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第1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

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生力军。文章在阐述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特征及培育过程中存在不足,提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对策,以期对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能够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

中小企业;科技型;核心竞争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竞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增强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认知、评价和培养。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概述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主要进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中小规模企业,以及传统的中小企业实现改制后,由高校或科研单位以知识产权、技术入股,企业以厂房、资金、设备入股组成的股份合作型的“产学研”联合体。由于具有较强的高科技产品研发能力、灵活的经营机制及较好的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逐步成为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产品具有较高附加值,企业超常规发展。通常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都会拥有某些创新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开发的产品常常能在某些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甚至有的产品可以形成相对的技术垄断地位,因此,创新技术一旦其能够取得突破,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作为拥有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就会进入速度发展阶段。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处于新兴的快速增长行业,行业的整体发展必然带动企业个体的快速发展。二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高风险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固有特征。资料显示,美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率仅有15%~20%。风险与收益相伴而生,尽管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率不高,但如果能够成功,就将带来原始投资数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超额收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收益主要源于其产品的高附加值及可能形成技术垄断所带来的超额利润。三是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般而言,创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生命周期都较为短暂。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必须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如果技术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或者停滞不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就很有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危机。四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狭义上的人力资源是指能够被企业所用,对价值创造起到贡献作用的人员。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高级技术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们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并已成为反映企业竞争力、创造力的最为重要标志。五是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持续的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技术创新的源泉不是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而是知识资产。因此,全方位开展企业知识管理,充分开发并有效利用知识资产,不断增强企业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成为众多领先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心管理问题。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以其知识资源为基础,由其技术创新机制与学习型企业文化融合相互而成的,以核心技术、产业优势、自身品牌为主要表现的独特能力体系。

(一)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一是整合性。是指在创新机制和企业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对各种能力的整合。二是独特性。相比其他类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其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上具有专业性、独特性、难以模仿和复制等特点。三是战略性。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及科研能力具有战略性特征,这些战略性资源及能力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四是衍展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衍生和拓展至相关领域,使其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得到增强,有助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五是动态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可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环境的变化而悄然转变,其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对资源的转化能力及开拓市场创造需求的能力都随之发生改变,需要依靠其不断增强的学习能力来巩固和提高。

(二)核心竞争力培育存在的不足现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较为丰富,是我国最具知识经济雏形的组织形式。但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其核心竞争力培育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企业战略意识淡薄,战略意图不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由于既没有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也无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许多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等特点突出。二是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销售,忽视科技管理。较其他类型企业而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具有自身优势,但在管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么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要么没有很好的实施管理程序。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管理艺术不够,特别是在调动员工创业激情、不断激励员工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自身往往埋头于具体的研发工作。三是资源经营分散,易跌入多元化陷阱。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年来的发展实践显示,很多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战略发展方向丧失理性的判断,主营业务尚没有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导致企业资源过于分散,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实施多元化经营必须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脱离核心竞争力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极易丧失企业面临的市场机遇,陷入多元化陷阱。四是研发投入不足,制约企业成长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保持足够的研发投入,持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国际优秀企业都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水平,如西门子为11%、IBM为10%、美国AT&T公司更是高达13%。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有所加大,但占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却是呈下降趋势。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不足,影响了其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策

(一)规范运作,提高管理水平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制定战略规划,明确战略目标,坚持以市场和效益导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服务需求。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实际,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和工具,充分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良好管理实践,结合自身特点,合理构建企业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重点加强科研管理,规避多元化陷阱,加快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加大科研投入,增强科研开发能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避免对科研成果的急功近利心态,必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保持强的科技开发能力,企业发展占领技术制高点。一是要加强产品研发工作,尽快实现由仿制和引进向自主知识产权转变。二是要充分借助“外脑”,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共同开发新产品,借助高等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企业的技术研发目标。三是积极开展多方技术合作,或采取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得企业发展必需的核心技术。

(三)完善人力资源与团队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只有对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持续开发,促进企业员工在学习、提高和创造的循环中不断进步,才能使企业人力资源更好的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例如,对核心技术骨干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充分调动关键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和员工“同舟共济”,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四)建设学习型组织,加强核心能力修炼建立学习型组织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学习型组织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充分整合利用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从而提升企业的知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学习型组织是所有企业的发展目标,尤其对于处在多变且竞争激烈市场环境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应适应时展要求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过程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注意在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育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和开拓创新的能力,重视知识型员工并深入挖掘其价值,不断增加企业的知识含量,提高企业知识效能。

参考文献

[1]王卉,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5).

[2]刘建明,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探讨[J].时代金融,2014,(17).

第2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创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用人制度改革逐渐向科学化、市场化目标转变,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趋向多元化及近年来体育院校连续的大规模扩招,致使体育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阻碍体育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体育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指导思想,修正传统的培养方式,科学安排课程设置,积极引导体育院校自主创业教育,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努力形成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研究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基点,通过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重点探讨了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当前制约体育院校学生创业的因素,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为促进我国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1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

1.1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和特征

我们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体育院校在整合内外部资源过程中所形成的体育院校独有的、能够支撑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能力,此资源能力以体育特性为基础,能够服务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我国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

1.1.1 相对性

体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相对的。首先表现为核心竞争力具有时效性,若停步不前,则核心竞争力将丧失。其次,核心竞争力也是具有一定范围的,某一院校掌握某些核心技术、知识、能力、物质等,在体育院校内它具有核心优势,但在全国其他领域内就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它的核心优势是相对于本领域竞争对手而言的,并随着它的发展和竞争地域的扩大,其核心竞争力的相对水平也会逐渐改变。另外,某一院校在体育院校内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但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同样是它为地方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1.1.2 独特性

主要表现为某一学校经常领先其他学校而产生新的知识、技能、设备等能力,这种行为不是偶然的,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自觉不自觉的行为,且不断使这种行为得到发展,形成并保持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长久不衰。

1.1.3 鲜明性

第一种情况是全方位的领先竞争对手,这是最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但在通常情况下是做不到的。第二种情况是不追求每一个环节都优于竞争对手,但关键环节具有优势,同样可视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第三种情况是在所有竞争对手中,每个环节都不优于竞争对手,但综合效益却明显优于竞争对手,也表明它具有核心竞争力。

1.2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和功能

高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体育院校同样如此。专家访谈表明,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应与之相适应,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同样表现为四个方面:人才生产能力、学术生产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力。

1.2.1 人才生产能力

体育院校的人才生产能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培养参与全运会及奥运会等大型赛事运动员的能力;培养全运会及以上大型运动会裁判员执法人才的能力;培养全国大型运动会组织管理、策划营销人才的能力;培养省市及以上运动队的执教人才的能力;培养全运会及以上大型运动会科研攻关人才的能力;培养竞技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研发能力人才。

1.2.2 学术生产能力

本文中体育院校的学术生产能力主要是:自身学科的竞争力、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学科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本学科及跨学科领军人物和学科团队在同行中的地位、学校整体学科设置情况、省市及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量、学科与竞技体育对接程度、各学科掌握核心技术情况等。实验室建设水平主要表现在学校拥有省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各学科是否具备实验关键设备,为竞技体育服务的实验项目数量等。学术交流能力主要表现为主办、承办、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情况,学校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情况和完成或承担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情况等。

1.2.3 服务社会能力

体育院校的服务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在整合人才生产能力和学术生产能力基础上,实际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和科技服务的数量和效果。

1.2.4 院校文化力

体育院校的文化力主要是指体育院校特有的校园体育精神和校园体育文化传承。校园体育精神主要表现在历任校长对竞技体育支持程度,学校师生对竞技体育的认同程度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政策支撑等;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主要体现校园文化方面,如校训、校歌中是否含有为竞技体育服务的内容,本校培养的名师、名运动员、名教练、名裁判等图文声讯资料,校内是否拥有体育特色建筑、雕塑、明星墙、名人警句等。

1.3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与培育机制

核心竞争力是由技能、知识、组织构成,主要分为3个阶段。

1.3.1 开发、获取核心专长阶段

首先,明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区分体育院校和普通院校培养方式之间的竞争,开发具有体育院校特色的综合人力资源和支撑发展的财力资源,培育体育院校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技能。其次,确定体育院校的发展价值目标,围绕价值目标,采用差异化发展战略,开展创业教育核心专长活动,在实践中采取多措施逐步优化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重视开发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力资源,从而使体育院校获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3.2 竞争要素的整合阶段

根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自身需求和条件,围绕体育院校核心价值,将分散的不同竞争力要素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整体的竞争能力,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使特殊技能、人力资本、财力物力资源等与体育院校相应的空间和环境有机结合和融合,增强和培育具有体育院校特点的核心竞争能力。

1.3.3 核心竞争力的更新阶段

核心竞争力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主要是指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辅助要素及其结构顺序是不同的,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及时更新和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功效,培育和提升不同层级的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发展,使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呈现动态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院校核心价值。

1.4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明确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这是识别及评价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理清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找到科学合理的测评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1.5 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提升体育院校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体育院校的制度创新要符合完备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创新的效能能够体现动态性,制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制度创新,不断革新和完善体育院校的层次,建立一套明确、责任具体、高效率的制度体系,才能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制度体系,进而提升体育院校整体水平,形成体育院校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二,提升体育院校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就是实现创新所达成的全部管理理念与管理行为,包括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管理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体育院校独特而高效的管理体系的形成。

2 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成为创业优势的因素

2.1 创业理念

体育院校作为培养我国体育事业创新及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在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学生在自主创业上拥有较好的优势。体育院校如何运用自身核心优势,促使学生形成创业理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何为创业理念?创业理念是浓缩和提升了创业者对创业历程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是创业者的创业思维、创业观念、创业追求的境界。成功人士的创业理念表述为:“幸福是创业的唯一理由”“不到长城非好汉,再难都得干一干;不到黄河心不死,追求成功步不止”等。从创业理念看出,拥有积极阳光的创业心态,才会有较好的创业理念,将积极阳光的心态引入大学生创业理念建设,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创业理念。体育院校有着“挑战自我”“突破极限”“勇敢顽强”等强烈的体育精神文化传承,这些精神文化是学生创业理念形成的沃土,而现实中体育院校的核心精神文化却没有有意识地去推动学生创业理念的建立(见表1)。

表1 创业理念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理念的角度,专家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在于学生对体育产业的创业观念是否明晰,是否有系统的体育领域创业思想及思维,是否能够将体育精神文化融入到创业理念之中。

2.2 创业教育

体育院校要树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根据体育院校特色,确立与体育相关的专业创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与体育院校学生的创业相结合,从素质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视角出发,结合体育名人创业的成功案例,将体育创业教育纳入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使体育创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自主创业氛围,查找制约体育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将体育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学生的创业优势,构建适合体育院校学生实际特点的多维创业教育体系(见表2)。

表2 创业教育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教育的角度,专家认为,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为:体育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以及创业基金的提供。

2.3 创业途径

根据体育院校学生创业时间,可分为在校创业、休学创业、毕业即创业、毕业后创业、深造再创业;根据创业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等;根据创业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独立创业、附属创业、公司内部员工创业;根据创业起点的不同,可分为建立新企业和再创业等;根据创业投入资源的不同,可分为人力资源转移型、技术转移型与直接投资型等;根据企业制度创新层次,可分为基于产品层次的创业、基于市场层次的创业、基于组织管理层次的创业等(见表3)。

表3 创业途径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专家认为,从创业途径的角度分析,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体育院校核心竞争优势开拓新体育市场的能力、体育院校核心竞争优势生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

2.4 创业环境

体育院校的创业环境发展是影响学生创业的外部条件,是学校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体育院校的创业环境主要是指在体育产业内的校内外环境,因此,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必须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创业教育环境,广泛开展创业教育宣传活动,定期组织体育专业内创业的报告座谈,利用节假日参观访问体育公司,与体育创业成功人士交流经验,形成良好的创业态势,使体育院校学生自主接受创业实践(见表4)。

表4 创业环境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表4(续)

大学生创业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123 8.195 1.158 7

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 123 6.115 1.692 3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从创业环境的角度,专家认为,阻碍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因素为:社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创业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不畅;大学生创业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2.5 创业资源

体育院校学生创业资源是学生创业前拥有的各种资本的总和,包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创业的初始资源包括行业经验、受教育程度、创业经历、社会网络和专业网络五个方面(见表5)。体育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拥有体育院校学生特征的认可感和自信心,其拥有的初始资源较一般创业者来说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体育院校学生缺乏创业经验以及社会和专业网络联系,因此,如何获取创业资源,如何有效为学生聚拢创业资源对学生形成创业优势,对促进学生创业有着重要意义。

表5 创业资源对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从创业资源的角度,专家认为,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体育院校创业基地中创业资源的质量和学校政府等支持性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程度。

3 结束语

体育创业人才培养既是体育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现阶段对体育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少,尚没有形成一致的关于体育创业人才的概念及理论体系。针对这一现状,笔者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和专家咨询,向14所体育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并以此为根据,分析制约核心竞争力成为创业优势的因素。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独特性、鲜明性的特征,其培育与提升要经技能、知识、组织三者合为一体的复杂体系,具有人才生产能力、学术生产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和文化力功能,构成了人才生产能力评价、学术生产能力评价、服务社会能力评价、文化力评价。

(2)在创业理念方面,体育创业观念明晰、体育精神文化融入创业理念的意识是制约体育院校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在创业教育方面,体育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环境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

(4)在创业途径方面,开拓新体育市场的能力、生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阻碍因素。

(5)在创业环境方面,社会创业氛围、学生创业积极性、创业资金缺乏是制约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主要因素。

(6)在创业资源方面,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创业优势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体育院校创业基地中创业资源的质量和学校政府等支持性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程度。

参考文献

[1] 谢晓艳.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与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65-67.

[2] 邓万金.体育院校学生自主创业及创业教育模式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4):112-115.

[3] 张帆.大学生创业资源获取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4] 陶利,王君,苏欣荣.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之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4):94-96.

[5] 张立平.大学生创业基本能力形成与创业环境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6] 孙,解长福.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人才与教育,2011(12):131-133.

[7] 赵观石.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6.

[8] 姚圣梅.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的释义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2):155.

[9] 朱小平,刘杰.体育院校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35):194-195.

[10] 汪腾,李红琴.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途径[J].消费导刊,2007(11):163.

[11] 吴佳.浙江省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第3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内部挖潜 信息化 分阶段推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57-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1990年由管理科学家G・哈默尔和C・K・普拉德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中提出的,该理论一经提出,就迅速在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的研究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持续竞争的源泉和基础。企业的发展应该由企业自身所拥有的不同于其他企业特有的资源来决定,企业利用并合理整合这些资源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实现并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是整体资源,是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独特性。独特性是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同类型企业中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竞争者可以与该企业已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竞争优势上进行比较。该独特性是在企业长期发展中对于特定的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不断地延续和积累而形成的,因此不会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竞争对手也很难完全了解和复制。

2.价值性。创造独特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特征体现在:首先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核心地位,并能明显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其次能满足并实现顾客特别关注的价值,它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应是关键性的。最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原因,可以通过凭借它在竞争中获得相对优势。因此,它无论对企业还是顾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3.延展性。延展性是指企业能从核心竞争力中不断延伸出新的系列。满足客户现在和未来的需求,最终服务于客户,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性保证。

4.动态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一劳永逸的固定形式,当竞争对手通过不断地研究、学习和创新,逐步缩小并甚至超越时,原有的核心竞争力逐渐一般化,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新核心能力作为竞争的新方法。因此,核心竞争力是在不断变化和调整的。

5.整合性。它是将企业内部不同的资源不断进行优化,最终整合的过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关键步骤。

二、我国现阶段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建筑行业现阶段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无论是建筑行业的客户数量,还是建筑企业的数量都非常多,但建筑企业的规模、水平却是良莠不齐。由于建筑企业大多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整合、分离而来,因此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市场逐渐开放,机会在增多的同时,挑战也更加严峻。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我国建筑企业大致有以下几点:

1.我国建筑企业大都重生产、重产值,但在研究、开发、创新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方面非常欠缺,同类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基本一致,主要优势集中在量变的范畴内,没有形成企业自己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国外建筑企业一般都具备自己的核心技术或方法、方案,其他竞争对手很难轻易地效仿,各个公司之间也有其各自的优势,特点鲜明。

2.由于建筑企业各项目相对分散,企业对项目的管理相对松散,企业成本难以控制,运转效率不高,很难创造超额利润。

3.“保质保量”在国外属于行业自律范畴。但在我国仍然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主要砝码,其次通过压低价格来争取客户的方式依然普遍。客户需求的价值没有得到优质体现。

4.资源浪费严重,各项目之间没有形成资源整合与共享。

总之,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是企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之一,怎样通过内部挖潜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应是建筑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三、信息化对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将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企业各部门资源等,凭借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桥梁对资源进行汇集、整理和优化,整合成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及“流”处理平台。使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员流等被科学有效的管理,从内部入手,提高企业协调、沟通、组织等的效率,使企业高效运行。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来看,信息化将对建筑企业在技术、管理、整合能力上产生重要影响。

1.信息化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形成技术核心力。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已经成了建筑企业的代名词,但随着业主要求的不断提高,施工难度也随之不断加大,粗矿生产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精细施工、精细生产已成为建筑产品新的要求,因此对建筑企业原有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如北京首都机场A380飞机维修库钢屋架整体提升、钢屋架跨度约360米,进深约114米,提升高度近40米,要求一次提升到位并将误差控制到合理范围内。若提升中不同步力过大就可能造成整体提升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该施工单位通过计算机建模和模拟技术经过精确计算,以及不断验证确定施工方案,并在现场通过安装压力传感器、同步控制器等设备,将数据信号通过网络传回现场办公室,同时利用现场视频设备,在保证现场安全的同时,对提升过程实时监控,及时调整,最终顺利完成。针对项目部分散、沟通不畅的特点,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平台,利用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网络电话会议等信息化手段、企业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项目遇到的技术难题,并通过企业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处理,形成解决方案。通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

2.信息化加强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产品本身的特点决定,除了本单位以外,所涉及的外部单位多,涉及人员多,往来文件多。因此所需要的信息量大,变化快,延续时间长,企业若针对每个相关节点都分配人手,显然产生了很大的成本,且效率难以控制。据此,若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来自中南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显示,通过远程指挥和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项目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物资管理的实时监控,提高了施工进度计划目标达成率,同比增长10%~15%;加大了质量、安全管理及文明施工的管控力度,主体结构质量管理问题同比下降15%~20%,安全管理问题同比下降30%,文明施工问题同比下降40%;有效控制了项目物资、材料、工具等的浪费和遗失,损失同比下降近20%。据该报告2007年数据统计,由于视频电话会议系统的使用,节约公司管理人员往来项目参加会议的差旅费用和人力成本,每年超过300万元,间接影响效益在500万元以上。由此可见,信息化将一个个分散的管理问题连接起来,提高了交流的速度、质量,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本身生产力的发展。统一规范的管理,大量业务数据的集成,减少劳动成本。这恰是管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3.信息化实现企业资源整合,构建核心竞争力。整合在核心竞争力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它不仅汇集了企业所有的资源,而且还汇集了企业的优势,能够将项目和企业总部分层连接成有机的整体,并形成“1+1=3”的超额利益,将企业各部分的竞争优势放大化,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实施

1.平台搭建。网络是信息流的重要载体与传递通道,根据建筑企业自身特点,主要分为同一企业平台下两个分系统,即企业总部管理系统与项目管理系统。目前建筑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企业总部的局域网平台已搭建完毕,并且OA系统的部分模块正在运行中,如财务、人事等,但基本属于独立运行状态;项目由于其短时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网络平台需要临时搭建。根据这些特点,应形成企业总部整体联接,项目部在同一接口下,实行模块化快速搭建的标准数据平台。

2.实施顺序。信息系统的建设投资比较大,涉及部门多,范围广,若一次性到位会占用大量资金,所以应按一定步骤逐步实施。一般应由内部到外部,由上层到下层,先试点某一项目再带动其他项目,分阶段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保障措施。(1)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形成统一的思想。从领导到员工都应该了解信息化将给企业带来的变化,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认识的不统一也是信息化改造半路夭折的主要原因之一。(2)我国虽然还没有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化,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标准,统一各类型编码、形成标准流程等工作必须落实,这是信息化能否顺利应用的根本基础。(3)体制改革与流程再造同时进行,这是信息化建设中的挑战,原有的管理体制与标准的信息化流程之间必定存在差别甚至矛盾,但如果两者互相脱离,就形成“空架子”,信息化的建设就成了形式主义。(4)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队伍建设。一般企业都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从以往的经验看,信息系统都是外包型,有专门的公司负责管理。但从服务质量和及时性方面看,企业能拥有自己的信息化管理人员将会使企业信息化道路走得更顺畅。

参考文献:

1.荆德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2005

2.燕平,邱岩.信息化管理是建筑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来自中南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报告.2007

3.张立梅,刘晓泉,潘天华.首都机场A380机库钢结构工程安装测量控制技术.建筑技术,2008

第4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员工的习惯与管理者的管理规范所体现出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或价值观体系。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引导正确价值取向、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约束自身思想行为、与社会大众文化相辅相成、营造和谐氛围,保障各项活动顺利实施。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长期性、指导性、独特性与变化性。长期性是指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指导性是指企业文化能够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和员工的生产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员工规范自身行为;独特性是指每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代表着这家企业独特的精神内涵,不可替代和模仿;变化性则指企业文化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而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企业文化会不断调整自己内容和结构,满足企业发展的新需求。

2.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创新原则。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在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着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及时更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办法,通过文化创新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第二,素质培养原则。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进程,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就应当通过多种培训与竞争方式切实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在全企业范围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领导者关键性作用与员工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既离不开领导者的科学决策,也离不开员工的忠实执行,这就要求领导者应发挥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动员工共同推动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建设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众多措施中,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导向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两方面。一方面,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指明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指导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建立科学先进的企业生产模式,保持企业全体员工思想的高度统一与生产工作的相互协调。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够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还能有效摒除传统传统的落后文化,帮助企业进行及时地更新换代,从而有效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强化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企业保持持久动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根本利益切实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增强员工队伍的团体凝聚力。通过帮助员工树立正确三观,帮助员工塑造健康完满的人格,从整体上提高整个企业的素质形象。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的实例告诉我们,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能够对员工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知名度,强化职工的自豪感,从而不断把本企业文化建设进程推向新的高度。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措施

1.及时转变观念,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良好的企业决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及时转变观念,着力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以切实加大文化决策的效率。毫不夸张地说,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通过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有利于企业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行业发展中以一种敏锐的角度对本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当前市场发展现状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将本企业的专长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发展需求相结合,以寻求企业文化发展的最佳方向与内容。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只有不但地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为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指导,才能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发展方向与发展趋势。

2.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不用赘述,而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学习借鉴。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层和管理者应带加快本企业学习借鉴的进程,既要多派遣员工出外实地考察学习研究,也要主动吸收和引起相应的创新性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通过将科学正确的理论知识与自身实际特点与优势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切实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创新型发展战略。

3.完善员工队伍

团队合作是优秀企业文化形成的必要基础,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加强企业员工内部的互动交流,加强企业与外部的头痛联合,并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完善企业员工队伍,提高员工的工作,要求管理者既要把团队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不断适应国际繁杂多变的竞争要求上,还要员工队伍在新的创兴性工作流程和运行机制的指导下,着力提升人员与人员之间的联动能力,从而打造出一支蕴含巨大精神力量、切实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发展的高效性人才队伍。

4.塑造企业风格,树立品牌形象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风格是其固有的精神特征,标识了与其他企业的根本性差异。企业风格与企业文化一脉相承,而企业文化又能帮助企业迅速树立起本企业的品牌文化形象。企业品牌是在企业文化高度凝练发展下的产物,是企业软实力的主要体现。企业只有企业在文化建设活动中着力打造自身独有的风格文化,树立品牌形象,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散播品牌价值,从而不断开拓消费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品牌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在于,它能够为企业产品增添附加值,从而直接在物质层面切实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在市场中不断做大做强,做出自己应有的突出贡献。

四、结语

第5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

中建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调结构,属第一。成功否,看比例。往哪调,要明示。做房建,要坚持。大基础,铁公机:下猛药,狠突击。搞核电,有历史:上规模,是共识。盖厂房,采煤气。先国内,后国际。如何调,没分歧:投资拉,形势返。融投资,才开始;促转型,增效益:要慎重,要积极。方向明,房与基;地域明,京津冀;模式新,PPP,新平台,刚建立;钱不多,人不齐;需呵护,需支持。

总承包,占其次。交钥匙,新模式i如何管,要构思;多培训,多学习;边摸索,边尝试。最短板,是设计;专业多,难控制:管分包,也不济。老模式,靠甲指;新模式,靠自己:现在抓,来得及。订制度,建体系;组团队,考实绩;配资源,建机制。标准化,讲统一;信息化,促管理;现金流,保赢利。

打造建筑业升级版

文 李保田

天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坚持发展,主动作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建筑企业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转型发展,走向海外。面对当前经济新常态,我们依然要坚持实施多元化这一发展战略,确保长远发展。经济新常态给中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良好条件。一些国家出台了中长期经济刺激计划,普遍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带动了铁路、公路、港口码头、资源开发、物流储运、加工贸易区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

深化改革,全面提升

文 钟晓晖

广东省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从建筑业角度来说,新常态下,最显著的表现是政府基建投资逐步收缩,市场竞争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结构将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受到冲击,从而进行调整,形成与市场要求相适应的新的行业结构。简单地说,也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与行业的重新洗牌。面对如此的发展趋势,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改善缺陷与不足,稳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寻求优胜之路。

任何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胜,最重要的仍是核心竞争力的比拼。练好内功是每一个希望在经济新常态下开拓发展新篇章的建筑企业的必修课。这里所说的练好内功并非简单的提升经营、强化管理、创新科技,而是企业发展全方位的提升。

走好质量兴业之路

文 周建林

江苏建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工作思路,是当前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第6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战略;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江勇(1956-),男,福建建阳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研究员。(福建?永安?366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11-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明确了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支持。

由于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投入,高职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从2004年底的872所上升到了2011年的1246所,增长了42.9%。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壮大和高考生源数量的逐渐下降,高职院校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自身发展战略研究,探索遵循市场规律的办学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综述

战略管理理论的提出至今不过五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其文献资料浩如烟海、百家争鸣,各种观点交叉纵横、经纬难分。[2]从20世纪60年代的战略规划理论、70年代的环境适应理论、80年代的产业组织理论,直至90年代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方兴未艾。

核心竞争力是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其标志性文献是1990年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3]

可以说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本质是:企业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够更显著地实现顾客看重价值需要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动态能力。核心竞争力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技术能力或管理能力或者二者的有机组合。[4]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战略研究评述

我国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总体认识还比较模糊。虽然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探讨才刚刚起步,但是已经形成了包括能力观、资源观、知识观、文化观、品牌观为核心的的五种定义。对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也形成了五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三层次观、四要素观、五要素观、六力构成观、八要素观。

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有多种定义和观点是一种必然现象,这些定义从内容上分析,基本上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普通本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简单嫁接,同时对其构成甚至认为有七八种之多,可见对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认识还很浅显。学者在追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本质时力图囊括所有要素,但之所以为核心竞争力就不是一个群的概念,必然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到80年代初,高职教育大起大落,模式不一;第二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征为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的是本科压缩型的培养模式;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末至今,国家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支持,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逐步确立。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侯长林(2010)提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品德培养力、知识培养力和技能培养力构成的人才培养力。[5]但必须认识到这种人才培养力是由人才培养方案规制的。高职院校通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中职教育不同的培养模式,综合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专业设置与建设、校园文化等特色。

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体现。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直接的结果就是形成高就业率。高就业率就会对学生形成吸引力,从而实现高报考率和报到率。所以发现人才培养方案是连接高职院校供给(潜在学生)和需求(用人单位)的桥梁,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是打造高职院校品牌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必然是制订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分析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拓展空间的适用性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且高技能培养应当是动态的——技能培养的内容和要求应适应行业技术的发展迅速。

高职院校应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来反映和实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技术要求,设计、培养高职生。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不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而是要求其专业教学团队解析出学科理论知识与工作能力、高新技术之间的勾稽关系,建立理论知识、工作能力、高新技术间的接口,通过理论、实践课程建设打通理论知识与高新技术间的壁垒,形成管用、够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近年来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但仍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应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必须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学制时间的要求;二是必须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限制;三是必须适应用人单位对学生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四是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力;五是必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岗位提升奠定基础。

第7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企业面临着怎样的“岩石”

如果说过去的20年,中国的企业处在找到一个山洞就可以成为菩萨享受进贡的时代,那么今天,企业发展面临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这块时代之石表现出了新特征。

1、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创新驱动成为新引擎

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危机后的修复阶段和发展方式的转换阶段,呈现温和且不均衡复苏趋势。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不断吸引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印尼、菲律宾、越南等新一代新兴市场国家凭借廉价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加速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传统产业形成竞争替代,这种双重挤压在未来将成为常态。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将孕育和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制度、技术、管理模式在内的创新驱动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2、国内形势提出新要求――转型升级成为主旋律

中国经济已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3D打印、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等不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将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消费升级换挡,消费结构由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品的次序不断升级。国家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进一步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面对一系列国内环境的新变化,过去外延式、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将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主旋律。

3、企业面临新挑战――提质增效成为总基调

当前的市场环境越发宽松,国家出台的《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鼓励各类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一方面,降低了准入门槛,给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了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环境。只有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挖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完善质量服务体系,着力塑造服务业自主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要凿的洞有哪些

正如前文所述,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是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究竟要凿哪些洞,从哪些方面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至少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1、决策组织竞争力

企业的决策组织能力,是引领企业发展方向的指挥棒,是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做出企业重大问题决策能力。同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最终需要通过企业组织来实施,只有明确了各项事务工作,且事事有人做,才能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2、企业文化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要求形成的,被全体企业成员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是凝聚企业团队的精神和信念。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更好的鼓舞企业人员的工作热情、工作干劲,为知识、智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提供源泉,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竞争力。

3、品牌质量竞争力

企业品牌质量竞争力是企业对自身经营理念、文化、价值的综合评价,代表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客户认识、了解企业的第一载体。良好的企业品牌,能够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示范效应,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渠道平台竞争力

企业的渠道平台能力是企业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资源、平台、路径的能力,是企业对内整合资源、对外输出产品服务的能力,企业只有拥有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渠道,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优势,抢占市场先机,获得最大效益。

5、自主创新竞争力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在拥有核心技术基础上,实现的对产品服务、生产方式、价值理念等的创新,是企业获得有别于其他企业发展特色的不二法宝。只有企业拥有创新能力,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源泉,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长久的持续的发展利益。

三、企业如何“凿洞”才能当“菩萨”

1、树立坚韧明确的企业信念

企业要通过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形成强烈的执行意识、通畅的执行渠道、有效的执行手段和一流的执行能力。面对当前经济社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企业信念建设,着力培养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的信念意志。管理学中有个经典管理理论叫“不值得定律”,说的就是如果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理念不认可,认识不到自身为企业服务的价值所在,就会对工作敷衍应付。因此,必须提高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让其感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从而在坚定的信念下激发热情、增强责任心和成就感,真正达到“知行合一”,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2、建立简洁高效的管理制度

一个简洁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规范运行的前提。微软有个业内知名的管理制度,就是“不到必须绝不开会”,从而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必须优化组织结构、精简制度流程,在处理事情时把握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制定制度要规范、操作要简便、执行要严格、考核要到位。

3、形成规范有序的工作流程

规范的企业工作流程可以让每个岗位人员明白自身的工作程序,从而在整个企业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作环节。只有每个员工都能按照岗位流程开展工作,才能保证业务流程的实施;同样,只有业务流程的顺利实施,才能保证战略流程的顺利实施。通过贯彻一套标准化、结构化的流程来控制和改变执行者的行为,并使其逐渐变成一种条件反射或者是潜意识,形成大家共有的习惯、认同的模式及一致的价值观。

4、打造素质优良的企业团队

企业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执行团队。目标要靠人来完成,企业发展依赖市场更依赖人才,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是决定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推动现代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积极提升企业人才的专业性、针对性、准确性,提高服务效率,才能进一步推进企业发展。只有打造一支优良的企业人才队伍,才能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第8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 办学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09-02

一、创业型大学产生的背景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实施各种就业政策。我国政府也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支持自主创业,完善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的发展阶段,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大学生就业难等方面。

创业型大学是与传统象牙塔式大学相对应的全新办学模式,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强调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学不仅要创造知识、转让技术,而且要直接参与、服务于创业活动。因此,高校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建立创业型大学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战略选择。

20世纪后期,以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为典型代表的一些欧美国家大学积极为当地经济服务,它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这引发了大学社会职能又一次新的重大变革。1998年,美国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在其专著《建立创业型大学》中,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核心概念,即所谓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通过对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和芬兰等国家5所大学的研究,探讨大学内部创业型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大学转型的途径等问题。他在2004年的著作《大学的持续变革:后续的案例研究与理论》中大量扩充了早期的分析,通过对14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创业型大学的个案研究,再次澄清了早期提出的大学转型方式,进一步提出创业型大学获得不断变革新局面的动力机制。

二、建立创业型大学的意义

创业型大学的崛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现象。它的创建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其建立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创业型大学在社会发展中将更多地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由此可确保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所在,以及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以此提升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创业型大学办学如果坚持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办学方向,将可实现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赢。

第二,创业型大学将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国家建立新型的关系,它不是一所象牙塔式大学,而要与其他组织机构彼此相关、相互依存,甚至是相辅相成。

第三,创业型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更注意社会实际问题,更直接地参与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活动。也就是说,大学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更具有挑战性,当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它的整个管理策略就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三、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

创业型大学是一种集成的全新的大学创办模式,它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给大学传统的职能赋予了新的特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它更大地发挥了大学引导和大学参与的先锋作用,其特征呈现传统与创新共存现象。

(一)教学性:以创新创业为中心

教学性是创业型大学最基础的特征。不管是哪一类的大学,教学的职能是必不可少的。在创业型大学的教学中,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还是来自学校的教学,但它的教学不再是孤立的、理论的、单一的教学,而是与大学里的研究、服务、生产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创业型大学在教育理念上应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创新创业为中心转变,在课程设置上应由知识和技能封闭分割传授向注意整体性与职业性转变。

(二)研究性:以创新创业为重点

创业型大学也应该是研究型大学,因为创业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源自学校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是创业型大学开展创业活动的武器。创业型大学需要拥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和领先的研究成果,尤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让以及与高技术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势。研究成果将为学生、学术界、政府、合作伙伴提供卓越的学习机会、研究机会和商业机会,从而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

(三)服务性:以创新创业为社会指向

美国高等教育首创把“社会服务”视为大学的第三项功能,这是高校的传统特征。但创业型大学的这种“社会服务”已改造和提升了大学第三功能的形式与内容,也改造了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精神面貌。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活动不再被认为是个别大学的个别行为,而是国家经济和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化性:以创新创业为文化指向

创业教育并不是只为追求财富,追求财富只是创业型大学的手段。创业型大学需要在学生中培育一种创业文化,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念,掌握创业技能,确立正确的创业品德,拥有市场生存能力。最终,创业文化应成为创业型大学生存的根。

四、建立创业型大学的策略

(一)建立创业生态系统

创业型大学的性质决定着创业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依赖于学校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的紧密合作。要建立创业型大学,学校应建立创业联盟,合作创建校内的创业园区、校内工厂,也可以创建其他的经济实体,保证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平台开展顺利实施。

1.高校应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造血功能。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停止毕业“包分配”、将人才推向市场,高校进入了竞争时代。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战略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已从原来的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人才流通成为常态后,国外高校对我国优秀生源频频抛出橄榄枝,这使得我国高校的竞争面临更加激烈和复杂的局面。高校要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应重新思考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办学质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

第9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事后评价转为为企业实现展露目标服务

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方法主要功能是为企业的事后管理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企业短期行为。这种评价方法脱离了企业正在进行的作业活动,不能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其评价的是分部门的业绩,易产生局部行为,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定,导致企业难以实现全局目标。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要求绝不是这样,而是更加高效的评价指标,它应该是促进企业长期战略目标转换成具体的战术目标的,并且有利于具体的执行[1]。将公司已制定好的目标作为业绩评价的出发点和管理的起点,运用指标体系将战略目标巧妙地转换成阶段性的战术目标,然后将这些注意分层转化成具体的评价指标内容,使公司内人员和部门各司其职。总而言之,将宏观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散成具体的、可实施的、阶段性的,并且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小目标,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深入的融入进战略管理的血液中,这样就将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

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财务指标进行评价,但是财务指标评价不能有效的对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的评价,这就意味着企业经营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因此,需要对战略经营业绩建立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价,但是在实际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偏向于企业内部因素,从而严重忽略了对企业外部因素的评价。现如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许多先进的理念、体制、技术都不断涌入我国[2]。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日益激烈,企业国内同行、西方跨国企业等多项竞争的影响。在没有对国外企业、环境以及我国企业等进行全面的正确的评价时,企业很难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危机或机遇。这就意味着业绩的评价不但要将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同时也要时刻注意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和要求。在生产时,一定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及市场的需求,从而做到全面而系统的评价。财务指标因为本身的数据太依赖于会计报表而导致其本身的滞后性,非财务指标则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或者是员工的角度等的有关指标。这些细小的指标基本可以放映出整个企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对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

三、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创新业绩的评价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不断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给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创新的领域中,技术的创新最为重要,在国内的竞争中,最为主要的竞争就是经济竞争;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资本相对过剩,并且人才的流动也更加频繁[3]。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保持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地位,必须将创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力当中,才能不断的扩大生产的范围、提高企业的整体利益。西方发达国家一直都是在竞争原材料,目前的竞争方向已经转变为争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重要的标志。

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指的是企业自身具有的一种不易被其他的对手学习或者模仿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各种能力方面,具体包括:开发和研究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实现生产力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业绩及稳定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竞争力与创新的能力是一对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目前的竞争优势来看,创新有利于不断的开拓企业的市场领域,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评价机制中加入知识与资本要素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一定要将知识与智力资本纳入其中,这样才能体现无形资产在业绩方面的作用。众所周知,农业经济是以资源为基本资源的经济类型,而工业经济是以资本资源为基本资源的经济类型,相应的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与智力资源为基本资源的经济类型。一旦缺少对知识与智力资本的评价指标,就是整个体系的一大漏洞。传统会计注重对财务的衡量,一般可以将有形资产准确的描述出来,在目前知识与智力等无形资产的确认、剂量、报告等方面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无形资产对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获得经营状况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津销售分公司中,账面资产的价值与公司的市值之间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其公司的股价都高于传统的产业,这就是知识与智力资本作用的结果[4]。综上所述,将资产纳入会计报表,并成为财务衡量的内容,需要一段时间的试用,及实践,但是,将其纳入企业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已经成为必备的财务管理方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