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

第1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期刊;数字化转型;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7.01.008

文章编号:1009-3729(2017)01-0060-05

当前,我国期刊的数字化经营转型已经成为关系到出版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期刊数字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由单一媒体的经营模式转变成多种媒体经营模式。在“互联网+”的加速推动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虚拟技术等新技术对数字出版产业支撑作用的不断加强,科技与出版的融合不断深入,在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的基础上,科技将促进出版业深层次的内容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与业态创新,带动出版业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推进出版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当前,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和受众的不断分化,出版产业的新业态已基本形成,正在向在线期刊、开放存取、数据库、手机出版、微信公众号等形态发展并逐步完善,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超星等为代表的数字期刊企业已经形成品牌效应。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4403.85亿元,其中移动出版收入为1055.9亿元,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整个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占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1.69%。[1]

目前学界关于期刊数字化经营的盈利模式研究,一般以宏观性、介绍性、描述性的研究居多,主要集中在营销渠道的表面,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忽视了对深层次上数字化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重要性的探讨。而且,实践中多数期刊社也仅仅认为数字化经营发展和盈利即是期刊上网加入数据库的收入,对作为期刊数字化产业的核心部分――盈利模式和盈利机制创新――重视得不够,这使得国内数字出版业一方面在产业规模上呈现出“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在产业链协作整合中盈利模式的组织构架不明晰,价值增值不明显,因而在“质”的提升方面相对弱化。我们认为,除传播技术之外,盈利模式的组织构架和盈利创新依然是期刊数字化经营转型的核心问题。鉴于此,本文拟在全面分析期刊数字化经营的“上游―中游―下游”的盈利卖点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期刊数字化经营转型的三种盈利模式构架,以供业界参考。

一、期刊数字化经营模式产业链的结构分析

出版产业链是出版相关方基于出版价值链增值所组成的联盟。我国期刊数字化产业链条以创作者、内容提供商、技术设备服务商、平台运营商、销售商、终端用户等环节构成基本结构[2]。其一,对整个产业链上游(创作者、内容提供商)而言,盈利可源于作者,比如收取版面费、稿件处理费、服务性经营活动等;或源于读者和企业等,比如发行销售等。其二,对产业链中游(技术设备服务商、平台运营商)而言,盈利主要是对获得的源数据进行加工和整合的二次文献开发和利用,以及广告服务销售等。其三,对于产业链下游(销售商和终端用户)而言,盈利主要是在新媒体终端上的发行,也包括服务性经营活动与相关延伸服务性经营活动,如专题培训、研讨会、推荐会、产品评价会等[3]。可见,期刊产业链涉及的单元多,结构复杂,其“上游―中游―下游”都有盈利点。然而,在产业链上游,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化技术不了解,对数字化经营转型目标不明确;在产业链的中游,大型数字出版商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差异性特征不明显;在产业链的下游,数字化期刊的营销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专业化的营销市场。期刊数字化产业链存在各环节收益分配失衡,进而影响协作关系的形成,阻碍产业整体发展。期刊和数字平台运营商的合作收入与邮发的收入都很低,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陈旧、发行渠道单一,覆盖面小、影响力弱,成为阻碍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瓶颈。因此,一个和谐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单元应具备全局观念,各操主业,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合作,从而谋求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和谐发展和整个产业链整体利润的提升。

二、期刊数字化转型下 “三次售卖”模式的组织构架

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要在经营与组织架构上融入新媒体的理念,加快组织架构变革,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数字化的经营模式,这是实现期刊产业链各个单元结构价值链环节增值并盈利,进而提升期刊竞争力的基础与关键。传统的“三次售卖”盈利模式为卖内容、卖广告、卖品牌。第一层次是“卖内容”,是对期刊内容本身的销售,即期刊的订阅销售。第二层次是“卖广告”,是以期刊读者群为受众的广告刊登,即广告销售。目前,国内期刊广告经营的模式主要有基于产品本身的经营和基于广告的经营。第三层次是“卖品牌”,即利用品牌优势资源,发展多层次的衍生a品,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市场化,如发行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建立数据库、网站、会展、品牌授权等。

我们所提出的期刊数字化经营转型的“三次售卖”盈利模式组织构架,是基于传统“三次售卖”盈利模式的提升和发展,是优化组合了传统纸媒和网媒的优良基因,充分吸收传统媒体的核心功能和线下优势与移动网媒的社交功能和线上优势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层次是“卖新媒体载体”,即卖多元化业态内容和新媒体载体,用户通过电脑、阅读器、手机,以及在公共场所的机场、车站、高校、银行、医院、办事大厅等场所触摸大屏阅读。第二层次是“卖新媒体广告”,广告可以做成音频、视频、360°旋转,通过分享链接、互动产生价值,广告与期刊内容粘在一起,用户看期刊内容就会看广告,互不分离。第三层次是“卖新媒体延伸服务”,即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信息流汇聚、公信力强、形态多样化等核心优势,利用网络杂志、社区、论坛、微博、微信、二维码、网络视频等新兴媒体形式,把服务卖给用户。期刊社等出版机构的“三次售卖”盈利模式,就其本质而言,是期刊社在经营过程中产业链各个基本结构单元盈利的构建、整合与延伸过程。

三、新媒体时代期刊数字化转型下的盈利模式

进入新媒体时代,期刊业必须由过去的重视内容生产转变为重视市场营销,理清思路,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制定明确的内容生产和产品营销战略,完善期刊出版市场盈利机制,以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新技术催生新媒体,新媒体推动出版业生产和营销方式的革新。微博、博客、视频、电子邮件、手机应用软件等,已经被国内外出版业广泛运用,并成为期刊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外期刊数字化经营的盈利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探索期刊的网络增值模式、加强内容的深度开发与制作上的机制创新、推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如国外著名出版机构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荷兰爱思唯尔出版社通过Springer Link和Science Direct等在线平台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英格拉姆内容集团通过内容资源创新实现经营发展;美国的和两大网站,其服务收费占到了其总收入的大部分。

期刊数字化经营转型的最终目标就是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可视化技术、智能技术创造提升传统媒体,使其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的新型媒体,因此期刊社必须通过开发多种新媒体经营途径,重视产品业态的多样化与衍生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及加长和加粗产业价值链上的增值服务,以实现其盈利模式创新。

1.重构创新内容盈利模式

在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如何重新挖掘、开发、重构、增值内容的价值,已成为数字化出版产业盈利的关键。在内容生产上,应重视原创,以满足受众对高品质、多层次、个性化信息产品的需求为目标,提倡深度加工,从选题策划到组稿编辑都必须坚持高标准,通过信息整合重构创新生产模式,在内容生产和编辑出版上实现创新。可通过信息的结构化加工和数据库存储来突破单一作品和媒体的传播局限,把内容分解之后再聚类传播,以实现个性化的按需服务,构造信息社会出版新业态。期刊社应学会利用自身的内容资源优势开发和出售数据库,实现内容的多层次深度开发,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和聚合性优势,利用跨媒体出版、数字复合出版,把期刊内容转化成图书、讲座、视频、音像制品,赢得产品利润。[3]这种以自身内容为基础,采用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多媒体形态复合、多种制作技术手段复合与多种媒体,实现作品“一次创作、多样展现”的创新内容盈利模式,可以使刊物信息的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4]

例如,英格拉姆内容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和信誉度最高的纸本和数字内容的发行商,也是通过内容创新经营模式的典型。为了解决信息时代出版发行业发展瓶颈问题,英格拉姆内容集团通过资源整合、机构重组,创立了专业细化、分工明确的六大分公司;通过汇集海量数字内容资源,建立内容信息数据库,形成内容出版的盈利创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英格拉姆内容集团电子图书已达13万多种,可通过Course Smart设备在线浏览8万种电子教科书,且经出版商授权的可按需印刷的数字资源达到60万种,每年有近25万种数字资源品种更新等。[5]国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构建了综合性数字处理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及内容数据库的新媒体产业化经营,衍生出不同传播形态的新闻产品,在内容产品的再生产和增值经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6]

2.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盈利模式

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媒体传播用户;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是:用户传播用户。也就是说,传统媒体的传播链是单向的,内容只能由媒体,通过传播为受众所接受;而新媒体上的传播链是双向的,用户既是内容的接受者、分享者,也是内容的创作者、评论者。传统媒体必须加强与新媒体的深度合作,利用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形式促进期刊销量和浏览量的增长,以下4种是一些具体模式。

(1)与大型知名数字出版商合作模式。期刊可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超星等集团公司合作,通过专业的制作团队进行资源整合和知识服务,以提高期刊内容使用效率,形成信息量巨大、制作加工专业的数据库,这样会使订阅量大幅增加,拓宽受众覆盖面。[7]

(2)期刊信息服务平台模式。期刊可通过由技术平台、运营平台、资本平台搭建起来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媒体平台传播,通过“内容+平台”的方式,对期刊内容进行适合网络传播特点的再编辑加工,以拓宽传播空间和销售市场。例如,新华文摘学术网是新华文摘杂志纸质版的延伸;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是为全民阅读服务的,可以给读者、编者、作者三者提供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在线平台。另外,还有《家庭医生E刊》系列、ZCOM平台上的《瑞丽》系列(《瑞丽・家》《瑞丽・裳》《瑞丽・妆》三部曲)、《中国国家地理》、《电影世界》、《IT经理世界》、《销售与市场》等,都是以平面媒体为基础,实现与新媒体的成功对接。[7]

(3)手机杂志模式。目前电信运营商已经将手机杂志APP作为其移动阅读业务的重要构成,作为第三方智能手机上的一种应用程序,APP上的每一种应用程序都拥有很多的使用者,杂志在APP上的传播比传统的互联网更有效[8]。手机杂志APP正逐渐呈现出“图文+多媒体+互动”的富媒体形态,在内容传播和产品创新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4)自媒体发展模式。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SNS应用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互联网产业链上重要的内容生产者,近年来,其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出现了几何式增长,市场和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凸显。根据腾讯的数据,目前微信公众号已突破1000万个,全国微信用户已达到6亿,很多期刊都已经有了微信公众号。[9]

3.增值服务盈利模式

期刊业要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必须保持对新技术、新载体的灵敏嗅觉,通过开展多种延伸服务经营,将自己原来的“内容提供商”角色转变为“服务提供商”角色,时刻以用户为中心创造价值,向用户提供专业化和多元化服务,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服务性商业模式,包括定制服务、信息服务、活动服务、平台服务、组织服务等。[10]期刊产业链连接着娱乐、体育、时尚、商贸、服务等诸多行业,我们可以通过加粗、加长产业链方式,将收入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如开展期刊订阅、开放存取、按次付费等项目,增加衍生产品、线下增值服务与按需出版等多种服务,以及广告投放、会员制度、培训活动、会议活动、讲座视频、商品推介和业务咨询等。学术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与审稿专家的良好合作关系,为相关企业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产品论证会等,请相关专家为企业的发展把脉,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供决策咨询服务。[11]另外,期刊出版者应积极在手机杂志中增加互动环节,向广大手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如英格拉姆内容集团公司通过“按需印刷,定制服务”,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价值;美国《好管家》杂志社设有食品、日用百货、家电等多个试验室,试验对象通过对商品严格的测试并进行安全、质量、优缺点等方面的认真评价,将结果及时地告知读者和有关商家。[5]

四 、结语

期刊数字化经营转型下的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是基于当前媒介融合的数字化发展环境下构建新闻出版强国的战略目标下提出来的。从媒介的实践层面来看,建立媒介融合环境下长效的期刊数字化盈利模式,是解放期刊出版生产力的关键所在。通过积极探索期刊数字出版领域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变革,可提供优质专业的出版内容和服务,实现出版业的数字化战略略转型,解放出版生产力。基于期刊数字化产业链的盈利模式创新,可通过新媒体产业平台,构建期刊“三次售卖”盈利模式的组织构架,从内容开发与重构、新旧媒体融合、增值服务等方面进行新,以形成多元化经营并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使传统媒介产生新的造血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升自身的传播力。

参考文献:

[1] 魏玉山.2015―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J].印刷杂志,2016(7):20.

[2] 于春生.数字期刊产业链价值创造与收益分配[J].中国出版,2012(9):33.

[3] 向飒.媒介融合中期刊经营模式转型的突破点和路径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79.

[4] 张雨晗.全媒体出版:现状与未来[J].现代出版,2011(3):16.

[5] 贾立政.感受美国期刊数字化转型[J].新闻战线,2014(3):27.

[6] 文之强.以新媒体为核心建立三次售卖模型[J].中国报业,2014(4):14

[7] 向飒.媒介融合下的期刊数字化发展生存之道[J].传媒,2012(8):30.

[8] 周小玲.学术期刊如何实现微信传播? [J].社会观察,2014(10):12.

[9] 向飒.论媒介融合下期刊品牌影响力的网络传播策略[J].出版广角,2012(8):70.

第2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

从海外市场来看,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正越来越大,以往钟情传统媒体广告的商家,纷纷“移情”网络媒体。目前,MSN在主页上的显著位置、24小时的广告位费用在数十万到100万美元之间,而4年前同等的广告位售价仅为2.5万至5万美元。前不久在美国连续发生了多起传统媒体收购网络媒体的事件,如道琼斯收购MarketWatch、华盛顿邮报收购网络杂志Slate、纽约时报收购等等。这些事实都说明了,网络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延伸,其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优势,必然使其有机会超过传统媒体,也使得对于网络媒体盈利模式的研究也更有必要。

中国的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不过十多年,但发展速度非常快,经国务院新闻办批准刊登新闻的网站已经达到了150家左右,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为CNNIC)《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11亿,比2004年末增加了1700万,网民普及率达到8.5%。其中网民的上网目的中,获取信息又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对网络媒体的认识,已从最初的片面理解为追求点击率,到树立品牌意识。许多网络媒体已经意识到单纯依靠提供信息获得“眼球经济”,进而吸引网络广告,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网络媒体也不可能奢望一夜暴富。它需要经营者的坚持、胆识和创新,找到适于自己的长期稳定的盈利模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大道。

虚拟经济与网络媒体

“虚拟经济”一词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以一种抽象的、虚拟的价值形式来存在和运动,目的是通过这种运动来追求利润最大化。(2)

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种重要形态,它是从实体经济中发展过来的,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一种需要。特别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虚拟经济的工具,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到实体经济中最需要和最有效益的部门中去,进行资源配置,并为各种生产和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研究虚拟经济下网络媒体盈利模式,要从两个方面同时推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虚拟经济的经济规律,如边际效应递增规律、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经济因子等;另外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虚拟经济环境下的资本手段,如发行股票、并购等形式,来获得发展盈利模式所必需的资金。

在传统经济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经济分析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但是在虚拟经济中,这一规律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际效用出现了递增。一条有效信息,在消费过后,依然存在,成千上万的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有效信息,消费的人越多,信息就越值钱。同时,复制一条信息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于提供信息的网络媒体来说,只要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将在虚拟经济中获得比实体经济中更加可观的收益。(3)

虚拟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网络媒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跨地区、跨媒体的整合以实现多传媒共同传播,充分利用采编资源,制作高附加值、高利润的文化产品,细分受众市场,完成目标市场的覆盖,将成为中国网络媒体盈利模式的最大趋向。

站在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网络媒体应该针对已经成熟的盈利模式加大投入,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虚拟经济环境下,一种盈利模式的成功,并不代表着市场能够接受它,即使它能为企业带来足够的利润,也可能招致市场“用脚投票”。同时,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在选择盈利模式的时候,也应该考虑到网络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中,更要考虑到不同媒体间的盈利模式是否能够互通,是否被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接受。

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管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流。在虚拟经济环境下,管理的中心环节就是要解决三大流的时空转换界面。网络媒体则正好适应了这种空间的转换,网络媒体目前只面临着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转变,这就决定了传媒业是虚拟经济与传统经济实现产业对接的最佳突破口。

中国的网络媒体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扩大了市场空间,做到了由实到虚。但要真正获得利润,就必要做到由虚到实,实现与传统媒体以及传统行业的对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网络广告、移动增值、网络游戏以及搜索引擎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与传统媒体以及传统行业发展有联系。由此可见,网络媒体的行业发展趋势,就是要与传统媒体及传统产业对接,拉长网络经济产业链,构建网络访问流量转换为产品收入的稳定的商业模式。如果没有把产业链条拉长,没有构建基本的网络产业链条,最后的投资回收不了,最终只能是衰退。

网络媒体的新形式

从2005年开始,国内的网络媒体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一些新的业务模式的拓展及新的业务增长点的发掘上。在互联网通信方面,以流媒体为平台的网络电视(IPTV)、网络视频,以及即时通讯业务,包括网络影视、视频聊天和视频邮件等新的业务模式,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在网络媒体方面,被称为WEB2.0的网络应用技术也越来越多地成为热门话题。这些技术包括Blog、RSS、Wiki、IM、SNS等。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互联网模式的发展。

中国博客规模发展情况(4)

与传统网络媒体相比,Web2.0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利用技术手段,吸引了更多的网友来关注,这也适合了虚拟经济下的有关定律,而使得资本市场更加青睐这种模式。

对于一个Web2.0式网站而言,除了依靠开放式技术搭建平台外,还必须有不可被复制的竞争要素,如技术、品牌、营销、客户关系等已被传统产业竞争所证明的必须要素:从网友来的信息,应用于产业经营,再反馈于网友的网络本色才是互联网产业的核心价值。

如果说Web2.0是一种信息交互上的革新的话,那么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新媒体上的应用,则应看作是技术层面革新的。特别是在目前网络技术已经相对发展到一个成熟的时期,新的传输技术已经能够让音频和视频在网上流畅传播,这使得网络新媒体在传播多媒体信息的时候更加便利。目前已经被业界看好的技术,包括网络电视(IPTV)以及流媒体增值服务。

中国IPTV市场规模及预测(5)

IPTV,又称为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在业务上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具有双向互动性,用户不再是仅仅单向被动地按照时间表来接收电视节目,还可以主动点播;二是可以在普通电视机上简单实现多种互联网增值业务,如网络游戏、远程教育、可视电话等。

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要吸引更多的用户接受和使用IPTV,一方面要符合人们已经养成的普通电视终端的使用习惯,降低转移成本;另一方面必须提供较之普通电视和有线电视更有价值的电视节目和差异化服务,这是保证IPTV成功运营最重要的商业因素。

移动流媒体市场规模发展情况(6)

移动流媒体在影视、交通、广告等领域的应用将前景广泛,为传统媒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终端和网络的升级,移动流媒体用户数2005年预计达200万人,市场规模达到2亿元人民币。但由于流媒体业务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市场的不确定因素较多,2006年移动流媒体用户数将达到1000万左右,市场规模约16亿元人民币。

网络新媒体的盈利模式

从盈利模式的创新度去分析,web2.0并没有给传统的网络经营者们带来新的冲击。无论其怎样鼓吹创新的价值,web2.0的盈利模式仍没有突破传统的广告及无线增值业务,还是对于传统网络媒体的一种“复制”。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进入Web2.0并不是对于目前网络传播形式的否定,而是应该将它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

互联网用户对IPTV付费方式的选择倾向(7)

IPTV的盈利模式较为复杂,从理论上来说,交互式的业务使得IPTV有了收费的可能,但是通过有关财务测算,IPTV收费每月至少应在30元至60元才可能在5年内收回成本。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用户所能接受的视频节目的收费很难支撑IPTV自身的发展,因此还需要通过插播广告的形式获取一些收益。有关专家表示,IPTV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运营商期望IPTV能够开启一扇增值业务发展的大门,最终建立一种按内容和业务收费的合理盈利模式。

相比之下,流媒体增值服务的盈利模式就要多得多,目前网络媒体的几大盈利模式几乎都可以移植到流媒体增值服务上,特别基于移动网络的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将使得整体网络游戏产业出现新的增长动力,也会带来更大的盈利空间。

其实,无论是Web2.0,还是多媒体的盈利模式,都可以看作是目前虚拟经济环境下盈利模式的延续。从原理上来说,并没有对盈利模式进行创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网络新媒体在交互形式,以及技术上进行了变革性的更新,因此根据虚拟经济中的梅特卡夫定律来看,它就有比传统网络媒体更大的盈利潜力。

网络新媒体不只是单纯提高技术竞争力,而是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来争取网友,赢得成功。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一种正向竞争手段,那么价值创新则是侧向竞争妙策(8)。

虚拟经济环境下,存在着一种网络经济因子K用以表示这样一种网络经济现象,与传统经济相比较时,在受益类经济指标上表现为乘数作用,而在成本(费用)类经济指标上表现为除数作用(9)。以Web2.0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互联网浪潮,并不是网络媒体的穷途末路,事实上,网络媒体纷纷在自己的服务中加入了Web2.0和宽带的成分,对它们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它们对自身调整的决心和速度。

目前,KPCB、Accel Partner、Matrix Partner等国际风险投资商腰装数十亿美元,将于今年扎堆中国。对于网络媒体来说,如果能够快速进入新媒体的“阵地”,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减少自己使用流动资金进行投资,也是节省费用的方法,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盈利能力。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进入网络新媒体的门槛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只要网络媒体想进入,它就可以进入。因为网络新媒体除了技术本身之外,并没有在营运模式上有更多的创新,特别是在盈利模式上并没有很大的创新。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进入网络新媒体,不应认为是寻找新的盈利模式,而应该认为是为现有盈利模式寻找更多的用户。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的确立,取决于科学的“定位分析”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特别是在虚拟经济的环境下,发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手段较以往更为重要。只有当网络媒体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目标上获得成功时,我们才能说它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

当有了一种客观上能做到使数以百万计客户群与数以百万计网络媒体新闻中能准确有效地撮合配对机制,使所有客户能准确及时地在浩如烟海的媒体产品中享受所需要的业务,这就解决了需求与产品的一致性配对问题。同时加上这种盈利模式不能被模仿的因素,这种盈利模式,就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模式。搜索引擎以前没有人认为它可以赚钱,包括GOOGLE的两个年轻人在当初做的时候,没有想到一个盈利模式,但现在结出很好的果实,已经成为网络媒体最为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具有强大的“注意力”,无疑是其能成为盈利模式的重要原因。

在虚拟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S LAW),实际上是对以注意力为基础的盈利模式的最好例证。梅特卡夫定律认为,网络的价值与互联网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使用网络的人越多,网络资源才会变得越有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总价值。(10)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注意力”,与单纯追求点击率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更可以被认为是树立品牌意识,其所追求的是需求与供给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匹配。一个好的盈利模式,其本质并不是仅仅从用户那儿赚来钱,它也为用户创造价值。

要让“注意力”发挥真正效益,就涉及另一个概念:影响力,其认为受众不仅注意到了网络媒体的信息,而且还实实在在受到了影响,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自愿还是被动,并且付诸了消费。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效能是从两个层面进行的,第一是强调注意力,即信息传播送达的广泛性;第二是强调影响力,即所传递信息对受众的影响程度。注意力并不等于影响力,并且注意力未必都能转化为影响力。在同一个市场上,那些具有规模优势的传媒,在定位相同、内容同质的情况下,总是要比那些没有规模优势的传媒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以网络广告为例,广告额和广告收费标准的多少,取决于它对多少、什么样的受众有多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力,而仅仅是受众注意到了,那实际上等于是无效广告。影响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

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想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模式,就要在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上有所创新。首先就是如何吸引受众的视听,凝聚起足够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并成为媒介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在接触环节上吸引注意、凝聚受众社会注意力资源的主要竞争手段,一是靠媒体规模,二是靠媒体特色,三是要构筑受众对于网络媒体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只有持续不断的接触(即保持)才能使传媒的影响力因时间的延续而价值“丰厚”起来,这在目前网络媒体“同质性”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

另外,网络媒体应致力于降低用户在选择网络媒体产品时的辨识成本,也就是能够尽可能地做到用户在选择网络媒体时,不需要有太多的考虑,这也就是一个树立品牌的过程。对于网络媒体来说,要管理和维护那些可形成受众与消费者忠诚的有形和无形(因素)的混合。(11)对于网络媒体来说,树立好的品牌,并不是去塑造新而独特的东西,而是操纵原已在人们心中的想法,在顾客心目中占据有利的地位(12)。

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盈利模式中,就有一点“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作出关键贡献”。在传统经济中,网络媒体往往会针对单一盈利模式,特别是目前已经能够带来巨大利润的盈利模式加强投入。但是在虚拟经济环境下,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引起投资者的关注,而且也难以进入其他盈利模式并获得领导地位。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传播手段和信息多元化方面有优势,但是同质性无疑是最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网络媒体应从资讯的有用与重要、情感按摩与价值认同与个性化发展等相关的方面打造核心竞争力,努力降低用户在获取资讯时的成本,努力提升用户的品位,并按此方针制定相应的盈利模式。

(作者单位:东方网)

注释: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2)严明:《虚拟经济》,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3)(9)孙健:《网络经济学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4)艾瑞市场咨询:《中国博客市场研究报告》,2005年8月

(5)艾瑞市场咨询:《2005年中国IPTV市场研究报告》,2005年8月

(6)易观国际:《移动增值服务-流媒体专题报告2005》

(7)艾瑞市场咨询:《UserSurvey的邮件问卷调查》,2005年5月

(8)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孙健:《网络经济学导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第3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电视盈利模式频道专业化数字电视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二、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三、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第4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第5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

谈从业经历

在谈及离开网易的原因时,方三文称:“自己干,挣的钱多嘛。”玩笑后他表示,“不过这些都没那么重要,主要是有别的需求。我在网易也能一年挣个一两百万。但在这种大公司里面,你只是一个环节,上面有人,下面有人,经常会感到相当无力,什么都搞不动。”

“过去了的都成为美好”,对于过往经历他心怀感激,他从中收获了价值观、思维方式、方法论等方面的磨练与积累。在优质的纸媒,他学会的是坚持用价值投资的眼光看待事物,而在网易,他近距离地领略到了“未来必将取代纸媒”的互联网的威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过去从事过媒体、互联网的工作,现在感觉是进入了一个投资的领域,看来是没有关联其实是有紧密关联的,实际上我现在做的工作不能叫投资方面的工作,只能说是利用媒体这个思维方式、互联网这个传播平台。实际上是一个互联网、媒体、投资三者交会的一个产物,这个东西正是我过去的工作经历和主要的兴趣之所在。”

谈网媒变迁

2011年底,方三文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网络媒体形态的变迁,网媒的盈利模式也在逐步演进,电子商务这块蛋糕正在被诸多有识之士做大做强。

“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形态和盈利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方三文表示,在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中,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门户网站是编辑推荐给用户内容,能够初步满足用户对公共热点的关注需求,但是因为人的能力原因、展示位置原因和政策原因等,经常会出现偏差,这里的信息特征是共性;搜索引擎是用户主动去寻找内容,这一点,可以初步满足用户对自己感兴趣信息的获取需求,体现了个性的信息特征,但不能满足对公共热点的关注需求。而在社交网络,用户更多获取到的是好友推荐的内容,基本由个性化定制加好友推荐结合而成,同时满足主动索取感兴趣内容和被动获知热点的需求,这就体现了共性加个性的特征。

从传播链条上,最初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由新闻源到记者、编辑、经过发行渠道最终抵达读者,链条越长,效率越低,满足用户所需信息的偏差越大。而对于时下横行的社交网络而言,它实现了由新闻源直接抵达用户,中间环节都被省略掉了。“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读者也从单向度的接受者变成了参与者和者。”方三文说。

谈盈利模式

“网络媒体形态的变迁同时引起了广告模式的变迁,网媒的盈利模式由此产生变化。”方三文分析,从最初以浏览为主的广告,到搜索引擎以用户点击成为主动行为,到现在用户主动购买为主的社交网络,“最初的浏览,其目的之一是影响另一场景下的购买决策,转化率较低。”方三文解释,首先是这种广告形式不匹配用户的需求,比如上新浪首页看新闻,同时出现一个汽车广告,这和用户看新闻的浏览行为是不匹配的,也无关联。如果说用户主动通过搜索引擎去搜索这款汽车,那可以认为他有购买的要求,起码是先关注。

到包装一体化方案的CPS模式下,如果商品由站方提供(采购或自己生产),站方搭建交易和支付体系,那么站方盈利模式就从广告变成了电子商务。这也意味着搭建了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但CPS到电子商务还有一步距离。”方三文说,CPS还是典型的淘宝,点击及购买。但还有一些形式比如美丽说,它链接到淘宝,最终是以成交额来结算广告费用,这里可以认为是CPS广告。“到什么时候才算电子商务呢?打个比方,美丽说不链接了,直接销售,就变成了一个电子商务平台。”

谈电子商务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盘子越来越大,2008年中国网络经济市场结构中,电子商务只占19 .4%,但到了2011年已经占到36%;与此同时,网络游戏“缩水”最明显,从2008年的29 .6%缩减到2011年的18%。方三文笑称,其实不是网游缩水,而是因为电子商务成长快速、份额变大。方三文同时认为,电子商务最成功的例子是道具收费模式的大型角色扮演游戏,他解释,联网的游戏即是社区,网站卖的就是社区里需要的东西,而且卖的是虚拟物品,不需要物流和配送,交易成本非常低。

第6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用户为王;web3.0;个性定制;全模式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济危机以来,相对于整个传媒行业的萧条,人们对股票、债券、外汇、基金、理财等财经资讯的关注却日益增长,网络财经媒体已经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从Web1.0到Web3.0:财经用户体验的嬗变

1.“用户为王”时代的来临。个人认为,“用户为王”的规律在当前网络财经信息服务行业完全适用。从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角度看,目前财经网站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受众在网站之间的流动性相当大,各个网站竞争十分充分激烈,市场地位在短时间内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化。网络财经媒体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用户,用户在市场中转换成本并不高,无论是广告主、投资者还是用户,都按照用户量(网站流量)和用户依赖程度(网站黏性)来判断网站运营的好坏,以此决定预算的流向。用户是市场所有参与方共同关心的指标,数字时代的信息产业将从以应用为中心走向以用户资料为中心,谁拥有最多、最智能、最结构化、最准确的用户数据,谁就拥有绝对的优势。

2.网络技术的升级换代。相对于纸媒和电视媒体,网络财经媒体对网络技术变革的依赖性和灵敏度更大。从Web1.0到Web3.0绝不仅是时髦的技术新名词那么简单,背后代表的技术变革和升级换代与财经网站的用户体验紧密相连。国内不少证券门户网、传统媒体网站都属于“第一代”网站,都局限于Web1.0技术下“传――受”单向信息传播。Web2.0使互联网从单向传递变成了双向传递,从中心化完成了去中心化。交互、影音和便捷的搜索共同组成了web2.0的特征。从Web1.0到Web2.0时代,博客、股吧、个人门户三种模式让网络财经媒体真正意义上进入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财经”时代。

然而,Web3.0才是真正意义上将技术与用户全面链接的阶段。Google财经以搜索中国股票和基金信息为主,整合了中国在国外上市的公司信息,还能获取世界范围内(如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所有公司的信息,它的最大特征是个性化与信息定制,让网络真正成为为用户服务的工具,它整合了个人所需要的财经资讯与服务,并使这些资讯和服务在各种终端都能自如自如使用。纵观web1.0、web2.0、web3.0时代网络技术变革对财经网站的作用,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脉络:技术越升级,财经网站与用户就越贴近。技术变革时代网络财经媒体的嬗变最根本的就是用户体验的升级换代,财经网站只有找准定位,将定制服务融入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当中来,才能将用户量(网站流量)转化为收入。

二、从广告到个性定制: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1.个性定制:破解互联网“免费困局”。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是“免费时代”,作为财经媒体却可以通过个性定制打破这一困局,财经新闻和信息具有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必有用户愿意付费。另外,网络财经用户多为商业机构的精英,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是财经网站通过收费,将普通和专业用户区分开来,受众群相对稳定,是广告商最为看重的那类消费人群。可以说,网络收费是一种必然趋势,财经网站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从盈利模式来看,国内各家财经网站所采用的盈利模式无外乎三种:广告销售、信息与资讯销售、股票软件与理财工具销售。网络财经媒体的盈利模式当破除传统媒体单独依靠广告主的弱势地位,个性定制收费服务将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市场新趋势。

2.精确定位:个性收费的基本前提。市场营销学中的STP分析方法,包括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受众、市场定位三个步骤。在分析网络财经媒体市场需求时,因为其需求的小众性,必然要求一个极其鲜明和具体的精准化认识,市场细分和确定目标受众对于个性化定制收费服务异常重要。网络财经媒体在确定采用何种盈利手段之前,必须对网站所依托的母媒体及网站本身的优势、劣势作细致分析,找到网站所有可能的利润增长点,切不能跟风和盲目模仿,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尝试在有内容优势的方面开拓收费服务的新领域。为订户提供其所需要的高品质的服务,这是实现收费的根本。精心选择恰当的收费项目,一定要是受众愿意付费的服务,否则将有可能因进入门槛提高而吓走一批忠实用户。在价格的制定和付费方式的选择上要人性化,要考虑所针对目标群体的实际收入情况、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

三、未来网络财经媒体盈利模式探讨

Web3.0技术将在21世纪全面铺开,财经网站在形式、功能上都将含盖更多的可能性。互联网正以“社区化、移动化、应用化”向前发展,互联网三驾马车――以技术带动的百度、以社区带动的腾讯、以B2C电子商务为的主体的阿里巴巴给我们以借鉴,个人对于未来网络财经媒体盈利模式的构想也是基于信息定制、社区互动、电子商务三种模式上建立。

1.信息整合基础上的付费信息定制服务。以证券分析软件为主要依托,借助数据整合和查询功能将软件中各种数据整合进网站中,达到软件与网站信息、资源一体化的效果。通过网站数据整合及数据库内外部查询功能,将外部数据整合进网站并实现同步管理。还可以开通短信功能,开发出各类“付费信息套餐”,证券分析软件的使用者可以利用短信系统,购买财经衍生产品;使用者还可以利用站内的及时短信系统为付费用户提供一对一的财经解答、股票诊断等服务。

2.内容共享基础上的精英会员社区平台。建立财经类论坛,扩大会员在线交流平台。将会员细化分组,设置会员网站浏览权限、有效期,订阅信息费以及享受的各种折扣,在此基础上整合多种论坛程序,实现用户一站通行,打造精英博客,提升用户黏度和挖掘用户资源,增加原创财经信息或分析报告的曝光率。另外,提供对WAP的全面支持,利用WAP浏览器使网站的信息访问在手机用户群中的得到延伸。同时,网站应该支持不同财经站点间的内容共享,形成财经信息交流网站群,使网站与广泛的财经网站站点间RSS的交流成为可能。

3.客户关系管理基础上的电子商务系统。未来财经网站需要具备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块,从售后服务到客户关怀,以不断完善客户关系、互动方式、资源调配、业务流程和自动化程度等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建立的客户关系数据库与网站会员数据必须解决整合统一的问题,突破区域限制,让软件使用者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销售团队现有客户与网站会员挂钩、会员信息整合。客户在登录网站后可以享受“流线立体式”服务体验。

总之,技术变革下的网络财经媒体盈利模式新旧相容相生,并非是取代消减的关系,而要实现兼容并蓄的“全模式”梦想,这并然必然会涉及到资本运作与永续经营。并购是手段,模式是目标,通过重组技术设施和媒体资源,来创新和确立新的商业模式,这必然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祝兴平.媒介融合背景下平面媒体运营模式的变革与创新[OL].中国报业网.2009-5-18

[2]梅波.中国个人财经媒体的想象与体验[J].今传媒(学术版).2009(09)

[3]刘芳,袁健.web3.0互联网盈利模式的设计与系统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17)

[4]周鸿.免费是商业模式而非盈利模式[J].商学院.2009,10(08)

[5]王庆柱.中外财经网站的内容结构比较分析[J].传媒观察.2007(7)

[6]甘露.西方财经媒体网络盈利策略[J].中国记者.2005(6)

第7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传统媒体;竞争;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53-02

一、引 言

当今的中国市场显然已经不再是之前可以通过某种产品或者一个创意就能独步天下的时代,如一些专家学者所观察的那样,中国市场在成长的过程中迅速进入了同质化严重的微利时代,那么谁才能赢得未来呢?而事实上,只有那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得当的、运营良好的商业模式,才能持续获得比同行更高的利润。对于提供信息且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尤其是传统媒体行业,更加需要具备赢利的商业模式。

二、优化核心功能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它们的核心功能都是提供信息,沟通受众,服务受众。而作为传统媒体要想与新媒体竞争,就需要优化自己独特的核心功能,而这种功能必须是传统媒体独具的,或者是不容易被复制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模式也可以称之为差异化的盈利模式。

(一)差异化内容

与网络的即时速度相比,传统媒体的任何抢先报道都将湮没于巨大的信息海洋,因此这里的差异化内容不是单纯地强调独家新闻,而是指要根据各种传统媒体自身的特性,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差异化内容。《金融时报》中文网首席经济事务评论员陈旭敏就认为,《经济学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懂得杂志应该作什么。在网络速度下,杂志报道新闻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因此,专访、专栏和深度调查更成为杂志的差异化内容。而对于报纸来说,让报纸真正具有价值的是印刷在纸张之上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而非承载信息的新闻纸本身,因此报纸也可以做好深度报道,培养知名记者和编辑,在竞争充分情况下,记者与编辑的业务能力就成了核心功能,他们所呈现的新闻内容也是差异化的,百姓喜闻乐见的。同时也可以根据《文摘报》的形式,发掘旧闻新读的价值等。对于差异化内容的制定,同样适用于广播电视行业,如湖南视“快乐中国”定位下的一系列内容的制作,包括偶像剧,选秀比赛,同时还实现了内容的二次乃至多次售卖等……

(二)个性化增值服务

Web2.0带来的理念就是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及可用性。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并不意味着双方之间的排他性,而是提供更多个性化增值服务,面对挑战,传统媒体就必须整合各种各样传统的和新型的介质,也即是媒介融合。要强化传受互动,让传统媒体真正影响生活。传统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新媒体的资源,如网络、手机等,建立和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在纸上、纸下和线上开展读者活动,不仅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并在更深层次上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守望功能。通过长期互动,传统媒体可以充分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望,形成它独有的数据库资源,这也为广告营销等经营活动提供支持。比如现在的个性增值服务有试听、试阅读、试下载等,它们既可以让受众真实体验,又能实现与受众的即时交流。而在未来的竞争中,谁最能体现受众的需求,贴近受众的心理,谁能在受众碎片化的情况下,争取某一领域的受众最大化,也就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三、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传统媒体数字化

新技术的革新,已经改变了传媒的生态结构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因此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果固步自封,对新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反应迟钝,那就面临着生存危机。麦克卢汉认为,一种媒体并不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体,只是把它逼到了最适合自身特质的角落中去了。因此传统媒体只要能够利用先进技术,优化自己的硬件设施,还是能够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

随着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和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逐渐消解了传统媒体把持信息收集与的权威,传统媒体的“按份售卖信息”的盈利模式自然也就变得无处发力。面对这样的现实,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单一的技术平台(网络版)的改造,而是必须通过这一数字化实现产业价值的创新,建立新的盈利模式。

作为传统媒体的旗帜,纽约时报集团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通过研究它的转型路径,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产品的开发与布局的思路,总结它的实践经验,将对我国的传统媒体寻求未来的盈利模式具有启发意义。

在内容上:1995年,《纽约时报》就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媒体公司,并将报纸内容原封不动地搬上网站;随后成立了独立核算的《纽约时报》数码公司,负责纽约时报网站和波士顿环球网在内的50余个网站的业务,并设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以供读者查阅;2005年纽约时报集团以4.1亿美元收购了生活类资讯网站,通过它来生产更加符合互联网价值规律的内容――“关于知识的知识”[1]。

在经营上:1995年的数字媒体公司是沿用传统媒体的团队与经营思路;到1999年初,公司以网上网下两结合的模式建立一个独立个体,组织6个工作组专门负责《纽约时报》及其网络版的产品开发、营销、管理和内部协调。工作组直接对“数字领导委员会”(由首席执行官和执行总编辑等高级官员组成)负责。经过磨合,公司最终又把所有的互联网部门合并成一个新的独立公司“数字纽约时报”;同时,《纽约时报》还成立了业内第一家网络研发部门,来研究互联网用户的喜好,以此满足广告主强烈的精准投放需求。

在收费策略上:《纽约时报》网站经历了从对国外免费到国外收费,再到国外免费,最后又转向了对高价值产品(如网站推出的“时报精选”)的收费模式。

根据2009年6月尼尔森公司的报告,它的网站位居全球新闻时事网站前五,并达到了持续盈利。

四、资本联姻传媒

媒体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资本的增值,媒体的经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资本的增值要求。媒体经营管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本运营的过程,是对媒体的各种要素进行配置,促成其有效流动、优化结构的过程。媒体经营的目标即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追求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一)资本运营

媒体的资本,指的是媒体经营性资产,包括和新闻业有关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等产业,也包括媒体非新闻业的产业部分。现如今,从“报业集团热”的背后可以看出媒体经营者对于重新配置资源强化竞争优势的心态,但是仍然不乏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扩大经营规模,既没有达到从规模数量型向优势高效型的转型,也没有实现从粗放型的发展向集约型的转变。而媒体之间的竞争,需要有大资本进行支撑,但是由于媒体自身行业的特殊性导致资金的积累非常有限,过程漫长。现阶段,我们已经借鉴国外媒体在资金积累上的办法,如媒体的跨行业合并,从行业外得到自己的资源;二是允许媒体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出现,从社会上获取资本;三是行业外大资本投入媒体产业运营。湖南卫视通过与盛大的合作,就是为了借助盛大的优势,拉长自己的产业链,占有广泛的受众,实现了内容的资本化,最终达到双赢。

(二)“微支付”

微支付,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宏支付而言的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支付方式,在满足安全性的前提下,简单高效,而且每一次交易的费用非常低,如网站为用户提供搜索服务、下载一段音乐、下载一个视频片段、下载试用版软件、手机提供铃声下载等,由于所需费用少,受众或消费者对此不敏感,而形成的一种成功的赢利模式。美国市场调查机构Strotegy Anolytlcs的一份虚拟世界战略服务研究报告中预测:微交易的收入规模将从2008年的1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73亿美元。传统媒体在具体措施上,可以将信息内容进行专门化的制作,如《纽约时报》的做法,精选内容收费;也可以将信息的呈现方式由单一新闻变成富新闻,而在这方面的典范就是豆瓣网,用户在浏览评论,看推介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书的购买信息等,从而将人与书,书与书,书与网站,人与网站紧密结合起来,用户驻留的时间越长,那么这个平台就可以从这些附加服务中开发市场,提供衍生品,获取增值收益;也可以利用其它的终端产品,如电子阅览器、手机等,实现增值收益,从而实现了内容的多次售卖,达到盈利的目的。

五、结 语

通过以上的初步分析可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并不是毫无招架之力,相反它们的关系更趋向于竞争与合作。而作为传统媒体,它需要做的就是在变动中不断更新自身的传统盈利模式,创新盈利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内容优势以及公信力优势,打造差异性的不可复制的内容生产力,在传媒行业里创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形成自己的稀缺资源,提升核心功能。同时,又要利用先进技术,与时俱进,改进自己的经营平台,开辟新的新闻生产模式。更重要的是,优化配置自身的这些要素,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追求最高的资本投资回报率。

第8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电商发展模式 大众创新

Johnson研究发现商业模式由价值主题,盈利模式,关键资源,关键过程四部分组成。本次对新媒体背景下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Johnson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当今商业模式创新中商业生态系统建设及开放创新两大趋势。

一、电商发展模式之价值主题创新

(1)价值主题设定。本次对电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的价值主题设定为通过激发用户创新提升整个电商生态系统的价值。即围绕电商提供的产品、电商发展中的难题、电商上游合作伙伴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产品及需要进行创新的议题以用户兴趣、专长为市场细分标准进行产品创新或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机制创新。

(2)价值主题创新关键点。区别与之前的价值主题创新关键点在于通过企业的购物平台,搭建消费者交流平台,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交流讨论分析新产品使用感受以及对产品建议的机会,还直接开放企业创新窗口使用户直接参与不涉及商业机密部分的其余商业过程。

(3)价值主题承载平台。价值主题承载平台选用Timmers对商业模式分类之一-----虚拟社区平台,将传统的电商环境与社区推进功能相结合,但并不仅仅将虚拟社区作为电商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互动区域,虚拟社区功能还可根据Tapscott 提出的商业网络中以合作伙伴、顾客、供应商价值交换为基础的价值地图理论,将虚拟社区平台扩大为电商为合作伙伴如第三方平台、上游合作企业与消费者交流的中介平台,及虚拟社区包含整个电商商业生态系统。

二、电商发展模式之盈利模式创新

(1)根本盈利模式奠基。本次对电商发展的创新模式最根本盈利模式仍以流量为主,通过虚拟社区用户参与创新活动,通过合作连接其他自媒体进行分享,增加消费者横向交流,将更多潜在客户吸引进来,增加电商流量从而增加购买量。

(2)创新盈利模式增值。本次研究创新的盈利模式通过创新众包使整个电商生态系统增值。从一些产品环节创新议题到整个产品生命线逐渐众包给虚拟社区用户,通过创办比赛、商品奖励或者通过粉丝效益利用心理激励等激励机制鼓励用户,此外通过虚拟空间互动,使用户之间、用户和企业间建立现实世界里的“非交易依赖”也是该模式包含的激励机制。

三、电商发展模式之关键资源整合创新

(1)用户主导型关键资源整合模式。企业将顾客作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对用户资源进行整合进行创新活动的主要采用用户主导型资源整合模式。模式主要为Enkel提出的“需求信息”模式即公司整合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信息及创新观念,顾客主动参与进产品创新早期阶段,或者用户通过“解决信息”即在创新观念转化为商品时表达建议,这两种模式中消费者都处于创新的主动地位,缺少企业引导,容易导致用户需求和企业其他资源不匹配的情况。

(2)企业主导型关键资源整合模式。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举办比赛如宝马公司创办未来企业助手系统、远程信息处理、线上服务概念竞赛或通过专业信息平台如威客-猪八戒网企业需求信息将企业放置于主动地位。但企业主导型模式缩小了用户思维发散的空间,用户也缺少对企业的归属感。

(3)关键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以往企业需求、用户需求的整合都是单向,笔者通过对电商发展模式创新,将顾客自发UGC与企业需求整合,使创新模式变为双向,消费者以自己的需要、专长、爱好为基础可以自发提出建议和创新想法,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信息。

四、电商发展模式之关键过程

(1)平台搭建及完善。电商发展创新模式中社交媒体的搭建不仅仅是平台的搭建,更是生态系统的构建,并且与线上购物平台连通,电商发展模式以购物平台为主,社交媒体为辅,常规功能(购物,产品简介等)所占比例大于60%。

(2)市场细分及渠道疏通。按照社区用户专长、爱好进行市场细分,将用户引入不同的区域。把握消费者进入平台的途径、特点,如通过优化搜索引擎、增加价格比较功能、与其他社交平台合作、心愿清单增加朋友亲密购功能、增加对众包创新的宣传,打通这些渠道能更顺利地将用户引流至购物平台和虚拟社区。

(3)数据利用。对用户在虚拟社区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通过大数据技术再次转化为生产力。易观国际分析师阿毛晶认为社会化媒体和电商联手的价值提升一定离不开大数据,社会化媒体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就是典型的大数据系统[][],社交信息包含的商业价值,商业信息对社交内容的推动是互利过程,进行大数据收集、分析、利用是必要的。

五、结语

电商模式的创新应顺应新媒体、电商、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发挥各自的优势,攻克大数据利用的瓶颈、规避社交媒体在创造价值时可能带来的风险,从宏观战略层面对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以消费者的需要出发,以企业利润的提高为第一目标,促进新媒体价值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收益。更具体、可行性更高的商业模式创新还应结合具体企业的企业文化、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1]赖倩雯. “互联网+”划定新一轮经济加速路线图[N]. 新媒体观察, 2015-06-25.

[2]Surowiecki, J.The Wisdom of Crowds. Random House Inc,2005.

[3]Pratt, Andy C. "New media, the new economy and new spaces." Geoforum,2000.

[4]Flew, Terry. New media: An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第9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版权问题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57-03

数字出版在中国有十年的发展历史。从桌面出版系统和电子出版,发展到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都是信息和网络技术深入应用的结果。这一结果显现的是数字出版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业态,从本质上说这也是盈利模式多样化的结果。我们探讨推动数字多样化的盈利模式,最终目的是促进数字出版的进一步发展。

一、手机游戏和数据库出版的盈利模式概述

《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指出,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其中:手机出版为349.8亿,互联网期刊为7.49亿。我们就探讨手机出版和互联网期刊两种出版业态的盈利模式。

手机出版盈利模式。莫林虎、王一认为,手机出版是指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途径,将著作、图画、声频、视频、符号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内容数字化,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发送到手机移动用户终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的实时传播行为。手机出版包括手机游戏、手机音乐和手机阅读三个方面内容,其中手机游戏占了很重要的份额。

手机游戏的产业链由“运营商+游戏开发(服务)商+手机设备制造商+游戏客户”构成。运营商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移动运营商,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核心位置,决定了手机用户、渠道、游戏开发的方向、收费及其系统的设定等。手机游戏开发商负责手机游戏产品的开发,服务商负责将产品卖给运营商。手机设备制造商负责手机游戏平台的搭建。

中国移动手机游戏的盈利模式分为话费收费和点数收费两种模式。话费收费,用户下载或激活游戏时,所需费用直接从用户的手机话费中扣除,客户端单机游戏采用这种方式,下载不同的游戏收不同的定额费用。点数收费,用户下载游戏客户端后使用到一定次数、某个关卡、购买某种道具时触发点数支付计费,同一业务多次点数支付计费,用户在使用此类业务时需先在游戏业务平台的用户账户中充值。

中国移动采取了合作运营的模式,与游戏开发(服务)商,采取收益分成、利益共享的形式,实现了产业链的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完成了手机产业链的增值业务。一般情况下,收入的15%归运营商,85%归游戏开发(服务)商。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数据部在《中国移动MOBILE MALL汇报材料》中披露,与开发(服务)商建立普通、半紧密和紧密,采取的分成模式是,中国移动提取信息服务费15%、30%、50%。

互联网期刊(文献数据库)的盈利模式。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 维普资讯和龙源期刊四个文献数据库。各数据库各有特色,涵盖了中国的9 300多种纸质学术期刊,占中国期刊出版总量的95%以上,以中国知网收入份额最高,故以中国知网为例说明。

2006年10月,中国知网总投资达3.45亿元,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的重要项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建设并通过验收。中国知网集知识资源大规模整合出版、原创性学术文献出版、多媒体出版和专业化、个性化数字图书馆为一体的数字出版平台,全面整合了中国90%以上的学术文献和海外重要的学术文献数据库资源。截至2009年底数据,中国知网日访问人数256万,年访问9.4亿人次,年下载文献18.3亿篇,销售收入4.56亿元。

中国知网的盈利模式。产业链由“中国知网+文献资料提供商+客户”。文献资料提供商的资料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国家科技成果等。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及部分数据库为一次出版,期刊、图书、报纸等为二次出版。数据库的形式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网络课程、科学数据等多种媒体方式。中国知网的客户群体包括高校、公共图书馆、各行业的知识应用服务和个人查询服务。文献资料提供商(各种专业的期刊社)通过中国知网的数字技术,逐步扩大自己的产品范围,提高内容资源的附加值,并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了比较好的盈利模式,即学术研究、信息采集、适时印刷、资源集成、网上服务、产权保护等完善的产业链。

李广宇、戴铁成指出:盈利方式包括网上包库(用户按照年限购买数据库的使用权限,通过远程登录服务器获取数据库资料)、镜像网站(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公共图书馆购买数据库,在本地安装服务器,在局域网内使用)流量计费(查询者购买知网卡付费,下载一页0.5元)。2009年包库收入2.31亿元、镜像收入2.03亿元、流量计费收入为1 500万元。

数据库出版的关键环节是要遵守“先授权,后使用”这一项知识产权的最根本的制度。中国知网与文献资料提供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采取了数字版权独家许可的使用模式,版权使用费=按照年度(保底)+发行版税分成的方式结算。

发行版税分成的计算。中国知网按税后销售总额的11%分配给相应的期刊编辑部。作者著作权使用费按各刊关于加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声明或各刊与作者的约定由各编辑部确定;中国知网按税后销售总额的3%作为作者稿酬分配给编辑部。

二、手机游戏和数据库出版的盈利模式分析

数字出版从电子书到按需出版有十几种出版业态,突出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盈利能力的出版业态还要走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中国移动手机游戏和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出版在数字出版中属于收入不断增长,出版业态稳定的两种出版业态,重要的原因是寻找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盈利模式。这个盈利模式具备了几个方面的条件。

1.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手机出版和数据库出版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技术支持系统,这个系统的突出特点是需要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成本。这就要求客户群体必须庞大,才能将高额的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一个客户身上。有海量的客户作为支撑,每一个客户分担的成本不断降低,企业就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

2.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形成了外部经济性。手机出版和数据库出版虽然投入高、成本高,但是都实现了增值服务和增值收入。在这一固定的技术系统上,实现了多种增值服务,中国移动有网络音乐、电视、手机报和广告的收入,中国知网有互联网、局域网、光盘出版三种形式的出版,还有广告增值收入。这两种盈利模式都形成了边际投入趋于小,边际利润趋于大的良性发展状态。

3.这两种盈利模式都较好地完成了产业链条的利润分成。数字出版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利润如何在产业链上合理分配。利益分配不当,数字出版的版权收益解决不好,就不能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的产业链。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与服务商建立了相对合理的分账制度。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和可以监督,就得到了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方的信任。

4.这两种盈利模式都属于自觉的盈利模式。经济学教科书往往将盈利模式划分为自发和自觉两种形式。自发是一种本能,就像蜜蜂建造的蜂房,是以最少的材料获得了最大的空间,这是一种本能。而自觉发展的盈利模式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使得企业创造的盈利模式具有清晰性、针对性、相对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三、关于推进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发展的思考

1.我们要创建像中国移动手机游戏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创造的那样的盈利模式,解决数字出版的技术难题。“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数字出版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字出版发展面临着多重技术性难题。技术性难题之一,是我们要不要搭建数字出版的技术平台,创建新的盈利模式。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应该搭建这样的技术平台。中国移动搭建了这个平台,中国知网搭建了这个平台。北大方正集团搭建了这样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包括了内容生产、管制技术、信息化服务和数字化投递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的中小型出版社、甚至是一些大的上市公司类型的出版集团都没有能力搭建这样的出版平台。新的盈利方式从何谈起呢?

2.我们要创建像中国移动手机游戏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创造的那样的盈利模式,解决数字出版的版权纠纷难题。这是妨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一大障碍。正如谢广才指出:全媒体时代下数字出版面临的挑战,权利复杂;授权时间多样;渠道多样,内容格式需求多变;原始数据量大,分析成本高。这四项既是数字出版的特征,也是出版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性难题。针对版权授予的问题,任殿顺指出:我们的数字出版产业从来就没健康过。各个渠道的授权方式不同,定价方式不同,分成比例不同,结算方式不同,而各个渠道又互通互串,授权给了门户,门户想拿着资源到基地运营;授权给了基地,基地又想发展互联网上的业务,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混乱。我们如何解决版权问题呢?

3.政府应搭建数字出版的技术平台。数字出版的技术平台,具有公共产品的服务性质。这个平台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先进,只有由政府牵头出面才能做好这件事。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数字出版发展规划,提出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版业。而利用“云出版技术”,在国家建立的9个数字出版基地上,搭建数字出版技术平台,建立区域性的数字出版联盟,把各地区的出版社联合起来,就可以解决中小出版社无法解决的身单力薄的问题。“云出版”技术的利用,是加强传统出版业和科技融合的有利契机。这样,就把握住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创新盈利模式,打下基础。

4.政府出面解决数字版权纠纷的难题。政府在坚持“先授权,后使用”的原则下,征求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寻求最大公约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千禧年数字版权法》中的“避风港规则”。这个规则是:网服务商队网民上传至网络的信息没有事先审查的义务,原则上网站都为网民的版权侵权行为负责,但是版权人向服务商提示网络中存在版权侵权行为后,服务商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版权人合法权益;如果网络服务商接到版权人提示后怠于采取必要措施,就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这个原则就是最大公约数。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一个既有利于数字出版的发展环境,又有利于版权人的权益的办法来。所以,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的版权办法可以借鉴,尽管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中国知网的产业链中存在着使用者付费过高,而作者所得过少,大部分的利润被中间环节的杂志社、学校和文献数据库厂商的平台获取的问题。但毕竟我们还是迈出了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郝振省.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EB/OL]..

[5] 郝振省.2009―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MOBILE MALL汇报材料 [EB/OL]..

[7] 荣忠霞.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建成并通过验收[EB/OL].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