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机化学成分分析范文

无机化学成分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机化学成分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无机化学成分分析

第1篇:无机化学成分分析范文

[关键词]无机分析化学;能源化学工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当前,大多数工科专业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无机及分析化学。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四大平衡理论是要求必须掌握的。这些基本理论和知识在能源化学中的应用是很基础的东西,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化学基础。[1]我们所开设的新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清洁转化、煤化工、环境催化、绿色合成、环境化工。它以化工的理论与技术为应用基础,围绕新能源利用与化学转化,实现能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重视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推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必须直面的棘手问题。因此,进行模块化优化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有效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可以满足社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模块化优化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

所谓课程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或是一个内容上及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模块化教学强调理论教学、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基于以上课程模块化的考虑,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见表1)。由于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课程内容打乱后进行重新组合,导致概念和知识点多,各章节之间存在较强的独立性。[2]因此,要合理安排大一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

二、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要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3]在绪论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本课程的介绍及发展前景和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的工作,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建立好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在绪论课上介绍无机和分析化学发展过程及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接着主要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学习方法和相关考核办法。第二,阐明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能源、材料以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此为载体深入浅出地介绍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三,在专业导论课上强调无机及分析化学是能源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能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从事工作奠定基础。第四,通过新生认知见习,让学生在参观相关无机化工企业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解答知识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布置课后课题作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课程论文作业。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革新教学方法能提高教学效果。要面对的教学问题有:课前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主讲教师课堂讲授“动”与“静”结合,活跃课堂气氛;不可彻底忽略传统的板书;进行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相结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第一,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模拟化学反应历程,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原子或分子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过程,化抽象概念变为具体事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如,Flas制作了各种类型分子杂化轨道(sp,sp2,sp3,dsp2等)的形成过程。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人机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内容。第三,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四、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化工学科竞赛活动是调动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学生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基础课程兴趣的重要举措。[5]第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广西各类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坚持开展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第二,为了鼓励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化工年会化工论文竞赛。第三,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开放实验室的研究课题;设立创新实验基金,由学生自由申请,对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学生给予创新基金资助。此外,改革无机化学教学方法,必须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新型的探究性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中能够开发智力、培养良好的实验素养,锻炼自学能力。

五、适应能源化工专业要求方面的改革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理论教学上要求学生掌握能源化学工程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在实践教学上,应明确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热力学方面的内容应该重点详细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能源转化及利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为低碳环保使用能源奠定基础。我们针对实践性很强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依据其专业的特点实施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使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能为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服务。此外,我们还完善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向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与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评价体系的建设中,收集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实习接收单位评价、系(分院)自评、学生评价等信息,做到以评促建。

六、结论

本文针对我校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以及适应专业要求方面对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和探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能为培养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洪晶,杨金保,刘淑,等.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28-229.

[2]孟广波,毕孝国,付洪亮.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45-146.

[3]朱清,李成胜,张征林.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化工时刊,2013(4):49-50.

[4]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5-76.

第2篇:无机化学成分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科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8-0191-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如化工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对学生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这一顺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完整性,且自成体系,但使得各课程间内容重复度大,不利于目前学生的学习。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原来的无机化学(或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进行改革整合而来,目前已有多种版本教材可供选择。各校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结合多年理论课教学经历,谈谈这方面体会。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概况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2)教材编写纯理论化;(3)大班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4)生源高中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整合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国家一些重点院校中进行,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成果,相继出版了多本教材。如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是在1975年南京大学自编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再如华东理工大学1992年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随后,在1995年,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的“面向21世纪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首批教学立项课题。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历次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体系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我校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调整,并将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办法。同时,随着全校新专业的增加,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专业增多,课程建设力度加大,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的整体素质,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2005年获得了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资助,在2008年成为兰州理工大学的校级重点课程,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已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并于200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下,与五校合作正式出版了《无机及分析化学》。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一)潜心研究,整合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

原无机化学教学中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即酸碱、沉淀、配位及氧化还原平衡,而在分析化学中也涉及相应的四大平衡体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感到枯燥。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将原理和应用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中内容联系最紧密和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浓缩精简后的课程安排,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使得必须掌握的理论重点突出。

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6大部分,这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还引入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了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以满足现代无机及分析化学对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多平台教学层次满足不同专业要求

对于不同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有所区别,为了保证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整体教学水平,不同专业开设无机及分析课程要统一界定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约占整体的75%)。以多平台教学层次编写教学大纲,提出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的要求。

(三)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配以大量图片,一些较难的公式推导通过课件可以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部分适合自学的教学内容学习中引入自学模式,课前给出自学提纲,并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通过辅导答疑方式,及时了解自学的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过渡。为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课开展“部分双语教学”,对章节标题及专业术语标注英文并配以中英文讲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的新教材中编写了部分前沿知识内容,例如稀土元素化学简论、生物无机化学简论、无机高分子物质简论和化学分离方法,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将新方法、新成果融入教学相关部分,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成果的热情,也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业传道”定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近7年的理论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已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还需进一步使之完善,使课程教学质量有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

[2]薛德平.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的编写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李英杰,张文治,陈国梁,等.浅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高师理科学刊,2002,22,(4).

[4]李艳辉,许兴友,马卫兴,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35).

[5]王运,董元彦,张方钰,等.面向新世纪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5,(4).

[6]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第3篇:无机化学成分分析范文

本书是第二卷,由四部分组成,共25章:第一部分是“历史的综述”,含第1章:1. Aimé Cotton在1895年发现CD和ORD后的第一个十年;第二部分是“有机立体化学”,含2-12章:2. 一些天然的手性发色团――经验规则和量子化学计算;3. 用于测定苯和其它芳香族发色团绝对构型的电子CD;4. 电子CD激子手性方法:原理和应用;5. 手性扩展p-电子化合物的CD光谱:绝对立体化学和实验验证的理论确定;6. 利用固态电子圆二色性和量子力学计算来编配天然产物的绝对构型;7.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动态立体化学和旋光光谱学;8. 动态系统的圆二色性:开关分子及超分子的手性;9. 超分子系统的电子圆二色性;10. 利用有量子计算功能的HPLCECD进行手性化合物的在线立体化学分析;11. 用振动圆二色性进行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测定;12. 分子绝对构型的测定:选择适当旋光法的准则。第三部分是“无机立体化学”,含第13章:13. 电子圆二色性在无机立体化学中的应用。第四部分是“生物分子”,含第14-25章:14. 蛋白质的电子圆二色性;15. 肽的电子圆二色性;16. 拟肽的电子圆二色性;17. 核酸的电子圆二色性;18. 肽核酸及其类似物的电子圆二色性;19. 蛋白质与核酸相互作用的圆二色性;20. 用电子圆二色性来分析捆绑在核酸上的药物或天然产物;21. 用电子圆二色性来探索HSA和AGP药物捆绑位置;22. 生物高聚物、肽、蛋白质和核酸的构象研究――振动圆二色性的作用;23. 从拉曼光学活性来看生物分子的结构和行为;24. 糖类和复合糖的旋光、电子圆二色性以及振动圆二色性;25. 通过电子圆二色性来发现药物。本书以纪念已故的Carlo Rosini教授的短文开头。每章的结尾有参考书目,目录的前面有各章作者简介,结尾有主题索引。

本书第一编著贝罗娃博士是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研究员。1998年以来,她一直是《手性》杂志的编委会成员。

本书可用做大学生或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学术和工业领域的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第4篇:无机化学成分分析范文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学;教改;定-改-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279-02

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污染防治法案,在该法令中,第一次提出了“绿色化学”这一概念[1],旨在能够节约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我校制药与化工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课程的目的主要是验证一些化学原理以及元素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但在化工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沿袭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2]。本文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几点教改措施,探讨了实现无机实验绿色化的途径[3]。

一、绿色化学理念对于无机实验的重要性

现今社会,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大到工业生产,小到个人起居,无一不在倡导“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我院为新生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分为理论与实验这两部分内容,在实验课程中会涉及到许多有毒有害的试剂,例如钡盐、氯仿,四氯化碳等,每次的实验下来,聚沙成塔的有毒试剂累积效应倘若不加以治理,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因此,在高校的化学教学中应当加强对绿色化学的教育,并对一些污染较大的传统实验进行优化调整,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进化学教育中,从而间接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4]。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无机实验中的应用

1.“定”――确定教学理念。绿色化学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而提出的一个全新观念。按照绿色化学理念,优化调整原有教材中一些有污染的传统无机实验,选择和设计绿色化无机实验,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整个实验流程中,是未来化学实验发展的方向。结合具体教学环节,在开展实验课程中,应遵循以:减少用量、拒用危化品、重复利用、回收再生的原则。(1)减少用量。例如:在用莫尔法测定水中氯离子含量的实验中,就涉及到贵金属试剂AgNO3,由于价格昂贵,学生试剂使用量大,实验成本相对较高,因而必须从绿色化学的理念出发,优化实验流程,减少用量。(2)拒用危化品。根据绿色化学理念,在选择试剂时,应当尽量用低毒、无毒的试剂进行代替,在不影响达到实验目的前提下,将有毒有害的试剂进行替换。(3)重复利用。无机实验中,对于实验过后剩余的酸碱液,可以进行回收后用来洗涤玻璃容器。(4)回收再生。实验中常用的萃取剂CCl4就是典型的回收再生的试剂,在性质实验验证完毕后,可以利用萃取把混合液中的CCl4进行分离,最后将分离出来的CCl4进行汇总后,统一蒸馏,使其回收后再利用。

2.“改”――改变教学模式。(1)推广微型实验。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是提高动手能力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于1982年,化学实室悄然掀起一场“绿色革命”,微型实验(Microscale laboratory简称ML)因其操作安全系数较高、节省材料、污染少等优点,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各大高校化学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中,依然沿袭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规模不断增大,常规实验对试剂的消耗极大,对仪器的要求较高,导致一些学校不能达到人手一套的基本要求。与之相比,微型实验较常规实验而言,药品用量少,仪器价格便宜,能够大大缓解实验经费压力的同时还能满足每位学生的操作需求。在这样的趋势下,必须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推广微型实验。在传统的无机实验教学上,教师们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经验,能够很好地规避其中的风险,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微型实验目前仍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在初期推广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先用常规实验教学来让学生熟悉基本的实验基础操作,再缓慢过渡到微型实验。(2)引入多媒体仿真实验。传统的无机实验教学中,学生所练习的大部分实验基本都是经过筛选,剔除了部分毒性大、三废处理困难、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因而从教学的内容上来看,会缺乏一定的广度。在教学模式上,皆是先由指导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后,再由学生进行实验练习。这种模式下,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不利于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有必要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引入多媒体仿真实验教学,将仿真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就能较好地解决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通过仿真实验教学,就能将那些试剂消耗量大、具有一定污染性与危险性的实验做成仿真系统来供学生操作演练。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实验,学生也依然能达到亲身操作的效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化学实验的“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3)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无机化学实验主要以性质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中一些化学反应的过程都极为迅速,因而学生经常会提前得做完实验,并且空余的时间也较难安排,针对此现象,笔者从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视阈出发,并结合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自主寻找绿色化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从实验模式上,改变以往的“验证型”教学模式,并逐渐向“研究型”模式进行过渡[5]。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的第一堂课上,笔者会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以小组形式进行分配,合作去完成一个实验课题,让学生能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会思考,主动解决实验中的“三废”污染问题,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丰”――丰富教学考核。对于一个综合型人才而言,除了精通专业知识技能外,更关键的还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在“三废”处理的考核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之上,必须对其进行重视,将理论内容结合实践来进行考核,才能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Y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确,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绿色化学实验作为一种学习教育,其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实验方案的优化、实验装置和步骤的设计、实验仪器的研制以及废物的回收和处理等方面,因而它绝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从更广义的角度讲,绿色化实验不仅是一个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进实验教学的过程,更是一个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去把握生活的本来面目,从而推动学生内心的成长活动,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为绿色化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飞,李乃u.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融入绿色化学理念――从美国《化学教育杂志》关于绿色化学的文献谈起[J].广东化工,2015,22(42):195-196.

[2]秦德志,张丽.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4,02(42):152-153+160.

[3]白广梅,李英.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02(23):104-105+127.

[4]陈田.关于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4,06(17):114-116.

[5]李慧泉,祝泽周,崔玉民,等.研究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30):88-91.

第5篇:无机化学成分分析范文

关键词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大麻植物; Δ9四氢大麻酚; 大麻酚; 大麻二酚; 化学表型

1引 言

大麻植物是非法加工制造大麻制品的基本原料。大麻中的大麻酚类化合物是影响中枢神经最重要的成分, 其中作用最强的精神活性物质是Δ9四氢大麻酚(Δ9Tetrahydrocannabinol, Δ9THC), 非精神活性的大麻二酚(Cannabidiol, CBD)可以调节Δ9THC的欣快效应, 大麻酚(Cannabinol, CBN)具有镇静和麻醉功效\[1,2\]。大麻酚类类化合物的含量受遗传、栽培环境、收获时间、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5\], 根据以下3种表型指数, 可将大麻分为型大麻(Ⅰ型)和纤维型大麻(Ⅱ型)\[2,6~9\]:(1)依据Δ9THC含量判断。若Δ9THC含量>0.3%, 则为型大麻; 若Δ9THC含量1, 则为型大麻; 若表型指数

目前, 对大麻酚类的分析检测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气相色谱分析过程需要对大麻样品进行加热衍生化的前处理, 在此过程中, 酸性大麻酚类会脱羧成为它们的中性对应物\[6,8\]; 液相色谱法则不需要加热即可直接分析测定大麻中的酸性和中性大麻酚类\[10~13\], 实现对大麻植物中组成成分的完整分析。Happyana等采用LCMS方法对大麻植物中大麻酚类成分的分析检测, 耗时40 min\[1\]。Ambach等采用HPLCDAD方法, 将时间缩短至16 min\[10\]。本研究的超高效液相色谱采用高压小颗粒填料, 使分析效率和分离度显著提高\[14~17\], 同时借助QDa质谱检测器对目标物分子信息进一步确认。利用此技术, 成功建立了一种可在7 min内完成对大麻植物中3种成分Δ9THC、CBN和CBD检测的分析方法(3种大麻酚类的分子结构式见图1), 从而实现对大麻植物化学表型的分类, 为大麻原植物类犯罪的缉查及从法庭科学角度为大麻原植物类犯罪的定罪量刑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2实验部分

2.1x器与试剂

ACQUITY UPLC HClass超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EmpowerTM3数据处理系统, 美国Waters公司); ACQUITY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 可操作波长190~500 nm, 光学分辨率1.2 nm)和ACQUITY QDaTM质谱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 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德国Sigma公司); Mettler ToledoXS105电子天平(瑞士Mettler公司); 高速万能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0.22 μm MCE针头式过滤器(上海岛津技迩商贸有限公司)。

甲醇(美国Fisher Scientific公司)、甲酸(美国Sigma公司)为色谱纯; 实验用水均为超纯水(美国Millipore公司超纯水装置制备); Δ9THC、CBD和CBN标准品(均为1.0 mg/mL甲醇溶液, 美国Cerilliant公司),

Symbolm@@ 20℃避光保存。

混合标准溶液的配制:分别准确移取Δ9THC、CBD和CBN标准储备液置于2 mL容量瓶中, 以甲醇稀释并定容, 配制成0.5、1、2、5、10和20 μg/mL的系列混合标准溶液。

2.2样品前处理

选取不同产地的30个大麻样本, 经登记备案获批后, 研磨成均匀细粉待用。准确称取10 mg大麻植物粉末, 置于15 mL塑料离心管中, 加入甲醇5 mL, 经水浴超声萃取30 min后, 以6000 r/min离心5 min, 取上清液过0.22 μm针孔滤膜, 供UPLC/PDAQDa分析。

2.3分析条件和数据分析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TM UPLC BEH C18柱(50 mm×2.1 mm, 1.7 μm); 柱温35℃; 样品室温度为20℃; 进样体积为2 μL; 流动相为甲醇(含0.1%甲酸)水(87∶13, V/V), 等度洗脱, 流速为0.2 mL/min; 在220 nm波长处进行检测; 使用10%甲醇溶液清洗密封圈; 运行时间7 min。

质谱条件:Waters质谱检测器QDa, 电喷雾离子源, 扫描质量范围为m/z 100~500 Da。从超高效液相色谱柱流出来的样品直接进入质谱分析, 正离子扫描, 采样速率10点/s, 毛细管电压为0.8 kV, 锥孔电压为30 V, 探头温度为600℃。

利用Waters EmpowerTM3数据处理系统得到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数据, 采用SIMCAP11.5 (Umetrics AB, Umea, Sweden)软件作主成分分析, 通过得分图获得不同产地大麻样本的分型信息。

3结果与讨论

3.1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为进一步优化前处理条件, 实验选用甲醇作为提取剂, 以超声方式进行萃取, 考察了不同萃取时间(15、 30和45 min)和萃取次数(1和2次)对大麻酚类提取效率(峰面积)的影响。最终采用30 min超声1次的条件, 第1次提取后, 各目标物峰面积均达到两次提取各目标物峰面积之和的95%以上。

3.2 UPLC/PDAQDa条件的选择

为改善峰形, 本实验尝试在甲醇中加入0.1%甲酸溶液, 采用甲醇水(87∶13, V/V)等度洗脱时, 不仅能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且分离时间较短, 目标分析物可在4 min内流出色谱柱。为避免天然产物中组分众多可能存在的样品间干扰, 将分离检测时间延长至7min。采用优化后的实验条件, 对大麻混合标准溶液及大麻植物样品溶液检测, 3种目标大麻酚类化合物的色谱图见图2。

3.3UPLC方法学验证

3.3.1方法的专属性在方法建立期间, 通过优化峰间距并增大分离度, 保证峰的专属性。CBD、CBN和Δ9THC的保留时间分别为1.1、1.6和1.9 min, 各成分与其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均大于1.6, 拖尾因子在1.16~1.23之间。同时, QDa检测器作为光学数据的补充, 具有更高质量的定性质谱数据, 可对组分进行进一步确证。在正离子模式下扫描, 根据对混合标准溶液的碎片离子质谱图分析, Δ9THC、CBN和CBD的m/z分别为315、311和315。分别在m/z 315和311下提取离子流质谱图, 对大麻样本的洗脱峰进行比对分析。图3和图4是利用质谱检测器QDa对Δ9THC、CBN和CBD各峰的追踪确证结果, 与PDA检测分析一致, 且无基质干扰。在选定实验条件下, 所测的3个大麻酚类组分与其它组分完全分离, 满足含量测定要求。

3.3.2线性关系、检出限和定量限配制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浓度分别为0.5~20.0 μg/mL的系列混合标准溶液, 按照上述条件进行检测分析。以各分析物的峰面积Y为纵坐标, 浓度X(μg/mL)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进行线性回归分析。采用向空白样品中逐级降低加标浓度的方法确定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 按照信噪比S/N≥3和S/N≥10分别计算检出限和定量限。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的回归方程、线性范围、相关系数、定量限及检出限见表1, 在0.5~20.0 μg/mL浓度范围内, 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线性关系良好(R≥0.999), 可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

3.3.3准确度和精密度向已知含量的大麻样品中分别添加低、中、高浓度水平的混合标准品,

每个浓度水平做6次平行实验, 进行加标回收实验, 评价方法的准确度。同时, 对每个浓度水平在一天内重复测定6次, 连续测定6天, 评价方法的日内精密度(Intraday precision)和日间精密度(Interday precision)。由如表2可知, 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2%~102%, 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 表明本方法精确可靠, 重复性良好。

3.4实际样品分析

应用本方法测定不同产地的大麻植物样本中 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的含量, 依据不同的表型指数计算公式对样本进行化学表型划分, 结果见表3。

受遗传特征、栽培环境、收获时间、储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大麻植物样本中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有很大差异。在许多国家, 大麻种植被认为是非法的, 而在允许种植的国家中, 需要测试栽培品种中精神活性物质Δ9THC的含量需低于法律允许下限。在欧洲, 允许种植的大麻, 其Δ9THC最大含量为干物质重量的0.2%或0.3%, 以此作为国家规定限度\[11\]。本实验测定的大麻植物样本中Δ9THC、CBN和CBD含量变化范围分别在0.026%~1.44%、0.006%~3.33%和0.006%~3.84%之间。根据含量结果判断, 表3中有12个大麻样本的Δ9THC含量大于0.3%, 可归为型大麻。

据文献\[4\]报道, 由于对热和光的不稳定性, 大麻植物样品中的Δ9THC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考虑到检材中大麻酚类受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含量化, 可以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的相对组成含量判断化学表型。以表型指数(2)进行样本分型, 有17个样本被归为型, 其中有9个样本的Δ9THC含量均低于0.3%, 但仍归为型大麻。表型指数(3)是对表型指数(2)的拆分, 据此分型, 得到判断与表型指数(2)的结果一致。

3.5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分型研究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通过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后, 可以直观显示各组样品的差异\[18~20\]。以大麻样本中Δ9THC、CBN、CBD的含量为变量, 作主成分(PCA)分析, 将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和陕西4个产地大麻样本的30组含量数据导入SIMCAP软件, 将数据标准化后进行PCA分析, 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4.4%, 所得的载荷图如图5所示, 不同产地的大麻样本被分为2类即型和纤维型大麻, 按照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的影响进行分类, 获得与表型指数(1)吻合的分型结果。

4结 论

本研究采用光电二极管阵列(PDA)检测器与质谱检测(QDa)技术联用, 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麻植物中3种大麻酚类化合物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方法, 可对3种大麻酚类实现色谱的快速分离及质谱的追踪确证。利用本方法对不同产地的大麻植物样本进行含量分析, 并对利用不同的表型指数和主成分分析判断大麻植物的化学表型进行了探讨, 为监测和打击型大麻的非法种植提供了高通量快速检测方法和判断依据。

References

1Happyana N, Agnolet S, Muntendam R, Dam V, Schneider B, Kayser O. Phytochemistry, 2013, 87: 51-59

2BenjaminD B, Kevin M, Alain G V, Corinne C. J. Forensic sci., 2012, 57(4): 918-922

3Turner C E, Hadley K W, Fetterman P S, Doorenbos N J, Quimby M W, Waller C.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973, 62(10): 1601-1605

4Trofin I, Vlad C, Dabija G, Filipescu L. Revista de Chimie, 2011, 62(6): 639-645

5Fairbairn J W, Liebmann J A, Rowan M G. J. Pharmacy Pharmacol., 1976, 28: 1-7

6Tipparat P, Natakankitkul S, Chamnivikaipong P, Chutiwat S. Forensic Sci. Inter., 2012, 215: 164-170

7Stefanidou M, Dona A, Athanaselis S, Papoutsis I, Koutselinis A. Forensic Sci. Inter., 1998, 95: 153-162

8Pellegrini M, Marchei E, Pacifici R, Pichini S. J. Pharmaceut. Biomed. Anal., 2005, 36: 939-946

9Oliveira G L, Voloch M H, Sztulman G B, Neto O N, Yonamine M. Forensic Toxicol., 2008, 26: 31-35

10Ambach L, Penitschka F,Broillet A, Knig S, Wolfgang W, Bernhard W. Forensic Sci. Inter., 2014, 243: 107-111

11Backer B D, Debrus B, Lebrun P, Theunis L, Dubois N, Decock L, Verstraete A, Hubert P, Charlier C. J. Chromatogr. B, 2009, 877: 4115-4124

12Gambaro V,Acqua L D, Farè F, Froldi R, Saligari E, Tassoni G. Anal. Chim. Acta, 2002, 468: 245-254

13Peschel W, Politi M. Talanta, 2015, 140: 150-165

14ZHANG Gang, GUO JiangNing, BI KaiShun. Journal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03, 34(5): 269-271

张 岗, 郭江宁, 毕开顺.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3, 34(5): 269-271

15ZHANG AiZhi, WANG QuanLin, MO ShiJie.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10, 28(11): 1015-1019

张爱芝, 王全林, 莫世杰. 色谱, 2010, 28(11): 1015-1019

16ZHANG AiZhi, WANG QuanLin. Food Science, 2011, 32(10): 194-198

张爱芝, 王全林. 食品科学, 2011, 32(10): 194-198

17Waseem G, Shahbaz W G, Mohamed M R, Amira S W, Zlatko M, Ikhlas I K, Maged H S, Mahmoud A E. J. AOAC Inter., 2015, 98(6): 1523-1528

18SIRI Guleng, LIU XiaoLing, LI TongMei, SHI LuWen. Chinese J. Anal. Chem., 2015, 43(5): 675-681

斯日古楞, 刘小玲, 李冬梅, 史录文. 分析化学, 2015, 43(5): 675-681

19LI Xue, PI ZiFeng, XING JunPeng, LIN Na, LIU ZhiQiang, SONG FengRui. Chinese J. Anal. Chem., 2014, 42(11): 1646-1650

李 雪, 皮子P, 邢俊鹏, 林 娜, 刘志强, 宋凤瑞. 分析化学, 2014, 42(11): 1646-1650

第6篇:无机化学成分分析范文

随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也随之进行了改版,教材原先的编排体系、结构等发生了相应的一系列变化。这也引发了九年级化学教师研读新课标、解读新变化的浪潮,激起了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细数新教材的种种变化,均与新课标的理念更为贴切,其中实验部分尤为明显。

一、新课标中实验部分的变化

1. “课程性质”中增加了“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内容,更加突出了化学的特点和实验的地位与作用。

“课程内容”部分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一二级主题,不仅明确提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实际,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而且还明确规定应安排和组织学生至少完成8项实验。

2. “课程目标”部分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将“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改成了“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课程内容”中“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实例”部分,删去了难度较大的活动探究案例。并删去了部分“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内容,降低一些实验的要求。

3. “课程内容”部分的“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增加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环境污染”,强化了“实验安全”和实验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4. “课程内容”部分的“科学探究”功能得以强化,内容和目标要求更为具体和明确。“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对5处内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处内容,使得科学探究要素的语言表述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新教材中发生的相应变化

1. 将八项学生基本实验编排到教材相应章节中,这是在教学实践层面上的最大变化。这样的编排方式将学生实验与教学内容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经历、感受实验和探究过程,这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2. 部分知识或实验活动要求下降。如原教材上册第34页的活动与探究中,要求根据实验记录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而新教材中则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几个实验的原理和现象,表2-1中要求填写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只是作为验证出现。

再如原教材44页对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以及文字表达式,而新教材43页中则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提供了实验室制备、检验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图,更是在正文部分详细描述了实验现象、原理,提供了制备、检验的文字表达式;新教材中删去了第6章“活动与探究”栏目“水、蔗糖溶液、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实验。

3. 课本多处增加了有关实验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文字。

三、关于实验教学的建议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变化中,有三方面与实验相关的内容最值得引起我们关注:一是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探究;二是降低了实验探究活动的难度,力求保证各类不同学校都有条件去开展并完成课本实验;三是对实验的描述和解释更为详细、真实并增加了人文关怀因素。

面对以上变化,如何在课堂上突出“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贴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学要求进行授课已经必然成为当下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关注。

1. 注重演示实验与强化学生实验并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校教学硬件设施与实验室条件的有效改善,使得学生分组实验成为可能,并且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化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这也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本保证。

2. 充分释放实验的探究效应,力求科学探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以化学实验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途径,就必须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恢复化学实验探究性的本来面貌。通过对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探究要素和难度做适当的调整,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探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真实的科学探究体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要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要注意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设计实验方案,因为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性强,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科联系与渗透,将其他学科的科学探究与化学科学探究融合起来,形成科学探究学习的合力。

3. 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创设生活化实验情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化学教学更是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学生能亲自动手的学生实验的趣味性,使学生养成自由开放式的追问风气。

在校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有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在进行关于“燃烧条件”的学习时,从实验室酒精灯的熄灭、燃烧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气灶及煤炉都留有通风口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验情景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另外,实验的生活化还体现在实验用品上,使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在粉尘爆炸实验中利用金属易拉罐和小眼药瓶,测pH选择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等,这样的代用品实验虽然不多,但它能启发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探索。

4. 渗透安全环保理念,培养良好学科习惯

第7篇:无机化学成分分析范文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如何充分利用教学平台,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通过分析传统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提出可以将科研方法用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医学生;培养;科研能力

医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医学生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过多强调学生注重书本的应试能力,在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精神培养方面明显不足,在思维活跃程度、动手能力的创新精神上培养不够[1]。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日益重要。但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实践,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在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化学学科与医学专业结合日趋紧密,化学课是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化学实验课是与化学理论课配套的课程,也是医学生必修的实验课程。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到医学生人才培养上,可通过化学实验课程,配合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来逐步实现[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教学与科研结合,整合优势资源,合理利用有限空间,最大程度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从而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1医学生科研能力现状

1.1学生科研创新意识不够

传统的教学体系在系统性学习专业知识上比较扎实,但是课堂教学仍停留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上[2]。因此传统的教学更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内容相对陈旧、教学缺乏灵活性、独立性,做实验多是按部就班、照方抓药,从而导致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强调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训练不足,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缺乏,并且影响到将来先进的技术方法在临床的使用[3]。

1.2缺乏对科研发展的了解

科研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拟定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最后解决问题,或者提出新的问题等一系列步骤。医学生缺乏对科研发展、科学进步的系统认识,尤其是医学类专业的大一新生,认为化学课程与今后的发展关系不大。医学生的主攻专业是医学、生物学,对于其他专业的课程重视不够[4]。并且医学生所学的医学课程与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有差别,加上之前的化学基础打得不够牢固,导致对化学课程学习感觉比较生疏,学习效率低、效果不佳,有畏难、抵触情绪。由于医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较少,对科研的发展过程缺乏了解,没有感性认识,对科研的发展不感兴趣,从而也缺乏相应的文献检索、文献分析、数据统计、论文撰写等科研能力。

2化学实验教学与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的本质是对真理和知识的探究与发现,即运用科学方法来创造和产生新知识,包括科学和研究。其中,科学是反映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是获取新知识。科研能力是运用科学方法完成科研活动所必需的能力。需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包括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5]。

2.1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知识

从事科学研究所必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要有专业精神,同时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作为前提。由于医学课程本身具有复杂、抽象的特点,医学生所学课程需要记忆的内容偏多,加上以前的基础不够牢固,认识不够,导致学生学习时感觉生疏[6]。教师可以针对医学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科研的发展,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供医学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医学专业课程侧重于医学基础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教学内容,也涉及部分药物分析、药物制备、药物剂型等药学的内容。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在生命医学领域里,生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DNA测序等离不开医学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阿司匹林是医学上有名的药物,阿司匹林的实验在化学实验中可以从纯制、分析来讲解药物的性质,贯通了医学、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的讲解,提高医学生对医学学科的认识和重视,消除医学生对医学学科造成的误解。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结合实践介绍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巩固的基础知识是提高发展的基础,充分利用好实验课堂的时间,通过化学实验课堂教学,把枯燥的实验与实践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

2.2引导学生关注科研热点

在快餐节奏的时代,医学生以为化学实验课程与今后的发展关系不大,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浓,难以持久[4]。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以教材为基本内容,按部就班、照方抓药,虽然化学实验教材的内容都大同小异,但知识本身是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需要改革相对陈旧的内容[6]。教师在实验课堂中,应将新兴的科学前沿和热点动态,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科学热点问题。前沿领域是要靠医学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共同发展来完成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可以互通有无的[8]。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结合医学生的特点,重视与临床医药学的医药卫生保健,生产科研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解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如何研发青蒿素过程时,它的提取、分离是用化学的方法。通过结合临床医药学的实践案例,讲解寻找经典药方的产生,制造的方法,治病机理等过程和发现诱因,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并提供相关学科前沿热点问题,选定学生感兴趣的科研方向,结合大纲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医学生的大学科视野和科研素养,学生就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地思考,较早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3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教师按部就班,学生亦步亦趋,在教学和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很多,但效果不佳。当今,网络、智能手机等多媒体资源更加丰富多彩,需要把学生吸引回课堂[9]。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从网络吸引回课堂,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10]。例如,在测量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中,可以让同学自行查找文献。假设设定水果、蔬菜、药物等几种不同的来源,分别选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予以测量。在设计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加强讨论和交流,主体是学生,老师给与指导,提供药品,学生自行配制药品试剂,提出实验方案。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对实际问题有了更好的认识,拓宽了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知道了一个问题不仅仅只有唯一的解答办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11]。同一个化学成分,可以存在不同的食物、药物中,也可以用不同的测量手段、分析仪器来分析。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4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药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结合生活生产实践,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素质的项目。将传统的单一的验证性实验,进行整合利用,改革成协同完成的综合性实验。我们结合化学实验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比如碳酸钠的制备,首先要求学生查阅文献,了解碳酸钠的原始制备和后期改进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形成,为什么这么改进,是因为遇到了什么问题,通过改进后,生产效率提高了,废物也被重复利用了,保护了环境,提高了产率。制备出来的碳酸钠进一步被用来进行分析,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协同实验和综合实验为主,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这一系列实验,学生了解了实验的来源,材料是如何获得的,又能进一步利用自己制备的产品,进行下一步分析,或者前一个学生制备的产品,结合另一个学生探索的分析方法,不仅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还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

2.5开设开放式实验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我们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中,通过改革教材内容,抛弃陈旧的知识,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13]。以科研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教师勇于践行,带动学生一起动手参与,让学生乐在其中。通过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资源,形成自己的判断。我们通过开设开放设计实验,融入科研项目的成果,创造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得到最大的锻炼,并引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社会的实践和改革中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2.6创新实验项目锻炼学生创新精神

由于学校加大了对化学实验室的投入,我们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荣获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购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酶标仪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还增加了化学创新研究室,为学生开展科研创新项目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条件。在有高端仪器设备平台的保障下,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入到化学实验项目中[14]。例如,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引入纳米材料的制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前沿的科研问题。保证了教材的新颖性,将学生的理论知识融入到科研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学校建立了对医学生的创新实践体系,采用教师申报,学生与教师沟通,学校集中审批的方式进行[15]。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16]。从感官上感受知识,到积极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从探索科学新知,获取科研方法,增长科研素养,发展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开展协作,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主人意识。在创新实践中,由于所涉及的知识难度较大,跨度的时间长,学生可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网上论坛等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式的帮助、相互启发培养了合作精神。通过课前探讨、课中尝试、课后讨论、课下总结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复杂的活动中,学会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研能力。

3结语

新时代的医学人才应该具备国际视野,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17]。大学具有科研的性质,最新的研究成果往往出自著名的大学实验室中。在医学教学中可以用科研支持教学,在科研中提高,形成医学生的良好学习氛围[16]。大学教师需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还要以科研推动教学的高水平发展,而教学又为科研的进行打好基础。教学相长,从而使学生在长期的科研教学实践活动中,确立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积极在教学中践行创新教学模式,在新时期下,还原科学的本来魅力,在医学生产实践、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快前沿知识的应用传播,以增进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作者:李珺 石晨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珺,张锦楠.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当代教育研究与探索,2005,16(1):40-47.

[2]彭雪蓉,江兰,何晓利.《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开放性实验的改革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161-163.

[3]时广利,陈燕.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6,(2):15-16.

[4]屈文俊,牛顺民.高师生命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8):49-52.

[5]王利,钟金城,郭春华,等.本科生科研能力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08-110.

[6]石枫,屠树江,王香善.在有机化学及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J].大学化学,2009,24(5):38-41.

[7]范浩,童淑芬,朱月春,等.在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12):104-105.

[8]王春风,孙东,陈玉娟.生物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3,(8):153-154.

[9]吴海荣.国外学生教学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6):12-17.

[10]卢琼,陈荟婷,尹立,等.开放式设计性实验教学对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医学,2010,16(10):160-162.

[11]黄丹丹,林丽,郑倩,等.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对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9,24(5):491-493.

[12]程继海,春,鲍巍涛,等.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2):90-92.

[13]嵩天.大学教学改革中的科研方法与探索——基于青年教师的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5-19.

[14]廖庆敏,秦钢年,李勉媛.科研融入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3):15-18.

[15]张建亮.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及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6,(1):360-36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