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历史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教学案例

第1篇: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法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更多的是去引导学生,而不是主导学生。现在提倡个性化教学,学生的感受越来越被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学生是教学中地位一直都没有被尊重,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构成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适用性人才,而不是只懂得各种文化知识的人,毫无个性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习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自学意识和能力,不能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指示走。尤其是历史方面的学习,教材中包含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仅仅学习书本中的知识点,只能是管中窥豹,不能真正全面的认识到历史。其实初中历史教材中是存在这一些纰漏的,或者说有一些片面的观点,这些对学生客观看待历史都是不利的。而如果灵活地利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就会对教材产生质疑,主动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做一些课外的自主探究。这种专研精神是现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非常缺乏的,大部分学生安于现状,只图完成学习任务,不思进取,思想上的僵化很严重。

一、学案教学在引入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案一般都是一个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制定的,然后在交付给历史教师,供他们在教学中使用。由于这种学案的制定模式,再加上教师过于信任学案,导致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没有多少针对性可言。一个学案被重复使用到不同的班级,而且是一年又一年地重复使用,也不加入什么创新。这样的教学,往往教师也不会考虑多少引导的重要性,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安排走。就教师的角度而言,坚持团队的教案,避免教学质量下滑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学生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个体的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等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很容易出现学案不适应学生实际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课堂效果差,学生成绩下降,学生的思维非常迟钝,缺乏主动性。

二、学案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改进方向

(一)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善

教学团队一起制作的学案不是权威,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个性,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执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适当的改变。比如《三国鼎立》的教学案例中的要求是学生在学习之后能了解三国是哪三国,各自领土在哪,以及主要的政治人物。我认为这样的要求是比较笼统的,肯定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即使身处同一个班级。与这段历史相关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很多男生的喜爱,对于这部分男生而言,这节课的学习是比较轻松的,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就要困难一些。所以统一的教学会让学生之间产生差距,而且《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有很多虚构的部分与历史记载不符,对学生会产生误导作用。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教案中一般是不会如此细致地针对这些差异有什么区别对待,更多的需要教师自己判断,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学案例的使用能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个充满教学激情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往往更具活力;一个严谨稳重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也会脚踏实地。所以教师要在使用教案的时候坚持自我,不能因学案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二)重视引导

学案教学法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忽视了引导的环节,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的时候只顾着自己讲解,完全成了单方面的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学案教学强调教师多引导学生,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学生应该要有更多的思考,教师的讲解需留有余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要改变划重点、讲解重点、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己阅读,尝试找出重点,给学生更多的是启发,而不是把直白地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告诉学生。关于那段时期的影视作品有不少,学生一般都会接触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学生这种看待历史的自主意识非常可贵,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使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就会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受到抹杀,学生会下意识地认为教材是权威,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只是每个人的观点不同而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教师应该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保留这种自身的想法。在学习的道路上,每个人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应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在记载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主观的因素,所以不能完全相信课本。教师要把学生往独立的方向引导,让学生明白教师、教材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他们自己的努力才是最主要的因素。优异成绩的获得,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思做就能取得,相同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差,就说明了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体。

三、结语

学案教学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进一步地扩大,教师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引导学生上,而不是强制学生按照学案计划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失去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第2篇: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论文提要:案例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学中普遍推崇和倡导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阻碍与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针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3]叶祥凤.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八种误区[J].经济管理教育教学研究,2007,(4).

第3篇: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1.教材分析。《学校 老师 同学》选自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为第三课时。本课是看图学词、学句部分的内容,教材中借助插图指导学生学词、学句。课文中句子的主要内容是:“老师关心我们,我们爱老师。”主要反映了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理解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使学生更加爱学校、爱老师。

2.学情分析。我班共有10名学生。他们个体差异较大,其中语言表达力、理解力相对较好的有5人,相对一般的有3人,语言表达力差、学习能力弱的有2人。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课前我将学生分成三组,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穿插坐,以便于学生课上合作学习。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高层次学生能掌握生字新词和部首,正确朗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会用“我们爱……”说一句话。中层次学生基本掌握生字新词和部首,比较正确地朗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用“我们爱……”说一句话。低层次学生可以跟随教师认读生字新词和句子。(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朗读、说话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使学生更加爱学校、爱老师。

4.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懂得“关心”的意思,理解如何“爱老师”。

5.教法和学法分析。(1)说教法。结合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分层教学法、媒体辅助法、生活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2)说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以看、听、读、说、悟为主线来体验学习的过程与乐趣,掌握知识。

二、案例描述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卡片复习生字词“学校、老师、同学”,紧接着通过字词引出上节课句子:“学校里有老师和同学。”然后通过这个句子我自然地导入新课:“学校里有老师和同学,那么每天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又是怎样相处的呢?”这样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课堂教学中。

2.新授部分,句中学字,读中生情。(1)从图入手,初步感知第一句内容。我通过直观展示一个个师生日常生活的生动画面,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说句子。在学生的回答中,出示第一个句子:“老师关心我们。”并板书在黑板上。(2)教学生字“心”和“们”。在学生初步感知句子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找一找,指一指:句子中哪个字不认识?从而找出本节课的两个生字,并按照字音、字形、字义、书写、组词、说句子的模式进行教学。(3)再读句子,理解句意。掌握了生字新词后,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再读句子,理解句意。结合实际,让学生懂得“关心”的意思,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照顾。(4)图文结合,学习第二句内容。我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样关心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认知做出回答,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出示第二个句子:“我们爱老师。”并板书在黑板上。(5)理解句意,掌握句式。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总结出句式“我们爱……”并板书。通过谈话、课件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扩充句子,培养培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巩固新知,拓展延伸。巩固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三个练习:(1)读生字;(2)找朋友游戏;(3)仿说句子。通过这些练习及时巩固新知识,突出重点。在练习中,注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自我总结,情感升华。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鼓励学生自我总结在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再一次对学生进行爱老师、爱学校的情感教育。

三、案例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并且注重康复和教育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组织形式上都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整节课以下环节效果很好:

1.导入环节(温故知新,引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谈一谈每天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是怎样相处的,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多种师生交流的情景,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

2.新授环节(句中学字,读中生情)。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教师讲解、课件演示,并配以学生情景表演,让学生懂得“关心”的意思,理解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照顾,懂得学生要爱老师,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让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

第4篇: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1、学会声母“y、w”,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3、学习“y、w”和单韵母拼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学过的声母读一读,背一背。

2、读带调的单韵母。

二、学习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1、出示声母“y、w”的图。

2、请学生自己借助图学习字母的音形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3、分小组学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4、请同学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一讲怎样记住字母的音形。

5、教师强调“y、w”是声母要读得轻短些,“yi、wu”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得稍长响些,应整体记忆。

6、指名读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教师及时纠正。

7、开火车读一读,横排读,采取多种形式读。

三、看图拼读音节

1、先出示电脑课件:没有音节、没有动物的图。

2、师问:图上都画了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幅图吗?(学生可以从碧绿的湖水、茂盛的大树、嫩绿的小草这几方面说一说)

3、点击鼠标出示小动物。再让学生说一说小动物在干什么?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4、最后电脑出示音节。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读得不准时请别的同学帮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自由读。

6、同桌读。

7、指名读。

四、写声母“y、w”

1、引导学生看书上的范字,看看是几笔写成的?占什么格?

2、请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写

3、教师范写

(1)“y”是两笔写成的,第一笔是右斜,第二笔是左斜,占中下格。

(2)“W”是两个斜上斜下写成的,不要写得太宽。教师要重点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5、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进行评改。

五、小结

从开学到目前为止,声母教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大家学得非常好!要继续努力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区别“y i yi、 w u wu ”和“{ yu”。

1、出示卡片:“y、I、yi”;“w、u、wu”;“{”

2、自己出声读一读。

3、问:你们还记得“j q x ”与“{”相拼的规则吗?说说小儿歌:“小{ 小 {有礼貌,见了j q x 就摘帽,摘了帽子不念u,还念 { 。”

4、出示“y” 和“{”组成的音节“yu”。问:你发现了什么?

5、说儿歌:“小{小{有礼貌,见了j q x y 就摘帽,摘了帽子不念u ,还念 { { {。”

6、看图读音节“y*”和“w(”,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

7、最后可以做一个课件,把凌乱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只限本课的)进行分类,让学生亲自进行电脑操作,使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

三、认读23个声母。

1、出示23个声母,可以让学生自己照着读一读。

2、同桌互读互背。

3、让学生把自己的声母卡片拿出来按顺序摆一摆。

四、学说儿歌

(1)出示儿歌内容,读一读红色的声母。

(2)把你会读的音节画下来读一读,读不准的音节做上记号。

(3)指名拼读学过的音节,提出读不准的音节。

(4)结合图,请认字多的学生读儿歌。

(5)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五、小结:

第5篇: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课堂教学;自主;创新

我们云南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已经近两年了,在这段时间里,笔者与我校的其他三位地理教师全程参与其中。新课程的实施呼唤新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必然落实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上。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看,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鲁教版)在所有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出现相当分量的教学案例,特别有关区域地理内容部分更是如此。同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类似于“结合实例”“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以某区域为例”等等的内容标准有许多,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在近一年的案例教学模式探索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听课、评课、磨课、说课,更加熟练地掌握案例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在此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上了一堂案例教学法的研讨课,其中严冬艳老师的课题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鲁教版),课的成败得失暂不去多讨论,只是在听完课之后,感慨颇多。

一、解读课程标准全面合理,树立教学新理念

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开始,就非常强调对课标的解读,老师们非常认真负责地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学习课标,但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还必须运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否则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

在研讨课上,从翔实的教案和精彩的课件中可看出授课教师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了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日本和英国的地图、各种景观图、自然环境的差异比较表、经济发展的差异比较表等。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及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互动中引导、启发学生质疑的理念。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整个课堂活动都过分关注如何让学生掌握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特征,而忽略了课标所提出的“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通过比较两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的差异的基本方法”的要求。其实按新课标的理念,教材所给的日本和英国仅是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此教给学生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并且掌握区域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联及成因,即常言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举例,它应该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能从“个”推之“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鲁教版)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都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案例,这给了我们实施案例教学的空间,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重塑教师课堂教学观,有效实施课堂提问

在教学中对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地理原理与规律,课堂提问成为一种频繁使用的手段。课堂上善于把握时机的提问,恰到好处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教学,更重要的是为了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学习顺理成章,清新自然,既实现知识的储备又培养他们良好的学科素养与创新能力。

这节研讨课上,教师不断地提问,如“根据图1-2-2,请说出日本的地形”“根据图1-2-3,请说出日英国的地形”“分析日本的气候特征”“分析英国的气候特征”等等,学生不加思考的回答非常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提问之前,教师给了学生大约10分钟阅读地图和教材的时间,其实质上是留出了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点做得很好。但由于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缺乏思维含量,所提问题的答案完全在课本上,表面的课堂活跃,实则肤浅,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重复性的课堂提问过多,如“日本……”“英国……”,这样既不能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又不会深化教学内容,反而影响教学效率。假如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不变,而教师的整个提问仅就有关日本的内容进行,如“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这样的位置给日本的地形带来何种影响?”“根据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特征”“日本所处的纬度位置对日本的气候影响如何?”“其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呢?”“描述日本的气候特征”……这样的分层设计提问题,把一个问题分成有梯度的几个问题,问题有了层次,学生的思维也有了梯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在层层深入的分析中注重了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直至得出日本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及经济等的特征及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获得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每约组6至8人)应用分析日本的方法讨论英国的地理环境问题,互相提问、回答、补充,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讨论是开放的,尊重不同意见,鼓励有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了辩论的风格,又有活泼而理性的气氛,同时体现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时,应有主次、轻重之分,切合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提问用语,使提问规范化,利于思考和回答。

三、把握案例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素质

一般来讲,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的教学流程分为紧密相连的四个环节:(1)呈现案例,提出问题;(2)学生思考,分析案例,集体交流,讨论案例;(3)总结评述,深化案例;(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我校所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鲁教版)“原理加案例”或“理论加案例”式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为教师在课前精选典型生动、寓理于理的案例提供了素材。当然,案例可以是教师自己开发的,或是教材案例的拓展,或是学生搜集的,但要注意其典型性,与教学目标相符合。本节研讨课上,教师选用了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将案例分成几个阶段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但幻灯片多达25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看、听的时间过多,挤占了学、思的时间,感觉学生注意力涣散,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呈现案例中的问题情境时,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省略、留白能让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主动寻找结论,而这种努力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

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从案例出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是整节课的专题分析,也可以是一节课中的一个环节,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在案例的选择和呈现上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在学生的引导上要具有随机应变和因材施教的技巧性,还要感情充沛、善于表演,这一切都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

第6篇: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在国际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教材“绝对崇拜”,过分依赖于教材内容,甚至案例分析、论述都要求按照教材的思路来解答。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育出的大学生,缺乏应变能力,没有创造能力,更能没有创新思想。大学教师的教研工作就是要不断的改革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引入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知识性人才而是能力型人才,这种重传统轻创新的教育方式必将大幅降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代在改变,国际投资格局在不断的变化,“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当代国际投资发展的需要。

二、改进国际投资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试行“模拟实战式”教学

在做好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借助模拟操作软件,让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独立完成模式实战训练。这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讲到国际投资学中的金融资产部分时,可引入股票、期货等模拟操作平台,结合课本中的股票、期货分析,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交易,还可组织股票、期货操作比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种方式不失为一种成本低、风险低、效果优、效率高的“社会实践”。

(二)推广“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国际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与书本相关的国际投资经典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其独立思考。例如讲到国际投资环境问题时,可向学生介绍当代中国的国际投资环境变化,让学生思考中国的国际投资现状与中国国际投资环境的改变有何相关性。在推广“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所选案例必须有真实性,可以通过世界投资报告、博鳌论坛、世界银行网站、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等收集信息;其次,所选案例需要有时效性,为了最大程度的贴近现实、学以致用,教师在选择国际投资案例时,应尽量选择当前的时事热点。最后,所选案例应有典型性,缺乏典型性的案例往往让学生无从下手,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三)探索“启发式”教学

第7篇: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特征 原则 实施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教育教学改革迫切呼唤学生“主体性”的回归。案例教学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毫无疑问给一向沉闷呆板、盛行注释主义、讲究传输的中国教育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又称个案、实例事例。将案例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强化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增强教学效果,是教法创新改革的有益尝试。如医科教学中的案、军事教学中的战例、管理科学中的营销个案等可研究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代替了原有的教员讲授、学员只是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一般不要求教员在课堂上讲序言、概论、定义之类的抽象理论,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经过精心整理与准备在课堂上讲授。吸引学员参与教学,或者事先编成案例即作为阅读材料发给学员。先由需要学习的学员课前准备,教员上课时,组织引导学员分析案例,提出问题与学员共同讨论,最后再由教员总结。案例教学法的目标,发挥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和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高度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的素材取之于实践,有真实的细节。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使学员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或解决问题的地位,认真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学案例一定要立足实际、真实可信,这样才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此外案例教学还必须具有客观性,案例作者要表达的是事实和背景,而不是任何的解释和判断,不应掺有个人倾向性意见或观念。学员将所学的理论和所积累的经验用于案例中蕴含的管理问题,根据案例材料提供的信息做出客观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鲜明的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材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目标总的来说是要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有广泛的内涵,它可以通过学员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思考、归纳、领悟,而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体系。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这个思考过程正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案例答案的多元化和最佳化。案例为全体学员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从同一起点出发,会提出不同见解,它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会有多种方案,有时也可以从多种方案的比较鉴别中寻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当问题较为复杂时,也可能会一下子找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时教员可通过提问引导学员进一步思考、探索,直到能看出这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为止。这种多元化和最佳化答案选择,可开拓学员的思路,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如果将其模式化地加以滥用,必然会带来诸多负效用。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能力原则。传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员了解一定的知识,而实践教学的着眼点则是让人们知道如何行动。案例教学正是此二者的最佳结合,而且更注重学员能力的培养。能力,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案例教学不仅重视人的知识,更看重人的能力。

2.实践原则。在案例教学中,学员一定要面对现实,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分析,做出判断,而不是做不切实际的空想。摆在面前的案例,有血有肉,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使学员完全处于一种实践之中。而且,案例教学并不是给学员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培养学员在实践中解决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案例教学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练,到实践中干”。

3.参与原则。高度参与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学员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案例教学才可能成功。换句话说,学员的参与程度可以作为评判案例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据介绍,在哈佛的案例教学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员们为争取得到发言机会,常常是互不相让,你强我夺,甚至不顾教员的引导,仍然唇枪舌剑。可见,在案例教学中,学员的参与程度是其他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比拟的。

四、案例教学的实施

1.精选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美国哈佛大学每年都要动员大批教师编写案例。每当开设新课时,哈佛都要求教师至少准备20~30个案例。编写案例已成为哈佛教师的一项重要研究任务。他们编写的案例大多是一份文字材料,包括事例的主要“情节”而后主要数据,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

2.案例介绍。案例介绍常用三种方式:多媒体介绍、口头描述、阅读文字案例。案例介绍过程是全面启发学员思考的过程,为使这一过程效率提高,教员可根据学员对理论掌握的程度和悟性布置一些思考题,引导他们尽快抓住重要的信息。

3.分析案例。正确引导合理分析案例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分析要求学员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案例分析包括查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写出分析报告等一系列过程。

4.概况总结。一般由教员完成。教员可以指出学员分析案例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指导。

五、结语

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一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使学员成了教学的中心,使教学以学员实践为主,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中华读书报[J],2003(8).

[2]江.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与撰写.教学与管理[J],2003(4).

第8篇: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实验活动解决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感知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很多物理教学都忽略了学生的试验操作,变成了纯粹的理论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描述]

教学片段一:在“力的合成” 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有几个学生开始时,无从下手,有些焦虑和失望。笔者及时给予了指导,包括提示怎样找到两个力的合力、如何记录这三个力、尝试连接三个力端点来观察四边形的形状等。学生经过反复实验,不仅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还探究出了“合力”与“分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关系、“合力”与“分力”大小关系。原本抽象的定则,在直观有趣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动手操作让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的达成事半功倍。

教学片段二:对于学生在试验的质疑或是明显不正确的猜想,教师不要简单的否定。有一位学生对“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这一理论提出质疑,认为电流在经过用电器后,会越来越小。对于这些质疑,笔者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其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探究的勇气,然后协助学生设计了一串联的闭合电路,用电流表测各处电流,结果都一样大,最后,学生从实验中得出了自己的猜想是错误的。可见,学生通过实验活动的参与使得结论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思考]

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善于融合学生的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讲的多,学生动手少;教师安排的多,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少;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我们一线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指导物理实验教学,开展有效的实验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转变实验教学的方式,在活动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笔者认为,有效地开展高中物理实验活动,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实验探究。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物理知识。在实验教学中,实验目的越简约,限制越少,学生就越会提出不同的实验设想。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即使这些设想中有对有错,有简有繁,也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晶,是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教师要像“淘金者”那样,耐心细致地去沙拣金,抓住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应扮演好“智力开发者”的角色。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在兼有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题,问:“现在是九点一刻,再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重合?”中国学生听后赶忙拿出纸和笔进行计算,而国外学生则不慌不忙地抬起手臂,将腕上手表的时针和分针调至重合。可想而知,中国学生费半天劲,计算结果还不一定正确,而国外学生的答案立刻就出来了。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学生习惯于理论的计算,而国外学生则善于实践;同时它进一步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历来只重视了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做事”的能力。检验学生水平的高低不仅是看“做题”能力,更是看“做事”能力。“做题” 与“做事” 对于人的锻炼是有很大差别的,前者是虚拟的,后者是真实的。“做事”不仅需要智力,还需要协调能力以及情感、毅力等各种因素,比“做题”需要的能力更全面。

三、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物理课中大多数的实验都不适合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应该分组进行,每组2~3 人。组内分工要明确,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 组内角色要转换,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教师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如“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这个学生实验,我是安排两个同学一组来操作的,让两个同学先交流后分好工,然后一个人按计时器开关一个人拉纸带,之后两个人互换操作环节再做一次共同完成这个实验。这样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操作体验,又能充分体现实验中的分工与合作。

四、增强实验课程的生活化

第9篇: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高二》年级《物理》学科《选修3-4第一章》第三节)

【教学目标】(1)理解回复力的概念。(2)会用动力学的方法,分析简谐运动中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3)会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水平弹簧振子中动能、势能、总能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第一节学习了什么是简谐运动,知道了位移-时间图像是正弦函数的运动是简谐运动。第二节又学习了描述简谐运动的几个物理量。当然前两节我们学习的是简谐运动是怎么样的,而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物体为什么会做简谐运动以及判断是否是简谐运动的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

2.进行新课

师:回顾一下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是什么样的?

生:匀速直线运动受到合外力为零。匀速圆周运动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大小不变的力。

(演示实验:拿出弹簧振子,让弹簧振子振动起来。要学生观察,同时老师提出问题)

师:猜想简谐运动的受力会怎么样呢?

生:好像与圆周运动有点类似,总是让振子回到平衡的位置。

师:那力的大小上呢?是不是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小组讨论完成课案中导学问题。(开始讨论)

导学问题1: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当把振子从静止的位置O拉开一小段距离到A再放开后,它为什么会在A-O-A'之间振动呢?

(1)什么是回复力?

(2)回复力是根据力的 (选填“性质”或“效果”)命名的,可能由合力、

或某个力的分力提供。

(3)按照你的理解尝试简述回复力是怎样起作用的?(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1:回复力是指将振动物体拉回平衡位置的力。所以它是按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回复力可能是合力、某一个力或某几个力提供。

师:非常好,先给你加1分。但是第二个空为什么你要填“某一个力”?

小组代表1:图示的情况就是。图示情况弹簧振子是受到一个力:弹簧弹力。而这个力就提供了回复力。

师:再加1分。

小组代表1:回复力总是指向平衡位置,所以振子离开平衡位置就将会被拉回来。

师:很好,能不能再具体些?回复力起作用的时候似乎有点什么规律?

小组代表2:振子离开平衡位置越远,回复力就越大,就越想把振子拉回平衡位置。而且位移与回复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师:加1分。把两位同学的回答总结如下:振子由于惯性离开平衡位置,而离开平衡位置系统就会提供一个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正是这一对矛盾才使振子形成了振动。

师:经过研究,回复力与位移的关系是F=-kx,正体现了刚才我们说的离开平衡位置越远回复力越大,那么这个负号是什么意思呢?

抢答:表示F与x的位移方向相反。

师:加1分。力与位移都是矢量,所以这个负号表示的是方向。

师:顺理成章的,既然简谐运动的回复力有这样的特点,反过来这个特点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振动是否是简谐运动的方法。我们重新给简谐运动下个定义:如果质点所受的力与它偏离平衡位置位移的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质点的运动就是简谐运动。

导学问题2:作为一个振动系统,弹簧振子的势能与弹簧的伸长量有关,动能与小球的速度有关。请完成下表:

师:完成上表并小组讨论:总的机械能=任意时刻的动能+势能= = = ,简谐运动的能量大小如何判断?

学生代表3:总的机械能等于平衡位置时的动能,等于最大位移时的势能。可以看平衡位置的速度或者振幅来判断简谐运动的能量。

师:加1分。振幅是最直观的,对于同一个弹簧振子来说,我们一般看振幅的大小来判断简谐运动能量的大小。

3.课堂练习

演示:竖直放置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判断是否是简谐运动。(本题给学生示范解题过程)2、3题学生抢答分别予以加分。

4.课堂测试

学生上黑板板演。予以加分。

5.课堂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生:知道了什么是回复力,学会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简谐运动,知道振子在振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效果很好。学校提倡的合作探究式教学给我们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探究气氛浓郁,完全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2)导学思路很流畅。这节课的课案我摒弃了过去单调的知识点填空的形式,结合学生认知过程,不照本宣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导学问题多样性。每个导学问题都经过仔细考虑,并且前后紧扣,知识点连贯,一气呵成。习题选取也紧扣前面的知识点,完成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4)走下讲台,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我们和学生融入一起,探究过程我们只是辅助,把课堂交给学生。我喜欢上课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探究,拉近距离,而且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2.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