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零售业盈利模式范文

零售业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零售业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零售业盈利模式

第1篇:零售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零售企业 创新服务 盈利模式 五维度模型

零售企业服务创新“五维度”及盈利模式转型

盈利模式是零售企业赢得利润、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而服务是零售企业盈利的核心,因此服务创新对于零售企业盈利模式有直接影响。通过服务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以及零售供应链价值,同时还可以实现盈利模式的个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根据服务创新的“五维度模型”分析,想要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真正变革,应该从服务概念、服务交付系统、顾客界面、零供关系以及技术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创新。这五个服务创新维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创新活动应同时展开,提升整个零售供应链的绩效,在提高企业自身利润的同时,也可以为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打造“双赢”的局面。

(一)服务概念创新

“五维度模型”中提出的新服务概念主要指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对零售企业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可以通过改进现有的传统服务或者直接研发新的服务形式来实现。比如创新营销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经营商品种类、创新经营时间等,下面主要介绍“自有品牌创新”、“业态创新”以及“增值服务创新”三种途径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

1.自有品牌创新。这种服务概念创新主要指零售企业利用多年来积累的销售网络渠道以及顾客信息方面特有的优势,加上自身品牌信誉,向制造商委托制造贴有自己企业品牌标签的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提高产品服务附加值。近年来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零售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很多零售企业纷纷开始发展自有品牌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如沃尔玛(WalMart)、日本的优衣库(Uniqlo)、瑞典的宜家(Ikea)、美国的西尔斯(Sears)、法国的家乐福(Carrefou)以及英国的马狮(Marks &Spencer)等。实现自有品牌创新不仅对于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和能力要求较高,同时需要创新供应链的流程、零供关系以及商品经营品类管理等方面内容。当一个零售企业拥有自有品牌后,首先重新安排涉及的制造商选择、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监控以及产品促销等相关业务流程的内容以及后台组织模式。同时应该注意调整零供关系,因为企业自有品牌可能会替代一些制造商的商品品牌,改变零供关系。其次应该重新调整商品经营的品类,重新分配制造商制造品牌以及新加入的自有品牌的货架空间分布。

2.业态创新。每一次业态创新对于零售业服务效率的提高以及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推动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增加企业竞争力,提供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途径。业态创新的盈利方式主要是跟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要求,实现服务价值增值。业态创新必须通过组织创新、营销创新、流程创新等多系统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比如江苏南京的华润苏果就是一个典型通过业务创新实现发展的例子,1996年,苏果刚开始只是超市规模,1999年新增便利店,此时需要较好的物流配送系统,且对于物流配送能力的要求较高,因为便利店规模较小,具有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2000年综合超市和便利店经营,实现大型综合超市,自2001年后实现中国连锁经营,在2002年开设社区店。近年来,为了满足一些高端收入水平家庭消费,开设了SG高端精品超市,若想要实现这一业态创新目标,首先应该确定顾客身份,明确服务对象。同时对于业务服务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应强化服务人员对高端消费群体的服务能力。

3.增值服务创新。增值服务是零售服务的有效延续,丰富了零售服务的产品品类和内容,近年来随着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零售产品不断涌出。零售企业在销售商品外,对于一些比较复杂,但是耐用性较好的商品提供售后和金融服务。零售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将以往一次交易行为通过售后服务发展成为长期稳固的关系,为顾客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这样不仅建立了企业固定的顾客源,也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如近年来“苏宁易购”为消费者推出“阳光包”的增值服务,免费提供延期1年的电器产品保修服务。想要实现企业增值服务创新必须通过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充分利用企业的品牌信誉进行组织创新,同时应加强公司员工的相关培训工作。

(二)服务交付系统创新

创新服务交付系统大多数在后台进行,主要是指通过创新服务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加强员工培训,提高零售服务效率。

1.优化业务流程。优化零售企业的业务流程,可以加强系统协作、便于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快速解决问题、提高资金流转率。一般零售连锁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主要包括生产、销售环节中的采购、贮存、商品分配、销售、出货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管理。若为连锁经营模式,零售企业首先应该建立相对统一的管理系统,明确主营业务流程,对于一些非增值环节应该尽量简化、合并或者删除。在主营业务流程中应纳入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商品流等方面内容建立统一的采购、库存管理、物流配送以及会员管理等一体化体系结构,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立体化、便捷化和网络化。

2.组织创新。业务流程的优化、创新必须建立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因为业务流程创新是针对整个零售供应链管理,需要每一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因此对于信息流通的要求非常高,传统的组织模式实行的直线职能体制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想要实现业务流程优化,必须结合整个业务流程的采购、贮存、商品分配、销售以及出货等环节为导向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团队,同时为了加强各个业务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实现信息的及时、高效流动应设立相应的业务流程协调部门,实现组织管理的扁平化。

(三)顾客界面创新

1.电子商务创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电子商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零售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创新进行网上零售,因为网上销售并不需要实体经营空间,可在任意时点交易,且信息处理快捷、方便。对于零售企业而言,网上销售可以减少销售成本和经营成本,减少库存,降低日后降价处理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不用拘束实体销售点营业时间限制,避免购物拥挤以及价格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目前像1号店、京东商城、淘宝平台上都有很多卖家,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也在努力发展上线、下线业务。想要实现电子商务创新,必须加强业务流程的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的协调配合。

2.消费者自助服务创新。这种创新模式下,零售服务不再由零售店提供,而是由消费者自己选择,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消费者对零售服务的满意度,也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比如宜家家居营销模式中,消费者购买的产品需要自行运输,自行安装,产品的销售成本减少,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销售价格。

(四)零供关系创新

1.零售企业和供应商合作开发新产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业态创新时间越来越短,产品更新速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对于现代化零售企业而言,服务质量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的唯一,服务速度也是重要的构成要素。想要实现服务速度和服务质量两者兼顾,零售企业应与供应商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因为零售企业具有掌握消费者信息的绝对优势,而供应商的产品开发能力较强,因此双方合作下,可以快速确定新产品的方向,减少新产品开发以及上市时间,降低产品开发以及营销成本,提高平台的双边服务效率。

2.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零供信息合作。供应链管理思想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与普及,但在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中,很多零售企业并没有考虑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仅仅关注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环节管理,甚至部分零售企业不惜牺牲整体供应链的绩效来达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不仅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绩效,对零售企业的形象以及盈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零售企业应加强对零售业供应链的管理,与供应商强强联手合作,分享产品销售信息,以便供应商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快速补货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五)技术创新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零售业当然也不除外,技术创新是“五维度模型”中的基础维度,其他四项维度服务创新都需要依托技术创新加以实现,因此技术创新是促进零售业服务创新顺利实践,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基础保障。当前,零售企业中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自动订货系统以及销售时点信息系统中应用到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形码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使零售业务流程简单化,信息流动更加高效,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盈利。

推动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策略

零售企业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拥有长期市场竞争优势,真正实现盈利模式的变革,应综合考虑“五维度模型”进行多方面、多系统的协调创新,实现盈利模式的不可模拟性以及可发展性。但目前很多零售企业并未真正做到系统创新,导致盈利模式创新改革效果欠佳,同时政府、高校以及科研等机构普遍都存在重技术创新,轻服务创新的观念。尤其对于零售服务创新的关注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发展。因此想要进一步推动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脚步,不仅应加强企业服务创新的能力,同时应该获得有效的、低成本外部创新资源的激励。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形势下,政府部门应加强零售企业流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可为零售企业采用的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仓储计算机管理技术、射频设计以及条码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适当的政策激励。同时零售企业应加强企业组织管理化程度,我国零售企业在国内应充分利用连锁组织手段加强国内整合,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组织化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为零售产业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引导以及法律政策保护,零售企业自身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加强组织化管理程度。其次应加强培养高素质零售人才,人才是创新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零售产业具有专业技术的零售人才非常欠缺,尤其是高层次零售管理人才极其匮乏。因此各大高校应结合现实经济发展需求,增设与零售业相关的各种零售教育专业课程,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加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应和零售企业合作建立课外实训基地,打造“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服务创新是创新、改革传统的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零售企业应以“创新服务”为基点,从服务概念创新、服务支付系统创新、顾客界面创新、零供关系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五个维度进行多系统的协调、配合,提高自身的创新服务能力。同时政府、科研单位以及高校等外部组织也应加强对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支持与激励,促进零售企业服务创新的推进和发展,实现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真正变革。

参考文献:

1.俞国方.零售企业发展的六个创新点[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3)

2.张庆亮,何文君.我国网上零售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贸研究,2011(6)

3.李飞,汪旭晖.零售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6)

4.芮明杰,袁成,胡金星等.我国流通企业赢利模式的创新研究[J].当代财经,2011(7)

第2篇:零售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零售行业 盈利模式 信贷风险 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8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4-040-04

自1852年第一家百货商店在巴黎诞生之日起,世界上共爆发了八次零售革命,分别是百货商店、一价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自动售货机、步行商业街和网上商店。在中国,自1900年中国第一家百货商店秋林公司诞生之后,在长达90年的时间里中国零售业没有任何革命性变化。在20世纪后期,外资连锁企业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当时中国并没有大的零售连锁企业,外资连锁的进入带来了新的业态和经营机制。中国当时的零售业作为弱势群体,无论在资本、管理和经营模式上都远远无法和外资零售企业竞争。在外资的猛烈进攻中,有很多本土企业倒闭,也有一些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中国零售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同时完成了西方世界150多年中发生的8次零售业革命,表现为规模迅速提升、新旧业态并存发展、市场集中度和零售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等特点。

零售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居民消费的增长。一般而言,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通胀、社会福利及保障五个方面。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消费者的信心大幅提升。再加上中国的新能源产业、3G产业、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2010年,全国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1%,比上年同期提高10.6个百分点。我国零售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强劲的居民需求预示着未来几年,零售行业有望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的零售行业前景广阔,但是随着内外资企业的较量, 3G、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等,零售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创新、演变,激烈的竞争使得每个零售企业在分享行业盛宴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危机。

一、零售业态的细分及盈利模式

商店分类的专业名称是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其中每个业态都面对着不同的细分市场,即特定的目标消费群体。譬如,超市以满足日常消费为主;大卖场以一站式购物的方式满足消费者对经济和快捷的追求;便利店是满足消费者紧急购买的需要;大型专业店集中经营同一品类商品,在同一品类商品范围内提供最深化的选择和最低价;而折扣店则向家庭主妇们提供最低价格的商品。

2004年,商务部出台《零售业态分类》标准,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因素将零售业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

(一)百货店盈利模式

百货业的盈利模式“联营+自营+租赁”。“联营”是指以招商的方式,引知名品牌进店,由各品牌生产商或商分别负责具体品牌的日常经营,店方负责商店整体的全面营运管理,除收取与面积有关的场地使用费、物业管理费等固定费用外,同时推行保底抽成的结算办法。自营是百货店从生产商或批发商(简称供应商)手中购入商品,按一定比率加价卖给消费者的经营模式;“租赁”模式即以出租场地所取得的固定收入作为利润来源。

百货零售商联营方式中扣点率取决于商场谈判能力,一般在20%以上,扣除员工成本、销货成本和折旧摊销等,其百货经营毛利率可达20%左右,净利率一般在5%左右。

对比自营模式,这种盈利模式对管理能力要求较低,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和收益的稳定性,可将大部分经营风险转移至上游供应商。其商品、促销员由供应商提供、柜台装修由供应商负责、销售完毕1个月-2 个月左右才正式结算,存货基本由供应商管理,零售商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库存,商品一般都有退换条款,零售商基本不承担存货风险。百货店商品通常采取的经营模式见下表:

(二)家乐福模式

一般来说,零售企业盈利有三个方面:一是进销差价;二是降低成本;三是向供货商收取各种费用,即“通道费”。家乐福即主要靠向供应商收取通道费用来盈利。这种模式基本不靠商业毛利赚钱,主要是靠营业外费用即通道费用。据核算,家乐福向供应商收取的各项费用,占其营业额的36%左右。

家乐福在对供应商的管理上坚持强势风格。比如采用承兑汇票结算,占用供应商的流动资金,收取高额的通道费等。但因家乐福在压下供应价格的同时提高一次性采购量,为了维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生存,并进而通过家乐福的全球采购系统进入国际市场,供应商也只好接受。目前家乐福模式已经成为了国内连锁超市的行规。

(三)沃尔玛模式

沃尔玛的盈利来源与家乐福不同,它主要来源于前两个方面即进销差价和降低成本。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零售商按照较大的毛利率来与供应商签定合同,商家一般可获取20%-25%的商业毛利,但除此之外没有其它费用,比较规范、透明。

沃尔玛拥有自己的商用卫星,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全球联网。通过这个网络,全球4000多家门店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内外部信息系统的紧密联系使沃尔玛能与供应商每日交换商品销售、运输和订货信息,实现商店的销售、订货与配送保持同步。在美国,沃尔玛高效的信息系统配合高度自动化的物流系统,帮助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商品库存和在途时间,有效地压缩了营运成本。而现阶段中国的商业环境束缚了沃尔玛高效信息系统优势的发挥。国内的网络环境目前远不及美国,大多数供应商也没有完全实现业务活动的数据化。另外,由于受政策上的限制,在中国沃尔玛的卫星通讯系统不能发挥作用,使中国沃尔玛不能有效共享全球采购系统、物流系统,也使得后台物流系统各环节不能做到像在国外那样严密配合,因此沃尔玛当前在中国开店的盈利模式还不能做到仅靠差价盈利。

长期以来,我国零售企业多采用联营或引厂进店经营方式,由于失去了对经营商品的所有权,降低了对经营商品的话语权。一方面造成供零关系紧张,大品牌商制约小牌零售企业,而大牌零售企业又制约小品牌商;另一方面弱化了零售企业传统功能,影响了零售企业自主扩张、创新的能力,削弱了对消费者的服务。这种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使零售企业经营的风险逐步增大。一些零售业已开始加大自营商品的比重,走上向自营化回归,向赚取进销差价回归之路。而目前,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市场更加细分化的环境,将加快零售企业从联营方式向自营方式回归的步伐。

不过当前我国流通业瓶颈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上游制造业的繁荣和自由竞争,商品供过于求,制造商严重依赖于零售商的渠道价值,零售业的强势地位没有改变,零售商无成本占用供应商资金的经济基础依然存在。因此在我国无论何种盈利模式的零售企业普遍采取占用供应商短期资金支撑规模扩张,或投资于非主业领域谋取更高利润水平的发展模式。

二、零售行业特征及其信贷风险

通常零售商业企业资金流量数额巨大,包括供货商货款、门店间资金往来、银行贷款等,反映在银行账面上,某一时期的存款规模增加迅速,业绩斐然。加之不断开店,容易给基层银行造成财务实力雄厚,流动性好的假象。出于对存款需求和网银交易量、发卡量等中间业务的考虑,基层行对零售企业授信的积极性较高。但对于银行而言,零售行业贷款的风险却是较大的,因为一旦零售企业出现资金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会使企业瞬间垮塌,银行损失惨重。历史数据也显示银行零售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低于平均水平。

零售行业对于银行而言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这主要是源于该行业自身的三个特征:

(一)规模经济特点及连锁经营方式

商业零售是一种规模经济,没有规模,就谈不上市场优势、渠道优势、货源优势,规模是零售商核心竞争力中的要素之一,没有足够的规模很难在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连锁经营是零售企业实现规模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对内部管理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连锁经营可以促使零售企业在品牌、商品、服务等方面标准化,最终形成统一的经营理念、统一的企业识别、统一的商品服务、统一的经营管理、统一的扩张渗透。因此,零售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连锁经营模式进行简单复制、快速扩张,以实现大规模化零售;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形成规模后,连锁经营模式可以帮助其实现规范经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进而形成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攫取更多的规模效益。

零售连锁成功的关键在于连锁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与管理模式的可输出性,同时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控制成本。连锁经营的三大核心技术是商品采购技术、物流配送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些都是极为浓厚的经营管理技术,每个企业都要不断的实践开拓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管理模式。连锁零售业,有一个规模临界点,规模到了这个临界点,整个销售网络才能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率,让整个网络盈利,让1+1大于2。例如,配送中心的货必须在72小时内分配到所有的店中,否则就被视为积压和库存。这种物流管理体系和供应链是连锁零售业的精髓。如沃尔玛在20世纪60年代的前8年,开店速度是每年2家-3家,目的是磨合出一个成功的零售业态模式;在70年代初期通过上市积累了扩张的资金,沃尔玛每年平均开店26家;80年代实行购并和自建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每年平均开店100余家;90年代完善了仓储店、购物广场业态、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每年平均开店200余家。

(二)类金融的财务特点

零售企业对上游供应商采用压期支付货款,对下游消费者采用直接现金交易,商品的快速周转使得零售商账面存在大量现金。虽然其在资金来源、用途和信用基础等方面与银行等金融企业存在不同地方,但这种财务杠杆高、进出资金量大、浮存现金多、存在较大财务风险等特点使得零售商与银行等金融企业存在很大的相似性,称为“类金融”模式。

零售企业的这种圈钱能力是与其规模成正比的,规模越大,能够占用的资金就越多,这就极大地激发了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动力。通过占用供应商的资金来开店,开出新店后可以占用供应商更多的资金,零售企业在扩张中获得一种循环“经济”的好处。另一方面规模扩张的加速造成国内零售商资金需求日趋强烈。由于自身盈利水平相对较低,依托自身利润增长无法支持其快速规模扩张需要,而融资渠道相对较少,且成本较高,又成为我国零售商占用供应商资金维持其规模扩张的内在根源之一。

调查显示,零售商目前开店资金的80%―90%,都来自于占用供应商的货款。零售企业通过占用供应商资金进行规模扩张的方式具有不稳定性:零售商占用供应商资金扩张的模式是以新开门店能够实现预期销售为前提,若新开出的门店销售下降,则无法支撑采购量扩大和返利的实现,也就无法占用供应商新的资金来偿还旧资金。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或供应商追讨资金,停止供货,整个企业将无法运营。

(三)类商业地产的特点

商业地产通常指用于各种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零售企业开设的店面往往需要地处城市中心商业地段,物业稀缺,因此零售企业网点购置时自然具有地产和投资的特性。近年随着商业地产增值空间加大,零售与商业地产投资商开发商业地产的积极性继续增加,购置物业已经成为零售企业扩张发展的新趋势。在零售同质化竞争太过激烈的情况下,零售企业倾向于购买物业,利用地产增值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目前有些外资零售企业正在实践以商业地产运作结合零售经营的盈利模式,即依靠品牌优势,从地产商取得廉价的租金,承租一到两倍的卖场面积,通过低毛利率经营商品,高价转租卖场以外的经营面积,实现卖场内高销售、低毛利,卖场高租金。

零售行业对规模经济的需要以及类金融的特点和类商业地产的特征使得它在财务上自然呈现出“短贷长用”或是长期资产占压短期负债的特征,当规模扩张后,后续的经营创造现金的能力跟不上,加上无法及时获得其他长期融资资金,必然很容易引发财务上的流动性风险。其二,零售业是一个高市场风险的行业,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业态发展,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迁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此外市场完全开放,同业竞争激烈,行业盈利水平较低;其三,该行业是高经营风险行业,连锁经营的管理难度很高,必需达到物流、信息流的协调高效运作,才能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

三、零售行业信贷风险的防控要点分析

一家开业正常运营的零售企业如果不扩张门店,本身的经营应无资金缺口。因此商业零售企业银行融资的真正需求必定是由规模扩张引起。规模扩张是零售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没有规模的零售企业就没有竞争力,而过度扩张的风险又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银行信贷部门应如何选择客户把控信贷风险,笔者认为主要考虑以下六方面:

(一)充分考虑企业所处区域环境和地区内同业竞争格局。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消费习惯,认可的主要业态,行业的集中度等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零售行业是一个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淘汰率很高。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前途,如果企业所面对的竞争对手过于强大,胜算的可能性就很小。新的有实力的加入者对现有竞争格局的冲击也会对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企业所在区域和业态的竞争格局对研判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极为重要。

(二)关注经济外部环境的转变。人们消费对经济环境变化非常敏感。今后一段时期, 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可能会对消费者购买力,消费行为和信心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如果行业景气度下降, 家电类公司的内生增长将放缓,且新开门店的培育期会加长。因此要关注经济环境变化对消费的影响趋势,进而预判对零售企业所在业态的影响。

(三)分析零售企业细分业态,盈利模式,规模状况,了解它的网点布局,市场份额,战略定位,经营管理模式,营运能力,比较竞争优势。零售商业绩增长的驱动要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延门店扩张和内生持续增长。外延门店的扩张取决于市场容量的大小和公司的开店能力,同时需要辅以领先的供应链平台作为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内生增长方面,主要是单店收入的增长和规模经济效应,即在规模基础上由供应链优化带来的管理集约和盈利能力上升的态势。

分业态来看, 百货业特征是:异地扩张较难,资本开支大,新店培育期长,规模效应不明显,内生增长较强,盈利增长稳定。一但开店成功,防守性也强,短期内,竞争对手较难夺取成功门店的客流量。家电连锁业特征:拥有较强门店复制能力,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同店增长不是主要驱动力。随着行业的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升级演进以及市场饱和度的提高,零售商业绩驱动要素可能会有所转换(比如10年以后家电连锁可能会更依赖门店的内生增长和供应链领先)。

(四)财务分析重点关注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应付账款总量和周转率,毛利率,净利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指标。其中分析零售企业主业创造现金能力是重点,零售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规模与其收入规模要匹配和稳定。每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一定为正数,如果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过大或为负数,说明企业主业经营必定出现问题,易引发资金危机。零售企业财务分析还需结合它所经营的业态,不同业态的企业盈利模式不同,资金营运方式不同,自营比例不同,财务指标差异较大,行业内横向比较时要注意区分。

(五)关注企业负债规模和结构。自发性融资和银行融资是零售企业负债的两大基本来源。自发性融资的成本低,但是稳定性不足,很多零售企业最终都因过度拖欠供货商的资金而引发流动性风险。因此需特别关注企业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变化趋势,如果该周转天数持续延长将是一个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危险信号。

(六)深入掌握企业自有商业地产的情况,分析对负债的保障程度。详细了解他行的授信总量、期限、担保条件、企业现有的资产质量、可变现能力(包括抵押融资、变卖、被并购等),评估对负债的保障程度。零售企业一般拥有较多的商业地产,变现能力较好,摸清企业自有物业的资产规模和抵质押情况,对比企业真实的可变现的资产状况和负债规模,或争取优质商业物业的抵押能有效地控制授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飞 零售业混乱中的玄机《新青年・权衡》2007年第1期

2.2010年零售业发展关注的新趋势 中华商业信息网

3.中国国内零售市场发展状况 中国经济信息网

4.寻找新的经济发动机,商业零售业发展与投资机会 诺安基金 中财网

5.张琦《从业态的盈利模式看零售行业》 光大证券 行业分析 2005-8-22

6.李骏阳:《先做大还是先做强――论中国零售业发展观》市场营销导刊 2006年5期

第3篇:零售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 价格 租

一般意义上的租是指由于不同体制、权力和组织设置而获得的“超额利润”。经济租是指基于经济权力而产生的租。经济权力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承担风险、自然垄断、加强经营管理等。经济租在量上表现为经济权力行为主体依据经济权力获取的超过社会平均收益水平的利润。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大词典中,经济租的定义为:“在经济理论中,如果一种可供使用的资源量长久的不受为使用这种资源所做的支付额的多寡的影响,这种支付被称作经济租。由于垄断或对潜在竞争的人为限制而产生的较高租金,即被保护资源的垄断租金”。那么,零售商如果拥有了垄断地位,它将获得垄断租金。如果零售商由于某种原因获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那么零售商的利润就是一种垄断租,而零售商获取利润的方式即收取垄断租金,垄断租金的大小与其垄断地位息息相关,二者成正比。

零售商的“租”来源

《中国供应商生存状态调查报告》显示,在零供关系判断上,80%的供应商认为零售商处于垄断的绝对优势地位;在合同博弈中,有将近一半的供应商认为,在合同的修改、变通、取消上,零售商占据主要地位。对于零售商垄断地位是如何形成的,有如下几种解释:一是消费的外部性效应。包括成员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前者影响了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预期,后者降低了联手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零售商的买方垄断势力和谈判势力。二是零售商完全专业化于“交易的生产”,拥有一定的资本规模、专用的交易技术和成熟的渠道网络。以专业化嵌入交换经济体系,从而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效率,促进了社会分工和交易的良性循环(庄尚文、韩耀,2008)。因此,在分工深化和流通地位不断强化的条件下,零售商可获得一定的垄断地位。三是消费者在商店中选择商品降低了交易成本,因此对于零售商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供应商、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关系存在着双边市场的特征。双边市场就是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加入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的数量(Armstrong,2004)。对于零售企业,供应商选择它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光顾此零售企业的消费者数量;而消费者为了在购物时能有更多的比较与选择的机会,对零售企业的要求也会体现在进驻零售企业的供应商数量上。前者是销售平台的租存在的原因之一。

零售业还具有商品组合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零售商总是以各种业态而存在的,业态之间存在着即竞争又互补的特点。竞争性体现在商品组合的相似性,而互补则体现在经常处于同一商圈内,共同聚集客人。即商圈是一个双边交易的平台,而处于同一商圈的业态则以不同的商品组合来相互补充,是一种共生共聚的状态。而每一种业态在平台中的地位则形成了经济学称之为租的收入,在均衡状态下,租金是没有超额利润的收入。租金收入的方式受到消费者与供应商的双边影响,体现在赢利模式的选择上,因此解析零售商的盈利模式,能看出零售业租金的实质。

国内零售业垄断租的分析—以超市为例

中外超市的商品构成差别不大,主要表现为均以食品销售为主,但毛利却相差较大。中外超市的毛利比较。从中外超市的毛利比较可以看出(见表1),中国的商品毛利均低于国外同类商品的毛利,同时食品的毛利率相差更多,而百货及其他商品的平均毛利差距相对较小。中外超市经营费用和经营利润比较。从中外经营的费用、毛利与利润的比较来看,平均利润率相差不大,但是平均毛利率却具有较大的差距(见表2)。超市的利润率源自于具有相应的垄断地位而收取的垄断租金,而在零售企业垄断地位获得的原因上中外超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平均利润率差距不大。中外超市在平均费用率和利润率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平均毛利却差距很大,这种情况与国内超市直接收取的各种费用是相关的,即国内外超市的赢利模式有很大差异。国内超市的利润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来自商品销售的毛利,而是源自垄断租,即零售商向供应商或厂商收取的实质为“租金”的各种费用。

不同业态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分析

(一)超市的盈利模式

总体而言,中外超市均以销售食品为主。食品类的定价倍数为1.7,销售毛利不超过20%。超市的食品毛利低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经营食品的业态较多,另一个方面是超市本身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从各种盈利模式看,直营模式的超市具有一定的定价权,毛利最高,而联营的方式定价权部分取决于生产商,代销及专柜的定价权几乎完全取决于生产商。因此超市的毛利高低取决于各种盈利模式商品的比例。而超市中统一采购和直接采购的比例,反映了超市的渠道效率和规模效应。

(二)百货的盈利模式

一般而言,百货业存在自营、联营、出租柜台、代销等四种经营方式。目前,中国百货业都采用扣点联营的模式经营,百货主动品牌的现象还不多见。联营方式的好处在于零售企业承担的经营风险小,且拥有对供应商较强的控制能力。在自营、联营、出租和代销四种条件下,都可能产生一些通道费用,这是商家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通道费用,是指零售商在商品定价之外,向供应商直接收取或从应付货款中扣除其他方式要求供应商额外负担的各种费用。一般归纳为三类:一是与进场有关的费用:进店费、开户费、新品上架费、条码费等;二是与促销有关的费用:广告费、堆头费、海报费等;三是摊派费用:新店开张费、老店翻修费、店庆费、节庆费和物流费等。

除通道费用之外,零售企业还普遍通过返利、应付款、预收款的控制来增加自身的收益。年终销售返点是指零售商年末向供应商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取的费用,也被称为返利。应付款是指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因采购商品、购买设备、接受劳务以及收银,应付未付供货单位的款项。零售商通过对应付款的控制,一方面可以减少资金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利息收入。预收款是指零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预售顾客的购物款,延迟供货的行为,例如各种形式的购物卡。

(三)电商的盈利模式

本文暂以相对成熟的淘宝盈利模式来说明电商的利润(垄断租)来源:

店铺费用。第一是商家的竞价排名费用。商家的店铺想要出现在首页,需要通过拍卖的手段获得。由于电子商务巨大的交易量以及店铺数量,商户出于竞争的需要而对竞价排名投入很大。竞价排名费用形成了电商重要的一笔收入。第二是旺铺租金,即开设网店的常规费用。以淘宝为例,目前网店租金为:标准版30元/月,扩展版约100元/月。考虑到庞大的商家基数,淘宝的店铺租金收入相当可观。第三是店铺相关的服务性插件收费。比如会员关系管理,货到付款功能等小插件,这些软件能增加商家交易的便利性。若大量商家都购买了这类服务,那么其收益也不容忽视。

广告及展位租售收入。有资料显示,单凭广告费一项,淘宝就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软件制作。这指的是电商开发的买家和卖家需要的各种软件,一般是基于电商的平台进行开发和出售,该平台是向第三方开放的,类似于职能手机上的应用商店。电商可以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抽成。

支付宝现金流带来的隐性收益。相比于其他收入,淘宝的支付宝体系带来的收益可能较少被关注,但却十分可观。目前,淘宝的年交易额已经突破万亿大关。由于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交易货款并非实时划拨,这笔钱一般要在支付宝上待上一段时间,其直观的利息收益已到达年均亿元级别。另外,支付宝是个信用体系,即使资金在买家和卖家间即时划转了,也不是所有参与者都会将资金从支付宝中提取出来。理论上来说,只要控制好资金的漏失率,拿出一定的漏失准备金以应对买家和卖家支取资金的需要,那么剩下的资金淘宝可以自由支配。参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体系,即使按照25%的准备金率来算,每年淘宝可支配的现金可能超过7500亿元。这些钱即使简单存银行,其利息收益就可能远超其他项目的收益。如果其进入金融信贷或投资领域,获得的收益则会更高。

盈利模式与垄断租构成

(一)市场竞争程度决定零售商的盈利模式选择

零售商选择不同的盈利模式与其竞争模式有关。零售业的竞争模式从极端上看,可以分为商业平台和自营两大类。商业平台式的经营模式的代表很多,如淘宝和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这种商业模式主要通过构筑交易平台,聚集大量商家和买家,根据双边市场的特点追求规模和辐射范围的最大化,这是商业平台最主要的目标。其竞争模式主要是构建“低价竞争-聚集人气-平台扩大-商家增多-买家增多-平台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另一种模式则是完全自营的模式,如沃尔玛的“直接采购+低价竞争”策略模式。这种模式追求通过规模效应压低采购价格,通过管理和技术手段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高效率,实现竞争优势。

平台和自营两种模式虽都是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但其运营思路区别很大。从宏观上看,平台类的竞争模式存在着合成谬误的效应—如果所有商家都追求都做平台,那么可能造成资源分散,大家都难做好;如果某个交易平台占据了行业的垄断地位,那么“马太效益”就会发挥作用,存在着“赢者通吃、强者恒强”的效应。从整个行业看,大量同类交易平台并存的状态是难以出现的,综合性平台和专业性平台并存可能是未来电商平台的发展趋势。

完全直营模式的竞争情况则不同,竞争只是导致商家直接的利润收益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商家控制成本费用的能力),但是不存在合成谬误的问题,较多的商家长期并存、长期竞争的状态是一种常态。除此之外,超市和百货的业态则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状态,商家具体的竞争状态取决于商品组合所决定的自营与联营的比例。

(二)不同的盈利模式反应了不同的商品价格形成机制

不同的盈利模式反应了不同的商品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形成了租值。即垄断租金的构成是由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决定的。平台类的商家是理想的交易平台,这是因为平台能够聚集众多的商家和消费者。根据双边市场的特点,众多的消费者形成了平台的消费需求,大量消费需求的集聚使交易平台形成一定程度上对需求的垄断,从而可以收取垄断租金,而租金则由平台方向众多的商家来收取,租金的多少是通过自由的价格竞争决定。

零售商的利润是一种垄断租金,是由其垄断势力所决定的。如果零售商所有经营的产品采用自营的模式,那么其垄断租金即利润等于经营商品的批零差价与销售规模的乘积减去运营成本。如果采取联营的方式,其垄断租金除了上述部分还要加上一定的通道费用。由于目前的零售商大多采用混合的经营模式,且普遍是自营模式占比较低而联营模式占比较高,所以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说明垄断租的构成:

这里假设垄断租为R,则:R=(P1- P0)Q0+(P1-P0)Q1+G-C(Q0,Q1) (1)

其中(P1-P0)为主营商品的进销价格比,即毛利。(P1-P0)为其他商品的进销价格比,即毛利,而G为各种通道费用,C为企业的经营成本,它是企业销售商品数量的函数。这里区分主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原因在于商品销售一般是符合二八定律的,即20%的商品占零售商总销量的80%。另外,业态的区别和零售商的差异化即垄断势力的差异也跟零售商主营商品的差异是息息相关的。

不同业态的租值耗散对价格的影响

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如果收取租金的方式是通过价格竞争的方式来收取,就会形成租金最大化,不存在租值的损失即租值的耗散。巴泽尔在《按等候分配的理论》中分析了类似的租值消散。他指出,当价格机制受到这种或那种限制时,其他机制就会取而代之。排队等候就是其中的一种替代机制。排队虽然花费了时间,但不创造任何价值,因而也是一种租值消散。如果价格机制自由地发挥作用,排队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浪费时间。在现实的零售市场中,由于存在着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成本、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成本、产品信息的传递成本以及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包括价格搜寻成本等),因此价格信号反应的市场广度可能会被区隔在一个个狭小的区域或某个零售店内,那么此时价格反应的市场供求信息就是不完全的。

由于通道费的确定不是完全的市场机制,商品的零售价格并不直接反应市场的供求关系信号。一般厂商的产品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流通费用才能进入市场,而通道费用最终则会反映到厂家对于商品的定价上。因此,跟采用直营模式的商品比较,商品的零售价格并不直接反应产品的真实供求,而是包含产品供求和通道资源供求两方面的信息。产品的价格信息形成中,参与者众多,信息是相对公开,而通道资源价格(通道费用)的参与者则要少很多,是少数人谈判的结果,而且通道资源价格信息往往不透明,这会引起更多的幕后交易,非价格因素会隐匿其中,这些都会引起租值的耗散。从整个市场链条来看,包含了通道费用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整个市场的供求情况。

(一)超市的租值耗散

近年来,由于流通环节定价机制的不合理,造成了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出现大范围的“谷贱伤农”事件,买卖双方都未享受到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其原因就是一部分价格转化为了流通商、零售商的经济租。

以超市中的生鲜为例,在生鲜品类供需平衡的背景下,国家统计局监测的36个大中城市生鲜品终端价格自2005年以来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其中芹菜、青椒、苹果、瘦肉等生鲜品价的格过去7年间分别上涨110%、125%、127%和92%。在生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过程中,却频发“菜贱伤农”事件。城镇生鲜终端价格快速上涨和菜贱伤农两种现象分别演绎了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不同走向,这实际上是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所引起的结果,是租值耗散的具体表现。从生鲜的供应渠道看,商品从产地运到了销售地的一级批发市场后,要进入终端市场,还要经过二级批发市场、社区蔬菜批发市场、超市、路边摊等多重环节。经过种种流通环节,价格信号受到了的各环节交易成本的影响。其中,生鲜产品的终端零售是整个供应链中加价率最高的一环,特别是超市的通道费用是推高生鲜产品零售价的主要原因。

(二)百货店的租值耗散

对于百货业态或者购物中心而言,品牌服饰类商品是最主要的经营品类。而一般这类商品的大品牌、好品牌大多来自国外,国外厂家拥有一定的价格决定权,百货业只能接受国外品牌的联营要求,同时对国内小品牌而言,如果百货店采用买断经营的话,将会造成成本激增,因此,百货店和购物中心采取联营制为主的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从这点看,百货店及其相近业态类似于品牌平台类的经营方式,根据双边市场的特点,越多的品牌聚集就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更多的消费者则会吸引更多的品牌入驻。由上文分析知道,平台类的零售商具有合成谬误的特点,即从总体市场看,除非消费者的价格搜寻成本等交易成本过高,存在一个个分割的交易平台,否则不可能有大量的交易平台存在,因为大量的交易平台,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这是百货店租值耗散的最明显体现,即千店一面。而品牌的重复引入及雷同的经营模式所造成的无差异竞争只能使商家依靠以进场费为主的通道费用来维持收益,这也最终推高了零售价格。

(三)电商的租值耗散

相比于传统零售业态,电子商务销售的租值耗散最小或者说是最透明的。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买卖双方聚集在一起,从而促成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由于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人们愿意进入或退出市场交易,就可以无成本或者低成本的进入或退出市场,因此理论上来说,在电商系统进行交易的买家和卖家数量几乎都是无限的。

从商品的定价机制来看,电商由于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同时进行交易,因此市场特征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状态,便利的比价机制使得同样商品出现巨大价格差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由于竞争充分,价格信息得到完整传递,因此电商平台上达成的价格是最接近真实均衡价格的状态。

摆脱对租的依赖并改善商业模式

收取进场费等寻租行为曾经在零售企业发展中发挥了作用,但从长期来看,不重视商业经营,对零售商的价值取向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经营能力下降,商品趋同化,零供关系紧张,内部腐败等,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若要谋求国内零售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摆脱对租的依赖,以商业模式的完善实现内涵式增长,即:通过经营、业态等方面的创新提高销售和经营能力。未来商业模式的变化必将遵循商品价格反应的市场供求范围会越来越广的发展趋势,较高的交易成本形成的区隔市场将逐步消失,价格机制将具有更强的资源配置功能。考虑到各零售商的经营商品不同,盈利模式的差异,我们认为商业零售商长期表现将分化:百货联营模式将面临重大的转型风险,盈利能力将持续承压;超市生鲜商品的价格机制效应有望快速提升,商品的直采比例将从生鲜商品开始逐步增加,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将呈现业态分化:大卖场、社区超市、便利店等各种子业态进入差异化阶段;电商则必须依靠供应链的整合,脱离价格战。

参考文献:

1.米尔顿.弗里德曼.价格理论[M].华夏出版社,20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

4.汤云,龙伟.电子商务对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市场. 2008.6

5.2010年零售百货市场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预测[R],2010.1

第4篇:零售业盈利模式范文

目前零售商挤占供货商利益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不外乎有三种,一是制定格式合同,也就是霸王条款,其中有部分减免自己责任加重供应商负担的条款,并且不容修改不容谈判;二是不规范收费,也就是收受“进场费”,转移经营成本;三是拖欠货款,利用供应商资金实现自己的资金周转。

何为“进场费”?简单来说,进场费是指大型零售企业里零售商在将商品放上货架销售前向供应商收取的费用,费用收取的数额大小根据零售商规模、供应商的实力、零供之间的关系、展位的位置及大小来决定。“进场费”只是这些费用的统称,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场费”有着种类繁多的名称,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如无条件折扣费、咨询服务费、节假日促销费、新品进场费、单一品种费、条码费、新店开业促销费、共同商品服务费、全国周年店庆促销广告费、商品展销费、商品质量商店检验费、贡献费、价外支持费、重装赞助费等等等等。“进场费”在中国市场的产生已不可考,但是跟某国外知名零售企业的进入有关,其后国内零售企业群起效之,然后这一行为随着国内零售业的迅猛发展而成为不成文的惯例。

焦点访谈作为中央的喉舌性栏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的政策走向,之所以在新年之初,举国上下瞩目灾后重建的时候推出这一期节目,不外乎有两个原因:

其一、由商务部等五部委于2006年11月15日颁布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施行至今,已是一年有余,在这短短的一年中,中国的零售业一路高歌猛进,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新问题不断涌现的同时,原有的渠道模式中出现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零供关系持续恶化,继早年的“普马”事件后,又于07年6月爆出“雅迪尔剑刺百安居”事件,将零供之间的对立格局现状暴露无疑。在市场一片纷纷扰扰的同时,政府已经意识到规范市场的重要性,继《管理办法》后,又于07年2月6日公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再次将零售业的规范和提升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该种情况下,焦点访谈在新年之初播出这么一期节目,给国内的零售企业敲一敲警钟,也就顺理成章。

其二,中国2007年全年CPI同比上涨4.8%;12月当月CPI同比涨幅为6.5%,由猪肉涨价引发的07年物价全面上涨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已经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如何调控市场,控制物价也就成为08年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前提下,政府必然通过各个渠道对物价进行管控。07年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9万亿元人民币,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零售终端消费,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居民在零售终端的消费占比迅速增加。在此同时,零售商继续向供应商收受名目繁多的“进场费”,变相增加供应商企业运营成本,而供应商又将增加的运营成本隐藏在商品价格中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也是造成物价上涨的幕后黑手之一,因此,对零售企业商品进行价格管控也成为政府平抑物价的一项举措,可以预见,在08年,政府必然依据《管理办法》加强对零售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而零售企业利用各类非法费用维持企业运转、加速市场扩展的黄金时代将逐渐消亡。

相关人士还透露,目前商务部正在着手制定零售商供应商诚信交易行为行业规范,并将在颁布后作为行业标准施行,同时还在起草零供合同范本,以此来对市场行为进行约束和管控,可见在不远的将来,零售企业以各种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来支撑运作的道路将越走越窄。零售业将何去何从?

国美巨头黄光裕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我的企业只做电器或只做房地产或只做资本运营,我就不可能取得一种长远、大规模的发展。靠单线是不行的。”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国美成功经营的战略,那就是多点开花,相互依存。

逸马顾问马瑞光老师也指出,连锁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具备一定的特殊性的,与一般的企业有所不同,从盈利来源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店面的收入,这是非常显性的,也是基础的,我们把这部分收入叫做显性收入;

但实际上我们知道麦当劳连锁体系的很大一部分收入并非来自店面,而是来自于房地产的收入,包括国内的连锁巨头国美、苏宁在房地产领域也一直在不断运作,当然,还有其他的盈利点,比如卖设备,卖原材料给加盟商等,这些也是连锁企业收入的一部分,这些方面的收益则是隐性的,或者说并没有像店面营业收入那么明显,我们把这部分收入称之为隐性收入。

诚然“显性收入与隐性收入”这两个方面的盈利是互相促进的,我们把这种盈利模式叫做“双促进模式”,连锁企业发展初期收入的重点会是在显性收入这一块,而随着连锁店面的不断复制,连锁平台的不断扩张,连锁品牌的持续增值,收入的重点会转移到隐性收入这一块,连锁体系与非连锁企业在店面方面的竞争优势将会非常明显,王者风范自然彰显。

由此可见,在国内零售业发展初期,利用如收取“进场费”等各种不规范行为增加企业资金实力,加快企业扩张步伐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只能作为过渡措施,一旦企业零售渠道形成一定规模,要再想做大做强,只能是抛弃不规范行为这条拐杖,依靠两条腿走路,这两条腿分别就是零售企业的显性收入和隐性收入。

第5篇:零售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务 品牌建设 同质化

当前,在境内股份制银行的混战中,同业竞争非常激烈,银行的服务和品牌建设出现了同质化趋势,如何发展差异化零售业务并力争上游是现阶段各大银行面临的发展问题。因此剖析零售银行同质化的现状,对于能否寻求到正确的解决方式至关重要。

1 银行零售业务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

1.1 盈利模式同质化 对于银行的零售业务来说,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吸纳储蓄存款,发放贷款产生的利差收入,贷款方式主要包括住房贷款、消费贷款、抵押贷款等。其二是中间业务收入,即通过银行系统,包括柜面及电子设备进行业务办理产生的结算费用;第三方金融机构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产品产生的托管费、费等;银行卡消费、分期业务收取商户的手续费等。各家商业银行无论大小,盈利模式基本雷同,无外乎上述两种方式,盈利模式的同质化造成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而盈利模式的同质化只是其的表象结果,真正的原因是银行缺乏创新,产品模仿性强,品牌观念淡薄。

1.2 产品同质化 产品是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基石,众所周知,个人客户的依附度不如对公客户,个人客户会因为产品的优劣而游走在多家银行间,产品技术含量低,模仿性强是个人产品的通病,一个新产品刚刚诞生,所以的银行便会一拥而上,竞相模仿。目前银行个人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存款产品、理财产品、信托类产品、基金类产品、保险类产品、银行卡类及贷款类产品。各家银行虽然在不断创新,寻求产品的独特性质,但刚刚创新的产品,短时间内就会被其他银行模仿。如银行的理财产品,目前理财产品是各家银行争夺个人客户的法宝,客户多会选择期限灵活、收益高、风险性小的产品,为迎合客户,各家银行相继推出多款不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如建行的“日鑫月溢”理财产品,工行的“灵通快线”,招行的“日日盈”。虽各有特色,但本质相同。基金、保险更为甚之,产品基本雷同,相同第三方金融公司的产品可以在不同的银行进行销售,唯一的不同是银行选择销售的重点产品不同,也就是银行基于对市场的判断及第三方金融公司的费率,选择销售的重点产品。

1.3 服务同质化 近些年,服务被一次又一次的提到企业经营的显著位置,尤其是银行,十五年前的银行服务是被动服务,客户找上门处理业务即是服务,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及垄断地位的不断动摇,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将服务作为其软实力与竞争力的体现,并意识到服务是银行经营的载体,是银行经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网点物理环境的设置、员工的行为规范、凭条的设置填写、业务办理流程、渠道多元化建设以及后续产品营销跟进等方面诠释服务,然而外在改造与规范的行为,往往最容易被模仿,以个人银行业务口碑较好的招商银行为例,招商银行最先使用了柜员叫号后举手示意的银行,随后中国银行等相继模仿。高品质的银行服务是需要渗透情感的服务,从内心出发,透过各个环节,向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展现银行形象,这种服务是无法模仿的,而又是目前我国银行业所缺失的。

2 提升品牌价值是应对同质化竞争的必由之路

目前,各大银行的服务项目、业务流程都比较相似,产品可以复制,但是一个卓越的品牌独特的发展历程是其他银行无法效仿的。商业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已是业界竞争的必然趋势,银行若要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取胜,关键看谁效率最高,谁就最能契合客户需求。商业银行最根本的竞争力无疑是品牌实力。那什么才算是好的品牌呢?好的品牌不但要有较高的客户认知度,还要渗透企业的情感,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3 中国银行业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差距

当前,各大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竞争异常激烈,随之而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产品的同质化,产品雷同给利率、收益和风险的把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当整个市场,包括同业、客户群体都在不断变化的时候,任何经营模式、产品、服务对象和策略都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要顺应市场而变。因此,品牌建设对于银行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

3.1 品牌理念欠缺 产品与服务同质化已成为当前各大商业银行竞争的必然趋势,但多数商业银行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尚缺乏全面的认识,有的虽然充分理解了品牌经营模式,但错会了品牌建设的实质内容,片面认为打造品牌就是通过煤体进行广告宣传,为产品的经营喧声造势。品牌建设的实质内容其实是营造品牌资产、确立提升品牌价值行为方式的内容并付之实践。各种产品都设计一个品牌,互相没有联系,时效性短,随着新产品的推出,之前的产品很快淡出经营范围,客户购买该产品完全根据需求而定,并非是品牌的选择。客户在产品与服务的选择上,更多关注银行卡、理财产品的宣传和优惠上,鲜少关注是哪家银行的哪个品牌。

3.2 品牌定位缺乏个性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在品牌定位时最欠缺的就是个性。重“品”不重“牌”,品牌定位基本上缺乏自身独特的附加值。当前,4G时代的到来催生无线网络急速扩张。商业银行网点因顺应用户的需求,将免费的网络资源提供给客户,以获取良好的用户体验。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终端设备向客户演示电子银行的操作流程,使客户熟悉并使用电子银行,可以有效提升柜台业务办结效率,减少柜台工作人员工作内容,从而在根本上降低银行成本,打造品牌优势。

3.3 品牌管理各自为政 突出表现在品牌战略在上下级行之间、部门之间的执行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直接影响了品牌战略的效果。品牌产品基本上由各业务部门分散营销,缺乏整合;宣传、广告、推广活动往往被认为是行政管理部门的附属职能,与业务运作隔离使得品牌营销难以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对接。

3.4 品牌维护有待加强 品牌优势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需要持之以恒,对品牌进行精心细致的维护。商业银行应该以全方位提升服务为抓手,要求各部门从一言一行做起,至诚服务,维护好银行的社会形象;牢固树立“违规零容忍”理念,严格按程序操作,用制度规范行为,促进基础管理上新台阶。

4 商业银行品牌建设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品牌战略是银行业发展到高端竞争后的逻辑结果。在将品牌理念渗入到自身的每一个细胞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该认真分析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核心,打造一流品牌银行,促使本土银行实现从品牌到名牌的跨越。

4.1 创建与自身文化匹配的品牌 商业银行在读懂市场读懂同业前,要先读懂自己,确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及发展方向,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朝着目标规划蓝图与奋斗线路。如工商银行零售业务的企业文化是把握坚实的群众基础,发展大众富裕客户,因此他的品牌口号是“您身边的银行”,与之相匹配的,工商银行的网点建设更加侧重社区,产品更加侧重工薪阶层;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企业文化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因此他的品牌口号是“因你而变”,突出了招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创新,生命力旺盛,青春朝气的品牌文化,从中可以看出招商银行的目标客户群是未来社会主人的年轻一代,因此招商银行侧重电子银行的发展的思路就不难理解了。

4.2 服务与创新维护品牌生命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品牌的维护与创新逐渐成为各大银行的主要经营策略。对于商业银行品牌的确立,这种维护就是提供情感渗透的服务和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去诠释品牌的灵魂。

基于当前银行产品同质化发展趋势,按照国家提出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政府应进一步提升银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要把金融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强化金融监管部门职能作用,引导银行差异化发展。加大政策投入,盘活地方金融类国有资产,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能。同时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与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安全高效的金融保障格局。同时建立股权投资服务中心,搭建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平台。政府要鼓励成立各种投资基金,发挥市场的集聚作用,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创新领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推进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差异化发展。

综上所述,认清银行同质化的根源是走出同质化现象的开始,塑造品牌是打破同质化现象的过程,让客户认知品牌才是最终的结果。希望本文能对各位银行人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迟智广.银行零售业务及其发展方向[J].农金纵横,2000(06).

第6篇:零售业盈利模式范文

一、品类管理概述

1.品类管理的概念。品类管理是以品类为策略性事业单元,在零售商与供应商有效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充分挖掘与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达到优化盈利能力的零售管理流程。品类管理以提升消费者的价值为焦点,由零售商与供应商共同管理品类过程,重点在于零售商和供应商“共同合作”提升消费者价值,主要战术是高效商品组合、高效货架管理、高效新品引进、高效定价和促销以及高效补货。

2.品类管理对零售业的影响。品类管理是以品类为单元的商品管理优化过程,有三个关键点,第一是基于消费者导向的;第二是零售商与供应商紧密合作的;第三是按照一定的套路来开展的。即完整的品类管理包括品类定义、品类角色、品类评估、品类评分表、品类策略、品类战术、品类计划实施及品类回顾八个步骤。

据统计,高效的品类管理能够使得企业的销售额和毛利提高10%~15%,使得库存速度提高10%~15%。品类管理会对零售业产生以下方面的具体影响:(1)促进零售流通渠道的整合,减少流通环节。传统流通渠道的商品流通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增加了整个渠道的费用和成本,增加了流通行业和上游产业的产业波动幅度,同时也增加了制造商的经营风险,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

品类管理的流通渠道如图2所示。这种流通模式能够缩短产品流通的环节,减少商品的订货期,同时实现产销直接的信息共享,“牛鞭效应”得到有效的遏制。

(2)降低零售企业经营成本,增强零售企业经营效益。品类管理作为一项管理技术,通过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分析,通过改善零售企业的货架陈列、优化商品组合、改善促销方式、引进新品、淘汰滞销品等方式,使得零售企业的产品更为适销,增加了单位销售面积利润,提高了单品盈利能力,减少了流通环节与成本,最终达到了降低零售企业经营成本,增强零售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

(3)改善零供关系,使供应商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品类管理,特别是供应商品类管理要求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充分合作,信息共享,共同经营,有助于改善零供关系,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降低流通渠道成本,也有助于供应商利用零售商的销售数据更好地分析、把握市场。

(4)增强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善盈利模式。品类管理通过改进连锁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技术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降低连锁企业对收取通道费的依赖性,改善其盈利模式。

(5)品类管理为零售商、供应商带来的效益。品类管理给零售商能带来诸如减少管理货架的人力、降低缺货率、减少库存成本、提高销售量、提高商品回转率等效益。给供应商则能带来诸如减少库存成本、增加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毛利率等效益。

二、我国零售业品类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1.我国零售业品类管理现状。我国品类管理理论研究及实践运用受国外的影响较深。品类管理实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它改变了零售商与供应商传统上相互对立的关系,使两者趋向合作。1992年,AC尼尔森公司公布快速消费品供应商的信息,使品类管理又在欧洲逐渐展开。最初品类管理的运用只局限于大卖场和超市,但随后其优势越来越明显,逐渐为药品销售等零售领域所接受。在大陆地区,率先开展品类管理的主要是外资超市和合资超市。外资进入国内零售市场的过程中,也把品类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国内,如沃尔玛1996年进入深圳时,将与宝洁公司合作进行的品类管理带入国内。

2.我国零售业实施品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品类管理自20世纪末从美国引入中国以来,得到众多零售企业的关注。关注消费者、根据目标顾客制定品类策略、合理使用货架空间等理念,已经被广大企业所理解和接受,品类管理的八步骤也被大家所熟知。目前我国零售业在实施品类管理时,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品类管理多数仍停留在“货架管理”,尚未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品类管理的八步骤中,品类战术是至关重要的,再完美的品类战略都需要品类战术的操作来完成。在品类管理的四大战术――商品选择、商品定价、商品陈列和商品促销中,国内大多数零售企业仍停留在商品陈列货架管理这一战术上,而在其它方面要么关注较少,要么收效甚微。

(2)品类管理实施后的效益缺乏有力数据,无法说服决策管理层全面执行品类管理。不少零售企业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反馈系统。很多企业对网络的应用还基本局限于扫描结账、初步的财务管理等,不能提供重要的成本和利润信息(如补贴、回扣等)、因量数据(如对什么做了广告和陈列)或存货水平。有些零售企业虽有这类信息,可是没有能力很好地应用,因此实施前后的效益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无法说服专注于公司内部业绩成长的管理层全面实施品类管理。

(3)零售商对于自身资料的分享仍然持观望态度。目前我国流通领域中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无论是零售商还是供应商,一旦在市场实力上取得相对优势,往往会利用这种优势迫使对方在商业上作出让步,如一些零售商收取通道费的行为,严重的已经构成不公平交易行为。零供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双方不愿意交流经营信息,以对抗代替合作。零售商对于自身资料的分享仍然持观望态度无助于整个流通渠道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零售企业缺乏品类管理奖惩激励机制的保障。在品类部门与其他部门协调的过程中,缺乏一种制度的保障。品类管理除了需要在工作流程上的保障外,还需要奖惩激励机制的保障,但有些零售企业却不存在这种保障机制。如果相关部门没能按时完成工作,并不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而由于没有一种压力机制,就容易造成工作上的效率很低,使得品类部门的工作经常延误,错失市场良机。

三、提升我国零售业品类管理能力的对策

1.协调零售企业各部门关系,建立高效的品类管理组织结构。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分析,组织结构是企业各项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品类管理也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要为品类经营的专业化建立上下一致的组织形式。品类管理部门承担着整个资源整合的责任,也就决定了它是一个核心,只有将不同的部门有机地整合起来,朝向一个相同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2.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品类部门进行协调是必需的,但同时在根本上也要有制度的保障,应建立一种合理、有激励力的竞争奖惩机制,使部门每个人的责权利明晰,简化协调工作的流程,缩短完成工作的时间,加快市场反应的速度;品类部门则可以将精力放在策略的规划和市场需求的把握上,从而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提高零售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品类管理战略合作程度。推行品类管理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零售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零售业和供应商在品类管理上各有自己的优势,品类管理如果只是在商品供应链上的某一端得到应用,将严重影响品类管理的效果。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品类管理还是以“非合作型品类管理”为主,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多还处于讨价还价的简单交易阶段,零售企业最关心的是进货折扣、货款结算周期等问题,而供应商则大多只关心自己的产品在零售店的进货数量和陈列位置。提高零售业和供应商之间品类管理战略合作程度,尤其在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战略合作,是零售商、供应商和消费者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

第7篇:零售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零售商业模式 演进机理 苏宁云商

我国零售商业模式内涵与结构

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围绕商业模式的文献回顾,提出研究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张艳(2013)通过对中国零售业纵向历史演进和零售业态横向发展的对比,提出零售商业模式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零售企业以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为核心要素,创造性开发了经营管理中的某一边际要素或多个边际要素,形成独具一格的竞争优势,产生明显的市场辨识度和影响力,并获得持续稳定的价值回报,认为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由“自营和套利”、“联营和销售分成”以及“租赁和租金”构成,核心要素的任一组或三组的组合都可以称为基本层的零售商业模式,即任何零售企业的开端均来自基本层的商业模式。基本层的商业模式可以无条件被模仿;边际要素则由超出一般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价格、服务、技术应用、商誉、企业文化等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构成,核心要素加上一个或若干个边际要素则形成高级零售商业模式(见图1)。高级层次的零售商业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模仿,因此是零售企业追求的方向。

通过对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与边际要素的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框架(如表1所示),拟对苏宁云商不同阶段的商业模式进行纵向研究与分析。

苏宁商业模式纵向演进研究

(一)第一阶段(1990-1999年):苏宁空调

1990年苏宁家电成立,专营空调。经过三年努力,拥有300多人的空调安装队伍和4000多家批发客户,形成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分销网络,1996年批发零售销售额达到15亿元,初具规模。商业模式构成如表2所示。

商品。经营单一品类单一品牌春兰空调。1993年扩为多种品牌空调,依然是单一品类。价格。采取低价策略与南京市国有商场竞争。通过淡季打款给供应商,承担经营风险获得更低进价在旺季销售。销售规模的扩大,使得供应商愿意减少自己的利润配合苏宁给消费者降价,补贴消费者。服务。拥有300人专业安装队伍,上门服务、免费安装、即买即装即用,而当时的国有商场并不能提供上述服务。渠道控制。与厂商建立高级合作关系,达成资本融合的战略联盟,实现双方资源的集约和有效降低成本。开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批发门市约4000家。

苏宁空调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空调)、价格(低价)、服务(免费送货与安装)。这一阶段,苏宁空调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为自营套利。竞争对手是区域内的南京国有商场。国有商场的空调经营方式没有创新,不能提供快速上门安装服务。

(二)第二阶段(1999-2009年):苏宁电器

1999年12月,苏宁砍掉年销售额达几十亿的批发业务,在南京新街口开办当时中国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电器店,并全面导入连锁概念,从单品空调的批发零售转型为综合家电连锁大卖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全资、合资和特许经营三种连锁经营业态,建立集终端零售、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电器连锁服务体系。商业模式构成如表3所示。

商品。砍掉空调批发业务,转向开设综合电器连锁店。价格。大规模连锁店形成低成本采购的议价优势,在更多品类中形成双边市场,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来补贴消费者。服务。以顾客为中心拓展新服务范围。如:分期付款、消费信贷、与交通银行开通联名信用卡、与银联开辟自动缴费终端、与中国移动开通业务体验厅等各种举措。渠道控制。从一线市场到四线市场建立覆盖全国的实体连锁店,开店1700多家,开店速度更快、效率更高。2001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20天开一家店,2003年7天开一家店,2004年5天开一家店,2005年2.2天开一家店,开店的最高记录是1天开店83家(含重新开店)。与此同时,苏宁开始启动国际化进程,2009年6月收购日本LAOX公司27.76%股权,成为LAOX公司最大股东;2009年12月收购香港镭射电器。信息技术。确定信息技术系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把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后台建设信息系统的升级。2000年苏宁国产ERP上线;2006年与IBM、SAP合作,投入8000万,历时9个月,实现了全新的SAP/ERP系统的上线, 2010年仅买纸这一项,每年节约1个亿。物流建设。坚持自主发展物流,进行人才培养和物流基地的建设。

苏宁电器阶段成功关键词:商品(电器专营)、价格(低价)、服务(支付方式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渠道控制方面的全国连锁和国际化战略,物流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以自营套利为主,联合经营为辅。

(三)第三阶段(2009年-) :苏宁云商

2009年苏宁易购线上业务启动,2012年苏宁提出“去电器化”,提出“店商+电商+服务零售商”的云商模式,商业模式结构如表4所示。

商品。实施“去电器化”全品类经营战略,商品经营范围延伸至百货、图书、母婴、虚拟产品等。目前苏宁线上线下拥有1.5亿会员,1700多家实体店,双线平台整体SKU数量已经超过400万。苏宁与瑞典著名快时尚品牌Lindex合作,成为Lindex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总。计划到2015年引进10万商家,自营+第三方商户商品总数将超过1000万(SKU),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消费者既可以通过苏宁PC端、移动端、智能电视端等实现自由便捷的购物,还可以去苏宁门店进行体验、服务,O2O融合零售,推进门店互联网化。

价格。继续保持低价的竞争优势,线上线下价格统一。

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快速、专业的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预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店面采用热度分析系统、客流计数系统、摘机系统,记录客流店内分布、客流总数、消费者体验产品次数等数据,更准确的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制定精准销售策略,挖掘每个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构建完整的网络经营理念。率先引进“电子价签”,优化价格管理;门店覆盖WIFI,为消费者体验店内电视、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提供网络硬件条件。未来苏宁将在全国推进建设200家3C服务中心和1000家终端服务点,双方共享服务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机上门、软件上门服务以及延保和远程服务等,同时双方也会在苏宁门店共建服务中心,为消费者营造最优的服务体验。苏宁易购的支付工具易付宝除了线上的支付功能之外,还将会被用作线下支付。用户进入苏宁线下店之后,通过电子手段自由选择商品,购物车信息会直接到前台结算,此时用户可以选择现金支付,也可以选择易付宝支付。支付成功之后,苏宁的自动化设备会完成自动拣选和包装。

信息技术。2009年年底,苏宁易购正式上线;2013年苏宁云台启动,不仅永久免除年费、技术服务费和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图书等重点招商品类的佣金,还将免费为商户提供基本类目规划、基础店铺装修、基础流量导入、基础数据分析、服务器和带宽支持、即时通讯、信誉担保、品牌背书、易付宝第三方支付、网银支付、快捷支付等支付工具以及手机支付、门店支付、货到付款等支付方式。

渠道控制。全渠道拓展,包括实体店、苏宁易购网店、电视购物、定制等渠道、门店互联网化、O2O模式等,实现全渠道无缝衔接。

物流配送。2010年启动“物流云”规划,全国已建成16个大型物流基地、12个全国配送中心、58个区域配送中心、200个城市配送中心、5000个物流配送点,形成主销城市半日送达的高效物流网络。针对电子商务销售单独规划的自动化仓库也在南京及广州落成投入运营。获得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无锡、武汉、呼和浩特等22个省市地区的物流快递牌照,快递队伍近6000人规模。

企业文化。所有的转型最后都要固化成团队的文化。因为只有文化上的转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传承,成为融入到员工血液里的基因,成为自发的、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处于不同的时代,会形成时代文化的印记;企业运用不同的技术工具,会形成不同思维文化的定势。

结论与启示

从苏宁的空调连锁经营、电器连锁经营至苏宁云商“店商+电商+零售服务商”商业模式的形成,历时23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苏宁的零售商业模式也完成了从基本模式到高级模式的演进。零售商业模式的升级从现象上看,是零售商业企业独立完成的,但从本质上看,体现了社会整体的进步及行业间的互相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力、资本和技术发挥不同的推动作用。第一阶段,人力发挥了主要作用;第二阶段,资本和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第三段,信息技术发挥主要作用。

在苏宁商业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的基本盈利模式并未随着商业模式的演进而出现本质变化。套利、租金和销售分成是零售业利润源,也是零售商业模式的核心构成。

从传统的大众化营销向一对一营销转变,从关心成本向关心核心顾客价值转变,从提供标准化服务向定制化服务转变。

零售商业模式从基本型到高级型的演进并没有鲜明的边界或拐点。零售商业模式向更高层次的演进,并不意味着企业市场风险的降低。零售商业模式的市场风险与该行业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关。

双边市场的形成并不局限于大规模销售平台,即一方面拥有大规模消费者,另一方面拥有大规模供应商,单一品类商品也能实现双边市场效应。规模经济与双边市场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由此带来的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是零售企业开展价格战的前提。

未来互联网零售业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将以基本零售商业模式为核心,形成产品定制、包销服务、物流供应链服务、商品和消费者数据化服务、品牌和促销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以及资金增值管理服务的一系列多维度高附加值的商业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零售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微型超市;社区商业;商业模式

所谓微型超市,是指依托社区,为满足社区人口的日常生活消费的需求,打造以农产、畜产、水产、熟食、主食、日配、粮油副食、休闲食品、酒水饮料、洗化、日杂等商品结构为主并结合实际商圈配套其他商业业态而构成的面积为200~500㎡的连锁微型超市(简称微超)。

一、行业环境分析

(一)宏观行业环境分析

据《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2012-2013》,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速放缓,连锁零售行业也迎来了自身的变革时代。2012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为历年最低。零售业人工、租金等各类成本高企,使行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同时电子商务正通过低廉的价格、便捷的支付、上门送货等周到服务迅速抢占传统零售市场份额。

报告显示,2012年国内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67.5%,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3%。截至2012年底,国内B2C、C2C与其他零售电商模式企业数已达24875家,较2011年增加19.9%。网络零售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实体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全国连锁百强为例,2012年连锁百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比前一年下降2.2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比重下降的情况。

2012年20家主要便利店企业销售增长达到28%,同店比增长高达17%,门店增长14%。

据以上行业信息分析,大卖场的竞争能力已经减弱,因为高额的商业租金和销售业绩下滑,导致许多知名的大卖场卷入了关店潮。在今年10月沃尔玛方面也向外界证实,由于公司策略调整,将在巴西和中国关闭约50家业绩表现不佳的门店。家乐福、乐购、永辉等知名企业,近年来也关闭了多家业绩不佳的门店。

为何近几年来大卖场的生意不好做了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租金成本上升原因。廉租期过后,租金大幅上升。像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卖场店址许多选择在商业中心或购物中心中,中心商业地产商为了吸引客流和招商,以极低的租金引进知名品牌的超市企业。而当廉租期满之后,低租金成本的优势消失,所以大卖场不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因而选择关店。

2、电商的挤压。大卖场的商品结构中有50%是非食品,而大卖场的毛利最高的也是非食品,说白了是靠非食品赚钱。可是由于电商的兴起,非食品的销售遭受巨大的挤压,靠非食品赚钱已经越来越困难。

3、交通的恶化。如今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没有几个不是车多为患的。交通的时间成本比10年前增长了200%。如果驾车去坐落在商业中心的大卖场购物,10公里的路程往返加泊车就需要2个小时。而作为大卖场是满足顾客一次性购足的需求,一般家庭是每周开车去大卖场购物一次。可是面对2个小时的道路交通成本,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了就近购物或网上购物,去大卖场购物频次由一周一次,变成1个月一次。

与此相反,社区商业却越来越受到客户的喜爱。近年,社区的菜店、水果店、社区便利店、食杂店等却发展红火。因为顾客的购买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便利性要求越来越高,从重价格变成重品质、重服务、重时间成本,简而言之,顾客更在乎让渡价值。所以,步行10分钟就可以买到日常生活消费品的社区商业是顾客的最佳选择。

(二)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就大连的超市环境而言,超市行业的业态包括:大卖场如沃尔玛、家乐福、新玛特、永辉等;标超业态如大商优生活、万客隆;便利店如快客、太阳系等;社区菜市场如艺峰等;食杂店。

1)沃尔玛店有:1数码广场店、2奥利匹克店、3华南广场店、4福佳新天地店、5周水前店、6香炉礁山姆店;

2)家乐福店有:1黄河路店、2北京街店、3三八广场店;

3)大商新玛特:1中南路店、2马兰广场店、3黑石礁店、4锦绣店、5新华绿洲店、6青泥店、7旅顺店、8开发区店、9金州店;

4)大商优生活只有1家店,位于绿波;

5)万客隆超市有13家店;

6)“艺峰生鲜超市”有108家店;

7)乐哈哈超市大约有100家店;

8)快客有300多家店;

9)太阳系有120家店。

以上大卖场多分布在繁华商业区,而标超只有十几家店,分布在社区的大部分是社区菜市场(所谓生鲜超市)和便利店、食杂店。

而大连所谓的生鲜超市,如艺峰生鲜连锁超市,其实就是菜市场+食杂店,其盈利模式是蔬菜全部自营,部分水果自营,粮油、水产、主食、熟食、包装商品、日配等商品全部是以出租的形式招商租赁。盈利模式是依赖便宜的蔬菜价格招徕顾客和租客,靠赚取政府的补贴(每个店约20~40万)、和招租租金来获取利润。卖场租赁经营是粗放式的,没有统一收款、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因而可以归纳成社区菜市场。

乐哈哈超市一般面积在100~200㎡,是属于连而不锁的夫妻店,虽然有统一的品牌,然而商品的配送和经营管理也是粗放式的,实际上每个店都是一个独立的夫妻店。商品结构也都是货架商品(包装商品)。

快客和太阳系是典型的便利店,面积大多在100㎡以内,只销售便利商品。

二、微型超市的市场定位

所谓微超——是介于便利店与标超之间的零售业态,将传统的标超进行浓缩,依托社区,满足社区人口日常消费品的需求。具体解释为:

在200~500㎡的社区商铺中,以生鲜商品(农产、水产、畜产)、日配品、即食商品(熟食、凉拌菜、主食、配餐)、粮油副食、休闲食品、烟酒饮料、和日杂家百等商品结构组成的,满足社区人口一日三餐、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消费的便利性需求的社区零售商业。

微超的面积选择200~400㎡的原因:

1、在标超的所有商品中AA类商品大约占20%,而标超的面积在1000~3000㎡,单品数在8000~15000SKU,因而只需要2000~3000个单品的微超,需要的面积为200~400㎡。

2、微超的服务半径大约为500米,而在这个半径区域内的社区人口数量大约在3000户左右,每天对日常消费品的购买力大约在1万元~2万元,因而这个面积可以满足经营平效。

3、社区的商铺大多面积较小,有些商铺是居民住宅改造而成,而且大连的很多社区公建都是2层结构,每层面积大多在100~200㎡,太大的面积也很难找得到。

三、微型超市的竞争优势

1、因为微超位于社区,地理位置贴近顾客,服务于500M核心商圈,与标超、大卖场相比,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便利的资源优势。

2、社区的商业设施大部分比商业街的公建租金便宜,一般是商业街的50%甚至更低,因而具有固定成本领先优势。

3、也正因为微超贴近社区,因而在顾客信息获取以及商品促销信息方面也比大卖场和标超更加快捷、更加有效。

4、微超所涵盖的商品品类与标超相同,因而从商品结构上比便利店具有优势。

5、微超采取集约式经营方式,所有品类均统一收款、统一采购、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因而比社区菜市场具有管理成本优势和经营质量优势。

6、微超的商品结构与标超类同,但是单品数却只有标超的20%,虽然不如标超的商品丰富,但是因为经营的单品都是标超中最畅销的商品,因而从平效上看却应该比标超还要高出一些。

7、微超采取连锁经营方式,比较社区菜市场、食杂店,拥有规模优势和成本领先优势。

8、建立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可以提升微超的运营效率和降低采购成本。

四、微超的商业模式

1、坐销:即实体店铺销售,开门纳客,通过良好的购物环境和齐全的品类,等候客户的光临。

2、行销:即店外促销+采购+批发。利用贴近社区的地理位置,将促销活动频繁地向店外的社区客户宣传;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采购本店没有的商品;总部的商品以及自有品牌的商品可以向其他超市或零售网点、餐饮业、机关食堂等批发销售。

3、电销:即电子网络营销。以小店铺大仓库的模式,通过电子网络传媒,开辟线上销售和线上促销宣传。将A类商品置于实体店内经营,客户下单可以在10分钟内直接配送到户;而B类、C类商品则存放在配送中心,客户下单后,随着配送车辆当日即可送达。所以电销的终端配送费用也很低廉,而且顾客还可以从线上买到生鲜和熟制品。

4、连锁经营:即统采统购、统一形象、统一管理、标准化、快速复制,以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5、物流及供应链体系:包括常温物流中心(DC)、生鲜物流中心(PC)、中央厨房(CK),以及供应链管理ERP系统。

坐销、行销以及电销是具体的盈利模式,连锁经营是大的商业模式框架,而物流及供应链体系是盈利模式的支撑。在供应链体系中,还应包括蔬菜种植基地的建设。

第9篇:零售业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 现阶段 连锁零售 问题 

作为“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社会环境继续改善,消费品市场发展迅速。2006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3.7%。“中国连锁经营100强”销售规模达到8,552亿元,同比增长25%。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使得连锁经营快速发展。同时,外资连锁零售企业也正在步步紧逼。虽然从数量上,内资企业仍占绝对优势,但外资企业入围百强连锁零售企业的数量持续增长。至2006年,世界500强中的跨国零售巨头已有90%进入我国,在全国27个大城市中,营业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的大卖场,外资比重超过30%。从销售额来看,外资企业销售额所占比重持续提高。2006年17家外资企业销售额接近2,000亿元,占百强企业销售额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至22.87%。 

连锁零售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规模、网点资源、业态生命力、流通成本、盈利能力等诸多方面,而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却面临发展速度与经营质量失衡、成本高企、资金断链等风险。加入WTO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仍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国内连锁零售企业业态结构单一,数量众多而规模过小 

 

目前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零售业态除传统单店形式的百货店外,连锁企业大多数为超市,但超市只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10%。而国外连锁零售业态占据市场份额大的为超级市场、折扣店、专业店和大卖场,并根据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要求,积极向其他业态扩展和创新,保持一种随时应变的姿态,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业态的领先性。美国连锁零售市场排名前三名企业的销售总额就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0%,德国的前10名零售企业零售额占德国市场的84%以上,日本为50%,而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集中度只有25%左右。 

 

二、企业利润低,获取利润手段单一,运营成本较高,难以与国际商业巨头同台竞争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7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22%。目前,连锁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靠进销差价盈利;二是向供应商要钱,拼命讨好消费者,而不管厂家的死活;三是优化供应链,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来盈利。国内众多连锁零售企业学到了如何向供应商要价,但在管理核心上的学习似乎没有更多。自身的管理水平无法带来更高的效率和利润空间,让国内企业只能是把向供应商要钱作为利润的主要来源。同时国内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过高,自身利润率又过低,企业利润几乎不足以支付银行贷款本息,其高负债、低利润的经营方式,已成未来发展之掣肘。 

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连锁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三、商品管理难以跟上企业的发展 

 

1.产品质量问题 

近几年来,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已经被视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价格大战愈演愈烈。由于企业受营运资金的限制, 以及对商品利润率的追求, 企业会非常注重商品的进价及其进货开销, 不少企业过分追求低价格,忽视商品的品质保证, 造成企业内商品的质量参差不齐, 鱼目混珠,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严格。在这样的环境下, 导致消费者的交易成本上升, 致使许多消费者转向于外国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 

2.缺货现象严重 

我国73.1%的零售企业都反映其产品有缺货现象。统计表明,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平均缺货率在 10%左右,而美国的缺货率为 7.4%,同时我国顾客的转店率是 37%,这就意味着在缺货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将比国外企业损失更多的顾客。统计还表明,中国连锁零售企业每年因缺货造成的损失达 830 亿元人民币之多。 

3.商品库存管理 

大多数的零售企业都没有专门的仓库来存储商品, 而当仓库的多是简易房, 既缺乏必要的物流信息系统, 也没有引入先进的现代物流设施, 致使仓库的功能单一, 只能用来堆放一些必备的商品。而且商品的搬运主要靠手工操作, 商品的配送效率缓慢。另外, 由于物流信息系统的缺失, 使企业的消费与需求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传统的订货方式易造成商品的积压或短缺。企业的库存结构不合理,产品库存量偏大,从而使库存周转天数过长,这将影响供应链上资金价值的创造和增值。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存货周转周期在50天到70天之间,而家乐福、麦德龙在中国的平均水平不超过30天,欧美标准零售企业的平均周期在20天以内。

四、传统的物流方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