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产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整治;可持续发展
1循环经济
1.1循环经济的定义
所谓循环经济,又叫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1]。
1.2循环经济的目标与意义
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以较小的排放达到最好的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在系统内的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和生态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资源的产业化、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破解发展难题,从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资源利用[2],降低废物排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工业发展的协调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永定红”石材产业园区现状主要问题分析
2.1规划层面的问题分析
现状石材企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较为分散地分布在陈井塘、上山、半径、田梓4个片区,且主要沿公路而建,许多企业在公路两边随意堆放板材,影响交通安全,粉尘问题管理不到位,废水偷排,污染周边农田、溪流和龙湖水体,矿山业主无序开采,造成“青山挂白”,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在规划层面上必须走集约化道路,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循环型经济工业产业园,规划粉尘、废石、废水、荒料的处理方式方法。通过规划,将循环经济落实到各个层面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2.2产业层面的问题分析
现状的石材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的企业,总体层次较低且技术装备较为落后,生产利用率低下,大部分为小型私营企业,造成现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传统的石材企业大都遵循单向式直线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深化,不能实现资源在自然间的循环再利用,传统模式存在产业结构层次低、生态效率低下、资源利用率低、集约化程度低、产品竞争力低、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我国的石材产业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模式,应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从而达到低排放、低消耗、低成本的标准,继而才能用无污染、无破坏、高效率、高利用、低成本的工艺流程来使企业达到良性循环,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使我国石材行业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2.3政府层面的问题分析
矿山安全监管问题。目前,全乡矿山开采证均已到期,矿山断电关停,但市场对荒料需求紧,导致矿山企业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铤而走险,偷采盗采时有发生,打非治违工作压力大。由于石材产业政策不够明朗,多数企业认为近两年就会被政府责令关闭,所以不愿在环保方面投入资金进行技改提升。因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规范化管理。
3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理念与措施
3.1循环经济理念
3.1.1引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石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石材是不可再生资源,石材行业属于资源垄断型行业。要想发展壮大石材产业,就必须抓住石材的资源优势,从开采、荒料运输、板材加工到新产品的开发与资源再利用等环节入手[3],引导石材产业向生态工业转型,由原来的资源牺牲型产业模式向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引导石材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图1所示。3.1.2循环经济规划原则(1)减量化原则要求“永定红”石材产业园尽可能减少石材原料的开采,以投入最小化为目标,达到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2)资源化原则以废物利用率最大化为目标,加强石材企业间分工与协作,提高石材的再次利用次数,让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2]。(3)无害化原则以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为目标,就石材产业链各环节所产生的废物,多次进行回收再造,实现废物的资源化,达到废物的最少排放。(4)重组化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为目标,对产业链接的全过程进行把控,通过产业的转型或重组,从而使整个园区体系达到最优化。
3.2发展循环模式
石材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废水(循环使用)花岗石荒料板材边角料工艺品石浆(粉)碎石建材(免烧砖)
3.3创新技术的运用
(1)提高石材开采成功率和资源利用率统筹规划,更有效地利用和开发石材资源,加强监督与管理,让勘察开发准入的条件更加健全,从而逐步限制和淘汰传统的开发模式,引进先进的设备、工艺,提高开采技术,减少资源破坏和浪费。同时,应注意延长洪山乡矿山的寿命,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3]。(2)走新循环经济模式过去石材产业采用的“传统模式”(即粗开发,高污染,走“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线性道路)和“先污染再治理的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对石材产业的要求。因此需要引导石材产业进入“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生态保护,废物利用等手段,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最终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最高的财富”。此外,要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石粉、碎石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建立完善的废弃物集中控制处理中心。(3)循环利用废弃物石材工业园区在规划中应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循环再利用的理念进行规划布局。企业通过利用新技术回收利用其他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生产出新产品,不仅能减少污染排放,还增加了企业收益,使园区污染物零排放,各企业之间形成相互协作,资源、信息共享的状态[4]。(4)整治和利用第一,加强矿山的管理,做好环境保护、生态防护等措施;第二,要适当地提高矿山开采的条件,严格审批企业的开采申请,加强矿山的整治力度;第三,综合利用废弃的矿山,用其生产其他建筑材料。
4循环经济的运用
4.1总体控制
“永定红”石材产业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要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来设立新型生态工业园区。根据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功能定位,整合现状企业资源,将现状分散的企业,统一规划、集约发展、规范化管理,还需要科学地规划厂房布局,大力推行厂房的标准化建设。4.1.1产业定位产业定位:力争把石材产业打造成为全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精品产业;创建闽粤赣周边区域性石材生产加工和贸易集散中心。(1)从整体上统筹园区规划,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促进永定区“永定红”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并逐步实施未来的发展目标。(2)构建园区生态体系和完善基础设施,打造“闽粤赣周边区域性石材生产加工和贸易集散中心”形象,实现园区科学有序的运营和管理,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园区能够健康有序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成为洪山乡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石材产业的聚集点。(4)成为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4.1.2规划构思规划遵循注重生态、完善配套、功能明确、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等原则,并根据洪山乡的发展条件合理地规划布局各功能区块。(1)产业区块:根据企业的特性和要求,确立不同类型的产业区块,从而形成东西两侧的石材生产加工主体部分。(2)商贸区块:以县道630为依托,设置以交易、商贸、商务办公为主,龙门吊转运为辅的功能区块,为整个园区提供商贸服务和安全保障。(3)居住及公园区块:依托山、水,合理设置居住、公园休憩功能区块,解决一部分工业区职工的安居需求。4.1.3区域协调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园区发展,着眼全局规划建设,注重区域间的协调、功能互补、基础设施建设等,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把提高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实现产业园区与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合理规划园区道路网络系统,在满足安全的基础上解决园区内外交通需求,使区内、区外的联系通道畅通无阻。为了更好地适应石材园区开发特点,道路系统应以格网状为主。4.1.4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规划区用地发展规模主要分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主要为城市建设用地,用地面积为153.93hm2。非建设用地为园区内部的水系和山体,用地面积为54.12hm2,占总用地面积26.01%。工业园区人口规模由两部分构成,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规划区总居住人口为6540人,该部分人口主要为园区的安居工人及集镇区迁移人口。预测产业工人总人数约为6800人。根据带眷系数公式计算:工业区总人口为1万人。4.1.5功能结构根据用地现状条件,建立合理的用地结构,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创造健康的投资环境;实现土地的适度开发和合理控制下的利用;加强与完善园区功能,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结合用地布局、道路及生态格局,打造建设用地空间适度集中紧凑,生态空间开放开敞的空间形态,构建“一核两轴多片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如图2所示。“一核”:围绕规划区中部的会展广场形成的绿核。“两轴”:分别为依托县道630,作为园区的对外道路发展轴、园区内东西向的道路主要景观轴。“多片区”:即精品大理石加工厂、石材工艺展览园、永定红精品加工厂、综合配套区、永定红面板加工区、条板及石材商铺、配套商业。4.1.6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地方的有关要求,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业园区用地,如图3所示。规划二类居住用地为2.61hm2,在地块西北处以山体为依托,解决部分工业区职工的安居需求。沿产业二路两侧布置商住综合用地,便于对接集镇区,用地面积为2.16hm2。规划公共设施用地1.49hm2,主要用于石材的研发与技术的创新。规划商业服务设施用地11.34hm2,主要沿产业二路布置,以石材销售为主,形成“百里石材走廊”。园区主要以三类工业用地为主,规划用地面积68.03hm2。按企业的产业性质以企业簇群的方式,采用内聚的组团式布局。
4.2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4.2.1“永定红”石材产业园废渣循环利用(1)根据规划要求,配套建设两处石渣堆放场,其容量符合石材加工区的配套要求,同时在用地间建设边沟渠。企业通过水喷雾形式,将空中石粉降解至就近边沟渠,并排向石粉处理站处理。A、B基本单元各设置一处石粉处理站,用地面积分别为7160m2、3144m2,如图5所示。(2)废物利用与环境管理。积极开展废物综合利用研究,加大荒料的利用力度,利用石粉生产更多副产品。建立垃圾统一清理转运制度,对各企业实行有偿服务,实行企业责任制,谁污染谁治理,促进企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5]。传统石材产业产生的废物率约为50%,按照洪山乡2015年生产成品石材80.8万吨,产生废弃物约为75万吨,资源的浪费极大。利用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技术革新与企业间的协作,石材的利用率可以提升至80%~90%,按现有的产量计算,每年可以减少约58万吨的废弃物。4.2.2“永定红”石材产业园污水循环利用规划园区污水处理厂设置在中北部地势较低处,区内生活污水统一收集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再排向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排水采用雨、污分流排放体制。生产废水及粉尘湿式收集后产生的废水通过排水明沟加盖板统一收集到粉尘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再纳入市政污水管网排向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根据传统工业区计算,本区平均日污水量约为3000m3/d,其中生产废水量约为2000m3/d,生活污水量约为1000m3/d。利用循环技术可以将70%的废水循环再利用。因此,本区最终的日污水量约为900m3/d,每年大约可节约766500m3的水资源。4.2.3“永定红”石材产业园粉尘循环治理(1)在工艺上尽可能减少扬尘点,安装喷雾风扇,把水雾化后均匀地洒落到空气中降低扬尘浓度,少布置物料的转折点,在卸料点采用密封罩,建造粉尘收集室。(2)石材加工过程中选用密封性能好的输送设备,安装负压风机和收尘罩,安装强力抽排粉尘的除尘设备,减少粉尘在车间里面的含量和堆积。(3)粉尘源头位置安装粉尘吸风罩,安装管道抽风机连接管道,净化过滤沉淀在收集室内。储存成品、荒料的堆场等地方应经常洒水降尘,周边设置绿化带与边沟,防止粉尘飞扬。(4)道路主要通过种植绿化与洒水等方法防尘。
4.3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
洪山乡政府应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为循环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政策上的支持。通过设立科研机构,在技术上帮助企业建立以高效资源利用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解决各种影响循环模式的生产技术推广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的责任感。建立相关制度,促进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模式,实行排污总量企业责任制度,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减少能源消耗,从而使企业自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分期建设规划如图7所示。
5结语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石材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十分重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协作。首先需要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其次企业应该引进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落实到各个层次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才能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的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高慧蓉.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作用机制探析[J].商业时代,2009(19):71-72.
[2]康永.发展钼产业循环经济的措施[J].中国金属通报,2011(30):23.
[3]马强.循环经济:灵寿石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石材,2005(07):47-49.
[4]郭经伟.优化结构节能减排促进石材产业持续发展[J].石材,2008(06):7-9.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矿泉旅游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五大连池市具有得天独厚的矿泉、旅游、绿色、生态优势,但如何为发展矿泉产业及旅游经济提供更好更完备的硬件设施建设,则是当前摆在规划部门面前的一份重要任务,也是我们规划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1、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五大连池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4镇7乡1个街道办事处,105个行政村,总面积9874.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至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面积将达13.23平方公里。
几年来,在建设“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规划思路指引下,我市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五大连池市城市规划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仅近三年,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0多万元,城市棚户区改造面积就达20万平方米,改善了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为旅游城市配套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开展了矿泉工业园区的各层次规划编制工作,加大了对园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对矿泉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筑巢引凤作用。随着一系列规划项目的落实实施、一个崭新的旅游城市正向我们走来。
2、城市建设面临的机遇
五大连池被定位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城镇,并且是龙江观光、风情、休闲养生游的最突出代表,随着五大连池机场的建设,将迎来旅游发展的新局面。《黑河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将五大连池定位为生态旅游城市,重点发展旅游休闲业、矿泉水、绿色农产品和林木产品综合加工业。
3、规划建设思路
产业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一个城市才能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良好生存空间,为矿泉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合理布局城市空间。
旅游城市的规划在旅游城市发展中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我们要真正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注重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对总体规划滞后城市建设的情况进行及时修编,使城市建设尽可能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抓紧完善矿泉工业园区规划、滨水新城概念性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在宏观规划的指导下,逐步进行城区重点开发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滨水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的修编工作,形成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构画出栩栩如生的旅游城市形象和矿泉产业格局。
3.2推进滨水新城建设,打造旅游度假新地标。
一些名城的建设往往依山傍水,依托天然的山水资源,这样既解决了景观问题,又解决了生态问题。纵览五大连池市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旅游城镇和市区,将各点串联起来,会形成五大连池市区――五大连池风景区――龙镇红灯记广场――沾河森林公园――山口湖景区这样一个旅游线路,而滨水新城就位于这个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上,滨水新城与讷谟尔河水融,以讷谟尔河为重要景观资源基础,远望药泉诸峰,再造一处拥有优美景观的旅游空间,填补旅游环线上的节点空白,打造五大连池市旅游度假的新地标,提升旅游城市档次和品位。
3.3优化城市形象设计,突出地方旅游特色。
五大连池的城市设计需强化旅游氛围。建筑物、街巷道路、广场、绿地、景观轴、城市标志等,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街景、建筑的精心设计,以突出城市的时代性特色、地域性特色、文化性特色等。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抓好矿泉工业园区、商业服务区、各类市场等建设布局;道路节点、商业楼宇、彩色灯饰、广告标志、街头雕塑等,处处进行精心设计,着意美化,使商业街既具有浓郁的商业都市气息,又反映地方特色和高雅的文化艺术情调;建筑设计体现城市个性、突出地方特色,融入火山矿泉元素,在房屋建设中,增加科技含量,采用地方材料、工艺、结构,反映地方风貌;街景设计方面,抓好标志性建筑工程,合理布局一些造型新颖、色调明快、富有时代感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精心设计,使之代表城市的特色、风格和品味。
3.4结合矿泉工业园区规划,合理布局产业群。
加快矿泉工业园区的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与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与城市功能定位、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相协调,做到各具特色、结合旅游生态城市建设,注重环境建设。增强工业园区内综合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商贸物流的配套规划建设,注重工业园区内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营造以及工业生态工艺的应用,与旅游城市建设相协调。
3.5加快棚户区改造进程,提升城市品位。
我们要从建设旅游城市的角度认识棚户区改造的必要性,一座城市要宜游势必要先宜居,只有给市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给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服务环境,拥有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让游客愿意住下来,才能让游客体验深度旅游。结合棚户区改造五年规划,将城区内近2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地段逐年分解,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加快改造推进进程。棚户区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提升旅游城市品位,而且还能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是一项惠民工程,对我市建设矿泉旅游名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冀中南经济区;外贸出口;发展规划
2011年6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该区正在迅速成长为河北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同时,自2010年以来,冀中南经济区的外贸出口总体趋势看好,但是,作为河北省三大经济板块之一,冀中南经济区的外贸出口产业还很薄弱。
1 冀中南经济区外贸出口现状分析
2008年至2012年,除了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冀中南经济区的出口贸易额均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是2011年和2012年,出口总值均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几乎占河北省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见图1)。
以石家庄市为例,从出口企业的性质来看,私营企业出口额从2008年的29.38亿美元一路飙升到2012年的49亿美元,成为冀中南经济区外贸出口产业的最大贡献者。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年出口额基本保持在10亿美元左右,外商投资企业自2008年到达峰值17.88亿美元后就一路下滑至2012年的12.2亿美元,这跟不佳的外商投资环境息息相关。
根据石家庄海关的统计数据,一般贸易方式的出口额近年来大幅度增长,2012年为249.1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仅为41.4亿美元。虽然一般贸易额的增长标志着对外出口贸易方式的优化,但是加工贸易额五年间一直保持在50亿美元以下,低水平发展,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石家庄市主要以机电产品、服装、钢材、医药品为主。衡水市的皮毛、丝网、化工、机械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产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邢台市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新的特点,出口儿童自行车及零件、维生素、阀门、铸铁搪瓷、拖拉机等特色产品增长迅猛。邯郸市的出口商品依旧是传统的钢材、铸件、色素、鞋、无缝钢管、日用陶瓷等。
从海外市场来看,石家庄市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澳大利亚、巴西、美国、日本。邢台市的海外市场主要由欧盟、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组成。邯郸市的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澳大利亚、巴西、欧盟、印度和韩国。衡水市与欧盟、俄罗斯、美国、韩国、东盟贸易往来频繁。
2 冀中南经济区外贸出口问题分析
首先,外贸出口总额增速减缓。虽然冀中南经济区的外贸出口额呈现增长趋势,几乎占据了河北省的半壁江山,但是近年来,增速明显放慢。2010年出口额比上一年增加37.6%,2011年增加25.6%,但是2012年只增加了3%。所以说,冀中南经济区的外贸出口产业面临着增速变缓甚至负增长的困难,我们必须找出症结所在,推动外贸出口产业发展。
其次,外贸出口企业的性质单一。近年来,私营企业一枝独秀,成为外贸出口产业的生力军。而拥有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却一路下滑,这种现象很不正常,加上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小规模经营、抵御风险能力差等诸多不利因素,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外贸出口商品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再次,贸易方式单一。近年来,冀中南经济区的加工贸易发展速度及其缓慢,且所占比重不足总出口额的2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外贸出口企业缺乏相应的加工技术与人才储备,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另外,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冀中南经济区的出口商品主要依赖于煤炭、钢铁等资源型产品,结构不合理。另外,这些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其它企业的品牌,成为贴牌代加工产品,缺乏自主品牌。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出口竞争激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主要靠低价销售,获利甚微,甚至形成恶性竞争。
最后,外贸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商品主要销往欧、美、日、韩、东盟等市场,这样出口面临较大的区域风险,容易遭遇贸易壁垒。因此,大力开拓新兴海外市场,如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加拿大、非洲等地是当务之急。
3 冀中南经济区外贸出口发展规划
冀中南经济区的外贸出口产业要想取得长足进步就必须做出整体规划和全盘考虑,与冀中南经济区的整体发展相一致,以石家庄为外贸出口中心,以邯郸、衡水、邢台为外贸出口基地,以正定、鹿泉、栾城、元氏、高邑,临城、宁晋、内丘、沙河、南宫、清河,永年、武安、磁县,深州、冀州、武邑、枣强18个县域经济的崛起为外贸出口源动力,科学规划冀中南经济区的出口产业发展蓝图。
3.1 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要想改变外贸出口企业的单一性,除了做强国有企业、扶持私营企业外,省市县三级政府还必须积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培育一批外商投资企业,因为外商投资企业是出口产业的重要源动力。要想创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就必须塑造良好的投资地形象,减少“”作风。健全投资保障体系,让外商感觉投资有保障,投资有收益。构建双边长效合作机制,逐渐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生产合格的外贸产品,增加外商投资信心。搭建快捷便利的信息平台,使投资环境现代化。
3.2 优化贸易方式结构
在进一步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重点提升加工贸易的市场份额,因为加工贸易是出口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有助于工业发展、扩大出口、推动技术进步、培养国际人才。因此,要大力引进外资,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值链,提高本地增值、本地配套比重。
3.3 整合县域出口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要想和谐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就必须发展特色经济。况且,位于冀中南经济区的18县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县域经济,所以发展“一县一业”的出口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调查走访,现将18县的特色产业总结如下:正定家具业、鹿泉水泥业、栾城畜牧业、元氏化工业、高邑陶瓷业,临城林果业、宁晋服装业、内丘医药、沙河玻璃业,永年紧固件、武安钢铁业、磁县煤炭业,深州丝网业、冀州铸造业、武邑木雕业、枣强皮毛业、南宫绒毛业、清河羊绒业(见图2)。
3.4 推进海外市场多元化进程
冀中南经济区的出口商品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具备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的前提条件。今后,在加强对欧、美、日、韩、东盟等市场传统市场的出口比重的同时要大力开拓新兴海外市场,如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加拿大、非洲等。
总之,在外贸出口方面,冀中南经济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特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很大,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冀中南经济区具备良好的外贸出口基础,因此加快发展,发挥各市县的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切实把冀中南作为我省最大的经济板块的优势发挥出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能够切实激活县域经济,本地区的外贸出口产业将活力不断。
【参考文献】
[1]刘学华,孟颖,王艳文.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148-149.
关键词:城市转型;产业基地;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转型的内涵
城市转型是指基于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要素变化而导致的城市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的“重大的结构性转变”。从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Porter)提出的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理论来看,中国大部分城市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即现状的城市经济发展依赖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实现巨大的资本量积累,但缺陷是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缺少可持续性。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即是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实现经济的集约式、内涵式增长。
目前,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看,城市转型主要有三大方面内容,即产业转型、社会转型、生态环境转型。(1)产业转型是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转换主导产业,以改变城市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部分城市属于生产型或工业型,城市经济水平较低,按原有的发展路径,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难以实现竞争力的本质提升。因此必须进行城市产业转型,使生产型或工业型的城市逐渐发展成民生型或消费型城市,推动城市更好的发展。(2)社会转型的目的是解决城市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优化城市社会结构。当前我国很多城市依旧存在国家政策落实不畅的情况,包括城市的住房、交通、社会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效果不佳。社会转型从“以人为本”出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素质,维护公民权益;缩小贫富差距、关爱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3)生态环境转型是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的高效合理应用,实现城市生产和消费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魅力,创造生动宜人的城市空间。
从城市转型看产业基地的规划和设计
在城市转型的背景下,产业基地的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一方面产业转型是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产业转型将改变产业基地的功能、空间组织形式;另一方面,规划设计是促进城市转型的重要工具,对于新兴的产业基地空间形成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1.城市转型背景下产业基地规划
结合城市转型的具体情况进行产业基地规划需要从规划理念、综合规划、规划要求展开。
1.1规划理念提升
理念是规划的“灵魂”,是规划的核心价值观和出发点。从我国当前整体形势和城市转型的具体情况来看,以“生产”为唯一核心理念的传统产业基地应当转化成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化的理念,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又符合城市转型的要求。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为理念规划的产业基地是在“生产”方面使产业基地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在新兴产业、新技术的支撑下,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产业进一步发展;在“生活”方面实现产城融合,以人为规划的首要服务对象,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基地整体环境,促使其向“产业园区 + 生活社区”方向发展。在“生态”方面是通过绿色节能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手段,减少产业基地的能源消耗,提高产业基地适应弹性。
1.2规划主体多元
传统的产业基地规划由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完成,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产业特点缺乏足够了解,经常出现看似好的规划却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的情况。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基地是新兴产业、新兴技术的载体,这对于规划师来说更是陌生的领域。因此,新的产业基地规划必须由来自规划、环保、产业、经济等不同领域的部门、专业设计人员共同参与,采用新的编制方法与组织形式,以保证规划的科学与实用。
1.3规划要求多样
规划理念的转变,决定了规划内容的转变。与城市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在“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新型产业基地规划要求集约化发展,优质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其中,集约化发展体现在改变传统产业园区开发强度低,大面积“圈地”的弊病,高效利用产业用地空间,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促进企业间的联动发展与互动交流。优质化体现在改变传统产业园区景观单调、建筑无趣的状况,大量引入高质量的绿化与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们对空间使用的要求,为员工、企业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条件。多元化则体现在适应产业基地生产、研发、休憩、居住等多种活动的需要,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
2.城市转型背景下产业基地的设计
2.1整体布局
产业基地整体布局效果对其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来整体优化产业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在对产业基地进行整体布局前,首先要对城市转型的理论、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我国出台的法律法规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分出产业基地发展重点,从迎合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产业基地重点部分进行设计;再以保证产业基地整体性出发,设计产业基地其他部分,完成产业基地的整体布局。整体布局必须与“生产、生活、生态”的理念相一致,注重功能混合,用地空间的集约利用,宜人空间的塑造等等。
2.2设计要点
在以城市转型为背景进行产业基地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设计重点和难点,保证整个设计能够与城市转型的目标与要求相贴切。因此,在进行产业基地设计时需要重点把控设计要点,如确定集约使用土地的开发强度、建设共享的综合设施、结合空间布局确定经济可行性等等。
结束语:
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转型成为了必然趋势,而产业基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规划设计作为政策工具与技术手段,对城市转型、产业基地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产业基地对城市转型的适应能力,促进空间发展与产业发展协调关系,并帮助产业基地有效应对城市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郑国,秦波.论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转型——以深圳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03)
[2]卢艳.产业集群视角下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关键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动画产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2-0048-02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动画产业曾经出现过短暂的辉煌,民众对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国产动画产品青睐有加。但随着国外动画产品的不断输入,我国动画产品市场逐渐步入寒冬。通过深入研究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动画出口国不难看出,各个国家动画企业的利润水平大相径庭,如美国动画企业利润率高达20%,日本在10%左右,而我国大多数动画公司仅仅维持在不亏损的状态。如何引导我国动画企业在国外市场冲击的背景下形成有利的发展模式,还需从动画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着手。
一、动画产业发展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一)动画产业发展中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生产成本逐渐降低,而利润却逐渐增加的经济模式。对动画产业来说,随着动画企业对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员工技能水平的逐渐提高、动画产品制作时间的持续缩短,生产成本得以降低,企业效率与利润迅速提升。因此,以迪士尼为代表的国外大型动画企业由于受上述因素影响,形成了成本可控状态下的规模经济,从而实现了较高利润水平。
(二)动画产业发展中的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远比单独生产不同产品的成本低。如迪士尼公司先制作动画电影,获得观众的好评后,再在动画影片基础上批量设计、生产衍生品进行出售,动画电影本身成为一种广告投放,这就大大降低了生产与宣传成本,从而获得利润的多元化。
由此可见,得益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大型动画企业比中小型企业可以获得较低的制作成本和较高的经济利益。然而,在国际化分工秩序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小型动画企业同样也能收获较高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
二、日本动画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析
日本动画产业在国际动漫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是依靠中小型动画企业集群发展的产业模式。日本动画发展得益于手冢治虫探索出的“手冢模式”。“手冢模式”最初源于阿童木形象的制作。手冢治虫最初的想法是将阿童木卡通形象商品化,通过向国外出售动画片版权、动画制作技术和动画版本胶片获取利润。但手冢治虫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公司的制作能力有限,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动画任务的制作。于是,他就把制作过程中的部分任务分包给了其他动画公司来完成。这种最初的想法创造了日本动画产业的“分工专业化”制作体系,也为当时的电视动画盈利模式打开了新渠道,对整个日本动画产业的未来发展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动画制作能力与效率,手冢治虫联合日本众多中小型动画企业共同来完成大量商业动画项目。虽然当时每个动画企业的规模都不是很大,但聚合起来相当于大企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具备了实质性的规模效应,从而实现制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最终实现规模经济。另外,日本众多的动画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配套的诸多小企业相互合作,这就相当于将一个动画创意创新成了多种商品,实现了市场扩展下的范围经济。“手冢模式”联合众多小型制作企业创造了与美国大型动画企业等同的效果,获得了广泛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
三、现阶段我国发展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美日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各动画企业之间未形成完善的分工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动画企业不断推出新的动画产品,但大多是由企业自身来完成的,很少通过服务外包完成。通过对国内多家动画制作基地的企业调查发现,虽然已经有一部分动画企业通过外包合作来完成动画片的制作,但大多只是体现在动画加工方面。由此可见,我国动画产业专业化分工体系尚未形成。
(二)动画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在美国和日本,多方投资共同制作动画产品的模式比较普遍。比如,在日本开发一款动画产品,常常会有广告公司、电视剧制作公司、电视台、玩具公司甚至大型食品公司等多种企业共同投资开发制作动画片。更有甚者,日本的银行、航空公司、工艺品制作公司和钟表公司这样的企业都会参与到动画投资中来。因为有众多市场主体参与,这样的合作机制往往能将创意、设计制作甚至商业推广模式的效能发挥到最佳。然而,国内动画制作企业大多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承担制作和推广,这就导致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进行高质量产品的制作和商业市场推广开发,这种“独善其身”的发展模式往往致使大量动画企业快速倒闭。
(三)专业化动画人才市场尚未成型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民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就对动画产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通过调查显示,目前的专业劳动力市场并不能满足动画制作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众对动画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国内专业的动画制作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造成众多动画企业求贤若渴。另外,人才匮乏和专业动画人才市场不完善造成人才流失的现象很普遍,这都加剧了动画专业人才市场的快速萎缩。人才的缺乏使得国内难以形成稳定的人才市场,这也是国内动画产业无法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我国动画产业未来发展模式探讨
(一)发展大动画产业基地模式
通过研究日本发展动画产业的经验不难看出,其动画产品的制作主要集中于动画出版社,且动画出版社绝大多数使用工作室制度。工作室编辑人员会挖掘一些漫画作家作为思路主创人员,并将细节制作部分安排给助手。这种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出大量作品。从经济学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我国完全可以借鉴日本动画的发展模式,结合美国计算机“硅谷”创造的经济传奇,在国内规划建造出多个动画产业基地,将动画制作产业的一系列流程制作公司吸引到动基地里来,形成基地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机制。这种模式的优点就在于集中专业化人才于一体,既能激发专业人员的创造素能,又能节省不同专业制作公司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规模化制作产业集群,提高动画制作的产量和质量。从范围经济的角度来看,依靠发展大动画产业基地的方式对于提高动画创意或者制作企业的经营水平极为有利,也有益于吸引动画上下游企业向基地靠拢,从而形成广义范围的大产业综合集群。
(二)发展互联网动画新模式
21世纪初,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刺激了一些新生事物的出现,网络动画就是其一。现如今,网络动画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甚至不乏一些作品创造了新的衍生产品,最为成功的要数《滚蛋吧,肿瘤君》。该作品最初由年轻漫画家把个人经历以漫画形式在网上,由于大量网友的推崇致使漫画爆红,随后被众多的动画制作商制作成动画片,甚至被翻拍成了电影,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从该案例可以看出,新时期创作者应该按照新媒体时代动画产品的特点,依靠点击率和视频网站的相互联合共同创造价值收益。除此之外,在网络动画衍生品环节,利用逐渐规范化的文化版权市场,通过动画产品的品牌形象与其他产品市场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达成更广泛意义上的范围经济效益。同时,动画制作商也要注重与新媒体、自媒体(比如微信)的推广和结合。
(三)布局适合我国国情的动画发展模式
文化是发展动画的营养,国情是发展动画的土壤。总结过去我国动画发展的经验不难看出,发展美国大企业动画模式不适合我国,发展日本小企业精细化产业链模式也不适合我国,也即,通过这两种模式实现动画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目标在短期内都难以实现。
我国的动画企业大多是民营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本不足,技术设备欠缺。动画市场专业化分工体系也不完善,专业人才资源也不丰沛。因此,根据美日发展动画产业的经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组建国有大型动画企业,依靠国家资金和国有资源集聚规模优势,吸引专业人才进入,并由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动画产业体系的快速形成,依靠市场化运作体系并购中小型企业完成动画产业的规模扩张,在短期内形成较大企业群体。二是借鉴日本动画产业发展模式,鼓励组建多个中小型企业,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发形成动画产业专业化分工体系,通过市场分工的模式形成动画产业集群,最终实现动画产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综上所述,动画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湮没。纵观美日等先进国家的发展经历和经验,我国动画产业发展既要注重宏观政策调控,又要注重动画企业内在产业链模式发展。要依靠经济规律,尽快形成动画制作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内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参考文献:
[1] 赵江源.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探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4):143-147.
[2] 刘健.20世纪日本影视动画产业经营模式透析[J].电影文学,2013,(21):49-51.
[3] 郭虹.中国动画的劣势与思考[J].学术界,2011,(2):77-79.
[4] 杨英法.文化产业集群与文化消费市场间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云南社会科学,2013,(2).
[5] 李贤.中国经济转型与文化产业兼并重组[J].思想战线,2013,(3).
[6] 王克岭,陈微,李俊.从“自给”到“共生”:文化产业链分工范式演化研究[J].思想战线,2013,(2).
[7] Japanese Economy Division.Japan Animation Industry Trends[R].JETRO Japan Economic Monthly,June 2012:36.
[8]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体育产业
中图分类号:G812.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57-001
一、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保定市是河北省体育强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冠军城市。曾获全国冠军130多个,亚洲冠军30个,世界冠军20多个,在河北省乃至全国也是为奥运争光计划的重点城市。当前,保定市体育产业的整体实力日益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全市拥有各种体育用品制造企业300多家,有100多种产品参加国家体育用品产销会,销售体育用品专营、兼营商店1000多家,正大乒乓球学校、超达网球学校等一批民营体育产业实体已具相当规模,但是与文化资源大市、体育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与规模、速度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制约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
1.体育设施资源与公共利用水平低
全市拥有各类体育场馆4100余个,占地面积1392万平方米,人均1.3平方米。仔细研究其分布结构和管理机制就会发现,大量的设施都是不面向社会开放使用的,因此综合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如何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合理调整资源分布,特别是学校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等问题,还需政府、社会群众群策群力。
2.体育产业规模不够大、经济效益不够明显
保定市体育产业主要以当地民营资本为主,缺少有实力的省内外京津地区的体育产业商资本注入。据相关统计,在保定上100万资产的企业大约40多家,而这些企业竞争不强,许多都是小打小闹,甚至对自己的市场无法定位。既走不出去,也引不进来,尚处于开发初期,经济效益不明显。高知名度的体育品牌少,缺少集产、供、销于一体的营销网络。市场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许多体育产品、体育器材等的生产、销售不可预知性多,给企业投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体育经营观念陈旧,管理不当,不能适应市场等因素,也有市场培育方面的不足。
3.缺乏法规保障,体育市场活力不足
体育法规是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只有科学合理的法规,才能给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法规建设也是社会发展进步最直接的体现,要搞活保定市体育市场,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法律体系。
三、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对策
1.加强发展规划,创造良好环境,把体育产业作为协同发展的先导产业
2014年7月,京津冀签署了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通过联手破除体育产业发展体制方面的障碍,让各类生产、消费要素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体育产业良性发展。因此,我市应抓紧出台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配套政策,有关部门应相互协调配合,在投融资、税费减免、产业引导资金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可以把各地域之间利益一致的产业作为区域一体化的突破口,体育产业可以作为协同发展的先导产业,推动公共服务的衔接,拉动区域联动。
2.利用优势互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自己的品牌项目
京津冀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梯次性、互补性和共生性等特征,具备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一体化过程中同一产业在不同区域存在一定的合理梯度,更有利于区域的内部形成产业转移和承接,从而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京津的发展劣势是人口密度大和地域面积小所引发的体育产业资源紧缺。保定市体育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但保定资源丰富,具有腹地空间优势,体育市场潜力巨大。基于此,保定市体育产业发展必须统筹配置,依靠京津体育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接中低端体育产业项目和发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项目。应利用我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借助京津成熟的市场资源、管理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谋划、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地区有影响的健身休闲项目。把产业延伸到保定,真正形成市场,这样才能利用资源互补,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3.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解决好政府定位
体育作为一种产业,就应该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配置体育等各种社会资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因为只有让资本、管理、信息、知识等各市场要素的活力迸发,市场主体真正活跃起来,产业发展才具有持续性。当然,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障碍是突破行政区经济的藩篱,此间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我们的政府定位主要包括: 把体育产业提升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引导体育产业发展;区别公益性和商业性体育产业,实行不同政策进行分类指导与管理,保障公共体育消费;出台政策调节和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宏观上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推进体育产业成长。
4.建立发展基金,构筑协作平台,谋划深层合作
在每年召开的体育产业发展会议上进行高层次探讨,签署共同发展协议的基础上,应思考取得更实质性的进展。建议成立京津冀体育产业发展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各种体育组织或中介组织,使之成为跨区合作的重要载体。同时考虑在政府间进行体育产业发展的立法协作,整合政府立法资源,将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到法律层次。
注:本文是保定市社会发展研究院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40135
参考文献:
近日,2016超级红人节颁奖礼在上海举行。来自时尚、直播、视频三大领域的近百位红人和机构,分享12个奖项。
红人节的举办,将原本就受到全社会关注的网红群体再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何成为网红,也渐渐由突发性的偶然事件,向产业化、流水化方向发展,成为一个全新产业。
而在炮制网红愈发“正规化”的当下,也引发出许多负面问题。视频刷单、直播刷单等都因为炮制网红的强势需求,再度死灰复燃,扮演不可或缺的推手角色,成为一股重要的力量。只是,这样做真的好吗?
一个网红故事开启一个产业
Papi酱作为“2016年第一网红”,其窜起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其制作的视频,几乎每部点击量都在上亿!而其过亿的估值,更是让一干小网红羡慕嫉妒恨。
而据《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预估,2016年,中国红人产业产值预估达580亿元人民币。相对来说,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才440亿元。Papi酱的爆红,让业界重新将目光聚焦在视频的力量上。
对于炮制网红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他们其实早在去年就开始借助视频刷单、直播刷单等开始进行炒作工作。对于炮制网红这项技术活而言,视频刷单、直播刷单是最基本、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手段。
在淘宝上亿“视频点击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多达8页的内容。而除了常规的视频网站外,美拍、秒拍、快手等最容易让网红蹿红的应用赫然在列。而且这些卖家不仅能增加视频的点击量,还能顶赞、订阅、评论等。
这些视频刷单销量都不低,其中一家甚至有接近3W5的销量。而其价格也是异常便宜,据了解,只需300元,就能刷4000万的点击量,成本低的惊人!
而直播刷单同样毫不逊色,1元就能在各大直播平台刷2W粉丝,1000人气也仅需1元!成本的低廉,能够迅速早就所谓的网红。
可以说,无论是视频刷单还是直播刷单,都是炮制网红最有效而成本又最低的手段。但这样早就的网红,其生命力又有多长?无非只是短时的噱头而已,并不具备支撑其长红下去的的推动力。
合理应用规则,还是商业欺骗?
淘宝刷单虽然存在,却一直是阿里重点打击的对象。那为什么视频刷单、直播刷单能够如此肆无忌惮、堂而皇之的出现?最关键的,就在于视频网站、直播平台其实对刷单都是默许的,甚至是纵容的。
以视频书单、直播刷单服务生存的淘宝卖家显然深谙其中操作之道,因为他们明白,没有网站、平台的许可,刷单根本做不起来,甚至就连视频网站、直播平台本身也亲自参与刷单、刷粉的过程中。
以笔者曾经注册过的一个直播应用来说,刚开播就涌入数十位观看者,还让笔者小小激动了一下。但其实这些观看者都是僵尸粉,甚至是直播平台自动匹配的,以满足主播小小的虚荣心。否则很多直播间都是零人气,注册用户会很快流失。
既然视频网站、直播平台都默许了,是不是意味着刷单其实是合理的?而刷单者去炮制网红,其实也是在合理应用规则?那么跳出这个小圈子来看,刷单其实也是一种商业欺骗。凭借刷单快速生成的点击量、关注、粉丝等,其实都是虚假的繁荣。但利用这些虚假的繁荣,却能够欺骗投资人的信任、炮制一个又一个网红……
刷单会让市场变成有钱人的游戏
关键词:遗产保护;城市规划;文化线路: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2-47(5)
专家简介:阿尔伯特 博士 德国一级教授 著名遗产保护专家和遗产保护教育家
采访者:丁援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博士
2009年10月23日至26日,德国东部城市科特布斯天气阴沉气温初降,加上又是学生放秋假的时间,本该是这座城市唯一的大学――勃兰登堡理工大学最冷清的时候。而这几天,突然涌来的几百位学者和校友使校园顿时生动起来。在学校的会议大楼最显眼处,一条横幅是:“世界遗产和文化多样性”(本次论坛主题),而未来往往的人们挎着的小包上都印着一行字:“十年了,依然独特”。
这里正在庆祝一个遗产保护专业的十岁生日,庆祝的形式则是很德国风格的:一个严肃的关于遗产教育的国际学术论坛。十年前,由阿尔伯特教授和其他两位德国教授共同建立的遗产保护专业“世界遗产研究”现在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培养了一批遗产保护的专业人员:而十年后,在庆祝活动的绚丽退去后,也是阿尔伯特教授退休的时间。
我受《中国名城》杂志社的委托,对阿尔伯特教授进行了专访。我们的访谈在2009年10月25目的晚上,德国勃兰登堡理工大学的新图书馆的一楼。
我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丁援:阿尔伯特教授,首先祝贺您,这次的论坛十分成功!
阿尔伯特:谢谢!也谢谢你的参加
丁援:这次研讨会有“在时空转移中的遗产”、“融汇的文化景观”等四个主题和七十个专题演讲,都是很前沿的题目,又聚集了这么多的专家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代表参加。我下周去他们总部调研,约时间时我得知,现在是他们最忙的阶段――从10月23日到28日正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成员国大会时间,不能请假的。但我注意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一些核心人员还是来参加了。
阿尔伯特:他们当然会来参加,因为这也是他们的庆祝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是我们这个专业的最初的赞助组织,也就是2000年你来学习的时候,他们是我们的赞助人。后来的赞助主要是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以下简称DAAD),但起步阶段是十分关键的。十年了,我们的专业发展良好,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我们成立这个专业十年了,积累了大量的人脉,所以这次的组织工作主要是学生完成的,也作为他们课程实践的一部分。我们得到了德国政府和DAAD的一些资助。我很高兴有这么多专家和名流能到场。
丁援:您是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战略,所谓的4C战略吧,主题就是要保护世界的遗产和推广他们保护的理念。
阿尔伯特:这是他们大的想法,他们还有青年计划,在各地建立分支机构。比如在中国建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与培训中心。
丁援:对,亚太中心是他们唯一的一个教育和培训的中心,在北京、上海和苏州三个地方。另一个二级组织在罗马。
阿尔伯特:除此之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各地的教育机构设立教席(UNESCO Chair)。我们这个专业就是他们的正式的教席,遗产保护教席,而这次参加我们论坛的还有五个世界各地的大学的教席,也是关于遗产保护方面的。他们在法国、意大利、以色列等地都有很好的遗产保护方面的教育成绩。
丁援:我们专业现在还能得到世界遗产中心的资助吗?
阿尔伯特:是的。每年世界遗产中心有两个名额给世界遗产所在地的管理人员全额资助,帮助他们来我们专业进行学习。此外,他们有很多别的方面的支持,比如教学、实习上的支持。应该说,我们是很近的关系、很紧密的联系着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非物质方面的。我个人很重视对于实际管理人员的培训――我们不能都是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学生,虽然我们在建筑学院,我们需要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的参与。
十年,我们依然独特
丁援:我想问问您,既然现在有不止一个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的教席,为什么我们专业现在“依然独特”?
阿尔伯特:这是此次庆祝活动的唯一一句很自豪的广告用语――“十年了,我们依然独特”。实事求是地说,比起十年前,我觉得这种独特性现在确实不明显了,不过每一个专业都有其特点。我们专业的特点是在建筑、土木和城市规划学院里的一个跨学科和国际化的专业。
作为建筑学院的一个跨学科专业,“世界遗产研究”集中了全校共30个研究中心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包括各类法规、建筑与规划的设计理论、历史、生态建设、生态保持、经济管理科学等。此外,我们还在全世界聘请了一些优秀的客座教授。
丁援:比如有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是来自洪堡大学的建筑文化教授,还有城市规划的卡麦亚教授,都是您聘请的?
阿尔伯特:对。更多的是一些临时性的讲座,几乎每个月、每一周都有。另外,我们还尽可能组织同学参观有价值的地方,比如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还有欧洲的世界遗产地。我们还和澳大利亚、日本等其他大洲的教育机构互派学生。
丁援:您对遗产保护专业是如何理解和设置课目的?
阿尔伯特: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遗产。遗产在有的地方人们先想到的是文化遗产,如欧洲人和亚洲人,有的地方人们先想到自然遗产,如美国人和澳洲人。另一方面,遗产现在也有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但遗产总的来说就意味着价值,这对于我们研究遗产和保护遗产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其实是专注于价值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建筑与城市及空间历史、文化学概论、宗教、美学、认识论、现象学、自然哲学、技术评价、技术与环境历史、世界遗产的理论解释。
另外当然还有建筑和建筑保护类的课程的模块,基本上是传统建筑专业的一些课目,包括介绍建筑学概论、建筑保护、艺术史、考古学、文化遗产的人为和自然的威胁等;这个在建筑学院里是比较容易组织的。
第三个模块是关注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主要课目包括:生态学、生态多样性的维护、环境保护法规、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等;这是邀请了生态学家来设计的课程。
第四个方面是遗产的管理,课程包括计划编定、交流合作与冲突管理、相关政策规定、世界遗产旅游区管理、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市场与管理、博物馆学、世界遗产项目管理、世界遗产的提升和咨询、公共关系、地区历史与地区遗产的保存。经济管理对于遗产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基础课,专题研究,实习和毕业论文。其中基础课部分最为重要,占总学分的一半。基础课由我刚才介绍的四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都有其必修课和选修课。
丁援:我觉得这种专业设置是很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的。不过,设置得如此宽泛的研究领域,对于组织者来说,真的不容易!
阿尔伯特:谢谢你的理解!这次论坛还有一个成果,就是我们的校长承诺要建立新的遗产保护专业的博士课程!我们的确有很多很好的题目值得继续做博士研究。所以,我很高兴,我又看到了“十年了,我们依然独特”的另一个原因。
文化线路,没有遗产的遗产地和没有遗产地的遗产
丁援:我们正在中国与东南大学出版社一块儿编辑一套文化线路研究丛书,所以我对文化线路的问题也很感兴趣。您能不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阿尔伯特:文化线路当然是目前国际上遗产保护界的一个热点。我们这次论坛的第一个专题就是“在时空转换中的遗产”。我们收到了很多很好的论文,最后在论坛上宣读的1 5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题目以前是不常见的,比如以美国人心理认同为线索的美国系列遗产、以音乐为线索的莱比锡城市遗产、喜马拉雅山脉走廊遗产、德国自然遗产系列。等等。当然也包括一些以前的题目:大型复杂遗产的界定、遗产的界定等。我觉得这都是很好的题目。不过,我认为在实际操作中,难处也是很显而易见的。
丁援:比如……
阿尔伯特:界定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问题比较复杂。有的遗产地没有具体的建成的遗产了,有的线路不复存在了。
丁援:也就是说,文化线路,有的是没有遗产的遗产地,而有的是没有遗产地的遗产。但欧洲的圣地亚哥线路的影响还是很具体的。
阿尔伯特:圣地亚哥线路,据我所知,主要是三个遗产地的系列申报。这三个点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不是分开的。现在的ICOMOS文化线路委员会是西班牙专家为主导,这也是当时的一个具体影响吧。当然,我知道,你说得具体影响是包括申遗和文化线路国际。
丁援:是的。您知道,目前中国在努力申请大运河和丝绸之路为世界遗产,您有什么建议给我们?
阿尔伯特:我个人不是太了解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研究。我遇到ICOMOS的副主席郭旃先生几次,也听你介绍过大运河,但这些材料还是不多,特别是对于这样的大尺度的文化遗产,很难下结论。
我个人以为,这些都是一个系列遗产的概念。系列遗产是看似分散的遗产,由一条线索连接起来,这个线索是关键,而分散的遗产的实物证明也很重要。
丁援:系列遗产的概念以前很少被提起,在《世界遗产实施指南》中也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文化线路以前是归于文化景观类型的。
阿尔伯特:现在全世界的大型复杂遗产很多是系列遗产。文化景观也有动态的、静态的,文化线路以前归于动态的文化景观类型,现在ICOMOS的文化线路颁布了,可以说,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类型已经被承认了,也就不再归于文化景观类型。不过,这两者还是有很多相似性的。
引用一句德国哲学家的话,“文化景观是可以观赏、可以品味、可以倾听、可以感觉、可以触摸的”,我觉得,文化线路也是如此,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接触到感觉到。
有的地方没有具体的遗产,这固然可惜,但他们是有故事可以听的,有气氛可以感觉的,这也是十分可贵的。
文化线路的研究目前并不算充分,你们的文化线路研究丛书对今后人的研究和认识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遗产保护潜力巨大
丁援:我注意到,这次的十年庆祝活动来了不少中国人。
阿尔伯特:是呀!我们的会后节目之一是来自中国山西的皮影戏。他们的节目真的很精彩,我也多次表示,支持皮影戏进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名录》。
我们专业与中国的渊源很深的。我们与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都是友好学校,我本人有专著谈到中国问题,而且多次访问过中国。我的很多学生都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他们都很勤奋,也很有天赋。
丁援:您也常常邀请中国学者来访问吧?
阿尔伯特:当然。我们请过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中国大学的不少学者来参加我们每年一次的国际研讨会,阮仪三教授、吕舟教授,还有这次来的张杰教授,都是我们的贵客。
丁援:阮仪三老师这次没来有点可惜,他在您的研讨会上还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有过一面之缘。
阿尔伯特:那是2001年,也是我们大学的校庆,施罗德总理亲自来到学校庆贺我们学校的十周年。我们准备请阮仪三教授向施罗德总理介绍一下他的研究和保护成果。你知道,我们大学是在两德统一后,由东德原来的建筑学院发展而成的大学,当时德国政府给予了很多支持。施罗德总理也是积极推进中德友好的重要人士。
中国的遗产保护近些年来发展很快,在国际舞台上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中国人的身影,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同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喜欢中国文化,到中国去旅游,到中国去办事务所……
丁援:我的老师,也是和您一同创立我们专业的SHUSTER教授在上海和北京都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他告诉我,每个月他都来中国一次!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 规划弊端 规划模式 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03-02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大城市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带动与增长极核效应,特别是位于城乡交错带的大城市边缘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地域,是产业发展最集中、城市面貌变化最迅速的地区。然而在城市增长过程中,由于核心区和乡村的共同作用,大城市边缘区的各种规划出现了很多弊端,导致其产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大城市边缘区成为社会、经济矛盾最集中的地区。从区域行政和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策略就是优化和更新规划模式,消除规划弊端所带来的影响,协调推进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促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城市边缘区概念及特征
大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核心区的社会、经济功能和影响力等因素集中向周边区域辐射与扩散,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互相作用、互相融合、互相转化的特殊地带。
大城市边缘区在地域空间上处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之间,是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核心区向乡村的辐射与扩散,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在城市和乡村二重要素的共同影响下,大城市边缘区中部分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被纳入城市建成区,或成为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从而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区;同时,这一区域又不断地向外扩展,继续吸纳部分郊区或乡村地区,形成新的边缘区域,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发展也随着区域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特征。
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城乡关系过渡区,大城市边缘区是乡村不断向城市转换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它是城市核心区产业向外扩散的前沿地域;另一方面它是乡村产业最先更替的“形成层”。因此,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相比较,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弹力和活性,但往往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1.产业发展迅速,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大城市边缘区是在城市核心区和乡村地带之间形成的一个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中间地带。和城市其他区域相比较,它具备区位、土地、环境等多方面的产业发展优势。在此条件下,它是培育城市经济实力和发挥城市功能的腹地,它是第二、三产业的重要扩散区,城市核心区的工业、商业和科技首先向这里辐射延伸,它也是第一产业的重要保障区,提供生活食品和生产资源。因此,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迅速、生机勃勃。
2.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保持了城乡混杂的状态,从城市核心区扩散而来的第一产业在边缘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其带动下,乡镇工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在第一产业的带动下,第二产业虽然快速增长,但是第三产业由于产业结构集中和劳动力结构分化而导致发展不足,不符合城市经济架构的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布局混乱。大城市边缘区由于自身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同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很容易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重构现象严重等状况。面对这些状况,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以期使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要素较为复杂,存在多头管理和多重管理的现象,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常见的规划弊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业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近年来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规划的关系来看,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可以说是常见的弊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规划体系尚不够健全,规划制定过程较为随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产业规划理论研究不足,产业规划理论基础广泛但不成体系,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制定的产业规划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背离现实,难以形成有操控价值的产业规划,无法指导现实的产业规划实践;另一方面产业规划在实际应用中的针对性不强,很多产业规划缺乏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制定过程。
2.规划模式及管理缺乏弹性。传统的规划模式及管理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其过分强调产业发展与规划期末的一致性,使规划在市场经济下,面临一些突况时缺乏弹性,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又极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给规划和管理都带来很大的麻烦,面对“不定性”,缺乏调控机制,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3.规划目标定位不准确。产业规划的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产业的选择、产业发展规模的评价、产业布局的合理化等手段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受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制约。从目前中国产业规划的实践来看,很多边缘区在产业规划制定中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规划的目标常常脱离于当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要么过分超前于经济发展,要么落后于经济发展。两种情况的结果都将使得产业规划成为一纸空谈,使规划失去意义。
四、大城市边缘区规划弊端问题的对策建议
大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弊端问题是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累积性矛盾问题。该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需要通过统筹协调产业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更新规划观念、改变规划模式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规划是一个体系,编制产业规划不能只关注产业自身的问题,还要注意与其他规划尤其是城市规划的衔接。从规划定制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规划有不同的对象、功能和内容,他们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产业规划如同边缘区发展的源泉,而与其他规划的协调就是边缘区产业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两者是双向因果的关系。没有产业规划,边缘区产业发展就像无源之水;没有与其他规划的协调,边缘区将失去持续成长的生命力。所以,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促进边缘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遵守产业规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具有比较高的动态性,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空间比较广阔,其产业结构相应地具有很大的可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技术不断更新,边缘区的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因素,确立“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得规划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调范围和弹性空间,以此适应时间和空间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人口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内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大计。
3.采用产业规划的新模式。传统的规划模式可以概括为:“时间―规模―布局”,即由时间决定规模,再由规模决定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静态的、封闭式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两个端点的状态描述,却忽视了边缘区自身生长的规律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规划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加无法起到规划的引导作用。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我们需要转变思想,采用具有弹性和动态性的规划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规模―产业―布局”,即由边缘区的规模来决定产业分布,再由产业分布来决定空间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动态的、开放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动态过程,重视边缘区自身发展规律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随时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真正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促使边缘区产业规划顺利科学地进行。
五、结语
产业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安排、部署或展望,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战略谋划或部署。在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中,只有通过明确产业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产业目标的定位、规范产业规划的编制程序等手段,才能逐步消除传统规划带来的弊端影响,促进大城市边缘区产业的有序、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陈田,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4):54-65.
[2]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47-150.
[3]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53-57.
[4]王林容.浅析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5,(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