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

第1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卢梭 爱弥儿 教育思想

一、引言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 1778) 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其诸多论著中, 尤以构思二十年、撰写三十年, 融哲学、教育和文学于一体, 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塑未来社会新人的《爱弥尔》振聋发馈。这是极富内在意蕴, 具有巨大历史和现实价值、颤栗中世纪社会的一本书。正如康德所说:“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 ”。爱弥儿一经出世,犹如晴空之中一声霹雳,震撼了几千年的封建正统,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成了被动的接受与记忆过程[1]。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应该适应自然,使儿童的天性能够得到保护与尊重,于是爱弥尔中所体现出的自然教育等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教育现状来说显得弥足珍贵。

二、《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

(一)《爱弥儿》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从人的本性出发,根据人成长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贯彻不同的教学原则,来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是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核心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 to nature)。卢梭所讲的自然是指儿童发展的一些“原始的倾向”,是一种“内在的自然”,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人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人是一个自由人,把人的教育视为走向自由的过程。这种自由包括三个层面:即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自然人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自然人必须具有很强的劳动能力,能够适应一切环境,亦即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都能够生存;其次,自然人是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人。“他的身体强壮,四肢灵活,思想健全而无偏见,心地自由而无欲念” [2]。

依据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我们应当关心了解学生,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教学与实践、自然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自然中去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避免教学方法采用注入式,只研究教师如何教,而不重视学生如何学; 教学形式单一化模式化; 在师生关系上,重视教师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等。

(二)《爱弥儿》中的德育思想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公民。卢梭要培养的是自然人,但他的自然人并不是脱离社会,走进森林,成为野蛮人。爱弥尔仍然是社会的一员,他要尽义务。“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而一到了人的手里, 就全变坏了。[3]”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但人的后天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要保持人的天性, 培养真正的人, 即自然人.由此可见,卢梭所倡导的德育是自然人的德育,希望通过德育达到培育自然人的目的。因此,《爱弥尔》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德育方法应针对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重视德育实践。

(三)《爱弥尔》中的情感教育思想

卢梭主张培养知情并行、自立于世的真正的“ 人” , 是主张真正的“ 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虽在高喊实施素质教育, 然而在升学目标的导向下, 孩子的学习负担依然很沉重。表面上看, 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发展而培养他们“ 多才多艺” , 然而, 在实际生活中, 他们却是娇生惯养,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并且往往是自私、冷漠、狭隘和偏执的, 很难融人大众生活, 重温卢梭的情感教育目标, 其借鉴价值可见一斑。

(四)《爱弥尔》中的的女子教育观

卢梭在他的《爱弥尔―――论教育》五之女子教育中,以他假想的对象爱弥尔未婚妻苏菲为例来论述了他的女子教育观点。他认为,全部女子的教育应该与男子教育相适应,女子须针对男子的需要而受教育。从这样的前提出发,无疑地,卢梭要培养的女孩子,目的就是要取悦于男人,成为男人的附庸,要把女子塑造成依附于男人的贤妻良母[4]。卢梭的这种女人教育目的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显然是值得批判的。

三、结论

《爱弥儿》是一部名著,并没有因为古老而失去价值,反而,它如同陈年烈酒一般,时间越久,品的时间越长,其味越浓。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卢梭的教育思想也有糟粕,例如其中的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在当今这样一个倡导民主和人权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我们要运用实践观对卢梭的教育思想进行批判地吸收。

参考文献:

[1]于拾.品读【师说】教育智慧[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29

[2]朱庆环,祝惠,何娟.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_读_爱弥尔_有感[J].科技信息.2007 ,(14):254

[3]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197

[4]郑国凤,代润英,从《爱弥尔》看卢梭女子教育的目的及其思想根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128

[5]陆春燕,沈维凤.爱弥尔_中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1):43

[6]李 佳.论《爱弥尔》中的道德教育思想[J].宜宾学院学报.2003,(5):71

作者简介:

第2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卢梭 自然教育思想 自然人 《爱弥儿》

一、“回归自然”的教育思想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封建经院教育,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因此,他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卢梭归于自然的思想指挣脱人为的东西,用自然的事物和法则做材料,恢复其人的自然本性[2]。因此,他希望改变社会制度,通过法制民主约束各种欲望,从而建立适合人的天性的理想社会。卢梭的回归自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积极向上的,具有进步意义。

二、“自然人”的教育目标

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自由人”,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教育目标。其中,这里的“自然人”并非是纯粹生物性人,也不是无知无识、脱离社会、像动物般生活的人,而是一个摆脱了封建社会约束和封建文化腐蚀,自然率性发展的新型人物,是身心发达、体脑健全、不受传统约束、天性发展的新人,是完全为自己生活的人。简言之,就是培养自由、自然、独立、不依附别人的人。他认为,教育包括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并主张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只有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才能真正协调统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即自然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指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早熟的果实,长得既不丰富又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3]。我们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身心特点施教,培养有见识、有性格,身体和头脑健康,道德完善,有良好修养,具有新价值、新信念的人。

三、“自然人”的教育阶段

根据儿童年龄的阶段特点,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要选择不同教育内容。

(一)婴儿期:主要进行体育教育和保育工作。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健康自然地发育。他反对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4]。

(二)儿童期:主要进行感觉教育。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应按人的天性处理人的欲念。卢梭提出要让孩子在这一时期接受“快乐教育”,让孩子忍受一定的痛苦是必要的,但不应严厉批评,以免减少孩子的快乐。同时,应对儿童进行“依赖于物”的教育,例如:如果儿童本身有冒失的行为,只需要让他们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导致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另外采用“消极教育”,即不必教孩子道理与真理,防止他们的心沾染罪恶和思想产生谬误,主要锻炼儿童的身体、器官、感觉和发展其能力,通过做事情来学习。

(三)少年期:主要进行知识和劳动教育。在知识学习方面,卢梭认为首先学习是有用的,而且能够增进人的聪明才智。他要求重点学习对生活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卢梭强调把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在职业和劳动教育方面,卢梭认为儿童通过参与劳动,可以培养对职业的上进心,养成反复思考的习惯。同时,卢梭非常重视儿童学习时思想与劳动的结合,指出爱弥儿必须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教育最大的秘诀是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四)青年期: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性教育和爱情教育。教育孩子爱自己和爱一切人,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感情、判断和意志,其核心是博爱。要求通过观察了解社会,了解人类贫苦,才能培养善良的感情;通过学习历史、伟人传记,分辨善恶,培养善良的判断;通过行为练习培养善良的意志。卢梭认为,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没有宗教教育就没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在这一时期,他还提到了性教育,认为人获得性知识的年龄,随人所受的教育及自然作用而不同,应尽可能延迟这个年龄的到来,使年轻人体格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男女教育阶段:他把爱情教育作为对人的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认为爱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和纯洁的。爱情不在于优美雅致的举止,不在于娓娓动听的言语,而是一种内心的甜美感受,一种夹杂着痛苦、焦虑、忧郁和甜蜜的高尚情感。美满幸福的生活“是建筑在终生相敬的基础之上,是建筑在不随美丽的容颜而消失的道德之上,是建筑在性情相投的条件上的”。把爱情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对青年进行爱情教育的同时贯穿道德教育,道德对一个人的爱情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四、“自然人”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填鸭式、命令式教学方法。他要求教师把更多教学贯穿于师生共同活动中,充分发挥儿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需要。卢梭十分重视直观教学,他认为唯有对事物有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要义和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实际事物的直接观察。卢梭十分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理解水平选择教学内容,“永远不要向儿童讲述不能理解的东西”[7]。充分发挥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为了保持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他主张恰当安排儿童的学习速度,不要急于求成。他这些改革知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有启发意义。

五、评价与启示

从教育内容讲,卢梭由于过分强调真正的和有用的知识,过分注重生活经验的价值,认为经验才是真正的老师,这就导致儿童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教育方法讲,卢梭主张通过活动学习知识,并逐步进行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社会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及把德、智、体教育截然分开的施教方法仍然不够科学。卢梭过分崇尚天性和自然教育,而教育终究是按照社会需要塑造青年一代的,绝不能放任他们的天性,任其自由发展。虽然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社会局限性,但是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国教育亦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要把儿童当做儿童

卢梭指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儿童看做儿童。”“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又不甜美,势必很快腐烂。”[8]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切忌对其施加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增长阶段,身体素质仍较低下,超重的书包和大量作业不利于他们成长;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逆反心理强,这时教师应更多地理解和宽容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二)积极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正如卢梭所言:“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9]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内在潜能。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只掌握固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卢梭还主张“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儿童寻求知识的动力”[10]。这就要求教育者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儿童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卓越的能力,关键还要有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及明辨是非的能力[11]。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尤其应该重视体育训练、劳动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应当先培养他的智慧支配的体力”[12]。这就要求教育者把体育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地生活。此外,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候耀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理与启示[J].理论导刊,2007(10).

[2]曾诚,王涛.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3).

[3][4][5][6][8][9][10][12]卢梭.爱弥儿:上册[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第3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家庭教育;颜之推;卢梭;颜氏家训;爱弥尔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而近来的“药家鑫事件”以及“李双江之子案”又让我们对家庭教育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颜氏家训》是颜之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而撰写的一部家训,以此在多方面告诫子孙。转眼看西方世界,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自然教育理念,实现了从夸美纽斯的“客观自然”到“主观自然”的转变,对西方教育的发展和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细品两部巨作,不难发现其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倡早教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开篇即提出“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由此可见,颜之推主张有条件的家庭,儿童教育要从胎儿时期开始,因为他相信“人生幼小,精神专利,成长以后,性情纯洁,未然恶习。”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他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真接受父母的习惯在内,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卢梭认为“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婴儿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大自然的教育。为此,他提出了全新的儿童观,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与此同时,他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将儿童的年龄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出生到两岁、两岁到十二岁、十二岁到十五岁、十五岁到成年,并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他肯定童年在人一生当中的重要地位,主张教育不能忽视或超越童年的存在,而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二、重视道德教育

颜之推是儒家思想的忠实拥护者,因此,其道德方面的教育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他以儒家思想为根据,强调了立己、达人、爱人、凉人、恪守父慈子孝、朋友诚信、兄友弟恭的基本伦理思想。他提出做人应该言行一致,不可贪图虚名,否则可能会贻笑大方。“名之与实,犹行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与镜也。”由此可见,在颜之推看来外表只是一副皮囊,内在的真善美才是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

卢梭在《爱弥尔》中也提到了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善良的情感、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而其核心是博爱。卢梭认为,人生的目的无非是爱人类,使一切人达到幸福的境地。他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就道德培养方式来说,二者皆注重实践和榜样的作用。颜之推认为“身教”重于“言传”,单纯的语言说教对孩子来说无大益,并且易让儿童感到厌烦。对于书本知识必须阅读查考原文;实践的知识也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而获得。另外,颜之推还强调父母的榜样作用,“夫风化者,自长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父母是儿童生活中的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卢梭也曾说过:“我要不厌其烦地一再说明这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孩子,他们在书本中学不到他们从经验中学到的那些东西。”他强调从做中学,因此十分重视儿童的道德实践行为,认为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身体力行才可以获得最真实的道德体验。

三、环境熏陶

颜之推在《慕贤》中提到,“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颜之推在少年时期,品行未定型,受朋友熏染而变得和他们极度相似。这很好地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择友很重要,“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外而自臭也。”

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卢梭认为当时的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他主张把儿童带到农村去,使其超脱,获得新生。甚至主张当妇女怀孕之时就到农村去,那里的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喧嚣纷扰,这样就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小孩心灵的纯洁性和身体的健康。

综观现代家庭教育,大多数家庭唯独重视儿童的智力因素培养,而严重忽视其非智力因素培养,尤其是道德方面的缺失,不得不让人感到汗颜。为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严慈相济,将教育和爱护巧妙地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孩子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之推.蒋朝辉译.颜氏家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第4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从古至今提倡“自然主义”的人不在少数,老子是中国提出“自然”的鼻祖,而在西方国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萌芽到后期瑞士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思想、德国的自然教育家福禄贝尔再到直至今天还提倡的卢梭、杜威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这些我们熟知的思想家们无不在提“自然”。本文针对与道家学派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最为相似的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思想与实用主义者杜威 “自然”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老子所在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比较注重治人事天的学说,老子的思想大都是从“自然”这个理念中得来。他认为无论是为人处事、做学问、治理国家都应该遵从“自然”的原则。认为应当顺其自然生长的规律,老子更提倡“无为而治”,当然这也是取自“自然”的思想。在《道德经》中也能得以体现。而对于卢梭与杜威的时期,这个时期西方进入了中世纪社会,从今天来看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极其黑暗的,在当时,人们高度崇尚和信奉宗教、神学,而正是宗教神学束缚和摧残了人性。值得令人们兴奋的是,就在这时,出现了文艺复兴,它击破了中世纪西方这种盲目的崇拜,使得人们认识到解放人性的重要性,死寂了多年的自然主义的教育也被重新唤醒。哲人们都在提倡自由是人最可贵的本性。西方更注重人性的解放,所以卢梭和杜威的自然主义不仅促进了哲学上快速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对于人性,特别是儿童的“自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然”它作为一种明确的概念和范畴,在中国要首先见于《老子》。然而《老子》中的“自然”含义,却被人们解释为多种多样,解释起来又大相径庭: 有的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是指“自然界”,这与我们今天的理解颇为相似,都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有些人则认为“自然”是指“人文自然”,这种解释也和当今的众多解释中的某种很类似,是指对其无任何的束缚,任其自然生长或者成长。然而,我们也可以从老子思想的总体上看,老子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关注自然( 大自然) ,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大自然”。在我看来,在当时的年代即春秋战国,学者们通常把我们今天的一个词分解为两个或者多个字来解释。所以“自然”这个我们现在人眼中的一个词也许可以分别用“自”和“然”两个字来解释。“自”即指“自己”。“然”即指“如此”。所以其字面意思一般释为自己如此。

卢梭(1712―1778)是18 世纪的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他也是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的先驱。他的“自然主义”教育影响了后来的很多学者,这其中包括大教育家杜威。所以卢梭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思想家。卢梭提倡了“性善论”的观点,以“性善论”的人道主义出发,提出了“自然发展”的教育观点。卢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名著《爱弥儿》。它在这部巨著中提到的自然主义教育被人们认为是教育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卢梭的眼中,“自然”就是要按照大自然的生长发展过程运作。而当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运用到儿童身上时,就是强调对儿童进行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要求,顺应儿童自身成长的本性,即应该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教育。卢梭崇尚的是培养自然人,而这里所说自然人,不是生活在森林中的野人,亦不是野蛮人。它是与培养“公民”或“国民”相互对立的,自然人在本性上与大自然相通,所以自然人便‘以自然为师’;在这里,卢梭的“自然“便和老子的“自然”有些许的出入,我上面所指出的根据张岱年先生的阐述,在前,“自然”并没有大自然之意。卢梭认为的自然不受外界干扰,不要“拔苗助长”任其发展,始终是保持事物的原有属性。对于儿童来说,当然要顺应其年龄、生理、心里的发展而教育,循序渐进的对他们进行施教。

杜威的自然主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他提倡实用主义,与传统教育相区别,杜威不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是固着的,他要打破这种定式。在传统教育里,儿童被强行学习本不属于他们那个年纪应该受的教育,杜威认为这种教育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儿童本体。所以杜威追求的是“自然的”“无束缚的”,即是指儿童应该摆脱强压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而是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到本领、知识。通过“自然的”行为成长。杜威区分了三个自然的领域:物理的精神的自然;而传统中的自然只相对于杜威的“物理自然”。杜威的自然主义是倍受人们推重的,因为它尊重实践的价值,并且让人们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到“自然”主义的核心地位。杜威在他的教育著作《明日之学校》中就直接引证了卢梭的关于“ 教育是自然发展” 的观点。杜威提倡的“ 儿童中心论” ,“ 从做中学”都能从卢梭那里找到根源。

第5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家庭教育;道德教育

1引言

卢梭,18世纪启蒙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浪漫主义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其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后,整个社会开始把“人”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并且赋予了“人”全新的意义,更多的哲学家主张人生的目的应该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而卢梭的《爱弥儿》站在反封建主义的立场上,提出尊重儿童天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在教育史上掀起了解放儿童的教育革命,此书也被誉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专著。

2卢梭教育伦理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

卢梭生活的18世纪,正是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严重制约社会进步的矛盾尖锐化时期。当时的手工业、商业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却牢牢的控制了政治经济的大权,利用财政税收来残酷的剥削资金阶级、农民、工人等社会第三阶级。同时,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思想来愚昧人们的思想意识,教会宣扬赎罪论来残酷压迫教民。自中世纪以来教会一直掌握着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教会教育以宣扬教义,维护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为目的,采用惩戒约束的方式来根除儿童“恶”的天性。课程主要以教义条律为核心,强行的进行传统偏见的灌输和死记硬背教条,普遍使用戒尺和棍棒对儿童进行体罚,压制儿童的天性,对他们进行严酷的训练,使儿童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迫害。文艺复兴的反禁欲、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得到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化推动,启蒙思想家们接过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从理论上论证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教会统治对人民的身心的残害。卢梭就是那个时代挺身而出大声呼吁社会关注教育这项“首益于人类事业的一件事情”的人,他通过《爱弥儿》一书构建了一套与封建教育完全针锋相对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卢梭的自然教育来自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他相信人生来就带着上帝赐予我们的自由、理性、良心,教育必须根据我们的天性,在自然条件下,用良心来警惕理性免受欲望和私利的诱惑蒙蔽,让理性来约束自由促成善性。人是生来自由的、道德的,但是私有制的出现,社会不平等的形成开始摧毁人本性的善,产生了贪婪、虚伪等不道德现象,人开始陷入社会的枷锁中。卢梭是信奉性善论的,在他看来,作为教育培养出来的自然的人是自爱的,只有自爱的人才能将善传递给他人,变成他爱形成道德。在道德社会里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善良的,在理想的国家里培养自然人对他们道德共同体的整体认同感,让自然的人最终成为道德公民,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卢梭探讨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和构建理想社会的完美教育与当时黑暗社会强烈的反差,让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和困境,正是这样的具有深刻启蒙意义的探讨让康德给予卢梭“另一个牛顿”的高度评价。

3分阶段培养

“自然人”的自然教育伦理思想卢梭相信“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维护和保持人的自然天性,培养遵循天性的“自然人”。人接受的教育无非来自于3个方面“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无法改变的来自自然的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获得的经验是可以部分控制的来至事物的教育,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教我们如何利用自身发展的来至人的教育。教育应该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以自然为教育内容,在自然中教育,培养自然的人,教育挣脱封建神学文化的桎梏,人性就得到了发展。卢梭坚信在人类的原始时代,充满了纯洁、善良、快乐等所有美德,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生来就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针对儿童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婴儿期(0~2岁)的儿童应该是家庭教育,重点进行体育教育以养成健康的身体,这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础、智慧的宝藏、幸福的源泉。儿童期(2~12岁)是“理智睡眠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并不具有道德判断力,应该重点进行感觉教育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强健儿童的体魄,尤其反对在这个阶段强行灌输道德观念,这样只会让毫无判断力的儿童出现偏见、谬误。少年期(12~15岁)是体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但是又是一个十分短暂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儿童已经具有感觉能力和一定的经验,应该重点进行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而不是进行道德的宣扬,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青年期(15~20岁)是理性觉醒情感发展的时期,青年人已经有了社会意识,能够感觉道德和思考社会关系,这个时候才是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年善良的情感、正确的信仰、博爱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但是并不能靠说教和灌输,应该让青年自己去社会中体验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虽然他们已有一定的判断力,但是也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卢梭分阶段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反对揠苗助长的封建教育,重视教育的阶段性和顺序性,提倡因材施教在不同的阶段采用直观的儿童能理解的教材,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让儿童由简及繁从已知到探索未知,在学习过程中不盲从师长的权威,自主地进行科学的探索,让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4卢梭家庭教育伦理思想

卢梭认为“结婚不是单单为了两口子彼此的相思,也是为了共同履行社会生活的义务,认真地管理家务,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以爱为基础结成婚姻,构建家庭并对子女进行教育是家庭的责任和内涵。家庭是一个社会稳定健全的基础,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儿童最早的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爱弥儿》一书中的教育实践也正是卢梭担任了父母角色的家庭教育实践。但是现实中的卢梭却是把自己的几个孩子送到了育婴堂,因为他认为在一个乱糟糟的家庭里“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在那个上流社会都把孩子交给保姆养育的年代,他呼吁母亲应该亲自哺育孩子“母不母,则子不子”,母亲应该从小给予孩子最多最无私的爱,父亲则应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榜样模范的作用,只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成长为道德高尚的公民。不管是在卢梭的著作中,还是在卢梭的实际生活中,他都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庭教育伦理观。(1)充满父母之爱的家庭环境在儿童的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就像一张白纸的儿童来说,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充满关爱与生活乐趣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儿童避免不良风气的荼毒,改掉身上的坏习惯。爱是构建家庭的重要基础,也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条件。父母之间亲密而热烈的感情,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关心是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保证,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变得自信乐观。有了良好的环境熏陶,更需要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最容易的就是模仿父母的行为,“最好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都是孩子学习的教材,父母应该道德高尚充满爱心,引导孩子习得良好的品行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2)“自爱”推及“他爱”的家庭教育目的论。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自爱之心”,并且由此推及“他爱之心”,自爱就是生存,爱护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健康成长。自爱关注生命的个体,是最为原始的情感,是一切的情感美德衍生的基础“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卢梭认为从孩子出生开始,家庭教育的最重要工作就是保护孩子的生命,他也介绍了很多保育的方法,但是自爱不是教育的目的,他爱之心才是教育的本质,只有把对自己的爱给予给他人才能收获更多的爱。父母给孩子的爱,不应该是溺爱和放纵,在教会儿童爱自己的时候,更应该教会他们怎么与人相处,怎样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感恩爱自己的人才能奉献出自己的爱给他人养成美德。(3)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充分的尊重儿童,把他们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的个体,建立一个平等的家庭教育关系。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所有人都是平等的,社会的不平等与阶级差别让人们不能遵循本性享受自由,儿童处在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有着跟成人不一样的思想、情感,他们并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平等的对待儿童。家庭教育应本着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的原则,父母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和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根据儿童的接受水平选择教学内容,不急于求成不好高骛远,逐步培养孩子的领悟能力和判断力。应多给孩子自由,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直接参与观察事物,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可以采用“自然后果法”,而不是不顾后果的进行强行的灌输。

第6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一、思想演变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有自然主义韵味的教育思想。他将人的灵魂划分为理性和非理性的两部分,其中非理性部分指植物和动物的灵魂,是人生存于自然界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从这一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要尊重并遵循人的灵魂本性,顺应人的自然成长和灵魂成熟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源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追求人的自尊和个性,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融入客观的现实生活,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的元素。十七世纪时夸美纽斯在封建神学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科学,提出“教育适应自然”,主张万事万物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就要遵守自然界普遍的秩序,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夸美纽斯从教育学的高度,阐明了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流派正式形成。十八世纪教育家更加注重处于自然中的人的发展,注重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与诉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主观化。典型代表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他在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个体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分为三类: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而自然的教育是不可控的,所以其他教育要向自然教育倾斜,以人的自然发展规律与需求为准则。卢梭在《爱弥儿》中描述教育就是要培养儿童不盲目服从成人的权威、自由自主的品质,使孩子成长为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够自我接纳与实现的自然人,一改之前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将儿童的本性、兴趣、需要等做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奠定了“个人本位论”的理论基础。随后,以裴斯泰洛齐为代表的教育家在卢梭思想的基础上融入心理学的研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主观化。裴斯泰洛齐力图探究和解释教育教学的共同心理根源——人的基本心理规律,基于此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主张教育教学不仅要顺应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还要让儿童在发展智力、获取知识和道德情感的过程中都处于主动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始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水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各种变革,欧美各个国家陆续在教育界开展革新运动,教育思潮此起彼伏,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逐渐融合教育新思潮。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杜威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成长,实质上是其以本能为核心的各心理机能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学习和受教育实现的。不仅关注到人的自然成长规律,还协调学生的成长环境,以此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倾向生活化。

二、启发

受各时期社会因素的影响,教育家们解决教育问题的主张与方法不尽相同,解决教育问题的方式、对人与教育辩证关系的阐释和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自圆其说,都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立场,其中一些主张对现在的教育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家们对教育最终要培养的人的称谓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目的,卢梭主张凸显“自然人”本性,裴斯泰洛齐强调“心、脑、手全面发展的人”,斯宾塞看重“自我教育者”,而杜威主张培养“生长的人”。虽然这些教育家喊的“口号”不一样,但细分析不难发现,他们都极其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也是他们在教育研究上达成的共识,即,培养社会的、有个性的自然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到后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人格特征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突出强调人发展“主体性”的教育,目的论刚好修正实践中“社会本位论”。我国教育指向培养国家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目光长远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学生当下各个阶段的实际成长,用紧张局促的考试,禁锢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与自我实现,导致现在的学习成为了绝大多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头刺。所以现在再来研究与借鉴西方自然主义的“主观性”教育目的论,刚好可以突破我国教育现存的一些瓶颈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二)教学内容我国中小学阶段还是存在或课业负担过重或学习内容过于繁琐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紧绷着汲取知识,课余时间又被压缩着加强练习,长此以往导致产生的学生心理问题不在少数。而在此基础上将与学生实际生活关系不大的、过于指向针对未来就业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记忆也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无法在指定的学科领域取得成绩,还限制了学生在其他领域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会不到快乐成长的体验,主动性不强,身心发展得不到适当的关注与引导,又怎么能在离开学校之后在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维持良好的平衡?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更是证明了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依据学生选择对课程进行调整。卢梭在《爱弥儿》中也描述到教育孩子,并非要教给他全部的知识,而是要教有用的知识。要学习汲取知识的方法,而非死的知识,所以本着培养“社会的、有个性的自然人”的教育目的,我们就要一改以往以“全面发展”、培养人才为教育目的设计的教学内容,重新选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够帮助学生自我实现或学生自主选择的知识,才能在起点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学生的个性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卢梭的观点经常点醒很多教育工作者,“我的目的不是交给他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是教他准确地估计知识的价值,是教他爱真理胜于一切。”这里讲的就是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内涵,正确使用教学方法。教师要将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自我感知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自己经历经验的增长,事实也证明,成绩优异的学生之所以能够经历成功也依赖于自我教育与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学习新事物时,儿童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知首先形成感性的认识,然后再通过表象的处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观念。所以在教育时,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事物的教育”。在智育上,让儿童回归自然接触知识、回归生活,将学习探索以生活情境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从实际的、常见真实的活动中直接获得经验。在道德规范的培养上,也要反对直白空洞的说理,要用学生同伴之间与教师的关爱感染学生,就像第斯多惠说的,“教师的教学要充满爱、激情,富有启迪,要能够唤醒儿童的心灵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概念的建立、结论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学生成绩的反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教育目的应是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相应地教学评价也应该过程化,这也是自然主义教育强调的以学生的主体性为重,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与经历的教育理念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每个人内心都希望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想法尤其强烈,所以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是有感知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其适时地正确评价。学习主体相应的也应该是评价主体,一方面可以强化个体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除此之外,教育者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不加约束,不限形式,全面宏观地评价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结果。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只有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评,才能真正的对学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第7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摘 要: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理想国》中,柏拉图在自己所构建的理想城邦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公民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培育正义的公民;二是实现灵魂的转向。为了达到这两个教育目的,柏拉图依据年龄的不同,将教育分为早期教育、初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并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亚里士多德以及卢梭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却又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公民教育

一、 柏拉图教育产生的背景解读

(一)柏拉图以前的教育思想

希腊的传统教育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目的都在于培育可能的最好的公民。斯巴达的教育主旨是维护军事上的优势地位。新生婴孩经过选择,然后根据年龄分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斯巴达相反,雅典的公民教育不仅包括体格训练,还有心智和想象创造力方面的同等训练。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巴达根据年龄来划分教学阶段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上则更多的采用了雅典的教育经验,强调对事物的本质理解,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同时,柏拉图还深受其师苏格拉底的影响,并且继承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学习看做是教学和启发的过程,反对强制性的灌输知识。

(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哲学根基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博大精深,“理念论”是其所有哲学思想的根基。他把整个现实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前者不依赖于时空而存在,是一个永恒真实的的存在。而后者则是对理念世界的部分反射,呈现的是我们的日常世界,一切现象都只是暂时的不变。所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的实在,从而触摸真实的世界。

“所谓‘学习’,在柏拉图看来无非就的‘回忆’”。柏拉图认为,学习是灵魂对已有的理念知识的一个回忆过程。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早就具备了各种理念的知识。只是进入肉体后,暂时性的忘记了关于理念的知识。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当中,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柏拉图的公民教育

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目的一是培育正义的公民,二是使灵魂发生转向,进而培养合格的保卫者和完美的统治者。这两个目的呈现出两个层次的受教育水平,为了实现教育之间的递进,柏拉图吸取斯巴达的经验,依据年龄的不同将教育分为早期、初等以及高等三个教育阶段。

(一) 早期教育:塑造美好的性格

柏拉图认为,“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因此,教育要从儿童抓起。

早期的教育主要以游戏和故事为主,要特别注重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为了培养儿童的美德,他们最初听到的故事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所以要对这些教育内容进行审查和删除。此外,在教育方式上柏拉图特别提到,不要强迫孩子学习。一个好的早期教育会将节奏与和谐浸入儿童的心灵深处并且牢牢扎根,从而塑造美好的性格,使儿童朝着正义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以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等教育:培养合格的保卫者

儿童经过早期教育后开始接受初等教育,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出于这个阶段的教育。保卫者的教育是建立在音乐和体育之上的,“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音乐”并不同于我们今天的音乐,而是泛指诗歌、文学等,相当于今天的“文化”一词。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应在体育教育之前,目的在于使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质达到最好”;

在讲保卫者教育时,柏拉图还特别提到了妇女教育,认为优秀的具有保卫者天性的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就本性而言,男女除了生理上的不同,在灵魂上是一致的,职业不分男女,只要适合都可以担任。

(三)高等教育:培育优秀的哲学王

柏拉图强调哲学王是最理想的统治者,所以他把高等教育视作选拔国家统治阶层的教育阶段。柏拉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课程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使灵魂的视力逐渐转向,跳脱感性事物的范畴。此外,高等教育还涉及辩证法和谐音学,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完成整个灵魂的转化。

在柏拉图设计的公民教育当中,选拔、学习以及实践贯穿于统治者的一生。从儿童时期起开始接受教育,20岁时,进行一次筛选,对具备学习辩证法天赋的青年作进一步的教育。30岁时,对第一次挑选出来的学习者再一次考察,被选出来的人开始学习辩证法。35岁后便到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学习和锻炼,50岁以后,那些成绩优异并通过考试的人,将接受最后一次考验,成为统治者。

三、 柏拉图教育的影响和局限性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对亚里士多德和卢梭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柏拉图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其部分教育思想又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和保守性。

(一)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以柏拉图的思想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理论的,其思想中或多或少影射着柏拉图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植物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与之对应的三种教育是体育、德育、智育。人的灵魂要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在灵魂的不同阶段施以恰当的教育和训练。就儿童教育而言,他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每七年为一个阶段来划分,每个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综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不难看出两人都以善做为最高的教育目标。

卢梭是继亚里士多德后又一个深受柏拉图教育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在教育上,他与柏拉图都倡导遵循儿童的天性。卢梭的教育核心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有所不同的是,柏拉图认为男女的所接受的教育内容是一样的,而卢梭则认为,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着区别,其教育也相应的有所不同,这是卢梭在继承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一) 局限性

首先,关于儿童教育的问题,柏拉图认为儿童认识能力弱、无法辨别真伪,一再强调要对教育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和删除。这种教育方式显然缺乏批判性的态度,是一种“家长式”的教育,与当今“让孩子学会批判思考”的理念是相冲突的。家长总喜欢为孩子做决定,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让孩子学会依赖,缺乏独立性。再者,审查的标准也是人为制定的,每个人的判断标准都不一样,其本身就带着不确定性。

其次,关于教育的不平等性问题。就本质上来说,柏拉图其实是不提倡男女平等的。虽然他提出让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更多是出于体现理想国的合理性而考虑。在对待婴孩的教育上,柏拉图认为优秀的孩子应交到托儿所,由专人抚养。即便柏拉图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但传统的观念已内化在其思想当中,所以他的思想依然存在着缺陷。

尽管美中不足,但若撇开局限性来看,会发现柏拉图的许多教育主张都与当代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即使在现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注解

①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②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71页。

③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304页。

④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121页。

⑤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第111页。

⑥ 卢梭:《爱弥儿》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91-92页。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第8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卢梭是法国18世纪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批判意义,而且对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得到充分而详尽的展现,数十年如一日把日程表安排得像时钟一样规律的康德,唯一一次令他主动打破作息规律、使得柯尼斯堡镇居民以为教堂的钟坏了的,正是《爱弥儿》。《爱弥儿》在蕴含了丰富的公民教育思想的同时,也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家庭教育的图景。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系列重要指示。因此,在我们日益重视和强调家庭、家教、家风的当下,吸收和借鉴《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的营养,对我们建设和谐家庭、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意义重大。

二、我国当今家庭教育现状

(一)重知识教育而轻道德教育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将来进入名校,家庭教育中重知识教育而轻品德教育,导致道德教育缺失。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在“知识就是力量”“活到老学到老”的感召下,在不断学习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不被社会淘汰的压力下,人们越来越注重知识教育的普及。于是家庭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工具化和片面化,“唯智化”倾向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孩子的内心感受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他们是否感受到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很少被纳入考虑范围。为了让孩子们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家长们将孩子送入各种补习班,导致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身心俱疲。甚至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将“起跑线”不断向前移动,于是抱有功利化目的的“胎教”进入视野。

(二)爱的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既包括父母给予孩子无私且有原则的爱,也包括教会孩子如何去爱———爱自己、爱他人,以至达到爱人类共同体的博爱。然而现实情境中,爱的教育两方面的状况都不尽如人意: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得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增强,界线和原则意识缺乏。与之并行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女性走出家庭进入职场,使得父母很难自己有时间来照顾孩子,于是孩子要交托给隔代的长辈或者交由保姆来照顾,严重影响亲子互动。或许出于“弥补”心态,家长会对孩子的诉求越来越宽容,底线越来越低,甚至于最后孩子明显不合理的要求也会去满足,使得“溺爱”深化。与此同时,社会大环境中的金钱至上、利益优先等功利主义观念蔓延,无形中影响和侵蚀着孩子的价值观念,如果父母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孩子很容易偏向自私一方,而远离真正的自爱和他爱,于是出现越来越多“爱无能”的现象。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告诉我们,爱的问题不是对象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和提高孩子爱的能力。

(三)不能正确对待和合理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当孩子对事物产生好奇心的时候,很多家长不知采用何种方式恰当应对孩子的疑惑,或者选择避而不谈、或者选择了不恰当的回应方式,久而久之孩子的好奇心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回应而被磨平。甚至很多时候,当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无关的时候,有的家长还会采用反对和压制的方式。比如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兴趣爱好的时候,由于与文化课的学习无关,家长担心孩子发展这些兴趣爱好可能会影响到文化课的学习,于是不仅没能继续激发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和天分,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发展其他方面的才能、提升综合素质的机会。

三、《爱弥儿》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

(一)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道德教育是卢梭家庭教育理念的重点内容,家庭承担着孩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职责,所以他主张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公民。卢梭强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作用、做好道德典范,从小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否则将“母不母,则子不子”[1]22。比如,在对待他人的时候,母亲要懂得尊重和善待,如果她们“教唆孩子轻视他们的保姆,把她当作真正的仆人看待。当保姆授乳的期限一满,他们就把孩子领回来,或者把保姆辞掉;当保姆来看她哺养的孩子时,她们就对她表示爱理不理的样子”,“她不但不能把这个天性已变的孩子变成一个孝顺的儿子,反而使他学到一些忘恩负义的行为;正如她教他看不起用奶哺养他的保姆一样,她正在教他日后看不起他生身的母亲”[1]20。无独有偶,道德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尤其是家庭教育中,一直是重中之重,道德一直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教育典故:以前有一户人家家里很穷,夫妻俩商量把年迈的父亲送到山上,于是就把老父亲放进了筐里,准备背上山。儿子看了就问为什么要把年迈的爷爷送走,父亲不让孩子管那么多,于是儿子叮嘱父亲记得把背爷爷的筐拿回来。父亲感觉奇怪,就问为什么?儿子说:“等你老了以后我也要拿来背你走。”父亲听了以后就放下了筐,把爷爷带回了家。这启示我们,在家庭中,父母要把道德教育贯穿到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重视爱的教育

真正的爱要和溺爱区分开来,因为溺爱给孩子带来的并不是真正的成长。正如卢梭所言,母亲“为了防止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娇弱,却把孩子养得愈来愈娇弱,她希望他不遭受自然法则的危害,于是使他远离种种痛苦,可是没有想到,由于她一时使他少受一些折磨,却在遥远的将来把多么多的灾难和危险积累在他的身上”[5]22。爱不是一味的纵容和无条件的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父母要给予孩子无私但有原则的爱,杜绝溺爱。“在给他们以帮助的时候,应当只限制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帮助他们,绝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1]58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爱的能力,教会孩子去爱。卢梭启示我们要遵守这样一个逻辑:从自爱到爱他人,最终到博爱;从一种习惯演变成一种内心自发的需要。他主张让孩子在自然中接受大自然的各种挑战,以磨砺他们的性情。父母要遵循自然原则,让孩子自由活动,并在自然的熏陶下,逐渐养成坚忍的性格。也要让孩子学会如何生活,学会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并热爱生活。“而从这第一个情感产生出来的第二个情感,就是爱那些同他亲近的人”,但最初的时候孩子对与他亲近的人的爱只不过是出于习惯,处于对亲近之人带给他们的益处,“需要经过很多的时间之后,他才知道他们不仅对他有用处,而且还很喜欢帮助他;只有到这个时候,他才开始爱他们”[1]290。“他开始对我们周围的人发生兴趣,他开始觉得他生来不是要单独一个人生活的,这时候,他的心对人类的爱打开了大门,懂得什么叫爱了。”[1]301也就是说,当孩子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原子化的个人,而是和其他人共同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时候,他们心中开始萌发对他人的真正的爱。爱的终极要义是爱人类,是博爱。这需要有同情心,有对人类共同的痛苦和苦难深深的同情与怜悯。“我们之所以心爱人类,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苦难,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痛苦;因为在痛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出我们天性的一致,看出他们对我们的爱的保证。”[1]303因此,通过家庭中爱的教育,培养孩子将自爱、爱他人和爱整个社会相统一,如果大家都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指日可待。

(三)正确对待并合理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一些重量级的科学家,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在谈及他们的成功之道时,“好奇心”“兴趣”是高频出现的词汇,他们呼吁我们要充分认识好奇心对科学发现的意义和价值。在他们看来,重拾和重视好奇心或许会使我们的教育和科学更接近科学的本源,而好奇心要从孩子抓起。孩子的好奇心比较脆弱,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呵护与引导,若引导得好,会成为孩子求知的动力。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并且要灵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如果孩子的好奇心无法得到满足,可能会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受到自己的好奇心的危害”[1]295。其次,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1]216“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的方法。”[1]223再次,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要讲求方式方法。为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就不能急急忙忙地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孩子们所能理解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这样既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避免孩子被他人的见解所左右。

(四)充分发挥父亲的教育功能

父权制度是所有当代社会中的基础结构,其特征是在家庭单位中制度性地强化男性对女性与孩童的权威[2]155。但随着人类生殖科技的变革,妇女斗争以及多面向的妇女运动不断发展,父权家庭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危机。“统计资料正显示的一般性趋势是:传统家庭形式中未经挑战的父权支配,妻子和子女对丈夫和父亲的依从的关系,都在弱化或瓦解中。”[2]180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和功能渐趋弱化。在卢梭看来,父亲在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认为“真正的教师便是父亲”,“愿孩子从母亲的手里转到父亲的手里”[2]26。父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了孩子的时侯,还只不过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人的义务;他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2]26-27因此,我们要重视父亲在孩子教育问题中作用的发挥,呼吁他们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

(五)夯实家庭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基础

在卢梭的教育理念中,孩子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把人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也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公民的过程。卢梭在一开始就指明了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区分,并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勾勒出“由个人和自然转入社会和社会关系,强调人类的互相依赖”的变化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促进个体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进行社会化的功能。家庭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个体个性、品德、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个体从儿童到成人的成长过程,即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由婴儿期的“自然人”转变为成年期的“社会人”的过程。教育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培养个体扮演不同社会角色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角色规范。家庭是个人最先进入的人际群体和社会组织,也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启蒙学校,因而家庭教育无疑是个体社会化教育的第一步。我们要夯实家庭教育这一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基础,并优化家庭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四、结语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单元,与之相伴生的家教与家风对家庭功能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家庭教育又对家风的塑造、和谐家庭的营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转型期,各种矛盾与不适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突显,家庭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面对家庭教育中令人堪忧的状况,我们需要进行调整,而《爱弥儿》中家庭教育思想的精华恰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贯彻落实同志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建设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将家庭建设置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宏观进程中,动员全体成员共同建设,其成果所有成员共享。

作者:米红 单位: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第9篇: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理论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43 ― 02

2014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经济进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决定于被决定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当下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然影响到中国社会各领域,作为教育事业,尤其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将如何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批判教育思想: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批判教育思想中最主要的观点是将“解放”的教育一直作为批判教育学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只有解放理性才能使人真正回到“自我”中去。而在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忽视了这种“自我”的回归。

(一)传统性理念:视学生被德育教育的受体

受体,即非主动性、相互性的一种状态。一直以来,教育被看作是对学生进行性格塑造与思想改造的使令性工作,往往一厢情愿地把学生“修理”成社会学要的人才,漠视学生主体意识,不顾学生意愿,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淡薄。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则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管教而不是重自觉,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整个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参与者,教育的旁观者。

(二)唯理性倾向:忽视学生主体活动的参与

传统的高职德育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形式,教师以授收式为主,偏重教学大纲知识点,轻视方法分析和运用的引导,学生则偏重对知识的记忆,轻视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既不能激发教师联想性思维,使教师运用知识来解释当下社会生活,也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陈旧性观念:忽略教师综合素质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的纵深推进,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职业教育的转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教育仅仅是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

二、反思性教育思想: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问题原因分析

反思,从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等思考,审视、分析当前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行为主体对自身既往行为及相关理念,自觉进行换位思考的认识和探究活动。其具有指向性和价值评判的性质。

(一)客观环境:社会大环境带来的挑战

一是经济环境的负面作用。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并由此催生了所有制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多元化,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热点难点问题逐渐增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滋生。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侵蚀着校园,给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强烈冲击。二是网络带来的巨大冲击。网络改变了我们的传统工作生活,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便捷,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不可控性,提供了空间上无界限、时间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各种各样极具自由度的信息以非常廉价的成本迅速传播,大学生由于自身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还不成熟,极易受到复杂多变的各类信息影响。三是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现实生活一些人的道德行为失范;人压迫人的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干部和群众关系并不是水融等等。这些社会上不良之风也在大学校园中滋长。许多学生考试作弊,师生关系的不正当功利趋向等不良风气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这种环境下,使得德育教育工作更为复杂。

(二)教师视角: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形成的瓶颈制约

一是信念不坚定。卢梭认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一些高职院校中,少数教师由于修养不够,理想信念动摇,对持怀疑态度,特别是对当今政治体制批评,却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加以推崇和赞扬,既不能潜心研究专业,更不能理直气壮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职业技能不足。一些教师从来不认真研究的经典著作,从而无法了解的精髓,形成真知。不少教师知识面狭窄,基础理论不够深厚。割裂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忽视了德育教育工作的规律。三是师生互动不足。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探讨21世纪对人才质量要求时提出了教育必须实行“五个转变”的思想,一些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没有很好地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当前,部分教师还在沿袭传统的完全单向的灌输方式,方法陈旧,形式单一,不能师生共同搭建德育教育互动平台,教学活动也缺乏民主和活力,其效果和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三)学生视角:面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

一是认识出现偏差,思想存在误区。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来职业院校是学习安生立命的技术,德育教育对于他们可有可无,尤其是一些学生将德育教育当成是国家思想钳制和思想专制的工具。二是道德状况复杂,价值判断多元。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成长在较富裕的物质生活、丰富的文化资源、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传递模式被打破,经典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整体而言他们对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观念是推崇的,但他们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导致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上出现矛盾。一方面在学校接受了正面观点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看到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有感到无所适从。

三、建构主义理论: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理论构建

建构,即是建立、构造和“建立结构”的双重意义,也就是建立系统整体结构。客观上,德育教育工作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求我们面对德育教育问题,运用哲学理念提升自己的研究主题;主观上,我们认为构建德育教育工作理论体系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须遵循。

(一)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相结合

传统,即“传而统之”,其“神”在于传递,其“魂”在于统摄人心,反映的是一种承前启后的文化自觉。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传统之中,离开传统文化的“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获得人们的心理价值认同。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对于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者来讲,就是要将传统的经典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深入研究学习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理清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性。同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及其中所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统文化因素,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切实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文精神,塑造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在教育方式上: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课堂上解决的只仅仅是认知问题,或者说是阐释理论问题,而其中大量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之外,甚至在以后个体人生实践中才能完成。因此,如果要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真正达到树德立人的目的,那就不能仅限于课堂的说教,而必须树立大课堂的思想观念,实现开放式的立体化教育。为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在课堂之外的活动相结合。切实遵循“联系实际,走进生活”的原则,将德育教育贯穿学生整个生活与学习之中。当然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职业生涯设计、主题辩论、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读书活动、科技活动、各科兴趣小组活动等等,通过这些课堂之外的活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会拉近他们和德育教育的实际距离,其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认知产生的共鸣,以及心灵上的陶冶都得到升华,切实使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在教育管理上:分级管理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根据部门和院系职能不同,可分三级负责:第一级由学院、系党委正副书记和院长组成,负责全面领导、协调德育教育工作。第二级第一部分为学生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主要负责开展班风学风,学生生活等日常管理工作;二级第二部分为专业老师,主要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专业、就业辅导。作为教师组成的第二级,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素质能力的大小和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将决定德育教育工作的成败。第三级是受教育者,即是学生个体。在此级中注重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中介、媒介作用,学生干部是组成德育教育的基础力量,他们更能很好地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学意识,开展自查自省活动。同时,针对年龄段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模式,对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或者大一学生,以塑造学习观念为目标。大二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应扩大接触面,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三学生可以通过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自查自省,同时通过职业规划课等形式,帮助其树立起“社会人”的观念。

〔参 考 文 献〕

〔1〕柏晶.马云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95―96.

〔2〕李文君.袁奋光.探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和培养路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04―106.

〔3〕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2010:47、5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