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

第1篇: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仙居横溪小学 吴伟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充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的理念和总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为学生构建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正式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当中,不能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进行培养,还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问题教学情景当中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就需要将现实生活和数学问题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应该多多留意当前数学教学中能够与社会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并且能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的那个汇总设置这样真实的问题教学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并且,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提倡运用多元化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贯彻小学数学新课程的重要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样在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当中也是这样。教师教授知识是小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的途径,当时并不是唯一的获取途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合作学习,倡导构建个人的知识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更高的知识体系。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思想,并且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整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内容

第2篇: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掌控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这是一种技能、观念、品质等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学习数学。尤其是在小学这一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所谓数学意识,就是一种良好的数学知觉,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去看待数学问题,这是一种数学学习层次的体现,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敏感性与适应性。并且,拥有数学意识的学生,会有意识地观察数学的表象,可以从客观的事物出发,去理解数学内部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十分重要。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通过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无所不在,慢慢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对数学的敏锐性。同时,现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知识灵活,这无疑为教师实施生活情境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程时,教学的难点就是学生对于人民币的价值理解以及人民币面值之间的换算,而人民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事物,利用学生对生活的敏锐性去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理解人民币面值之间的换算以及具体事物的价值,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形成。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数学直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估算是学生对数学宏观体现的一种把控能力,同时也是对数量最直接的一种判断能力,可以说估算能力就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快捷、高效地学习。能够灵活掌握估算方法的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也会超过其他同学,是学生思维敏捷性与创造性的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尽办法去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并且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直观目标。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教学中从精算入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从估算开始学习,先用竖式计算的方式在心中计算,从而慢慢形成对数学的知觉,最后提升学生计算的精准性。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以外的估算资源,如体育课上学生每分钟的跳绳次数,或者在春游活动中应该准备的用具用品数量,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际的数字提升自身的估算意识,这也是一种数感的形成,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在估算中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最终形成一种科学的数学直觉。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这无疑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并且是核心素养中最核心与最本质的特征。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学生局限于教材以及课堂之中,应该为学生开展更多的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去认识数学,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去丰富自身的见闻,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嘴,调动多种感官去学习数学。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若想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米以及千米,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之中走一走、看一看,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50米、100米以及1000米的赛跑,让学生用自己的脚去丈量校园跑道,从而更加真实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与单位之间的换算,在这种开放的探究活动之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c实践能力,内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这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终身学习,因此在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姜宇,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第3篇: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思路需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研究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实现教材、教学、考试、评价一致性的研究,因为课程标准是指导和规范教学行为的最基本依据。

研究的基础

2012年,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承担“基于学科能力的教学指南研究”项目,依据对现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从宏观层面,研制了中小学各学科《北京市加强与改进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在此研究基础上,2014年,北京市教委下发中小学部分学科――中小学语文、中小学英语、初中科学类教学改进意见,部分学科改进意见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影响中小学所有学科。从中观层面,研制中小学各学科《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能力标准和教学指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标准》。学业标准的研发,成为北京市近10年学生学业监控的依据。从微观层面,梳理了与学科能力标准和学业标准对接的学科典型课例。

该研究从理论上构建了学科能力的结构、类型及层次水平,从实践上探索了基于学科能力的教学指南以及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案例,在课程标准和教学之间为教师搭建了桥梁和缓坡,为学生有效学习构建了平台,成为北京市具有纲领性指向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南。例如,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水平描述,体现了对阅读素养的关注。运用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不仅仅在知识层面,而是直接指向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层面,比如访问与检索、整合与解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结合前期研究的成果,本教学实验研究聚焦在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上,通过教学实践,基于实验数据探索教学改进的有效策略,在提升教研员教学实验能力的同时,指导教师结合学科关键问题开展“同课异构”,或者针对所教平行班开展微实验的研究,切实解决学科教学核心素养融入教与学的问题,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研究内容和方法

梳理学科关键问题。为了获得有效的数据支撑,抓住各学科教学关键问题开展研究。项目组重点研究了近10年教学改革层面积累的5种数据: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数据,教学设计征集与评选数据,小学近5万名教师、初中近3万名教师、以及高中教师基本功问卷数据,2013-2015年400节教学录像课分析数据,近万节常态教学分析数据。

对核心素养进行文献综述。项目组在联合国核心素养体系以及OECD、美国、新加坡、欧盟、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文献综述中发现,各国都高度重视和强调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虽然在体系构建上略有不同,但共性特点突出。主要聚焦在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内容上。这些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培养目标,需要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加以落实。

确定各学科研究问题。教学实验研究需要抓住学科关键问题,针对学科教学中的短板,短什么、补什么。比如中小学语文,学生阅读素养不容乐观,需要聚焦阅读素养的提升;中小学数学,学生几何学习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聚焦数学素养,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小学科学,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有问题,需要聚焦学会学习,提升学生概念理解进阶,发展科学认识;中小学德育,学生社会问题解决有困难,需要聚焦问题解决,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等等。

研究主要采取准实验与行动研究法。通过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实验班进行干预,从教师行为到学生学习行为。在实验学校进行前测―干预―后测,收集相关数据。控制学校通过前测―后测,不进行干预,预计2年时间完成。利用核心素养发展表现测试卷、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调查问卷等分析学生行为。利用教师教学行为调查问卷、教学录像课分析平台分析教师行为。运用中医式望、闻、问、切基于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与运用西医式基于录像课平台对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数据的科学诊断,形成了基于数据的教学改进策略。

今后的方向

关注教与学改进。教学实验是一个收集完整数据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教与学行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因而数据的积累不在于实验本身,而是从教和学两个层面,基于数据在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层面开展教与学改进策略研究。

关注数据的科学有效分析。以往获得数据时为了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对数据进行的深度挖掘不够,特别是在对一些关键数据的分析与反思、应用与诊断方面。本次研究将中医式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的与西医式基于数据的分析与诊断做有效的链接,将对课堂教学优化起到重要作用。

第4篇: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美的鉴赏;数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24-01

从教以来,我经历了四次教材变革,每一次教材的变化都督促我成长着,第一套教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计算难度特别大,每次练习学生老师都头疼;

第二套教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这是一套过渡教材,计算难度降低,分析训练难度也不大;

第三套教材是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排较符合学生特点,但个别知识的学习在现阶段内会有些困难,例题指导性有待提高,习题少;

第四套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这套教材首先在书皮面积上增大了,内容阅读上更清楚了,知识的编排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知识的学习更循序渐进,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教材在引导教师开展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引导教师注重对孩子思维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这一点上教材主要通过一些应用题例题加以渗透,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读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让数学课更突出其数学本质,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千万不能简单的认为这只是数学题目难度加大了。

能接触这4套教材,我是幸运的,所以我也更感受到国家对小学教学的重视,教材不论再好,最终还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实践。新课标下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我们所使用的教本仅仅是课程的一部分,新的课程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及学生的生活空间,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空间和弹性,教学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生活化”特点,同时具有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功能。

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也不断暴露出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些问题:1、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我们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3、教学内容的更新、拓展暴露了教师知识的盲点。4、数学课改理念被误读,导致教师学科思维出现乱。面对这些缺失,我们应做些什么?前段时间我拜读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对书中刘加霞老师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感同身受,相见恨晚,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

一、对教材中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所谓“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一个“概念网络图”。

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有:十进位制、单位 (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等。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怎样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呢?因此在课的伊始我就安排了折纸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体会平均分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表象。这次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二、对教材中丰富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

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惟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化归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但其却没有明确的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因此教师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

总之,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中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引导学生获得公式的同时更能培养孩子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人们给予数学的美誉也非常不同: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多么美的赞誉啊,让人不知不觉的喜爱数学。我们在运用数学时它的主要思维方式有: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概括、不完全归纳等。

四、对数学美的鉴赏

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能够把握数学美的本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待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数学学习的进程和学习成绩。

数学的基本原则:求真、求简、求美。数学美的核心是:简洁、对称、奇异,其中“对称”是数学美的核心。

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向学生展示自然界中的对称图形感知对称的美;在《圆的认识》中展示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形形的圆,感受圆的魅力。

五、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

第5篇: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经世致用论

标准研制组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多年来的数学学习实践已经证明,如果光是强调纯粹的算、推理与证明,数学学习容易陷入枯燥中,不符合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 中小学生学了那么多年数学,除了考试不知道数学有什么用,连一些生活中的基本数学问题都解决不了.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数学的抽象、简洁、规律性和论证功能要慢慢来,逐步渗透. 因此《实验稿》首先考虑的是数学学习内容是不是现实的,是不是有意义,是否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相适应,要把数学在哪里、数学是什么、数学有什么用的问题突显出来,要重视学生已经积累的数学经验,要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出数学问题,要学生经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并注重这个过程. 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要计算与证明了,而是主张不要过早“形式化”,要先通过具体情景,从直观、实验与应用入手,通过思考、归纳得出想法,找到问题,然后再去算、去证明. 这样做,学生会逐步体会到“现实”与“抽象”之间的关系,逐步接受数学的“形式化”,虽然可能会导致教学进度慢,进入主题晚,形成数学基本功的效果不明显,但积淀下来的数学肯定是学生理解了的、能运用的.

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形式陶冶论

新数学课程强调加强应用数学的培养,而数学专家和学者们则不认同. 主要有三种反对意见.

1. 强调数学的演绎与证明

姜伯驹认为,新课程全面否定了我国中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大淡化了数学中的推理证明,代之以“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不鼓励学生问为什么,不讲证明,数学课就失去了灵魂. 中山大学徐远通认为,数学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必引入太多的应用内容,以免让学生眼花缭乱而掌握不到数学的科学实质. 数学应由它的简洁、明确、强烈的规律性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不是用繁杂的事例来灌输知识. 吴喜之认为,抽象思维能力在将来,在任何方面,都是很重要的,这个能力只有在数学里才是最严格的. 如果在数学课里都不培养的话,那就没地方培养了. 目前的平面几何教材,只说几何可以用来丈量土地,这是一个很肤浅的看法. 一辈子都要用的东西,在中学不教,以后会很成问题.

2. 强调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杨骞、涂荣豹认为,过分地强调实用,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基础是“数学知识基础”,而不是“数学应用的基础”,需要教给学生的是“数学知识”,而不是“数学的应用”,所以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数学内容,应该是立足于“数学”的数学内容,而不是立足于“应用”的数学内容.

3. 强调数学的育人功能

张元凯指出,注重数学的应用很好,应大力提倡,但决不能追求“实用”. 追求实惠和实用的短视精神境界与科学精神相悖,最终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生成. 追求“实用价值”会冷落或忽视数学的育人功能,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会落空. 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数学的实用价值,而置做人的原则而不顾.

标准研制组的学者们看到了传统数学的弊端,过早强调形式化的计算与证明,使得中小学生盲目、被动地学习,根本无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 因此支持数学的“经世致用”,认为学生应当学习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从“现实”逐步过渡到“抽象”. 但是,要注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知识. 如果每个数学知识都要先通过情境入手,思考归纳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学到的知识学生也许会积淀得很深,但是最后获得的是寥寥无几的知识,又怎么能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的综合问题呢?

以姜伯驹、吴喜之等为代表的数学家们对标准研制组的“经世致用”取向很是不满,他们强调数学的形式陶冶,认为推理证明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灵魂,受用终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此阶段必须着力培养的,而不应有太多的应用数学的内容,这些内容会干扰学生,以至于掌握不到数学科学的实质. 当然,“形式陶冶”是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不可忽视. 但是,他们没有去想,数学除了“形式陶冶”这个功能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功能呢?当然有. 为什么很多学生都不喜欢数学家们所“情有独钟”的数学科学呢?答案很明显,只注重数学的演绎与证明是不能激发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 笔者认为,数学家们之所以否定数学的“经世致用”,是因为他对“数学”的定义理解有误.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 不管是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还是思维想象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都属于数学研究的范畴. ” 而数学家们则把数学理解成只是思维想象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因此很显然是片面的.

杨骞、涂荣豹二位学者都是师范大学搞数学教育的,其中杨骞是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 相对于数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他们更注重的是数学知识的掌握,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立足于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不是一味地立足于实用.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大纲是关于教学和教育内容的规定,它是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为本质的教育,它最关心的是这些知识你教了没有,这些知识学生是否掌握了. 作为一直主管一线教学的领导,注重数学知识的掌握,实在是在情理之中. 另外,二位学者的思考,让笔者想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学科结构运动”,它是从“实用”向“知识”转向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美国的这次变革给我们的教训是,不可过度注重实用而耽误系统知识的学习. 从这个角度来看,二位学者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立足于数学应用”的担心不无道理. 当然,我国新数学课程所强调的“应用”和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是不要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强调经验的传递,提倡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而我们的“应用”是在学习系统文化知识传递的前提下的应用,只不过选择这些系统知识的标准是其“是否有价值、是否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 但是,系统知识的选择是否应该以“是否有价值、是否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为标准?笔者认为如果片面强调数学的实用性,仅凭狭隘的实用主义对系统知识进行贸然取舍,是违背数学的发展规律的.

教师进修学校的张元凯提出追求数学的实用价值,会影响数学的育人功能. 数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知识本身对学生是否实用固然重要,知识的学习能否帮助学生形成完全的人格更重要. 《实验稿》与传统的大纲不同,从传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逐渐过渡到以人为本,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因此,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关注孩子们的精神成长. 而追求“经世致用”会不会背离《实验稿》的初衷,会不会冷落或忽视数学的育人功能,过于强调功利价值,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呢?这个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思考.

三、笔者的看法:经世致用与形式陶冶并重

第6篇: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基于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益智课堂与思考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相关探索。益智课堂有其优势和鲜明特点,它以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为依托,以真实、有趣的问题困境为起点,以益智器具为载体,通过多样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积累思维经验,掌握思维技能,提升思维品质,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本文以“汉诺塔”活动课为例,主要探析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优化任务,培养数学表征能力

器具“汉诺塔”由8个环片按大小依次叠放在有三根立柱的支架上,因形如塔状而得名,主要解决这一问题困境:在一次只能移动一个环片、大环不能压在小环上的操作规则中,如何借助b柱(过渡柱),把a柱(起始柱)的环片依次挪移到c柱(目标柱)上(见图1)。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仅要求学生按照规则练习操作,益智课堂的器具就只能停留在“玩具”层面,课堂也停留在“游戏”层面。那么如何将游戏转向思维训练活动?

本课例在学生已能熟练操作器具的基础上,将训练目标聚焦在优化操作任务上,使学生思维由混沌状态向头脑的心理操作转化,增强思考的逻辑性,锻炼、掌握多种思维技能。因此,教师需要对操作要求提出限定,用表格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表格问题要突出其思考和探索的要点,明晰各环节间的关联及所蕴含的可能性规律(见表1)。

首先,教师要将问题聚焦于不同的环数“完成操作最少用几步”,将学生的思维焦点转向“寻找行动最有效的序列”,优化移动步骤,此为益智课堂倡导的目标之一。其次,启发学生思考“第一环移到哪个柱上”更助于实现最优步骤,从1~8环分别探究,重c突出假设、检验、推理、判断、提炼、概括等思维技能训练。表格的使用,也为后续发现规律提供有逻辑的数据支持,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表征

能力。

数学表征能力指的是使用符号、文字、图表、公示、模型等形式以及数学结构化的方式对数学核心概念、数学关系、数学问题进行关联式表达,使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之间建立一种映射,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烦琐的形式得以简化的能力。作为理解数学的一个教学手段,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关系或关联,形象地观察学习对象,更有兴趣地深入思考与探索,并体会数学表征是进行数学理解、交流和分析的工具。

二、动手操作,关注数学推理能力

数学推理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纳类比、判断、证明的过程,是数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性的有效工具。数学推理能力是通过对数学问题、数学对象、数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验证、归纳、演绎等做出新的推论,并在此过程中证明推论的合理性的能力[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其中,合情推理就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不完全归纳、类比、猜想、估算等思维形式。

探究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1个环片开始尝试。由于环数少,难度小,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所用最少步数和移动位置。比如,移动1个环片,最少用1步,第一环移到目标柱上;移动2个环片,最少用3步,第一环移到过渡柱上。在移动3环前,教师可提出问题:“如果不进行操作,你是否知道第一环移到哪个柱上?”这里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推理。推理过程也是论证过程,主要是依据前面2环的移动步骤,学生通过分析得出:3环要想移到目标柱上,1环和2环就得“让路”,将2环移到过渡柱上,1环移到目标柱上。这一过程,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提炼,帮助他们规范数学表达,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严密性和条理性。

现代教育论强调“要让学生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此,教师还可组织学生通过操作来检验猜想。在移动4环时,教师让学生先推理第一环移到哪个柱上,最少用多少步,然后操作器具进行验证,并分组验证不同移动方式的结果,让学生体会、检验推理的过程,从中体悟数学推理过程。

三、发现规律,增强数学建模能力

模型思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此阶段中的数学模型表现形式为一系列的概念、算法、关系、定律、公式等。参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内容,可将建模过程简化为三个环节。

首先,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数学建模的起点。“完成操作最少用几步”的目标有规律性但又较为隐蔽,在移动5个环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不动手操作,仅根据列表从1~4环的最少步数情况找出规律(见表2):第一环应移到哪个柱,完成操作最少用几步。此问题难度适中,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数学信息,可让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发现规律,增强其数学建模能力。

其次,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学生可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数学活动,完成模式抽象,建立数学模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单双数环时,第一环的移动位置和最少步数与环片的关系,正是捕捉具有建模意义、可操作的数学信息的过程。通过思考和体验,他们可以归纳其中的规律,抽象出数学结构:单数环时,第一环移到目标柱,双数环时,第一环移到过渡柱,并推算出完成5环操作最少用31(15×2+1)步。

最后,通过模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将移动5环时发现的规律运用到6~8环的第一环移动位置及最少移动步数推算上,从一个问题的解决中总结概括出一类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此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意义。

四、启发思考,提高数学交流与

表达能力

学生的思维具有内隐性,让思维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数学表达。数学交流与表达能力是学生将自己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方法、策略、思想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能力。其培养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和追问艺术,如果问题起点低、教师表述不明等,容易缩小思考空间或无法聚焦问题核心,很难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有效的核心问题应该是:(1)包含学习者容易理解的措辞;(2)陈述简单,问题中没有混杂额外的问题或说明;(3)让学生关注课堂内容;(4)确定学生回答问题时将会用到的单个思维操作[2]。因此,当学生移动3个环发现最少用7步才能达到目标柱时,教师可这样提问:“怎么判断移动3个环片用7步就是最少的步骤?”这一问题简单明确,关键词“判断”是学生需要执行的思维操作,主干内容“用7步就是最少的步骤”直接服务于思维训练目标,疑问词“怎么”显示出问题的开放性,这能让学生围绕本课训练目标与教师进行更多的数学交流与表达。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加工,再提出新的问题,即加工性问题,可促进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初始回答,理解隐藏在表面观点背后的思想问题,激励其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构建更完善的认知操作。例如,学生再次演示移动3个环片并回答:操作时发现有的步骤多,然后删掉了某些步骤。可以看出,学生是通过尝试操作―调整优化―达到目标的路径完成的,并未注意到优化步骤过程中的关键点。这时教师可提出限定焦点的加工性问题:“以最少步骤移出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其中,关键词“最少步骤”“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聚焦和提升,可将其回答导向更高的

层次。

在有效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做出更高水平的回答,促进其数学理解与数学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思维训练活动中的认知结构。

五、凸显思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益智课堂倡导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显性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还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汉诺塔”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挖掘三种数学思想,并在恰当时机进行点拨。

其一,倒推思想。它是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的一种思想,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其中涉及分析、选择、判断、对比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比如,推算完成5环的最少步数,可引导学生进行倒推:最后1环要移到目标柱,前4环要先移到过渡柱再移到目标柱,已知移4环到目标柱最少要15步,那么由此推算完成5环的操作最少需要31步(15×2+1)。

其二,转化思想。它是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的求解,以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比如,活动伊始,起始柱、过渡柱、目标柱是固定的,但随着环片数目的增多,每一环的目标柱、过渡柱都会发生转化,且在不同的移动步骤中,每一环的目标柱、过渡柱也在随时转化。用这样的认识来看待操作过程,当移动环片较多时,运用总结出的规律,易于把较复s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问题变成已解决的

问题。

其三,递归思想。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关系密切,思想指导方法,方法渗透思想。例如,教师在总结5环的移动步数时,引导学生发现操作中要“看5环想4环”“看4环想3环”……这正是递归思想的体现,呈现出依次类推、“用同样步骤重复”的方法,让学生既获得思想上的认识,也得到方法上的指导。

总之,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体验数学情境、经历数学活动、感悟数学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以益智器具的问题困境为思考起点,以操作探究为活动方式的益智课堂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方法。

当然,随着本研究的进一步探索,有关学生核心素养及学生思维能力的认识和实践会有所深入,对益智课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会进行修正和创新,使之更加完善,以期让益智课堂成为培育和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更为有效的一个场所。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学科核心能力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6).

第7篇: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教育督导;职能;督政;督学;监测

中图分类号:G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115-03收稿日期:2016-08-08

基金项目: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对策研究”(XJK016BJC003)研究阶段性成果。

教育督导评价是我国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教育督导条例》,成立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提出积极构建督政、督学、监测“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结合《义务教育法》及各地实际情况,我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督导评价必须进一步强化督政、督学、监测三个基本职能,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一、督政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督导评价中对教育的监控,实质上是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内外因素的监控,这种监控首先表现为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的监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督政”。督政是上级政府督促下级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依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环境,为人的成长发展提供好的环境与条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成为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在实现了“人人有学上”,保障了教育最基本的公平后,就要实现“人人上好学”,提高教育质量。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督政职能在逐渐朝着协调督政的方向前进。就目前而言,要切实履行好督政职能,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坚持刚性监督,加强指导协调

始终以政府督导的高度和力度,从严督促各级各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对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的督导评估标准、细则、办法。通过科学地指导各级各部门落实教育工作责任,引导其形成自我评估、自我发展的机制,来强化乡镇与各部门间、各部门相互之间的教育工作协调性,形成工作合力。

2强化整改落实,突出重点难点

从严实行限期整改制度,将整改情况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实行整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改变过去“重评估、轻整改”的做法。重点是要强化投入保障和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督导,确保县财政按政策法规,投入的教育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形成农村教育激励机制和教师培训、学历专业转轨激励机制,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使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科学合理,提高投入效益。难点是强化规范对教育执法、执纪行为的督导,严格实行学校检查准入制,杜绝到学校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的行为。有违背的,一律按教育督导“一票否决制”予以评估考核否决。此外,还要加强对控辍保学和对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的督导。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控辍保学与计生工作同等重视的工作格局,严格将辍学率控制在国家标准内;学校周边环境整治要形成乡镇、职能部门与学校联动协调机制,形成整治合力,使学校周边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优化。保障国家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在县域的顺利实施,促进县域内教育管理科学化,为保障县域教育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突出督导结果的运用,激励教育工作全面创新

继续设立督导专项奖励资金,按教育督导“一票否决制”兑现奖惩。督导评估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主要干部评优、评先、提拔、任免的重要依据。同时,设立督导单项发展性成果奖励资金,对各级各部门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中的单项发展性突出成绩予以表彰,激发和鼓励教育工作创新,从而激发各级各部门的教育工作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进而形成党政及全社会重教兴教的工作格局。

4搭建好沟通平台,引导全社会形成素质教育观念

通过强有力的教育督导,革除以前政府、各级各部门与社区(村组)、学校、家庭之间教育工作互不沟通的弊端,形成党政、社会、学校、家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与协调的大教育平台。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方法、教育实践等多个领域,实现教育决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工作者、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沟通,相互对话,上下贯通,将民众的需求与政府决策有机统一起来,进而有意识地在全社会引导形成素质教育观念,为破解素质教育发展难题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二、督学 督学是指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方针、经费状况、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专门检查与评估。可以说,督学职能才是教育督导的根本所在。义务教育阶段,督学的目的是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加强办学分类指导,促进办学行为规范,促进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对中小学校的督导评价,实质上是对一所学校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教学督导评价。坚持督学为本,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好督学的职能定位

对督学的职能定位,一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教育督导的内涵来讲,各级教育督导机构既要“督政”,又要“督学”;但从教育督导的现实和我国行政体系的特点看,省、市两级教育督导机构则应侧重“督政”,督促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而县市区教育督导室,则应侧重“督学”。把“督学”摆在首要位置,主要督学校办学方向,导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学校办学行为,导向规范办学;督教师队伍建设,导向素质提升;督课堂行为,导向新课程理念;督学校绩效评估,导向目标管理。通过督学收集教育管理信息,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参考,真正做到督在教育实处,导向科学规范,服务教育决策。

2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是督学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在政府统一部署下,与教育行政部门一道,对原有的评价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从根本上改革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各类教育评价制度。由政府公开素质教育评价标准,既注重各类评价的价值统一,又注重类别之间的差异,充分体现教育发展的规律。

3加强办学分类指导

根据不同类别教育、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标准及要求,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对学前教育,现阶段重在督导学前教育机构达到办学条件和常规办学要求,求其规范性。对义务教育,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评估标准,督导各中小学校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办学,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对职业教育,重在督导其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目标,重在培养本县实用性职业技术人力资源和新型农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人力支撑。对普通高中教育,重在督导其按照“普及高中教育”的政策要求及适应高考人才选拔的需要,从“普及”与“提高”统筹兼顾的角度,注重引导其对学生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对成人教育,重在督导学习型社区(单位)建设、继续教育规划的实施,倡导群众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业务素质。

三、监测 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是根据不同类别的教育标准,对不同类型学校建立相应的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提高教育质量。质量监测主要进行监测工具研发、分层抽样、监测实施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与水平划定、监测报告撰写等工作。开展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质量监测的主要内容与实施对象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主要内容为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创新意识、教育环境等六个方面。质量监测对象是学生群体状况,目前侧重于四年级和八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心理健康以及相关因素;检测周期初步定为每年开展一次。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质量监测,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在全面考查中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及身心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教育质量进行科学评价,以掌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在监测内容和实施对象上,一方面要与国家教育质量监测标准相配套,另一方面要在符合国家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探索建立适应于本地区的教育质量监测标准,并适时予以调整、修正。

2质量监测的基本环节与实施主体

质量监测的基本环节大致有明确目的、确定目标、确认对象、研制标准、研发工具、抽样实施、采集样本、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反馈结果和提供决策依据等十一个,而监测标准的制订与工具的开发是关键。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代表性和监测工具的保密性与否,直接决定监测的成败。开展好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一定要明确实施主体: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是由地方教育督导部门主导,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科研部门具体合作实施。

3质量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工作重点

义务教育阶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进行监测,并获取监测的效度与信度,一是要求质量监测具有严格的实施流程与学科属性,二是要求监测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监测技术能力与学科素养。为此,监测人员要多学习、多研究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几位博士和教授的方法。语文学科的监测人员要多了解温红博的方法,他从语文学科监测的目标与原则、内容与认知、监测结果的报告方式、监测流程、题目开发与分析有报告有讲座;数学学科的监测人员要多学习曾平飞的方法,他撰写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和科学学习》,重点解析了数学与科学监测背景、监测框架、科学命题等;还有刘红云的《监测的统计与分析》,张生的《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等,都应有所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人员工作重点应是结合各学科,关注监测对象的整体状况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水平;诊断各种环境因素对其发展的深度与广度的影响。

4经费保障及质量监测体系构建

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体系包括中央、省级、地市和区县级等多个层面;横跨教育督导、教学研究与指导、教育科学研究与服务、教育考试、学校自身的质量监测等多个系统;包含监测工具

研发、分层抽样等十多个环节,流程诸多。以监测工具研发为例,其流程包括了建立监测框架、编制监测工具、检验工具质量等,每个流程还要通过2~3轮的修订、预试、审查,最后才能成为符合信度、效度要求的测试工具。由于监测工具研发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参与,监测实施需要较大规模的分类培训,数据分析需要信息化设备的支持,加上监测工作高保密性对场地、设备、运输的特殊要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需要较多经费的支持。据教育部监测中心估算,仅仅监测工具研发,每个测试题费用在2万元左右。鉴于湖南省实际情况,经初步匡算(按每县6所初中180名学生、12所小学360名学生,总计约65800名学生、1500名校长、6000名教师),每年费用约需350万元,应建立监测经费进入财政年度预算的长效机制。同时,科学性、权威性是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监测的根本要求。要保证经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办法,尤其在专家团队建设、工具研发、数据运行信息化等关键性、专业性环节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省、市、县、校联动的整体格局,形成科学的监测体系。

在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时,我们要注意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教育督导科学化水平。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后,能够具有更强的流程优化能力。相比具有数据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处理速度快、数据可实现再利用、重复利用和合理利用数据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等特点,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充分的数据资料,也能够从众多类型的各种数据中很快获得高价值的信息,以低成本或零成本对研究对象进行纵向历史比对和横向现实比对,将会带来很高的价值回报。因此,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推动决策制定更加科学,推动工作开展更加高效,推动督导手段更加丰富,推动结果运用更加有效。同时,这也要求我们一是要丰富教育督导数据资源;二是要充分使用教育督导信息;三是要提高教育督导队伍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督导的水平;四是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璐英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理念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凌均卫,张多来,张明亮,等和谐督导之路――南华大学教学督导工作回眸[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51―60.

第8篇: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一) 英国科学教育目标

英国于1988年把科学教育课程定为三大核心课程之一,即科学教育、数学、英语,同时把技术作为基础学科之一。1989年公布的科学课程大纲有7个目标,1991年所公布的新课程大概能够把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为四个:科学调查;生命与生命过程;材料及其性质;物理过程。由于另外开设技术课,因此在科学教育目标中未涉及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其目标中,强调对重要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在学习计划中强调交流、应用、调查,尤其强调科学调查目标和科学探究在科学教育目标中的重要性。

(二) 中国科学教育目标

中国的科学教育存在地区差异。在西部地区主要采用的是分科教学的方式,体现在小学的自然,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中,由于分科教学,没有总的科学教育的目标,但在各科教学大纲中都有体现。在沿海以及一些试点城市,已经出现了科学这门课程。他们对科学课程提出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总目标可以分解为四个分目标,也就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四个方面: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以上对中、英两国科学教育目标的探讨,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①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②科学教育目标实现形式是采用综合课程;③科学教育目标注重科学探究;④科学教育目标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中、英科学教育目标的不同点是:①中国科学教育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联系,而英国将技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②英国科学教育强调科学调查和科学探究,中国科学教育强调科学探究;③英国注重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中国注重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④英国注重科学技能的培养,中国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

二、科学教育目标的内涵

(一)英国对科学素养的探讨

1998年伦敦大学英王学院的两位著名学者米拉(R.Millar)和奥斯本(J.Osborne)向英国政府递交了题为《跨越2000年:面向未来科学的教育》的报告。报告建议:“5―16岁的科学课程应当是一门加强最基本的科学素质的课程。爱德华・维克多(Edward .Vctor)和里查德・凯沃夫(Richard.Kellough)认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理解科学的结果和过程,并把它用于日常生活的决策中。

(二)中国对科学素养的探讨

台湾的欧阳钟仁认为科学素养涵盖了个人对科学概念的了解,熟练的运用科学方法以及培养科学态度和建立价值观。他认为科学素养的特征为:①了解并能正确运用科学概念。②探讨和解决问题时运用科学过程的技能。③明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事业。④明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⑤具备发展与科学有关的实用技术。⑥把探究科学当成终身嗜好。⑦要有严正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从以上两国对科学素养的看法,综合起来,可以理解为:①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过程;②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的方法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能力;③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④关于科学精神和对待科学的态度。

三、科学教育目标实施

(一)英国科学教育目标的实施

英国在1988年7月由议会通过批准并颁发了《1988年年教育改革法》,其主要是关于全国统一课程的有关规定。它的实施,在于原来没有统一要求,致使许多学生学习水平下降,影响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从内容上看,英国的统一课程把科学教育与英语,数学并列,作为三门核心课程之一,同时把技术作为基础学科之一。英国国家科学课程在5―16岁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并且每个学段都提供了教学大纲、标准评价任务和学业成绩目标。

(二)中国的科学教育目标施行

中国的科学教育目标的施行采取分科教学的方式,主要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但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虽然采用分科教学,但考核方式却采用综合的形式。现阶段,我国采用九年义务教育的方式,在小学出现了科学这门课程,而在中学却有综合实践活动科,这两门课程都属于综合课程,均属于科学教育范畴。

通过以上两国对科学教育目标实施的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①科学教育目标中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应用;②强调交流,应用,调查,运用科学知识与思想一定条件下的情况作出判断。

四、启示

(一)我国科学教育要考虑中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增长可

为教育提高更好的物质条件,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体制的改革可以带动教育体制的相应变革。而教育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为教育发展提高物质基础,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因此科学教育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向,包括:①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②所有制结

果的变化。③劳动市场化。④竞争机制。⑤失业问题。

(二)我国的科学教育要考虑未来文化的发展

我国未来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以繁荣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宏观管理,增强微观活力,提高文化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任何事物一样,一种文化不可能永远保持同一,而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早或迟的变迁。可见这些和科学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未来文化的发展。[3]

(三)我国科学教育要考虑未来政治体制的改革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政治占有特别重要的单位。科学教育中要考虑到政治体制改革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包括要求加强公民教育(或大众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一切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崇尚科学,消除迷信,提高国民素质。

(四)我国科学教育要考虑人发展的需要

第9篇: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范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回应群众对基础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更高要求,充分发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导向作用,整体设计,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等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招生”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部署、把握节奏、稳妥实施、有序推进。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普职并重,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规则程序,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

  (三)改革目标

  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到2020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多元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发展,保障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维护教育公平。

  二、实施步骤

  为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这项工作,实行分年实施,逐步到位的办法。具体分年度安排如下。

  (一)2017年,进一步规范中考体育考试、艺体特长生专业考试。进一步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减少加分分值。完善优秀运动员的录取办法。依据省教厅对中考改革相应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制定下发《宜宾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宜宾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宜宾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宜宾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细则(试行)》《宜宾市学生艺术素养测评细则(试行)》,依托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电子管理平台。

  (二)2017年至2019年,中考仍按2016年模式进行。

  (三)从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实施全市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综合改革,2020年按中考改革方案进行录取,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多元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管有力的管理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组织实施。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所设定的科目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每门课程学完即考。从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道德与法治、生物、地理等考试科目实行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成绩。体育考试、科学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上机考试由各县(区)根据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要求组织实施。音乐、美术、书法、综合实践活动(含劳动技术操作)等科目由学校根据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组织实施。

  2.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命题原则和要求。

  (1)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突出考查学科核心和主干知识和技能,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想方法,增强学习潜能考核评价。

  (2)适当调整学科的试卷结构,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分值和成绩呈现方式。

  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语文、数学、外语满分150分,地理、生物、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满分100分,体育满分100分,音乐、美术、书法、科学实验操作、信息技术上机操作、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的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

  (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1.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及要求。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综合实践等内容,评价结果实行等级制。由初中学校根据《宜宾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并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在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向社会公布,并严格按细则组织实施。

  2.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和办法。

  (1)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综合素质评价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情况,严格程序,突出写实记录,加强公示,强化监督,确保民主、公开、透明,保证内容客观、真实、准确。

  (2)等级评价办法及比例控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采取等级形式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评价等级比例按学校实行总量控制,各学校比例相同。A等比例不超过本学年度学籍人数的30%,B等不超过50%,D等不超过5%,除有严重违纪及以上情况的学生外,一般不评D等。

  (三)改进招生录取办法

  1.完善招生计划编制办法。

  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根据市内学校布局、适宜的学校规模和规定内的班额以及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严格控制提前招生,规范招生秩序。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综合素质测试时间均安排在毕业年级学业水平考试全部结束后,成绩公布前进行,所有学校不得提前进行测试。

  2.改革升学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

  从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门学科合格的前提下,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升学录取计分科目的机会,发挥学科优势,促进学生发展兴趣爱好。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外,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自主在物理、生物、化学及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中各选择两门学科作为升学录取计分科目。其自主选择的四门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先按全市统一的标准转换成等级,按等级折算成相应分数后计入升学总成绩。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3.建立综合评价录取机制。

  从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高中阶段学校依据升学总成绩(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门科目+4门自选计分科目),依据其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综合实践等5个方面),择优录取。高中阶段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订综合素质评价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办法应提前向社会公布。其中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必须达到C等以上。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须达到B等,综合素质评价达到A等的学生参加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测试可加20分,但最多不得超过30分。

  4.规范自主招生办法。

  市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按不低于当年招生计划的10%申报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有自主招生名额的高中阶段学校应在招生方案中明确招收特长生的类别、数量、标准,以及录取程序、办法等,并且招生方案须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其中类别和有关报名条件等,在招生前至少提前两个月向社会公布。

  (四)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和减少加分分值

  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川府发〔2016〕20号)精神,取消三好优干、艺体特长、科技竞赛等鼓励类加分项目,规范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现役军人子女等扶持类加分项目和分值。

  从2017年起,户籍在宜宾市内的少数民族考生报考市内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加25分,报考市内其他普通高中学校加50分;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子女报考市内普通高中学校加50分;见义勇为死亡或致1—4级残疾人员子女报考市内普通高中学校加30分;现役军人子女报考市内普通高中学校加20分。

  少数民族考生,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子女、见义勇为死亡或致1—4级残疾人员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如属双重或多重身份的,按加分项加分,不重复加分。

  四、保障措施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任务艰巨而繁重,必须高度重视、合力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中考改革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强化对中考改革的统筹规划,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切实抓好落实。充分考虑教育工作的特点,提前公布相关实施方案,有序推进中考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按《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开齐开足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县(区)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

  市、县(区)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和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严格对试卷命题、印制、运送等环节的保密要求,确保试题试卷安全。探索以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建立市内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各地要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