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1篇: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更健康地成长。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问题特别对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每一个学生的习惯秉性和个人爱好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培养学生品学兼优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持续不断地,长此以往不懈地努力和探索研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首先要做好父母的教育工作。让他们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父母的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能否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协调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可以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共赢和发展。

二、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创建班级核心理念

班级文化是我们整个班级健康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级是无比强大的。班主任要正确利用班级文化的力量推动班级工作的开展。班级文化是一种看似无形,实则有力的隐性教育资源,更是一种理念。这种资源能否合理地运用和挖掘,能否让学生接纳接受,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这需要班主任创建班级文化时要开动脑筋,不死板教条,师生互动共同努力,从而营造氛围,构建核心理念。班主任在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和带动全班级的学生。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创建者和组织者,要以身作则给广大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一个积极的、有活力的班级肯定有一位有活力的班主任,这种优秀的班主任可以很好地掌控整个班级。可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班级文化更需要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认可、理解、尊重。

学生亦如此,所以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与理解,没有理解就不会产生和谐的交流和共鸣。当学生遇到困难或痛苦时,班主任要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关心和鼓励,并积极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从而使学生有安全感,缩短乃至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更乐于接纳、支持教师倡导的班级文化。所以班主任要学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对整个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这样的班级文化,我们要让广大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感,就好像自己的家一样。让他们感到在这样的一个班集体中是自己的荣耀。在学校当中会有许多的比赛,比如,开展运动会,整个学校会有好多的班级参加。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班级的优劣以及班主任的组织能力高低。

班级的文化和班级的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让我们的班级多多去实践。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每一项活动当中去考验自己,我们不个个都争第一名,但是要让其他的班级看出我们的努力和内在的动力,这就是一个班级文化的体现。

第2篇: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本文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视角对引起高职院校“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主张对症下药,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高职院校;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归因

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据统计,截止2010年,高职学生数已经占到全国普通高校人数的一半左右,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占据了显著位置。但与高职院发展迅速的规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高职教育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存在严重不足,使得“问题学生”的问题越发凸显。本文拟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视角对高职院校“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剖析,希望籍此为高职院校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一、学校教育的视角

所谓高职院校“问题学生”,一般是指在学业、生活、心理、情感和生理上存在偏差和不足的学生,具体表现在行为和心理上的独特性,这一部分学生往往是校园问题产生的主体,其中,又以心理问题学生的表现最为突出,我们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因为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所带来的问题也具有突发性和一定的危害性。

从目前的现实教育环境来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到位。高职院校作为专门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往往重视技能教育和社会实践,但由于学生们已习惯高中阶段的灌输式教育和纯理论学习模式,面对新环境,普遍存在难以适应、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同时,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形式大于实质,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缺乏趣味性,心理疏导功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滞后,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导致:

1、我国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缺乏整体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趋向于理想化,尤其是对于注重高端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很难适应在校生实际状况,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没有摆脱课程体系的束缚,被简单作为单项教育活动开展,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具备“对症下药、治病救人”的实际效果。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欠缺丰富性,单调乏味,在现实教育工作中无法解决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从教育对象来看,没有把“以学生为本”放在教育的首位,偏重形式教育和空泛的教学任务,为教育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的随意性大,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很多学校在课程之外,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目的是想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疏导的渠道,但很多都是摆设,无专人管理、无合适场所、无好的方法,没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实际作用,真正有意义的情景教育以及专家问诊等内容是少之又少,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结果使得已有的“问题学生”问题难以解决,同时又产生更多的“问题学生”。

2、高职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学生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发展,本应得到大力的推广和深度发展,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专业理论教育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教学紧紧围绕着专业课程进行,重视学生专业教育,课余时间较少,大众性的校园活动不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更少,这些对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修养的提高都十分不利,这实际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主旨,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培养健康全面的社会人的活动,而非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

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未能从源头抓起

从客观上来说,目前高职院校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偏低,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生入校心理落差较大,进入学校后脱离家庭溺爱的环境等因素导致他们积聚了大量的忧郁,无法适应独立的生活,不善处理同学关系,当这些积郁无法得到排解,就会产生严重的忧郁感,最后以各种各样的恶性形式爆发,产生一系列校园问题。而对于高职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高职院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从学生入学之初开始,组织针对性明显、参与性强的入学教育和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从进校之初就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融入校园生活,排除心理落差,开阔视野、放松心情,真正从学生“入学教育”这个源头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基本由辅导员构成,而辅导员的招聘一般不限专业,只以学历和政治面貌为主要条件,所以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较少,当他们面对问题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时,往往无专业知识作支撑,显得比较迷惑和无奈,学生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关注和解决。辅导员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成长的导师,应做到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特长,善于与学生交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陪伴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加大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提升队伍整体工作能力和心理学知识水平,是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专项重点,同时注重对辅导员队伍的德才考察,使辅导员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

二、家庭教育的视角

第3篇: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关键词】体验教育 中职学生 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55

时代在进步,需要大批负有责任使命感的人才,在全球500强的企业中,“责任感”是这500强共同的员工第一行为标准,也是这500强共同的最为核心的理念和认知。而对于一毕业就进入职场的中职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对其最为重要。

一、对于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社会责任感就是对于所有心智成熟的人在社会中,其自身所应自觉担负的责任的自觉意识,以及每个人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以责任对象来区分,可分为对本体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团队的责任感,对国家的社会感等等。

二、中职学生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由于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尤为重视,使得中职学生数目激增,中职学生的团队在大势所趋下,数目增长越来越快,而相比普高的学生来说,在校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尤为明显,例如只知道追求物质享乐,没有人生规划,对于学习的憎恶、反感,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诚信意识淡薄、整日沉迷网络、无视校规校纪等等。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薄不仅对成为其自己发展产生影响更变相的成为社会和谐进步的阻碍。

三、分析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原因

试问为何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此处笔者有几处自己的看法。

(一)中职学生其内心的心理特点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年纪大概就在14-16岁之间,处在青春期,也是处在从少年转变为青年的重要时期,也是十分危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其逆反心理比较活跃,身心也极为脆弱,而且自身对于外界环境的理解尚不到位,其内心自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整形成。而且,大多数中职学生是因为成绩不理想,受到压力而选择职业学校,所以极容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

(二)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拼,只能隔代抚养,而这种抚养方式极容易使孩子陷入溺爱心理中,而且老一辈人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水平完全没法教育好孩子。经数据统计,不少学生来自于单亲或离异家庭中,缺乏呵护与关爱。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中职学生最为缺失的一部分。

(三)学校教育的失职

学校应该是提供责任教育最好的场所,可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在进行责任教育时根本没有用心,甚至根本不去进行。笔者总结了几点其失职的原因,其一,由于部分中职学校不以其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教育能力为基础,单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擅自调整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与作息,本身这点就是对学生以及学生家庭的极大不负责任,更不用再谈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了;其二,部分中职学校为了满足其自身利益以及就业率,更多的关注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以及操作技能的培训,从了忽略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三,中职学校的教育只是单纯的停留在以打、骂为教育规则的阶段,没有办法深入学生内心,根本无法起到教育转换的作用。

(四)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

俯瞰当今的社会动向,不负责任的情况屡屡发生:在国家的公有管理体制法规下,国家工作人员口口声声的喊着“要为人民谋福利”,可却办着偷鸡摸狗偷奸耍滑的勾当;百姓日常所需中,有多少外表光鲜亮丽只为吸引顾客却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假冒伪劣商品;社会人际关系中,多少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事情。过早接触社会的中职学生深受其害。

四、理解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中体验教育的方式

体验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通过对其所在的环境的感知领悟,理解和反思,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进一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的方式。体验教育着重受教者亲身经历的过程与感悟,要求每一位受教者必须做到用心理解,引领其在理解中把教育的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学生来讲,这是一种将内外,身形合为一体的教育的良好方式。

五、体验教育的观念下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养成责任意识

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确立一个责任感培养的方向,通过班级内学生的班会,读书读报活动,宣传部宣鳎手抄报等方式,使学生明白为何培养责任感的原因。再与学生家庭,任课老师,教导部门等共同协作协商,时刻在校园中提醒学生从周围做起,慢慢提高责任感。

(二)身临特定环境,强化责任认知

行为导向理论的含义就是:探究某一问题或者项目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情景再现地把社会的交往情景映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产生行为理论的假设,当然,对于行为能力的培训还是其核心理念。

(三)置身社会活动,提高责任能力

社会责任感,顾名思义,不是在学校里读一本书就能学会的,而是要设身处地的进入社会,在社会中体验而出的。以“青春服务,爱心茁壮”为理念,在居民区,街道,留守儿童家庭,养老院,孤儿院等感受生活,服务人民。在假期生活中,努力寻找兼职,使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不断的磨砺自己的品性意志,不断提到责任能力。

良好的体验教育不仅仅能唤醒学生心中对责任感的认知,更能促进其形成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进而增强学生们心中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让正处于中职学习中的学生们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以及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优秀的社会人才,从而促进我们社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关键词: 家风 农村家庭 孝 仕 仁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家风是构成乡土文化特色的重要部分。今天中国大部分乡村面临空心化、老龄化和少子化。本文研究对象为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辛庄乡万小麻村,地处冀东。本县与山东省德州市接壤,人口全部是汉族,据本地县志记载:其祖先是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属于典型的儒家文化区。家庭结构四口之家居多。一般子女成家后不久便与家长分居。中小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初中生流失率较高。高中入学率不到30%。一个典型的华北平原上的村落:村是高大鲜亮的新房,村子中心以低矮破旧的老房为主,年轻人大多数到附近城市打工,留在家里的是老的和小的。村里的小学集中了附近4个村的孩子。上初中要去离本村4公里外的乡镇。由于本村人热衷于去外国打工,所以本村的平均家庭条件较邻村优越,其一表现为电脑和手机已经普及和家庭轿车的大量出现。家庭的财产管理权主要在年轻一代身上,而家庭的日常管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则由老一代负责。因此,新一代的成长仍然有着明显的传统儒家印记。如过年时本家祖宗的供桌牌位旁那幅著名的对联:忠孝持家远,诗书继世长。年初一要给长辈磕头。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一定会得到众多村人的敬慕。

新时代农村家庭在经济生活上有了极大的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衣食无忧。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成员关系有了巨大的变化:一般不会再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子女成家后一两年基本都和老人分开过日子;家庭成员基本不依赖于一个家长过日子,而是各显其能,年轻的外出打工挣钱,老的在家留守看孩子。但在家风传承上仍然延续了以往的规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孝”为核心的安土重迁情结

安土重迁是中国农耕社会一个典型的文化特征。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现代城里人无法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信仰是祖宗崇拜,葬我祖先的地方是我乡,我生于兹,也当死于兹,死后葬入祖坟,见列祖列宗。近些年很多家庭在县城或城市里买了房,让父母搬过去住,但大多数人还是坚持住在自己的老屋。主要原因之一是:不习惯。或者说:根在这里,挪不动。这种安土重迁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对祖宗的“愚孝”评论,毋宁说这是对传统家风的一种传承。现实表现还有过年过节对祖宗的祭拜和对健在父母的侍奉,除了仪式上的严肃,还有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与给养。对孩子们而言,耳濡目染间,“孝”的理念深入心底。“一辈传一辈,不教自己会”,俗话不俗。

二、以“仕”为核心的尚文重仕情结

对于农村人而言,大多数人不明白什么叫“学而优则仕”,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文化人”的敬仰。笔者作为本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笔者1993年上大学),至今还享受这个红利。如对后辈学习方面的指点;闲谈中时局的判断及至庄稼的长势,如果笔者在场,其他人自然而然地认为笔者是权威的。这是很多收入和地位远高于笔者的村人享受不到的。鉴于此,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如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就花高价钱学英语,或者家里给他们买了学习机、电脑等。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当大官。这仍然是村里人对孩子最好的职业规划。除非孩子自己说不念书了,一般家庭的态度是,只要孩子愿意学,就是借钱也会供他上大学。还有更多亲戚朋友为本人的未来做出规划:先当一般的老师,慢慢地熬个干部,将来做个校长什么的,这才是最大的本事。

三、以“仁”为核心的崇礼敬人情结

老人通常会说“年轻人不懂礼法”。什么是礼法?通俗地说就是家庭之间迎来送往的规矩。在村里,过年回家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年初一到初五,只要是长辈亲戚,小辈一定要上门去拜年,还要带着礼物,哪怕在每家只站一两分钟。更重要的是,对方还要到自己家给长辈拜年。不去或不来就是“不懂礼法”。“礼法”还体现在婚丧嫁娶方面,只要是本家,举行仪式那两天一定要前去帮忙。本家人多,无事可做,但可以在那里玩,不去就是不懂礼。成年男子不懂礼是个很没面子的事情。在这些日常的迎来送往中,孩子们会慢慢认识到什么是“家族”、“亲戚”,什么是“长幼有序”。若干年后,他们当中有人在读《论语》,看到其中的“仁”时,刹那间“心有戚戚焉”。

四、当代青年家风传承的新特点

信息时代,以“八零后”和“九零后”为劳动力主体成为家风传承的主力。他们普遍接受比父辈和祖辈更好更多的教育,整个群体几乎都有在城市生活的经验,借助于手机和互联网,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纳和旧事物的扬弃比其父辈有过之而无不及。家风由以往“家族群体”性更多地向“家庭个体”性转变,在坚持继承传统核心理念的同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孝”为本,由安土重迁向四海为家转变。

以年代来划分的话,“六零后”和“七零后”打工的目的是“挣钱回家”;而“八零后”和“九零后”的观念是“随遇而安”,哪里好在哪里安家。以往本村人外出打工的主要地点在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现在京津依然是主要目的地,但在遥远的上海、广西、云南和海南也有好几家人在那里打工,而最火爆的是海外打工。本村有近百人,分别是在近处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远一点的是在以色列、澳大利亚和非洲,最远的是在美国打工。到去年底,已有三家人靠打工分别移民美国和澳大利亚。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外地定居,孩子们被父母接到他们的工作地去上学。一句“为了孩子”,就把故土抛在身后。他们回乡探亲一般都选择在过年的时候,这样一是能在家多待几天,二是能和更多亲朋好友聚会。近几年借助媒体的宣传,村里人更加认识到:对长辈的孝道,不仅是给他们钱,还要尽可能陪护他们。因此,最近的“五一”和“十一”也有一波小小的“返乡潮”。

(二)以“仕”为荣的重仕情节变成仕商并重,尚文情节有所减弱。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在村子里不再享受如二十年前人们青睐的眼光,虽然每年本村考上大学的人不会超过5个。现实情况是:往往是谁家有孩子上大学,谁家的房子还没翻修。经济账很明显,孩子上大学,一年得花个一两万;可孩子打工,一般一年能挣个一两万。四年大学就有十几万元的来去。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差距。再进一步说,即使孩子大学毕业在城里工作,城里的房价也不是一般农民家庭能承受的。另外,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婚姻问题在“钱”方面比打工的孩子更紧。不过大家都承认:上学毕竟还是有前程的,因为有文化的人永远不会吃亏。与此同时,打工或经商能挣大钱已经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其标志就是家里盖着很气派的新房或者在城里买楼房,或者过年开辆好车回家。目前村里人的最高致富标准是:全家移民国外,这与当年考上大学有一比。通常人们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就是:看人家!有能耐你也移民到美国去。其实他们几乎不知道:外国的蓝领也是非常辛苦的。

(三)传统的“仁”融入了现代的法律意识。

传统的“礼法”在现代法律的框架下逐渐失去了以往的效力。“亲帮亲”,“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是过去家长经常对孩子耳提面命的。市场经济下人们对外交往增加,使“契约精神”、“个体权益保障”等现代法制观念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在信息时代,一方面,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社会关系让位于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利益关系。现在亲朋之间借款一般都要立个字据,一些家庭财产的分割需要法律的介入。传统意义上的“族长”或“家长”已经失势或退隐,“有事找警察”成为新一代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一些孩子们也有了“私产”的概念,如压岁钱,家长是不能动的。有些人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更多的人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和法制教育的成功。另一方面,经济实力的普遍增强带动了“礼法”的完善。如红白事的仪式渐趋庄重、正式;年节的礼物也日益美观、实用,修家谱也成了家族成员每年春节谈论的内容之一,传统依然坚定地发挥着作用。

五、结语

家风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因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的发展而发展。信息时代社会关系的巨变对家庭结构和家庭内部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势必造成家风在传承过程中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传统家风的冲击是巨大的。不过,社会整体认知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能够最大化地缓解这种冲击带来的震动。这种冲击也只是家风随着商业文明的发展而产生一些外在表层的现象。其核心价值如“孝”、“仁”等理念不会随着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而衰落,恰恰相反,面对新时代,家风逐渐舍弃不符合时展的传统糟粕,积极吸纳时代需要的价值观念和有益的文化成分,使自身日益完善,日益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家风依然维系着每一个家庭健康稳定发展,依然推动着整个社会文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32,37-39,51-71.

[2].乡土中国[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52-57,64-75,76-82.

第5篇: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一旦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P.E.T.家庭教育训练中的“问题”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做了不正确的事情”,或者“犯了错误”,而是与人的情绪体验紧密相关,所谓的出现了“问题”即是指人的内在需求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了各种不舒服的感觉或情绪体验。按照这一界定,核心家庭成员中一共有三种问题类型,孩子有问题、父母有问题、双方都有问题。“孩子有问题”是指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说发生了孩子不可接受的事情时,孩子产生了困扰,出现烦恼、生气、焦躁不安等不舒服的感觉。在家庭教育中,这类问题很多,临考前部分孩子会处于紧张、焦虑和不稳定的情绪状态,就是典型的孩子出现了问题。同上,“父母有问题”则是指父母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父母出现了不良的情绪体验。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孩子会经常出现打扰或干涉父母的行为,例如孩子一再打断父母和朋友的聊天、孩子打扰父母接听手机,这些行为都会让家长感觉很不舒服,而孩子本身却没有不舒服的感觉,这类行为可归结为父母有问题。“双方都有问题”是指父母和子女双方的需求都未能得到满足,以至于产生了情绪上的困扰。根据双方的问题类型,分为需求问题和价值观问题。在“守时”的问题上家长和孩子经常会发生需求冲突,例如家长和孩子约定9点出发,可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孩子无法守约,显然这种情景下双方就已然进入问题区,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出现家庭矛盾,甚至家庭“战争”,这就是需求问题。价值观问题从本质来说也是双方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只不过经常表现为审美、择友等价值方面的冲突。在价值观问题中,孩子的行为往往并没有真正影响父母的需求,但是却让父母感到很不舒服,此时如果父母处理不当,不仅会让自己难受,也会让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出现僵化。其实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出现的问题不一定单纯地归属于某一问题类型,有些问题可能既属于需求问题,也会属于价值观问题;还有一些孩子的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处理,也可能会转换为亲子双方的问题。因此,根据戈登的理论,划分好问题的归属之后,就要根据“问题归属原则”,谁有问题谁就要主动解决。

二、四套问题解决方案是P.E.T.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如果有了不良的情绪体验,而家长也没有及时、科学地将“问题”解决,则必然会出现亲子冲突,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甚至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根据戈登的P.E.T.理论,每一个问题类型就对应一套人本主义的解决方案。

(一)孩子有问题———积极倾听

人与人的交流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即传递者、接收者以及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反馈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接收者要把传递者通过语言、文字、图像或者动作等传达的信息理解,并进行解码,再反馈给传递者,信息的正确解读会促进双方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积极倾听就是一个准确解读信息反馈情绪的过程,它要求家长试图了解孩子的情绪或信息背后的含义,然后反馈给孩子进行求证。而不是一味地传递自己的信息,例如评价、意见、分析、质疑等。他只是客观地把对孩子的信息的理解反馈回去,不多也不少。

(二)父母有问题———我-信息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以某种实际的方式妨碍了父母的需求时,父母显然会产生失望、烦躁、生气等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父母要有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需要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内心感受。在父母的行为被孩子干扰时,家长常规的做法可能是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烦人?”或“你怎么回事?自己玩儿去。”这些显然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根据戈登博士的分析,上述回答会让孩子接收到一个拒绝信息,即我很坏、我很淘气等。这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会对一个孩子的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破坏性的作用”,甚至这些不良的自我概念有可能被带入成年期,成为一生无法消除的障碍。

(三)价值观问题———“示范影响”

对于一些复杂的涉及到孩子的信仰、价值观、风格、偏好等方面的问题时,父母和孩子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此时我们就说家长和孩子都出现了价值观问题。上例当中,女儿爆炸式的发型并没有给父母造成任何切实具体的影响,只是孩子自己的审美取向问题,而父母往往会积极地把此类问题“接管”为自己的问题。面对这类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行为影响。父母一定要作为孩子的榜样,通过日常行为来对孩子产生影响,这是父母向孩子传授价值观的最好方法,可能也是唯一的方法。另外,家长还可以在生活中做一个“咨询者”,“会与孩子分享而不是说教,会提供意见而不是施加影响,会提出建议而不是发号施令”。第二,改变自己。父母要通过工作、事业来自我实现,提升自我的价值;还要常常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以及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第三,接受现实。孩子有许多行为是父母根本无法改变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接受现实。中国有句俗话叫“牛不喝水强按头”,比喻使用强迫手段使其就范,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无法接受孩子的状态。其实,当父母一旦从被动接受修炼到真诚接纳的时候,孩子的问题也就自行解决了。因为接纳就是尊重,孩子因为家长的尊重而主动改变。

三、P.E.T.社区家庭教育模式的价值

第6篇: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问题;策略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今,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教育工作出现“重智轻德”的现象。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小学思想品德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一、小学思品课主要问题: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

这些问题,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策。

在教学中,我通过实践探索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指导功能,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构建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在小学思品课课堂教学中,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二、小学思品课教学策略: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再加上这次国培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教学对策 。

1、明理激情导行对策。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不过本次培训专家专题讲座中,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这样过程性评价。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对策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问题--讨论”思考。这种教学思考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资源开发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思考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第7篇: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一、评价内容改革

传统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我觉得这样的评价方式,对那些发挥失常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实践,我研究了一种新的评价模式:“4+X”评价模式。“4”指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占20%,习惯方法占20%,语文综合素养占30%,语文基础知识占30%,X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个性特长,另加分20%,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项。x的指标可以实施单项星级荣誉称号的评价制度。需要设计出朗读、朗诵、背诵、写字、默字、习作、采访、会话、演讲、表演等多种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

二、评价方法改革

在单一的教师评价基础上,加上本人评价、同学评价,还有家长的评价。家长评价是学校评价的一个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教师对学生校内的评价与家长对学生校外的评价结合对照,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改进。

三、考试、作业评价改革

语文课程评价改革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之一。只不过不要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不要以“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

四、阅读、写作评价改革

阅读评价应侧重于对学生情感体验的评价;重视“诵读”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重视定性评价。

五、课上、课下习惯活动评价改革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态度等都以分数记入考核成绩中。如每篇课文学习完毕,都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发讨论,谈学习体会和感受,做到一课一得。采用抢答记分方式,根据所谈内容、认识的程度、态度表现做出评价,给予奖励记分,对那些课堂不认真思考,发言不主动的同学则采取点将必答方式,答对、答好给予记分,答错、不答扣学习态度分。

六、教师评语改革

要一改以往“热爱祖国,团结同学,勤奋学习……”这些冷冰评语,死板的老套子,采用全新的评价方式,评语切入点为肯定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第8篇: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要把学习贯彻__大精神与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为主题,针对学校实际,关注学生需求,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层开展“我们与梦想同行”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将__大精神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生动活泼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和感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加强学科德育专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学科德育专管员岗位职责,通过更丰富的专题培训和更具专业性的合作研修,不断提高学科德育专管员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更好地发挥专管员在区校学科德育实施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以破解学科德育瓶颈问题为主题,深化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施。以__市学科德育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结合“绿色指标”的研究、“__杯”教学大奖赛展示活动,引导学校聚焦学科德育资源开发、学科德育优质课建设、学科德育的评价、学校推进学科德育的机制建设等方面开展项目研究,总结、提炼优秀成果,并将之及时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实施和管理之中,推进学科德育。同时,进一步发挥__区骨干教师指导团队的作用,明晰指导团队参与学科德育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具体任务,使更多骨干教师参与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1、研发、优化区域德育特色课程。组建项目团队,以__大精神为指导,修订、完善高中阶段《谋发展,求和谐》、初中阶段《手拉手,奔小康》教材和教学资源。研发《__魂》、《__韵》和《__情》系列课程,完成《__韵》和《__情》课程标准和分年段《课程指南》的制定,编写《__河“__湾”探秘》、《风云人物谱》等学生实践活动指导手册,组织试点校开展首轮实践。

2、完善机制,推进“__大学堂”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小学“快乐活动日”、初中“动手探究日”和高中“创新实践日”,进一步探索完善学生日常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引导学生走进__大学堂,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积极开展课程教学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实践研究,组织“河湾一课”优秀课例评选活动,逐步建立连接“五大学堂”的校外教学点,实现课内外对接。进一步推进安亭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小学五年级、初二年级的一日营活动。

3、进一步加强“一校一品”建设。开展第三轮“一校一品”的征集评审工作。组织“一校一品”的研讨交流活动,发挥已有的学校德育品牌的示范辐射功能,推进学校德育特色品牌的培育。

1、做好育德骨干指导团队建设。完成新一轮育德骨干指导团队的建设,明确区育德指导团队实践研究的目标、策略、途径与内容,鼓励育德骨干指导团队承担区域德育研究项目,共同破解区域德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对育德骨干指导团队的业务管理,切实有效地开展过程管理、阶段评估与成果展示。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召开__区第三届班主任育德能力竞赛与评优活动的表彰大会,完成优秀班主任建班育人的成果汇编,示范辐射先进经验。组织参加__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以赛促研,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搭建平台。认真落实《__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大纲》,做好20__年__区中小学骨干班主任研修班工作,组建区班主任工作中心组,围绕建班育人的实际问题开展教育研修,进一步提升区域骨干班主任建班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各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把研究班级工作中的新问题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专题研讨和案例研究、理论学习和实践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班主任自觉追求专业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艺术和实践智慧。

1、以科研为引领,推动区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区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构建__神韵大学堂,推进两纲课内外体系对接的实践研究》;以纪念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__周年为契机,深化区域承担的国家教改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子项目《以“学习雷锋精神”为样本,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体系衔接》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确保完成《__市中小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项目研究任务以及市德育咨询决策课题《区域德育工作评价模式研究》。继续推进“一校一题”德育研究项目。探索区域德育科研协调机制,修订《__区学校德育科研管理条例》,细化区、校德育课题过程管理,加大目标考核及监督检查力度。

2、以__网改版为契机,推进德育信息化建设。调整__网栏目,丰富网站资源,完善网站功能,提高信息容量,强化互动功能,推广区、校德育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建立与德育骨干团队建设、德育课题管理、心理健康监控等工作相对接的区域德育信息库。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__年修订)》精神,完成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基础建设,完善中心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开展中心的试运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中心的专业指导、培训、研究和综合服务能力。各学校要认真落实《__市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辅导室装备指导意见(试行)》,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岗位培训,确保心理教师持证上岗。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形成育人合力。制定《__区教育系统家长学校评价指标》,开展家长学校工作的调研和评估,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管理与引导。各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大力普及、更新家庭教育理论与方法,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及家校合作的新方法、新模式,形成教育合力。

第9篇: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范文

关键词:正品教育;校园文化;特色课程

我校地处越秀区矿泉地区,是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沙涌南的学子们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在社会不良风气及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都呈现出一些不好的方面。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全面优秀的学生,使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对我们来讲任重道远却无法推卸。“正品教育”,从广义上说,就是要培养具备多元智能、全面综合发展的儿童;从狭义上说,就是要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素质,又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情操的儿童。“正品立人”是其具体路径,是要着眼于发展儿童健全且良好的知(识)、情(感)、意(志)、品(性)、行(为),通过教师、家长、社区等多种类型教育者的积极影响和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地对影响儿童的知识、情感、意志、品格和行为,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实现外在影响下的自我发展和养成。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正品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1嫩蕊商量细细开———营造诗意化环境文化氛围

学校通过诗意化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时处浸润着学校特色文化教育。一方面诗意化“正品”教育生态环境,处处滋养沙南学子心灵。校园环境打造需要体现教育之优雅,也需要呈现一种美丽的意境,师生在其中工作与学习,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与熏陶。学校通过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育人氛围,命名大型建筑物,设计重点人文景观等,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另一方面诗意化“正品”教育文化风尚,培育沙南学子的品格。就学校内部管理而言,建立科学而健康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可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降低使用强制手段的频率,提高学校教育活动的效果;使学校充满尊重、沟通、信任、和谐的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合作、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塑造内在的一颗慧心,使一个人在心性、品格方面透露出一种美好、优秀的气质,是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一贯主张。(1)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正品”文化特色系列活动:学校“正品”文化的建设活动与少先队以“童心璀璨”为主题的德育活动紧密结合,展现学生的风采。如:①教师节师生同台演出。②规范化升旗仪式活动。③书香校园,阅读经典活动。④快乐大课间体育活动。⑤环保宣传教育活动。⑥生命教育活动。⑦爱心公益教育活动。⑧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还联合家庭、社区,一起开展“正品”文化特色系列活动,使学生人人争当上进好少年,积极践行“正品”文化教育,引领学生快乐幸福成长。(2)面向有特长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品牌活动:学校充分利用“美术教室”、“文化宫”、以及“广播站”等场地,创设了“我要当主播”、“学生书画作品展”、“‘名人名篇名故事’故事大赛”等活动,旨在开发学生主体创造潜能,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自身涵养,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2一枝一叶总关情———构建“正品立人‘三三制’”德育文化体系

学校把“正品教育”文化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构建了“正品立人”的“三三制”德育文化体系:(1)“正品立人”特色活动:“三讲”(讲正气、讲品格、讲品行);讲正气:正风、正言、正行;讲品格:品味、品性、品位;讲品行:行为、行动、行止。(2)“正品立人”特色主线:“三品”(人品、学品、教品);“三品”是指:人品、学品、教品。我们以追求“人(师生)品、学品(学生的品质)、教品(教学的品质)”三大板块作为抓手,融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3)正品立人的德育策略:“三维”(学校、家庭、社区)。“三维”指的是我们在学校、家庭、社区这三个维度,开展正品立人德育活动,如: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等。通过各种特色活动,使人人争当“正品儿童”。我们每学期评选一批“正品儿童”:包括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品格好儿童”、“品位好儿童”、“品行好儿童”。

3活水源流随处满———重构“正品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最重要的载体,也是达成育人目标的有力杠杆,在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学校重构“正品教育”特色课程体系,是以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助推学校特色育人工作的发展。(1)整体规划学校课程,搭建“正品教育”课程模式:围绕“正品教育”这一核心,我们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必修)”、“拓展性课程(选修)”“综合性课程”均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各种课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各种素养,匡正品性、扶正品质、端正品行,进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2)系统开发特色课程,打造“正品教育”校本课程特色:除开足开齐国家地方课程以外,我校尤其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我们建立了与学校育人目标相适应的“正”“品”“行”特色课程体系,内容如下:“正”:国学经典吟诵课程、自编《经典诵读》课程“品”:《正品立人》系列故事绘本特色课程“行”:主题教育活动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3)科学设计“正品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成就“品正学生”:本课程体系的评价主要从“正品银行评价”和“互动反拨”课堂教学评价两方面进行,辅以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正品银行评价”指以拓展性课程(必修)和拓展性课程(选修)等课程内容为依托,学生的言行、品质获得老师、家长、同学的不同评价,便得到了相应的德行积分,自动存到“正品银行”中。这种评价方式构建了家校互动的新模式。(4)课堂教学,形成“多元发展,互动反拨”课堂教学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它赋予了教育以生命力。为此,我们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一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以学校“多元发展,互动反拨”教学理念为引领,构建了“互动反拨”课堂。“互动反拨”课堂的内涵: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让学生思维活动的课堂。构建“师导生动”、“生生互动”等多元互动、和谐生动的常态化课堂,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学习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让师生的潜能和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释放,让师生在课堂中收获成功感、价值感,构建情浓于水的师生生命力焕发的课堂。(5)“正品研修”,培养具有乐教、善研的“正品教师”。学校紧扣“正品教育”,积极探索出与学校特色发展,教师成长相适应的校本培训模式———“正品研修”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乐教、善研的“正品教师”。“正品研修”校本培训模式,主要是由“研修精神”、“研修主题”、“研修过程”、“研修作业”这四个方面组成。我校依托课题的引领,结合我校“正品教育”的核心理念,教师们根据自身实际,确定相应的研究小课题,展开行动研究;其方式是采用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应用、展示评价于一体;目的是培养骨干教师,激励全体老师积极参与各项培训,主动承担科研课题,创新教学模式,锻造出了专长优、素质高、能力强的“正品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