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17-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成为承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是发挥教师教学创造性、提升学生主体性、活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崭新的模式,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应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抓学生学习兴趣的兴趣,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已经普及。这是一种图文并茂的人机互动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感官上的刺激。学生面对这些,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好奇心,才能将自己完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兴趣上来了,教师再趁热打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地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给了学生一个看得见,听得见的空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画面、声音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点,这样比单一的讲课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能够在音画上获取自己喜欢的,并将其保持在记忆中,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一定会好于以往的传统教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育教学中,认得思维的展开是需要环境的。在多媒体提供的声像图文信息中,学生最容易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这种直观性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将所教知识融合到信息中,能够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土壤中学习、创新、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成了事实,而不是空谈。
(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果
为了增添课堂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走进课堂,成为许多老师的教学手段。学生是主体,学科教师是客体。教师为了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把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新颖独特,充满吸引力,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厌学现象,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枯燥关系,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
(五)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多媒体教学能够给学生一个更加宽阔的学习空间,它的画面、声音、动态视频等功能,能够让学生将自己融于情景中,进而被感动、被吸引、被震撼。使以前那些枯燥的知识变成带有感彩的故事,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简易了,变得具体化了,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将自己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具体运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拓展教学渠道,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
1.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把多媒体手段带入课堂,从图像、色彩、动画、声音等方面给学生以诱导和刺激,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巧妙设疑,解决问题。疑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古语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才有思,思则能解疑。
3.做好演示实验,扩大观察视野。教学中涉及实验时,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际操作会很难全面展示,加之有些实验仪器离学生很远,观察时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突破“语言障碍”,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加速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很多内容比较抽象,教师不好解释,学生不好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教学知识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舞台,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现代化的整合,逐步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与老师用新的方式进行互动,进行沟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学工具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一、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学内容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思品的学习需要注入生活素材,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当前信息资源的跨越时空的特性,将小学思品课程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将各类信息资源引入课程教学中,从而与生活实际产生联系,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生活化与多样化。此外,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也能拓宽教师的视野,促使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根深蒂固于学生脑海中的“死”教材 “活”过来。
比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的教学时,我事先拍下了一家成员一天的活动过程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学习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以及每位成员需要为这个家做的事情。我还在课前就本班学生的家庭现状做了一些调查,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来介绍自己的家庭,比如家庭成员的兴趣、家庭成员的感情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素材,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学形式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教学形式主要为班级授课制,也就是说,所有学生在校集体参与授课,这就受到了教学时间的限制。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思品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得思品学科在进行教学时也逐渐改变了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如让他们自己去查阅学习资料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社会调查等,把以往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模式逐渐引向课堂之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最主要的是,学生能通过实践学习来感受生活、了解生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克服了教学要求“一刀切”,教学进度“齐步走”,“已经会了的还要继续听;没有学会的也要拖着跑”的弊端。
教育的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当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思品教学之后,我们便可以自由运用丰富的网络信息,做到及时传播与便捷读取知识,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改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制度的真正革新,提高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思品学科的教学方法
在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尽管我们提倡自主合作学习,很多学校也都深入实施了,但学习的方式依然存在被动、单一、缺乏自主与合作学习等现状。若教学方式中引入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将变为:学生的学习更加开放,同时具有全球化(网络资源全球化);学习过程可以同步交互;教学内容、形式可以多媒体化。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践,效果非常明显,不失为一种革新的优秀教学方式。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多媒体进行慎重选择,要充分考虑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培养他们的积极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的选择,使得多媒体的发挥更加合理,最大化地突出了多媒体的优点与作用。如对于思想品德课中许多学生无法感知的内容,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学习“我的成长……”时,将“孕育中的生命”进行动画演示,就能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形式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除了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多样性、情境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之外,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兴趣,发挥他们学习主体的作用。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思品教学后,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使其成为主动“参与者”,积极投入到知识的探索当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小学思品学科和信息技术结合时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够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信息技术能够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 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要地位
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动画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导入数学课要寓趣味于其中,设计制作出包含动画的课件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我在讲《平均分》时谈话导入: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出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的同时出示课件。让学生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并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课件出示: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孩子们既动手又动脑,把一个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简化为浅显形象的认识过程,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轻松地学完了新课内容。
二、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充分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学习一个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我在讲《认识整时》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只靠老师讲解,或是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难以理解。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1)认识。师:嘟嘟的小闹钟响了很长时间了,你能说说现在是几时吗?学生回答,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师:7时了,嘟嘟还在睡懒觉,再睡下去他会迟到的!快告诉他现在几时了。(课件演示嘟嘟起床上学,上课迟到,学校教学楼上大钟是8时)师:唉!嘟嘟迟到了,他是什么时候到学校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课件演示嘟嘟迟到,老师皱眉)嘟嘟因为睡懒觉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我们可不能学嘟嘟,我们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三、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优化课堂学习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 促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尝试,谈谈在教学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作为数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例如利用几何画板讲椭圆的定义。打开几何画板,做一个圆心为A的圆,在圆内任取不同于A的点B,在圆上取一点C,连接线段AC、BC,做线段BC的中垂线交AC于点P,连线段PB,引导学生发现|PA|+|PB|=|CA|,即圆的半径,且大于|AB|,然后让学生操作电脑拖动点C在圆上运动,得到P的轨迹――椭圆。启发学生得到椭圆的第一定义,再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当点B在圆上、圆外时,点P的轨迹是什么图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亲自参与了对椭圆形成过程的探索,还使学生动手操作电脑,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
二、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无法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而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很难画得准确,更难展现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可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生动地把离心率的大小变化与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这种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美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可展示出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看似不相关”的二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的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独立探索得出结论。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教学方式
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上高二数学“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的课件,并将要解决的问题:“二面角概念”“怎样度量二面角的大小”“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如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如何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已知二面角的大小,山路与水平面的角,和山路与山脚所成的角中的两个,如何求第三个?”“解决折叠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是什么?”等隐藏在精心设计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独立探索,并通过实验猜测推导论证,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的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就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主题――“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求法”的意义建构,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再如笔者在上高一数学y=Asin(wx+∮)+k的图象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好课件,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拖动、控制A、w、∮、k等调数棒,自己观察、探索、讨论,教师再适当点拨,就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不需要教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做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形象化和多样化,把学科内容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展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创造条件,逐步促进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帮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这些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以满足他们学习和身心发展得需求。
2. 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理论是进行学科“四结合”教改实验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四结合有四个方面:1.各学科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改革;2.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3.教学中充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4.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中国教育的主攻方向,它可以培养大批具有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相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科学素养人才,它甚至可以促进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呈现,而是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它以超文本超链接的学生的疑问,在作为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单词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何克抗教授在他专著的《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中指出:基于言语概念的逻辑思维离不开表象。语言的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结合将不能表达任何思想,任何抽象的言语概念也是来自与具体事物的表象。因此,英语单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结构若不与表象相结合则难以表达单词的意义。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的事物不够广泛,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因此,笔者在英语单词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1.网络资源提供外部刺激的多种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网络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存储知识的手段,通过这一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味觉等。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了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再加上网络资源容量大,内容丰富且生动直观,我们可以通过鲜明的图像、有趣的声音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dog,cat,mouse,elephant四个动物名称时,让学生从互联网和学校资源库中查找了大量介绍这种动物生活习性的文字资料和有关的影片片段,制作成了网页型课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有关这些动物的信息,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中,与他们近在咫尺。在这些鲜明、生动、活泼、可爱的动物画中教给学生这些单词的读音,运用身体语言模仿它们的动作、形态、叫声,再看看、说说、演演中,学生很快掌握了上述单词,提高了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网络资源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游戏是孩子们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在小学英语单词的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寓学于乐,乐中去学。
根据网络课件交互性较强的优点,在《What day is it today?》,这一课原本七个单词的发音又长又难记,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容易混淆和发音不清楚。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八仙过海,路上遭遇了七个星期神为难的闯关游戏,先请学生帮助过语音关,句子关,还有对话关,最后取得了胜利,学生得到如来佛的礼物,一段顺口溜,还有一首星期歌。因为画面的生动形象,以及闯关游戏的设计,使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帮助八位大仙过海。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的说单词、句子,学习的欲望得到激发和满足,并且主动出击,就连平时难得举手的同学,也大声读着单词、句子,兴趣十足。
因此,学生在游戏中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通过游戏强化了对英文单词这一抽象的言语概念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从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句型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小学英语句型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以情景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听说认读为主要目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在特定语境中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交际的能力。
1.利用网络资源,播放生动、有趣的卡通英语对话片段,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理解
活泼可爱、生动有趣的卡通是孩子们喜欢的形象,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生动、有趣的英语卡通片,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相关的卡通片段,配上简短的英语对话,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声音、图文并茂等因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能力来感知新学内容,加深理解,以求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Do you like......?》这节课中,笔者选取了一些颜色鲜艳、生动、有趣的水果拟人卡通片段,配上音:A: Hello,boys and girls. B: Hello, apple. A: Do you like apple? B: I like it very much. 等简短对话,让学生感知了新学的内容。这种人机对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学的欲望,从而有效的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交际能力。
2.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增大了学生操练对话的密度和广度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小组对话中培养协作能力。如在《Animals》这课,笔者指定学生四人小组,上到精心选择的网址英文网站(yahoo.com/),然后选择“Greetings”(贺卡),再选择“Any Occasion”(各种场景)中的“animals”(动物),网上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动物贺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喜爱的动物卡片精心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然后用英语写上自己想对动物说的话,最后发送到老师的电子邮箱里。孩子们四人一组,时而观察选择,时而思索。时而动手操作,时而自由交流,俨然一个个创新的设计师,由此看来,丰富的网络资源克服了实物教具不足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体现了小组的协作学习的作用。
3.借助网络课件,创设语言情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何克抗教授在他专著的《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中指出:基于事物属性表象的形象思维离不开言语概念。因此,英语口语教学迫切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言语概念的直观形象相结合。我国外语教育学者张正东强调环境是制约外语教学的主要因素,而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的机会,真正体会了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的价值。
如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 句型时,笔者利用网络课件创设了五个地点的语言交际情景:At the party, In the zoo. On the farm, In the supermarket, In the park, 每个情景中有各种不同的人物或卡通人物在做各种不同的事情。学生可以任意进入某一地点的网络课件,运用已经学过的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 am ...或者What is he /she doing? He/She is ..., 在小组协作、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中进行简短的英语交流甚至是独具创意的对话,从而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上点滴体会是笔者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的实验过程中对小学英语单词教学和句型教学的一些肤浅认识。我们深深体会到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英语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衷心地希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2]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 优秀论文集
[3] 何克抗 《创造性思维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何克抗 李克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届“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
一、体育教学应该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中心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他们才会重视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有赖于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引起。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体育课程的应用,创设情境,它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先播放一段NBA的精彩片断,在进行足球教学时先放上一段精彩足球射门集锦,学生看了录像后,可以发现他们眼里流露的不仅仅是惊叹,还有兴奋好奇和跃跃欲试,使学生们学习的兴奋因子激活,这时他们已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较好的发挥。另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它能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一些新的联系渠道和方式,把学生还未感知到的或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生活、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二、应用多媒体工具制作成教学课件,在上课的过程中播放,利用信息技术的载体将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育的效果,优化教学模式。借助媒体,激发中小学生的联想。中、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感官功能,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课堂气氛。
但是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是为完成现代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它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现代教学本身,所以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必须摆正。如果运用不正确,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不能强化教学内容,更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它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学生,要在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与信息技术之间架起桥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体现人机的完善结合,所以说,它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教师是驾驭信息技术的主人,其主导性不言而喻。
三、利用计算机模拟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现象进行教学活动。它特别适用于常规教学方法难于实现或控制的微观过程、环境复杂的动态过程、抽象概念或过程的视觉化等。它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静态的画面活动化,使学生能更形象、更生动、更易理解地进行学习。如在教蹲踞式跳远时,可利用多媒体优势,将正确的示范动作在大屏幕上反复播放,让学生们感知。也可将多种错误动作演示出来,学生进行正误对比。本来教师的示范是无法分解和做慢动作的,现在有了多媒体,就可以用慢动作或定格来细致地演示,蹲踞式跳远的各个环节都一清二楚,使学生很快建立了清晰的表象。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又如,在前滚翻的教学中,鱼跃前滚翻动作有一个腾空过程,而教师的示范只能是完整联贯的技术动作,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学生看清楚了空中的动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的示范在脑中只能留下支离破碎的模糊印象,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学生比较清晰的建立动作表象。这样既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让学生就自己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消化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切都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反馈巩固和激励评价这一特殊功能来实现。多媒体具有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所谓"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的结果"返回传入"以影响信息再输出所起的调节控制作用。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计算机能及时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利用摄像机与投影大屏幕连接,可以把学生练习时出现的正确与错误动作实录下来,反映在大屏上,便于学生自己作正误对比,发现和纠正不足。在理论课的教学时,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愉悦身心,及时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它集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其次,多媒体技术于体育课程的应用,能开阔视野、拓展教材。在新课程标准下,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突破以往所规定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更加注重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更关注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都应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整合历史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进程明显加快。学生接受知识的模式亦随之发生变化,拘泥于传统教育模式无异于“困后学而隳良材”。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构建有效课堂,即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生求知与探索欲望,拓展学生视野和扩大知识容量,势必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把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教学整合重新提上了日程。
在历史学科课堂教改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整合课堂资源已大势若趋。因为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阶段性历史现象的普遍性,历史资料浩繁迷离,而结论又得以史料为依据,非得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不可。据此,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与教师共同商定教学目标、分析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辨能力。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教师抄一黑板,只讲一、二句话而已。课堂的学习氛围备显呆滞、死板,没有生气,且让学生学习乏味。而多媒体软件的一大优点就是存储信息大,它可以将大量的必需的文字、图像资料等轻松带进课堂教学之中,满足历史学科的教学要求。历史学科的另一特点就是阶段性历史现象的特殊性,任何历史现象均离不开与它相关联的特定时空。学生不可能在课堂的短暂时间去捕捉已逝去的岁月中那些曾震憾人类进程的模糊历史,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对历史现象模糊、不易理解的通病。另外特定时空下的历史现象、典章制度、人文文化以及抽象的概念也难以解释。多媒体软件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其最大优点是能简便、快捷地模拟特定的时空,将多种媒体组合在一起,做到图、文、声并茂,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将难以言叙且抽象的概念或历史现象轻松地展示出来,起到诱导学生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做到教学中的“激发、激情、激趣”。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整合历史课堂教学不失为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构建的明智之举。
二、利用多媒教学软件整合历史课堂教学资料宁少勿滥
1.历史教学资料的选择。即教材内容的选择。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制作出高质量的符合教学要求、适合教学实践的好课件。选材要具有可观赏性、可操作性,充分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把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表达清楚的历史理论、抽象人文景观,通过多媒体教学化繁就简,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示出来。同时更要引导学生营建一种创新意识的氛围,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同伴互助、组与组间合作学习,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激励学生大胆地得出不同的结论。当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切忌一整堂课都用媒体操作,而教师在其间充当解说员的角色。这样易造成教师、学生“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
2.利用多媒体整合历史教学资源切忌步入误区。多媒体的优点是以直观、便捷、容量大、易吸引学生视听而见长,但其亦容易让师生陷入误区――为多媒体教学而教学,大量影视素材的滥用而冲淡主题,或陷入多媒体教学旋涡而不能自拔。因此运用多媒体整合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础,因为有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主的教学方案,才有可能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好的软件。同时,又要牢记历史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两者之间的关系,一切应当围绕教学主题目标服务,做到适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收放自如、取舍有度。
3.加强协作。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或同伴互助。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很难由一人来完成,我们可以与信息技术组、同组在课件制作方面有水平的教师合作,还必须有详细的分工与合作计划,并围绕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有效课堂的构建着手,注重团体建设意识。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更应注重教学过程重、难点及学科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
三、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教学能力
多媒体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必须强调多媒体仅是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本质上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才能真正搞好历史教学。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地学习掌握教育学理论、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理论研究的成果来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用准确、形象、逼真、生动、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情感,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在讲述时,教师要有角色意识,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既要十分投入,表现出色,又能及时变化,适应新的角色,当然还要富有敏锐的教育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火花,因势利导,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情况,能正确判断,恰当处理,更要有驾驭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做到教学结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得当灵活,教学活动有序热烈。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探索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圆满完成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是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与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
(一)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生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往往成为学习的动机。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使这些动机得到优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说笔者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用课件的形式一一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些图形升级的范围很广,有动物的,如蜻蜓、蝴蝶、七星瓢虫、知了、蜜蜂;有植物的,如不同形状的叶子、向日葵、花朵;还有建筑物;还有一些漫画。通过观察这些形态各异、美丽多姿的图形,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些图形左右两边是一样的。”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些图形的美,不但让学生在新鲜、好奇、有趣的情景中,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而且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大量的实践证明,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例如笔者在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这一课时,教材对然提供了实验的方法,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柱割拼成一个长方体,近似度较差,引起许多学生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料不充分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地把圆柱一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体,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体,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为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材料。通过课件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解答的最佳途径,培养想象力,促进思维发展。
(三) 促进意义建构,发展思维能力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这样,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可培养他们自主探求知识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简单的统一》一课时,笔者以网页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计划:1、播放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场景,启发学生思考:你用什么方法能概括出这个路口各种汽车经过的情况?2、页面显示:划“正”字统计或列表统计(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统计任务)。3、集体交流:你从这项统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4、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尽情地汲取知识,而且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分析和正确处理身边的各种信息,拓展了课本知识,发展了相关能力。
(四) 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领域的基础上设立了情感与态度领域,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既不是与数学课程无关的目标,也不是数学知识的“副产品”,其本身就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在学到一些具体的概念、公式、法则以后就能自然形成,它是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它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
例如:在讲《统计》前,先去拍摄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录像片,进行简单的制作后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意识到现在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到了非治理保护不可的地步。接着引出本节内容《统计》,告诉学生几种简单的统计方法,待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后,布置一个作业:统计学生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通过统计,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队人类生活产生的危害,从而形成环保意识,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 坚持课程为本的信息技术整合取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技术的有无、多寡和先进与否,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整合的过程中,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应着重于以课程为本,多元的焦点是课程的发展需要,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从而偏离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 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数学活动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学习更多、更深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开拓了广阔空间。但是,它不能被用来代替基本的数学活动,如实际观察、直观感知、基本运算、逻辑推理等。因此,应当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的纸笔运算、逻辑推理、动手操作、画表作图等应用达到一种平衡。
(三) 教师的信息素质应进一步提高
目前,教师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但是大部分教师不知道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整合,因此,应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在培训的过程中,重点是对教师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进行培训,以便教师能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模仿,开展整合。另外,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教学资源,教师应提高自己发掘和利用免费课程资源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它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并不断进行研究和实验,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真正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达到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 现代信息技术
1引言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我国教育领域一项喜人的进步,它标志着我国教育开始以实际行动关注并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必要手段。
综合实践课程通常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四部分。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作用,尤其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对于授课者而言有利于开发新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提高授课效率与效果,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1]
当前在我国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相关研究已初见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逐步开展,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课进行整合,是摆在教育领域的又一难题。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
2.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正如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融入课程之中。对于小学综合实践课这一新生事物,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切身实践博得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视频等,有利于使学生加入并参与综合实践课程之中。
2.2有利于拓展师生的活动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真正做到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通过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浏览及信息资料库,教师可以获得充足的教学资料,使教学活动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2.3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仅仅依靠现有的书本知识和教学手段,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局限于几门课程的开设,鼓励教师甚至学生开发适合自己的课程,有利于构建立体、多维、开放、灵活的课程结构。现代信息技术为建立立体、多维、开放、灵活、多层次、交互使用的课程模式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实践课程资源。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
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课整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整合过程中,教学工作者仍面临一些问题,因此运用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是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第一任务。
3.1创新教学设计
为了更好地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中,补充增加新的教学设计,改变原来的仅以板书为媒介的教学手段,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运用当代教学设计内容,比如主题、情景创设、活动类型、信息技术环境、信息资源、活动策略和方式的各方面设计,丰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爱好等特点,设计不同风格的教学模式,开展有趣的活动形式,模拟不同的场景,有效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2]
3.2积极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学校应借助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建立相关学科网站,增加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的学习,教会学生对网络平台资料的分析,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介,自行探讨、思考及进行集体探讨,提高其自主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3 积极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的运用已在教育活动中非常普遍,为了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多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切忌课件以密密麻麻的文字出现,应简洁、直接的说明相关内容,同时,应注意强调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主要目标,编制符合学生知识范围及语言的多媒体课件,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4总结
随着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日益重视,从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便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与效率,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