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

第1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特殊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适龄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

受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新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缓慢,残疾人受教育情况不甚理想。2006年自治区残联统计数据显示,新疆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受教育人数仅占学龄残疾儿童总数的50.53%,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3.19%)相差较大。与西部同类地区陕西、重庆相比,相差10个百分点,而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近40个百分点。残疾儿童内部也存在着受教育不平衡现象,农村残疾儿童入学率很低,2011年在校农村残疾儿童为1755人,仅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38.45%;少数民族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也偏低,目前在校少数民族残疾儿童为769人,仅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4564人)的16.8%,该比例远低于少数民族残疾人在残疾人总数中的比例(66.82%)。从教育安置形式看,新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虽然已初步形成了以特殊学校为主体,以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格局,超过三分之二的残疾儿童通过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接受教育,但由于近些年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利好政策(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生均公用经费、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特教教师补助费等标准的提高及特教教师专业培训项目等)几乎都是面向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很难共享这些利好政策,大多数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经费投入不足而缺乏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条件(如残疾儿童少年鉴定,必需的教具学具、图书资料和康复设施,资源教室等),这些学校的绝大多数教师也因未接受过专业培训而缺乏指导残疾儿童的能力,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因为得不到适合其特点和需要的教育而呈现出“随班混读”、“随班就坐”现象,随班就读质量堪忧。

特殊教育学校布局不甚合理,特教学校项目建设进度缓慢

从特殊教育学校的类型上来看,新疆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仍然以聋教育为主,培智教育发展缓慢,数量偏少。从特殊教育学校的地区布局来看,现有的15所特殊教育学校中12所分布在新疆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北疆和东疆地区(占80%),而少数民族残疾儿童较多的南疆各地州仅有3所特殊教育学校(仅占20%)。截至2011年底,新疆新建和改扩建30所特殊教育项目学校中,已完工的仅有9所,21所尚未完工,如2008年启动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中,吐鲁番市特殊教育学校、阿勒泰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至今尚未完工;2010年6月启动的11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中,喀什地区培智学校、喀什市聋哑学校、克拉玛依市聋哑学校至今尚未开工;2010年11月启动的8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中,和田地区墨玉县特殊教育学校、喀什地区莎车县盲人学校、喀什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尚未开工。此外还存在部分地区建设用地不落实,已落实建设用地存在面积不达标、工程建设不按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实施的现象。更重要的一点是对特教学校招生类型、规模等缺乏统筹规划,学校办学定位不明确,这些严重阻碍了新疆特殊教育的发展。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与素质不高并存

第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由于受历史、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础还比较薄弱,区内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新疆能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单位仅有新疆师范大学和新疆教育学院两家。两所院校均为新建特殊教育专业,自身发展刚起步,师资、康复设备、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课程方案等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新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能力还有限。多年来,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主要依赖于发达省市,但由于新疆地处西部边陲,出疆培训成本高,导致教师培训数量和质量均受到了较大限制。另外,由于新疆在2009年制定《自治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规划》时,经费预算比较低,而近年来国内培训成本不断提高,影响了内地院校承担新疆培训项目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制定上述规划时,要求培训经费由自治区和各地按比例分担,但从实施的情况看,由于地州市经费困难,大部分没有按要求落实配套资金,致使培训的教师数量大打折扣,满足不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需求。、第二,特殊教育师资匮乏。目前,新疆有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有316名。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规划,新建和改扩建的另外15所特殊教育学校也将于2013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暂行办法》制定的班师比标准(聋校1:3.5,盲校1:4;培智1:4.5,每班学生规模为8一12人[21J)测算,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和即将建成的15所特殊教育学校预计将新增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080人。另外,全疆现有816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及幼儿园123j,这些学校和幼儿园所需的随班就读教师加上各类残疾人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等相关部门所需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的专业师资需求,将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但是,由于新疆本地和国内现有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能力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导致所需师资匮乏。第三,现有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目前在编的特殊教育师资中,绝大多数为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科教师,存在专业水平低的情况,尤其在涉及残疾儿童康复与训练上,更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新建和改扩建的30所特殊教育学校近年将快速招收教师,预计师资来源主要还是未经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其他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另外,新疆特教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依据2011年新疆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协,新疆在编特殊学校教师中,研究生学历只有1名,本科学历179名,专科学历132名,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人数4名,高学历师资及学科带头人匮乏。少数民族特殊教育教师也非常缺乏。以2011年自治区教育厅的统计数据为例,2011年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仅为108人,占总教职工人数的比例小于四分之一。

新疆特殊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以普及义务教育为重点,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扩充特殊教育资源

第一,合理规划,加快特教学校建设进度。首先,应明确目标任务,做好统筹规划。2010年,新疆已提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总体目标(即“大中城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县镇和农村地区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0%左右。新疆应依据此目标和全疆各类残疾少年儿童人口分布情况,做好全疆特教学校(班)的布局设点规划,明确办学定位,避免出现生源不足、教育资源闲置等现象。其次,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落实配套资金,快速启动未开工项目,同时加强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以及设施配备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所有项目学校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使中央和自治区下达的资金尽快发挥应有的效益。第二,全面推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新疆地域辽阔,占祖国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比较落后,交通相对不便,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更多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入学,仅靠办特殊教育学校既不符合当今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与新特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现状不匹配。大力推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首先需要政府明确随班就读的主体地位;其次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对随班就读的投入,建立和完善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从师资、教育资源等方面为随班就读提供强力支持。在大力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同时,还应考虑将特殊教育向学前和中、高等两端延伸。因为仅仅将残疾儿童的教育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也影响着特殊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为此,应鼓励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创办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班,鼓励普通幼儿园积极招收轻、中度残疾儿童随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应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使残疾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结合残疾儿童的特点开设相应的高等教育专业,拓展残疾人受教育层次,努力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逐步形成适合残疾人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一,加快新疆本地特殊教育专门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建设。在新疆本地建设专门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势在必行。新疆应进一步加大对本地两所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两校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根据特殊教育发展需要,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养培训质量,以满足特殊教育发展对专门师资的巨大需求和教师素质的更高要求。第二,不断创新培养培训机制。首先,要积极宣传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青年学生报考特殊教育专业,逐步扩大新疆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其次,将特殊教育师范生培养纳入到“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计划”,并扩大规模;再次,鼓励支持普通师范院校有计划地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师范生中普及特殊教育知识,以适应随班就读教学的需要;最后,建立网络远程培训中心,建设覆盖全区的网络远程直播课堂教学系统,搭建特殊教育教师学习平台和服务乎台,实现资源共享。第三,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随着新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待遇的大幅度提高,将有大批教师进入特殊教育战线。在招聘录入新教师时,新疆需从自治区层面严格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严把人口关,全面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逐步实施特殊教育师资“双证书”制度、不合格教师退出和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新机制,不断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完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促进特殊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第2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师院校 特殊教育课程

分类号:G76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特殊教育师资尤其随班就读的师资,仅靠为数不多的高校特教系培养已不能解决,师资培养的规格、标准、课程也需要重新审视。

1、普通高师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我国教育发展的双重任务,即推进教育公平与提高教育质量。这些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加强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地区的教育,力求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公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教育公平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教育过程中教育机会的公平、成功机会的公平。不同学生即使在同一班听同一位老师授课,受教育机会和成功机会也不一定公平,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有不同的需求。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有效地在班级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因材施教,有些学生虽然和其他同学同居一室,但并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

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单是指升学率的提高,也是指全体学生都能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全面和谐地发展,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当前我们应特别关注被“应试”冷落的中下程度的学生,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发展。但是普通学校的老师对这些学生了解不够,更缺少研究,在班集体教学中往往照顾不到他们,这已经成为当前制约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承认学生差异,了解这些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在平等基础上区别对待,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融合教育在国际范围的推进,越来越多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走进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室,我国也不例外。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主体形式,每年有超过60%的残疾儿童在普通班就读。如果考虑到在普通班原本存在的学习困难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普通班都可以看作一个随班就读的班。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并不意味着已经实现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融合教育是以公平和平等为伦理哲学基础的,教育平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个人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二是每个人都具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真正意义的融合,是学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能适应这种差异比较大的学生群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同学合作互助、共同发展。但是现在普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残疾儿童知之甚少,绝大多数普通学校教师没有学习过这方面课程,不了解残疾儿童身心特点、学习特点、学习与交往中的特殊需要,不会实施差异教学为他们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也不能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致使这些残疾学生随班混读,影响了他们的发展。研究发现,无论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类地区,还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二、三类地区,教师都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在所有影响因素中都居前三位,成为影响随班就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这也使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培养普通教师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发展他们满足学生特殊需求,实施差异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

教师的特殊教育知识和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得,但在普通高校开设相关特殊教育课程有其自身优势。一方面借助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资、设备等条件,往往投入少、见效快,能尽快解决特殊教育教师紧缺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的系统学习和提升,较之在职师资培训更有保障。另一方面,经过实践的比较,一些以学科课程为课程主体的盲校、聋校认识到,在从事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教学时,中文、数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更加适合。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补修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比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补修学科本体性知识要容易。于是,在有更多选择空间的情况下,缺乏所教学科课程知识与技能的特教专业学生已不像原来那样被看好。而对予普通学校来说,更是以学科课程教学为主,培养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师资,普通高校课程方案自有其合理性,如果再增设了特殊教育课程,其课程结构就更有它的优越性了。

我国现行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法规中均要求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1989年)中提出:“各地普通中等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校的有关专业课,可根据当地需要适当增加特殊教育内容,高等师范院校应有计划地增设特殊教育选修课程。”《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规定:“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者讲授有关内容,使普通教师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年)要求:“普通师范院校应当有计划地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需要。”《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普通师范院校要有计划地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讲座,逐步在学生中普及特殊教育知识。”从这些文件看,普通高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是为了使普通教师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以适应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需要。这同高校特殊教育学院或系培养特殊学校师资的规格、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

但是由于这些政策法规都冠之以“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而以往我国教育体制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管理两条线,普通师范院校并不关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我国普通教育的师资培养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现在普通教育要实现让每个学生包括残障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知识是不可能实现的,每一个普通教师都应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能力,而这样的教师仅靠几所特殊教育专业院校培养显然是不现实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将有利于提高师范院校学生在未来教育工作中照顾学生差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2、普通高师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研究

目前,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地区)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上主要采用叠加法。以英国为例,英国并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他们主要依靠普通大学和院校来培养师资。特殊教育教师大多需要在取得某个专业学士学位的基础上,再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融合教育相关内容成为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冯雅静等的研究表明,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项目中,有一半以上针对的是职前教师,在英、美、丹麦、奥地利、德国、芬兰、葡萄牙、瑞典、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等国,一定学时的特殊教育课程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纳入到普通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之中。

许多国家在教师的培养培训中都十分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知识内容和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能力的培养。例如美国本科水平的师资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中,专业发展序列一的核心主题是课堂管理、学生差异和教学技术,专业发展序列二强调“承认和尊重儿童多元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性”,专业发展序列三有“异常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课程。现在美国的高校又开始以全纳教育为背景改革教师职前培养机制,通过教师教育课程调整、职前全纳教育实践等方式来为全纳教育的推进培养合格师资。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大学的教育学院开始为普通教师教育专业开设全纳教育或特殊教育课程,如霍普金斯大学教育学院在早期儿童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差异教学与全纳”(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nd Inclusion)课程,中学教育专业开设“多样化普通教育课程:轻中度障碍中学生教学法”(Diversifying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Metho&f10r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Mild t0 Moderate Dis-abilities)。同时,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专业也开始修习普通儿童的相关教学方法与课程,使职前教师对全纳环境内的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都有深入的认识。在教育实习方面,美国的大学注重学生的全纳教育实践,课程学习与实习同时进行。这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政策与举措的施行,极大地增强了美国教师未来面向全纳环境的能力。

英国的师范教育课程主要由三个内在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学科研究、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其中专业研究课题有: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儿童如何学习、儿童发展……等。英国的经验向我们揭示了普通院校培养特殊师资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是英国培养教师的五门核心课程之一。英国教育与科学部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学生必须学习一定的特殊教育课程,高校的教育学院必须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特殊教育课程;全纳学校教师,必须是大学毕业并获得教师资格证者。这表明,英国在培养全纳教师时,既重视其普通教育能力的培养,也强调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入新世纪,日本《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2001年1月25日)中指出“……过度地强调尊重个人而轻视‘公’的势头扩大,正在出现青少年陷于‘孤独世界’的倾向;第二,由于过分的平等主义教育划一化和过度的知识灌输,适应青少年个性和能力的教育被忽视……。根据这一计划实行改革,并相应加强教师培养。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特殊教育的师资,他们采用一、二级课程的做法。所谓一级课程是特殊教育内容插入相应的普通教育的内容中,而不单独开设,二级课程以选修课方式开设,具体安排如下。

一级课程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消除学生对特教的神秘感,课程时间为一周。

二级课程:(1)各种残疾儿童日常生活技能(①视觉障碍;②听力障碍;③低功能儿童;④学习障碍;⑤肢体残疾);(2)定向与行走;(3)音乐、体育;(4)语言与言语训练,特殊器具与设备(①使用;②简单维修);(5)特殊服务组织(①教师互助;②为儿童提供课外技能训练;③争取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这些国家都在普通师资的培养中安排了特殊教育的课程,其做法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3我国高师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现状调查分析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我们短时间内还不可能按融合教育的要求,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制课程等重新构建,而是希望在普通高校的课程中加开一门特殊教育的课程,将融合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中,在职前培养阶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融合教育素质,毕业后能适应随班就读师资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汪海萍等同志2006年曾对我国137所师范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是,在被调查院校中知道师范院校应开设特殊教育课程规定的仅43所,占调查对象的31.4%。137所师范院校中已开设特殊教育必修或选修课程的仅19所,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3.9%。未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原因有五个方面:其中认为该课程应是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而所在学校没有特殊教育专业,当然不会开设该课程的4l所,占未开设调查对象的34.7%;因为领导从未要求,所以未开设的26所,占未开设对象的21。2%,由于缺乏专业师资未开设的lO所,占未开设对象的8.5%;由于没有教学计划,故而未开设的8所,占未开设对象的6.8%;其它原因的8所,占未开设对象的6.8%。由此可见,多数高师院校没有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主要是认识问题。

现在高校课程改革已有很大的自主性、选择性,但当学校领导尚未认识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以适应融合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开设该课程对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深远意义时,该课程便不会被重视。

由上可见,要解决高师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问题,首要是加大学习与宣传力度。普通高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这不仅是我国随班就读事业发展对师资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后现代课程的多元性、开放性,课程内容的包容性、适切性。我们应从执法高度认识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不仅在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中,而且要在普通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中或教育部下达的教育计划中指令性要求开设此课程。如以“必修课或必选课”方式开设,“必选课”指利用选修课时,但必须开设,并对未按文件要求开设的师范院校予以问责。

4、普通高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国内研究与实践

中央教科所特教室和一些高师院校专家都对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特殊教育师资进行过一些研究。“九五”期间根据教育部师范司要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普通师范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研究”,历时三年半,进行了大量的城乡随班就读试验,对随班就读的成功经验提炼概括,探讨对随班就读教师的要求,研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和普通师范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特殊教育课程在普通师范学校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和其它课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门课程《随班就读教学》,制订课程目标,并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编制教学大纲和教材。该教材将对特殊儿童和随班就读的态度和信念融入随班就读教师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教师充分认可和接纳随班就读。考虑到当时中等师范学校课时比较紧张,该教材重点介绍了智障、视障、听障三类残疾儿童与学习困难儿童的身心特点、学习特点。介绍了随班就读安置的五种基本形式即“完全的正常班级形式”、“正常班级加巡回服务的形式”、“正常班级加部分特殊班的形式”、“正常班级加资源教室的形式”、“正常班级加特殊专业服务形式”。还介绍了随班就读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语言训练与行为矫正等内容。该教材超越了仅诊断个体障碍的传统医学模式,而是从教育的角度进一步测查评估学生的不同教育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强调了对他们的帮助与支持。该教材被教育部师范司指定为“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普通师范学校有的以必选课形式开设此课程,有的则“化整为零、交叉渗透”分解到相关学科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等师范学校逐步消亡,培养中小学教师任务由高师院校承担。为此,十五期间相关研究团队继续深入研究,以适应本科院校对该门课程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①研究对象由随班就读儿童扩展为特殊需要儿童,并通过差异教学实施满足全体学生需要。这同近年来Sailor等人的学校系统化改革主张“用特殊教育差异化的方法,为全体学生服务”是不谋而合的。②针对融合教育的发展,增加了“与特殊需要儿童的沟通与合作”的内容等,突出了“社会化”的问题,也体现了后现代的教育特征;针对儿童的行为改变强调了“平等参与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管理”,既使个体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支持性的环境促进个体的发展,预防不良行为。这也正是当今积极行为支持理论所倡导的。③考虑到本科教学层次,适当提高了理论方面要求,并增加了“教育评估与个案研究”等内容。该门课程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定为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开设该课程的院校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学习该课程对树立学生的正确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以及爱生的情感都很有好处,学生也喜欢这门课程。

2011年《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教材又修订出第二版,因为现在有的普通班已接纳了轻度自闭症儿童,还有大量客观存在但过去并未深入研究的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第二版增加了相关内容,同时进一步明确差异教学观点,形成系统的差异教学策略和方法,也介绍了特殊教育最新的一些观念。

有的普通高校希望通过开设一门《特殊教育概论》来培养未来能够承担随班就读教学的教师,根据我们的研究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特殊教育概论》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一门课程,它概括地、全面地介绍了特殊教育知识,而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还要通过学习特殊教育专业其它具体的课程来系统培养,而普通高师院校以开设普通课程为主,只开设一门特殊教育课程,如果仅学习《特殊教育概论》,学生对特殊教育只是一般理性认识,难以形成相应的实践能力,更不知针对具体的随班就读学生实际应如何教学。而《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这门课程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普通教师在教学中照顾学生差异的实际需要,特别是随班就读教学实际需要设计的,有较强的针对性。该课程的内容包括:各类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学习特点、对他们测查采取的方法和常用工具,以及怎样针对特殊需要儿童的不同情况,制订适合他们的发展目标,安排灵活的课程,制订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计划;还介绍了在普通班怎样实施差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特殊需要儿童的行为改变与管理,行为改变的步骤与常用方法,以及师生间如何沟通与合作;最后介绍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评估与个案研究的方法等。现在看来,教材的内容与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EC)于2003年发表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的修订版中十个方面的内容是十分相近的,即:基础知识、学习者的发展和特征、个体学习差异、教学策略、学习环境和社会交往、沟通、教学计划、评估、专业原则和道德原则、合作。该课程力求体现当代教育理念,基于多元文化、生态主义,在内容及编排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考虑到高师课时紧张,力求精选内容,压缩课时,内容也有一定弹性,给学生以选择机会。实践证明,这些内容是对现行普通高师院校课程内容的很好补充。

该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课程与教学法等,适宜在开设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后开设。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教材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理论要求,但更多的是操作方法和实例,帮助高师院校学生学以致用。建议将教学与见、实习密切结合。

根据以往的研究与实践,普通高师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模式开设。

(1)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开设《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课程,其优点是教授特殊教育知识系统,学生比较重视,执教教师数量不多,易于选择和培训。该门课程宜在学生学习了普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后、教育实践前开设,约50课时左右,每周两课时。

(2)将《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课程内容分解到相关学科开设,其优点是便于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内容融合,不占用另外课时。但涉及多门学科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组织,且需对多门学科的教师进行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另外传授的特殊教育知识比较零散,不易引起大家重视。当然条件具备时我们也可进一步按融合教育理念重新构建普通教育的课程体系。

第3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各年级情况

1, 初一高一 关键词 "建设",对策"勤",

班集体建立——深入了解学生特点,选拔培养学生干部,建立正面的班级舆论,经过2个多月工作,学生逐步适应班规校纪,精神面貌好,老师各项活动专时专用,重视细节管理.家长会多方沟通,精心准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一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并借用入团的东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军训期间与学生建立感情,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能够做到自觉作息整齐有序.初一年级4班付老师第一次做班主任.其他三位老师都是老班主任了,非常有经验.针对学生小,活跃爱闹的情况,年级严抓常规,值日,上操,眼操,班校会等每项工作都极其认真.同时老师注意严格要求加上引导.

2, 初二高二 关键词"分化", 对策: 引导,

初二高二的学生处在分化关键期,二年级班主任的变动比较大,初二(1),初二(4),高二(1),高二(4)班,新老班主任的工作热情都非常高,制定班规,提出新的要求,民主讨论,提倡自我管理,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同学与家长沟通建立感情.耐心细致的做好个别生的工作.老师们在狠常规管理的基础上,抓学习环节——作业,听讲,落实,辅导.

3, 初三高三 关键词"学业紧张" 对策:激斗志,

学生日常管理习惯养成,违纪问题不多,工作重点是年级针对毕业班特点统筹规划,初三重点在提高成绩,高三重点做考学分层和目标设定.

初三——经过两年养成教育,常规已经非常稳定,借用整个年级集体入团的东风调动学生努力,学习氛围营造卓有成效,学生都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不学习学生很少.初三主任杨老师也可以算临危受命,接管初三年级,初三(1)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自从付老师接管后,有了很大的变化,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高三年级坚持严格的常规管理是良好学习环境的保障,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针对学生基础差,信心不足的情况,老师们通过分层指导,记事本谈话,个别生的心理辅导,学习小组的团队力量等,帮助学生落实各科学习目标.

各年级的工作可以体现出三个特点

年级教师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抓常规重养成;用心工作勤思考.

1,年级教师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每一个年级组都像一个温馨,和睦,奋进的大家庭,在年级主任的领导下,遇事大家共同商量,献计献策,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初一年级去历代帝王庙,筹备阶段,郭老师拟出计划,拿到年级进行讨论,对于出行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如行程的设计,安排专人照顾和负责随班就读生和问题学生.

新的年级组建,新的班主任上任,在年级主任和有经验的教师, 带,帮,指导下,统一要求,统一备课.顺利完成了入学教育,建立班规,适应新的学校,新的学习要求,家校沟通的过程.

2,抓常规重养成;从起始年级到毕业年级,每位老师都把一日常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抓不懈.事实证明,抓常规是班级建设良好学风,班风的基础.几点到校,晨读的安排,上课的要求,下课的要求,眼操的要求,课间操的要求,用餐的要求,午禁的要求,体育活动的要求,离校的要求,礼貌的要求,仪表的要求等等.大部分的班级都建立了记事本,不仅仅只是记作业更是学生,家长,老师的沟通的桥梁 ,初一(3)班杜老师要求的作业袋,高一年级的学科袋.初三(1)班讲台上写着各科的名条.高一(3)班课桌内课本,用具整齐的码放.无论是初一高一的养成教育,二年级的稳定工作,还是毕业班的学风培养,抓常规都是非常有成效的.

3,用心工作

在班级建设上,在学生问题解决中,在学习推进中,老师们根据学生情况想出了各种

办法.

初一(1)成立读书社,同时权利下放培养班干部,建立好的学风.

初一(2)对随班就读学生建立互助组,立规养习,卫生,晨读工作都是非常好的.

初一(3)班提出学生一日要求,晨检要求,课前要求,课后要求,课间要求,卫生值日要求.

初一(4)班人人确立学习目标,建立班级公约,每位同学都签字认可.

初二(1)设计"量化评比表"进行规范,发挥导向标的作用.

初二(2)延续着"光荣榜", "黑名单"的工作

初二(3)要创造机会,去表扬学生,积极鼓励,不吝啬表扬.

初二(4)搞班级比赛,进行评优会,鼓励为主,提倡超越自己.

初三年级杨丽丽杨主任根据年级的整体情况,在年级管理教学上分三步走,一步稳定课堂和安静,二步找到和调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三步是每个学生和家长找到适合目标大步提高原有成绩.德育分三步走,一步摸清学生思想,二步纠正学生思想,三步让学生主动向正确方向思考

初三(1)值日进行分工合作——个人承包责任制,已有成果

初三(2)改进,落实"一帮一"互助组,每周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谈心及时了解情况,予以鼓励.

初三(3)分层谈话,及时鼓励,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学习方法的问题,成立学习型小组,上课座位靠近.记事本的应用比较成熟,学校,家庭教育不留缝隙.

初三(4)利用飞信与家长联系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和赞同,把所教的2个班分成a,b,c层,利用课余时间重新组班上课.

高一年级,

1.问题:任课教师与家长沟通,及解决周末默写,听写作业收缴难

对策:利用记事本.班主任在一周内养成家长每晚在记事本上签字的习惯,任课教师让学生把明确的作业要求记在记事本上,家长重点检查自己该完成的工作.任课教师还可通过记事本与学生,家长沟通.

高一(1)完善卫生制度,德育管理量化

高一(2)民主分工,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不仅树立威信,同时也是能力的增长.

高一(3)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分层次,分批与家长沟通,分别引导.

高一(4)建立值日班长和值周日志,记事本,作业,纪律,改错,做操每天总结.抓常规促养成.

高二(1)班委会的选拔:民主选举——班长组阁制

班委会议出班级管理规则,给予足够的权利和施展空间.

高二(2)创设学习型环境,鼓励学生辨别是非,独立思考,鼓励探讨,同伴互助.

高二(3)创设班级正确舆论,增强班级凝聚力.

高二(4)精心培养班干部,经常与学生谈心,营造和谐,轻松,快乐的班级气氛,部分同学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高三(1) 落实常规,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

高三(2)关注细节,以身作则,形成规矩,随时反思,勤于沟通,虚心学习.

高三(3)创设良好的班风定会形成优秀的学风.

各年级在自己的楼道内都出了墙报,展示年级的,班级的,学科的,我想更多的是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兴趣,培养自信.

第二部分:卫生,晨读

1,卫生

在全体班主任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卫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操场无包装袋,水瓶了,楼道内无废纸,午饭后无遗洒物,班内干净整齐的桌椅,地面撴的一尘不染,打扫用具排放整齐,前后板槽无粉笔末,前后门的玻璃擦拭的也非常干净.有的班主任也把教室的玻璃也擦干净了,真是非常的辛苦.

初一年级由生活委员负责值日安排,督促,分工明确,一日三扫,教师检查

初二年级1班值日投入的学生较多,提高效率,设计利用量化表.2班,值日规定了时间内容,并且自己维护自己周围的卫生.3班值日生采用自由组合形式,值日配合比较默契.4班值日生专人专职,自己负责自己周围的卫生.

初三年级更多的强调全体同学的作用,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1,4班索性去掉了垃圾桶,也少了卫生死角.

高一年级,落实标准,明确分工,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有奖惩.

二年级1班从源头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2,3班重点部位专人负责,4班采用奖励机制,鼓励大家把值日做好.

高三年级1班逐级负责,下一级对上一级负责.2班首先让学生明白常规管理是学习优秀的保障,采用奖励机制,鼓励大家把值日做好.3班理科班,感觉粗线条在韩老师手把手的调教下,班内的环境有了质的变化.

2,晨读

绝大部分的班级都是7:40之前到校,到班后,没有大声喧哗,没有乱走动的现象,班主任也提前到班,指导检查着值日,交作业,晨读内容及效率等工作.

初一年级1班进班后直接交作业, 2班7:30教师查卫生, 3班,每个学生的作业放在作业袋中,作业放在每组的第一桌,

初二年级7:45之前墩地,交作业晨读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安排,每天的内容类型相对固定.3班有英语,语文晨读,还有数学测验.

初三年级1班两极分化严重,采用自由读不分科.个别生规定内容.

高一年级安排各科课代表或由科任教师带领晨读.

高二年级由班委,团委讨论后大家同意,安排好晨读,鼓励自主晨读教师监督.

高三年级安排相对固定的英语,语文内容,鼓励自主晨读,培养良好习惯.3班坚持每天做一道题

第三部分,回顾这学期到现在的活动

初一,高一,高二年级进行军训;

开学典礼

庆祝教师节大会

配合体育组完成体育节的工作,课间操评比工作.

制定班级卫生检查条例,启动美丽校园活动.征集文明用语,卫生检查颁发流动红旗.

科技节:

开幕式

初一年级参观历代帝王庙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南海子亲近自然,感受环保.初二年级参观科技馆感受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离队建团)

比赛:

初中年级的科幻画比赛

初一年级电子比赛,机器人比赛

初三年级创新大赛

高二年级科技论文比赛

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成功举办了家长开放日.

第4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一、加强机制建设,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一)规划先行,全域推进

近年来,成都市教育局制定和实施了《成都市教育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年)》、《成都教育充分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成都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方案》,在全国率先制定和试行《区(市)县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教育部专家组高度评价:成都市构建《成都市区(市)县推进教育国际化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不仅对于成都市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国际化水平也会产生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二)优化服务,筑巢引凤

加快“筑巢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教育服务承载力。2011年,向教育部成功申报乐盟国际学校(成都)并获得办学批准。目前,乐盟国际学校(成都)、成都爱思瑟国际学校等3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其他相关学校共招收1092名外籍人士子女。同时,成都市积极支持和鼓励本地学校为外籍人员子女创造随班就读的条件,切实解决外籍人士来蓉兴业投资的后顾之忧。此外,成都市鼓励区(市)县高质量、成批次、多模式引进外籍教师达561名,实现了外籍教师跨区域和跨学校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对外开放程度。

(三)留学成都,走向世界

成都市创新开展留学成都计划和出国留学服务。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成都分中心自2013年4月挂牌成立以来,开展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服务共计767件,满意度达到100%。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蓉留学,成都市设立了“成都市-四川大学来蓉留学奖学金”与“成都市国际友城留学生奖学金”,另外,还通过吸引知名企业来蓉开展留学奖学金服务,鼓励成都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深造。2013年9月,成都市石室中学国际部江蝶同学荣获“怡和奖学金”(英国怡和集团为考上牛津、剑桥大学的优秀学生提供100万元人民币奖学金),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2013年,全市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国外正规高校录取人数达1005人,比2012年同期增长20.2%。其中,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录取学生247人,较2012年增长24.7%。

二、加快推进“五化”,成都教育与世界日趋接轨

近年来,成都市教育局着力加快推进“五化”:办学理念国际化、课程资源国际化、师资生源国际化、教育合作国际化、评价标准国际化。通过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板块分别侧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国外高中优质课程融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教育国际化培训、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优质资源引进工作,其成效明显。

(一)国际培训渐成模式

成都市教育局加强组织和实施了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国际化培训,构建起“基地渐进、双向驱进、分步推进、圈层并进、评估跟进”的教育国际化培训体系,初步形成“成都模式”。截至目前,成都市教育局与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芬兰、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4家教育合作关系,创设8个教师国际化培训基地,202所中小学与境外学校缔结为姊妹校。2013年,全市海内外师生交流互访达19725人次,较2012年增长39.6%。其中,组织校(园)长、骨干教师出国(境)培训达2783人次,较2012年增长119.8%。此外,参加境内国际化培训达12059人次,较2012年同比增长21%。2013年11月,成都市教育局荣获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颁发的“促进教师创新应用信息通讯技术提升教学能力项目(优创项目)最佳促进奖”。

(二)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渗透

成都市通过“引进、融合、开发”等策略系统提升区域课程的国际化水平,自主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教材,向国外友好学校输出“草堂教室”“巴金课堂”“熊猫课堂”等世界课堂计划,构建起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武侯区成为全国首个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命名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实验区”。同时,成都市教育局加大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储备和外派力度,全市组织了100余名教师参加国际汉语推广教师储备培训,先后有30余名教师被国家汉办和国务院侨办选派到国外任教。成都大学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举办的孔子学院招收了300余名美国学生,积极传递了中国及成都文化。

(三)引进资源,扶特育优

目前,成都市引进国际优质资源,举办国外课程班和特色项目35个,成功引进英国哈罗公学、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等12个优质教育合作项目。在高新区、都江堰市、成都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区县,同学校合作建立成都哈罗公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都江堰工作站、英国伦敦工商会LCCI国际课程教学中心、新加坡学生海外(成都)研习中心、英国汽车工业协会IMI成都认证中心、中德成都威斯巴登国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人才培养标准比肩国际,对标一流,使学生在“家门”也能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举办高水平国际论坛,成都教育日益扩大影响

(一)专家首肯,成都示范

自2010年以来,成都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建立了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已成功举办了三届都江堰国际论坛和两届亚洲教育论坛,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及教育业界的高度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曾经出席了2011都江堰国际论坛并在开幕式上致辞。2013年6月,伊琳娜·博科娃再度来到成都出席“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多次提及对成都及成都教育的美好印象和愿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的项目官员、教育专家盛赞都江堰国际论坛颇具“成都示范”。

(二)共识,影响世界

第5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5-0006-04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遇到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认真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重心,以加大投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保障,努力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具体来说,就是要围绕一个目标,贯彻五大理念,突出六个重点。

一、围绕一个目标,就是办好公平普惠、优质多样、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底线要求,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办学要素的最大效益,努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方新型关系,不断激发改革发展活力。把人民满意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落实五大理念,就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体制机制,调动各方教育积极性,激发全社会教育活力。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当前与长远、内部与外部等多重关系,推动基础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区域、城乡教育相协调,基础教育内外部横向沟通、纵向衔接。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加快完善绿色指标体系,把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纳入教育标准,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和生命教育,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区域联动、城乡一体、校校协同、科教结合,深化与社会联系互动,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办出中国特色、江苏特点、世界水平的基础教育。更加关注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学生,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更多的关爱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三、突出六个重点,就是扩资源、促公平、调结构、提质量、抓改革、强保障

第一,扩资源。根据城镇化发展、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流动实际,科学预测区域学龄人口变动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确保充足的教育供给。学前教育方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每1~1.5万常住人口至少设置1所幼儿园。重点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完善幼儿园园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确保每一所农村幼儿园都达到办园标准。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应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U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面,探索建立服务区制度,逐步实现就近入园。义务教育方面,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推行“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对生源增加较多、随迁子女较多的地方,在扩展中小学建设用地、调剂教师编制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其扩充教育资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扩充教育资源或学校建设的主要矛盾往往不是资金问题,用地指标、教师编制成为其制约瓶颈。针对用地指标限制,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划,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并严格实施,不随意变更。针对教师补充问题,在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大背景下,采用政府购买岗位的方式,不断缩小编内编外教师待遇差距,逐步解决部分地区师资短缺问题。

第二,促公平。切实落实教育公平基本教育政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教育差距,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改善乡镇以下幼儿园(办园点)条件。健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二是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基础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健全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薄弱地区、城市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提高教育支援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三是缩小校际差距。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严格控制大班额、大校额现象,建立办学标准监测制度,到2020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鼓励以集团化办学、举办分校、委托管理、建立学校联盟、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方式扶持薄弱学校。四是缩小群体差距。深入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和“送教上门”服务,实现特殊教育“零拒绝”和“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健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保障机制,坚持以流入地政府负责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将常住人口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加大对生源流入较多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坚持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的原则,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大教育帮扶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在保证资助覆盖面的同时逐步提高资助标准。

第三,调结构。强化战略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调整优化基础教育结构,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一是完善教育供给结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群体教育需求,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化特点、满足学生兴趣发展、契合社会需要的多样化教育供给机制。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促进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意见,促进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发展。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选择。二是调整学校布局结构。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生源状况,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中小学、幼儿园。在规划学校布局时,要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对接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处理好资源使用效益与方便学生上学之间的关系,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办园点),避免学生家庭和学校距离过远的现象,妥善解决学生租住学校周边房屋、家长陪读等带来的安全隐患、家庭教育支出增加问题。三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针对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实行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订单式培养,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引导音体美专业师范生到农村支教、走教。针对城乡教师结构性差异问题,深入推进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建立符合乡村教师特点的职称评聘办法,保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总体平衡。针对部分学段的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继续开展男幼儿教师免费培养工作,采取特殊政策加大男教师培养力度。

第四,提质量。坚持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实现“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一是持续扩大优质资源。构建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到2020年,优质幼儿园占比达90%以上,县域内农村和城镇、公办园和民办园的优质比例大体相当。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以师资均衡破解择校难题,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聘校用”,促进县域义务教育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公开化。坚持适度规模办学,加强优质高中建设,到2020年,所有普通高中均达到省优质标准,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普通高中。围绕提高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个性差异,努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和体育艺术“2+1”工程,广泛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强化“以文化人”,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文化育人功能。三是加快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全省统一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改进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符合江苏省情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以推进科学保教为导向,建立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指导服务机制;以推进优质均衡为目标,进一步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以实施新方案、执行新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为方向,探索普通高中课程教学质量监测。

第五,抓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一是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县级统筹、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注重发挥乡镇参与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的作用;完善市县统筹规划建设、学校自主发展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设区市中心城区普通高中逐步由设区市统一举办管理。二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建设,构建符合国家要求、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营造独立思考、互动交流、激励创新的教学环境。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和拓展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加快形成科研兴教、科学学习、科技推动的江苏基础教育新常态。注重因材施教,推行分层教学,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行的管理制度。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外、校外活动,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未来智慧课堂的新型教W模式和实现途径。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深度融合,打造泛在化学习环境,构建以网络学习空间为支撑的多终端、自主性、个性化的新型学习模式。三是改革教育评价机制。突破单一依靠考试、分数进行评价的传统方式,探索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价,推动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成人成才。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调整优化中考科目和时间安排,探索部分科目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改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机制。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行普通高校基于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规范普通高中引进国际课程,鼓励中小学以姊妹校等形式与国外中小学结对并开展师生交流,依托孔子课堂、中小学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开展友好交往,鼓励幼儿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幼教理念和方法。健全中小学教师参加境外培训进修制度,逐步扩大研修规模。

第6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一、美国特殊教育教师准备的特征

(一)聚焦全纳与文化多样性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和要求人权平等的国家,有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学生多样性成就了特殊教育教师准备的多样性。集体和睦共处,人人有权参与,共同互助合作,满足不同需求,这是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全纳教育的出发点是相信受教育是所有人的基本权利,也是维系社会正义的基础,其核心是忠实的把教育看做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在许多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项目中,都将全纳或文化多样性作为项目的主题,讨论了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学习全纳教育和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明确指出多样性应该包括残疾儿童、多元文化和语言需要。

(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是教师准备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评估方法包括直接评估法(例如,观察教学表现)和间接评估法(例如,学生满意度、教师教育项目的教师认知和教师合作)。许多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项目有评估实习教师课堂表现的观测机制。当用直接评估法时通常会结合一些影响教师教育项目的间接评估法。例如,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师用以下几项来评估:(a)直接观察实习教师,(b)由监督者评判实习教师的能力,(c)来自监督人员对实习教师与初任教师的比较调查,(d)初任教师的表现评估数据,(e)实习教师的自我报告数据。

(三)合作教学

许多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项目都强调合作,但是他们在合作的方法上存在不同,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合作技能知识的不同;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学校与教师的合作;学生群体的合作或;前几项的结合。还有一些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项目主要集中在专业人士与家庭的合作和协商技能上。在许多教师准备案例中,并不描述合作的性质,而是把合作项目描述为活动策划。(四)丰富的实习经验在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项目报告中,教师描述了要提供丰富的实习经验和严格监督,在职业培训中与实践紧密结合。职前项目要求较早的实习经验、一学期或持续一年的学生教学工作。如何在职业培训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被集成在实地实习中。

二、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教师师资培养体系,改革教育方案,使教师准备等相关特征成为我国师资准备的重要内容

1.扩大教师知识研究的取向

在我国,教师知识是指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教师知识的分类和教师知识结构,我国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四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本体性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一个理论性支撑的作用;教师实践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起到一个实践指导作用。虽然教师知识的研究者一致认为教师知识的有无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但由于立场的不同,在教师应拥有何种知识上存在着分歧。总体而言,对教师知识的研究有三种取向,一是教师教学的知识基础的研究;二是教师实践知识的研究;三是教师情境知识的研究。通过对比中美特殊教育教师知识的取向以及结构和分类,可以看出美国特殊教育教师准备习惯从知识的认识论立场来研究储备教师知识,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准备习惯从知识的结构和分类来研究储备教师知识。然而特殊教育教师应拥有各类知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知识(知识量的要求),其知识还应表现为一定的结构性、具体性。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师的知识取向也要研究教师知识的结构和种类。

2.聚焦“随班就读”,着力发展全纳教育

随班就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取得均等教育机会的主要形式,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办学的一种主体形式。随班就读工作,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求加强同学间的互助和合作,这些理念与措施也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全纳教育的产生则要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全民教育”思潮。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全民教育要在短期内实现“满足每一个人基本学习需要”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而,主要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便率先受到了关注。全民教育希望首先通过对残疾人在内的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教育,来实施和推进全民教育的发展。我国随班就读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全纳教育模式。尽管我国随班就读在形式上与西方全纳教育一样是将特殊儿童置于普通教室,全纳教育背后的一些如平等、个性化、多元等西方的哲学观念以及适当、高质量的教育等原则在我国没有或很少得到强调。

3.强调合作教学

全纳教育理念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并通过教学使他们得到最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就必须加强合作,即教师和家长间的合作、教师与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美国和中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备中都运用了上述合作方式。但显然美国的合作教学的合作面更广,他们把合作作为一项技能而运用在合作教学中,不仅仅要做到合作,而且要知道怎样做到合作,做到更好合作的方法是什么。

4.规范实习时间

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以缓慢的速度进展着,怎样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各个学校培养师资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一些师范院校会给学生提供短时间的实习机会,但一般时间较短,最长为一个学期。还有一些院校只提供一些见习机会,学生没有真正的融入特殊儿童中去体会和学习。根据各个院校的不同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所拥有的实践经验也不尽相同。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备要求教师要有较早的实习经验,一学期或持续一年的学生教学工作。在实习中还要求把职业培训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教学中,做到职业培训和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师资培养情况,规范各阶段标准的实习时间,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特殊儿童中去体会和学习。

(二)完善支持体系,为教师准备提供保障

1.加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准备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得益于完备、健全的支持体系和丰富的资源。特殊教育教师准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策、资金、专业等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此同时,健全、完备的支持体系将为特殊教育教师准备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更广阔的空间。在我国,支持保障体系的欠缺限制了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工作的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此《纲要》只对特殊儿童的权利和利益的提出支持和保障,未提及特殊教育教师。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关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制度,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准备的保障机制。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2.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及学校的专业支持

培养教师是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共同使命和责任。近年来,虽然在一些发达城市会定期开展一些教师培训,以求最大限度地支持教师准备的发展,但相关的支持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殊教育不仅需要爱,更需要专业。因此除了要培养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确保每位特殊教育教师都能更专业的诊断、评估和干预每一位特殊儿童。

3.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认同

特殊教育教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角色,社会各界的误解和争议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准备最大的隐患。社会各界应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教师价值观,给予特殊教育教师积极的肯定与认同,使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在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中得到发展。

作者:苏鹏鹏 石学云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二)

一、多元的教育项目

RSP是ResourceSpecialProgram的缩写。RSP教室有专门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还有助理教师,他们不仅要辅导不同年级的学生,还要辅导不同的学科,更要跟不同的任课教师沟通,一天中还要定时进入各个常规班级为个别学生辅导,观察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以便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辅导。SDC是SpecialDayClass的缩写。参加该项目的学生是通过测试定性为患有智力障碍的学生,也有个别轻微自闭症者。他们独立为一个班,每班八人左右,专门配备有专业的教学教师、语言教师、助理教师等。学生跟常规班级学习的科目是一样的,但是进度要比常规班级慢,尤其是在数学方面,要落后常规班级一个学年的知识。他们集体教学的时间不多,大多是教师个别辅导,有些有语言障碍的学生,还要每天到语言教师那儿上课。在这些班级学习的学生中,有个别学生在某些科目上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比如说科学常识、社会、体育等学科,教师就会让他们进入该科目的常规班级学习,按照常规班级的进度学习。课后,SDC课程教师会跟常规班级的授课教师进行交流和反馈,看看该生是否能继续在常规班级中学习,跟踪其学习的情况。很显然,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能让这些有着某一方面特长的但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合作,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交和对话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参与合作的形式来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SH是SeverelyHandicapped的缩写,参加该项目的是有着严重智力或生理障碍的学生。他们中有严重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学生,也有脑瘫和多重残疾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也独立为一个班,一般每班有八人左右。由于这些学生在行动和精神方面有诸多不便,所以配备的教职人员也非常齐全,有言语病理学教师、作业疗法教师(OccupationalTherapy,简称0T)和物理疗法教师(PhysicalTherapy,简称PT)。另外,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还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表达能力、职业技能和体育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他们基本以个别辅导为主,所学的内容都是一些基本的知识。

二、专业的教师队伍

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有着各自的教育专业领域,不仅有上述已经提到的专业教学知识的教师,如言语病理学教师、作业疗法教师、物理疗法教师等,还有专门教一些在感官方面有生理缺陷学生的教师,如视力缺陷、听力缺陷或者有移动障碍的。这些教师有的是固定在一所学校里教学,有的是在两三所学校里兼职,还有的是游走在整个学区的几所学校中,轮换对学生进行辅导。搞特殊教育的教师都要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得也要经过一番复杂的程序。就拿我所接触的言语病理学教师MrsChangizi来说吧,她每周在两所学校里教学,周一至周三,她在Blandfore小学的RSP教室中授课,周四至周五,她在Alrodo初中的RSP和SH教室中授课。她主要担任学生的语言课程教师,也就是教学生如何清楚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要成为言语病理学家,她首先要在大学里完成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毕业以后,她要在医院的脑科部门实习六个月,然后在学校里跟岗工作六个月,最后要参加联邦政府举办的相关专业技能考试,才能拿到证书,成为正式的言语病理学教师。每学期,学区特殊教育管理部门都会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一般每学期四次,培训的内容都是一些相关理论和学法的培训。今年,美国将实施核心课程标准(CommonCoreStandard),学生们都要利用电脑进行考试。同样,特殊教育也有相对应的课程标准,学生们也要参加州立的统一学业测试。2013年的特殊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是利用ipad来进行授课。学区特教部门每两年还要对每名教师进行一次教学评估和谈话,对教师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指导。

三、敬业的职业精神

我所接触到的美国特教教师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高度的职业精神,非常地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在我看来,每天与这些特殊学生打交道,肯定是非常烦心且劳累的,因为要教会他们本领,就要付出比正常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一个内容往往要反复地教,反复地说,而结果也不一定就能令人满意。但是我所认识的每一位特教教师,都非常地阳光和乐观。我曾经问过一位任教SDC课程的Molly老师是否感到这份工作十分劳累。她笑着说:“没什么啊,我很享受这份工作,孩子们都很棒,我和他们在一起非常快乐。”每年当其他教师放暑假的时候,Molly老师还要继续上课,这些学生每天要从早上八点学到中午十二点,因为这些学生的学习就是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所以他们暑假里如果不上课的话,开学后肯定什么都不记得了。在与这些学生的相处中,我发现,Molly老师丝毫没有感到厌倦和痛苦,反而从中找到了快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还有一位教师,小小的身子背着bagpack,手里拎着一大堆东西,每天游走在整个学区,服务于周围五所学校,为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这位教师专门教一些在感官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视力缺陷、听力缺陷或者有移动障碍等,但是在与她的谈话中,我发现她只是不断地跟我说学生们的进步,丝毫没有露出疲倦,看得出她很享受这份工作所给她带来的成就感。

四、专业的个人计划

在美国,参加特殊教育项目的每个学生都会有专家、教师和家长根据他们的测试情况所制订的个人发展计划(IEP)。这种专业个人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首先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等,还有相关的家庭信息,如家庭情况、家长就职情况、母语情况等;其次是描述学生无法正常学习的原因。第二部分首先是描述学生的强项或者是兴趣是什么,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忧虑;其次是该生参加州际考试的各项分数,尤其是语言、历史、社会学科的分数,还有学生的认知、语言等能力的描述;最后是描述该生的学习技能,以及语言交流、手工、体育、社会交流、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第三部分是列举了该生需要参加的各项考试,如语言、数学、代数、科技、写作等,每一项都说明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多数测试是针对二至十一年级的,但是参加RSP、SDC或是SH项目的学生的测试是针对三至七年级的,其中差异最大的就在数学上。这一部分还要求说明学生在参加测试时所需要的帮助,例如教师可以帮助读题,可以适当地延长时间,也可以由学生说教师写等。第四部分是说明学生无法参加加州统一测试(CST)的原因,以及为何运用CAPA(CaliforniaAlternatePerformanceAssessment)来进行测试的理由。假如该生既是参加RSP项目的学生,又是英语学习者,那么该计划中还有专门针对这些学生的一些内容,填写学生是否要母语支持,要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ELD学习方式,还有描述在他们参加ELD的测试时,需要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或是一对一考试,或是听力读两遍等。另外,还有计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例如,该生是否有阻碍其他人学习的行为,如果有的话,应特别采取何种干预策略支持。最后是与家长协商后制订的学生发展目标,一共有十个目标可以填写,有些家长会针对性地制订三至四个目标,而有些家长就会订十个目标。据RSP课程的教师讲,一般学生很难达成十个目标,但是家长希望孩子达成的目标越多越好。在学生的个人计划中还有会议记录,如对每次IEP会议参与人员的介绍,家长权利的表述,会议召开的目的阐述,学生学业情况介绍,学生学习需求的提出,以及目标的检验和制订等内容,这些都要记录在案。学生们平时的作业和测验试卷也附在了个人计划后,形成了一本学生学习的个人档案。

五、专业的学业评估

在个人计划实施一年后,学校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学生的学业情况有家长的检验,有州际的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指导,还有州际的统一测试,所以来不得半点表面功夫。每年学校会为每个学生组织一次IEP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心理教师、语言学教师、RSP课程教师、一般任课教师、校长,还有学生家长。IEP会议的主题是教师汇报学生是否达成去年所制订的个人目标,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针对学生目前的情况与家长一起讨论和制订下一年目标。我曾经参加过一次IEP会议,校长首先邀请家长说出对孩子最担忧的是什么?该生母亲表示,孩子的阅读水平很低,理解能力也很弱。接着,校长请各位教师谈谈,该生在校的表现是怎样的?首先,任课教师肯定了学生认真的态度以及友善的性格,也谈到了请班级中的学生来帮助她,但是就目前五年级所学的有关内容来说,该生还是无法跟上班级其他学生的步伐。然后,由RSP课程教师接着说,该生虽然身在五年级,但其实她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只相当于三年级,写作水平也很低;至于数学,她能背出乘法口诀,但是却无法应对有关钱和钟的问题,就算她做的题目己经是修改过的试题版本,但是她的水平还是远远低于基础水平。之后,语言学教师和心理学教师也谈了对学生其他问题的看法。会议最后就是与家长讨论学生的个人计划了,RSP课程教师将去年的计划呈现给家长,并且告诉家长该生去年的目标几乎都没有达成,今年这些基础性的目标还要再继续下去,并且根据她的具体情况,将明年的目标再细化一些。如果家长觉得没有意见的话,就签字认同,等待下一年的检验。特殊教育是美国教育中的重要一块,政府对它的资金投入非常大。常规的学生一年有5600美元的学习经费,而特殊教育的学生一年可能有八千美元左右的学习经费。当然这些经费里面包括了学校所产生的全部费用,如教师工资、设备维修、学生活动等。常规学生的经费主要来自学区的税收,一小部分来自联邦和州政府。而特殊教育经费的60%来自联邦政府,其余则来自州政府和学区,所以特殊教育的经费是有充分保障的,而且联邦政府对特殊教育专门立法,所以没有一个机构,没有一位教师敢于违反特殊教育的任何规定。美国的教育经费预算精打细算,小学里的教师都是包班制的,校长和教师都可以是两所学校共用的,但是对于特殊教育,他们决不含糊,有的学生要配备几个教师来帮助他,还有的学生要教师贴身进行辅导。假期工作的特教教师的工资也全部由联邦政府“买单”。由此可见,政府用在特殊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是不遗余力的。对于目前国内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来说,美国特殊教育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计对性地制订个人阶段性的目标,进行定期的评估,分层化地专业辅导等,而他们教师的专业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汪丽清 单位: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三)

一、特殊教育需要评估中家长参与的内容

(一)提供和获得相关信息

在对孩子采取相应措施前,学校应得到家长的同意。对于那些第一语言不是英语的家长,或者没有流利英语的儿童,地方教育局应提供手语翻译和适合的材料。学校应认真对待家长提供的信息,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家长表达出的担忧,对其保持敏感并及时做出回应。家长应提供关于孩子的各种信息,协助学校或者相关机构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正确的儿童发展计划;学校或相关机构做出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决定前,要通知并征得家长同意。

(二)参与制定并要求修改个别化教育计划(IEP)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EducationPlan/Project)时,和家长及儿童讨论是重要的一步。家长有权决定孩子是否参加个别化教育会议,有权拒绝接受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内容并要求修改。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个别化教育计划一年应至少检查两次。更为理想地是,它应该每学期检查一次或者对一些儿童来说更为频繁。理想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应保证检查的连续性。检查不一定必须是正式的,但一定要征求家长关于孩子进步的观点,并作为检查过程的一部分。当家长认为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不符合孩子的状况时,可以拒绝接受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内容,并要求学校修改个别化教育计划。

(三)请求并参与法定评估(Statutoryassessmen)t

当家长认为孩子的需求没有通过基于学校的干预得到满足,或需求很大以至于普通学校不能有效满足孩子时,可以请求进行法定评估。地方教育局必须执行这样一个请求,除非他们在最近六个月内进行过一次法定评估,或者他们通过检查证据推论出不需要进行法定评估(Statutoryassessment)。儿童请求进行法定评估后,地方教育局须在6周内决定是否进行法定评估,同时应马上联系家长,以便于:了解家长需求;确定学生学习参与程度和学校提供的特殊教育服务协议。地方教育局必须通知学生所在学校校长和家长进行法定评估的日期。如果家长没有提供必须的证据,地方教育局应向学校寻求关于孩子情况的书面证据,尤其是学校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评估,以及学校对已经提供的特殊教育服务的解释。地方教育局应对家长、学校和机构的评估请求进行连续性反应,并对是否确认书(statements)进行公开客观的评价。在考虑到所有可能的一般、特殊问题,并在法定期限内,地方教育局要尽快作出决定。如果地方教育局拒绝家长、学校或者机构进行法定评估的请求,家长有权向特殊教育需要法庭提出诉讼。地方教育局须确保家长了解他们诉讼的权利和提出诉讼的时间限制,同时应告知家长分歧解决服务和家长合作服务的可利用性。

(四)进行上诉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评估中,家长有上诉地方当局的权利。处理家长诉讼的机构有特殊教育需要和残疾法庭(SpecialEducationalNeedsandDisabilityTribunal,简称SENDIST)。当有下列情形之一:地方当局拒绝家长进行法定评估的请求;进行法定评估后,拒绝确认书(Statementsofspecialeducationalneeds);地方政府在6个月后没有进行重新评估,但拒绝家长或学校进行重新评估的请求;决定取消孩子的确认书时,家长可提讼。但家长提讼的时间限制是2个月。这一时间从地方政府向他们通知最终书面决定的时间算起。即使向法庭提出上诉后,家长应继续与地方当局合作处理这些问题。上诉经过法庭注册后,会向家长提供案件指导表格和出席表格。家长要在规定的日期前发送给法庭相关信息。法庭告知地方当局家长的申诉后,地方当局须在32个工作日内做出反应。如果地方当局同意改变确认书的内容,且家长对此满意,可以选择撤诉或要求地方当局以家长同意的方式改变确认书。听证会由一位主席、两位在特殊教育方面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组成。听证会结束10天左右,法庭会寄给家长和地方当局相关决定及原因,地方当局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执行这个决定。如果家长对法庭决定不满,还可向上一级法庭提出申诉,但要事先得到本次申诉法庭的允许。[5]为保证家长能有效行使该项权利,英国法律部门专门为家长了指导手册。向家长详介绍了上诉的时间、内容、提讼所须的材料、诉讼案件的处理过程等各方面的信息。使家长能够切实有效地行使该权利,保障孩子的特殊教育需要。

二、家长参与的主要特点

(一)家长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并存

法律赋予有特殊需要儿童家长参与评估的权利和相应义务。英国关于家长参与的法律规定详细而全面,顾及到了评估中的各个方面,同时还充分考虑特殊家长群体的需求,对不能通过常规方法进行沟通的家长提供各种服务,确保其可获得各种信息以行使权利。但现存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家长认为现存特殊教育方面的规定令人费解,不能有效反映他们的生活现状。这和家庭多种不利因素结合在一起,给家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提高家长参与的信心,扩大家长影响,充分发挥家长作用,英国教育部在最新的绿皮书里强调,地方当局及其他服务机构要清晰地向家庭传达可享有的服务和提供者;家长可以选择学校;如果地方当局和家长意见不一致,可首先进行调节,用相对温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非直接进行上诉。

(二)家长参与的专业性

特殊教育需要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工作,为保证家长参与的有效性,专业家长合作服务机构的支持非常重要。1994年,家长合作计划就已经存在,但2001年《特殊教育需要和残疾法案》颁布后,地方当局有责任确保家长可以获得家长合作服务(parentspartnershipservice,简称PPS)。地方当局对家长合作服务的标准、资金、资源、管理和监督负责,但并未规定其必须亲自提供家长合作服务。家长合作服务主要有三种模式:内部提供(In-houseprovision)、外包式(out-sourced)和混合式。据英国对全国家长合作服务的调查显示,家长合作服务在人员、资金、服务水平、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服务水平和它们获得的资助有很大关系。多数家长合作服务的监督和评估方式是自评,有少部分是通过家长满意度调查进行评估,且评估主要是总结性的,而非形成性的。但评估获得的数据难以发挥其真正的反馈作用,不能有效影响资金、政策或未来目标。地方当局和家长合作服务在信息分享方面也存在困难。基于出现的各种问题,该报告提出了许多建议:家长合作服务应加强对影响的评估;加强地方当局和家长合作服务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评估数据的价值等。

(三)家长参与中分歧解决的规范性

家长参与特殊教育需要评估时,可能会和专业工作者产生分歧。《特殊教育需要评估和实施章程》规定教育局必须做好准备,以避免或解决政府和儿童家长关于地方教育局和学校在履行其义务时的分歧。地方政府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分歧产生,并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分歧,地方教育局可以把家长合作服务作为防止争议发生的主要方法。所有地方教育局须提供分歧解决服务,并向家长、学校等通知该服务的可利用性,且以书面形式通知家长分歧解决服务对其诉讼的法定权利没有影响。分歧的解决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情况。非正式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家长合作服务的协商,此种方式可降低成本,使分歧解决快速有效。当非正式解决方法无效时,家长可上诉到法庭,遵守相应法律规定,进入正式的法庭诉讼程序。分歧的及时解决能够防止长期问题的产生,特别是非正式的分歧解决方法,降低了特殊教育需要法庭诉讼的数量,有利于建立家长和各机构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同时提高家长参与特殊教育的信心。分歧解决的目的并非分配职责,而是基于孩子的最大利益,使争议各方尽快达成一致意见。

三、对我国家长参与特殊教育评估的启示

综上所述,英国特殊教育需要评估中提供多种支持以保证家长参与,对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有特殊儿童的发展和潜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如家长和儿童的有关特殊教育需求的意愿未被充分尊重,家长抱怨和专家沟通困难;法定评估的官僚化,巨大的开支和漫长的评估过程,对家长需要反应不够迅速等。结合英国特殊教育需要评估中家长参与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家长参与评估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加强特殊教育立法,保障家长的参与权

在现代社会,要真正实现残疾儿童的教育权,法律(包括强制的执行)是最有效的手段。刘全礼在《中国特殊教育中的四个问题》中提出法律方面的问题是法律不全、无良法可依和执法不严。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对鉴定评估的立法工作,可以使评估过程有法可依。家长应作为平等的合作者参与特殊教育评估,家长的权利应有相应的法律予以保障。一些学者指出,我国大陆现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内容还比较空洞,可操作性不强,弹性大,一些重要的方面或环节如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别、评估,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并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因此,加强特殊教育立法,保证家长参与的权利刻不容缓。对家长参与权利的规定要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可操作性和适当的弹性,使家长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参与特殊教育需要的评估。当家长法定的参与权受到损害,应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程序,使家长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参与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地区差异很大,不仅农村地区和城市有差异,东、西部也有差异。成绩的取得和问题的存在与民间文化的变化或某些要素关系密切。各种不正确的影响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观念还广泛存在。许多家长对残疾儿童或者残疾儿童的教育无知、怀疑;读书无用论盛行;男女有别论影响女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在目前状况下,急需改变家长种种错误的观念。除必须的法制建设外,还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改变种种不正确的文化观念,唤醒家长的参与意识,形成对特殊教育的正确观念。各种专业的支持服务机构可以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相关培训,对家长进行教育,使其意识到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孩子的评估工作中。

第7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这次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我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区委、区政府对这次会议很重视。稍后,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同志,市教育局局长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实践工作。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过去五年全区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区先后荣获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区教育局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教育已经成为市中区的一个品牌和一张名片。全区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教育初步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自2002年4月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以来,在“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市中优质教育,为孩子未来奠基”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不断加大教育改革和投入力度,全区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在辖区65所学校中,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18所,省教学示范学校3所,省电教示范学校19所,省科普示范学校7所,省级绿色学校7所,市课改先进单位10所,具有接受外国学生资格的学校10所;在辖区82所幼儿园中,省示范幼儿园达到17所,省十佳幼儿园3所,市十佳幼儿园6所。

二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普及程度、教育教学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在全市率先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并投入2980万元,新建、改建农村校舍3万平方米。同时,幼教、特教、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公平得到有效落实,我区评为全省民族教育先进集体,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先进单位。

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教师素质工程和教师发展工程,在全市首创以“学科首席教师”和“首席班主任”为龙头的“双首席”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知名教师。其中,433人被确定为国家和省、市级骨干教师,500人先后荣获市级以上政府授予的荣誉称号。

四是教育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面落实和理顺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全区教职工工资统一发放和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上划。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促进了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区实际,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立德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完善设施,优化环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均衡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建设体系完善、布局合理、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区。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坚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加快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学校和教师正确处理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让素质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在各学科课程中。坚持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克服单纯以分数或升学率衡量教育质量的倾向,把品德、智力、知识、能力统一纳入学生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坚持德育为先,努力构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进一步把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区直有关部门及各街道、社区要主动与学校联手,加强校外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关工委、家长学校和老干部、老教师讲师团的作用,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三)规范办学行为,积极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严格按照“三个全面”、“三个还给”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规范课程、课时、作业量、作息时间和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综合考察学校和教师的评估、监测机制,引导学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办学施教。审计、监察、物价等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规定,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加强对学校收费、专项资金使用和基本建设等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审计。要大力推行教务公开,促进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努力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依法参与、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从教的良好局面。

(四)立足教育公平,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教育振兴行动,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设施和教师资源配置上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在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抓好新建小区学校建设;城建和教育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监督,确保学校与小区同步开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教育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依法保障经济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和弱势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继续完善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确保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五)紧扣社会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立足社会发展需要,广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大力发展职工技能培训、企业管理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为企业职工提高技能、转岗、分流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有效服务;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成教中心和村级业校建设,促进农科教结合,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提供服务。同时,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为普及科学、法律、文化知识和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教育服务。

(六)完善用人制度,精心打造一流教师队伍。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构建三个新机制:一是构建教师管理新机制。深入推进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尽快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积极营造能者上、庸者下、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环境。二是构建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通过建立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城区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逐步解决农村教师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三是构建教师培养培训新机制。大力实施名校长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省内知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富有开创精神的校长;推动以“首席教师”为龙头的教师梯次建设,培养一批政治坚定、师德优良、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七)加大教育投入,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把教育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政策,不断完善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力争达到省教育工作示范区新标准要求,并逐年递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实现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按城市标准统一拨付;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宣传、引导、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捐赠或出资办学,不断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

三、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素质教育这个重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落实教育责任,努力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8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关键词:香港;重度残疾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56-02

香港特殊教育的宗旨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使其能独立生活及适应社会。香港特区政府的现行政策,是尽量安排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童入读主流学校,让他们在普通学习环境中与普通学童相处和沟通,以接受全面的教育。

一、香港重度残疾儿童教育概况

香港共有特殊学校60所,分为视障儿童学校、听障儿童学校、肢体伤残儿童学校、轻度智障儿童学校、重度智障儿童学校、严重智障儿童学校、群育学校和医院学校八个类别。根据智障儿童的轻重程度,又划分为可教育类、可训练类、可养护类。重度残疾儿童学校有10所(其中5所为宗教办学),如明爱乐勤学校和灵实恩光学校。这两所学校均以6-18岁智商在25以下的重度智力障碍残疾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寄宿。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艺术、体育和德育等,高中还开设有计算机、科技与生活等课程,部分班级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自理课、辅导课和引导教育课等科目。学校教职工包括专职教师、治疗师、教育心理学家、社工、护士、助理和技师等。

二、香港特殊教育的原则

香港政府对经评估鉴别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制定了特殊教育原则,即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尽可能与普通儿童一视同仁,安排他们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对这些在普通班级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因他们的需要不同,会得到特殊的重点指导,因伤残情况而无法适应普通教育的儿童,不得已才安排进特殊学校就读[1]。特殊教育中心或特殊教育学校还提供巡回教学服务,就如何教育伤残学生,向普通学校教师提供意见。

三、香港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的特点

1.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确保学校运行

香港特殊教育学校,包括明爱乐勤和灵实恩光两所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其90%以上的运作经费均来源于政府拨款,仅有小部分经费通过社会募捐或相关基金提供,中、小学特殊教育均实现完全免费。教育局根据每个学校的学位安排服务人数并提供资助,不仅提供编制内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而且也为专职医疗人员、社会工作人员、护理人员及宿舍部人员提供工资待遇和补贴。同时,香港政府还为残疾儿童提供残疾补贴,根据残疾程度,标准从1200元/月-2400元/月不等,并为经济困难残疾儿童家庭提供困难津贴,基本解决了残疾儿童的教育和养护问题,解除了残疾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由于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在养护等方面需求比其他学校大,因此明爱乐勤学校的学生有36人,教职员工有50人,师生比约1:1.4;灵实恩光学校有学生104人,教职员工有110人,师生比约1:1.1,生均经费均为每年约20万港币。

2.参考美国课程,采用量体裁衣式教育方式

香港特殊学校多采用美国特殊教育课程,同时根据学生能力和需要,把校本课程作为教师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设计个别化课程的参考,各班级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再依据学生个别发展的需要并配合现有资源,发展生本及班本课程,并将治疗项目,如感统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视觉策略等融入课堂活动、日常生活流程和宿舍生活内,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式教育教学。为配合个别化教育的需要,学校除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外,还聘有其他各类工作人员,如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社会工作者、护理人员、宿舍部工作人员等。

3.注重运用有感光教育方法

为适应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的需要,多感光设施设备和课程在香港特殊学校得到广泛运用。灵实恩光学校以行为检查表(BPI)和Motivation Assessment Scale(MAS)来评估学生的行为种类及原因,发现有一半以上学童行为问题的主因与感觉有关。为此,学校设置了灵活、互动的感光室,运用声音光速、u-design等先进多媒体互动软件,并结合不同的方法来丰富多感官的训练手段。如水疗、音乐治疗和艺术治疗等,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香港在学校建筑设计和选材上别具心裁,通过不同的用料材质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该学校在新鸿基地产的协助下,在香港建立起首个感官花园,整个花园颜色鲜艳,设计对比分明,材料凹凸质感,结合学校先进的感觉统合治疗设备和课程,增强训练学生的感觉接收能力。

4.重视教师培训

香港政府制定了一个为期五年的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架构。从2007年起有系统地对全港中小学及特殊学校教师提供基础课程、高级课程和专题课程,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其中教师培训课程中的专题课程针对性很强,分为八项学习课程,即自闭症学生教育、智障学生教育、肢体伤残学生教育、注意力不足或过度活跃学生教育、视障学生教育、听障及言语障碍学生教育、中文科教师专题课程(特殊学习困难)、英文科教师专题课程(特殊学习困难)。除了教育局提供的特殊教育课程外,香港教育学院也开设了120小时的照顾不同学习需要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供教师选修。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是由教育局不定期举办的有关特殊教育发展的研讨会及经验分享会。灵实恩光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各项培训和参观活动。学校2009年还曾推行艺术治疗,并事先为员工举办有关讲座。

5.重视家长参与

明爱乐勤学校认为,当学校接收了一名残疾儿童,就等于接收了一个家庭,学校和家庭将密切协作为残疾儿童开展服务。同时,学校将与家长一道解决残疾儿童家庭中的问题,如住房和经济纠纷等。学校通过家长日、沟通会及信函等与家长沟通,并成立家职会,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义工工作,在学校的统一规定和整体安排下,家长为自己孩子服务的同时,也必须为班级的其他学生服务,做到一视同仁。例如伙食、衣着等方面不能在班上搞特殊、开小灶等,使家长成为照顾学生及协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力量。学校还专门安排家长休息室以及住宿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活动提供便利。灵实恩光学校成立了家职会,鼓励家长来做志工、义工和助教,筹办亲子和师生同乐活动,通过家长参与式教育教学,促进家庭与学校合作。

6.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香港注重发挥社工在残疾人施教和养护中的作用。社工不仅要处理学生有关事务,如处理及跟进学生个案及进行家访、安排新生收录及离校生转介、加强家长之间的联系及沟通等,而且同时也负责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协助安排及提供有关设施、联络其他特殊机构及(民间)团体。明爱乐勤学校欢迎周边社区居民和社会人士来校义务劳动、义务助学。有些议员夫人是学校的长期义工,每月都会到学校做义工,这样不仅传递爱心,而且有助于扩大特殊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和关心残疾儿童教育。

7.注重教学效果评估

香港特殊学校建立了常规化的教学评估机制,每学期均进行阶段评估和总评估,在学期末均进行全年教学检查,运用评估结果对教学和课程做出修订。在评估过程中,明爱乐勤学校采用多方参与的评估方式,学校教职工包括教师、专业评估人员、管理员、家长均参与到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当中。学校为学生建立了详细的学习历程档案,系统地记录学生学习历程、课外活动和学生日志等,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情况。

8.主动参与科研,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器材

明爱乐勤学校以自己学校为实验基地,与公司合作开展特殊教育课题研究,开发重度残疾儿童需要的器材和教学软件,公司将器材和软件推向市场来满足更多重度残疾儿童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仅仅参与科研和实验,不参与市场的利益分配。另外,明爱乐勤学校拥有自己的小型加工厂,学生需要的一些辅助器材,如桌椅、床、拐杖等都是由学校的教职工亲自动手制作的。这些辅助器材的制作标准不仅超过了政府的标准配置,而且依据学生需求制作的辅助器材在实用性方面更加贴合学生的需要。

四、启示

1.重视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香港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重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

2.优化重度残疾儿童教育学校的师资队伍

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教育,更多的是训练、治疗和康复。香港针对重度残疾儿童教育的特殊需求,合理配备学校教职员工和各类专业人员(包括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和心理治疗师等)的比例,保障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的正常教学与治疗康复训练等工作。

3.开展个性化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需求,为每个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包括学习、治疗、训练在内的课程表,实施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教学。

4.创设有利于重度残疾学生发展的环境

“学校协同家长给学生作适当的生涯规划,再搭配有效的生态评估与教学”[2],以促进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发展出最高潜能。同时加强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关心爱护残疾儿童,充分用好政策,积极争取全社会的广泛支持,疏通各种就业渠道,保障和拓展残疾学生的就业渠道,为残疾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方骏,熊贤君. 香港教育史[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47.

[2]彭霞光. 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 中国特殊教 育,2010(9):3-8.

第9篇: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有关精神,加快推进“三升一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构建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区域均衡和全民共享,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服务体系,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1.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按照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目标,不断强化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升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服务水平,为各类求职人员提供分类服务、自助服务、个、特色服务等四大服务。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工作平台服务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建设。深入开展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活动,启动充分就业乡镇(街道)创建。加强岗位开发,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2.积极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引导,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见习和实习制度。组织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推进月”活动,推进大学生创业创新,力争初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加大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积极培育社区就业服务组织,健全城镇“四个一”和农村“六个一”就业援助机制,实现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登记一名、援助一名、解决一名,全年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4100人。(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3.着力缓解企业招工难。探索建立就业失业信息动态监测机制,对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等相关信息全面监测,实现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实时流通。定期举办不同类型人力资源招聘会,积极为用工紧缺企业招聘各类人力资源搭建平台。建立40家稳岗扩员企业示范点,新增5家外省劳务合作基地。开展探索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大力开展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岗位能力提升培训、创业成功率提升培训,研究扩大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范围,全县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6000人,培训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8000人,培训高技能人才750人。(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4.深化创业促就业工作。巩固创建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五大体系建设,提炼适合本地的创建模式和工作机制,加强创业典型宣传,激发全民创业活力。大力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参照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的要求,创造性的开展创建工作。全年开展创业培训250人,培育优秀创业孵化基地20个,树立优秀创业示范基地20个,征集本土创业项目60个。(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5.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发展。全面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深入开展“彩虹计划“和小企业劳动合同专项行动。巩固规模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全面推进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机制,提高网格化监管水平。深入推进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体系建设,60%以上的规模企业和较大的事业单位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举报专查工作机制,促进各项监察执法行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劳动保障监察结案率巩固在96%以上。不断完善劳动争议办案规程和各项便民服务,简化办案手续、提高办案效率,劳动人事仲裁结案率巩固在92%以上。加大劳动争议案外调解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受理前、庭审前、庭审中和裁决前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二)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扩大社会保险参保面。以基本养老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为重点,积极推进五大基本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全县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6000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失业保险新增5500人,工伤保险新增4500人。着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力争全县45~60周岁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7.着力完善重大社会保险政策。积极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施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统筹制度,实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研究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研究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在预防失业、促进就业项目上的支出范围,大力推进工伤预防机制建设。动态调整社会保险待遇,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增加170元,同步提高精简退职人员等困难人员生活补助标准,逐步调整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待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水平。(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8.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建立社会保障卡系统,按时发放第一批社会保障卡,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在全市范围内持卡就医和刷卡结算。加快实现与省级社会保障卡信息平台的对接,扩大持卡参保人员跨地市享受医疗服务。2011年10月底基本完成基本医疗保险市域内异地就医联网工作,逐步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同时完成与省级异地就医平台对接,实现省内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工作,逐步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责任单位:县人力社保局)

9.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继续推进低保规范化建设,巩固“四个一百”成果,建立低保提标提补的落实机制,确保低保对象每人每月救助金额不低于60元,达到低保标准的55%以上。完善全程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9元。积极构建灾前防灾、灾中避灾、灾后救灾的综合性应急救助体系,完善县应急救助预案,开展村一级救灾信息员的培训和认定,推进村级避灾场所规范化建设,确保各乡镇或灾害易发区域至少建有1个规范化避灾场所。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启动县救助站管理用房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办理援助案件500件以上,逐步建立“12348”法律援助平台。(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残联、县司法局、县总工会)

10.努力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巩固五保供养水平,逐步提高集中供养标准,确保集中供养率在98%以上,加快推进4家农村敬老院向综合利中心转型升级。努力提升老龄工作水平,开展老年友好基层单位创建工作。新建农村“星光老年之家”20个,建设5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农村“银龄互助”工程,完善老年活动室、“星光老年之家”、老年协会等基层老年阵地长效管理机制。继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力争养老床位数增长10%以上。(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11.扎实开展福利和慈善工作。健全孤儿保障体系,推进孤残儿童财政专项补助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动态调整孤残儿童养育标准,提高孤儿基本生活和医疗康复保障水平。积极保障残疾人权益各项优惠政策,对1800名低保(含精神智力三、四级)、低保边缘重度残疾人全额发放低保金或低保补助金,为335名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助明、助听、助行等康复服务及拓展项目,对500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实施集中托养、日间照料或居家安养。(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残联)

12.着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县城镇住房保障以及解决其他住房困难家庭居住问题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2010—2012年)》,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2011年在中心城区启动保障性住房建设50万平方米;启动建设公共租赁住房7万平方米(其中,政府主导新建3.5万平方米、企业配建3.5万平方米);实施危旧房(4个老小区)改造15.67万平方米。继续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全年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6100户。继续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全县改造户数不少于300户。(责任单位:县建设局、县民政局)

(三)落实教改规划,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13.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积极构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学前教育的规范化和均衡化,以公办幼儿园建设为重点,改造提升农村幼儿园,接收配套建城区幼儿园,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建设一批规模适当、功能齐全、方便儿童入学的幼儿园,努力解决“入好园难”问题,不断形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学前教育网络。落实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确保生均公用经费达到200元。建设和改造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00%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等级幼儿园标准。加强教育督导,创建学前教育先进和达标镇6个;创建市农村幼儿园标准化教学点12个;创建省一、二级幼儿园3~4所。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88%,确保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以上。(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14.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和“三残”儿童入学率均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义务教育质量主要指标均超过市均水平。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全面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债务的基础上,确保义务教育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标准高于省定额标准。2011年,全县小学生均日常公用经费460元,初中生均日常公用经费660元,免费提供农村贫困中小学生爱心营养餐,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做到“应助尽助”。依托县培智学校和试点学校,有效实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满足“三残”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需求。切实抓好2011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开发区初中新建、龙山小学新建、李家巷小学迁建、一小迁建、四小扩建等重点建设项目。全县省标准化学校占总数比例达到93%以上。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完成6所学校校舍改造工程。改善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补充教师110名(幼儿教师30名);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完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小学、初中教师高学历比例和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增加名特优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数量。提升薄弱学校,完善城乡校际共建,选派10名建城区学校优秀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选派120名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促进农村学校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在县域内合理有序流动机制,鼓励支持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任教;增加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机会。(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15.促进职业教育优化发展。职教中心通过国家级改革示范学校复查验收,技工学校通过技师学院评估验收,申报省成人继续教育推进工程项目一个,林城、泗安成校申报市级区域性中心成校,新建1个市级先进实训基地、1个市级校外实习基地、1个市级品牌专业、1个市级校企合作职工培训基地、1个市级新农村农民培训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社区学院办学机制,推进乡镇成校向社区教育转轨,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继续实施中职学生奖学助学制度,落实中职学生1500元/生年补助,免除涉农专业学费,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水平。(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16.加快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都建有实验室和图书馆;计算机生机比达到6.5:1,多媒体班套比达到1:1,校园网覆盖率90%以上。构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网上阅卷、网上调查和网上报修等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实施完成多媒体进教室、塑胶运动场进乡(镇)学校、电脑和空调进教师办公室的农村学校“三进”工程。全面完成塑胶跑道进学校工程,完成14所中小学塑胶跑道改造任务。(责任单位:县教育局)

(四)深化体制改革,确保医改三年任务完成

17.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8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80元),参保率达95%以上;统筹区域内政策范围住院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门诊补偿比例达到门诊费用的20%以上。(责任单位:县卫生局、县发改委、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

18.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目录遴选监督管理,引导和规范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加大对基本药物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零差价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完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性定编工作,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责任单位:县卫生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编办)

19.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社区卫生内涵提升行动”,深化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乡镇(村)、标准化公共卫生科等创建工作,提高整体服务能力,提升基层群众的服务满意度。完善县级医院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结对帮扶机制,加大帮扶力度。(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20.加强卫生人才和科教工作。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继续实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加大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培养力度,加强人才引进,不断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创新思路,加大与省内高校合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卫校办学水平,卫校与温州医学院联合举办第二期研究生班。加强卫生接轨沪杭名院名科,实施靠大联大,强化县级医院龙头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大力推进县中医院肾内科、县妇保院围产医学科省县级龙头学科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21.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深入实施三大类12项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不低于人均25元,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扎实推进第三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工作,确保体检率累计达到60%以上。扩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覆盖面,提高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比例和质量。继续实施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切实抓好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等工作。(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22.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提升县级公立医院规模档次,积极推进三家县级公立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完善公立医院便民惠民服务措施,优化门诊诊疗流程,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推行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广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责任单位:县卫生局)

23.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认真组织实施生育关怀行动,全县新增“生育关怀.少生快富”项目1个。继续推进“生育关怀.青春健康”教育项目,全县90%以上的学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大力推进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增完成1个一类站,4个两类站的规范化建设任务。继续认真实施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别扶助、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困难户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补贴以及计划生育公益金等制度,预计需完成3500人左右的奖扶金、300人左右的特扶金、60户左右的计划生育公益金的发放任务以及150人左右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工作。深入推进“健康宝宝计划”,免费婚检率和孕前优生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全面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责任单位:县人口计生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

(五)加快设施建设,拓展基层文体服务网络

24.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县“乡乡建有文化站”的目标,加大推进力度,对文化站未达标的乡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力争到2011年底实现乡镇文化站全部达到1000平方米。加快文化馆新馆建设,继续做好图书馆开放工作,指导36个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继续发挥大剧院影城功能,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

25.丰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着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下乡项目,全年送戏48场以上,送电影2688场以上,送书2400册以上;培训100名以上农村文艺骨干,提升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打造“幸福周周演”、幸福乡村大舞台“百千万”工程等文化活动品牌,全年安排广场文化演出20场以上、文化下基层活动200场以上;开展乡镇广播站、行政村广播室建设,农户有线广播收听覆盖率达到100%。(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传媒集团)

26.加快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水木花都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酌情新建公益性青少年学生校外专门活动场所。开展“流动少年宫”进校园活动,全年举办不少于8场。进一步加大民工子女学校结对服务力度,关心关爱民工子女成长。(责任单位:团县委)

27.着力打造农村体育精品工程。深入开展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创建省级体育强镇2个,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个,省小康体育村不少于12个。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再延伸15个自然村。建设省村级体育俱乐部2个,市级社区体育俱乐部2个,市村级体育俱乐部2个。(责任单位:县体育局)

(六)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8.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加快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市场服务为一体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和完善“6581890”社区便民服务热线平台建设。深化和谐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用房管理和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有关机制,适时举办社区工作者论坛。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长效管理机制,开展星级创建活动,新建15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和2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县民政局)

29.进一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63.1公里通村联网公路建设、58.785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和8座桥梁加固与改造等农村公路完善工程。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和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解决1.1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乡镇自来水厂管理,不断提高供水能力,全面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完成合溪水库水源保护污水排放管道工程建设,完成“川气东送”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天然气和平门站、泗安站和30公里管网建设,推进天然气逐步向乡镇拓展延伸。(责任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建设局)

30.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配套管网建设70公里。推进中心城区垃圾分类和直运工作,逐步扩大垃圾分类在小区的覆盖。按照“富庶、洁美、文明、和谐”的要求,推进魅力乡村建设,完成1个乡镇整治、20个省级整治村建设任务,努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农户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75%以上。(责任单位:县农办、县建设局、县环保局、县卫生局)

31.提升农村信息邮电气象等服务。全面加快以村邮站和信报箱为主的建设步伐。力争2011年完成45个村邮站和7058个信报箱的建设和改造,扩大邮政普遍服务范围,对吴山乡进行空白乡镇邮政所补建;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100%的乡镇及100%以上行政村的3G网络覆盖;新增市级信息化示范村10个;农民信箱用户注册数达到5万户,规范率达95%以上;万村联网村级网站建站率达到100%。在2010年完成建站的基础上,进行一期村级信息培训,以完善村级网站的资料图片,规范率达50%以上;对全县有条件、要求入网的低保户按上级政策规定实施安装,并按政策规定对7967户低保户免除有线电视基本视听维护费,保障收看。加快气象公共服务建设,完善或增补灾害易发区2个乡镇区域站,新建2个现代园区监测站;建设数字化X波段天气雷达,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完善农村电子显示屏实时播报气象预警信息平台,完成防灾标准化乡镇(街道)4个,村(社区)81个,防雷示范村1个,完成协理员、乡镇干部、农业大户的培训,赠送千册科普图书、防雷图集、手册。(责任单位:县邮政局、县经信委、县农业局、县气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年度任务落实到位。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和部门联络员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责任单位要积极履行职能,落实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要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沟通,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各责任单位在按照实施计划展开各专项工作的同时,要重视加强沟通与协作,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均等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