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第1篇: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主动 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多地注意学生学习结果,即语文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语文老师常常把学生语文成绩不好归结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能按时完成语文作业等外在因素,却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观察和研究。因而尽管语文教师也曾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也表示要好好学习语文。然而考试结果依然如故。于是老师慨叹:这些学生缺少学习语文的细胞。

事实果真如此吗?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数学和英语上。数学题目要做,英语单词要背,学习任务明确、具体,学习结果一目了然。而语文学习呢,多读书,书籍浩如烟海,何处是岸?阅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又觉得无影无形,无从把握。写作文,学习与生活单调乏味。不见有源头活水。语文学习,似乎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语文学习的效果可见一斑。

学生轻视语文学习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忽视语文学习的特点,把语文学习混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一味追求语文学习的结果,忽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主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师如果不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不去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能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日益淡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长此下去,还谈什么语文素养?谈什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如果把教育过程首先当作一种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指导活动来分析,那就必须十分强调指出教师的创造性的巨大意义"。语文教师研究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对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指导活动来分析的过程,意义巨大,但困难不小。

原因在于:

第一,语文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只能看到学生学习的外在表象,却无法看到学生内在思维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给语文教师认识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增加了难度,语文教师也许对班级五六十名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了如指掌,却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知之甚少。语文教师往往只满足于按事先的教学计划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对学生课后完成的语文作业进行检查,却不知道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第二,规模化办学,班级学生太多,使语文教师无暇顾及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无法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向全班五六十名学生授课,往往,追求知识的共性,追求认识的一致性。在规定的时间里尽最大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因材施教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必然导致同一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教师因教学任务太重,根本无法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

第三,应试教育未能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中、高考成绩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直接导致了教育的急功近利。教师只要目前的考试成绩,跟考试无关的一切知识、能力、品德统统弃之不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不再顾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这一切需要一个长期观察、研究、训练的过程,不能短期见效。

第四,改进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不追求唯一答案。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来认识社会,陶冶情操,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用自己的认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问题是学生的阅读感受往往与标准答案差异很大,怎么办?要知道,教参一类书籍是教育专家辛勤劳作的结果,我们总不至于要求学生的思维也能达到专家的水平吧?因此,学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态,欣赏的态度。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独特感受,而不应求全责备。

第五,把课文当做例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让学生爱读书。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只是个例子。言外之意,语文学习绝不能只局限于薄薄的一本课本,应该有大语文学习观。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目前绝大多数只满足于一本语文课本。学生无书读,不知道读何书。家长不让读课外书的情形普遍存在。因此,语文教师以课文为中心,适当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书目,指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当学生闲暇时,都能展卷阅读,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提高?

第六,组织读书报告会、读书沙龙等,给学生创设展示语文能力的平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其个性发展理论中的最高理想目标,是"需要层次论"的核心。语文学习成果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成绩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语文教师也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组织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读书沙龙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够展示语文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第七,定期发放语文学习调查问卷,掌握学生语文学习动态。

第2篇: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能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素养;增长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的技能;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获取、传输、应用信息的能力。这段话说明,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文化素养、信息技能和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则包括: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呢?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信息技术奠定基础

基本技能是指深处信息时代的我们要会使用电子邮件、会打字、会上网,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例如,在《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课中,是在培养学生查阅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寻交通地图,来提高学生自主上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增加学生的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先了解信息技术,之后引导并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例如,在《图形、图像加工方法》一课中,可以让学生事先带来电子版的日常生活照片,通过美图秀秀,对这些照片进行处理、美化、加工,一键就能选出学生喜欢的最美效果。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所以学生一接触这节课后就引发出对美图秀秀这一软件的兴趣。美图秀秀和教材中ACDSee看图软件相比,更有实用性,会更加受欢迎。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信息素养能否提高,是通过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好坏表现出来的。拥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每一节课开始抓起,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例如,我们可以占用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教授知识,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留给学生复习课堂知识,让学生及时复习,并提醒学生回家要提前预习。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四、激励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其他方面,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

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其他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例如,在数学方面,有些数字有无限不循环、sin等无法人工计算时,可采用高级计算器来计算。

参考文献:

第3篇: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做操作熟练型教师

无论是几年前的“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培训及考试”,还是现在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考试”,都要求教师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悉网络,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如表1)。做一个操作熟练型教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要求。通过长期的、形式多样的培训,绝大部分教师能通过网络搜索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积件等素材并通过有效整合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做资源探索型教师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开展多年来,绝大部分教师已能熟练使用网络,但使用的资源很有限;基本掌握Word、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但多数人也仅局限于此。教师抱怨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不足、培训不够及时到位,但这都不是短期内能解决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做整合的主人。探索发现新资源就是途径之一,它不仅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有时候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上页表2列出几个作为示例,老师们可以到软件资源网上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也可以通过网站等进行搜索,可能会有惊奇的发现。

做应用创新型教师

教师应该尽力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此处的应用创新可以简单理解为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尽可能创造条件上,表3的问题解决方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做行为引导型教师

第4篇: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两年以来,笔者作为主讲教师连续十五期参与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共有750位教师接受了培训,中学教师有300位,小学教师有450位,教师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在培训期间我们对所有受训教师做了调查,调查的主题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状况,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和访谈形式。经过分析总结,笔者所处的县区农村教师目前信息素养的现状有如下较明显的几个特点:

(一)不同年龄教师群体的信息素养差别较大,老年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较低

调查结果发现,中青年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能,老年教师队伍中大多数老师只掌握很基本的操作甚至不会操作,根本不能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他们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不能够系统的掌握信息技术,缺乏对信息的敏锐性及获取与利用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有利的条件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

(二)对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教师自我需求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养成自我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意识和习惯,具备较低的信息素养水平

主要依赖上级教育部门开展的项目工程, 学校、个人缺乏投入的主动性、积极性等,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深度不够。

(三)硬件设施落后,教师信息技能没有施展的空间

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是培养老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信息素养提高及信息技能的运用必须要有硬件的支持。受学校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区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普遍比较落后,尤其是一些较偏远的学校甚至不具备有相关的信息技术设备,多数学校则是滞后于社会其他相关产品,大大影响了教师教学需求,教师纵使掌握我很好的信息技能也没有“用武之地”。

(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淡薄,只停留于简单的运用

很多教师只是简单的使用多媒体,只有在公开课或教师技能比赛的时候才采用一些信息技术设备,或者简单地把传统的板书改为PPT幻灯片。未能够较有深度地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二、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策略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是要使教师善于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素养的实现依赖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针对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特点,我提出以下几点对应的提高策略:

(一)教师应自发自觉地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视程度,培养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自主学习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培养自我发展观念,自发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改善优化自己的教学质量。信息时代要求每个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学习,具备信息素养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能的继续教育

在问卷调查结果中发现,很大部分的老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他们希望能够接受一些信息技能方面的具体的软件培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聘用相应课程的优秀人员进行上课,保证上课的质量和效果,也可借助学校内部信息技术中心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学方式自我提高信息素养,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进行自考、函授与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相关的进修活动。

(三)学校建立激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课堂内外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使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对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教师学习掌握新技术和网络工作可以得到职位提升的机会。组织开展课程信息化技术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优秀课堂评奖等形式,增加老师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四)上级行政部门应加大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创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够是一个比较突显的问题,学校软硬件设施配备不足,不具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条件,个别教师信息素养再高也没有“用武之地”。完善必要的基础设备设施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

以上是我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高的分析总结,请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5篇: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高中美术 美术核心素养 素养培育

2014年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指出了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此后,在教育部《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试框架和命题》会议上,华东师大杨向东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是看你学过什么,而是看你是否学到了在生活情境中运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的提出和意义

我们过去的教育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2000年课程改革前的“双基”时期。第二时期是2000年到2015年的“三维”时期。第三时期是基于2014年由教育部推进《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下,我国教育课程进入“核心素养”时期。

在美术教学层面,我们过去习惯于偏重“技”的层面展开教学,在此之后则需要进入“道”的层面,就是理解知识、运用智慧综合性地发现一些问题,并用艺术的手段解决它们。因此,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观念的变革。这也体现了美术教学将更好地造福于学生、造福于国家。

二、高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与学科具体教学实践过渡的中间层次。为此,教育部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提出各自的核心素养。

经过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深入讨论和探究,美术学科提出了五大学科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它本身,而首先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社会需求、一种人的成长需要。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对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若干思考。

三、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1.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在教学模块设置上,现使用的人美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九本,它们分别对应高中美术课程设立的九个模块。美术教学课程的开设,其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科素养的培育。而今按规定开足美术课,尽心上好美术课,就是在行动上坚守了基础美术教育之阵地,贯彻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普及性”、“针对性”和“全面性”的路线。

同时,每个模块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会有一些侧重。比如鉴赏模块,更侧重对学生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三个核心素养的培育,绘画模块在美术表现、创意实践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更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模块教学割裂了这五个核心素养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模块学习的特点来构建合理的模块教学目标和教学体系,才能优化对模块中单元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等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好各类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课堂不等同于教室,学习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在互联网应用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合理搜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也可以运用好地方教学资源,为教学所用。丰富而适切的教学资源会大大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主动性,促成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的最大化。

在教学评价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模块特点,设置适切的评价机制与方式,使学生明晰对自我核心素养现状与不足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2.在课外美术特色活动中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亦不止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美术特色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以学校美术类社团、研究性学习和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所涵盖的所有美术特色活动为平台,给予学生发挥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及能力的机会。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同时,实时关注、引领、指导并应给予学生活动成果的评价及鼓励,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究、发现、解决乃至创新,从而获得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再培育。

3.在学科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学科竞赛活动需要师生齐心地做好赛前、赛时、赛后三个阶段的工作,这包含了指导与训练、沟通与鼓励、反思与总结等具体环节。教师需要结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制订高效的竞赛辅导方案及策略,形成适切学生的辅导风格。

每一次学科竞赛都是对师生自身学科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历练。重要的并不在于竞赛的结果,而是我们在竞赛中收获了由能力到心智的成长,收获了核心素养。

综上,高中美术教学在时间和空间范畴上有一定的延展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课堂学科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课堂内外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使美术教育更均衡地发展,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当今时代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通过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而且还指通过自身技能和观念的提升,在各种问题面前表现出的综合品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体上是指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走正确的人生道路。立足于学科,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科的本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培养中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关键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综合性的,但是却又有别于我们通常所指的综合课。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更是对国家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基础作用。提高核心素养,也是育人的本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1.注重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政治思想教育本身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努力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辨析性思维,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尽快实现教育的改进与突破。在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充分运用每一分钟,鼓励学生提出疑点,在各个知识点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

2.注重课堂设计,增强练习引领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虽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却能创造精神财富,给予每个人真正的财富原动力。课堂设计对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握课堂,设计课堂展示方式,体现课程活动性。课堂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主体活动、思维激发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素养。练习引领就是将练习题联系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从书中和生活中寻找答案。课堂设计与练习引领相结合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注重课下指导,体现差别式评价

教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的实践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中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地追随课本。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尽量进行单个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追求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第7篇: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三维目标;培养;公民;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24-0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指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它是由原来的综合素质、三维目标发展到今天的,是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在新一轮课改中,高中政治学科把三维目标表述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没有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难以形成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知识”是什么,在教育学里有许多定义,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有奥苏伯尔的认知观、加涅的认知论和梅耶的知识分类。而现代教育和认知心理学的代表布卢姆,则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四个知识维度去分类。能力目标涵括了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应表现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使用。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同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挖掘学生潜能。第三维度的情感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体验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态度是指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人生的认识,价值观是指对周围的人与事的意义及总的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引我们前进。

二、三维目标与公民实践力的关系

公民的行动力又指公民实践力,它包括应用学科知识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应用具体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技能,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高中思政课呈现为独立的学科课程模块,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它的教学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公民实践力的培养,首先要有学科知识体系,如果没有,则会乱用某学科知识去支持某种论断、表达个人立场,这样难以形成思想政治W科独有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

例如,2015年全国I卷39题: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如果学生没有哲学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那么他会写到唯物论、辩证法等知识。学生具备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才会形成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运用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分析、支持某种论断。再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些是具体知识目标的考查与运用,是考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政治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突出以探究为核心。学科能力目标是指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包括学习力、思维力和实践力,而学习力侧重于具体学科学习及研究方法,包含收集处理信息和构建学科新知识的能力。思维力侧重于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包含记忆、理解、分析、评价、综合的能力和调用学科知识说明、分析、评价、论证、写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学科思想方法包含应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及应用批判思维方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学习力和思维力的内涵来看,这两种能力最终要落到实践力去,无论是处理信息、还是分析综合能力、或者应用辩证观点的能力都是为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服务的。

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一道题首先要让学生去收集和处理材料的信息,学生要知道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其次要调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论证“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最后应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要求学生阐明自己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并不是两种观点都要论证。这一道题考查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而学习力和思维力是为实践力服务的,学生所掌握的能力最终要回到公民实践力上,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系包含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和展露个性。接受是指倾听不同意见,用开放的心态看周边的人和事;反应是指对政治学科内容表示默许、赞同;形成价值是指接受、喜爱政治学科倡导的价值观;信奉是指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

如“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和“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两道题都充分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对中学生进行三观、四有、五爱的合格公民教育的再现。“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体现公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体现公民对乡愁文化的认可,更体现公民的爱国。“《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争论”体现倾听不同意见而不是粗暴打断,用开放的心态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在给予某一选定的情景下,倡导和平方式解决争论;在某一情景下人们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立场,阐明自己的观点。没有公民的公共参与,只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脱离公民实践力,定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所以政治学科的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更要突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培养。

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作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他们是一体三面、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支撑、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要求有相关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能调节和控制知识目标,也调节和控制能力目标。如果我们离开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学习就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认知过程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最终,教育也是水中望月,更谈不上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现能力的培养,离开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才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公民支持某种论断需要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能力,以“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的三维目标为例,若没有知识,公民的政治参与会无序,更谈不上三观、四有、五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公民在谈论问题、解决分歧或者两难选择的问题中会有各种态度、立场,如果公民具备学科知识,并有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他会有根有据地表达和主张个人信念,为某一立场辩护。在参与政治生活上,则会减少纠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落实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政治学科的应用价值。

公民的实践力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合格公民,高中思想政治课凸显和强调学科能力,但是学科能力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如果公民没有最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他难以成为合格公民,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公民的公共参与能力,这是最终归宿。

高中政治课要求在学习经济、政治、哲学等具体学科的知识和发展能力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真假、优劣、利弊的审视,在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时,展示个人的情感态度。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l展,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要求高中哲学的认识论知识,从三维目标去分析,是支持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的归宿。面对当今世界我们必须辩证看待,不能一味排外或者一味引进。我们学习了高中哲学模块,形成批判质疑和理性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学会运用思辨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只具有思辨思维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哲学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只会停留在支持或者反对,或者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那样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最终难以解决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注重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做到“教有依据、学有目标、评有标准”。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落实,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最终培养公民的实践力。

参考文献:

第8篇: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2015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这个概念体系正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一、思想品德课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21世纪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核心素质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引导学生获得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常识,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形成观察、分析和解决品德成长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和健康的心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初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公民品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基础。”培育核心素养既是未成年人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更有利于未成年人开阔视野、丰富文化素养,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思想品德课培育核心素养的策略及实践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学科核心素养。思想品德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可以简单概括为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素养四类。

1.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同的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工业社会时期,人们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为本,教师教学强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时代变化,提高自己的教学境界,要具有正能量,既要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国家和我们的社会制度;更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学素养的专业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能力,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合格公民的素养。

2.尝试学科间融合、渗透核心素养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的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大杂烩,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因此,要更好地培育核心教育,就要从观念和行动上去主动接纳和吸收其他学科,实现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讲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时,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讲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用“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诗句讲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讲爱国主义精神;用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实讲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在讲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用地图标明我国各民族分布状况,为讲清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打下基础。这样既开阔学生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3.建立思想品德学科的评价方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科学的评价方法是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地促进核心素养的顺利实施,能够检查核心素养的实施情况。在科学的评价方法中,除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进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外,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借助各种表格,通过各种活动和班主任一起从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价值观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

4.更好地利用课堂主阵地和课外活动进行核心素养教育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思想品德课堂作为与学生进行对话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引领的重要阵地。在课堂上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的视频,感同身受我国科技水平的现状,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自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实现中国梦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早日成为合格公民。在课堂上通过观看《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视频,感动自己的同时增强价值自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W至于行而止矣。”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是检验学生素养的关键形式。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了解社会,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更能实现自己素养的提升。如在讲“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基本方略”时可利用假期走进行政服务大厅了解法律的实施情况,还可以旁听当地法院的庭审,加深对法律的国家强制性的领悟,在事实中知道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使学生从情感上实现守法、护法的积极情感。

5.依据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和出发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指导意义,起着纲领性的作用。教学目标的设立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水平,更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不能盲目照抄教参书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设立各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如文字型、图画型、生活型等。在讲八年级“相亲相爱一家人”时,让学生观看《等着我》的相关视频,使学生在具体环境中感受亲情,感悟亲情,感恩父母,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9篇: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一、对核心素养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然后才能实现多学科核心素养的融会整合,形成个体的综合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不能单一地从数学层面进行分析,而是要进行跨学科、多角度审视。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基本特点的最终体现,同时也能基于核心素养人需要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来合理地进行分析和指导。数学学科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学科,数学核心素养是未来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素养,也理应成为综合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成分。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培优实践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素养,为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新知识教学之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探究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合理的情境来设疑,从而将学生带入到探究活动当中,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不同的数学知识概念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模式,并且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科学合理。这里的“科学合理”是指:第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通过分析数学知识的本质内容来创设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合理情境;第二,设置的问题要有适当的思维量,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明确的探究方向与交流的需求,但是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真正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收获,以便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2]

2.定期举行尖子生培优强化训练,数学的学习提高离不开必要的训练,通过考试,试卷等批改要细致,把存在的所有问题都要指出来,并积极纠正。尤其要注意解题步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从细节入手,规范解答过程。

3.成立班级数学学科带头小组,挑选数学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课下帮老师辅导学生,给学生教学生,讲一遍胜过练十遍,不仅锻炼了能力还培养了责任感和荣誉感。

4.营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空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还是阻碍学生思维扩展?关键在于是否有空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抽象出?笛У奈侍饣蚪?要研究的问题抽象出共同特征。

5.成立数学社团,依托社团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课外辅导,能力拓展提高等。一般的数学尖子生对于高中数学都会有比较高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不像有些学生那样对数学有恐惧心理。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着重指导数学尖子生进行课外课后数学自主探究,例如,就某个数学问题让他们自己在课后自主查找资料,针对同一题型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等。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尖子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培优教学成效

通过上述实践,数学培优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三个“转变”。

1.从重知识学习到重思维素养培养的转变。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学好数学的高层次要求。在培训数学尖子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好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良好契机,有目的地结合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背景,提供数学思想素材,反复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思维活动中,不断在“问题解决”中得到深化,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尖子生的数学素养。[3]

2.从题海战术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学习数学必须加强练习巩固但练习时间要适时,内容要精选,培养数学尖子生,要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注重培养思考钻研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根据数学尖子生的学习水平,提供一些必要的课外学习资料,帮他们制定一定的学习计划。 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特别是引导他们学会比较、 归纳、 总结,做好知识积累与解题方法积累,在解题中能够理解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所用考点,学会联想、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培养独创精神,鼓励求异思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