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冷链物流的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与冷链体系上、下游业务模式的衔接。在此以某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码头(月台)设计为例进行说明,该物流中心上游大多为制造商,下游多为零售商店铺。上游到货车辆一般为10吨以上的大型冷藏车或冷藏集装箱车,那么进货码头的设计高度应能与大型车辆相匹配,以尽可能减少卸货的高差。下游是城市配送,送货车辆一般为5吨以下的小型冷藏车,出货码头的设计高度要与小型冷藏车相匹配。在规划设计时,一般用回车场区来调节大小车码头的设计高差。
2 冷链物流中心自身功能定位。冷链物流中心的仓储服务是否是多温层仓储、配送是否是城市配送、是否回收退货等业务功能定位,均影响着冷链物流中心内部的规划方案。
3 冷链物流中心内部标准化作业流程与信息系统可实现的功能。多业主订单集单处理系统、储位管理系统、自动仓库系统、集单拣货及分拨系统、DPS拣货或分拨、物流计费系统、共配体系、派车系统等是否健全,会直接影响冷链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时的区域、温层、面积、自动化设备的方案。
4 综合考虑规划设计预案与工程实施的可执行性。与常温物流中心规划设计不同的是,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时如果没有综合权衡施工工艺及施工方式,很可能在施工过程中是不可执行的,或者即使施工免强执行,但在后期营运过程中。问题会陆续显现出来。例如,规划时未考虑冷桥、断热、气密方面的问题,营运中就会出现大问题,造成后期高额的营运成本及低劣的工程品质,从而大大降低冷链物流中心的经济使用寿命。
5 投资预算。在进行投资预算的考量时,应综合权衡一次性建设投资及投资对未来营运支出的影响,以避免建设成“鸡肋工程”。数据分析与营运流程设计
规划设计的前提是数据分析与流程设计。在冷链物流中心规划设计时,建议进行以下数据分析及相关的营运流程设计:
1 与企业战略相关的数据分析
(1)冷链物流中心的社会整体供应链定位;
(2)企业内冷链还是第三方;
(3)盈利模式;
(4)目标客户群。
2 与冷链物流中心业务模式相关的数据分析与流程设计
(1)目标客户群的商品类别分析及温层需求分析;
(2)冷链物流中心内部服务商品的物流模式分析,是存储型、通过型、加工通过型,还是存储加工型:
(3)各物流模式下的流程分析与营运流程设计。与常温流程设计相比,在冷链物流中心流程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流程中的作业环节,还要考虑各作业环节所处的环境温度及该环节的处理时间;
(4)各物流模式下的存量分析与流程中的流量分析;
(5)作业流程各环节中满足存量与流量的区域面积、设施数量及温层需求分析。
3 能满足既定设计流程的配套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1)与冷链物流中心上、下游之间的单据接单方式及处理方式;
(2)进货验收与入库系统需求。例如,一张进货单分批到货分批验收,系统自动指定温层库区及储位;
(3)批次拣货与分货系统需求。如集单在冷冻库拣货,在冷藏环境中分货;
(4)派车与配送系统需求。如全程温度追踪系统、通路集单共配等;
(5)物流计费系统需求。如依温层、依重量、依体积、依毛重、依箱、依板、依面积等计仓租费。入库上架费、拣货费、分拨费、物流加工费、配送费、代收货款费、退货费等;
(6)储位管理需求。如P-C-B储位、拣货位与保管位、储位先进先出及效期管理等;
(7)其他辅助功能。
4 未来拓展预案
(1)当未来需求量增加时,方案的可扩展性如何;
(2)在规划设计时做未来需求预留及弹性规划是有必要的,可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或后续无拓展空间等问题的出现。
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与常温物流中心相比,冷链物流中心造价高、专业性强、投资风险较大,因此,冷链物流中心处于第三方经营模式的较常温物流多。大多数企业拥有自用的常温物流中心,而低温商品的部分经常交给第三方冷库或冷链物流中心管理。本文以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的信息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提出两个概念。
第一,满足冷链物流中心营运需求的信息系统。一定能满足常温物流中心的需求;而能满足常温物流中心营运需求的信息系统。未必能满足冷链物流中心的需求。因为,冷链物流中心本身就是多温层商品管理,常温可以只是其中的一个温层。冷链物流中心的商品基本资料中,除具有常温商品的全部基本资料外,还有温层(冷冻、冷藏、空调或温度别等)、湿度、重量(区分毛重与净重)。除保质期外,还有效期。
第二,满足第三方物流中心营运需求的信息系统。一定能满足企业内物流中心的营运需求;而能满足企业内物流中心营运需求的信息系统,未必能满足第三方物流中心的营运需求。第三方物流中心的客户是N个,一般情况下N≥2;特倒是当N=1时就是企业内物流。
从上述两点可以看出,第三方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十分庞大,既能涵盖常、低温物流中心的功能需求,又能涵盖第三方与企业内物流中心的功能需求。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系统的选择时,应明确自身物流的功能定位,审慎选择,以避免在信息系统方面重复投入。
信息系统涉及功能较多,详见表1。
各专业工程项目设计与细部规划
冷链物流中心硬件设施规划应同时考虑相应的设计流程及配套的信息系统功能是否到位。
1 冷链物流中心整体工艺布局设计
工艺布局设计的依据是数据分析结果及标准作业流程。工艺设计包括以下方面:
(1)整体工艺布局设计,包括位置、面积、温层; (2)整体物流动线设计;
(3)冷链物流中心内部工艺布局设计。包括区域、面积、温层、流量、存量、设备设施布局等;
(4)内部商品流、人员、物流容器、废弃物等动线设计; (5)制冷系统与中央控制系统原理设计。
2 冷链物流中心建筑及结构设计
冷链物流中心建筑及结构是依据工艺设计需求来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工艺设计的需要。
进行此部分设计时,除设计院常规建筑结构设计部分外,在冷链物流特性方面,建议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地梁的设计方式;
(2)冷链物流中心各区域地层处理方式的设计;
(3)冷链物流中心码头设施与结构衔接方式的设计;
(4)与结构施工相关的断热处理方式的设计;
(5)与结构施工相关的悬吊处理方式的设计(如库板、风机
等的悬吊);
(6)考虑物流动线及门组位置的钢结构支撑件的处理方式的设计:
(7)其他。
3 冷链物流中心制冷系统设计
制冷系统的设计依据是各面积区域的负荷计算结果。包括以下方面:
(1)冷链物流中心各面积温层的冷负荷计算。计算依据包括需求温层、面积、进货品温与出货品温、降温时间、进货量与出货量、开门次数、照明量、工作人员数量、该区域的六面外侧温度、拟使用冷库板的热传导系数等。负荷计算的结果是提供制冷量的依据;
(2)机组配置。高温机组、中温机组、低温机组配置、多机头并联等方式设计、各库区独立控制系统设计、中央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3)风机配置。风机配置考虑的因素有:内部商品位置布局。风机扬程、自动除霜方式设计、风速对产品或是人员的影响等;
(4)管路设计。管路及控制阀件的配置设计,管路细部施工设计等;
(5)其他。
4 冷链物流中心保温工程设计
包括如下内容:
(1)库板布局及细部施工节点设计;
(2)地坪保温工程设计、地层处理方式设计;
(3)冷桥处理、其他断热处理、气密处理等细部施工设计; (4)其他。
5 冷链物流中心其他设备、设施的设计
(1)码头滑升门、调节板、尾板机坑、防撞垫、防撞杆等的布局及细部施工设计;
(2)冷链物流中心货架选型、布局及细部施工设计;
(3)冷链物流中心内部防撞设施布局及细部施工设计;
(4)冷链物流中心给排水、电气设计及施工规范。
6 节能减排方案设计
(1)制冷系统热回收方案设计;
(2)冰或冰水蓄冷方案设计;
(3)二次冷媒方案设计;
(4)峰谷用电优化使用方案设计;
(5)制冷系统除霜方式优化设计;
(6)其他专项优化设计方案。
总体来看,完整、细致的设计是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成功的第一步。
主流程下的硬件设施及配套信息系统的衔接规划
冷链物流中心标准主作业流程既是硬件设施规划的基础,也是配套信息系统功能设计的依据,即冷链物流中心硬件设施与软件功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基础――标准作业流程(SOP)。
因此,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时会更多地考虑对流程的适用性。考虑流程的动线,以及节点、各环节与信息系统的配合。例如:
1 在进货验收时,在验收作业区规划有电子秤、电源设施。规划有进货验收单据的传递动线等:
2 在系统批次别或路线别作业时,规划有分拨作业区及待分货暂存区等区域。此部分就是假设系统能自动计算路线出货量、集单拣货及分拨等;
3 拆零拣货区规划为DPS拣货架等设施,与WMS拆零拣货流程呼应。
冷链物流中心在规划时,除考虑流程外,还会重点考虑冷链产品的品质保障体系,对信息系统提出全程温度追踪记录的要求。例如:
1 在进货验收时,除验收数量、重量、品质外,还需验收进货时的品温,记录于信息系统之中,并且进入物流中心冷链追踪体系;
2 当冷链商品在物流中心各区域移动时,各区域的温控记录会被自动记入:
关键词:商业模式 流通产业 转型升级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指出,“要着力创新和完善消费促进政策,推动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因此,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要把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而商业模式创新恰恰为带动和转变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和高效益增长提供了有效途径。
商业模式研究概述
商业模式一词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国外学术界不同学派间各取角度,众说纷纭。虽然整个过程并未达成共识却也呈现由从经济向运营、战略和整合递进趋势。作为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模式创新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李舜昭(1992),贾履让、沈小静(1995),张宝生、何继江(1999)等人对商业模式理论进行了早期探索,但都只是局限于商业模式对于商业运行的重要意义的阐述以及全新盈利模式的引入方面,均未对商业模式进行明确的定义并给与充分的解释。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创业潮以及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我国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其中不乏有形成一定理论体系的。原磊(2008)作为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其贡献不仅在于将国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基于“3-4-80”构成体系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他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描述企业如何通过对经济逻辑、运营结构和战略方向等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的概念性工具。魏炜、朱武祥、林桂平(2012)提出,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著名的“魏朱六要素”商业模式理论。
商业模式概念及其创新的本质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
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由商业主体、价值链、价值网络、商业业态共同组成的以价值创新、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为主要功能的集合系统。从企业运营的角度出发,狭义上的商业模式可以理解为企业的经营模式。从价值理论出发,广义上的商业模式是一个边界更加宽泛,跨企业、跨行业的商业组织,而运营模式和企业只是商业模式的一种极端形式。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
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就是商业主体出于价值创新(价值发现)或减少价值损耗的目的,通过控制价值主体的数量、改变企业和产业内价值链的形态,从而建立和形成新的价值网络和商业业态,并最终实现价值的重新分配的过程。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的产生、同业竞争、潜在厂商的进入等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因,当商业主体不满足现有水平的价值分配,商业模式创新便产生了。所以,商业模式不停地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新发现和节约的价值在新规模的商业主体间分配,直到每个主体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为止。由此可知,商业模式是一种价值分配动态均衡的结果,而新生的商业模式相较于原有模式具有更高水平、更高效率、更加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商业模式创新与流通产业发展间的协同演进机制
(一)商业模式创新对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导作用
1.流通组织的创新。随着高新技术的利用以及商业诚信体系的逐渐完善,单个流通企业流通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受众逐渐扩大,彼此覆盖范围相互重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激烈竞争必然导致严重的资源内耗,其中一种有效解决途径就是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单个流通主体相互融合形成流通组织,既降低了竞争压力又增加了同产业上下级议价的能力。不仅仅是流通企业,为了降低流通成本,生产者也采用结盟的形式形成流通组织,以求获得更加经济的流通服务,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即是最好的代表。而团购则是消费者流通组织创新的一种代表形式。
2.商业业态的改变。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业态的冲击方兴未艾,商业业态对实体经济的依附程度将不断降低,流通产业链接的更多已不再是生产者和中间商,商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传递也已屡见不鲜,流通产业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已经产生并趋于稳定。值得一提的是,商业业态改变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促进城乡协调。
3.行业环境的改善。任何产业活动的顺畅的进行都离不开流通产业的支撑和引导,不同产业都与流通产业呈现出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关系。作为基础性行业,流通产业的发展对其他行业的发展极为敏感。成长速度快的行业将要更快地消费流通服务,不同类型的商品也决定了流通服务的类型,流通产业随着所服务的行业的兴衰而呈现出同步性的波动,但却不会随着其他行业灭亡而消失。
(二)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撑作用
1.流通产业价值链控制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价值链管理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原则,价值链的形态决定了商业模式价值实现和传导的形态。流通产业价值链可以理解为仅限于流通产业为主导的更加狭义上的商业模式创新。流通产业自身管理模式、盈利模式、运营模式和收入分配模式的改变,转变流通产业自身发展方式,提高了整个行业的运行效率,并间接影响其他行业的发展。
2.高水平的流通企业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要素准备。一方面,高水平的流通企业向整个商业模式内的行业提供高质量的流通服务,既降低了流通成本,又增强了产品市场的渗透能力,扩展了产品市场的边界。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流通企业所拥有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对产业内和产业外的企业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先进的技术、高素质人才向关联行业扩散,管理经验和盈利模式也会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
3.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新的价值源。新工艺的运用导致新工艺新流程的产生以及新设备的配套使用。如冷链物流的兴起,带动冷鲜货车和冷鲜库的大量需求,从而为冷鲜技术行业带来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再者,流通产业发展决定了商业网点地布局,流通的规模也决定了商业网点的规模,商业网点的铺设又会对地区消费产生深远的影响。
黑龙江省流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流通产业发展城乡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流通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城乡结构失衡。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购买力弱于城市,商品需求少而分散,早年更是由于交通等原因造成了黑龙江省农村流通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近年来黑龙江省批发和零售业人均增加值明显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且差距呈逐年缓慢增大的趋势。但不能忽视的是,在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人均利润两个指标上,黑龙江省却与全国保持着相近的水平,甚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已经很充分地表明,规模以下流通企业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低下是造成黑龙江省流通产业人均增加值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而城乡流通发展的巨大差异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管理机制落后、竞争手段单一且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管理机制落后、竞争手段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是流通企业管理模式弊病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企业内部保守派对原有利益的维护使得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不能得以推行,单一依赖低价的竞争手段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和不必要的利润损耗。新技术的推行、新设备的利用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和运行,而文化层度较低和观念陈旧的从业人员将决定现代化工具的覆盖范围从而决定流通信息化的水平,显而易见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已然成为阻碍流通产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三)缺乏竞争有序、保障有力的营商环境
首先,缺乏法律及行政约束,无视恶性竞争。尤其是在价格机制刚刚放开的农资市场,缺乏了价格管制以及混业经营的出现,过热的农资供给市场大打价格战,众多小业主纷纷倒闭,上规模的企业勉强维持经营。其次,小微流通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缺乏政策保障。在规模小微、分布分散的村屯、老城区存在着大量规模小微的仓买、农家店等代销网点,其流通能力和盈利空间都十分有限,往往一项业务经营亏损就导致关门倒闭,经营业缺乏活力,店铺业主的积极性往往不高,经常性的倒闭也给当地居民生产消费带来诸多不便。最后,老城区改建,新的流通体系布局形成前的过渡问题。棚户区搬迁、老城区改建过程中,老城区流通企业对交通、排水、供电、供暖等基本需求难以得到保障,基本诉求往往被忽略。
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流通产业发展的重新定位
黑龙江省流通产业的准确定位体现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城乡定位,另一方面则是行业定位。城乡流通协调是未来黑龙江省流通产业发展的工作重心,建立现代化的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更是城乡流通协调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来看,现代化的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的建立,对于改善农村流通环境、提高农村流通质量、刺激和引导农村消费以及推动城镇化进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行业发展来看,能源产业的萧条以及不可持续性使得农业日益成为未来黑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产品如何便捷、有机、高附加值地进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将成为实现黑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二)经营模式的创新
创新经营模式,加强流通组织建设。表现在以下方面:流通产业链向农村进一步延伸,增设“节点”或“二级站”,延长流通半径降低农村消费品最后一公里配送费用;大力发展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合作组织议价能力,形成规模性流通渠道;搭建流通网络信息平台,形成规模消费群体,减少流通服务供求对接的信息损耗;大力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发展专业化流通企业,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调整;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自律管理,完善流通服务监督体系,发挥政府与流通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管理模式的创新
提高批发零售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特别是加强人员培养及梯队建设;推进实施流通企业品牌战略,提升流通企业辨识度和竞争力;提高物流方式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推动流通追溯系统、冷链物流系统、消费者评价反馈系统等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营商环境的改善
政府应进行适当干预以改善营商环境。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方物流能力,督促传统物流方式更新换代;开辟跨区域的流通渠道,为流通企业跨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对于跨区域的流通组织形成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尤其是规范化和市场化的经商环境,扶持地方流通企业及关联企业发展,刺激流通服务需求,实现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于来文.商业模式:创业的视角[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贾履让,沈小静.导入新的营销模式:仓储式连锁商业模式[J].财贸研究,1995(2)
3.原磊.国外商业研究模式理论研究评价[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4.洪涛.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路径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12(12)
[关键词]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724.6;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3
0 引 言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中国经济会飞起来。各行业正加速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发展,农业也不例外。农产品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农产品”的生动实践,有巨大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已进入电子商务发展第四个阶段即农产品电子商务阶段。南通是农产品生产销售大市,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对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研究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很有必要。
1 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南通基本形成优质粮油、精品园艺、生态畜牧等特色农产品集群,优质粮油形成了“黄金”“龙顺”等名牌产品;精品园艺形成了观赏苗木、盆景、盆花等基地,打造了通派盆景等;生态畜牧初步形成了高商品率的瘦肉型猪、优质苗猪、优质禽蛋、白羽肉鸡、海门山羊和地方良种家禽等基地,推出了以狼山鸡、海门山羊和江海土猪为代表的“通农三宝”,但缺乏有效的品牌整合。
近年来,南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加强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进行农产品网上展示、网上交易。南通农业信息网“市场行情”中增设“供求信息”子栏目。2014年通农物流在淘宝开了通农物流商城店、“通农物流”微信公众号开通使用,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网上商城投入运营。海安农业龙头企业创建网站,其中丝绸、河豚、紫菜、食用菌、蔬菜等网络销售额达2 662万元,蚕丝被等特色产品在淘宝专卖店销售额达2 100多万元。如皋推出“寿都密码”成功上线京东、天猫、1号店商城,主要销售如皋香肠、玉兔肉松、如皋萝卜条、白蒲茶干等长寿食品;组建的花木大世界网,新增注册用户2.4万家,网络交易额为16亿元。海门已有12家农业企业或园区合作社创建了网站,4家开淘宝网店销售,3家微信营销,1家可在线交易,涉及蔬菜、瓜果、四青作物、苗木盆景、干货杂粮等;海门苏洪鲜食有限公司年销售额1/3通过微信销售产生;海门也通过阿里巴巴、美团网和海门携农网等平台农产品供求信息,年网络交易额5 600多万元。如东曹埠镇双羊蔬菜合作社在淘宝开设双羊生态农场,推介其芦笋及鸡、鹅、羊,开发黑色杂粮系列区,年销售额24万元。2015年6月,南通农产品特色馆上线,入驻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展示、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9月,其手机APP正式上线。据市农委调查,全市有82种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网络年销售额3.17亿元。同时,形成了以如皋县、如东县为江苏省农村电商示范县,以通州区川姜镇三合口村、海门工业园区叠石村、如皋市如城街道安定村、如东县新店镇新店社区、通州区张芝山镇塘坊村等为代表的江苏省农村电商示范村。
总体来看,南通开展农产品电商的数量和质量都还较低,尚处于发展初期,与南通经济大市的地位还不相适应。
2 影响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大多无准确数量指标,难以准确定量分析。笔者通过对南通涉农企业、农民种养大户、农户经纪人、大学生村官等,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了调查,经专家指导,整理分析,得到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层次分析法,分析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实现定量化决策。结果得出:对农产品电商意识、采用平台交易、交易主体信息化水平、客户满意度、农产品物流、宣传推广、网络销售份额、农产品电商模式创新等因素对发展南通农产品电商影响较大。
层次分析法非常适合处理多层次、多因素、复杂问题,它将决策者对复杂对象的决策思维过程系统化、模型化、数量化。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析同层因素间相对重要程度的权重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实现定量化决策。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颇具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全球已得到广泛应用。笔者采用它来分析南通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能正确反映出对发展南通农产品电商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而更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3 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与借鉴
3.1 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3.1.1 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美国农产品电商销量全球第一,真正实现了信息共享、在线交易、订单农业等。第一,基础设施发达。美国农产品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高。并且交通运输发达,包装、储运、冷链等技术完善,实现了信息化。第二,社会化程度高。在农产品电商各环节都有大型农商联合体、合作社、或经销商等提供服务。第三,科技发达。发达的科技使农场主可利用其收集大量数据处理分析,服务农产品电商。第四,政府积极引导。与日韩等分别签订“电子商务联合声明”,出台一系列电商法律法规。政府通过网络定期农业信息,指导生产经营管理。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对农场主技能培训等。
日本农户经营规模较小且分散,农产品商品率高,农产品电商作用极大。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主要场所为农产品电商中心,配备了完善的农产品物流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第二,农协发挥积极作用,农协集中分散农户,为农户提供指导、农产品信息、销售、物流配送、经济支持和法律援助等服务;第三,农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关于农林物质标准化及质量标识正确化的法律》监管在日本销售的农产品;第四,农产品电商模式多样,既有综合性网上超市、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又有专门的农产品网上商店和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可供选择。
韩国农产品网络交易逐年显著提高。第一,信息基础设施发达,宽带普及率居全球第一,农业信息化水平高。第二,农业信息建设主要机构是农林水产省的农林水产信息中心,运维费来源于政府预算。第三,为农民上网制定优惠措施。农民上网费,白天比市话便宜30%,晚上比市话便宜51%,农林水产信息网为农民免费提供。第四,网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农民可通过网络利用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在家实时监控温室,可实时访问各类与农业生产相关数据库等。第五,政府通过网络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助力农产品电商发展。
3.1.2 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
上海――创新经营模式,应用科技创新与高效配送平台。上海农产品电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在于:第一,成功的盈利模式,如中国优质农产品电商B2C领域佼佼者“菜管家”,追求健康安全的生活,将有机绿色农产品送达高端消费者;第二,科技创新在农产品电商领域广泛应用,通过触屏、手写等方式农产品等;第三,“网上点菜”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性,分别采用冷藏、冷冻、常温等方式进行仓储管理,妥善包装和运输,利用网络跟踪配送,一小时内送达。
阳山――创新平台、建立新型合作社与农产品支撑体系。广东阳山农产品电商取得成功,除搭建了农产品电商综合平台外,主要还在于:第一,引导农产品电商集聚发展,规划建设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园,建立农产品电商运营平台;第二,建立新型合作社打造农产品产业链,解决农产品生产、标准、品牌、物流和售后服务等农产品电商关键节点;第三,建立农产品支撑体系,创建农产品品牌“阳农牌”,对农产品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编制农产品信息二维码,建立农户网络身份证。此外,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建立园区农产品分检中心和冷链,完善与农产品电商相适应的物流支撑体系。
北京――模式多样、合作社推动、配送网络发达。北京农产品电商发展得好,除发展基础较好外,主要还在于:第一,农产品电商模式多样化,主要有网上独立商店模式及第三方平台模式;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政府对部分专业合作示范社培育扶持,合作社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平台等进行农产品网络销售,为社员农户提供农产品生产、运输、包装、加工、销售、质量追溯等一系列服务;第三,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成熟。根据规模大小,选择快递配送、社区便利店或社区便利超市、自建物流配送系统。
3.2 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经验的启示借鉴
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涉农组织的发展、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农产品的标准化的加强以及品牌化的建设等,有效促进了农产品电商的发展。
3.2.1 政府的支持
尽管近年来我国以及省市各级政府对电商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诸多政策和法律法规,但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南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较落后,有关农产品电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规范电商市场秩序,加强南通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保障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资金支持和人才储备,为促进南通农产品电商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3.2.2 涉农组织的发展
发展涉农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能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其小生产的弱势地位,保护其利益,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配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他们可以凭借其实力,搜集分析并共享信息,建立或选用合适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为成员提供技术指导、农产品信息、预测价格、在线洽谈、在线交易、物流配送等服务。
3.2.3 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完善
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能有效促进农产品电商发展。近年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通铁路大桥、吕四港等的建成使用,南通虽实现了大桥、大港梦,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海路、航空取得较好发展,拥有水、陆、空相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取得长足进步,但冷藏、保管、加工环节仍显不足。农产品冷链物流急需发展。要实现南通农产品电商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农产品物流技术和物流设施的大力支持。
3.2.4 农产品电商模式的创新
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产品电商模式。一方面,针对城市白领工作者紧张忙碌的工作特点,开展农产品电商,通过高效物流配送,把农产品从田间直销到消费者,保证农产品新鲜度;另一方面,针对普通用户,通过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的形式进行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大型农产品超市的集中销售。并集聚物流、信用、支付、质量监控等资源,形成农产品电商生态圈。
3.2.5 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开展电商交易的农产品是信息化、虚拟化的,需有统一规格,以便农产品信息编码和消费者浏览。但由于农产品生产分散,农产品难统一标准。可以在开展农产品电商前,对农产品分拣、分级、包装、加工,并统一标准,方便给农产品做信息编码。同时,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农产品品牌,可采取农产品“抱团”打品牌,形成集成品牌,借助品牌营销促进农产品电商发展。
4 对南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建议
4.1 加强培养交易主体的农产品电商意识
加强培养南通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户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社等交易主体的农产品电商意识。南通的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水平还未与经济大市的地位相匹配,很多农产品电商交易主体更是受思想制约,对开展电商的主观意识不强。因此,平时要注意加强对交易主体的培样,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对电商的认识,使其认识到电商带来便利,培养其开展农产品电商的意识,加强电商知识宣传和普及,引导其接受和运用网络,开展农产品电商活动,这样才有发展南通农产品电商的原动力。
4.2 政府引导支持农产品电商,拓展网络交易平台建设
政府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电商中的调控作用,加大对电商政策和资金等支持力度,制定好农产品发展战略,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可加强扶持与农产品电商相关的创新型企业,加速改革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为农产品电商提业支撑;落实农产品电商发展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农产品电商的扶持、奖励、培训以及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信息化建设和电商发展的政策,采取以奖代补、专项补助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农村电商产业基地、电商运营服务体系和电商人才培训工作的扶持;重视并加强南通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搭建适合南通的农产品电商平台。鼓励和促进综合性电商服务商与其他专业性农产品电商服务商合作进行农产品电商平台开发和建设。同时整合原有第三方平台,形成南通农产品电商在多平台上规范有序生态发展的良好局面。鼓励督促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农户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等交易主体选用合适的平台开展农产品电商。
4.3 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培训
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培训,培养南通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不仅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他们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利用各院校、培训机构等场所,对南通农产品电商交易主体进行网络信息、电商等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提高信息化水平,尤其是电商专业技能,使其能搜集与网络信息,指导其开展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提升南通农产品电商应用水平;同时,给予优惠政策,引入高校电商专业毕业生或其他电商专业技术人员,助力南通农产品电商发展。重点培训农村知识青年、大学生村官、家庭农场主、重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人,培养一批既掌握电商技术、又懂农产品特性的农产品电商领头人。定期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常态化收集涉农企业和农户的学习需求,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真正做到培训内容与需求一致。注重培养他们树立“客户至上”服务意识,提升客户满意度。紧紧围绕市场导向,始终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己任,以客户为中心,质量为重点,在线提供客户满意的农产品和服务为宗旨,切实提升南通农产品电商客户满意度。
4.4 创新南通农产品电商物流,完善其体系
大力构建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促进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政府出台鼓励政策或措施,如针对农产品物流的高成本,可以引入政府补贴制度,并建立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费用,降低市民购买农产品的经济负担等。重视物流信息化,构建并实施物流云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积极引导第三方物流发展,建立多元化物流配送模式,同时,建立大宗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中心、采购中心、储存中心和分销中心,充分发挥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引导扶持、做大做强像“通农物流”这样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加强其专业化、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对于像海安大公山羊市场、如皋花木大世界、如东紫菜交易市场、海门实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启东吕四水产品批发市场等的专业批发流通市场,加强电商物流的建设。其中,对生鲜农产品,还应加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投入,提高冷链物流技术,着力完善农产品电商物流配送体系。
4.5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营造良好商业氛围,提升网络销售份额。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开辟专题、宣传栏,推介农产品电商优秀网站和典型案例等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农产品电商优秀企业和典型人物,营造“互联网+”下南通农产品电商的良好舆论环境,宣传推广南通农产品电商,不断扩大我市农产品电商工作的影响力,让大家接受网络销售方式,并自觉诚信,按照“一村一品一店”格局,打造南通特色农产品,重视农产品特色、差异加工及包装设计,深挖农产品文化内涵,实现品牌有效整合提升,着力打造网络品牌,提升网络竞争力,推进电商示范县和电商示范村建设,形成南通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良好商业环境,最终达到提升网络销售份额的目的。
4.6 创新南通农产品电商模式
创新南通农产品电商模式,发展P2C、P2G2B或P2G2C、M2C等电子商务,同时加强涉农组织建设。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农产品电商模式,开展农户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农户对政府或(经纪人)合作社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农户对政府或(经纪人)合作社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农产品生产厂家(涉农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可通过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集中分散农户,共享信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为农户在产前提供信息指导、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训,产中提供病虫害防治,产后提供搜集和农产品信息、加工、包装、线上交易、仓储、配送等专业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也可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开展定制化服务,发展“订单农业”,这也解决我市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销售分散等问题,为农产品电商提供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A Gangopadhyay.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Promotional Practices and Decision Making:A Look at Agricultural Industry[J].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Journal,2005(2).
关键词 新生态农业;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05-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vari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accelerating change i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rapidly rising demand for processed food,the progr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erms of its scale,standard and organization. The new eco-agriculture begins to flourish.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green and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highly processed products from them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eco-agricultural chain brings more and mor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co-agriculture and extension of its industrial chain have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The paper focused on the content of new eco-agricultural chai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development,describe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today's situation,and provided actual cases to analyse and elaborate on all the aspects of new eco-agriculture.
Key words new eco-agriculture;extens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hain;industrial development;strategy
1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内涵
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种类,从初级农产品开始,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是与初级农产品相关的产业群所组成的网络结构。在实际的生产中,农产品产业链体现在具体的不同农产品方面。农产品相关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主要是由农产品的生物特征和经济特性来决定的。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不同于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其具有自身特点。新生态农业产业链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使用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先进设备、优化生产方法,生产优质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扩大销售渠道,促进农业生产从简单的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的产业生产方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和质量的需要,只要将培育农业产业链条一以贯之地抓下去,让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那么农村经济发展就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2 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项目简介
2.1 项目概况
利用科技对山区农村开展培育,进行有机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旨在增加其利润空间,建立有机品牌,运用实体店,O2O线上线下的营销,CRM客户管理维护销售体系。同时促及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激发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的生命力[1-2]。
2.2 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
打破以往农产品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状况,建立全新的生产加工环节,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农副产品的利润空间。例如将初级农产品在当地的企业制成果蔬汁或者提取其营养素制成保健品、药品。对于家禽水产类进行屠杀,制成有机熟食,采用新型的销售模式,重视产品的包装和推销,采用O2O线上销售线下消费的有机结合对于易腐产品利用冷链运输网,CRM客户管理体系实现吸引新客户,保留老客户,将已有客户转化为忠实客户。最终使农民在生产和加工的环节中获取更多的收益,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3 项目内部条件分析
3.1 项目的资源
3.1.1 人力资源。目前农业类高等院校院校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新型技术型人才,主要以80、90后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其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持有前沿的科研技术,可以源源不断为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注入生命力[3]。
3.1.2 土地资源。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种类多样。结合当地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制定发展方案,不论是海拔较高、地势复杂的西部地区,还是东西过渡的中部地区,抑或是资源较为丰富、土壤肥沃、水汽丰富、地势较为平缓的东部地区都可以选择适合当地种植、养殖、生产的农业产品。
3.2 项目核心创新点
一是在原有的初级农产品销售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将农产品加工成即食食品、保健品等,使农副产品的利润最大化。二是将科学技术引入农产品的培育和生产中,打造绿色有机的农产品食品链条,建设新生态农业产业。三是具备品牌意识,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品牌的力量,从单纯的农产品原料供给变为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建设地域性品牌。四是打破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运用新兴的营销方式,采用O2O,将实体店销售与网络购买结合起来,运用线上销售和线下消费,打破农产品销售的时空限制。五是CRM客户管理体系稳定销售对象。运用冷链物流等现代科技克服长途运输的弊端。六是利用当地农业产业来推动第二、三产业,如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开设农家乐活动,带动当地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项目的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初级农产品被加工,产品的外部特征和物化特征发生改变,功能增加、作用增大,在原材料不变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最终产品。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同样投入的条件下,获得更高的剩余价值[4-5]。
4.1.2 增加就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对于解决结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1.3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模式的构建。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实现形式,贸工农产业链构建是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具体落实和贯彻,对推进郊区新农村建设,进而实现区域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4.2 劣势
4.2.1 农业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链条在我国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品产业链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区来看,我国农产品的产业链条东部地区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从具体产业链条来看,政治、经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习惯等因素对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发展都有影响,不同产品的产业链条不同。
4.2.2 农业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我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链接并不紧密,信息交流不充分,常常会出现前一环节的产品与后一环节的需要不适应,即一方面产业过剩,而另一方面则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农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4.2.3 信息滞后影响农业经济市场化步伐。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少,市场信息十分滞后,对市场的把握不准确,农业生产和市场脱节,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凸显,农产品产业链无法延伸。可能会间断,更有可能停滞发展。
4.3 机会
4.3.1 消费拉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均GDP不断上升,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变化和加工食品需求迅速上升的阶段,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3.2 政策推动。中央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刺激农业产业发展,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农产品加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4.3.3 现代农业带动。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变化,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为特点的现代农业逐渐推进,在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4.3.4 科技驱动。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助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工程、酵工程、膜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与装备和一些新材料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发展农业品加工技术提供了重要条件。
4.4 威胁
4.4.1 从产品质量上看。从农产品的种类来看,我国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农产品收获后经过简单加工就进入市场,加工效率低、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农贸市场交易的对象多为初级农产品,产品大多为同质产品、普通产品,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普遍存在但仅仅是粗加工,加工效率低,低产品附加值现象屡见不鲜。
4.4.2 从产品意识上看。在现实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农产品很少进行包装,特色农产品品牌少,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更少。
4.4.3 从价格策略上看。农产品分类非常粗,大多以统一价格进行销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2点:一是商品意识差,没有市场营销的理念,不能准确对市场进行定位。二是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环节过多,消费者的需求不能及时反馈。
4.4.4 从交易方式上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以销地产地,批发市场较小,规模小且不集中,这无疑增加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传统的现货交易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新兴的交易方式还没有普遍运用[6-7]。
4.4.5 粗放型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在效益农业发展各要素中,大部分农民经营规划规模过小、经营管理粗放、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科技成果应用的空间较窄、利用新技术的能力差、经营管理粗糙,农产品附加值自然不会高。
5 项目的目标
5.1 预期成果
作为新时期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其延伸的产业会带来的效益是无限的,创办有机绿色农业,延长初级农产品的产业链,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益,实现农产品价值利益的最大化,推动传统的分散式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向集约型现代生态农业转变。采用新型的销售渠道,改变传统销售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销售体系,运用现代运输技术保证产品品质优良和食用安全,减少产业链上的损失,利用现代化管理体系保证农产品销售的稳定。
延长产业链的同时,会增设岗位,带动就业,推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促使当地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新生态农业产业和新农村建设。
5.2 战略目标
对山区资源土地进行集约开发,将现代科技运用于农产品的有机绿色种植和养殖。研究主要是关注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果蔬制成果汁,家禽水产类制成有机熟食,利用冷链物流网,严格要求产品质量,在国内销售的基础下面向国外市场,克服以往农产品初级收购所带来的利润低下、资源不能够充分利用的弊端;将科学技术与农产品的深加工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冷链克服运输弊端;树立品牌意识,将本地农产品生产作为特色产业,推动当地新农村建设;利用新型销售模式,打破以往被地域限制和交通不便造成销售受限的弊端;提升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
6 项目典型案例分析:天津蓟县的“一村一品”有机生态农业产业链
6.1 典例地区背景概述
天津市蓟县有机生态农业产业链条是典型的生产部门延伸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农业种植基地和农户共同组成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向第二、三产业延伸。
蓟县位于天津北部,毗邻北京,交通通达度高、通讯便利、物产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由于属于燕山山脉,北部群山包围,景色优美,地理位置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农业生态环境存在很多优势:境内50%的土地为山地和丘陵,且地下水源充足,地势北高南低,是个半山区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大气、土壤、水质均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标准,且各种指数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以及标准,是进行有机绿色食品研究和开发的最佳地段。
近年来蓟县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抓好标准化,产品国际化的生产,对产品生产能进行全质量控制,创出了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模式,蓟县的生态农业链的发展路径是在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产品种植和再加工的产业群,继而促进了下游的农产品加工、配送、销售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进而使得效益最大化,增加附加值。
目前蓟县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农产品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公司规模不断壮大,销售渠道不断扩大,通过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使企业不断壮大,同时带动农民增收。
6.2 莹丽酸枣汁
莹丽牌果蔬汁是蓟县近几年迅速发展和扩大规模的代表,是生态农业产业链的优秀代表,其经营模式是十分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其属于天津市蓟县隆兴食品有限公司,坐落于蓟县北部山区的千年古镇――下营镇。2001年建厂,占地1.67 hm2。现有水果罐头、果蔬汁饮料加工生产线2条,可加工生产野生酸枣汁、鲜桃汁、草莓汁、苹果醋、山楂醋等多种果蔬汁饮料,年综合加工能力1万t。
6.2.1 企业介绍。莹丽牌野生酸枣汁为公司的主导产品,现已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长春、唐山、包头等城市和地区,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酸枣汁饮料刚一面市就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欢迎,并且在2008年首届天津市食博会上荣获“消费者最喜爱的产品”称号。
笔者亲自实地考察,公司所在地无任何污染,紧邻绿色食品果蔬生产基地,以优质的山泉水为生产水源。公司拥有与生产加工相配套的先进的检测,能够进行理化、重金属、微生物相关检测。
6.2.2 企业与农户链接的重要模式。企业与农户链接,不仅只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广泛存在并且发挥作用于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和农业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领域。
6.2.3 企业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公司建设在原材料产地,且部分由农民收购进行产品再加工,部分则由自己生产加工,这样就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费用和损失,极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与企业的利益。企业为达到效益最大化会将农产品产业链延长到最大,充分发挥农产品本身的最大价值,尽可能地增加其产品附加值,使得农业产业模式不断进行优化。
6.3 蓟县农业产业链发展劣势
6.3.1 人才队伍薄弱。农业产业链延伸开发是以新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兴产业,拥有一支较强的人才队伍是发展蓟县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基本条件。而蓟县人才队伍薄弱。
6.3.2 资金短缺。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投资的多少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相比,新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重点是农业基础设施和专业生产设备的投资建设。资金短缺也是制约蓟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6.3.3 科技开发能力较弱。新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形式,发展它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就拿蓟县的有机小杂粮来说,就必须在科学育种、管理、包装等工序加以控制。从现状来看,蓟县的科技开发能力还不强。一方面,蓟县县域内没有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也很少;另一方面,蓟县产业链深加工的自主研发能力受人才、设备的约束。
6.3.4 农业产业链技术会受很多因素影响。会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产品质量和可能性较差,因此技术性能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偏差,整合的难度大,生产的满足程度会有所降低。
6.4 以蓟县为例,结合当地实际自主开发新产品与开拓销售渠道
6.4.1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包括野蘑酱、苹果醋、蓝莓汁、柿饼、山楂果脯制品、枣夹核桃等产品。蓟县盛产蓝莓、核桃、苹果、山楂等农产品,但此类农产品在初级层面上直销市场,产品本身的价值并没有增加多少,如果销售信息不通畅或者其他外界因素变化,很容易导致丰产后的滞销,例如2015年冬季的蓟县苹果滞销。但是如果进行生产链的延长,加工成苹果醋等产品,会大大增加产品本身的价值,会相应地产生很好的社会及经济效应。
6.4.2 开拓销售渠道。深加工后的有机农产品销售方向及销售渠道分别是超市、专卖店、礼品市场、网络销售、餐饮行业及出口业务。一是超市和专卖店。超市是针对个人消费者的主要渠道,发展前景良好。在大型连锁超市,如家乐福、沃尔玛等,许多有机农业品牌设有专门的销售柜台。二是礼品市场。礼品市场是有机农产品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之一,这些作为礼品的有机农产品往往需要进行专门包装,主要通过直销或专门的分销网销售。三是电子商务助力有机农产品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借助其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有机农产品的营销出现了一个新途径。目前已很好地运用到农业产品的销售中,网络销售已经占总收入很大的一部分。四是开设直营店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以建设直营店的方式来进行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不仅可以延伸到产业链的终端,与消费者直接对接,还可以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提升自己的利润空间。五是进驻餐饮行业。可以瞄准消费者前沿的饮食动态,进入各大餐饮行业进行销售,突出原生态、有机、健康的深加工农产品食品理念,打造健康的饮食需求理念,在餐饮行业会发掘出很大的潜力。六是进行出口贸易。要敏锐地洞察到国际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前沿,可以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饮食爱好及食品要求生产相应的优质农产品,从而进行出口贸易拓宽销售渠道。
7 项目的未来前景
生活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目前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由此看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从饮食层面来看,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在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中逐步寻找符合自身选择要求的产品。其中农产品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它的挑选标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已不满足于初级农产品,更加青睐健康、天然深加工的美味农产品。
商品的供需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在此也亦是如此。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市场就会进行生产,而目前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出台的政策和对于精通农业技术类人才的政策越来越多,未来市场深加工的农产品数量、质量也会不断增长和提高。新生态农业生产链延伸的未来前景及未来消费市场会在发展中不断地成长与壮大。
8 参考文献
[1] 焦丽艳.胡雨村.江西省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系统研究:“一村一品”模式的定位与措施[J].现代农业,2007(1):46-47.
[2] 赵英霞.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4-48.
[3] 丁俊发.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
[4] 张则岭.O2O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机遇与挑战[J].物流技术,2014(12):111-114.
[5] 孙向军.蓟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关键词:零售企业物流管理配送信息技术战略合作
我国零售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4年12月底,我国商业和物流业向外资完全开放。物流管理作为我国零售企业和国外同行业竞争的利器,已经得到国内大多数零售企业的重视。但目前国内零售企业已在运作的物流体系普遍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出现了以下带有共性的问题:
物流的整体运作效率低
物流效率低在零售企业的突出表现是缺货率高。根据罗兰•贝格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2003年9月对国内连锁零售3个城市5家连锁零售企业的12家大卖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终端缺货率在1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7%左右的水平。对零售企业来说,商品缺货状况将引发消费者的各种反应,最终导致企业的销售损失,据粗略的测算,我国连锁超市每年因商品缺货造成的损失高达830亿元人民币。有关机构研究表明:在美国,连锁零售企业如果购买商品缺货,60.5%的消费者会购买同一类替代品,21.6%的顾客不再购买,14.8%的顾客会到另一家店购买时再实施消费行为,顾客的转店率是17.9%;而在我国,当出现商品缺货时,48%的人会购买同一品种的替代品,15%的消费者不再购买,31%的顾客会选择到另一家店购买该商品,顾客的转店率是37%。这意味着中国的超市将因缺货而比美国的超市损失更多的顾客。
统一配送率不高
目前我国零售业的统一配送率不高,因此不少零售业的仓库和车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车辆空载率普遍较高,商品的在库周转期一般都在15~30天。而且,我国零售企业的配送规模普遍较小,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绝大多数配送中心也未达到经济配送的规模,其中约60%的人员和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据有关机构对内地16家比较成功的连锁企业的调查表明:没有一个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各分店经营的所有商品实行100%的统一配送,最好的达到80%~90%,如北京的华润;少数企业的统一配送率在50%左右,大多数在60%~70%之间,如北京的好邻居(60%左右),西客隆(70%左右)。当然,统一配送率低也有其他原因,如对于鲜活易腐商品、冷冻商品,分店不愿意统一配送,多采用生产者直接送货上门的办法,因此,虽然在国外连锁店的统一配送率也难以达到100%,但统一配送率低肯定将影响配送中心优势的发挥。
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在零售企业中,物流费用占据了整个流通费用的很大比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连锁超市公司的物流成本通常占销售额的4%~6%;冷链配送(包括冷冻、冷藏)的物流成本是常温配送的2.5倍。而在我国,由于超市连锁水平较低,很多超市各有各的供应商和物流渠道,这种各自为阵的渠道策略造成了物流活动分散,采购批量小,库存积压与断货现象并存,使物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我国零售企业的平均物流成本一般占到销售额的10%甚至更高,一些企业甚至占到企业经营总成本的20%以上,而因物流环节与企业内部其他环节不协调使得运作效率降低所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信息共享程度低
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以及零售企业内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非常重要,但我国现存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许多零售企业把已经掌握的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与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零售企业的库存和销售信息,结果商品成本提高,零售企业的商品竞争力也就降低了。在企业内部,单就运营和采购来看,两者的必要信息不能充分共享,沟通不畅同样导致了缺货的严重。在商品管理方面,总店采购部门没有很好地把握不同门店的需求差异,使得有些销路不佳的商品长期滞留在货架上,同时也阻碍了更多的畅销产品上架销售;数据管理方面,由于严重缺乏沟通,总部和门店数据库数据严重不符,由于数据的不准确,门店经理对于总部和配送系统给出的补货提示没有信心。
信息化水平低
时至今日,国内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广泛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人海战术”。以收货为例,目前,有81.2%的批发企业和74.6%的零售企业仍是手工点货,不仅效率低,而且差错率高。尽管国内一些软件公司也专门开发了各种专业的“商业进销存”软件,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现代物流理念的超前意识,大多数产品过于理想化,无法处理配送中心日常运作中的各种特殊、复杂情况,推广应用极为有限。
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
零售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尽管目前我国的零售企业都在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但规模普遍偏小,组织化程度低,许多企业的店铺规模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连锁企业的赢利点(14家以上)。据统计,我国现有的连锁商业企业平均每家拥有的店铺数虽达到17家,但不少企业仅有3~4家。规模最大的上海联华超市公司,2003年店铺数虽达2259家,但与美国沃尔玛在全球拥有5,085家分店,法国家乐福拥有10,378家分店相比,差之甚远。此外,要实现规模效应,各个分店本身的规模(如经营面积、经营品种及配套齐全的程度等)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规模水平。我国大多单体店铺规模十分有限,而且还存在虽然单店数量不少,但在经营上是各自为政的现象,享受不了由大规模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带来的成本分担的好处。由于国内零售企业的连锁经营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这样连锁经营的优势就无法体现,而实现这一优势的物流配送体系也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两者之间还没有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面对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限制以后的市场格局,如何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形成与外资商业企业竞争的实力,已成为国内零售企业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落后的物流管理观念
我国引进物流管理的时间短,许多企业对物流环节的认识程度不够,更多的企业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仅限于概念层次的了解,国内商业企业普遍缺乏对物流在经营战略与战术层次的综合运作能力。目前,在这方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是重前轻后,其二是盲目跟进。
所谓重前轻后,是指许多零售企业在不断追求规模扩张的时候,只重视前台门店的扩张,而忽视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从而导致了后台物流系统的构筑及管理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在前台店铺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总利润却在不断下降的利润负增长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对前台和后台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模糊,把前台店面的扩张作为经营的重头戏,而对在经营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物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重视不够,投入的管理力度明显不足,无法满足需求。
所谓盲目跟进,是指目前一些大型零售企业纷纷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我国绝大多数大型零售企业都是在原来的国营商业企业基础上改制而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而全”的经营思想仍然禁锢着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的头脑。在“肥水不流外人田”思想的支配下,一些在物流方面毫无擅长的零售企业开始自办物流,另一些企业则仍习惯于依靠自己原有的储运力量。零售企业自办物流,在仓储、运输、劳动力、设备等方面的直接投入浩大,场地、设备的运营、保养费用以及商品周转占用资金等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由于零售企业主要业务集中于市场营销,对储运业务了解不多,加上市场的波动性,使各个企业分散的储运资源利用率不高,车辆装载率低、仓库空仓率大,整体物流环节效率低下,也进一步造成企业总体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上,许多零售企业持利益对立而不是利益与共、共同协作的心态。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大多处于第二阶段——向供应商要利润。为了获利拼命积压上游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比如收取进场费、促销费、管理费等通道费,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纯粹的异常紧张的竞争关系。
在利益方面,零售企业往往无休止地追求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与供应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争取“双赢”的战略协作关系。一方面尽力压低进价,一方面向供应商索取名目繁多的包括进场费、促销费、广告费等在内的通道费用,并采取拖延货款,压占供应商流通资金等违规做法。特别是一些超级终端航母,更是在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上处于上峰地位,不是正和博弈的双赢关系,而是“你死我活”的针锋相对。
在诚信方面,零售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2002年国内发生的“华榕超市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曾两次进入“中国连锁商业企业百强”的华榕超市是当年福建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然而,在2001年末,华榕超市却出现了高达5,500多万元的净债务,其中欠供应商债务达4,200万元,离破产的边缘越来越近。面对这一形势,供应商们警觉起来,很快一些地区便相继发生供应商逼债、砸碎商场玻璃门窗的事件,接下来,加盟华榕的多家超市相继关门,最终导致了2002年华榕超市的倒闭。这一事件道出了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诚信的重要性。我国零售企业和供应商的关系如此紧张,必定不可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本着互信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的不可能,也导致了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的低效,从而影响企业的更多赢利。造成如此局面,有相关法规制定的不健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因此,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造就有利于形成零售企业和供应商有效的合作机制的市场环境,促使双方关系的改善。
信息技术的应用落后
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也是导致配送中心作业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零售企业已逐步开始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客户关系管理、连锁门店间的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数据的准确与数据模型、系统的稳定性等等都是零售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落后,许多采用计算机管理但功能不完善,很多物流信息如订货、存货、补货、销货、货物的陈列配置、财务处理等均由人工操作,同时也造成缺乏顾客购买行为的原始记录、数据分析等的信息处理系统,致使很多企业货架空间分配不当,畅销品缺少陈列而滞销品充斥空间。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商店中,约有30%的商品在相当长时间内无人问津。而据业内人士介绍,仅POS系统的应用,至少可使经营成本降低1.5%,营业额提高8%。另外,由于企业间不能及时交换数据,致使发货方和订货方无法掌握订货状况、货物在库在途状况。
我国零售企业有效实施物流管理的对策
物流配送模式的确定
物流配送是零售企业物流管理中关键的环节,如今流行的配送模式有自营配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三种。采用适当的配送模式,不但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使企业能整合内外部资源,提高物流效率。
各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零售企业应从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和自身经营物流能力等角度(参见图1),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企业是自营物流还是利用供应商或借助于第三方的社会物流,或者某些环节使用企业自营物流,另一些环节采用其他物流模式,所有这些并无定式。比如,物流对沃尔玛的成功有极其关键的作用,沃尔玛自身经营物流的能力也很强,所以,它选择了自营这种物流配送模式。
根据当前国内社会物流服务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完全依靠社会所提供的3PL服务或物流全程服务尚不现实。一些新的物流企业服务费用太高,远远超出零售企业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并且,由于当前社会物流服务水平一时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近几年内,大部分大型零售企业主要还得依靠自身的力量,在改造自身的物流资源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借助供应商或3PL作为补充,如利用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基地和运输设备,相应减少企业自身在物流方面的大量投入。随着社会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依靠3PL的比重。中小型零售企业应积极使用3PL所提供的服务,进一步降低新企业开办初期资本的投入,以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
随着经济和流通的发展,为得到更高的物流效率,企业物流管理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至整个供应链,通过和链上伙伴的战略合作,提高自己的物流管理水平。就零售企业而言,与供应商的合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供应商可以通过与同业的伙伴关系,运用科技的力量合力削减成本与改善效率,美国著名的零售商J.C.Penny把其存货控制和产品补充系统与其他供应商整合在一起,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可以利用各自的能力与资源,减少重叠的成本。
国外在建立新型的物流供应链战略合作方面采用的典型方法有两种:ECR(效率型消费者对应)和QR(QuickResponse,快速反应)。他们的共同特征表现为超越企业之间的界限,通过合作追求物流效率化。ECR和QR两种方法,对我国的零售企业和供应商都是挑战。零售企业要成功实施ECR和QR,提高物流效率和管理水平,除了要改变观念和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外,还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信息共享为改变我国零售业信息共享度低的问题,零售企业要更新旧观念,开放必要的信息与供应商高度共享,防止“牛鞭效应”,完善物流管理。
成本分担零售企业实施物流管理所需的条件之一就是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方案。目前,我国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张关系主要就是由此引发的,长此以往,稳定有效的物流系统就成了空中楼阁,难以实现。所以,零售企业要本着合作双赢的思想,和供应商协商成本分担方案。只有保障了供应商的利益,合理解决成本分担,ECR和QR的成功实施才有可能。
绩效评估和利润方案供应商在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中做出了贡献,如何评价其绩效并按一定利润方案分配收益,是我们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供应商对整个物流链条利润的上升做了很大的贡献,应该得到应有的收益。如果没有合理和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这个链条很快就会瓦解。
提升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物流作业模式,拓展了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条件的物流运作范畴,为现代物流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新的物流经营理念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破土而出:及时化战略(JIT)、快速反应战略(QR)、连续补货战略(CR,ContinuousReplenishment)、自动补充战略(AR,AutomaticReplenishment)等等。这些物流战略和技术的出现都与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正是得益于此。
但是,目前物流配送系统的信息化可以说“叫好不叫座”,炒得热火,用起来却差强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了“一步到位实现‘大而全’的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思路,以至于在实施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过程的可控制性等工程问题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提升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实用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应用信息技术并非越新越复杂越好,而应以实用为首要原则。我国零售企业要量力而行,因为信息技术的投入使用意味着企业高额资金的支出,并伴随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产生很强的流通资金约束力,还要占据一定的设施、设备、专业人员对其容纳、对接及日常运行进行看管维护。所以,我国零售企业一定要选用跟自身匹配的信息技术,避免掉入“信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