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农业技术范文

绿色农业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农业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农业技术

第1篇:绿色农业技术范文

一、协会带动

涉农企业是未来促进农户采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和其它绿色技术的主导力量。因此,政府应给予这样的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创造有利环境鼓励企业与农户合作,通过影响企业来影响农户的行为。专业技术协会在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弱化的情形下,会日渐对农民的技术采纳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协会,并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营造氛围

农户对农药效果和农药污染的认识影响其对农药的采用行为。应通过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农业环保宣传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农业环保意识、农业生产知识和农业技能水平。农民在蔬菜种植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耕作方法和管理经验,而无公害蔬菜生产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需要一套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要使群众摒弃旧的耕作技术和管理经验,接受并掌握新技术,提高群众认识是关键。广泛向群众宣传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意义,提高群众对政府发展绿色产业决策措施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性以及生产的极积、主动性,为无公害蔬菜生产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紧申报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认证

由于发展无公害蔬菜需施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生物农药,见效慢,价格比普通农药高,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无公害蔬菜生产出来后,由于没有及时申报质量检测认证,因此,无任何标识。上市后,只能同普通蔬菜混卖,价格优势难以体现,优质不优价,严重挫伤了农户生产种植无公害蔬菜的积极性。为此,要加紧申报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认证。通过质量检测认证的产品,要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培植名品名牌,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信用意识、特色意识。及时向工商部门办理商标注册登记。同时,注重产品包装,在产品的包装上清楚标明产地、商标、认证标志等有关事项,不断改善蔬菜包装质量和条件,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严格区分与普通蔬菜的差异,有效解决无公害蔬菜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农户生产种植无公害蔬菜的积极性。

四、强化市场检测,严把市场准入关

要逐步建立健全市场检测体系,对上市交易的蔬菜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对达到无公害标准的产品,在交通运输、专柜开辟、市场销售等方面,实施扶持和政策优惠;对达不到无公害标准的产品,实行淘汰制,限制其产品上市交易。促使广大农户不断增强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意识,保证蔬菜生产按无公害标准、要求进行,有效提升整个蔬菜产业的质量和档次。同时,逐步建立基地监测网络,合理布设田间生产、农药监测站(点),并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形成监测网络,对基地内外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样检测,确保产品质量。

第2篇:绿色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农村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和种植模式都是以人工为主,而且为了让农作物能够生长的更为快速以及让病虫害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在生产过程中会过度的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会让土壤出现严重的板结,让土壤肥力没有办法达到应有的标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未来农业产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落实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让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过程认识的绿色农业种植里面的重要性,并且积极调动他们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学习的积极性,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如此一来,也可以让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有更好的方向。

1当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要对目前我国绿色种植技术在推广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才能够为相应工作的展开提供更加有基础的理论,依据农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推行绿色农业是必须的道路,所谓绿色农业就是指农业再生产过程中要发扬绿色种植的理念,让种植管理工作受到重视,同时要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让农作物的健康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在一些农村,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农村,其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扩大自身的农业生产规模,而且随着发展期产业结构也会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人们的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人员的健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同时绿色生态理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有机融合等方面无疑不再强调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的必须性,但是由于一些传统种植理念和方法仍会在农户种植过程中得以应用,而且一些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无法马上转变绿色生产的观念,所以在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水平普遍不高,这是由于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候对农户相关技术培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相关人员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缺乏中是没有意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要道路,如果不积极的开展相应的推广工作。在生产过程中还采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模式,会让生产效率低的情况持续存在,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让土壤逐渐恶化,让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的阻碍。推广机制不够完善也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更具有相应的推广工作,建立起完善统一的推广机制和相关的管理制度,会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遇到更多的问题,而且没有办法统一解决,使得相应的推广目标也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和完成。示范基地建设不足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当中遇到的问题之一,建设示范性的基地是在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过程中需要重点实施的内容,示范基地可以给其他相应工作带好道路,做好榜样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集聚农户,激发他们对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策略

2.1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视

首先要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等工作加强重视。要通过专门的推广团队来加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并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推广体系,如此一来,可以让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更好的融入各个农村发展过程当中,在推广农业种植技术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农作物开展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且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来让绿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同时还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推广网络,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的宣传,相关人员还要重视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工作,并且培养招聘更加专业的农产品技术推广人员,同时要根据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合理安排这些人员的工作,让工作人员都能够深入到基层,保证农户都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的绿色种植技术。例如,在开展相关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电视、村集体宣传墙等载体来让农户了解绿色农业生产,给他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并且借助互联网农户了解绿色种植技术的具体内容,使得其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都能够了解掌握绿色种植技术,并且积极的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应用绿色种植技术。

2.2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机制

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机制进一步的完善,可以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获得原动力,而且要对推广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目前农村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和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方面的要求的来深入探究新型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模式的开展方式,并且加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建设,让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充分组织农民来学习相关的技术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还可以安排专业的推广人员去为农民讲解一些在种植过程当中会遇到的技术问题,如此一来才能够让传统的生产模式得到彻底的改变,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学校的专业化培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发展一些田间培训项目,让作物绿色生产技术研究成为发展中的重点。同时还可以让农作物的品种得到进一步的改良,使得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3加强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

此外,要加强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是有效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模式,还可以让农户对应用绿色种植技术、开展相关的农业种植工作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调动。同时可以增长他们应用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信心。在建设示范基地的时候,要根据本地的农作物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工作,使得在基地内完全种植绿色生态无公害的植物,同时要让日常中的管理工作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落实,让种植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如此一来才能够使得农作物生长的水平不断提高相关人员可以定期组织周围的农户来到示范基地参观相应的内容,同时向他们介绍绿色种植技术的优势价格,让绿色种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第3篇:绿色农业技术范文

最近几年,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开展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出力,还应当依靠社会、企业、公民的帮助,例如,在农业机械工程中,可以使用一些绿色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工程的环保能力。本文主要探讨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其未来的推广情况,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

绿色技术;农业机械工程;应用推广

绿色技术的首要原则就是提升环保的能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让各项工作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环保作用。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使用绿色技术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但是,绿色技术使用的难度较大,而且成本较高,所以必须要提高工作的效率。

一、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1.网络协同设计技术

在使用传统的农机研究方法进行设计工作时,会消耗大量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时间成本,而且设计的效率还比较低,对于工业机械的提高没有明显的帮助作用,而使用计算机、网络等设计技术,能够提高设计的效率,例如,在农业机械试验的过程中,使用网络、计算机技术,能够及时地获取农机的功能等数据,能够发现机械设备中的问题,能够真实地了解相关数据,从而实现设计能力的提升。

2.虚拟样机技术

在设计农业机械时,需要使用到计算机技术,传统的计算机技术主要负责数据的计算等工作,但是虚拟样机设计技术使用较少,设计的能力长时间得不到提升,通过绿色技术中的虚拟样机技术,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这种设计的效率更高,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研制的成本,节省设计单位的开支。而且,传统的设计方法还会使用到真机,试验的危险性较大,通过虚拟样机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人身安全问题,提升设计的安全性。

3.绿色评价指标系统

在农机研发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机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而使用传统的评价方法将难以发现其中的环保问题,评价的结果并不全面,为此,需要使用更加全面的评价技术,从而提升农机的研发成果。使用绿色技术中的绿色评价指标系统,能够将农机的各项数据反映给试验人员,使人员能够全面地了解农机的工作情况。在设计绿色评价指标系统时,应当注重农机的工作效率、绿色等级等重要的评价指标,将所有指标混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系统,从而为研发人员提供更大的帮助,绿色评价指标系统在设计完成之后,要让专业的人员进行审议,然后在试验过程中积极进行总结,找出评价指标系统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使该系统更加具有实用性[1]。

4.绿色自动化技术

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是每个行业追求的目标,农业机械也不例外,为了使其满足自动化的目标,相关研发部门应当在实践中加强研发工作,将自动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进行有效地联合,发挥出自动化技术的优势,使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得到提高;而且,未来的农业机械将更加注重高精尖。实现自动化是发展的必然选择,研发部门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探索出一条绿色环保的发展道路,让农业机械工程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农业机械设备。

二、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推广建议

1.重视企业的主体作用

在使用绿色技术时,应当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绿色技术在农业机械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我国的企业规模比较小,企业的资源消耗比较大,企业的生产效率比较低,使用绿色技术可以实现产业集中化,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而且只有借助绿色技术,才能帮助企业获得长远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重视绿色技术创新,创造出更加实用的技术,帮助企业提升工作的能力,创新工作是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将其当作是整个企业的工作核心,将其作为工作的重要指导,并积极进行实践试验,提升农业机械的综合能力[2]。

2.重视高校及研究所的作用

现如今,高校和研究所是汇聚人才的地方,农业机械工程中的绿色技术应当借助高校和研究所实现长远的发展,借助其进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高校和研究所也应当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提升设计、工作的能力,在工作过程中,要培养出更多的农业机械人才,加强校际和国际的绿色技术交流,使自身的研发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现如今我国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保证国家正常发展的关键;而且,在农业机械工程中,也应当重视环保问题,在其中使用绿色技术能够提升设计工作的效率,能够减少设计的成本,设计的质量也会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农业机械工程的危害会得到明显降低,对于农业机械工程的优化、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农机工程的绿色化发展。

作者:包宗杰 单位: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第4篇:绿色农业技术范文

想要推广农业机械的绿色新技术,就要不断考量农业和经济二者间的关系,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十分矛盾,因为不但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不断吸纳相关领域的经验,通过研究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而保障资源、环境与经济利益间的关系稳定,从而实现农业绿色新技术大力推广这一目标。在推广的同时,同样也可以注意采取适当的策略。

1.1提高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在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相关领域整体技术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各方面付诸不断的努力。从我国农业当今的生产水平来看,农业机械中的绿色新技术可以被认为是农业行为的不断改进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模式。它本身含有现代农业以及传统农业的相关要素,也含有西方相关的技术及理念。根据07年中国土地资源管理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传统农业建设大约会有1/3的农田存在着不同状况的水土流失问题。自2007年以来,全国每年土表流失量已经达到了50亿t,土表流失过程中损失钙、氮、磷、钾等土壤养分达到5000多万吨。据此情况,如果不加紧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和传统农业的和谐并进,共同发展,水土流失的面积还将会继续增加,渐而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棘手因素。

1.2加强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体系建设

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涵盖的方面很广,如农、渔、牧等,同时也与相关的经营要素联系密切。为了推广农业绿色的新技术,一方面需要遵循科学的发展原则,从全局出发分析各方面的关系,并且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体系,确保能够长久地发展。同时,政府应当通过协调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各部分组成要素,建立起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从基础农业设施的建设开始做起,逐渐扩大农业绿色新技术的涵盖范围和应用领域。通过“政府引导方向,市场运作调节”的基本模式,开拓农业机械中绿色新技术的市场,引导农业绿色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继而提高农业生化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水平。

2、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缺乏与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相关的法律来规范其发展

即使有相关的政策进行引导,但我国至今在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发展领域嗨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很多地区在实际推广前都只有一个简单的工作计划,而没有进一步去研究计划实施的合理性,这就导致许多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的推广半途而废,其未来的发展无从谈起,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更是被搁置在一旁。

2.2农业机械应用的规模总体来上看依然较小、农民对相关领域知识有所欠缺

我国在农业生产资源的分布上比较零散,没有统一的规划,因而布局十分混乱,导致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进行有效的治理,从而使农业机械绿色新技术这一产业的进程发展濒临停滞。即使进行相关的调整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造成产品结构的不稳定。同时,我国在农业机械绿色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还没能形成有效的机制,比如无法向农民提供更多技术层面的信息,这就使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十分迷茫,无法确定自己的努力究竟会带来多少收益,因而,相关政府还需要早日完善相关领域服务,应当不断调整当下的农业机械生产结构,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和建设能力,确保农业行为机械产业化能够实现经济上的收益。同时,还需要加大贫困地区的开发,对其在技术以及经济上不断进行扶植,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及经验,使得贫困地区的农业机械的普及性和应用性逐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3、结语

第5篇:绿色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1;S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307-01

2012年4月,笔者作为安徽省第5批选派干部被安排到宿松县高岭乡姚圩村挂职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主抓稻鸭共生基地建设,2012年示范面积133.33 hm2,养鸭2万羽。通过经历的实践和思考,总结了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其主要目的是生产优质大米和鸭产品,它不同于传统的稻田养鸭,其定义可理解为:将秧苗按一定密度栽插,活棵后将鸭全天放入稻田,鸭吃草吃虫并在田间不断活动,产生中耕浑水增氧效果,刺激水稻分蘖生长,鸭粪肥田,动植物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共生环境,各得其所,互利双赢,达到降低养鸭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资金投入的目的,使产出的大米和鸭产品更加优质[1-4]。现将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及效果分析总结如下。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田块选择

要求田块平整规则,最好集中连片,远离集镇,环境比较安静,蓄水保水功能较好,水、电、路畅通,排灌自成体系,且不受周围田块用水、施肥、用药的影响,水质较好,符合灌溉养殖用水标准,不宜选用砂土田、漏水田,1个放养小区的面积以0.67 hm2为宜。

1.2 合理安排种养时间

本技术中,稻鸭共生时间一般为60~70 d,秧苗活棵后鸭苗入田,水稻抽穗开始灌浆后鸭会啄食稻穗,应及时将鸭收起,水稻继续灌浆,直至收割。从图1可以看出,水稻育秧和鸭孵化的起始时间基本同步。

1.3 建简易鸭棚,架设防护网

由于雏鸭被毛不全,抗寒能力差,不能长时间呆在水中,为了给雏鸭提供吃料、休息、避风雨场所,每100只鸭安排1个简易棚,面积约为2.4 m2,高度以饲养员能在棚内投料为宜。用材一般为竹桩、木桩、铁丝、石棉瓦等,每个棚内用塑料袋制作1个简易食台,供鸭吃料。防护网主要作用是防止鸭离开稻田。原则上以设置电围栏效果较好,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可直接用聚乙烯塑料网和木桩架设防护网,网高1.2 m,网孔直径小于1.5 cm,用防护网将各个小区隔开,实行分区放养。

2 鸭生产与利用

2.1 品种选择与放养密度

要求选择中小体型、善活动、喜食野生动植物,蛋用型最好,兼用型次之的鸭品种。笔者选用的是当地杂交肉鸭。放鸭密度150只/hm2,每小区放鸭100只,建1个简易鸭棚。

2.2 调教

一是采食训练。稻田里有杂草、害虫及水生动物等各种野生饲料,鸭放入稻田前,要有意识地进行采食训练,使其能尽快适应并能马上采食田间各种野生饲料。二是驯水。稻鸭共生期间,田块始终有水,要求雏鸭入田后有较好的适水能力,从4~5日龄起开始驯水,最好在晴天进行,上午、下午各1次,初期驯水每次约30 min,后适当延长,驯水在育雏场附近进行。三是信号调教。主要目的是便于对鸭群进行有效管理。从育雏开始,用固定的语言对鸭进行信号调教,使之形成条件反射,听从饲养员指挥。

2.3 初放注意事项及鸭入田后的饲养管理

鸭子初放到田最好选择晴天上午,每个小区设置1个初放区,面积为4~5 m2,用网围成,鸭先在初放区放养1~2 d,若遇恶劣天气可及时将鸭赶回鸭棚,初放区一直保存到成鸭收回,鸭棚内要放上雏鸭饲料,使鸭尽快适应新环境。鸭入田后,以自由采食为主,适当补饲为辅。根据鸭生长、活动、膘情和田间天然食物多少适当补饲,原则是鸭子不能太瘦,体重略低于同种情况舍饲体重。投料地点相对固定,并经常开展田间巡查或下田检查,主要看网围的好坏、是否有鸭子卡在网上或生病死亡、水稻长势如何、田间害虫杂草情况等。水稻抽穗开始灌浆后,及时将鸭收回,集中育肥后上市。

3 水稻栽插与田间管理

3.1 品种与栽插要求

米质要符合部颁二级标准,生育期双晚130 d以上,中、单晚140~150 d,株高1.0~1.2 m,抗病、抗虫性较强。株行距标准20 cm×30 cm,考虑了2个方面因素,一是水稻高产的需要;二是便于鸭子在田间活动。秧苗要求秧龄30~40 d,6~7片叶,单株3~4个分蘖,绿叶较多,根系发达。

3.2 田间管理

田块保持适当水层,只注水、不排水,开始时水深15 cm左右,随着鸭长大逐步加深水层。中途不烤田,待水稻抽穗灌浆鸭子出田后,淀清排放,稻田很快形成裂缝,不会造成烂田。根据水稻生长需要,施用一定量的基肥及尿素和氯化钾等,随着田力增加,施肥量逐渐减少。

4 效果分析

4.1 主要成效

一是除草。鸭喜食田间杂草,除少量稗草外,稻鸭共生田块很少有其他杂草,基本不用除草剂。二是除虫。除三化螟外,鸭能消灭田间绝大多数害虫,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使水稻更优质。三是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稻鸭共生田块,水稻根系明显粗壮,分蘖加速。四是肥田。放鸭田块土质明显泛黑,据测算,共生期内1只鸭平均排粪约10 kg,相当于氮47 g、磷70 g、钾31 g,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五是节省鸭料。据养鸭户粗略统计,本期养鸭比往年节省饲料近30%,平均节约2 kg/只。

据初步统计,稻鸭共生田块平均增产水稻约450 kg/hm2,增收1 080元/hm2;节省农药、除草剂、化肥等人工和成本费用近1 200元/hm2;养鸭150只/hm2,少用饲料300 kg/hm2,节约成本900元/hm2,3项合计增收约3 180元/hm2。

4.2 改进措施

一是改进插秧方式。因时间紧、劳动力缺,2012年少数田块采取撒播种稻,田间秧苗密度较大,影响鸭子活动,2013年将全部采用机械化插秧。二是改进供水设施。进一步改造田间水利基础设施,尤其是要确保干旱年份田间正常供水。三是鸭品种选择。肉鸭体型偏大,饲养周期较短,鸭的功能未充分发挥,2013年将全部选用当地优质蛋鸭。四是防治三化螟。鸭对三化螟防治效果有限,计划2013年在田间安装频振灯进行诱杀。五是品牌战略。稻鸭共生米和鸭都是优质农产品,需要加强宣传,创建优质品牌,真正体现出优质优价,才能产生更高效益,才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5 参考文献

[1] 茶家英.稻鸭共栖养殖方法[J].云南农业科技,2012(5):24.

[2] 李霞,李小芬,季燚.稻鸭共生模式对绍兴鸭生产性能的影响[J].现代畜牧兽医,2012(8):56-59.

第6篇:绿色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技术;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第一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农业技术在发展和应用过程当中,不仅需要考虑到技术的实用性,而且需要考虑技术的经济性和绿色性,以能够更好地保证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关系到农民的收益问题。但是基层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不断地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提高技术推广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1农业技术概述

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般可以将农业技术细分为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技术。

1.1农业种植技术

对于农业种植技术应用和推广来说,需要提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另外在开展农业种植技术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和周围生态系统的结合,使用绿色的方法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应用相关技术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生态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尽可能地减少相关化学物质的使用,如复合肥。长时间使用这些物质,容易改变土壤的酸碱性,使得土壤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1]。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了,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的改革和应用,加强配套技术的应用。农业种植技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农业种植技术,包括了农业种植技术以及管理技术。在推广农业种植技术过程当中,还需要加强对管理技术的推广。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是农业种植技术安全性高。基层农作物种植主张的是生态种植,将各种生态位的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农作物种植当中,突出种植的生态效益,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第二是农业种植技术环保性好。推广绿色种植,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尽可能地使用无机肥,这样减少化学物质进入到农作物当中的可能性,进而保障相关产品的无公害。第三是农业种植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无公害。通过农业种植技术的相关推广能够更好地提高农民的收入,进而打造自身的品牌[2]。

1.2农业机械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应用,我国农业逐渐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机械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农耕技术。根据我国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截至2019年,我国农业地区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了67%,说明农业机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3]。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南方大部分平原地区,地势平稳,比较适合各种机械化作业,但是将机械应用到一些地势复杂的地区(如丘陵地区),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利用农业机械技术能够将人们从繁重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方面需要做好推广,另外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农业机械的研制,才能更好地将机械设备应用到更复杂的地势当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收益[4]。

2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的推广对于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开展农作物种植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仅仅依靠自身摸索种植经验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且没有科学地指导很难提高农作物产品的产量。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当中,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突出农作物种植推广过程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绿色效益。更加科学的农业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农作物对于不同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相关产品的产量。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应用能够将农民从繁重的生产过程当中解放出来,同时对于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5]。农业机械能够针对特定的耕种任务更加高效地完成相关任务。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农业机械设备逐渐朝着无人化和智能化发展,对于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大大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对于促进农村地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农业技术的推广能够打破传统种植模式的短板,更好地提升农作物的适应能力,进而更好地帮助农民提升经济效益[6]。

3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很多公务员不愿意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因为深入农村开展工作涉及很多问题,包括环境恶劣、沟通不畅,而且需要长期忍受暴晒等。第二,推广人员兴致不高,投入热情不够,对于工作也不够积极,这样就很难取得相应的效果。第三,推广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农业技术,还需要具有吃苦耐劳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但是很多地区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这样就容易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整体推广素质过低是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地区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对这些推广人员给予特殊的照顾,这样就没有办法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使其很难投入到工作当中。第四,很多推广人员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在推广技术和政策讲解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使得农民很难理解推广人员的意图,这样就给推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4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

4.1采取科学合理的宣传手段

为了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各个地区的相关职能机构要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从思想上重视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宣传上需要来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农业技术,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了更好地让农民了解到新技术的优势,可以让宣传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现场宣传工作。通过实际讲解以及相关案例的介绍来调动人们使用农业技术的积极性。第一个,要重视农业技术的宣传工作。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的概念、农业技术的优势以及农业技术的实施细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让农民意识到绿色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第二,要积极宣传绿色农产品。主要内容包括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农产品的优势以及农产品的农业技术等,提高农民对于农产品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调动农民自愿去开展农产品的种植,进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第三,要积极宣传政府的优惠政策。对于大型机械设备,政府都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让农民意识到党的相关政策,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7]。

4.2完善绿色农业生产体系

农村基层在基础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就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各个地区推广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各个农村地区存在的差异问题,主要包括气候环境、地质环境以及水文环境差异等,要针对不同的环境制定不同的农业技术推广方案。在推广过程当中,可以采取试验田的方法,在一块田地开展试验工作,在取得成功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推广,这样能够提高推广的效率。在推广过程当中需要了解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农业技术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另外,我国政府也要重视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通过各种手段宣传绿色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性,号召农民要不断接受和应用新的农业技术,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技术的应用水平。

4.3政府要扶持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

在推广基层农业技术过程当中,还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因为基层农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投资成本很大。很多基层农业技术需要营造相应的种植环境,而种植环境的营造需要很多资金成本投入,很多农民很难承担这些费用,这就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另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平台,通过信息平台能够更好地销售农业产品。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惠民政策,来更好地扶持绿色种植产业的发展。对于规模较大的种植专业户,可以采取专项的政府补贴措施,来更好地帮助农民发展。对于资金需求较大的用户,政府可以提供无息贷款和相应的技术扶持[8]。另外,政府还可以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更好地帮助农民销售相关的农业产品。

5结语

农业技术对于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种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人员需要积极地推广农业技术,以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水平。在推广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政府要在推广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主导作用,切实解决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基层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姚丽,姚红.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吉林农业,2019(16):41-42.

[2]邱学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7(4):177.

[3]高建祥.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7(22):22-23.

[4]阮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7,34(11):175.

[5]孙标.解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8(24):201.

[6]陈寨坚.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现状及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3):37.

[7]邓玉傲.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6(1):64.

第7篇:绿色农业技术范文

一、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内涵

关于生态补偿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不同学者对生态补偿进行研究与阐释的角度不同,使得他们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出现了不同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因而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生态补偿的权威定义。一般而言,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性质,而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一部分人完全可能在不支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享受到通过生态环境保护者的付出而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为了防止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激励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然要建立一种机制来实现对生态环境保护者所支付的额外成本以及对所丧失的发展机会成本予以补偿。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所谓生态补偿就是生态效益补偿,是指促进生态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法律与制度安排。它要求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支付相应费用,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供应者获得相应报酬;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保值、增值。[3]本文所提出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是从绿色农业正外部性的角度来研究生态补偿。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指的是给绿色农业生态产品以及生态服务提供补偿费用的一种制度安排。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向绿色农业经营者支付生态发展、生态保护以及生态修复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以此激励人们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减少消耗和污染。同时,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还可以增强绿色农业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和改善绿色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绿色农业综合效益,形成有利于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问题透视

(一)绿色农业正外部性补偿的“市场失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绿色农业模式的提出可以克服常规现代农业模式的负外部性,保证农产品的数量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生态、资源的安全,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长期协调发展。在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其次,绿色农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行业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的物质投入到生产、加工工程中,实施“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保证,确定产品的质量安全;再次,绿色农产品在加工环节中,必须使用可更新资源以及可自然降解和回收利用材料,避免过度包装等,保证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无污染性。绿色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这种安全性和环保性,将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长远和可持续性的,只是这种收益很难通过市场机制体现出来。[4](P11-12)换言之,绿色农业经营者无法将这些溢出的正外部性通过市场机制得到相应补偿,表现为显著的“市场失灵”,而目前我国尚未有针对绿色农业正外部性进行生态补偿的财政、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与常规现代农业模式相比,绿色农业经营者要承受更高的成本,对微观经济主体灵活的财政金融支持等政策手段的激励机制的缺乏,阻碍了市场经济主体对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投资。

(二)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绿色农业技术是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合生存与发展需要,且又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产生明显危害的工具与手段。绿色农业技术和常规的农业技术相比,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绿色”上,体现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上。必须予以说明的是,高新农业技术与绿色农业技术的概念是存在一定差别的。高新农业技术是把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作为衡量指标。而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是着眼于把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主要测定因素。因此可以说,绿色农业技术是一种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技术,保证了农业生态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促进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新农业技术来说,有些则可能是非绿色的,比如某些转基因食品就对人体和环境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但从总体上看,绿色农业技术与高新农业技术可以相互依存的,体现在绿色农业技术可以是高新农业技术,高新农业技术也可以成为绿色农业技术,两者融合的技术可以称之为绿色农业高新技术。[5](P36-37)而这种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从研发、推广到实施与一般农业技术相比,其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但我们也应明确,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决定了这种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时间的长期性、人力物力的耗费性。当前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尚很欠缺,所需科研经费无法得到充足保障,从而使得绿色农业发展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6](P177-179)

(三)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绿色农业的生态补偿需要国有资本、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三者的共同支持,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满足我国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建设的资金需要。投融资渠道狭窄,过分依靠政府投资,引导力和有效性不足是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引入了部分银行信贷和外商投资,初步改善了仅依赖财政投资的单一渠道,但在资本运作、投资主体、运行机制、决策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严重缺陷。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级政府或公共资金的投入已超过环保投资总额的70%。[7](P155-158)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投融资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第一,在资金结构上,财政性转移支付资金依然是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资金来源,绿色农业生态改善所需的资金基本通过政府直接投入和间接融资(贷款)来解决,直接融资所占比例很低。第二,外资利用规模较小,形式单一。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外资利用主要包括外国政府援助、捐赠,世行、亚行贷款等,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少见。第三,民间资本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筹资机制没有形成,当然社会资金的进入退出机制以及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生态补偿的封闭式运作,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致使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筹资、经营、资本回收等各个环节都极易出现阻滞,产生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8](P77-78)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投融资机制的不健全,使得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求

(四)绿色农业环境产权界定不明确,导致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失效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对环境产权的界定尚不明确。为了保证绿色农业经营者进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利益,从而使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对绿色农业环境产权的明确界定是十分必要的。绿色农业为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优质、安全、生态的绿色农产品,确保了人们的食品安全。但是,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点,没有明确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环境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9](P56-57)由于环境产权界定的模糊性,绿色农业因此而增加的内部成本和产量损失,在一般情况下无法得到应有的补偿,市场机制亦无法直接调节,使得绿色农业经营者收益减少,成为生态环境改良和绿色农产品提供所产生的外部经济的买单者,造成绿色农业环境贡献者与受益者利益的“非对称性”。因此,现有的生态补偿制度有一个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即如何界定生态环境产权,以明确生态效益的提供者和受益者。[10](P83-84)当前我国政府确立了“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补偿原则,但具体到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行为时,生态效益的贡献者、受益者却很难界定。环境产权所有权界定的不明确,造成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农业,从而无法发挥财政生态补偿投入的“杠杆作用”,这与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大量的建设资金需求不相适应,致使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实际运作举步维艰,不利于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实现路径与措施

(一)拓展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筹措渠道

1.政府财政设立固定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这些来源主要包括:

(1)将资源税收入中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根据我国资源税结构和规模,建议在资源税中央共享部分中设立绿色农业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而资源税地方收入部分则按一定比例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2)绿色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收益。绿色农业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形成的非税收入,在这些收入中按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3)针对负生态效应外溢所形成的生态惩罚性收入。包括排污费等,建议将这类生态惩罚性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4)土地出让金。建议在土地出让金改革中,截取一定比例作为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固定收入,一旦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共享,则中央和地方分别按一定比例作为二级财政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固定收入。

(5)明确环境产权界定,开征环境优化税。将这一税收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上述财政性资金提取的部分,设立一个纯政府性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基金,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全额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相关支出。

2.政府引导促成多渠道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手段,利用国债这一有利的融资手段,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资金缺口问题;同时考虑发行彩票或者中长期特种环保债券,筹集绿色农业环保资金;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环保绿色农业企业上市,争取在股票市场中出现绿色环保板块;鼓励私人投资绿色农业产业;对私人从事绿色农业产业的投资,金融部门应给予优先提供低息贷款、延长贷款偿还期的信贷政策、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入绿色产业,应积极吸引国外资金直接投资于绿色农业,提高金融开放度、资信度和透明度及加强投资制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创造良好的条件以引进国外资金。

3.调动市场力量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通过绿色农业生态成本内部化,增加企业用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通过参与生态补偿项目,形成来自市场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渠道。企业可通过如下途径,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1)鼓励企业捐赠;

(2)通过财政补贴激励企业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3)在绿色农业生态效应生产地建设“经济特区”,用生态效应受益地的市场资源为生态效应生产地提供发展机会;

(4)设立奖励基金,重点奖励帮助绿色农业生态效应生产地企业和居民的单位,促进企业和个人参与到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之中;

(5)引导金融部门企业参与绿色农业生态补偿。

(二)完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在财政纵向转移支付方面。应继续加大对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安排绿色农业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发展等基础研究以及相关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建立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机制,杜绝“重拨款、轻管理”的现象,做到追踪问效,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2.在财政横向转移支付方面。一是确定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标准。交易双方要达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共识,这是建立起绿色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前提。首先,国家核定的生态效应指标体系,这是生态效应生产地取得横向转移支付的依据;其次,生态效应受益地政府提出、上级政府核定的生态效应指标体系,这是生态效应生产地政府取得横向转移支付的依据。二是横向转移支付的支付方式与载体。绿色农业生态共建共享基金,是由地方政府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组成的、不向法人或自然人征收的、专项用于生态补偿的财政性专项资金,是准公共的生态补偿机制所必备的工具。通过建立绿色农业生态共建共享基金这一平台,完成双方的横向转移支付。在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初期,需要横向补偿纵向化,即在确定横向补偿标准后,将生态受益区向生态保护区的转移支付统一上缴给省政府,由省财政通过纵向转移支付将横向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拨付给绿色农业生态保护区政府。

(三)构建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机制绿色农业生态补偿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包括:

1.绿色农业生态保护补偿金融支持机制。补偿目的是激励农户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而导入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补偿内容包括农户因环保转产而闲置停用的原有农机具设施设备费用、因导入绿色农业生产而需添置的工具及农资费用、农户转产期间直接损失的农业收益等。补偿标准按生态保护的成本计算,包括农户为保护生态环境的直接投入成本、间接损失成本和机会成本。

第8篇:绿色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 沼液 水稻生产 应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184-01

随着农村沼气建设深入开展,沼肥在水稻上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开来,由于当前水稻施沼肥方法简单,影响了沼肥在水稻上的利用效果和沼肥使用技术的推广。人或畜粪、农作物秸秆、以及水按照合适的比例,在沼气池内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从而产生的一种沼液,沼液中含有大量的钾、氮、磷、和许多中、微量元素、以及植物生理活性物质,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因此,沼液可作为一种绿色有机肥。通过实际实验,使用沼液浸种,叶面喷雾,不仅降低了病虫害,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这一效用在水稻栽培上有突出的表现,沼液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有机水稻的推广,并为其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我们需大力推动绿色产品的生产。另外,在农村新能源“一池三改”项目建设中,也可推广使用该技术,充分利用农村沼气建设过程中的副产物,为将大面积绿色水稻栽培生产推广到全州提高依据。

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头道镇和东城镇联合,对平岗平原3000亩水稻推广沼液应用技术,在使用该技术一年后,证明沼液应用技术明显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通过实际实验,相比较于常规稻田产量,推广区水稻亩产量上升10.9%,达到480kg,以每kg3.6元(该)计算,每亩绿色水稻经济收入最少也是1728元,这比种植普通水稻要多170多元。该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一年多的验摸索,总结得出有必要广泛推广沼肥生产有机水稻的技术规范,这对绿色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人或畜粪、农作物秸秆、以及水按照合适的比例,在沼气池内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从而产生的一种沼液,沼液中含有大量的钾、氮、磷、和许多中、微量元素、以及植物生理活性物质,与其它堆沤方法制取的有机肥相比,其养分含量都要高,且养分速效,有利于作物吸收。粪便中的病虫卵在沼气池发酵的过程中基本上已全部被杀死,而在发酵的过程中沼肥生产许多新的营养物质都是,用沼液浸种、叶面施肥,不仅可以降低病虫害,还可以提高产量。

在该市农业局的支持下,其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了更好的证明沼液应用技术不仅可以防止病虫害,而且还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等良好的实际效应,在头道镇和东城镇推广了3000亩水稻,以便提高可靠的科学依据推广大面积绿色水稻栽培。该实验基地的水稻使用的是良种吉粳81,沼液采用的是正常产气1个月以上沼气池内的,先用沼液浸种,施肥时间在3叶期和分蘖盛期。3叶期秧苗喷雾施肥,其用量是等比例混合在沼液和清水,标准是0.5kg/10m2,分蘖盛期水稻喷雾施肥,其标准是沼液和清水1:1混合液450kg/hm2。

处理1:沼液浸种方法为:先用澄清的沼液浸种72小时,然后正常进行浸种催芽播种;

处理2:3叶期秧苗时,叶面喷雾时间一般选择4点后,其标准是等比例沼液、清水混合液,0.5kg/10m2;

处理3:水稻分蘖盛期一般在6月25日左右,其施肥标准是是等比例沼液、清水混合液,450kg/hm2,具体喷雾时间是下午4点后,如果是阴天几点都可以。

在管理措施、温度、水分、育苗剂用量等方面,推广区和常规区栽培是一致的。为确保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要求,推广区每一项操作都需严格根据试验方案进行,即:区农户登记备案在3月份完成,沼液浸种在4月份完成,两次沼液喷雾在5-7月份完成,另外,在施用沼液关键时期,各镇政府主管领导、项目由该市农业局、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会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并协同农业技术专家,检查指导沼液技术应用。

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全市科技人员、农村农业技术骨干、以及种粮大户,实际对比推广区与常规区的水稻种植情况,其中,秧苗平均株高:沼液区是21.6厘米,常规区是20.5厘米,二者高度相差5%,叶龄:沼液区是4.5,常规区是4.3,叶龄高0.2,施用沼液区秧苗平均白根数、单注分蘖数、百株鲜重、干重,分别是8.0、0.8、42.6g、11.2g,而常规区则分别是6.5、0、32.5g、9.4g,通过对比很明显得出,试验区在每项指标上都高于常规区。农业技术人员经过调查项目区水稻物候期得出,就水稻物候期而言,沼液区基本上与常规区是相同的,但水稻出穗期项目区要比比常规区早大概1天时间,实验去大概是8月5日,常规区大概是8月6日。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10月8日再次组织上述人员去实地观察农技人员通过采样考种,以及实地测产得出,在千粒重、效穗数、穗粒数上,实验区水稻都高于常规区,而且每亩水稻的产量都提高了10.9%左右,实验田达到480kg/亩,常规区是433kg/亩。推广区水稻种植不仅达到了产量10%增多的目标,还降低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米产品的质量,以及农民的经济效益,而且这种绿色水稻种植的产品质量好,口感佳。

在当地绿色水稻种植中,该技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绿色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在实际的试验过程中,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结了下面几项注意事项:(1)沼液叶面追肥时,必须合理调配沼液浓度,如果褐色较深,要加水稀释,另外,为避免化肥、农药浓度过高,而伤害秧苗,喷施时也需加水稀释;(2)为防止出现烂种现象,在用清水或沼液浸种之前,都必须用清水洗干净种子;(3)按照常规方法对沼液浸种后的种子进行催芽、播种、以及育秧;(4)按照常规方法管理沼液浸种水稻大田的生产;(5)沼肥必须完全腐熟,为避免使用过量,需提前计算好用量。

参考文献

[1]文豪善.沼液在水稻生产上应用示范总结报告[J].吉林农业.2012

第9篇:绿色农业技术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体系;问题;策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追求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时刻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人类自身安全。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1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有关生态农业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区别就在于使用的是生态农业技术。

1.1立体生产技术

立体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物群落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的目的。在农林牧渔各领域,种植业中的间套种及稻蟹共生,林业生产中的乔灌草结合,水产养殖业中的池塘立体放养等,均呈现出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立体化特征。

1.2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

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是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即一个系统废弃物的产出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系统内形成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状态。这一技术有利于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养鸡(猪)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供用户使用,沼气池中废弃物用于制作农作物肥料,生产的农作物又成为鸡(猪)的饲料,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1.3节水技术

节水技术是一切能够节省水资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获得更多回报的工艺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的总称。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缺水比缺地更为严重。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农业缺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节水方式来解决,这就需要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的节水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节水保墒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技术,以及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管理节水、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农业。

1.4微生态技术

微生态技术包括利用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剂防治作物和畜禽、水产病虫害,利用微生物发酵水产蛋白饲料等。推广应用微生态技术有利于可从源头解决和控制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结构,部分取代化肥农药,这是目前解决抗生素过度使用、降低养殖污染的重要手段。

1.5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用抑制雌性玉米螟产卵的化学物质杀灭欧洲玉米螟、植入苍蝇抗菌基因使作物抗病虫害、不杀益虫的人工生物大分子灭虫法、既灭虫又环保的绿色杀虫剂等生物技术,正在得到逐步应用。采用抗病虫品种,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某些病虫害,开展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轮作倒茬等,都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1.6农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一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其中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是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效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主要包括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阳光温室大棚等,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二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它利用微生物将农业废弃物生成沼气或采用热解法制造液体和气体燃料或者生物炭,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把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协调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生态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旧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采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其典型特点是: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元素循环再生、生态平衡、多样性物种及减少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并使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环境。

3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态农业技术不过硬

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在与常规技术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高效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不同程度的重视,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主要原因归结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对于生态农业,大家普遍认可和推崇,但投入较多、风险较大,经济性不明显,农民应用后无法见到明显的效益而难以推广应用。此外,生态农业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的扩散与应用。

3.2农业种植习惯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固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和老人,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对于他们而言,能省事就省事,能省钱就省钱。喷施10元钱的除草剂就能解决一亩地的杂草问题,谁还会自己去头顶烈日去锄草?更不会顾忌什么环境保护问题。依靠化肥实现增产已成为广大农民普遍采用的习惯方式,因为化肥的足量施用确实有作物增产的效果,农民当然愿意继续施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转基因技术的隐形出现,将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危害。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重建中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区域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不配套

一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证明,针对特定区域的猪—沼—果、林—鱼—鸭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的特点,显示生态农业独特的优势,而且展现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这种集成技术模式一般是在先期巨大投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很难维系和发展,对普通农民而言更是无法复制,因此,即使有成功的先例,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无法实现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3.4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更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确立长远可行的目标,但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受传统农业发展规划的影响,往往把生态农业看作是单纯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或涉及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综合规划,而没有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产品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体系。

4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4.1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彰显生态农业特色

农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农业产业链较长,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做好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培育具有产地认证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品牌。

4.2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统筹有关部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查清农业污染源头,制定科学治理措施,减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破坏和生态失调。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污水、生活垃圾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化处理,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清洁模式。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把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做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以及废弃果袋、塑料薄膜清理回收,改善人居环境。

4.3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且所产商品的真正价值无法通过现有的市场体系完全体现,因此,生产者往往缺少发展这种模式的动力。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扶持发展政策,例如: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及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改善产地生态环境、使用绿色农资等做法提供补贴,出台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建立生态农业保险制度。对生态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等,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将逐步增加,在这种有利形势下,生态农业企业应主动适应市场要求,按照产品受众的不同需求打好绿色牌、安全牌、优质牌,瞄准中高端市场搞宣传搞营销,实现产品优质优价,提高生态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作者:井辉 单位:海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张壬午,计文瑛,张彤.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