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63-02
在研究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之前,应当对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一方面,高校后勤作为高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所以对学生的工作既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又要通过与学生在吃、住、行、用等方面的沟通,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情感交流,为学生搭建起管理、服务、育人三方面相融合的后勤保障体系,承担起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行为育人、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职责。另一方面,高校后勤在准企业模式的运行状态下,既具有一般意义企业文化的内涵,同时又吸收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中总结与归纳出的具有鲜明个性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
一、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内涵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学校、企业的目标和任务,考虑文化模式,高校后勤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先进文化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用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促进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
1.高校后勤企业精神文化。它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后勤企业体现的是绿叶精神、甘做嫁衣精神、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少说多做的敬业务实精神、团结互助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它是高校后勤企业在服务育人实践和服务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共识,通过这种精神文化,引导价值取向,确立行业规范,塑造职业形象,加深文化涵养,增强员工凝聚力。
2.高校后勤企业制度文化。后勤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法律形态、组织形态和管理形态构成的外显文化,它是企业文化的中坚和桥梁,它把后勤企业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它一般包括企业法规、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合理的制度必然会促进正确的企业经营观念和员工价值观念的形成;而正确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又会促进制度的正确贯彻,使职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高校后勤企业行为文化。后勤企业行为文化是后勤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提供服务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以后勤员工和行为为形态的一种中层企业文化。如企业目标、企业计划、企业管理制度等,通过文字的表达,传输着企业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如管理制度中对劳动纪律的表述:“严禁上下班迟到、早退,违者一次罚款10元~30元。”这是一种纯理性的表达方式,让人望而生畏,换成以下表述:“迟到早退意味着浪费别人的生命”,则反映了企业的“人本”意识和文化氛围。
4.高校后勤企业物质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还包括校园环境、生活设施等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对精神需要的追求愈加强烈,求知、求美、求乐等心理迅速发展,对后勤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后勤要重视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建设,为学生构筑优美、舒适、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提升高校后勤企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放开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另一方面,逐步将后勤企业推向社会市场,参与社会服务市场竞争,后勤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依赖性、竞争意识不强以及狭隘的自我保护意识,正是社会化后勤企业的三个致命弱点,如果后勤企业在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过程中不重视市场的调查研究,不构建具有后勤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会逐步丧失校园服务市场的立足地,更没有实力去开拓校外市场。
2.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践行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宗旨的需要。“三服务,两育人”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宗旨和重要原则,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则是推进和深化“三服务,两育人”活动,实践“三服务,两育人”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高校后勤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成长环境,决定后勤企业比一般社会企业多了一层责任,要求其提供的后勤服务必须坚持“教育属性”导向,以是否有利于学校稳定,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教育和身心健康为标准,可以说,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置身于其中的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和教育作用,是培养学生思想行为的激励因素,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可以促使青年学生形成高远的人生格调和价值追求,促进高层次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后勤在发展高校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后勤应通过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以优质的服务、优良的作风、优美的环境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发挥其社会示范作用和育人功能。
3.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增强高校后勤企业凝聚力的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激发员工无穷的创造力和巨大的工作热情,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高校的后勤企业与社会成熟企业相比,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更需要后勤员工团结一心,坚定信念,努力拼搏。建设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贴近员工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的机制,引导后勤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增强与高校后勤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高校后勤企业的发展目标内化为每个人的奋斗目标,形成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生机勃勃的集体力量,做到“人企合一”。
4.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是提高高校后勤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中外企业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内容,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模式、柔性的管理手段,为企业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高校后勤企业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管理模式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需通过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后勤员工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行为规范,促进企业管理上水平、上层次,逐步走向科学管理。
三、建设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路径
1.以人为本,提高高校后勤员工整体素质。企业是以人为要素的经济组织,高校后勤的竞争主要表现为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竞争,而服务和管理的主体是人,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最终取决于人的因素。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理解,对人的需求的满足,是高校后勤企业的立身之本。现代优秀的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无不树立“以人为本”。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把关心员工、尊重员工、提高员工素质作为其基本方针,重视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培育和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高校后勤企业要利用职工业余时间组织文化学习、技能培训,开展各类文娱、体育活动,使职工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彼此了解,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使企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更具凝聚力,为后勤企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服务为本,培育高校后勤企业核心价值观。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结合高校的特殊背景,从建立和谐的后勤文化体系入手,明确高校后勤企业服务的理念、方式、内容,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价值观。服务理念上,要注重对职工进行服务意识培育,以师生的需求为标准,树立“要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的服务观念,把服务与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师生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一种产品,同时还是一种享受;服务方式上,要引进社会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转变传统高校后勤服务的观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开展感动式、主动式、全程式、预约式服务,增强为教育事业服务的能力;服务内容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后勤服务管理,改进后勤服务方法,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探索与发展全新的后勤服务形式。
3.立规践矩,建立健全高校后勤企业刚柔相济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是刚柔相济的管理艺术。刚性管理是凭借制度约事、纪律监督直到惩处、强迫等手段进行;柔性管理是依靠激励、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的。刚性管理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强制性的、直接的、外在的管理,它注重理性,富于刚性;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非强制性的、内在的、人性的管理,它注重感性,富于弹性。刚性管理中的制度、纪律是企图通过对人的活动的限制达到管理的目的;柔化管理的“自我改善”,以满足职工的多层次需要为目标,能深层次地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目标,而且愿意挖掘潜能、发挥天赋,做出超常的工作成就。
4.领导带头,典型引导,广泛宣传。高校后勤企业文化不仅仅是职工手册上的文字,不是抽象的教条与乏味的口号,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的渗透、理解、共享,使文化成为职工的“共同知识”。领导是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龙头,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无声的号召,对职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成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应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并通过自身行为向全体职工灌输企业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傅祖浩.构建与先进文化相适应的高校后勤企业文化[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10).
关键词:和谐校园 建设 高校后勤 改革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全体国民的共识,构建和谐校园,不仅是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后勤是我国高等院校最基础的服务体系,承担高校育人、服务的重要职责,是维护应营造良好的高校运作及师生生活秩序的支柱力量。高校后勤对和谐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如何进行高校后勤改革,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作以下论述。
一.以改革精神理解和谐校园与后勤之间的关系
在适应社会总体变化和高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特点,高校后勤改革往往表现出滞后的特点,而这又决定了它在追随一些重大时代主题时往往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从而表现出被动的一面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从长期的角度理解和谐校园建设,意味着必须把这一建设与后勤的长期发展及当前的突出要求紧密联系,其联结点便是后勤改革。把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精神和目标纳入到后勤改革道路中,以此作为后勤改革目标的具体化道路之一,以及落实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这就意味着既为后勤改革指明方向,亦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落点。
二.以和谐校园建设推动后勤改革
和谐校园建设,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还能推进学校后勤改革,维护学校的日常秩序,同时也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结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和谐校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后勤改革的必要条件。而在其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在后勤改革的过程中,应通过深化产权和管理体制改革,适应整个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发展。这样,才能使后勤工作适应学校的发展,从而成为学校日常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次,后勤管理人员应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服务育人理念,提高服务育人水平。只有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后勤进步,从而更有利于后后勤的发展。再次,后勤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还应提高后勤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从根本上促进学校整体环境的改善。使后勤工程在学校日常管理中真正的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最后,后勤部门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应积极的探索社会服务的渠道,以便为学校持续和谐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也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奠定结实的基础。
三.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后勤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及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高校后勤的支持,而高校后勤的改革,同样也离不开和谐校园的建设。由此可见,在高校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后勤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体制和制度上保证后勤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作用
在学校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后勤的改革创新,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同时还为学校的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而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明确了后勤集团是学校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后勤改革以坚持服务育人、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为宗旨,以后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为衡量标准,实行渐进式改革。防止矛盾积累与激化。另一方面,学校后勤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在用人、办事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考验,建设成一支文明的后勤服务队伍。并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加强内部培训,大力开展岗位技能竞赛
在后勤改革的过程中,加强内部培训,大力开展岗位技能竞赛,一方面能从根本上激发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能保证后勤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开展岗位技能竞赛,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后勤工作人员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其能够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才能。
3.不断加强和改进服务,提高师生满意度和信任度
在高校后勤改革的过程中,其必要前提是围绕着高校今后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后勤改革的过程中,师生的满意度和后勤的改革成果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就需要后勤管理部门在改革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服务,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及质量,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适应学校的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能促进高校后勤的改革,同时还能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因而更有利于学校今后的发展。而高校后勤的改革,必须要迎合学校的发展及校园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实现整体上的管理,才能在今后管理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为高校今后的发展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国红.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全局 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J]. 科技资讯, 2008,(28)
关键词:后勤改革;物业托管;高校物业
物业托管,是通过公开招投标等方式选聘专业的物业公司承包或者经营后勤物业服务项目。物业托管可以利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后勤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后勤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具体对策,也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选择之一。但是,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物业托管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须要及时解决,否则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一、高校后勤物业托管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单纯依靠后勤部门的力量管理数量庞大的后勤队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高校引入物业服务公司、实行物业托管势在必行。
高校后勤管理的压力逐年增大。学校在没有引入物业公司时,聘用了一些农民工从事门卫、保洁、宿管等后勤工作。因为农民工都是临时聘用,学校不需要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学校用工成本比较低。但是,近几年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保护临时工的合法权益,学校必须要为聘用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缴纳劳动保险等费用。再加上现在的临时工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学校雇佣临时工的风险越来越大。
后勤管理的难度日益增大。随着高校学生数量成倍增加,许多高校都兴建了新的校区。学校的占地面积和原来相比增长了好几倍,部分高校拥有相距较远的几个校区,学校后勤管理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仅仅依靠后勤部门来管理数量庞大的临时工队伍已明显力不从心,而且弊端日渐突出,管理的效果和效率都不尽人意。实践证明,只有专业的物业公司进驻高校,作为学校后勤管理的有机补充,协助后勤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才能弥补学校后勤人员专业性不强及配置的不足,使学校后勤的日常管理运行顺畅。
后勤服务的市场化托管,有利于学校将精力集中在教学科研以及学校内涵式科学发展方面,进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后勤服务的市场化托管是对学校精力的减负,学校可以从繁琐的后勤服务事务中解脱出来,全力集中于教学科研核心业务,也有足够的精力去谋划学校的科学发展,从而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后勤物业托管在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后勤物业承包方的经营思想与高校教书育人目标不一致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着双重属性,一方面具有经济属性,另一方面还具有教育属性,承担着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后勤物业承包方进入高校最直接的目的还是获取利润,利润最大化是承包方在物业托管中首先遵循的原则。高校后勤物业在托管之后,由于管理主体发生变化,原来学校保障型的自我服务向社会经营性物业管理转变,原来作为学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由哪一方来承担,如何保证承包方的经营思想符合学校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这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出现。对后勤物业承包方来讲,管理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而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这是后勤物业实施托管以后出现的新矛盾,也是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物业托管双方的管理权限界定不清晰,出现“越位”和“缺位”现象。高校后勤物业实施托管以后,由于对托管服务的细节要求不够,在管理范围上哪些是由学校负责,哪些是由承包方来负责,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导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容易造成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却又没去管,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和盲区。服务托管双方在处理一些事件时,更多考虑的是各自的权利而往往忽视义务,造成双方规避应负的责任,缺乏紧密团结、协调配合地去处理问题,进而造成托管水平的下降。
再次,物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归属感。后勤物业承包方在招投标过程中为了中标,报价一般不敢高出最低平均工资太多。低价中标后的物业公司支付给员工的个人工资都比较低,导致物业公司常常留不住人。公司下属的物业员工多半都是合同聘用制,用工合同一年一签。有不少工人把现在的工作作为过渡,一边做一边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一般合同期一到,会立刻走人。物业公司成了典型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不少物业公司,部分员工根本没有归属感,这种情况不利于物业管理,对高校后勤物业托管是一种负能量。
三、高校后勤物业托管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高校后勤物业托管的宏观、微观环境还不够完善。一方面,从高校后勤物业托管的宏观环境来看,环境还不够成熟,突出表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备。比如,社会上的物业公司到高校承包物业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利润。但是,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同时又具有教育属性和公益属性,学校要发挥后勤物业管理的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功能,这就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来规范高校后勤物业托管行为。在制度层面上既要确保社会资本在高校后勤市场上得到合理回报,又要保证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物业服务,最终实现双赢。另一方面,从学校微观环境来看,部分教职工对物业托管了解度和认可度不高。在高校内部,部分教职工从思想上并不认同物业托管的模式。高校教职工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高校后勤物业托管行为的动力不足。
其次,物业托管双方在合同签订和履行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细致。高校后勤物业实施托管以后,委托方和承包方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对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等细节约定的还不够细致,在管理范围上界定还不够清晰。由此导致在操作环节上出现管理的漏洞和盲区,给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带来影响。
再次,承包方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做得还不够。承包方通过竞争取得了物业托管服务资格,觉得取得了合同就万事大吉了,从而放松了对自己提供的服务标准和质量的要求,未从服务态度、服务要求和服务技术层面上全面要求精、细、强。另外,承包方对服务合同的执行力不强,在项目团队管理、基层员工培训以及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做的不够等。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物业员工流动性大、普遍缺乏归属感。
四、完善高校后勤物业托管行为的对策
首先,进一步完善高校后勤物业托管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来规范、管理和约束,加快完善与服务托管准入制度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进而优化物业托管运行环境,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托管准入制度,努力实现公开择优、公平竞争,建立起开放公正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为师生提供高效和满意的服务。
其次,物业托管双方签订严谨细致的托管合同。通过签订严谨细致的托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服务质量、服务标准、服务要求和服务流程;明确服务托管满意度奖惩制度;明确合同中止等动态调整制度;科学严谨的服务托管合同制度将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和管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再次,建立严格的托管服务监督考核评价机制。学校根据托管服务的内容制定严格细致的监督考核办法和监督考核实施细则,对托管服务质量按照监督考评办法进行认真严格的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通过定期服务报告反馈、服务满意度调查、服务投诉统计等手段来监控和衡量评价承包方服务质量的高低。
最后,建立服务托管风险防控机制。服务托管工作中要注意托管服务造成的管理风险、人际关系变化等问题的风险防范和控制。避免由师生对托管服务工作不满意引发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事件。因此,要高度重视服务托管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作为学校应该对承包方实行无限监管职责,使其提供的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避免出现服务价格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或其他损害学校公共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陈雪峰.高职院校后勤服务监管的几点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2,(3).
【关键词】 高校后勤工作 隐性课程职能 开发策略
【作者简介】 杨国光,文学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勤管理处科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一、何谓“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横向组织来看,高等教育课程主要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在现行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显性课程被赋予核心地位;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又被称为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等,它是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显露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隐性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较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具有潜在性、广泛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它潜藏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和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其载体可表现为多种内容和形式,校园环境、校园人际关系、学校管理制度等,都承载着教育因素,发挥着育人功能。
现代课程论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大学课程的全貌。随着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和课程理论的发展,隐性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在育人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已赢得广泛认可。
二、高校后勤工作的隐性课程职能
在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高校后勤部门作为主要的责任主体之一,是促进隐性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方面。作为高校的服务性机构,后勤部门与学生的关系极为密切,其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了隐性课程多个层面的内容,例如,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发挥着美育功能;后勤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风貌对学生起着示范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以人为本、井然有序的后勤管理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养成,同样起着教育人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后勤部门承担的这些职能与学校育人工作的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高校后勤工作不单是为实现高校教育工作目标提供物质保障”,其育人工作也是“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性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履行隐性课程职能,高校后勤部门责无旁贷。
三、高校后勤工作隐形课程职能履行现状堪忧
目前来看,我国的高校后勤工作仅限于服务定位,对后勤育人功能则严重缺乏认知,对所谓后勤工作的隐性课程职能更是所知寥寥,校园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后勤员工素质不高、后勤制度建设背离育人目标等现象比比皆是。
1. 校园环境建设缺乏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理念滞后,功能布局不合理,建筑物风格不统一,校园绿化中高品位的景观设计较少,已有的景观往往很孤立,不成体系,同时大部分的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缺少地方特色与院校特色,这样的校园环境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养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2. 高校后勤服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后勤人员大多为体力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较低,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后勤员工对后勤工作的认识观念落后,认为后勤工作是体力活、粗活、伺候人的活,后勤工作低人一等,这些观念投射到具体的后勤工作中,会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及人生观的养成造成负面影响。
3. 后勤制度建设不完善。从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决策过程来看,相关制度的建立仍然缺乏依据,主观盲目,导致现行制度与实际管理相脱节。具体体现在后勤制度建设中,后勤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学校师生三大群体在制度建设和实施中难以形成合力。首先,后勤管理人员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缺乏对广大师生需求的实地调研和了解,导致制度建设缺乏针对性;其次,后勤工作人员在执行管理制度时,缺乏与各个群体的有效沟通,影响执行效果。再次,有些后勤管理制度与实际相悖,甚至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四、高校后勤工作隐性课程职能的实现
针对上述不足,我们应采取哪些策略完善后勤工作,强化后勤育人功能,让后勤工作切实履行隐性课程职能?笔者尝试就这些现实问题给出几点建议。
1. 优化校园环境,促进环境育人。校园的绿化、美化是后勤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隐性课程的重要载体。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指出:“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因此,后勤部门应该从环境育人的高度开展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并在具体实施中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在校园绿化环境创建的整体思路中,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历史文脉传承,突出地域特色,同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进行整体规划,突出院校特色;其次,校园绿化要追求高品位的景观设计,根据学校现有地形地貌,因势布景,因地制宜,采用园林式的布景手法,运用堆山叠石、庭院理水、建筑小品等造园手法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在花木配置方面,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特点,结合植物的观赏特点合理选择与搭配,做到四时皆有景。努力打造知识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园林化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做到环境育人。
2.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强化服务育人。在校园生活中,后勤员工的精神风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并影响其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要使后勤服务的隐性课程职能得以彰显,就要优化后勤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的高素质后勤队伍。首先,后勤员工要树立服务育人的现代后勤理念。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指导后勤员工的日常工作,使员工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不仅只发生在讲台上,隐性课程的广泛性和随机性决定了教书育人可以发生在校园的任何场合、任何时间,后勤人员同样担负着育人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后勤人员的行为举止、精神面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其次,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使后勤员工的工作标准化。其语言标准、行为标准及着装标准要向社会服务行业看齐,同时,要结合学校实际努力实现特色化,尤其是和学生关系较为紧密的部门,如宿舍管理、饮食服务、校车服务等部门,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学习交流先进经验。通过规范后勤服务的言行和着装标准,能够增强后勤员工的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最后,要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培训是提高后勤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学校不断发展,对后勤人员的知识和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必须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后勤员工的思想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从而增长其知识、提高其技能、更新其观念。为更好的履行隐性课程职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加强管理育人。后勤管理制度是规范后勤职工的行为准则和重要依据,是保证后勤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优美的校园环境、得体的服务礼仪得益于行之有效的后勤管理制度,同时,以人为本的后勤制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无形中即履行了育人职能。后勤制度建设应遵守以下原则:首先,后勤管理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等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不仅体现了后勤服务以学生为中心,更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其次,相关制度确立后要进行广泛宣传,变强制性为自觉性,对内促使后勤员工自觉遵守,对外通过宣传教育,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最后,制度确立后要严格执行,要加强管理,要以身作则,使学生以后勤员工为榜样,以此来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后勤工作的隐性课程职能得以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季祥猛.隐性课程与高校后勤工作[J].淮阴师专学报,1990,(3).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面向学校、面向师生员工的后勤服务工作。作为后勤保障部门对于学校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后勤工作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各级后勤管理者。后勤管理者应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高校的后勤工作,出色的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好务,这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一、高校后勤管理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一)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后勤工作的特点是多、杂、急,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后勤管理干部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同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服务思想、团队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精神。既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更要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服务于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思想川。
(二)植长经营与管理
经营与管理能力是后勤管理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后勤管理干部既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又要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优质服务。要善于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努力开拓和培育服务市场。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经营与管理能力,注重提高管理效益。
(三)先进的服务理念
先进的服务理念也是后勤管理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要树立“以人为本”和“管理即服务”的理念。热爱后勤管理工作,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要有任劳任怨甘为人梯的自我奉献精神要会运用在“管理中热情服务,在服务中范管理”的灵活的工作方法121。
(四)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在知识济时代,后勤管理干部必须具有合理的识结构。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悉党的方针政策,又要掌握管理学、经学、公共关系学、法律、心理学等方面知识。了解合同法、公司法、消费者权保障法、环保法、会计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它是衡量高校后勤管理千部水平重要标志,对推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积极的创新与开拓精神
创新与开拓精神是后勤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勤管理要改变封式的被动管理模式,大力开展管理创新。勤管理人员要顺应时代潮流,以良好的拓创新精神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开发市场,不断优化服务,开辟新领域,提高后勤管水平,创造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高校后勤管理与后勤人员素质之间的关系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管理的成效又取决于人的素质,可见我们应深入研究、分析素质的内涵,辨证的看待个体素质和群体结构、管理行为以及管理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
(一)高校后勤工作的服务职能受后勤人员强烈的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制约
高校后勤的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学校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努力掌握服务技能,为师生员工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
(二)提高后勤管理职能
后勤工作的管理职能受管理人员文化素质的制约,与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方法,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建立以人的完善,为根本目的;人本管理,为现代高校后勤管理的深化、打造后勤管理新的系统工程提供了依据。
(三)提高后勤教育职能
后勤工作的教育职能受后勤人员的师德意识、师德水平的制约后勤人员既是服务者又是教育者,这就要求他们也必须具有较强的师德意识和师德水平,自尊自重,脚踏实地,给学生一种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榜样力量。要消除工作中的推诿扯皮,争权夺利,自私自利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实行优化组合,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
高校后勤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实行优化,这是一个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系统工程。
三、提高职工素质是根本提高职工素质
一是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要针对后勤职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政治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二是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从教育事业的发展告诉我们,仅仅看到高校后勤的服务性保障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到后勤工作对教育对象的教育性,因此我们应当高度认识后勤工作在整个高校工作中“育人”的重要作用,应在后勤职工特别是“窗口”职工中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育人的重要性。服务育人是对学校后勤工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后勤职工不能单纯地将自己看作是普通的服务人员,更要充分认识到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崇高职责和追求目标,要充分认识到为学生服务就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关怀;二是必须具备良好服务技能。单凭一股工作热情缺乏一定的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后勤人员也面临一个"继续教育"的问题,应支持后勤人员参加业务进修,选送后勤人员外出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三是必须注重后勤职工的示范作用,后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注目之下,因此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首先要遵守,因此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四是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用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体贴服务对象,缩短劳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对后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一)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于高校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保证作用。职工对总务处负责,总务处对学校负责,责任明确,职责分明,保证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这种保证作用还得依赖于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所有的职工都对自己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达到优质服务。
三、后勤管理者在"专业、技术、才干、管理"等方面,应具备的能力
(一)专业知识
各层次的管理者必须对所属部门的业务知识,全面熟悉,掌握和精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处于主动的积极的管理地位,具备辨真伪、辩优劣的能力;才具有制定方针政策、实施方案和决策的能力。
(二)勤俭持家,当家理财
作为一名后勤管理者,必须学好,掌握好“用财、生财、聚财之道”,这是提高办学效益十分重要的措施。高校经费短缺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作为高校后勤管理者.必须当好家理好财,严格掌握好经费使用。
1.管财用财,经费使用上要严格把好关。每用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2.开展好“节支节约”工作。从一分钱、一度电、滴水、一斤煤作起;
3.严格把好“采购关”。后勤管理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采购环节上的不正之风,同时还要掌握和了解市场的行情和形势,采购到质好价廉的各种物品;
4.掌握好“用钱的度”。所谓“用钱的度”,就是必须用钱的一定要用;可用可不用钱的,一定不用,能够就近解决问题,绝不到远处或外地,严格制止无计划的大手大脚的花钱。
四、结束语
当前高校后勤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型、经验型、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知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后勤干部必须讲政治、懂经营、会管理,才能赢得后勤服务的主动权。高校后勤保障是学校的重大支柱,是支撑教学、科研和生活的基础,而后勤管理干部是发挥后勤保障作用的关键。因此,高校后勤干部必须起到表率、协调、宣传和决策的作用。为了不断推动后勤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则需要不断加强对后勤干部队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做好学校发展的坚强后盾。这就要求后勤工作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素质,以适应工作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盛丰齐.浅谈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煤炭经济研究,2003,(16).
[2]赵庆龙.关于强化高校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2(1).
进行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改革,在逐步改善经营管理思路的同时,必须要在经营作风上进行一系列改善。要深入调查,做好相关研究,积极走访优秀单位,基于经营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新的经营方式进行大胆探索。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些方面做好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服务工作。
1.以“标准化建设”带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高校实施跨越式发展需要良好、和谐、高效的后勤服务体制和机制作支撑,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已经成为高校后勤建设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校园零售超市已成为大部分高校的一项主要经营内容,校园超市购物已成为学生吃和住之后的第三大生活需求,成为高校后勤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亮点。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后勤商贸实体快速健康发展,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商贸管理专业部一届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自2009年之后的3年内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展超市“样板店”、“标准店”评估挂牌百千工程活动。结合开展超市“样板店”、“标准店”评估挂牌百千工程活动,推动高校商贸超市的规范化运营及标准化建设,以提高超市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超市购物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更好地满足学校师生的购物需求。建设“标准化超市”需要在员工形象、购物环境、布局陈列、规范服务等方面都将有所体现。在此过程中要坚持高校后勤的“三服务二育人”宗旨,不断提高为学校服务保障的能力。遵循市场规律,创建品牌形象,认真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不断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公益服务,创建“爱心超市”,充分发挥“服务育人”功能。
2.探讨新的决策理念,进行新的决策服务新时期高校后勤经营管理不能只体现在经营过程中,要将经营、消费、分配一起抓,使经营服务内容更加全面。帮助后勤企业以及承包户确定经营目标,正确选择经营项目,规划经营规模。新的高校后勤经营服务不仅涉及娱乐、餐饮、休闲、文体等内容,还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特定的服务方式,并逐步向社会后勤经营的方向发展,随时为广大教职工、学生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些高校已经设立了自己的农场、养殖基地、绿化基地,供师生休闲和社会实践。还有些学校利用自己校内现有的池、湖投养一些食用鱼与观赏鱼,既搞活了经济又美化了环境。农场、养殖基地、绿化基地鱼塘等举措不仅环保也很经济,符合校区消费标准,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服务。
二、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方式的探讨
在后勤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总体形势下,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方式要在“目标指引,节能降耗,挖潜增收”的前提下不断探讨新的适合高校发展的管理手段和方式。
1.完善经营责任制要在明确的经营方针、经营方案指导下确立目标责任,提高经营管理工作人员素质。逐层确立经济目标。例如,经营资金来源是属于校方,还是后勤集团还是个人,要有明确的经营目标、经营责任、经营义务。有严格的经营规章和管理制度,责任、权利、利益三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后勤经营管理干部的经营管理积极性。将科学、合理、先进的经营发展理念应用到高校后勤经营管理服务、教育当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行业的不同以及项目的不同,充分考虑到经营内容,采取对应的承包手段,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严格签订相关承包合同,进一步完善经营责任制。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保持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正确经营管理指引的前提下,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正确引导经营部门使用资源,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设备设施完好无损,将管理责任与物资利益充分结合。经营管理的资源和成本来自于高校,也来自于社会,要把这种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创造出更大价值,还报于高校与社会,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严格成本核算做好审计、调查、统计工作,最大限度保障高校后勤经营处于稳定发展状态,要加强经营成本核算,细化到对经营额的品种、货物的品种、服务用品等的成本核算,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根据实际经营情况逐步改善经营管理,提升后勤经营的经济效益,保护好学校的设备设施。严控进货渠道,既保证经营效益最大化又要保证师生的食品安全和卫生。
4.充分发挥后勤管理的“管理育人功能”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的“管理育人”功能,提升教育内涵,达到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管理档次的作用。可以在后勤商贸管理中心开设经管专业的实习基地,给大学生提供实际锻炼机会,同时达到提升后勤经营管理水平的目的。
5.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气氛,开辟新的高端经营模式加强高档次文化经济实体建设,摆脱后勤经营只有餐饮、娱乐这种状况。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适当扶持咖啡厅、文化沙龙等文化产业,使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补充作用,以提升后勤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档次。
三、结语
加强后勤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后勤服务队伍,提高学校后勤保障能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加强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探讨提升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方法以及措施。
关键词:
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许多高校后勤也进行了社会化改革,为了响应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积极开展后勤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满足以及适应后勤工作人员的思想要求,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开展后勤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二、加强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积极应对后勤职工思想新变化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对于高校后勤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很多学校会选择聘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后勤工作人员,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这些大学生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钱、工作经验也不丰富,因此,对于所需要处理的具体工作,常常是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另外,由于他们刚步入社会,工资收入要比老员工低很多,因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也会低很多,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的责任感会低很多,进而导致后勤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后勤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对这些后勤工作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提升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最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他们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由此可见,对后勤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除了以上所阐述的内容以外,通过对后勤员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首先,我们都知道,可以提升后勤员工的思想政治文化,进而帮助高校后勤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鼓励大家发挥党员的积极作用,要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创立为学校后勤事业发展做贡献的积极目标;其次,可以提升大家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让大家切实理解后勤职工都需要做什么工作以及工作的基本职责是什么,让员工做到一切以学校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利益为先,做到先学校、后自我,进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提升高校后勤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所谓意识决定行动,针对一件事情,若想有所行动,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提升意识,意识提升上来了,行动自然就跟上来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这样。若想实现高校后勤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让大家了解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而提高大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在有了基本的意识以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所谓的深化思想政治内容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让大家意识到后勤工作不仅仅只是服务工作,其对于学生更是有一种引导作用以及影响作用。例如,如果后勤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后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优质高效,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自然也会受到教师的正面影响;相反,假如后勤工作做得一塌糊涂,拖拉推诿,效率低下,质量不佳,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容易反映在学生的学习以及日常表现中,因此,我们必须要想办法提升后勤员工对于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而保证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光是有意识以及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付诸于实践。因此,为了提升后勤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还应该想办法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于该队伍而言,首先他们一定要做到重视学习,只有对学习足够重视,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是一定要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能表现出一种不重视或者是不在意的态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良好的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满足后勤职工的思想要求,还可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希望在与之对应的开展措施的帮助下,可以早日实现后勤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为全国各大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梁贵新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参考文献:
[1]韩瑜.育人视野下高校后勤队伍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4.
[2]李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
[3]余海龙.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4.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304-03
引言
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现有25个院系、71个本科专业,8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2个硕士点。学校现有北校区、桃园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 360余亩,建筑面积81.3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 400余人,在校学生24 000余人。
根据[2000]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我校后勤改革从大局和长远出发,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改革创新之路。
一、改革进程
(一)领导挂帅,优选干部,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
2000年,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后勤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充分调研高校社会化改革进程,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台《西北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同时,面向全校公开选聘了一批经验丰富,开拓创新的管理干部团队,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和推进,为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开创了良好局面,为后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管理体制,制定配套政策
1.构建了甲乙方管理体制
学校根据国家和陕西省关于高校后勤改革要求,组建后勤管理处,成立后勤服务集团,集团总部设经理办公室、财务部、人事部,下设校园管理中心、动力服务中心、新区生活服务中心等14个服务实体。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甲方管理职能,对集团各项服务进行监督、核算、管理。后勤服务集团作为乙方按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运行。后勤服务集团现有正式职工202人,临时用工1 000多人。
2.建立了激励竞争的人事管理机制
在人员分离上,除“小机关”后勤管理处的人员外,原后勤管理处机关及各服务单位的在编在岗职工成建制划归后勤服务集团,集团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经理由学校聘任,各中心负责人由集团自行聘任,报校组织部备案。后勤服务集团员工按照“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的原则竞争上岗,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制度,集团每年按50%的比例向学校上交后勤服务集团的“老人”工资。对于集团因工作需要自主招聘的人员,按照“新人新办法”,采用劳动用工合同制进行管理。
3.建立了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改制后后勤服务由学校行政拨款转变为契约式服务收费,由后勤管理处对服务价格进行测算,并代表学校与后勤集团签订各项服务协议,约定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及服务价格。平时对各项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年底时按照服务协议约定进行服务费用核算,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支付。从而形成了市场驱动、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新机制。集团设立了独立的财务机构,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户立账、学校监督”的管理模式,即:集团经营范围内的所有财务工作由集团财务部统一管理,按各服务中心分户立账进行收支管理,学校后勤管理处和审计部门,对后勤集团财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4.建立了资产两权分离的管理办法
为确保改革的稳步进行,学校成立了清产核资小组,对后勤服务集团的各项资产详细核查登记在册,明确了后勤改制前所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学校,将后勤资产的使用权整体移交给后勤集团,实现了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造基础设施,提高后勤服务的物质装备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后勤改革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物质保障。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给后勤改革带来众多不利影响。自2002年以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对后勤设施进行改造。改造扩容配电室五个,新建配电室两座,在全校安装了IC卡计量电表,投入资金对学生食堂、学生公寓进行改造,新建高标准的垃圾处理站一座,投资2 060万元新建天然气锅炉两座,进行十几项大的校园环境改造项目,增添绿化景点和休闲场所,改造面积4万平方米,新增绿地3万平方米。以上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水电暖等能源供应保障到位,极大地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了后勤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为后勤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我校连续四年获得区“绿化先进单位”,2007年获得“西安市绿化先进单位”。
(四)挖掘利用社会资金,积极探索改革新路
2003年我校开始建设南校区,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校引入陕西国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学生食堂10 213平方米、学生公寓87 783平方米,2006年引入陕西汉林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学生综合活动服务中心12 430平方米。尝试利用社会资金建设高校后勤基础设施,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其企业化的运行方式与学校以教育服务为主的管理方式尚有差距,不利于学校稳定安全工作,因此经学校反复论证对以上项目进行回收学校管理。此次引入外资建设后勤设施的尝试,虽不是很顺利,但解决了当时学校建设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提供了扩招学生的住宿生活保证,也是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益尝试。
二、改革的效果和成绩
目前,西北大学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建立了新的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学校后勤的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为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保障了学校连年扩招对后勤服务的各项要求,促进了学校管理重心向教学科研转移
改革以前,全校在校生6 000多人因为设施、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不足,学校师生对后勤意见很多,是令许多学校领导头疼的工作。社会化改革以后,在校人数达到24 000人,较原来增加了3倍,但由于不断完善的各项后勤设施给学校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新型后勤服务运行机制督促后勤服务人员从服务态度到服务效率的全面转变;科学的管理手段,规范的管理程序促使各项服务更为全面人性化,全校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后勤服务开始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中,不再是学校发展的瓶颈,顺利实现了学校领导管理重心向教学科研的转向。
(二)改善了后勤服务质量,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适应改革潮流,转变思想观念,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后勤服务集团通过职业道德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文明窗口”竞赛等活动提高服务质量,使集团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服务决定生存,质量决定发展的改革要求,在职工中树立起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同时,集团为职工配发了新工作服,佩戴工作牌,着装整齐,文明礼貌的集团新形象树立了行业新风。集团从上到下增强了活力和凝聚力,为全校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特别是面对2002年百年校庆、2003年抗击非典、2004年本科评估、2006年接收南校区学生食堂和公寓管理权、2007年至今仍在继续的平抑食堂物价等非常时期时,后勤广大干部和职工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努力拼搏,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赢得了全校的赞同。
2.内练全员素质,外树企业形象,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随着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进,集团在苦练服务质量的同时更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建立“关爱特殊困难后勤职工、关爱聘用合同工、关爱服务对象”的“三关爱”的工作新机制;投入近30万元,为外聘人员建设临时职工宿舍楼,解决临时职工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集团还对水、电、物业、维修等各个技术工种的技术工人提供技能培训,为他们的学习和提高创造良好环境。2007年,后勤服务集团成功举办《祖国赞颂暨后勤服务集团成立六周年》文艺晚会,节目均由后勤职工参与演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后勤干部职工的新面貌,取得巨大的成功。科学的管理使后勤工作不断传来喜报,2006年饮食服务中心在“中国高校烹饪技术大赛”取得了一金、一铜的优异成绩。五个学生餐厅被西安市卫生局授予“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的称号,两个学生餐厅被教育厅评为“标准化食堂”。幼儿园获陕西省教育工委“三八妇女巾帼岗”称号,2005年,我校后勤工作被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研究分会评为“全国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等荣誉。
(三)培育了后勤综合实力,增强了集团发展潜力
1.全力以赴,发挥优势,多种渠道发掘经营潜力
从2001起,后勤服务集团积极筹措资金,共投资近3 000万元,新建设学生公寓2 2671平方米,为学生宿舍楼安装了暖气,建设2 000余平方米的集味园餐厅,改造学生食堂,进行宾馆装修改造,改善幼儿园教学和环境条件等。集团在抓住校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拓展校外服务市场。2002年租赁安康市西安办事处成立学苑宾馆,这也是后勤集团按企业机制运行通过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增强集团实力的有益尝试。同时,后勤集团积极参与周边经营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引入外来资金先后进行了桃园校区东门外营业用房开发、北校区北围墙经营房的开发建设项目。
2.开放市场,平等竞争
2005年,南校区正式投入使用,按照新校区新管理的思想,学校将教学楼的物业服务和校园环境卫生两项服务项目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最终由后勤服务集团和方瑞物业管理公司各中标一部分。两家企业在工作中你追我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竞争氛围,不仅使服务质量大幅提高,也降低了服务成本,效果显著。后勤集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社会企业公平竞争,培育了综合实力,增强了发展潜力。
三、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的经验与体会
(一)坚持按新机制运行,“剥而不离”较为符合我校目前的实际
改革之初,我校遵循的“稳定为主导,机制有创新”的改革思路,根据本校实际,不仓促追随大流,不盲目注册独立法人公司,采取剥而不离,注重机制转换的改革路线,使后勤服务集团适应改革体制,不断增强企业自身实力,逐渐适应市场发展。现在看来,高校后勤有许多特殊因素,完全按企业化机制运行必然受到稳定安全的压力,服务价格不能完全和市场接轨。我校这种“剥而不离”,大部分在体制内,一部分在体制外的改革方式,更有利于学校管理与支持,也有利于集团持续发展,应是符合我校实际的改革经验。
(二)经费有保障,按价值规律办事才能保障高校后勤健康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校在后勤基础设施改造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另一方面,按照不同的服务标准进行核算支付服务费用,实现了权力与义务的有效结合。相比之下,学校确实比改革前多支付了费用,但师生享受到了较为优质的服务,后勤集团通过服务获得了必要的成本补偿和劳务收益,这种机制的顺畅运行保障了后勤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石稳则大步前行,石滑则站稳脚跟,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有进有退
改革就是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经验,也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全国高校在改革过程中自行摸索和总结。但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过程的反复性。在目标明确,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应大步前行,推进改革;在政策不明朗,前行受阻力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善于分析,稳扎稳打,把握好发展动态。
四、改革中的困难与问题
(一) 深化改革举步维艰,需政府明确指向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政府指导下的一项重大改革,后勤社会化以来,已近十个年头,各地各校均经历一场深刻的改革变革,也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刚开始的上海模式到武汉模式再到后来的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到底哪一种改革方式符合高校的真实需要,也是到了该总结分析的阶段了,高等教育事业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要担负起主要责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正确导向和经费投入主渠道的作用,认真调研这十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绩与经验,分析总结,重新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内涵。
(二) 相关政策不健全,发展环境困难,急需政策支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方面,单靠高校和教育部门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高校后勤社会化不同时期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在经费扶持、规费减免、资源配置等方面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保障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和社会属性,扶持高校后勤实体发展壮大。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用政策、法规和制度进行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彭林权.社会化视野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重构[J].法制与社会,2009,(1).
[2]魏平峰.构建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高校后勤研究,2009,(1).
[3]胡建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体剥而不离的原因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9,(1).
[4]张乐天.对中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回顾与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8,(5) .
Review of Logistic Socialisation Reforms in Northwest University
ZHANG Li-ling
(Northwest University,Logistics Management Division,Xi'an 71006,China)
要:本文在对北京高校后勤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查找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发挥行业组织引领作用,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开展高校后勤信息标准研究,推动“数字后勤”建设,完善后勤信息化建设条件等工作对策。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3-0027-03
高校后勤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化大学教育的重要条件,是高校后勤圆满完成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职责的重要保障。为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2012年上半年,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导下,北京高校后勤研究会对全市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在京高校29所,约占在京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中央各部委直属高校12所,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1.4%,北京市属高校17所,占调查对象总数的58.6%。调查以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和走访交流形式开展。
一、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
1.思想认识到位,后勤信息化建设开展普遍
在被调查的高校中,从学校领导到后勤员工对后勤信息化均具有一定的认识,认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对提升后勤管理水平、增强后勤服务能力、提高后勤劳动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在京高校情况看,自1999年开展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以来,后勤信息化迅速从利用Word、Excel、Access基础数据库等满足后勤基本核算、工作需求阶段,发展到引入专业业务软件,使用“一卡通”阶段,目前正向建设网络化的后勤信息系统平台,也就是“数字后勤”阶段迈进。根据调查,所有29所高校全部启动了后勤信息化项目,已经投入使用的高校后勤业务应用系统达到132个,平均每校4.6个。从中可以看出,随着高校的发展和对后勤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后勤信息化的重要性,全面开展了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
2.业务应用较多,具有较强的新建和更新需求
在被调查的29所高校中,2/3以上的高校建设了“一卡通”系统、餐饮管理系统、学生公寓管理系统,1/2左右的高校建设了后勤综合办公系统,1/3左右的学校建设了资产管理系统、物业报修系统、节能管理系统。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24所高校(占调查对象的82.6%)未来三年内有明确的新建或更新后勤信息系统的计划,计划新建或更新的信息系统总数超过90个,平均每所学校超过3个。根据需求情况,近一半学校将公寓管理系统、物业报修系统优先列入计划,约1/3的学校将后勤综合办公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优先列入计划,其他传统业务系统像餐饮管理系统等也有一定的更新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出更新需求时,大部分高校均提出了建设或完善本校“数字后勤”的愿景。可以看出,高校后勤无论在业务开展还是在后勤管理上都广泛开展了信息化应用工作,对下一阶段信息化建设需求强烈。
3.得到一定支持,基本具备软、硬件建设条件
调查中发现,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一定程度上得到学校政策支持,超过八成的学校领导明确表示会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本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在被调查的29所高校中,7所高校通过申请教育部等中央部委或北京市专项资金建成现有后勤信息系统,占总数的24.1%;22所学校通过学校拨付资金或后勤实体自有资金建成现有后勤信息系统,占总数的75.9%。经过这些年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校园“一卡通”建设,大部分受访高校已具备“数字后勤”建设的网络环境或硬件设备条件。高校后勤信息化在政策支持、软硬件条件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建设基础。
二、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整体规划缺乏,各校发展很不均衡
调查发现,各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起点、环境和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大多数学校是为了满足具体的业务需求,从分散的各个基层部门启动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调查数据显示,仅有9所学校制订了明确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其他学校都是根据工作需要随机安排系统建设。整体规划的缺乏使各校后勤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应用最为广泛的一所高校已初步建成“数字后勤”平台系统,内含19个后勤业务应用子系统,而有近1/4的学校建成的后勤业务应用系统还不到3个。
2.专业研究薄弱,亟待统一技术规范
受对后勤地位、信息化认识偏差性、片面性的影响,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对高校后勤信息化技术的专业研究尚不成熟。同时,受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高校后勤业务之间信息封锁、阻隔、垄断现象突出,这都为制定高校后勤信息技术规范、统一技术标准带来巨大阻力。以上因素致使市场开发和高校自行研发的后勤信息系统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各个后勤信息子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无法与数字校园的其他系统实现业务流程关联,后勤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大打折扣。据统计发现,调查对象中只有约15%学校的后勤信息系统能够与后勤业务深度融合,约60%学校的后勤信息系统只能局部使用,还有部分学校后勤信息系统基本闲置。
3.应用范围有限,建设效益发挥不充分
调查发现,高校已经投入使用的后勤信息化系统多属于单一业务应用系统,只能满足某一部门业务需要,如餐饮管理系统、公寓管理系统。一些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使用的综合业务系统,如物业报修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或技术含量较高的业务系统,如校园地理信息系统、节能系统等目前应用比例较低。同时,一些信息系统与业务结合较差,只能起到数据采集作用,对后勤劳动效率、管理水平提高起不到实质作用。此外,受制于技术规范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上级决策部门也不能利用高校后勤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统计信息,不能为贫困生资助、高校食堂稳定等高校后勤工作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4.资金人才不足,制约建设水平提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项事业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与高校的快速发展相比,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受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在系统建设、信息化手段应用上还比较落后。在被调查的29所高校中,仅有1所学校后勤设有信息化建设部门,仅有4所学校在后勤部门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大部分高校认为现有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调查反馈意见中,全部受访高校都在建设资金、专业人员配备和员工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提出需求。不难看出,当前资金和人才已成为制约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的桎梏。
三、推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工作的对策和思考
1.发挥行业组织引领作用,做好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
高校后勤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后勤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同后勤业务之间的结合,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人机结合等丰富内容。在面临着资金和人员条件匮乏、缺少必要的技术储备和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仅靠高校自发地去推进这项工作势必不会取得理想效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研究分会敏锐地发现这一问题,于2011年6月建立了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推进工作委员会。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后勤信息化推进委员会、各地高校后勤协会、研究会等行业组织的引领作用,指导各高校后勤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规划,通过技术培训帮助他们组建专业团队,为他们申请专项资金,提供信息和便利条件。同时还要通过行业组织加强对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建立各高校交流学习平台,发挥先进学校的示范作用,带动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
2.开展信息标准研究,促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实施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具有技术标准共性和实施模式个性的特点。各高校在开展后勤信息化工作时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实施模式,但必须符合后勤行业规范及其信息技术标准。要促进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组建专业研究队伍,深入开展高校后勤信息化研究,建立行业信息规范和技术标准。这样才能够在后勤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减少信息孤岛的产生,提升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后勤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融合。进行行业规范研究和建立行业技术标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现阶段可以考虑按照“统一标准、集中开发、推广使用”的方式,在通用业务环节形成研究、开发、应用的良性循环。
3.推动“数字后勤”建设,提升后勤信息化建设层次
随着高校后勤事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已进入“数字后勤”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在于,它不仅是后勤消费层面、成本层面、核算层面的数据整合,而且是后勤多项业务流程的综合处理、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面对这一转变,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应当开拓思路,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物联网、云技术等先进技术,结合“数字校园”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后勤”建设。要结合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改变信息系统仅在餐饮、公寓、物业等后勤传统业务领域应用的现状,推动在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绿色校园建设、后勤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不断丰富后勤服务和管理手段,改善师生员工的体验方式和满意程度,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提供坚实、可靠、经济、环保的后勤保障,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完善后勤信息化建设条件
高校后勤信息化不单是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制度的创新和观念的更新。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通过改革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后勤服务机制、运行机制,奠定后勤信息化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加强高校后勤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干部信息化意识,提升后勤职工信息应用水平,延揽一批既懂后勤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行业专家,奠定后勤信息化人才基础。通过改革,规范各项后勤业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制度统一、数据标准、信息全面、结构合理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奠定后勤信息化应用基础。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高校领导及社会各方面对高校后勤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建设资金、软硬件环境等方面取得支持,奠定后勤信息化保障基础,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束语
高校后勤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创新工程和需要后勤员工人人参与的全员工程。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行业组织、高校、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加强研究、规划、实施和条件建设,不断加快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进程,丰富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水平,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促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汉龙.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3):24-25.
[2]王海亮,王福明.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建设现状与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9(2):117-119.
[3]李业龙.高校后勤信息化服务与实现途径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1(4):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