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保产业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环保投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现行的环境投入体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保护责任及投资基本上由政府承担,投资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无法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活动起到调控作用。研究表明,中国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资是政府和公共部门投入的,但由于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导致政府现行的投融资供给能力不足。这种传统的环保投资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1.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总量严重不足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投资面临较多的历史欠账和当期支出需求,环保产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投融资矛盾,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一方面。绝大部分环保企业资金严重不足,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环保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大量的社会资金难以进入,不能满足实际要求。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曾晓东曾说过“环境保护就是要有钱,有投入,没有其他的经验。”这说明资金的融通是环境保护的关键。
国际经验表明,当污染治理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1.5%时,才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到2%~3%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而中国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低限,环境包袱越背越重。“八五”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投资1102亿元,占GDP的比重只有0.69%,没有达到“八五”计划规定的0.85%的目标。“九五”期间,即使在经济财政政策的有利形势下,环保计划投资4500亿元,但留有缺口900亿元。“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700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据国家环保总局称:根据“十一五”环保目标,按照“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预计达到1375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6%。不考虑价格折扣,比“十五”期间增加近6500亿元。近些年,尽管我们投资总量有所增加,然而,随着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需求缺口会更大。若不创新现有的投资机制,单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
2.投资效率和效益差
据近几年环保部门对全国5556套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的调查,因报废、闲置、停运等而完全没有运行的设施占32%,运行的占68%,而运行设施中,能实现达标排放的有效投资率仅占44.9%,考虑到32%未运行设施的投资,则总的有效投资只占全部投资的31.3%。
环保设施未能充分发挥效益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预算约束机制和有效的监督制度,许多企业把应该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挤占或挪用,或将治污资金的相当比例用在环保机构工作人员的人头费及其它装备上,而不是用在排污设施方面。二是现行环保投资的行为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严重滞后于社会整体的市场化进程。设计不合理、处理设施技术不过关、工程质量差、管理水平低及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环保投资效率不高又增加了筹集环保资金的难度。
3.投资结构不合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环保工作的重点一直是工业污染防治,其中尤以关注重点污染企业为中心,在相关投融资体制与资金安排上,没有区别对待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在污染防治投融资上面临特殊困难。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型污染问题突显,对城市基础建设的投入也逐年提升,2003年时已占环境治理投资总额的66%。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又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领域,对城市垃圾及废气处理则缺乏力度。这是因为,目前给水的收费已成为一种制度而且普及率极高,而生活垃圾的收费制度出台最晚,其收费的地区和城市也最少。中国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环保投入虽然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增加,但相对于城市化进程和大中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来说依然相距甚远,城市环保投入的欠账程度仍然持续增加。
4.环保投资管理方式落后,政府角色过重
环境污染防治中,负有投资责任的主体包括政府、污染企业和个人。但长期以来,中国的环保投资属于国家垄断性行业,既不允许国内社会资金的有效介入,又缺乏一套严格规范的、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以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遏制环境整体恶化的势头,仅仅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国家要在保持经济适度高速发展的同时,投入巨大的经济力量治理和保护环境也是不现实的。
二、发展风险投资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1.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的环保产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公益性的事业,主要靠政府投资,市场化程度很低。由于没有形成刺激其发展的合理价格体系和缺少内在的利益驱动,产业总体发展速度缓慢。在环保产业中引入风险资金,对于加速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化,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作为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企业自我积累很难支撑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高投入,又由于银行强调稳健经营,必须谨慎权衡资产与负债之间在时间和风险上的匹配,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很难对其作出较强的资金支持。且银行在资金供给方面的这种安排使得企业获得贷款因手续繁琐冗长而导致交易成本过高,对于尚无良好经营记录的企业无疑是较重的成本负担。因此,要解决我国环境保护产业投资不足和融资渠道匮乏的症结,引入风险投资机制是最佳选择。
2.市场的需求
环保产业几乎涉及到三大产业的所有方面。渗透性极强。因此环保产业的平均利润率远远超过传统产业。而且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主导设备的生产到配套技术的开发,环保产业的深入发展必定能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快速成长。环保产业不是微利产业。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对于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世贸组织各贸易国设置的“绿色壁垒”,正在有效地推动中国出口企业全面开展有关环境管理、生产、安全的认证工作。主动上门向科研单位要环保技术的企业越来越多,外部压力有效地使环保与企业的生存联系起来。对风险投资公司而言,这应当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一旦选准投资目标并结合环保新技术的推广和先进管理,投资环保获取超额利润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就迫切需要建立环保产业风险投资体系。
三、利用风险投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思路
实现环保产业的持续性发展,必须运用资本市场手段。广泛筹集风险资本。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外资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投资稳健的风险投资格局。由于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资本市场尚不健全,风险投资运作机制尚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直接参与风险投资,既可以提高风险投资的信誉,增加投资者的安全感,又可以引导社会资金尤其是公众投资和企业投资的参与,对提高风险投资的社会化程度有重要影响。
1.发挥政府引导和激励作用
多年来,政府一直通过有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直接介入风险投资业务。然而。实践表明,政府的直接参与导致了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带有很强的计划性色彩。投资项目严重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缺乏有效地激励和约束机制,难以吸纳社会资本.也无法吸引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参与基金运作,最终导致政府唱独角戏。所以,在环保产业的风险投资市场上,必须由社会资本唱主角,政府参与但不干预,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按照市场规则经营。
一方面应逐渐加大政府的税收减免及风险补偿等优惠措施的执行力度。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与税收政策密切相关。新加坡政府规定,风险投资最初5~10年免税;美国政府为了鼓励私人风险投资,对风险投资的60%免除征税,仅对其余的40%按50%征收所得税。而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主要对象是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等,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科学研究开发项目。风险投资基本享受不到税收优惠。因此目前在税收优惠方面的改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给予风险投资机构和高技术企业相同的税收优惠。二是投资者从风险投资机构获得的收益可以免征所得税。三是允许转移税务亏损,如果风险投资机构对某一项目的投资发生亏损,应允许减免赢利项目的所得税以弥补损失。
另一方面,政府制定各项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风险投资,壮大风险投资队伍。在我国风险投资的初创阶段,政府应起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注入一定的引导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政府对待风险投资的态度应表述为“支持而不控制,引导而不干预”。
2.完善环保产业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
如前所述。我国环保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污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相应设备的生产和开发上,且产品以环保机械为主。对于未来的环保产业投资,应当走创新、集约化发展道路,尤其是将传统环保产业与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环保服务和净化技术与设备、高效能源开发、节能技术与设备等产品生产也应是考虑的重点。
风险投资公司在进行项目选择时,由于无法保证市场预测的准确性,因此项目评估重点落在了风险企业创业者的素质和企业技术水平上。为了克服传统评估方法单纯关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的不足,应大胆借鉴发达国家已经广泛使用的实物期权方法进行环保项目的投资决策,并将现资决策与传统的项目评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
3.多层次资本市场给予配合
风险投资是趋利性资本,投资的目的是使资本收益最大化。没有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将直接影响风险投资的最终收益,继而影响风险投资的投资热情。近年来,中国风险投资市场表现出明显的外资热内资冷现象,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主板资本市场、中小企业板资本市场、创业板资本市场、场外柜台产权交易市场。随着股份分置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一系列规范证券市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行为的制度规范出台,我国主板资本市场和中小企业板资本市场制度日趋完善,但业界翘首以盼的创业板和全国统一的场外柜台产权交易市场至今难见推出的希望。为了加快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是势在必行。建议政府尽快决策,早日推出创业板和全国统一的场外柜台产权交易市场,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投资基金
我国目前已经出现环保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的雏形,并在很多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环保投资基金一方面为具有快速发展潜力的公司带来了发展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利用国内外同领域的广泛资源,给被投资企业带来先进和适用的环保技术。我国应将基金重点投资在境内从事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包括种子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的公司。采取国际通行的风险投资管理方式,通过对候选企业的发展背景、市场前景、管理团队、盈利模式和经营风险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环保企业,对其进行股权投资并规范公司运作,再经过数年发展壮大后。通过上市、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本的退出,从而获得投资收益。
关键词:垃圾焚烧;BOT;投资;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2002年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意见》, 2004年建设部颁布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就此拉开了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改革的序幕。政府开始关注城市垃圾处理企业的经济利益,给予越来越多的经济政策和财税政策的支持。近期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环保部联合制定的《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编制工作,于2011年8月正式启动。面对占环保产业半壁江山的垃圾处理领域,上述规划将列明“十二五”期间,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个人投资在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总投资达到2800亿元。“十二五”期间,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和预处理技术装备,开发大型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及其传动系统,提高垃圾焚烧发电和余热利用水平;研发焚烧烟气酸性气体净化关键技术设备、二英控制脱除技术设备、飞灰处置和固化技术装备等。“十二五”的环保任务空前繁重,将完成美国二十年的进程。整个环保行业的增长速度将在40%以上。
1垃圾处理企业盈利现状
1.1从经营模式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垃圾处理领域改变了原政府单一的投融资渠道,而走向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对于民营企业投资这类项目而言,投资企业可以与当地政府签订BOT特许经营协议,以BOT的方式进行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并以未来一定时期的收费权(特许经营权)作抵押,向银行融资,筹集项目的建设资金。项目建成后,在特许经营期内,项目公司具备财务生存能力,通过每年垃圾处理费,上网电费等收入来偿还银行贷款、回收投资并获取投资收益。目前国内垃圾发电项目多采用BOT及其变异模式如BOO,BT等,服务期限大多为25~30年左右。我国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的单位投资成本一般在30~40万元/吨左右,该成本不包括土地使用费、场地三通一平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准备费用。而工程利润目前往往占项目投资总额的40~50%,也就是说用项目总投资50~60%的资金就可获得项目100%的收益,用项目收益权作抵押,一般可从银行贷出相当投资总额70%的建设资金,基本上用银行的资金即可完成全部项目建设,马上兑现10%的工程利润,你不用花一分钱,可获得10%以上的工程利润及100%的业益,这就是城市垃圾处理BOT运营的盈利模式。如下图。
图1 BOT项目盈利模式图解
说明:①投资方注入30%资本金到BOT项目公司;②银行贷款70%给BOT项目公司;③BOT项目公司支付工程款给施工队;④BOT项目公司支付物资采购款给物资供应商;⑤BOT项目公司支付技术咨询费给技术服务商;⑥施工队上交部分工程利润给投资方;⑦物资供应商上交部分利润给投资商;⑧技术服务商上交部分技术服务费给投资商;⑨项目公司运营后的部分利润;⑥+⑦+⑧+⑨总和大于投资商投入项目中的30%资本金。
由于BOT模式对投资企业在融资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实力强、财务状况好的企业才能参与BOT项目的招投标,竞争的激烈程度远比施工招投标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价格战[1]。另一方面,投资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的项目管理优势在项目特许运营期内进行精细管理,降低运营成本,保证在特许经营期内的收入。除归还银行贷款和收回投资外还能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
1.2 从行业角度分析
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给垃圾处理整个行业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政府支付给项目运营公司的垃圾处理补贴收人是回收建设运营成本的主要来源之一。垃圾处理补贴多是向固定居民征收。政府每吨垃圾补贴平均在80~100元左右,由项目所在地政府支付,垃圾处理补贴费与地域经济相关,当地政府通常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项目运营公司,故当地财政状况直接影响补贴费多少,地区经济发育不平衡。一般补贴费东南部较高,比如上海、广州经济发达地区,出现吨处理补贴费高达240元;中西部地区较低,比如一些贫困县市,当地财政已经捉襟见肘,难以承担。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受经济水平的影响与制约,各地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水平也不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基础不同,产业化发展处于行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相应地,各地政府对于垃圾处理产业化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有所区别,故对于产业化发展的部署规划及对其政策需求也不尽相同。
2 影响垃圾焚烧项目盈利能力的因素
垃圾处理费,即当地政府支付的垃圾补贴费,补贴价格的形成机制对项目的盈利能力起决定作用。垃圾项目补贴价格的形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明确政府需求,包括垃圾的数量及质量、处理规模、处理厂的设计、工艺设备、建设和运营水平,以及排放标准等环保要求。二是根据政府要求,测算投资需求、运营成本、其他收入(如发电收入)和投资回报等内容。三是根据测算内容求解单位处理补贴价格。可见,政府需求和成本、收人测算是影响垃圾项目盈利能力的关键。
另垃圾收费制度实施困难重重,其难点是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有关部门新下发的通知中,将生活垃圾处理费定性为经营服务性收费,这样一来,理应由经营者直接向排污者收费。但由于我国现有的住房状况和垃圾收运方式,难以明确事实上的排污者个体,使直接的交换关系无法实现。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承担“人”的责任,通过一定的行政机制,向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收费。根据这一特点,主管部门鼓励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费统一征收,或由有关单位和部门代扣代缴。这种单一的收费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将直接影响政府转移支付的垃圾处理补贴费。
此外对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上网电价也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国家发改委规定上网售电垃圾发电项目可享受优先上网,优惠电价。上网电价为投资时与当地政府定好,对于垃圾发电上网优惠电价,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已明确规定:2006年及以后建设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上网电价执行2005年脱硫燃煤机组标杆电价+补贴电价,补贴电价标准为0.25元/度。上网电价中补贴部分已是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计划价格,故上网电价仅与燃煤机组发电标杆电价有关(对于脱硫燃煤型火力发电厂,市场呼吁煤电价格联动[2],即与市场中原煤的供应量,煤价有关)。
建设规模,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以投入产出比衡量,规模经济拐点为最合理的建设规模。但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形地势,地区本位主义,高层协调能力等主客观原因,使规划常背离经济原理。进而影响运营项目的盈利程度。
垃圾运输/转运体系,是物流管理系统,垃圾从产生到收集、回收和处理的整个管理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流过程。尤其是分类收集系统建设,转运站的布局设置,运输路线,运距长短,转运体系的整体规划必须经济合理,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设置多种转运方式,如陆上、水上运输专用工具投入。往往不少垃圾处理企业对收集运输环节,重视不够,投入不够,给后续垃圾处理过程带来诸多隐患。
各种税费政策,如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征收办法。国家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还有对该类项目风险性评价与控制措施,行业法律环境的建设,都是直接影响垃圾处理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3 整合盈利模式由单项盈利向综合盈利发展
城市垃圾处理投资企业多以BOT特许模式建立项目公司,国内有些投资企业还设想把特许经营模式,以商业连锁模式经营,占领市场,提高品牌的知名度。项目公司为促进盈利正增长,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扩大产品线,建立能够成长的盈利空间。从垃圾项目的补贴形成机制角度为垃圾项目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可从以下三种渠道整合垃圾项目的盈利模式:
3.1 延长项目产业链,扩大收入来源
增收空间的大小取决于投资企业对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把握程度和企业的市场能力,品牌的知名度。增收意味着增加各种可能的收人来源。收人来源:垃圾处理补贴;发电收入(日处理500吨以上可上网发电);发热蒸汽收入(可建桑拿浴所);申请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减排收入,CDM是发达国家为实现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与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通过减少 CO2、CH4、N2O、SF6、PFCs、HFCs六种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而达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申请CDM减排费是由于垃圾焚烧发电一方面减少了填埋方式产生的CH4,另一方面又代替了一定额度的火电减少了CO2的排放;制砖收入(粉煤灰可制砖);建材收入(建筑垃圾可当建材);废金属回收;废纸压合板收入;有机肥收入;税收减免的收入(如增值税即征即退,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等)。项目公司还需提高与政府的议价能力;提高申请国家专项资金的能力;提高信贷的资信水平。此外,对于部分在国外上市的环保企业而言,美元的贬值,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率变化也能够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差额收益。
3.2 有效控制建设、运营成本
控制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投入,详细论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极为敏感的选址问题,垃圾处理项目用地是国家无偿划拨(项目用地符合国土资源部令第9号《划拨用地目录》中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必须遵循规划与环评同步。厂房、办公等建筑部分建设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性价合理的施工单位。设备投入必须与项目规模,垃圾处理难度相配套,避免资金过高投入。组成项目建设成本监督委员会(必须有监理工程师参与)。
加强前期垃圾分类收集的教育和引导,入厂后进行精细化分选,降低后续处理的技术难度和投入成本,运营水平高的企业发电量也较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的运行成本一般为70~80元/吨,项目运营过程设备维修费是较大比例的开支。
3.3 充分利用调价公式获得合理利润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通常调价公式由政府和企业共同主导,因而成为企业获利的重要环节。随着政府管理能力的日益提高,调价公式也更加完善,但对于企业而言仍有一定的利润空间。由于在招标时上网电价是假定的参数,因此,垃圾处理费的调价公式首先应与实际上网电价自动挂钩。根据调价公式,煤电价格联动,上网电价标杆部分将随市场原煤价格上涨而同向变化;垃圾补贴往往会随CPI变化,宜采取累进制[3],不必每年调整,但垃圾处理成本并不一定随CPI上升而增加。
结论
通过以上延长产业链,控制成本,带来城市垃圾处理企业内涵式和外延式的盈利增长空间。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垃圾项目的收入稳定,投资企业的收益较为可观。因此,垃圾处理要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改变现存的靠单一收费盈利的垃圾产业盈利模式,才可以刺激和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垃圾转化设施的发展,走产业整合之路,带动关联产业的繁荣。按照资源化的方针,走综合处理的新路子,才能实现综合效益,从而带来垃圾处理事业的整体繁荣。
参考文献:
[1] 管百海,马兰.抓住城市化契机创新大型工程企业的经营及赢利模式[J].建筑经济,2007,(03):55-57.
[2]吕芸.关于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05,(07).
[3]常杪,田欣,陈青,王世汶.城市垃圾处理业的市场与盈利模式[J].环境经济,2009,(08):36-39.
【关键词】绿色地产;战略管理;差异化;成本
1. 绿色建筑的内涵
(1)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包括由建材生产到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等系列过程,消耗最少地球资源,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废弃物之建筑。绿色建筑是一个定义广泛的概念,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经济和环境两个方面,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进一步改善生活的环境,极大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绿色建筑是以人的健康舒适为根本,建造一个满足人类居住的室内环境,不仅包括合适的温度、通风换气效率、噪音、自然光、空气品质等物理量,而且包括建筑布局、环境色彩、照明、空间利用、使用材料及工作的满意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主观心理因素。绿色建筑以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废弃物最少为目标。
2. 绿色地产理念下开发商典型战略模式探讨
2.1 差异化战略。
2.1.1 差异化竞争战略突出的是与众不同、能够体现其产品和服务差异性的创新能力。与成本领先企业追求效率不同的是,采取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更关注的是产品和服务上的创造能力,并且能够使这种创造让消费者所充分感知。
2.1.2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随意性的在项目的不同环节采取各种绿色技术和产品是不可能形成鲜明的市场定位,同时这种差异性的价值也会变得模糊且不确定,如果竞争变得混乱无序,反而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远离“绿色”概念的逆向选择。所以采取差异化战略的开发商首先要做的是定义符合自身的公司和业务战略的“绿色”。根据不同的公司战略和业务范围大小有两种途径:
(1)第一种是在公司所有业务范围及产品系列中全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的经营哲学和理念的方式,这种方式必定会要求公司以某种绿色标准作为指导实践基础,以免公司陷入以有限的资源去追求无限的目标的泥沼,而迷失方向。因此这类公司主要是通过塑造产业规则、引领产业发展来获得领导者地位的。其核心竞争力包括对标准的熟悉和在实践中贯彻的经验,并通过各种绿色认证来构筑竞争壁垒;同标准制定机构在基础研究、实践应用等各个过程的合作,以达到绿色标准同企业品牌的协同效应;独特的创新能力以不断推进标准的更新,保持差异化的优势;强大的营销能力,使企业品牌同项目品牌产生良性正反馈,从而为企业争取到土地、政策等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最关键的一些资源。这种战略采用的是“品牌”和类似“标准化”的盈利模式。
(2)第二种途径就是选择某些特定的业务单元或地区市场进入,并争取在这个特定的细分市场上做到最为“绿色”,这便是下述的集聚化战略。
2.2 集聚化战略。
(1)集聚化战略将企业资源和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狭窄的市场上,这种狭窄的市场可以是按产品类别来界定,如专注于住宅或办公楼的建筑类型上。这种战略采用的是“经验曲线”的盈利模式,当开发商在绿色住宅或其他特定产品上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时,其成本会随累积业务量的提高而下降。由于早期的介入,使得企业可以累积更多的经验,这种经验又转化为一种成本优势。
(2)例如万科早在 1990 年就开始放弃多元化经营的策略,而集中开发商业住宅项目,并且其市场定位也主要集中在大众化的住宅。万科还是我国房地产开发商中最早提出产业化概念的企业。所有这些都使万科非常适合采取专注于绿色住宅这一特定产品的集聚化战略。同时万科还在分析国外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国发展现状的前提下,结合万科所服务的对象,提炼出万科自身的技术观:应用低技术,达到住宅的高舒适性,这一点非常符合万科“为普通百姓提供住宅”的市场定位。这里的“低技术”,指的是“三低一高”(低能耗、低排放、低投入、高收益)的技术。技术观的形成为万科绿色住区实践的技术选择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2.3 最优成本开发商战略。
最优成本供应商的战略是在同等的价格下,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它综合了两种基本战略的特质:低成本;以及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对于高度理性且关注价值的市场来说,竞争的最高境界就是最优成本供应商战略。该战略在现在绿色地产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无法实行,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根据生命周期的原理,理性而又精明的买主主要出现在成熟期,这是因为消费者也需要时间来获得购买和使用的经验;其次虽然最优成本供应商有自己的差异化路线,但此时各细分市场已形成固定的标准,且市场对各种标准的价值有比较明确的判断。因为没有标准就无法比较,也无所谓“最优”。所以当国家及地方的绿色标准成熟之时,就是开发商可以考虑这种战略之际。而前期将信息系统同绿色地产开发流程能够有效结合的开发商,此时会特别有竞争优势。因为信息系统的建设适合在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又实现客户的个性需求。现在看来提倡住宅产业化的企业是将来最有可能采取这一战略的企业。
3. 绿色地产战略联盟分析
(1)从绿色地产的整个价值链来看,其跨越了金融、设计、建筑、环保技术、物业管理等多个产业,其附加值是由产业链上多个环节叠加,甚至是耦合组成。很显然的以开发商自己的内部资源和组织能力与对手竞争已经远远不够了。从现在的发展趋势就可以看出,环保产业较强的国家其产业的协同效应正在加强,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产业集群间的竞争,而在绿色地产上,甚至可能是绿色标准之争。因而我国并不提倡完全照搬欧美等国家的一些较为成熟的绿色规范,而一直坚持发展属于我国自己的绿色标准。
(2)另一方面,从运营管理的角度出发,房地产开发行业从需求模式(间歇型),产品功能属性
都可以看出其产品构建模式更类似于“一体化”而非“模块化”。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产品从根本上同场地的特征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而每块土地的资源条件上的差异又相当大。所以即使如前所述,由于消费者的成熟,功能需求将会趋于一致,但仍然无法实现如计算机行业那样的行业标准化平台,而不得不由开发商根据自己的商业模式开发自我的标准。同时由于房地产产品需求不定且多样化,市场变化快,其生产方式不可能采取大规模连续化的“库存生产”,而更接近于柔性生产的模式。因此,为了加快反映速度,光靠企业自身的资源进行整条供应链上所有节点的研发和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从这个方面看,完全可以借鉴在“柔性生产”模式上能力较强的本田汽车的经验。
(3)此外,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利用业务伙伴免费的能力来完成垂直一体化或范围经济。随着这种关系的深化发展,主导企业和附属企业的竞争能力会出现彼此加强的趋势,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集群效应。一旦这种趋势形成,产品的创新会呈现飞快加速的状态,主导企业的竞争优势便非常稳固,因为此时对手需要对抗的是整个产业集群而非单个企业。
4. 结语
现阶段由于我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化“绿色”的概念,所以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对绿色地产的理解仍停留于在地产项目中采用一些环保产品和材料的阶段,离“战略”这个层面还相差甚远。在此,建议企业采取绿色地产战略理念的核心为:为企业在公司整个业务组合或某些特定的业务单元的房地产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项目选址、规划、设计、建造、营销及后期物业管理的所有环节中都考虑并积极推行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标准、技术,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企业文化、公司战略、品牌形象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颜春梅,黄汉江,《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上海房地,2002年7月.
[2] 汪利娜,《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与问题》, 经济观察报·地产观察,2002年5月.
[3] 马恒升、《LEED 绿色建筑发展的市场解决方案》,中国建设信息,2005年7月.
[4] 聂梅生等,《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技术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年第1版.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跌宕起伏,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转入深度调整,对各国大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疲软乏力,呈现低速增长态势;我国经济虽然增长减速,但总体上实现了平稳发展。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我国大企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等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总体规模迈上新台阶。中国企业500强在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50.0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1.41%,首次跨上50万亿元的新台阶;实现净利润2.1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5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大企业发展出现徘徊停滞局面;世界500强、美国500强2012年营业收入仅比上年增长了2.77%和2.66%,净利润分别比上年下降了5.47%和0.14%。 二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中国企业500强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群体,2012年营业收入总和相当于当年我国GDP的96.32%,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纳税总额为3.65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36.28%;对国家税收的贡献长期保持在35%以上。2012年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88.26万人,占当年我国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6.97%,对促进就业同样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是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近年来,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大企业之间的增长速度差距在不断缩小。2012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20.4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1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23.3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68%。服务业大企业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制造业大企业。此外,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和收入占比都有所减少,服务业企业的地位有所增强。这其中有制造业发展明显放缓的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企业产业结构的积极变化。
四是跨国经营取得一定进展。2012年,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13.98%,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国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在不断提高。这100家企业2012年末拥有海外资产4.4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39%,实现海外收入4.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3%。海外资产的较快增长,表明我国大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兼并取得了明显进展。
五是在世界大企业中的地位更加巩固。近年来,世界500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中国企业群体的崛起。中国企业500强2012年的营业收入折合7.93万亿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企业500强的65.74%,接近2/3。在世界500强中,中国内地企业达到86家,相当于英、法、德3个国家的总和,比排名第三的日本多出24家;这86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9万亿美元,占世界500强的15.81%,比上年提高2.80个百分点。我国大企业在世界经济大企业中的地位更加巩固。此外,我国入围企业的经营绩效整体上要好于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大企业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主要是转变发展方式进展较慢,总体经营效率不高;近年来企业亏损面有所加大,经济效益增长落后于资产增长;不少行业产能过剩,设备利用率和盈利能力下滑;缺乏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发明专利占比偏低。特别是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大企业在创新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品牌影响力、国际化经营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是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今年前7个月,主要指标仍处于预期的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在目前国际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果很不容易。当前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党的十报告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深刻阐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新一届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道路,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时代赋予我国大企业的历史使命。
第一,把握形势变化趋势,提升战略管理能力。
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低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也出现下降趋势,当前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的转换时期。最近两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对此,我国大企业要有深入的分析和及时的把握,要深刻认识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改变长期以来在高速增长条件下形成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加快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增速适度放缓,为推进转型升级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助于企业加快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广大企业要从我国经济中速增长的现实出发,重新审视增长模式、盈利模式以及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再思考、再定位。特别是要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建立起有利于战略调整的灵敏机制,以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方面,我国许多大企业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中国铁物通过对前期发展道路的反思,确定了专注于铁路物资和钢铁供应链集成服务的战略定位,建立了基于战略执行的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经营业绩屡创新高。宝钢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在企业扩张方面实现了从新建为主到兼并重组与新建相结合的转变,为我国钢铁行业跨区域重组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实践表明,只有以战略统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企业才能处变不惊,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第二,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最为深厚的力量源泉,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大企业要切实发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产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推动全行业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要大力提升获取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通过协同创新突破行业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要稳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化人力资本建设,健全研发体系,力争在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的成功自主研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就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成功典范。
当前,环境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发展环保产业、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是现阶段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技术进步的重要突破口。为此,国务院专门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项措施,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共同向全国企业发出了关注气候变化的倡议。我国大企业应当顺势而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基本方向,着力推进绿色创新、绿色发展。要将减碳技术、去碳技术和无碳技术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为企业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不断开发绿色低碳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和产业链,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建材、大唐电力等企业,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积极构建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明显提高了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大企业要积极行动起来,走在推进绿色发展的前列。
第三,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中外大企业的对比来看,我国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企业500强2012年的资产净利润率为1.44%,明显低于美国500强2.27%的水平。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企业过度追求总量指标,低水平盲目扩张,对资产的使用效率关注不够,相应的投入没有带来应有的产出。因此,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就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改善效益的现实途径。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优势产业链的目标,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不断优化企业内外部资源配置。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潜力,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实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灵活运用兼并重组手段,发挥优胜劣汰机制作用,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积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技术改造,对于现有企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更加重要、更为现实的选择。广大企业对此应当给予高度重视。要坚持技改与基建并重,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现有装备的技术工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近年来,国电集团公司通过科学延伸发电产业链,加快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了以发电为主,煤炭、科技环保、金融保险、物资物流协同发展的格局,在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兴际华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产业、产品和资产等七大结构调整,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持续稳健上升,成功走出了一条军需企业集团转型升级的“新兴之路”。中国重汽高度重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近年来先后投入80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整体工艺装备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水平,部分关键生产线和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极大地巩固了自身在国内重卡行业的龙头地位。
第四,稳妥推进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当前,国际经济的缓慢复苏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宝贵机遇。我国大企业应当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际化布局,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针对以往我国企业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几点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一是要充分做好前期的信息收集工作,做好国际化人才和技术储备,确保国际化经营的稳妥推进。二是要统筹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建立起全球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体系。三是要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因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加大国际化风险,降低国际化经营绩效。四是要做好国际化经营风险管控,加强与当地企业、社区的合作,努力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
一批先行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改善我国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积累了宝贵经验。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最终完成了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这是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红豆集团抓住“走出去”战略机遇,实现了由“境外据点”到“境外园区”、由产品“走出去”到资本、品牌、市场、管理、人才“走出去”的根本性转变。本地化是华为保持稳健发展的战略之一,目前外籍员工已经占到华为西欧员工总数的60%以上,而且更多地在西欧市场第一线充当骨干力量。中交集团在“走出去”过程中,建立了海外合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设置合规审查,阻断合规风险,保障了企业海外战略的顺利实施。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广大企业学习借鉴。
第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凝聚起巨大的正能量,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我国大企业需要从战略高度,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给予应有的重视。要善于以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为核心,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生命。要注重实效,努力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建立具有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开放性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多年来,沙钢集团全面实施企业文化提升战略,使企业文化成为广大员工同心协力建设一流钢铁企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为应对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的严峻考验,实现高效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动力。
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经营对树立和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反,缺乏诚信,漠视对消费者、对社会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往往会对企业自身产生致命性的伤害,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广大企业要视诚信为生命,将诚信经营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落实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恪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合规经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坚决抵制商业贿赂,不借助违法手段谋取商业利益。总之,只有将诚信建设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企业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赢得社会的尊敬,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宏观调控;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是指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即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利润和价值增长的各种经营管理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指商业银行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何种手段,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业务规模的扩张、营利能力的提升和银行价值的增长。
以致以来,我国银行走的是一条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信贷资产为主要产品,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经营道路,这种模式如今面临一系列宏观调控约束,发展缺乏可持续性、难以为继。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倒逼银行经营转型;二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根本性挑战;三是监管新规将限制规模扩张;四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五是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所以,研究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经营转型,有利于银行通过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型,更好地契合和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金融资金的引领功能;也可以使中央银行了解未来银行发展的经营模式,从而在宏观调控工具的制定和采用,以及金融安全网的设计等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二、文献综述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主体。一直以来,许多理论界学者和银行界实践者对银行经营模式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研究。
1.关于银行转型的内涵研究
有学者从银行转型的方向出发,认为银行的发展转型就是指银行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它要回答银行“为什么转”、“往哪里转”以及“如何转”,也就是转型的目的、方向和措施。
2.关于银行转型的原因研究
普遍认为影响银行经营转型主要是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3.关于银行转型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一是经济周期的深刻影响。二是宏观调控的影响。三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五是金融脱媒的影响。六是全球金融监管新标准的影响。
4.关于银行转型的国际经验研究
国际银行业进行了三次转型,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至 90年代,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三次是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在对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形成严重冲击的同时,也推动了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战略转型。
5.关于银行转型的困难研究
目前中国银行业转型面临三大困难:对转型真正含义的认识尚待厘清,来自我国宏观融资结构的约束,以及来自金融文化、监管政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约束。
6.关于银行转型的目标研究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目标是多重的,但经营转型的根本目标在于构建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
7.关于银行转型的方向研究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关注点出发,有的从业务创新角度出发,有的从盈利角度出发,有的从管理体制出发,还有的从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认为积极的风险管理是银行转型的关键。
8.关于银行转型的具体路径研究
有学者从管理体制入手,认为改革应该从“弱总行-强分行”向“集约化、扁平化、分层次”转变;还有学者从实务操作层面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在营销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改革、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实现转变。
可见,银行转型已引起了理论研究界和金融实践界的共同关注,但这种关注更多的是倾向于外部因素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将研究焦点集中于如何使银行“短暂性地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从研究主体而言,研究者也多以高校和银行战线为主,宏观部门和监管部门的研究者较少。且从时间序列来说,多数研究都在次贷金融危机前,而危机对全球银行经营模式产生的影响研究较少。
三、我国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及其与宏观调控的逻辑关系
我国银行传统经营模式是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手段,以信贷资产为主要产品,以利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是一种资金约束下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经营状况的好坏与外部运行环境宏观调控紧密相连,并呈现出强烈或过度的亲周期性。在经济扩张时期,信贷规模增加、银行利润随之增加;在经济衰退时期,信贷规模减少、银行利润随之减少。也就是说,在目前宏观调控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决定着银行的信贷规模及其他经营指标。所以,商业银行只有正确认识经济周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摒弃传统亲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的经营方式,重构无周期性、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才能随时随地面对宏观调控的政策冲击,实现良性循环。
四、中外银行经营模式的比较
1.收益结构比较
尽管近年来,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快,但以息差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利息收入仍然占据全部收入的绝对比重。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共计实现净利息收入14039.04亿元,同比增长27.61%,全部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总和在营业收入总和中的占比,已经由2009年末的79.09%上升到79.97%,提升了0.88个百分点。[10]而国外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主要依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非利息收入。如美国银行2009年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60%,德意志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70%。
2.定价机制比较
据对17家金融机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有11家占64.7%的银行是按照基准利率浮动操作的,只有5家不到30%的银行建立了定价模型。而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专门的利率定价部门和区分地域、行业、对象的利率定价模型和机制。
3.业务结构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主要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资产负债业务仍是银行业务的主流,对利润贡献度最大,并起决定性作用;中间业务所占比例仍较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则呈现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占比逐年降低、非贷款业务占比快速上升、并占主导地位的趋势。如花旗银行零售银行与投行业务利润贡献度占比超过八成。
4.组织结构比较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模式以事业部制居多,主要有扁平式、矩阵式、网络型等新的组织形式,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5.风险管理比较
截止2010年末,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外资银行的2倍多,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外资银行的近4倍,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外资银行的3倍多。加之,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有触红线的危险。
尽管我国银行的经营模式在应对市场变化、业绩绩效等方面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但在2011年全球银行竞争力排名中,中国有工行、中行、建行3家进入前10,跻身1000强的有101家,占总银行数的1/10。这一成绩的取得固然要依靠银行自身的改革创新,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利率管制制度。表3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结论,在3.97%的平均实际利差中,基准利差为3.28%,占比为83.7%,说明中央银行设定的利差是银行利差收入的最主要构成,政府行为维护着银行的盈利水平;存款期限结构利差为1.21%,占比为29.6%,表明大量低成本存款为银行提供了重要的利差收入空间。
五、银行转型的动因分析
1.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发展必须深深植根于社会经济,适应、服务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银行必须积极适些新变化,通过调整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在国家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潮流中赢得新一轮发展机会,并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
2.适应利率市场化加快改革的需要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纳入“十二五”规划重要议程,实质性改革步伐的加快将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国际银行业改革也表明,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差缩小,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压力和经营风险。
3.面对新的宏观调控和监管的需要
央行分别于2010年1月18日、2月25日、5月10日、11月16日、11月29日、12月20日和2011年1月20日、2月24日、3月25日、4月21日、5月18日、6月20日,12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累计上调6个百分点,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达到21.5%,中小型金融机构也达到18%,并且于2011年2月9日、4月6日和7月7日,3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银监会也出台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有了更严格的监管标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5%、6%和8%;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增加系统重要性银行的1%附加资本要求,同时,要求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这就使银行一方面面临流动性深度冻结和社会资金成本不断提高的调控困境,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资本压力加大。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展速度较快,在扩张方向上又主要以高资本消耗的贷款扩张为主,资本补充需求较大,而在资本补充渠道和机制方面,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盈利能力下降,利润积累有限,内部补充渠道不太现实,而外部资本补充渠道受制于资本市场的运行状况不能成为及时有效补充资本的常规渠道,唯有及时转变传统的经营机制,走一条低资本消耗、高经营效益的发展路径,才能摆脱困境。
4.满足日益增长金融服务的需要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4283美元。国际研究表明,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时,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将会发生较大变化,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与之对应的,居民的投资倾向、金融消费将日趋活跃,居民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延伸。
5.迎接新信息技术革命的需要
信息技术在银行的深度应用,必然会带来组织结构、管理流程方面的变革。这种由于技术引发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进化必然要求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
六、宏观调控背景下银行转型的目标、方式与途径
1.转型的目标
转型,意味着从一种传统的、习惯的模式转向一种新的陌生的模式。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不是零敲碎打的改良,而是全面的、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转型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变“外延粗放”为“内涵集约”,最终实现银行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和盈利的持续稳定增长。相比于传统的外延粗放型经营方式,集约化经营强调的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或数量增长,而是效益、效率、结构、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
2.转型的方式
实现银行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必须通过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根本实现。经营模式转变就是指通过客户结构调整、业务结构调整合组织结构调整来改善收入结构和利润结构,提高管理效率,最终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将过去主要依靠资金的投入、网点的增加、劳动力的消耗、存款规模的扩张等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管理和技术的进步、结构的优化、产品技术和附加值的提高等,实现银行由规模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转型的途径
第一,经营理念转型
经营转型的基础是理念的转变,即确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规律的经营管理理念,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经营环境变化的要求。一是树立资本约束观。摈弃“速度情结”和“规模情结”,强化资本约束,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将效益的更快增长作为规模扩张的前提。二是树立长期绩效观。经营转型的根本目的是银行价值的长期增长。把工作重心从简单提供金融产品转变到发现、引导、激发和创造客户需求上,以合适的产品、渠道和人员,服务于不同类型的客户,实现成本与收益的匹配。
第二,收益结构转型
在宏观调控日益强化的背景下,现有的以不断复制分支行机构为路径来追求存贷款规模扩张的竞争模式和以净利息收入为主的高资本消耗盈利模式,将难以长期持续下去,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探索和建立新的盈利模式。一是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零售业务。二是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三是调整客户结构,大力拓展小企业市场。
第三,利率定价机制转型
一是建立有效的定价分级授权制度。二是运用正确的定价原则和方法,完善贷款定价模型。
第四,风险管理转型
商业银行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也要重视市场、操作、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也要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要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也应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视为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依靠经验判断,更要加强调定量分析,通过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逐步由简单的经验判断过渡到复杂的统计分析与经验判断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第五,流程管理转型
稳步推进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和管理流程改造,实现“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彻底转变,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一是组织机构重组。实施机构网点区域重组,推进机构扁平化改革。二是转变业务营销模式,提高营销服务效率。按照“哪一级审批,哪一级管理,哪一级营销”的原则改造营销流程,缩短审批环节,提高业务效率。三是改进网点管理,提高网点资源配置和服务效率。四是推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按照“集中、高效、控制”的原则,凡是可以集中在后台处理的业务不放到前台处理,凡是能够集中的业务不分散处理,改变原有传统的业务处理方法,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七、研究结论与建议
1.建议银行把握经济发展节奏,积极融入国家经济建设
一是在信贷投向上,重点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符合国家信贷政策的产业和项目支持。加大对自主创新项目、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融资支持,支持过剩产业有序转移和退出;加大对绿色金融、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二是在支持区域上,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加强各类资源配置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大对重点发展区域的资源和政策倾斜,做深做透目标市场。三是在服务手段上,要积极开展各类融资工具和服务手段创新,满足不同层次企业在企业发展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
2.建议政府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创造良好转型外部环境
政府部门要尽快转变“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上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为特征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多层次且相互联通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商业银行提供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广阔平台,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体系,让不同层次的银行服务于不同的客户群体,避免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竞争;优化金融生态,要进一步减少各级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建立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减轻商业银行的税负等。
3.建议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为银行转型提供政策支持
要建立协调监管机制,加强监管政策配合;适当放宽金融管制,鼓励金融创新,给予商业银行更多的市场准入权限和业务产品的创新自,不断完善支持银行业务创新的监管法规,充分体现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创新的精神;加大推动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力度,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开展跨市场、交叉性的金融业务,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重。
参考文献:
[1]葛兆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动因与国际经验[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2).23.
[2]牛锡明.财富管理是银行经营转型的方向[J].中国金融,2011(8).12.
[3]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转型内涵与方向[J].中国金融,2011(8).23.
[4]杨毓.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思考[J].投资研究,2009(2).15.
[5]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经济周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影响及对策[J].金论坛,2009(7).13
[6]李浩.加快银行转型是宏观调控背景下的理性选择[J].中国金融,2011(12).36.
[7]鲁政委.中国银行业转型之难[J].中国金融,2011(8).15.
[8]杨继荣.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的综合影响[J].中国金融,2011(12).39.
[9]刘劲.宏观调控下的商业银行经营战略[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4).58.
[10]饶明.2010年上市银行年报分析[J].银行家,2011(6).5.
[11]马蔚华.加快银行业经营方式全面转型[J].中国金融,2010(14).27-28.
[12]潘功胜.国际大型银行成长之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18.
[13]李浩.加快银行转型是宏观调控背景下的理性选择[J].中国金融,2011(12).36.
[14]冯科.流程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改革方向[J].南方金融,2009(12).29.
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全面完成了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道路。
这5年也是我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走在了全国前列;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全部建成,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累计投入87.8亿元,污染防治能力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环境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环境权益得到保障;及时妥善处置了一批环境突发事件,环境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明显提升。
一、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是我省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环保事业和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目标,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省委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进行了部署。环保工作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容量,如何为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服务,如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当前,环保事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一是减排约束力增强。“十二五”期间,国家在现有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指标,污染物在现有存量的基础上,由于经济总量将实现快速增长,能源资源消耗还要进一步增加,也将增加污染物排放量。据测算,我省能源消费总量将由年的9584.3万吨标煤增加到2015年的13510万吨标煤;煤炭消费总量将由年的10898.22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5365万吨。按全省GDP增长率12%测算,新增化学需氧量7.82万吨、氨氮0.43万吨、二氧化硫7.05万吨、氮氧化物9.44万吨。国家初步下达的我省“十二五”污染减排总体目标为:到2015年,全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年减少8.8%、10.5%、2.7%和6.9%。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压力增大,任务更加艰巨。二是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近几年来,我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以重化工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全省还有12个县(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建成,管网建设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配套。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全省规模化以上畜禽养殖场有1400余家,80%以上未进行污染治理,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占全省总排放量40%以上,氨氮排放量占10%以上。四是环境风险防范任务十分艰巨。重点敏感流域比较多,部分化工、粮食深加工企业环境风险较大,交通运输事故引发的次生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势头,个别有色金属、重金属及稀有金属企业还存在潜在环境风险。另外,超标排放的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影响环境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多。
环境保护是衡量是否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环境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民生。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应对挑战、破解矛盾、大有作为,确保完成“十二五”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任务。
二、全力推动环境保护重点任务的落实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必须坚持不懈打好环境保护的攻坚战和持久战,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全面提升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
一要着力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是实现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垃圾、污水处理水平。要围绕年底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建成。要有计划地推动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现在就要着手研究,搞好规划,探讨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的途径和办法,搞好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开。要搞好工业集中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超前谋划,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同步搞好环境保护,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积极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环保投入,积极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各方参与、互利共赢的环保设施建设新格局。要建立健全项目进展调度制度,针对部分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要切实解决环保设施运营难问题,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思路,通过排污者拿一块、政府补一块、资源再利用创收一块的办法,建立环保企业稳定的运行机制和盈利模式,确保建成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真正运行起来、坚持下去,努力走出一条环保设施运营管理的新路子。
二要着力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是我省工业、农业和人口主要分布区,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要坚决落实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重大措施,毫不松懈地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要全面实施“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进一步加大对伊通河、饮马河、条子河、招苏台河等重要支流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要加强对重点流域生态保护,突出抓好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恢复和保护重点流域的基础作用。要坚持科学调水和节约用水,淘汰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节水改造,促进用水方式转变。通过综合治理,在重点流域真正形成生态宜居城市群和生态农业带。
三要着力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减排。造纸、石化、冶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火电、交通运输、水泥等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70%以上;年耗煤万吨以上的272户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的70%以上。这些行业和企业,既是污染物排放的大户,也是减排的重点,抓住这些行业和企业,对于完成全年减排任务至关重要。要加大减排技术应用力度,围绕高效清洁燃烧、余热利用、清洁生产、废水处理、烟气治理、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加强技术创新,积极推广应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脱硝技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健全落后产能的淘汰机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排污强度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小火电、造纸、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要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监控和调度,明确考核办法,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综合治理。所有工业企业必须稳定达标排放,对违法排污的要发现一起关一起,绝不含糊。
四要着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治理。我省是农业大省,在搞好城市环境治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群众健康和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要研究制定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积极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逐步完善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设施建设,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开展生态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农药、化肥的使用管理,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技术、新方法,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加快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省环保厅要积极争取将我省列入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治理试点省,有条件的县市可以先搞试点,探索经验。
五要着力提高环境安全管理水平。环境污染具有潜伏性和累积性,风险隐患长期存在,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理念,切实解决好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防范和化解环境安全风险。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突出重点流域和饮用水源的监管,突出排查各类环境风险隐患,加大整改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技术规范和标准,重点风险源要建立三级防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充实应急装备和物资,提高应急能力。各级政府是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有关负责同志和各职能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科学指挥,果断处置,避免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和损失,切实维护好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六要着力增强服务大局的能力。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推动发展,努力实现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宏观决策,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转型,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环境支撑。要进一步改进环评审批服务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限,推动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对国家审批的建设项目,继续坚持主动介入,为基层排忧解难,争取顺利通过审批。对国家严格限制的“两高一资”项目,要讲清政策约束,避免企业走弯路。对国家明令淘汰、禁止的建设项目坚决不批,确保环保标准不放松,准入门槛不降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区域开发、流域开发、土地开发、产业及城市建设等重大规划中,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先导作用,促进绿色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容量。
三、切实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要从体制和机制入手,认真研究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环境保护政策制度,为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奠定基础。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责任机制。各级政府是辖区环境质量的主要责任人。要将环保重点目标和任务纳入当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健全总量减排、重点流域治理、规划项目建设和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完善绩效考核和评估制度,真正把地方政府责任落到实处。要领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切实履行环保职责,督促相关企业强化环保责任,引导全社会提高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而要推进产业转型,金融必须转型。产业转型是金融转型的依据和前提,金融转型是产业转型的动力和推手。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商业银行转型:实现“五个转变”
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融资结构中占有优势地位,银行贷款成为微观经济主体满足融资需求的主要融资方式,这决定了商业银行在支持产业转型方面负有重要使命。而商业银行要在支持产业转型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适应产业转型的需要,实现信贷业务在发展战略、支持重点、配置结构等方面的转型。具体来说,应该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优化信贷投放的行业结构,使信贷支持重点从制造业向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是银行重点支持的行业。产业转型并非弃旧图新地摒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实际上,到2010年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只有4%。按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也才达到8%。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显稚嫩,还无法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时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对制造业一类的传统产业仍需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转型,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但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型产业也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人才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做出明智选择和科学决策。否则,势必导致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剩,使提高产业结构的努力反过来又导致了产业结构趋同。前两年各地争先恐后大上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能源项目,短期内便导致产能过剩,就是一个惨痛教训。
信贷资金配置的空间结构,使信贷资金配置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向区域均衡转变。产业结构由低端到高端的纵向升级,必须有产业的横向优化配置相伴随,舍此就无法实现一国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凭借改革开放政策和地利之便,集中了包括信贷资金在内的大部分金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制度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递减、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情况的出现,东部地区原有的一些优势在逐步丧失,中西部地区在政策扶持下发展势头良好。应根据中西部的产业发展条件,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其地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贷款支持部分朝阳行业由东部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同时支持东部和中西部建立在产业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合作。信贷资金在空间结构配置上的合理化,不仅有利于实现产业在区域间的最佳配置和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而且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优化信贷支持的企业规模结构,使信贷资金投向由过度朝大企业倾斜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转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配置存在严重的“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倾向,信贷资金大量流向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占有的信贷资金资源与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极不相称。近年来虽略有好转,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特别是在当前信贷紧缩的背景下,紧缩政策首先“紧”的是中小企业。由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具备利用直接融资手段的条件,在向银行贷款融资无望的情况下,好多企业不得不求救于高利借贷,有的企业甚至因资金链断裂倒闭破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量的99%,创造了大约占GDP 60%的经济总量,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大企业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外部经营条件发生不利变化的双重背景下,中小企业以制造和加工为主的旧有盈利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沉重压力。然而,尽管中小企业有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条件的制约又使得转型之路十分艰难。没有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就无法实现国家的整体产业转型。所以,商业银行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适合其经营特点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信贷产品。在当前信贷紧缩背景下,要尽力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使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长超过贷款的平均增长,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供较好的资金条件。商业银行应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提供更多适合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的贷款产品。在金融监管方面,监管部门应对中小企业实行有别与大企业的贷款监管标准,适当放宽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
优化信贷产品结构,使信贷产品从较少层次向多样化转变。产业转型是一场深刻的产业结构变革,必然要求并将现实推动包括信贷产品结构在内的金融结构变革。目前,银行信贷产品数量仍然难以满足客户纷繁复杂的多样化需求,并且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差异化特征没有显现出来。产业转型过程中各类经济主体滋生的对银行信贷产品的新需求,是推动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创新和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商业银行新的信贷业务收入增长点。商业银行要增加研发投入,紧密跟踪产业转型的发展动向和客户需求变化,适时开发出新的信贷产品。考虑到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实现产业整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商业银行应扩大并购贷款规模,缓解企业并购融资需求高增长与并购贷款规模偏小的矛盾。可以适度降低并购贷款准入门槛,鼓励更多中小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
优化信贷业务结构,使信贷业务由经营传统信贷向注重发展绿色信贷转变。所谓绿色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在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经营决策过程中,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追求生态效益,促进生态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融资行为。较之传统信贷这种“高碳金融”,绿色信贷表现为“低碳金融”,其支持重点是节能环保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促进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绿色信贷反映了产业转型的要求,体现了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高碳”的制造业客户为主体的客户结构,构成了商业银行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大幅度减少此类贷款势必影响经营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绿色信贷的规模扩张。一些低碳项目科技含量高,投资周期长,预期收益的确定性较差,且项目主体缺少必要的抵押担保品,也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由于绿色信贷对银行业绩的贡献尚小,导致绿色信贷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机制进展较为迟缓,这一领域蕴藏的丰厚的业务发展机会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注重并快速发展绿色信贷,把商业银行打造成低碳银行,是推动产业转型的当务之急。商业银行应大力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品种,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管理方法和技术,尽快形成既符合信贷基本规则和运行规律却又有别于传统信贷的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信贷制度。
适应产业转型要求的银行转型,涉及到银行经营理念的深刻变化和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的全面再造,是银行面对的一场重大变革。反过来,银行转型又将有力地推动产业转型。这样一种互动的逻辑关系,使银行可以在支持产业转型过程中,实现自身效益与产业升级的双赢。
直接融资对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
尽管银行信贷作为社会融资主渠道对产业转型至关重要,但光靠银行信贷是无法满足产业转型过程的融资需求的。“一刀切”式的贷款直接“错杀”了许多正常、合理的贷款需求。而直接融资以其特有的风险承担与风险分散功能,不仅可以为创业企业特别是一些无法获得贷款的高科技企业提供资本支持,从技术层面推动产业转型,而且其融资能力也基本不受紧缩政策的制约。创业板市场和正在筹划扩容的新三板,就是面向高科技企业的融资平台。直接融资在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现已达到20%左右。由于直接融资对产业转型具有金融推动和技术推动的双重推动功能,加之发展迅速,因而对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视。
有效发挥直接融资对产业转型的推动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优化上市公司结构。目前,我国A股市场2300多家上市公司中,占大多数的传统制造业类公司需要适应产业转型的客观要求,并重点支持处于改造升级中的传统产业的企业上市。同时,在政策上鼓励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属企业和低碳经济类企业上市,提高这两类企业在上市公司中的比重。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经营业绩等多是在业内处于前列,可以发挥其作为行业龙头所具有的产业吸附功能,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进而推进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企业上市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发挥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作用。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挖掘、培育和整合上市资源,加强对企业上市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扶持。应建立创业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为创业企业成长提供强有力的资本支持,同时也为资本市场提供充足的上市企业资源。二是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要加快场外市场建设和新三板扩容,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并完善场外市场、新三板市场运行与管理的制度规则,为更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从而扩大资本市场容量,改变企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争上主板的状况。三是加快发展公司债市场,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矫正上市公司的股票融资偏好,改变公司债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并加快债券市场统一互联的步伐。四是加快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和并购基金,发挥这些基金在增加创业资本供给、支持产业发展扩张、促进产业优化组合方面的优势。应该看到,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不仅对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作用显著,而且对企业是一种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因为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就面临着被并购重组的风险,大股东可能因此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经营管理层也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职位。但从我国现实情况看,由于并购融资渠道狭窄,并购融资工具单调,企业旺盛的并购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限制了企业并购规模的扩大。应消除并购基金发展的制度障碍,拓宽并购基金的退出渠道,同时引入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及混合型融资工具等融资方式。五是为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创新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支持更多中小企业利用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和创新性融资工具融资。
加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金融支持
资源性城市是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是产业转型的难点。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6亿以上。由于资源性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长期建立在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基础之上,并且现在好多已陷入资源枯竭的境地,因而产业转型的压力更大,难度更高,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因此,必须把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摆在重要位置。
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行业定义及特性第一章风险投资相关定义及特性1
第一节风险投资概述1
一、风险投资释义1
二、风险投资的特征1
三、风险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区别2
第二节风险投资因素分析3
一、风险资本3
二、风险投资人4
三、投资目的4
四、投资期限5
五、投资对象5
六、投资方式5
第三节风险投资在开放式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5
一、美国高新技术行业开放式创新的组织模式5
二、风险投资是开放式创新的关键环节8
三、风险投资在企业创新模式的作用9
四、风险投资支持创新的优点及其局限性10
五、政策建议11
第二章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投资特性12
第一节风险投资行业特性12
一、高风险性12
二、高收益性12
三、低流动性13
四、风险投资大都投向高技术领域13
五、风险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13
六、风险投资有其明显的周期性14
第二节中国风险投资相关情况分析14
一、风险投资基地形成的条件及启示14
二、我国风险投资中的政府作用22
三、风险投资选择的重要条件24第二部分 行业发展情况分析第三章国外风险投资发展分析25
第一节国外风险投资市场分析25
一、国外风险投资市场发展概况25
二、走向全球投资新时代的风险防范28
三、2008年海外风险投资资金涉足农牧产业32
四、2009年全球金融十大趋势32
第二节美国风险投资发展分析38
一、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38二、2008年美风险投资基金现状41
三、2008年美国Web2.0投资现状41
四、美国清洁能源市场发展及风险投资42
五、2009年美国风投形势预测44
第三节德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风险管理46
一、德国的风险控制服务相关机构46
二、德国企业应对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风险措施49
三、德国政府对外投资风险管理部门及相关管理办法50
四、德国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相关法律、法规59
五、2009年德国投资4亿欧元于可再生能源的热利用领域59
第四节风险投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分析60
一、组织模式的国际比较60
二、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国际比较61
三、投资对象与投资方式的国际比较62
四、政府扶持与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效果的国际比较64第四章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分析66
第一节2009年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分析66
一、2009年创投行业景气分析66
二、2009年二三线市场投资风险发展分析69
三、风险投资青睐的企业分析71四、创业投资企业的风险管理分析72
五、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75
第二节2009年中国市场创业投资研究76
一、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发展态势76
二、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新募分析84
三、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表现分析85
四、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市场发展十大趋势86
第三节中国天使投资发展情况分析91
一、天使投资行业发展概况91
二、天使投资的特点93
三、发达国家的天使投资93
四、中国天使投资业的发展94
第四节风险投资存在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96
一、风险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96
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对策分析99第五章中国创业投资市场研究分析107
第一节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投资规模分析107
一、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分析107
二、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单笔投资金额分布109
三、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量分析112
第二节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投资行业分析113
一、TMT行业和非TMT行业投资分析113
二、热点行业投资分析115
三、热点细分行业投资分析121
四、投资阶段分析123
五、投资轮次124
六、投资地区125
七、中外资投资126
第三节2008-2009年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资研究128
一、2009年中国投资市场基金募集规模分析128
二、2009年中国投资市场基金募集类型分析134
三、2009年中国投资市场基金中外资投资分析138
四、2009年中国投资市场政策法规143
五、2009年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情况分析147
六、2009-2010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前景看好148第三部分 行业关注领域分析第六章金融危机下风投关注热门行业分析149
第一节医疗行业149
一、2009年医疗行业受风投的青睐149
二、2009年医疗行业投资发展优势155
三、2009年医疗行业投资焦点158
四、2009年医疗行业投资弊端161
五、2009年医疗服务行业投资机会分析167
第二节教育行业170
一、2009年教育行业投资发展优势170
二、2009年早期教育成风投新掘金点172
三、2009年教育行业投资发展方向178
四、2009年教育行业投资发展弊端180
五、2009年教育行业投资形势分析182
第三节消费行业185
一、2009年消费行业投资发展动态185
二、2009年消费行业投资发展焦点186
三、2009年消费行业投资发展弊端187
四、2009年消费企业投资发展态势194
五、2009-2010年消费行业投资形势预测196
第四节清洁能源198
一、2009年清洁能源行业投资发展前景198
二、2009年清洁能源行业投资发展现状199
三、2009年清洁能源行业投资发展焦点201
四、2009年清洁能源行业投资发展弊端212
五、2017年清洁能源市场发展预测222第七章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投资分析223
第一节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223
一、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特殊性分析223
二、2009年中国互联网仍具投资价值225
三、2009年互联网投资规模分析227
四、2009年互联网风险投资趋势调查232
第二节网络游戏发展分析233
一、2009年网络游戏行业的收购态势分析233
二、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发展态势分析236
三、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行业规模分析238
四、2009年金融危机对网游企业的影响239
五、2008-2010年我国网络游戏投资形势分析246
第三节web2.0发展分析248
一、2009年Web2.0发展分析248
二、Web2.0网站发展势态252
三、金融危机对Web2.0网站的影响254
四、中国十大Web2.0运营和盈利模式解析256
五、2009年对企业化Web 2.0的预测260
第四节电子商务发展分析262
一、2009年电子商务发展状况调查分析262
二、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与特点264
三、2008-2010年电子商务投资趋势269
第五节网络视频发展分析271
一、2009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发展现状271
二、网络视频发展新趋势274
三、2009年网络视频十大预测277
四、2009年网络视频投资形势分析279第八章中国风险投资其他领域分析282
第一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及风险投资分析282
一、电子信息产业融资需求特征分析282
二、2009年软件行业发展态势292
三、2009年管理软件产业链整合并购分析293
四、2009-2012年我国软件行业投资趋势294
第二节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分析296
一、生物医药产业风险投资特性分析296
二、2009年生物医药及新药领域投资预测300
第三节中国能源环保行业发展现状及风险投资分析303
一、可再生能源渐成投资主战场303
二、2009年能源环保业成为风投新投资热点304
三、2009年能源革命中的风险投资机会305
四、2009年风险投资看好太阳能行业306
五、2009-2010年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形势预测307
第四节连锁行业风险投资分析308
一、风投机构投资连锁企业发展分析308
二、高成长连锁行业将引发资本热投314
三、2009年超市及专业连锁行业投资形势分析315
四、2009年连锁加盟行业发展三大趋势315
第五节风险投资对于我国保险中介业的影响316
一、风险投资进入保险中介业的现状分析316
二、风险资本投资泛华保险服务集团的模式分析319
三、风险投资进入保险中介业的障碍、作用与挑战322
四、前景展望324
第六节跨国石油投资的风险管理324
一、跨国石油投资的主要风险324
二、跨国石油投资的风险管理327
第七节其他行业风险投资动态328
一、2009年汽车零部件业风险投资机会分析328
二、2008-2010年风险投资对民营物流企业的影响330第四部分 行业运作模式分析第九章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分析332
第一节融资部分来源介绍332
一、基金组织332
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332
三、投资银行333
四、银行承兑334
五、政府贷款334
六、私人投资者335
第二节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分析336
一、国外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336
二、我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现状336
三、发展“官助民办”式的风险投资目标模式338
四、培育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民间投资主体338第十章风险投资运作分析341
第一节风险投资机构的运作分析341
一、风险投资及风险投资机构341
二、风险投资机构的特点342
三、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准则343
四、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344
五、风险投资机构的运作过程346
六、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机制348
第二节风险投资财务运作分析351
一、风险资本筹集351
二、风险投资决策352
三、风险投资管理355
四、风险投资退出358第十一章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360
第一节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发展分析360
一、退出机制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和意义360
二、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363
三、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建立364
第二节我国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现实途径分析369
一、买壳或借壳上市369
二、设立和发展柜台交易市场和地区性股权转让市场370
三、在国外二板市场或香港创业板上市370
四、企业并购与企业回购371
五、清算退出371
第三节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选择371
一、风险投资最佳退出路径371
二、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之出售376
三、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之IPO 376
四、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并购模式探析377
五、风险投资退出之股权转让/产权交易380
六、风险投资退出之管理层回购381
七、风险投资退出之清盘381
八、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合理选择381第五部分 主要企业分析第十二章国际风险投资在华投资情况分析386
第一节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发展现状分析386
一、2009年国际VC青睐中国美容连锁386
二、2009年国际VC瞄准中国运动营养品业387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分析及引导388
第二节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特点390
一、国际VC在中国的运作模式390
二、国外风险投资在中国获暴利391
第三节国际VC中国化的要素分析392
一、VC的优势392
二、VC的本土化进程393
三、VC的作用393
四、VC的利益394
第四节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策略探析394
一、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策略394
二、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的思考398第十三章中国风险投资业领先企业分析401
第一节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401
一、公司概况401
二、公司投资理念402
三、2009年公司动态403
四、2009年公司最新发展动态405
第二节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409
一、公司概况409
二、公司发展概况410
三、2009年公司投资行为分析412
四、2009年公司最新发展动态415
第三节红杉资本中国基金416
一、公司概况416
二、2009年公司动态416
三、2009年公司投资行为分析417
第四节联想投资有限公司420
一、公司概况420
二、公司最新动态421
三、2009年公司投资行为分析421
四、2009年公司发展战略430
第五节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431
一、公司概况431
二、公司投资及退出策略433
三、2009年公司投资行为分析434
第六节智基创投442
一、公司概况442
二、2009年公司投资行为分析443
三、2009年公司最新投资动态446
第七节鼎晖创业投资中心453
一、公司概况453
二、2009年公司投资行为分析453
三、2009年公司最新发展动态459
第八节海纳亚洲创投基金463
一、公司概况463
二、2009年公司投资行为分析463
第九节英特尔投资466
一、公司概况466
二、2009年公司投资行为分析467
三、2009年公司最新发展动态475
第十节上海华盈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76
一、公司概况476
二、公司投资理念477
三、公司投资行为分析478
第六部分 相关政策及趋势展望第十四章风险投资相关政策分析481
第一节风险投资激励机制的税收环境分析481
一、风险投资机制与税收环境481
二、风险投资的税收效应482
三、分期设计营造风险投资的税收环境483
第二节风险投资政策趋向487
一、中国不再鼓励外商投资介入部分重要矿产开采487
二、残疾人创业的优惠政策488
三、2009年创业享受税惠分析489
四、2009年加大创新成果产业化投融资支持力度490
五、2009年工信部推动建立产业风投基金491
六、2009年银行与PE合作趋势分析492
第三节促进风险投资政策的思考495
一、风险投资需要政府支持495
二、政府扶持风险投资的适当方式496
三、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设想498
第十五章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趋势501
第一节2009年VC市场前景501
一、2009年VC生产和消费需求预测501
二、2009年VC周期预测501
三、2009年中国VC企业的生产优势及市场地位预测501
四、2009年风险投资机会分析502
五、2009年风投资本市场预期情况503
六、2009年产业结构将发生巨变504
七、2009年风险投资将面临信心考验504
八、2009年全球风险投资公司遭遇融资危机508
第二节2009-2011年中国风投发展趋势508
一、2009年风险投资发展预测508
二、2009年风险投资四大热点510
三、2009年-2010年风险投资形势预测515
四、2009-2012年VC投资和退出预测516附录518
附录一:《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518附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修订后) 525
图表目录
图表:资本市场的划分3
图表:一般项目投资过程14
图表: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时评估活动涉及的个人和机构18
图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风险基本来源28
图表:2003年至2007年德国风险投资担保情况58
图表:2007年德对外投资担保行业分布情况表58
图表:2007年德国对外投资担保项目和金额区域分配表59
图表:金融风暴下的中国风险投资企业SWOT战略模型分析69
图表:2009年中国风险投资的区域分布71
图表: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75
图表: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财务投资事件统计81
图表: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战略投资事件统计82
图表: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兼并收购事件统计83
图表: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企业上市事件统计84
图表:2009年我国创投市场资本募集分析图85
图表:2009年我国创投资本市场新基金来源分析表85
图表:2009年我国创投资本市场投资分析图108
图表:2006年-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季度投资规模108图表:2007年-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季度投资规模109
图表:2007年-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季度投资规模109
图表:2006年-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季度平均单独投资金额110
图表: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单笔投资金额分布110
图表: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中外资投资规模111
图表: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中外资投资规模111
图表:2009年-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中外资投资比例比较111
图表:2009年-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中外资投资比例比较112
图表:2007年-2009年我国创投市场财务投资对比图112
图表:2006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投资案例数量和中国企业景气指数比较113
图表: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TMT行业和非TMT行业财务投资分析图114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TMT行业和非TMT行业投资规模114
图表: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TMT行业和非TMT行业投资规模114
图表:2007-2008中国创投市场投资TMT行业和非TMT行业平均单笔投资金额115
图表:2009年-2009年中国创投市场投资TMT行业和非TMT行业投资案例数量比较115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行业投资规模117
图表:2006-2008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各行业投资案例数量比较118
图表:2006-2008中国创业投资市场各行业投资金额比较119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行业投资案例数量比较120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行业投资金额比较120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热点行业投资金额分布121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互联网细分行业投资案例数量比例122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互联网细分行业投资金额比例122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医疗健康细分行业投资案例数量比例123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医疗健康细分行业投资金额比例123
图表:2006-2008中国创投市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投资案例数量124
图表:2007-2008中国创投市场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金额124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个轮次投资规模125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地区投资规模126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中外投资规模127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中外投资案例数量比例127
图表:2008中国创投市场中外投资金额比例127
图表: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投资规模129
图表: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开始募集基金目标规模130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规模130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首轮募集完成基金规模131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规模131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开始募集基金目标规模132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规模132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规模比较133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开始募集基金目标规模133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规模133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不同类型规模134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不同类型规模134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不同类型数量比例135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不同类型数量比例135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不同类型规模比例136
图表:2008年-2009年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不同类型规模比例136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中外资规模比较137
图表:2008中国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开始募集基金不同类型预计规模138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外资基金规模139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中外资规模比较139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中外资规模比较140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外资基金规模走势图140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外资基金规模140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中外资数量比例141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中外资数量比例141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中外资规模比例141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完成基金中外资规模比例142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首轮募集完成基金规模142
图表:2008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开始募集基金中外资目标规模143
图表:2009年我国医疗行业融资事件154
图表:目前医疗行业风投所关注细分领域155
图表:2009年我国教育行业融资事件178
图表:2009年我国消费相关行业融资事件186
图表:目前消费类行业风投所关注细分领域196
图表:2002-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229
图表:2009-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终主要影响因素230
图表:2002-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细分规模及增长率230
图表:2003-2011年中国网上旅行预订市场规模231
图表:2001-2010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231
图表:2007年我国网络游戏运营商现金储备一览233
图表:2003-2011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及增长率248
图表:2009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273
图表:2009年中国网络视频厂商市场份额273
图表:图中统计分析所选取的上市公司名录292
图表:风险资本投资于生物医药企业不同阶段的期望收益率和回报倍数300
图表:泛华发展历程319
图表:泛华创业计划流程320
图表:泛华基于统一平台的销售模式的优势321
图表:泛华的销售渠道322
图表:科技型中小企业各阶段的融资组合333
图表:风险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流程333
图表:风险机制的运作机理图361
图表:我国风险投资预期的退出方式分析369
图表:2009年IDGVC投资行业情况404
图表:截止到2009年IDGVC投资行业分布404
图表:截止到2009年IDGVC投资企业商业状态405
图表:截止到2009年IDGVC投资企业发展阶段405
图表:2009年软银赛富投资行业情况410
图表:截止到2009年软银赛富投资行业分布411
图表:截止到2009年软银赛富投资企业商业状态411
图表:截止到2009年软银赛富投资企业发展阶段412
图表:2009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行业情况419
图表:截止到2009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行业分布419
图表:截止到2009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企业商业状态419
图表:截止到2009年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企业发展阶段420
图表:2009年联想投资行业情况429
图表:截止到2009年联想投资行业分布429
图表:截止到2009年联想投资企业商业状态430
图表:截止到2009年联想投资企业发展阶段430
图表:2009年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投资行业情况441
图表:截止到2009年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投资行业分布441
图表:截止到2009年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投资企业商业状态442
图表:截止到2009年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投资企业发展阶段442
图表:2007-2009年智基创投投资行业情况444
图表:截止到2009年智基创投投资行业分布445
图表:截止到2009年智基创投投资企业商业状态445
图表:截止到2009年智基创投投资企业发展阶段446
图表:2009年鼎晖创业投资中心投资行业情况457
图表:截止到2009年鼎晖创业投资中心投资行业分布458
图表:截止到2009年鼎晖创业投资中心投资企业商业状态458
图表:截止到2009年鼎晖创业投资中心投资企业发展阶段459
图表:2007年7月-2009年12月海纳亚洲创投基金投资行业情况464
图表:截止到2009年海纳亚洲创投基金投资行业分布465
图表:截止到2009年海纳亚洲创投基金投资企业商业状态465
图表:截止到2009年海纳亚洲创投基金投资企业发展阶段466
图表:2009年英特尔投资行业情况473
图表:截止到2009年英特尔投资行业分布474
图表:截止到2009年英特尔投资企业商业状态474
图表:截止到2009年英特尔投资企业发展阶段475
图表:2006-2007年上海华盈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投资行业情况478
图表:截止到2009年上海华盈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投资行业分布479
图表:截止到2009年上海华盈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投资企业商业状态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