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时代教育新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贡献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高效课堂实施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07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广大毕业生队伍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政策,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在工作的具体实施中,过于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就业服务功能,而忽视了其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致使大学生在毕业前出现的就业心理压力和思想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探讨一下新时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者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进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以促进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而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1]。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重要的存在意义,具体体现在:
(一)满足了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在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一毕业会感到不知所措,学生中逐渐流行了“毕业就失业”的忧虑。为此,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不仅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政策,而且使学生形成了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养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了一定的择业技巧,为毕业后顺利完成就业奠定了基础。
(二)满足了高校就业率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体现,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学校对学生吸引力的基本条件,更是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前提,可以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点工作。
(三)满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一直在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人尽其能、各得其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不仅是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更是促进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新要求
(一)工作理念的创新
1、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激发学生在就业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探索、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时刻关注学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观念问题,寻找正确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教会学生合理维护自身的利益,进而实现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服务作用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
2、树立心灵沟通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常会出现缺乏自信、沮丧失落等负面情绪,会对教师的教育指导产生一种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心理变化,及时与学生展开心灵沟通,为学生疏导各种不良情绪,学生通过不断的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能够深刻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和期望,从而增加了面对激烈就业竞争的勇气。
3、树立全面服务的教育理念
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树立全方位服务的理念,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就业知识报告或讲座,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客观性和针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工作方法的创新
1、开展与时俱进的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校园已经不能在坚持以往的“象牙塔”式教育了,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把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那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敢于正视现实,勇于面对社会挑战的开放型教育方式,使学生在这种创新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
2、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劳动者想要跟随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才能逐渐养成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才能更好的就业并为用人单位服务。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创新精神,学生要积极学习和接受新的理念、新的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为自己寻求多种就业渠道。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3],提高自身的创新技能,这样,学生在参加工作时才具备了更多的竞争力。
3、促进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就业形势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的主要教育形式之一[4]。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学生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认识,使学生明确自身职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动的一般规律,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经济、政治、文化知识去分析市场的就业需求,去探析并了解用工制度等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学生通过对就业需求的客观认识,能够有意识的去配置自身资源知识、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以增强择业的竞争力。
4、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社会有实力的人才很多,有品德又有实力的人才却是用人单位稀缺的,大学生刚刚离开校园,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故用人单位在选聘时多看重学生的个人素质,也就是事业心、基本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等各种个人品德。因此,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应该着重增加学生的诚信教育及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采取课堂讲解、课下实践、课余实习等多种途径,增加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满足当代社会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
5、打造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以往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分开实行的,这种方式会需要大量的教师,为学校增加了人力压力,同时容易导致教育脱节的现象。新时期,为了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稳步发展,学校应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选择那些同时具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参加到队伍中,这些教师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己,系统掌握各学科、各专业的就业行情,针对学生的实际处境和真实想法,开展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语
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认真分析和探索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工作的全过程,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的服务作用和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敏.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高校招生(理论研究),2010,(5).
[2]张勇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新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6).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特点;创新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思想、价值观、互联网等新事物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伴随着这些新事物长大的高中生也和以前的高中生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对高中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德育教育必须朝着符合新时代高中生特点的方向进行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的调整。
1.当代高中生的特点
当今的高中生多为90后,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这批高中生多为家里的独生子或者独生女,生理和心理发展接近成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同时当今中国社会展示自我能力,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追求自己想要的。故当今的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接近成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他们追求个性、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第二,由于生长环境和个性原因存在着偏激固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更加注重个人权利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有较强的自主性,对社会及生活有自己的见解,但由于经历和知识原因看法仍然很幼稚片面;第四,缺乏理智冷静、易冲动,往往仅凭一时之快意气用事;第五,在情感上,他们向往亲情、爱情、友情但是他们的感情承受力较弱。故对于当代的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推陈出新,采用新的符合他们特点的德育教育。
2高中德育教育新要求
结合当今高中生的特点,高中德育教育必须更新观念、顺应时展、贴合高中生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重新调整。
2.1 坚持“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高中德育教育
当代高中生自我意识较强,要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权利的保障。所以高中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关怀的态度去研究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在德育方面的困扰和意见,力求做到德育教育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为主,教师积极引导为辅的模式。同时,在发现学生德育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本着尊重以及解决问题的态度,积极地了解情况对学生人文关怀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德育存在的困难。
2.2 依托课堂开展与知识能力目标结合的新德育教育形式
思想品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各学科的教学目标都应该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维构成,缺一不可。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目标达成,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高分低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的高中生面对纷杂的信息,鉴别能力较弱,这就使得许多学生的一些认知是不正确的。而各学科老师在进行课堂教育的时候,是可以通过联系课堂知识内容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
2.3 以大众传媒为媒介,创新德育形式
当今时代是电子时代,互联网、电视、电影、广播、手机等都是有着传播面积广、信息量大的特点。同时,高中生对于这些电子产品也是十分的感兴趣,生活中也充满这些产品。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口头教育、书本教育,更应该依托新媒体进行网上教育、广播教育等。可以给高中生播放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歌曲等,使学生在看电影、听歌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收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增强作为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这样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同时具有趣味性的,更加符合高中生追求潮流、追求新鲜事物的特点。此外,依托大众传媒不仅可以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还可以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扩大德育教育的影响范围。在寒暑假期间学生一般都是在家里的,教师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面对面集中地德育教育,便可以通过人人网、微信、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教育。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还可以增强德育教育的时间性,使德育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
2.4 建立新的德育评价体系,学生参与自我德育评价
高中生往往渴望独立、渴望自己管理自己、渴望自由,对于教师的管理在心理上是排斥的。同样地,在德育教育方面,高中生普遍认为自己和教师一样是成年人,品德素质水平相差也不大,教师对自己进行德育教育德育评价是不合理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改革德育评价体系,要把学生的自评以及同学们之间的互评作为德育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德育自己可以做主,自己的改变自己可以感受,自己的表现自己可以给自己打分。
同时,德育教育的评价和目标一直以来都是过于理想化、一致化的,十分难以做出真正的量评。故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设立不同的德育评价指标。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教育也是一样的。
2.5 创新德育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以往德育教育活动大都是教师开所谓的主题班会,整个班会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学生要么在底下昏昏欲睡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要么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整堂班会下来,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乏味,德育教育效果微乎其微。现如今的高中生最是反感这种填鸭式的教育,他们喜欢新鲜的、刺激的、有意思的事物。所以德育教育的形式除了上述讲的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教育形式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符合学生要求的富有趣味、创新、参与度高的活动。同时除了在学校开展诸如此类的活动以外还可以带学生去养老院、残疾人院、孤儿院等地方,实地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去养老院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家属看望情况,进行尊老教育。这种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受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真真切切认识到德育教育不是空话,而是真实存在于生活中的,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总之,德育教育不是亘古不变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德育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会有很多新的方式、内容、内涵出现。只有与时俱进,根据高中生的特点时时调整德育教育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好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四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曾科成,合继承优秀传统,创新德育体系[J],管理研究,2011(12).
关键词: 以生为本 思想政治教学 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新理念,促进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乐于探究,进行自主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教学实践,就如何创建“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以生为本”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不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的兴趣为本,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地学知识到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二、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解决问题的方式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受情感因素影响。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而,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丰富的学习环境将会对学生产生暗示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愉快心情、和谐的氛围、自由的心态、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往往要借助场景创设才能把学习的情绪调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根据教情、学情,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微机等手段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由境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之中,快乐成长。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兴趣让学生力求认识新事物,积极参与某种活动。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有了兴趣的学生才会有好奇和求知的心理倾向,再加上饱满的精神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才能有效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能让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过多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培养学生主动参、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意识。例如,思想政治课上,老师经常用讲故事的方式与学生讨论哪些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哪些人的做法是错误的。
四、建立平等、互助的对话机制,鼓励学生质疑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服从地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状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思考的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由于学生平常只习惯于看问题回答问题,而这种反向的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学生伙伴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探究;通过搭建课堂平等交流的舞台,建立平等、互助的对话机制,让学生悉心接受课堂上老师的一举一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探究发展。
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与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标准作了重新界定,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都是新时代和新形势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交流和善于合作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这关系到创新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学生面对所提出的问题,共同开动脑筋,积极探究,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交流讨论、探究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当然,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发挥眼、手、耳个个器官的功能,全身心投入到合作交流过程中,不仅使探究的自觉性大大提高,而且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强化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表达,发表建议或意见,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打动学生的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思考的学生都积极活跃起来,鼓励他们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把目标放到全体学生身上,不能只盯着优秀学生,而忽视基础较差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全面发展。小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要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应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新理念,促进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乐于探究,进行自主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琳.创建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课堂[J].学理论,2010(22).
[2]关文庆.运用多媒体,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8).
[3]刘劲松.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利与弊[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一、转变教学方式
数学数学活动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方式,应当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索的情境,有助于交流的机会,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每一名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学活动方式,使数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如有这样一节数学课:请同学们根据投影片上的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信息,设计一个一家人从××地到洛阳的旅行计划,分组讨论,每一组确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认真研究、计算和分析,分别确定自己的旅行计划。有的学生的计划用钱比较多,认为这样可以舒适一点;有的学生说家长挣钱不容易,要尽量节省一些。有的学生更多是从节省时间考虑,有的学生从可以玩得更多的景点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这节课将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社会事件以及价值判断等综合起来,学生可以从中学习更广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经历了学习过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上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经历了研究的过程,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交流。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发展观。师生互动,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容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是新时代课堂教学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促进者呢?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三、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充分把握数学教学的特点与艺术性,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影响。在授课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背景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识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时政教育;意义;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和哲学的基础知识,目的是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实践性,不仅要重视书本理论,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重要时事,务必要让时政教育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时政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高中生更好地备战高考。高等院校招生入学考试早已明确规定,高考内容中必须含有时事政治的试题。分析近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不难发现,单纯的时政客观题在减少,更多的是以重大时政、社会热点为载体并结合教材知识点的主观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在政治老师的指导下,课堂中适当加入时政教育能克服教材的滞后性,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备战高考。
(2)有利于达成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目标。时政信息涉及范围广,中学生可以借助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多种介质来获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信息。这也符合政治教材中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符合理论内容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的学习要求。因此,加强高中生的时政教育,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一体化时代的挑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这个多变的世界。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高中生,不仅亲身体验到社会的日新月异,也时刻面对着不计其数的国内外信息。因此,对高中生进行时政教育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其走入社会后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现代世界。
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融入时政教育的方法
(1)从基础年级引入时政教育。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为了应付高考中日益突显的时政试题,往往在高三年级大搞题海战术,以期向学生灌输更多的时政信息,提高学生的作答能力。很多老师认为高一就引入时政学习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浪费时间。其实,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基础年级即引入时政教育更有利于备战高考。从高中低年级开始进行时政信息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两三年的时政学习,学生才能更好地将“昨日旧闻”和“今日新闻”联系起来,了解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深层次地去把握知识点。比如,两岸关系、国企改革、三农问题、金融危机、宏观调控、中日关系等社会热点在试卷主观题出现时,大都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的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
(2)尝试丰富的时政教学方式。青少年的时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时政内容的教与学,不仅仅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而应该有着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比如,通过开展课前新闻评论、习题训练、编写黑板报、组织专题讲座、定时收看电视新闻、订阅时政报刊、时事演讲、征文比赛、社会调查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这些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更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吸引高中生更为主动地关注时事热点,提高高中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学校、家长以及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学校可以利用广播、橱窗、板报、校园网络等多种途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国内外重大节日、纪念日和杰出人物事迹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时事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同样需要家长的参与,鼓励家长在学习之余允许子女看电视、浏览相关门户网站,为子女订阅合适的时事资料、报纸等。此外,各级教育、宣传部门也可以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德育干部、思想政治教师对国家政策方针的深入理解,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开展青少年时政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务必要融入适当的时事政治教育,从而培养高中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朱熙宁.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时事政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的教育背景下,面对新问题和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迫切要求,是要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作为创新体系的一个方面,其实质内涵就是发展,以顺应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发展。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变了服务对象、模式的转换和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的新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过程中,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二是强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发展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基本上是针对现代化。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来看,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移植创新发展模式;二是自主和创造性的发展模式。移植的创新发展模式,一方面是中国的古老文明优秀文化成果和发展的继承,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在另一方面,从国家和地区对相关学科等经验,学习如何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的强化,一定要发展传统的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这是基础,创新发展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是开放的,从其他国家学习经验中获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以适应发展新时代的需求,并根据性质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建立政治教育的系统和创新性。自主创新的发展模式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和独立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特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发展。移植最大的优势是创新发展模式的快速性,缺点是缺少一个独立的,创新的活力,很难实现快速发展。自主性创新的发展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注重自主创新系统功能,提升创新能力,这是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要步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结构包含目标结构的基本结构、内容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开展自主创新和发展,我们一定要协调基本结构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优化内容的结构,从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在内部结构和功能特性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守一定的规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价值,取决于相关性和及时性,创新是必要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要符合社会发展,遵循规律,把握规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探索科学,才能最终达成创新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层次性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所有元素的相对独立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元素发展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首先从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开始,始终贯穿教育中,促进自律,通过提高认识转换为内在思想,最终改变自己的道德行为表现,即内部转为外化。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结构,包含哲学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艺术和技巧运用等五个级别的层次结构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必须从重点突破到普通教育,从小到大,从虚拟到现实,从远到近,从旧到新的分层次、分阶段,以有序的方式获得。
3.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综合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突出的阶级性,它是某一阶级服务的宗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划、有意识的培养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活动的宗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建设是通过传授人们的政治理论,协助人们建立共同的理想和对现代社会的坚定信念,创建共同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发展和推动国家政治道德的建立。其次,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反映,表现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化的影响是对道德价值观、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和习俗的影响,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是为了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播和推广,特别是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推动人的各个方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承担教育的使命,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使用的技术,与时俱进的教育机制,贴近时代和社会现实的特点,探索出创新之路。
1.加强现代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根本
概念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现首先需要观念的转换。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需求,我们应该建立创新意识,只有建立创新意识,才可以继续思考新的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进一步开拓新的思维环境,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关系,人与社会的发展,准确分辨社会发展新的思路和新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迅速捕捉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信息,增强针对性、时效性、主动性。在新的背景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注重加强现代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意识,勇于获取知识,从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经验,放眼全球,学会国际化的思维,继承和发展,积累经验。建立前瞻性的思维,完善预见性的工作,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2.重视网络技术的运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要途径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开发,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途径。首先,互联网上丰富的各种信息和共享信息,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可用的教育资源网络。其次,双向或多向互动的网络信息传递,这将有助于了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增进沟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最后,网络设置的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整合,符合人们的求新,求异,寻求特殊心理需求,能够把现实的教育内容生动体现出来,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按照网络技术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创建垂直和水平,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根本原因,了解思想动态各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保障
在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的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冲突的转化过程中,其内部的因果关系构成要素的有效性。改进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有一定要明确职责,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各个阶级的领导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立民主思想,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确保信息沟通和反馈的顺利畅通,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的职责,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积极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施。
四、结语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多媒体;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207-01
新课程始终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放在首位,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课堂教学的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有助于促进批评性的探究和自我指导的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的优化更新,课堂上我们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就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出几点建议。
1.创造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数学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教材中许多抽象的数学命题往往来源于现实世界,与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就是利用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来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棱柱和异面直线"时,可以指导学生用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与所有面对角线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与所有棱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与所有棱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验,探讨上述问题。这样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数学体验的乐趣。
2.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活动为主渠道的教学模式。因此,探究教学是教学改革中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它主要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数学知识的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使他们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还掌握数学思维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在教学"向量的线性运算证明题"时所设置的一道问题案例;问题:设a、b是任意两个向量,求证:||a|- |b||≤|a-b|≤|a |+|b|。设计该问题案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该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探究解答问题活动。学生在通过观察问题条件、分析问题内涵,辨析问题思路的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利用相连高的几何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证明"。此时,教师对学生探究的解题结论进行补充,向学生指出,解答该类型问题时一般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注意向量几何性质的运用"的解题方法。最后,学生进行解题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教学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有效指导下,逐步领会解题经验和要领,从而实现了学生探究实践技能的有效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大大增加了课时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比如,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的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4.实施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的数学学习和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进行分层教学是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的重要授课模式。由于高中生理解能力、学习目的性、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和解题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解题方法等。比如,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A组学生,在课堂上我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B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给他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斗志;对C层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对他们故意施加压力,训练其能力。教师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达到个体的发展,整体的优化。这样可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唤起求知欲,增进自信心。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高中数学教育的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课堂,以适应新时代高中数学教育新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时代;信息化;国家战略;新要求
十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2014年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论断,体现了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紧密内在联系,对于我国推进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制定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必要性
今年以来,一些国家或地区开始重新研究制定信息化相关的发展战略。2014年1月,欧盟了《充分发挥ICT潜能:赋予欧洲更多能力》报告,呼吁欧洲制定战略以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2014年4月6日,加拿大推出旨在帮助国民共享数字化时代机遇的《数字加拿大150计划》,以此构建更为联通的信息社会,并将“确保互联互通、增强安全保护、增加经济机会、数字政府和强化新媒体内容”定为五大关键领域。2014年5月13日,日本公布了《智能日本ICT战略》,期望通过基于ICT的创新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将日本打造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国家。
放眼全球,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信息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器,其本身已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路径。
(1)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经济的神经中枢
信息技术能够跨时间、跨空间,瞬间传送、处理或控制大量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改变,就连经济、工业、行政管理等社会系统的工作效率、透明度、便捷性都得以快速提升。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同时,信息化还能起到“创新孵化器”的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提高个人就业能力,并改善民众生活质量。通过推出国家信息化战略,能够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育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领域,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2)信息化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进化,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信息相互联接,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应用,培育了许多新型服务与新兴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价值。信息化应用有助于更好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通过信息化应用,能够让老龄化社会中的老年群体过得更为安逸健康;让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建成低碳社会;能够让政府有广泛的渠道听取民意,在公众积极参与和监督下健全行政与财政体系。
2 制定国家信息化战略所需的出发点
通过信息化建设,既要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又要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因此,制定国家信息化战略,要立足于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兼顾应有的社会效益。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的社会体系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结构将出现较大变化。国家信息化战略应该更加关注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社会系统变革。
例如,充分应对老龄化社会。可以通过信息化应用,促进老年群体发挥自身价值,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政府的政策不应停留在化“不便”为“方便”的角度,今后的战略应通过综合使用信息化工具与手段,构建有效调动老龄群体能力的社会系统与机制。
新的信息化战略应该立足于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营造宜居城市与和谐社会,需要将信息化战略视为城市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有必要同步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验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改善业务与信息流程、提高公众意识与参与度、培育新社会系统所需的人才、完善劳动就业法规等。
(2)培育新兴产业,创造就业环境
在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中,我国有必要结合自身实力,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培育与未来国际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如节能环保产业。通过信息化应用,创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制约等瓶颈转化为未来发展的机会,保障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增加劳动人口的就业机会。
(3)保障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
信息化正快速融入各个领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工业生产、远程教育、网络银行……同时,也给各个领域带来了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核心设备安全漏洞或后门难以防控,病毒泛滥防不胜防,网络攻击此起彼伏。因此,保障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也应成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出发点之一。
3 国家信息化战略应关注的落脚点
笔者认为,国家信息化战略应将重点落在电子政务、绿色ICT、物联网社会、信息安全、信息化人才等五个方面。
(1)电子政务建设应转向云计算和大数据
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新的时代,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从以往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转移到“统一化的云计算平台、增值化的开放数据”。
2014年2月4日,印度政府推出名为“GI Cloud”的国家云计算计划,以优化政府的电子政务投资,加速数字公共服务的提供。笔者认为,这项计划或许会开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新思路,政府电子政务系统通过充分采用云计算应用,能避免重复开发,也无需投资新的硬件或软件系统。
通过大数据、开放数据来完善电子政务系统,能够提高行政机构的工作效率、透明度,促使其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同时,政府部门开放的数据如能被企业用来进行二次开发,就可以创造更多价值,带动经济发展。
(2)通过绿色ICT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
气候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最重要课题之一。我国正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互合作,制定长期的、有效的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而通过信息化应用,能够让每个设备与建筑实现节能减排,还能利用网络优势,实施整体的环保措施。
例如,通过BEMS/HEMS(家用/建筑物用能源管理系统)使能源消费可视化,引导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通过应用传感技术,能够合理调整照明与空调的使用时机等。
另外,随着信息化应用的发展,也必然会导致信息传播、存储、处理时的数据量膨胀,致使耗电量大幅增多。为此,有必要推进环保型数据中心、采用虚拟化技术等绿色信息化战略。
所以,绿色ICT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指电子设备本身的节能,即“Green Of ICT”;二是指通过ICT技术实现节能,被称为“Green By ICT”。
(3)通过物联网技术营造安全、便利的社会系统
应对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难题,除了发展环境与能源技术之外,应用信息化也不可或缺。例如,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车间/车路通信技术、基于卫星定位的驾驶辅助系统,能够让包括儿童、老年群体等在内的所有人安全、舒适、便捷出行;通过传感器,能够感知并监测桥梁与道路的老化程度,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以及灾害发生时应急处理的响应能力。以信息化作为支撑的物联网,将是未来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领域。
2013年,美国的产学联合会议“万亿传感器峰会(TSensors Summit)”提出“万亿个传感器覆盖地球(Trillion Sensors Universe)”计划,旨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每年使用1万亿个传感器。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们身边将到处布满传感器。
2013年,日本也启动了“传感器技术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开发项目”,项目内容涉及对建造使用10年以上的桥梁及道路等进行维护管理、改善农作物栽培环境、通过测量人类体征信息及时发现疾病等。
传感器部署于城市各个角落,能够采集大量的监测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具有时间与空间属性,可以将城市现实活动反映到网络虚拟空间上,将这些信息汇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新的价值。
(4)通过源代码审查,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
当前,我国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笔者认为,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最缺少的就是源代码审查。
笔者曾经为日本开发过10多年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与互联网网站,所有的项目,作为成果来提交的不是安装程序,而是源代码。日本客户通常会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在安装/上线交付使用之前,会对源代码进行审查。
对比下来,我国的软件开发过程中,交付用户的大多是安装程序,用户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安装了带有后门的软件应用。国家信息化战略中,为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应明确所有的硬件驱动、软件应用和互联网应用都要实施代码审查,以防后门程序和安全漏洞。
(5)培育各个领域的信息化人才
实施信息化战略,少不了对“人才”的需求。如果不能持续培育高级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战略将形同虚设。高级信息化人才能够引领未来10年、20年后信息化战略深度发展,探寻新的信息化发展方向,推动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
目前,从各国制定国家信息化战略来看,都明确提及了对高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规划。
应该看到,培育高级信息化人才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等公共领域也需要大量录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人才,以加快电子政务、医疗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公共机构的办公效率、透明度得以提升。
4 国家信息化战略也要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国家信息化战略中首先应明确发展目标、具体规划、执行责任。特别是何人、何时、何地负责什么,要有一个明确的执行工作进度表。同时,规划及进展情况,有必要定期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公众公开,广泛听取第三方对战略规划进展状况、评价指标实现程度所进行的客观评价,并基于评价不断加以改进,按照PDCA(Plan、Do、Check、Action,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科学程序进行战略的管理实施。
构建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社会系统,至少需要5~10年时间。因此,信息化战略应该作为国家中长期建设规划加以实施。同时,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甚至有可能短期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有效落实信息化战略,还要灵活地根据技术发展的趋势,适时调整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