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1篇: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在我国工程建筑的过程中,土木工程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及工程的总称。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公路以及隧道等各类开发利用工程。其次,在工程施工建造中,为其提供相应的设施材料以及施工前的勘察、设计等各项工程活动。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多年的积累总结,我国在土木工程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此,本文针对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土木工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关系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还直接关系着国家稳定及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土木工程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几步。针对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层建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再加上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功效。在高层建筑建设中,除了具备高水平的施工技术外,还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完善,在我国城市的高层建筑中,最具代表的为上海的浦东金茂大厦以及金融中心,这两处高层建筑无论在建筑结构上还是在高度上,都位于世界排名前列,由此可见,我国在高层建筑方面的水平有了极大的进步。

(二)结构设计

在当前土木工程设计中,其核心因素在于建筑结构的风荷载及地震荷载能力,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建筑设计中,工程的抗风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当前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中,其结构设计除了保证工程的稳定、实用外,还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工程的功能性。在这些设计中,最具代表的为现代振动问题的完善。在现代振动问题上,表现为最突出的为特大跨度桥梁的结构体系,在特大跨度桥梁运行的过程中,其振动问题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会对整个工程的性能造成破坏,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振动问题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完善,其振动问题已经向适应控制、智能控制、吸震减震技术研究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地下工程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现有的空间资源也越来越紧张,在解决当前空间土地问题的过程中,地下空间的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地下工程开发中,日本东京的地下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街;而最深的地下街则为莫斯科切尔坦沃住宅小区的地下商业街,其深度达100m左右。我国的地下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地铁工程,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在发展地下工程的过程中,已经有20多个城市进行了地铁项目及轻轨项目,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地下空间技术的发展。在当前我国地下工程建设施工中,其采用的施工方法,主要包括明挖法、暗挖法、盾构法、沉管法、冻结法及注浆法等几个方面,这些技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推动地下工程建设发展的同时,还有效的保证了地下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其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有的土木工程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再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程的使用性能以及结构特点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而土木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则成为当前发展的核心所在。针对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性能材料的发展

在当前土木工程发展的过程中,高性能材料的发展,在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能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由此受到人们的青睐。钢材作为土木工程中的核心材料,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朝着高强、具有良好的塑性、韧性和可焊性方向发展。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已经把屈服点为 700N/mm2以上的钢材列人了规范;如何合理利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它复合材料也将向着轻质、高强、良好的韧性和工作性方面发展。

(二)计算机的应用

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的普及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土木工程中,能够切实的反映出土木工程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及时的为其提供相应的完善措施;与此同时,计算机的应用,在规划施工程序、完善施工制度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优势,在科学缩短施工周期的同时,还能节省工程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三)环境工程

在人类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在影响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味的讲究发展速度,常常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城市化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工程建设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在工程建设中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破坏,则成为当前土木工程发展中仍需解决的问题。

(四)建筑工业化

在工程建筑中,我国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至今仍处于薄弱环节。再加上我国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停留在以手工操作模式为主的施工建设上,在降低工程施工进度的同时,施工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行业机械化的运用,能够在推动城市发展进度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节省施工成本,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建筑工业化仍得不到普及,总体水平仍处于落后阶段。由此可见,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工程建设中,能够使用专业化、区域化的施工组织形式,不断的推进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

(五)新能源和能源的多极化

在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的过程中,能源问题作为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使用新能源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以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则成为21实际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与此同时,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以及综合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而在工程建设中,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考虑。新能源的使用,在节省建筑资源的同时,还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 结: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外,还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节省工程施工原料的同时,还能有效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其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从严,梁有峰,吴庆.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

[2]黄禹.土木工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江西建材,2010,(02) .

[3]吕志涛.新世纪我国土木工程活动与预应力技术展望[A].新世纪预应力技术创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 .

第2篇: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极为迅速,在经济领域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很多地区的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在房地产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大量资金进入到房地产市场,在不考虑专业不考虑市场风险的环境下,资金进入就会带来巨大的收入。经过盲目的投资之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不断下降,风险上升甚至已经进入了房地产经济泡沫的趋势。在国家政府的有意控制下,房地产调控措施不断出台、持续改进,逐渐将房地产市场向理性规范。房地产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不但需要金融的经济支持,还会受到金融变化与发展的制约。本文通过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深入探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房地产的经济来源中,房地产投资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整体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而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是国内民间资本的注入与国际投资的加盟。民间资本是我国房地产经济的主要资金途径,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投资份额的绝大部分,在2011年的统计中国内民间资本的投入约占投资总额的76%。在近10年的市场调查结果中,2004年至2010年间,除2008年存在较低程度的回落之外,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状态。在2011年国内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后,这一现象才得到有效的控制,民间资本投入的比例逐渐回落。在投资结构方面,资本投入的方向由商业用房转向住宅用房。

根据我国房地产协会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整体特点表现为两点:新开工的项目开发面积增加,而竣工面积的增加不断减缓;拆迁规模的增长速度降低,而土地控制的情况不容乐观。首先,在我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政策不断改革情况下,开发商囤积土地的情况逐渐得到控制,土地利用率不断增加,项目开工的比例逐渐升高。但同时,开发商为了确保项目的足够经济收益,可能会要求施工单位控制施工进度,减缓项目的开发过程,导致竣工面积的增长速度较低。而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不断出现拆迁的负面新闻,国家管理部门对这种情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持续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拆迁的方式与规模进行规范。但土地使用情况依然十分严峻,需要进一步进行规范。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产重组逐渐向纵深推进的情况下,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将转移战略目标,将主力市场由一线城市逐渐向东部的二三线城市转移,并逐渐向西北部内陆延伸,将会为内陆城市及发展相对缓慢的二三线城市市场带来发展动力。整体房地产经纪的重点,由北上广深为主的一线城市,逐渐向内发展,二线城市主要为省会城市、三线城市主要为地区级城市,四线城市主要为县区级。在未来的房地产经济发展中,更多的开发商将会加速由一线城市向二三四线城市的转移过程,而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进入了火热竞争的状态中,三四线城市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全年房地产经济在一线城市的比例为20%,二线城市的比例高达60%,而三线城市也达到了20%。这就是说不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投入已经远超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开发投入也与一线城市持平。在未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中,这种改变态势会逐渐扩大。

而在房地产企业的产品结构中,保障性住房的所占比例也会不断增大。在以往的房地产产品中,保障性住房由于利润相对较低,被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视为不重要的产品。而随着资金链不断绷紧以及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保障性住房将成为房地产企业产品中重要的一环。根据国家“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在今后五年内的保证性安居工程在用地方面占据优势,实行计划单列的规划方法,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有限供给。同时为了保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国家建立了多种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在发行债券、银行贷款、资产运营与信托投资等方面积极为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资金,拓展融资方式与渠道。对各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以及棚户区改造工程,在买卖、建设、经营等多个环节中的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契税、房产税以及营业税等税种实施减免。同时在政府性基金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进行优惠。

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未来市场需求是房地产经济的主要动力。在市场环境中,房地产的存在形式是商品,与其他产品一样,行业经济的发展决定于市场需求。而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我国房地产的市场需求依然具有极大的潜力,因此,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金融环境较为复杂,金融危机的多次出现需要引起房地产投资与开发者的足够重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十分重要。政府政策出台的主要依据是宏观经济层面的调控理念,首先降低房地产交易的成本,将房地产交易量稳定在可控范围内,从而实现房地产市场的整体调控。通过经济适用房与保障性廉租房的大力建设,满足普通公民群众的住房需求,从民生的角度缓解房地产需求的压力。在银行融资方面,改变过去对房地产开发商贷款的严格控制情况,平等对待房地产行业,为房地产经济创造一个宽松的金融政策与环境。针对持币观望的普遍现象,要深入人心、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救房市是拯救经济体系的正确概念,引导民众放弃救房市就是救开发商的错误理念。房地产经济与整体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房地产市场的崩溃会带来工业经济的骤然下跌,导致失业率的增加,影响民族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对房价进行合理指导与规范,以低价房补贴与税费减免、高价房税费追加的方式进行引导。建立房地产开放商的信息披露机制,增加购房者对开放商的了解,确保信息的透明与公开。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产业结构调整在所难免,房地产行业也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裁员现象,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政府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要采取措施,保证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失业人员尽快再就业。

结束语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从创业到成熟壮大,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条,房地产业的发展好坏不仅仅可以影响一个城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可以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正常发展的脚步。为了使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和保证居民都能够满足其住房需要,我国要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整顿,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房地产经济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使房地产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聪.保障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政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8):102-105

[2]李文忠.对我国目前房地产经济管理现状的思考与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3]石瑶.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研究与美国房地产发展比较[J].时代金融(中旬),2013(4):13-14

第3篇: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云计算兴起于2006年,历经了近10年的建设发展,相较于世界先进国家,我国银行业数据中心技术、能级逐步攀升,不过云计算技术应用、发展依旧相对落后。银行业数据中心通常易交易处理型业务为主,特别是核心业务对系统实用安全性、交易时效性及数据统一性等提供了严苛的要求,鉴于此,对银行业数据中心云计算实施策略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二、银行业数据中心云计算发展现状

数据中心是指基于信息技术,达成应用集中处理、数据集中存放,从而为数据创造建立、交换、集成、共享的一系列信息服务的基础环境。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共计拥有各类数据中心、计算机机房43万余个,在全世界总量中占比约13.0%。就银行业而言,数据中心发展起步相对早,凭借其发展的较高标准,已然转变成企业级数据中心的示范。就好比信息化发展相对早的工商银行,自其上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历经了一开始的电子化改造,再到90年代末达成的一级分行辖内数据集中,于新世纪初实现全行数据集中至南北两个大规模集中式数据中心,于2004年又把生产业务处理汇集至上海数据中心,进而为工商银行经营转型、业务发展创建了全力集中、共享的信息化平台[2]。

就银行业数据中心选取的技术结构而言,现阶段多选取“竖井式”的应用开发部署结构,不管是机房常规设备,还是存储、网络及计算等资源均通过专业维度开展管理。伴随银行业业务需求的不断发展,该种技术结构势必会越来越难以满足业务发展需求,一方面会提升科技成本,一方面会使得应用平台严重差异化,且一定程度上提升运维复杂性。鉴于此,除出要提升数据中心硬件建设等级标准,改善节能效率外,还应当强化IT设备部署、管理模式的自我转型。

三、银行业数据中心云计算实施策略

云计算兴起于2006年,历经了近10年的建设发展,相较于世界先进国家,我国银行业数据中心技术、能级逐步攀升,不过云计算技术应用、发展依旧相对落后。全面银行业在新世纪发展背景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数据中心云计算实施。如何进一步促进银行业数据中心云计算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建立银行数据中心云计算结构

现阶段,云计算数据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不同行业领域均提出了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体系结构。此类结构一定意义上是能够共联的,通常均是基于服务、管理、资源三要素开展结构建立,就好比电子行业国家标准《云计算数据中心参考结构》建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结构,及由微软公司建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结构。

这两个云计算数据中心结果每一组件含义,具体而言:

1、基础设施,指的是为了保证云计算数据中心有序运行而配备的一系列环境保障装置,同时还可对弹性扩展、模块化、智能调度及按需提供的要求予以满足。

2、服务层,涵盖了管理门户、自助服务门户,其中管理门户供由系统管理人员使用,可为管理人员实现审核申请、资源划分、服务制定及安全保障等提供有效便利;自助服务门户供由客户使用,可为客户实现服务申请、产品订购等提供有效便利。

3、管理层,达成对一系列IT资源的系统监控、自动调配、能效管理、运维管理及安全管理等。

4、资源层,指的是云服务对应需求的一系列软件、硬件的集合,包括存储、网络及计算等资源。该层面可对一系列IT资源开展融合,进而发挥基础支撑的功效。

(二)开展银行数据中心云计算实施

开展云计算对应项目,不仅要对常规项目实施手段进行参考,还要结合云计算特征进行特定权衡,开展银行数据中心云计算实施,具体而言:

1、调研阶段。在开展制定决策前,全面深入的调研是不可或缺的,不仅可以自行组织开展,又可以聘请专业外包公司开展,所需调研的内容则包括:云计算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云产品、云服务提供商及其对应发展战略、服务水平等;市场环境等。

2、战略规划阶段。在开展好调研工作后,为了进一步促进战略规划完善,还应当开展好下述工作:对业务需求开展评估,要切实认识客户、评估需求,经由客户对IT成本、实用性、高效性等方面提出了严苛的要求,云计算实施才得以有序开展;对评价标准予以确立;选取切实可行的云服务模式等。

3、实施规划阶段。倘若战略规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目标、方向,则实施规划是项目成功的一般。该阶段所需开展好的工作包括技术结构、连续性保障、运维规划以及安全控制等。

四、银行业数据中心云计算发展趋势

银行业数据中心由传统向云时代转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不过要明确该步骤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今后银行业数据中心云计算发展的日子里,很大一部分商业银行数据中心会依旧处在传统与云计算相互间这一状态。数据中心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要面临云计算所带来的技术考验,还要基于传统数据中心管理模式,研制出一套适用于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管理模式。银行业数据中心云计算发展趋势,具体而言:

第一,当前,信息保密、安全性依旧为云计算技术发展所亟待攻破的壁垒,银行业数据中心云计算发展可侧重于自行部署、使用私有云方面,此外还可选取相关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够的应用进行公有云探索,进而建立起公私共有的混合云结构[4]。

第二,银行业金融产品逐步由结构复杂化业务取代以往单纯基础性业务。在不关乎账户交易、客户信息等非关键类应用方面,商业银行可对云服务使用开展探索,依托公有云租用模式促进银行产业链的健全。就好比,引入第三方公有云平台构建商业银行电商平台,客户理财、基金、差旅等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便捷、经济的跨界增值金融服务,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对客户行为信息的收集,提高经营决策、风险管理水平[5]。

五、结束语

第4篇: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

1.电子信息工程的定义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现在,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像电话交换局里怎么处理各种电话信号,手机是怎样传递我们的声音甚至图像的,我们周围的网络怎样传递数据,甚至信息化时代军队的信息传递中如何保密等都要涉及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技术。电子信息产业是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要商品的产业。该产业技术业务融合和产业链分化整合的趋势日渐明显,行业界限日益模糊,需要对基于产业链的大行业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2.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景以及发展现状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和信息带动经济的时代。电子信息工程在整个时代的步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产业,不仅影响到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1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景

电子信息产业是新兴的产业,也是可以与多种产业融合和互助的产业,其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更多行业的壮大,在拉动国民经济的舞台上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而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突破传统技术和传统信息模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电子信息工程实现技术新发展新突破的一个契机。因此,讨论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现状以及现代化技术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2电子信息的发展及现状

1997年7月1日,美国了“全球电子商务纲要”,认为在因特网上进行商业交易应遵循民间主导发展的原则,政府应尽可能鼓励民间企业自行建立交易规则。世界经济全球化真正扩张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表现出加速的趋势。其中,电子信息化功不可没。世纪之交,世界经济信息化浪潮汹涌。据联合国最近报告表明,2000 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3770亿美元,其后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递增,2003年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中国电子信息工程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出现了值得关注的趋势,系统管理范围要求从单条路线扩展到整个高速公路网络。综合利用交通信息增强宏观决策和调控能力的意识增强,制定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并以此作为分期实施的交通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公众信息系统等的宏观指导方案。

2003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7000万。研究表明,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持续几年,2010年互联网用户与移动持平甚至略有超出。2020年的通信市场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未来三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要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其中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近100 万人。保持外贸出口稳定。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和相关服务培育成为消费热点,信息技术应用有效带动传统产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进一步融合。

3.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

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已经实现对各类信息进行高效处理和有效控制,越来越智能化和小型化,同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包括应用于各种设备中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技术。如数控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平台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进入我国后,经过30年的发展和进步,其技术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并且出现了在实际应用中同其他的机电设备、信息平台、医疗设备等先进现代化技术出现交叉融台的技术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更好地研究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创造出更好的适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环境和新产业,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核心技术,提升其产品的技术含量,扩大相关产业生产规模,实现高科技化和产业化。以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规模的技术产业链和行业,并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到航空航天、无线通讯、信息中心和传统设备改造等各行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如神舟载人飞船、北斗通讯系统、银河一号计算机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范围虽然广泛,先进的技术产品已经同步发展,但是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水平还是不足。我们掌握的电子信息行业的标准还较少,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很多先进技术还是直接引进美欧等先进国家的成果。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国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长期和良性发展,不能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是不可能在电子信息工程的高速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已经成为时代科技发展的推动力,对国家和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水平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符永贵.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东方企业文化,2013(16)

[2]刘延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4)

第5篇: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施工企业;一体化实施能力;矩阵式管理;信息化管理

1工程总承包是我国建筑业发展必然趋势

1.1工程总承包具有天然发展优势

从业主角度来说,该模式下业主只需明确投资目的和基本要求,其余工作均可交与工程总承包单位来实施,业主只需委派业主代表来管理工程,无须再聘请监理工程师,大大减少了业主的工作量。总承包商提前参与项目,在设计、采购甚至策划阶段就能充分发挥总承包商的专业优势,能更有效地控制项目造价总额,大大降低了业主的投资风险。对于工程总承包商而言,只要不违反总承包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可以通过设计优化获取额外收益,由于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了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一体化,总承包商可以从加强管理入手,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建设成本,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另外工程总承包能在价值链上拓展承包商的业务范畴,沿着微笑曲线从低利润率的施工业务向两端拓展到更高利润的决策、设计、招标采购、施工、交付及运营维护的部分领域,提升价值链的协同效应,打造核心竞争力。

1.2政策推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力度越来越大

工程总承包模式大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起步,首先在化工行业试行,历经近三十年的培育,2014年进入大力推广期。2014年以来,住建部先后批准若干省份开展工程总承包试点,同时颁布了大量规范工程总承包市场发展的法律文件并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2016年住建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改革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推广工程总承包制,明确建设单位在选择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时、政府投资项目和装配式建筑均应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促进工程建设中设计、采购、施工等阶段的深度融合;2017年国务院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将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作为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国家还通过国家标准《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及一系列规范文件完善了工程总承包制度。省市层面也纷纷出台文件,积极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各省级政府的有关推进工程总承包健康发展的政策文件,2016年共计8件,2017年快速增长到39件。2018年,为推广工程总承包住建部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1.3行业投资、技术发展趋势促进工程总承包的应用

因工程总承包具有责任主体明确、节约工期、降低造价的优点,在一些规模大、工期长、技术复杂的工程上具有广泛应用基础,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项目越来越多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成为推动我国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的重要力量。另外,房建、市政等专业性不强的常规建筑项目也适用在施工企业主导下实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应用以及BIM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将对工程总承包这一工程组织实施方式的变革起到促进作用,工程总承包将成为未来建筑企业竞相发力的高端市场。

1.4上游产业集中度提升推动工程总承包的发展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由高速转向平稳增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不断下行,大量中小地产开发企业倒闭或被兼并,地产开发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另外我国大多数制造业领域基本被若干大企业占据,形成垄断竞争态势。上游产业垄断竞争态势会加速推进项目建设模式的改变,建设方不会仅考虑建设阶段的成本,将更着眼工程整个生命周期的总成本,具有统筹、整合优势的工程总承包将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2我国施工企业开展总承包业务现状及原因分析

尽管工程总承包模式具有天然优势,是行业公认的未来发展趋势,但目前仍处于国家政策重点引导阶段[3],在我国尚未成为行业发展主流,主要原因如下:

2.1缺乏认识

我国建筑市场长期缺乏对工程总承包优势的认识,造成设计———采购———施工环节分开、价值链割裂。业主过于关注建造阶段的成本而忽视项目完整周期的成本;设计单位按工程造价比例收费,无优化设计寻求合理造价的动力;而施工单位按图施工,很难发挥应有的价值。由于市场上工程总承包业务少,施工企业很难积累工程总承包能力,而由于施工企业缺乏这种能力,业主很难信任和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工程发包,形成恶性循环,不具备培育拥有总承包能力的施工企业的土壤。

2.2现有施工企业大多不具备工程总承包所要求的综合能力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项目合同边界急剧扩大,面临的环境异常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导致合同风险、项目管理难度成倍增加,项目管理与协调高度复杂化,传统的“以包代管”“简单的项目经理负责制”或“过分集权式的法人管项目”难以适应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需要。工程总承包需施工企业具有可行性研究、融资、采购、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全价值链运作能力,而我国施工企业施工管理能力比较强,但项目总体策划、技术能力还比较薄弱,需从项目综合管理、设计、技术、战略性采购体系打造等诸多方面进行提升并形成合力。

2.3未建立适合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组织机构

国内大型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均较松散,总部管控能力弱,难以实现对项目总体控制、采购实施、施工管理、试运行等方面的有效管控,未建立或无法建立适合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矩阵式组织结构。比如一些大型施工企业内部有成熟的设计机构、有扎实的技术积累,拥有发展总承包能力的条件,但由于其组织权力过于分散、总部协调能力弱、缺乏项目历练等因素影响,很难有效统筹内部资源,承担起工程建设全部环节工作的重任。

2.4缺少发展工程总承包的专业人才

首当其冲缺乏设计人才或懂设计的施工管理人才。施工企业因业务所限普遍缺乏设计人员,少数大型施工企业即便有设计力量,也都是下属独立法人的设计公司,企业职能设置上缺少设计功能。其次,施工企业还普遍缺少复合型高级项目管理人才、商务合约人才、资本运作人才等实施工程总承包需要的关键人才。即便在我国经营规模高达数百亿的施工企业中能运作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团队人员依然凤毛麟角。

2.5项目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项目管理体系待完善

国内多数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在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岗位职责、程序文件、工作手册、作业指导文件等方面均不够健全。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低,多数仍是运用传统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管理,BIM技术、P6项目管理软件、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等先进管理手段没有得到足够应用,或软件系统集成度太低。

2.6技术投入较欠缺

国内施工企业普遍不重视科技研发和研发成果的应用,缺乏自主专利和专有技术,缺乏先进水平的工艺、工程技术。另外企业知识经验积累不够,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知识经验的传承与积累且很少有施工企业具有与工程总承包相适应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编码体系和企业定额。

3当前施工企业如何发展总承包业务

工程总承包是项目实施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施工企业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可从如下方面加强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提升,进而拓展工程总承包业务。

3.1整合供应链、价值链,构建工程总承包一体化实施能力

工程总承包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与技术能力,而是基于供应链、价值链的竞争,考验的是施工企业在整个链条中的整合能力。要从项目全生命周期总成本的角度考虑,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手段(如BIM、互联网+等)将位于供应链/价值链上游的勘察、设计、咨询单位,外部各种分包商、供应商等进行整合,在企业内外部进行优化配置,持续打造有实力的合作队伍,打造广泛的采购网络,建立适合工程总承包的组织架构,实现策划、设计、采购、施工等阶段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实施能力,实现向工程总承包模式转型。

3.2调整项目管理模式,推行矩阵式管理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基本是典型的直线式管理,企业总部掌握着资源分配权及项目的决策权、监督权、考核权,项目部主要根据企业的项目计划和核心资源安排从事现场工作,无法满足工程总承包多专业协调的需要。在这种模式下,设计与施工各自为政、配合不力,工程总承包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无法有效化解风险。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下,项目由“投资、技术、设计、施工和运营”五支力量联合实施,投资公司主要与金融机构对接,协助业主解决融资难题;研究所负责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点,制定和推广技术标准;设计院负责工程初步设计及详细设计;施工单位负责工程施工的实施与管理;运营公司主要提供后期运营及维护保养等服务,相较传统单一施工力量更适合工程总承包业务。施工企业应大力发展这五支力量,推进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应用,促进五支力量融合发展。

3.3加快专业人才的建设与培养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人才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施工管理人才,无法满足实施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需要,需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建设。一是设置专职部门和人员来建设总承包人才队伍,重点建设EPC项目经理和从事项目控制、设计管理、采购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立并完善制度确定各类人才遴选标准及发展通道;二是重视内部培训,针对投融资、技术研发、设计、项目管理、运营等各类专业人才设计培训成长计划,丰富培训形式,增加专业人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流机会;三是建立企业工程总承包案例库,及时收集企业实施的各类工程总承包项目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同时加强对外交流,主动收集国内外其他公司进行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利用这些组织过程资产培训指导企业从业人员;四是在大力培养内部人才的同时,可辅助从勘察设计总承包企业引进成熟人才,并建立与市场接轨的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制度,提高对专业人才劳动价值的认可。

3.4推进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工程总承包项目的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作业过程,有大量数据需要实时统计运算,施工企业应大力开发、引进先进水平的项目管理软件,提高软件的集成度,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化、集成化水平。通过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及时处理各类复杂关系,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施系统、动态、量化、高效的管理和控制。目前可大力推广被誉为“建筑业革命”的BIM技术,以一个不断生长的BIM模型为中心,在一个平台上集成了立项、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各项工作。另外还可应用国内专业从事建筑业信息处理的互联网应用公司开发的云平台技术,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海量项目管理经验,优化管理流程,提供标准的、专业的协同工作环境,从而优化工作方式,实现工程总承包项目全过程的信息化和集成化。

3.5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工程总承包业务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不可控因素较多,风险控制尤为重要。施工企业应构建包含企业和项目两个层级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文件,搭建有效的管控平台。具体工作中要明确不同管理层级的责任、权利、义务,打造“小前端、大后台”的风险管理机制,保障项目一线前端有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企业总部作为后台,能及时提供足够的集中管控、技术支持和保障。因工程总承包业务占用资金量大且时间长,资金管理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金融保障体系,打造强大的资金运作能力,还应从工程总承包业务角度出发勇于创新,通过多种途径、方式筹集实施工程总承包项目所需资金,持续打造融资能力,提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金融财务专业素质。

第6篇: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从国内对俄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会不断加大对俄工程机械产品的出口,然而受到来自俄罗斯对中国工程机械产品井喷式增长的担忧,俄方会陆续出台一些制约策略,中国工程机械进出口的形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进口总额在连年增长,在2004年达到高峰后开始缓降;而出口在连年上升后于2005年与进口基本持平,二是出口产品结构有所改善,整机出口所占比例已从2000年的45%提高到2005年的58.8%。三是出口企业中,合资、独资企业已成为主力,占到全部出口额的42%;国有企业已退居第二,占34%;民营企业出口发展也很快,已占到19%的出口份额。四是零配件向美、日、韩出口大幅增加,标志着中国工程机械零配件产业开始进入全球产业链。中国工程机械学会认为:与国外工程机械同行比较而言,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仍存在以下问题,主要是:控制技术差距大;相应基础件(零配、部件)未达标;人机工程考虑欠缺;研发费用投入少。

对于工程机械行业,在发展中调整产品结构是关键,首先要围绕国内市场需求进行,同时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对于原已占有市场的优势产品,要增加新品种,以满足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的工作环境。在产品开发上,要着眼于国际市场水平和国内建设项目以及农村发展的需要,多做用户调研和市场分析。另外就是应特别注重工程机械配套发动机和关键零部件产品的结构调整及发展,提高配套件水平是产品上水平的关键之一。

工程机械产品需求及增长幅度与GDP、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行业景气度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基本上呈同步正相关的关系。“十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消费额平均每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额的1.9%,“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缓,市场容量扩充相对不足,行业的发展将逐步趋于理性。国内很多学者对中俄贸易有很多论述,但在新经济形势下如何持续稳定的加强对俄的工程机械出口成为了众多国内工程机械厂商的重要研究问题。

第7篇: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定义;规模;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自20世纪90年代,信息产业就是日本发展最快的产业,为推动日本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信息服务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程度。日本是世界信息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我国承接海外服务外包比例最大的国家,明确日本信息服务业的定义、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有利于改进和解决我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日本信息服务产业的定义

日本信息服务业在2002年之前一直归属于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学者建议把信息服务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划分出来统计。因此,日本经济产业省参照了国际产业分类的现行标准和日本国内信息服务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共计两次修订了日本标准产业分类办法。如图所示在大分类中增设“G信息通讯业”,中间分类为“37通讯业,38广播电视业,39信息服务业,4O网络连带服务业,41声像、文字信息制作业”。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对39信息服务业的具体界定可分信息处理,提供服务业和软件业,同时将日本信息服务业中的小分类增至44类。

图1 日本信息服务业的标准产业分类图解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

二、日本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

1.产值规模

日本信息服务业作为日本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尽管受到了 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仍然成小幅的正增长。2009年市场规模为20.2265兆日元(约合16,200亿人民币),其中软件业占据15.636兆日元,信息处理,提供服务业5.1629兆日元。日本的信息服务业占据着整个世界信息服务市场的8.9%的份额,位居第四位。

其中,受托开发软件52.3%,软件程序开发7.8%,其他软件开发7.6%,系统软件等管理运营服务8.1%,软件业总和超过了整个信息服务业的七成,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2.人才现状

目前,日本是世界第四大信息服务业大国(第一位欧洲30.0%,第二位美国27.6%,第三位中国10.4%,第四位日本8.9%),但是信息服务业从业人数却是最少的。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美国165.7万人,印度130万人,中国90万人,英国58.5万人,日本57万人,其中新兴发展中国家印度和中国每年以200%以上的速度增加。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009年末对日本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统计,目前大约有91万6982人,其中从事软件业的有67万6099人,占据七成以上。信息处理,提供服务业有24万883人。

图2 日本信息服务业从业人数统计推移(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

其中,系统工程师和程序员约占60%,销售约占18.4%,企划、用户支持约占4%。

3.服务客户行业领域

日本信息服务业中的金融、政府项目、通信和零售起到了引领业界发展的作用。一般来说,来自金融业和软件业的订单非常大,合作时间也比较稳定,也正是由于这些行业对信息服务业的业务数量增加,日本的信息服务业实现了自2007年以来的稳步发展。

在日本,信息服务业界各大型企业集中服务于某个领域和公司的倾向非常明显。比如日本著名的研究机构野村综合研究所在金融业的两大客户分别是野村控股和三菱UFJ证券,在零售业领域中,最大的客户是Seven & i Holdings。

4.地域别产业发展状况

从历史和经济发展规模考虑,将日本沿海经济总量位居前列且工业发达的地域分成三大工业地带:京滨(东京,神奈川等),中京(爱知)和阪神(大阪,兵库)工业地带。在这三大区域中,形成了各自的支柱产业。京滨工业地带有日本的商业,金融中心和规模庞大的总部经济群;中京地带凭借其雄厚的汽车,钢铁等重工业制造业实力,雄踞日本制造业总量榜首,也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基地;阪神工业地带位居工业地带第二位,以能源、钢铁、石油化工业著称,是日本老牌的经济发达地区。在这三大工业地带基础上,日本的信息服务业得以生存,发展,壮大至今,日本信息服务业也多集中于关东,近畿和中部地区。如下图所示,2009年日本信息服务市场总收益约为20.226兆日元,从业人数为91万6981人,注册企业总数为2万2119家。以东京和神奈川为代表的关东地区以75.6%,66.8%和51.5%的绝对优势成为日本经济信息服务产业的中心区域,近畿和中部分列第2和第3位。

图3 日本信息服务业地域别调查(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

三 、日本信息服务业未来发展趋势

日本信息服务市场是中国离岸信息服务的启动市场,对日服务外包在离岸服务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以大连离岸服务外包为例,截至2011年,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出口的绝大部分是面向日本,占71.4%,日本信息服务业市场仍然是我们关心的主要市场。未来,日本信息服务业市场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总产值逐年增加,提升幅度偏小

2011年7月,Gartner日本公司了《日本ICT市场规模预测》。在该报告中指出,日本2011年的通信与信息服务市场规模受3.11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预计会比去年降低1.2%,达到289,800亿日元(24152亿人民币)。但是,地震带来的对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只是暂时的,预计2011年后半年会慢慢恢复,2012年会有1.2%的增加,达到293,350亿日元(24447亿人民币)。

2.市场发展三大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平板终端

进入2011年,日本企业在云计算上的投入有增加的趋势。虽然企业的预算增加额(平均值)很小,但是已经从2010年度的1.4%,增加到2011年的1.7%。,预计到2020年初步形成40万亿日元规模的服务市场,同时,由于信息数据处理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可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7%。

2020年,日本大数据市场总额预计达到1万亿日元。2011年,包括软件授权、系统构建、硬件和维护在内的大数据市场总额为1900亿日元,预计2012年将实现5%的增长,此后的年均增长率将持续在20%左右。艾瑞咨询分析认为,到 2015年左右,大数据将在企业中广泛应用,激烈的竞争和合作将推动业界格局的变化。2017年前后,市场趋于成熟,增速放缓。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有望运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从而实现社会成本的降低和优化利用。

此外,日本2012年度信息服务产业白皮书指出,国内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日益加速化,预计年内的经济规模将达到7.2万亿日元(约合912亿美元)。

3.离岸服务外包的三大变化

(1)随着金融危机和地震后的供应链调整,日本处在第3.4级的信息服务供应商的日子会更加难过,在中国建立自有共享中心,会成为一些IT服务大企业的选择。

(2)尽管离岸数据中心,会受制于中国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立法的影响,在中国建立灾难备份数据中心,仍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与中国本土知名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合资公司,进入中国信息服务市场,也成为日本大型信息服务企业的战略选择。

(3)震后,保险,金融行业的复苏将会为离岸服务外包提供更多的市场份额,财务外包将逐渐代替数据录入成为BPO业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日本信息推进机构.IT人才白皮书-离岸外包动向调查[Z].IPA独立法人,2011,11.

[2]日本经济产业省.BPO研究会报告书[Z],2008,6.

[3]杨含斐,刘昆雄.日本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设经验评价[J].信息杂志,2008,10.

第8篇: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金融电子化;发展;现状

1 金融电子化的背景和内涵分析

我国金融电子化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开始应用于金融业的生产实践中,金融电子化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三十多年的建设过程中,金融电子化趋势越来越显著。金融电子化指的是采用现代的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降低金融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业务的自动化处理、信息化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增强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力。

金融电子化包括了以下内容:金融电子化的管理机构的设置、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规划的制定、金融信息系统的建立、金融电子化的标准与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金融电子化人才的培养等。金融电子化的特点如下:

1)金融电子化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网络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银行客户的群体化和物流渠道的网络化的特点。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销售、网上广告、虚拟银行、虚拟客户等新的经济模式逐渐兴起,金融电子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金融电子化改变了专业化、单一化的银行经营模式,影响着银行业务的多元化,银行的经营由分业经营发展成为混业经营的模式,其服务功能也日益全能化和综合化。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传统银行由于受到金融管制等的约束,银行业务局限于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三大板块,且严格遵守分业经营的原则。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管制的约束力也逐渐放松,金融自由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现代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如信用卡、代办保险、保险箱、证券买卖和投资业务等。

3)金融电子化拓宽了金融业的经营渠道和服务领域。金融业务经历了从间接交易发展为直接交易的过程,金融业的发展日益呈现出一体化、国际化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世界经济交往和资本流动也日益频繁,金融行业也呈现出金融业的国际化趋势。

4)金融电子化改变了传统银行的服务理念和经营理念。传统银行的交易模式主要是以交易为中心,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交易模式呈现出个性化、人性化发展的特点,改变了银行交易的模式,现代银行的交易模式主要是以服务为中心。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银行的经营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是客户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 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阶段分析

2.1 银行传统业务处理的电子化阶段

此阶段主要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在此阶段内,银行建立了柜员联机系统,在银行传统业务如公司客户、私人客户与银行的交易等的处理过程中,尽量以计算机电子化处理代替银行手工操作,以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提升银行的服务水平,减少银行的人力资源成本,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

2.2 自助银行大量开发阶段

此阶段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由于银行柜员联机系统的建立,促进了银行新型自助银行服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实现了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自助银行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ATM服务、POS服务、HB服务等。

2.3 为客户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的阶段

此阶段主要从20实际90年代中期到末期,银行业务有了新的拓展,不仅包括传统的存取款业务和自助服务业务,电子化的银行还能将各种金融交易信息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有用的金融信息,促进银行业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内,逐渐实现了全国范围内银行业务的计算机联网处理,银行发展真正进入电子银行的新时代,现代银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4 网上银行阶段

21世纪的到来,促进了银行业的新的革命。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开拓网络金融服务,银行业务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电子银行再到网上银行的发展变化,全国的银行业务处理基本实现了网络化、计算机化。

3 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电子化从无到有,从单一的经营业务向多元化综合业务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金融电子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金融业务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模式,实现了以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设备为基础的金融管理系统和电子清算系统。但是,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对金融业的要求相比,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相比,与金融业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目前,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下:

3.1 金融电子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金融信息的通信网络水平低、规模小

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是在没有标准和无规则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缺乏标准意识和理念,也缺乏大规模的事务处理的开发实践经验,系统开发各自为战,金融电子化没有建成一套统一的金融业务处理标准以及信息格式的标准,这样就可能导致信息共享的难以实现,甚至可能造成同一家银行在不同地区或支行之间信息共享的障碍。

3.2 金融电子化系统整体效能较差,全国性支付清算体系存在着很多困难

目前,我国金融电子化主要用于在客户柜台业务中,实行分散处理。系统运用的规模较小,且依然停留在事务处理的阶段,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金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方面相对缺乏,无法为银行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银行管理和决策依然沿用传统经验,金融电子化系统的整体性能较差。

3.3 复合型的高级金融人才比较缺乏

随着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的迅速发展,银行业务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我国金融电子化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内容。通过对金融工程设计和金融数学的利用,开发金融服务、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开拓新的金融市场。当前,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全球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方向。金融电子化对金融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我国现有的金融人才来看,数量上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3.4 监管手段和技术落后,电子金融领域存在着较大的法律空白

目前,我国对电子金融业务的监管主要是以科技部的行业准则和行业规定为依据,其权威性存在着限制,导致监管条块分割的局面,对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非常不利。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电子签名法》以及《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等对电子金融的法律责任归属不明确,存在着较大的法律空白,监管力度较差。同时,金融信息的安全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网络的开放性扩展了金融行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外延,金融信息的集中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风险的增加。

4 我国金融电子化未来发展的展望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时期,金融电子化的进一步发展成为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金融行业业务处理朝着高度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我国未来的金融电子化应实现现代化的支付体系,不断完善全国性的金融电子化系统的支付清算体系,实现货币的电子化,保证资金支付的流畅,促进金融电子化的不断发展。

首先,金融电子化发展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整合银行网络的应用系统,细分管理系统,统筹监管系统,将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真正落实到银行具体的业务处理中,不断开发新的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业务品种,促进金融电子化的多元化发展,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其次,要加强对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总体规划,实现真正的金融电子化网络的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发挥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整体优势,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再次,在金融电子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风险意识,对金融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预防,避免金融风险的损失。同时,金融电子化的深入发展,不仅要求技术的革新,对金融从业人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金融从业人员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对金融电子化进行深入理解和认识,以更好地适应新的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促进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最后,要保证金融电子化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电子金融业务的监管和约束,保证电子金融的有序运行,防范交易风险,才能真正发挥金融电子化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5 结束语

金融电子化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有利于加强金融业的宏观调控,降低金融业的经营成本,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行业的服务质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都有重要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电子化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银行业务处理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电子银行再到网上银行的发展演变,金融电子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金融电子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金融信息的通信网络水平低、规模小,金融电子化系统整体效能比较差,全国性的支付清算体系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复合型的高级金融人才比较缺乏,监管手段和技术落后,电子金融领域存在着较大的法律空白,制约了电子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统筹规划,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加强法律建设,以促进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议金融业务的电子化发展[J].科技风,2012(11).

[2]谢秀维,浅析金融业电子化管理的优势和风险[J].时代金融(下旬),2012(4).

[3]胡春晖,基于文献计量的近十年我国金融电子化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2(7).

[4]韩晓松,金融电子化环境下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中旬),2012(3).

[5]黄兆龙,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现状和瓶颈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2(3).

[6]方释庆,电子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7).

[7]交通银行信用卡电子化金融服务的创新之路[J].计算机与网络,2012,38(7).

[8]黄莹,浅析金融创新的涵义及风险防范[J].当代经济,2012(5).

第9篇:金融工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节水灌溉 技术 趋势 问题 对策 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5.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70-01

一、概述

在我国,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气候,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生产对水的依赖性很强,有水才能做到稳产高产。目前,我国灌溉用水量的比例在经历明显的下降过程后,呈稳定态势,但从长远看,随着工业、城市、生活、生态用水的不断增加,由于新增加水资源的开发潜力越来越小,开发代价越来越大,因此将有一部分灌溉用水转为其他行业用水。目前,农业用水占全国总有用水量的70%,由于受工程配套状况和管理水平所限,灌溉用水效率低。如何通过各种节水措施,有效地提高灌溉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发展农业节水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干旱缺水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且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按现状用水量统计,全国中等干早缺水358亿m3,其中农业灌溉缺水300亿m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年均受旱面积大,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发生水危机,北方河流断流的问题日益突出,缺水已从北方蔓延到南方的许多地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导致地下水超采,全国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已达8.2万km2。目前,我国农业用水比重已从1980年的88%下降到目前的70%左右,今后还会继续下降,农业干旱缺水的局面不可逆转。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效率低下和用水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约为43%,每立方水粮食生产率只有1.0kg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80%,单方水浪费生产率2.0kg以上的水平。通过采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改造传统灌溉农业,实现适时量的"精细灌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节水灌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需要粮食7亿吨左右,为保证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的供给,灌溉面积必须达到6000万吨左右,否则指标难从实现。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节水灌溉还存在以下问题:

1.田间节水工程投入严重不足。中央财政投入和地方财政配套侧重于大型与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斗渠以下的田间渠系及配套设施(简称"田间工程")被认为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因而国家投入不足。现阶段我国的农村中,绝大多数农民只是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制、大量的青壮年涌进城市务工,导致留在农村的农民基本无力投资投劳田间工程建设,致使很多田间工程老化失修,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得不到推广应用,严重制约了节水灌溉的发展。

2.政府层面对节水灌溉公益性地位的认识不到位。在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国家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一方面是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水资源,压缩灌溉用水量,将节约出来的灌溉水转移为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做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面积不大。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渠道防渗选择好的断面形式、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及山丘区经济作物中的应用、微灌技术在果树灌溉中的应用等,至今推广应用的面积不大。

4.技术规范及规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技术规范及规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技术立法,国家及行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节水灌溉相关的技术规范及规程,但是在实际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运行中不按照规范、规程规定的要求实施的情况比比皆是,致使很多技术规范及规程成了"纸上谈兵"的摆设,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技术约束力作用。

四、推行节水灌溉的对策

1.加大节约水资源的宣传力度,牢固树立节水意识,实行治水和节水相结合,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优化灌溉制度,降低灌溉定额,改善种植结构,实行科学管理,按计划实现配水。

2.领导重视,健全组织。要把推广节水灌溉列入各级党政部门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实行各级领导负责制,建立具有本地行业特点的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以保证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付诸实施。

3.科学管理,节约用水。以发展先进节水技术为目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对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社,可优先考虑投入建设资金和优惠政策,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水务部门给予技术、材料等方面的支持。

4.推广应用节水科技新成果。在抓传统节水技术的同时,注重高效技术、新工艺的结合,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节水工程的质量。

五.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2.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