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范文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

第1篇: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自动化系统;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296-01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系统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经济以及优质的运行,而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系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继电保护装置的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因此,加强继电保护装置的自动化水平,不断增加电力系统低于事故的能力,使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手段科学化和先进化,保证电力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的现状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得电力系统自动化不断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继电保护作为保护电力系统正常运营的重要手段,也突破传统模式,不断探索革新。从上世纪70年代,我国便开始了对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各个高校也相继开始了对不同原理和不同型式的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研究。最先通过鉴定并在系统中获得应用的是在1984年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保护装置的应用为我国继电保护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现在的继电保护与从前相比较在意义上与手段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原本仪表检测、事故信号等单一的管理模式开始向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要手段的自动化管理模式转变,除了提升系统安全保障力度之外,在安装、调试、操作上也简便许多,还能实现无人值守自动化管控目标。现代化的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先进,功能强大,可靠性非常强,为相关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无数便利。当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继电保护的运行环境尚未完全改观,在管理上也存在着一定漏洞,现代化电网对继电保护的高要求也促使继电保护安全管理必须不断完善,提升管理水平,弥补管理漏洞,这有利于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性能,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方位管理和监控。由于电力产业的发展,电力自动化继电保护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对继电保护现状的探索和研究,不管我完善电力系统相关的安全管理,对于经济建设和发挥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二、继电保护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1)计算机化

随着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基本的保护职能外,还需要对故障信息和数据的整理和存储。强大的通讯能力和快速的数据信息存储以及保护装置与其他控制装置和调度设备的信息需要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联网,这就要求继电保护装置不仅仅是保护还要具备计算机的功能。继电保护装置的计算机化和微机化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总趋势,在满足电力系统要求的前提下,企业应该在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思考如何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计算机化和微机化,从而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

(2)智能化

人工智能技术与继电保护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快电力系统的计算速度人工智能网络的神经网络是运用一种非线性映射的方法,在很多难以列出方程式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上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解开这些线性问题十分简单。其中如遗法算法、模糊逻辑和进程规划等在求解复杂问题的能力上也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自动化技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继电保护技术中一些常规方法难以解决问题提出了确实可行的办法。

(3)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大的通信手段,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的发展。继电保护的作用指是切除和预防故障,缩小故障带来的损耗,几点保护装置在处理故障信息时,受到的故障信息数据越多,对故障的性质、位置及和故障位置的距离才能判断的更准确,这是相对于一般非系统保护下,实施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的最大好处。在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化后,继电保护能根据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故障数据的数据分析,自动生成保护原理和规律,从而实现保护装置的自适联网设备,提高保护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微机保护网络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可以大大提高保护设置的性能与可靠度,实现这种微机保护的条件就是将全系统的各个设备的保护装置用PC机进行网络连接,从而实现各个主要设备问的数据共享和分析比较,用这种保护网络化对电力系统的几点保护进行自动化管理和监督。

(4)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

将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保护设备的旁边,将保护设备中所有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电脑主控室,从而实现对系统的保护和对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数据分析和控制。实现了继电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计算机化和智能化,继电保护装置就相当于是一套多功能的、高性能的PC机,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智能终端控制和监督平台,因此,每一个保护装置都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系统运行中的故障和信息数据,并且将这些数据和信息从送到网络监控中心和其它保护装置系统中去。

三、总结

目前,虽然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及其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继电保护装置计算机化将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向智能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将会极大的成都的提高继电保护装置及其技术的自动化水平,以促进电力系统更加的安全可靠的运行,真正实现安全高效的运行,为电力企业和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浅析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存在问题与措施[J].中国科技纵横,2010(11):124—125

[2]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用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103—104

第2篇: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范文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工程项目管理实质就是为了达到一个指定的预期目标,受业主委托,在一定的时间、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约束下开展的一项具有独特性、针对性的工作。

(一)工程项目管理权责明确

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是签订合同,通过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责关系。它包括了前期的策划、设计工作,还有施工验收等,可以说项目管理合同存在于工程建设的每一步。合同的签订使项目管理者拥有权力去对施工方和建设方进行监督和指挥工程的进度及顺利开展。虽然工程管理者的权力在工程实施中无所不及,但是他们也有相关的条文条例遵守,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替业主做决定。

建设工程项目的独特性和单件性决定了工程项目管理具有一次性。因为每个项目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外形内饰完全一样的两个建筑物也会因为它所处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而成为独一无二的建筑。对于项目管理的实施来说,一个方案针对一个特定的建筑,所以在建筑工程中,管理任务在控制、协调资金和人员、设备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一旦出现失误将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二)项目管理内容多

在工程的建设活动中,项目管理从始至终都存在。在前期策划阶段,工程管理公司需要对建设地点的政策进行探究以及了解质量验收标准、文明安全管理等规定。随后需要作出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确保工程建设在未来发展的前景。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者需要对现有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统筹规划,合理的安排各项工作稳步进行。验收交付阶段,要协助做好各项验收工作,取得证书,对遗留问题进行解决,编写工程项目管理实施总结。

(三)具有确切的目标性

做工程管理需要明确的认识自己的工作内容,最终合格的完成建设目标,使建筑得到预想的收益。在此途中,工程管理者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按合同规定进行协调处理各项问题,明确施工时间、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限制要求。

二、影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因为建设活动的施工主体是人,所以在过程中可能因为人为因素而产生影响。所谓的人为因素指的就是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他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是否达标。在建设工程项目时,我们不仅有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有技术人员等,他们的能力对工程质量和用户体验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建设的环境因素非常多,噪音、灰尘、天气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往往在不同阶段所处的环境就有所不同,譬如在进行基础施工时我们就先要接受土方工程完成后的环境状况,在此前提下实施基础的建设。除此之外,施工现场的水文水质、土质等也会对施工有所影响。

(三)设备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被投入生产当中,在建筑行业中,机械设备的加入大大的减少了人的劳动强度,还加大了施工的效率。很多的建筑企业开始自行购买设备或者自行设计适合本建筑企业施工的机械,市场上也相应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更多问题的出现。机械设备的加入使得越来越多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这与机器的存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产厂家的粗制滥造、设备的年久失修,当然还有负责管理机械的人员的不重视、验收不合格、保养工作不到位、使用人员素质低、不好好爱护等现象。这些问题使得设备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给建设工程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工程造价管理因素

工程造价指的是在工程建设项目中花费的总金额,而工程造价管理的目的就是在控制工厂造价的前提下让工程建设产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工程造价管理需要在科学、合理的计价标准下,将工程预算做出来,并以此为目标控制建设活动中的资金流向。工程建设的选址、需要的技术以及设备的选择都会影响工程造价,而在建设活动中,工程造价也决定了施工所使用的材料、设备,也间接影响了人员的技术,管理者的能力等。

(五)进度控制因素

进度控制在施工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进度控制,不仅能在工程建设中降低成本,还可以促进工程质量的改善。[1]在社会的发展中,因为机械设备的投入,以及各种各样的职能出现,进度管理也随之变得复杂。进行进度控制时,如果不能协调处理好各工种、机械之间的关系,那么很可能会造成工程返工等现象出现,这样的话不仅会影响成本、效率,还可能造成施工延迟,工程无法交付的问题出现,这样的话也间接的影响了该工程的未来收益,所以做好进度控制必不可少。

(六)成本管理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的企业为了节省工程开支,降低成本,而选择不合格的材料,若是质量控制不达标,继而会影响了成本管理,更甚者造成返工,出现工程质量问题,造成人员伤亡。

(七)安全管理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各类工程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人身安全的损害还有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因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也比较严峻。安全管理是对施工活动中安全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实施等,在建设活动中这一项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是我们施工中的第一标准,因为安全管理做得好坏,会直接影响施工人员的心理,对他们的工作态度造成影响。而且安全管理也是政府人民最关心的一点,它除了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外,还需要在决策阶段分析不利于建设的安全因素,从而排除隐藏的不利因素。

三、在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进度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具体实施中,工程管理者需要不断的将现有的进度与设计进度进行对比,不停地调节各个工作之间的关系,纠正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合适的、有效的补救措施,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当然也会存在很多问题

1.影响因素多,不能统筹管理

工程项目进行中,影响进度管理的因素数不胜数,其中主要的是管理者的水平、工程使用的设备状况以及工作人员的技术知识水平。在气候、温度等外力影响下,怎样把这些主要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往往这些因素只要变化一个,就会引起蝴蝶效应,导致其他的工作无法按时完成,所以管理者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出现问题经常找不到明确的负责人员,更谈不上对此事进行协调解决提出有效措施。[2]

2.不能很好地把握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

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很多时候改变一个其他两个也会跟着改变,在我们想要加快进度时,必要要考虑成本和质量问题,在提高质量时,势必会影响成本,但是进度也有不可超越的点,一旦超出就会影响质量问题出现,所以我们不提倡一味的追求进度。但是在对整个工程的管理中,不时地会出现盲目追求单一目标,对其他两个方面造成冲击的现象,分不清主次使得事态的发展背离预想值。

(二)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是社会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他也是建筑文化的命脉,直接的关系到人民的财产安全。

1.样品检验不规范

大家都知道在建设期间,施工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抽取样品进行检测,检测达标的方可继续使用,不达标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应对之策,因为样品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出产品的各项标准,从而起到判断产品质量的作用。但是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取样调查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的建设工程中,因为工作中常常会忽视样品需要满足的各项条件,出现检测方法错误的情况,使质量控制出现缺陷,质量验收不合格、判定结果不正确。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可能致使对现有产品分析不准确,质量达不到要求导致安全事故现的发生。

2.设计文件质量缺陷

工程建设的所有活动可以说都是基于设计文件进行实施的,那么设计文件如若出现质量问题,这将对整个工程的影响都是不可预料的。设计工作进行时,应该结合现有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力求在达到设计标准以及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建筑产物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适用性。

3.不能及时履行相关约定

主要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提供设备的厂家,还有材料供应商之间出现的一些合约履行问题。其中一方履约不及时,都有可能使施工进度出现问题,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造价和其他地方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3]对于施工单位来说,签订了合同就要按照合同进行建设工作,他们的目标是按时完成任务,保证工程在质量安全等合格的情况下稳步进行,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出现,各项时间控制不明确,就导致了合同履行的延迟,造成进度变缓。

4.人员技术水平及机械运作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各种条件都是瞬息万变的,我们只能在不断地变化中去调整、完善,以此来适应工程建设的动态性。人员和机械也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专业知识匮乏,应变能力差,机械老旧容易出问题、机械的使用地点容易造成安全事故,运作缓慢,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5.市场的恶劣竞争

随着建筑行业的兴起,建筑企业也是越来越多,造成的现象就是竞争愈来愈激烈。在竞争过程中,有些人为了达到目的故意压低合同价格,还有一些业主为了尽快获得收益,不断地压缩工期。这样就造成了建设环境的恶化,工期安排紧凑、人员损伤增加和质量不达标现象的发生。

6.管理者能力不足

这个主要体现于业主对于合同实施的监督和约定力度不够以及监理单位对工程的监督管理不到位,要改变这种现象主要还是要明确权责关系,分清义务,不要出现工作负责问题纠缠不清。

四、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应对策略

(一)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不定时的培训,用积极的心态去提高员工的各方面素质,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确保施工人员技术达到工作要求,深化安全的重要性。加强各方面技术水平,引导工作人员规范作业,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道德素质的教育,让他们拥有责任心,保持积极工作的态度。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多点儿人文关怀,切实的保障他们的利益。从而形成上下一条心,树立企业荣誉感,提高责任意识。

(二)促进进度管理

1.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审核图纸,详细的做好现场勘查工作

图纸是建筑工程的核心,一切施工活动都是围绕图纸展开,所以在具体的工作中,工程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反复的查看图纸,要对图纸进行深入的了解,如若发现问题应当及时的找设计单位进行探讨解决。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图纸,做好工程的进度计划以及危机处理,这一步直接关系到之后的施工进度和效率等,所以必须得详细的了解工程各方面的条件。[4]做好计划后,在实施阶段,工程管理人员应当常去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以及查看他们的施工方法,做好记录。

2.加强员工进度意识,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工程管理人员应该对施工现场做到有效的控制,时刻把工作人员的教育工作记在心上,落实到实处,让工作人员具有相应的责任心和时间意识,减少懒散施工现象,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还应该加强对现场的管理,尽量减少影响工程进度的事情发生。明确的制定管理体制,从上至下分配管理任务,避免出现责任不明确、纠缠不清的现象出现,提高管理者业务能力,使权力用于实地解决问题上,让进度管理水平得到不断地促进。还有一点就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定要严格把控,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让工程的所有资金用于提高工程质量、增加工程安全防护等方面。

3.加强材料的质量管理

材料的合格是一个工程项目质量安全问题的直接因素,所以在选材方面,必须要选有合格生产能力的,质量达到图纸规划的,在施工方进行查验之后,工程管理者应该再次进行检查,确保材料的合格,让后期不再因为材料问题而产生事故及影响施工进度。

4.科学合理的划分进度

进度是依据进度计划进行的,如果进度计划安排的不合理,那么肯定会影响整个工程建设,合理的规划各项工作,是进度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制定者应该把每项工作之间的关系理清楚,科学的划分,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让每个工作落在实处,同时减少成本促进进度管理有条不紊的实现。

5.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完善进度计划

工程在实际施工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导致不能按进度计划进行,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管理人员及时收集现场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重新对施工进行分配,不断地精确目的,将实际进度和设计进度相比对,适时地反馈给建设单位,并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三)促进质量管理

1.把控材料流入渠道,做好查验工作

原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础,也是质量保障的前提,所以原材料的来源以及合格与否都需要进行重点把控,做好对原材料的检查工作,提高检测人员专业性,杜绝出现腐败回扣等现象,保证材料符合设计中的荷载、韧性等各方面规定。

2.提高设计文件质量

设计在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原材料的选取,施工的方法都要基于设计文件给出,所以对设计文件的单位选择要有认真的规划,一定要选择有相关资质并且设计成熟的单位,在后期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也要及时跟进,及时、合理的解决问题,提高质量服务意识。

3.完善合同管理

在市场的竞争中难免会出现恶意压低合同报价的现象,那么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就不能满足各方面利益,造成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从而带来消极影响。所以要不断完善合同管理体制,保障各方得到应有的利益,减少恶意竞争现象,让安全质量落在实处。

4.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质量宣传,让工作人员将质量问题刻在脑海中,时时刻刻谨记质量要求,保证达到规范的要求和标准。[5]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一定要分配到位,过多过少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或者成本问题。

(四)提高安全管理

1.提高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施工阶段,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安全教育能使各岗位人员明白安全操作的重要性,理解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后果,明白怎样处理紧急安全事故。安全教育分为两方面,一个是思想上的,一个是技术上的,当思想的安全意识加深时、当掌握了技术安全时,安全事故也会相应减少。

2.加大安全防护装置

在进行一些不可避免的危险性操作时,防护装置是主要的安全保障,所用的个人防护物品必须是符合规格的,同时使用人员必须对防护物品的使用方法了如指掌,用完后要对其进行保养,避免下一次使用出现问题。由其在进行高处工作时更要做好安全措施,高处作业分为四个等级,2-5米、5-15米、15-30米、30米以上,引发物品或者物体坠落的原因基本上是因为阵风五级以上或者人为的无意造成的。夜晚光线不充足看不清而导致物品或者物体坠落时有发生,所以安全帽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除此之外我们在工程上都安有防护密网防止人坠落到地面,临边保护。因为高空作业的危险性高,所以有几种病人不能高处作业,比如精神病,癫痫病,心脏病等有此类病症的人不得从事高处作业,每个高空作业的人都要求定期去医院体检,确认身体健康才允许进行此类作业。

3.进行可靠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

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及管理工作,随着时展的节奏我们民用建筑需求与日俱进的增加,我们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责任增大。廉洁为方向去开展监督管理对项目进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监督,强化制度统一的内在要求。也是二十一世纪新形势高速发展的监察服务,监察是为经济建设和开发商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我个人从纪检监察部门的角度对项目监督怎样实施廉洁工作管理有以下见解与思考。实施复杂且廉洁自律的监督工作中,监察必须在内容和方案上都要有制度化的规范与科学的有效管理。一定要治标又治本,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的管理理论进行综合治理。不断调整的过程来迎合新时代的步伐。

建设工程项目,古往今来都有很多贪污以及吃回扣还有职务之便来犯罪。对工程项目执行廉洁监督可以起到预防犯罪和工程管理的一种保护机制具有积极作用。廉洁廉政也是纪检监察部门工作难度巨大与重要的任务一项问题。

在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完善的制度化管理,狠抓执行,抓廉政廉洁的基本方案。制定完善的制度对项目管理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落实到每个人的心里和执行力上。达到维护每个项目正常工作秩序的效果。制度完善是对项目工作的监督管理有效监督的前提与保障。贪污是建设工程的重点整改灾区,因为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执行力,没有制度的机制管理就造成了管理的混乱。缺少制度化管理让某些管理层滥用职权贪污才有了机会。执行力不够就容易有不安分的人违法乱纪形成管理监督的不到位。项目的管理与监督首先从制度完善入手打好基础,其次是明确监督职责的重要任务,督促相关部门紧接着建立起工程合同、招投标、设计变更、计量与支付、安全管理、监理人员、竣工验收、廉政责任制、廉政合同等一系列管理体系。形成责任机制管理形式。程序制度与权利约束还有相应的规范管理运行机制来规范人和事。不断优化减少管理漏洞与人员因素的干扰。确保实现工程质量,优秀人才做出的科学制度化管理。实施方案中监察等相关部门紧绕工程项目开展定期加强工作流程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积极进行监督管理,查出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和履行监督职责,严格按制度执行。做到有章必依,处理有章不循的做法,为制度化管理机制落实执行做好保障。

4.鼓励创新能力,培养高技术人才

一个企业,一项工程,还有管理以及发展,都需要创新,要鼓励创新。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创新是血液创新是血管。我们要开辟新路,拥有不竭的动力。保持空杯心态,乐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创新和自我提升。运用到工作中来。在提高个人能力的同时,实现组织能力的共同提升。

我个人觉得建筑工程方面也需要创新。运用高科技人工智能的观念创新思路作为建筑创新的向导运用到建筑工程上来,与世界接轨。人工智能投入到建筑工程是未来的趋势。但是高科技人工智能投入到建筑工程还有待发展,因为这个领域还有待完善的研究与投入落地。我们称作智慧工地。从智能到智慧工地需要建筑工程方式的变革,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文件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的研发技术。用高科技来促进建筑的健康发展。建筑方面的施工现场最后一百米来说是比较落后的。通过计算机与所有工程施工的大数据和物联网以及BIM还有移动互联网加上人工智能,来与建筑技术密切结合创新出智慧工地。让传统建筑方式让企业建筑转化转型创新升级。工程信息化的发展管理与技术大数据还有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密切关系的使用打造出智慧工地。

历史回顾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被首次提出,经历了两次发展。如今二十一世纪的第三次发展浪潮,建立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基础,世界人工智能已达到一定水平。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化建筑施工的技术流程。人工智能应用于广范的用途,例如无人直升机,无人驾驶,无人操作的生产设备。过去三十年建筑行业从手工到机械的变化为现代智慧工地做出了基础。

六五,七五期间”计算技术,工程设计软件等专项技术的研究成立推动计算机的普及给设计人员的计算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计算变得不再复杂。八五,九五期间,在计算机上应用了CAD的开发与示范实现甩图板工程。计算机绘图得到了普及。十五,十一五期间,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数字化工程”“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推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的普及,把信息技术应用拓展到了管理领域。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辅助专业工作。我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分享”的同时,也具有信息泄漏的风险BIM技术在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推广。“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住建部重点推进BIM技术的普及应用,在2015年6月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到2020年末,建筑行业甲级勘察、设计单位以及特级、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应用。以下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我个人觉得人工智能与建筑施工技术结合信息技术就是智慧工地的诞生。机器设备与人互动感知下达指令执行与反馈就是智能化系统。

目前在智慧工地上还要更多的创新与研究开发,比如研究一种给机器人设置安装一个知识大脑按下电源键它们可以自行开展工作。可以切砖的机器人借助类似于人的思维方式,或者能帮助一些人们无法完成的工作让机器人来施工高危险帮助完成作业。还有焊接机器人来帮助人们身体不受伤害等等,都是我们工程建筑未来所需要发展创新的方向。

第3篇: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 “信管”专业;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6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100- 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是由原来的5个专业合并而来,目前,该专业几乎在所有的全日制本科院校都有开设,但是由于专业形成的特殊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各大院校均是在依据自己的师资力量以及对专业的理解进行办学,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为指导,在此背景下,毕业生往往感觉自己的专业就是一个大杂烩,就业不知道专业对口什么;考研往往直接转专业等,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管”专业的学生就业满意度非常低。

1 “就业难”现状分析

目前,“信管”专业就业难,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用人单位对专业认识不清

这个问题几乎是毕业生踏入人才市场所面对的首要难题。除了传统的接收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少数部门之外,其他的一些部门,由于缺乏对“信管”专业的认识,因此不可能在招聘专业里列出。更有一些单位,误以为“信管”专业就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他们更愿意招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1.2 毕业生在读期间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

有些学生,从大一进校到大四毕业一直处于迷茫状态,毕业时除了成绩单外再没有其他更多的收获,这是一种悲哀。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学四年只是盲目地跟着学校的课程进行学习,开什么课学什么内容,学完就完了,不去认真地思考。“信管”专业本身就具有多学科性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思考,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明确专业的内涵,理清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增强自身的专业优势,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

一方面,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教学课程划分太细;教学模式及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信管”专业实际上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部分学校偏经济管理类方向培养,设置的实践类课程太少,培养出来的都是“理论型”学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1.4 专业定位模糊不清

由于“信管”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3大学科内容,其教学尚没有固定体系,各大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以及原有专业的基础,合并调整来建设该专业,这就造成了该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拼凑、在教学内容上乱、杂等现象,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整体效果。

2 “信管”专业就业需求分析

一面是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一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IT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企业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等,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而“信管”专业培养的恰恰正是这种人才。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近几年来“信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为:国有企业16.03%;录取研究生12.63%;民营及私营企业9.06%;三资企业9.13%;中小学及其他教学单位4.14%;部队0.34%;高等学校5.76%;机关5.56%;科研设计单位4.35%;金融单位6.32%;出国1.12%;其他事业单位2.73%;医疗卫生单位0.04%;其他0.56%。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是一个适应面很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因此,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并进行分析,对人才培养方向做出相应调整。

3 “信管”专业培养方案设计

3.1 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

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首先,利用多功能的电化教学手段,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重视教学过程的柔性与灵活性。其次,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最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 基于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为本科二类地方院校来说,人才培养主要注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毕业生来说,如果具有一技之长,那么他在就业时就会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因此,我校在进行培养方案设计时,重在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既掌握系统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主流技术,又具备使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于以上的定位,我校“信管”专业重在培养学生以下3方面的专业能力:① 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能力; ② 信息系统实施维护能力; ③ 信息监控、分析与处理能力。

3.3 课程内容注重与时俱进

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强调新的管理理论与新技术的导入。新知识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社会需求发展的新趋势,对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方面,南京大学的课程设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南大将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借助数学理论、超文本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检索算法的研究;利用模式匹配技术开展多媒体信息检索的研究;采用数据仓库思路建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

3.4 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教育相结合

我们在“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中,注重提高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教育的教学相关性,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考取职业认证。在“信管”专业的目标职位体系中,绝大多数的职位都有相关的职业资格的认证要求,包括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全国信息技术水平认证、CEAC专项信息技术认证以及企业级专项信息技术认证等。我们坚持四年一贯性的职业认证的教育与宣传,力求使学生在二年级时就能准确把握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就业的可能方向与相应的职业要求,从而提高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松. 复杂环境下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规划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3).

第4篇:人工智能与经济建设范文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数据结构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本文在多方位研究了应用型本科特点之后,结合长期从事应用型本科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重点论述了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问题,并简要介绍了作者所在学校的一些做法。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我国“数据结构”课程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第一本教材是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严蔚敏教授组织编写的《数据结构》。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涌现出了许多版本的好教材和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缺憾的是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数据结构教材很少;数据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都是一本招生的重点大学课程,没有一门二本、三本招生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我国的高等教育成功的从精英教育转型到大众教育,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组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9年“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07年“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资源,其中素材类教育资源有: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和常见问题素材等等;根据教学的需要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多媒体课件、CAI课件、无纸化考试系统等。建立了“数据结构”教学网站,网站上的教学资源丰富,有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教案、讲稿和授课录象等网上资源,已供学生自学使用。本文就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谈一点看法,供同仁参考。

1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与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本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在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较大差别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多样性

研究型本科承担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理论性人才的培养和基础性、原创性科学研究任务;而应用型本科则承担社会各种各样人才需求的培养任务,尤其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其实,应用型人才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人才培养目标的类型结构而不是层次结构,这种应用性表现在多方面,也可以区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四种应用性人才类型,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

1.2综合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培养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把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1.3技能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教学体系,建立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

1.4实践性

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和中国传统的专科教育。其显著特征是工程教学与工程实训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工程技术人员的初步训练,为受教育者未来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奠定基础。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1.5生产服务性

应用型本科的发展不同于研究型本科的追求以研究生培养为主,以原创性、基本性理论研究为主旨的发展路径;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学术性本科生培养为主,以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和参照依据的办学模式,而是在强调必须的学术性和基础理论性的同时,要更加强调面向市场现实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与未来发展需求,主动积极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与行业发展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同时要积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和实践开发研究,积极致力于把原创性研究成果和学术性实验成果直接推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直接贡献力。

2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问题

2.1课程目标侧重问题

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数据结构课程建在课程目标和要求等诸多方面与研究型本科有着不同的侧重。数据结构课程介绍程序数据的结构、组织和管理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技术,不仅为后续课程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等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软件分析、设计、编程和数据组织的能力。研究型本科侧重与数据对象的特性、算法分析等数据结构理论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探索新结构新方法的创新性;而应用型本科则侧重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和在特定结构基础上的算法实现,注重结构的特性、算法的效率性和在实际问题中选择结构与算法的应用性。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目标、要求和侧重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在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实验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应该有着与研究型本科不同的特色。

然而,在近些年我国推行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却是被忽视了的薄弱地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只区分本科和高职高专两部分,结果是本科部分基本上让本一批招生的重点高校包揽,数据结构国家级精品课程全部是重点高校包揽。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也是如此,数据结构教材入选者全部是研究型重点高校的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更是稀缺。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影响和制约着应用型本科的数据结构课程的建设。

2.2教材偏重理论问题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前提。纵观我国学者出版的数据结构课程教材,其中不乏许多有特色的好教材,如清华大学严蔚敏教授组织编写的《数据结构》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然而,这些教材理论性都比较强,对于应用型本科使用不够理想。针对应用型本科特点,出版一套教材体系科学、面向大学二本三本学校学生、侧重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应用实例有机融合、符合应用性本科特点的数据结构教材,是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

2.3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问题

数据结构课程的难点在于学生听得懂、看的明白,但当动手设计算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会感到无从下手。该课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对于仅学过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原理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时,对“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的算法理论和软件设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这些问题,注重课程设计、课程实验等实践环节设计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要精心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把课程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设计),对于技能延伸性技能点设为选做实验(设计),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加大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数量,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刺激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系统规范的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可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2.4考核与平台问题

在课程考试考核环节设计上,既要考核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实验实践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上,既要建设一般性常规教学资源,还要考虑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既要考虑有研究型本科师资具备的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考虑有应用型本科师资必备的较强的工程技术和应用研究开发能力。

3我校的数据结构课程建设

我校数据结构课程课程组不断探索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9年“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优秀课程,2007年“数据结构”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3.1重视教材建设

2000年在华东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组织下,主持编写了《数据结构——用C语言描述》和《数据结构习题解析与上机实验指导》等教材,该教材一经使用就受到各校师生的一致好评,2006年发行了第二版,累计发行83000册。2006年还应清华大学出版社邀请,针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主持编写了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算法与数据结构》、配套辅导与实验教材《数据结构学习辅导》和《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精解和实验指导》,已发行31500册。有关专家的评价是:“教材体系科学,面向大学二本、三本学校学生侧重应用性,教学内容与应用实例有机融合符合应用性本科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材内容新信息量大,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

3.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在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和上机实验课的内容设计与方法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精心设计实验案例和课程设计案例,出版《数据结构习题解析与上机实验指导》、《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精解和实验指导》教学参考书籍,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引进软件企业培训软件开发项目驱动,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3.3重视教学教改研究

课程组成员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议,经常性的总结和交流教育教改经验体会。先后主持和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CAI特性的研究和CAI软件包研制”、“软件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等省校级教改项目十多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二十多篇。“数据结构课程建设”、“数据结构教材”、“高等学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等十多项教学成果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3.4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搭建数据结构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途径。我们除了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网站挂出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外,还专门建立了数据结构精品课程网站,提供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教案、讲稿和授课录象等网上资源。这些教学资源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条件,方便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3.5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组一直都很重视教学梯队建设,目前已形成有3位教授、3位副教授、3位讲师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团队中有3位博士(含1位在读博士生),省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1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多人主持或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SCI/EI收录)30多篇,多人参加国内外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报告交流学术论文。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的提高,有效地保证和促进了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结语

应用型本科承担着社会各种各样人才的培养任务,招生量大、影响面广,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在质量工程中被忽视或弱化,是一个应当尽快引起教育界重视的重大问题。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核心位置,应用型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