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04-02
陶行知,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研究,经过对中外文化和教育差异的探索,再加上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提出了一系列宝贵的具有中外影响力的教育理论。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对国家、对广大贫苦人民的爱,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紧围绕着“人民”,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教育思想,也指导着中国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和变革。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典范。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起源――中外人民生活差异
陶行知生于1891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过着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他亲眼目睹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有中国人口80%的农民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欺侮的悲惨生活,这让他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充满着同情,也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同时,作为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陶行知曾留学美国,也曾流亡日本,这些经历让他有机会见到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东西,也让他见识了这些国家的人民与中国人民所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国内和国外人民生活状况的巨大差异,促使了陶行知“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教育要救国首先就是要“救人”,要让广大劳动人民接受教育,让所有人都能有机会从教育中寻找到作为“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生活和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让他们认识到如何作为“人”而存活。后来,陶行知所从事的一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因为他认为人民文化、意识的提升会从根本上改造整个中国社会,挽救中华民族。抱着这样的思想,陶行知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并且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教育事业。
二、陶行知教育实践的对象――人民
在陶行知的所有教育思想中,生活教育是他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其导师杜威的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结果。这一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陶行知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所改造出来的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理论。“生活教育所指的生活就是人类全部生活实践,既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又包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所指的教育,是指不限于学校范围的,而是社会全体成员都有机会接受到的教育。”陶行知在1939年12月致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向上的生活需要而教育。”没有生活就没有教育,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来实现,所以说是用“生活来教育”。从生活教育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有生活就有教育的存在,有教育的地方也必定是人生活的地方。所以,有生命的个体都有而且也应该拥有教育。这些思想决定了陶行知所实践的教育对象是全中国所有的人民大众,不分阶级差别、不分地位悬殊,只要是中国人民,皆是教育的对象。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归国的时候曾豪迈地说过“我要使全体中国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就充分说明了他的全民皆是教育对象的观念。陶行知关注乡村教育问题、倡导平民教育、宣传生活教育、推进示范教育、发展职业教育、要求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这些教育理念,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人民大众服务。他毕生坚守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中,用一生的时间为人民大众争民主、争自由。因此,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极其符合他为人民所做的伟大贡献。
三、陶行知教育的培养目标――“做人”
陶行知认为一切教育问题的实质是培养人,任何教育理论的最终指向都是人的塑造。“教人做人,教人做真人,教人做真善美的新人”,这是陶行知的经典名言,也是他用一生所践行的教育诺言。“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是近代教育家所共同倡导的。但这里的“做人”跟传统教育所谓“做人”是不同的:它不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对人性的禁锢,而是人性的解放,解放了的人民不但是“真人”,同时也是个“自由人”。
1.培养“真人”。在陶行知所生活的年代里,中国社会千疮百孔,虽然整个社会文明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依然控制着人们的整个心灵。“伪知识”和“伪君子”充斥在整个的教育世界里,甚至是整个中国社会中。那些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知识,不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是为生活服务,而只是为了麻木人民的精神,使他们相信所谓的命运而甘愿继续过着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而那些“伪君子”则是统治阶级的“俘虏”,他们的思想被腐蚀,没有个人意志,没有“真人”的精神,而沦落为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伪知识”和“伪君子”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产物,在陶行知看来,要改变这种误国误民的现象,必须要对异化了的教育进行变革,培养“真人”。陶行知在1946年写的《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对学生发展的目标有过清楚阐释:“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人”即“知情意统一”、“真善美统一”、“智仁勇统一”的人。这些“真人”拥有“真知识”和“真品格”,他们追求真理,为国家、为社会服务。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以生活而非书本为本位,以社会而非学校为本位”,目的就是让学生回归自我、回归真实生活,做一个“真人”。
2.培养“自由人”。“欲做真人,先做主人。”陶行知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失掉自由便不能成人。所以,在他的教育理念中要想做真人,必然要先做自由人。“他们自主而不放纵,自尊而不自大,自决而不专断;他们不卑不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守身如玉,穷且弥坚,富而愈俭。”这就是陶行知所要培养的自由人应该具有的品格。“自由人”主要是有自由的人格,他们不愿意做奴隶,也不要别人做他的奴隶。陶行知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句话就表明了他的人人生而平等又能自由发展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晚年所探究出来的“六大解放”说,就为培养“自由人”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放思想作为他的解放说的重点,表明他希望通过现代教育把人民从传统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从而成长为有自由意志的“自由人”。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人的价值是核心价值和终极价值。他要求培养“自由人”进而培养出“真人”,使所有的中国人都学会“做人”,最终成为“人中人”。他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教人识字、读书,而是通过培养人、改造人来改造生活!”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将毕生精力都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影响了当时教育的改革,也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他提出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丰厚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娄月红.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J].科教纵横,2010,(4).
[2]陈敏.陶行知:把人写上现代化的旗帜[J].中国改革,2002,(5).
[3]柳国梁,程艳.陶行知与杨贤江学生发展观教育思想之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1).
[4]王洁.试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J].成功(教育),2010,(5).
1 实施诗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诗化教育是指应用诗教这种方式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用一种明快自然,内容健康活泼,情趣生动盎然的形式,从而开展对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育的一种德育教育方法,进而把德育的教育要求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教育目的。实施诗化教育的理论依据是:
1.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在中国第一次打破了陈腐的传统教育,创造出未曾有过的全新的生活教育理论,这其中自然也包含着他的教育美学思想。我们透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表层,寻求其精神实质,我们便看到他的理论内核,追求的是真善美合一的诗化教育,这在他创办的晓庄师范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曾自豪地写道:“充满晓庄的只是——诗的神,诗的人,诗的事,诗的物。晓庄是一部永远不会完稿的诗集……他所有的是‘诗生活’、‘生活诗’。除了这种诗以外,他别无长物。只有诗能说明晓庄生活的一切。”在陶行知看来,晓庄已达到了真善美统一的“诗境”,“在晓庄一切诗化:困难诗化,所以有趣;痛苦诗化,所以可乐;危险诗化,所以心安;生死关头诗化,所以无畏”。这种诗化的教育和教育的诗化,使教育美成为教育之魂,无处不在,这是陶行知孜孜以求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理想境界。这样的教育美学思想本身高度、充分体现了教育之创造魅力。
1.2 素质教育的理论。素质教育明确以德育为灵魂,不仅突出了德育的重要地位,而且强调了德育对其他各育的渗透、统摄,反映了素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德育促进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而诗教化研究正是思想学习以及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结合点。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德育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因此,必须不断推进学校德育创新。
2 怎样做到“诗化教育”
2.1 张扬个性自由。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不是说让学生随便地打打闹闹、迟到旷课,那不是自由。真正的自由的是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个性张扬的自由。在课堂里,孩子可以自由地思考、发言,老师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可以和老师辩驳。一个能够让孩子的心灵充分打开、让孩子的精神充分舒展的课堂,是最佳的课堂,因为只有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人的潜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精神能够自由舒展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才可能达到高效。
2.2 充满情趣美。情趣对于语文教学重要,对于其他学科教学也同样重要。一个有学养、有书卷气、情趣高雅的老师,他无论教体育还是教美术、数学,都能教出诗意。体育教学,表现了人类的力量之美、竞技之美、体能之美;美术教学,让人学会用美的眼光欣赏世界,用色彩和线条表现世界;数学课堂,用逻辑的、思辨的、数理的概念来表达这个世界的理性之美、抽象之美、逻辑之美……所以说,没有情趣的课堂绝对不可能是诗化的课堂;没有情趣的老师不可能是诗意的老师,没有情趣的教育也不可能是一种诗意的教育。
2.3 和谐美好。这里的和谐就是学生和老师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对教育教学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试想有了这样的人际关系,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我们老师一定要记住,你与孩子的关系,决定你的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以后的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并重新审视我们学校德育工作,把“诗化教育”作为自身的德育特色,构建一个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诗意校园建设为主的“诗化教育”办学特色的校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受美的教育,同时使老师们通过指导和参与这些活动,密切与学生的关系,提高自己从事德育工作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落实我校“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向学生、向家长、向社会交一份合格的德育答卷。(河北省政研会2012年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爱国者。他的教育理念为我国的教育思想开辟了新的道路,明确了我国思想教育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国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的愿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
(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陶行知认为,生活是人类学习的源头,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在学习后有新的理解;生活是人类的归宿,要懂得将所学所用运用到生活当中。陶行知所指的“生活”并不单指生活本身,抛开人类居住的环境,大自然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目所能及之处都是生活,都应学习。陶行知旨在告诉人们生存之道,知识只有取自于生活,才能用于生活。(二)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实为陶行知教育理念的两大分支,内容互相分离,又相辅相成。学校的环境具有局限性,师资器械有限,长此以往,学生的格局变低,鼠目寸光。社会是学生第二大课堂,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学生不但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行为谈吐、为人处世等方面都可以得到进步。很多人认为陶行知的思想太理性化,学校与社会只是单独的两个个体,学生如若经受不住社会的浮华,那么学校这个群体将会逐渐的消失。对于这一看法,陶行知给出了有力的反击,他认为“社会即学校”的含义,并不是鼓动学生排斥学校,而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去创办学校,即办人民需要的学校,办教育适宜的学校。(三)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影响说是教。”教、学、做三方面,是学习的三个重要步骤,概括了学习的完整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学习到使用的实践过程。其含义依然是源于生活。陶行知对于在生活中学习的态度十分明确,他认为只有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的教育,才是我国教育事业唯一的出路。
三、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作用的初步探索
(一)促进幼儿教育内容生活化。对于幼儿而言,世界总是美好纯净的。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对于幼儿的学习过程起到了一个辅助缓冲的作用。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知识,这种包容的词汇增强了幼儿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对于学习的乐趣。一切目所能及之处都是生活。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提升了自己的眼界,转变了陈旧观念,从最初的学习只是学习本身,到后来的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对于中国家长而言,其教育思想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教育初期阶段,幼儿因对周围事物好奇而无法集中精力,此时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吸引幼儿“入境”,例如组织情景剧表演,让幼儿在其表演过程中猜测表演者饰演的身份,幼儿在集中精力后逐渐融入教师营造的氛围,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并带入自己的感情,很快会对事物产生兴趣。此外教师也找到了与幼儿沟通的方法,积累了经验。(二)实现教学环境的生活化。幼儿不仅在学校接受教育,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幼儿去学校以外的时间也要做好教育工作,教育幼儿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比如:让幼儿描述高楼大厦的形状、云朵的形状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具象和抽象思维。此外,从各种生活细节上,观察幼儿可能擅长的领域,并加强培养,这便充分的做到了学于生活,用于生活。家长在对幼儿的教育中,发现了幼儿的长处;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思维也变得更加的活跃。在面对陌生人时,幼儿的反应也体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有些幼儿表现的落落大方,那么表示他在面对新环境时并不排斥,且适应能力较强,若家长稍加鼓励,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上也会有很好的进步;有些幼儿在面对陌生人时胆怯害羞,不利于他与别人之间的交流,家长需要格外注意。总之,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轻松融洽的生活环境,幼儿的学习质量也会提高,将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幼儿的心态放松并产生兴趣,学习的效果会十分显著。(三)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现今社会是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国家重视综合素质,并提倡培养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就如胡福明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今学校提倡素质教育,杜绝死读书、读死书。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动手能力,丰富自己的肢体语言,并在学习中反复思考,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以此做到全面的进步和成长。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扮演传输者和演练者,内容由幼儿自行消化和理解,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情况,幼儿学会活跃运用大脑,不断思考反思,提高了思维的严谨程度,也学成了自己的东西。比如:演习火灾疏散过程,由教师讲解规章制度并进行一次演练,幼儿自发组成小组,无人带领进行自由演练。游戏式教育方法可以让幼儿在群体中找到自己扮演的角色,也增强了幼儿的安全防患意识。四、陶行知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的意义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基础教育,他认为,儿童的培养不止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实践学习对于儿童的教育尤为重要。儿童是祖国的下一代栋梁,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记忆能力、创造能力都有很强的塑造性,因此要重视幼儿生活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会知识,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总而言之,会认字,会算数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幼儿的教育应该融入他们的生活,发挥知识的能动性,才能更好的吸纳知识。陶行知的三个教育方针在内容上是息息相通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三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五、结语幼儿教育中运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不仅加强了学习的娱乐性,也实现了更为人性化的管理。陶行知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块奠基石,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空前的改变。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了新世纪的中国儿童。
作者:钱亚纶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竞聘南滨路小学副校长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能在这里参加南滨路小学副校长的竞聘演讲活动,向各位领导汇报我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既是对我的一次展示和历练,更是一个完善自我的机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点亮梦想就在今天”,下面我将从竞聘的优势和任职打算两方面来展开演讲,首先谈谈我的竞聘优势:
一是我的个人素质出众,能力全面。我爱好广泛,在绘画、书法、演讲、写作、课堂教学等方面能力突出,09年参加大石镇中小学教师基本功10项比赛,共有9项获奖,被誉为大石镇“全能教师”,在合川区首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参加教育系统青年人才论坛获一等奖,参加合川赛课、书法比赛获三等奖,论文获重庆市三等奖。
二是我的管理能力突出,经历丰富。我具有教育管理本科学历,担任了五年中层干部,参加了青年干部培训,在教委锻炼了一年多,丰富的经历促使我不断成长,走向成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是我热爱合川教育,理念先进。从教10余年,我不断参加各种比赛和课题研究,努力学习孔子、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朱永新等教育家的思想,经常了解国内教育发展动态,十分关注合川教育现状,对合川教育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合川教育的发展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下面谈谈我的打算:
如果我能成为南滨路小学副校长我会做到加强学习,服从校长的领导,真诚对待每位教师,关心学生,致力于推动教学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会为学校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亮“行知教育思想”这个世界级名片。
合川是教育家陶行知从教的地方,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思想,南滨路小学应全力开展好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升华行知教育思想,形成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新教育理论,以此为核心竞争力、影响力打造重庆市知名小学。
我在这里还向各位领导提个建议:南滨路小学是否可以考虑更名为“行知实验小学”,让它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站上“陶行知”这位巨人的肩头,迅速腾飞。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一是加强教师的教育,重塑他们的思想,把他们的热情都吸引到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上来;二是学校要加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经费投入,开展教育理论、普通话、三笔字等教学技能培训;三是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让全校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四是让一批教师到一些著名学校去学习锻炼,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五是要为教师成长创造条件,花大力气让优秀教师成才、成名,争取培养一两名像魏书生、孙双金、支玉恒这样全国知名的教师;六是每年举办一次“传承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会,邀请各级专家参加,力争办成在重庆市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活动。
二、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
谈到搞素质教育,很多校长都有这个想法却又顾虑重重,其实大南街幼儿园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合川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大南街幼儿园,这就是因为大南街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搞得好。所以合川的家长对素质教育是有充分的认识和急切的需求的。而且我国当代教育家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南滨路小学理应成为合川小学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一是大刀阔斧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二是建立新的学校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三是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开展朗诵、绘画、舞蹈、武术等各种兴趣活动;四是赋予刘文学精神新时代的含义,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刘文学式好少年”,每年开展传承“刘文学精神”争做“刘文学式好少年”研讨表彰活动。
三、立足社会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南滨路小学不但要争取获得各种荣誉,更要得到社会、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可和称赞。一是要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灌输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二是经常与家长的沟通,做好家长教育心理咨询指导;三是学校要充分重视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意见,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
总之,如果我是南滨路小学副校长,我建议南滨路小学要以做亮“陶行知”“刘文学”这两个本土品牌为核心,深挖行知教育思想,塑造行知教师,发扬“刘文学”精神,创出合川特色,成为合川教育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4-0093-04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职业教育先驱,他提出了以“生利主义”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围绕着职业教育的内涵、目的、师资、学生、设备环境、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论述,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对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反思,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为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提供帮助。
一、“生利”: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者之间互相补充、融为一体。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满足生活所需之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职业教育是“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他其实是指出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生利”,包括“生有利之物”和“生有利之事”两个方面,即职业教育要教会人们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要满足个体的需求,适应个体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国家服务。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应教会人们生活与生存的技能,所以他所提到的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客体以及教育的媒介无一不是以“生利”为宗旨,以满足生活需要为目标。他认为教育如果不能“生利”,便是违背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浪费了教育资源,没有实际意义。
陶行知提倡生利主义,即指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分成显性和隐性的两方面,比如农民生产出粮食,工人生产出产品,这就属于显性的职业技能;而像商人的经营活动,医生看病治病,就属于隐性的职业技能,两者的区别是看是否生产出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前者有而后者无,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生利”即用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生利”既包括直接生产产品的职业活动,也包括提供服务的职业活动,前者类似于今天的第一、第二产业,后者类似于今天的第三产业。这个“利”,不仅指利益和好处,更重要的是指价值、功能。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价值和生产效率,改良产品和服务质量。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拥有生存技能和健全人格。“生利主义”思想实际上是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即关注个人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应“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这就说明职业教育在教会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个性、潜能和综合素质,其中的关键是道德教育,即要先教会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使劳动者具备良好的素质。职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要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人,要让学生在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满足。
二、“生利”: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
衡量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生利”就是重要标准,即学生毕业后是否掌握了生活和生存的技能,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为社会做出贡献。陶行知认为,要保证教育质量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
陶行知认为,成为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三条标准:第一是要有“生利之经验”;第二是要有“生利之学识”;第三是要有“生利之教授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经验,这在陶行知看来是“根本资格”。他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两个来源:一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二是来自职业界的骨干和技术能手。他认为,职业教育教师最好是来自行业企业,因为这些教师本身就是能工巧匠,又热爱所从事的工种,只要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即可。他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经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是否具备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有“经验”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技能。他还提出,教师应随时在生活中跟着三百六十行中的人才学习,不断更新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产实际,应依据生活需求和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来源的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法应该有所区别。对于普通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他们缺乏的是职业经历和行业企业经验,所以他们应该要下企业锻炼,补充这部分的知识和内容;可以选拔聘任行业企业的优秀骨干工作人员作为专职或兼职师资,他们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高超的技艺,但是缺乏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对于这些教师,应该专门培养他们教育教学的技术和能力,便能很好地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还可以采取专家与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同时在课堂上教学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这就是现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教师的方法,因为在真实地面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理论课教师能够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专长,实践课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两者能够互相补充学习。陶行知对于教师任职标准的主张还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教师的从业经历和职业经验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在职教师要重视职业实践活动,学校要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多参加行业企业的相关活动以获取行业最新信息、掌握最新技术技能,教师还可以通过完成课题和参加企业技术或产品的研发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育环境标准
陶行知对职业教育的硬件环境建设也进行了研究,拥有独特的观点。他认为,“有生利之设备,方可以教职业;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业”,说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别很大,十分依赖于硬件设备,比如没有车床就不能教车工,没有医疗器械就不能培养医生。另外,职场环境和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为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职业操守等,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降低教学成本,陶行知提出了教学设备的两个来源:“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两种:一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他甚至认为,利用职业界现成的设备应该是主要的,这样可以工学两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利用设备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生产任务,创造出社会价值,“此盖利用他人生利设备以施职业教育之彰明较著者也”。所以设备使用的关键点也在于“生利”,即要产生价值,节约资源,这些设备在教学的同时也可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今天所说的“工学结合”。这其实启示现代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实训室“产学创用”的功能,即职业教育中的设备首先要满足教学需要,应该是应时的设备设施,利用这些设备同时也可以承担真实的或仿真的生产任务。另外,利用实训环境和设备,师生可以共同开展产品或技术研发,实训室同时也是工作室或技术研发室,这也是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即职业教育不是仅仅进行技术或工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还要利用现有资源教会学生创造创新技术或工艺的本领。
(三)教学标准
课程是专业教育的核心。陶行知认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其中反映出两种课程设计理念:一是工作过程导向,二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思想的来源,对今天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设计思想启示我们,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不必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应该按照工作完成的先后过程和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开设相关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依据职业特点,反映出职业规律。另外,陶先生还提出,课程设计要以“充分生利”为标准,就是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要考虑到课程衔接和先行后续关系,要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可以传授给学生主行业和相关行业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同时具备跨行业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模式方面,陶行知还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著名理论,引领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主要内涵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其中,做是学和教的中心,“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知行关系,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说明了“墨辩”中所提出的亲知、闻知、说知三种知识来源中,亲知是最重要的,“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所以职业教育应教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亲身得到相应的知识,而不应该单纯地凭书本、凭教师进行纸上谈兵的教条传输。其次,指出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他是教育的促进者、推动者和帮助者;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所谓“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随时转换的,即韩愈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意。再次,这一理论是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端基础,即职业教育不应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独立出来,而是应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领悟理论知识,二者紧密融通,合二为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地点不一定是教室,更多的是在实训室、车间、厂房、工作线上;学生面对的不应仅仅是书本,更多的是面对机器设备和服务对象;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应仅仅是象牙塔式学术氛围浓厚的书香校园,可能更多的要面对纷繁复杂压力很大的职场环境;要求教师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法,而是要采取情境训练、项目任务、工作实务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在考核方式上,要由传统的书面考核转变为笔试、口头测试、实际操作能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要由传统的终结性鉴定方式向形成性鉴定与终结性鉴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另外,在学生做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即让学习者掌握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做”。只有教会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才会独立地面向社会,不断总结工作方法和规律,解决各种无法预估的问题,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以贯之的整体,教师教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讲解的知识要与实际工作相关,突出知识和技能的一致性和实用性。
建立了以上的标准,将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因为这样,教师不会空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学习,学生都会练就一技之长,也会注重自身人格的健全发展,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
三、“生利”: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生活教育存在的现实前提就是关注民生、发展生利。陶行知积极主张通过生活教育解放人性,发挥个性,让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特点接受教育、掌握生活方法、学会生活技能、激发生活智慧,这本身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以“生利”为宗旨的职业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陶行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生利主义”其实就是指教育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教育是实用的,不是脱离社会和生活现实的空洞理论和学术研究。
首先,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为教养学生而服务的,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校是因为学生而存在,要以学生之乐而乐,以学生之忧而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他认为,凡是被称为“主义”的理论都是可以指导实践的,所以他提出的“生利主义”与“衣食主义”和“生活主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上获得幸福,能够学到真实的技能,使自己衣食无忧,反之“不能生利之人,则虽有安富尊荣亦难长守”。所以,他主张职业教育要体现实用主义哲学,教师应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养成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帮助他们尽快地成长。
其次,对于专业或职业的选择,陶行知认为,应依据才能和兴趣作为选择标准,不存在适合不适合,而是在于“最适与非最适”。如果学生择业不当,就会造成学生“在校之时,学不能专;出校之后,行非所学”,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启发很大:职业院校应该开设职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前沿信息介绍等课程或讲座,教师在授课时应从职业整体的视角入手进行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而不是单一地讲授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职业教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职业与就业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有一定经验基础的职业进行学习,在就业时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当学生选定了一个职业或专业以后,教师要加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一开始可能这个专业不是学生最适合的,但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培养就可以转变为“最适”的。
另外,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即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更加重要,这与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指出,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 即首先是学会怎么做,其次要思考为何这样做和如何做得更好,然后就是创新做法,取得更好的效果,做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更是思考的过程;他提出,学生不要读死书,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号召“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这些都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教育思想,虽然是基于旧中国教育落后的现状,但这种让做学问的人解放双手参加工作和劳动,让劳动者读书和学习文化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他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哲学思考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张东.论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高等职业教育,2011(7):83-86.
[3]魏启晋,刘祥.论陶行知的职业教育要素观及其当代价值[J].职业教育研究,2009(7):159-160.
[4]孙惠.用陶行知思想启发中国职业教育管理[J].中州大学学报,2010(8):88-89.
On Tao Xing-zhi's Education View of "Doctrine of Collective Benefit"
ZHANG Dong,YU Dong-yang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1331, China)
关键词:生活教育;语文教学;实践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什么是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笔者深深体会到投入课程改革,抓好语文教学,实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标,当前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鼓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一句话,教师要开辟生活化语文课堂,尝试生活化语文教学。
1语文课堂生活化,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1.1教学要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社会
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1.2讲课要有新颖性和创新性,多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1.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陶行知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学做合一”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教学资源生活化,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教材内容实际,充分运用生活素材,大力开发教学资源,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不断输入语文课堂,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
2.1在书报杂志中学语文
我们要鼓励学生阅读除语文课本以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除学校图书室每天定时为学生借书外,还指导学生订阅各类书报杂志,各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中外经典名著。茶余饭后、散步途中、入睡之前,捧起书报杂志,既是休闲,更是阅读。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就可以读。跳读、泛读、快读、品读、比读等是读书方法;储存、剪贴、复印、摘抄等是积累方法。我们还可以设立阅读节,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评选“书香班级”“阅读之星”。
2.2在电视、广播、网络中学语文
电视广播实际上是家庭语文课堂:在视听中学普通话,在模仿中练习朗读,在电视剧中记故事、练复述,收看收听广告时,思考该广告的优劣利弊,来一番评头论足;网络中包蕴着各种语文学习的信息,鼓励学生合理搜集、使用网络资源,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信息,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2.3在与人交谈中学语文
放学回家时,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有条理的说给父母听,是学习语文;班级管理中遇到了难题,征求父母的意见,记下他们的要点,是学习语文;与同学发生纠纷时,向老师讲清来龙去脉,是学习语文;针对某个话题,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是学习语文;在老人的絮絮讲述中,搜集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地方掌故,是学习语文……
2.4利用家乡人文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所处的乡镇叫做“梅花镇”,我们所在的学校叫“梅花中学”,因此,学校将一些咏梅的诗词制作成墙体“名片”,我们组织学生抄录并背诵这些咏梅诗词。这样,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学生的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初步实现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目标。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将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关键词:健康第一; 体育新课程; 陶行知体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2-074-001
陶行知体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健康第一”。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学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教学理念与陶行知体育思想是如此的贴切,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我们怎样让学生摆脱以往竞技体育的禁锢,怎样让学生真正喜欢体育,从而得到快乐?笔者体会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创设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依托生活体验,创设学习体育技能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体育思想与其生活教育理论始终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就始终把体育运动贯穿于生活教育的整个过程,每天早上学生起床后,先通习拳术,然后根据各人的体质和兴趣,分别练习刀、枪、剑、棍,跑步,徒手体操等活动,这些体育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精神。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长跑、短跑、跳高、跳远等,比较单调乏味,一些体质较弱的学生,常常提不起兴趣。如何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呢?我们依托学生生活体验,与学生共同营造“玩”的氛围中,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这样学生玩得开心,不知不觉也完成了上课的任务。如教学投掷轻物,我们尝试把垒球换成了生活中学生喜欢玩的沙包;再如我们在教授耐久跑时,设计探险的情景,如漫过小溪(垫子)、走过高桥(体操凳)、钻过山洞(跳高架)、爬过高山(山羊)、穿过铁路(栏架)、开上火车(小篮球)等等,让学生们在“探险”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这种具有丰富生活情景的活动设计,时刻关注和尊重弱者,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很好的培养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把体育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运用形象化、儿童化教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这些体育课学习的内容与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没什么两样,从而大大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学习和锻炼的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
二、联系生活实践,创设复杂多变的运动情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体育实践课,大部分是以操场为主课堂,以往上课时,教师怕教学中有意外事故发生,总是对学生提出很多限制,这使学生活动积极性受到打击,能力发展得到限制。而事实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意志品质往往会得到提高,而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注重体育的自强教育,他把学生现在的体育学习与学生将来的生存、创业、竞争、遭遇的困难和挫折充分联系起来,明确在体育中注重自强教育是学生自身的发展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畏难、怕苦心理原因往往来自学习对象的动作本身,如头手倒立、鱼跃前滚翻、分腿腾越等等,由于学生对它们不了解方法,或者缺乏毅力,导致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我们在教学跳山羊时,创设了爬高山的情景,同时在山羊上包装了颜色鲜艳的薄布,学生的心理顿时改变,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练习的同时,还时刻注重对他们的保护与帮助,这样往往学生忘了畏惧,个个练得认认真真、生动有序,完全不见了平时体育课上那种严肃、沉闷的气氛,这种轻松活泼的组织形式,使师生情感得到了升华,让每位学生在运动中得到了知识,得到了满足,得到了愉悦,练习的积极性与参与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他们掌握动作技能的效果非常好。
三、基于生活交往,创设形式多样的小组学习,提倡学生合作精神
关键词:做中学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 影响比较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产生于19世纪20世纪初的美国,它的诞生对美国乃至世界带来了重大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如陈鹤琴、梁漱溟、陶行知等。陶行知以杜威做中学思想为基础,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的代表人物。发表了《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芝加哥实验的理论》《人的问题》等著作。杜威生长的年代正是美国南北战争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制度日趋完善、教育文化蓬勃发展时期。[1] 19世纪后半期美国正处于由崇尚德国的理想主义、先验主义向实用主义思潮转变。伴随者新旧思潮交替,杜威创立了实用主义思想体系。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创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南京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等,被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的中国正处于五四时期,新旧思想交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中国社会的改革寻求出路。陶行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二、杜威做中学理论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内涵
(一)做中学理论的内涵
做中学理论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1)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杜威的课程与教材论中。以经验理论为基础,杜威提出“从做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主动作业替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经验性课程的特点是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比传统的课程论更具实践性、应用性。(2)做中学教育思想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中。杜威视做中学为教学方法,要求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启发个人的探究性思维,并提出了思维五步法:(1)疑难的情境;(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5)验证这个假设。这种教学方法注重探究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过于注重经验课程,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陶行知对教学合一提出三点要求:(1)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2)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去教学。(3)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需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教给学生新的知识并培养其创新思维。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中写到:“新学制颁布,我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3]陶行知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将教学做合一做了系统的阐述。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要求表现为四点:(1)要求手脑并用,转变传统教育中实践与理论的分离,避免“书呆子”和只动手不动脑的两个极端。(2)行是知的开端,也是创造的基础,只有身临其境,动手探究,才能够发现规律。(3)要求先学后教,有学有教,教学结合。(4)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否定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
三、杜威做中学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在知行观上有着密切的切合点。(1)两种理论提出的社会背景相似。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看到了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脱离,提出了使用主义教育思想。(2)都强调在行动中解决教育问题,杜威认为知与行不可分离,两者相互统一是融会贯通的。知识是行动的向导,行动是知识产生的源泉。(3)都强调“做”的重要性,即做是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的有效方法。坚持从实践出发并发现知识。从社会问题出发,反对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育方式。
(二)不同点
杜威的教育思想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生活的学校教育,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生活教育。做中学体现在课程教材上强调在学校直接进行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等经验性课程,这样的教育将社会活动直接搬入学校作为学习课程,忽视了社会生活的多变性。陶行知扩大了生活范围,他将整个生活作为教育场所,提出“生活即教育”,将教学做合一体现在生活中,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学,从活动中总结经验,学习知识,让生活作为“教师”直接教授知识。另外,教学做合一还强调教与学、教与做的关系。他认为做是教的中心,教和学密不可分,让学生在生活中边做边学,在实践中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四、两种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及体现
杜威做中学理论体现了的知行观,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启发下,结合中国实际及实践经验,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作为生活教育理论转折点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陶行知将做中学理论中国化的成功实例,为我国教的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当代,做中学和教学做合一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低至幼儿教育阶段,高至高等教育阶段都体现着这两种思想。例如,初等教育阶段开设绘画、剪纸等活动课程就以做中学理为基础。高等教育阶段,各个学院都配备相应课程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做中学。再如,教育专业的学生都会深入到社会小学中做实习工作,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且从教学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做到教学做合一。近年来,我国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无不体现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将继续作为理论指导贯彻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活教育;素质教育;生活德育;陶行知;创新适用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楷模和榜样,在他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魅力和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读过陶行知的书籍,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他身上汲取到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给了我教师之路无限的动力。而我更愿意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孜孜不倦地求索,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能够给更多的孩子成长的幸福,正因为此,我们从陶行知先生的书中走出,用一份理解去感悟自己的教育,用毕生的努力和智慧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一、陶行知教育理念
1.生活德育
笔者认为,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放在今天,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两个主张就是“做真人,学到老”。
陶行知主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表明他创办的教育,不是单纯的“书本教育”“工艺教育”,更不是“金钱教育”;他绝不培养“书呆子、工呆子、钱呆子”,他要培养的是真正的人,即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在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但是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具有急功近利的基本特征。因为这些教育机构本质上也属于为盈利而创设的机构,所提供的培训内容也多为应试而准备。在这样一种教育环境下,教师们讲述的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学生们仅仅是为了通过考核,而究其本质也多是为了在就职或者升学的考核时多一些砝码,这显然是与陶行知的理念相悖的。
2.教育与生活之关联
作为生活教育理论核心部分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德育理论的基础和本体论,它强调“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即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是在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教育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陶行知强调要认识到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对生活的从属性,“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们想受什么样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生活决定教育,因此生活发生改变的时候教育也必须随之一起改变,即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和更新。同时,还要看到教育对生活的反作用。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对生活具有制约、促进的能动性。教育对生活的改造、促进作用也是来源于生活,它的根本意义应该是促进生活发生变化,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陶行知教育理念当代可行性分析
当代中国教育常常被人们诟病,高考更是被多数人认为是新科举,认为这一种制度是新八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教育也并没有改观,学生的书包并没有随着减负的口号越来越轻,与之相反的是越来越重;教师的书案上也并没有轻松的余地,繁杂的试卷与作业使得教师无暇顾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无怪乎现今教育界又吹起了“陶研”之风,因为在中国教育改革难度之大,范围之宽,影响之广恐怕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业。
1.理论性
陶行知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这是无可非议的。只不过陶行知的理论具有某些方面的局限性。
从历史背景角度来看,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成型于20世纪中旬,当时中国国力衰弱,民不聊生,莫说是教育事业,就连经济事业也是无法顺利发展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事业的必要性不被人们所重视,人们普遍还生活在不保暖的日子里,怎样养家糊口才是重要的。而陶行知的理论却反映出与当时社会背景极为不相符合的特点,比如“平民教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想要实现平民教育是没有可能的,只有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以后,教育这种更高层次的问题才会走上时代的舞台。陶行知了解到这一点之后,继而提出“生活即教育”这一主张,将教育的范围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主张是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观点。即使是现代,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还是遵从于习惯而不是教育。
从理论体系来看,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体系过于单薄。笼统地概括为“生活德育”,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出发,这仅仅能算作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或者说是必要精神,无法完整地构成教育体系。就算是将陶行知的三大理论架构起来,也还是只涵盖了三个方面,而在具体问题及具体做法上又缺乏令人信服的实践反馈。仅仅就育才学校或者晓庄实验,是不足以稳固其理论的。
2.现实性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大的,人们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提高。这是令人欣慰的,因为这一现象说明人类总体上是在进步的,但是另一方面,这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
“做真人”仅仅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陶行知所摒弃的为金钱等现实读书的不在少数。这是因为,人类本身最重要的命题就在于生存,而接受教育只是人类为了在现代社会更好生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提升自我修养的行为。
“知行合一”在现代教育中是值得提倡的,学生通过实践,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会更加熟练,这不仅有利于步入社会时,与社会磨合期的缩短,更有利于在学习生活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自己的专长,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2]《陶行知全集》第 11 卷,第 2 卷
[3]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研究李恒川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