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目的实现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认识导向 情感激发 行为规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取得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在高校中,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在实现这样的目标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功效和能量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为提升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其认识导向、情感激发以及行为规约三个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始终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才能最终实现提高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目的。
1以教育的认识导向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对社会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式,使其具有与社会要求相符合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引导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客观、理性认识的功能属性上,这既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承载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逻辑基础。因此,要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性导向和认识的理性导向两种基本形式的认识导向功能。
2以教育的情感激发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情感认同
在全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不仅要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从而形成认知认同,同时也要实现对其的情感认同。因此,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增进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的实现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激发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各内在要素潜在的情感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调节、评价、强化三方面的现实功能。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各情感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来实现情感激发的调节、评价和强化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育者要通过构架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沟通桥梁,激发和捕捉受教育者的情感兴奋点、调动受教育者的情绪,发挥各情感要素的作用,达到引导其情感因素向道德体验转化的目的;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用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育者,实现最大限度地情感共鸣,使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不仅要立场坚定地弘扬正气,营造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还要引导全社会形成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帮助社会成员形成“求真趋善”的社会品德。
3以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增进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认同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要实现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外,同样要实现其行为认同。这种行为认同是社会成员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所确立的主导价值原则、价值选择标准和行为道德规范的直接体现。实现社会成员的行为认同,要在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明确认同主体自身的目的性,认识到这是一种于主体目的地主动过程。从这个角度分析,也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认同规约的指向性是一致的。
当前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始终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对民族自豪感、时代价值观以及道德价值观的认同,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规约功能,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取向彻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标一致起来,最终达到增强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范性的目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教育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牢牢把握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深刻理解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还要引导他们明确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立项课题,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课题批准号:201501433。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党建,2014-02-01.
[2] 管廷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认同的实现逻辑[J].求索,2011(5).
【关键词】校长;核心工作;教育目的;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35-02
【作者简介】于大伟,青海省西宁市二十一中(青海西宁,810000)校长。
一个校长的重点工作放在哪里不能简单一概而论,不同的学校,同一所学校不同的时期应该是不同的。一个校长的工作是办学,他所有的工作是围绕如何办学而展开的,工作的目的是推进学校的发展,工作的核心是办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应该首先有正确教育目的,其次是为正确教育目的达成构建有效的教育结构,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在不同的校长心中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又决定了校长工作的核心是有差异的。
如果我们能像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说的那样去办学,把一个孩子真正当成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激发他们自我发展,成长为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让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成为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让他们具有哲学的深邃,又有艺术的高雅,教育的责任多么的艰巨,但只有以这为目的的教育才有价值,才有意义。那么校长的核心工作就应该围绕这样的教育目的做好学校顶层设计。
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通过顶层设计才可能实现根本的改革。当今我们多数学校的教育目的已经离教育本来的目的很远了,我们的教育结构、教育活动已经和原本的教育大相径庭。孔子三千学生出七十二贤人,孔子教育之成功就在于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发现问题,并在社会实践,生活实践中学习。现在我们强调知识传授的效率,强调知识的体系,更强调间接学习的效率这本是人类学习的进步,但这种过多、过高的强调让孩子彻底失去了对学习的体验,失去了对知识的感悟,知识已经无法转化为孩子的文化和某方面特殊的才能。我们的学校离社会越来越远,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越来越单一,离自己越来越远。我们的教育几乎就是成人的自娱自乐,这样的教育不可能达成教育的目的。对这样的教育的改革也不可能通过修正和完善来完成,而必须通过顶层设计对校长、对学校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来完成。中国教育十多年的改革也证明了这一点,十多年的中国教育改革虽然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很多先进的、更科学的内容,我们的教育也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总体还是让人失望的,于改革的初衷相去甚远。这与我们始终致力于课堂的改革,致力于教学的改革,致力于教师的改变不无关系。我们缺失的是对学校的改造,对校长的改造。由于没有基于正确的教育目的的人才标准,就没有真正的办学标准,校长的岗位规范。政府的评价没有科学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社会的评价得不到正确的引领,教育只能在迷茫中前行,校长只能在迷茫中办学。当今的教育改革不是收效甚微,就是不了了之,总之乏善可陈。
我们的教育需要用顶层设计来端正校长的教育目的。每一位校长的工作及教育行为都有自己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决定办学行为,而其教育目的都是由自己的教育价值取向决定的,都受到自己对教育理解的影响。一个正确的教育目的是学校的根本,没有正确的目的,手段和方法的意义就不大了,甚至对错误的教育目的方法和手段越有效对孩子的伤害越大。当然富有教育智慧的手段和方法对正确的教育目的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对教育的价值认定已鲜明地分为两种。一种立足于社会现实以升学为目的,一种立足教育本质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前者是社会普适价值观,后者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完全被社会所裹挟的校长会以升学为根本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有教育理想,教育责任的校长,永远会坚守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目的。具有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校长心中不但装着孩子今天的快乐,明天升学的成功,更装着孩子未来的幸福。他们真正担负着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他们对教育不但有诗人的浪漫情怀,更有哲学般的思考,当今的中国教育需要有一批这样的校长来引领。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是这所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校长办学的灵魂,端正教育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是校长办学的根本。教育是一项富有理想和责任的事业,一个好校长必须把教育价值观的改造当成自己的终身的学习目标,对教育目的思考必须是永恒的。
校长的核心工作是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为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明确办学思想,构建为孩子发展服务的教育平台。要办出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好的顶层设计,要把孩子真正当成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激发他们自我发展,成长为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让他们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可以成为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让他们具有哲学的深邃,又有艺术的高雅。我们必须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让孩子过上自己的生活,让孩子有更丰富、更完整的生活。只有通过顶层设计才可能从高境界,大视野的角度系统建构或重建学校的教育结构,为教育目的的达成服务。只有通过顶层设计才可能系统地统筹各方面、各层次的资源,集中、有效地为实现目标服务。我们的教育改革更需要自上而下,更需要顶层的改变,更需要高端的改变,只有通过这种顶层和高端的改变再去影响下层和底端的改变,我们的教育改革才可能彻底和成功。如果我们只着眼于课堂,只着力于行政管理,缺失教育的视野,那只能起到对教育的完善和修正作用,教育的根本改革就不可能成功。
好校长首先是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好的顶层设计,一个好的顶层设计需要一个好校长。一所学校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目的,然后是围绕教育目的的达成采用的方法、手段和过程。教育目的体现的是一所学校对教育的思考,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教育境界,科学的手段,有效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体现的是教育智慧。一个校长必须用对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还要用教育的智慧去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去除功利,坚守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校长,这是对校长的教育道德的考验,是校长教育情怀和教育境界的体现。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构建有效的机构和制度,创新办学模式,大胆对学校进行改造,确保教育目的的达成,这是校长教育智慧的体现。校长首要任务是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其次才是做好学校的管理者,学科教学的指导者。没有科学的管理,有效的教学,顶层设计也落不到实处。
关键词:多元文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路径
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不仅面临着教育系统本身的挑战,而且青少年自身也面临着心理的多重选择和冲击。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复杂,形势严峻,给青少年自身的价值选择带来极大困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要想顺利实施,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就必须树立科学教育理念、优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内容、拓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路径。
一、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第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理念。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也就是既坚持主导文化又兼顾其他多元文化,使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并存,两者相互补充来共同服务于青少年的认同教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教育指导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猎奇心理、他们的求知欲望都非常强烈,仅仅只用主导文化来引导他们,难以满足他们的多层次需求,在尊重青少年个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用多元文化来开阔他们的思维、满足他们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
第二,积极引导与自主选择相结合,也就是既坚持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坚持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该遵循教育学中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采取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以承认和认可青少年自己选择为基础,以帮助青少年分析并引导为手段,使得青少年可以自己发现丰富的多层面的社会,进而自己选择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一定要结合青少年自身感官的反应和社会实情进行教育,而不是一味的硬式教育。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设立网站讨论等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价值观的讨论中来,真切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多种观点的交流中帮助学生自己发现各种价值的利弊取舍。
二、优化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内容
第一,树立的科学信仰。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理论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的科学信仰,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青少年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逐渐增强,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新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帮助青少年树立的科学信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信仰显得尤为紧迫和关键。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入青少年头脑,在学习增强理论认同,在学习中掌握理论观点。帮助青少年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自觉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坚持共同理想的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帮助青少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在目标。在共同理想教育中,应引导青少年明确自身的价值追求,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共同理想的实现中实现个人理想。强化青少年在行动选择中承担起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自觉地把为国家作贡献、为他人送温暖、为家庭谋幸福作为人生的追求,在奉献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三,提高道德素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础目标。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巩固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一种价值标准又是一种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切实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正确的看待荣誉与耻辱,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明确地认识,对真善美、假恶丑有清醒地辨别,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
三、拓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引领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13-02
在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教学方式是比较重要的,核心素养拥有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三维目标等良好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应对能力和未来在社会的适应能力。在进行核心素养教育时也要收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让核心素养教育更好的服务教育体系,并且要⒑诵乃匮的测量与评价体系进行完善,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一、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学生核心素养的观念,这一规定是通过世界教育改革中不断的探究、摸索和实践得出的概念,对于它的定义却无法准确的提出。核心素养主要说的功能是以具体科学课程标准为基础,教育过程要满足科学教学的规律规定为具体标准,这样对于教学过程中“如何教”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核心素养理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提出,可以良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适应社会需求的这一目标,在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与规定,在根据教育经历过后的基本素养与能力,这样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不同方面的功能要求是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涉及到的部分,它保障了学生在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并且能实现学生未来的全方面发展的目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个人发展的目标,也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含义主要是科学领域上的知识或具体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主要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的需求,对于生活中的工作和学习等基本问题可以进行解决。但是核心素养相对含义比较广阔,素养指的并不是某一科学知识或基本技能,是通过个体的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有效的方法获得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它可以良好的满足人的基础生活需求,也能良好的促进个人追求生活的目标,也能促进个人发展和生活活动的良好参与。核心素养教学体系也能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良好的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升学或者更好的促进未来工作能力,获得良好的素养可以对学生的个人发展铺平良好的道路,让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变化更加适应,打下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也对社会的发展出一份力。
二、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教学的良好方式和建议
(一)在核心素养的选择上要注重发展性、时代性和一贯性
对于学生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等重点都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个体与社会中体现的,它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所有教育进行设计,通过不同阶段和教育机构进行连续向培养,从学生的幼儿时期到成人过程中教育培养不要间断,在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衔接培养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所有在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要从小培养,为学生对了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具有宏观的教育目标,其基本理念与价值相对稳定,在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中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进行调整,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例如在小学教育中,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体系与现阶段的教学理念进行数学教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在数学考试中,学生可以更好的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内容,提高整体数学成绩,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所以在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时要集合时展的趋势,这样可以良好的体现核心素养的时代性、发展性和一贯性。
(二)建立核心素养体系要广泛征集相关意见
过去的教育创建和修订中都是通过教育专家来制定的,制定的标准比较适合教育体系的基本规律与原则。在教育体系中进行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的问题上,是关系到人们教育权利,也关系国家战略与党的教育目标。在建立核心素养体系时要通过不同群体的意见与看法向结合,实现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意义,更好的为教育体系等不同体系进行服务。
(三)改进考试模式,完善核心素养评价与测量体系
首先要不断的完善校内的考试模式,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在考试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考评,避免片面化。其次,核心素养也具有测量性,对学生在核心素养模式中的表现和规定进行评价。国际组织和各国地区的经验在核心素养结构中,相对于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语言素养等核心素养布局容易被测量评价是需要认知类的,对于态度价值感、情绪情感方面的非人知类核心素养,对于评价与测量比较客观,其挑战性也比较大。对于未来核心素养的测评方法的开发是需要很大的研究力度,让测评手段更加丰富,运用多种方式发挥其主要作用。根据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格终生性的特点,在测量评价进行时建议连续性的评估,并且要进行定期追踪测查等活动,定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阶段进行了解,作用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度和课程改革方面提供良好的数据,让今后的教育方面可以更好的进行发展。
三、结束语
在教育中引入核心素养体系进行教学可以良好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核心素养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可以良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也能推动社会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教育肩负着传授社会工作技能以及培养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工作,而高校学生进入社会所需的各种生存技能中,优良的品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主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迫切需要在高校开展这样的工作。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围绕这24个字开展,在这24个字的引领下不断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引领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未来接班人的要求。在引领过程中,首先要让高校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明白高校教育需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者也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只做表面,也不同于别的学科,它更注重的是受教育方的思想和意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所以,各高校必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努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人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各大高校也在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但是随着高校教育不断受到社会发展的重视,其工作的缺陷和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和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今后的实践奠定基础,如果只是注重了理论知识,就变成了真正的纸上谈兵。弘扬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让接受高等教育的高校大学生成为既有高文化水平,又有高品质价值观,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2]。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速度及其迅猛,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发展速度无法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并驾齐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明显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脱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快速发展的新社会的实践活动不符,理论得不到实践,高校的社会职能无法实际,教育目标也无法达到。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教育内容
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出现偏差,无法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或忽视其作用。对于上级领导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敷衍了事,简单进行教育形式,无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贯彻实施,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到位导致许多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出现偏差,有些大学生在社会消极方面的影响下得不到正确引导,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心,没有信仰、没有远大抱负,有的甚至为了自身利益做出违法行为。近几年,社会媒体曝出的校园犯罪案例逐年递增,犯罪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我国正步入国际化的轨道,高校教育免不了受到国际上一些外来思想意识的碰撞,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应该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遇到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认同的思想意识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但是一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的思想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者一定要谨慎。善于发现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正确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顺利开展[3]。
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大学生,因为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大学生在高校接受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能有效带动高校的教育发展。作为高校课堂中的灵魂人物,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背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调动课堂氛围,让枯燥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当中
校园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意识理念,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相当于给高校学生创建了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环境。校园文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放在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更多的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更能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社团活动,高校学生自愿组织、自愿参加社团活动,体现出社团活动的开放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组织能让参与者实现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能有效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高校社团管理者可以利用社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趣味性实践活动。例如:以中国传统节日或者历史纪念日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参加,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深入理解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的来历,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忘历史,分清黑白。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进一步使高校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4]。
(三)利用新技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高校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生活接触到各种新鲜事物,所以他们对教师的授课手法以及课堂环境提出更高要求。面对这样的现状,高校教育者首先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以及他们的喜好,根据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来制定课程,使大学生更易于接受课程内容。另外,教师也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设计一套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课件中加入更多的影像、音频、动画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教学内容以更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易于学生接受。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离不开社会实践,面对一批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学生,学校更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由感受思考而产生的理念,最后才成为行动[5]。如果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成为理论。各高校需要建立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面向社会,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实践活动结束提交活动心得,更直接的发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今后课程的安排和教育方向的确定。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更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并且工作的开展和实现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所以需要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高等教育成为教育改革重要环节的同时,更要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教育当中,才能实现高校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性人才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探析[J].教育观察,2015,4(25):10-11.
[2]刘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2):101-103.
[3]张冬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7(3):51-53.
[4]张桂芳.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外企业文化,2014,11(12):22-23.
1校园战略性绩效管理于教师评价中应用存在的瓶颈
1.1绩效管理的人本化缺失
校园战略性绩效管理践行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教育者的能动性,确保其在教育岗位发挥自身价值。然而,从目前绩效管理发展来看,其战略性特征表现并不十分明显。战略性绩效管理过分区域表面化,未能发挥人本化特征,不能真正的站在教师的立场考虑教师的心理,也不能充分满足教师的需求。可以说,绩效考核于校园管理中的应用过于表面且流于形式,其注重物质奖励高于精神抚慰,从而使许多教育者身心俱疲,也令部分教育者急功近利,无法真正落实教育本质目的,也埋没了创新教育的可能性。
1.2绩效管理的重视度不足
提出校园战略性绩效管理的重视度不足可能会引发部分管理者的不认同,但是,从目前校园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校园管理者普遍认为绩效考核的主要责任部门在人士部门。因此,无论是绩效的制定,考核的评估,普遍都由人事部门加以权衡。然而,再观人事部门如何评估教师的绩效,其无外乎看准教师的工作情况,业绩情况,对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否拥有科学的教学手法,以及学生是否对老师的教育抱有认同态度都不能更全面的了解。即使偶尔有类似问卷调查来询问满意度,仍然无法真正的了解教师于教育中真正发挥的作用,更不能以教育影响度等指标作为战略性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1.3绩效管理的功利性极重
由于绩效管理的人本化丧失,绩效管理重视度不足等问题,促成现阶段校园绩效管理呈现功利性现象。很多教育者为保证绩效考核成绩优异,针对学生教育极具功利性,对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倍加照顾,对学习成绩不佳学生漠不关心,从而使班级氛围十分尴尬,班级学习风气不佳。可以说,注重功利性的教育者在教育中无形的将优胜劣汰的非人本思想灌入学生心中,从而无视了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可能性,抹杀了诸多具有能力者的未来,并与现代教育“一切为学生发展”理念背道而驰。
2基于战略性绩效管理的教师评价实施策略
2.1注重战略绩效管理以人本为核心
面对战略绩效管理在人本方面的缺失,落实并导正战略绩效管理的关键在于融合人本思想入战略绩效管理之中,真正促使人本化成为战略绩效的核心内容。对此,本文认为,校园战略绩效管理真正落实人本核心的关键在于绩效考核人员的思想优化。因此,构筑科学的现代教育体系,针对绩效考核参与人员展开绩效考核相关讲座,真正渗透战略性绩效考核价值入考核人员思维体系之中,以此来保证考核人员拥有足够的思维意识,站在科学管理与优化发展的视域高度来审视与拟定战略性绩效管理方案,实现对教育人员物质、精神的多方位激励与抚慰,真正填充教育人员心理,保证教育人员于现代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
2.2实现战略绩效管理以价值为尺度
在注重人本核心的战略性绩效管理融合基础上,绩效考核在考核因素判定上也需进行科学化的改革,即考核手段应注重价值尺度的应用。对此,本文认为,传统的人事部门考核教师能力实在过于片面,教师价值考核的核心重点在于其创造性与引导性发挥的效果。因此,不仅注重教育者获得的教育成就,同时应考察其在教育中做出的贡献。在此,人事部门需联合校领导、校园其他组织部门,针对教育者进行综合性评估,了解教育者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明晰其对校园发展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班级学生对教育者的认同情况,明确其于教育中的真正所得,以此来确立教师在校园教育工作中的真正价值,才能建立绩效管理科学的评价标尺,客观且精准的评价教育者价值。
2.3确保战略绩效管理以应需为目标
人本核心得以确立的基础上,价值尺度精确把握的同时,战略性绩效考核若想真正导正教育者的教育思维,提高教育者的正向引导作用,需注重教育者的真正需求,从物质激励与精神抚慰两方面齐头并进,从而实现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应用价值。对此,本文认为,当前校园绩效管理中物质激励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可保证满足教育者的物质需求。因此,相较于物质奖励的进一步优化,校园管理应从精神抚慰上更多的下功夫。注重教育者的精神需求,为教育者开辟全新的发展思路,借助不断的学习、精进、思想优化来促使教育者明晰师德的重要新,并真正认识到教育本质的价值与目的。以此来保证教育者在教育中注重挖掘每一个可能性,真正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精神导师。综合而论,现代绩效管理中若想真正践行战略性绩效管理,需克服人本丧失,绩效重视不足及教育急功近利等问题,从人本核心确立,价值尺度优化及应用目标践行等三个维度出发,为现代绩效管理打造科学的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可保证绩效管理作用凸显,科学评估教师价值,确保教师教学效果优化。
作者:曾朦瑶 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蒙逸云.基于"卓越绩效准则"的高校教师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9):161~164.
高校作为我国文化教育重要阵地,承担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的重要职能使命。本文立足高校教育实际,在论述依托校园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要性基础上,就依托校园文化平台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提出了三条路径建议,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平台;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言行举止的重要道德指南。作为我国文化教育重要阵地的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的重要职能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使命要求。作为高校,就要积极依托各种校园文化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工作和活动,从而促进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高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校园文化平台的概率及两者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是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其是以思想为基础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根据中国实情,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着广大师生员工,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少数师生员工接受到被广大师生员工的一个过程;二是广大师生员工掌握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广大师生员工认识并理解的实践过程,同样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性统一的过程。
(二)校园文化平台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平台是高校精神、文化和传统的综合体现,体现大学生的观念、物质和看法的整体系统,将其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制度文化这四个方面。精神文化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乐观的心理态度,对生活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整个学院弥漫着积极向上的阳光氛围。物质文化意在形成对事物和金钱的正确看法,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金钱是流动的货币,对待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和看法是尤为重要的。行为文化是指大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素质,体现在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言辞得当等细小的行为,自觉规定一定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制度文化是指在高校中,通过制定一定的条文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达到提高大学生行为素质的目的。校园文化平台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影响大学生的一生,也是高校达到育人目的的方式之一,依托校园文化平台可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校园文化平台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校园文化平台的地位和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均属于文化范围的不同表层的不同形态,因此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基于根本目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校园文化平台是一致的,即以“育人为本”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又具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先进个人。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校园文化平台间隶属于不同层次的文化建设活动,但是两者却又服从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这一统一目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说,其承载着校园文化平台。作为高校文化传播、创新、传承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平台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生产地,因此理所当然的称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先导者。对高校来说,校园文化平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积淀形成的文化形态,且因其集中体现了全体师生员工的集体意志和共同精神诉求,并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故而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是传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校园文化平台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将不断引导全体师生员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践行,且还可带动周边其他的社会群体。
二、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要性
(一)是牢固大学生信仰的需要
合格和优秀的大学生,必然是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手机等新媒体迅速发展,各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中难以科学应对。因此,亟需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对的信仰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二)是弘扬大学生民族和时代精神的需要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平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关知识、书籍、文化等的“集散地”和“储藏所”,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能够加强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知识普及和精神教育,从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担当感,从而更好地学习提升自己,以后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三、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路径
(一)依托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平台
一是应积极依托和构建组织机构保障平台。高校应把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教育目标来抓,积极统筹校内新闻宣传、组织人事、学生工作、支部团委、思想政治部门、学院专业等各种力量,组建专门的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书记亲自抓、部门各司其职、全校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应积极构建制度保障平台。从校园顶层设计和科学发展的角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积极渗透到各项高效管理规章制度之中,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情况和成果纳入评先评优和考核奖励工作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覆盖”。
(二)依托校园精神文化平台
一是应充分发挥好高校传统的思政理论课堂的引导教育作用。思政理论课是高校进行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的最重要渠道和阵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核心和关键作用。应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堂的平台、渠道和阵地作用。二是应将核心价值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业主责”,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人生道路和发展走向,备受大学生和大学专业授课教师的重视。因此,应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大学专业课程之中,实现核心价值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让当代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在“春风化雨”般的教学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三是应充分发挥高效学生党团和社团的教育功能。当前,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团总支、团支部以及学生会、校园服务中心、志愿者协会等作为联系服务学生的同辈团体组织,积极活跃在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和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党团和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组织的组织建设、成员教育和集体活动之中,加强对大学生组织的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职能优势。
(三)依托校园物质文化平台
一是应加强高校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纪念性、警示性的集体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爱国、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和发展目标。二是应加强校园景观文化打造。校园景观是凝聚大学精神的情感标志,是渗透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物质载体,因此应围绕核心价值教育的目标加强对校园景观的建设和打造,为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三是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在加强校园场馆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开展校园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大学生在感受快乐、领略美好中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深刻变化,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加强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必要和突出。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是高校实现国民教育目标的重要选择,更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社会意义。
作者:张伟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重点课题)———高校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研究(项目编号:2016-GH-114)
参考文献:
[1]陆岩.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高校理论战线,2012,02:25-28.
关键词:林业技术专业;专业能力;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90-02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3]。职业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其中的专业能力更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技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就高职林业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核心专业技能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林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核心技能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林业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森林资源培育、调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2.林业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组成。根据当前林业生产单位的岗位需求,确定本专业所应掌握的专业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①基本技能:森林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识别技能;土壤识别、森林环境因子调查技能;林分调查技能。②专业核心技能:林木种苗生产;森林营造;森林经营;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林业行政执法。
二、核心课程的设置
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核心。围绕以上7项专业核心技能,确立7门核心项目课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具体见下表。
三、专业核心技能实现措施探讨
1.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直观、生动地再现林业生产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2.更新和丰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要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林业技能型人才,要关注林业生产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的内容应密切与林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及时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反映到实践教学中,保证学习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如GPS和GIS技术、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林业信息技术等[4]。
3.建立校内外综合实训体系,加强实践。加大投入,加大学校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制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校内通过自办专业公司、研究所,吸收学生实习与兼职,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中小型课题或专题项目的研究或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提高核心技能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在校外结合本省林业实际,与林业局、林场、林产企业合作,在竹木加工企业的木质原材料生产、绿化苗木生产、集体林权改革、森林资源调查、林业基层信息化等领域实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实训,根据企业的需要训练技能,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使教学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
4.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以就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对师资队伍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5~6]。本专业积极采用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学习锻炼的方式以适应专业教学改革的新需要。同时,建立稳定的企业兼职队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
参考文献:
[1]杨明.论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4).
[2]阚雅玲.以就业为导向办好高职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9).
[3]吴龙.保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核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廖建国.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2005,(3).
[5]吴林森,汤书福,黄海松,等.主动适应林业行业技术岗位需求变化的林业技术专业教学方式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04).
[6]陈茂铨.高职教育林业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1.1胜任力本位教育的概念胜任力本位教育(CBE)是一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的教育模式,强调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融为一体的整体教育理念,有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9]。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是指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独立处理和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能力以及塑造学生良好专业素质的教育[10]。
1.2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的兴起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最早由Bueno于1978年倡导。1984年Alspach首次在重症监护护士岗前培训中采用胜任力本位的培训模式。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护理学院首先应用Lenburg的胜任力结果与绩效评估模型(COPA)实施了胜任力本位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3]。2004年美国护理联盟呼吁,护理教育改革应具有创新性,并提出“胜任力本位教育”可能成为护理教育的第4代范式[9]。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开展了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的改革研究,并在国内首先采用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模式[14]。洪芳芳等[15]将护理核心胜任力本位教育模式应用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研究发现,该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护理核心胜任力。
2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核心环节,社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都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设置作为课程结构的总体规划或具体安排,是为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安排课程内容,确定学科种类及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和学期顺序,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活动[16,17]。
2.1国外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目前国际上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包括以学科为基础的护理课程、综合性的护理课程及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课程[。美国的护理教育较为重视医学软科学,即将医学和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相融合,引出医学判断、分析和评判科学,如美学、社会学、哲学、法律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并把这些课程作为主课或必修课。此外,护理课程中还特别增设了全球多元化护理内容,包括家庭护理、远程教育、跨文化教育以及与护士流动有关的课程。美国的护理课程设置体现了重视护生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当前卫生保健的需求重点及重视现代护理发展的趋势。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安排体现了从高等教育层面尽可能扫除机械划分学科带来的障碍,体现了医学和护理学的科学整体观,同时结合护理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注意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普遍开设灵活广泛的选修课程。澳大利亚护理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教学内容实用,注重护生能力的培养,各级各类院校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均依据澳大利亚录用护士(enrollednurse)、注册护士(registerednurse)、护士从业者(nursepractition-er)的从业能力标准制订,以使学生完成学业即具有从业的能力。
2.2我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我国的护理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美国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临床实习3个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政治、外语、数学、化学、生物、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组胚学、药理学等;护理专业课程除护理学基础之外,还包括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等[19]。
3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全球医学教育已开始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第3代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已不能适应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对护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以培养护生核心胜任力为导向的改革,以期构建出能够培养护生胜任未来岗位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
3.1国外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美国科罗拉多护理学院应用Lenburg的COPA模型,经过2年的研究,开创了胜任力本位课程,学院在学士、硕士和博士等所有学位教育层次中推行COPA这一理论架构及课程模式,由该模型建立的胜任力本位课程模式是系统、完善且富有潜力的教育体系,能够在多种情境中为多种教学目的服务。日本对护生教育课程设置进行过多次改革,2008年再次对护理教学课程进行了调整与修订,更加注重培养护生的从业能力,认为21世纪护理专业教育应注重培养护生在所有场所的护理实践能力、应对变革和变化的创造力、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与相关从业者与家属的协作能力、与人的尊严相关的认识、全球协作之感6方面的能力[19]。
3.2我国基于核心胜任力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卢玉仙等[24]在提高护生核心胜任力理念指导下,确定高职外科护理课程的认知、技能、情感3个培养目标,依据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课程进行改革,结果发现,基于培养核心胜任力的护理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能力。王敏等从树立整体护理观念、理论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改革4个方面探讨了基于护理核心胜任力的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法。洪芳芳等从确立以护理胜任力达成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护理课程设置及护理专业特色培养方案、采用护理胜任力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护理胜任力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护理胜任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蒋玉宇等[27]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护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探讨了护理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和对策,提出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社会与文化元素融入护理教育课程设置中,才能实现职业胜任力的培养目标。涂丽霞等研究得出,以核心胜任力为导向的护理教育,应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着手,以使护生得到全面发展。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