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1篇: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盛建武初中数学名师教师工作坊研修,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为主题,以学习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研修与线下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个人研修与小组互助相结合;专家引领与自我研修相结合;专业考核与自我展示相结合等方式,集中解决数学课程教学关键问题,促进学员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学理观念、提高文本解读水平,为数学教师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全省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研修主题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主要研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教学;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案例研究等。

二、研修需求分析

1、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笮化”,重知识轻能力、重解题轻思想方法、重结论轻过程。二是理论与实践脱离,会说的不少,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不多。三是教学方式陈旧,轻教学重训练,刷题仍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

2、当前,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省、市、区都有“双减”文件与措施),教师迫切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负提质是关键)。

3、很多教师有自己发展的要求,需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提高自己,教师也有展示自己的要求,通过展示与同行同研共享,共同成长。

三、研修对象与时间

盛建武初中数学名师教师工作坊包括线上研修线下集中研修两部分,其中线上研修教师200人,根据线上研修考评情况选择100人参加线下集中研修。

工作坊线上研修时间:2021年8月20日至11月20日。集中线下研修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3天):2021年10月29日至31日,报到时间:2021年10月28日14:00—18:00。第二阶段(2天):2021年11月1日至15日,分组进行自我研修与展示,按地域分5个组进行。

四、研修目标与任务

1、引导参培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方法,开发主题式教学内容,改变教师教数学教材的行为习惯,提高数学课程教学效率。

2、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主题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容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思维,体验积极的情感态度,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2篇: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87-01

初中数学是初中生课程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基础性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积极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广大初中教师要积极加强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研究,切实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积极尝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因素相融合于一起,引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延伸到课堂教学中来,走出一条独具学生特色的生活化教学路子,引领学生在生活化教学实践中,化生涩、抽象而复杂的数学知识为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生活化事例,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身所处的“数学化生态环境”,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日常生活所蕴含的数学概念、原理与定律,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更加轻松、更加愉悦、更加高效地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紧密围绕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生活化知识体验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将心思聚焦于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地激发出独具创新性的数学思维,更加理性地感知知识的具体内含,更加积极自主地探究教学内容的核心意义,从而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促使课堂教学质量更高。多年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引领学生积极创设出紧贴学生经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那些非常熟悉化的生活场景中更加深刻地感受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原理、体悟数学规律与内涵,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中,引领学生注意观察木匠师傅在制作家具过程中,将不将所有钉子整整齐齐地钉成一排“直线”,而是将钉子钉成“七零八乱”的折线,这样的家具反而更加结实,这里面就潜藏着“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又如,摄影师们所采用的三角架支撑、自行车只要有一个支撑架……,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都是应用了“三角形稳定性”数学原理。如此,简易的生活化事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有力地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而且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与自身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熟悉感,也有助于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二、紧贴教学内容挖掘出生活事例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升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原本都是人类认为自然、探究生活所获得的知识积累,数学原理与规律与源于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所获得的规律性体验与总结。正所谓诸多数学教育教学专家学者所言,数学知识原本来自于人类现实生产生活,也应用于人类现实生产生活。因此,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切实积极落实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积极挖掘数学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事例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将抽象而生涩的数学问题与形象具体的生活现象关联起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感知数学原理的敏感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对于“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就文本本身来说,许多学生一听到这三个字就感到很难理解。为此,我引领学生的思维转向日常生活事例,对学生提问,“在人的鼻尖和嘴唇的‘人中穴’两点作一条直线,将人的脸划分为左右两部分,请问该两部分之间有什么关联特点?”问题一出,同学们的眼睛似乎变得更加闪亮,思维活动迅速被启动,于是七嘴八舌地说出,与人脸中线具有“一对一的关联关系”,由此将“轴对称”的核心内涵以非常口头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紧接着我对学生说:“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知识点的本质与内核。”并由此引领学生对“轴对称”这个数学概念进行讲解,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紧贴生活化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实际,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经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初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引领分析与解决日常生活化问题事例,让学生感知数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与自身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原理具有非常强的现实实用性,从而让学生产生较为强烈的好奇心、求知心与探究欲,继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迎合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思维开展学习,促使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得到保障,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就“成本、利润”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时,引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做生意”事例,某商人一支签字笔的批发进价是1元钱,而零售价定在1.2元,请问该商人成功销售1支签字笔的成本是多少?利润是多少?如果该商人一个月销售500支签字笔,他的成本又是多少?利润又是多少?通过这一现实生活化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明显加深,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综上,将生活化元素注入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促使学生更加鲜活地感知数学知识与原理,从而更加有效地化解数学知识认知的难度,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迎春.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小学学校管理・教学考研, 2014(7).

第3篇: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教学策略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无疑都是枯燥无味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数学枯燥、课堂氛围生硬,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数学。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运用数学思想,向学生传递数学思想,只是一味地、僵化地传授教材的书本知识,从而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死板。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方法,不断地探索学习,进而达到数学教学的要求。

1数学思想的定义和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1.1数学思想的定义:

数学思想是一种理论性的存在,是一种方法论,是从数学知识中进行总结归纳而来。数学思想中包括数学本质的、规律的知识,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知识来认识数学。总的来说,数学思想就是蕴藏在数学知识中的一种思想逻辑认识,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在数学学习中具有提携纲领,总结归纳的作用。学生掌握了数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数学知识更加具体,这样才能加速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从而在数学学习的时候得心应手。

1.2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是初中数学的核心和精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之后,从根本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我国传统的初中数学中,不管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过于陈旧和死板,不能满足当前新课程标背景下初中的数学教学目标。因此,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数学思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生掌握了初中数学思想,就能够最大程度低满足数学教学的需要。所以,在新课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

2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

2.1充分利用数学例题渗透数学思想: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会出现相应的例题。例题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充分掌握解题的方法,也希望教师通过例题能够为学生建立起数学思想意识。在对每一章节的例题进行讲解完毕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及时地归纳总结,进而让数学例题中的数学思想在学生的脑中得到深化,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除此之外,可以利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数学思想的分类,将各个数学思想整理成一个专题,让学生集中学习和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感受和思想的变化。比如在进行一类例题进行讲解之后,让学生对该例题的中心思想进行总结归纳,适时向学生提问,再通过学生做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将这种数学思想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从而有效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2.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由于数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通常来说,数学知识是晦涩难懂的,学生在接收这种知识的时候很容易因为自己的思路跟不上而导致丧失学习的信息,所以数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基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寻找突破口,着重注意数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比如在初中教材中,“函数与方程”就是一个难点和重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渗透数学思想,运用化归转化思想、整体思想以及类比思想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函数与方程”的学习方法。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教学中,都要时刻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使数学思想在学生的脑中形成固定的模式和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3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计划包括数学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在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数学思想的运用,要始终强调类比和化归思想。同时,在其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中也要进行适当的数学思想的渗透,使数学思想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到数学思想的影响。

结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初中数学教学有重大意义。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参与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2:102-103.

第4篇: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聚焦当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现状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于数学学科是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凌驾于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之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利用讲授的方法借助数学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这种培养方式其实就是渗透。

渗透模式是以渗透的方式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落实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相应学习领域及科目中。因此,渗透模式的出发点是各教育阶段、各领域及各学科,通过分析它们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将其融入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克服就题论题,死套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思路分析,寻求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紧紧抓住数学思想方法这一重要环节,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

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

1.巧借数学思想,培?B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而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则是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集中了大量的优秀例题和习题,蕴涵的数学思想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素养。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与训练,培养其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2.钻研教材,挖掘数学思想方法的核心素养

我们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从数学思维方法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数学核心素养是蕴含在数学思想方法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显性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由教师充分钻研教材中的重要例题、采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领悟才会见效。“钻研教材”是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习的前提。

例如九年级上3.1《圆》第一课时当中的例题:

如图,在A地往北80m的B处有一幢房,西100m的C处有一变电设施,在BC的中点D处有古建筑,因施工需要在A处进行一次爆破,为使房、变电设施、古建筑都不遭到破坏,问爆破影响面的半径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分析:爆破影响面大致是圆形,我发现这题可以使用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把问题归结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渗透了数学抽象和数学模型等核心素养。如果要使B、C、D三点都在圆外,只需三点当中与A点距离最近的点也在圆外就可以了,于是发现这题可以算出AB、AC和AD的长度,然后使半径小于当中最短的线段即可。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认真钻研教材当中的知识点,然后把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上适当的加以说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数学思想的运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模型、几何直观等数学核心素养。

3.组织教学,领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进行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实质,以便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进一步考虑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领悟、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某个数学思想方法。例如,3.4 《圆周角》的教学当中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的教学,本节课重点研究圆周角的概念以及圆周角定理,利用完全归纳法探索圆周角定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核心素养。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挖掘核心素养。首先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出发,提出问题:什么叫圆心角?图1中∠AOB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相关的性质?

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共同纠正评价,进一步明确: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圆心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然后我用多媒体展示在北京海洋馆里人们通过圆弧形玻璃窗AB观看窗内神奇的海底世界的图片,如图,同学甲站在圆心O的位置,同学乙站在正对着玻璃窗的靠墙的位置C,同学丙和丁分别站在其他靠墙的位置D和E。在学生理解题意后,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哪位同学的观赏角度最好吗?学生结合图形大胆猜想并设置一个悬念: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圆周角。

(2)归纳总结提升认识,领会核心素养。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归纳总结。

①顶点在圆上,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叫做圆周角;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②“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归纳、猜想、证明”是探究问题常用的策略;“从特殊到一般”是认识事物常用的数学方法;“分类讨论、转化”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

通过教师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就题论题,死套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思路分析,寻求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于是我认为,“组织教学”是学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习的核心。

(3)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融入核心素养。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不能很快地被人掌握,又由于数学思想方法是蕴含于各个知识点中,在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时,要由教师进行系统地研究,作出周密的安排。具体到某节课的教学,教师都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创设怎样的情况、提出怎样的问题、讲授怎样的内容、设计怎样的活动、安排怎样的练习等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学生自己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会他们所要学的知识和技能要由教师来“引导”。

例如,计算:1+3=?1+3+5=?1+3+5+7=?1+3+5+7+9=?并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在这道题的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相互合作交流,提供如下的帮助:列出一个点阵,用图形的直观来帮助学生进行猜想。这就是典型的把数量关系问题转化到图形中来完成的题型,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学生自然而然的对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在以后的解题当中主动尝试运用了。

数学思想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转化数学思想方法,养成核心素养。指的是教师、学生都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参与尤其重要,如果没能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决不会是成功的。

例如,有理数的分类可分成正数、零、负数,也可分整数、分数(小数)。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然后相互讨论,再板演的方式进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从中发现较简捷的解法。在这节课中,渗透了分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运用了运算律,使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达到正确、简捷的目的。学生通过讨论达到参与、交流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质疑、鼓励,起到了积极引导的作用。

三、取得的成效

《数学课程标准》中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无论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知识的归纳形成过程,还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知识的验证应用过程,教师作为合作者、引导者,都应该提供足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从事各种数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第5篇: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阅读能力;预习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学生不会学习,缺乏自学能力”是我们中学教师共同的心声。然而,日新月异的知识时代要求我们不但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自学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成为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众所周知,自学能力,自主学习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同样,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也是其学习数学学科的核心。因此,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首先就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对提升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提升行之有效的预习法。

一、数学阅读的特性及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数学阅读的特性

1、差异性

数学是由数字符号组成的最美诗篇。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指出:“数学不仅仅是由数学符号组成的学科”。可见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由数学语言组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学科。读者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必需了解不同符号所表达的含义、表达的内容,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数学所表达的思想。然而,读者数学基础知识、数学知识结构、数学理解能力程度不同,在理解上也是千差万别。

2、严密和严谨性

虽然,数学阅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其表达的含义只有一种正确。数学阅读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理解数学材料,所以需要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共同发挥作用。首先,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阅读,并进行合理分析,直至明白含义及其使用环境。其次,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和数学语言的整体表达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最后,数学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阅读同样需要学生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思考其中的数学内容,形成自己的数学观念,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数学思想。所以说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严谨的学科。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阅读具有差异性和严谨性。然而,缺乏数学阅读训练的同学则以较为低效的阅读方式理解数学材料,导致对数学思想理解上的偏差。由此可见,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极为重要。首先,初中生的思维以感性的方式为主,在其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的过程,通过培养其阅读能力促进理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尤为重要。其次,数学阅读的目的是明白数学思想,但数学阅读具有差异性,及时培养数学阅读能力能有效促进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再次,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和严谨的学科,阅读结果不容许有半点的偏差,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正确理解数学思想的前提。

二、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意义及步骤

(一)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意义

首先、温故知新。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已有的知识,重构知识的构架和体系。这也是奥苏贝尔所强调的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之一。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还可以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上课前补充欠缺内容,同时也为教师的“补差”找到一个切入点,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其次、提前感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新知识首要任务是了解所学内容的结构。学生通过有效预习,可以首先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内容和结构,为教师新知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再次、培养数学阅读能力。预习是一个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分析新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

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有效预习,能在温故知新、提前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夯实初中生数学素养。

(二)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步骤

有效的预习并非放羊式的学习,而是在教学目标下有章可循的过程。课前预习第一步:粗读。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通读本节内容两遍,大致了解即将学习内容;第二步:精读。自己不太理解的部分,这时需字字推敲、认真思考;第三步:有针对性地阅读。结合课前老师印发的自主学习目标,针对自己理解不足或重难点,有针对性地仔细阅读。第四步课后回顾性阅读。回顾性阅读是有效预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前阅读和课程讲习内容重难点的检查和反思。通过回顾性阅读可以有效解决先前预习的困惑,进一步夯实新学知识和知识结构。

三、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的具体预习方法

第6篇: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

案例是学科知识内容精髓的生动“代言”,是教材学习要求的有效“承载”,更是教师教学目标意图的重要“展现”。案例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案例教学看似对数学问题的讲解活动,实际需要综合多方面教学要素,结合学与教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施教,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工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案例教学的要求和标准随之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案例教学更关注学与教之间的互动,更关注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及情感情操的培树。笔者以为现行初中数学课堂之中的案例教学活动,将视野放置案例教学的整个全过程,渗透以生为本思想、体现能力培养是第一要务。鉴于上述感知,现简要论述对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案例教学活动的认识及思考。

一、教材要点要义融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针对性

案例教学是为数学教材教学服务,案例应是数学教材要义的深度概括体和集中展现体。数学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习对象巩固强化对所学数学知识、所获解析技能的认识和理解。初中数学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活动时,要将设计数学案例作为首要工程、基础性工作,把教学意图、教材内涵等融入数学案例之中,设计的数学案例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使初中生通过数学案例这一“镜子”窥探教材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及教学目标要求,从而让初中生获得更直观、更深刻的数学知识内容要义,感受更真切的数学教学目标要求。

如“等腰三角形”一节课案例教学时,教师在案例预设环节根据该节课“经历剪纸、折纸等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能够探索、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以往初中生在该节课学习认知中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如图所示,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等数学案例。该数学案例的意图是考查初中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利用情况。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上述针对性数学案例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初中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内涵,并对其使用注意事项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二、双向互动交流渗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案例教学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和重要环节,自然秉承数学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特性。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或学生“独自为阵”的单边个体行动,而是相互贯通、相互配合的协作互动活动。教师和学生只有深入其中,深刻互动、深度配合,才能实现学与教主体和主导特性的有效展现,才能使学与教活动效能的“最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体现互动特征,双向特性,将案例讲解的过程转化为师生互动的过程,组织初中生参与案例探析活动,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个体围绕案例的解题思路及解答方法等重点环节进行深入讨论、交流、沟通等,促使初中生更深入地思考、研析,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

问题:已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点A(-2,3)、B(m,-2).(1)求这两个函数关系式;(2)求该一次函数图像上到x轴的距离为5的点的坐标;(3)在这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某一支上任取点M(a1,b2)和点N(a1、b2),若a1

初中生个体之间感知问题条件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得到其认知体会:该问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关系,特别关于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

教师与初中生围绕解题要求,共同梳理题意条件关系和内涵,指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可以采用待定系数法、观察图像的方法予以解决。在解决第三小问时要充分考虑两个点所在象限的异同情况。

初中生自主思考探知得到解题思路,教师予以强调,初中生进行思路完善,开展解题活动,过程略。

三、主体参与探析纳入其中,体现案例教学的发展性

案例: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AC,BD、CE是高。求证:OB=OC;如果∠ABC=50°,求∠BOC的度数。

初中生解析:结合问题条件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可以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形式,求证得到OB=OC。要求∠BOC的度数,可以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求得∠A的度数,然后通过四边形ADOE的内角和得到∠DOE的度数,从而得到∠BOC的度数。

教师点评:该问题主要是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

初中生修正解题思路,得到其思路为: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可以先证明ABD和ACE全等,得到条件进而证明BOE与COD全等,从而得到OB=OC。再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角和得到∠A的度数,然后通过四边形ADOE的内角和得到∠DOE的度数,从而得到∠BOC的度数。

教师组织初中生合作探析归纳解题方法:通常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计算角度时一般都会利用三角形或者四边形的内角和性质。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初中生成为案例教学活动的实际践行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尽情的“释放”,深度参与到了案例讲解的全过程,其探究数学的能力、分析思考的能力及推导归纳的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和发展。

由此可见,初中生参与其中的案例教学,贯彻和落实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永远是第一核心,能力永远是第一要义”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具体讲解进程中将初中生学习技能锤炼和培养渗透于案例讲解中,既要提供初中生进行案例感知、探析、解答的亲身实践活动机会,又要重视初中生探究过程的指导和点拨,保证其探究活动的效果,针对他们解题中出现的认知疑惑、解析困难等情况,予以及时、科学的指导,在推动初中生数学解题进程的同时,实现数学探究分析效能的提升。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只有始终遵循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放置于核心地位,凸显学习能力培养的第一要义,既注重主体的认知、解析训练,又强化过程的指导和讲解,实现案例教学效能的最佳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几年,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发展带来极其巨大的变化,但是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鱼龙混杂的现象。有些数学课堂显得娱乐有余而知识不足,有些课堂形式大于内容,学生数学能力不能得到实质锻炼,有些数学课堂缺乏数学思维的培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初中数学这一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有自己的思维特点。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的反映,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核心。数学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呢?

一、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智能手机时代,学生每天都有机会获取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可能游离于课堂之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从导语到课程结束,都要一丝不苟地设计,使每个环节都引人入胜,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例如,教学平面几何三角形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物体作为道具,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奥秘。例如让学生指出课堂上的三角形有哪些,四边形如何切割成三角形,正方形可以切割成几个三角形等。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也可以让学生用草稿纸折叠三角形,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三角形的魅力,引导他们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教师对他们的思考不要过多干预,而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激发思维。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初中数学这一学科与其他学科性质不完全一样,数学课程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过程,充分表达人类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具有六个特点,即广泛性、深刻性、组织性、批判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数学的思维与其他学科的异质性,也决定了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学生懂得对于一道数学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殊途可以同归,不同方法可以得出一致的答案。例如: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对于这一道题既可以用一次方程,又可以设二次方程,可以不用方程解答。假设笼子全部是鸡,那么是35个鸡头,应该有70只脚,但是笼子里有94只脚,多了24只脚,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2只脚,多了24只脚,说明是12只兔子,23只鸡。不用列方程也可以完成这一道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道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找准数学思维突破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

数学思维的特殊性表现在思维的速度和灵活度等方面。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数学知识抽象程度越高,适应范围越广泛,反过来运算速度越快。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时刻向学生提出速度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学生学习数学公式的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公式进行演算变换,多方面推导,如直角三角形边长的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可以让学生推导演练。

2.教师主动创新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前提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发展很重要,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但是这一切对数学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第8篇: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学习能力;解题效能

学生是教学活动有效实施和深入推进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教学目标要求设定的重要“标尺”。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数学学科作为问题教学的基础知识学科,“解决问题”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核心。可见,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对教学活动效能的提升以及教学目标要求的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根据几年来的教学探究体会,对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抓住学生思维能动性,重视问题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具有能动探知新知、解答问题的内在积极性。初中生作为处在特殊阶段的学习个体,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一定主体能动性,“善思,好问”是他们思维能动性的生动表现。而思维能力是学生解题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抓住学生思维分析的规律和特点,设置问题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开展问题分析思考活动,通过锻炼和实践,实现学生问题分析思考能力的有效提升。

问题1:如下图所示,在ABC 中,BD、CE分别是ABC的AC、AB边上的高,过D作DGBC于G,分别交CE及BA的延长线于F、H,求证:(1)DG2=BG·CG;(2)BG·CG=GF·GH。

这是在“相似三角形”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结合三角形章节

知识体系及内涵设计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活动过程中认

识到,解答该类关于三角形方面的

问题,首先要准确抓住三角形方面

的性质和定理,同时能够找准三角

形知识点之间的深刻内涵,从而通

过建立等量关系进行问题的解答。这样,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得到了训练,为解题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抓住解题方法规律性,重视探究问题解法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解题方法是学生有效开展问题解答活动的“钥匙”,其解题方法具有的规律性和典型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可以将问题解法传授作为解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抓手,利用学生探究的能动性,设置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案例,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和指导他们开展有效探究问题活动,使他们在解答典型问题案例中“由此及彼”,实现类似问题的有效解答。

如在解答“问题1”案例时,教师可采用“学生探究,教学指点”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时,就可以根据问题条件中揭示的内容,借助解题经验,通过“证明(1)证BCG∽DCG;(2)证RtHBG∽RtCFG”进行问题的求证。然后,师生开展总结解题思路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解题经过进行问题解法的总结梳理,从而得出该类型解答时的一般方法:“借助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通过割补法”。学生解题过程如下:

证明:(1)DG为RtBCD斜边上的高,

RtBDG∽RtDCG。

(2)DGBC,

∠ABC+∠H=90°,CEAB;

∠ABC+∠ECB=90°;

∠ABC+∠H=∠ABC+∠ECB;

∠H=∠ECB;

∠HGB=∠FGC=90°,

RtHBG∽RtCFG;

BG·GC=GF·GH。

三、抓住反思评价互补性,重视问题评价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生解题能力受自身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会出现“当局者迷”的现象,不能对自身存在不足进行及时认识和改正。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评价教学作为学生解题能力提升的重要补充,设置评价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评价辨析问题活动,实现在评价反思中解题能力的提升和解题习惯的养成。

如在教学“已知抛物线y=x2-2x-8。(1)试说明该抛物线与x轴一定有两个交点。(2)若该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A、B(A在B的左边),且它的顶点为P, 求ABP的面积”时,教师在学生解题基础上设置“(1)解方程x2-2x-8=0,得x1=-2,x2=4。故抛物线y=x2-2x-8与x轴有两个交点。(2)由(1)得A(-2,0),B(4,0),故AB=6。由y=x2-2x-8=x2-2x+1-9=(x-1)2-9。故P点坐标为(1,-9),过P作PCx轴于C,则PC=9,SABP=AB·PC=×6×9=27”的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开展解题过程辨析活动。这样,学生在辨析解题过程中,通过“辩”和“说”,对二次函数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加快和促进了学生解题习惯的形成。

第9篇:初中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而忽视对作业的系统筹划. 有的只图“量”,不求“质”,一味地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发展;有的作业内涵与知识点不够系统,片面注重难题、怪题训练,忽视基本知识的巩固;有的作业内容设计不科学,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层次不明,重点不突出;有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让学生找不到作业的乐趣,自然对作业的积极性不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作业的效果、学习的效率,致使教学低效,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业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科学地设计作业布置这一教学环节,作业的作用未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学生因为缺乏合适、有针对性的作业,而产生了应付、抄袭、少做、不做等情形,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老师的题海战术而对作业、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部分学生形成严重的学习障碍.

二、初中数学作业有效设计的几个要点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这一环节中也必须遵循这一要求,必须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

1. 作业设计系统性

在作业设计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数学内容,把握知识的连贯性,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首先要加强“双基”训练,特别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是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根本. 在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首先完成的就是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注重学习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充分利用学生作业的完成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重点知识,同时把学习中的难点分解于作业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另外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一方面注意复习巩固已有知识,与旧知识衔接起来,另一方面为后续知识做好准备,把后面的内容或方法渗透到前面的知识中形成良好的知识链,保持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系统性.

2. 作业内容精练性

将不在勇而在谋,兵不在多而在精. 同样,学生的作业不是多多益善,而在于精练. 首先应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和全面性. 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 教师要切忌不加深入思考信手拈来的作业布置方式,也忌不切合学生实际好高骛远或刁钻怪偏的作业布置,注意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能效.其次还应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 作业量的确定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 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练习,精心选择,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布置高质量的、典型性的作业题,以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3. 作业形式多样性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先导,是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意志力量. 而初中数学中布置的作业大都为笔答题型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不但降低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积极性,也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 因此,在作业的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及对数学的兴趣. 如设计观察作业、调查作业、实验操作、课题探究作业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应用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融入社会,实现数学学科的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全面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4. 作业布置层次性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显然有些不合理,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各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事实上,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没有足够的多样性,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

设计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根据教学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习题,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编成题组,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让学生每解一题,都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构思. 作业分层化处理,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在备课中,教师可以在作业中设置必答题与选做题,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将定量作业改为弹性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在难易上、数量上有了合理地的调控,可以使学困生缓解过重的心理压力,又使优等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