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

第1篇: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技术内涵;高效课堂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不仅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也是专家和一线教师们形成的共识。广大一线教师最关心的是课堂,信息素养毕竟是个抽象的概念,不可能成为独立的课堂教学内容,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落实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教学需要载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需要载体,大家都在思考,都在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苗逢春教授曾提出信息“技术素养”应作为课程的课堂教学主体,“技术素养”这个词让我们顿感豁然开朗。新课程的“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培训,而是要关注技术背后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加上信息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文化素养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深刻挖掘每种技术背后的内涵,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这种技术,怎样来学好这种技术,如何来得心应手地运用这种技术,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需要教师智慧地引导,学生用心地领悟,更需要长期地训练和培养。

挖掘技术内涵,体现技术价值

教学实例一:在一次全市的优质课展示活动中,笔者有幸听了一节高中《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的课,课题是《Photoshop图层样式、图层模式的应用》。开课教师详细介绍了五种图层模式和三种图层样式,也揭示了图层样式与图层模式的本质区别:图层样式只需一个图层就能产生图像质感的变化;图层模式则需要将两个图层混合才能产生图像色调的变化。到了课堂的,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图层样式与图层模式的结合使用”时,课堂实例是“制作一个排球凹凸感的橙子”,素材是橙子与排球的图片各一张(如图1)。开课教师对学生说:“将两个对象分别放于两个图层,‘排球’图层置于上方,‘橙子’图层置于下方,先对‘排球’图层进行图层样式的设置(内阴影、斜面和浮雕),再对‘排球’图层设置图层混合模式(叠加模式),立体效果产生了。”随后,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很快完成了课堂任务。

分析:课后,笔者总感觉这节课好像缺了点什么。思索再三,发现问题还是出在那个教学难点上,教师只是介绍了“制作立体效果图”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技术技能,“方法”和“技能”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试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换两张图,要产生其他不同的效果,他们会娴熟地运用这种技术吗?他们真的领悟到这项技术的本质内涵吗?其实课上学生就会有疑虑:为什么不将“橙子”图层置于上方并做这些设置,两个图层之间产生各种混合效果,真正的原理是什么呢?我陷入了思考,运用图层模式需要两个图层,哪个图层置于上方,是由各种图层混合模式决定的,而采用何种混合模式,是由所需的最终效果决定的,在这里我们需要有“排球凹凸感的橙子”效果。那么,我们需要留下“排球”的立体纹理,但要滤去“排球”的白色,然后与“橙子”混合,这个要求适合使用图层的“叠加”模式,运用这种模式的两个图层,上层会将图像的纹理叠加到下层的图片上,从而混合产生我们需要的立体效果,“排球”图层自然也就在上层了。至于在哪层设置图层样式,在这里我们运用“内阴影、斜面和浮雕”是为了让图像更具立体感,当然就在“排球”图层上设置。其实,完全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下“橙子”图层上设置的效果,比较两者的区别。

通过深度剖析技术的本质,让学生明白这种技术是用来做什么的,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来运用,他们自然就体会到了学习这种技术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它。学生从操作模仿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他们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在运用技术时不再盲目,不再有疑虑,体验着自由创作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掌握了学习技术的一般方法,技术素养自然也就得到提升了。

构建知识结构,支撑技术内核

教学实例二: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图像信息的数字化表示”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如图2),加上生涩的专业术语,学生在理解上难度很大,可很多技术操作如“图像信息的采集及存储”、“软件操作中色彩的精确设置”等,却非常需要这部分知识作为理论支撑,否则,这种技术就失去了它的核心价值,失去了灵魂,学生的实践操作也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层面上,技术素养也将成为空谈。这部分教学内容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如下:二进制位、像素、图像分辨率、图像数字化、位图、RGB模式、图像大小等。面对这么多抽象的概念,概念图能帮我们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对整个知识架构的把握,从而透彻地理解各个概念。图2中清晰地表明了各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像素”是这张图中的核心概念,通过图3可以非常形象而透彻地理解“像素”这个概念,“像素”即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Pixel),图像放大数倍后,许多彩色的小方点就是像素。由“像素”这个概念可以自然地引申到“图像分辨率”:如“72像素/英寸”和“1024×768”,分别说明图像像素的密度和数量,参数的大小决定着图像的清晰程度。“位图模式”和“RGB模式”属于色彩模式,“位图模式”的图像每个像素点只有黑白两色,只需一位二进制来表示,俗称“黑白图”;“RGB模式”的图像每个像素点由红绿蓝三色混合而成,红绿蓝三色分别用8位二进制表示,每个像素有28×28×28约1667万种颜色,俗称“24位真彩色”。然后再解释“图像大小”由每个像素需要的位数和图像含的总像素决定,“图像数字化”即将每个像素点的颜色信息按某种规律编成一系列二进制代码的过程。

分析: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短时记忆容量非常有限,仅为7±2个组块。这样一来,使得信息加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概念图将概念和概念联系起来,无形中加大了知识的组块,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增加了可供加工的信息。同时,概念图能帮助学习者以最快速度将新知识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唤起新旧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能更有效地完成学习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孤立地去理解这些概念,会有两个弊端,一是学生不易理解,他们往往采取简单的机械记忆,理解就停留在浅层的字面意思上,做不到透彻地理解掌握;二是学生容易遗忘,机械记忆的记忆时间非常短暂,缺少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往往记了这个就忘了那个。产生这两个弊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根本就没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具有逻辑关系的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掌握这些概念的内部含义。

技能的形成是以相应或有关知识的理解为基础的,学生有了这些理论知识作支撑,对于很多技术操作,就不再是一知半解从而盲目模仿,而是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技术来完成各个实际任务,愉快地体验技术创作带来的乐趣。

简化“通用”技术,剖析“特色”技术

教学实例三: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第六章中“用FrontPage进行信息集成”这一教学内容,即用FrontPage制作简单的网页。在通读了本章教材的基础上,笔者将这部分的技术知识点分为如下两类:“通用”技术和“特色”技术。“通用”技术如表格、图片的插入及其属性设置等,与已学的Word软件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规律性学习,无需过多讲解。“特色”技术即学生以前没接触过的技术操作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提炼出两个特色技术:一是“超链接”,超链接是网页制作的特色技术,是网站的灵魂,超链接的种类很多,链接至页面、图片、电子邮箱、其他网站、外部文件,还有书签链接、热区链接等,要和学生一起提炼出设置“超链接”的一般方法,即确定“链接源”和“链接目标”,从而揭示这种技术的本质内涵。二是“绝对路径与相对路径”,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学生会感到非常困惑,浏览网页时图片显示处是一个“红叉”,根本问题就是出在图片保存的路径上。图4是“绝对路径”,显示的是图片“345.jpg”的原始路径;图5是“相对路径”,显示的是图片“345.jpg”和网页之间的相对地址,图片与网页自动成为了一个整体,如果随意改变两者间的相对关系,就会导致网页无法显示图片,出现“红叉”。教师可以演示移动图片或网页中的任意一个,使图片和网页间的相对地址发生改变,使学生深刻体会相对路径的本质内涵。进而与学生一起得出结论:当使用“相对路径”时,网页和图片所在的文件夹具有“整体性”和移动“随意性”,“相对路径”在网站的转移、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而“绝对路径”在网站的转移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说:“绝对路径”是静态的,“相对路径”是动态的。

分析: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注重具体技能教学的同时,还须注意抽象,概括一般性规律及方法。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建构”就是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通用”技术就是指学习者要结合已有的认知结构,寻找新知识与已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这种技术的一般规律及方法。“特色”技术则是要让学习者体验到这种技术的特别之处,看到技术应用背后的一般性方法,学习者需将新知识纳入到他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作深刻的联系及思考。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运用其先备知识从不同角度去吸收新知,成为自己的知识,通过不断实践,学生逐步地将独自具备这种能力,这就是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研读课标、熟读教材,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智慧性地提炼知识点、技术点,对核心技术要作深刻剖析;二是教师要对学生作深入分析,要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上三个教学实例只是笔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实践总结,关于“技术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地方。广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信息素养,更需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决课程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矛盾,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多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多挖掘技术的核心价值,充分发挥我们的教学机智,定能构建一个智慧而又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第2篇: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所有学生都有接受技术教育的机会,而且要让每个学生形成一定的技术素养,即让学生拥有理解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和参与技术活动的能力。

    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用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它应在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引导下,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并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从而得出具有新意的结论或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技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技术具有生动、多样、无处不在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应面向现实,贴近、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通用技术的价值。

    二、当前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误区

    1.通用技术课程等同于劳动技术课程

    作为高中新增的必修课,许多教师一方面对通用技术课程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简单地把这门课当作劳动技术课程的翻版,教学目标不明确,也没有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忽视知识的整合、改进和创新,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实践和探究的机会,把本应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课堂变为简单的手工制作课和技能演示课。

    虽然通用技术课程是由过去的劳动技术课程发展而来的,但两者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大相径庭。过去的劳动技术课程大多以手工制作等为载体,而当今的通用技术课程以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为主,教学内容更加先进,更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劳动技术课程体现的是技术的形式,而通用技术课程强调的是技术的本质、思想方法和技巧等技术素养,强调技术文化是劳动技术课程发展为通用技术课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由此可见,通用技术课程较之过去的劳动技术课程已发生了深刻改变,因此通用技术的教学也必将有所突破。

    2.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是新增的一门课,配套的参考书、指导用书和网络资源较少,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所以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照本宣科、黑板上板书的传统讲授法。还有些教师教学方法比较保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自己始终占据了课堂的中心位置。另据调查发现,普通高中学校“通用技术”教学所需的基本设备和工具严重不足,即使有的学校设置了专用“通用技术”教学实验室,也只是配备了一台电脑和投影仪,严重限制了学生技术设计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动手实践课变成了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课。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也是难点,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把握通用技术课程理念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广大教师仍需付出智慧和努力去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为我国通用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通用技术 高效课堂教学 基本特征

新课改中,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通用技术教师的共识和不懈追求。通用技术高效课堂教学包含哪些基本特征,笔者将结合2014年部级一师一优课《方案的构思方法》为例,进行分析阐述。

所谓高效课堂,一是指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一种教学形态,体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二指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其目的是为实践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和导向作用。高效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是指具有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度的教学节奏。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课,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它与“发现与明确问题”,“设计图样的绘制”,“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技术产品的使用和保养”等组成设计过程的整体。不仅在思维层面上对学生提出挑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创造力的机会。“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设计分析、方案的构思方法和方案的比较和权衡。

授课教师设计成一节活动课,即“卡片式手机支架设计与制作”项目实践活动。首先通过PPT展示师生课间手捧手机看视频的情境,提出如何解放我们的双手?又展示钱包中过期的银行卡、会员卡,引导学生利用废卡片DIY一个手机支架,切入课题;然后进行手机支架的设计分析和制作实践活动,最后进行作品的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对四种方案的构思方法进行总结,并学会方案的权衡和比较,让学生亲历方案的构思、设计、制作的全过程。教学设计科学,符合学情,这是促进高效课堂生成的基础。

二、案例应用的情境性

案例应用的情境性是指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案例是学生生活的某个真实情境,是为了让师生共同探讨生活实际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在这种情境下的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的。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一课,以“卡片式手机支架的设计与制作”实践活动为载体,案例的选择贴近生活,课堂活跃,学生有兴趣、积极性高,便于思考操作,解决了新课导入时PPT展示的师生课间玩手机无法解放双手的实际问题。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9个小组的学生参与度很高,都按活动指导报告完成了作品设计,并进行了展示交流,获得了同学的认同,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上均获得高效发展。

三、师生互动的多元性

师生互动的多元性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流。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多元的。通过多元互动交流,丰富课程资源,扩大信息与知识总量,构建民主和谐课堂,增近师生心灵沟通,为高效完成教学内容提供保障。

四、课堂活动的开放创新性

开放创新性是指课堂活动要开放,课堂教学要敢于打破常规,对教材内容做创造性的增减取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大胆发表见解,让每位学生的创造力都得以发挥,让课堂充满生气。

例如:方案的构思方法是一节偏重理论的课,教师根据课标,舍弃教材案例,别出心裁,设计成一节活动课,课堂活动更开放;利用卡片做手机支架模型,取材方便,制作工艺简单,但结构设计有一定难度,可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人人都可以动手,时间充裕,制作积极性较高;把评价交流还给学生,引入网上留言,让学生的评价更民主自由。把枯燥的方案的构思方法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的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体验和掌握方案的构思方法,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五、实践技术的思想性

第4篇: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双语教学;双语教师;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4-0027-03

双语教学作为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有效措施,一直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广泛的推广。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双语教学研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双语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在双语教学的发展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优秀教师。双语教师一方面必须具备很好的双语表达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过硬的学科教学能力。除此之外,双语教师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具备有效利用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双语教师跟其他教师一样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促使双语教师把学科知识、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培养信息素养应成为新疆双语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重要内容。

1 新疆双语教学概述

1.1 双语教学概述

新疆的双语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近15年在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广义的新疆双语教育,是指少数民族学校中使用民、汉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新疆双语教育,是指少数民族中小学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教授非语言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即新疆少数民族中实行的用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等两种语言进行的教育。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考虑到新疆各地区经济发展、教育基础和语言环镜的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母语授课,加授国家通用语言的教学模式;二是部分课程使用母语授课,部分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的教学模式;三是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加授母语的教学模式。

1.2 双语教师能力

双语教师作为双语教育中的核心资源,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双语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主要依靠双语教师,高质量的双语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双语教学的关键。所谓双语教师,通常是指那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师。本文中提的双语教师即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特指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一种语言为学生的母语或本族语,另一种语言为第二语汉语)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师。很显然,双语教师承担着双层任务:1)向学生传授非语言学科(物理、化学、数学等)的内容;2)提高学生第二语言或母语的水平。但是,其教学重点首先是学科内容,其次是语言。双语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与其他一般教师的不同。他们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等。其中双语表达能力是基础,双语教学设计、实施能力是核心。

2 教师信息素养概述

2.1 信息素养概述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近年来,我国对信息素养的讨论和研究也非常活跃。王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知识和能力以及信息伦理道德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何克抗教授从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方面,提出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他将与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有关的知识简称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相应的能力简称为“信息能力”。除此之外,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等,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李克东教授于2001年提出:“信息素养包含着三个最基本的要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从上述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一方面是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人类信息活动的认识和把握。虽然各位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理解有所差异,但可以看出,他们的表述中都强调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能力、信息道德等4个要素。这4个要素构成了信息素养的完整概念体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其中,信息意识是基础,信息知识和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正确的导向。

2.2 教师信息素养

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具备信息素养。教师作为信息社会的一员,除了具有一般公民所具备的信息素养特征之外,还应具有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专业信息素养特征。结合信息素养4个核心要素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可以把教师信息素养结构和内容归纳为4个方面。

1)教师应有积极的信息意识。首先,教师应深刻地意识到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其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树立现代教学观,正确理解和积极投身到教育信息化工作;最后,应该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和态度。

2)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信息知识。首先,教师应掌握信息科学、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概念、功能、作用、理论基础等基础知识;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

3)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首先,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以及信息设备操作的基本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电子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等教学环境;其次,教师应掌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如Office软件、多媒体素材处理工具、课件制作工具等,具备一定的课件开发能力;最后,教师具有对信息收集、判断、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能够灵活、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信息;同时,在获取到信息后,能适当分析与认识,能为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所用。

4)教师应遵循信息道德。教师信息道德应该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辨别各类信息,从中选择出有用、有益的信息,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遵守信息文化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和道德,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3 新疆双语教师信息素养特征

新疆双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具有一般教师信息素养的共性,也具有民族和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在对教师信息素养内涵4个方面的理解基础上,将新疆双语教师信息素养概括为4个方面的特征。

3.1 信息意识

教师应该能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大作用,时刻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知道哪些信息能促进教学,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对自己的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对于双语教师还应该有特殊要求:首先,平等对待本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正确认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具备有效应用多元文化信息服务于双语教学,培养“双文化”人才的意识和态度;其次,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既能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能分析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树立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观,具备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意识和态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避免不良和不法信息侵蚀少数民族学生,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最后,为了能够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和提升专业发展,双语教师应该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学、研究的意识和态度。

3.2 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对双语教师来说,信息知识主要是指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双语教学时应具备的知识。

1)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概念、理论基础、功能和作用等。

2)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整合的理论与方法。首先,双语教师应深刻理解双语教学的本质、目的,掌握双语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具备分析信息技术手段的优缺点、进行媒体选择的理论与方法等知识,并且形成信息化教学理念,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策略。

3)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如汉字输入技术,会操作Windows、Word、Excel等;信息检索知识,掌握从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

3.3 信息能力

双语教师的信息能力不仅仅指狭义的信息操作能力,而是广义上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判断、收集、交流、处理、生成能力。信息操作能力是基础,双语教师应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影碟机、幻灯、投影仪等教学媒体设备和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

1)双语教师的信息判断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海洋里判断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它包含能识别信息问题、根据己知联系问题、提炼问题、判断信息需要种类、考虑可能的信息资源、判断关键词等。

2)双语教师的信息收集能力是指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必要的双语教学信息的能力。

3)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双语教师对所获得的信息或素材,为了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进行加工、翻译、变换控制、合成、保存的能力。尤其是对现阶段中缺乏双语教学资源的现状,双语教师应该具备把汉语教学资源根据双语教学的需求翻译、转换为双语教学资源的能力。

4)信息交流能力是最能体现双语教师特殊性的能力范畴,也是双语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双语教师应成为“双语者”,即熟练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双语教师的信息交流能力中应该注重交流效果,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双语教师应该具备有效使用“双语”的能力,即从双语教学的教学实际出发,应该明确教学用语使用的时机、时长、对象等问题,而决不能为了“双语”而“双语”。

5)双语教师的信息生成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对诸多信息的归纳,抽象出新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得出新的结论的能力。

双语教师作为信息的吸收者和传递者,其信息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水平的高低。

3.4 信息道德

双语教师信息道德是指在判断、获取、应用、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遵循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不危害社会、不违反道德规范,建立的道德要求。一方面,双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辨别分裂国家、影响民族团结的信息,消除民汉学生文化群体歧视、敌对心态;教师应选择有益于社会、学生、自己的信息,并能作学生的道德榜样。另一方面,双语教师在处理信息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许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于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应坚决加以抵制、排除,同时对于具有明显的宗教和民族文化、习惯的信息,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包容宗教、民族差异,尊重不同的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梁云.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及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6):3.

第5篇: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师;图样绘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109-03

随着浙江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学科不但首次成为“七选三”选考模块中的一个模块,而且据有关统计,在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中,技术仅排在物理和化学之后,位列第三。这些新的变化都表明,技术不管在高校还是在高中学生的心目中都越来越重要。技术学科中通用技术模块,由于学科开设时间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在通用技术的核心知识图样绘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因此,研究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如何提升图样绘制能力,不但能提升通用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而且对提高普通高中技术教学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通用技术教师提升图样绘制能力的必要性

图样绘制是通用技术学科设计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通用技术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呢?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教材对技术图样的定义是,采取某种规范形式将设计用图样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设计交流语言。因此,我们可以将图样绘制能力理解为教师用某种规范形式(比如草图、三视图、轴测图)绘制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它也可看作是通用技术教师的一项特殊能力,就像写作能力与语文教师、绘画能力与美术教师的关系。它既是通用技术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组成,又是通用技术教师从事具体的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专门能力。

1.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

通用技术学科在我国虽然是一门新开设的学科,但在欧美和日本、香港等地早就有相应的学科,这个学科意在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等核心素养,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开设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关注技术与设计(technology and design)。目前我国也把《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作为通用技术学科的必修模块,我省除了把《技术与设计》列入学考和选考外,还把《电子控制技术》列入选考。可看出,从国家和省级的课程要求来说,通用技术均已全面列入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了指导技术学科的教学,国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早在2003年2月就制定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技术图样作为设计交流的主要技术语言,其中的“内容标准”指出,要“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既然国家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必须能够使用技术图样作为技术语言进行设计的交流,那么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学会图样绘画制,并提高学生的图样绘制能力。

2. 通用技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我们知道,技术图样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设计交流语言,学生要想进行设计交流,就必须学会图样的绘制,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通用技术教师也就必然需要掌握甚至精通图样的绘制,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但目前很多学校的现状是通用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岗而来,具有工科背景的教师很少,即使有工科背景的教师,也往往多年没有接触相应专业知识。因此通用技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我们及早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设计交流的图样绘制能力。

3. 提高通用技术教学质量的必然需求

前面我们提到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中主要有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等,这是通用技术教学的主要导向。为了考查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现有通用技术纸笔考试的条件下,一般都是采用技术设计题的方式进行考察,这种题型要求学生使用设计草图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如果学生不能熟练地用草图绘制自己的设计,教师没有能力教会学生绘制图样,那么提高通用技术的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4. 防止通用技术图样绘制教学走入误区的需求

随着我省通用技术学考和选考试卷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明确图样绘制能力的重要性,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图样绘制能力,也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使出浑身解数,奈何受教师原来学科背景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走入误区。比如三视图的教学,具有数学背景的教师会教学生注重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因为数学的三视图教学主要是为空间立体几何打基础的,而通用用技术的三视图教学主要传递设计意图,用来设计交流评价使用。再比如设计草图的教学,很多通用技术教师向美术教师请教,美术学科的透视图虽然和通用技术的草图很接近,但他们在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二点透视、三点透视、灭点”美术教学要点,目的是让学生如何将身边的物品用透视法表现出来,而通用技术的草图绘制主要是记录头脑中那些一闪而过的设计灵感,用草图表达出设计想法,眼前根本没有实物可做临摹。为了防止通用技术学科教师走入教W误区,我们必须要有通用技术学科本身的图样绘制教学方法、图样绘制训练方式、提高图样绘制能力的对策。

二、通用技术教师提升图样绘制能力的对策

若要提升通用技术教师图样绘制能力,我们必须了解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背景,以我区为例,目前我区共有通用技术学科教师16位。具体的学科分布如表1:

从表1中可知,除了一位新分配教师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与通用技术学科相近外,其他的教师几乎都没有设计图样绘制的专业背景。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提出以下提升通用技术教师图样绘制能力的对策。

1. 寻找最近发展区,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提升图样绘制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生有最近发展区,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应该着眼于其最近发展区。同样要想提升通用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我们也必须找到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从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背景中可知,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具有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专业背景,这部分教师比普通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强,如果我们能够首先让这些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来绘制图样,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非常方便的与学生交流设计想法。那么,哪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适合我们高中的通用技术教师呢?在目前的高校设计教学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有AutoCad、SolidWork、CAXA、Rhino等。但这些软件往往专业化程度高,对电脑的配置相应也要求较高。高中教师不仅很难自学掌握,而且不方便在配置较低的便携式电脑中使用。我们进行多方查找、试验,最后为教师推荐了一款草图大师(Sketchup)软件。由于这款软件图样绘制操作简单,绘制出的图样表达效果多样,立刻调动了这部分教师利用计算机绘制图样教学的积极性。随着他们对软件的深入学习,其自身的图样绘制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有的教师经常使用如图所示的方式交流设计想法。

通过寻找信息技术背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采用的软件绘制图样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而且无形中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设计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完善通用教师的评价制度,激发教师提升图样绘制能力

通用技术学科最初开设时,由于没有专门的专业教师,需要从其他学科转岗,那些转岗到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原本学科可有可无的教师,他们的通用技术教学积极性本身就不高,大多是抱着混日子思想。而图样绘制能力又专业性很强,这部分教师几乎就是直接放弃提升,教学中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若要提升这些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学校必须进一步完善通用技术教师的评价机制,积极营造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同等地位的氛围,鼓励教师以教学为本、以培养人才为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通用技术教师的绩效考核,目前从我区各高中来看,虽然通用技术已经列入高考“七选三”的模块,但学校在技术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不管是课时工作量还是对学生高考的贡献度,往往没有将技术放置在于理、化、生、政、史、地同等的考核地位。造成通用技术教师觉得本学科不受学校重视的错觉,间接打击了教师提升学科专业能力的积极性;二是完善通用技术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设置的指标体系,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往往有班主任的任职要求。近几年来,虽然对技术教师取消了班主任的任职要求。但各校在校内推荐教师时,往往还是将班主任的任职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受惯有制度的影响,技术教师一般很难担任班主任。只有打消技术教师职称难评、得过且过的思想,才能激发教师提升专业性较强的图样绘制能力;三是本着提升所有教师教学能力的思想,重视通用技术教师的过程评价和评价反馈,学校应该根据不同学科制定不同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考核方式。例如,对于通用技术学科由于平时统考机会少,学校可以采用学生评价、平时推门听课的方式,促进通用技术教师提升专业的图样绘制能力。

3. 改进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培训,迫使教师提升图样绘制能力

现在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不少,不管是入职前的培训,还是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培训,都很难提升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从笔者近几年参加的培训来看,通用技术教师的短期培训可分为:一是专家讲座进行观念更新;二是教材解读解决知识疑问;三是疑难问题解答等等。几乎没有专门的图样绘制能力培训,而作为专业性很强的图样绘制能力,教师很难通过自学解决。因此,我们需要改变通用技术的专业培训方式,需要增加一定比重的专业化、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对于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的培训,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网格纸(如图2所示)练习开始,引导教师在网格纸上,使用正等轴测图、斜二轴测图表达自己头脑中的基本几何形体或物品。

4. 借助各种渠道、引入网络资源,拓展提升通用技术教师图样绘制能力的方式

通用技术教师的图样绘制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定量的重复训练,因此要提高通用技术教师图样绘制能力,我们必须借助各种渠道,拓展训练方式。例如,可以向美术教师学习徒手画线的技能训练方式。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物理教师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拆卸相框、小物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其内部的连接方式和原理,然后进行实物产品的临摹,提升自己的结构细节、造型绘制能力。例如,可以从临摹最简单孔明锁开始。

当熟悉了一些简单几何体、物品的图样绘制后,可以开始训练绘制一些实际产品的设计,对于这些不常的家具、物品,可能找不到实物,或者不方便随时随地的观看、临摹,这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现在网络上表现产品细节最详细的莫过于购物网站的产品展示。例如,可以通过购物网站查询乒乓球桌,就可以非常详细地了解到乒乓球桌桌脚的折叠设计细节。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技术学科这个往昔的边缘学科,已经以“黑马”的姿态异军突起,高校、学生、家长将会对通用技术学科的越来越重视,这对通用技术教师来说,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因为技术学科的重要性加强,师范院校必将培养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普通高中学校的领导也会采用措施,选调优秀的教师进入技术学科队伍,因此目前的通用技术教师要想在日趋竞争激烈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中站稳,必须及时提升自己的图样绘制能力、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否则必将面临淘汰。

参考文献:

第6篇: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通用技术;技术素养;教学设计;三视图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152-03

1 实践活动重在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属于操作技能范畴的内容,笔者认为有两方面。一方面属于技术语言的内容,表现为以图样的方式表达设计意图以及与他人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图样的表达也就是对学生读图、绘图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木工、金工、电工等制造技术领域的操作技能。通用技术课时有限,把学生培养成熟练的绘图员和技工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教学目标,所以只要能配合整个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有选择地进行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即可。

如“三视图及其绘制”的教学设计,应着重把握技术交流语言的功能与作用,知道三视图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能绘制简单的三视图,能通过所给基本视图建构零件实体形状;能看懂主要尺寸标注;能通过标题栏信息获取相关技术信息。在技术图样的实践活动中要牢牢把握它的语言功能和作用,运用图样的目的就是传递设计意图,尽可能规范使用图样,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有了三视图的基础,在选修模K进一步引导学生识读相关图样,如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图,让学生绘制简单的平面图,体验建筑的空间关系。学生绘制的图样及依据图样制作的模型中,图1是用轴测图表示的设计草图;图2是用轴测图表示的每层的体量关系及平面图;图3是用三视图表示平面、立面及西立面,以及用轴测图对整体的表达;图示4是制作的1:50建筑模型。

本案例目的在于在有限的通用技术课时内,使学生通过绘制图样,实现技术交流,完成模型制作,感受建筑体量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目标。

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制造领域的操作技能常用到木工、金工、电工技能,在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技能实践活动时,教师应通过正确示范,包括利用一些视频媒体演示等方法,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传授给学生手工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机器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现场操作的各种注意事项等安全知识。课堂上常用到的工具的操作,如锯割木块、挫削、电路的焊接等,教师应首先规范演示,再使学生进入操作过程。在操作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保证学生正确操作。近年来,激光切割、3D打印也开始被引入实践活动,设备所加工出的模型精度更高。教师应加强设备操作基础规程的常识性指导,使学生学会安全使用即可。

2 基于技术探究的实践活动

通过技术试验增强探究性 技术探究是技术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技术的主要方法之一。应用技术试验不仅可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试验能力,并从中构建新的技术知识与技能。如教学苏教版“建筑及其设计”的第二单元第三节“简单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模型制作”,教师让学生设计制作梁柱结构的模型,试验探究在规定的条件下如何提高结构强度。学生用ABS杆、502胶水设计制作模型,用10吨的小型微机屏显万能试验机进行加载试验,直观观察结构形变、破坏,机器记录下形变大小、受力的曲线图。试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同时培养了技术试验能力,让他们学会从技术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案。

做好设备、工具的准备工作,调动学生人人参与、亲身体验 如在上述梁柱模型设计制作的案例中,上课前教师要检查调试好万能试验机,准备好ABS杆、502胶水、PVC板

等材料,以及壁纸刀、剪刀、钢尺等工具。相应地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指导学生操作万能试验机对材料进行性能试验;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做出设计方案,经过讨论优化,制作出模型;对模型再进行测试,根据试验数据,每个小组撰写试验报告。

案例具体设计要求包括:1)设计制作一个梁柱结构,模型质量小于100克,最长边长(圆就是直径)不能超过100 mm,结构高度(400±10)mm;2)除了所给材料,不准使用或者添加任何其他材料;3)由万能试验机检测承载值的大小并记录承载值;4)求承载与自身重量的比值。

每一项探究试验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材料、工具以及设备,准备得是否周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显然这些需具备一定经济条件。大连市普通高中创新实践学校目前是大连地区专门为大连市高中生创办的创新实践学校,大连市财政局、教育局投入相应专项资金,为各种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展提供保障。学校开展多项丰富多彩的探究试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活动中来,做到人人动手、亲身体验,使实践活动的探索性不断增强。

3 在技术设计实践活动中培育创新思维

技术设计是通用技术课程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产品设计最重要的阶段就是技术设计,产品的结构是否合理,工艺性、可靠性、经济性如何,都取决于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过程

1)发现与明确问题。在苏教版“电子控制技术”的教学中应用案例[1]:小孩和老人夜间上厕所开灯很不方便,开灯时甚至会摔倒,请帮忙设计一个能自动控制的小夜灯,方便夜间小孩和老人上厕所时照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了解要解决的问题所受到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提出设计要求。

2)功能要求:用手触摸片,灯自动会亮;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定灯亮的时间,超过设定的时间灯会自动熄灭。

3)技术要求:设计电路图,选择电子元件并填写元件清单;搭建电路,模型制作(用插式面包板搭建电路并验证,按一定的比例制作模型,画出电路布局图及模型中的电路走线图);焊接电路(根据改进优化的电路图焊接电路并安装到模型中调试优化,根据功能需要调试电路并优化)。

4)外观要求:美观大方。耐用性:结构坚固。

5)安全性能:使用直流低压电源,绿色环保。成本要

求:低于25元人民币。

6)完成期限:7天。

制订设计方案

1)收集信息。

2)进行设计分析。围绕使用者、待设计的产品、使用产品的环境三个方面分析。

3)方案构思。引导学生思考人机关系,遵守设计的一般原则。

4)方案呈现。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在规定限制条件下,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形成多角度的设计方案,促进设计的不断优化。高中生的工程意识还很模糊,在通用技术课堂上通过呈现设计方案的形成过程,引导他们使用标准图样进行技术方案呈现与交流,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工程素养及创新意识。

模型或原型制作 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样或构思,按比例、生态或其他特征制成的与实物相似的一种物体。模型是设计的一个环节和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而且模型在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模型能帮助分析设计的可能性,使设计对象具体化。

测试、评估与优化 测试是检验所设计的产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能否正常使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测试过程也是一项设计不断优化的过程,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方面使产品设计得到改进。再好的设计也有可能被优化,而优化的过程往往需要反复进行试验与改进。

在组织学生进行技术设计实践活动时,一般采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策略――既要考虑到设计活动过程的规范要求,使之能够产生培养学生各种技术素养的效果,又要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有限的实际状况,选用容易制作的材料来制作模型、表现设计作品。

4 关于技术实践活动的评价

这里所说的技术评价特指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对技术与设计方面知识技能学习过程的“评价”[2]。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无论是讲授课,还是设计课、技术实验课、作品制作课、作品点评课,都时常面临如何对某一设计进行评价的问题。对于通用技术实践活动中技术设计的评价,可以从技术性、使用性、创造性及社会性去评价,如图5所示。

教师的评价包含和综合了课程内容的核心,对学生技术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技术产品、技术试验、作品设计的评价,还是对模型制作的评价,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可以采用自评、他评、小组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2)需要使学生明白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把评价和指导联系起来。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找出因果关系,确认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及时的、具体的、启发性的反馈,让学生明白如何做。

3)在评价过程中可适当采取量化评价,所采用数据应相对准确。

评价技术产品既是学生技术素养的体现,又是促进学生技术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把技术评价的一般原则融合在活动过程中并加以引导,通过评价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还应把技术产品评价与技术产品的改进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5 结论

本文从技术操作技能、技术探究、技术设计、技术实践活动评价四个方面,结合一线教学实例论述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开展技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方法、经历的过程或步骤,应用创新教学设计理念,以项目教学为载体,贴近技术实际应用,贴近生活,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用技术实践教学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开展通用技g课程的技术实践活动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第7篇: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来设置专业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总结我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对构建思路和方法作一些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旨在突出职业教育由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的转变,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努力提高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能够就业,以达到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牵动着职业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根本改变。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对此作一些探索。

1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1.1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提炼专业核心内容

社会和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是我们课程设置的依据。在调研分析企业对数控机床操作技术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等相关信息资料过程中,我们着眼于培养和形成岗位能力所需的专业核心内容的分析与提炼。专业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内容,它应该具备几个特征:一是能够提供形成岗位专业技能必须够用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二是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所需的通用技术和核心技术知识和能力结构;三是能为学生创建就业行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就业与人格发展。培养学生能在动态的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具备一定的主动应对能力以及责任感。

1.2根据核心内容确定专项能力模块

核心内容提炼于数控机床操作工人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岗位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各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如,培养数控机床操作工这一岗位能力的专业核心内容我们分析如下。

通过对核心内容、能力、知识、相关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我们将数控机床操作岗位的专项能力划分为四大能力模块,即1)通用技术模块,2)机械加工模块,3)数控编程与仿真模块,4)数控机床操作模块。 转贴于 1.3根据专项能力模块设置核心课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识读图和机械控制常识是机制类专业通用的、基础的、必备的能力和技术:机械加工工艺和方法(车、钳、铣等)是学习数控加工技术的重要工艺基础能力和技术:数控编程与仿真模块是一座由普通机械加工能力过渡到数控加工能力的桥梁;数控机床操作技能是专业能力的标志,集识图、工艺、.刀具、量具、机床、夹具、定位、编程、加工、通讯等于一体的综合应用。我们根据能力模块,按照教学规律,通过一定的优化组合和科学创新组建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主体是专业技能及相关专业知识的集合,课程内容的排序结构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顺序,体现教学策略,这样就突破了学科的界限,避免了传统课程中的学用隔离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真正将能力培养放到了中心位置,实现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原则。

1.4根据核心课程规划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主要岗位能力的课程,在专业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课程形态是多样化的:有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主的工作过程导向型课程;有培养专项能力的综合性课程;有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型课程;有职业定向教育型课程等等。无论那一种形态的课程,其目标取向基本一致,即强调能力与知识的整合,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内容与方法的兼顾。核心课程的课程形态和目标取向确定之后,还要考虑通用能力类的基础知识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形成链的完整性等问题,紧紧依据核心课程这一条主线,设置好基础课程和相关课程,规划和完善整个专业教学计划。

2构建就业导向性课程体系框架

2. 1课程体系的主体内容

根据以上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我们开发了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实

施于教学,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探索、改进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理论和经验不断总结、讨论,并提升理性思考,逐步提高了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人才墙养方案,构建了可适用于不同专业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课程体系的主体内容如下。

1)职业基础课程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通用能力;2)通用技术课程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关键技术;3)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能力;4)职业认证课程职业技能资格和等级认证;5)校企合作课程根据就业单位需要开设课程,包括技术课、技能课和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课。

2. 2课程体系的基本内涵

1)该课程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专业技能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围绕形成岗位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这个中心而展开。职业基础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是为专业技能课程服务的,所包含的专项能力是形成岗位能力的基础能力,通用技术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围绕着铺垫好专业技能课程而展开,而职业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则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建,围绕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通用能力这个中心而展开,既可单独开课,同时又强调将其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这三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的需求相互协调、互补组合,开展立体式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能力教育教学,突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且注意通过职业分析,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现出鲜明的就业定向性和科学性。

2)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引入国家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的认证,将就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高度融合,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接轨,学生毕业前考取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从资职上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全面得到企业认可。

第8篇: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Web素养;网络系列课程;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26―04

引言

作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信息传输和交流平台,计算机网络对教育系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传播学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拥有诸多媒体特征,因此常被称为“第四媒体”。教育技术以各种媒体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系统研究提高教学绩效的方法,自然会把计算机网络作为对象来研究和实践,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普遍开设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这些课程是指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相关的一类课程,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及其教育应用能力。很多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虽然完整地学习了这类课程,但并没有显著提升网络素养,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驾驭仍然停留在使用Web这个较低的层面。

近10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状况已表明,Web是最普及的网络服务,当前教育技术领域提出的教育问题信息化解决方案中大部分也是通过Web平台实现。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拥有多层次全方位的Web素养才能真正发挥Web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系统,因此Web素养理应成为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网络素养的核心成分。然而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不成体系,没有技术主线和清晰架构,无法有效实现网络素养尤其是Web素养的培养目标,为此提出围绕Web素养构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解决方案。

一 教育技术学本科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现状分析

何克抗先生强调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其中的技术是指包括有形的物化形态技术与无形的智能形态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内的“广义技术”[1]。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和实践的主流技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评价和管理等理论和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计算机网络有密切关系,由此产生的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理论、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需要配置一系列计算机网络课程来实施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在参阅和分析国内60多所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开设计划及部分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后发现,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已普遍设置,但不同高校间存在明显差异。首先在课程开设数量上存有差异,约60%的高校设置了4-6门直接讲授网络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的课程,其余高校仅提供1-3门网络类课程。其次在课程性质处置上存有差异,约70%的高校把部分网络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来开设,其余高校仅把网络类课程作为一般课程来处置。最后在课时数及配套实验上存有差异,多数高校网络系列课程课时有充足保障,同时配套了足够的实验课时,使这类课程的总课时与学分达到专业总课时与学分的10%以上,而少数高校仅设置课时有限、数量较少的网络类课程,相关实验也无法保障。这些差异不仅反应出各高校在师资、设备等客观条件上有明显差异,更深刻地反应了各高校对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地位与作用等认识上存在差异。

在解读课程设置差异表象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可发现众多深层次问题。第一,各课程间衔接和配合不够紧密关系松散,课程内容相互重叠或彼此空缺,无法形成有机整合的具有严谨体系结构的课程群,使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无法形成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完整架构体系。第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和适用性,偏离专业实际需求,“专业化”或“平民化”的课程处理方式无法满足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对网络技术的特质需求。第三,课程热点散乱、开口众多,各自在网络框架体系中任意罗列教学内容,找不到贯穿所有课程的技术思想和应用主线,无法形成统一的集结平台,使学生在学完这类课程后无法找到各类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归结点,总觉得学过的课程知识都有用却又很难用得上。教育技术学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没必要关注计算机网络体系中的所有内容和技术细节,因此在专业准确定位的前提下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寻找统一的集结平台并形成紧密联结的课程体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做能使各课程的热点和关键技术相对集中到一个平台,使各课程口子和应用指向相对统一的目标,使各课程虽有不同教学内容与技术侧重但有相对统一的归宿和应用需求。如今一个具有众多符合教育技术需求特征的统一平台已展示了其巨大的教育应用魅力,教育技术领域的许多理论及其实践体系都与此有关,它就是Web。因此,以网络素养为目标、以Web素养为核心构建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以Web教育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之路。

二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Web素养及其构成

1 什么是Web素养

虽然Web普及程度极高,但学术上对Web素养的提法和研究还比较少,学术界常用信息素养、媒体素养等概念来描述人们在信息化环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名由之等[2]在2006年给出了一个Web素养定义,认为“Web素养是指利用网络主动地去收集信息,并将收集来的信息批判性的解读,并向其他人传递自己的思考,与他人交流所必须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活用网络的能力。”这个Web素养定义显然不全面,他们只是从使用Web信息服务的层面来界定Web素养的内涵,不能包含Web所涉及的其他层面。Web是一个复杂系统,相应的Web素养也是一个能力综合体,它用来描述人们在认知Web的基础上驾驭、应用、开发、管理和评价Web系统及其服务所需的稳定素质与修养,直接表现为人们在构建Web系统与服务、与运用Web信息、开发与利用Web资源、评价与管理Web服务等过程中所需的能力及态度与价值观等。在不同应用情境下Web可表现为技术、媒体、信息(内容、数据)、程序、平台,甚至是环境、文化、虚拟社会等,由此需要不同层次与成分的Web素养。由于Web是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的服务之一,可认为Web素养包含在网络素养中,又由于Web是网络体系中最普及的主流服务,可认为Web素养是网络素养的核心成分。

2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需要全面的Web素养

Web具有的跨平台、分布式、交互性、集成多媒体等特征使其具备天然的教育应用特性,使其比其他网络服务更适合教育领域的部署和应用。以Blog、RSS等为主的Web2.0带来的开放性、去中心化、社会化和个性化等特征,又为Web教育应用带来了很多新理念和新模式[3],可以预见即将普及的Web3.0也会为教育应用带来新的冲击与变革。Web能有效地融合与作用到教育系统的各个组成元素及元素间的相互联系上,也能有效地改变教育系统与环境间的交互方式,从而产生各种教育应用效果。普通教师和学生只需把Web作为物化技术和内容服务系统来使用,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在深刻认知Web的基础上,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科学方法全面研究Web如何有效作用到教育系统,探索Web的教育应用本质和规律,由此创造新型网络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提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和应用模式并开发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近10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很多成果,如E-Learning、网络教育资源库、网络课程、虚拟学社、数字图书馆、WebCL、Moodle等,都与Web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教育问题解决体系中,普通教师和学生只需扮演Web系统和服务使用者和消费者的角色,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不仅要成为更高级的Web使用者和消费者,更要努力成为Web系统和服务的提供者、运营者、开发者、管理者和评价者等,他们需要深入到Web的每个层面,涉足Web系统的每个组成元素及其作用关系,把握Web系统与网络环境及社会大环境间的交互方式,还要参与控制和影响Web所形成的教育文化氛围和虚拟学区与社会等。可见,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必须拥有全面的Web素养才能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中完成专业工作。

3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Web素养的基本构成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把Web作为工作、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与支撑平台,涉及面很广,因此他们的Web素养成分很丰富。根据Web系统构成及其服务于教育系统所涉及的要素等分析,笔者认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Web素养由三个层面九种成分构成,各成分间存在彼此依赖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在内涵和外延上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共同组成“3X3”结构的Web素养体系。

(1)Web素养基础层面。①Web情意,是在运用Web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应持有的情感和意识,并以此表现出对Web本身及其教育应用的态度和价值观等,它影响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运用Web技术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和积极性等。②Web认知能力,是对Web本身及其教育应用的认知能力,是培养其他Web素养和开展Web教育应用的前提,包括什么是Web、Web系统的构成与运行原理、Web服务的特征和形式、Web在网络体系中的定位及与其他网络服务的关系、Web教育应用的需求和领域、Web教育应用的模式和涉及的技术要素等内容。③Web支撑能力,是支撑Web运行、开发和应用等所需的相关理论素养和技术能力。

(2)Web素养核心层面。①Web使用能力,是驾驭Web系统提供的内容服务和应用系统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在Web环境中获取、传播、存储、运用、、管理、搜索教育信息及相关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和使用Web教育应用系统及通用应用系统的能力等。②Web平台架构能力,是开展Web系统及其服务的选择、设计、构建、运营、维护和管理等工作所需的能力,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实施有效Web服务及平台的保障。③Web开发能力,是实施各种Web教育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主要涉及Web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开发等领域,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Web素养的核心成分。

(3)Web素养提高层面。①Web审美能力,是在实施Web系统及服务并利用Web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②Web评价能力,是实施Web应用效果的社会评价和教育评价并由此开展Web行为的修正与调整所需的能力。③Web安全能力,是在Web系统与环境中发现、评估、解决、评价安全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三 以Web素养为核心构建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

1 课程构建策略

(1)以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为立足点。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素养,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技术并将技术与教学系统完美地结合起来 [5]。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并使其显著地高于普通教师和学生。教育技术素养的成分十分丰富,主要包含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计算机网络素养(含Web素养)理应成为教育技术素养的核心成分并作为具体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上。

(2)以教育技术理想和特色为着眼点。教育技术追求用先进技术思想和方法解决教育问题达到优化教育的目标,网络和Web已成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必须依赖的技术类型,他们的网络和Web素养成分与水平是衡量其实现教育技术理想的重要参考。在非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也普遍运用网络和Web技术的形势下,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只有更有效更全面地利用网络和Web解决问题并展现出专业魅力和“不可替代性”才能获得生存之道,由此在构建网络系列课程时应认真考虑教育技术的特色需求。

(3)以教育系统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系统需要大量网络应用型人才来实施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足够的网络应用能力才能担当此任,由此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应以网络与Web技术的教育应用为核心,以提高教育问题的信息化网络化解决能力为指引展开教学。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领域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还要适当考虑教育系统之外其他就业领域对人才网络素养的需求。

(4)以Web素养为核心兼顾其他网络素养成分。Web不等于网络,但网络的主流服务是Web,当前大量的网络解决方案都采用Web技术来实现,因此在网络系列课程体系架构中应紧紧围绕Web素养设计,以Web能力的培养与运用贯穿所有课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通过Web解决,Web技术和平台也存在缺陷,因此在Web素养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加强其他网络素养成分的培养,而Web素养的高层次提升也需要这些网络素养成分的支撑。

(5)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会应用是关键。以教育理论和技术基础为保障加强网络实践技能培养并落实到应用中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取胜之道。为了使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获得良好的工作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网络系列课程体系架构中必须重视基础、拓宽视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驾驭网络和Web的根本是应用而不是网络和Web本身,应用水平的高低与实践技能密切相关,因此须十分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能够把实践技能有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6)技术与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出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复合型专业,如果采取完全独立设置教育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的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必然导致各类课程相互脱节彼此缺乏照应,失去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由此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有机整合到技术类课程中构建复合型课程有利于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真实感知与应用技术并在技术应用中深化教育认识。

2课程设置方案

在广泛调研、比较和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上述课程构建策略,以网络素养为指引、以Web素养为核心构建了具有3个层次15门综合型交叉性课程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1)基础类课程。涵盖网络和Web相关的基础要素: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网络、程序设计和数据库,为网络和Web的教育应用与开发等建立基础理论和技术准备,主要目标是培养和建立Web素养的基础成分,并以此为基础把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融合到这些课程中,让学生逐步形成教育与技术整合的思想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2)核心类课程。以网络和Web的关键技术为线索组织,以网络和Web的教育应用与开发等为核心内容展开,主要目标是夯实和提升网络与Web素养的基础成分,培养和实践素养的核心成分,并以此为基础强化基于网络和Web技术的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习得面向社会就业需求的生存技能和持续学习能力。

(3)扩展类课程。包括网络和Web技术的高级主题与综合应用,涉及教育技术领域前沿性的内容,主要目标是扩展学生的技术视野,提升和强化网络与Web素养的核心成分,培养和探索素养的高级成分,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引领学生进入教育技术领域的较高层面,让学生在教育实践的深度应用和高层技术的探索中积累经验、挖掘潜力。

3课程实施建议

由于专业总课时有限,上述设置方案中的课程可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策略开设,其中基础类和核心类课程大多应作为必修课程,而扩展类课程可作为选修课程。各课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以网络与Web素养串接在一起,课程实施应注意前后次序和相互协作与配合的问题。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由于把教育理论等相关内容整合到技术类课程中,合理把握教育和技术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由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的方式与评价等方面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尽力在教育和技术间取得某种平衡并努力实现双赢。

(2)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关系。教育技术素养和网络素养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成分,但不存在矛盾,关键是如何进行协调和互惠,各课程应在厚实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应用,脱离基础理论而纯粹强调实践技能会使实践缺乏根基和灵活性,而过分强化基础理论又会使实践技能缺乏深度与广度。

(3)原理与应用的关系。计算机网络和教育技术涉及的内容都涵盖原理和基于原理的应用两个方面,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更注重技术的应用而不是技术原理本身,但不懂得必要的原理而盲目地应用必然导致不正确不合理的结果,过多地深化原理又会使应用陷入僵化而失去创新能力。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而言,三分原理七分应用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4)应用与研究的关系。技术服务于教育通过技术的应用来体现,但这并不排除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开展技术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只有通过有效而深入的研究,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教育,而技术应用本身也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在应用性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安排必要的研究性课程内容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5)传统与前卫的关系。着眼当前、兼顾历史、展望未来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历史较短,但已经有了十分丰富的底蕴和传统,课程体系中除了安排传承历史的内容之外,更需要安排当前正在研究和发展的技术内容,还要以前瞻性课程内容告诉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5-12.

[2] 名由之 等.培养Web素养学习课程的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6,(5):15-20.

[3] 杨静,刘成新.Web2.0与学习方式的后现代转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7,(1):69-71.

第9篇:通用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未来学校一定和先进技术相依存,如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分析等。我们可以暂时不懂技术,但需要接受一种理念:技术改变教育教学。因为,技术改变了教育的样态、提高了求知的效率、实现了个性化培养、解决了教育的公平。教育领域,比任何领域都更加欢迎移动互联时代。但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把未来学校与“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画等号,以为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人人通,学校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未来学校。在我的心目中,未来学校一定是认同并实践“育人比育才更重要、人格养成比考试提分更重要、好学比学好更重要”理念的学校。

在未来学校里,我们将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教育的开放透明,打破时空制约,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实现教育的共同分享,即使在偏远的乡村,学生也能得到一流教育资源的滋养;实现教育的因材施教,把全面成长与个性发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教育的国际交流,不出校门,即可享受到顶尖的国际教育,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

同时,技术的循环毫不停歇,甚至正在加速进行,它可能会分散教育的注意力,这正是学校使用技术时最大的风险。在教育领域谈技术,并不是简单地把教育交给未来科技,而是要在新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

因此,S着知识的积累、技术奇点的到来,学校理念、管理文化、办学特色、课程体系仍然不容小觑。因为学校将越来越难以教给未来社会需要的特定知识和技能,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如果有了凝聚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就有了特色育人的教育磁场,有了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就有了全新的师生生命状态。技术发展越快,教育的重点就越要转向课程管理、师生关系、通用技能、核心素养。

如果我们深刻理解技术,就会发现技术自身的逻辑里蕴藏着答案。阿瑟在《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一书中指出:“技术总是进行这样的循环,为解决老问题去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又引起老问题,老问题的解决又要诉诸更新的技术。”教育的问题才是判断新技术的标准所在。因为互联网的超链接结构是一个个性化、无边界的学习环境,搜索引擎是一个即时回答的学习环境,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社交与欣喜获取相融合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不管学校让不让他们带手机、用电脑,如果课堂的步调太慢,缺少个性化、缺乏互动,跟不上他们在互联网上的节奏,他们就不会在课堂学习上有很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