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

创新的实际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的实际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的实际意义

第1篇: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单片机;创新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教学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型应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还要强化全面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是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专业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实现等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掌握单片机引脚功能和和接口电路,掌握通用单片机控制电路的设计和应用,学习单片机控制的基本技能。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达到一定的分析、解决本专业中涉及到的计算机控制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并能够根据客户需求通过自学相关器件专业技术手册开发简单控制类程序与设备。

《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理论性强,涉及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技能的掌握,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困难。鉴于此,笔者结合近几年《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采用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课程改革创新来进一步推动本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教与学。通过把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技术核心的项目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后引入到教学课堂,在授课过程中开展项目设计开发、项目实践,并有效结合原本教学实践当中的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建立

产学研一体化是指院校通过利用所授专业知识开展项目研究、技术改进、科学创新,并进一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开发实际产品的能力,最终将研发项目量产为具有一定市场价值的实际产品。是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充分利用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全面掌握,并能有效推动教学成果进行转化。

根据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具体需求,院校相关系部认真修订人才培训方案,确定授课计划。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贴近企事业实际需求,细化专业方向,深耕专业课程。根据学科、专业,各院系建立创新实验室,衔接产学研。并借此得以衔接教学与科研生产。通过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全面提升教师授课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视野与实际动手能力。通过选取有一定实际意义的项目产品导入创新实验室内进行项目产品孵化,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完成,无论是技改项目还是新市场需求产品,无论是全部项目技术(下转封三)(上接第176页)实现还是部分攻关技术实现尽量都放在创新实验室内进行完成。此举有效带动教师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幅提高,并籍此有效储备一批优秀的科研生产技术人才。通过校办企业产业化或者通过校企合作将科研产品产业化,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大力提高学院科研生产能力,有效回馈项目参与人。

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通过院校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成为掌握一技之长,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基于这样的目的,在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们改革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将与学生有效快速掌握本门课程应用技能有关的内容放大来讲,将关联性不紧密,理论性较深部分内容缩小来讲,将项目基础实践部分能用到的技术先讲,将项目实践深入开发将要使用的技术知识通过前期评估教学效果后再决定是否展开讲。这样达到了循序渐进式的讲解目的,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并易于付诸实践反馈。对于基础扎实,并愿意深入研究的具有创新科研潜力的学生可以继续通过实践创新环节不停的补充新知识来完善知识结构。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当中来,全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培养学生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习、实践,再通过教师指导帮助,我们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我们的教师通过科研项目的带动,在项目中教学,在教学中完成项目,不断帮助提高学生,扶上马送一程,最终达到让学生成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目的。

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单片机控制技术》教学实践

传统《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是以其结构为主线,首先讲硬件结构,其次讲指令和软件编程,接着对单片机系统的扩展和各种器件的应用进行介绍,最后再讲单片机系统开发实例,按此种教学结构,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和难以理解。此外,在传统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长期以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分开进行。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方式,无法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没能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宗旨。加之单片机课程本身所固有的抽象性和传统教学偏重理论讲授等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对单片机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以至于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单片机控制技术》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机电一体化”高素质复合技能型人才所需全部自动控制类知识结构的载体,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一般均以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注重课程本身的体系结构和前后的逻辑联系,但却忽略了“可学性”,致使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也很辛苦,教学效果也不太好。

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在项目中教学,在教学中完成项目”。通过对企事业单位调研并对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后获取一些技改项目和研发项目,将其导入到创新实验室开展课上课下的教学做工作。通过创新实验室中的项目建设与课堂教学进行穿插讲解,实现项目完成与课程学习相结合。项目实现与课程知识掌握并行,同时完成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中采取以应用为主线,把单片机技术按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教学做”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同时,运用项目进行教学设计,采用项目化结构。将项目经过需求分析后设定的开发任务进行分解,对分解的任务设置详细的研发步骤,围绕开发步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展本门课程的讲解,并适时前后穿插讲解,期间不断通过仿真软件及实验板、面包板、实际电路板等进行实验设计。

围绕从创新实验室导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的实现,课程知识点的讲解就要以项目为中心,项目的实现需要什么技术,我们就开始介绍什么技术。实践教学中,采取先从单片机器件本身物理特性及相关参数值进行具体实现功能分析;接下来,简要讲解单片机内部结构及外延的引脚功能体现;依次,再介绍单片机的特殊功能寄存器的使用方法和RAM的使用。将上述介绍完毕,即可以实际参与项目开发。开发过程中不断补充编程及指令使用知识,同时不断学习新的项目使用的器件参数特性,通过项目实践不断进行验证与学习。

根据以上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本门课程安排总教学量为80课时,其中,前30个课程分别以课内小实验及教师选定的创新实践项目共同带动基础知识的讲解,这里主要包括前述的单片机内部结构及外延的引脚功能、单片机的特殊功能寄存器的使用方法和存储器的使用、C语言指令的使用;再安排16个课时通过实验及选定的创新实践项目中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常用接口(中断及中断控制器、计数/定时器、串口及串行通信、并行接口及其扩展、存储器扩展、显示器及键盘控制、A/D、D/A等)的应用讲解;最后34个课时参与创新实验室的具体项目中进行项目实践与技能验证。

三、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单片机控制技术》教学考核评价

通过将教学考核分为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可以更加全面的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

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体现在是否真正将产学研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去。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项目为核心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项目的选取一定要有示范意义,有实用价值,适合循序渐进的学习。通过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最终动手能力的获取等方面来反观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更多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这一点在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中同样得以体现。

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重点。在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对他们进行综合测评,具体包括基本能力考核、课程技能考核、职业能力考核。基本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单片机系统的应用能力;课程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于单片机硬件的设计能力,软件的流程图制作能力,用Keil C软件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用Proteus ISIS仿真调试能力;职业能力考核主要指学生可通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理论和实践考核最终获得单片机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最后取得的考核评分值来源于这三种考评的综合。

教学实践证明,《单片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非常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院各项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的同时,为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学英.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规范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70-71.

[2]杨志帮.《单片机应用技术》在项目化教学中的改革与探索[J].职教研究,2011(9):38-39.

第2篇: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4-000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媒行业也逐渐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传媒市场环境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电视新闻节目要在这一背景下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勇于不断创新,并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加强自身创新意识,以此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做到紧跟时展需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进行以下分析。

当前,电视新闻类节目已经进入直播时代,传统的录播时代已经逐渐被取缔。在录播时代中,一段新闻内容的编辑工作,通常是编辑人员采用蒙太奇组接手法进行组接,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而进入直播时代,采用非线编技术手法在获取效果上远超蒙太奇手法,例如通过叠加字幕的方式扩大新闻内容信息;在直播中采用一屏幕多画面的信息呈现方式等,相较于传统思维的新闻编辑工作,具有创新意识的新闻编辑工作不仅在技术上获得了创新,还在无形中扩大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增加了电视传媒的竞争力。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就是以遵循新闻编辑基本规律为前提,通过不断创新节目理念和内容来满足观众需求[1]。

一是电视新闻编辑中存在手段方式单一情况,例如主要采用手稿的方式,导致编辑流程简洁程度不足,不具备较好的时效性,从而使得电视新闻媒体所播出的内容越来越难以满足观众要求。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远超于电视新闻媒体,这就进一步降低了观众对电视新闻的依赖性。

二是电视新闻编辑中存在目的性差的情况,使得新闻编排工作非常混乱,从而导致新闻节目缺乏整体性、系统性。致使观众对于新闻编辑表达的内容和社会观点存在难以理解或不认同情况,严重阻碍了新闻达到舆论导向的目的。

三是电视新闻编辑中还存在排版方式落后的情况,新闻编辑的排版方式千遍一律缺乏创意,极大的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不仅对电视新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还极大的降低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2]。

3.1以观众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

新闻的目的就是对已经发生事件进行实时的报道,从而将社会舆论导向入一个健康的环境。进行新闻报道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广大观众实时的了解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因而,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编辑工作时,应充分了解并尊重观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需求,以此为前提对于新闻编辑工作进行综合考虑,改变以往手段方式单一、目的性差、排版方式落后的情况,从电视新闻编辑阶段增强电视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新闻编辑还应注意一个问题,传统的纸质媒体(新闻报纸)无法对新闻报道的信息进行实时反馈,而电视新闻节目中,新闻编辑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与观众进行互动,让观众实时参与新闻评论,对新闻报道信息进行反馈,从而充分体现电视新闻尊重观众,以观众为本的观念。此外,新闻报道的内容也必须进行改变,以往的伟人宣传模式已经不再适应观众的需求,平凡生活中的平凡英雄才能更好地与观众的共鸣,从而真正实现新闻节目健康引导观众社会价值观的目的。

3.2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手段也愈发多样化,传统媒体下的观众处于一种单一的被动接受模式,当然,其实在很多时候观众对媒体都表现出一种自由选择接受的模式,这明确的反映出了媒体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正是在传统媒体的动接受模式无法满足观众需求的情况下,自由选择接受模式应运而生。自由选择接受模式的诞生,不仅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对新闻事件进行实时报道,还要求报道的新闻信息具有较好的明晰化、条理化。然而,每天都会出现海量的新闻信息,因此,新闻编辑人员还应仔细对这些信息进行仔细区分和筛选,查看是否存在相同的信息内容,选择最具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严格把关新闻信息工作。此外,由于媒体市场激烈的竞争,一旦出现具有较大价值的新闻信息,各个媒体更注重该新闻信息的第一报道性质,通常忽视对该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发掘工作,作为新闻编辑应充分注意并利用这一点,发掘出更全面、更完整的新闻信息,并适当补充背景资料,以此让观众清楚、明确的了解新闻信息的来龙去脉,从而丰富新闻内容,增加新闻的吸引力。

3.3从专业素养上进行创新

从专业素养上进行创新,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以此在进行新闻编辑工作中紧跟时展,做好新闻编辑工作。新闻编辑人员从专业素养上进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新闻编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并具备熟练使用互联网的能力,通过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实时反馈新闻信息,以此增加新闻信息的实时性。二是新闻编辑人员还应努力提高自身网络阅读能力与新型写作能力,做到阅读与写作一体化。例如超文本阅读、电子输入等[3]。

4结论

总之,本文对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不仅关系着电视媒体的发展,同时也与广大观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手段,不仅有助于将观众导入一个健康社会舆论环境,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传媒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飞.浅谈如何培养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671-672.

第3篇: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院;绩效管理模式;创新

[DOI]10.13939/ki.zgsc.2015.20.132

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当前社会上许多的公司基本都采用绩效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备受各单位推崇。就医院而言,其绩效管理主要是建立在评判员工的绩效规划、评估、反馈等活动基础之上。当前,看病贵、看病难和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化热点问题。因此,为了增强医院的竞争力,医院必须要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提高患者及职工的满意度等方面下功夫,而要做到这两个方面就必须要对医院的绩效管理理念进行改革,把绩效管理模式深入到医院的日常管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将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医院的发展挂钩,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服务意识。

1 新时期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意义

实行和贯彻绩效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要深入了解什么是绩效管理。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医院通过员工的业绩和工作效率进行评估,根据员工在自身岗位上的表现以及自身所做的贡献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绩效管理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医院的科研、人才引进以及文化宣传以及信息沟通等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约束员工的不正确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整个医院的内部管理水平,从而有效缓解当前社会上紧张的医患关系。

2 新时期医院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医院仍未及时将传统的管理理念向绩效管理理念过渡

传统的医院管理未实行自负盈亏这种经营模式,我国在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这种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在医院中开始逐渐实行起来。为了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转,医院必须要进行革新。传统的绩效管理只注重绩效评价,然而对绩效的计划和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绩效改进等方面的内容都不重视,这就导致了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致使绩效管理整体上都缺乏实效。

2.2 医院的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实现良好的协调和沟通

当前许多医院在实行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缺点。员工在实施工作时没有把医院视为一个整体,各部门只行使自己部门的职能,并没有实现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致使工作开展存在严重滞后性。因为医院是一个整体,各个部门的工作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只有建立在各个部门实现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才能够确保医院整体的工作效率。

2.3 医院的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各医院在实行绩效管理方面相对滞后,一直在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着缺陷,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统一的评价标准,一些评价体系或多或少存在着理论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总的来说,医院的绩效评价体系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整改。

3 新时期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

3.1 医院管理人员必须转变绩效管理理念

医院的管理人员应该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树立与时俱进的绩效管理理念,重新认识到医院的业务运行与医院的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只有充分提高管理者自身对医院业务的重视程度,才能对其他员工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2 医院各个部门之间要实现良好的协调和沟通

针对当前医院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着许多部门责任分离的情况,这种只见部门不见医院的思想让各部门的工作难以协调和沟通,就医院而言,时间就是生命,如果因为部门之间沟通不及时而导致病人病情或是生命有危险,那么医院将负起全部的责任,并且还会对医院的信誉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在进行医院绩效管理改进中,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彻底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可以定期开展各部门间的联合会议,通过信箱、电话等沟通方式进行沟通,处理好沟通不畅和协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制定与考核体系相匹配的发展战略

医院的发展也需要制定发展战略,并且还需要与考核体系相匹配,发展战略明确规定了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医院发展的重点以及绩效考核体系。如果医院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就势必需要对其绩效考核体系与医院发展战略二者之间进行一个匹配,如果医院发展目标远大,给予员工的绩效考核与利益却相差很多,那么将会削弱员工的积极性和动力,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对于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是不利的。

3.4 建立系统、完善的考核信息档案

经过不断的发展,医院内部结构也演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由于当前医疗行业和从业人员的特点的原因,在对医院进行综合管理时必须要对员工的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建档。这些档案都是日后对员工进行业绩评价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证据充分地证明考核结果的公正和客观性,如果员工对自身业绩有所疑问也可以通过档案查询来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仅有利于评价的公平客观还有利于员工自身的不足的改进。

3.5 充分发挥绩效反馈的作用

医院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绩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该目的。但是医院要想充分的发挥这种绩效管理模式的作用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公正客观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个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员工的培训表现、职称晋升、薪酬分配、荣誉评比及岗位调整等方面。如果这个体系包含的内容越详细,越能真实的反映员工的情况,说明这个考核体系也就越好。对于医院来说要想在开始之际就探索出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不易的,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累积和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使考核体系更加完善。

4 结 论

总之,医院必须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整改才能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及时进行医院内部绩效管理的整改,而整改的方式笔者也已经在上出了论述,只有从上述几方面加强改进才能提升医院员工的奉献精神和工作热情,让医院的服务质量得到提高,使人们对医院的满意度得到提高,从而缓解医患关系,推动医院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

1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思路

未来临床医学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具备现代医学高精尖技能为主的人才;第二类是具备全科型和公共卫生以及预防、康复、养生等综合性知识人才[2]。笔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中医疗法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资料显示:西医院各科室80%以上医师在临床过程中使用中医药,其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就是面向基层培养适合临床需求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前中医难学不易掌握、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学习走马观花的现象。改革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临床慢性疾病引入中医康复医学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重新制定了《中医学》教学大纲,在总学时(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将理论学时减少为36学时,实训学时增加到1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把实用性不强而又艰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为自学,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生中医基本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外,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组织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教材,增加了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培养临床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以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特长及优势。

3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突出重点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自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中医《诊断》讲授中,适当地增加多媒体的应用,以图片、声像等效果加深学生从望、闻、问、切方面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教学过程中则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中药》一章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则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繁多的中药进行归类比较,学生自己整理、比较记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记忆深刻;像《中医发展史》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常见病证》学生通过前面知识能够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等,都引导学生自学;《常用腧穴》则引导学生互动,穿插扮演。在实训教学中,我们摈弃了全班学生一起看电教、老师单独示范的教学方法,鼓励中医教研室老师参与实训教学,一班分解成7~8个实训组,采用小班上课,老师逐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充足动手训练的时间,又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矫正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实际操作。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及时矫正与学生的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医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我们把《中医学》成绩分为四个模块,即: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理论课堂成绩、实训课成绩,其比例为:总成绩(100%)=理论考试成绩(40%)+实训考试成绩(40%)+理论课成绩(10%)+实训课成绩(10%)。操作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是通过优化试题,常规试卷笔试来评定;实训考试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每张题签有4道题,每题10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全部正确得40分;理论课成绩包括理论课出勤情况及理论课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包括实训课出勤情况及实训课平时动手训练情况。并增加了学生评教内容,完善了评教细则,除了以前对理论老师评教中的仪表教态、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内容外,对实训老师的评教增加了实训方法是否得当、实训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示教及指导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5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改革教学中,笔者随机对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实训教学模式深受绝大多数学生欢迎,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增进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

第二,促进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中医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也就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5篇: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

收稿日期:2013-09-19

作者简介:毛万红(1978-),女,浙江理工大学建筑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物理环境控制方向的研究,(E-mail)。

摘要:课程实验是建筑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文章提出建筑物理课程实验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到重要位置,重视实验整个过程的内容,从多个层面拓展实验教学形式,以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实验中还应注意培育学生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积极性。

关键词:建筑物理环境;科研精神;实验教学;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TU11-4;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130-03

建筑物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必修课之一,主要学习建筑设计中物理环境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是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建筑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三大部分。要求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定的材料、构造和设备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进行设计实践,因此,该课程计划中设置了必要的实验教学。传统实验多以基础操作和验证理论为主导,效果差强人意。近年来不少院校提出由传统基础验证型实验向综合设计型实验转变,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实验内容、形式的设置上还应重视培养实验者(学生)求知创新的意识,并从多个环节拓展实验教学形式[1-4]。

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中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研究与实践也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问题。《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一文提到:“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素质教育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5]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注重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技能的掌握,要让受教育者具有灵活应用技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近年来,有关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话题受到关注,建筑学课程中相关的内容也不少,但在设计创作中真正体现出来的并没有绿色建筑理论那么普及,多数还停留在节能技术的简单采用或强制执行规范的层面上,问题的关键还是设计师在这方面缺乏主动意识。 建筑物理课程作为建筑学建筑环境类专业基础必修课,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到重要位置。理论教学中应强化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为其在实践中的灵活和创新的应用夯实基础。在实验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实验前期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如指出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建筑设计环境问题,或身边的建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实验后期总结展示学生实验成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探讨把实验成果应用于设计实践的方法和后继研究的可能。

二、开展科研式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强化理论教学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者转变为主动的实验实施者,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至关重要。

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强调通过具体的实验内容的操作与记录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即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具体而言,就是从问题的提出,到发现实验结果的多个可能性及其内在原因等整个过程,都由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才能真正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把实验的整个过程,当作基础科研来尝试,激发学生自主求知思考的热情。如在建筑光学部分,笔者以所在学校建筑的自然采光现状为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分组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围绕主题,结合平时学习的知识、生活体验及设计实践,提出拟解决的问题,形成实验小课题,组织小组讨论其研究意义、可行性和具体实验内容。实验小课题重在其实际意义,可以是探究相关设计实践中的疑惑,亦或是理论学习规律的定量求解。如观察教室空间中眩光出现的位置规律、强度和影响;教学多媒体授课和黑板授课采光环境的视觉适应性;典型教室空间采光系数的比较分析,可以具体到某一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等等。要求学生制订实施细则,做好小组内部的分工,记录实验全过程,包括实验设备(照度计,亮度计等)的测试数据,以及环境的观测与体验等。最后讨论分析并完成实验报告。研究的结论完全取决于整个实验过程的客观事实,可以是正面的,肯定的,也可以是负面的,甚至可以无定论,仅仅是引发的思考等。

由于课程总时数与实验设备资源的限制,要开设全部实验大多数院校都难以做到。因此,可以重点开展两到三个实验项目。关键是要重视学生在实验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方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构建多层面实验教学环境

对未能开设的实验项目,可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环节,构建多层面实验教学环境,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

(一)借助多媒体引入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在课堂教学环节穿插演示实验视频。如在建筑热环境的建筑日照与遮阳的讲解中,借助建筑日照软件或三参数日照仪,模拟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太阳位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太阳运行规律、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引入建筑案例检验其建筑日照与建筑遮阳设计的实际效果。

课堂教学中引入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中的实验过程与结论,强化学生的环境控制意识,学习环境控制设计方法。如在建筑声学有关噪声控制的讲解中,引入对某住宅区噪声监测实验的设计与结论等等。

(二)设计作业中引入建筑性能辅助设计软件

鼓励学生在建筑设计作业创作中运用环境控制类辅助设计软件(如Ecotect),利用软件定量分析建筑设计方案中的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的实际效果,了解方案的设计决策对建筑的内部物理环境、场地物理环境及建筑能耗所造成的影响,并将此作为设计依据之一[4]。

(三)组织学生参观优秀生态建筑设计案例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优秀的绿色建筑实例,让学生近距离学习了解实际案例中有关材料、技术及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并切身感受建筑作品最终的实际效果。

(四)开放性实验的开设

除传统选修课外,可独立开设小班制实验选修课,针对学生兴趣特点和教师科研方向开展个性化教学实验,不仅可以提高高校实验设备的利用率,也可以满足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竞赛、毕业设计的相关需求。

四、结 语

实验是意识主导的实践行为,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建筑物理课程实验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关注问题,并以此为创新设计的突破点,是提高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金薇.建筑物理实验教学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2):151-154.

[2]黄险峰, 陆益民.关于在建筑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型实验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103-104.

[3]凃宁宇,刘洋.建筑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8):189-190.

[4]谢芳.论将学生主体作用贯穿到建筑物理实践教学中[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Vol.31. No.1:67-74.

[5]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 2006(2):3-10.

Architectural physics experiment course emphasizing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MAO Wanhong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Zhejiang Sci-S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P. R. China)

第6篇: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

关键词:技术创新;自组织模式;Linux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制作过程中,一共动用了160台Alpha工作站,其中有105台运行的是Linux操作系统。Linux是一个很年轻的操作系统,从它诞生的1991年算起,至今刚满12年。但是,它的发展和应用却异常迅猛,成为操作系统领域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迄今为止,Linux在全球范围内的装机台数已经超过1000万台,并且增长势头迅猛,甚至有一些分析家认为,未来Linux将成为Windows强有力的竞争对手。Linux操作系统引领的崭新的技术创新模式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为其赢得更多的支持和接受,同时也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

一、Linux的起源――开放式的技术创新平台

Linux是UNIX操作系统的一种克隆系统,它最初是由芬兰人Linus Torvalds于1991年开发,目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开发和维护,如今已经成为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多的一种UNIX类操作系统,并且使用人数还在迅猛增长。

Linux是一个诞生于网络、成长于网络且成熟于网络的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的诞生、发展和成长过程始终依赖着五个重要支柱:UNIX操作系统、MINIX操作系统、GNU计划、POSIX标准和Internet网络。

Linux操作系统与其他操作系统不同,它除了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设备具有独立性、良好的移植性、多任务多用户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这一点是其他任何操作系统都无法比拟的。Linux操作系统遵循世界标准规范,特别是遵循开放系统互连(OSI)国际标准。凡遵循国际标准所开发的硬件和软件,都能彼此兼容,也可以方便地实现互连。

Linux系统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源代码的公开性。由于Linux系统的开发从一开始就与GNU项目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它的大多数组成部分都直接来自GNU项目。任何人、任何组织只要遵守GPL条款,就可以自由使用Linux源代码,这为用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度。这一点也正投嵌入式系统所好,因为嵌入式系统应用千差万别,设计者往往需要针对具体的应用对源码进行修改和优化,所以是否能获得源代码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是至关重要的。加之Linux的软件资源十分丰富,每种通用程序在Linux上几乎都可以找到,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一切就使设计者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变得非常容易。另外,Linux源代码公开也使用户不用担心有“后闸”等安全隐患。

同时,源代码的开放性也给各类教育机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而也促进了Linux的学习、推广和应用。

二、Linux的发展――自组织管理模式的诞生

自Linux诞生以来,凭借其稳定、安全、高性能和高扩展性等优点,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操作系统之一。

20世纪90年代末Linux开始走红的时候,开源模型的共享代码组织使微软的领导层受到了震动。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发出过著名的言论,称Linux是“一颗毒瘤”,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则嘲笑开源许可模型像是一个吃豆精灵,不停地吞食着别人的源代码。但是,近好多年来,微软也同样逐渐向开源社区伸出了橄榄枝,为开源项目贡献代码,并且支持像Apache软件基金会这些知名的开源组织。这些举措无不表明微软承认自己只好与开源社区合作,而不是对抗。但是,另一方面,微软继续要求用户为其在开源技术中拥有的专利支付费用,通常竭力奉行它的专有软件知识产权许可战略――这恰恰与开源理念背道而驰。微软一向指控开源厂商侵犯其专利,扬言要打官司,一度声称Linux侵犯了其230多项专利。

微软软件和开源软件共存于一个比较大的行业环境中,这个环境有众多的开发方法、许可模式和混合型IT环境。微软的优势一直在于让创新贴近普通用户,而不是本身成为出色的创新者,但继续牢牢控制代码许可可能会削弱这种优势。微软没有再销售让人们可以自由创新的工具,微软销售的软件让人们在向它支付软件费用后才可以创新。这对微软来说是一大笔收入,但对创新者及用户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未来,微软在产权上的立场将会令很多顾客不满。

而Linux把源代码提供出来让懂的人进行修改,而非对源代码进行保密。这样一来,大家就可以一起来发现漏洞从而进行改进和增加新的功能来提高安全性能。开源本身已经成为强大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力量,它们比过去来得更安全,这个软件业巨头不会对开源运动构成真正的威胁。开源在市场上的发展势头很强劲,尤其是Linux在运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些网络(包括谷歌公司的网络),微软根本无力阻挡这股发展势头。

Linux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是因为它隐含了自组织的管理理念。这种自组织的管理模式不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它是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尊重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基础,对这个系统进行人为的自愿的设计,使人们自愿自觉地改进工作,形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局面并不断朝着实现利用资源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的方向迈进。Linux的这种自主性管理实现了系统内部要素的协同合作,使得系统各类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和谐、高效、稳定的方式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可望而不可求的。这种自组织搭建的高效率的工作平台将有效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整个Linux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Apache公司法律事务副总裁克里夫・施密德就说过:“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厂商能够认识到:如果一个标准与开源许可和原则不相容,它必然会失败。”本人认为,自组织的模式和Linux的开放共享性将会不仅仅在信息技术领域,在其他的实体经济中也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只有一种具有开放性的产品才会真正贴近人们的需求,才会真正适应人们的需要,才会在人们自主的维护和改良下越来越好。

三、Linux的启示――技术创新模式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前进,信息化、网络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必将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趋势,Linux系统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也会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并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一)Linux的开源模式与微软的闭源模式究竟谁会领

众所周知,Linux创新模式以开源共享、集思广益、自组织、开放性经营为特点而异军突起;微软则是不断地强调自己的专利和版权私有,不惜顶着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压力坚定地反对侵权和盗版。毫无疑问,Linux的开源模式似乎更容易深入人心,更加方便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与推广。然而,微软的闭源模式则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积累、市场占有率、客户使用习惯及现有专利版权制度的保护而独领。从经济学上讲,软件和信息产品具有特殊性,一旦开发成功就可以近乎无成本地复制,微软正版软件的销售无异于毫无节制地重复销售、重复收费,无异于对消费者群体和市场的“霸占”,显然这里有不合理的成分。当然,Linux的开源运作模式也不是无成本的,也具有维护的团队。随着其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及产品的不断完善,软件的市场管理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开源性、自组织这样的长久持续运作问题是否可行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Linux的开源模式与微软的闭源模式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究竟谁会执时代的牛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经济学人的关注和思考。

(二)自组织技术创新模式会不会成为常态的现象

Linux技术创新模式以开源共享、集思广益、自组织、开放性经营为特点,大家都无怨无悔、不计报酬地对软件产品做出修正和完善,这样一种自组织产品研发创新模式实属特例。但是,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尤其是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推广普及,在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领域,类似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可能会成为常态现象。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技术创新的苗头已经出现。例如,产品的定制化服务就是一种类似的产品创新模式。消费者把自己对产品的特殊需求传达给生产者,生产者按照消费者的特殊需求对产品设计做出特殊修改和完善,制造出特殊规格型号的产品再提供给消费者,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开源共享、集思广益的产品研发创新模式。

(三)自组织技术创新模式会不会引发经济学革命

以Linux为代表的自组织技术创新模式有可能引发经济学领域的一些革命性变化。例如,前面谈到的产品定制化服务模式。消费者向生产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特殊需求实际上就是各种各样的新产品设计方案,消费者无怨无悔、自觉自愿地向生产者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了产品的设计和创新,而消费者并没有为此而得到生产者企业的奖励和报答。生产者修改了产品设计满足了消费者的特殊需求,生产者企业反而认为我满足了你的特殊消费需求,你应该为此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是,如果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合理化修改建议帮助企业打开了一个特殊的产品市场,难道企业不该为此合理化建议支付报酬吗?再如,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项目是一种类似的自组织技术创新模式,各个国家自己负担费用完成自己的测序检测任务,然后成果免费共享。如果一个国家的技术机构免费利用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果,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成本低廉的根治某种癌症的生物制品,然后向全世界此类癌症患者收取高额的药费,这样的行为合理吗?谁又有权利要求该制药公司降低药价去拯救人类呢?如果国家或世界向该药品制造商征收一定的技术使用费难道不合理吗?

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同样是一个世界进步的源泉。Linux带来的对技术创新模式的探讨很有价值,值得去思考,Linux带来的启示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黄永军.生机无限的自组织管理模式[N].经济参考报,2001-09-19.

第7篇: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杂技艺术暴露了许多问题。如杂技的技术和形式很难突破,节目缺乏新的特色,过于注重技巧的难度和包装,导致表演上舍本逐末,节目单一。

二、我国杂技艺术创新的方向

(一)观念的创新。杂技工作者的艺术观念要有所创新,对于传统杂技艺术的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近几年来,许多杂技团的生存与发展均离不开创新杂技,杂技艺术家也纷纷通过自身的探索,不断利用新的素材与传统杂技的融合进行节目的创新,杂技艺术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杂技演员一方面表达了杂技艺术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也彰显了自身的观念。

(二)道具的创新。道具作为表达杂技技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杂技表演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合格的杂技演员能够通过外物寄予自己的感情,利用道具实现与自身的有机融合,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好的道具更有利于体现表演者的技巧和编创者的能力。例如,在《揽梦擎天——摇摆高拐》杂技节目中,创新道具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质量,将两根高拐串立起来,使它们可以摆动,让表演者在不同的角度或者高度上进行杂技表演。这个高拐道具其实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高拐摆而不散其实依赖于机关的设置,才能让杂技节目表演者在高空中稳稳地表演。由此可知,要想真正实现杂技艺术的创新,道具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三)表演形式的创新。我国杂技艺术表演形式多样,一般情况下人们观赏到的杂技表演基本上均是几种不同种类表演形式的结合。现如今的杂技艺术将传统表演形式与情节、角色的创新相结合,使塑造的角色更加形象生动,同时通过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密切融合,赋予了杂技艺术表演在感官、情感上的双重影响力。

三、我国杂技艺术的创新路径

(一)继承与创新。传统杂技与现代杂技相比,其基本的审美指向较偏向于给观众展示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技巧,而现代杂技不仅具有传统杂技的基本审美,还通过对其他艺术精华的吸收不断对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冲击力予以强化。现代杂技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步伐,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领悟进行情感的真实抒发及表达,表演形式上也进行了诸多创新,逐渐打破了传统杂技固有的创作模式。

杂技艺术的创新,关键就在于传承传统杂技艺术的过程中,在机制上进行自我更新。与此同时,不仅要对传统艺术有深刻的了解,还要有敏锐的直觉,以满足艺术发展的时代要求,找到现代和传统要求的共同点,实现艺术方向的突破。

杂技艺术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应当高度重视创作工作,这便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与精华,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实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实现机制的自我更新,使世界范围内的人们从杂技艺术的角度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通过这种方式,我国杂技才可以牢固掌握创作的方向,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始终保持自身的个性特征,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

(二)提高与创新。实际上,只有杂技演员深化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客观规律,同时需要审美主体对杂技艺术产生推动力,才能促进杂技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成功的杂技表演,依赖于演员对观众神经的触动,并打动其情感,使观众通过自身的经验与阅历,通过自身的联想促进情感的发挥,让人们从心灵上感悟生命。由此,杂技创新既要体现当地的民族文化特征,还要促进精神内质的提高。要改变传统杂技艺术的固有模式和节目缺乏多样性的现状,就应该进行创新,使杂技表演整体框架得到改变,充分借鉴和参考其他艺术表演形式,实现道具的创新,重视艺术包装,使杂技表演具有由内而外的美感,使更多的人从视觉上感受杂技的魅力,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文化。

(三)市场与创新。杂技艺术的市场创新,可以说是时展和生存的需要。所以,杂技艺术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在现代社会中大力彰显民族特色,坚持杂技的艺术性,推出具有观赏性及娱乐性的节目,从根本上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另外,还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营销队伍,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推销具有时代精神和满足大众需求的相关艺术作品,促进节目竞争力的提高,推动市场范围的拓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杂技艺术的创新,务必要立足于传统,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步伐,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且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高超新颖的技巧让人们领悟艺术境界与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郑鑫.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我国杂技艺术的创新趋势.神州(下旬刊),2013,(5):204.

第8篇: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意识;培养;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我们要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惟一的途径就是创新。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改进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氛围要和谐、民主、自由

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宽松的教育环境,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课堂气氛最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出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良好课堂气氛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的催化作用。

(一)转变观念,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在高中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一般都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人才,受到学生的尊重与钦佩,因之,信息技术课教师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权威观念。如果教师把这种意识流露在课堂上,就会促使学生视其为“最懂计算机的权威”。虽然教师的权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学生产生“亲师信道”的效应,但从创造性教学的要求看,这种倾向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角色调整为一个“比较聪明的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教学中,教师应实行民主领导与民主管理,不断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教学作出评价并提出意见和要求,更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向自己提出挑战。

(二)要无条件地尊重学生。

“无条件尊重”是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重要观点,它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主体的人本观。教师应当以支持、鼓励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只有在尊重与接纳的心理气氛下,学生才敢于动手,敢于表达与众不同的意见,才能养成不畏权威、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只有在这种氛围里无论多么荒唐和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受到耻笑,而独特的创见却会一再受到鼓励;还是只有这种心理相容的氛围才能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

(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研究表明,奥斯本提出的“脑力激荡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在操作实施时该方法提倡五大原则,即严禁批评、畅所欲言,设想方案、自由奔放,思维发散、多多益善,锦上添花、融合改善,延缓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脑力激荡法”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通常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呈现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人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每个学生的见解还能在其他同学之间产生互动,能彼此激发解决问题的灵感,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知识教学中的自习和讨论活动,还是上机操练都可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知识引领

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育离不开学科知识的传授。但是,创新教育不以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数量作为最终和最高目的。相反,传统的单纯的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不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教学应该接受创造性培养目标的调节与整合,力争实现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三类知识的优化配置。

现代教学心理学强调,教学除应让学生有效获得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及应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之外,更应重视教会学生获得和运用策略性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和学会创造。在三类知识中策略性知识的层次最高、最灵活、最有变通性。学生在学习和创造活动中已掌握了策略性知识,就会运用它去监控自己的学习和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着意向学生传授与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密切相关的策略性知识,将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可以是多方面的。在命令和软件教学中,教师可以传授多种记忆策略。

三、注重操作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上机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动手能力成为该学科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动手能力的培育。

(一)以模仿促进创造。

高中生计算机动手能力可分为由低到高的四种水平:模仿能力、再造能力、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他们的计算机动手能力的发展具有以模仿能力为主,以再造能力、迁移能力为辅并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的特点。同时,还表现出沿着从模仿――再造――迁移――创造过渡发展的趋势。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实现从模仿动手能力向创造性动手能力的逐步过渡。

(二)以应用促进创造。

创新教育要求下的上机教学提倡让学生在应用中创造,在创造中体验成就感。为此,教师必须注重技能应用和迁移环节的教学,强化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加强从课内到课外的纵向联系,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爱好。

(三)注重学科联系。

第9篇: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

电视新闻编辑历经了相对较长的时间发展,无论从观众基础和传统的媒体传播依旧独领着,但由于各种媒体竞相启航,电视新闻工作中很多的弊病应为今后保持现有地位而及时得到认识并改善,在不断完善体制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力求更高的水平界面。以下几点内容即为笔者工作中总结的问题。

(一)新闻内容诸多冗杂主题不鲜明

为了能够迎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和观看需求,将新闻节目在形式上不断的翻新,但内容上却在不断的腾空,随意的复制粘贴,甚至是出于收视率等目的肆意编造,不仅对观众不够认真和尊重,同时对自身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许在编制的过程也花费了心思,但这种忽略新闻内容的播报与粗制滥造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当然并不是放弃在形式上创新的途径,但做事要有主次,空洞的内容再怎样装扮无非一时之艳。新闻不仅是播报事实,更要引入相关的点评和看法,给出本编辑的选用目的,现实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做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当今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之丰富,再用传统流水式的播报模式,将会拱手将越来越多的观众群送入到其他媒体那里去,那将很难保证电视编辑当前的地位。

(二)自主性不够强,模仿痕迹大

当某种形式的新闻放送成为流行的趋势,便在其后追随着几乎所有极富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深受大家喜爱的节目我们需要几个就够了,如果每个节目都能看到上一个节目的影子,这会让观众失掉对流行的喜爱,但是电视新闻节目还会依旧沉浸在流行之中,直到下一个流行趋势的出现。这种单纯性的模仿让我们无法看到新闻的发展,甚至算是一种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很多电视新闻节目认为流行的就一定是好的,一定是观众需要的,但如果只凭一时的新鲜感而放弃了长久的发展岂不是得不偿失,这种盲目性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硬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新闻编辑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编辑能力的匮乏将直接影响新闻整体的播报。

(三)时效性不够强

新闻编辑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实效,高速传递,给观众第一时间的资料报道,即便是同一条新闻要找到新的立足播报点。新曲新词,老曲新词如此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最新的视角洞察社会,方显新闻的魅力。

(一)强化创新意识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种信息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编辑工作既然是个创造性劳动,就决定了编辑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标准,也是一期新闻节目能否得到受众广泛欢迎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电视台或者一期节目要保持经久不衰的关注度和良好的收视率,编辑的创新意识必须始终牢记于心,并与时俱进,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二)提高新闻敏感度

新闻敏感度是一个编辑最基本也是最独特的素质。对一个电视新闻编辑来说,主要工作就是对报送案头的新闻稿件和新闻素材发掘新闻要点、新闻亮点,尤其是作为当天新闻播报头版头条的发掘,这直接决定了当天新闻播报的舆论走向和受众的兴趣关注点。新闻点的挖掘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价值度,这对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度提出了要求。新闻编辑不应曲高和寡,要主动放低姿态,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体现出新闻的亲和力和生活化元素。

(三)创新新闻视角

新闻视角“沉下去”是指新闻的关注点要多聚焦底层基层、关注日常生活小事,但这并不代表新闻编辑要摒弃和忽视社会重大新闻。任何重大的新闻事件都源自于日常点点滴滴小事的汇聚,都是对平常小事的折射,来自底层的、日常的小事都孕育着充满价值的新闻,这也是丰富新闻编辑素材,激发灵感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