以得到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培养。

(二)大学语文教师教育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育,应该不再局限于对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也要尽可能结合社会实际和社会需求,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一些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时候,并非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初衷而开设的,而是为了迎合满足国家相关政策做出的姿态。实际上,一些高校领导认为,大学语文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一个陪衬,只是象征性地一周开设两节课,一个学期也就三十多个学时,在十分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很难把所教的知识讲透,学生也很难把所学的知识学深。于是,一些老师只好不断压缩学习内容。

(三)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无论是普通高等院校,还是大专院校,虽然都普遍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也存在很明显的随意性,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这与教师是否愿意下功夫提高教学方法没有必然联系,而是在现行的教学考核指标体系下,考核指标过于功利化,导致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注重教学改革。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要求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国民整体素养的建设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和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勤于学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人。

(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推动现代社会发展

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空前繁荣,各类新技术、新发明、新应用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也应该客观看到,科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人类自身危机、战争破坏力的增大、环境的巨大破坏,而解决这些危机和矛盾的关键,是人类自身,是人要全面发展,要对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运用,这都依赖于人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体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发展的重任,其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来看,大学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作为社会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重要培养方式,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思维,更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时间不过百年,而且一直都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和应用教学较少。的确,理论教育和研究,为我国科学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是,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从而导致当前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对于学生就业无关的课程开设较少,或者是开设课时较少,主要开设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相关课程,从而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健全,难以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决定了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相关逻辑性分析等工具功能,引导学生把握逻辑,而且还要重视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促成全面发展的宗旨。

(三)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人类需求的两个基本方面。而理想追求是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的结合体。精神需求在人的需求中,占据较高层次,物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人,就是因为人不仅具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言:“吃、喝、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因此,全面发展,是大学生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地位不容置疑。教育部在其所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根本目的在于,把大学语文的基础性特点和人文性特点发挥出来,更是适应当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一)对大学语文教学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

教育部在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大学语文作为交际的最为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必须要统一,这是大学语文的基本特点。大学语文虽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却有“读书明理”和“以文教化”的重要特点和功能,正如《易经》所言,“观乎天文 , 以察时变 ; 观乎人文 , 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学习语文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学者都把语文作为人格教育和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入仕的必修课程。大学语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观,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健全人格。因此,在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把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主要目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如前文所述,当前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和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都是把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关注点主要在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如果没有特殊要求来强化学习,可能就会出现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劲头不强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各个高校必须要清醒认识到,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大学语文必须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第二,从任课教师来看,主要是由年轻教师担任主讲,而具有更高职称的教师则主要为中文专业学生讲授课程,这可能就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觉: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选修课程,可以不需要重视,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学习。为了更好传承大学语文课程精神和要求,建议各个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和提升,使其做到教师学者化,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的魅力和趣味。当前,单一的、陈旧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很难真正从心灵上感受到文学的魅力,理解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建议高校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可以把于丹讲解《论语》《庄子》等作为典范,使教师的讲解赋予更多的时代性。文学就是人学,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引导人,大学语文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最终是要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去实现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尤为重要。

(三)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第一,可以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更多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有它特有的实用性、现实性和灵活性,广受关注。在现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中,系统性、现实性和灵活性较为明显,强调了课程的优化整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每个单位为一个教学模块,围绕教学模块要求,进行学习研讨,让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学中的每个单元内容都可以得到优化整合。第二,采取发散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是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要求,而发散思维则是大学语文教学满足这种要求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对多个可能的答案进行发散、设想和解决,这种思维具有很强的宽广性、变通性和开放性,可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思维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拓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地释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分层次讲解和教学,构建一个多级的学习平台,从而把教学向课堂之外进行延伸。

参考文献

[1]万春,杨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验[J].宿州学院学报, 2006(01).

[2]洪桦.论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02).

[3]俞俏燕.走出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3).

第5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职语文;困惑;教改实践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明确提出,要“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职业教育要从职业出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提法。

培养高端技能型职业人才,归根结底要落实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胜任该项工作以及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它是完成某种任务或胜任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职业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人的发展和创造,个体的职业能力越强,各种能力越是综合发展,就越能促进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创造和发展,就越能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和业绩,越能给个人带来职业成就感。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放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各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上,在教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却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首先是如何为高职语文课程定位的问题。

对高职语文的定位,专家和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识上存在着极大分歧:有的学者坚持人文性和审美性,有的学者坚持应用性、实用性。

前者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探讨高职语文的社会价值,他们主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认为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现在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写作水平低下,如果只重视专业素质教育,欠缺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单面人”、“工具人”。这多少为语文教学的生存找到了一些依据,但是,到目前为止,据我所知,我们的教育行政各级机构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或指导性文件来指导和保证高职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

后者从语文能力培养角度探讨语文的实用价值,他们主张语文课作为基础文化课应为专业服务,认为语文课应以实用写作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事实上这已经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了,很多高等职业教育,以面向基层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专业的教育目标,所有的课程均是按照实用型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具体能力要求来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或者说是按照完成相关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模块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中,高职院校开设“语文”或“大学语文”课有什么用处,语文课直接改为“实用语文”课或“应用文写作”课,直接按照写作任务进行模块教学。

其次是语文课程的开设和教材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语文课程定位不统一,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也很复杂。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该不该开设,该承担什么任务,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般文科类的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开设一个学期,总课时数在60-80课时,每周4课时。工科类的高职院校重视职业能力,一般开设“实用语文”课或“应用文写作”课,课时数则多少不一:有的工科院校语文课程已经被边缘化了,语文课程的开设随意性很大,成为专业课程课时补缺的课,专业课程少语文课时就多,课时数在60课时左右,专业课程多语文课时就少,课时数在30课时左右,有的学校干脆就没有语文课。

语文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体系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很多院校使用的是自编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比如,有的按照文学发展脉络的线索构建教材体系,有的以选篇为主要构建方式,有的用人文主题组成单元,有的分阅读、口语、应用文写作模块,有的依应用文体裁分类……

语文课程定位不确定,课程体系混乱,语文教改就没有固定的方向。目前高职语文课程所进行的种种探索都是比较盲目的,零碎的,不系统的,个人行为或者以校为单位的几个人行为,没有形成合力,也没能达到专家或院校一致的认可。如果能够统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语文教改的步伐也许会迈得更稳、更快,达到更好地为职业教育服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效果。

第三,介绍我校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我们学院高职语文课程的名称原来叫“实用语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2课时,共计30课时左右。现在改为“大学语文”,工科专业32课时,艺术专业和经管专业60课时。学校给语文课的定位是: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们对高职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在加强高职语文课程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主导思想指导下,我们对劳动力市场和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调研、分析。

(2)参照行业、岗位用人标准和要求,结合我院学生所学专业研究并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了课程体系,优化了课程内容,设计了教学方案。

(3)根据调研结果和教改方案,按照学制和专业分别制订了六个课标。它们是三年制高职工科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三年制艺术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三年制经管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年制高职工科艺术类“阅读与写作1-4”课程标准、五年制高职经管类“阅读与写作1-4”课程标准和五年制高职经管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4)确立了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模式。内容上,对每一个教学单元,我们从学习内容、学习标准、学习建议、对学生评价、教学建议、课时数六个维度做了具体要求,所选范文或范例尽量与我们学院的所开设的专业相结合。教学上,我们设计了“知识理论+练习实践+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融入练习实践过程中,从而实现高职语文教学目标。

第6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问卷调查;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各位同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其列为必修课。然而大学语文毕竟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它既无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重理轻文已经成为一种无言时尚的当下,《大学语文》教育正受到新形势新变化的严重冲击与挑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种种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弊端又严重影响到这门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些人甚至怀疑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程的地位,一些高职院校已开始考虑减少开设该课程的数量,课时缩短又极其有限,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就微不足道了,不由得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因此说,大学语文课程正面临着“新一轮下岗”的危机。由于这个原因促使,也很有必要对现下接受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寻求积极稳妥的解决办法,以期改变这不利局面。

1 调查总结

1.1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1道题目,对本校毕业的各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了解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教学情况。本次调查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率95%。问卷回收后,根据每一问题的回答进行百分比统计,由于个别问卷中有多选或漏选项,有的项目分数统计未必正好是百分之百,为保持其客观性,均如实录入。

1.2 调查结果

①所调查对象因院系开设专业原因均属于文史类,其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占27%,基本对口的占36%,不对口的占37%;对现从事工作喜欢的占49%,无明显喜好的占21%,不喜欢的占30%。

②对现从事工作影响较大的在校期间训练活动,选“专业理论知识”的占31%,选“人文素养积淀”的占27%,选“实践、实训活动”的占66%,选“能力的培养”的占48%;认为学学语文对现在的工作很有帮助的占33%,一般的占39%,没什么帮助的占28%。

③通过学学语文课程哪些方面获得提高,选“情操上的陶冶”的占29%,选“人文知识储备”的占36%,选“写作水平”的占25%,选“文学鉴赏能力”的占41%,选“语言表达能力”的占33%。

④大学语文应该培养哪些能力,选“语言表达”的占23%,选“与人沟通”的占27%,选“主动学习”的占19%,选“理解鉴赏”的占31%。

⑤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感到较强的占9%,感到一般的占74%,感到很欠缺的占17%;能总结别人优点并完善自我的占21%,很少注意观察别人的占44%,觉得别人没啥了不起的占35%;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安排时31%的人是克服困难尽力完成,28%的人推给其他人去做,41%的人选择直接拒绝。

⑥在工作中取得进步成功,24%的人是认为自己专业业务水平很强,27%的人是认为自己组织管理能力很强,还有29%的人认为是自己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很强,另有20%的人认为是自己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⑦在工作中,32%的人自认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很强,44%的人一般,24%的人还很欠缺,不能完全掌握;45%的人愿意进一步学习、钻研,并付诸行动以成为单位的佼佼者,37%的人有意愿,但不知如何下手,18%的人不想给自己压力,那样太累了;72%的人很愿意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23%的人视情况而定,只有5%的人不愿意参加。

⑧在工作中受挫,32%的人会垂头丧气、自认倒霉,56%的人会认真总结、吸取教训,还有12%的人不予理睬,认为无关紧要;48%的人会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27%的人偶尔会这样做,25%的人从不这样做;56%的人会经常不断吸收新信息,43%的人不经常这样做,只有1%的人不做;78%的人会经常把自己的创新灵感付诸于实际行动,13%的人有时会做,只有9%的人认为没时间。

⑨在看待“再学习”能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作用上,66%的人认为很重要,27%的人认为有一定作用,还有7%的人没意识到有什么作用;48%的人认为“创新能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很重要,25%的人认为有一定作用,另有27%的人没意识到有什么作用。

2 现状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2.1 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意识不强

从问卷来看,学生再学习的意识还稍显淡薄,接受新事物比较被动,与如今日新月异的时展变化很不同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制约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极不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进步。

2.2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在新的岗位从事具体工作,适应性较差,如何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对学生个体来说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在这个能力之间的实际转化过程中,文本课程就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优势,灵活巧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在问卷中就反映出学生有在这方面强烈的意愿提高,毕竟学生在校时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动手获取知识并习得相关技能所占比重少之又少。随着时间的延伸,学生在这方面的主动积极性就无从发挥,反而养成了长期依赖老师的惰性,自己动手操作能力就越来越差,这点尤为重要。

2.4 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近三分之一人群对创新能力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说毫无概念,这就很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花大工夫培养学生的求异求变思维,使之眼界开阔,再不拘泥于传统。

2.5 学生的生存竞争发展意识与能力明显不同步

问卷中就反映出有三分之一人群易受挫折,且不能积极应对;大部分人对工作都是被动接受,完成率不佳,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欠缺必然导致在工作中缺乏竞争意识,对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就关心甚少或者极不关注,时间越久,竞争力越弱,以致于到后来就不具备竞争力,直至被淘汰。

3 对策初探

针对以上一些现状,试提出如下一些对策:

3.1 合理准确定位,加大重视力度,提高认识,提升大学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在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往往因领导的重视程度与否随意增减课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以错觉,对大学语文就不太看重了,由轻视到忽视,最后到无所谓,那就谈不上能力培养了。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所以我们应加大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观念,重视文本知识的学习,辅以技能技巧,使其内化为外在能力,助其成才。

3.2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学生普遍希望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授课教师就应及时改进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热情要巧妙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随着热情的高涨,肯定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学术界就提倡大学语文课程专业化、教师学者化,其核心就是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把传统的一味地“手把手”教换成巧妙地引导,自己讲得少一点,让学生练得多一点,自己引得巧一点,让学生学得精一点。时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这些新型教学更能为教师提供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这就势必会大大促进学生“感知、理解、运用、巩固”诸能力, 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3.3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好等特点,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只有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语文学科对人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不同文体作品的解读就促使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能力,特别对于求异思维能力的运用,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语文文本还有极强的包容性,许多作品内容本身就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其丰富程度和复杂程度无法比拟,如此,在学习具体文本时,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自己评价文学人物和作品中的记述事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质疑、创新精神。

3.4 树新理念,创多渠道,增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享用现有的有限知识,而需要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强化自己,才不会落伍,不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抛弃。因此,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要帮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让他们知道,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而不是告别学习,是学习过程中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要终身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关键,研究性学习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以及进行成果交流,从而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与培养,也能够获得科学的求知方法。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是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强化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进行学习的能力,给学生留下供其进一步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其持续学习的能力。

3.5 激发兴趣,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就是要创设有趣味性、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有优势,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实践出真知,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意识,利用教材进行创造活动,开展诸如编演课本剧、论辩、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在教师的有序组织下,在有明确目的要求的语文实践中强化自我习得,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锻炼创造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探索知识和驾驭知识的主人。

3.6 注重挖掘,精心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学生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与情感,注重人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化。这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人生哲学”,暗含着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其实质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这也是人文素养灵魂之所在,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精神、意义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文学知识,了解文学背后暗含的社会、人文价值,提升社会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这次问卷调查,学生反馈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大学语文应与时俱进,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改进,把禁锢在藩篱窠臼之中的学生解救出来,克服前进路途中的种种困难, 努力开创大学语文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乔培曼.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4.

[2]聂凌燕,张建奎.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工会论坛,2012.3.

[3]崔德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探究[J].教育职业,2009.5.

[4]刘咏梅.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再审视[J].大学时代,2006.9.

[5]王淑玲.大学语文课程调查问卷报告[J].科技信息,2012.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资助课题,课题编号为2015083Y。

第7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评价

一、高职院大学语文教学重要性分析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知识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一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任何一种专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他所发挥的作用都以其整体的人格表现出来,而没有良好的人格素质,则难以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对高职生的职业教育如果不建立在对其良好心理、人格、人文素养的教育上,那么,所谓的职业教育也只是一句空话。而高职语文教学以其广阔性、综合性、 丰富性、文学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 、健康人格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与之规模不相适应的因素。其中一个表现就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缺少文化底蕴,或者说语文素养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写话语句不通,不注重行文逻辑,错别字百出,厌学情绪非常浓。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毋庸谈创新。其实质包括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不清晰

目前关于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比较模糊,各高职院校之间也认识迥异。有的学校认为高职学生主要是学职业技能,大学语文课学不学没关系,甚至完全取消语文课程。有的学校即便开设语文课程,但是也存在开课时间短、学时数少、送学分的现象。有的以选修课、讲座形式的大班授课方式处理,修选课本身就有可选和不选两种形式,这就给学生们一个暗示:大学语文课程不重要。加之学生中存在重理轻文的心理,选修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数也是非常有限的,使大学语文课教学目的难以达到。学校与学校之间几乎没有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教师教学信息闭塞,教学情绪低落,对自身的处境和教学现状有很多的困惑和无奈,很少有人去思考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随之而来的是教学的随意性,要么硬搬大学本科的教材和思路,不顾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要么沿袭中学和中职的教学模式,重复着应试教育对学生的伤害。

2、教学方法滞后

纵观当前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一支粉笔打先天的教学模式依旧存在。语文教师仍以以往那种“知识灌输”、“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式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不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所学的专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为主的状态。而教师教学也囿于书本, 教学涵盖面极为狭窄。老师僵化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本应“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课堂变成了一家之言的照本宣科, 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其思维发展。于是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睡觉者有之,看其他书籍者有之,溜之大吉者有之。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但与高职院校“要培养大量的高技能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目标不相适应,而且还导致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厌学。有的老师对一些现代化教学工具不甚熟悉,对如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去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清楚,造成教学手段的严重滞后。

3、考核方式简单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及反馈教学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高职教育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工作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故对学生的考评理应将重点放在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上。然而,当前高职语文课程的考核模式依然是以课程结束时的一张考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任课教师考试命题的内容也往往拘泥于教材上所讲授的内容,侧重知识的掌握,考查记忆的内容较多。这种考核方法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况且这种“一卷定乾坤”的方式“使学生不注重平时的学习,临考前突击复习,导致学生学习纯粹是为了考试过关。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走入片面追求分数的误区,非常不利于语文教学所提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内化,急需改革。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在正确认识大学语文在高职教学中的困境后,就该思考大学语文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怎样去教?这值得所有的有志于大学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思考。

1、正确进行教学目标定位

确定高职语文教学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高职语文教材编制的方向,有助于教材内容的选编和组织,更有助于明确高职语文教育目标与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并可作为高职语文学科教学实施的依据和评价的准则。高职教育是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的。我们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应服从并服务于这一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实用为原则,努力做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以学生获取必需的语文实际运用技能为标准的、以增强学生人文底蕴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教学。具体有:(1)增强人文修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情感意志薄弱,文化修养不高。对于这些学生,如果缺失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但文化知识的教育难以进行,更主要的是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将是社会的一大隐患。所以,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不但是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而且是整个高职院校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2)加强技能培养。高职大学语文要为专业教育服务,并不是作为附庸,而是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语文能力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是指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职能。对于文化基础知识相当薄弱的高职学生,必须把加强说读、交际、阅读、写作等基础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2、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

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积极探索与实践,采用合适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1)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在故事性、通俗性、趣味性的讲解中让语文学科知识与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现代科学融会贯通。使学生对中外文化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学课启迪智慧、锻炼思维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用创设情景模拟招聘、课题研讨会等办法提升其人文素养和基本素质。(2)很多高职学生不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他们喜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起来。教师就要改变教法,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通过精心策划,有意留白、重点阐述,举一反三、引导启发,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改变师生之间纯粹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通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加强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许多语文问题,例如,写调查报告、实习报告等实用性的文章,语文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语文老师可以利用相应的语文教学平台,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记日记,布置阅读书目,组织开展演讲会、作文比赛、书评、影评等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高职语文课程需要建立新的学习考核标准,打破单一考试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使每一个高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既考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也重视他们在读写听说这些能力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可以采取表格的方式,将学生平时书面作业、定期作文、阅读笔记、课堂讨论演讲、课外社团活动、参赛获奖及其它(意志品质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起登记下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加分分值,和前面提到各项因素相加,共同构成总评成绩。在教学计划中,要围绕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制定分阶段能力培养和考核的体系。在能力培养和考核中,应当大力推行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综合化考试。例如,在考核中,可以准备一个或几个话题,让学生进行一次辩论比赛,以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从查找资料开始到活动结束,整个过程包含的工作量较大,各小组内部成员要有分工、有协作,小组之间要有竞争、有压力。这种考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二者有机统一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既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四、结语

总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完成的,关系到多方面因素。作为任课教师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紧迫性,要不断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认真研究新时代高职教育目标,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大学语文进行深度改革。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步伐,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出既专又博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春丹.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4.

[2]程路.高职院校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4.

[3]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第8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大学语文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12-02

当前,高职大学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尴尬局面。大学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实际语言交际的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材杂乱无序,应用的语文教材多是为本科生和普通专科生编写,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整体情况脱节。编写体例类似高中语文,选文重复,没有新意,缺乏特色,令学生感到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的继续,导致学习兴趣丧失,语言应用水平低下,交流沟通能力严重缺乏。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时被不断压缩、削减或干脆取消,大学语文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的地步。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途径。

一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的基本情况

2001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参照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劳动者必须具备八种核心技能,第一位的核心技能就是“交流表达能力”。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影响到他的工作效率,一个机构职工的语言能力水平影响到机构的运转效率。基于此,原劳动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推出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为汉语拼音缩写)。该测试面向所有从业人员和求职者,主要测试考生在职业场合的阅读、文字表达、语言沟通能力,即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沟通的能力,运用汉语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ZHC包括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满分为1000分,按成绩从低到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每年将举办六次定时测试。获得ZHC相应的等级证书意味着测试者所具有的不同汉语能力。职业汉语能力是从事各种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直接影响到每个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效。

ZHC吸收了学界几十年来关于语言交际能力的科学研究成果,凝聚了我国众多一流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及测试理念。ZHC主要考查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汉语应用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行业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迁移性。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

重要特征,ZHC等级证书能够证明求职者在相关工作环境下的汉语应用能力,必将有效提高这类求职者的就业竞争力,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ZHC是教师、记者、编辑、律师、翻译、公务员、医生、文秘、营销、管理、导游等许多行业的准入门槛性质的测试。获得ZHC高级证书,将极大地拓宽从业选择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拥有潜在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头脑灵活、思路清晰、口齿清楚、文笔流畅、有创新意识等。获得ZHC,可以展现个人的职业汉语能力,证明自己是可以驰骋职场的“千里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全国企事业单位启动了“人才直通车”项目,为获得职业汉语能力证书的学生免费提供就业服务,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ZHC证书已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88个会员国认可,也得到了国际上汉语教学机构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广泛认可。

二 职业汉语进入高职课堂是大势所趋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注重实际应用汉语的能力,同时尽可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与高职教育的宗旨相契合,与高职教育中的大学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相契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数量上已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这些应用型的人才,将一批批地进入职场。因此,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为数众多的未来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可以预见,随着职业汉语能力的逐渐提高,在健康的职场文化的影响下,职场从业者的人格也会不断完善。具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人文情怀的职场从业者,将会成为科学文明的职场文化的建设者,他们会在职场活动中,以职业汉语运用的和谐,求得社会职场环境的和谐。

大学语文定位应该是站在素质养成的基础上锤炼学生的汉语能力,即语文素养与语言技能的培养。传统的大学语文无力承担这双重重任,毕竟高职教育的开设年限只有短短的三年甚至两年,它无法像本科院校那样从容地养成学生的素质和训练学生的能力。而且高职教育坚持理论“必需”、“够用”原则,确实不需要深入的渗透。在这种情况下,既能照顾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又能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就业实力的职业汉语进入高职课堂,将是大势所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如能引进或借鉴ZHC测试,就能使我们的母语教育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学校教学可以更符合社会需求,缩短学校学习与社会就业的距离,显著提升求职者的就业竞争力,培养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积极倡导下,一些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ZHC的作用与意义,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办学理念之一,一些学校还将获得ZHC高级证书作为优秀毕业生的条件之一。目前,包括上海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多所高职院校都定期组织学生参加ZHC测试,并开设职业汉语相关课程。在一些重点大学中,如湖南大学,也已经连续几年组织学生参加ZHC考试。在社会需求、就业压力和寻求自我突破的三重刺激之下,可以预计,各地高校即将进入大规模开展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高峰期。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更应抢占制高点,尽早开始大规模启动。

三 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与高职大学语文实现有效对接的策略

要做到ZHC与高职大学语文有效对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明确课程定位。ZHC的定位为测试应试者的汉语应用能力,而高职大学语文的定位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因此,ZHC要想承担高职大学语文的重任就必须转换定位,着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或培养与测试相结合。

调整教学内容。ZHC测试中将语言交际能力归纳为: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并掌握字、词的用法;从声音和文字的语言材料中获取主要信息;把握和概括语言材料的主要内容;跨越障碍,根据上下文推断语言材料中省略的一些非关键性内容;领会语言材料中所表达的态度、情感、语气、情绪;根据语言材料做出合理的推断;以口语和书面方式正确、清晰、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毫无疑问,这些能力是职业活动中需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如何将这些能力要求转换成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体系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构建新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公共课理念,将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性和公共性相结合,对原有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职业汉语顺利对接,使学生在不多的课时学习过程中掌握过硬的语言应用能力,获得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将大学语文的授课时间分为两个学期,安排一个学期学习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重在引导学生熟悉经典,浸染人文。另一个学期则应加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减少知识传授的比重,增加应用写作、沟通口才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训练其在职业环境中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

摸索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的学生素质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如果仍以传统的听、说、读、写为教学单元,以传统的讲、练结合为模式或是强调渗透影响,可以想见职业汉语的路程将会走得非常艰难。职业汉语的出现为高职大学语文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但任务艰巨。必须进行语文能力评价体系改革,改变现有单一的纸笔考试,增加口试环节,这样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依据给定题目进行演讲,也可以考查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职场谈判。同时,可将ZHC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结业考试之一,或者允许学生用ZHC相应等级证书冲抵课程的部分学分,提高学生学习和报考ZHC的积极性。在条件成熟时,将大学语文与职业汉语合二为一,实现有效对接。

开设职业汉语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规定不同的合格等级,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热情。文秘、外语、营销、导游、酒店、商务等专业作必修课安排,要求学生达到中级水平;其他专业则为选修课,要求达到初级以上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让所有的任课教师了解职业汉语测试的基本精神,要求大家转换观念,做好准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宣传,散发ZHC的介绍材料,鼓励学生报名参考;借助学生会、演讲与口才协会、读书协会等,以展板、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学生干部带头参加ZHC考试,借助榜样的力量,提高学生参加ZHC考试的积极性。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宣传ZHC,提高ZHC在用人单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9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范文

[论文摘 要] 高职语文教学和教材建设要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和教材存在许多问题,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高职语文教学和教材体系建设的设想和建议,与同行探讨。

高职语文教学与教材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陕西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陕西省几所地方高职院校大都是2004~2005年陆续成立的。最初这些学院以初中毕业生生源为主,学制五年,语文教学基本上承袭原来的中专教学模式,以阅读与欣赏内容为主,以应用文体写作和口语训练为辅,只在教学目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作了更高要求。教材也以原中专教材为主。

随着全国高校的大扩招浪潮,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制三年。当时的语文教学基本承袭普通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以传统名家经典篇章的欣赏为主,辅之以少量的实用文体写作和口语训练。教材使用现行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当前,由于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市场导向,五年制高职生源由于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下降而逐步萎缩,三年制高职一枝独秀,而高职语文教学却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体系,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在重专业、轻素质的传统思维定势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特别是一些理工科专业,很少有语文课的一席之地。尽管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但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却没有跟上,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教学内容零敲碎打和教学体系的不完整。二是针对性不强,职业性特点不突出,特别是专业特点不突出,不适合高职院校使用。三是语文课程开设复杂,教材使用杂乱。从编写体例来看,一般是分为几大部分,采用选取范文编写的方式,这样的体例与中学或普通大学语文课本体例雷同,并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特色。

构建立足职业发展的语文教学体系

1.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秉持“以人为本”、“多元智能”、“学会生存”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偏理论而轻实用的现实,初步实现由“公共语文”到“职业语文”的华丽转身。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高职语文教学更要围绕这一理念进行改革,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面对高职语文教育的新课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今天的教学需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学习、引进“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效率。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的进步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可能,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模式被打破,促进了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开放。笔者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得到全面优化。(1)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可操作性。(2)把情境式教学引入课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会、去感悟,能增强学习效果。(3)适度开展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特点,把语文学习习惯贯穿到平时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材体系建设

1.提高认识、强调高职语文课的基础性地位,合理开设语文课程。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在新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这是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对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要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站在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上,立足院校实际,确定课程类型,合理开设语文课程,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要好一些,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语言修养、文章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文科类或经济类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必修课。而在工科类的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可以作为必选课( 或考查课)安排以提高理工科类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课时的设置上,一般文史类、经管类专业以每周4学时,总学时72为宜;理工类专业以每周2学时,总学时36为宜。另外根据院校实际和各专业实际,灵活安排一些课堂内容。

2.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形成与新教学理念相适应的语文教材体系。高职院校有自己的专业领域,这种特点决定了高职语文教材不能只套用高中语文或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体例,而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语文教材体系。

首先是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语文技能的内容,还要包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其次,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制要突破原来以“大学语文”、“应用文”、“文学欣赏”等课程分类的框架,构建适应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即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为出发点,以学生岗位能力的逐步提高为前提,构建“诗词朗诵”、“口语训练”、“汉字书写”等内容模块,形成横向综合的课程结构。

3.教材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强调适用性。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尤其重要,要根据专业特点,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强调对学生语文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是高职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语文教师要根据所教专业的特点,了解市场和社会需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本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理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材建设方面,要加强积累,及时把有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围绕培养目标这一核心,建设与其相适应的语文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