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力企业 精神文明 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规模正不断壮大,电力企业自身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和促进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加强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电力企业的一个重要的义务,也是最基本的责任。推动电力企业在建设精神文明上的发展,也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必备条件。
1精神文明建设对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精神文明建设对电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要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既是企业的基本职责,又是企业要积极履行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才能在强大的理论基础上对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正确指导,使企业的发展规划大步迈向正确的道路。
其次,电力企业员工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克服思想上的障碍,切实增强企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崇高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当前在电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存在着一个误区,即企业的领导干部重视企业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忽视对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企业信赖物质的力量,但是却对能够大力激发起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动力予以忽视。这样做不仅不利于企业员工在培养和维护企业文化上的积极发展,甚至还有可能使员工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上大打折扣,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出现不好的趋势。因此,电力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放开眼光,从党的基本理论高度出发,牢固树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以身作则,为下面的精神文明工作开展身先士卒,切实奠定自上而下的思想基础,切实把精神文明的建设当成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使得这项能够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的生存发展以及稳定的任务能够深入人心,成为企业飞速发展的基石。
2 电力企业构建精神文明的目标
企业的目标就是企业前进发展的重要旗帜,也是企业前进方向的指引者。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正确的指引,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需要对目标进行确立。其确立的最基本要求则是清晰、易懂、可行、实际。只要对这四个要点进行把握,就能够掌握住全局的方向。
首先,电力企业设置的精神文明目标要针对企业本身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现状进行相应改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面面俱到、毫无重点的全面铺张反而不如把全部的力量都集中到一个点上进行有的放矢的成效大。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通用模板”是无法从根本上对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和影响的。
其次,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要即清晰又明确。对于企业制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必须把宏观统筹和微观规划进行有机结合,既要设置符合电力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又要针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形势建立健全各项具体措施,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在企业生产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性。要对所设置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使得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除了能够在理论上满足企业文化的需要以外,还能够在实际操作上具有较低的难度,耗费企业较少的精力。如果企业在设置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时候过于笼统、可操作性降低,就会使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企业文化成为华而不实的空谈。
第三,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要得到员工的认可,并形成相应的共识。在电力企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确认的时候要在员工当中广泛征求建议,避免领导者的独断专行,要集中广大电力企业员工的集体智慧,取得员工们的认同感。要对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可以固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行大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同时,在对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进行确认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目标本身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绝对不可以朝三暮四、朝令夕改,防止员工对于企业的文化无所适从,进而开始怀疑起企业本身的内涵。
第四,电力企业精神文明目标建设要避免“有目标没考核”的现象发生。在建设精神文明目标的同时要形成一套系统、严密的考评机制,严抓实查,杜绝一些不良作风,确保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稳步发展的方向,同时合力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发展。
3 企业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要面临的重点问题
电力企业在进行精神文明培养的时候需要兼顾各个方面的问题,也要对于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统抓统管。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着重强调以及掌控,在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的处理上就会事半功倍,就能用最少的力量推动全局。
首先要考虑电力企业本身的环境建设问题。员工在企业的活动时间仅次于在家时间,企业环境氛围对于员工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从人际交往的角度上来看,企业员工所建立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的同事。因此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还是要首先考虑电力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并以此为起点进行扩散式建设以及企业统一文化的培养。
其次要考虑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问题。企业有着自己的本质需求,其本质需求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完成自己的经济任务。因此,企业只有把本身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努力完成经济任务的同时针对企业中所存在的理念思想上的问题进行精神层面的教育以及改正,才能有的放矢、获得效果。通过企业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先处理企业的中心问题和重点问题,是企业在建设精神文明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4 建设电力企业精神文明的三个要点
首先是要确定电力企业精神文明活动的具体内容。要因地制宜地根据电力企业的行业特征及企业中心工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不但要抓住企业当前的热点和难点,还要在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中找到能够切合实际并且反映出电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基本要求的结合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载体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传播。选择的形式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首先是实用性和操作性要很强,其次是群众基础广泛,能够满足各种需求。一般说来,电力企业适合把精神文明建设层层分解成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细节,使员工们更能够从心中接受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
第三要考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效率问题。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要讲究一个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关系,因此也要计算成本和效益。在这个阶段,对于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电力企业要投入足够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完善,从而获得一个可以预见的明确数值。否则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对于建设精神文明的热情受到打击,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会随之出现问题。
结论:在精神文明建设这个问题上,电力企业必须充分意识到建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构建精神文明的目标,注意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要面临的重点问题,把握好建设电力企业精神文明的要点。只有对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充分的重视,并且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必要的措施及对策,同时把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进行协同发展、共同提高,企业才会从本质上获得活力,电力企业的发展才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资料:
[1] 陈峰岗.健全机制.常抓不懈,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J].农电管理,2009(8).
【摘要】本文主要从北欧建筑的景观形态、室内设计以及材料选择三个方面展示了北欧设计中的人性化,体现了北欧建筑中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性化;愉悦体验;环保材质
北欧地理环境非常特殊,冬季长久,地广人稀,森林茂盛,水域辽阔,资源丰富。所以设计师们在建筑设计以及室内装修的时候充分地利用了这些环境特点,从大自然中吸取灵感,创造了一系列的具有北欧风格的建筑及家具,并融进了浓郁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北欧冬季漫长,所以人们就用鲜艳的色彩来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小时候读过的丹麦童话故事里面的颜色实实在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让我们深刻地体会了北欧环境的美。而接下来的艺术考察更让我们见识了北欧设计的精髓。
一、景观形态体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建筑保存完好,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与精神。北欧建筑师在经历新古典主义时期、民族浪漫主义时期、功能主义时期及多元化时期后,现在的北欧建筑已经进入了新现代主义时期了。我们这次主要考察了北欧三个国家:芬兰、瑞典、爱莎尼亚,发现他们共同的主要特点就是:每个国家都有经历了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房子。因为北欧冬季漫长且寒冷,所以北欧人们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首先是注意御寒,房屋的墙体结构非常厚,即便经过很多年都还是那么坚固耐用。城市里面那些古老的建筑一直还在使用着,只是根据使用的需要进行内部的结构改造,而对建造的非常结实的墙体往往保留其原汁原味,所以很多建筑从外形来看显得很旧,可是里面的装饰设计却是非常现代非常时尚的。例如阿尔托大学的建筑楼。(如图1)阿尔托大学的大门非常普通,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这是一所著名大学的大门,古老的建筑墙体看起来朴实大方,一扇不起眼的玻璃门就是该大学的大门。门旁边的黑底咖啡色的字体设计看起来低调却非常有特色。据说这个字体是设计师用铜版画腐蚀的方法设计而成,将绘画与设计完美地进行结合。而且这个建筑已经有100 多年的历史了。当将它改为大学后,设计师们保持了原来结实的外墙,只是根据大学的需要对里面进行了改造。其古色古香的调子带给人们一种岁月沉淀的感觉。再如图2,这是赫尔辛基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很多奢侈品牌都能在这里买到,可是再看看这些建筑,石头垒成的墙体异常结实,厚厚的墙体,古朴的石头,穿行在这样的街道上,让人似乎回到了几个世纪以前,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一种古典美的气息。图3 是废厂房改造成的建筑,设计师充分利用了旧房子的一些格局,然后加上现代时尚的元素,展现出了新的创意理念。北欧的建筑一般都不轻易拆除,只是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修整与改造,图4 是一座比较老的建筑,外表看起来很沧桑,裸露的红砖墙看起来已经有一定的岁月了,窗户也是那种老式样,可是谁能想到这里面是一位著名设计师的工作室呢。当我们从一楼坐着一部老式的有100 多年历史的货梯上到三楼后,里面的简洁的装饰与现代化的设计模型以及设计师的设计稿(如图5)令我们眼前一亮,这些体现了北欧建筑师保护传统文化的设计思想。由此可见,北欧设计不仅重视传统,而且学会从传统中创新,把传统与时尚紧密结合的设计方法将人性化的功能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重视人与环境的融合。从空中俯瞰下去,赫尔辛基这座被称为“波罗的海的女儿”的城市几乎完全被遮掩在葱郁的树林之中,而且湖泊环绕,各类建筑只是森林中的一种点缀。在与外界交流学习、文化碰撞过程中,当地人们努力保持自己的民族传统,创造了自己的个性设计,在创作观念上更为关注人的因素,环境更加充满人性化的生命气息。波洛沃老城——芬兰中世纪古镇,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房子大都是木材结构,外面涂上各种颜色,每座房子前面都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甚至桌椅旁边都点缀着盆栽鲜花,绿色的树,整齐的草坪,一条清澈干净的小河沿着小镇缓缓流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都在享受着视觉上的盛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古镇上很多的建筑都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人们一般都不去拆掉这些建筑,而是尽量保持其中世纪的传统风格,很多房子只是每隔一定的年限就进行重新涂刷,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能感受到几个世纪以前的风情,真正做到了注重人类生态资源、关注人的生存空间的绿色环保的设计要求。
二、室内设计给予人们愉悦的精神体验,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一)室内设计充满人情味,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北欧地处北极圈附近,冬季漫长,黑夜也漫长,所以人们往往更多是在家里交往,因此对“家”的概念是非常重视的,也更喜欢一种温馨的“家”的氛围。所以室内设计中浸入了一种浓浓的人情味,也更讲究人道主义思想,在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室内设计还要体现出“物”的精神内涵,在心理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室内环境真正成为精神与物质的组合,成为一种对贴近生活、方便生活、培养情操的使用环境的美化。在设计中更多地体现出对使用者的关怀,关注使用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图6 显示的似乎是一个幼儿园的游乐场,没亲自体验过的人们肯定不会想到这是阿尔托大学的学生休息的场所。这是一个设计得非常舒适的空间,两边是放着各类书籍的书架,中间放着颜色鲜艳的舒适的沙发,学生可以在上面坐着看书、靠着柔软的沙发闭目养神,累了还可以躺下来休息,也可以一个人静静地思考。见惯了国内严肃、刻板的大学环境的装修风格,再对比这里充满着温馨与舒适的环境,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心底的温暖,感受到了设计师充满情感的设计理念。图7 是阿尔托大学设计学院学生的讨论室,其富有创意的桌子再搭配上颜色生动的墙面以及柔软舒适的靠垫,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怎能不迸发灵感呢? 图8 是阿尔托大学设计大楼服装专业课室外的走廊的一个角落,从灯光到墙壁装饰再到凳子的设计,这里的每个细节都是那么精致那么暖心,这种充满人性化的布置令人心里感到特别的愉悦与舒适,这种服务于大众的设计理念使北欧的设计比其他国家富有人情味,也使得北欧的设计享誉全世界。在这里休闲的人们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上都得到了极其愉悦的体验。
(二)在家具设计上注重细节的完美,精益求精,更好地将人体工程学与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
说到北欧的设计,我们不得不提到北欧的家具设计,北欧的家具设计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其家具设计师有一种征服全球的设计力量。作为室内设计必不可少的家具在北欧的设计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讲求功能性,设计以人体为本”是家具人体功能学理念的贯穿与应用。北欧家具被普遍认为是最有人情味的现代家具。他们很在意人坐在椅子上的舒适性。以“人坐上去觉得不累”为出发点,以适合人体体型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探索。努力追求家具靠背、椅垫等部件的曲线适合人体的生理曲线的造型形式。约里奥·库卡波罗是当今世界顶尖家具设计大师之一,其工作室摆满了他不同时期设计的家具作品以及世界其他名家设计的家具品(如图9)。约里奥·库卡波罗设计的椅子简洁精致,坐上去非常舒适,每一张椅子造型精美,一眼看上去就能找出人体脊椎曲线的优美。他认为按照人体曲线设计出来的椅子形态是自然界最美的产物,也最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出来的椅子是最满足人体舒适度的。我们在每张不同的椅子上去体会,结果每一张都有不同的坐姿,都能找到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在库卡波罗师看来,适合人体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再仔细观察这些椅子,从造型到颜色各不相同,可每把椅子的做工与用色都是非常讲究的。其细节也处理得特别精致。尤其是接口处处理非常到位,将局部拼接好后基本看不出接口的痕迹,而且家具的正面与反面都处理得很精美,从尺寸到比例再到舒适度都堪称完美,由此可见北欧的家具设计在全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在保持传统与舒服的基础上设计师创造出了大量的精美而又时尚的家具。
三、材料选择采用了天然的环保材质
(一)木材在房屋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芬兰拥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由于木材供应充分,所以很多房屋(尤其是乡村的房屋)都采用木质材料。而木质材料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冬暖夏凉而且污染少。在当代的先进技术下,北欧对木质材料的处理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经过处理的木质变得更稳定更耐用。因此木材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房屋建筑中。图10 是Viiki 现代木质教堂,这是由一位年轻的当代建筑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房子。整个教堂的内部全部采用原木进行装修,颜色上保持了原木的颜色,看起来清新自然。在装修中充分运用了点、线、面的构成,增强了室内的丰富性。尤其是教堂前面的用圆形木嵌在墙上的标志,在这些圆形的点上,用金色画出了耶稣的形状,这是一种新的创意,以往的教堂里耶稣的形象从来就不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的。这个标志对整个教堂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石头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除了木质材料的应用,石头在北欧建筑中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在人工材料出现前,北欧的房屋曾采用了坚固的石头作为建筑的墙体。这种用石头建成的房子经历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都不会改变。而且厚厚的石墙还是防御敌人进攻的保护体。当代的人在设计中的思维更加活跃,赫尔辛基的岩石教堂便是采用石头材料建成的教堂。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岩石中的教堂,由建筑师添姆和杜姆苏马连宁兄弟在1969 年设计建造的。建造在掏空的岩石中的岩石教堂,教堂为圆顶,教堂顶部的玻璃屋顶以铜网架支撑,直径24 米,外部墙壁以铜片镶饰,内壁则完全保持了天然的花岗岩石壁纹理,其余的壁面仍保有原始的岩石风味,这些岩石当时是用炸药直接炸裂成碎岩石,教堂入口走廊为隧道状,入口处则涂以混凝土,整座教堂如同着陆的飞碟一般,趣味独具。芬兰人崇尚自然古朴的审美情感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岩石教堂内的中心区域有一个圣坛,与玻璃屋顶所射下的自然光芒相互辉映,尽显圣坛的神圣。这种应用天然材料并将偶然性融进设计的方法展示了芬兰建筑师的独具匠心的创造性。从现今保存的很完整的古老建筑上也可以发现其运用了石质材料,以至于上百年还保持着其自然的原始的风貌。
【关键词】法治警务 法治精神 警务规范 警察职能
警务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确保特定社会秩序或一般社会秩序的安全。在警务发展中,法治警务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警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警务活动的形式和实质的体现。有学者提出,“我国的法治警务概念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公安工作的一种理论思考”①。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大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那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到底应当如何具体引导我国当前的法治警务建设呢?对此,笔者提出几点拙见。
法治警务应当尊重法治精神,倡导法治信仰
哲学上把人的世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认为这两个世界既相互联系又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在主观世界的独立性上,人应有一种价值的追求,一种精神的信仰。法治作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最早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到十八、九世纪,其经历了由神的理念到人的理念,从永恒不变的理念到历史的理念的转变。柏拉图称其为善,西塞罗称其为理性,中世纪神学家称其为神的意志,黑格尔称其为历史的绝对精神。社会发展到今天,法治已经成为一种基于人的理性,通过民主的方式,达成的一种逻辑上合乎情理的社会认同感,是一种价值层面上的事物,这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理念。
在法治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的背景下,法治警务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无疑应当成为当前我国警务建设的一种指导理念成为所有警察主体和对象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说,所有警察的主体和对象必须保持对法治的认同感,认同法治化是解决社会冲突的一种智慧,认同法治警务能满足对象的需求,能够协调、平衡、分配各自的利益。伯尔曼认为“法律不被信仰,如同虚设”。法治警务也需要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一方面,需要人们对法治警务本身的信仰,即要支持、认同警务法治化这种总体发展方向,相信警务法治化是现代警务改革的必然;另一方面,需要人们对警务法治化过程的认同,即要理解、认可依法进行的警务活动的具体过程,尊重合法警务活动结果的结论性和有效性。
当然,在警务法治化过程中,不同的群体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的角度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执政党信仰警务法治,需要通过法治化的行为获得合理性、合法性,需要通过法治化的警务活动维护国家的统治权,维护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社会大众信仰警务法治,希望通过法治化的警务活动维护其生命、财产等生活权益,以获得生存需求的合理合法性。警察主体信仰警务法治,除了获得个人需求的合理合法性外,还希望警务活动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这些警务对象和主体的理念信仰的形成是警务活动的实现,也是警察职能的实现。
法治警务应当着眼现代民主思想,完善警务规范
法治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对权力的制约,所以说法治是利益确定、平衡、利益协调、利益分配、恢复的规则的总和。而规范又是法治的具体形式,是行为规则的系统,通过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体现一定的需求满足和需求冲突。规范是人制定的,是在理念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中,理念冲突、利益冲突的产物。警务活动是满足多元理念、多元利益的活动,在理念冲突、利益冲突时,其也必须寻求调和冲突、整合利益的依据,即警务规范。
那么,什么样的警务规范才能切实发挥作用呢?我们不妨着眼现代民主思想,去寻求完善警务规范的最佳选择。民主理论有两类:“一是共和主义取向的,直接民主、参与民主理论均属此类,主张公共事务有公民直接介入决策,这是民主制的原型;二是自由主义取向的,或称代议制民主理论,倡导由经选举产生的‘官员’在严格界定的地域内行使权力以‘代表’公民的利益或主张并坚持‘法治’。”②前种民主模式推崇公民等警务对象直接参与警务规范、警务政策的制定,以满足警务对象的需求,推动警务活动的民主化。其符合理性和经验被许多学者赞同,体现了最大的民主。但是近代政治共同体的公民数量庞大限制了该民主形式的发展,被证明只适合于“小国寡民”。后者主张精英主义,由选举产生的精英们以其智识、理性制定警务规范、警务政策,间接地满足、调和警务对象的利益。作为近代、当代的主流模式,它有利于精英们的睿智的发挥,自上而下引导庞大的共同体向前发展。但是,却被批判“精英民主对个人自由的压制……社会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性……集中关注国家层面上的民主建构……。却刻意忽略了公民个人的民主参与能力以及相应的条件培养”③。这两种警务活动规范形成模式实际上体现的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警务规范模式。前者适应了最大参与利益诉求的要求,但适应小范围的地域,具有微观民主的功能;后者能够体现较高的理性,具有很好的引导能力,可以把握整体的需求满足,适应大范围的地域,具有宏观民主的功能。
笔者认为,在完善警务规范的过程中,可以兼用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在警务活动中,社区警务模式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警务模式,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在社区的小范围内实现直接的民主,充分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形成、调整警务规范、警务政策。另外,警务活动是国家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把握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引导警务活动的大体方向,使其不偏离社会发展的轨道。整个警务规范体系则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共同作用,这样才能使警务活动既通过社区警务考虑到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又在国家警务活动的引导下顺应这个社会的整体要求,实现微观需求和宏观方向共同和谐发展。
法治警务应当拓展警察职能,兼顾各方利益
政党、国家、社会对警察的期待不可或缺,警务体现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确认与分配。因此,从现实需求来讲,现代法治警务应当能够满足警察的特殊性和警务需求主体的诉求,而诉求的内容则是警务活动的内容。
纵观近代警察制度史,先后出现了四次警务革命:“第一次警务革命阶段,警察的职能坚持打击犯罪与社会服务并重,但以社会服务为主,警察的角色定位主要是公仆;第二次警务革命阶段,进入专业警务时代,专业化运动虽然使警方增加了一些社会服务职能部门,但警察的总体功能是朝着有力打击犯罪的方向挺进,其扮演的角色也主要是打击犯罪的战士;第三次警务革命阶段,为了应对呈爆炸式增长的犯罪率,打击犯罪战士的角色达到了巅峰;第四次警务革命阶段,进入了社区警务时代,警察承担着通过加强社区服务等综合治理手段来达到预防。”④从警务革命的进程来看,随着警务法治化水平的提高,现代警务越来越关注对社会各方利益的兼顾。
一般来讲,警务活动涉及三个关系范畴,即政党与警察组织的关系范畴,警察组织与社会的个体、非警察组织之间的关系范畴,以及警察组织和作为社会个体的警察市民之间的关系范畴。那么,社会的诉求主体就主要体现为政党、社会个体和群体、作为社会个人的警察等。因此,在当前我国法治警务建设中,一切警务活动至少都应兼顾以下利益诉求:
一是执政党的诉求。执政党是影响警务活动和警务模式的一支强有力的力量。为了维护国家政权,需要武装性的、具有强制性的警务力量,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危害社会经济社会秩序的犯罪等等,以维护国家稳定。如果警察维护政权的期待没有达到,不能满足执政党的诉求,执政党就通过颁布或修改制度的形式来推动其实现诉求。
二是社会大众的诉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是大众进行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在稳定的社会中,大众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财产等生存条件有所保障,并且在自己生存条件存在某种“不适”时,能够排除这种“不适”。因此,社会大众期待警务活动能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服务。这就要求,公安机关作为公权行使机关,不仅肩负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任务,还要肩负起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等私权的任务。
三是作为市民警察的诉求。警察虽然是公务行为代表,但同时也具有普通市民身份,因此,每个警察也应当与其他大众一样,有着对自己的社会生存条件的诉求。所以,为满足个体警察的生存条件,法治警务建设应当关注警察的职务晋升、待遇等提高方面的诉求。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王鹰:“论法治警务”,《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8页。
一、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思想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受到国际各种先进理论、设计理念的影响,我国环境设计的业内人士开始意识到室内设计不是简单的理论借鉴与堆砌,经过初期的环境艺术教育的探索阶段,逐渐摸索出一条融合哲学、艺术、物理、心理等多学科的设计教育理论,此时的室内设计风格多样,并且注重对设计功能的开发,重点突出了人文情怀。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对艺术审美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对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本属于精英教育的设计师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晚,但是发展仍然很迅速,特别是近些年来房地产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室内环境设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培养人才的定位
纵观中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虽然来源与外国文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但是随着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的发展与传播,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满足了国民对生存环境品质的追求,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目前我国需要发展能够突出我国民族个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环境空间设计能力,因此我国在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培养人才的教育定位上面要随时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我国艺术设计人才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三、目前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综合院校以及理工类、建筑类、艺术类甚至农林类的院校都开设了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随着室内设计热度的增加,很多高职类、中专类院校、电大、成人教育也都开设了相关教程,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专业毕业生的层次不齐,教育精力不足,使社会需求与专业人才无法构成良性的发展关系,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广大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从业者、教育者予以冷静的分析与思考。
1、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问题。中国式教育历来侧重对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对理论的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理论和系统的教学体系,对构建人才的培养计划十分重要。
2、未来发展问题。从目前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趋势来看,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教育理念都不成熟,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对人才培养的可投入资源的分配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学生乃至整个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未来发展目的盲目,这样不仅不利于行业的未来发展,也使人才培养事倍功半。
3、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艺术设计是对思想与技术都有严格要求的双标准专业,很多行业的优秀人才没有到学校进行教育活动,而各高校的专业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少行业的实践经验,这成为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障碍之一。
四、优化我国目前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策略与对策
1、正确认识时展的背景。21世纪是信息快速发展、告诉交流的时代,因此为了优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计划,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正确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交流的时展背景,不断与国际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交流,加强对现代新技术的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将时尚因素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装饰设计的精髓,使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与时代接轨的同时能够保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例如在培养建筑设计人才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及时发现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同时关注国内外各种关于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比赛,通过比赛与实践达到检验设计能力的目的。
2、深化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的改革。为了使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发展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上进行革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趋势,通过学习优秀设计作品总结成功经验,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设计教学的具体内容落实到与教育管理、实践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中去,只有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推动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教学工作的改革。通过定期举办建筑室内设计交流会、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分析,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设计视角,特别是目前很多电视台都引入了室内设计真人秀节目,在激烈的游戏竞争与能力考验中锻炼紧急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丰厚的奖品对于参赛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3、调整师资结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师资队伍的水准是推动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师资队伍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所以建设与经济社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完善现有教师的实践技能与知识结构迫在眉睫。每一个高校都会有本专业独特的发展方向和发展优势,通过定期的教师交流活动,促进信息的交换、深化,为广大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头脑风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并用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影响带动设计专业的学生。除此之外从专业的建筑装饰设计部门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传达最新的行业资讯,各个院校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创办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培训班,聘请国内外的专家进行授课,使设计专业的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4、加强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社会对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基本设计技能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实现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实践机会,形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转换。
5、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在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同时还应带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能够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的人才教育体系。例如在做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时,也要加强对群众审美情趣发展的分析,根据需求的变化调整设计理念,这样在完成设计工作之后,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身事业的价值。
6、完善竞争机制。有竞争才能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势头越强劲,行业内竞争压力也就越大,在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督促他们保持最具有设计活力的状态,从而设计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为了完善竞争机制,学校应该对选的人才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实力优先提供就业机会或者出国深造的机会等等,提高竞争的成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否则过度的竞争压力会打消学生的设计激情,影响学生事业未来的发展。
7、构建理论、实践、就业一体化发展的培养机制。对于理论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对于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理论只是培养机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优化就业的培养机制,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人才与教育的资源,积极组建由师生共同管理的设计室,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后能够及时落实到实践中,并且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设计团队中体验设计的乐趣。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关键词] 地勘经济;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F2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5-0141-02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企业的成败至关重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地勘单位面临着“事转企、企改制”的经济转型期,煤田地质行业的传统观念和技术将受到严峻挑战,人才争夺更为激烈。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将地质人才的培养作为地质行业发展的重点,要“积极发展地质教育,推进地质人才开发,带动地质经济的发展”。所以,只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及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才能全面提高地勘行业的竞争力,实现地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地勘行业人才队伍现状
目前,我国地勘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十分滞后,与现实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根据欧洲各国人口、国土面积、地调机构人数的关系推算,我国从事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地勘队伍应该达到2.6万人~4.9万人,而至2009年我国地勘人员只有1.8万人。很明显,现阶段我国地勘人才队伍缺口很大,巨大的人才缺口严重制约了地勘经济的发展。随着全国统一人才市场的逐步形成、完善和人才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吸引、培养和稳定地勘人才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人才流失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更加凸显。要实现地勘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高水平地勘人才队伍建设更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地勘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随着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创新浪潮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要实现地勘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培养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并通过对人才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转化,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是大部分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人才通过科技攻关直接产生创新成果,由于科研成果的巨大价值和前沿性,科研领军人才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中流砥柱。
地勘科研领军人才是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从表象上看可持续发展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深层次看则是为了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人的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物质资料的转化率、深度和科技含量。统计资料表明,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978—2009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9.68%,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8.12%,经济增长对人才总量的弹性系数为1.38,也就是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每年增长1%,将拉动经济增长1.38%。由此看出,高素质人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大力推进人才战略以实现经济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飞跃。在这一点上,地勘行业也不例外。
三、地勘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煤田地质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技术装备还是职工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水平差距最为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人才短缺
地勘行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勘单位人才壁垒高,工作艰苦,其工作特点是点多线长、流动分散。很多地质专业大学毕业生,任职后多数愿意从事室内工作,很少有人愿意从事野外找矿工作。即便是选择了与荒山为伴、与大漠为伍的野外勘探技术工作,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的地勘行业来说,成为技术娴熟的项目负责人,还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并且这种专业的学习培训存在相当高的机会成本;二是由于煤田地质行业是事业编制,受市场冲击较小,在行业自身运行中对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较少且未建立起系统而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三是对人才继续教育重视不够。有些地勘单位对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投入资金较少,尚未建立起一套适应新时期地质勘探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培训制度,降低了在职人员继续学习和深造的积极性。
(二)地勘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首先,我国地勘科技人才队伍中高级职称人才比例为17.35%,但是领军型、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虽然近几年地勘单位从高校陆续接收了一批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但是他们暂时还不能独立承担项目,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地质工作和地勘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出现老龄化,30~40岁年龄段的专业技术人才供不应求,而且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较少,很多单位竟然出现了选不出项目组长、技术负责人的情况。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也不成比例,地勘队伍除需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地质、物探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而目前经营管理人才缺口较大。第三,地质勘查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在技术创新方面尚有许多空白,对新工艺、新方法的研究程度不深,范围不广,投入不大,严重制约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和地勘经济的发展。
(三)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管理理念落后。地勘行业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计划经济时期,在能源短缺的形势下,国家对地勘行业给予大力支持,但长期形成的论资排辈、平均分配的落后管理理念,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用人单位不是按“能力”、按“业绩”论英雄,选人用人凭印象、凭关系,把一些真正有业绩、有才能、有本事的人排挤在外,一些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受挫后,只能“另找门路”。二是追求更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薪酬不仅是人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更是人才价值的体现。在能源开发国际化的大环境下,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待遇而选择跳槽到跨国企业或合资企业。三是对现有工作环境不满意。有的人才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都很强,但是由于工作氛围、人际关系等方面原因,影响工作热情的发挥。另外,有些大学毕业生渴望一踏入社会就得到各方的重视和重用,然而踏入社会后,往往与原来的想象相差甚远,甚至大相径庭。这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认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他们往往会产生跳槽的念头。
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研究室内设计景观形态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主人行为感受和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但是在室内设计方面又不能一味地纵容人的欲望,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室内设计。人居环境学学它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主要包含了乡村、城镇等对象,它主要探讨了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把人类聚居看做一个整体,对其研究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更好地为室内设计作指导,让人们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 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人居环境是指人力聚集生活的地方,它主要是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科学主要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环境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是主要围绕着人类居住环境有关,他主要包含了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学科体系,它主要研究对象就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核心,它主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是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对于人居环境而言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大系统:人类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各大系统的一个基础,它们是居住系统和支持系统的基础,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矛盾和和谐共存的,这就需要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能够和平共处,需要人类能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 环境中的矛盾。
在人类聚集环境中,这几个系统是相互依存综合发展的,这几个系统都有着自己的科学内涵。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建筑室、设计师、规划师等都会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进行组合,同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无论在环境设计还是在室内设计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生态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和整体利益相结合。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几个学科都是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是研究的重点、范围、内容及所采用的手段有一定的区别。在室内设计方面要积极结合人居环境学,把室内设计的基本思想和研究外部环境的相关思想相结合,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人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内容,更好地提高室内设计的环境质量,确保形成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
在室内设计方面可有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体系,仅以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方面来说,就可以以建筑、地景及室内规划三位一体,这对室内设计有着独特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审美观念的升华,当前的室内设计必将这三者融贯综合的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
人居环境学是一个比较大的学科群,同时它是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这种发展融合了多个学科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借鉴了相邻学科的渗透和拓展,更好地解决室内设计中出现的复杂问题,人居环境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学科,人居环境对建筑、环境和室内进行了更为全面的研究,它被视为整体性及整体的科学,最终目标是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为室内设计提供指导性的设计原则。同时对室内的景观设计方面,同样也具有很强的高瞻远瞩发展潜力。
二 室内设计原则
室内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学科,但是它有着建筑、园林、美学及室内规划四个方面,室内设计主要对房屋内空间进行美化设计,可以说是塑造室内设计空间视觉形象为主题的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设计活动,它的美学系统主要是以美术专业为基础,同时结合建筑学的相关内容,对于设计概念主要得益于建筑空间设计总览全局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它是美学和建筑学的结合体,同时还有一些超前的理念。
人居环境学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是建立在环境学系统框架范围内,对于室内设计来说同样需要贯彻整体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室内设计与外部环境及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设计出更好的作品来,对于室内设计要积极考虑到室内的整体结构,同时还要积极考虑外部景观,让其能够和外部景观更好地结合。
(1)人性化原则
室内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只有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才是室内设计的基本追求,这就要求设计者要充分了解居民的职业、年龄、工作习惯及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时还要了解当地的基本风俗习惯。当前很多室内设计者忽略了室外环境的这一重要因素,同时忽略了居民方便的基本原则,例如在室内设计的时候有的设计者故意把一些空间人为地隔开,虽然能够起到一些艺术效果,但是忽视了人们的方便原则,本来可以直接通过的空间故意设计成曲幽通景的效果,这不仅给居民带来不便,还有可能会破坏整体空间。一些室内设计在做工方面没有经过细致的考虑,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一些学者对人的行为与空间设计关系的研究表明,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一定的空间,主要有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运用室内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中,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区域划分设计,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群体兴趣爱好及不同文化群体,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设计社交和活动的需要,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在室内设计方面一定要考虑到一些特殊人群的需求,例如,一些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老年人在室内活动的时候,大部分都是以一些比较抒情的活动为主,例如一些谈心等活动,为了满足这类群体人的需求,应该设计一些小物件进行隔断,形成相对独立且视线干扰小的绿地空间。
(2)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主要是以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没有一个具体的尺度和形式,人类居住的环境与人工环境应该紧密结合,同时还要和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自然光线的引入,能够更好地创造空间氛围,满足室内的照明需求,减少了人工照明,起到环保的作用。通过自然光不仅能节能,还能增强室内的自然感。在室内设计的时候要突出生态可持续原则,强调建筑内部的自然观,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作用。同时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痛风性,虽然现在空调设备比较先进,但空调技术也有其负面的影响,在室内设计的时候如果过多地依赖空调来调节室内温度,这不仅违背了生态持续的基本原则,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在室内设计时不提倡使用空调,空调所产生的恒温环境使得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空调病”。而且空调技术在解决了建筑恒温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诸如污染等其他的问题。要把阳光、空气、水、绿化等自然要素多引进室内设计上来。自然通风和自然光是当今生态设计普遍采用的一个比较成熟和比较廉价的技术措施。采用自然通风的根本目的就是取代传统空调制冷系统。自然通风既不消耗能源,又可以环保健康。
人作为自然生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不仅要有个人、家庭的活动,还有社会活动,这就需要室内设计中要积极引进自然要素。当前室内设计已不再是传统的理念,同时在设计的时候也不仅仅是设计师自己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专业工程师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一个良好的生态室内设计必然是一个集成各专业工程师之间密切配合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设计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仅仅依靠单个工种很难完成任务。这就需要设计师要时刻关注生态问题,在生态中汲取生态、环境的营养,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来。
【关键词】“世界工厂” 职业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40-0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更多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客观发展的过程。中国所追求的应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而是成为如英国、美国一样世界经济的重心。也就是说中国不仅应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同时也应逐步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强国。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工业生产强国,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也需要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提高我国技术人才的素质是关键。
1 “世界工厂”的内涵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投资纷纷涌向中国。“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这一话题成为国内外媒体、学术界、政界、企业界讨论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那么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工厂”新的内涵。中国在当前国际分工体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中国究竟应成为怎样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1.1 什么是“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the?factory of the world),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工厂”已有了不同于过去新的内涵。根据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世界工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这类“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第三种类型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类“世界工厂”能够获得生产链的最大经济利益。只有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才能真正成为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
1.2 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
目前,“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并且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较为广,美国、香港地区、日本、东盟等等。我国的加工贸易也快速发展,这与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升。这些是毋庸置疑的。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轻纺工业领域,以及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领域,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领域,这部分可以说已成为世界的工厂。但是,我国虽然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为世界第一,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又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在国际分工中获得生产价值链最大经济利益的“世界工厂”,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仅靠传统的规模复制手段寻求发展已远远不够,它还属于上述所说的第一、二种类型的“世界工厂”(如图1.1),必须在竞争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产业素质,在更高的是水平上和发达国家企业形成抗衡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然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竞争优势。我国的潜力是巨大的。我国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素质使得中国在相当长时期保持旺盛的制造和创造能力。因此,要成为“世界工厂”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2 建设“世界工厂”――先打造人才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有一件事引起代表们的极大感慨。我国的火箭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20世纪90年代几次发射失败,主要原因不是设计问题,而是制造问题。是什么限制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只能说明技能的重要性,大体反映了我们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
2.1 “世界工厂”的建设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职业技术人才结构为底边宽大的金字塔型结构,而发达国家的则为钻石型结构。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难以令人满意。各类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多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力度还不够。
专家认为,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合理比例为32:46:14:8;另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15%,中级工占50%高级工占35%。与之相比,我国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以技术工人密集度较高的机械行业为例《2005 年中国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机械行业内的技工短缺现象已经遍及全国,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世界银行的专家对192个国家的资源存量作统计,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构成为64:20:16,人力资源是全球国民财富中最大的财富。但是,目前我国人才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另一方面,企业高素质工人缺乏。所以,要促进我国技术工人人才结构从目前的金字塔型结构转变为钻石型结构。
2.2 由满足人力资源培养“量”的要求转化为追求“质”的目标
人力资源开发,也就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的实质的系统工程,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开发的广度;二是开发的深度。目前, 我国企业中的技术工人总量较多, 但其整体素质较差。其技术能力不能完全胜任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任务和采用先进技术生产高科技含量产品的需要。由于受工人技术水平的限制, 有的企业引进的先进设备, 因为不会使用或操作不当, 不能使先进设备的功能全部发挥出来,甚至使设备损坏。
目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但是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难以吸引优秀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而高等教育,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可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造成“毕业即失业”问题,所以要努力形成教育资源的流动和互通的良好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接受职业教育。
2006年底,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又进一步明确: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招生达850万左右。但在进行职业教育中,要更新培养理念,提供更加系统化和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对于学习个体来说,记忆性知识掌握多少不是决定性的,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有发展知识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以及和社会道德价值取向一致的个性能力。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存储知识和模仿技能向开发和创新能力转移,教育模式从被动适应式向主动创新式转化。
人力资源更加具体化的培养,要符合全球的竞争力。首先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思考、创新、决策、评估、学习等能力;第二要有人文和社会的能力,社会态度、团队合作、真诚热心、个人参与等等;第三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包括专业性、功能性、系统性以及自我定位等。
2.3 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不密切,技术工人与市场需求就有差距。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培养出的人才很难直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由于大部分职业技能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缺乏动手能力,我国虽然有着种类齐全,数量庞大的职业技术学校(院),每年毕业的学生也很多,但仍难以缓解近年来出现的技工荒。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着该地区的职业结构以及对从业者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要提高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实用性,还是要立足现实,充分整合技能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力量,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内培训各自的优势。职业教育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创造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换机制,既可为学校提供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师,又能为企业提供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技术研发人员,为企业和职业学校在“优势资源互补,利益成果共享”的机制下形成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壮大。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既是对技工自由择业的尊重,又是促使技工努力提高技能的方式;同时,也能督促企业改变旧的人才激励机制。
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应是理论与技术应用结合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技术工人。只有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开发出一个有目标性的教学大纲。这样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同时围绕本地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有了核心的教学目标领域,老师和学生的受益都会增加。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也是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 结语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工厂”,打出“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关键在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方面,应把职业教育整合到企业发展中去,使学校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的比例与就业结构吻合这样就能真正解决高级技工人才的短缺问题;另外,还要加大对专业性职业教育的投入,改革教学与实践生产相脱节的内容外,还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在技术工人之间建立全球性的联系和交流,这样才能真正确保中国技能人才的标准。再加上技术工人们的自我学习和锻炼,全面提高我国技术人才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常,袁兆亿.广东省技能人才状况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02.
[2] 樊文有,石来德.我国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人才与教育,2006,12.
[3] 杨守建.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5,09.
[4] 常兴华.中国制造.就业.人才与企业发展[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10.
【关键词】红外传感器 人体识别 转动 静止人
1.设计问题的提出
在自然界,任何物体只要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就会不断向外发出红外辐射,还以光速传播能量。因为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热效应,在某些绝缘物质中,当交互变化的红外线照射到晶体表面时,晶体温度迅速变化,这时会发生电荷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明显的外电场,这种现象称为热释电效应。若将释放出的电荷通过放大器放大成一种控制信号,利用此原理制成的红外传感器称为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热释电传感器是一种将热量变化转换为电量变化的能量转换器件。
热适电传感器(也叫红外线传感器)是利用不同温度所发出的红外线的波长不同的道理(人体的红外波长约为纳米)制成的。我们一般使用的这种的热热电传感器只能探测或感应移动的体温为人体的热源,因此必须要移动才能感知到有人的存在或者有人经过(自动门和红外放到就是运用了这个道理)。因此运用这种传感器做出来的探测器只能探测到移动的人,而无法判别其侦测范围是否有人的存在(静止不动的人),因此我们项目无法直接使用这种传感器作为我们的单片机进行判定探测器。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一大挑战与技术难题。
因此,我和小组团队翻阅了许多资料,还组织了多次的小会进行讨论。偶然与老师的交流中,受到老师的启发让我们想起了,我们物理学中的力学的一章中――参照系与相对的思想,因此查阅了力学书,从中发现了和解决我们如何去探测静止人体体温热源。
2.设计思路的基础
在太阳系中太阳是静止不动的(不考虑自传),而地球是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所以按照相对原理来说太阳是不动的,是地球在动,但是我们在地球上确是看到太阳是围绕地球运动的(托勒密地心说),我们知道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地球是公转的。产生如此的差异是因为我们所选取的参照系的不同。因此,在地球上看到太阳绕地球转动是因为我们选取地球作为我们观测的参照系从而使我们产生了如此的假象。
我和小组成员基于上述理论在这个项目中充分运用力学与宇宙学理论思想来解决我们的这一难题。我们让热适电传感器转动起来,而使得以传感器为参考系时,使其感觉到静的人实在移动的,用这种方法“欺骗”传感器,当无人体体温热源时候,无论传感器转不转动,都感受不到移动的热源,当有静止的热源时。传感器移动可感受到移动热源的“错觉”而有所感应,当有移动的热源时,这是最好的情况了,传感器无论转不转动都能感应到移动的热源,因此,运用如上理论是在理论上可以感知的存在的效果的。
3.设计方案操作
针对以上提出的设计思路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应如何实现。我和小组研究总结了多套方案,应用其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即通过采用小型摇头电风扇。我和小组人员把风扇想成传感器探测头,然后将风扇反置并缩小一定比例,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感知存在”型的组成传感器了。如针对相对更大面积区域的检测,则可以通过使用步进电机来带动传感器探头顺时针转360°以及再反转360°的无限循环。以上这两种方案不仅容易实现,成本也比较低廉,最重的是这种旋转探头的方法可以扩大传统热适电传感器的感应范围,提高性能,可谓是一举两得!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单片机来控制步进电机从而控制传感器,也实现了这种传感器的可调控(调节转动的间隔,转动的速度,转动的角度,从而有不同的旋转速度又会有不同的感应灵敏度)。
转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结构上引入场效应管,其目的在于完成阻抗变换。由于热电元输出的是电荷信号,并不能直接使用,因而需要用电阻将其转换为电压形式。故引入的N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应接成共漏形式来完成阻抗变换。转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由传感探测元、干涉滤光片和场效应管匹配器以及360°转动电机4个部分组成。在设计时应将高热电材料制成一定厚度的薄片,并在它的两面镀上金属电极,然后加电对其进行极化,这样便制成了热释电探测元。由于加电极化的电压是有极性的,因此极化后的探测元也是有正、负极性的。因此,传感器将两个极性相反、特性一致的探测元串接在一起,目的是消除因环境和自身变化引起的干扰。利用两个极性相反、大小相等的干扰信号在内部相互抵消的原理来使传感器得到补偿。对于辐射至传感器的红外辐射,转动热释电传感器通过安装在传感器前面的菲涅尔透镜将其聚焦后加至2个探测元上,从而使传感器输出电压信号。制造热释电红外探测元的高热电材料是一种广谱材料,它的探测波长范围为0.2~20um。为了对某一波长范围的红外辐射有较高的敏度,该传感器在窗口上加装了一块干涉滤波片。这种滤波片除了允许某些波长范围的红外辐射通过外,还能将灯光、阳光和其它红外辐射拒之门外。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点在于菲尼尔透镜的设计,若没有合理的菲涅尔透镜,传感器在旋转的情况下,将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失去检测静态人体的功能。探头旋转会使热释电的灵敏度加大,这就要求设计相应的菲涅尔透镜,透镜厚度、接收角度和折射角度都经过实验改良设计。
4.设计运行和试验过程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转动热释电时转速不能太快,否则会对热释电判断造成很大干扰,产生误判,即室内并没有人时传感器会误认为有人。所以转动的速度上要有所控制,不能过快。同时热释电应当尽量避免对准阳光或日光灯(两者皆为全波段)产生影响。为此,在设计转动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的布置和安装宜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安装位置时,应使探测报警器具有最大的探测、警戒范围,使可能的入侵者都处于红外探测视场范围之内。红外探测视场包括水平(面)视场和垂直(面)视场。(2)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对人体的敏感程度还和人的运动方向关系很大。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对于径向移动反应最不敏感,而对于横切方向(即与半径垂直的方向)移动则最为敏感。在现场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是避免红外探头误报、求得最佳检测灵敏度极为重要的一环。按照实际现场布置和安装探测器时,要注意其探测范围和视场角。不同房间的监护应选择与之对应的热释电红外探测器。或探测器的视场光束应有利于来犯者横向切割,同时要注意探测器的窗口与监测区的相对角度,防止出现“死角”。(3)热释电红外探测头不应对准任何温度会快速变化的物体,如火炉、暖气片、电加热器、空调器以及白炽灯等强光源,也不宜受到阳光或探照灯的直接照射,防止误报。红外探测器不能安装在热力源的上方及其附近。若无法避免热源,则离热源的距离至少在1.5m 以上。(4)检测器电路板在工厂已调试好,保证检测距离大于6m。若整个报警系统有问题,请不要调整或改动这部分电路,否则检测距离就不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