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盈利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东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 518026
[摘要] 目的 探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多年抢救患者的经验,应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的方法,对手术室工作0~5年低年资护士进行应急能力的培训。并反复强化演练,培训小组每月逐个进行考核,实行个体评价。结果 通过培训,手术室低年资护士的急救知识、急救操作技能、临床综合应急能力和医生的手术配合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可以强化手术室低年资护士急救意识、增强临床应急能力、拓展急救理论知识、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提高护士的自信心、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适合手术室的工作特点。
关键词 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119-02
[作者简介] 赵宏波(1974-)女,吉林省通化市人,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邮箱:986731561@qq.com。
作为外科患者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经常会出现各种经由医院绿色通道送到的紧急患者,如重度休克、由于术中意外或病情变化需急救等类型的患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手术室护士急救应急能力,有效参与患者抢救,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成为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1]。为探讨案例学习法结合情景模拟在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2012年1月—2013年5月该院采用选取代表性案例,寓抽象理论概念于具体情景中加以阐述的案例学习法(Case-Basedstudy,CBS)[2],并结合情景模拟[3]教学的方式对16名低年资手术室护士进行应急能力培训,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16名护士中有4名男性,12名女性,所有护士均为在手术工作不满5年的低年资护士,年龄18~27岁,学历为本科5名,大专11名;职称为护师2名,护士14名。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制定由护士长挑选5名在手术室工作10年以上,具有丰富急救经验的护理骨干成立应急能力培训小组。培训小组根据手术室的急救特点,从实际临床病例中精心筛选制定CBS案例(如直接通过绿色通道送到手术室的脑外伤、肝脾外伤、多器官复合伤、交通伤、坠落伤、多发外伤引起的休克、术中大出血、麻醉意外、气道梗阻、主气道异物等等)。在每个CBS案例中涉及应急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操作技能;并且根据CBS案例制定抢救配合分工流程及急救手术流程图,最后制定CBS案例的评分标准。
1.2.2 培训方法 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培训每个月选择一个的CBS案例,培训小组先对此案例的急救流程、实施要点及重要操作(如气管插管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徒手心肺复苏、除颤仪和简易呼吸囊的使用、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导尿、术前洗手和巡回的准备等等)进行讲解和培训,并强调各参与抢救人员的分工和相应职责。当接受培训的低年资护士对CBS案例的流程、实施要点和操作熟练掌握后,再由护士长或小组成员模拟病人(stimulate patient,SP)作为载体,模拟急救场景,由SP配合声音刺激,形成一种紧张的现场气氛,据病程进展描述病情变化。在据流程完成一对一培训结束后,培训小组再把CBS案例模拟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放在科室的电脑上,以便低年资护士利用上班空闲或业余时间逐项逐步地进行模拟练习,以达到对每个角色的每项技能操作动作规范、熟练、迅速、准确。同时每天利用晨会后10~15min的时间, 让低年资护士进行随机分组反复演练,并进行角色转换。在演练过程中,培训小组对演练的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每月底护士长与应急能力培训小组对演练结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再对低年资护士进行下一个CBS案例情景模拟的培训。
1.3 评价方法
1.3.1 问卷调查 对临床医生和麻醉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相关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满意度。
1.3.2 考核评分 对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综合能力进行测试, (应急能力成绩=急救相关知识成绩×0.3+急救技能成绩×0.3+综合急救能力×0.4) 。①急救相关知识(权重30%):手术室紧急抢救的认识、心肺复苏的知识、除颤仪、急救物品及手术器械、手术配合、护理记录等知识。②急救技能(权重30%):心肺复苏(CPR) 、配合气管插管和准备急救物品、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心电监护和描述心电图信息、使用除颤仪、术中手术配合等;③ 综合应急能力( 权重40%) : 观察方法及病情评估准确、处理问题效率与效度、反应能力、抢救配合能力、心理素质、沟通效度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应急满意度
发放问卷50份,全部收回,问卷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和麻醉师对相关护士应急抢救配合的认可率达到95%。
2.2 技能评分
培训后,患者在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和综合急救能力上均有显著提高,相关项目评分较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由于临床经验、专业知识的欠缺,低年资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对病情复杂程度及紧急抢救状态认识不足而导致的出现恐惧、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容易导致延误患者的最佳的抢救时间。而相关文献报道表明,伤后1h是挽救生命、减少自残的’黄金时间’,对严重创伤30min内给予急救,则可多挽救18%~25%伤员的生命[4]。可见护士应急反映能力在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CBS案例情景模拟正是通过仿真真实抢救场景的方式,使低年资护士更为有效地学会应急处理危急情况,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挽救患者生命[5]。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实施CBS案例情景教学,16名护士在急救意识和综合应急能力都较培训前有了明显的提高(P<0.01)。该研究中对临床医生和麻醉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培训后护士的应急反应满意度较高,达到了95%。
这主要是由于通过CBS案例情景模拟教学,一方面弥补了传统上低年资护士缺乏系统培训,急救理论知识和手术室专科知识在教科书上内容有限的缺陷,让护士在仿真场景中进行病情判断,并对判断结果、药物使用、仪器操作等相关知识进行提问和指导,将零碎的认识融合起来,使理论与临床技能融会贯通,让护士能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的薄弱点和努力方向,提高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使专科业务水平和急救知识掌握度显著提升。此外,该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增加团队凝聚力,采用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共同参与的模式,加强相互协作,高年资护士帮助低年资护士指出演练中呈现出的隐患与不足,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护理团队之中,形成互帮互助,相互协作的良好氛围,提升凝聚力。此外,该种培训方法还有助于提升低年资护士的自信心,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而这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护士有助于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提高[6]。
参考文献
[1] 倪乐丹.抢救流程图结合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手术室护士抢救应急能力[J].护理学报,2010(12):1008-9969.
[2] 顾志华.案例学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B):106-109.
[3] 葛云霞.急诊护士情景模拟训练的实践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上海护理,2008,25(24B):59-60.
[4] 左玉兰,董晓慧.情景模拟下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中国医疗前沿,2009(7 ):1673-5552.
[5] 程红群,吴乐山,陈文亮,等.军队医院的的应急医学救援[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18-2119.
[关键词]电子商务;商务企业;企业盈利模式
随着现代科技和网络信息不断发展,伴随网络而产生的电子商务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会有更多的企业去适应它,并通过电子商务来创造自己的财富,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交易规模上比重都会越来越大。因此,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既然盈利模式由收入、成本(进货和广告费)构成,可从收入方面对盈利模式进行初步分类。根据当今电子商务企业的特点,可将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为三类:产品交易型盈利模式、服务销售型盈利模式和有偿信息式盈利模式。下面简单介绍下这几种盈利模式。
1产品交易型盈利模式
产品交易型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其本质是,企业打破传统的产品销售路径,通过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渠道,建立一个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网上销售平台,来提升产品的销售数量、提高产品的服务质量,从而获取最大利润。具体来说,电子商务在网上产品速度快,产品的时间短,而且网上销售还可以节约制造和包装的成本,所以网上销售的产品比传统销售中的产品更便宜,在此基础上,企业为客户提供了使用价值,也实现了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创造了利润。
2服务销售型盈利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许多舍弃的线下服务或数字产品(如电影、电视剧、软件等)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获得。服务销售型盈利模式就是通过查找和提供这些网络服务者数字产品等来获取利润的。就其本质来说,服务销售型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际上就是,电子商务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基础上,通过免费向消费者提供基本服务,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从而推出增值服务,并从中获取利润的电子商务模式,其根本利润是提供网络服务和销售数字产品。服务销售型模式也是靠销售产品—-即网络信息服务,来得到利润。服务销售模式提供的是网络服务或数字产品,而网络服务或数字产品的销售只要有网络就能实现,而不再需要上门配送;再就是网络服务或数字产品开始成本投入比较多,后期生产过程中成本几乎为零。
3有偿信息型盈利模式
信息型盈利模式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信息中介服务,另一种是信息咨询服务。信息中介服务是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自身存在的优势通过网站提供交易信息平台(主要是交易订单和交易结算)等服务来完成交易双方间的交易合作,并从中实现自身盈利价值。信息咨询电子商务企业是利用网络信息中介为交易双方提供交易平台,更好的促进交易双方的关系,从而完成交易活动,并从中获取利润。有偿信息型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本质就是—佣金,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自己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信息需求,并从中获取最大利润。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销售市场的争夺,到服务市场的争夺,再到有偿信息的争夺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将来会很快进入对电子商务市场的争夺。在将来的电子商务环境中,谁创造出最佳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谁就占据了电子商务市场的最高点。电子商务模式形式多样,谁能够运用其模式获得最大利润,谁就是未来的成功者。在未来的发展中,网上拍卖模式、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综合商务模式会十分火爆。为了赢得更大的利润,获得雄厚的资本,企业者应该积极地开发思维,多想、多实践,只要这样,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发展前景才会更为乐观。
4结语
关键词:新媒体;行业报;盈利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将旗下连年亏损的《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转售给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创始人西德尼?哈曼。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全球传媒行业对纸媒未来命运的广泛讨论。
事实上,美国《新闻周刊》的生存困境不仅标志着美国报业的衰落,也是全球纸媒急需破解的难题。“报业衰亡”似乎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数字化大潮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型的问题,而这种转型,对我国行业类报纸尤为迫切。
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与党报、都市报和综合类报纸不同,作为我国报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多数行业报曾长期担负着中央各部委或大型国有企业机关报的角色,是专注于某一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专业报纸。
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业报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其发展主要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新闻出版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报陆续与行政力量脱钩,进行转企改制,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在这种形势下,面对财政资金断奶,新闻纸、人力等成本的快速增加,曾经高枕无忧或市场化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行业报,逐渐遇到了发展危机。更为严峻的形势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原本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新闻时效性不强的行业报,处境更加艰难。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如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其基础和核心载体是互联网。与新媒体拥有的海量信息、互动传播、及时便捷、多媒体视听等优势相比,纸媒尤其是行业报具有天然的劣势,比如破坏生态环境、信息量有限、单向传播、时效性滞后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读者群,开始加速疏离报纸拥抱新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另据新闻出版总署我国第一份《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已经达到799.4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由此可见,网民的急剧增加使传统的阅读方式迅速被颠覆,纸媒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以互联网、户外新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成为主流。
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众多行业报的发行量不断下降,广告收入锐减,人员频繁流动,一场数字化生存危机笼罩着行业类报纸。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总规模为193.3亿元,已经超越了户外广告收入,2010年将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当前行业报的现状并不为过,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否则难逃消亡的命运。当务之急,行业报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宣传为服务,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以积极的心态迎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三、跳出报纸办网站
众所周知,数字化已经无可阻挡地汹涌而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实际上,新媒体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对行业报来说,必须要看清大势,主动融入新媒体大潮中,尽快把数字化转型上升为战略高度,纳入报社的长远规划,加快在新媒体方面的布局。
鉴于大多数行业报都建立了网站,因此加快网站建设,实现报网互动,是行业报目前最现实也是较容易的数字化转型之道。目前,在行业报建立的网站中,真正实现盈利的还很少,能够自收自支的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行业报网站还处于投入期,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这也导致很多行业报处于上下两难的境地:不投钱担心落后于时代,大笔投入又缺乏资金来源。
综合来看,行业报网站不能盈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办报的思维方式和盈利模式办网站,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订阅收费模式,二是用新闻吸引点击量,再以点击量吸引广告。
这种模式是现阶段大多数行业报网站普遍采取的盈利模式,其目的是试图实现“一个产品,多个传播渠道”,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表面看起来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但不符合网媒的特点,没有把网媒的优势发挥出来。
行业报究竟如何办好网站?由于新媒体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整合营销传播为手段,在内容、传播和营销模式等诸多方面均有别于传统媒体,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复制于新媒体,需要按照新媒体发展规律办事,跳出办纸媒的思维定势,结合行业特点寻找盈利模式。目前,在各行业报创办的网站中,效果较好的大体有三种模式:
一是摆脱体制束缚,走市场化道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早在1999年,建立了网站,成为报纸的电子版;2004年,在电子版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网站“中国创新网”,并成立了中高新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网站的内容维护与业务开发,开始相对独立地探索新媒体发展模式与规律,摆脱了体制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二是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开展咨询服务。中国黄金报社主办的“中国黄金网”,从2004年开办“全球贵金属实时行情短信服务”,当年就实现盈利。截至2009年底,该报社数字信息产业收入达到报社总收入的10%,处于全国报业领先水平。中国税务报社主办的“中国税网”以税务咨询为主,2004年创建当年就自收自支,2009年收入达到1400多万元。
三是立足行业,开办电子商务。利用媒体资源,用宣传置换企业产品销售,即用网络广告推荐某个产品,有了销售以后,再与商家分成。中国石化报社创建“中国石化团购网”,整合全国百万石化员工的分散购买力,建立“厂商直销联盟”;2007年,与一汽大众合作,为石化员工购买一汽大众汽车6202台,为石化员工节省购车费1241万元,为报社创收120万元。“中国石化团购网”创办一年多,就与一汽大众、海尔、太平洋保险等知名厂商合作,实现销售额8亿元,达到了既为行业员工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增加了报社收入。
四、发展新媒体的几点建议
著名的《蓝海战略》认为,在红海中,每个产业的界线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竞争规则也已为人们所知。与之相对,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行业报的新媒体蓝海在哪里?如何驶向蓝海并经营好蓝海?综合各行业报发展新媒体的实践,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要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网络化的步伐加快,行业资源正面临被竞争对手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主动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技术优势,其结果将是路越走越窄,资源越来越少,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必须要解放思想,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投资新媒体时,应该结合报社实际,对新技术要做到高度重视、理性对待、合理投资、为我所用,做到既不盲目跟风也不随波逐流。
二是提升新媒体的地位,使其独立运营。现在一些报社的新媒体,依然由报社的单一的网络部门负责管理和运营,人手少、权力小、自主性差,难以摆脱体制束缚。因此,必须要把新媒体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实体,避免受原有报社体制的干扰。条件成熟时可以吸引战略投资,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发展新媒体。另外,要强化报纸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互动双赢,避免互不买帐、相互拆台。
三是加强品牌再造和延伸。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纸媒的衰落,但这并不代表报纸品牌的消失,更不代表报社肩负信息传播责任的丧失。相反,利用新媒体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品牌塑造和延伸,使行业报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品牌延伸的方向包括:通过网络开展音频视频业务;介入更多的文化活动,如图书、期刊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向电子商务延伸;向其他领域,如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等延伸。
四是从舆论宣传到信息服务的角色转变。不可否认,报纸是,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但是,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以及对信息需求的独特化,以往自上而下、宣教式的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被读者所厌恶。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角色转变,是必然趋势,也是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因此,行业报新媒体必须在“专业信息”和“综合服务”等创新业务上下功夫,打造核心竞争力。
五是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盈利模式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固守原有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行业报必须紧密关注电子阅读器、网络视频、移动采编系统、短信、彩信、手机报等新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各种营销手段的创新,包括精品内容营销、实用资讯营销、广告营销、活动营销、品牌营销、数据库营销、咨询服务与创意营销等,加快盈利模式的探索。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二、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1.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2.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三、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四、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化报纸;新媒体
一、我国数字化报纸的发展现状
数字报纸又称“多媒体数字报纸”,中国内地出现的第一份数字报纸首显2006年,是由北大方正集团与浙江日报集团共同推出的。多媒体数字报纸融合了互联网媒体便捷的阅读方式和互动体验,一时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仅在2006年,全国大大小小进行互联网试水的媒体已达到40多家。
数字化报纸不仅仅局限于以受众的个人电脑为信息接收终端还包括可以上网的手机接收模式。2004年《中国妇女报》就先于网络版数字报纸进行了报纸版面的“手机化”尝试,极大地方便了用户随时随地阅读,新华社更将旗下《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等知名报纸、杂志的内容融汇于“新华手机报”上,为4.4亿手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读报体验。近几年,全国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传统纸质媒体都推出了数字报纸,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增强中。数字化报纸极大的开拓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链,融合了互联网即时便利以及超大信息量的特点,用户只要有一个电脑或是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阅读任何自己想要的信息,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并为他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数字化报纸传承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延续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和信息生产模式,得到众多传统媒体和业界人士的青睐。
中国报业纷纷上网的举措,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强势入侵下,为寻求自身发展而不得已的“试水”。业内人士表示,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和带来传播方式的挑战,要不断进行自身结构调整和改造。最重要的是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传统媒体不应该抱着抵制的心态来对待新媒体,而是要与之联动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互赢。董年初提出三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欣然拥抱的对应策略:收购新媒体、创办新媒体以及合作开办新媒体,建立四种平台:传统平台、数字平台、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平台[1]。市场青睐创新者,“宁要粗糙的新锐,也不要圆润的守旧”便是市场竞争中的箴言。传媒的特色是在创新中才得以保持的——只有永远比竞争对手快一步,才能不断获得因创新而生的市场“暴力”[2]。传统报纸想要在多媒体竞争的市场下分得一杯羹,必须要创新。然而从实际操作和效果来看,传媒的这种换汤不换药形式的“创新”,虽然可能短时间内,因为新开辟了一种途径而获得暂时的发展契机,但是存在诸多问题,很难获得长久动力。
二、我国数字化报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报纸缺乏独立的内容创作
内容是“王道”,传统媒体想要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和订阅量,追求独家新闻或是原创性新闻是不二选择。报纸出版单位纷纷将自己的报纸搬上了网络,形成报网融合的格局,但是在数字化报纸内容制作上,仍是以原有的纸质报纸内容为基础来生产和制作的,也就是说只从形式上进行翻新。网络新闻只是“复制”、“粘贴”的简单模式,只是简单的将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的报道利用电子技术转化成适合计算机,或是其他移动设备终端如手机等形式显示出来,只是换了一种传播途径而已。电子版的报纸内容完全没有创新,直接照搬纸质版内容。这种依附于传统媒体机制下的数字化报纸的内容生产不同于门户网站的新闻采编。由于局限于现在新闻法规的限制,门户网站不具备新闻采编的权利。但是有纸质媒体出版平台的数字报纸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自己在新闻采编上的优势,甚至是“炒冷饭”,这使得传统媒体在新闻采编上的巨大优势没有发挥出来,造成了新闻资源的浪费。
在以内容为王道的文化产业竞争下,这只是粗制滥造的生硬嫁接。这种换汤不换药,使其缺乏同类新闻内容生产的竞争力,造成内容的重复率高进而造成新闻资源严重浪费。这种多数数字报纸依托报社综合门户网站的定位使其沦为其母报的简单翻版。这种形式的数字报纸不可能具备更多的服务功能,也就注定了其难以承载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2]。
(二)数字报纸多媒体化程度不深
内容上的复制决定了数字报纸相对于纸质媒体来说只是换了个传播渠道而已,没有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进行信息整合。在信息的传播形式上,数字报在传承传统报纸印刷版的版面风格的原则上,没有发挥出自身数字媒体即时迅速的特色;另外没有实现融合媒体的集文字、图片与视频于一身的传播模式,缺乏为数字报纸增值的原创新内容生产;没有及时对网络视频进行更新,更别说成立专门的网络视频团队了。另外,从事数字化报纸的从业人员仍然是服务于传统媒体的记者,还停留在用笔和纸记的阶段,而适应多媒体新闻采集和对相关数码设备使用能力的不足,使得大部分数字报纸多媒体程度不深,还停留在传统媒体采集新闻的阶段[3]。这种呆板的运作机制使得数字化报纸跟不上多媒体发展的技术,缺乏网络新闻的竞争力。
数字报纸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性强、信息容量巨大的特点,适应网络媒体中信息传播和研究受众的特点,互联网传播模式下的要求集文字、图片、影片视频、声频等各种载体于一体,实现报纸、电视、广播与网络的大融合,利用超文本、多层次、多形式的进行数字化报纸的报道,打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形式,这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媒体记者只需要从事文字撰写工作的单一工种相比,在数字化报纸阶段,记者不仅需要在第一时间收集到海量的信息还要求会操作这些数字数码设备,需要记者跨平台高效率的工作,提供全方位全角度的报道。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4]。
转贴于
(三)数字报纸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
数字报纸推出以来,从目前来看,数字报纸还没有达到传媒报纸的那种成熟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并且由于推广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使其在传统媒体阅读人当中的知名度不高,阅读总量远远没有达到传统媒体的水平。新闻网站在免费阅读的环境下,有人担心数字化报纸收费会造成阅读者数量的减少,从而降低报纸的知名度和订阅率。实际上,通过成熟的商业运作手段,反而会提升数字报纸的知名度。国外众多媒体的数字报纸已经在尝试有偿阅读的模式,终结网络报纸内容免费的时代,并进行收费系统的改造,收费阅读发行可能是未来多媒体数字报纸报业经营的方式之一。
数字化报纸的免费服务造成了传统纸质媒体的运营成本和负担。面对数字化报纸高额的运营费用,国外众多媒体纷纷启动电子版报纸的收费改革举措。拥有多家报纸的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在2009年5月上旬表示,他旗下经营的《华尔街日报》、《伦敦时报》、《太阳报》、《纽约邮报》等报纸将在一年之内尝试向报纸网站读者收取费用。其中已经开始收费的《华尔街日报》也在其金融危机下细化其内容收费项目,如为个别文章和某类读者提供专门定制收费的新闻内容,提高内容竞争率。另外一种收费的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建立的数据库盈利模式的经验。《日本经济新闻》通过设立经济研究中心的方式,聘请经济专家分析日本经济运营情况,每天包括股票、财经、金融等相关数据分析,给受众提供规避经济风险的理性分析,提供有竞争力的新闻,使得该网站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仿效日本的运行模式,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依托本身强大信息的能力和优势,也建立了财经类新闻的数据库,分析潜在特定客户的需求和特征,建立相关的档案管理,为专业类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分析财经指数并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财经信息。传统媒体集团完全可以利用自身在所在区域的新闻资源和信息的权威优势充分发挥电子数据库的市场增值服务,这不仅拓展了本来业务范围,也使得数据化的媒体获得新的盈利能力。
有学者表示对数字报纸内容进行收费虽然是十分传统的盈利模式,甚至有学者认为这有悖于新闻自由以及与互联网自由获取信息的精神,但事实上数字报业的发展与其他任何新兴行业一样,需要这种特殊阶段的扶持和原始的积累[5]。
三、数字化报纸广阔的发展前景
传播学者罗杰·菲德勒在描述媒介形态的演变时说:“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6]。
不必过分夸大数字化报纸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二者是互相融合和共同发展的关系。数字化报纸可以借助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制造资源、稳固的受众群、成熟的经营模式,一个开设数字化报纸的传统媒体就已经说明了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化报纸即时信息的特征弥补了报纸受制于排版、印刷等环节而使信息滞后的劣势,特别是在突发事件上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的不足,弱化了传统媒体的弱势,大大缩短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时间,极大提高了信息的流通性。借助于网络技术的东风,随着报业对自身优势的不断巩固,在争夺受众资源的同时,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数字化报纸不能抛弃传统媒体对新闻客观性的专业主义的要求,要严格在内容上进行把关,跳出传统报纸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适应细化的受众需求,走出一条多样化,混合型的文化产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建新.新媒体:竞合与共赢——第四届中国传媒经济年会综述[J].现代传播,2008(1).
[2] 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3] 苟凯.解开数字报发展迷题——现代报业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数字报纸发展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08(7).
[4] (美)约翰·帕夫利克.新闻业与新媒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关键词】新媒体;纸媒;数字化;美国《新闻周刊》;
传统纸媒遭遇的发展瓶颈
《2011全球传媒蓝皮书》指出全球报纸日发行量自2009年开始下降,2010年下滑到5.19亿份。全球报纸广告收入比2009年下降了20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300亿美元。[1]数据表明,传统的纸媒发行数量在逐渐减少,广告收入也在不断降低,媒体如果仅靠广告来维持经营收入,那么将会显得十分被动。与新兴媒体相比,传统纸媒的实效性不及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更新,信息量不及网络海量的搜索空间,付费阅读的方式也让更多受众倾向于在线浏览免费的新闻讯息。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道:“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做出了以下预测:“如果用一把直尺将图中的线顺势延长,那么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菲利普?迈耶教授用这个数据提出了他的“寒冬论”,即纸媒的发展遭遇到了瓶颈。事实也正是如此,2009年拥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停止发行印刷版,拥有27年历史的杂志纸质版《电视周刊》也不存在了;2012年巴西的《纳塔尔日报》也仅保留电子版,停止出版纸质印刷报纸。近几年来,媒体业界的“纸媒寒冬论”呼声不断,特别是2012年10月19日美国新闻杂志《新闻周刊》宣布,将在今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出版印刷版,从2013年初全面转型数字化。这个80年的老品牌最终还是倾向于数字媒体,这不得不让媒体人怀疑“纸媒寒冬”是否真的要到来了。
即使“纸媒寒冬”会到来,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纸媒市场的寒冬”,因为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纸媒在精品化、小众化的发展趋势中分化重聚,寻求新的聚合平台,参与新平台的形成,这将会使纸媒市场重获新生。这一趋势在内容上表现为纸媒产品突破传统的版面局限,形成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产业形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数字化、移动化的物质形态,把讯息通过分众的、定向的、交互的、即时的大众媒介进行扩散。笔者认为,对于传统纸媒来说,不管是否面临着寒冬,数字化平台的构建仍然是其新的发展机遇。
纸媒数字化转型:以美国《新闻周刊》为例
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成立于1933年,和《时代》、《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同属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但由于遭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降,2007年至2009年持续亏损。2010年8月,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把《新闻周刊》以1美元价格出售给悉尼?哈曼。3个月后,哈曼国际工业集团把《新闻周刊》与新兴的新闻网站野兽日报合并,成立新闻周刊—野兽新闻公司,现在的周刊归美国互联网巨头IAC公司所有。而2012年的10月份,正是IAC公司宣布《新闻周刊》要在2012年底停止发行印刷版,并在2013年初实现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是发展的新出路,不论从媒体本身还是受众的角度来看,这一趋势到目前为止都充分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
微利时代下迎合中产阶级群体的文化消费。纸媒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它是高风险经济产业,高风险经济体现在纸媒销量的非确定性和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上。一方面,纸媒销量的高低源于新闻的“变动性”和“趣味性”,一则新闻的追踪报道或许会延长这份报纸在一段周期内的高销量,一则深度报道也许会引起群体大规模的兴趣而购买,但同样平淡无奇的报道则会让受众迅速在短时间内流失,再加上区域人员的流动性也会导致销量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纸媒生产的高成本体现在高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上。据资料显示,中国的报纸每多1万份的印量要增加300万元的开支。在高风险经济特征之下纸媒只能依靠广告来平衡支出,总体而言纸媒的印刷发行还是处于微利阶段。而数字化平台的构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问题。全数字化运行的《新闻周刊》改称为《环球新闻周刊》,采用付费订阅的模式来运营,这种盈利模式并不适用于任何数字纸媒,而是将目标受众定位于精英的、小众化的中产阶级的高端纸媒。中产阶级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他们是经济精英、知识精英、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对印刷制的零碎内容已失去兴趣,而倾向于能够解答自己领域内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通过付费订阅来得到的,在他们看来获得的讯息是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的,也迎合了自己的文化消费。
厚报时代下满足“受众本位”的主动选择。厚报时代意味着纸媒提供的信息量超过了读者的信息接收量,同时也意味着纸媒竞争的必然结果。纸媒有“二次销售”的产业特征,媒体将读者当作产品卖给广告客户实现第二次销售,纸媒的扩版意味着能够增加广告版面,实现广告主投放纸媒的影响力经济。但是纸媒的扩版也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有效接收,受众对被动灌输的信息只会“泛读”。举个例子来说,一份50个版面的报纸读者只用十几分钟就读完了,每个版面平均分配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几十秒就看完了一个版,无法达到对信息的深刻记忆。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已经成为市场所追逐的稀缺资源,如何获取受众的注意力是纸媒生存的根本。数字化平台构建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期待,在读屏时代纸媒的受众不仅可以成为交互式阅读对象,甚至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在人性化的阅读界面中充分自主地选择和阅览信息,发挥思维的跳跃。美国《新闻周刊》在改版成《环球新闻周刊》之后锁定的目标受众是高端精英人群,新杂志电子版适用于平板电脑和其他的网络阅读设备,通过移动电子设备终端来呈现多元化的讯息,把受众在厚报时代单一的角色转变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让受众成为信息的主导者和操控者。
竞合时代下实现媒介的“内容为王”。竞合时代指的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传统的纸质媒体在与新媒体的合作下实现了移动APP产品,最大的特色在于媒体要把精力投在受众的服务体验价值上。当然,受众最需要的还是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更有效、更精典、更便捷地使受众接收信息,什么样的内容更能够与受众所处的生活、工作领域息息相关,受众就更倾向于选谁。“内容为王”的模式始终还是受用的,纸媒在构建数字化平台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把握住内容的主旋律,用原创性的信息去绑定受众的目光。数字化媒体实现内容的优化体验比服务体验更能让受众自愿买单。具体来说,就是数字化媒体提供优质的内容,付费阅读也就会成为受众选择的一种方式,“内容为王”的竞争模式对于数字媒体来说是争夺受众市场的良好渠道。
展望纸媒构建数字化平台的未来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纸媒走数字化平台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传统纸媒可以从以下几点构建数字化平台
细分投放渠道。在市场营销学中所提到的细分市场,并不是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划分的,是从包括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能否准确地了解、把握受众的期待心理,捕捉有效的受众群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传播策略,将关系到传播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和有效传播。媒体只有有效地对目标受众进行细分,才能把有效内容精准投放,提高受众的阅读率,因此细分后的投放渠道对媒体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平板电脑、手机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等各种新媒体的包围下,纸媒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是充满了机遇的。媒体可以利用传统纸媒和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两者的互融。如纸媒与网络的渠道融合,开发电子阅读客户端、讯息数据库、网上书城;与移动媒体融合开发APP付费阅读下载终端,分众实现内容的细分投放或者移动媒体的在线阅读等。具体来说,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也可以实现投放渠道的差异化。年轻一族是网络、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等流行电子设备的主力消费者,他们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跟踪电子内容的生产、更新,传统纸媒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投放趣味性强的小说连载,开辟专栏与受众进行互动,根据受众的需求对小说情节进行开放性的征集等等。而针对年长的受众,他们习惯了传统纸质报纸或者期刊的传阅,一时间对网络海量的讯息还无法适应,因此可以开设电子书,以PDF的形式清晰地展现给这部分受众。
精品内容为主流。纸媒的数字化平台可以说是媒介形态的更新,也可以说是报网联合的一种新形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提升舆论引导力,利用新媒体的环境去快速搜取精准讯息来设置议程,提升媒介价值。因此,纸媒数字化平台投放的内容实质上会影响媒体的定位。
早在几年前,研究市场营销的学者就提出了内容营销才是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这一观点。的确如此,除了运用图片、动画、文字等媒介符号烘托数字化内容的质量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打造精品的内容讯息。在新闻讯息上体现为,要进行有影响有深度的采访报道和高效的媒体议程设置。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要求新闻报道要对客观现象与事实一针见血,在第一时间引起受众的注意,利用数字化平台可以高效地实现第一时间传播、第一时间共享,当然这也就要求媒体提供的内容第一时间内是精品化的。只有以精品的内容为主流才能体现出高端的媒介水平;只有锁定知识阶层的消费者,媒体才能在竞争大潮中保持常青。
拓宽盈利模式。传统纸媒的盈利方式最重要的就是依赖广告,媒体通过“二次销售”把受众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以此获利。该理论认为,媒体第一次销售的产品是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第二次销售的是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得广告收益。如此的盈利模式也许能让传统纸媒获利,但却不稳定,因为越来越多的媒介形式正在持续分散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的价值。因此,纸媒在数字化平台上要拓宽盈利模式,改变以往被广告商牵制的局面。
目前数字平台上的众多媒体都选择了“付费阅读”这一模式,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支付途径来阅读一些通常被运营商加密或隐藏的文字图像内容。这种方式被作为媒体盈利的一种方式但也不是唯一能够获利的方式。笔者认为,会员制的阅读方式既可以把潜在受众向固定受众引导,又可以实现媒体的盈利,通过入会的方式自愿索取讯息,为会员读者提供兴趣阅读,享受会员的读者服务,对媒体和受众而言是双赢的模式。拓宽数字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必须考虑的。
新闻网站的定义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站有四大类:门户网站、特色网站、新闻网站和行业网站。2000年1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联合了《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第五条说明:中央新闻单位、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新闻单位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属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互联网站(以下简称新闻网站),经批准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
按《规定》所示,新闻网站是特指由新闻单位依法建立的,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的网站。本文所指新闻网站的范畴,主要是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等)和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如荆楚网、东方网、南方网、浙江在线、红网等)。
商业网站盈利模式
国内互联网巨头新浪、搜狐、网易等老牌门户网站及以即时通讯IM起家的腾讯等。内容全面,凡是互联网上出现的业务他们一应俱全,从web1.0时代的新闻、资讯、网游、电邮、无线、搜索、电子商务等,到Web2.0时代的博客、音乐、新型电子杂志等,包罗万象。了解门户网站即商业网站的盈利模式,对探寻新闻网站的盈利和经营发展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通过与国内各家媒体签订新闻内容使用协议。新浪拿到了强大而全面的新闻资源。成为国内最大的新闻内容供应商;通过提供完整、齐全的新闻服务,凭借着其可观的流量和点击率,带动了其网络广告实现了盈利。支撑新浪业绩的主要是广告营业收入。根据新浪的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其广告营收7620,万美元(5 18亿人民币),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2%。无线增值服务也是其盈利的一个重要方式。近两年来,随着web2.0的广泛应用,新浪更注重博客、播客的开发。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一个内容交互平台,其增值业务也在不断发展中。
事实上。广告+无线增值也是国内另一商业网站搜狐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大部分的新闻网站也正在试图从这一模式中获得经济收益,但是由于市场不完全、自身影响力不够等原因,目前看起来困难重重。
另一商业网站巨头网易的收入来源则主要是网游。凭借自身强大的研发能力,网易独立开发运营了《大话西游》和《梦幻西游》,创造了“中国制造”网络游戏的神话。根据网易2008年第3季度财报显示,网易的网络游戏业务在该季度营收达到6.75亿元,比上季度增长135%。该季度网络游戏营收的增长主要是由《梦幻西游》拉动:第3季度《梦幻西游》PCU和ACU分别达到了230万(中国在线最高的网络游戏)和675万。
从1999年把国外的ICQ引入中国进行本土化开发,推出QQ聊天工具的10年间,腾讯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服务网络,QQ号码已经成为与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并列的重要联系方式之一。根据腾讯公布的2008年第三季财报,QQ即时通信注册帐户总数达到8.562亿,活跃帐户数达到3.551亿,其客户端渠道的垄断性地位也就决定了腾讯独特的盈利模式。2002年,腾讯开发虚拟货币“Q币”,以此为平台,QQ秀、Qzone、QQ游戏、QQ会员等一系列网络虚拟形象和社区业务产生了巨大的收益。200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人民币14,006亿元,而网络广告收入达到人民币2.491亿元。可以预见,IN和腾讯门户网将成为腾讯的两大盈利的基础平台。
大型商业门户网站的发展证明。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蛋糕其实是巨大的。但是,商业网站在体制的灵活和资金的雄厚方面是新闻网站望尘莫及的,体制和资金也阻碍着新闻网站的发展和盈利。
新闻网站发展的体制和资金制约
无论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还是省级地方新闻网站,自成立之初,其体制、机制就存在着先天不足。新闻网站大多是依托传统媒体而建立的或者以行政命令方式由各方筹资成立,网站的管理体制存在重重障碍,摇摆在“计划和市场”之间,定位尴尬。体制的限制还表现在新闻网站受到多重管理。在资金、人员和技术上都存在多重限制,灵活自由度不高。
互联网体现的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而互联网产业也是一种技术的竞争。技术研发力量是需要资金来保证的。体制的影响让新闻网站很难与商业网站一样实现上市、风投等市场行为。虽然中央和地方财政这几年来都加大了对新闻网站的扶持,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是这些都还远远不够。
关于新闻网站盈利模式的思考
1 信息有偿服务和数字报营销。
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2005年9月联合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规定:非新闻单位设立的转载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也就是商业网站),不得登载自行采编的新闻信息。而新闻网站拥有采集、制作、新闻的自,这使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出售新闻及相关信息资源来获取利润,也就是其独特的信息经营模式。新闻网站还可以依托所在的媒体集团集多家之所长,是有实力也有可能提供多方位的增值信息服务的。
数字报纸就是在保持纸质报纸原有版式的基础上。同时又融合了网络阅读新闻的方便和快捷的新型网络媒体,它完好地保留了报纸的原貌,又突破了传统报纸只能用文字和图片表达的局限,可以方便地插入视频、音频或动画。图片的观感和质量也大大提升,让新闻报道真正做到“有声有色”。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新闻网站的数字报纸目前自身盈利并不是很大,但数字报纸带来了大量流量。这相当于间接地为新闻网站带来了广告价值。同时,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内容授权、数字报纸页面广告、用户阅读付费等多种手段开拓数字报纸的收入。
2 网络出版。
网络出版是具有合法资格的单位或机构,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出版并销售数字出版物的在线传播行为,具有产品的数字化、流通的网络化、交易的电子化等特性,目前主要有在线阅读,eBook(电子图书)、POD(按需印刷)等形式。
网络出版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出版过程,同时也继承发扬了传统出版,尤其是电子出版中的长处,所以与传统出版相比,网络出版具有快速、便捷、低定价、低成本、无需仓储、无需运输等优势。在资源利用上,它不需要纸张、油墨等。是一种纯粹的环保、绿色产品。这些优点给网络出版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网络出版作为一个项目,具有强大的营销前途。
3 手机报和3G时代下新的机遇。
手机报与传统报纸不同的是,它的信息传播平台不仅仅由报纸独立搭建。还有另外两方共同搭建,即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它利用WAP和彩信等新技术,将传统媒体或网站的新闻内容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每天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即可阅读到当天的新闻,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
事实上,无线增值收入一直都是各网站盈利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手机用户数非常巨大;手机报发展至今,已有短信版、彩信版、WAP版,IVR语音版等多种形式,新闻内容在手机平台的再次和增值运营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手机平台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互动性强,受众对象容易通过活动、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易于实现广告的分众化传播,使广告精准。有效传播,实现广告的高效率并进行事件营销。
影响制约当前报业数字化的因素有哪些和报业数字化的方向在哪里,是当前报业最为关心的问题。
报业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发展理念亟待加强。一方面,新媒体崛起分众加剧。网络、手机、户外等新媒体的快速、海量、互动及跨地域、跨时空传播,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日趋多元化,分流了报业的受众和广告份额。另一方面,传统报业经营成本加大。报业日趋严重的同质化竞争,造成了可替代性与微利化趋势,阅读率、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下滑。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原材料涨价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报社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经营难度增大,传统的以数量扩张型为主的报业发展模式开始面临挑战。
面对报纸的市场化和受众的细分化,很多报纸虽然从办报理念、新闻策划、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但在认识上没有把数字化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很多报社对数字报业发展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认识到数字化将推动平面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促进传统纸介质向数字网络化转型,对适应技术进步和发展数字报业持观望态度,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报业投入应用程度不高。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及少数国内先进报业在报纸网站、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刊、数字化平台、手机二维码、电子商务、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等领域正在不断创新尝试。而大多数报社在新媒体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投入相对有限,支撑数字报业和管理信息化的装备系统相对落后,竞争力水平较低。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报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融资渠道及手段单一,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报业数字化的发展。仅靠报社自身的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大投入、高成长”的要求。二是技术更新改造慢。一方面是新闻采编出版系统升级改造进程不快。报业数字化最重要的是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实现报业流程再造,技术装备的落伍直接导致报纸出版周期长、信息传递滞后、传播模式单一、互动性差。同时在数字出版格式、网络安全、版权保护等技术问题方面还存在很多风险,尚需完善。另一方面是报社内部信息化程度低,资源整合不足。有些报社在财务、广告、发行以及人事、劳资等管理上还是手工作业,信息传递速度慢,办公成本较高,决策能力差,与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再有就是信息深度加工、信息增值服务缺乏。各报社在长期办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信息,由于缺乏数字技术支撑的数据库开发加工,使宝贵的信息资源白白浪费。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数字报业同传统报业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关键,人才保障不可或缺。国内报业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由于多受原来计划经济和事业单位的影响,大都不甚合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开发网络技术队伍。随着传统报业与新媒体合作的逐步深入,报社迫切需要一支精通现代传媒运作、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快报业人才结构调整,适应数字报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已成为当前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数字报业开始试水,成熟盈利模式尚未形成。从目前来看,数字化报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广告、有偿信息服务以及增值产品,而各报社新闻网站、数字报纸、手机报等产品形式还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品形式单一。报社把新媒体当成传统媒体内容的渠道,网站的内容大多是传统媒体的电子版,新瓶装旧酒,缺乏更新和检索,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难以产生吸引力。二是部分技术发展尚不成熟。受到技术、标准、产业之间的隔阂等因素影响,传统报业向数字新媒体领域拓展时,有些项目技术手段固然可以实现,但内容增值的效果一时并不明显。三是受技术厂商制约。以近几年的手机报为例,信息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报社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产品的发展。
数字化带动传统报业结构升级,体制机制运行仍缺乏活力。发展数字报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支撑,但目前报业的体制机制运行缺乏活力。报社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不明确的法人制度,使报社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很难以市场的方式来配置自己所急需的资源,难以推动新媒体业务的公司制运作,也对报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产生了很大制约。虽然很多报社推出了采编部门的岗位责任制、经营部门的目标责任制、人事制度的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制、收入分配的绩效考核制等相关改革,但由于旧观念的承袭、人才的缺乏、配套政策的不到位,这些内部机制改革还不够深入,难以激发内部活力。尤其是在面对以先进传播技术为手段、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依托的新兴媒体的挑战时,报社反应不够快、应对办法不够多,难以抵御新兴媒体的冲击。
数字报业发展战略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普遍共识,各大报业集团和主要报社在数字网络领域也在不断创新实践。当前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数字化引领报业发展趋势,要求必须推动战略转型。无论是传统报业还是数字报业,其核心竞争力都是新闻内容的创新能力和正规化、职业化的能力,无论信息传播技术怎么变化,报业的安身立命之本都没有改变。数字化报业建设是涉及数字网络建设、电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商、电子显示终端制造商、广告客户、学术研究机构等多个关联行业的系统工程,数字报业是传统报业的战略转型,而非策略性调整。报纸出版业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传统报纸业务的同时,积极采用数字、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重塑报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是中国报业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目前,除传统平面媒体以外,各个报业集团实施新媒体探索的方式主要有网络媒体、手机报、电子阅读器、户外多媒体等形式。国内一些先进报业集团,都组织了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进行试验性质的产业结构试探,都在走以传统报业为主,实施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相结合,促进整个产业优化升级的路子。
数字化催生报业运营规则,要求必须创新盈利模式。传统纸介报纸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数字化对传统报业运营带来冲击、挑战甚至颠覆的同时,数字报业自身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商业运行模式,这是数字报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当前传统报业面临发展挑战,主要原因也在于传统的商业模式不适应传媒市场的变革,所以必须加以调整和改变。传统报业最基本的盈利模式是订阅和广告,而数字报业要实现与网络、手机以及其他新介质的有机结合,必须扩展新的盈利模式。充分利用新介质特点,在实现平面广告、网络广告、无线广告有机结合的同时,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开辟多种盈利模式,是我们必须探索的路径。在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探索当中,需要报业、广告业、IT业、通信业等多个方面的配合,在广泛的合作中谋求共赢。
数字化带动报业技术革命,要求必须再造业务流程。数字报业是全方位的行业变革,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数字化。推进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必须转变传统报业观念,努力探索新兴数字产业的内在规律。大力创新内容出版形式,改造传统报业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调整报业运营组织和业务流程。借助新媒体手段,报纸新闻信息的生产实现向现场发稿、滚动发稿的方式转变,打破原有的出版周期限制,在第一时间向受众提供准确信息,并随时保持互动。数字技术的更新将对传统报业的采访、编辑、组版、发行等环节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传播流程的再造。
数字化提升报业核心能力,要求必须构建新型产业链。内容是报业核心能力的本质,一切有利于展现和增进报业核心能力的介质技术、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无论是纸张、印刷、发行网络,还是数字内容终端、互联网,都是报纸实现核心价值的手段。数字报业是新型报业产业链的建构,而非简单的重组。发展数字报业必须破除传统行业壁垒,在战略共识基础上,广泛联合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业、软件业、广告业、教育研究机构等各方面力量,协调市场,合作共赢,整合资源,集成创新,共同致力于数字报业新生业态的培育和发展,共同致力于新型产业链和价值的探索和构建。传统报业应利用好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优势,在新媒介环境下,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印刷、发行、广告收入的产业链,向新兴产业拓展。
2001年11月,当陈天桥决定《传奇》结束公测,全面收费之时,他肯定不会想到,三年后,他登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现在,陈天桥又计划着打造另一个“传奇”,这次的主角是IPTV。究竟是何种魔力,让陈天桥坚定到“大不了把股票卖了也要做IPTV”?
在2001年末,盛大通过收费模式,在免费盛行的互联网世界快速掘到了金矿,现在,陈天桥似乎又在IPTV上找到了感觉:中国电视用户的基数远远更为庞大,如果也像网游那样每个用户收费,对盛大而言将是何等的机会。
不过,“消费者为娱乐买单”,这种让陈天桥一举成名的最寻常模式,对于广电行业却无异于一场革命。“在国内,所有电视频道95%是靠广告,而95%的广告里面,有95%是靠电视剧。”中国传媒大学广电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教授告诉《新财经》,事实上,为消费者提供的电视节目,消费者为之买单的大概连5%也不到。
而这种过度依赖广告的盈利模式对广电行业发展的阻碍非常明显。据统计,广电和电信的总资产相当,都是2000多亿元,但广电的收入却远远落后于电信。2003年,中国电信业的业务收入达到4610亿元人民币,广电为514亿元,后者仅相当于前者短信业务一年的收入。
“传统电视产业的特点是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多一个用户基本不会给广电系统增加成本,这使得该产业有些互联网经济的特点。然而目前电视节目的无线与有线网传播还只是起到接收免费频道的作用,电视台很难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只能依靠广告。”一位产业研究者如此表示。
倘若陈天桥以及更多的IPTV淘金者们能否扭转乾坤,以IPTV为工具,重新定义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不仅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精彩节目支付费用,也能使电视产业获得足够的资金,制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这必将意味着电视产业的一次飞跃:即使全国4亿电视观众每月只愿支付50元收视费,这也将催生出2400亿元的大市场。况且,从无线传播到有线电视,再到IPTV或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产业向消费者收费已经由不可能逐渐变得相对容易。
陈天桥的梦想能否成为现实?
IPTV:“互动点播”革命?
所谓IPTV,可看做利用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宽带网接受视频信号。细分下来,它可以有两种基本形态:或者用PC连入宽带网接受视频信号,或者利用电视机+机顶盒接入宽带网。前者在几年前就已屡见不鲜,如一些电视台在自己网站上提供的在线播放,甚至从广义上说,在PC上下载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也属此类;而后者可看做当年未曾实现的“维纳斯”计划的升级版,并且在电视屏幕上接收的不限于视频信号,也包括网络游戏以及一般的网页浏览。
不过,要理解IPTV所带来的商机与对广电行业盈利模式转换的促进,还不得不从数字电视谈起。直至目前,转换广电行业盈利模式主力军仍是数字电视,并且一定程度上,IPTV正是因数字电视推广中的种种困难而引起关注。那么,数字电视究竟面临何种问题,IPTV又能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从而如此富于吸引力?
据了解,目前推广数字电视的主要模式:青岛、佛山模式主要采取了固定月租费加上收费频道的方式。不过,作为电视产业由广告模式向收费模式转换的最重要一环,消费者却普遍不愿意为数字电视花太多钱,这成了数字电视面临的严峻问题。直至去年底,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只有120余万,而按计划2005年要达到的用户数是3000万。
对于数字电视面临的困难,中国传媒大学的胡正荣认为,传统模拟电视已经很丰富的内容是制约数字电视发展的阻力。“英国推广数字电视是世界上最好的。英国的电视频道只有5个,这是非常重要的动力,因为英国是处在一个电视内容匮乏的市场。而美国数字电视推广也不成功,因为美国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电视频道。对中国而言,已有的几十个频道,基本上满足老百姓对信息、娱乐的需求,老百姓不一定要去订数字电视。”
不过,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情况还有不同。在美国,模拟的有线电视已经提供了大量的收费频道,因此,在有线电视时代,美国就已经开始从广告模式转向了收费模式,有线电视收入的70%~72%就来自收视费,但在中国,“节目-收视率-受众-广告”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盈利模式,电视台(或运营商)都竞相用最精彩的节目争夺最丰厚的广告,留给收费频道的节目,其实在免费电视上基本也能看到。广告模式现实的盈利能力使得收费模式饱受节目匮乏之困,从而很难让用户为之买单。
正是在这一困境面前,IPTV以其“互动点播”的独特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模拟电视只能实现被动的接收节目,而正在推广中的数字电视,也只有一些简单的互动功能,它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传输高清晰节目并且可传送的节目容量多达500套左右。据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专家表示:“装有机顶盒的数字电视虽然也有交互式点播的功能,但基于传统的广播网,其实互动的功能非常有限,现在的所谓数字电视以后发展的主流方向仍然是(单向的)广播式的形态。”这也就意味着,数字电视在提供更多的频道(包括大量的收费频道)与更高的图像声音传播质量之外,并不能打破传统电视的收看模式。而以双向传输的TCP/IP协议为基础的IPTV则完全突破了这一瓶颈,能实现真正的任何时间、任何节目的互动点播。
“交互式点播”突破了传统的“被动式”收看方式,这在电视产业无疑颇具革命性,不过,在互联网上这却已经颇为寻常。在整个教育网内,由于带宽更为充沛以及免费资源众多,用户的娱乐时间很大程度上已从收看电视,转为从网上下载各类视频资源或在线收看。这种方式的吸引力是惊人的,用户可以在他最闲暇的时间观看一部几年以前的经典电影或电视剧,可以在心情烦躁时看上一部台湾的搞笑节目,完全突破了传统电视僵化的时间与内容限制。BT下载的广泛盛行,使得这类收看模式迅速蔓延。而传统电视事实上正在逐渐流失拥有宽带网接入的用户。
于是,IPTV找到了改变广电行业传统盈利模式的方法:它将大量电视节目放在网上,等待用户点播,而用户或者用PC或者用客厅里的电视随时点播,同时支付一定费用。
要检验这一模式的生命力,一个特殊的例子是数字电视推广中的“异类”――杭州模式。杭州的数字电视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基本型的广播式业务(使用基本型机顶盒),与青岛或佛山模式相仿,只能“看”电视;其次是交互型的互动业务,使用增强型机顶盒,用户能实现点播等互动功能,真正达到“用”电视。
可圈可点的正是这个交互型业务,这一互动平台拥有8万小时的在线点播节目,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付费点播他想看的任何节目。这种模式显然比僵化的“看”电视方式更吸引用户,杭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晓林表示:“现在购买增强型机顶盒的用户占30%”,这已经远好于主要推广收费频道的佛山模式。而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也在公开场合表示:“他们的推广模式使我很震惊。”
杭州模式的独特性在于,它正是数字电视与IPTV的结合体。用基本型机顶盒接收的广播式业务,与青岛、佛山模式并无太大差异,而增强型机顶盒接收的交互式节目,却是通过TCP-IP协议,在宽带网上传输的视频信号,即所谓的IPTV。
相对于数字电视更高图像、声音质量(只要带宽允许,IPTV也能提供),与更多频道而言,IPTV轻易实现的互动点播显然更具有革命性。“即使已有的这些节目,只要能收集很全,并让用户自由地选择在电视上点播观看,他们大多是比较感兴趣的,也愿支付一定费用。”一些业内人士这样分析。
于是,IPTV互动点播的优势完全能够打破电视产业传统的盈利模式,开创全新的收视方式,从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数字电视节目匮乏带来的产业发展困局,毕竟只要能把现有节目大量收集,并提供互动点播,总会给用户带来极大方便与乐趣,从而更易于促使用户为之付费。
业内专家估算:通过IPTV,中国4亿电视用户、9亿电视观众,在“IPTV机顶盒+电视机”上将告别的单一被动的节目接收,走向集视频点播、互联网内容、网络游戏在内的更为丰富多彩的互动数字娱乐生活。而再加上通过PC接收IPTV的方式,中国的IPTV市场将能达到2000多亿元的规模。
产业布局
IPTV以它的独特魅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盛大、长虹、TCL、中兴、海尔、UT斯达康、微软,甚至香港的李泽楷以及广电、电信属下的众多部门纷纷踏入了这个新兴产业,IPTV在2005年注定要成炙手可热的事物。不过,面对着这一新生事物,各路诸侯打造的模式也颇为不同。在重要参与者中,盛大与李泽楷的模式很具有代表性。
盛大进入IPTV产业,从目前来看,更像是其将PC上的网游业务向电视的扩展。盛大的模式很简单,向用户提供比简单的机顶盒更多功能的接驳器,然后用户将其与电视相连,并接入宽带,于是用户在付费购入盛大的点卡之后,就可以在电视上实现其提供的网游及其他服务。
陈天桥声称,他所做的,“只要在PC机上挖一条渠,把网络上的东西接到电视上”。而价值3000余元的接驳器则是他实现这一意图的有力武器。
为了使这一举措真正形成全面战略,盛大提出了“家庭数字互动娱乐中心”概念。盛大总裁唐骏表示:“盛大已经为家庭娱乐市场做了三年的准备,积聚了包括游戏、音乐、影视等大量的互动娱乐资源。”盛大与环球音乐结盟,从而公司能够“在其互动娱乐平台上及游戏场景中以媒体播放的方式、并在未来以下载方式向其庞大的用户群提供环球的音乐作品”,这可以看做盛大打造“家庭数字互动娱乐中心”的最新举措。
盛大面临的最直接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人会买3000余元的接驳器。正如一些分析人士评论:既然它与PC功能相仿,甚至与低端PC的价格也不相上下,消费者可能对它兴趣不大,毕竟用PC直接连接电视也不存在什么障碍。
不过,盛大推广接驳器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培育用户“在客厅享受互动娱乐”的习惯,这也正好切入了IPTV的实质:所谓的互动娱乐,不仅是玩网游收费,也意味着在线点播影视节目或音乐也要实现收费,这正好将转换广电业盈利模式形成的巨大商机摆到了陈天桥面前。
与盛大不同,李泽楷用另一种方式进入了内地的IPTV产业。李泽楷的电讯盈科在香港已经营有“now”品牌的IPTV业务,公司不仅具备这方面的营运经验,更拥有众多的节目内容。以此为基础,李泽楷与网通旗下的网通宽带网络有线责任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主营以IPTV为重点的互联网宽带业务。可以说,李泽楷联合网通一开始打造的就是纯粹意义上的IPTV:即提供交互式电视节目。据悉,作为电盈与网通合资的产物,重庆网通的IPTV已进入免费的测试期,已有近万名重庆人在PC上观看到13个频道的直播节目和8个栏目的视频点播节目,这比推广了两年的数字电视用户还多一倍。据了解,营运商将会在适当时机免费提供机顶盒并实现在电视上观看IPTV,以适应那些习惯于坐在电视机前的用户。
借助电盈节目内容与网通宽带资源上的优势,李泽楷与网通为IPTV开了一个好头。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网通与电盈并不具备IPTV营业牌照,直至目前它们尚无法正式经营IPTV,而具有IPTV牌照发放资格的广电总局显然不愿电信踏入其主管的电视业务之中,利益之争无疑使李泽楷与电信合力打造的IPTV产业面临诸多政策风险。
透过陈天桥与李泽楷两种IPTV模式就能看得很清楚,内容以及广电、电信之间的利益博弈是决定一家公司在IPTV行业里成败的关键。在内容方面,陈天桥以网游为起点,正在不断丰富其“家庭数字互动娱乐中心”的内容,而李泽楷则依靠了其在香港所拥有的众多电视节目;不过在广电与电信的利益博弈面前,他们能做的可能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换句话说,广电与电信对IPTV的态度是决定其发展方向的关键。
广电、电信博弈
广电和电信之间关系微妙,这已不是新鲜的事。IPTV的出现,更是让广电行业深存戒心,担心电信运营商借IPTV曲折进入广电垄断的电视领域,对其仍在全力推广的数字电视的发展造成冲击。因此,在2004年10月11日,国家广电总局在颁布生效的《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中规定,电信企业只能开展PC端的IPTV业务,限制经营“机顶盒+电视机”的IPTV业务,拥有广电行业背景的机构则不受这样的限制。而电信运营商则把2005年确定为“网络电视发展年”,试图利用这种新型业务进入广电领域。
在胡正荣看来,两个行业之间的博弈,根本在于利益上的争夺。“事实上,形成广电和电信利益之争的焦点就是用户数。谁掌握用户数,就意味着谁捧得‘金饭碗’。”而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15次调查统计报告来看(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9400万,其中,宽带互联网用户数量达4280万。这数字与拥有10亿电视观众的广电相比,电信目前处于劣势。
不过,广电网络的弊端也非常明显。中国的有线电视网络最初是在繁荣广播电视的号召下,由各地、各级广电或政府出面筹资建成,国家没有专款投资,各地自己筹资铺设,资金来源也很复杂,产权归地方集体所有。2001年“台网分离”之后,网络公司独立于电视台,各地留下了一大堆各种背景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之后虽然经过整合,但某些省会城市依然有两个网络公司,且各个区县都有自己经营有线电视网络业务的公司。因而在管理上,广电总局对地方的监管并没有具体可行的手段。相比较,拥有全国统一网络的电信在此方面占有优势,运营主体也主要是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两家公司。
对于广电总局而言,IPTV实在是一个敏感词汇,因为他们全力发展了几年的数字电视与之多少有些冲突。IPTV的优势在于互动点播,不过,胡正荣认为:“一个人每天都是搜索状态看电视,和电视台给什么节目、就看什么节目,是两种状态”,而这两种状态都应该有需求。按这种观点,数字电视提供的免费或收费频道,还是具有很大的市场,数字电视与IPTV仍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真正激烈冲突的则是另一方面:想让目前的有线网在具备传输数字节目之外,能很好地实现交互式点播,对其进行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宽带互联网改造肯定是最好的方式。如此一来,广电便直接在互联网业务上与电信部门展开竞争,这正如杭州目前的现状。而同时,如果电信部门用它的ADSL实现这种互动式点播,也是直接在抢占广电的地盘。
目前,广电总局正试图将全国的有线网整合成一张大网,并成立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如果广电的这一意图实现,无疑会给电信相当大的压力。
以这样的商业逻辑来看,广电与电信争夺的实质是:究竟是用有线网,还是电信网实现IPTV,同时进一步抢占宽带互联网市场,而不会是阻碍IPTV的发展。虽然博弈的结果尚难预料,不过对于进入IPTV的淘金者而言,能够事先站对位置,则是考验其生存的重要一环。
“广电与电信的博弈,不大可能阻止IPTV的发展,但无疑要影响其发展方向。”一位IPTV研究人员说。
内容革命
像IPTV这类的新技术必然引发一连串的故事,它促使广电、电信业出现变革,而这种变革又反过来决定它的方向,现在它又在改变内容商,并促使其做出反应。
“IPTV、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的发展,最高兴的是内容提供商,等于说他们的空间加大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大。” 胡正荣告诉《新财经》。不过,“他们也是最痛苦的,因为他们受到的政策限制是最大的。”
从宏观角度也能看到内容提供商面临的商机,如果IPTV或者是数字电视能够通过收费成功转换行业的盈利模式,那么,中国电视产业可以实现比以前大很多的产值,而内容提供商自然能从中获利不菲。
过去在传统电视体制下,内容提供商是整个产业链里境况最差的一个。一方面是内容受政策的限制,内容提供商能做的内容非常有限;其次,由于国内的电视播出平台属垄断资源,掌管在频道运营商手中,内容商没有发言权,结果造成内容供应商与频道运营商的地位不平等,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胡正荣谈到:“电视台为了照顾自己的员工,宁可把很多时段拿出来,用他们制作的垃圾节目来填充,也不外买节目。”对此有同感的唐龙国际传媒集团总裁陆兴东也认为,民营电视商致命弱点的根源,在于缺乏自己的网络和播出平台,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
显然,IPTV在改变内容提供商与频道运营商之间地位不平等上,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播出平台的增多,将给内容提供商更大的选择空间,并且,IPTV互动点播的模式,也让运营商根据点播次数来评判内容的质量,从而有助于优秀的内容提供商得以发展。
于是,当IPTV的成功传递到产业链的内容环节,也将给予内容提供商更多商机。
希望与现实之间
截至目前,陈天桥全力打造的IPTV产业仍然没有成型,是否或何时能盈利自然无从说起。事实上,IPTV是如此之新的产业,即使相对简单,采用PC模式的主要播出平台“天天在线”也宣布,三年之内不考虑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