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第1篇: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教师在教授初中历史时,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中的主导生活哲学,在新课程改革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必须注重历史方面的学习。在国家对于人才的标准判断中,会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的主要体现,这个已成为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新时代要求学生应根据历史教育培养文化独立和社会参与的学生,包括人文古迹、责任和实践创新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核心技能无疑具有领先的终身学习和学生的教育有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民主的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的进步,学习初中历史是中国五千年源于流传的文明的重要证明。通过教师教授历史教科书,可以发展学生关于爱国主义、民主的新思想。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有关技巧以及学生的学习情感,达到两者的统一。义务教育的学习技能分为很多方面,包括观察、理解和解释能力。首先是关于历史感知能力,就是学生能够对历史的时间以及历史人物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对历史的文明有所理解,对于时间也需要掌握。其次就是能够理解这种思考事物的能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人物和事物的作用,知道历史是怎样进行一个呈现,以及可能性阅读历史,在某些历史情境下想象历史场景。最后,学生能够通过历史信息获得解释这种历史能力,对特定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基础,还有对历史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扩大历史洞察力和分析技能的能力,能够流利地向他人提供历史陈述,以提高历史视角的技能。

二、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引导学生让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的学科素养,尤其是在历史学科这个方面。目前学生的核心技能状况有三个主要技能:个人发展、社会包容以及文化素养。其中,每种类型的素养都包含了很多数据。为了制定核心素养课程标准,需要将核心基础知识作为每门课程的标准,即将学生的传统基本技能转化为现有学科的核心素养。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时间链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时空概念和历史证据。历史这门学科是需要时间链进行串接的。历史的主要原因是古生的事情。如果历史事物无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顺序,那么学生将很难学习。学生如果能够将历史事件刻画在自己的时间链上,时间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时间就像人的骨干,它是连接所有教材内容的最重要部分。第二个就是位置,因为事情在同一时间发生却在不同的地方。比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这一个课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墨子、孟子、庄子等代表任务罗列在时间链上,这样的一种罗列有助于学生的人物记忆。3.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实践。从历史的深刻角度出发来进行实践。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合适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这一节课时,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回忆一下之前的时间表格,然后教师给学生播放虎门硝烟的视频,接着通过这个视频来问学生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英国要向我们中国走私鸦片,以及走私鸦片给我们中国带来的伤害。接着角色扮演,看林则徐是怎样采取措施来进行硝烟的。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探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鸦片的危害。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多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导入教学方法的时候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学生也可以在这种教学情境当中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第四,情感互融,教育多元评价理论体系建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人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从历史教学中反映情感的融合,在目前历史实践理论平台架构的参考,以及课堂以外的最大化质量评估的细节,最终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理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的核心素养培养之路。借鉴历史的认识和解读,了解历史事件、故事的意义,提高对情感取向和理性知识含义的理解,使学生在经过特定的历史学习之后,在第一时间可以依据真实的历史数据以及具体的事实,见解和更好地理解历史中发生的一切,处理因果之间的联系,由于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客观地对历史问题进行相关处理。

第2篇: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实验教学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实验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训练学生实验技能,从多维度、多方面发展学生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教师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达成实验教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一、因课择仪,优选实验器材和方案

实验器材的选择不仅可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中进行选择,在教学中还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大力提倡多用身边、手边的常见物品进行实验.选用效果更明显、误差更小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学,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在实验器材选择的时候尽量做到不同的课堂、不同阶段,灵活选择实验器材,减小学生探寻物理规律的难度.

教材在物质的密度这一节中,有一个活动是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教材中是“用天平和刻度尺分别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学生已经通过之前的实验教学掌握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这个实验的主要教学目标并不是练习使用托盘天平,所以在质量的测量时不一定必须要选择使用托盘天平进行实验.托盘天平的分度值是1g,测量数据不够精确,如果选取更精确的?子秤,测量得到的质量就会更加准确.另外,考虑到取材方便,该实验中物体的选择应当优选我们手边常见的一元硬币,不仅使实验操作简便,还能通过选择不同的个数,利用体积与个数成正比的规律,不测量就能准确得出体积关系,从而发现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另外,在实验中用一元、五角和一角的硬币进行实验时,则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实验从而证明质量与材料和体积有关.

二、贴近生活,积极渗透STS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物理和社会生产生活、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物理教师要有STS教育的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渗透STS.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为教学的佐证素材和知识应用拓展,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但不太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现象进行课堂再现并加以研究,更深层地培养学生物理素养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在进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教学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境,“一个同学晚上迎着月亮走,看到地上有水的地方是亮一些还是暗一些?”这个物理情境又可改为“背对着月亮行走”.这其实就是两种反射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的情境.在课堂上可以再现这样一个物理情境进行教学:将教室的窗帘拉上,模拟夜晚黑暗的环境,用铁架台固定两个手电筒从同一角度分别照射放在桌面上的一张纸和水槽中的水,让学生们亲自体验朝迎着手电筒的方向走和背对着手电筒的方向走,走的同时观察纸和水槽的明暗对比情况.这样的教学实验设计更能启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更多地关注物理现象,使他们更主动地运用、查找物理知识去解释发现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的教学与STS教育真正地有机结合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提高了物理教学实效性.

三、追本溯源,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世界的研究热点,其中一个重要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感,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师的演示、讲解能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这些实验的现象和结论.但有时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实验设计的本质,不能理解科学本质,至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就更加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的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对比、迁移和深化,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探究影响声音的三要素中音调的影响因素时,常用的实验是将钢质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多次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并拨动钢尺,通过观察钢尺振动快慢和音调的高低,得出振源的长短会影响音调的高低.通常学生对该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掌握困难不大,但在实际本质的理解上却障碍重重.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此实验基础之上利用乐器的琴弦来研究音调与琴弦长短、粗细和松紧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啤酒瓶中不断增加水量时,比较敲击瓶子和从瓶口吹气两种方式对应的音调变化的不同,进而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到要研究音调的变化特点首先要找准声源.在敲击和吹气的时候发声的声源是不同的.在吹气的过程中,水量越多,空气柱的长度越短,所以音调越高;在敲击过程中,水量越多,水柱的长度越长,所以音调越低.

四、分析推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第3篇: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模式;焦点解决

对学生的成长来说,初中阶段是他人生过程中的黄金时期,而这个时期学生接触的更多人际关系就是老师和同学,而教师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引导者,既扮演着传道受业的老师,也扮演着个人成长的指导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初中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栋梁,初中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培育出身心健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任重道远,因为时代的变迁摆在教师面前的学生已经千变万化,不断的冲击着一直以来延续的传统教育。为此我从本人的工作经验中进行总结与反思,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当前初中教师在学生的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前段时间和一些一线教师探讨当前的教育状况时,他们不免发出感叹,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里的难教当然不只是教学之难,也应该包括了教育之难。在新课改思想理念影响下,虽然我们教师一直在探求核心素养下的教育教学,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育体制的指挥棒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成绩主要还是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主,所以很多教师难以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过来,对于德育教育的核心、新课改的目标等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够深刻,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压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就将重点放在成绩上,我们注意到不少教师只关心学习,只要考出好成绩,对于学生品格上的缺陷缺乏关注,对于问题学生也不会耐心细致地有效地进行沟通和教育,从而使得学校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例如,某某中学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是平时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而且有一定的攻击性,教师认为读书好的同学脑子灵活,出现一些小错误无所谓,没有及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结果该生酿成大祸,给孩子自身、家庭和学校都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而教育方面诸多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教育和教学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良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较高的教育发展水平。那么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初中教师如何加强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积极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呢?

二、加强和提升初中教师教育水平的策略

1.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老师的定位,那么传道什么意思呢?它是说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领路人,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确实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素养,切实转变观念,将道德水平和学业成绩置于同等位置,认识到初中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不仅要在思想上提高自己,也吸取先进经验,在责任层面,教师更需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及人生观,做到率先垂范,给学生做好榜样,千万不能宽以律己,严以待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尽量凸现道德品质的作用,教育学生先做人,再求值,让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2、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荷尔蒙水平逐渐提高,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情绪也更容易激烈和具有不稳定性。我在班主任工作时期,多次遇见个性特别行为怪异的学生,有沉默寡言的,有不经意发出怪叫的,有割手腕的等等,如果我没有学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能就会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处理问题,结果可想而知。正是由于自己平时经常学习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心理技术与方法,所以遇到此类学生能够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从社会教育和人才的互相关系来看,塑造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社会发展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向上的奋斗精神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需要,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轨的需要,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遏制中学生心理疾病的需要

3、树立为学生服务意识,勤反思,多尝试,寻找有效的沟通模式,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第4篇: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摘 要:新课改提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概念,它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指导意义。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穿插核心素养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全面的思维角度,从而健康向上地成长。重点讨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教育的方法,为初中学生更好地成长助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信息时代对学生成长的要求,在教育领域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教师在当下的教学中要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科教育之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意义

核心素养又称21世纪素养,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心理素养,其能够有力地帮助人们解决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核心素养的教育,能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的潜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最终成为有较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培养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其能够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较高的个人能力,能够为我国的快速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化

目前,我国大多初中历史教师仍抱有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以及学生对历史概念、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切从应试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历史课堂枯燥乏味,无法帮助学生对历史产生真切感,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优秀人格。

2.教学空间狭小化

课堂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最基本的形式,此外还有参观博物馆、开展知识竞赛等其他教学形式,但当下的历史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且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使历史教学的空间狭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历史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构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想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从最开始的教学设计环节着手。教师应对历史学科中蕴含的核心素养有较全面的把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有关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及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有关教学素养的历史教学。

如教师在讲述“秦汉统一”这一部分时,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把握秦汉两国各自的疆域范围,使学生对秦汉两国的各方面治国政策有所把握,能够充分认识秦汉两国大一统国家的重要作用。这一教学目标不仅能使学生对时空概念有一定的把握,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能够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启发性,通过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以及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这对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在讲解清朝末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答案可以来自于课本内容,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观点、想法。问题可以是“改变发展走向的事件是什么”,也可以是“你从运动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这些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考历史事件的同时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3.积极展开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近年来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其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历史教学中也提倡使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就历史问题进行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在互相沟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及自主钻研能力,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教师在讲述宋朝历史时,可以就宋朝的文化为主题开展学生交流会,将班级学生分为四组或五组,每组依据主题选择不同的交流内容,组内学生明确分工,搜集、处理资料,最后在交流会上依次汇报,并就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再做综合的评价。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快速发展。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兴起的概念,在当今形势下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在教育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教学能够通过历史事件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价值观念,这些对学生形成优质的核心素养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故而教师应将核心素养教育紧密地融入历史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最终成为具有过硬核心素养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1).

第5篇: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方法

一、新课标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

虽然新课标历史教学承袭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很多特点,但是它与传统历史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突出课堂人文性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素质的教育,而人文素养培育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体验和参与。我们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什么事件是什么样子,然后把这个样子死板地刻进学生的脑袋。新课标呼唤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文精神。历史教育对塑造人文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比如我们在讲授关于孔子的时候,就注意着重讲授孔子主张的恭、宽、信、敏、惠,加入对儒学大师生平的讲解,扩大孔子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对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教育虽然很多地方是“死知识”,不像搞历史研究有极大争议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仍是不可忽视的。在知识信息大爆炸时代,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使学生和课程改革共同成长。

二、新课标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1.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营造活跃而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处于对等地位,但各自职责不同。教师的职责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中去。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是体现民主的课堂,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接受引导,自主学习研究探讨。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遥远而难以记忆、理解的历史。教师上课之前要精心准备,为学生创造便于自主思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阅读、听课、思考、讨论、调查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3.学生之间具有个体差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每一个人都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展现自我的机会。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对学生思维产生积极启发性的作用,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并借助教师思路来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学习,学有所得,那么其主体地位的作用也就得到了体现。

4.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的核心,学生要主动学习历史、思考历史,还要学会利用所学历史知识看待现实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三、新课标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路径

新课标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一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创新精神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固执己见;创新精神提倡胆大、不怕犯错误;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这些品质正是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必备的。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历史教学工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间接达到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②关注时政热点,将时政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政中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以多种形式的开展历史学习,改变传统、单调的历史学习课堂面貌,提倡历史学习的个性化,以课堂的丰富多彩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学生人文素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科学素养,还要有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情感智慧的成长,利于情绪的掌控,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大纲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历史教学中,感悟历史事件背后的意义,往往比掌握历史事件本身要重要得多。现存的历史知识会被遗忘、被更新,但知识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人文精神会被学生牢牢记住,受益一生,这就是知识背后被赋予的人文意义。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广博的、不局限于课本的文化知识基础。②要进行传统文化的熏染。历史课堂教学中,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教育学生。③要求学生对人生有深刻的体验。这里说的人生体验可以是学生的真实经历,也可以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得来的人生经验。只有深刻的人生体验,才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J].历史教学,2002(11).

第6篇: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历史;时空意识

新课程改革在持续深入,推动着中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传承历史的关键性学科。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予以培养,而时空意识,则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历史课程中,涉及到了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都存在于特定的时空当中。只有形成良好的时空意识,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时空意识的内涵

所谓的时空意识,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中也被称为时空观念,一个普遍性的定义,就是时空意识是指对事物或人物与特定时间、空间进行联系,并予以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意识能力。从其概念界定上可以看出,时空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将人、事、物与时间、空间进行联系,然后再来分析其中所蕴藏的历史内涵。纵观几千年来的历史,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点的历史场景中发生的,只有将事件置于这个时空框架之下,才能对历史实现正确的分析理解。在中学历史课程中对学生的时空意识进行培养,就要让学生切实了解历史事物与时间、空间的联系,明确历史事件的叙述,并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对相关的历史事物做出不同的分析。

二、新课改下培养学生时空意识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时空意识的培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一点教师需要形成理解,了解其背后的重要性,然后对教学活动展开创新优化。首先,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前文已经提到,新课改要求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时空意识就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历史课堂上融入时空意识,是符合新课改基本要求的,能够对历史教学起到推动作用。其次,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强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现如今学生受到各种历史影视剧和互联网媒体的影响,对很多历史事物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让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历史,这样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最后,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形成一种有效的思考方法。

三、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时空意识的措施

基于新课改持续推进的背景,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学生时空意识的培养,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进步。

(一)通过对比法强化学生认知

历史实在不断发展的,特定的历史事件,具有特定的历史空间,因此可以通过一些类似事物的对比,通过其中的差异,来突出其中的历史时空区别,从而强化学生对历史时空的认知,从而逐步形成时空意识。比如对于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部分知识,主要涉及到了交通、通信、媒体、生活等方面的改变,对此,就可以通过一些学生常见的事物来进行对比。比如,现在几乎大部分人都有手机,而在几十年前,可能一个村子才有一部电话,人们都依靠这部电话与外界联系,经常围在电话前打电话。通过这样的对比,就可以学生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并且理解书信、电报这类事物为何在几十年前特别发达,而现在几乎销声匿迹。再比如教学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知识时,就可以将其和10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进行对比,让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产生明确的认识,体会到其中的时空差异。

(二)历史地图加多媒体的综合利用

地图是历史课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要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就可以将历史地图和多媒体相结合,在课堂上进行综合利用。书本上的历史地图是平面的,也是静止的,学生难以对其实现深入的认识。因此,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历史地图进行信息化构建,加入动态演示,让历史地图“动”起来。比如对于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就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历史地图来演示其发展过程,并且在多媒体素材中标识出历史时间、地点以及人物,通过这样的信息化历史地图,就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时空感受,推动时空意识的强化。

(三)引导学生制作各类历史图表

要强化学生的时空意识,就要让学生对具体历史时间的基本要素形成全面的掌握,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各类历史图表,在制作过程中对相关的历史知识实现全面的掌握了解。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公元纪年时间轴的制作,对历史课本中的重大事件推算公元纪年,然后进行时间轴的制作。再比如,还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历史纪年表、历代王朝表等,通过这些图表的制作,对历史事件形成清楚的掌握。此外,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对历史时间的时间、空间等要素进行串联,强化学生在历史时空方面的逻辑思维,提高时空意识。

第7篇: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历史素养;中学历史;;探究性课堂

随着课程标准中“历史素养”的引用以及高考对“历史素养”提出了考查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历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实现“历史素养”是学生自我感悟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作为一个启迪者,无法完全了解学生的想法,也无法在45分钟内尽可能补充史实,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像《》这类强调情感态度的课程,单纯地讲授不如讲授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来的影响大。因此,在类似《》的领悟类课堂中,不妨通过教师课外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概念和课堂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历史素养。下面就以《》为例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可体现历史素养的要求以及在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课前学习,了解历史事件基础状况

基础状况包括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与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内容,恰恰体现了历史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发展意识、多元联系以及史料实证,也是中学历史学习必须掌握的基本素养。高中历史课标中规定了“列举侵华罪行、简述的主要史实”,在教材中有着详细的论述。为此,在设计教学方式时,可以将这一部分交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教师的微课视频材料,将时间、地点、过程等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融于课后的自主学习。在教师进行讲授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查找教师视频中粗略带过的内容,提高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需要教师将最精炼的基础性史实在视频中予以呈现。《》的讲授就包括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所犯的罪行等。教师需要整理出完善的框架,寻找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文字,制作成一个完整的模仿课堂而时间又不长的微课视频,以供学生学习。这些概念性知识由学生课后学习,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基础知识,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自己的困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将课堂基础史实时间移到课外,将课堂用于评测、答疑、交流,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在正式上课之前,不要求学生完全记住具体的时间、地点、发展的过程等,而是以视频材料做到“了解”这一层面。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教师在微课中呈现史料的同时,适当引导学生寻找史实论证,搜集资料在正式课堂上进行交流,集思广益,丰富学生对具体史实的了解。

《》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体会中的爱国激情,通过课后的学习和阅读,能形成对这段历史的完整了解和自己的初步看法,以此实现课标的要求。

二、探究性课堂对高层次历史感悟的引导

高层次的历史感悟强调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批判,并形成自己对社会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学生历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在《》一课中,课堂师生交流以及对历史的理解、思考和精神的传达是教学的核心。“”宣扬的是中华儿女在战争面前勇于抗争,最终获得胜利的伟大精神并以此激励后世。因此正式课堂中对民族精神的感悟是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纸质知识通过教师的剖析和材料的理解,加之学生课前的感悟学习形成的内在素质。

探究性课堂强调的是课堂的内化,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并将其表现出来。为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课可以运用教师启迪、小组讨论以及全班交流的方式来升华这一部分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内化吸收”的作用。在正式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做一大体了解,随后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原因以及的历史地位和中国能获得最终胜利的原因,将课堂设置成开阔性思考分析的探究性学习课堂。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自我探索,由于这三个问题都体现了民族统一的爱国情感,因此学生分组后只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即可。通过小组讨论,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尽量对原因、地位等做一个较全面的思考;之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对小组讨论结果面向全班做汇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给予科学完整的结论。

以此安排课程内容就是鼓励学生自我探寻历史背后的过程,在学生自我感悟、讨论中得出对历史的理解或批判,形成对民族情感的认同,提高自我修养。由于结论是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是自己根据课前的独立学习加上自己思考的结果,比起教师的强行灌输后讲解所能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

三、强化历史认同感的有效做法

作为“历史素养”中的核心――历史认同感,在任何历史教学中都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为基准的,也是任何历史教育的落脚点。探究性课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要求的助手,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探究能力,因此对历史认同感的培养更需要由平时课堂的教师启发转移到学生自我启迪上。

为强化这种认同感,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做法:第一,以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中华儿女在中浴血奋战为基点,展开更多资料(包括图片、影片、文字等)的收集。学生通过对不同信息的了解,形成了民族自豪感。第二,了解日本在中对中国人民施加的暴行。第三,对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的被侵略与反侵略斗争进行梳理,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遭遇,反思历史,发奋图强。

历史认同感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以来历史的自豪感以及对民族危亡关头所能拥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不是教师普通的讲授学生就可以拥有的,而是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悟中形成的。探究性课堂就给了学生这样一个平台,让学生的自我情感可以充分表达。

第8篇: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02-01

我国颁布了新课标以后,明确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应该重视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网络,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和解题技巧,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与历史有关的问题,通过学习历史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目前历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足,导致课堂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和问题,并且滞后的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传统教学观念下,教师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生基本没有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不如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目前历史教师不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高。(2)不重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非常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情感,而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水平。如果教师只知道传授理论知识,不重视学习历史的本质目标,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这也是目前历史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3)不重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注重归纳整合教材知识和教学信息,这样学生在教材中能够获取更多信息,并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构建为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或者学习新的历史知识时,能够快速调动自己的知识网络,对知识有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解题效率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新课标下转变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策略

显然,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需求,也难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历史教学,转变高中历史教学观念,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构建趣味性课堂,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课堂氛围枯燥沉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会被降低,教学效率也就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历史知识储备。要激发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多媒体素材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导入课堂,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

(二)以新课标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历史事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运用这些历史事件,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坚决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感受历史事件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千百年来形成的优秀的民族精神,通过学习历史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实现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目标。

(三)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

历史与语文、数学等很多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高中历史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哲学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语文、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还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点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和学科知识网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不仅能够改善历史教学的质量,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新课改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对新课改有全面的、科学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历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氛围 独立思考 识图能力

一、引言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位高中历史任课老师的重要任务。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自身技能。文章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希望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能够对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在高中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实际经验,结合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有关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解除学生心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投入到高中历史学习当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话剧表演,开展课堂讨论等等,都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其实是一种问题探究能力,是一种否定意识,同时也是自主学习的出发点。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只有带着问题,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引发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会走向破裂,其原因有哪些,对今后革命道路的指示意义又有哪些。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小组进行相互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样不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扩大学生阅读范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阅读积累。通过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积累丰富的素材。此外,学生从阅读中还能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树立学好高中历史的信心。因此可以说,学生高中历史知识的巩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课本知识,还要扩大阅读量。教师则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通过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断思考和总结,感悟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以地点作为标准,将在该区发生的重点历史时间集中起来,或者以年份的关联性为例,将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分析其中的人物、事件产生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等等,掌握一定的规律,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完这一节内容之后,可以向学生出示路线图,让学生指出几个重要地点的位置,包括瑞金、遵义、会宁等地,并回顾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事件,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人物、经过、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等,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此外,还可以适当让学生尝试进行论文写作,由教师布置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的时候,学生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体现自己的真实水平。当写作完成之后,教师要积极进行评改,并在班内组织交流与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不足,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论文写作的兴趣,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素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2010(9)

[2]姚贵庭.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57)

[3]赵恒敏.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