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今时代教育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师;提升;能力;人才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新时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仅凭工作经验和固有知识状态重复匠人式的工作。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深、求全,还要求新。必须树立现代教师观和教育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动态、开放的专业知识结构。既掌握基础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又不断地补充新的科学知识,汲取新的科学思想,了解新的科研成果,更要在学科发展上具有前瞻性。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以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设备日新月异,传统的模型、幻灯、挂图已渐行渐远,电视、录音、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正在被多媒体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网络终端等取代。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顺应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的进程,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努力掌握先进技术手段,不仅自己动手制作课件,还要学习制作教学软件,乃至设计计算机程序,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基本能力。
二、科学管理学生的能力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任,扮演着组织者和管理者两个很重要的角色。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首先,要具备对教学过程组织管理的能力,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还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同时,还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些偶发事件,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富有实效。其次,要具备对学生集体组织管理的能力。具备高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总是给学生提出富有鼓舞作用的集体奋斗目标,总是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缩小学生身上的不足点,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具备高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能够积极稳妥地把全班同学组织起来,形成集体的核心,树立正确舆论,培养优良班风,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寓教于管,使学生在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集体中健康成长。
三、与同事的交往的能力
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人际修养,深刻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切言行要有利于增进同志之间团结协作,有利于教书育人。与同事相处,要真心相处、坦诚相待,平时相互尊重,困难时相互帮助,多交流教育教学的观点和方法,不说同事的不足之处,更不能说三道四,风言风语是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会没有困难的,要善于协同大家克服困难,共同渡过难关。
四、教育教研的能力
一名合格的教师,光有认真的精神还不够,还应当具备一定的教育教研能力。教育在发展,停留的单一备课上课、批阅作业、辅导中,对新的教育现象视而不见,对新的教育理念充耳不闻,教学手段就会越来越单调,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只有善于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情以及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才能够有的放矢、左右逢源。而要提高教研能力并非易事,也不能一蹴而就。首先,要认真学习各种教育理论,用知识武装自己。其次,要注意观察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思考分析、寻找对策。第三,还要不失时机地和别人交流思想,在共同研究分析中激发思想的火花。第四,还应当及时总结,让教学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凝结为教研成果。
五、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教育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必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它集中体现在要求教师注重“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这个问题上。众所周知,当今时代不仅知识在迅猛增长,而且知识周期也在缩短。教师要只靠学生时代掌握到的那些知识,就可以执教终生,显然已经不行了。活到老,学到老,及时进行知识的吐故纳新。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培训是时代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思想的积极宣传者,又是比其他人愿意活到老,学到老的模范实践者。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社会、学习社会、教育社会,每个人的一生,从童年到生命终止,都要学习。现代社会注重精神文明的层次,注重提高生活的质量。知识社会、学习社会、教育社会是建立在学习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基础上。终身教育不但改造了教育,也改造了生命本身。这是学习化的人生,是向更高级的“自我”的演化。终身教育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人的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人的判断力和行动能力,使每一个人能在自己的职业范围或社区范围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使每一个人过着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关键词】信息化;市场需求;职业教育;教师培训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持续深入推进,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能和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素质和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培训必须紧跟时代,对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新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做出积极回应,才能承担起培养新型职业技术人才的使命。
一、信息时代对职校教师培训的新要求
信息时代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新要求。当前工业化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城镇化成为下一个十年经济发展的支点,市场化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推动国际化深入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方位赋予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的使命,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提出了一改革创新的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当在教学体系中紧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方面最新发展,在教学课程中设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信息时代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培训进行改革创新,不光要掌握理论前沿,还要懂各种新技术的操作,不光让他们准确理解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的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还要让他们全面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方面的职业技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应当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必须紧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方面的前沿发展,对信息时代条件下的职业技术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有教师对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城镇化技术有了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对职校学生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培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回应信息时代的诉求,紧贴时代脉搏,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拥有具有时代精神的教师队伍,也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职业技术人才。
二、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缺乏更新机制
教师培训应该是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难、提升其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培训内容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没有考虑到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自主选择权,没有形成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没有考虑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培训内容往往一成不变,一个培训计划或是一门培训课程沿用了很多年,缺乏培训内容的更新机制。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教师的不同需要的针对性培训不足,造成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工作脱节,导致教师缺乏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培训效果不理想。
(二)专业技能培训相对薄弱
职校教师除了理论进修外,更重要的是要接触生产实际,了解企业, 企业培训应是职教师资培训的重要方面,但这个培训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我国虽然已批准了100个以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的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但针对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培训还有待落实,中等职业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互相开放, 教师培训工作有待加强。特别是选派教师到工厂、车间劳动锻炼、到生产一线现场学习观摩、参与技改项目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加大力度,让教师更多的贴近生产实践的实际,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新的技术发展动向。
(三)培训的组织管理尚需改进
一是教师培训的任务繁重。大多数职业学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任教,部分教师缺乏专业技能与前沿知识,与职业教育要求的与市场、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有很大差距。随着职教事业的迅猛发展,教师队伍也有少部分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培训任重道远。二是培训需求量大。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甚至终身的任务,特别是职教教师,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学科知识体系还是技术应用,更新速度都非常迅速,教师培训需求量较大。三是培训效果评价机制不健全。长期以来,对职教教师的培训评价主要是从管理与考核角度出发,有的甚至把培训当作考勤,不管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如何,造成教师对培训的消极态度甚至抵触情绪。四是学校管理层对教师培训认识不足,教师培训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合理也是使教师培训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
三、改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培训的对策
着眼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职校教师培训的新要求,针对目前中职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在将来的职校教师培训工作中应树立起鲜明的价值导向,突出教师培训的实践性和系统性,引导职校教师培训向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一)紧贴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市场需求呼唤着高技能人才,《文汇报》曾以《大学生“过剩”,技能工“闹荒”》为题报道:从1991年到2006年,上海市高校在校生规模由近12万增加到近47万,而中专、职校、技校生仅由近15万增加到21万。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上海每年需补充中等职业人才3.7万。另据报道,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30%至40%的水平。目前我国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展开。而职校教师是开展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职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现代意识等综合素质决定了职校教育和职校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在开展职校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树立市场意识,紧紧围绕社会、市场、企业的需求来制定培训计划和设置培训内容。
(二)紧跟技术发展前沿
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要与教师的实际工作相结合,要突出教育的实践知识,要突出专业的操作技能。职校教师的培训要紧跟当今时代的技术发展前沿,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最新现实问题,跟踪和研究开发新的职业技术技能。加大教师专业实践课时,确保培训效果。专业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今职业学校教师不能回避、比较欠缺的问题, 教师急需通过不断地培训得到提升。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培训必须包含课时比重较大的专业实践内容,以确保培训效果。教师培训的专业实践可以通过专职实践、兼职实践的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专职实践,让教师放下学校的教学任务,全身心的参加到专业实践中去。即深入企业一线,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掌握生产技术,提高实践素质;也可利用学校自身优势,在实训基地建设或实验室改建、扩建中全程参加,在真实的环境中提升实践技能,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另一种方式是兼职实践。这是目前在部分中职学校中被大量采用的一种实践方式。教师带学生一起驻企业参加顶岗实习,边教学边实践,达到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这不失为一种节省教师培训成本、不影响教学进度的好方法,比较适用于师资力量短缺、教师教学任务重、不能参加专职实践的院校。在顶岗实习的工作中,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学到基本实操的技能,同时带队教师也在实际环境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实践经验。
(三)培训体系布局尚需进一步科学化
在培训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布局上,我们要打开眼界,学习借鉴国外职校教师培训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构建中,美国是比较成功的。这一成功不仅体现在其相应的制度、政策、运行机制中,而且也体现在其教师培训的内容中,美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内容中有五个富有特色的方面,即理解贫穷、劳动法、建立企业专家委员会、表单设计和信息化资源使用。这五个方面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所缺失的,却是职业教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中非常重要的成分。这是一种基于职业教育教师实际工作的完整教师素质培训理念,有了这五个方面,才能培训出真正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除传统的课程、教学理论培训外,我们应更注重学生来源构成及学生社会心理、劳动法、建立与企业专家的联系制度、课程表单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使用等方面的培训。第一,让职校教师理解贫穷,让职业教育教师更好地了解他的教育对象,了解职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他们的社会心理,以便更好的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开展劳动法知识培训,让教师知道如何合法地组织学生的工作本位学习。劳动法培训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尚处于真空状态。近些年来,随着顶岗实习的全面开展,职业学校侵害学生权益的现象也随之大量发生。就暴露出来的一些案例来看,学生权益损害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面对这些问题,劳动法需要继续完善,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劳动法培训也显得极为迫切。第三,建立企业专家委员会,让教师学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职业教育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课程内容必须与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相吻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教师就必须始终与企业专家保持密切互动,向他们咨询工作内容与技术变化。第四,提高教师的课程表单设计能力,让教师能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能力使课堂变得更加活泼与有效。第五,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资源使用能力,让教师学会如何获取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学会利用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内容研究.外国教育研究. 2012,6:121-126.
[2] 霍建章.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 北京水务.2010,5:55-57.
[3] 徐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问题及对策.科技风.2010,9:18.
1.1过程式教学我们所说的过程式教学,简单来说即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其系统性,依托授课老师的精心策划以及准确调控,让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课题设计的完成成为一个同步进行的整体,从而对学生形成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塑造。室内设计的专业课把课题作为中心,分成几个环节,具体来说是调研准备、设计研判、构思方案、有机整合、修改反思等。老师具体把握每一个环节的授课内容以及要求,在一个时间段里面,老师将讲授重点通过问题形式展现,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用集体讨论、讲评等手段展示自己的学习进度以及收获,老师及时跟进,进行具体指导、知识升华,带领学生踏入更高的学习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考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他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实际、解决难题的水平得到锻炼。
1.2开放式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的目的,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促进学校的教学活动社会化、科研设计市场化,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学校应该设立教学实践基地,面向社会承接设计任务,定期推荐学生去某些公司实习。这样,既能够给学生提供长时间的实习场所,也能够让老师和招聘公司掌握学生本人的设计水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第一手的翔实资料。
1.3实践式教学室内设计强调动手,突出实践,设计师只有深入生活、热爱生活,才有可能让设计的作品吸引人、打动人。倘若主修家居方面的设计,就要尽可能带着学生实地查看一些完成的样板房,多深入一些建材商场、家具卖场,在实际查看中掌握有关材料的发展趋势,多多尝试转化角色身份,就不同客户的喜好开展设计。在讲授公共空间的内容时,就要多领着学生到公共空间去观察,去感受,去体味。一定要记住,缺少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做出了的设计作品,就是冷冰冰的图纸,没有感情和温度。
2结语
对室内设计教学进行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水平,教改的过程也就是让新的教学行为模式形成的过程。可是,怎样凸显专业性、怎样让它有效发挥作用,以及怎样紧随时代的变化才是有效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工艺美术;图书馆;时代;传承;发展方向
工艺美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产物,它需要创作者具有较高的美学素养、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当今时代对工艺美术类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工艺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聚力培养其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和对综合知识的应用,使之能够真正承担起新时代的设计使命。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除了专业课程的构建和教授外,工艺美术类图书馆的建设和职能转换也是培养工艺美术类人才的重要路径。作为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工艺美术类图书馆应具有自己“个性”的专业特色。在我国,专门的工艺美术类图书馆并不多见,一般集中在工艺美术类院校的内部,所以工艺美术类图书馆几乎等同于工艺美术类院校的图书馆。工艺美术类图书馆不仅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还有利于塑造工艺美术类院校的文化氛围,“大学图书馆文化作为图书馆文化的亚类型,是指以大学文化为背景,并以大学图书馆为基础的一切文化的现象的总和,是现代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如何处理工艺美术院校图书馆的功用和功能,解决藏与用的问题,是构建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体系、创办新型现代文化服务模式,使其成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工艺美术类图书馆以工艺美术基础理论、设计技法、实物资料等文献为馆藏基础,同时,拓宽并加大与工艺美术领域相关或交叉的其他学科的书籍的选择与采购,如哲学、文学、数学、美学、艺术、艺术历史、摄影、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等门类的资料、书刊,都是馆藏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国内的工艺美术类图书馆的建设相对滞后,无法达到上述要求。
因此,办好工艺美术类图书馆,进一步拓展其社会教育职能,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新时期,工艺美术类图书馆的馆藏要求适应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弥补地方公共图书馆资源的不足,积极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为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再加上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教育、传播等本质,为其融入文化产业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2这些都需要工艺美术类图书馆进一步拓展其社会教育职能,使图书馆能够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和知识需求。其具体发展方向包括:
第一,以专业图书的购买为基础,兼顾跨学科图书的采购。工艺美术类图书馆在文献收集种类、方向上同普通高校图书馆有很大的不同,其馆藏特点亦别具特色。工艺美术类图书馆的藏书应跳出传统图书馆的框架窠臼,加强推送和个性化服务。首先,文献提供向多元信息化发展,引进大数据思维,融入对其国外绘画、先进设计的电子数据引用。其次,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单一的教学科研服务的运行模式,积极调整信息服务的有关政策,建立虚拟咨询参考平台。再次,注重实物馆藏的建设,实物馆藏大多是工艺美术中的精品,且能为哲学、史学、美学、工艺学、民俗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提供实物研究依据。实物馆藏与图书文字具有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在直观教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我国是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当今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生产出口的大国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工艺美术事业一直在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路子,妥善处理继承传统与引进精华的关系,关系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也对工美美术院校的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工艺美术事业在继续和创新上都面临着许多问题,这都要求我们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工艺美术思想、理论,特别是在工业设计、现代生活方面的潮流和工艺,以适应现代生活和对外开放的需要。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类图书馆的职能,应以承续传统为本,同时注重紧跟时代,密切关注艺术前沿。在不断加强现代工艺美术思想、理论、流派和技艺等方面的馆藏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挖掘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技法、造型、材料、色彩方面的优势和内涵,注重搜集研究有关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的文字资料,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跟踪,提供科研进展报告。此外,引进和吸收国外工艺美术精华也是发挥工艺美术院校图书馆职能的必经之路,但必须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到精心选择、精心收藏。
当前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电子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特点和应用现状的探讨,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求更好地、更快把握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应用 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的和科技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并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为了更好地把握住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特点,必须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目前的应用来分析其发展趋势,以便让电子信息技术将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我们所服务。
1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介绍
电子信息技术在当今时代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推动信息化社会的建设上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在电子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上尤为普遍和重要。电子信息技术在电子产品上的应用使得其操作越来越智能化,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同时电子产品的集成度也越来越高,在使用范围上也越来越广。电子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应用使得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 集约化、网络化、高效化水平越来越高,使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2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人力缺乏
电子信息技术集成了众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技术人才的水平要求极高。而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极快,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已经跟不上它的发展速度,造成了普遍的人才缺乏现象。这方面在国内表现得比较明显,由于我国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不算高,基础也不好,技术人才的培养速度远远落后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
2.2 发展环境不佳
这方面主要是指缺乏电子信息技术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在国内由于电子信息技术需求猛增、相关管理制度缺乏等原因,因此存在着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这方面的现象在软件研究开发领域尤其严重。另外,由于产权意识薄弱和相关规章制度的缺失等原因,国内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仍然一直受到诟病和指责,相关的法制建设仍很缓慢,没法形成一个良好的保护知识产权,这些不足之处导致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竞争力一直得不到提高。
2.3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电子信息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虽然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了,规模也越来越大,跻身世界前列,但产业结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程度和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很少有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产业结构还比较低端。很多国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由于技术封锁等原因无法引进来,而我国自身在这方面的研发能力又不强,导致现阶段一直在产业结构的底端徘徊不前,没法进行必要的优化升级。
3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它的发展方向,以便更好更快地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这些引领未来发展的研究领域。从目前来看,电子信息技术明显出现了以下几个发展:
3.1 梯次化、全球化
当今的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社会、科技等各方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和生产技术之间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参与到全球化的生产和研发体系中,出现了明显的全球化特征。电子信息技术也表现出了这方面的特点,在其技术的研发合作及相关的生产、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在世界范围内都各有分工,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此外由于各国之间发展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往往占据这个网络的顶端,掌握着电子信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并在新技术的研发上占据领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掌握那些技术含量低的部分,在新技术的研发上也没有资金、科技的优势,处于信息化网络的底层,这些因素导致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梯次化的趋势。
3.2 规模化
一项技术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应用和发展的规模化至关重要。电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不断更新发展的高新技术,其对生产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国家开始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产学研结合和大规模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足够的回报来继续投入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形成良性发展循环,也才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占得发展的先机。
3.3 国际化、网络化
当前的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越来越迅猛,它们凭借自身充足的资金、雄厚的研发能力、顶尖水平的人才和遍布全球的网络等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了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的核心力量,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全面快速发展,也对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面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4],其发展的趋势必须结合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潮流,进行深度的整合。在研究、开发和创新等环节中,一些中小科技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性,在电子信息技术研发的某些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并在网络化的整合上做出了非常大的成绩,使得其重要作用日益明显,同时也使电子信息技术的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4 结语
当前的时代已经是信息化的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生产生活各领域所起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突出。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也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不足,集中精力把握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其未来的发展脉络,尽可能集中精力对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新领域进行研发,确保自身站在新技术的制高点上,有效拉近和发达国家的距离。
参考文献
[1]高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电子科技,2009(03).
[2]王章立.我国电子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趋势探讨[J].中国情报科技,2009(03).
[3]何碧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电子科技,2009(03)
[4]于雷.世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J].电子信息周刊,2011(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financial enterprises has become very urgent, and the teaching work of college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can not meet the training needs of financial tal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finance specialty and cultivate the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autho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of finance.
Key words finance specialt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urgency
??际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变得刻不容缓。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中,金融人才的培养的模式不能有效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所以,对高校金融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并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金融人才,已经变得十分紧迫。金融专业的人才在金融企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金融专业教育改革十分重要。
1 金融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1.1 金融行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间交流增多,金融行业呈现出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现阶段,金融行业的国家化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之间放宽了经济发展的限制,很多国家都允许别国在本国进行投资,这样就加强了国家间的经济往来,也就使得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得国际化;其次,我国的很多金融机构都在海外进行了投资,这样就促进了资本的流动。我们国家在加入WTO之后,金融行业的发展也不断变得更加开放,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允许别国银行的进入,并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来鼓励本土的金融企业,让他们到海外发展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就实现了中国的金融机构与外国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这都导致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国际化,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决定了我们需要培养的金融人才也必须是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能够适应国际大环境。
1.2 金融学理论变得微观
上世纪中期,现代金融学理论出现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市场均衡理论中,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弊端和价格机制都进行了介绍,也揭示了市场收益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使得资本主义金融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此外,这样的金融学理论被广泛的应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所以说,我们国家所遵循的有关金融理论,实际上还是为了研究资本主义市场、世界金融的发展趋势,就是将资本主义的微观金融学作为主导。这要求我们在开展金融行业的改革时,也应该遵循金融学微观化的发展趋势,综合我国的市场现状,将资本主义金融理论更好的应用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进而培养适应金融企业发展的金融人才。
1.3 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强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中,利用科技与数学知识的结合来解决市场上的各种问题已经十分普遍。所以,当前金融行业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它们之间的融合,使得金融学的发展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的发函范围,金融学已经出现了技术化的特点。当前与金融学进行交叉发展的学科有数学、法学、心理学和科学,这也就衍生出来金融工程学、法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以及网络金融学等学科。这些衍生金融学的出现,使得高校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复杂,金融人才不仅需要适应金融学科本身的发展,还应该加强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各类金融问题。
2 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金融专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金融专业也为国家培养了一系列的金融人才,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不过,近几年来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不能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改革,将会对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阻碍。所以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变得十分紧迫。金融专业教学工作的紧迫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满足新技术改革的需求
现如今,全世界都进入了技术改革的大时代,知识和技术的改革能够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知识和经济的双向增长为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挑战,选拔适应时展的人才,对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意义非凡。在这个信息化膨胀的时代,想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就应该不断创新和进步。相应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变革,只有对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才能够顺应全球范围内新技术的改革要求。
2.2 顺应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
当今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得金融行业也呈现出了全球化的发展态势。金融行业的全球化趋势,让中国的金融企业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之间相互竞争,而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企业相比,金融企业发展优势不明?@。所以,国家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增加,只有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才能让他们更好的适应国际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刻不容缓,需要对金融学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有效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金融专业教学中,由于受到旧经济的影响,不适应学生的发展,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需要对金融专业进行教学改革。
2.3 满足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
高等教育工作,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现阶段,高校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金融专业教育中,长久以来都存在着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只重视对金融知识的传播,而没有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手段的落后,也限制了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适应全国范围内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应该对金融专业的教育工作也进行改革,这也是金融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开展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金融学专业的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国家化的人才,使得我们国家的金融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对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于长远角度进行考虑。
3.1 树立正确的改革目标
在开展金融学专业教育教育改革的工作中,需要对改革目标进行明确。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国家发展的人才。目前,我们国家的金融企业与高校的金融教育之间已经存在着严重的矛盾。所以,需要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往金融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专科院校,本科院校也存在一部分。这就需要有关教育部门应该在本科和研究生院校中多设置一些金融专业,并将金融专业的教学工作重视起来。同时,还应该为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毕业生在进入市场后拥有更强大的竞争优势。
3.2 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为了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结合市场,制定人才培养的战略。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前热门的经济学理论,并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避免金融学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上的重复。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突出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出适应国际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在促进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不仅要将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有效引入,也应该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系列进行分别设置。在金融学的第一个模块的学习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好大学基础性知识;而第二个模块,涉及到的全部都是金融专业的必修科目。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让学生到用人单位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3 开展案例教学工作
金融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金融企业服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设计案例和讲述案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是宏观的经济问题,另一个则是市场上的一些经济活动。收集教学案例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所以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教师应该观察近年来的金融事件,对适合教学的事件进行整理,整合成案例,并利用其开展教学工作。同时,金融院校还应该设置模拟课堂,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解决各类金融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提高金融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开展改革工作的关键。所以,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够更好的开展金融专业的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各大院校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促进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在选拔金融专业教师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国内外优秀的金融人才。为了留住人才,各大院校还应该建立一些鼓励机制,定期为高水平教师发放教育类奖金,并让他们享受带薪年假;同时,还应该定期进行考核,对于那些专业能力比较差的教师,应该适时淘汰,或者对他们进行培训。只要这样,才能提高金融教师的整体素质,才能够推动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今时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类社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整体性、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与创新精神的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一轮的课程改变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地进行着,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转变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学者。
二、爱岗敬业
有人说:“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它把野蛮变成文明,把无知变成渊博。”当今社会,有些人把名誉、金钱、权利看成是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法码,这些人朝思暮想,梦寐以求,想得到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过眼烟云。为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才是我人生最有价值的,最可宝贵的。要热爱教育事业。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三、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在暑假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提高教师政治素质的文件和书籍,并观看了《师德启示录》。特别是学习了《师德标兵先进教师事迹》之后,我受到震憾,在重庆开县的特大井喷和特大洪水中,广大人民教师舍己救人,学生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崇高使命让老师们不畏死亡,牺牲家人,更不顾自己。“因为我们是人民教师,在灾难面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学生,首先保护营救学生。”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啊!这才是时期的人民教师。同时我们还听取了教育专家成尚荣师德专题报告,通过这些师德报告及先进事迹的学习,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也更要提高教师道德的修养。
四、热爱学生
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在学习了师德标兵先进事迹后,让我更懂得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用心去爱每一位孩子”。也更得了对教育事业的无怨无悔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对所有孩子的真诚无私的爱。同时更让我感动的是: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老师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各有不同,学习上存在差异是客观现象,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首先是不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要歧视成绩差的学生,要充分的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教育对象,把荣誉给每一个孩子。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货物、资本与贸易往来的跨地区和跨国化,全球经济的往来日益密切。随着这种全球化活动的不断发展,全世界已从经济全球化慢慢延伸到文化、社会生活、观念和意识形态等精神领域的全球化,并实现了跨地区、跨国家人们之间的往来、交流与融合。随着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全球化意识也随之崛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并纷纷引起研究热潮。
二、关于比较文学学科
比较文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着并逐步引起重视的学科。由于这门学科的研究具有跨越性特征,其研究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异同抑或联系,因此这门学科的研究方向在文学领域中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实现了不同文学类别之间的跨时空对话。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其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兴起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欧洲,第二阶段在美洲,第三阶段在亚洲。
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以及跨越性是全球化趋势的主要特点。而之所以称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是顺应时展要求的,原因就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正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中,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并且,比较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具有跨越性的研究,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由经济的联系,不断渗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日益密切,这就使得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在现今的学术界中广受重视。在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比较文学的地位正逐步上升。比较文学基本特征是文学的跨越性,其跨越性研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是跨科际的研究,对文学和人类其他一切学科领域都可以进行跨越性的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包括文学和艺术、宗教、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科学之间的研究。
2.跨国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是两国或多国之间的文学。法国学派提出,“比较文学研究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基亚进一步提出“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的关系史”。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定义中就明确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
3.跨文明研究。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新阶段,是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学科理论的立足点,也是文学跨越性研究的新领域。[2]以上三个跨越,共同构成当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本特点—跨越性。
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方法最主要有两种,一是影响研究方法;二是平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最初研究的是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和相互影响,影响研究是它的一种重要研究类型。因此,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基本、最主要的类型之一,在这一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研究研究的是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影响研究的范围,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或者一种思潮和运动给另一个民族文学带来的影响。例如,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等。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例如,美国作家爱伦?坡在美国文坛尚未引起重视之前,引起了波德莱尔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们的注意。
影响研究中,学者们依据客观事实,找出文学作品之间联系的依据,追源溯流,探索影响,证明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存在。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文学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各国文学会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方法的地位会日益突出,这也是影响研究方法的重要所在。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另一种研究方法。它研究的是不存在事实联系依据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平行研究不同于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是指学者们从价值和审美角度出发,重在从主观方面去研究和比较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所研究的对象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例如,尧子的《读<西厢记>与RomeoandJuliet之一—中西戏剧基本观念之不同》,作者从《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出戏的对照中,引出了中西戏剧观的差异,深入分析了西方以悲剧为主,中国则喜剧多于悲剧的根本原因,是西方戏剧以娱神为目的,而中国戏剧以娱人为目的。
平行研究还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思想史、文学与宗教等其他学科的科际比较,这也是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打破了以往的“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概念的界限,实现了真正的各国各民族文化文学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这也正顺应了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时代特点,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正日新月异。
关键词:传统装饰艺术、装饰基础课程、现代设计、创意产业
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国内的设计教育呈飞速发展趋势,社会经济需要设计教育的大步跟上,创造本土品牌需要设计教育合理结合传统设计教育与现代观感的设计教育。我们在赞叹速度带来的各种丰富便利时,也应该感受到面临的某些问题与困难,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在现在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影响的全球环境中,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怎样在吸收国外先进设计艺术教育的同时,发扬本土设计艺术,在日渐成熟的现代设计领域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培养未来优秀设计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人文内涵丰富,东方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有其自己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抛弃原有的艺术文化,那显然是不明智的,我们应在学习西方设计知识的同时,融会贯通,发展国内设计艺术,在现代感中体现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近些年来,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有被忽视的趋势,从以往的“工艺美术”教育到现在的包豪斯教育体系,传统的装饰基础教学课时大幅度压缩,学院和学生为了尽快进行专业实践,专业设计课有提早进入低年级阶段班级的现象,这个调整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传统装饰基础课程来说,相应地裁剪这些课程的教学时间,一方面会使设计思维的形成少了引导性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设计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学生接触到工业设计所带来的抽象思维设计,也可以通过传统装饰艺术课程,得到更好的多元化创作,结合本土文化进行适合现代视觉观念的优秀设计。
一、传统装饰基础课是创作的根源,是具象到半抽象到设计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