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跨学科背景下“时空观念”的内涵
除地理学科外,哲学领域、物理学领域以及艺术领域都提到时空观念,因此,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不仅与地理学科有关联,还与其他更多的学科有联系。
人类从古代就开始认识时间与空间的性质,最早是在哲学领域认识时间和空间,随着科学的发展,分离出物理学科的时空观,主要探讨“时间与空间是什么”,把时空当成客观的存在来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认识的进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实了辩证唯物论基本原理,即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运动、空间和时间具有不可分离的相互联系。哲学中的时空观主要是讲“人与时空的关系”,强调时间与空间不仅仅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揭示了时间的实践本质,他所关注的时间不再是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的时间,而是属人的时间,在实践中看待空间,他把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区分开来,认为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所以,与地理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空间更强调社会空间。
二、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
历史时空观念应该是最基本的历史意识,讲的是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作为指导,“在时间与空间中认识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把时空当成不断运动中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神秘的永恒;另一方面,充分认识人类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改造时间与空间并与之构成关系。这样一来,“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解释才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有两点:
一是要理解历史中的时间有着双向互动关系。历史中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有着双向互动关系,不仅过去决定未来,未来也同样决定过去,即人们现在关注的热点与视角决定我们如何理解过去。由于实践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而社会时间也会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以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为例,法国社会学家格・普・阿波斯托尔在20世纪70年代曾这样评价:“当今物质生产力三年内的变化,相当于二十世纪初三十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三百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三千年内的变化。”时间因素在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节约劳动时间,实际上等于创造人类争取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要理解历史中时间与空间的互相转化。哲学认为,由于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观察时间与空间,所以时间与空间的互相转化成为可能。比如说,人类实践活动经过世代积累,不会因为个体的消亡而中断人类的进步。世代传递的不只是人类的工具,还包括人类的思想、知识、经验和价值等,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进化方式。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在时间上凝固下来,转化为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反过来,空间的历程也构成了时间。
马克思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每一次提高,都是对原来空间的突破,使实践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例如,1840年的爆发,当英军远渡重洋来到珠江口时,这场战争就不是简单的位移而发生的中英之间的空间关系,同时也是处在不同文明阶段的两国之间的战争,是时间之争。所以,我们无法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古代军事理论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因为这不仅仅是两军对垒,也不仅仅是两国交战,同时还是两种文明的冲突。
那么,如何把历史教学中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知识立意教学推进到“时空观念”素养立意教学?
例如,有学生问到,“三国中的吴国是什么时候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哪一年?”这个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但是:
从知识层面来讲,教材中关于“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和“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这两个史事的叙述,并不能回答学生对于历史时空的困惑。
从能力层面来讲,这里涉及到“吴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两个问题。“吴国”到底是“王国”还是“帝国”?“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到底是指的形成(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还是三家疆域的基本确定(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抑或是三个独立帝王的并存(公元229年孙权称帝)?
从素养层面来讲,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点的学习与判断,理解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其价值不由它本身决定(比如三国鼎立形成的三个标志性事件),更多地是由它所在时空结构来决定(比如三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而且这种价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空本身在变动(时人观察三国局势,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成为重要的历史拐点),观察时空的视角在变动(我们今天在判定三国局势变动时到底持何种态度?是忠奸观?压迫与反抗观还是复杂局势中的发展观?),历史事件的价值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落点
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我依旧以“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为例,进一步思考核心素养的教学落点。
1.什么样的教学活痈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实际上,上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很多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其中,情境教学被许多历史老师运用到历史课堂上来。恰当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神入历史,回到历史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时空中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例如上海交大附中彭禹老师上《新航路开辟》一课时,采用了欧洲从古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地图,包括托勒密世界地图、中世纪T―O地图以及新航路开辟期间的地图等。在不断变化的地图所营造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看到了欧洲人观念的变化,逐渐清晰的海岸线展示了欧洲人探险的足迹,学生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有渐无顿”,看到了欧洲人终于从那个混沌的中世纪走向了近世―这种“走进”,不是像有的教师说的那样,文艺复兴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中世纪的黑暗。
也有的历史教师尝试带着学生回到历史中去,去体验历史中的人和事。广东李月霞老师在情境教学中有许多可贵的践(见表1)。
2.什么样的知识更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在教学中到底是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还是素养立意,这个目标观决定了教师把哪些内容看成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并以此为教学的支点。从素养立意来看,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中,每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或多个启示,可以培养多方面的素养,有的启示是独特的,有的启示是共通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学情以及课程目标,恰当地培养学生的素养。
例如,广东东莞易翔老师在上高三《明清史》复习课时,经历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设计,第一次设计是立足于“感受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立意的教学,让学生再次重温明清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大事及特征;第二次设计立足于“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把握明清时期所处的位置,以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比较同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走向。”这次教学设计突显了能力立意,把明清放在更长、更宽的时空里去认识;第三次设计立足于“学生从纵向和横向角度自主地对明清时期的‘近代因素’做出评价。”引导学生在史学界关于明清阶段特征“封建社会末期说”、“近代说”、“帝制农商社会说”基础上,自己评判明清的历史地位并进行论证。第三次教学设计中,学生能够建立自己的时空观念并对之进行历史解释,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历史价值观,是一个明确的素养立意的教学设计。
3.什么样的课堂目标更有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一线教师重新理解课程目标、构建教学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倡建立课堂核心目标,即在宏观的教育目标体系中,综合三维目标框架与核心素养视野,构建起一节课的教学核心目标,使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找到落点(见图1)。
如果用这个模型图对上文中高三复习课《明清史》一课进行分析,本课的核心目标在目标体系中的定位如图2所示: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历史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当下我们的思考可能具有时段性,因为有些问题与困惑在实践中会逐步得到解决,同时,也因为时空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存在的问题也将不复存在,但是,思考在当下,依然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超越经验、走向理性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高定彝.时空观念的嬗变[J].哲学动态, 1989(2):50-5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47卷.532.
[3]余章宝.马克思社会时空观探微[J].学术月刊, 1998(5):20-25.
[4]格・普・阿波斯托尔著,陆象淦,刘开铭译.当代资本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79:34-35.
[5]刘 奔.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一空特性初探[J].哲学研究,1991(10).
[6]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景,让学生思想兴奋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似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的精力一开始就全力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如上《从小要守法》一课,课前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没有法律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题一提出,学生情绪高涨起来,会说出了许多可能。然后又提问:为什么现在社会这样有序呢?从而提示出守法的重要性和本节课的目的。通过 “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能很快地对本节知识产生深厚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二、开启学生智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和掌握知识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学生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老师及时抓住时机,围绕目标进行精要的讲解,将课文所要讲述的道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领悟,不时地进行点拨。如上《从小要守法》时,教师可扼要讲解文中两个正反意义的故事,提出守法的道理,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就“学法、守法、知法、护法”四者的关系进行探索、讨论,就易混淆的“知法、学法”关系进行点拨,让学生自已很好地掌握知识,这样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知识也轻松地掌握了。
三、拓宽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懂得了道理后,还应让学生去发掘知识的内涵,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积极探索,大胆提出总理,解决问题,如教完《从小要守法》后,让学生讨论一下今后对守法和护法的看法,其中有个学生就提出了“还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就是学生对知识吸收的一个“质”的飞跃,教师适时地进行表扬,使其他学生也深受鼓舞。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了锻炼,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学习能力
英语是一门立体学科,其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多,绝不是机械的语言对话。英语首先具有的便是文化性,是许多国家的发展历史,在其国内又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其次是其思维特点,英语和汉语的语言逻辑顺序有很大的不同,只有掌握一定的思维能力,具有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才能排除汉语的干扰,从“新”学习英语;再次是语言能力,它是英语的本质,是用来交流的工具,有灵活性和变化性,在学习当中也必须突出交流,通过交流学习,逐渐提升英语交流对话能力;最后是学习能力,这是几乎每个学科都需要具有的核心素养,英语内容广泛,不可能完全从课堂上获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让他们更自由、自主地学习。
一、情境创设,提升文化品格
英语文化需要故事来呈现,而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又是他们最喜欢的。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的文化品格,需要他们对英语文化有所了解,或者是了解使用它的国家的特点。比如学习“Christmas”时,给学生讲一些圣诞节的来历以及过圣诞节的国家在圣诞节有哪些习俗。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体会那种热闹的场景,并且接受文化方面的熏陶,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甚至可以在班级搞一次小小圣诞节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这个“Party”中用英语对话。
提升文化品格能够让学生了解英语背后的故事,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W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文化面的一个拓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欣赏语言和文化的能力,逐渐感知语言内涵,延伸到对其他事物的学习当中,提升学习能力。
二、思维导图,提升思维能力
英语学习杂乱、繁琐,特别是一些单词的记忆和语法的应用,当然小学阶段多是学习简单的单词,语法涉及比较少,但同样让学生感觉到比较吃力,这是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积极性较低的原因之一。当然,英语学习是“有迹可循”的,而这种规律的形成来自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发现、总结区别与共同点来产生联系,形成记忆纽带,方便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从简单的单词,逐渐丰富拓展到句子,再扩展为段落。合理地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将英语学习更加清晰化。比如从“fruit”到各种水果的名称“apple,orange,banana”等,然后询问喜欢的原因,学习句型,又能学习新的单词,如颜色方面“yellow,red”,或者是味道“sour,sweet”,还有大小方面“small,big”等,这样将本来不相关的单词通过几种水果关联起来,将学习思维连贯起来。而且学生对这个话题也会比较感兴趣,比较容易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教师在思维导图的组织中,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说出单词,如果不会说英文,可以说汉语,然后再由教师说出英语,进行记忆。引导学生将单词串联到句子当中,加强他们的单词积累和造句能力,也能促进逻辑思维的增强。
三、互动交流,提升语言能力
语言交流是英语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要达到的目的。将更多的互动交流穿插于小学英语课堂中,课前可以进行对话导入,课中是对话学习,课后则是对话复习,充分体现互动交流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交流当中,要做到师生平等,相互之间问问题,排除教学的交流,学生会感觉更加舒适,更容易放开自己,养成用英语表达的习惯。除了课堂之外,还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说英语,和自己的父母说英语,能有效提高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提升英语方面的核心素养,对日后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
四、自主积累,提升学习技巧
生活即教育,这是最大的学习技巧,我们在生活中学习才是最科学、最有效的。小学英语学习多是一些英文对话,涉及的也多是生活场景,具有熟悉感。所以在生活中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是可以的,能够从点滴积累开始,汇聚成流。自主积累要求教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例如,通过看英语动画积累单词和句型,或者是在杂志上学习英语单词,又或者在生活中遇到词语主动去查找它的英语说法,让学习和生活能够“无缝衔接”,逐渐增强学习意识和能力。
总之,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素养,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含义和培养的关键点,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完成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影响力加深,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王亚峰(1978-),女,江苏无锡,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案例研究.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核心素养”就迅速跃升为目前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高的目标和要求.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细细研读过不少关于此内容的文章,目前理论性、方向性的文章不少,落实到基础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实施的文章并不多见.笔者基于目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中《汽化和液化》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实施,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以供同行探讨.
“物态变化”一章主要学习六种物态变化及特点,《汽化和液化》是本章中首先介绍的第一组物态变化.其概念的建立、实验的探究等内容和方法对后续的物态变化有引导性作用.所以本节内容教学设计除了要注意核心素养概念中最底层的“双基层”要求的落实外,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中间“问题解决层”的要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核心方法,去解决后续物态变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最后利用汽化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汽化的特点,利用这样的学习过程体验,逐步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核心素养概念中第三层“学科思维层”的要求和目标.当然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在课题引入等环节中,注意素材的选择和利用.基于上述的思考,本节具体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1 课题引入,结合实际场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个体发展的能力
1.1 播放记录片:贝尔・格里尔斯在纳米比亚《荒野求生》中的@取淡水的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很欣慰能够看到你们求知而带有兴趣的眼神.看过《荒野求生》的基本技能后发现,了解一点求生的基本技能,其意义远远大于沉迷于无聊虚拟的游戏中,来得有意义.所以合理有意义地支配自己的业余时间很重要.
【设计意图】
第一:播放的视频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以适应个体的终生发展;
第三:“荒野求生”视频涉及内容,也是学生个体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还可以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暂停视频画面,学生总结贝尔在荒无人烟的纳米比亚沙漠获得淡水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总结:他先挖一个沙坑,里面倒入足够多的海水,放上一个茶杯,坑上面覆盖一块塑料布,太阳照射下,一段时间内就搜集到淡水了.
师:画出贝尔・格里尔斯获得淡水的示意图,结合刚刚同学的总结,概括贝尔海水提纯装置图,沙坑内的海水在高温下变成水蒸气,遇到塑料布又变成小水滴,滴入下面水杯中.(ppt出示)
1.2 演示实验──污水提纯
师:(模拟贝尔的海水提纯过程,海水水蒸气淡水自制装置,如图2)这里有个烧瓶,烧瓶中有一些污水,现在给水加热使其沸腾,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玻璃管的输送下,送到右侧烧杯中,途中有一块沾有凉水的棉花,注意观察右侧玻璃管口的位置.看到什么了?
生:右侧玻璃管口出现了一滴一滴的水.获得了清水.
PPT:污水水蒸气清水
师:对照 海水水蒸气淡水
物理学上: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板书:液态汽化气态液化液态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汽化和液化”的具体过程.
PPT出示:这两种方法都是水先汽化变成了水蒸气.相对而言,前者是一种较缓慢的汽化方式――蒸发.后者是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板书: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设计意图】
由《荒野求生》的视频过渡延伸到 “污水提纯”实验,不仅能形成物理概念,总结得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迁移知识,得出“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同时还渗透环保的理念,落实社会发展的需求.
2 新课学习,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基于实际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1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教师手里有一块湿毛巾,如何让它快速的变干?
生:摊开、晒、电吹风吹……
师:很好!摊开的目的是增加毛巾的表面积;晒的目的是提高温度;电吹风吹的目的是增加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同时还提高了液体的温度.
师:分析上述做法,我们可以得到“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b.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
2.2 蒸发致冷的特点
师:医院里打针时,医生总要用酒精棉在打针的地方擦一下.当时你有什么感觉呢?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小实验,请大家用棉签沾点酒精擦在自己的手背上看看,什么感觉?
生:凉、冷……
师:从这一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生:蒸发的过程中吸热,所以冷.
师:上面的实验使我们感受到蒸发会吸热致冷?如何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呢?
生:可以利用温度计来测量.蒸发的过程中,温度是否下降?让温度计的玻璃泡沾上酒精,酒精蒸发过程中,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即可.
(进行实验,发现温度计示数下降)
板书:蒸发的特点:吸热、致冷
师:同学们,能不能把实验观察到的温度(t/℃)随时间(t/min)变化的现象通过图像大致地描绘出来?其中自变量横坐标应该是什么?纵坐标应该是什么?
生:横坐标是时间(t/min),纵坐标是温度(t/℃).
板书画该实验中,温度(t/℃)随时间(t/min)变化图像.
师:温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一直下降么?
生:不会.一段时间后会回升.
教师完善图像.
根据图像获取“室温”等信息.
师: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蒸发致冷”呢?
生:游泳上岸后感觉冷、洗澡后感觉冷、夏天的狗吐舌头纳凉……
【设计意图】
对初二的学生而言,该部分坚持基于现象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物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毛巾的例子,复习回顾小学阶段关于“蒸发”的已学知识,通过手背滴酒精的实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做出合理的猜想,再利用温度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具体测量,最后总结得出“蒸发致冷”的特点.这些做法,意在培养巩固学生物理实验探究的方法.借助实验,定性地了解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后面的沸腾图像做好知识的铺垫和准备.同时培养学生图像处理问题的能力.
3 装置的设计和改进,提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
3.1 课本实验装置的设计
对“蒸发”了解以后,我们一起再来探究一下另一种剧烈的汽化方式――沸腾.“沸腾”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典型的是“水的沸腾”.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水在沸腾前后水中气泡是如何产生和变化?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什么情况下水可以沸腾?
学生虽然对沸腾现象不陌生,但具体的特点平时观察不够仔细,有困难......
师:看来我们还需要再一次地仔细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这里有一杯水,如何让它沸腾?
生:酒精灯加热
师:直接加热?
生:添加石棉网.
师:石棉网、烧杯等直接拿在手里?
生:放置在铁架台上
师:如何安装?安装注意事项?
生:从下而上.
师:温度变化的特点如何观察?需要添加什么仪器?
生:温度计
形成课本实验装置见图4
3.2 沸腾实验装置的改进
师:这样的实验装置,存在着“加热时间过长”、“装置过于复杂”、“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等缺点,同学们能不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沸腾仪器,来改进我们今天的实验?
生:养生壶
师:很好!
PPT出示:“课本实验装置”,呈现安装顺序和注意事项,同时呈现“改进后实验装置”,以便学生熟悉使用的实验装置.
【设计意图】
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实验装置,同时在遇到“加热时间过长”、“装置^于复杂”、“现象不够明显”等问题后,引发学生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利用生活中的“养生壶”改进我们设计的实验室装置,激发并提高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3.3 沸腾实验
利用“养生壶”、铁架台和温度计,四个同学一组,讨论分工,进行实验.
同学A:70℃时发出开始计时指令、 读取温度计示数;
同学B:根据A开始计时的指令,对照黑板上计时器每次隔20s告知同学A读取温度计示数;
同学C:观察水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特点;
同学D:将读取的温度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并在坐标系中描点、连线.
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巡视指导.为了既节约时间又能明显的看出实验现象,养生壶内装有400ml水,养生壶功率设置为600W. 告知学生,养生壶显示的是底盘温度,和中间的水温稍有误差,所以以温度计读数为准.3分钟左右,学生能够获得比较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关闭实验电源,作图连线.
老师组织学生分工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沸腾的特点.
实验结论:
(1)沸腾前,烧杯底部形成气泡,不断上升,逐渐变小;
沸腾时,形成大量气泡,不断上升,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
(2)水在沸腾前,温度不断上升;沸腾时,温度不变 (该温度称为沸点).
(3)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不断吸热
2.4 不同种物质的沸点
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物理课本,了解不同种物质的沸点不同.同种物质,其沸点与大气压强有关.
【设计意图】
该部分主要内容为“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总结实验结论.首先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各自研究了水沸腾时的特点.在探究问题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懂得协作、合作、管理、组织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的必备能力和要求,是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实验操作中关注差异、及时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其次,经历由实验现象到问题剖析、观念提炼、结论总结的过程,再次培养初学者物理思维的方法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具体到物理学习而言,广大的物理教师如果能够始终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指向,并把这一目标细化到每一节堂,把握物理学科的特质,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核心素养”观下的教育就会落到实处,定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视,以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有着较强的实践探究能力等等。下文就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究。
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在高中物理学科中,其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物理观念、第二,实验探究、第三,科学态度与责任、第四,科学思维。
1.物理观念
在物理学视角上,逐渐形成关于以下几方面物理知识的认识[1],(1)物质、(2)运动、(3)能量等等,是物理概念在学生脑海中的提炼。物理观念包括以下几种要素,(1)物质观念、(2)运动观念、(3)相互作用观念、(4)能量观念等等。
2.实验探究
这种核心素养主要是让学生提出物理问题,然后形成猜想,进而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再根据相应的证据,来最终得出结论,并针对这一所得出的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此外,还需要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交流与反思。实验探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要素,(1)问题、(2)解释、(3)交流。
3.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的基础上,逐渐让学生形成对科学以及技术所应有的态度以及责任。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或者是科学研究中,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或者研究之中。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 包括以下几种要素,(1)科学本质、(2)科学态度、(3)科学伦理等等。
4.科学思维
站在物理学的角度上,对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内在规律形成一种科学的认识。是基于经验事实所建构的理想模型的一种过程,是基于事实证据以及科学推理,进而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更有创造性见解的一种能力或者一种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要素,(1)模型建构、(2)科学论证、(3)质疑创新等。
二、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方法
1.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学生零号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那么就会逐渐变为一种信念。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记录数据的习惯,养成整理实验器材的习惯, 这种事情看似是小事 ,实则体现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责任[2]。这对于学生今后走上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都知道,物理实验对学生的心态非常考验,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一个非常浮躁的心态,不是漏了这个步骤,就是漏了那个实验器材,就会导致实验最终失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验之前,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检查,在实验之后也同样要将实验器材进行收集整理。这种行为习惯对他们今后对待科学的态度与责任有着重要的影响。
2.利用物理习题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习题的讲解是物理教师的一个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读物理习题的讲解,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例如,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进而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一般来说,一个物理题目通常以后许多种解题方法,那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探究,进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就能够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以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子的AB边重合,如下图。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素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在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并且是垂直于AB边上的。如果圆盘最后没有从桌面上掉下来,那么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来表示重力加速度)这道题有许多种解法,所涉及的知识面交广,而且所运用的知识灵活性很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类型的题目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与联系的能力,以启发学生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高中物理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去应付高考,而是希望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获得一些必备的物理知识,并且通过物理教学来让学生领悟到物理的思维与方法,更是希望借此来让学生形成终身发展的能力[3]。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是需要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学习兴趣,那么他们才会产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才会投入精力去学习物理知识。
然而由于物理?@门学科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性思维能力等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就需要教师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实验探究教学方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以及实验探究能力。由于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神奇的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物理中一些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来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去进行探究,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了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课堂 语言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62-01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只有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才能彰显英语学科的魅力,使英语课程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交往、对话与语言锤炼的平台。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培养核心素养落实到工作日程上呢?
一、构建唯美课堂,激发学生交流欲望
美,不只是技术,它是个体生命对自身、周边世界,乃至整个宇宙的沉思,是历史精神和物质的生命传递。构建唯美课堂,做唯美的英语教育,是我们的迫切需求。对于“课堂”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处处是教育,细节中体现教育的精髓。我们要努力构建唯美的课堂,让学生们在美中享受英语,在和谐中习得英语,在愉悦中欢唱英语。我们相信,当学生们处于唯美课堂中时,他们的交流也会变得水到渠成。
案例:在教五年级上册Unit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Story time时,在阅读前,教师可以直接呈现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图来渲染气氛,构建唯美课堂,让学生们尽享自然氧吧,在自然氧吧中引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房子”。在阅读中,为了让“美”延续,教师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观看唯美的动画来寻找答案,掌握故事的大意。同时,教师在美的意境中教授新词。为了强化学生们对三个词组too hot、too cold、just right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安排了一个表演环节,先由教师示范,再请学生们模仿。从学生们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非常乐意参与这样的表演活动。唯美的课堂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还刺激了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基于文本,再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拓展活动,能让学生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启发。
二、浸润情境课堂,拓宽学生语言空间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情境来浸润课堂,让学生们在情境中汲取英语知识,并拓宽他们的语言空间,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英语。
案例:在教Unit3《Our animal friends》Story time时,为了创设情境,教师用《Animals》这首歌曲来导入新课,歌曲中有三个场景:my house, my farm, my zoo,三个场景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动物,逼真有趣的画面,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起到了对I have … 句型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在教Story time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们看着动画或者图片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以此来达到呈现新单词的目的。接着,通过询问What animal friends do they have?了解他人的动物朋友,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分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学会把握关键信息。最后,教师设计了描述动物朋友的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拓宽他们的语言运用空间,做到让学生们学会用英语做事情,并达到发展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聚焦活力课堂,凸显语言交际魅力
活力课堂需要英语活动支持,英语活动包括游戏、竞赛、表演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们特别喜欢的,他们酷爱英语活动,是因为在英语活动中他们可以尽情地用英语交流,可以享受英语交际的魅力,并可以体验到英语带给他们的成就感,让他们在同伴中获取赞扬和喝彩。
案例:在复习there be句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玩一个游戏:教师让一个学生背对同学,悄悄地把一个球放在一个同学课桌里,当该同学靠近球时,大家大声喊:There is a ball. 靠球远时,大家声音放轻,帮助学生找到球。There is a ball in …'s desk. 然后教师再把书本等复数物品让学生放,大家进行猜测。当游戏结束之后,再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谈论教室:T: There is a ball in our classroom. There are some toys in our classroom. What is in our classroom, too? Please introduce our nice classroom. (学生分组用There be 句型说出教室里的物品)
S1: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our classroom.
S2: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our classroom. There is a computer in our classroom.
S3: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our classroom. There is a computer in our classroom. There are some …
通过趣味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学生们不仅巩固了there be句型的用法,也为他们之后熟练而准确地运用语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研读教材,仔细揣摩教材内容,把教材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用最佳的策略促使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学科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案例1:定性实验
导体与绝缘体(教育科学出版社 四年级科学下册)
问题聚焦:老师出示电路检测器,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现在如果老师不把电线连接起来,而是这中间放一块橡皮擦,孩子们想一想,电流能通过这块橡皮擦吗?
猜想假设:分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严格按照“检测检测器――预测――检测――重复检测”的过程进行。要求学生学会的一块橡皮检测的过程有以下5个步骤:1. 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2. 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3. 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 重复检测一次;5. 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6. 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制定探究计划:老师出示本节课要探究的实验材料(铁钉、一元硬币、铜片、铝片、塑料片、木片、丝绸、石头、皮毛共9种材料),发放实验记录表
实践检验:学生开始探究实验
得出结论:知道生活中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在设计本节课时,在教法及学法上有以下两点体会:
体会一:设计本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也就是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引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地开展探究活动,就要有科学活动的规则。
体会二:在科学课堂上,所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要倡导小组成员间或组组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在小组活动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而做不同的工作。如:在检测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活动中,有的同学负责材料工作,把要检测的材料从右盒子里拿出来,递给检测的同学,检测完毕,从检测员手中接过来放进左边的盘子里;有的同学负责检测工作,并把检测到的情况让全组同学看到,然后将检测的结果汇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认真地观察检测过程,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工作;负责汇报的同学在配合其他同学的工作时,聆听大家的意见,作出汇报的准备。因为检测的材料比较多,有的角色也可以替换,经历不同的操作过程。
案例2:定量实验
摆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年级科学下册)
问题聚焦: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摆绳的长短、摆锤的重量、摆角)
猜想假设:都有可能,选择你感兴趣的因素来开展探究,说说原因
制定探究计划:出示实验材料,分小组制定探究计划
实践检验:分小组实验,明确哪一个是定量,哪些不变量
实验一:师:我们研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锤重量有关,那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要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摆幅大小和摆线长度不变,改变摆锤重量,重复观测原重量,2倍重量,3倍重量的摆锤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
实验二:师:我们研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绳长度有关,那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要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摆幅大小和摆锤重量不变,改变摆绳长度,重复观测原摆绳长,2倍摆绳长摆锤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
实验三:师:我们研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角有关,那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要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摆绳长短和摆锤重量不变,改变摆角大小,重复观测90度,45度摆角时,摆锤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
一、在物理课堂的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是一门和实际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如果忽略了物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那这样的物理课堂教学就一定是偏离了主线的教学,一定是对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培养起不到应有作用的教学。想要培养初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那就不能不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家去观察水壶中的水在炉子上沸腾的时候,水是翻滚的,但是从炉子上提下来,水就不会再翻滚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学习液体的汽化与液化的过程中,还是让学生去观察水壶,可以看到水壶的壶口处有大量的水汽冒出,那么这些水汽是从壶口就出现了,还是离开壶口一段距离之后才出现的?学习光线的反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白天的时候从屋子外边向屋内看,再从屋内向屋外看,然后在夜晚开灯的情况下从屋子外边向屋内看,再从屋内向屋外看,看看有什么不同,你能猜到是什么原因吗?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观察,然后再从物理专业视角出发进行提问、分析和阐释,可以培养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知识同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实现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在物理?n堂的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和更大程度进步的不竭动力,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面对那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时要层层抽丝剥茧,由浅入深地进行逻辑分析,顺利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设计问题,实现学生学习的层层深入:同学们,你们家里都有台灯吗?那么谁家的台灯是可以调整亮度的?学生家中一般都有亮度可调的台灯,因此纷纷给予肯定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你们说,影响台灯亮度的因素是什么呢?因为已经学习过了,所以学生很自然地回答:电流。教师继续提问:谁能说出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开始回答:可以改变电压或者电阻。教师提问:那么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呢?哪种方法是最为简便的?这样一来,学生很直接地就从改变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和温度几个因素中选择出改变导体的长度这个最为简便的方法,并引导至对于滑动变阻器的学习。这种提问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在物理课堂的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音乐教学;演唱;心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24-02
演唱艺术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再创造活动,技能、技巧决定了它的根本属性、基本规律和原则。演唱者声音的技巧和技能是必需的,但除此之外,有了好的技巧、技能并不等于有了完美的演唱。在这两者之间发挥作用并起调控功能的关键是演唱的心理因素。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提高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的只是演唱者的各种技能、技巧的训练,容易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演唱者心理在音乐演唱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一、演唱者心理素养的内涵
演唱者心理在音乐教学中很难把握,它是一个抽象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具有的心理素质。心理学研究表明:演唱艺术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学习演唱艺术不仅要摸索其中符合演唱发展规律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同时还要通过严格的发声训练,探求其中生理与心理的微妙变化及其隐含的科学原理,更要了解与其相关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解剖学、物理学、音响学、音乐声学等自然科学。也就是说,一个演唱者不但要发展其特殊的音乐才能,同叫还要促进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注意力的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成功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其创造力、与人交往能力、对复杂事态的应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等。可以说,演唱者心理素养结构愈完善,其整体素质和功能就愈强。
二、演唱者心理在音乐演唱和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演唱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取决于许多条件,而从演唱者自身的因素来说,有两个方面是最基本的。其一,是否能够使其发声器官保持最佳的演唱状态;其二,演唱者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是否是全面、深刻、准确。而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同演唱者的演唱心理都有紧密的关系。
第一,从发声器官来说,如果演唱时心态不良,如紧张、自信心不足等等,必然会影响演唱者对发声器官的准确控制,无法保证发声器官保持最佳的状态,从而造成诸如走调、跟不上伴奏节奏等问题,导致演唱失败。
第二,从演唱者对音乐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来说,则演唱心理的作用更大。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或抒情、或缓慢,或热情、或粗放。这样具有不同演唱心理的人对不同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表达,就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首音乐作品会因演唱者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
意人利马腊费奥迪医生曾指出:“让心理去支配一个完整音域范围的声音,若是在演唱家心中有戏剧和悲剧的诗篇的话,会使演唱显示出抒情和悲剧性的感情。”这就很形象地告诉我们,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在演唱中起着很重要的支配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对学生演唱心理技能技巧的培养、训练外,还应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其调控自己演唱心态的能力,使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不受干扰地保持良好的演唱心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解决好心理心态,提高其驾驭心理、调控心理的能力,在持之以恒的练习中掌握良好的演唱心理,才会有良好的舞台效果。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加强演唱心理素质的修养和训练,就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音乐课堂上培养良好演唱心理素质的方式
在音乐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演唱心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方式不是单一的,必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着手,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主观上
1.坚强意志和稳定性格的培养
意志和性格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基础和关键,坚强的意志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四种品质。在音乐学习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这就需要演唱者有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多接触音乐活动的相关事物,逐步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克服不良情绪和各种困难的干扰。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各种困难,并使困难的程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克服这些困难,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最终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稳定的性格,促进其良好心理素质发展。
2.树立正确的演唱态度
演唱态度是增强演唱者自信心和必胜信念的前提,有利于演唱者消除自卑感从自我束缚中解脱出来。演唱时,在心理镇定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兴奋感可以让演唱者更积极地
投入到艺术创造中去。此外,还需要不断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对演唱中不利的因素应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将其调整到演出所需要的最佳状态,以便进行最佳的演唱艺术创作,发挥最佳的演唱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演唱者的技术训练要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必需要达到心理平衡,精力集中,心情愉快。在这种状态下,发声器官各部分的肌肉都会处在一种平衡协凋的积极状态,有利于演唱者进行自我调节,有效地控制发声器官的正常运动。特别要强凋的是演唱者在技术训练中只有对心理状态从理性上加以认识,在实践中仔细体验才能在音乐演唱中收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3.训练和提高扎实的基本功
克服紧张、恐惧的关键是信心,而信心取决于学生高超的演唱技能。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发音和共鸣训练,咬字清晰,发声器官在发声状态中协调一致。熟练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是演唱技巧的前提。由于音乐演唱技巧必须在基本的训练中进行,教师要求学生的演唱首先要有个整体观,教学也需要有更周密的计划和步骤。
(二)客观上
1.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深的艺术造诣和业务能力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深的艺术造诣和业务能力,科学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把这种信赖转移为学生的自信心理。教师自身
的艺德修养尤为重要,集思广益,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会有助于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在实际教学中,要熟知如何透过语言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学生会发现这些练习能使生、学、情融为一体。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示范都会传递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情绪,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从而强化音乐教学的情绪作用,使教于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2.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
教师教授的学生千差万别,每个人的音乐天赋、学习基础、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理解能力、性格爱好、学习态度都有所不同。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取具体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计划。在基础训练,歌曲选择等方面,要因人而异,选择风格不同的作品。在很多考试中,笔者注意到,某些教师偏爱某一类型风格的作品,对他的学生一律讲授同一风格的歌曲,而不管适合不适合学生演唱,有的学生由于作品的难度超过了能力范围,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非常吃力,自信心就会慢慢丧失,甚至对唱歌也渐渐失去兴趣。因此,应该进行充分和细致的准备,为每个学生选择难易程度适合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演唱个性,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因人而异。
3.多增加教学实践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实践课少的话,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有大量的观众或考试面对评委时候,由于缺乏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自然会产生紧张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多给学生创造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机会,帮助他们适应和熟悉这种场合,从而克服紧张心理。在演出或考试前,要帮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此时技术的要求不是最主要的,要让学生把思想集中到歌曲的情感当中,多用启发、联想的方法,使学生脱离紧张的情绪。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演唱心理的训练与培养对技巧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不仅要大力提倡演唱技术,同样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心理素质,不断探索完善演唱心理的训练与培养方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高超演唱技巧和成熟心理素质的合格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