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新课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经验。但是,知识本位、应试教育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当前学科教学中重智轻德、重知轻能、教学与课标背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成为深化课改的关键。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 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 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 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 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首先,我们要明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基本属性,这也是英语教学目标设置的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和人文知识的载体,学生要学会如何准确、得体地运用英语实现交际的目的。但是,这是不是英语教学的全部呢?答案是否定的。站在英语学科教学的角度,教??首先要确保学生习得知识,与此同时还要保证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得以体现,并引导学生建构个体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这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涵义。综上所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要素构成。
一、夯实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准确得体地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基石。语言能力涵盖语言知识、语言意识、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由低到高呈阶梯排列,展现了一个英语学习者由最初的掌握知识到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建构的全过程。以高中重点语法――定语从句为例,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定语从句范例,让学生建立对定语从句的初步认识;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定语从句的基本构成规则,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第三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定语从句语料,创设应用情景,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利用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训练,确保每一个学生充分理解定语从句的用法,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达成语言能力核心素养。
二、塑造文化品格
李红恩在《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一文中对文化品格进行了如下阐释:文化品格就是指人或事物(或某一类人、某一类事物)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风格、特点与特征,它既是对人或事物的文化属性的规定,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英语作为人文类学科,在提升学生文化品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英语学习绝不仅仅是学习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枯燥乏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国际化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深层次维度的培养和熏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第四单元Sharing为例,学生需要掌握本单元的单词、短语、语法等内容,如果这些内容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完成,英语学习将会枯燥无味。语言置于语境中才有意义,才能契合教育的真谛――润物细无声。
三、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等六个特点。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了学习能力的高低。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思维品质作为一种核心素养,不是单纯的思维能力,也不是思维方法、思维速度,而是识别、理解、推断、迁移等能力的多维综合体。思维品质体现了英语学习个体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实现个体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条件。
四、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核心”,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它取代了原来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说法和概念,把零散的概念归结统一为“学习能力”。首先,这种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涵盖了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它内含丰富,囊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自我调节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培养英语学科素养等成为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 新课程,2015.04.
[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 中国学校体育,2007. 6.
[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
[7]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1注重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之中,问题的探究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还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在物理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的去设计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也能够让学生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知识理论应用与实践之中,从而可以实现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通过提出问题能够生成新的课堂学习资源,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物质的密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实物情景的来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上让学生拿出所准备的木块、铁块、塑料块等物品,让他们用手去感受这些物体有多重,再用测量仪器测量这些物品的真实质量,并引导学生辨析“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一千克水就是一升水”这些错误观念。通过实物情景的创设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更加乐于参与探究,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能力。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光的传播路径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并且在白天去进行这项实验本身就是难度较高的任务,所以教师可以引进自制教具进行演示教学,具体操作为:提前准备透明塑料瓶、蚊香、打火机、剪刀等物品,课堂上将透明塑料瓶剪成两半,取瓶底的部分,并在桌子放上一块儿点燃的蚊香,把透明塑料瓶倒扣在蚊香上,再拿出准备好的激光笔朝这个饮料瓶之中照射,这样就能看到蚊香穿过烟雾的走向,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路径。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教室准备一个鱼缸,在鱼缸中注入清水再滴几斤牛奶,然后将牛奶和清水进行混合,这时候再用激光笔进行照射,也能够清楚的看到光在液体中的传播路径。同样,课后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家中用加湿器来制造烟雾的氛围,用激光笔照射烟雾来观察光的传播路径。通过实物演示的方法可以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就像这一实验现象,借助生活实物将白天不容易发现的光路在液体和气体中去呈现,可以很清楚的演示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器材是比较简便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携带物品去试验,这样的话更便于理解,对于不能理解这一现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实验来理解。总之,在这种利用生活实物进行教学的方式下,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学生遇到生活化的物理现象时,也可以通过类似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实验,这样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2注重学科之间教学内容的渗透,促进知识的融合
在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不同的学科思想,比如,密度、微观粒子、熔点等内容也包括化学思想,而在学到化学相关时也可以找到物质的变化原理,也能够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在做生物题目时同样能够从化学和物理的视角去分析,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准备一个研究实验,在一个透明玻璃筒里放入一块带有乙醚的棉花,用力的把活塞迅速下压,这时候棉花被点燃了。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可以探究乙醚能否改变棉花的燃点、探究对物体做功是否会改变物体的内能等等。该实验没有学科之间明显的界限,说明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知识之间有着相互的关联性,因此,通过学科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能够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也能够让学生理清楚各学科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应该充分的去挖掘学科中的综合性的内容,同时寻找各个学科之间的连接点,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对于学生来会比较困难,教师应该逐渐增加教学的难度。在学生提高了这种学习能力之后,在看到题目时就能够判断出题目的要求。可以找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总之,通过注重跨学科学习的有效作用,能有利于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依据,挖掘生活之中有益的素材,让学生参与到物理教学实验之中,提高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物理教学的魅力。
3注重方法提炼,生成有效的物理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逐步的教授学生物理研究方法,这样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究,从而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习惯。所以在物理教学之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提炼出物理的研究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就能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帮助学生探究正确而有价值的学习方法,学生逐渐的就能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独特方式。比如在进行中考一轮复习时,在课堂上采取“主题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具体实施步骤为: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进行竞赛,教师给出一个主题作为载体,每个小组围绕该载体进行物理知识的设问,要求其他小组同学对该问题进行解答。比赛哪一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质量最高;哪一小组的同学解答的问题最多。例如某次课堂上给出“洒水车”这一主题,学生们提出了诸如:洒水车匀速前进时,它的惯性、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改变了吗、洒水车的尾灯是并联还是串联的连接方式、洒水车的后视镜是哪种面镜等等一系列精彩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更好地建构初中物理知识网络,同时在设问时能从出题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问题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和透彻。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善,物理教学内容虽然很多都是以实验为主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第一印象就是难度很大、枯燥无味,会觉得物理难以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接受物理理论和知识,对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太高的兴趣,而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够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比如,类比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学习电学相关知识及概念时,我们把电流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流进行类比,同时将用电器类比于水轮机,开关类比于阀门,电压类比于水泵,这样电路就和水路形成了整体的类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觉得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提高学生对这几个概念学习的兴趣度,也能够让学生深刻的理解电压、电流、电路等相关物理知识的内涵和意义。总之,通过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并且能够灵活的去运用知识,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提升物理教学的效果。
4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内心得到熏陶
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关乎着国家的未来,书记在讲话之中曾经表示过非常重视年轻人的价值观培养,而在物理教学中能够挖掘美学教育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富有情感和表现力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说在学习《声音是什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一些歌曲的片段,比如说《苏州好风光》。作为苏州市的市歌,这首歌曲通过鲜明的江南园林、东方水城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苏州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及风土人情各种意境。苏州方言的演唱方式展示了词曲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及留恋,歌曲所表达的理念是要注重对深远渊源的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及对家乡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我国民族文化,形成一个良好的民族意识,使学生树立通过努力学习为家乡、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的长远目标。同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学习声音的音色、音调与响度等特性,既有利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能够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从而能够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下,学生都在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探究知识,不再被动地去学习,因此教师也不能够处在一个被动的教学状态之中,应该积极主动去掌握更多知识,了解当下发展趋势及学生关注的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并适时的对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紧跟时代的节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5关注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形成物理知识框架体系
初中物理知识的一个特点在于知识点比较分散且倾向于物理现象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分散学习的习惯,不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对于难点知识的理解就会有所欠缺,无法进行深度学习。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从一单元或者一个主题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将教学内容进行再设计,让学习者完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物理知识的框架结构。以光的折射及透镜为例,本单元是八年级物理中的难点所在,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不太理想。鉴于这种情况,尝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以“眼睛”为主线,设计了“眼见一定为实吗?”“眼睛——神奇的照相机”“眼睛的好帮手”三个相关联的主题,分别对应光的折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视力的矫正三个重难点知识。第一主题中,固定好投屏设备摄像头的方向,将铅笔倾斜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通过大屏幕学生可以观察到铅笔弯折的现象。然后将铅笔竖立在水中,移动铅笔,改变其在烧杯中的不同位置,学生可以观察到水上、水下两部分铅笔“错位”的现象以及水下部分铅笔“隐身”的现象。从而呼应“眼见一定为实吗”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入折射内容进行授课;第二主题中,引入三角形玻璃砖对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玻璃砖不同的组合对光线所能起到的作用,引入透镜的内容,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实验后,演示真实的传统照相机的成像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物距、焦距、像距之间以及像的大小与物距像距的关系,通过实际操作深刻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过渡到眼睛,说明眼睛的神奇之处在于晶状体是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利用水透镜注水和抽水演示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使光屏上原本模糊的像再次变得清晰。至此,眼睛的工作原理学生就会有深刻的认识。如果眼睛的晶状体不能正常的进行调节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引出第三主题:眼睛的好帮手。继续借助水透镜进行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模拟,通过给水透镜佩戴适当的透镜,达到像再次清晰的效果,让学生掌握视力的矫正方法。单元的最后引导学生尝试利用手边简单的实验器材自制简易投影仪。提供器材:铁架台(包含两个铁圈,一个铁夹)、F型光源、凸透镜(直径9cm,焦距24cm),同时提示学生在教室里有一块很大的光屏——天花板。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在天花板上呈现一个正立放大的F型光源的像,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同时小组合作的方式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的能力。体验到自制教具的乐趣。
6结束语
关键词:实验探究;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分类表征;绿色运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5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7
2016年5月19日,南通市高中化学(使用人教版教材)优秀课评比在江苏省海门中学举行,我有幸参加课堂展示,在高一(7)班借班上了一堂新授课“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第1课时)”。本次活动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下面就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作一介绍。
一、设计理念
鉴于人教版《化学2》[1]中本节课的“承前启后”:既是对《化学1》中钠、铝、铁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进一步归纳、梳理和运用,同时又为《选修2》第三单元“化学与材料的发展”课题2“金属材料”中深入学习铁、铝的冶炼做好准备。在综合比较了人教版和苏教版中有关金属的教学内容后,设计了两条主线,一明一暗。明线:即以人类发展史中重要金属材料的发现和使用为主线,着重讨论青铜时期铜的冶炼(因为人教版《化学1》对铜的教学相对不如钠、铝、铁系统,而苏教版《化学1》[2]编有“铜的获取和运用”)和铁器时期的炼铁、炼钢(考虑到钢铁仍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进而结合金属活动性,通过归纳、分类和整理各种金属的工业冶炼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暗线:寓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于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中,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结合适当的学法指导,从“实验探究”“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分类表征”“绿色运用”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整节课的教学思维导图可表示为图1: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铜、铁等金属的冶炼史,认识冶炼金属的一般原理,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
2.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运用,感悟其在金属材料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铭记历史,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流程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师]先来做个游戏――连连看!游戏规则是对人类历史发展代表性时期和对应的标志性技术或人物进行连线,如图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金属材料。石器时代“火”的发现和利用为铜、铁的冶炼奠定了基础,包括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有色金属材料。所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世界材料发展史。
设计意图:第一,寓教于乐;第二,明确本堂课的明线――不同历史时期典型金属冶炼及金属材料的运用,初步体验分类表征;第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使得游戏与评价变得简便可行。
2. 活动一:了解铜的冶炼历史
[图片展示]介绍两件珍贵文物:司母戊鼎和铜虎头。
设计意图:兼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铭记历史教训的用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铜虎头已经超越了一件普通文物的意义,唤醒我们同学:中国至今还有上百万件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1)从铜的化合物中还原出铜
问题:人类很早就发现,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在熊熊燃烧的树木中灼烧,树木余烬里会有一种红色光亮的金属凝固出来,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发生的反应:(1) ;(2) 。
早期湿法炼铜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其原理为 。
[生] 讨论概括出上述两种方法制铜的本质――从化合态还原为游离态。
视野开拓:介绍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编钟”(图片)的高超铸造技术:运用合金比例(图片)控制音色!(锡偏低,钟声单调而尖锐,过高钟体韧性下降易被击破,而适当的含铅量则有利于声音的衰减,改善音色)。它的神奇还不仅于此……(有兴趣的课后可上网了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介绍炼钢中通过调节硅、锰等合金元素来得到用途不同的钢材埋下伏笔。由组成的不同而导致结构的差异,从而初步感受“性构相依”。而对于“神奇的音乐性能”现场不讲,仅留提示,必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兼有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设想。
(2)分组实验――“电解氯化铜溶液”
【实验说明】
[师]J形管[3]高端碳棒与电源负极相连(阴极),J形管低端碳棒与电源正极相连(阳极),注射器内装有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通电(24V)3分钟,注意观察阴、阳两极现象,结束实验后向上少许提拉注射器活塞(注意不要吸进溶液),观察试纸颜色,并完成化学方程式。
设计效果:从实验的角度丰富了制备铜的方法,也为《选修4》中电解精炼铜开一扇窗。可通过加液后在J形管两端自然形成的液面高度差判断装置的气密性,另外装置在密闭体系中检验Cl2,减少了其对环境的污染,本身就体现了绿色化学思想。
[师]视野开拓:简单介绍现代炼铜技术――火法炼铜和生物炼铜。
3. 活动二:认识炼铁(钢)的原理
(1)实验探究――“铝热反应”
装置改进如图4:用水泥和沙子在铁皮罐内侧浇铸成坩埚状,底部开孔,将纸漏斗放入,填上铝热剂,表面铺一层氯酸钾,三脚架下面预先放好盛有细沙的蒸发皿。用坩埚钳将燃烧的镁条插入反应物引发反应,……夹出红热物,用磁铁靠近。
设计效果:当给铝热反应重新按了这个家后,用5g Fe2O3和2g Al粉演示,现象十分明显,火焰集中在小范围内垂直向上喷射,底部高温熔融物相对集中落下,并能在细沙中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约10秒)的“红热”状态,给学生对反应放热留下深刻印象,稍冷,能被磁铁轻松吸引。十分适合当场演示,在药品预先加好的前提下,整个实验用时在4分钟以内。
[师]请完成该反应的方程式(并点评)。鉴于铁、铝都是用途极为广泛的金属,这个反应不具有大规模炼铁意义,但是这个反应由于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以用来焊接铁轨(称之为铝热焊)、冶炼高熔点金属(如锰、铬和钨等)、甚至用于定向爆破。
[师]根据反应的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加以分析。
问题1:根据反应的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绘出铝热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图5。
[生]利用白板的拖拉功能将反应物、生成物拖到相应位置,并连接成曲线①。
问题2:反应物能像乘“滑滑梯”一样自然而流畅地转化为生成物吗[4]?
[生]小组讨论,修正曲线①为曲线②。
问题3:能不能降低反应的“坎儿”(如曲线③)?
[生]使用催化剂。
[师]寻找合适的催化剂!而金属及其化合物是这个领域研究的热点,可谓方兴未艾(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上的突破)。有兴趣的同学两年后可以考虑填报“催化工业”专业,今天你们站在海门市基础教育的制高点,相信假以时日,你们也一定能登上世界“催化工业”的巅峰。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交互白板能轻松展示上述层层递进的三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较好地落实了“宏微结合”,进而完成从“物质转化与能量变化”双重角度认识物质世界!并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再次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学生不由自主的热烈掌声也给予我极大的鼓励)。
(2)看图比较古代炼铁和现代高炉炼铁
结合屏幕上的古代炼铁图片和高炉炼铁示意图,进行比较并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比较是一种高效、深刻的学习方法。
[图片展示]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图片以及最近出现在南海的美国现役主战航母――“斯坦尼斯号”图片。
设计意图:第一,说明作为轮船或航母甲板对钢材质量的要求之高;第二,联系时下区域政治热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自发转化为一种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
[视频播放]结合“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模型观看相应视频,理解炼钢的目的及反应原理。
4. 活动三:整理金属冶炼的本质、方法、过程和金属资源的有效使用途径
(1)简单表示金属冶炼的本质:
(2)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讨论不同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
(3)金属冶炼的一般过程包括 、 、 。
(4)列举合理开发利用金属矿产资源的几种途径。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建构,同时形成本堂课的主板书设计,见图6。
[师]金属材料发展的历史演变是材料发展的历史演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7。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个重大时期看,材料历经了天然材料陶瓷青铜铁钢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新型材料,这正验证了美国科学家西博格的一句话“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课后拓展:上网查阅、走访、调查了解海水金属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展望。
五、教学反思
1. 对立与统一
整合和发挥素材在教学中的辩证性:如两种青铜器图片的使用,既激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学生回忆了中华民族这段屈辱的历史;又如,为说明材料科技的进步是为造福人类社会,却又选择了“泰坦尼克号”海难图片,以及以“斯坦尼斯号”为代表的美国航母在南海制造紧张局势……也很好地印证了课的最后所引用的恩格斯的充满哲理的一句话:“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又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中,它们正在走向统一。因此,现代化学不仅是认识生命过程与进化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存和获得解放的手段。”
2. 实验探究与创新
J形管的运用有效地保证了两液面高度差的形成与观察,同时采用注射器保证了实验中电解氯气的绿色检验,很好地发挥了实验的不可替代功效。实验结束后将针筒中的氯气推入烧碱溶液吸收即可,而CuCl2溶液可供多个平行班级重复使用。铝热反应的反应器以及引燃方式都做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能承受反应高温,外壁不会发烫,可用于反复演示实验而不损坏。引燃镁条时,先用坩埚钳夹住镁条中部,点燃一端迅速将另一端插入铝热剂,这个动态的过程相比教材中静态的过程而言,改善了空气和镁条的接触,反应加剧,有效解决了原来演示过程中燃着的镁条自上向下燃烧到根部会熄灭,从而导致不能引发铝热反应这个问题。
3. 摆事实讲道理
通过编钟中合金成分的分析,锡、铅含量对钟声音色的影响,以及将生铁炼钢过程中各元素含量的变化与调整和钢材所呈现的特性等的关联,培养学生“性构相依”的学科思想。通过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三个问题:根据铝热反应的宏观现象,如何从微观角度绘出反应过程的能量图?反应物会像乘“滑滑梯”一样自然而流畅地转化为生成物吗?能不能降低上述这些反应的能量障碍那道“坎儿”?进而完成从“物质转化与能量变化”双重角度认识物质世界!
比较遗憾的是,学生活动三这个环节略显仓促,本来预设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扮演我国西部铜城――白银市市长这一角色,谈谈本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的举措……由于我看错时间(结果下来发现提前了3分钟下课),以为课上来不及了,忍痛割爱,失去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的极佳机会,行文至此仍不吐不快。
致谢:感谢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同仁们在准备过程中给予的大力帮助。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蒋海燕.J形管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探讨[J].化学教学,2012(11):47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备的一种重要的品格和能力。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对教师所讲解的研究方法以及思考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理性思维的尊重和向往的精神,会更加理解科学的内涵,进而形成有助于今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最根本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产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待他人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态度。在人生价值上也会有不同看法。核心素养是国家制定课程的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参考。同时它也是国家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总体来说,核心素养就是知识和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微课是一种时间比较短,内容也比较少的课程。在当今这个时间如此宝贵的时代,微课成为一种方向和潮流。使用微课可以使用很少的课堂的时间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特点都使得微课成为教学的一种发展的方向。微课对学生综合核心素养的提升有显著的效果,在课程的不同阶段使用微课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其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知,并且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理性的思考。
二、微课在课程的不同阶段投放的作用
1.课前投放微课,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在上课之前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对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的小学生都没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如果在课前使用微课,来为学生播放短视频,通过对学生进行定向的启发和引导,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这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知识点的突破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课前预习的良好的习惯,。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巩固,以内化突破。不仅如此,在进行微课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将知识点梳理清楚,然后把它们分门别类规整好,在准备微课的过程中,应该把课程的重点进行重点讲解,并且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对视频进行投放。教师可以选择在本次课结束之后,在这个时间投放下节课的预习视频,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一些。教师也可以选在上课之前进行投放,这可以让学生趁热打铁,不会对视频的内容有遗忘,而且可以把看视频中产生的困惑在本次课直接解决掉。
2.课中执行微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储备知识
教师还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准备好的微课进行投放,这主要用于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兴趣,或者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准备这类的微课视频的时候,一定要做的详细和生动形象,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掌握,从而产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生态系统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只看文字版的概念,太过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就可以制作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短视频,来让学生对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他们不仅不会觉得无聊,反而会觉得十分有趣。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生物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教师使用短时间的微课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成效,还可以帮助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3.课后微课设计,培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后进行微课的投放,可以让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温故知新,学生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的时候,会有新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是一种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更多地理解生物知识,帮助他们探索身边事物所蕴含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一、话题导入
2016年10月13日,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Bob Dylan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热议。鉴于高二学生对流行歌曲很感兴趣,对这个热门话题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作为话题导入新课,学生势必有话要说、爱说、能说。
开课伊始,笔者先用课件展示了下面两张照片。学生小声议论着,不少学生已经认出了照片中的人物。
【片段实录】
师:Do you know this American?
生:Yes!He is Bob Dylan.(大多数学生肯定地回答)
师: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What did he win in 2016?
生: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师:That’s right!But as we know,he is a singer.Why did he win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生1:Because he is also a poet.
生2:Because his songs are also like poems.
师:Perfect!Because he has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笔者用Bob Dylan两张不同年龄的照片引入,激发学生对这位时下热门人物的讨论兴趣;再用师生对句预热氛围,用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着学生思考的方向,并以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对他的嘉许“他在伟大的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作结,让学生明白了诗与歌二位一体,相互影响、难以分割。
二、文本赏析
(一)承接前面的话题,引导学生“走进”英文诗歌阅读,从中揣摩、体会英文诗歌的写作技巧
承接导入环节的话题,笔者先让学生听了一首Bob Dylon的歌If not for you,然后用这首歌的歌词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这首英文诗歌写作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
【片段实录】
师:Would you like to enjoy Bob Dylan’s song?
生:Of course!
师:(播放Bob Dylan的歌If not for you)Do you enjoy the song?
生:Yes!/No.
师:Actually,many people don’t like this song. Maybe it’s the reason why Bob Dylon is thought to be more of a poet than a singer. Now it’s our turn to find out the poetic devices in the song. Read the first part of the song together please.(师随即课件呈现这首歌的歌词,生大声朗读)
If not for you的歌词:
If not for you,babe I couldn’t find the door,couldn’t even see the floor.
I’d be sad and blue,If not for you.
If not for you,babe I’d lay awake all night.
Wait for the morning light to shine in through.
But it would not be new,if not for you.
If not for you,my sky would fall. Rain would gather too.
Without your love,I’d be nowhere at all.
I’d be lost,if not for you.
And you know it’s true.
师:When you read a poem or sing a song,sometimes your voices are louder,and sometimes your voices are lower. What is it called?
生:Rhythm.
师:Yes. Rhythm!Rhythm is the beat that runs through the line,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poetic devices. Are you clear?
生:Yes!
师:Look at the screen again,please!Read the following words with me.(师生齐读)door、floor、fall、all、night、light、blue、through、too、you、true. My question is,What do these words have in common?
生:Rhyming!
师:Great!These are rhyming words. You can take notes on your handout.
Bob Dylan获诺贝尔文学奖原本就有很大争议,对中国听众来说,受跨文化因素影响,对其认同度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笔者所播放的这首歌,学生不出意外地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些认为好听,有些认为不好听,但歌曲中的旋律与歌词既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从歌词的语言角度讲,它确实不愧为一首好诗,比如语言的节奏、押韵、反复等,均可以成为笔者展开诗歌教学的好素材。此外,这首歌词中多处使用了虚拟语气,而这个单元的语法就是关于if从句的虚拟语气用法,用它作为素材,便于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走进教材,读中品悟,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鉴赏的目标,须在朗读品悟的过程中逐渐达成。教师用配乐诗朗诵的方式播放教材中呈现的另外一位美国作家Rod McKuen所写的一首诗I’ve Saved The Summer(见下文,文中加粗处为朗读重音提醒),引导学生从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变化,进而通过自己多样化的朗读,揣摩、体会并表现英文诗歌的节奏美。
I’VE SAVED THE SUMMER
I’ve saved the summer
And I give it all to you
To hold on winter mornings
When the snow is new.
I’ve saved some sunlight
If you should ever need
A place away from darkness
Where your mind can feed.
And for myself I’ve kept your smile
When you were but nineteen
Till you’re older you’ll not know
What brave young smiles can mean.
I know no answers
To help you on your way
The answers lie somewhere
At the bottom of the day.
But if you’ve a need for love
I’ll give you all I own
It might help you down the road
Till you’ve found your own.
在以上教学环节,笔者以全诗配乐朗诵开启了诗歌鉴赏的过程,然后是师范读第一节,再配乐让全体学生带感情大声朗读第二、第五节,第三、第四节配乐让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分别朗读。音乐情景的创设和师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品悟,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暖暖情意中。学生在听读与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熟悉了诗歌的内容,并感受到了诗歌中的节奏、音韵等诗意的味道。
三、激疑探究,问题导析
为了让学生深入、细致地把握诗歌的写作技法,笔者设置了四个问题(1.Can you find some rhyming words?Is there repetition?Is the line length fixed?2.Do the two rhyming words“own” in the last part have the same meaning?3.What’s the theme of the poem?4.Who is the speaker?Who is he/she speaking to?),安排学生分组探讨该诗的创作技法,以此扎实提高学生的英文诗歌鉴赏水平。
【片段实录】
师:Time is up!Let’s check your answers. First,Can you find some rhyming words?
生:Yes!you,new,need,feed,nineteen,mean,way,day,own,own!(学生异口同声地读出所有押韵的单词)
师:Well done!Is there repetition?(引导学生寻找“反复”的技法)
生:Yes!
师:Is the line length fixed?
生:No!(学生对于押韵和反复的写作手法已经了然于胸)
师:Okay!Now let’s see whether the two rhyming words“own” in the last part have the same meaning.(品析重点词句)
生:No. The first“own”means“have”,but the second“own”means“自己的”.
师:Good!So in some poems the poet sometimes will play with words. They are the same word but they each have a different meaning. Now comes the third question,What’s the theme of the poem?(引а生领会诗歌的主旨要义)
生:Love!
师:How do you get your answer?(引导学生寻找支撑答案的关键信息)
生:From the sentence“But if you’ve a need for love,I’ll give you all I own”.
师:So Who is the speaker?Who is he/she speaking to?(引导学生尝试理解诗歌中没有出现的表达爱意的主体)
生:Maybe the poet is a mother or a father.
师:Why?(引导学生学会依托文本品析诗意内涵,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生:There is a sentence“When you were but nineteen”.
师:You did a very good job. The poet is written by a parent who is speaking to a young adult. A mother or a father is expressing her/his unconditional love to her/his son/daughter.(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论证,揭示内涵)
教师用四个问题,关注到了诗歌的细节、主题和写作手法,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解析,学会鉴赏诗歌中的诗意所在。
为了巩固之前所教授的英文诗歌的写作技法,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出示了两首经典的小诗,同样以“爱”为主题,要求学生一起有节奏地朗读,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Poem 1:Hours fly,/Flowers die:/New days,/New
ways./Pass by!Love stays.
Poem 2:Without you I’d be a soul without a purpose./ Without you I’d be an emotion without a heart./Without you by my side,I’m just a flame without heat.
墒仔∈都不长,但是都包含了节奏、押韵、重复等诗歌的写作技法,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再次体会运用技法的妙处。
四、顺应主题,联结生活,点燃创作激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欲望,降低学生的创作焦虑,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笔者承接以上诗歌赏析中“爱”的主题,并给学生提供了一首相同主题的中文诗作为“脚手架”,让学生尝试独立创作英文诗歌。
【片段实录】
师:Now you can see that love is an eternal theme.Love is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 Don’t you think so?
生:Yes!
师:So think about it,Who or what do you love?(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境出发,去创作自己的“爱”的主题诗)
生1:I love my parents because they give me so much love.
生2:I love basketball because it brings me happiness.
生3:I love computer games because I feel relaxed when I play games.
师:We love nature,animals and plants. We love our friends. And there is love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also lovers. Do you agree with me?So in your opinion,What is love?(教师用几个例说来拓宽学生的思维,给出多个思维向度,将“爱”的主题引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表达“什么是爱”)
生1:I think love is everything.
生2:I think love is care.
生3:Love is a beautiful song.
生4:Love is the time I spend with my parents.
师:Wow!Your answers are so poetic. Since all of you have love in heart,then how do you express your love ?(肯定学生的“诗意”表达,引导学生关注“心”中的真爱,学会用心去表达自己的爱)
生1:Maybe I will give the person a hug.(用拥抱表达爱)
生2:I will write a poem for him or her.(用写诗表达爱)
师:Do you agree with her?Will you write some simple poems in English?Challenge yourself!(抓住后一名学生的回答,进入任务状态,指引学生挑战自我,写一首简单的英文诗)
在笔者的激励下,学生的情绪被点燃,个个跃跃欲试,愿意去迎接挑战。此时此刻,笔者没有立即放手给学生尝试,而是先给出了一首关于爱的中文诗:“爱是什么?/爱是财富 爱是健康; /爱是生活 爱是给予; /爱是关怀 爱是分享; /爱究竟是什么?/爱就是一切!”然后带领学生一起翻译并朗读它的英译版:“What is love?/Love is wealth,Love is health;/ Love is living, Love is giving; / Love is caring,Love is sharing; / What is love at all?/ Love is all.”
诗歌创作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的火花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的。有了以上教学环节的铺垫,加上“爱”又是学生最熟悉的情感,学生针对笔者三个问题“Who or what do you love?”“What is love?”“How do you express your love?”的回答本身就已经很有创意、诗意,这一切都为学生接下来创作以爱为主题的诗歌做好了情感和技巧铺垫。
五、实践运用,在任务驱动下完成以“爱”为主题的诗歌创作
本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尝试运用习得的方法,自主创作以爱为主题的英文诗歌,表达真情实感,提升文化品格和语言能力,实现读写结合。因为每个人对爱的理解不同,所以这个环节应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立创作,师相机给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在确定每个学生都完成创作之后再引导他们互相分享,做一些必要的反思和调整。
师首先课件出示了诗歌创作要求及相关提示,要求学生用五分钟时间完成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要求及提示:
1.The poem can but doesn’t have to rhyme;
2.The poem has 3-5 lines;
3.It can be a list poem starting with“Love is...” or“I love...”; It also can be a cinquain.(五行)
【片段实录】
师:Time is up!Who’d like to read aloud your poem?
生1:(一女生快速举手应答)Love is you and you are my world./ Love is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brings ha-ppiness./Love is just you and me,/ With you I am happy.
师:Fantastic!You are so creative. Who else want to try?(盛赞该生的诗充满创意,然后寻找下一个愿意展示的学生)
生2:(坐在角落处的男生站起来朗读自己的作品)Love is sunshine when you smile,/Love is moonshine when there is a star,/Love is tonight when we stay in a room,singing and playing,/Oh,we fall in love!
师:Oh,I love you too!Your poem is awesome and there are some rhyming words too.(从写作技法上表扬学生的诗“极好”并且有些诗意的词汇在里面)
生3:Love/ Warm,Nice/ Caring,helping,sharing/ Day and night/ Everywhere.
师:Simple but meaningful!The cinquain expr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ve.(肯定学生的五行诗形式独特且内容意味深长)
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在前面层层铺垫搭建“脚手架”之后,学生的创作水到渠成,而且学生的表现表达欲很强,踊跃举手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学生的原创作品不仅有画面感,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描述了星空下相爱的人们一起唱歌跳舞,而且运用了很多刚刚学到的押韵、重复等写作技法;笔者在每一个学生做出分享后都会对他们的诗歌创作进行适度、中肯的评价,很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信息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21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对于直观性、形象性较强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新知识,提升教学效果。而在这过程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笔者认为,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尝试。
一、加大教育设施建设,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就是教育设施。因此,校方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实现“班班有电教,师师有电脑”。可建立校级“信息技术中心”,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给每个办公室安装一网的打印机,实现教育网校园全覆盖。一旦出现网络或软件等方面的故障,信息技术中心可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鼓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利用网络搜集课程资料并辅助课程设计与教育实施;鼓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些都给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物质条件保障。此外,可要求教师参与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中,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加强信息教育培训交流,推动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优化
从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教育培训可成为其主要的方法之一。学校可发挥“信息技术中心”的作用,设计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专项的信息技术培训。这种信息技术培训,可分为校外专家培训或校际交流学习、校内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及实操锻炼。培训内容可分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包括制作教学课件、建立学习论坛平台等),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选择。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中,教师要尝试进行角色转变,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建构者等。
教师信息素质的提升不仅在于培训,更在于实时的教育思维交流。常态化地进行教师群体间的教学成果交流,将有利于整体化推进教师信息素质的形成。可以在校内建立网络化的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尝试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实现对学生成绩、学习资源及教学课件的集中化管理。
三、优化学科教学实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从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性来看,其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更为容易,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信息技术能够“融入课堂,服务学生,提效教学”。比如在数学学科的一些概念、定理,物理学科的实验过程等,依托信息技术将很容易获得直观化的呈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者,就应尽可能多角度地审视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学科教学实践来反思优化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措施。为此,从课程体系以下几个方面上试执行不同的原则要求。
首先是在课程教育目标上,教师要注重自身信息素养在课程文化中的和谐发展。教师要注重对信息技术与人文属性、课程价值与社会需求等的关系。要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上,融入信息素养应用的元素,尽可能地给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空间与机会。当然,这里教师要准确定位、理解信息素养含义,切不可将信息素养粗暴地认同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操作。
其次是在课程教育内容上,教师要积极拓宽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切入点选择面,加强信息挖掘、传输与交流,加强相关法律意识、制度的学习,提升课程整合的个体适配度,提升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契合度。不论什么课程,教师都应在这些课程内容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检验自身信息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保证教育教学效率提升。
再者是教育教学环境的创造上。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及交流氛围,从而调动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挖掘教师信息技术灵活应用的潜能。既要坚持把信息技术作为环境建设的工具,又要让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环境创设、教育软件补充的主体。
[关键词]信息;信息素养;实践与综合应用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76-07
[作者简介]沈潮来(1980―),男,江苏南京人,专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世界各国十分注重培养儿童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即为培养“信息素养”。我国数学课堂教学已经开始关注培养信息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数据,并合理作出决策和进行交流,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信息素养是学生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素养之一,也是他们就业和进一步学习的基本技能。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信息不甚敏感,发现信息缺乏数学的眼光,在数学学习中对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欠缺,直接导致解决问题困难。因此,需要破除“每题都有答案,条件一定是有用的”的思想束缚,强化信息选择。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数学教学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它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强调数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提供给学生进行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善于搜集、整理和运用信息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现代社会的人们非常重要。“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富含多种数学信息,如何借助这样的“课程渠道”,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培养高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在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带着这样的思考展开了研究。
一、研究准备
(一)钻研理论
“实践与综合”虽然属于数学教学的四大领域之一。由于它要求准备较复杂、课堂难控制,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所以相关研究资料比较缺乏。因此,笔者加入了市小教培训中心的“综合与实践”培训班,增强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同时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注意到该文件首次用“信息素养”表述新时代对人的新要求,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刻不容缓。认真学习《数学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提高信息素养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高理论水平。
(二)梳理教材
苏教版数学教材“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安排、活动的设计、呈现的方式等,符合课改的基本理念和课标的精神要求,适应了学生心理特点与认识规律,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可行的方法。本人通过整理,将高年级教材“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列成下表(见表1):
(三)进行问卷测查
笔者承担六年级(7)(8)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每班30人。笔者选择六(8)班作为本课题实验班,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能力问卷测查。笔者发现,两班学生的能力水平基本相当(见表2);并统计分析,这两个班级上一年度的期中、期末二次数学测试成绩,发现两个班学业水平基本相当(见表3)。
二、课堂教学过程研究
(一)课堂实践阶段
参加市“实践与综合”培训班学习,着手课题试验:在实验班积极地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程落实:教学教材中的“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和“算出它们的普及率”三部分。同时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改为“实践与综合”,实施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总结初步经验。
在教学“校园的绿化面积”时,课前组织各小组测量校园里部分花圃或草坪的数据,并算出了它的面积,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经验;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既培养了孩子的信息素养、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建立转化的思路并渗透计算方法优化;自主设计花圃,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中学生要考虑花坛的大小、形状、图案、预留的面积等多种要素,这对孩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了发展。
在教学“奇妙的图形密铺”时,学生分析、比较得出密铺的要求后,教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些图形能够密铺?怎样进行验证?”并提供已学的五种图形供选择(如图1)。
图1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在大量的动手实践过程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查明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再讨论得出为什么可以密铺(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的信息素养从中得到锻炼、提高。
(二)课堂再实践阶段
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获得部分信息教学操作经验,开展了教材的“测量物体的体积”“面积的变化”“实际测量”“住房的变化”“旅游费用的预算”“绿地面积”“保护水资源”等七个部分的“实践与综合”课程实施,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适时地总结经验。
在教学“算出它们的普及率”一课时,通过选择孩子列出的两种统计表,启发学生抓住图形统计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样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去收集、整理数据信息(如表4、5)。
表4
在教学“包装的奥秘”时,学生在经历了用2、3、4、5、6、8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以及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的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了拼的过程中表面积变化的规律。教者提出给四盒牛奶(9厘米×5厘米×3厘米)设计一个包装盒的任务,这使得学生测量数据、设计合理形状、考虑省料以及包装实用等。学生出现了如下图的三种包装方法,通过讨论,从省料角度选择了第二种包装方案(如图2、3、4)。
图2
图3
图4
可是厂家却选择了图3的包装方案,为什么呢?再一次引起孩子的思考,应用他们收集的信息,课堂获得了问题解决:考虑广告和宣传效应和装入大包装箱里省材料。这样的教学实施,充分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研究的思考
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数学信息丰富,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经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过程,可以练就学生发现信息的“眼睛”,成了培养信息素养的重要载体。
(一)通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可以从激发感知信息的兴趣、营造浓厚的信息氛围和提高信息敏感性三方面培养关注信息的意识
1.激发学生对信息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就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信息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有意识地设置各种情景,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信息输入时,产生浓厚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校园的绿化面积”时,利用所在校就是南京市绿色学校,拥有相当丰富的绿化资源和校本资源的优势,挖掘这一资源的综合与实践的价值,从一开始将目光关注到本校“校园绿化”这个主题上。安排学生课前测量、计算学校花坛面积。这使得信息的收集过程中,学生兴趣很浓,学习效率很高。
2.营造浓厚的信息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创设信息情境,营造浓厚的信息氛围,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的兴趣,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算出它们的普及率”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去思考:班上同学的近视率、班级同学手机拥有率等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决,训练学生关注周围的事物和外界的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描述、思考、体会到数学与信息的联系和价值,同时对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进行鼓励。这就推动班级形成主动查找信息资料的氛围和良好意识。
3.提高接纳信息的敏感性
同样的信息,有的人善于抓住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有的人却漏掉了有价值的信息,这正是由于个人信息意识强弱不同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我突出信息存在意识和利用价值,引导学生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让学生感受信息需求,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感知与信息价值取向判断的敏锐与有序程度。例如教学“大树有多高”这一课时,在测量同学的身高和影长、标杆的高度和影长时,有一个孩子在记录了两组数据后就立刻发现了物体高度和影长的比例关系。
(二)形成“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教学举措
学生有了收集信息的意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来源,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选择最佳信息资源,查找相关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更多地从周围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料。这样使学生每一步智力活动具有目的性,提高针对性,明确方向性。
1.组织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到新鲜、有趣,充满好奇。教学中,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借助他们的生活经验储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沟通实际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通过抽象概括后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整理与数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利息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节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妈妈要将5万元存入银行,你建议妈妈怎样存钱?学生为了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去银行,问家人,通过多种途径调查、收集信息,再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做出了合理的方案。课堂上,当学生出示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设计的方案时,感觉十分亲切,而且,他们在收集和处理信息中也理解了利息、本金、利率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对国债、教育储蓄免税政策、活期与定期不同需求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实施,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了他们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2.开展数学户外实践活动,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户外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不可缺少的形式。组织户外实践活动,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离开教室,来到社会的一些场所,悉心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给学生创设获取信息的机会。例如,在“校园的绿化面积”一课,笔者让学生计算一个花坛的面积。学生都不知道花坛的长和宽,于是就通过查学校平面图、问别人、实际测量的方法获取必要的信息,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测量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使用卷尺、获取长度数据信息,记录有关信息。这样身临其境的生活数学经历会让学生感到乐趣无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3.课前开放,预作活动布置,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通过开放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把认知触角伸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充分接触生活,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例如,教学“算出它们的普及率”一课,笔者让学生事先收集生活中各种有关普及率的新闻、数据。上课汇报时,由于学生在课前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搜集和储备,所以课堂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很充足,也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加强学生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处理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消除不必要信息的干扰。引导学生根据任务,对信息来源做出判断,考量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目的地加以区分、归类和编排整理。
1.培养学生选择有用信息,促进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并不是将数据代入公式,而是要确定哪些数据,哪些因素对事情有影响,乃至于考察其影响的方向、性质和大小。为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信息多余的问题,供学生去确认、筛选,让学生通过判断,从中选择有用信息促进问题解决。例如:“旅游费用的预算”一课要解决小明一家“十一”去北京旅游费用这一个实际问题。学生收集了旅行的人数、景点价格(是否有优惠票价)、交通方式及价格、住宿价格等信息。在预算已知的情况下,学生要根据实际的预算,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和住宿的标准。学生在设计旅游方案的过程中,要分析、处理各个信息,排除了价格高、安全性差等不必要信息的干扰。数学教学中,经常设计信息多余的问题,可让学生多多进行信息筛选锻炼,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己根据解决问题需要,自我补充信息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所需要的信息条件并不是事先都具备,而是需要自我补充、收集、挑选、整理和比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信息、数据不完整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考虑收集,自我补充信息,进而解决问题。例如:“保护水资源”一课解决“一个滴水龙头水量流失统计图”的问题时,探索解决问题中,学生意识到需要自我补充测查,搜集信息数据。他们用准备的测量工具(量杯和手表),测量出在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水量流失的情况,然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制作出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看出发展变化的趋势。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前的准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应用数据的全过程,树立了需要信息可以自己动手找寻、测查、搜集的意识,初步明确自我补充必要信息的途径有实际测量计算、上网查找、调阅有关书刊资料、向成人和老师请教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3.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中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其关键还在于对信息的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发现、研究或经验往往有表现的愿望。教师对此应创设良好的条件和宽松氛围,让学生敢于、乐于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从而培养他们运用信息的能力。
(1)提高运用信息的灵活性
这是指通过一定的信息意识的培养后,运用整合的信息解决问题的灵活程度获得提高。例如六年级在学习完圆柱的体积后,教学“测量物体的体积”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求一个土豆的体积。学生不可能直接计算出土豆的体积,只有将土豆的体积转化成同体积水(或沙子)的体积计算。通过转化与整合,孩子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又如,在让学生计算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时,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有部分孩子提出有目测估算(误差比较大);少数的同学通过比例的知识,将自己的身高和影长与教学楼的高度和影长建立了联系,通过他们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得到教学楼的高度。通过训练,学生整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2)加强开发信息能力的训练
认识和挖掘出信息的现实价值,并利用好它,这才是信息素养的最好体现。只有会利用信息、具备开发信息能力的人,才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平时教学时,教师应多让学生有意识地去选择、改变信息,创造、开发新的信息。如不同前提下同一结果、同一前提下的不同结果,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验证、处理,做好有关统计,积累信息。
(3)结合课题开辟新的信息资源
笔者还在研究中注意结合教材课题学习,开辟新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搜集、关注,使得学生在多样信息环境下,不断提高创造、开发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求百分数后,笔者设计了一节计算“基尼系数”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布置学生回家调查上个月家中的主要开支情况。学生调查的项目有:家中上半年每月水费、电费、电话费用、食物支出、购买衣物、娱乐等支出情况;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作好表格,算出每一种支出所占百分比。食物所占的百分比就是“基尼系数”,孩子根据各项支出的百分比,对父母提出对家庭生活安排更为合理化的建议,获得家人的称赞,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成效
通过孩子在测试的表现上可以看出,实验班六(8)班的学习成绩与六(7)班的差距逐渐拉开,六(8)班的孩子在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上强于六(7)班,学困生的进步不明显。教师通过实践活动课,对六(8)班的孩子完成信息素养的初步启蒙教育(见表4)。
(二)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期一年,在时间上显得有些仓促,而“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在准备和操作的过程中都比一般课型复杂,课时安排也比较少。所以课题的实施效果不是那么明显,其中也存在显效滞后的问题。相信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信息素养会不断得到提高。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为学生提供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机会,为创造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信息素养详解[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