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心理学概念范文

学前心理学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心理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心理学概念

第1篇:学前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概念教学必要性方法

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是进行判断、推理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知识要素。如果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深,就会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要实现新课标,必须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一、历史概念的含义

历史概念是人们在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的,它反映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是人们对相关历史事物的内外特征的最本质的认识。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概念主要是史实概念。史实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文献和历史典章制度等,按照历史概念所反映的史实的不同,可以把史实概念分为历史事件概念、历史人物概念、历史现象概念、历史名物概念等。

二、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1.进行历史概念教学是新课标的要求

2011年高中历史新课标和新考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调动和运用知识”一项中提出:“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历史概念正是人们对历史事物进行概括和总结,反映历史现象本质属性的东西,所以,历史概念教学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进行历史概念教学是新高考命题导向的要求

对于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新高考的重要考查目标,新高考试题对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在不断加大。如2011年新课标历史高考全国卷第24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秦汉中央集权制,第33题考查化运动;2011年海南历史高考卷第4题考查行省制,第7题考查经世致用,第12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后果,第15题考查,第21题考查马歇尔计划。

三、历史概念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指导学生完整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要素。

历史概念的内涵,指它所概括的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容,包括背景和后果。背景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历史事物发生的原因、目的、条件,另一种是历史事物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后果指历史事物的作用、影响、地位、性质等。如:“冷战”的内涵是:冷战是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要把握这一内涵,就要分析(1)背景: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有冲突,但双方都拥有核武器,都不敢贸然采取直接的武装进攻;(2)内容:冷战是全方位的对抗,而且不诉诸武力;(3)影响: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即局部热战、冷战思维。

历史概念的外延,指它所反映的历史事物的具体范围,即相关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如“冷战”的外延有:(1)冷战的序幕是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2)开始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3)冷战的表现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对抗;(4)结束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

2.进行比较、分析,准确理解历史概念

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把有关联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对照,辨析其异同点,认识其联系与区别,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我指导学生从权限、产生的办法、与国会或议会的关系、任期等四个角度,对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进行比较,找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这两个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根据概念间的种属关系,比较其外延,以区别相似的历史概念。如,“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的学生经常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弄混淆,教师应当指出封建制度是种概念,外延大,包括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经济制度、封建思想文化制度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属概念,外延小,它包含在“封建制度”这一概念里面。

3.理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准确把握历史概念

历史是在发展变化的,反映历史事物的历史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理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利于准确把握历史概念。

如,高中历史必修三讲述的儒家思想这一历史概念,经历先秦时期、西汉武帝时期、宋明时期、明清之际,它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要把握它,就要把以上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即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背景结合起来,辨别它在不同时期的异同点,认识它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这一历史概念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从而准确把握这一历史概念。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历史概念体系

第2篇:学前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数学 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则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会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呢?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及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数学。

一、对自主学习的理解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其重要特征是已具备了将学习的需要内容化为自觉的行为或倾向。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其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要我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

自主学习也是以目标为依据,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自主学习能力则又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获取知识。

二、为什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1.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持续”,意为:有再提高的底蕴,坚实的基础,有持久性、有后劲、有发展的空间。因此,要求在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动手和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教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这项工作不同于工人生产产品,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充满朝气、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动态过程。基于此,这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

习。

三、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数学

1.营造氛围,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课堂上老师不能以权威形象自居,要尊重、理解、信任和爱护每位学生,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创新,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学好数学。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创设一个较好的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自由探讨,积极思维,大胆地提出问题,揭示问题。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想学”的主动状态,引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求得快乐。

3.给予学生自由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就应把课堂上的学习自由"还"给学生。做到让学生独立思考,热烈讨论,踊跃交流,我的尝试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展示思维的条件和机会,有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展示思维,激励其主动探究问题。同时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思维活动。

如:我出示是非题: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我先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时间,然后用手势作出判断,我不直接分析或简单宣布答案,而是请小组内有不同答案的学生互相辩论,互相说服对方,然后再一次手势判断,最后请学生说明思路。这样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能够在思维活动中体会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真正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例如:已知在ABC与DEF中,∠B=∠E,AB=DE,问增加什么条件能使ABC与DEF全等。这一题目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在学生的思考、讨论、比赛中归纳出所有情形,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峰和创造的兴趣。

4.重视操作过程,在“做”中自主学习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开展操作活动,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参与探究过程,在“探”中自主学习

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思维模式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进行活动,达到深刻理解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培养探究品格的目的。另外,数学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并非“朝夕之功”、“立竿见影”,但我们坚信,只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在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理想“彼岸”的沟通上架设起一座桥梁,达到“自能读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优化呈现方式 满足学生需要》作者卜骥

第3篇:学前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育;主体地位;创新意识;实际运用能力

在“高考大棒”和“传统应试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下,部分高中数学教师仍然采用陈旧、落后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片面的追求“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下,这无疑为高中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那么,如何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将高中数学知识与新课改理念完美融合,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这是值得每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应该认真探究和思考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我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探索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几点浅薄认识。希望有识之士能给予指导和点评,让我在高中数学教育的道路上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高中数学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标的这点要求存在着重重疑虑,其实这么做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原因的。人,生而不同,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区别于他人的潜能和优势;学生自然也不例外。既然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都不同,那么作为教师,也应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力求实现“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表现。此外,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还应当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课堂上做到有效“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这样一来,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新课标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纳入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体系中,并对数学创新思维给出了特别详细的解释和阐述:“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有追求新知识的欲望,能够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探索和研究。”

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当在心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任何思维方式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也要充分尊重这个客观规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高中数学教育,在数学学习的点滴中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水平和能力。千万不能指望着“今天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就要求学生明天就具有良好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对创新意识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和理解。

那么,作为教师,又当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其思维能力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好奇心和兴趣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某些数学问题充分展开探索和思考,并能在此基础上采用创造性的办法独立解决数学问题。

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和能力的培养。比如,每个学期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专项的数学课题研究,并利用2~3节数学课完成该项数学课题研究。在这个学期,针对“假命题、真命题”这部分知识,学生自由分组,并结合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命题现象进行深入的钻研和探讨。专项数学课题研究往往建立在学生发散性思维、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整个过程我只给学生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并不过多参与,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水平以及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际数学情境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高中数学新课改,新就新在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圆满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题。

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我会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强调运用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此外,还会组织多种形式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建立相对应的数学模型,并能制定出解决办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无限内涵与魅力。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无疑为高中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同时也向我们教师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和可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之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帮助学生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同时,切实提高数学各方面的修养和组织,为他们日后更好地发展和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万兴.课程改革教师岗位培训资源包(第二辑):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信息素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学前心理学概念范文

初中历史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却引不起许多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虽然新课改在深入进行,但许多教师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加之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 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目前许多教师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难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如何走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误区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走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误区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树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智者受兰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语),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读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就会认识到历史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讲述先祖五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就会认识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教育价值是以古鉴今。这样我们就会产生自豪感,树立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奋力拼搏,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 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关键。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者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并做出合理正确的解释的学习方式。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选好合作探究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需以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应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内容选取合作探究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分专题进行合作探究。

其次,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指导学生探究的能力。

再次,利用好校外教育资源。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时,获取资荆、信息的途径一般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很少接触实物史料,导致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不强。因此,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可结合探究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校,走进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等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最后,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②对历史学业的评价。评价历史学业时要以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为主要原则,增加探究性试题,尽可能减少单纯的记忆性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③对教师的评价。评价教师时要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

第5篇:学前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计算教学;思维能力;计算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里,对各个学段都安排了“数与代数”的学习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如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提高。本人对新课标下的计算教学,谈谈我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对过去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索和改革。如《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我们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充满生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时候却把握不当,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比较牵强的,在这样的情境中把数学课上成了学生的口语课和看图说话课,影响教学的进程,致使计算教学的目标难以落实。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同时提供的信息不要太多,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认知的重要源泉,要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以教材为本,灵活设计一些学生生活中的或是身边的题材来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更易于接受,也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操作性情境。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不断的调动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更广泛的数学经验。

3.创设开放性、探索性情境。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一定的探索性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会参与、爱参与的目的。

二、注重算法算理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掌握并理解算法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不少教师有重算法,轻算理的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练习巩固更是以机械式计算为主。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为: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其中算理比较抽象,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保证练习密度和强度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提倡的是个性化学习,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高效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当学生计算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通分时没有找最小公倍数,我们在大多数情况是简单地说明应该找最小公倍数,对于找最小公倍数的原因,却没有对学生说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要经过情境导入、呈现算法、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明确算理等过程,这样留给我们巩固提高的时间已没有多少。因此要注意:练习的量和质要控制好,并不是量多就好,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注意练习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及趣味性;利用电脑做课件出示,便于检验、订正,同时保证了计算练习密度、强度,使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算法算理的掌握。

四、注重口算和估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并鼓励算法的多样化。我认为我们要加强口算、估算教学,以此来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结合日常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算、估算的意识和兴趣;课前准备3分钟左右的口算、估算练习;进行针对性练习,如,学习“63×48”等进位乘法,练习“2×7+6,8×6+7”等口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注意类似的学生易混淆、易错的口算题的训练,如“15×4,14×5,25×4,24×5”等。

五、实施多样化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计算教学中,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第6篇:学前心理学概念范文

摘要:物理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印象,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关键词:物理概念生成;类比;对比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物理定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物理概念非常重要。下面就新课程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形成谈一点体会。

1 概念的引入

1.1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课标上如是说。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顿悟出物理知识,引入物理概念。如力的概念,教师可从人们常用的“力”字说起,通过对人推车前进、起重机吊起货物、机车牵引列车前进、踢球使球运动、压缩弹簧使其形变等生活、生产中具体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阐述物体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为了描述这类活动的共同特征,人们就引入了力的概念。

1.2 运用旧知识进行的类比和旧概念的深化引入新概念。物理知识是比较系统的,我们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引入一些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上错误的概念。如“浮力”概念的引入,我们从已学过的“二力平衡”出发引入“浮力”概念。方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静止在台面上的木块,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而平衡,类比静止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和向上的托力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比较“木块能浮在水面”和“船能浮在水面”等生活中的事例,找出共性,概括出“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它的力,这种力叫做浮力”。

在旧概念不能确切描述已有的物理现象时,可利用学过的概念,进行诱导深化,引入新概念,如利用“速度”引出“加速度”来。学生学过匀速运动后,他们对于公路上速度不同的车,都能做出某个速度快,某个速度慢的判断。如教师问汽车、火车急刹车时,“速度”怎样呢?学生回答:“慢慢减小”。显然,它不能确切反映“速度”的变化量,那么怎样准确描述这个变化量呢?引入“加速度”概念,问题就迎刃而解。

1.3 由实验提出问题,引入新概念。利用生动的演示实验,恰当地启发性设疑,引入新概念,使一节课从开始就能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如 “杠杆”概念的引入,上课时讲台上放着一个大木块上钉着小木块、一根铁棒和一个三角形木块,请哪位同学试着能用手将小木块拔起来?前一个同学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而另一个同学很快将木块撬了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通过观察、思考,积极讨论,同学们很快认识到“利用铁棒能省力”、“在力作用下,可绕支点转动”的结论。教师这时点出新概念:“我们把这根在力作用下绕支点转动的铁棒叫做杠杆”。最后讲出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的故事,让学生课后上网查询,将会回味无穷。

1.4 纠正原有错误概念,引入新概念。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概念,同时引入新概念,既巩固了学生原有的概念,而且对新概念理解比较深刻。如纠正“路程”概念引出“位移”概念。

2 概念的形成

2.1 通过实验,形成概念。物理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印象,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又如,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建立失重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情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透过现象,抽象出本质的东西形成概念。有些物理概念的本身,就是描述有关物理现象的本质和特点的。对这一类概念,必须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找出其起主导作用的、具有决定其本质的东西。如电学中“电阻”的概念的形成。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导体来说,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电流强度之比是个定值,不同导体,比值不同。”使学生认识这个定值反映了一种导体不随它两端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强度而改变的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再进一步做实验,把几段阻值不同的导体分别接进电路,并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让学生观察到U与I比值大的导体,通过它的电流强度就小;反之,则大。由此可见,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一种阻碍作用,从而使学生对“电阻”这个概念,形成了既完全又准确的理解。

对不能用实验直接演示出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可根据生活中的一些事实或某些间接实验,进行假设推理,形成概念。例“惯性”概念,学生对静止物体不受力保持静止状态深信不疑,而对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时的情况就想象不出来。针对这点,我们可用小车在不同物体上运动的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在路面上,向前运动的小车因受到阻力而速度逐渐减小,那么,如果路面光滑到使阻碍小车运动的力为零时,小车的运动情况将怎样呢?学生略加思考,就会想象出“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再稍加引导,学生就会抽象出物体在不受到任何外力作用时,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物体的“惯性”。

2.3 运用类比,温故知新,形成概念。有些物理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在通常情况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直接给学生讲述,学生难以接受,我们如能由分析看得见的现象开始,运用类比,可使学生较顺利地抽象出不能直接看到的新物理事实和概念,使学生对概念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例“磁场”概念的建立。我们在讲课时,先演示玩具鱼杆(鱼钩是永久磁铁,鱼嘴是铁介质)钓鱼的实验,让学生看清现象,再结合课本上列举的事例,使学生明确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要依靠“第三者”。接着再用一磁性较强的磁体靠近小铁片,将其吸起,分析这一现象,启发学生利用类比得出“磁体吸起小铁片之间一定存在着第三者―媒介”。虽然,这种媒介看不着,摸不到,但是是客观事实。最后,讲出这种起第三者作用的媒介是存在于磁体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2.4 用对比的手法形成概念。有些物理概念,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不同,常被学生混为一谈,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我们可以用比较法理清其形成过程,区别其异同点。如位移和路程、速度和加速度、蒸发与沸腾、振动和波等概念常用类比来讲述。而对于缺乏直观性的概念,我们可以恰当地运用比喻,把科学性与通俗性结合起来,变无形为有形,使之形象化,形成概念。

2.5 运用等效方法形成概念。用等效法处理某些概念的过程有二种情况:其一是人们注意到两个不同的物理过程(现象)在某一方面,有共同性或相同结果,在解决这一物理过程中的某个方面问题时,就可用另一物理过程代替它,同时也能对这两个不同的物理过程的物理实质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其二是人为的选择较为简便的处理方法,去处理一些物理过程,以获得其方面相同的结果,但并不涉及物理过程的物理实质。例:合运动、合力、重心、电路、总电阻等都可用等效法来处理。

3 概念的深化和巩固

3.1 对初次接触的概念,不要求学生一次弄通,应逐步的了解深化。掌握一个物理概念,要有一个逐步深入、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初次接触的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不能要求学生一次弄通,要举一反三,采用小循环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地融会贯通。对于多次出现的同一概念,不能做原地踏步式的简单重复,应将概念放到与它相关的规律中去,在不同的条件和要求下来加深、巩固。对一些学生感到模糊的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精选习题,从习题中总结知识点,在练习中,深化概念。

第7篇:学前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本质内部联系物理规律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出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亮的很多。我认为,他们都不能离开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为深刻理解和正确掌握物理概念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基础。如何提高新课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 从感性认识出发,讲清概念的本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学习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重复他们所经历的认识过程,但能具备一些感性认识,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曾记得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写照。例如;讲力的概念,先举一些很平常的实例:人推车、手提箱子、摩擦阻碍了木块运动、地球吸引苹果等,这是一些很平常的现象,学生不会注意;若要点他们进行分析对比,就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地方,即每个现象最少有两个物体:人和车、手和箱子、压路机与路面、木块与地面、地球与苹果。而且两个物体都在相互作用着,推、提、压、拉、吸引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我们把产生这些效果的作用分别称为推力、提力、压力、拉力、吸引力。所以“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且“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即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这样力的性质,即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被揭示出来了,学生头脑中不仅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力的概念,而且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 应用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我们知道物理概念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不讲究教学方法而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往往事倍功半,反而给学生一个模糊概念,这时选择通俗易懂,具有生动的比喻则可迎刃而解,同时也可收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例如:讲到“电流”概念,书里是“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某一横截面的电荷量多少”来表示电流,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因为“电荷量”是一个新名词,这时可采用如下比喻,把导体比喻为“水管”那么“水流”就是“电荷量”了。这是学生容易接受的,通过这个比喻,使“电流”更加形象化。学生获得的概念也更加具体和生动。

再如,讲“电阻”的概念时,是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的定向移动,跟水在塞满石头的水管在流动类似,会受到阻力。这个“水管――石头模型”够形象、生动了。

(三) 挖掘概念内部的联系,深刻理解物理意义;

以“焦耳定律”为例,其数学表达式:Q=I2Rt和电功W=UIt两个公式后,有的学生只死记公式,硬背条文,不去弄清各符合所代表的物理量及他们间的关系。解题时,往往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这不能全怪学生,也与我们讲课时分析问题不深不细有关。为了避免和澄清学生在这方面的模糊认识,讲解公式时,不能用纯数学观点或走过场。将电流所做的电功与电热混为一谈,此时应该认识清楚只有纯电阻电路中电流所做的电功等于电阻产生的电热,即电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那部分。

例:电动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若汽车所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380V,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2Ω,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10A,则电动机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为多少焦?产生的热量是多少焦?

解:(1)电动机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为:

W=UIt= 380V×10A×10×60S=2.28×105 J

(2)产生的热量错解为:

Q=W=UIt= 380V×10A×10×60S=2.28×105 J

正确的解为:

Q=I2Rt=102×2×10×60

=1.2×103J

这道题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对电功和电热两个概念的理解,所以,要挖掘概念内部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

(四) 分析身边自然现象,理解重要物理规律。

第8篇:学前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农村课改 引进活水 读写结合 导演精彩

新课程下的一堂语文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身上。几年来,我一直在试验着先进教学方法,饱尝着探索的艰辛。我在“引进活水、读与写、赞美与鼓励”的教学环节中,不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就像喝咖啡,虽苦犹甜。

一、引进活水,与时俱进

首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在新课程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多次举行的新课改洋思示范课、过关课、研究课、成功课,真正起到了示范引路的作用,达到了交流研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正当新课改之时,洋思春风迎面吹来,在课改中,认真实行日日清,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洋思中学的“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教学中,学之、用之,真是受益匪浅。

其次,杜郎口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三三六”或者“10+35”模式,引进淄河中学“科学而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5+15+20),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课堂成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学生成了主角,老师成了一个出色的导演。所学三种模式,万变不离其宗。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不能理解成一种教学模式。孩子们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性相当高,生怕给小组拖后腿,主动预习,为争当优秀小组,暗地里叫着劲。有很多的知识,无师自通,知识消化得相当的好。学生在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围里快乐学习着。

二、多读多写,文采飞扬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

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也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则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陋室铭》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问题:既然陋室从图片上看非常简陋,那请想想“我”却说它“不陋”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我对学生所写答案给予了肯定、给予鼓励也给予引导,最后明确了陋室主人在乎的是人生的那一份高洁傲岸的人品。学生在不断的读与写的实践中,多写多练,摸着了门道,再进一步经过自身的“心营意造”,工而后巧,是能够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来的,定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那一天。

三、赞语化细雨,滋润一个春天

《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对学生的赞许。

有一次,我讲《与朱元思书》这一课的公开课时,学生非常紧张,有个学生由于紧张把问题回答错了。我对他说:“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感谢你的勇气。”于是,这位同学整堂课发言非常积极。学生在读书时,我说: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通过鼓励性的赞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说:“我希望我的学生有白雪公主的善良,有灰姑娘的宽容,有丑小鸭的坚强。我希望每个人都绽放内心真正的美丽,成为一生都非常美丽的人。”学生在赞美的阳光中,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开创着新的未来,走向了人生的春天。

学着走别人的路,还是要穿自己的鞋,亲自用脚走一走,才知道怎样穿走路最合适。学习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曲解。对于多种先进的教学法,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在山区里实行新课改难度更大,在艰苦的条件下,在恶劣的环境中,我要像沙漠里的一些植物一样,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把我终生所学奉献给大山的孩子们,把心开成一朵最大、最美丽的花,散发出人世间最浓郁的芬芳。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第9篇:学前心理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更新理念;探究学习;教师;学生发展

面临新的时代对教育新的要求,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探索,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指导地理教学。

1.首先要感受新课标,树立新理念

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1.1定准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

1.2面向全体: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

1.3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

1.4关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向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1.5科学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2.新理念对地理教学提出的要求

对于地理教师本身而言,要形成地理的课堂教学,新课改理念对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要求,让我们就这几方面做一些探究和尝试。

2.1彻底转变自己旧的教学观念,明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体系。

2.2善于倾听自己的教学对话: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录音或录像,然后收听或收看自己的教学实录,分析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归纳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不断地进行调整、改进。

2.3建立班级常规的学习小组:由于班级人数多,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建立那么多的小分组,因此成立常规的几个学习研究小组,就可以针对小组情况具体提供要探讨的问题,使学生对这种分组式的地理教学方式熟悉化和认同化。

2.4建立充满思考气息的班级气氛:班级气氛的形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要遵循民主教学、以学生为本管理的思路和观念,对学生课堂学习气氛进行营造和建设,这是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2.5加强自己专业的提升和发展:地理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学科,地理教学中所需要的素材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教学要做到常讲常新,要搭建的充满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方可不断维系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课改理念下对地理教学的新程序的几点见解

地理教学一般以课堂教学程序为主线,通过课前预习、质疑;课堂解疑、答疑;课外延展、用疑,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新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1启迪质疑。

新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让学生以自己为主体,构建乐于学习的平台,使教师真正配合学生完成学习目的。这就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教学活动,直至完成教学要求。质疑,设疑,解疑,不断深入,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进入主体的角色。由于地理学源于自然,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媒体手段,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3.2教学结合。

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轻松学习的效果,将极大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恰当的教学活动,通过有兴趣的问题,将学生转化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参与者的角色,通过思考或操作,得出结论,以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增长能力的目的。

3.3反馈评价。

在地理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达到同一个水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透过多角度、多标准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只要学生得出的结论符合科学且合理有效,就可以允许有几个可能发生的标准答案,而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学反馈评价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关注知识技能等,使得教学目标的评价更趋向科学化、多元化。

3.4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