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1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化学 科学素养

伴随着21世纪前行的脚步,中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重要的变革,以新课程为载体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走向校园,走进广大教师理念与教育行为之中。根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我国在2001年秋季进行部分城市试行,2004年秋季全面推广,重庆也将在2010年全面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对以往七次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修正,也是对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适应,与时俱进,卓有成效的探索。

化学是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教育的题材,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的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发面的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毕业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制定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探究扩展哪个,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主要是讨论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在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应用上的要求比其他模块的高。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及其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例如,可通过“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2)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可通过具体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

(3)利用化学实验史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师在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中,都应结合模块的特点强化化学实验。在必修课程模块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此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改革的精神搞好教学,转变教学观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例如,如何在必修课程模块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何处理好必修化学课程模块与选修化学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不同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等等。教师要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增强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19.

第2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有效建议

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扎实推进,核心素养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视,高中化学教学逐渐开始重视化学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使学生能够对化学进行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影响着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科内容和学科素养之间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这门学科的发展进步。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总体目标,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清晰认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它从高层次、高视野、高境界的角度指导教师进行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完美人格的建立,以便适应时展的需求,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体而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科学探究意识、创新变化观念、模型认知能力、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五个方面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出发,不仅使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得到提升,对高中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

二、培养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素材都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对化学的思考。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化学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应当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及情感知识性特点,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中,更好地体验情境,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化学教材在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社会问题的观念,最终养成健全人格。2.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对于高中化学来讲,实验探究是学生对化学进行分析推理的重要途径,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应当以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知。高中时期化学实验都是对前人理论的论证,把真理以实验的形式再次重现在学生面前,那么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推理论证能力。例如,在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对化学的思考,从而总结出催化剂在不同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也不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实验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3.加强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来获得,而是要利用教学中的各种资源与书本知识进行整合。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太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对学生的传授,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这种后果导致学生解题思路太狭隘,不能主动寻求另外的解决途径去做题,限制了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化学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化学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植入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释放学生天性。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学科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断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根据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造性且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等.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5.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

[3]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

第3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深化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中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课程的建设发展,应突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部分,实验的探究性、操作性,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依托化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本文立足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现状,从化学实验的视角,阐述了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保障。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旨在深化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就明确了化学核心素养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化学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化学潜能,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化学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情感与态度,学生对化学有正确的认识,有探究的热情及方法,这都是学生深入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应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而实验是培养学生核心化学素养的重要“窗口”。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能够在实验探究中,感受化学的魅力,理解并懂得化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应强化实验教学课程的构建,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化学实验下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笔者看来,依托化学实验,培养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关键在于如何深挖教材,整合课程化学实验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设计实验,进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化学核心素养。

(一)整合课程化学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化学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灌输,化学实验僵化,按部就班的操作,难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善于思考,紧扣实际生活,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更加透彻,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首先,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僵化的教学形态,更多地突出教学的生成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盘活课堂教学。学生有主动思考、质疑的良好习惯,这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其次,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空间。在传统化学实验课堂,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更多地是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的开放性,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空间;再次,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内容,在教材整合中,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二价铁、三价铁的转化”教学中,教师就转变传统灌输性教学,转而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实验。一、二组探究“二价铁的氧化性”;三、四组探究“三价铁的氧化性”,盘活僵化的实验课堂,也为学生核心化学素养的培养,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培养问题意识。

(二)践行“以生为本”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践行“生本”理念,就是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而实现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践行“生本”理念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化学实验的实践性,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化学实验中,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够在探究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对知识的应用。高中生对化学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在化学学习中未能发现其魅力,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良好的接触。为此,实验让学生对化学有了更直接的接触,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在“氯气的制备”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教学更多地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图i所示,是“氯气制备”实验装置。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培养创新意识。用“批判的思维”对图1装置提出质疑:所收集到的氯气是纯净的吗?学生们便发现,通过此实验装置所收集到的氯气中含有“HC1”、“水”。为此,需要对装置改进,进而对水蒸气和HC1进行处理。如图2所示,是学生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从装置中可以看到,学生在探究中,用“浓硫酸”对氯气进行干燥处理,进而去除其中的水蒸气;用“饱和食盐水去除HC1”。这样改进之后的装置,更加科学。

(三)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在传统化学课堂上,化学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为此,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学生化学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中,强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是加深学生化学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氯气的制备”实验中,学生在紧扣教材制备方法的同时,在已有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实验设计,制备“氯气”。学生通过“AT73+6AC7=AT7+3d72t+3尽〃”制备氯气。通过发散思维,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而拓展性实验,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也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问题思考与探究,强化了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束语

化学核心i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中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化学核心素养着力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开展;依托自主探究学习,为学生搭建发散的思维空间;紧扣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

[2]臧景芽.浅谈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外交流,2017,(11).

[3]王宝斌.发展学生化学黑心素养的三大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3).

[4]付波.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神州,2016,(15).

第4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摘要:2017年11月26日《化学教学》杂志举办“新高考与化学教学”学术研讨会,来自浙江、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化学教师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介绍了会议概况以及主题报告涉及的内容,分析和阐述了化学新高考的政策内容、课程建设、教学转型、评价改革等方面,藉此分享会议中有价值的理念、思想、观点和经验方法,以促进有关化学新高考的学术研讨和教学实践。

关键词:新高考;化学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会议综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8)1-0001-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作为教育改革热点之一的高考制度一直都在持续地调整、革新,在探索中发展。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把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作为考试招生改革新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2017年,浙江、上海作为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迎来了全面实施“新高考”招生方案之元年。化学是新高考改革方案“6/7选3”中的一门,在改革形势的背景下,研究新高考改革方案对化学教学的新要求,研究化学教学如何应对新高考方案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搞好化学教学、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2017年11月26日,由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学科教育领域代表性学术刊物之一《化学教学》杂志主办的“新高考与化学教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具体议题包括:“新高考改革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对化学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新高考对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实施的影响及应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以及“新高考化学命题变化及导向”。来自上海、浙江等高考试点地区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化学教师5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组长,教育部义务教育、高中化学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祖浩;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国家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组核心成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俊明;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徐睿;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部主任、高中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任雪明等人先后做了主题发言。《化学教学》杂志常务副主编吴敏主持会议。会议气氛热烈,代表畅所欲言,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1新高考方案中的化学学科

根据上海和浙江两地颁布的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新高考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

浙江省每年安排两次学业水平考试,分别是4月份和10月份,考生均可参加,较高成绩纳入学业水平成绩。同时,学生还必须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科中任选3科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即“7选3”)。各选考科目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必考题”为必修内容,分数为7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加试题”考试内容为高中课程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分数为3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选考学科分数按照等级赋分计人高考成绩。

上海方案把原来的“3+x”高考模式改为“3+3”模式,前一个“3”即仍然保留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必考科目,并实行文理同卷;而后一个“3”表示在6门科目中根据考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任意选择3门作为等级考试科目;化学是“6选3”中的一门,“6”指的是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

上海市的方案与浙江有所不同,学生只有一次参加选考科目等级性考试的机会,时问是高三的5月中下旬。同样将选考学科分数按照等级赋分計人高考成绩,但分等级时是将当次高中学考合格成绩以上的分数按人数比例分为五等十一级。这样可以避免按照人数比例划分等级给学生造成的即便已经取得A’也要再次参加考试的困扰,也减轻了学校教学上为部分两次考试都参加的学生开课的负担,但对于有些偶然发挥失常的学生会少了弥补的机会。

2新高考改革理念与价值取向及其对化学教育目标定位的影响

新高考方案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素质教育大发展和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会学者回顾了我国高考改革的历程,重点关注了面向新课程的化学高考的新动向,在新高考的价值取向视角下对化学学科教育目标进行了深入研讨。

王祖浩教授介绍了他对浙江新高考进行调研的结果,对重构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学学科教育目标进行了理性审视,指出中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从单纯的“应试教育”到能力创新、素质提升的“素质教育”,再到学科素养的拓展,需要在新高考改革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视角下重新认识化学学科的育人目标,才能真正开启中学化学教育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变革性实践。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学校发展中心主任徐凯里指出,新高考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得到全面提升。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也将核心素养作为了重要的育人目标,实现从知识和技能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化学新高考命题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以为大学选拔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因此,化学教育需要注意新高考育人导向的遵循、坚持推进化学教学目标分层分阶段设计,促进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3新高考对高中化学课程设置、实施的影响及应对

新高考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取消文理分科,“3+3”模式客观上倒逼高中不再采取文理分科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模式,适时调整学校的课程实施模式成为必然,这也是对普通高中教育影响比较大且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与会代表围绕“学生选科的积极意义”、“理科萎缩现象及干预”、“校本化特色化走班制度的建立”等议题展开了互动交流。

与会专家较为一致地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对于高中生高考科目的选择具有积极的影响,其导向作用体现在:充分尊重學生自由选择学习与考试科目的权利;高考考试科目相对减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徐睿老师向与会的同行们披露了上海教研室组织的全市范围内“招生制度改革与教学转型”专题调研的结果,指出上海市大多数学校给予了学生自由选课的机会,学生表现得更加主动积极,学习更具成就感。

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这样的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考生对于选考科目的选择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兴趣并不一定是主导因素,学生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将来的专业方向及课程的难易程度,普遍表现出过于畏惧理科科目的学习难度而带来的选考避难就易;等级赋分制下在选考决策上的“田忌赛马”策略,选择竞争对手较弱的部分文科学科等。代表们对教育界近来持续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展开了热议,就是在“3+3”的新高考中,选物理、化学的学生确实在下降,产生了“理科萎缩”现象。有代表指出,据统计浙江在文理分科时代,选择理科的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浙江2017届高考考生中,选择任意一个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其中化学学科是选择人数最多的理科,选择比例也仅有50%。上海情况也与之类似,理科选考科目选考比例低于改革方案出台时的各方预期。基于此,与会专家认为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订者不应放任学生自由选科,而应该进行相对温和的指导和干预,尤其对学生选考化学、物理等理科给予主动干预,确保学生的选择符合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并呼吁一线的中学教育实践者、教育研究者对于理科选考科目干预的途径、策略及其有效性展开研究,以形成经验,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非理性因素,为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作出最优的选择。

高考模式下科目选择产生几十种选考科目组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产生冲击,高中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随之发生变革。专家们指出上海高考的学业等级考试科目“6选3”可以产生20种组合,而浙江省的“7选3”则会产生35种不同的组合,只有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适应这么繁多的选课组合。在多种选课方案并行的情况下,实行走班制是一种相对适合的选择。徐睿老师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上海地区走班制开始普及,各类学校能根据自己的师资配备、环境条件和办学特色,形成校本化的走班设计,同时探索配套的管理机制;为促进走班制的实施,部分学校探索并建成了一批学科专用教室等。浙江省瑞安市第四中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克龙则具体分享了所在学校结合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开展的高中化学教学管理变革,阐述了该校从校本课程到分类选修再到个体指导的课程重建策略,具体包括“已有的变革:基于行政班教学的校本课程的重建”;“正在探索的变革:基于分类组班教学的选修课程的重建”;“未来变革的设想:基于‘私人订制’的个体指导的重建”三个发展历程。其中“分班组教学”是根据学生有关化学的多元考试选择设计化学教学的整体规划、学期计划和短期具体做法,该校把化学教学活动分成三种类型,配以相应的校本课程,一是纯粹的学考班,针对对化学兴趣不浓,重视程度不足,化学基础差的学生,以确保学考合格率;二是纯粹的选考班,针对化学兴趣和能力稍强的学生,教学以学考为基础性要求,适度拓展,力保选考中“共同的70分”;三是学考、选考相兼班,学生对象在学考前确定,仍以学考为基本要求,严格控制教学拓展,在学生学考报名后进行分类走班。最后,张校长还特别指出化学教师需要从单纯的学科教学中适当转移视线,了解学科的发展倾向,把握化学与高校专业的对接和今后的就业前景,提升自身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个体指导,使学校课程建设变革更具专业化的趋向。

4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转型

教学是保障课程落地的关键环节,是实现课程愿景和发挥课程效力的重要路径。多年来,高中化学教学过度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熟练认知及应试技能的培养,而弱化甚至忽视对学生的科学视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大量的应试训练使得化学教学偏离了化学学科的本源,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次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高中化学教学重大变革的契机。与会代表对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多层次的化学教学体系,以适应不同类型人才发展的需求进行了多维探讨。

任雪明老师对当前适应新高考改革而开展的化学教学实践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指出当前的化学教学存在迷失学科特点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为了搏弈上的成功,备受诟病的题海战术异化成为了对题复习模式,即根据高考命题中相对稳定的试题类型进行针对性的说题和习题训练,以此代替学科素养的强化,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表现成了狭隘的功利性的习题、训练选择的参照;教学中赶进度,学生吃夹生饭……

基于此,与会专家对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实践如何转型展开了热烈讨论。王祖浩教授指出,化学新高考改革使高中化学教学的变革迎来了机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打破教材固有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区分教学内容中的合格性考试要求与等级性考试要求;在教学时,注意针对学生实际水平,合理控制内容及难度,设置分层分阶段教学目标,遵循从易到难、从合格性考试要求到等级性考试要求的原则。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不同化学课程模块内容的适当整合,避免因等级性考试较现行高考时间提前,复习时间缩短造成的负面影响。接着,王祖浩教授进一步指出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学要充分凸现化学学科特点,做到引人入胜,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及其魅力;以化学实验为依托,加强实验探究,关注学生研究过程的体验,为学科关键能力发展提供契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而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体验学习成功及快乐。

徐睿老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单元教学作为当前学科教育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重要教学形式,化学学科更是将其视为践行化学课改教育理念、达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基本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教师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化学教学,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素,并结合化学单元教学的特征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建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内部的课时教学目标,使得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得以具体化,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组织和实施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认识角度、认识思路以及相应的认识方式,形成化学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从而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课时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单元,探索中学化学单元教学的原则、策略、过程和方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王祖浩教授也主张重新审视单元内容的教学价值,从学生通过单元教学能获得怎样的思维技能、形成何种价值判断、获得哪些可迁移应用的方法经验等方面来研判和分析化学单元教学的意义,实现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5新高考化学命题变化及导向

命题研究是高考改革的重点,范式是研究命题的根本问题。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开启,我国高考命题范式正在发生变化,处在范式转换的关键时期。与会代表就浙江、上海两地新高考试题的变化特征及问题、高考命题的导向作用、以能力考查为旨趣的命题策略和方法等方面展开研讨。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化学学科秘书李子明,介绍了基于学情研究进行高中学业水平化学等级性考试命题设计的思路和实施情况。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特级教师郭君瑞则对浙江省选考化学试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上海市金山区教研员唐其生老师强调了考试评价的积极意义,认为新高考从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转向考试分数加综合素养评价,从“关注结果性的学科成绩”向“关注过程性的学生成长”转型,回归了教育的初衷——人的发展。同时,唐老师对浙江省选考化学加试题的命题规律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化学高考命题“不停步,迈小步”在发展,稳定与创新并举。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长俞建锋老师指出,浙江学考、选考命题为求稳定已经出现题型、考点的程式化命题倾向,其中选择题、客观题题型均高度一致,命题角度也基本确定(如31题即为物质制备实验),教师因此認为“很多内容完全可以不上,就是上的内容也可以区分重点处理什么、省略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课堂教学的应试化;高考命题具体落点求新,但目前情况并不理想等。俞老师认为教师对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选考命题的变化适应相对迟缓,要注意引导教师关注高考命题的范式转换,有意识地主动地研究高考命题并思考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应对,强调素养导向的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同时,建议在学考、选考中关注高考命题的基础性、价值性和题型变化的比例。

徐凯里老师指出,由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理论研究的限制,我们对于能力的理解尚不全面,对于如何考能力,无论理论还是操作上都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他认为高中化学学业等级考试旨在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在化学科学研究中进一步深造的潜能,用于为国家选拔化学科学类人才,属于能力倾向测验。因此,高中化学学业等级考试比高中化学合格考试在命题方面更加注重能力考察。在广度上,要求对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查;在深度上,要求对比较、归纳、演绎、评价和创造等更高层次能力的考查。同时,在命题时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观察可测量,使其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更为全面的评价,尤其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了更好的发挥平台。

徐老师还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PISA是产生于世纪之交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项目,认真研究学科自身规律和类似PISA这样大规模考试的行业运行规律,才能不断提高以能力考查为旨趣的考试命题质量。在发言中,他介绍了诸多PISA测试中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案例,提出综合分析题是鉴别学生思维水平的评价方式,并阐释了综合分析题的特征:取材于真实情景;设问抽象,往往仅有“如何解释”的要求;答案开放,同时强调“怎么答”比“答什么”更重要,我们应实现从“标准答案”到“评价标准”的转变。此外,徐老师还补充介绍了对学科知识应用方式的评价,对信息提取、对比能力的评价等评价类型的案例和策略。

第5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一、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中包含了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科学研究与优化观念、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具体分析如下所示:第一,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其可以从多个层次了解物质的多变性,且对物质进行划分,可以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了解物质的构成、特点以及变化,以此构建“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彼此结合的观点下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第二,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可以了解物质在实际发展中是变化和运动的,了解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遵守一定的规则,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就是新物质的构成,且存在能量的转变。了解化学变化存在约束,在实际发展中是可以调节的,可以在多方面、动态化的去研究化学反应,且可以引用化学反应去解决现实问题。第三,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存在论证观念,可以结合证据对物质的构成、结果和变化提出更多的假设,结合研究判断来证明真伪性。构建观念、结果以及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结合研究、判断等形式了解目标的本质特点,构成要素和彼此推论关系,构建模型,可以引用模型解释化学现状,突显实验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第四,科学研究和优化观念。了解科学研究是实施验证和发掘科学现象,优化和引用科学现实活动,以此了解和提出更多具备研究意义的问题,并且以问题和假设为基础,明确研究的目标,设计研究的形式,以此进行实验探索。同时,在探索中全面落实合作观念,且在面对“异常”现象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拥有严谨细致的科学观念,具备研究未知、推广真理的观念,对社会发展拥有一定的贡献。同时,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学观念,可以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标准的价值判断。

二、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案分析

(一)深入发掘,整合教材知识,培育学生问题观念

现阶段,教师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更愿意依据课本规定进行模仿,缺少自主创新和研究的行为和意识。很多教师更愿意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实验演示,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操作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方案对学生而言,并不具备推广意义,难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减少乐学生在现实操作中遇到问题时的思考和解决机遇。

(二)强化化学概念和原理,注重概念教学和原理教学

概念和原理在化学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如果缺乏对于必要的概念和原理知识的掌握,就如同缺乏坚实地基的摩天大楼一般总有一天会坍塌。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来讲,在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时也应该注重对于化学基本原理与相关概念的掌握。在相关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同时也应该对类型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研究,进而让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类型的的化学反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化学物质的分类这一框题的学习时,教师列出相关的知识框架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和学习,明确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进而也能够使学生对于物质分类的概念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进而在生活中培养其分类的意识,甚至包括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等,这也在思想上培养了学生对于分类的理解,让学生接受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生对于相关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的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元素、分散系以及相关化学反应类型等概念的理解。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相关概念及原理的掌握,不仅能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注重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进而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三)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情境教学成为了一种流行与趋势。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化学,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能力。将化学知识与特定的社会情境相结合,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化?W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进行铝单质的性质的教学时,首先应该从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展示大家在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如易拉罐和铝制餐具等,同时请大家各抒己见,试寻求:这些铝制品,包括铝制餐具有哪些行为在生活中较为适宜,哪些行为在生活中不适宜?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应用,让学生明确作为铝单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之后再通过生活场景图片进行判断,如铝餐具进行蒸煮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这是错误的,铝制品不易蒸煮,同时也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和碱性物质。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小小的铝制品能有多大魅力的欲望。

(四)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注重高中化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第6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科学精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教材;栏目素材资源

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的探讨

科学精神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但是,在长期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科学精神的培养在高中化学课程和教学中是有所缺失的。综观学校里的科学教育,大多数的教师只扮演科学知识搬运工的角色,简单地把科学知识转运给学生,却漏掉了科学家做学问的精神、获得科学结论的方法。在这种简单机械转移知识的灌输式僵化教育下,学生只会把这些知识当作推之四海而皆准的圭臬,科学精神不可得,却养成了独断的精神。这是科学教育幌子下最不科学的教育。[1]科学精神是伴随近代科学的诞生,在传承人类科学思想和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贯串于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价值理念、意志行为和思维品质的综合。[2]每个时代的科学精神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是人类科学精神中发展的链条。近而言之,当代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应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其界定既要考虑到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要求,又要考虑到当代中国中学生发展现状和特定学科科学知识发展现状,从中提炼出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前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明确方向及实施路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科学精神”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维度之一[3],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修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也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作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之一[4]。可见,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必将成为未来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加以落实。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基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的目标规定、内容要求、教材编写中丰富的素材资源和教师创造性的实践才能实现。本文对科学精神培养的讨论采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描述和界定,即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并基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史话”“拓展视野”栏目教学素材资源功能和价值的挖掘,探讨如何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二、基于高中化学教材栏目素材资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举隅

笔者选择了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史话”“拓展视野”两个典型栏目,从“感悟化学理论曲折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辩证全面看待化学的是非功过,鼓励学生批判质疑”“赏析诺贝尔奖获奖者突破性工作,促进学生勇于探究”三个维度管窥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感悟化学理论曲折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化学学科的理性思维是指学生能运用化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去分析生活中具体化学现象,从中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尊重事实、实证求知的态度。从原子分子论建立至今,化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发展历程,从迷茫到雏形,再从雏形到质疑,又从质疑到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化学发展理论,科学合理地解释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正如原子结构模型经历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式’卢瑟福的‘行星式’玻尔的‘旧量子化’电子云”的演变,尽管每个模型的提出在当时解释近乎合理,但随着科学的实践与发展,需要不断地修正完善。任何的真理在特定条件下都有局限性,要理性认识客观规律,崇尚真知,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突破思维定式,用科学严谨的事实和证据,创立新的科学理论。[案例1]为了解释共价分子的结构,美国化学家路易斯(G.N.Lewis)于1916年提出了共价键的概念。他认为分子中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路易斯的共价键概念初步解释了一些原子形成简单共价分子的过程及共价键与离子键的区别,但其共价键概念有其局限性,它存在下列几个方面的不足:(1)路易斯的共价键概念未能阐明共价键的本质和特性。例如,它不能说明为什么共用电子对能使两个原子牢固地结合在一起。(2)路易斯的共价键概念不能解释许多化合物的中心原子的电子数超过8个仍然很稳定的事实。如PCl5分子中磷原子的电子数是l0个而不是8个。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德国化学家海勒特(W.Heitler)和伦敦(F.London)等人于1927年首先把量子力学理论应用到分子结构中,后来鲍林等人又加以发展,建立了现代价键理论(ValenceBondTheory),简称VB法(又叫电子配对理论)。1932年,美国化学家慕利肯(R.S.Mulliken)和德国化学家洪特(F.Hund)从不同于价键理论的角度,提出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OrbitalTheory),简称MO法。20世纪30年代以后,就形成了两种现代共价键理论——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拓展视野”栏目中编写了共价键理论从经典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每一次跨越,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发不同观点的碰撞,理性辩证地认识前人的研究成果,由表及里,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所以,在教学上要用好这些素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情景剧、讲述化学史故事等途径让学生了解化学理论曲折的发展历程,懂得尊重事实和证据,遵循科学伦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二)辩证全面看待化学的是非功过,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批判质疑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化学史是一部质疑批判的发展史,正因为有一批又一批科学家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善于捕捉问题,尊重事实和证据,敢于质疑,才能推动科学不断发展。正如普利斯特利和舍勒在发现氧气之后,仍忠实于“燃素说”,而拉瓦锡正因为不盲从、敢于质疑批判,了化学界“燃素说”百年之久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化学革命”。科学的发展充满着质疑批判,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应在质疑和教训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科学的创新发展。[案例2]194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1939年发现第一种有机农药DDT(俗称滴滴涕)的瑞士科学家米勒(P.H.Müller)。但是,DDT这一历史上最著名的有机氯杀虫剂只使用了20年的时间,便在全世界各地逐渐遭到禁用,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发“错”的诺贝尔奖。DDT是当时人类首次合成的有机农药,不但具有绝佳的广谱杀虫作用,而且对温血动物和植物基本无毒害,更重要的是价格低廉,可大量生产,以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起来,在促进农林业的发展、保障人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DDT有效控制了那不勒斯斑疹伤寒(主要通过虱子传播)在同盟军军营中的早期流行。但是,不久以后,人们发现DDT相当稳定,能在自然界滞留较长时间,而且还借助食物链聚集在动物体内,慢慢形成累积性残留,给人类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生态环境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批新的农药被合成并替代DDT,DDT逐渐被停止使用,但DDT事件留给人类的思考却是深刻而长远的。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史话”栏目编写了“发‘错’了的诺贝尔奖”等化学史实,用事实和教训告诉学生科学的发展是要经实践检验的。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中要拓展知识面,不盲从,敢于质疑批判,勇于实践,尊重事实和证据,科学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赏析诺贝尔奖获奖者突破性工作,促进学生勇于探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勇于探索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究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诺贝尔奖的获奖史是一部科学家不懈追求真知,不畏艰难,献身科学的发展史。[案例3]我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构成。那么,基本粒子可不可以再分?1964年,美国科学家盖尔曼(M.Gellman)设计了夸克模型,提出质子、中子由更小的夸克构成。由于该模型能成功解释许多事实,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于是掀起了一股寻找夸克的热潮。196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中心建成一座长达3km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以费里德曼(J.Frideman)、肯达尔(H.Kendall)、泰勒(R.Taylor)为核心的研究小组用此加速器进行实验,最终证明了夸克的存在。这三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迄今为止,人们尚未能分离出单个的夸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夸克等基本粒子的认识不断深入。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D.J.Gross)、戴维•波利策(H.D.Politzer)和弗兰克•维尔切克(F.Wailezek)发现夸克相距很近时,相互间作用力很小,但当距离增大时,相互作用力急剧增大。这解释了人们在寻找单个夸克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为此,这三位科学家荣获了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重视弘扬不同时期化学领域新成就,重点介绍了不同阶段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案例。如“不对称合成”“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有机物的三维结构”“化学家鲍林”等,这些素材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很好载体。好奇心和想象力是科学发现的源泉,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在教学中,适时开展“走近诺贝尔奖”主题沙龙活动,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查找资料、沙龙交流等活动,了解科学家在研究中的艰辛与挫折。让学生通过生动具体的史实和身临其境的实验,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明白科学的重大发现,不仅要有扎实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还要有不畏困难、勇于实践的探究精神。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国家教育部已将“科学精神”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也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线高中化学教师,未来应该在高中化学教学的细节中更加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任重道远,应该从小学科学教育、初中化学教育做起,而高中化学教育是科学精神培养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科学精神的培养,作为教学主导的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着力加强自身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自身科学精神教育的责任意识,并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中素材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或途径,帮助学生感知、领悟、体验科学精神的核心要义。高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育过程中,还须充分考虑不同学段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作为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科学哲学、科学史以及科学社会学等内容作为重要培训课程内容,帮助高中化学教师提升自身科学精神素养。[5]为推动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全社会还要大力开展科学精神普及和科学传播工作,通过图书著作、报纸、电视、互联网、自媒体等多种形式准确、生动地弘扬科学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同时,逐渐地形成科学精神。

作者:吴云 单位: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菊农.人格与教育[M]//张君劢,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241-251.

[2]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5-216.

[3]赵婀娜,赵婷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N].人民日报,2016-09-14(12).

第7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在此以2014年北京西城区高三理综第二次模拟考试中的题目为例:

某学习小组依据SO2具有还原性,推测SO2能被Cl2氧化生成SO2Cl2。查阅资料:SO2Cl2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会产生白雾。

(1)化合物SO2Cl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 。

(2)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在收集氯气前,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 的洗气瓶。

(4)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收集满Cl2,再通入SO2,集气瓶中立即产生无色液体,充分反应后,将液体和剩余气体分离,进行研究:①研究反应的产物。向所得液体中加水,出现白雾,振荡、静置得到无色溶液。经检验该溶液中的阴离子(除OH-外)只有SO42-、Cl- ,证明无色液体是SO2Cl2。A. 写出SO2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 检验该溶液中Cl-的方法是 。②继续研究反应进行的程度。用NaOH溶液吸收分离出的气体,用稀盐酸酸化后,再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A. 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 ;B. 写出SO2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阐述理由 。

在这道题的解题中化学核心素养得以充分体现,具体如下:

第一, 题(3)在收集氯气前,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 的洗气瓶。题目的解题应从资料中提取:SO2Cl2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会产生白雾,学生应具有证据意识,能通过分析推理建立观点,即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的体现。

第二,题(4)的①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情况及质量守恒定律推测出,判断SO2Cl2水解的产物是硫酸和氯化氢,其化学方程式为 :SO2Cl2+2H2O=H2SO4+2HCl ,这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科学素养。

第三,题(4)的中的② A要求分析白色沉淀的成分,若尾气中只含二氧化硫,被氢氧化钠吸收后滴加盐酸再滴加BaCl2溶液,不会产生白色沉淀。只含氯气也不会产生白色沉淀,所以尾气中有氯气和二氧化硫气体,白色沉淀是BaSO4。学生要能依据事实,分析实验现象,才能准确分析沉淀的组成,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科学素养。

第四,题(4)的②中的 B写出SO2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由上一题的结论,应大胆提出: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必然存在SO2和Cl2两种气体,因此SO2和Cl2生成SO2Cl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SO2+Cl2 SO2Cl2。在此解题过程中,学生应能科学地加工,提取处理题目所给的现象,判断此反应为可逆反应,此为“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体现,而对该现象的判断也应建立在学生树立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基础上,清楚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由此可知,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养成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小到解题,大到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任务,它一直贯穿我们教学的始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就题论题、分数至上,而应在习题中多引导学生问为什么、怎么办,应挑战其认识角度,多概括、预测、设计、模型建构、分析、解释、评价,应注重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让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素养。我们并不是要每个学生都成为化学家,而是要在化学学习中让他们留下终身受益的知识,以后能多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和化学问题有关的社会事务。

第8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化学学科观念;CO2气体制取;教学片段;化学价值观;化学方法论;实验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0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4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1]化学教学是让学生识记、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还是以核心知识为载体让学生以获得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面对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习惯?化学的学习是期待化学知识量的累积还是以化学观念为本的能力提升?答案不言而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化学教学,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而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学科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首要目标[2]。

观念是深藏在知识背后的一种思想,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智慧[3]。化学学科观念是学生对化学学科认识的结果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步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些超越事实性知识的基本认识。内容涵盖了化学学科本质、基本规律以及化学学科价值等,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它不仅能让学生洞悉化学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使得学生在更高层次上统领与整合化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而且能让学生从化学学科的视角去分析、处理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生活事情,对化学学科有客观积极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之后,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其科学素养的一个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中学生,化学学科的知识储备量的相对不足,导致他们缺乏对知识背后蕴含的学科观念与方法的领悟,不能把握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学习表现为对事实、概念、原理的简单记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往往浮于表面,在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思路与方法,这对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是不利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超越具体的学科知识,将教学重心转向对学科核心知识与结构的深层理解。只有让学生明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反思应用,才能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同时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去进一步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本学科中要掌握的知识外,还要帮助他们建立什么样的化学观念?怎么帮助他们建立化学观念?如何通过化学观念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下面结合“CO2制取的研究”的教学片段探讨学生化学学科观念的培养。

二、教学片段及分析

1. 巧设情境,于无声处渗透化学价值观

教学片段1:

【师】[猜一猜]它是什么物质?

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大棚作物的气肥;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晚会导演说更不能少了它;化工专家称它“多才多艺”;饮料业师傅说它“够气够味”;气象学家说它能降雨;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生】CO2

在初三学生的印象中,对CO2的情感和O2是不一样的,通常认为O2对人和大自然是有益的,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传递正能量,而CO2则更多是与温室效应、窒息等负面效应联系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如谜语、游戏、故事、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同时让化学学科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近距离接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始学会如何正确认识事物,初步形成从化学学科的视角认识观察事物的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于无声处渗透化学学科的观念。同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中心、实用性的和创造性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上述片段中一些鲜活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了CO2的一些物理化学性质,也让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更清楚了为什么要研究CO2,进而为后面的CO2制取的研究作铺垫。

2. 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中体验化学方法论

教学片段2:

【师】[议一议]在已学过的反应中,有哪些反应能生成CO2呢?能用于实验室制备吗?

学生讨论,交流心得,教师点评后投影展示:

【师】很遗憾,上述反应因为生成的气体可能不纯、反应条件较难满足、难控制、原料不易得、价格等原因,都没能上榜。下面,再向同学们介绍几个能够生成CO2的反应,请按照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后,看看能否找到适合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

[做一做]学生分组实验,记录现象,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制得的气体较纯净;反应条件易满足;反应易控制;反应速率适中;原料价廉易得等。综上所述,上榜的应该是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故将该反应确定为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反应。

教育的本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上述片段中“议一议”环节中学生通过对已学过的能生成CO2的反应思考,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而“做一做”则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切身体验控制变量法这一学科思想。控制变量法是中学化学中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当有多个因素影响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可以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综合归纳得出结论。通过引导讨论,对比实验,及时小结,最终完成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确定因素的完整建构,同时使学生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从中感悟到学科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思维品质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学科观念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巩固和提升。

3. 层层推进,螺旋式上升形成化学实验观

教学片段3: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相信你会思考]

在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备的两种方法,请同学们回忆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确定O2的反应装置?(2)如何确定O2收集装置?

小结让学生体会并思考实验室气体制取装置的设计思路?

[相信你会设计]

【师】现给出若干种实验仪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来。愿意试一试吗?如果你还有其他的合理的实验装置,也可画出实验装置图。

媒体呈现仪器,学生点击组装。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同时投影学生设计的其它的合理装置)

[相信你会操作]

【师】实验室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包括哪几步呢?

学生思考并讨论归纳操作步骤。实验步骤:连、查、装、收。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相信你会总结]课堂小结(学科知识、方法论)

[相信你会实践]家庭小实验(课后作业):

制备一瓶二氧化碳。下节课展示你的成果并交流实验方案。

提示:水垢、鸡蛋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家用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

……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最重要特征,实验观也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之一。化学实验是根据实验目的在人为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变革化学实验对象的状态或性质,通过实验观察获得各种化学学科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其意义在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认识物质和利用物质,创造和合成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服务于社会。化学实验也是检验假设和发展假设,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实践基础。上述片段中的几个教学环节中知识与观念的形成如表1。几个环节层层推进,学生拾级而上,实现由简单模仿到灵活选择,再自己设计并解决问题,螺旋式上升,逐渐形成自己的化学实验观。

三、思考与建议

布鲁纳曾指出: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进展中,应反复地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到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伴随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4]。“每一个知识上都镌刻着观念”[3]。现阶段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通常是侧重学科知识,而学科观念、学科思想方法等这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较少在教材中注明,这种处理方法出发点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体会,但由于学科观念、学科思想方法的隐蔽性,我们教师尚且不能充分了解学科知识中隐藏和承载的学科观念的全貌,更何况刚开始接触化学的中学生。国外研究表明,显性教学比隐性教学更有利于学科观念的构建,因此需要我们教师深入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学科观念和思想方法,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以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当然学生的学科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不断深化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希望更多的化学老师关注化学学科观念的教学,给学生提供超越事实的高水平思维空间,让学生牢固建立起基本的学科观念,成为终身学习的利器,提高学科素养,让“叶诗文服用兴奋剂‘一氧化二氢’”等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磊. 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 化学教育,2008,(6):7

第9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化学史 科学素养 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史作为化学学科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化学教学同化学史的结合,已经成为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近年来,虽然各参考文献中论述化学史问题的文章不少,但是究竟怎样充分利用化学史对中学生进行化学基础教育的论述比例较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化学史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作用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其中提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同时“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与课程标准相呼应,新教材中增加了化学史内容,高考和中考试卷中也出现了不少与化学史有关的试题。

1化学史教育的现状

笔者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化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化学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三种核心期刊中分别以“化学史”和“化学史教育”为主题,对相关的论文进行搜索,结果如表1所示。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作为化学教育类核心期刊,其所刊载的文章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核心期刊关于化学史方面的论文的数量是不少的。一些越有影响的核心期刊,其中关于化学史方面的论文报道越多,这足以看出化学史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出,化学史教育的论文所占的比例却不是很多,而且这些方面的论文,有的是以科学家为研究对象,比如《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王》,有的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某一部分为研究对象,比如《化学家和化学肥料的发展》,还有的是关于化学史的教学案例《“探究空气的成分”学案设计》,真正涉及到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模式的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关于化学史的教育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如何很好地将化学史教育融入到化学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出贡献,还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笔者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化学史教育的应用与研究,结合教学效果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五个方面论述了化学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影响,以期能为很好地将化学史融入到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借鉴。

2 化学史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化学史有助于人们理解科学形成的过程。洪德森强调,现代科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理解科学(learning about science)和做科学(doing science)。化学史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化学发展的动态画卷,每一个化学理论的形成,几乎都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探索过程。通过化学史来了解化学发展的过程,也符合现代国际科学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探究为中心”发展。波义耳的《怀疑的化学家》是一部经典的著作,指出我们要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有问题意识。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化学史教育教育工作,对于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与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状态。化学史教育中的一些奇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具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此,笔者在讲到苯环这一节课的时候,觉得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位比利时人凯库勒是如何发现苯环的?凯库勒在根特(比利时弗兰德区的一个自治市)时,有一次他在书房中打瞌睡,梦见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蜷曲,忽然,见一个抓住自己的尾巴,这幅图就给了他关于苯环的启发。当然,这种化学史教学的篇幅不宜过长,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2.2 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

观察包括对自然现象、科学实验、图表数据等的观察与分析思考,一切科学研究都从观察开始,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是化学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通过切身的体会,才能学好化学这门科学。 比如,笔者在讲到酸与碱的检验时,介绍了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故事。波义耳偶然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变成红色,于是他系统观察紫罗兰遇到其他酸会怎样;紫罗兰遇到碱会怎样;其它的花遇到酸或碱会怎样?这是偶然发现引起有意观察、系统实验的典型事例,由此才有了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使用。笔者意欲通过历史人物对化学现象认真观察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学习态度。

2.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思维倾向。“问题意识” 的积极意义在于它能从条件化、结构化、熟练化 和策略化 的角度认识知识,并形成方法。

在化学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很重要的,要努力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实际上,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许多都是科学家通过对已有的结论进行质疑,从而不断地探究,最终推动化学科学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就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而言,当时迈尔已经发现了“六元素表”,门捷列夫就想如何用合乎逻辑的方式将这些元素组织起来?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他经过苦苦的思考,用类似扑克牌的卡片进行分类,从而最终制出了元素周期表。

2.4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利用化学史,学习者可以沿着科学家的探索足迹,认识概念和原理的内容、特征和属性的进化过程,在达到与科学家思维和认识切合的时候,重构化学概念。

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以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做出解释和预测。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与活动,要求学生查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5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创造性思维有三个维度:一是思维的流畅性,二是思维的灵活性,三是思维的独到性。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以往化学家的探究过程来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所突破。笔者在讲“取代反应”时,讲述了这样一个化学科学发展史。1833年,在巴黎杜伊勒利宫的一次盛大舞会上,蜡烛冒烟呛走了宾客。皇帝的顾问被责成追查此事,顾问把这一研究课题发给了他的女婿杜马。杜马很快查明所冒的烟是氯化氢气体。为什么会放出氯化氢气体呢? 让学生大胆地作出种种设想、猜测,让他们无拘无束的去思考、去讨论、去争辩。然后告诉学生科学家的推测结果:“原来所用的蜡烛是经氯气漂白过的取得专利的新产品。在漂白过程中, 氯取代了石蜡中的氢。”在学生们的推测中,尽管有的不是很合乎情理,但开动脑筋是值得表扬与鼓励的,基于此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教学效果评价

本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后的教学效果评价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兴趣,从而体现该方法的核心理念―倡导主动、质疑、观察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后半学期一个学期的实施,学生们比以前更能主动参与化学课学习,能够共同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乐于交流与分享自己的学习成绩。特别是学生们课堂积极思维、勇于参与课堂学习过程的提问发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课后学生们能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勇于探索、敢于想象的精神,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见表2所示。

当然这一结果只是短期一个初步分析。要准确客观地反映其教学效果还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观察。但表2中数据的确说明,本教学方法的实施,由于学生在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学习效果还是得到了明显改善。

4 结论与展望

新课程教材中关于化学史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将化学史融入到化学教学中,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不同的维度有所提高。尽管一学期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地寻找多种教学策略,有效地将化学史融入到中学化学课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为提高我国人才素质、推动化学科学的进步作出贡献。

(通讯作者:罗延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Laurinda Leite. History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hecklist for analysing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science textbooks [J]. Science & Education, 2002, (11): 333-359.

[3] 顾备战.巧用化学史-实现选修教材有效整合的初探[J].化学教学,2011(2).

[4] 黄强.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及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院报,2011(5).

[5] 江玉安.化学教学不妨多一些历史意识[J].化学教学,2012 (3).

[6] 丁永霞.化学元素概念的演变启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