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倾听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倾听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19-01
众所周知人们所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后天习得的。然而习得的过程离不开“倾听”。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样离不开倾听。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能够更好的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其与他人之间的思想交流,进而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长处,促进自我意识的反省。教师从中进行适时地引导点拨有利于思路的拓展,激发思考,实现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意义
倾听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课堂上学生的倾听能力可定义为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在明确倾听目的及意义的前提下,掌握倾听相关知识,具有理解、记忆、评价语言信息的基本技能,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恰当的反应,并且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倾听的占比要高于言说,学生倾听能力提升可以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不仅引导学生倾听教师,同时要学会倾听同学、他人、自然、文本以及自身。具备倾听能力的学生能够全身心的参与知识的学习,真正的领会并非机械性的记忆,可以积极主动的完成知识的构建。同时倾听培养的是反省式思维,在听到语音信息后,大脑要进行怀疑批判性的思维重构信息,构建知识。这样的模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改变了以往接受式思维被动、机械接受的局面,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内化。倾听是主动行为,懂得倾听的学生能够主动步入他人的世界,通过倾听能从语言信息中感悟他人的情感体验,准确的捕捉他人情感,与之产生共情,学会爱与包容。语文课堂是以语言的形式传授语言,而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培养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更有助于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受益终身。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倾听能力的策略
1、营造倾听氛围
如果课堂上能够有非常良好的倾听氛围,学生便很容易的投入学习中去。师生关系更加的融洽,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同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因此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想实现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用心的钻研探究,寻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当中,时刻提醒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一定要认真聆听,不能随意打断,认真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最基本的礼貌。如对其言语存在疑问,或不同见解,可以等其讲完在进行发问。”如果发现有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悄悄的走过去进行提醒,或者以简单的肢体动作如做一个停止的动作等进行提醒。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认真聆听别人讲话。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接近尾声时,马上就要到下课时间了,学生明显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有的在玩笔,有的盯着书神游。老师提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再积极主动。而此时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学完这一课说说自己的体验?但面对此种情况若按教案设计直接提问肯定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此时突然想到设计教学情景,在情境中唤回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倾听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自去桂林,体验一下“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感觉呀?
学生纷纷投来惊诧的目光,异口同声说:想啊!
师:那么谁先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桂林的美景?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了,立刻端正做好准备听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倾听欲望的情况在小学阶段的课堂上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倾听兴趣。
2、设立明确的“倾听”目标
小学生具有好动、表现欲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他们往往喜欢表述,而没有足够的耐心倾听。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问题叫某个学生回答时,其他的学生便开始做其他事了,因为他们认为老师没有提问他,这个问题就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给学生设立明确的目标,“听”之前明确要求。例如: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他有哪些地方说的好?还有那些不足?需要补充些什么?”“大家一起来做小评委,给予其评价”。当学生明确目标之后,便会自然的注意倾听,进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强化“倾听能力”进行专项训练
倾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实现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并且反复强化训练。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听记训练,此种方法意在锻炼学生边听、边记录、边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转瞬即逝,倾听者必须要专注认真倾听,抓住重点,快速思考。还可以进行听答训练,教师口述内容,可以选择判断题或选择题,学生进行回答。在教师口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抓住问题核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专注力以及倾听判断力。此外还可以采取倾听后复述的方式,如课堂上要求学生复述老师说过的内容,或同学刚刚的发言。这样的方式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印象,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此外也不失为检验学生倾听效果的好方法。
结语:小学语文课以语言为教学内容,是最适宜培养倾听能力的课程。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倾听能力训练,使学生具备倾听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从而通过倾听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关注细节 高效 新课程教学
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成于细。”人们也常说: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这两句话都说明任何事情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事情的成败。我们的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就解决某一个问题而精心设计或生成的一个相对完整而短小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它可以是对一个概念、一句话、一段话的理解;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或是教学中的预设点、生成点,或是一个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情感培植点,练习的教学设计等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等。在课堂中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否根据新课程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关注教学细节一:学会倾听
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的老师大多会把目光盯在了宏大的课堂构思、精美的教学设计上,而缺少倾听的习惯,有的教师似乎还知道学生会说些什么,于是还没有听完学生的发言,教师就开始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甚至还有一些教师忙于完成教学环节,无视学生的发言,或对发言不加思考、不去斟酌,造成学生发言时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或者口误或语病都没有及时得到纠正。
其实,在很多的时候,课堂上学生的一些言论非常精彩,教师在用敏锐的耳朵将其“捕获”后,可以运用教学机智,巧妙自然地将其变成可以利用的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记得有位教师在执教《小蝌蚪找妈妈》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们从中知道了些什么?”有一位学生回答:“我知道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听了他的回答,我不禁为他与众不同的见解叫好。(大部分学生都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可是,老师似乎没有听见,淡然地点点头,便请他坐下,接着便忙着列出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小动物……最后,老师又来问小蝌蚪的身体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听到这儿,我想,如果当时教师能耐心认真地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地抓住这一问题,相机调整教学设计,那么,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何必自己再生硬呆板地提问呢?
我认为课堂不应一味地追求表面的热闹浮华,如果这种现象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三种结果:一是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只是思维表达的低水平重复;二是容易使学生养成虚华浮躁、夸夸其谈的不良习惯,三是使学生成为话语的霸主,只顾表现自我,与别人交流时缺少必要的礼节。倘若我们将“倾听”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处理好“学生倾听教师”、“教师倾听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三种“倾听”之间的关系,就能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光芒。
关注教学细节二: 落实合作
实施新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流。诚然,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许多课堂上我们可能都会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的话刚出口,只见,前排的同学立即转向后排,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指导,漫不经心地在教室里走走看看……
如何进行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①合理地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对于那些学生一看就懂,没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以及难度过大,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最好不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②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有全面的安排。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明确研究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并讲究合作学习的方法。③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走进学生,参与进来,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④小组讨论完教师要重视汇报、反馈,引导学生达成基本的共识。
关注教学细节三:捕捉亮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动态生成过程。尽管教师课前有充分的预备,但在与文本对话、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出乎教师“预料”的信息生成。有时在我们老师眼里很简单的问题,可能孩子就是转不过弯来,这就要求教师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巧妙引导,把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仔细听取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与孩子一起进入孩子的思维,这样才能找准切入点,找到孩子的症结,加以点拨,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从而形成教学的亮点。
我不由得为这位老师喝彩,她耐心认真地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地抓住这一问题,灵活机智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顺着新的思路从文化的角度再次进入课文,峰回路转式地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丰富提高了认识。短短几分钟,学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一份灵动智慧的洗涤。
一、勤勉做事,扮演好服务角色
作为学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我有自己的角色定位,“上情下达,下情上晓”,在文件堆里,我能理清思路,努力做到“一日清”,让“上”满意,让“下”也满意。我明白,教育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必须要倾听教师的呼声,捕捉教师的意愿,教师的笑容是给我最大的肯定。
二、教学科研工作,佳音频传
(一)各层面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1.湖岭片区各科专题研讨活动16次。
2.市级教学研讨会活动5次。其中,初中科学为湖岭学区联片教研活动升格为市级。
(二)教师获奖情况136人次
1.2010年瑞安市教育教学案例评选,31人获奖,湖岭镇中谢晓明、湖岭三小林秀海荣获一等奖。
2.瑞安市2011年教师教育论文评比,71人获奖,桂峰乡学校张冬梅,鹿木乡学校赵真伟,金川乡学校黄灵芝,永安乡学校朱启跑,林溪乡学校王雷,湖岭镇小林建兴,林溪乡学校谢欢欢等7人荣获一等奖,获奖率超过市平均值。
3.6人获得瑞安市第十一届中小学教坛新秀称号,分别是湖岭镇小项爱平(小学语文)、芳庄乡学校王忠林(小学思品)、桂峰乡学校蔡笑荷(初中语文)、湖岭镇中周亮燕(初中英语)、湖岭镇中胡素娜(初中科学)、湖岭镇中杨成光(初中体育)。
4.湖岭镇小金绍书被评为2010年温州市优秀教研组长,彭春茹、陶崇建、朱菲菲被评为2010年瑞安市优秀教研组长。
5.潘光信、林小智等9人在2010年瑞安市初中教师命题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
6.湖岭镇中周岩锡、溪坦学校王小莉、湖岭镇中彭春茹在2010年瑞安市初中社会·思品教学设计及其课件制作评比分获一、二、三等奖。
7.瑞安市2011年优质课评比共有4人获奖,其中湖岭镇小傅爱兰老师荣获一等奖。
8.4人在分别在2010年瑞安市中小学美术人物速写比赛,瑞安市2011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2011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评比,2011年瑞安市初中社会·思品说课评比中获奖。
9.瑞安市2010年度优秀课题成果获奖4项,2011年教师小课题、教科规划课题、教学研究课题立项11项。
(三)学生获奖情况20人(班)次
1.2010年瑞安市小学生英文书写比赛,湖岭镇小五(2)班、五(3)获奖。
2.瑞安市首届“《玉海》杂志杯”校园文学大奖赛8人获奖,其中林溪乡学校陈晓东荣获一等奖。
3.第十届初中生实验操作比赛,4名学生获奖。
4.安市2011年“隆山实小”杯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6名学生获奖,其中湖岭镇小郑苏平、张庆典荣获一等奖。
三、教学常规工作,力度不减
1.增补学区教研大组组长、副组长,培养优秀教师,为教学常规检查工作设置人才库。
2.继续推行教学常规月查制度、逐级检查制度、突击检查制度。每个学期至少对每所学校教学常规检查一次。
3.教学常规管理逐步精细化,尤其是备考质量、作业批改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桂峰乡学校的“二次批改”日臻完美,鹿木乡校档案建设日趋成熟,潮基乡学校教学公示记录详细。
4.继续开展系列比赛活动:
a.开展2010年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设计及其课件制作评比活动;
b.举行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评语比赛活动;c.举行《弟子规》知识竞赛活动;
d.举行湖岭教育学区七年级英语学生作文现场比赛;
e.举行湖岭教育学区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
f.举行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现场教学设计比赛;
g.2010年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h.开展湖岭教育学区2010年中小学学科协作命题(期中试卷)评比活动。
5.严格执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开展2010学年第二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计划实施专项督查。
6.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学区统一组织协调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召开九年级期中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为提质出谋划策。并对九年级适应性考试统一时间,调换监考,集中改卷,全面分析。同时,未雨绸缪,策划好六年级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在管理中许多工作做得不太精细,今后要提升工作效率。
2.与教研室教研员沟通、交流较少,教科研档次低,品位太低。
3.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的督促检查,重在业务指导。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为受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我们要逐步消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摩擦,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加强与孩子们的亲身体验的联系。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新时期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实行新课改以来,本人根据自己的数学教学经历和体会,谈一下个人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一、数学是生活的数学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最大的感受是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乏味,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后,数学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主要措施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通过举例让学生都感觉到学数学有用,学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实践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源泉。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概念、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有关的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选取有真实背景的题材,鼓励学生做实验性数学作业。
二、教学过程中,浸透新课程的教学方式
尽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主体发展教育”已经提了很多年了,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一到课堂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而新教材强调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有些角色必须换位,具体表现如下:
1、变“全方位指导”为“适时指导”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课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这样可以给学生30分钟的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活动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会阻碍学生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会导致学生处于无助的状态。有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所有,教师要根据情况把握适度。
2、变“学生倾听教师”为“教师倾听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教师倾听学生”。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表现,做出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的决策,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变“教材研究”为“教材、学生双研究”
过去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教学愿望把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感受和领悟的过程。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更不是课堂教学中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因此,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
4、变“面向个体”为“面向全体”
【关键词】微课 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微课程”成为时下教育圈极为流行的一个词汇,流行的词汇往往词面言简意赅而内涵丰富。曾经有幸与学校另外两位英语老师,参加了从区到市的网络团队微课比赛,站在微课外思考,钻进微课中体验,两种不同的角度,感受到的微课带来的无限教育力量。
一、微课初接触,揭下神秘面纱
1.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微课的特点。(1)短小精悍。微课视频以短小精悍的为核心特点,根据国外可汗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的研究,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微课”的时长一般在3-5分钟为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2)内容集中。微课的任务是点拨难点,突出注意点,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因此,一段微课的知识点不宜过多,通常只有一个,它可以是学习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易错点,这个内容必须是需要老师讲授,学生自己看教材可能不易理解的。(3)目标明确。微课主要是围绕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进行的教学,其教W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学生更容易理解,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4)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并整合了“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二、微课小探索,教学“微”展示
在区、市的两次比赛过程中,从微课的设计到微视频的制作,是对微课的学习过程,是对微课的探索过程,更是对教学的展示过程。笔者就比赛内容《Shapes》BC版块的微课设计为例,谈谈对微课的一些小探索。
本次微课的教学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9 Shapes的BC版块,重点新授6个形状单词和相关句型“What shape is the …? It’s …”
1.教学理念“微”展示。《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所以在本微课的设计中,注重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微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支点,以交际为目的,让学生在不断倾听和问答中获取知识,理解单词以及句型的运用,让学生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2.教学设计“微”展示。本节微课的教学内容是面向五年级的学生而设计的。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具备以下特点:上课专注,表现欲强,积极活跃,能参与各种活动;结合学生情况和课堂活动设计,笔者对每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有效参与进行了预设。抓住兴趣发展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分散重难点,巧妙衔接各环节;评价机制的使用,唤醒学生的自信。
3.教学亮点“微”展示。本节微课的设计中注意到了词不离句,在句子和语境中进行单词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和消化;此外,这节课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逐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不同形状,帮助他们学会去观察身边的美,并尝试用英语进行表达和描述。
三、微课深思考,向“翻转教学”迈步
1.坚持以“学”为本。为了突出“微课”快速高效、灵活简便的特点,一段“微课”视频长度通常控制在10分钟左右,针对学生的“学”,明确每一段“微课”视频的观看者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要将“微课”的重心放在如何使观看者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和掌握专门技能上,把观看者的注意力引入实质性的内容中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针对主题内容高度集中注意力,如同亲临现场聆听教师对某个问题的讲解一样。
2.优化教学设计。“微课”不是现实课堂中一堂课的浓缩复制,题目不能太大,包含的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和众多,否则在短时间内难以讲清。“微课”制作者应该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灵活掌握时间划分,精心选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确定“微课”的标题,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要足够细,学习内容要精练,确保在一段“微课”上能讲清讲透,要充分体现“微课”的自主性、即时性、实用性强的特点。
3.融合多样形式。“微课”主要采用视频形式,同时也必须融合多样化的媒体形式,配套“微教案”、“微课件”、思考与评论等资源,将授课视频、PPT课件、相关音视频资料、讲课字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师生互动,提升与“微课”学习者的亲和力,尤如学生与教师面对面地学习指导,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有资源都能灵活方便地在线播放或下载保存到各种数码终端设备,适应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结语
在微课的剧场里,短小精炼的微课有着巨大的能量,学生真正成为舞台的主角,老师成为指导者和协调者。当主角完美的演艺成功时,也是幕后的导演最为欣慰的时刻。
【关键词】听的教学;媒介;指导;策略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对增量语言的认识、掌握和习得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这位参与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合理的梳理所听语言材料,并进行必要的听的学习策略指导,将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
一、听前设计丰富活动
(一)头脑风暴――激活背景知识
通过头脑风暴活动复习There is…There are…,激发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回顾已学的语言知识,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并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完成听的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观察图片――明确听的背景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教材部分背景图片,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了解所听内容的部分信息。笔者利用教学材料的部分图片信息,对学生进行提问,问题设计步步深入,由map到a map of the park再到最终的教学难点 “They are looking at a map of the park.”在第二次听前让学生参照图中地图进行再一次的头脑风暴,猜测park中可能存在的事物。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大胆提问,积极思考,在激活了学生认知需求的同时,使学生能快速融入到课堂听的学习活动中来,并产生探究新知的愿望和兴趣。
(三)巧设问题――明确听的目标
学生在完成初期的听力背景提后,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猜测,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和整合增量句型进行提问:What is in the park?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猜测活动。教师第一次播放录音,学生认真倾听,验证猜测。教师用Is there a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猜测活动,不仅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将学生的注意力印象所听材料的核心内容: Is there a …?在此之后,教师又提出以下两个针对文本细节的问题: Does Mike like the forest? Why? 并第二次播放录音,学生认真倾听,从文本细节中找出句子:Cool! I love the trees.以此推断Mike应该喜欢forest找出答案。笔者用Does Mike like the forest? Why? 两个细节问题,再次展开课堂听的活动,让学生明确听的目标,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有效地捕捉文本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对所听材料中信息的整体捕捉和感知能力。
二、听中指导策略
(一)借助语言支架,复述听的内容
听和复述的活动主要是对单词以及语篇的模仿表达,属于感知、理解、模仿层面的强化学习活动。笔者借助文本框架图,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使学生通过听和复述训练不仅锻炼了说的能力,巩固了语言知识,还激发了表达的热情,为进一步的语言输出注入了活力。
(二)创设主题情景,开展拓展训练
在听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相对真实、完整的主题情境中进行拓展训练,使学生充分内化所听材料中的语言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以What’s in the park?为主题创设情景,开展了以下教学活动:
情景1:Make a guessing game
先出示一张模糊forest的图片,并提供forest中可能出现的事物,让学生对forest进行猜测,运用本课的增量语言 Is there a …?最终在观看文本视频,聆听文本内容后,师生共同观察清晰的forest图进行反馈。
情景2:Talk about the nature park
教师首先谈及自己去过的某个nature park让学生对其进行猜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时的增量句型Is there a …? 来猜测。最后教师出示park的一系列图进行猜测的反馈,让学生对nature park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己去过的nature park进行两两谈论。
为了保证课堂反馈交流的真实性,笔者在反馈时随机邀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让所有同学对他去过的公园进行猜测,最终让这位同学公布他去过的这个公园的名称。在听的教学过程中,主题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在主题情景中,笔者利用每个人所去过公园是不同且互相未知这一信息差,引导学生展开合作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情景的体验。此时,学生输出的语言不仅真实,而且质量高,也使得听的教学更具思维含量与吸引力。
三、听后指导策略
复听结束后,教师若能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根据所听材料进行复述、讨论等活动来巩固学到的知识,学习效率将明显增强。
[教学片段 1] Listen again and repeat the key sentences.
复听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重听一遍听力内容。在复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听的策略指导,引导学生能根据关键词句捕捉主要信息。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在上表中相应的方格中打勾。
[教学片段2] Retell it.在学生完成上一环节的表格练习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表格进行复述,例如:There is a forest in the park/There ia a lake in the forest/There are some boats in the forest…
对话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习惯和语感,而且可以发展学生自主使用语言和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能力。在进行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实施对话教学的步骤,探索“听说领先”的Let’s Talk的教学新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一、把握好指导者的角色
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的关系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要做到适时、谨慎、有效,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给学生30分钟活动时间。如果教师每个阶段讲话2―3分钟,学生每个阶段活动探究7―8分钟,那么,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以至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如果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如无助状态。同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二、建立倾听者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使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互动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倾听教师”转位为“教师倾听学生”。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学生,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也能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哪些内容。同时,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对教师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李政涛先生说过:“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开花朵,凝结果实”
可见,教师倾听学生是何等重要。
三、要重视伴奏者的角色
过去的一些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考虑研究教材,很少想到学生,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探究、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所以,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固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要从“教材研究”转位“教材、学生双研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一、领导重视,注重落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学伊时学校领导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展开了集体商议,将学校整体发展的核心点落在教学上。这使所有领导同志明确了自身工作的目标和原则,将思想有效统一到教学工作上来。校长在开全体教师会议上多次强调教师要加强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要认真研读教育教学专著,同时要加强个人课堂教学的实践作用。而且教导处在布置具体工作时也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在活动中有效穿插各个层次的评价和考核,将学校自评工作与活动的开展有机整合,做到了有的放矢。
不论是会课,还是会诊及反思,业务领导都全程跟踪,有效指导,及时调整活动方向。如在会课工作上,业务领导能结合每个学科组的整体成绩和个人差异两方面深入浅出的谈会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会课及反思活动中也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做到客观、科学、有理,让与会的领导和教师受益很大,而且在与教师交流中能认真倾听教师的个人想法和建议,为教师做出了表率。
这些都说明领导不但在工作中要善于指导,而且要学会倾听,要在了解教师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开展评价,达到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目的。
二、教师积极,注重扎实
不论是哪项工作,最终的执行者必定是一线的教师。因此,提高教师对本项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将工作扎实的开展好。
(一)注重宣传,提高教师的认识程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展本项活动之初,学校召开了专门会议,在会议上教导处就本项工作的开展做了认真细致的布置,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刘校长做了强调发言,使全体教师认识到本项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从思想上端正了认识,为后面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认识基础。
(二)注重规范,加强教师的执行效果
本项活动分为“探索课”、“引路课”和“示范课”三个步骤,而且每个步骤都要与“会课”、“会诊”及“反思”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导处在组织过程中一定要按规范的流程进行,不能出现丢环节,拖时间等现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业务领导又多次进行集体商讨并在工作中做到了科学规范,使本次活动在紧张忙碌但不紊乱的快节奏中顺利完成。
三、效果明显,成绩显著
(一)收效明显,师生拥护
本项活动虽然每个学期都在开展,但本学期的这轮“三课”活动效果格外明显。如教师在开展“三课”中积极定课,认真备课,有效授课;在“三制”活动中积极研讨,认真评价,合理建议。每个环节都开展的有声有色,教师间讨论时而热烈,时而分小组低语,可以看出教师对于这样的活动还是很赞成并拥护的。
(二)成绩显著,普遍提升
本项活动无论从领导还是教师都收获显著。从领导方面看,所有业务领导在开展活动过程中能与教师及时沟通,协助配合,从思想意识上有较大的转变,在评课,研讨中对每个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基本要求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在总结反思中对个人的业务能力的提高也有体现。可以说,这次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以后我们会开展的更为具体科学和规范,使学校的教学有质的飞跃。
四、几点建议
1、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的思想认识还不达标,存在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消极现象,需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明确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课堂;交往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03-02
课堂就是一个交际的场所,是一个人际交往作用与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知识或认知信息,是“课堂交际”的介质,让这介质被学生所思考、探讨、接受甚至内化,是“课堂交际”的目的。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多方面的交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交往——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每一个参与“课堂交际”的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课堂交往技能”——表达、质疑、合作、探究、整合、思考……当这种交往的渠道能够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交往是否有利于课堂活动及其所承载的信息的处理,达到预期目标,与交往技能息息相关。在交际场所,要会发言,也要会倾听;要会接纳,也要会反驳。课堂亦然,笔者认为,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方面,杜郎口的课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范例。在他们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完全是无障碍的,学生的表达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那样的课堂上必然会得到很好地锻炼。我们要像杜郎口那样,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让一堂课就像一场朋友之间的聚会,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到思考、陈述、争辩以至明理这样一个过程中来。这同时是一种思辨能力的锻炼,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一定要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要善于做好或者安排好这场“交际”的主宾,在有组织的思辨中达到教学目标。在杜郎口,我们注意到每一位老师都培养出了自己课堂上的“主宾”,杜郎口的课堂一贯坚持让最为积极的学生充当主宾,发挥“泥鳅效应”,带动课堂交往气氛热烈而又有条不紊。在这样的课堂上,相信再内向的孩子,也会被调动起来。
二、倾听是很好地表达的前提,要把倾听他人发言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去培养
我们固然需要学生很强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绝对不能鼓励武断和歧视存在。在课堂上,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的讲解和倾听同学的发言。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只听老师的讲解,然后自顾自地组织自己的发言,而不注意听取同学的意见,甚至认为同学的发言不值得聆听。这在交际场所是很有害的,很容易让他陷入孤立。老师的讲解确实是自己思考的主要参考,但是同学的意见也是一种参考,也能对自己的思考带来启迪。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而且要虚心地倾听同学的发言,要注意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听不懂时可以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三、思辨有反驳,更有接纳。要有礼有节地反驳他人观点,也要虚怀若谷地接纳他人意见
如果不同意老师或同学的观点,一定要大胆质疑,但一定要注意方式问题。要求学生要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哪怕是技巧性的优点(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等),再诚恳地指出自认为不足和错误的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切忌揶揄对方,切忌强词夺理。在杜郎口我们多次听到“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是……我认为……”之类的话语,有礼有节,思辨是激烈的,高效的,交往是和谐的、平等的。当然,教师也要虚心接受学生的质疑,容不得半点的粗暴否定。当然,对于问题的探讨,并不会出现人人都会有不同观点的情况,实际上答案相同的或者相近的情况是“思辨”的常态。在交际场所,除非你是一个一味地“抬杠”的人——那样的人是很让人生厌的,别人的发言中往往会有你自己的观点存在,点头表示同意是必不可少的礼节。我们要注意要求学生既要学会接受对方对于信息的理解,也要学会接纳来自对方的批评与建议。思辨双方要有一种平等的态度,耐心听对方说完,乐于接受意见,不得有任何的人身攻击出现。对方意见中肯,则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是知识方面的,一定要大胆地再次质疑,甚至于要学会进行辩解,以明事理。“理不辨不明”嘛!
四、既要身体力行,又要树立榜样,还要互相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