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疫情防控工作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工作原则
按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统筹协调、供需对接”的原则,在保障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逐步恢复交通运输服务,确保人员正常出行和生产生活物资正常流通,为全县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组织方式
(一)县内客运
根据群众出行需求,从2月24日开始恢复营运,在严格做好运行疫情防控措施以及乘客体温检测、信息登记后,恢复出租,农村客运运行。
(二)县际班线
根据群众出行需求,从2月24日开始,在起讫地两端县(市)人民政府达成一致同意运行意见并严格做好运行疫情防控措施后,恢复相应县际客运班线运行。
(三)市际班线
2月25日开始,在严格做好运行疫情防控措施后,逐步开通市际客运班车。原则上每天保障1班往返至成都的客运班车,具体发班班次可根据客源调整。
(四)货物运输
从2月24日开始全面恢复货运及物流企业。按照物资保障需求和物流供应链要求,企业合理安排时间和路线进行相关运输活动。
疫情防控期间营运要求:
(1)出租车公司根据我县群众出行实际需求,确定恢复的车辆数、车辆营运范围,驾驶人员恢复营运前必须具备体检证明、CT及血液检查证明,符合要求方可上岗,营运中要按照防疫要求定期定点在车站集中进行消毒,做到每车出车前测体温、带口罩上岗,做到驾驶员防护措施严密并随车配备消毒水。乘客不带口罩拒绝其乘车,上车前做好对乘客的信息登记,对于驾乘人员均不识字的采取录音方式进行登记,后由公司进行纸质备案工作。
(2)农村客运根据所在乡镇的需求开通,县应对肺炎疫情防控交通运输组将根据需求恢复农村班线或协调出租车保障运力运输。起始点由乡镇完成车辆消毒、体温检测和防疫工作,运输过程中不在中途停靠,为点对点直达。
(3)汽车站落实专业防疫人员、运管驻站人员、安全人员进驻车站,加强车站的防疫和安全管理工作,要为客运站落实必要的防护用品(驾驶员、客运站一线人员口罩,医用手套,温度计,消毒用品),设置客运站隔离室(依卫健部门指导验收为准)。车辆每次出行载客前应对车厢进行清洁消毒。座椅套等纺织物应保持清洁,并定期洗涤、消毒处理,车辆随车配备消毒剂,以供车辆运营过程中突发或必要的卫生清理。客运班线经营者在营运期间必须按照要求做好车辆动态监管,通过车辆动态监控系统,主动视频安全监管系统,安排专人实时抽查车辆运行情况,车辆抽查率要达到100%。
(4)各客运企业要按照“一车一码”、“实名购票、人证合一”要求售票和乘车。客运班车需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客运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川交发明电[2020]10号)要求,填写《乘客信息登记表》一式三份(可复印)分别交由始发站、终到站备案,并在备案处进行驾乘人员相关防疫检测登记,成都往返我县的班车出站或到站要逐人检测体温,进行登记。发现体温异常或相关症状的,要及时报告疫情防控指挥部。途中入厕、休息地点由客运企业向总公司请示确定,原则上安排在途中县客运站。客运公司必须做好驾驶员防控知识培训,车辆按照防控要求客车后两排留空设置为应急区域,使用简易窗帘或盖布遮挡,以便途中应急留观使用,所有驾乘人员必须全程佩戴口罩,做好体温检测登记,随车配备跟车防控工作人员,负责乘客体温检测和乘客信息登记,处置突发应急状况。
(5)各货运及物流企业在恢复经营中,经营者必须具备体检证明同时向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符合条件方可上岗。营运前做好消毒,测体温、带口罩,随车配备消毒水,做好“三项制度”(实名登记、开箱验视、X光机扫描)工作的落实。州外货物运输车辆经过我县境内原则上不得长时间停留,我县在县车站九红宾馆以及刷经寺刷马路口设立指定休息和用餐点。严禁车辆搭载无关人员,严禁超速超载等注意事项。
三、工作要求
一是按照州委州政府“人要管住,物要畅通”和“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总要求,确保“一个阻断,两个畅通”(即阻断病毒传播,保障应急通道和绿色通道畅通),细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传染病防治工作
1、年上半年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1-5月共报告法定传染病9种353例,发病率为171.31/10万;其中乙类传染病9种265例,发病率为128.60/10万;丙类2种88例,发病率为42.70/10万。列前三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116例,占发病总数的32.86%;病毒性肝炎84例,占发病总数的23.80%;其他感染性腹泻63例,占发病总数的17.85%;
2、手足口病疫情情况:今年我县自4月5日发生首次报告病例后,我中心加强对学校、托幼机构的管理,严格晨检等制度遏制疫情的播散,没有积聚性病例发生,上半年共报告25例确诊病例,无重症及死亡病例。
3、甲型流感防控工作情况: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造成人员死亡。我国卫生部于4月30日宣布将甲型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县疾控中心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全面防控。以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制定预案、强化应急技术及物资储备、增强疫情的监测报告等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了甲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
截止6月30日全县排查登记出国人员56人,疫区入境人员12人,疫区入境人员居家医学观察管理12人,居家医学观察7天后,无发热、咳嗽、咽痛等不适已解除居家医学观察。甲型流感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1人,采取居家医学观察措施,无发热、咳嗽、咽痛等不适已经解除医学观察。全县无甲型流感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报告。
4、肠道门诊工作
根据县卫生局关于印发《县年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家侧计划》的通知(卫疾控[]46号)文件精神,全县自5月1日起,4家县直医疗机构和6家乡镇卫生院按要求开设有肠道门诊。截止5月31日共登记腹泻病人50例,其中县直医疗机构共登记43例,检索41例,检索率95.35%;乡镇卫生院共登记7例,茅坪场镇中心卫生院送标本到疾控中心检索1例,检索率14.29%。
(二)免疫规划工作
1、免疫“冷链”运转工作。今年常规免疫“冷链”运转2次,“九苗”接种7572人次,其中:基础免疫5907人次,加强免疫1665人次。“九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100.00%、脊灰糖丸99.66%、百白破三联疫苗99.48%、麻疹疫苗100.00%、乙肝疫苗100.00%、麻风疫苗99.47%、乙脑疫苗99.74%、流脑疫苗99.48%;乙肝第一针及时接种率为99.39%;加强免疫接种率为:脊灰糖丸99.67%、百白破99.74%、麻疹疫苗99.44%、麻腮疫苗100.00%、白破二联疫苗99.41%、流脑疫苗99.36%、乙脑疫苗100.00%。“九苗”实际接种率均在95%以上。
2、全县医保人员乙肝筛查与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为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态势,使我县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节约医疗开支,根据《湖北省卫生厅2006-2010年乙肝防治工作规划》,经县人民政府[劳社()53号]批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卫生局批准,疾控中心承担对全县参加医疗保险人员进行乙肝筛查和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上半年完成乙肝筛查4784人,乙肝疫苗接种4100人次。
3、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根据《预防接种管理规范》中的《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方案》具体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预防接种副反应监测工作,上半年共报告预防接种副反应10例,无预防接种差错事故发生。报告的预防接种副反应进行个案调查10例,及时上报10例,及时率100%;及时审核10例,审核率100%;卡片填写完整10例,完整率100%。
4、预防接种门诊和接种人员资格认证工作。预防接种门诊和预防接种人员每年要通过县卫生局考核、考试合格方能认证。今年4月县卫生局对全县预防接种人员进行了免疫规划知识培训、考试,考试成绩80分以上为合格,共培训57人,考试合格57人,合格率100%。根据《县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验收方案》对全县预防接种门诊和接种点进行了考核,8个预防接种门诊和3个产科接种点考核均合格,合格率100%。
5、生物制品管理工作。根据《疫苗流通与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我县生物制品进行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县疾控中心建有冷库,专人管理,确保全县生物制品的安全、有效使用。全县“冷链”运转疫苗由县疾控中心用“冷链”运输车统一配送,专人负责,整个运输过程建立有温度监测。年我县一类、二类疫苗和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入库和下发均在国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和金卫信建立的《生物制品系统》按要求进行了数据录入,疫苗种类、入库、出库录入率100%。做到纸质账目、信息系统和仓库实物相符。冷库无过期失效疫苗。
6、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工作。根据《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我县预防接种门诊在完成了2005年后出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录入工作及安装完成预防接种刷卡系统后,年全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也实行了金卡管理。今年4月金卫信公司为各接种门诊客户端软件进行了升级,所有预防接种信息均能上传到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服务器。我县真正实现了目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微机化管理。
(三)艾滋病防治工作
1、艾滋病防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今年4月份,县政府与相关部门及各乡镇政府签定了目标责任书,使相关部门明确目标明确和责任到位。
2、1-5月对2396人开展HIV抗体检测,检测出1例HIV感染者。
3、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工作。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娱乐场所195家,从业人员475人,均实施了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工作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4、我县自年以来累计发现7例HIV感染者,目前管理的HIV感染者有5例,我们对他们进行了每3月一次的随访,并对新发现的1例AIDS实行了抗病毒药物免费治疗,同时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切实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四)结核病防治工作
1、县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将结核病防治经费纳入了今年的财政预算,对我县今年的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得到了有力保障。县疾控中心按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和《结核病防治工作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免费检查和免费抗结核病治疗政策,使我县结核病防治政策与技术策略得到了全面落实。
2、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得到很好实施。年上半年,共接诊登记疑似肺结核病人583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34例,完成全年发现任务的55.83%(134/240);对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严格按照《指南》规定的化疗方案落实了免费抗结核治疗。年登记治疗的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为93.24%,疑似肺结核和肺结核病人报告率为100%,转诊率为98.61%,转诊到位率为77.93%;病人追踪率为100%,追踪到位率为96.42%。
(五)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查螺。开春以来,春季查灭螺工作便已展开,上半年螺情监测调查了两个乡镇,调查钉螺村7个。共完成查螺122.38万平方米,查螺任务完成率81.59%;调查环境786处,调查框数17740框,没有发现活的钉螺。
2、灭螺。对历史钉螺点旧县村肖家院子和安鹿村何家榜进行一次药物灭螺,灭螺面积共7万平方米,占全年任务的70%。
于5月份对旧县镇安鹿村何家榜历史螺点进行了水利工程灭螺,历时近1个月,投入资金15000余元,建U型渠72米,硬化地面20平方,彻底改善了钉螺孳生环境。
(六)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1、按照《湖北省碘盐监测方案》认真开展碘盐监测。我们随机抽取花林、旧县、茅坪、荷花、河口5个乡镇300户居民食用盐进行半定量检测,未发现非碘盐。共抽样300份,碘盐合格率100%。同时在抽取碘盐的五个乡镇共抽取尿样100份送到市疾控中心检验。
2、疟疾监测。在全县9个医疗单位开设发热门诊,于5-10月份开始,对发热病人进行疟原虫血检,5月发热病人323人,血检322人,血检率99.69%,占全年任务的10.73%。
3、消毒杀虫工作。今年4月共对我县手足口病疫点荷花慧心幼儿园进行了终末消毒,环境喷雾消毒面积达750平方米,消毒后经采样送检均达到合格的消毒效果。
(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切身权益,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疾控中心职业病体检工作专班,按照体检程序认真检查。上半年我们对67家有职业危害的煤炭、磷化、硅石、铜矿企业共4134名作业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通过体检发现尘肺观察643人,检出率15.55%;疑似尘肺待定276人,检出率6.68%。
二、工作措施
(一)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目标管理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疾控工作,县政府在年初与各乡镇政府、相关部门签订了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将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防治工作纳入到年卫生目标责任管理。一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了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防治、免疫规划、应急物资储备等专项经费,并逐步拔付到位。二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深入医疗基层,督导甲型流感防控工作,明确提出防治甲型流感是项政治任务,要高度警惕、严密防控,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各个环节做到无缝对接,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确保全县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加强相关部门联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我们建立了重大疫情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联络和配合。每年我们与公安、民政、教育、农业、水利、工商、财政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通报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情况。特别是与农业部门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上,更是紧密联系、互通信息,及时掌握疫情。在与相关部门配合的同时,密切关注周边地区的疫情,相互通报疫情和信息,随时掌握周边县市疫情动态,必要时采取联合行动。由于我们措施得力,防范严密,如手足口病未在我县大流行。
(三)合理划分任务,定期督导检查
在年初,CDC就将各项任务科学合理的分配到相关单位和科所,在分配任务的同时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进度。定期进行督导检查,采用不同的督导方式。如用电话督导结核病防治工作,现场督导免疫规划、传染病、结核病等,以文件形式督导疟疾防治工作等。年县卫生局和县甲型流感防控指挥部组织由卫生监督局、疾控中心组成的督导检查专班对全县医疗机构、学校和幼儿园的手足口病、甲型流感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三次,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随时督察。做到传染病防控工作不留死角不留漏洞。由于不同形式的督导,促使了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大力普及防病知识
一是结合创卫工作,全方位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中心健康教育所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承担起全县健康教育业务技术指导工作职责,全县现有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40多人,按照《省级卫生县城标准》,结合贯彻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县全面展开。如各级学校均开设有健康教育课,各级医疗单位、社区、各行业及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并开展无烟单位创建工作,经认真考核评选表彰出10家“无吸烟单位”。
二是县疾控中心根据季节性传染病发生特点办有宣传专栏四期;在甲型流感防控期间发放《致全省居民的一封信》共9万份、甲型流感预防与治疗手册100本,在网络上发送2篇宣传资料,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了解甲型流感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症状以及可行防护措施,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同时告诉大家甲型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消除了我县广大群众对甲型流感的恐惧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是利用卫生主题宣传日广泛宣传防病知识,增强民众的防病意识,提高防病能力,让他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在“5.15碘缺乏病宣传日”,由卫生局组织疾控中心、县盐业管理局、经济商务局联合在中百仓储门前举办了一场以“全社会共同努力,持续消除碘缺乏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同时荷花卫生院、茅坪卫生院也分别在荷花镇凤翔宾馆和茅坪场镇中学门前设有宣传点。宣传活动中,市民踊跃观看展牌、展品,索取宣传资料,并现场进行碘缺乏病知识问答题答题活动,发放了活动礼品(碘盐、手提袋、围裙等),赠送碘盐200余公斤。我们还将80年代拍摄的碘缺乏病人的黑白照片20张贴上展板,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五)加强应急工作领导,提升应急队伍能力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应急组织。县疾控中心成立以中心主任为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与应对工作专班,加强对各类应急工作的领导。应急应对处置工作专班下设流行病调查组和疫情信息组、疫点疫区消毒与消毒技术指导组、检验检测组、宣传教育与后勤保障组。分工明确、责任到组、各负其责。工作专班实行24小时值班制,负责24小时疫情信息收集和及时处理,专班工作人员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二是制订预案,加强应急知识培训。为保证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科学、规范、有序处置,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先后制订了《县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制预案》、《县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县突发人间禽流行性感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县霍乱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县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县鼠疫控制应急预案》、《县血吸虫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预案》、《县甲型流感防控工作预案》等一系列专项应急处置预案,并将各类预案汇编成册,发放各医疗机构组织学习,保证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做到常备不懈、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处置科学。
为提高疾控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传染病防控知识水平,疾控中心以例会、集中培训等方式对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县直医疗机构及乡镇疾控人员、个体医生及福利院院长开展应急知识和传染病知识培训,共培训160人。培训内容包括《湖北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年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年版)》、《甲型流感诊疗方案(版)》、《甲型流感预防控技术指南》、《甲型流感疫情报告管理》、《甲型流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甲型流感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等相关知识,同时对各乡镇公共卫生人员进行了应急演练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专业人员应急技术水平,一旦发现疫情,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预案的要求,及时科学规范处置,防止疫情的扩散。
三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根据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县疾控中心在原有物资储备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针对甲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储备了防护用品、消毒药品、消毒药械和应急箱、采样箱等。同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应急演练,一旦发生疫情,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疾控中心着眼长,从安全出发,投入近4万元,在鸣凤镇双利村的孙家岗原血防站院内,新建一栋消毒药品专用仓库,建筑面积120多平方米,共3间。按照物资储备仓库建设标准,该仓库具有防潮、防盗功能,同时消毒物品可分类储藏。
四是建立完善网络直报系统,认真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建立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加强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完善了覆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医疗机构的突发事件和疫情报告信息网络系统,按村卫生室向当地乡镇卫生院电话报告,县直医疗机构和卫生院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疾控中心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制度,实现了县、乡(镇)、村准确快捷三级信息报告联网。
县疾控中心配备一台专用电脑、2部移动电话和1部固定电话用于突发疫情处置,各医疗单位均配备有电脑。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有待加强,如何进一步强化乡镇公卫部枢纽作用、村卫生室的基础地位和网底作用,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防疫队伍有待探索和加强。
(二)疾控队伍急需充实
随着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期望不断提高,防治重大疾病发生的任务不断加重,目前我县公共卫生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工作职能不断增加状况下,如何吸引人才、稳定人才是目前重要的困难之一。
一、任务目标
构建起以流通企业为主体,城乡市场为支撑,政府储备为兜底的市场供应保障体系。以生活必需品为基点,加强和各有关部门、商贸流通企业的沟通衔接,建立各有关部门、各镇、各街道与市场主体相结合的储备制度,畅通省内外、国内外采购调配渠道,实现科学调度、保障有力、应急有方、运行有序,做到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不断货、不断档、不断供,销售不空柜、不空架、不脱销。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对生活必需品供求、零售价格变化和各镇、各街道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实时预测预警。建立大米、面粉、食用油、猪肉、牛羊肉、蔬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交易、库存采购、供应动态台账,做到市场运行早了解,预期走势早研判,苗头问题早发现,化解应对早谋划,调度保障早安排,应急预案早准备。
(二)构建市场保供网络。以全区已确定的5家(农产品批发市场1家,冷链仓储2家,连锁超市2家)重点保供企业、12家便民市场、8家大型超市为重点,以城乡的各类农贸市场、肉菜市场、商场超市、便利店等为基本保供企业,健全完善保障供应网络体系,做到供需信息畅通对接,进一步完善生活必需品保供网络。积极引导购销企业、超市利用电商平台、微信、手机APP等网络手段开展购销活动,协调京东等快递公司,发挥配送优势,在配送方面增派人手,加大运力,保障社区居民足不出户的购物需求,缓解大型超市人流聚集压力,杜绝疫情防控隐患问题。
(三)强化企业储备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流通企业保障供应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鼓励支持昊天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保供企业拓宽来源,稳定货源,加大采购数量,增加供应品种,保持适量库存,保障市场稳定供应。对粮食、肉类、食用油、蔬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在保障市场正常供应的前提下,支持流通环节增大库存,按城镇人口每人每日基本需求量(粮食500克、肉类100克、蔬菜500克、食用油50克),保持粮食8~10天、肉类6~8天、蔬菜3~5天、食用油15天的最低商业库存。
(四)提升协同保供能力。加强与发改、农业农村、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沟通,掌握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价格调整等信息,适时调整应对措施;了解粮食、肉类、蔬菜储备和投放情况,有效调剂供应平衡;了解种植、养殖、重点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生产情况,组织流通龙头企业开展农商对接、直供直销等;与重点、骨干保供企业保持常态化对接,对市场供需、种植、养殖、储备、投放、运输、配送等相关信息共享互通,切实提升部门配合、政企联动、产销联结、保障市场供应的能力。
(五)健全应急保供体系。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供预案,从组织体系、职责任务、供应主体、预警预防、应急响应、应对措施、应急保障等各环节、全链条进行细化完善,预备在案。强化调控调度,掌握市场交易、库存、供应、价格等动态信息,把控市场运行情况,适时采取政府调控措施,必要时提出政府储备投放建议,确保应急状态下生活必需品调得来、运得到、供得上、保得住。
(六)支持企业发展。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支持商贸流通企业、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对重点企业进行包抓,精准落实税费减免、财政金融、援企稳岗、用电用气等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在物流、用工、原料、资金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做好协调服务保障,支持商贸流通企业提升营业水平,持续健康发展。
(七)做好重点场所防控。督促指导市场主体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制度,强化隐患排查、加强人员管理,落实通风消毒、物品清洁、个人防护、重点区域消杀、体温检测、佩戴口罩等措施,严防染疫商品流入市场,严防输入性风险,确保市场主体正常运营。针对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风险和肺炎疫情传播的特点,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批发市场(海鲜市场)、售卖冷冻肉类和水产品的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和餐饮住宿行业相关人员的核酸检测。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商务局秋冬季肺炎疫情防控生活必需品市场保障供应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职能职责,督促指导昊天农产品市场、便民市场、大型超市加大米面、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调运力度,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物资正常流通,不断档、不脱销。统筹各类市场资源,建立区内多个市场应急情况的生活必需品丰缺互补、协调稳供、平衡需求,平稳社会心态的统筹调度机制,敏锐把握市场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敏锐把握整体环境因素影响,及时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和作用,必要时按应急响应级别依法实施强制性稳定市场措施。
一、决策部署落地落实情况
(一)加强制度建设。
1.坚持“实”字当头,努力在“减”上求突破。大力推进关联事项整合,实现并联审批,对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发证方式进行梳理细化,精简材料、简化环节、压缩时限,推行“一件事”一体化办理,实现“一件事一次性告知”。
2.坚持推动“好差评”制度治理全覆盖,以群众的满意为目标。重点做好“好差评”,建立“服务好不好、群众来评判”的监督考核体系,实现线上线下评议双结合,企业群众政府三主体考核,畅通企业群众评价渠道,实现实名制、百分百差评整改落实。
(二)优化服务水平。
1.推进优质精准服务,真正做好优质“服务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主动送政策、送服务上门,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济企通”服务企业云平台诉求通道优化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建立惠企政策归口机制,统一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等服务,畅通反馈渠道,坚持“服务至上、质量第一”的宗旨,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建立重点企业区级层面申诉协调机制,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2.推进高效便利服务,真正当好金牌“店小二”。(1)建立健全权责清单与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动态化衔接工作机制,持续梳理公布“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等各类事项清单。(2)推广使用“泉城办”APP,开展云核查。(3)充分发挥“企业简易注销一窗通”平台作用,实现企业注销业务“一站式”办理。
3.推进标准化“一窗受理”服务,切实做好专业“受理员”。(1)进一步优化服务大厅窗口设置,推进无差别“一窗受理”。加强工作人员标准化服务培训,组建专业服务队伍。(2)规范建设基层便民服务站,实现街道和村(社区)全覆盖。推动自助服务区及“秒批秒办”系统向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延伸,实现自助服务终端应设尽设。
4.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双招双引工作。(1)加快推进产业项目落地,对省、市、区重点项目百分百跟踪帮办服务。今年辖区重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辖区内确定7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复工。(2)加强企业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好企业“五员”,推进双招双引有序发展。
(三)强化管理力度。
1.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将申请人履约情况记入信用记录。建立诚信企业“信易贷”绿色通道,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发起响应、信息推送、执行反馈协同工作机制。
2.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围绕政商关系,明确政商关系的“正面清单”,鼓励推进政府工作人员对进一步优化街道营商环境、发挥自身优势以商招商、加强沟通合作抱团发展等内容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改进意见,营造“亲商、爱商、重商、扶商”的浓厚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任务重,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深化“一次办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任务重,由于上级相关的政策要求密集出台,对一些涉及到新理念、新事物的任务,短时间内难以充分吸收,导致任务落实创新性不足、特色性不强。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外行监督内行的问题,对于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问题,个别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简化工作的高效落实。
(二)地方财政收入受疫情影响较大。分析重点纳税企业,除部分电商等行业实现增幅外,其他行业企业均受疫情影响较大。纳税重点企业阳光100房地产公司、银座振兴街购物中心、幸福连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均受疫情影响严重。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推进双招双引工作。下一步街道将在引进和培育方面“两手抓”,保障现有企业存续及业务开展的同时积极发掘亿元以上新增企业,做好企业落地工作,实现辖区经济不断向上发展。对于有人才需求的企业积极对上汇报、联系,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强化综合治税工作。重点围绕抓好固定、重点税源以及重点项目建筑增值税三个方面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全年财税任务。下一步街道逐渐向税收贡献能力大的金融、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转变;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各环节税源,为财税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加强协调督促,确保国家扶持生猪发展一系列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要把《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明电[2007]53号)中的各项政策以最快速度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养殖场户。总结推广全省能繁母猪补贴工作的成功经验,确保20**年能繁母猪每头增加到100元的补贴及时到农户;加强与保监会、保险公司等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全省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继续扶持生猪规模养殖,积极会同省发改委和财政部门,抓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项目建设的相关工作;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原(良)种猪场项目建设,抓好全省原种猪场、资源场和扩繁场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抓好生猪良种补贴县的良种补贴,把好供精种猪质量关,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加强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狠抓生猪疫病防控,强化生猪强制免疫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病的防控工作,完善生猪防疫扑杀政策,确保因疫病被扑杀投保能繁母猪的补助和保险赔付足额到位;积极与金融机构、土地管理部门等进行沟通,改进生猪生产的金融服务,争取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落实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政策。
同时,高度重视肉牛、肉羊、奶业和禽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扶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做好农户奶牛饲养、保险补贴工作。利用家禽业发展空间潜在优势,加强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加快适宜贵州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系)的培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品牌。发挥生态畜牧业优势,充分利用草地资源,积极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确保畜产品有效供给。
二、整合畜牧业投入,着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建设,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规模养殖比重。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增强对畜牧业发展的拉动力。按照龙头基地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联动的路子,构筑更加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推进养殖小区建设,集中规划建设一批“五统一”的畜禽养殖小区;大力推进畜牧科技进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畜禽优良品种在畜牧业增产增收、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动物防疫在健康养殖中的作用。深入开展畜牧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各产业链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各类规模场、养殖小区和专业村的联合,发展规模养殖,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养殖农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遵循“整合资源”、“产业带培育”和“龙头企业带动”原则,继续投资建设45个优质畜产品基地,进一步打牢现代畜牧业发展基础。通过基地建设把调整畜牧业结构、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养殖小区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工业饲料推广、牧草种植、投入品管理、粪污处理、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生态养殖等项目融为一体,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养殖场(小区)养殖档案建立和备案工作,积极推行畜禽良种化,增强防疫意识,严格质量监管,规范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抓好规模场和养殖小区的排泄物处理,推行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推进农村深坑圈舍改造,实行“圈宅分离”,“人畜分离”。
三、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继续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省、地、县三级兽医行政、执法、技术三大体系。突出抓好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健全村级防疫网络,解决好村级防疫员报酬,稳定基层畜牧兽医技术队伍。今年,在全省开展一次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调查,摸清全省各市(州、地)及县(市、区)动物防疫机构情况,为全面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依据。
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地方性法规,规范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程序。进一步加强W病、猪蓝耳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加强疫情监测,突出重点区域和规模养殖场的免疫。在10个县(市)启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工作,以适应新时期畜牧业发展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免疫效果监测力度,计划完成20万份畜禽血清监测,探索建立我省重大动物预警机制和疫情风险评估制度。继续抓好15个规模猪场生产与防疫动态监测点信息收集,实现全省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实行信息上报。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从动物标识、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和动物防疫条件许可抓起,通过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监管,减少疫病传播机会,提高动物及产品质量卫生水平,各地产地检疫面要达70%以上,产地检疫率100%,屠宰检疫率100%,上市产品持证率100%。加强活禽交易市场管理,积极推行家禽定点屠宰,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今年将在市(州、地)所在地推行白条鸡上市行动,并逐步向县级市场推进。加强畜禽饲养场(小区)、屠宰场等场所的动物防疫条件管理,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条件许可制度,做好《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颁证工作。
四、推进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夯实畜牧业发展物质基础
制定20**-2015年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重点种畜禽场和畜禽改良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全省相对完备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对种畜禽场实行分级管理。制修定主要畜禽品种标准,逐步实现种畜禽标准化生产。严格引种管理,搞好良种引进、保护与开发工作,杜绝“引种—退化—再引种”的资源浪费。抓好部省级保种项目和畜禽良种项目建设的竣工验收。在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扩大地方畜禽良种保护范围和开发利用工作,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加快畜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牛羊改良坚持以杂交改良与本品种选育相结合,冻配改良继续以提高单灌输配数和受胎率为突破口,进一步巩固改良成果,培育适宜贵州生态条件的优良肉牛、肉羊品种(系);生猪改良重点加大人工授精改良力度,力争猪人工授精普及率达55%以上。完善现有品改点的基础设施,规范各项技术规范制度。制定输精员考核评定办法,推行品改点及输精员等级证书制度。
五、加强草地建设,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
抓好岩溶地区草地植被恢复试点项目的组织实施,重点抓好德江县、晴隆县、威宁县退牧还草工程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项目。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加强对20个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的指导和管理。完善草原监理体系建设,配合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在贵州开展喀斯特山区草原生态监测工作。做好牧草病虫危害监测点工作,定期发送监测情况通报。加强牧草种子的质量监测和管理。推广引草入田种植和利用技术,开展以一年生黑麦草为主的优良牧草冬季农闲田土种植,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开展集中连片推广多花黑麦草种植试点示范工作。加快人工草地建设,向农户推广科学用草、草畜平衡、农作物秸秆饲料化等关键技术。推广优良饲用玉米种植示范,增加优良牧草比重,今年将在全省不同区域建立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优良多年生牧草苜蓿、菊苣等,辐射带动全省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工业饲料产品质量和推广普及率。
六、继续强化饲料兽药监管,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根据《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要求,加大对中小饲料企业整改力度,坚决取缔整改不合格企业,提高保障畜产品安全能力。积极推行健康养殖,加强兽药、饲料及畜产品安全监管力度。继续加强对“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苏丹红、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非法添加物)的专项整治,加强饲料安全监管,依法强化饲料质量检测监督,逐步开展国家饲料卫生标准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与检测工作,提高饲料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对农业部公布的重点监控兽药生产企业的抽检力度,加强兽药生产企业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开展兽药GSP认证试点工作,提高兽药经营管理水平,加大对经营假劣兽药的打击力度,提高兽药产品抽检合格率。加强兽药使用单位监督管理,建立用药记录,加大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监测力度,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开展兽药、饲料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对一些销售覆盖面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兽药饲料品种,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抽查。进一步加快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鼓励养殖、加工企业申报无公害畜产品产地和产品一体化认定认证,实现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的有机统一。
七、切实加强畜牧业统计监测,努力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进一步提高对统计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当前,畜牧业正处在从传统的家庭副业向现代产业快速转变的关键时期,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越来越快,与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强。构建相对独立、完整,能更快捷、更准确、更科学反映畜牧业经济运行状况的统计监测体系势在必行。切实把统计监测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狠抓畜牧业产销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根据农业部制定的《关于加强畜牧业统计监测工作的意见》精神,重点在生猪主产区建立生猪产销动态监测,实施畜禽生产月度监测计划。加强调查研究,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数据、资料及信息,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强化信息分析,增强信息的权威性,建立畜牧业统计监测预警机制,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各地要把猪、牛、羊、家禽、奶牛、草地、饲料等相关基础数据纳入系统统计范围,认真负责,切实做好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八、大力宣传贯彻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牧
继续贯彻实施《畜牧法》、《草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草种管理办法》和《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对畜牧兽医执法人员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各地要认真做好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认真履行应尽的义务。完善修改与《动物防疫法》不相适应的管理规章及制度,完成《贵州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贵州省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备案程序》、《贵州省畜禽良种繁育规划》的制修定。
一、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一)畜牧业主要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据预测,2009年上半年肉类总产21万吨,奶类总产5.72万吨,禽蛋产量为3.77万吨;出栏猪、牛、羊分别为166.54万头、10.8万头和33.5万只,出栏家禽2181.9万只;畜牧业产值达35.74亿元,占全年总体目标72亿元的49.64%。
(二)畜禽禁养进展情况
1.早在*年5月初,市农业局就成立工作机构、组织人员开展了滇池及入湖河道周边的畜禽养殖情况摸底调查工作。7月份,随着市委、市政府“四全”工作的开展,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立即行动、积极协调,指导各县(市)区开展畜禽禁止养殖工作和规模养殖畜禽的搬迁工作。截止2009年5月份,禁养区域已关闭搬迁畜禽养殖户35459户,涉及畜禽528.86万头(只),分别完成任务数的69.32%、59.72%。其中:规模养殖户583户,关闭搬迁畜禽297.91万头(只),分别完成任务数的54.23%、46.53%,畜禽圈舍面积75.95万平方米,占地2833亩。其余应关闭、搬迁的养殖户已不再引进幼畜禽,所饲养的畜禽准备出栏或正在联系搬迁地点及办理相关手续。
2.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在“一湖两江”流域禁止畜禽养殖的规定》精神,并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地区“一湖两江”流域禁养范围规模畜禽养殖迁建扶持的指导意见》和《*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关于*地区“一湖两江”流域禁养范围内规模畜禽养殖迁建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及时兑现政府承诺,扶持和鼓励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做大做强,确保全市畜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由市财政局和市农业局组织各县(市)区积极报送符合补偿规定的搬迁规模畜禽养殖户。经对报送的养殖户逐一进行审查,市财政局和市农业局联合组成两个检查小组,对初选合格搬迁户进行实地检查,查看是否搬迁、是否继续从事养殖业、迁建面积等指标。经过认真检查和核实,并报市政府审核同意,第一批符合迁建补偿条件的养殖户共涉及五华、*、西山、东川、安宁、*、*、*、*9县(市)区,共计77户;总计补助金额6346.88万元,其中市级补助2863.67万元,县(市)区补助3483.21万元。并于4月21日下午,*市召开了“一湖两江”流域规模畜禽养殖迁建市级第一批补偿资金兑现发放新闻通报会,在通报会上,对*地区“一湖两江”流域规模畜禽养殖迁建市级第一批补偿资金兑现发放作新闻通报及进行了兑现。
二、饲料、兽药监管工作情况
(一)饲料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情况
1.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和《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做好*年度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年度备案工作的通知》(云农办牧字〔2009〕6号)要求,为进一步加强饲料行业管理,2009年2月以来,在全市开展了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年度备案工作。我市共有饲料生产企业148家,收到119家企业的《饲料生产企业年度备案表》,未申报年度备案的29家。对*云岭广大种禽饲料有限公司等35户企业进行了实地抽查,重点检查产品质量控制、检测、产品留样、质量跟踪方面的工作情况及原始记录完整规范情况。从这次检查的结果来看,大部份饲料生产企业都建立健全了产品质量控制、检测、产品留样、质量跟踪方面的规章制度和详细完整的记录,基本上能够建立健全生产环节的原始记录。经审查后,对*正大饲料有限公司等118家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进行了年度备案。同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口头警告和整改要求。进一步规范饲料生产行为,确保饲料产品质量安全,促进饲料持续健康发展。
2.根据《2009年云南省饲料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细化整治方案,明确工作进度。制定了《*市2009年饲料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对全市的整治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重点,提出了工作要求和安排。
3.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下达2009年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的通知》(云农办牧字[2009]49号)等文件要求,安排部署了全市2009年饲料产品安全监测抽检工作。按全年抽检计划开展了上半年饲料质量安全监测,抽样50批进行化验室检验。以饲料和养殖环节三聚氰胺、“蛋白精”等违禁药品和非法添加物检测为重点,开展了违禁添加物专项监测,加大对掺假售假和添加违禁药物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一是在*主城区内的12个生猪屠宰场抽检生猪尿样1750份,在全市14个县(市)区67个乡镇348个饲养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户)抽检生猪尿样2880份,共抽检生猪尿样4630份进行“瘦肉精”专项检测,均未检出“瘦肉精”阳性样品。二是在超市及农贸市场抽检生鲜鸡蛋108批次、972枚,在奶牛合作社(奶站)抽检生鲜牛奶90份进行三聚氰胺残留检测,均未检出三聚氰胺残留。三是抽检超市、农贸市场生鲜鸡蛋36个批次、288枚进行苏丹红残留检测,未检出苏丹红残留。
4.强化专项整治工作信息的报送
市畜牧兽医局及各县(市)区农业(畜牧)部门确定了专项整治工作联络员,负责专项整治工作信息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每月13日和28日向各县(市)区农业(畜牧)饲料管理部门收集专项整治工作信息,并汇总后于16:00以前报送省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及时反映专项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和整治成效。
(二)兽药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1.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2009年兽药市场整治方案的通知》(云农(牧)字〔2009〕15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市2009年兽药市场专项整治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整治任务、重点环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兽药全程监管,提升兽药质量,规范兽药市场秩序,促进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
2.根据《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下达2009年兽药质量监督抽检计划的通知》(云农(牧)字〔2009〕16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制定下发了《*市农业局关于建立兽药监督抽检与行政执法联动机制的通知》(昆农通[2009]93号);
3.按省农业厅要求制定下达了2009年兽药监督抽检计划150批次,按计划组织落实兽药监督抽检77批次。对二季度兽药质量监督抽检中,经确认不属于所抽取样品标称企业生产的氧氟沙新注射液、烟酸诺弗沙星可溶性粉(寇佳肠炎康)、烟酸诺弗沙星可溶性粉(强效氟哌酸)等烟酸诺弗沙星(痢菌消)4个产品,依法对被抽样单位实施处罚,收缴销毁库存的同批号产品1700袋(瓶、盒)。对经营户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2户,立案查处2户。
4.采取专项检查与综合治理相结合,法规宣传与执法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以流通环节和养殖环节为重点,全面开展兽药市的检查,严厉打击非法企业、非法产品;加强安全用药知识普及,开展兽药安全合理使用的技术指导,建立兽药使用制度,完善养殖用药记录,提高养殖用药水平。共出动执法人员275人,检查兽药经营户940户,规模养殖场98个(户)。在检查的同时,对兽药经营户和养殖场户宣传了兽药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要求经营者提高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建立经营、使用台帐,严禁经营、使用假劣产品和违禁药品,不断提高养殖场户、兽药经营部门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增强行业自律,为兽药产品质量安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确保兽药使用安全。
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情况
(一)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市指挥部按照工作安排,及时下发相关文件给14个县(市、区)和3个开发区指挥部,并结合实际,要求各级各部门保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级相关文件精神基础上,明确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按往年要求纳入全市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作为重点来抓,进一步做好强制免疫、市场监管、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强化督查和保障体系完善等工作,切实保证各项措施到位,确保安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市级安排结合各自实际,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各项任务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确保责任落实。各级、各部门在工作中,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确保实现全市年内无重大动物疫病疫情发生防控目标。
(二)切实落实强制免疫等主要工作措施
全市认真贯彻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免疫为基础综合防治”的方针,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免疫工作要求和工作规范,市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和14个县(市)区、3个开发区召开专题会议对免疫工作做了认真细致的安排部署,对省级下达我市全年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5631万头、羽/次免疫任务分解下发到县级,各级根据本地实际开展工作,从规模养殖场(户)到散养户,逐场、逐村、逐户、逐头推进,切实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对饲养畜禽进行全面免疫和建立免疫档案,按时上报各类免疫报表。部份县(区)的乡镇兽医站与辖区内养殖大户签订防疫责任书,明确养殖动物品种、数量、禽流感免疫用疫苗使用管理、异常情况报告处理、发生疫情时处置要求等。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大力协作,克服困难确保强制免疫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为确保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强制免疫用疫苗及时发放供应、储备和质量,按省级要求由市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统一负责全市疫苗组织供应,市指挥部办公室做好监督管理。疫苗发放按市、县、乡(镇)、村兽医、养殖户逐级下发层层管理,各级建立有疫苗发放记录,确保疫苗有效使用和免疫效果。
目前,市指挥部已开始在全市组织开展对防疫、市场监管、异常情况处置、疫情监测等工作专项督查。主要针对免疫补针、免疫工作进展、保障体系等主要环节,及时解决反映存在问题,指导防控工作有效开展,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保障各个环节有效运转。全市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和疫情监测工作,按国家免疫监测技术规范,已由市、县两级业务部门组织开展,对抗体滴度达不到要求的畜禽进行重新补免,对有问题的进行及时处置,确保免疫到位和免疫效果的科学准确评价。
(三)积极做好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
5月初组织14个县(市)区、3个开发(度假)区农业(畜牧)局相关领导,以及市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市动物卫生监督检验所领导和局相关处室召开了全市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专题会议,传达了市防控甲型H1N1流感专题会议精神,安排各县(市)区积极行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做好猪病防治和甲型H1N1流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迅速组织开展对本辖区内规模养殖场(户)专项检查排查,加大检疫监管力度确保上市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立即行动做好应急物资储备,防患于未然,加大宣传力度,保障人员安全,强化相关信息报送,确保信息畅通,做好生产调研,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等方面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确保安全。
按省厅安排要求,组织各县(市、区)对A(H1N1)型流感疫情开展疫情监测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实施情况,应急经费、疫苗、试剂、消毒防护药品器械等防控物资储备等信息情况报送工作。
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动执法人员20人、次,组织开展了以猪肉为主的专项检查,对*佳兴屠宰交易中心等5家屠宰加工企业、华之味食品厂等5家冷库,重点检查企业贮藏保管制度建立实施、管理台帐等情况,检查动物产品100余吨,对查获的30千克不合格生猪产品依法进行了处理。
(四)强化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市、县两级建立有农业、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应急预备队伍,准备有应急车辆、人员、物资,各级指挥部办公室坚持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确保相关情况及时处置。各乡(镇)、村委会有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切实保障防治工作有目标、有措施、有人抓、有人管。各相关部门积极做好疫情信息沟通和联系,建立了沟通渠道,通报公布了相关部门联系方式和值班电话、传真等,确保一旦发生疫情能及时按照“三同时”的原则开展工作。
市级进行了储备应急用疫苗、监测用品及耗材等物资工作,确保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处置所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方式仍然落后。全市畜禽养殖仍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小区)数量较少,饲养管理水平低,专业化生产水平不高,实施行业标准难度大,产品外向度不高。
2.畜产品加工能力滞后,对外市场开拓水平低。虽然扶持发展了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但规模小、档次低,缺少知名品牌产品,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与市场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畜产品的花色品种仍较单调,畜牧生产者还没有获得更多的生产附加值。
3.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难度较大。由于我市是全省最大的畜产品交易、消费市场和侯鸟聚居地,随着畜禽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气候环境的变化,畜禽疾病在流行、症状和病理等方面出现了非典型的变化和病毒的变异,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传播的隐患将长期存在,稍有不慎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新的疫情,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潜伏着较大隐患。
4.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受市场波动大。目前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为养殖户提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还十分有限,还不能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畜牧业生产和购销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手段,畜牧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还比较脆弱。
5.投资不足,资金缺乏。用于发展畜牧业生产诸环节的资金远不能满足需要,这种投资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一直是影响我市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6.滇池流域禁养、限养后一段时期内对畜牧业生产和市场供应将造成一定的影响,旧的产业规划布局已不适应发展的要求,畜牧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下一步工作重点和措施
全市2009年畜牧生产随着新增畜禽规模养殖户、原禁养区内的迁建户、招商引资畜禽养殖项目的投产,畜牧生产指标完成情况将趋于稳步、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畜牧业总量增长,实力增强,贡献力增大。据预测,2009年全年肉类总产42万吨,同比增3.3%;奶类总产12.6万吨,同比增8.8%;禽蛋产量为8万吨,同比增5.4%;出栏猪、牛、羊分别为350万头、23万头和64万只,出栏家禽4200万只;同比分别增4.9%、4.6%、-4.95%;畜牧业产值达72亿元,同比增0.7%。为确保实现总体目标各项生产任务。拟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加强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在稳定发展生猪数量提高质量和出栏率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饲料报酬高的肉牛、肉羊等草食畜和家禽,突出优势产区、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重点建立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形成集中的优质产品原料基地,全面提升畜牧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促进畜牧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肉猪优势区域:加快以*等县区为主的优质肉猪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提高猪肉产品品质,确保猪肉自给率达70%以上。重点推广杜洛克、约克、长白和PIC等优良品种(品系),提高“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生产比重。
2.家禽优势区域:积极推进家禽业逐步从滇池流域向*、*、安宁、东川等四县(市)区集中,并在这一区域建立优质家禽产业基地。引进国内外优良家禽品种,大力推广种鸡的笼养人工授精、孵化和疫病防控技术,提高商品雏的自给率和产业发展水平,做到家禽养殖商品率达100%。
3.奶源优势区域:以*、*、*、*、*、*等六县区为主,其中:奶山羊和奶水牛分别以*和*两县区以为主,依托雪兰、海子、七彩云牛、前进、李子园等奶制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优质奶牛、奶山羊和奶水平养殖基地建设,加大对荷斯坦奶牛改良工作力度,加快推广胚胎移植技术,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同时,积极开发特色水牛奶和山羊奶,推动奶业发展壮大,提高乳制品的市场占有率。
4.草食畜优势区域:以*、禄劝、*、*、东川等县区为主,发展西门达尔、安格斯等品种为主的个体大、日增重快、抗病力强、出栏周期短的优良肉牛生产;采取外引波尔山羊、龙陵黄山羊、努比亚羊与本地黑山羊杂交,开发本地黑山羊和圭山羊的提纯扶壮的方式发展优良羊种;同时,通过肉牛的冻精改良技术、肉羊的高床养殖等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以人工草场、农田种草和饲草饲料开发为基础,促进草食畜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形成优势产业区域。
(二)以“全面禁为契机,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环保型养殖区域建设
为确保在“一湖两江”流域禁养后,全市畜牧业不出现较大滑坡,并有序增长,认真贯彻落实好市政府昆政发[*]60号、61号文件精神,2009年计划建设扶持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50个。具体安排计划如下:
常年奶牛存栏2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0个;扶持发展商品猪常年存栏300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50头以上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70个;扶持发展蛋禽存栏1万只以上的蛋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20个、年出栏肉禽2万只以上的肉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5个;扶持发展肉牛常年存栏5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5个;扶持发展常年存栏肉羊100只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0个、奶山羊存栏100只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10个。
(三)加快山区畜牧业发展步伐,努力增加山区农民收入
1.加快山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山区畜牧业结构调整,提高畜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础来抓。按照“民营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实施良种工程。积极推广牛冻精改良、胚胎移植、肉羊杂交改良、生猪人工授精等畜禽良种技术。积极支持引进、繁育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逐步建立健全种畜禽质量监督体系,规范种畜禽生产和经营。
2.提高山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原则,加强山区动物防疫、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防疫、检疫、诊断、监测、控制、技术支撑系统,兽药、饲料质量监测与控制体系,建立上下配套、运转有力的防控机制,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预警预报、监测检验、应急处理能力。
3.构建山区饲料生产体系。大力开发适应山区养殖的饲料品种,推广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配合饲料入户率。在山区建设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和种草养畜基地,大力发展饲用专用玉米、饲用大麦,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不断增加饲料供应能力,逐步建立起与山区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饲料生产体系。
4.完善山区畜牧业市场体系。加强良种供应市场建设,促进良种经营的规范化。把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以建设,促进产销衔接。加快山区畜产品产地认证,做好畜产品品牌培育。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鲜活畜产品货畅其流。加强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向山区提供国内外市场畜禽及其产品、饲料、兽药的供求数量和价格信息、科技信息,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四)进一步提高兽药饲料监查执行力,重拳抓好人畜共患病,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强化兽药饲料监管,确保畜牧投入品安全
进一步加强对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将监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严把兽药、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加强饲料质量安全工作宣传、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饲料管理政策,为畜产品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强化法律法规培训,进一步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管水平。三是强化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测制度、日常检查制度、违法产品查处制度。四是继续做好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为重点的兽药、饲料生产、经营行为的检查、指导,加强对饲料和养殖环节违禁药品和非法添加物的监督检测和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坚决打击添加使用违禁药物、违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保障兽药、饲料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大局,县畜牧兽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牧工作会议及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同时结合市局有关要求和安排,周密谋划、精心部署、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定期督查、严格考核,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较好的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现汇报如下:
一、工作思路
突出畜牧结构调整,按照市委、市政府“夯基础、调结构、育龙头、强科技、攻难关、促增收、奔小康”三农”工作思路。坚持“林缘牛羊,前塬鸡兔,全县养猪”产业格局,着力培育一批骨干龙头养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畜牧产业,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努力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持续增收,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全县肉牛饲养量万头,至年底。占计划的%出栏万头,占计划的%奶牛饲养量头,占计划的%肉绒羊饲养量3.44万只、出栏万只,分别占计划的%和114%猪饲养量7.23万头,占计划的%出栏万头,占计划万头的%鸡饲养量万只,占计划万只的%出栏万只,占计划万只的%肉类总产量吨,占计划的%鲜蛋产量吨,占计划的%鲜奶产量吨,占计划的%。
全力提升产业规模今年我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的原则,一、抓龙头带小区。加快推进舍饲圈养、标准化养殖、小区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继续完善甘肃永盛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和佑苏兴民养殖基地建设,改(扩)建永正良种猪场、石湾子嘉宾牛场等标准化养殖小区西坡石湾子村支部书记任家斌牵头按照“圈舍简易、品种优良、科学饲养、紧跟市场、突出效益”原则,筹资70万元对本村原宏源种业公司制种中心的房舍进行改造,建成了西坡石湾子标准化养牛场,该场占地10亩,现已建成标准化牛舍26间、520o配套建成兽医室、消毒室、饲料库、业务办公室,建50m3沼气池1个,100m3污水化粪池1个;配套建设草棚4间、平方米,建设260立方米青贮窖2个,运动场平方米;购大型铡草机2台,打捆机、包膜机一套,农用车1辆,全年青贮玉米秸秆吨现存栏早胜、秦川基础母牛80头并辐射带动周围户群众发展标准化养牛基地永正乡友好养猪场建成标准化猪舍4栋,现存栏良种猪头,至目前已出栏肥育猪头,创产值万元,创利润万元;五顷原乡龙咀子村建成肉牛养殖小区1个,共建标准化暖棚牛舍54间,入住养牛户18户;周家乡下冯村冯云建成养羊小区1个,建暖棚羊舍4o一次性调购波尔山羊只。
新增规模养殖户户,全县新建养殖小区(场)6个。占任务户的%规模户累计达到户。
为畜牧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为了加快草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二、抓饲草基地建设。筹措资金10万元,从宁夏固原调购优质紫花苜蓿种子4000公斤,投放到西坡、五顷原等种草示范点上,并派出技术人员蹲点,现场指导种植,共建千亩草带2个,五顷原龙咀子种草点抓住春季降雨的有利时机,采用人机结合的办法,平整土地,一次性完成连片种植紫花苜蓿1048亩西坡石湾子租地种植紫花苜蓿1026亩。
根据县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同时。大力开展玉米秸秆青贮工作,建成五顷原龙咀子、西渠、南邑,西坡乡石湾子、高渠、南桥,三嘉乡关川、松树坪、刘川,湫头乡西沟等个青贮示范点全县青贮玉米秸秆万吨,占任务的%。
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认真落实“预防为主,三、开展动物防疫工作。防控结合,综合防治”方针,切实落实“两强一打”防控措施,全年共用口蹄疫苗注射牛万头(次)免疫密度%注射羊万只(次)免疫密度%注射猪万头(次,免疫密度%用高致病性猪蓝耳苗免疫注射猪万头(次,免疫密度%用猪瘟苗免疫注射猪9万头(次,免疫密度99.1%用高致病性禽流感苗免疫注射鸡.万只(次)免疫密度%公路沿线、城镇周围、养殖密集区及规模养殖场的免疫密度均达到%建立建全了疫情测报网络加强了兽药饲料经营及养殖场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所有兽药饲料经营门店、规模养殖场进行了四次拉网式检查,查缴假冒伪劣、过期失效兽药18件,全部进行了销毁;取缔无证经营户3户,核发《动物防疫合格证》户,使全县兽药饲料经营秩序进一步规范,养殖环境进一步优化。
努力提高新技术普及应用率一是大力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在榆林子、永正、山河、西坡等乡镇建成标准化养猪场10个,四、抓畜牧科技推广。饲养肉猪3240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二是抓了生态养猪技术推广山河镇佑苏兴民养猪场、永正种猪场各建成发酵床猪舍一幢,500o三是抓了冻配点建设紧紧抓住国家肉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在县实施的良好机遇,新建山河冻配点(处)进一步规范了原建3个冻配点的运行机制,调购西门塔尔、利木辛、夏洛莱等良种肉牛细管冻精7000支,冻配母牛6400头四是抓了暖棚养畜技术推广改圈3570间,扣棚5.26万m2扣棚养畜10.33万羊单位;五是抓了饲养方式转变变散养为圈(笼)养,变自由放牧为设施养殖,变单一饲料为全价配合饲料,变粗放经营为科学管理,通过畜牧科技的推广应用,缩短了饲养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益。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加大了项目争取力度年内共争取到项目投资61.35万元,五、抓项目工作。其中:①《国家良种肉牛补贴项目》冻精补贴5万元;②《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重点建设项目》11.25万元;③《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9.5万元;④《兴民养猪场建设项目》35.6万元;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县10个乡镇兽医站建设项目、县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续建项目和县级动物检疫监督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市上已经初验,等待省上验收。
畜牧科技普及率大大提高一是组织了全县畜牧兽医系统30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二是组织了26名动物防疫监督执法人员参加《行政执法证》学习培训考试;三是对全县94名村级防疫员进行业务培训;四是聘请大北农集团专家举办了1期微生态健康养猪技术和防疫知识培训,六、抓科普宣传和培训。培训养殖技术骨干120人;五是派员参加北京及省、市业务培训12人(次)印发养殖知识、防疫知识宣传页6000份;六是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专业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适时举办各类培训班,全年共举办饲草种植、加工及调制、暖棚养畜、程序化免疫、设施养殖、快速育肥、冻配改良等技术培训班41期、培训骨干4219人(次)。
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全县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开始以后,七、抓科学发展观学习。单位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安排了专职业务人员,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配发了学习笔记,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编发简报26期,职工人均撰写心得体会及调研材料3篇以上,人均记学习笔记3万字以上通过学习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使工作作风得到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我不懈努力,总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与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一是林缘和前塬养畜进展不平衡;二是产业化程度低,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三是缺乏大项目的带动,发展资金相对匮乏。
三、2011年工作要点
以肉牛羊规模养殖为重点,2011年全县畜牧工作紧紧围绕国家及省、市、县产业开发导向。大力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着力组建养殖公司、养殖协会,走前塬猪鸡,林缘牛羊的发展模式,扶持带动养殖业快速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采取国家项目扶持,1积极扶持建设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招商引资和启动民资等办法,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年内建成4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规模养殖场,重点抓好佑苏兴民养殖基地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石湾子良种肉牛繁育场的改扩建,永正种猪场监控设施安装工作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以林缘乡镇为基地,以牛羊设施化养殖为重点,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新增规模养殖户200户500亩草带3个,2抓好草产业开发全县种植优质紫花苜蓿1万亩以上建成千亩草带3个。其中林缘西坡、五顷塬、三嘉三乡镇,每乡各建1个千亩草带,山河、湫头、西坡三乡镇各建1个500亩草带林缘养牛规模村全部推行玉米秸杆青贮技术、舍饲圈养和良种冻配技术,重点扶持石湾子、西渠、龙咀子、关川、西沟、等5个千头肉牛养殖规模村,使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并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和项目扶持。
一、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推动复工复产繁荣经济。
一是监控夜市、茶摊、商铺开市。首先是3月20日起推动2个夜市有序复工开市;同时开展251家商铺第三方用工登记制度,有效签订恢复经营承诺书108份,督促48户餐饮商家只能外卖不能堂食;督促市区240户露天茶摊达到相应标准后恢复营业。二是加强开学复学秩序治理。3月28日起专人专项,整改各类乱象780处;配合33所学校复学演练及复学评估;宣传复学知识520人次;劝离校园周边乱停车辆120辆。三是全力打造夜间及地摊经济。
(二)全面保障“双创”城市秩序。
紧紧围绕“天府旅游名县”以及“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中心目标。
1.全面清街治乱持续开展乱象大整治。规范座商游商2.1万处;发放《责令改正通知书》985份;清理各类杂物7870处;暂扣违规占道物品3120个;规范车辆停放6200次。
2.铁腕拆违攻坚。以减少现有存量、制止新增数量为目标,先后开展澳门路、西安路、河北路老旧小区、长沙路南二段、湖南路小桥流水、博物馆周边等典型违建专项治理8次,现场制止违章搭建行为24起,依法拆除各类违建252处3180㎡;依立处罚27起、罚款287.2万元。
3.取缔“马路市场”。采用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方法,先后取缔东莞路搬迁小区、宝鸡路威肯郡、浙江路“花鸟”市场、泉州路城南市场4处“马路市场”。截至年底,取缔后的4处均已形成长效管理,周边秩序井然。
4.推动邮亭更新换代。2月25日起对市区85处邮亭及临时烟摊排查整改,取缔1处,将10座老旧邮亭更换为新式邮亭。
5.严格整治户外广告。首先,4月份,督促2家广告公司对市区公交站台121处垃圾箱广告牌全部拆除。其后,开展大型户外广告大排查4次186处(不含市区高速公路两侧47处),其中市区内131处;约谈责任人并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45处;拆除审批过期的道旗广告25根;拆除特大型户外广告19处858㎡;依法查处3起、罚款5000元。
6.加强非机动车停放治理。首先,分3批次增设616个国家标准非机动车划线停车点位。其次,严管共享单车运营商,约谈责任人6次,张贴置换公告20份,督促其将破旧、具有安全隐患的580辆全部回收。
(三)圆满完成“厕所革命”目标任务,助力我市服务业发展。
2020年以来,一是共投入资金约760万元,新建在建城乡公共厕所4座,新建完工城乡公共厕所29座;改建在建城乡公共厕所3座,改建完工城乡公共厕所21座;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任务已超额完成1000多座任务。同时,去年争取资金约80万元新建2-3座城乡公共厕所;二是总耗资112万元,对我市城区11座公厕全面提档升级;三是耗资90万元招标采购600个分类标识清晰、规范的果屑箱并全部完成安装。其中,592个融入元素的三分类果屑箱安装在城区主要街道两侧,8组四分类果屑箱分别安装在旅游集散中心等处。
(四)认真落实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本次专项整治开展以来,我市共排查出普速铁路隐患问题47个,高铁隐患问题23个。截至2020年12月份,已完成整改70处。广岳铁路沿线23处弱电横跨问题也已完成整改。
其中,整治彩钢瓦、铁皮房、广告牌等硬材料13000平方米,涉及企业20余家,清理沿线及周边存量垃圾6000立方;清理防尘网、防晒网、塑料垃圾等轻飘物42处,清除危树等1759株、危竹7笼。
(五)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工作。
1.队伍建设基本符合要求。我市行政村保洁员配置覆盖率目前达到100%,全市现有村级保洁员1461人,按照121个行政村计算,平均每村10人以上。(按照相关文件要求,保洁员队伍建设由农业农村局负责)
2.设施设备基本满足需求。全市农村共有各类垃圾池(房)2566个,垃圾桶6043个,基本满足村民投放。用于农村生活垃圾运输的各类车辆共计328辆,其中,机动车152台、电动车121台、非机动车55台。现有农村压缩中转站16座,全面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的压缩化、及时化、密闭化。
3.推进垃圾集中统一转运。投入财政资金600余万元完成了垃圾集中统一转运的招标工作,由广州市信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实施镇(街道)垃圾统一转运以后,我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已覆盖100%行政村。
(六)加强城区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力度。
1.保质保量完成清扫保洁工作保障清洁环境。精细化作业提高街道保洁质量加大冲洗洒水频率,全面落实人工加机械作业方式,真正做到彻底清洁。通过多次循环排查对辖区内卫生死角彻底进行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及时整改。
2.规范管理垃圾清运及压缩中转除臭。规范管理垃圾清运彻底清洗各类运输车辆40余台,对全城500余个点位反复多次查看清运情况,做到了日产日清,及时清运,保证了生活垃圾投放点无长时间堆积情况。安排专人,对压缩站进出车辆喷洒消毒除臭药水,有效降低了车辆异味。
3.有效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加强城市街道低尘清扫工作。加大机械化低尘作业频率,减少人工普扫,降低扬尘;二是利用抑尘车,采取“人停车不停”作业模式,每天16小时巡回喷雾降尘;三是每日对中山大道、保定路等重点地段洒水降尘从2-3次增至6-8次,肇庆路等次要路段洒水降尘2次增至5-6次,日均总洒水量近600吨,同时加大施工场地周边道路洒水降尘频率;四是利用护栏冲洗车每日清洗城区街道交通隔离栏1遍;五是人机协作,对城区所有人行道“死角”、座椅、广场、花台、2000余个果屑箱等全面彻底抹洗,确保无灰尘上扬;六是不定期开展市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20余次,全面排查消除扬尘卫生死角。
(七)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营造安全环境。
实行废弃口罩专桶专人规范收运处置、公共区域全面消毒杀菌、辖区范围内高效清扫保洁等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途径的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打造环境安全。
1.紧急建立我市废弃口罩等特殊有害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规范设置收集点和暂存点。购置200余个有盖密闭式垃圾桶,并统一标识,在桶身张贴“废弃口罩投放点”的标志及正确投放废弃口罩方式宣传画。规范收运处置废弃口罩等特殊有害垃圾的管理运输和处置。
2.城区持续全面消毒杀菌。2020年1-3月疫情爆发期每日凌晨5:00-7:00出动“雾炮”抑尘车持续对城区主、次干道巡回喷洒消毒药剂2次以上。累计出动环卫工人59605人次,定时对城区1个废弃口罩暂存转运点及120余辆环卫各类作业车辆等环卫设施设备,2个垃圾压缩中转站及其进出车辆,58座公厕,2000余个果屑箱,座椅等公共设施进行全方位消毒杀菌。
(八)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初步形成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分类垃圾分类处置,杜绝“先分后混”的现象发生。建成垃圾分类环保屋34座,分类亭16个,宣教屋2座,智能垃圾回收箱投入运行4套,公共机构设置分类垃圾桶2035个,公共区域设置三分类果屑箱1260个、四分类收集容器26组,居民小区设置分类容器1004个;设置大件垃圾堆场1处,园林绿化垃圾收集处置场所1处,有害垃圾暂存间1处;配备可回收物收运车6辆,大件垃圾收运车辆1辆,有害垃圾收运车1辆,厨余垃圾收运车12辆,其他垃圾各类运输车120辆;分类处置可回收物约2.0249万吨,餐厨垃圾约1.66万吨,其他垃圾约6.48万吨,以上均建立台账。
一、我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区从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养殖大户的指导、养殖协会的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养殖环境改善等,畜牧业抵御动物疫病风险能力逐步增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例逐渐提高,农民科技养畜意识逐步普及,养殖环境逐渐改善,养殖效益逐步提高,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由年的25%上升到年的36.2%,农民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规模发展占养殖比重也上长到5%。但是,也存在着发展总量少,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含量相对低下,养殖分散,发展观念传统,饲养方式落后以及条件相对较差等问题,畜牧产业虽一直号称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仍与我区丰富的畜牧业资源不相称,与社会发展速度不相称。
(一)规模养殖蓬勃发展,但比重低下。全区现已建成标准生猪150模式养殖5个,万头养殖小区1个,发展各类养殖大户68户,其中出栏生猪50头以上养殖大户34户,出栏100头以上养殖大户12户;饲养蛋鸡500羽以上的3户,羽以上1户;饲养肉禽1000羽以上养殖户11户,饲养5000羽以上养殖户4户,饲养10000羽以上的养殖户2户;山羊出栏3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14户,出栏100只以上的养殖户3户;耕牛出栏5头以上养殖户7户,出栏10以上养殖户4户。但是,千家万户散养仍是我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占据绝对比重,在规模化生产比重中,生猪占5%,山羊占0.1%,耕牛占0.2%,家禽占45%,规模化比重还十分低下。
(二)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优质杂交覆盖率不高。前几年,我区种畜场对全区生猪、山羊等优良品种的逐渐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良种化率生猪达到90%、山羊50%、家禽60%,品种改良稳步推进。但也要注意到:我区生猪仍以二元猪为主,三元猪覆盖率仅1%左右,由于良种场停止生产,生猪良种全部依靠外引,成本高,品种杂,优质杂交品种覆盖率难以提高;山羊、耕牛、家禽品种更新及良种引进多年来没有相关政策支持,换代慢,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即便引进少量优良种畜,也是管理粗放,利用率不高。
(三)草地资源丰富,但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我区有天然草场186万亩,人工草场6.2万亩,林下草场约6万余亩,可作为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1.2万吨。但是,我区畜牧业结构中,牛羊肉比重仅占肉类总产量的17.54%,占牧业产值16.73%。年,我区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草食动物逐年递减。年耕牛饲养1.03万头,年饲养降至为0.78万头,减少了0.25万头,减少24.28%,平均每年递减2.78%;年山羊饲养3.63万只,年山羊饲养3.76万只,9年时间仅增加3.58万只,与年饲养4.93万只相比,还减少了1.17万只,减少31.12%。草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影响了畜牧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致使优势产业未能发挥其优势。
(四)疫病防控加强,但威胁加大。近年来,从附红细胞体病、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到蓝耳病疫情,我区经历了多次重大动物疫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方案,积累了丰富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经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率逐步加快、流通渠道进一步增多、流通战线进一步延长,为畜禽疫病的传入和发生提供了条件,老的动物疫病还没有完全被扑灭,新的动物疫病又不断出现,同时,缺乏环境保护和养殖业所必需的生物安全意识,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现象依然存在,已成为疫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来源。规模养殖户很大一部分不能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制度,而且引进仔畜和新种畜时不注重检疫,引进后又直接混群饲养,一般养殖户的自我防范意识更差。疫病防控设备设施落后,经费短缺,使动物养殖疫病风险逐年加大,严重制约了畜牧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生命健康。
(五)动物防控体系逐渐健全,但防控手段不多。按照政办发()144号文件精神,依照防检统一、诊疗分开的原则,我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确保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但是,我区派驻乡镇防检员由于管理在区,服务在乡,除宋洛有比较完备的设施和场所外,其它乡镇一没有办公场所,二没有办公经费,三缺乏必要的设备,在具体工作中防控手段十分有限。
(六)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运行质量不高。近年来,养殖协会由于有政策扶持,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区已成立的各类养殖协会14个,有些养殖协会通过参观考察、开展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实现了协会与广大养殖户科技共享,信息互动,利润共分的双赢局面。但是,多数协会有其名而无其实,未能真正发挥协会作用,同时,协会在运作时,只有少数会员能够融入其中,大部分会员还游离于协会之外,运行质量不高。
(七)畜牧投入有所加大,但优惠政策仍然不多。近年,在能繁母猪保险、规模养殖大户投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防疫体系建设上,政府加大了投入,确保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但是,扶持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不多。一是金融信贷程序复杂,信贷资金有限,信贷条件又比较苛刻,真正得到信贷的养殖户很少;二是在品种改良上多年来没有资金投入,致使品种改良进程与外地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三是资金投入缺乏机制。近几年来,在农业局的努力,争取了规模养殖投入资金,但是,由于投入渠道的多头管理,致使在投入时未形成真正的合力,真正扶持新发展的大户不多,扶持作用发挥不够,示范作用也不强。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和长效的资金投入方式,实际上,我区畜牧业还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与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二、我区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是畜牧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上要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和我区的优势资源进行,特别是在草场建设和荒漠化治理上可以下大功夫。在区域布局上要按照“南边有猪禽、北边养牛羊、中蜂遍地开、特色促旅游”的原则开展区域布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畜牧业。
1、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旅农林产业链。发展“旅林农产业链”的关键就是整合全区旅游资源、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促进我区农村民俗文化、林农复合经营和旅游业紧密结合。在畜牧发展上要以“旅农林产业链”融合为发展方向,一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能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畜产品的需求,加快调整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区重点是要推广新型的生态发展模式,如“羊?沼?茶、猪?沼?菜、林?草?鸡、猪?沼?果”等新型养殖模式。二是突破性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畜牧业,为旅游业发展增加资源和景点。我区境内面积大于1000亩成块边片的草地有10多处,自然草场面积有100多万亩,理论载畜量为8万个牛单位,全区没有一处因放牧牲畜而导致草场退化,草地生态植被保护完好。同时,草食动物食品越来越倍受人们的喜爱,肉品价格只升不降。近年来,猪肉价格波动较大,可牛羊肉价格却一直持续上涨,年与年相比,牛羊肉价格平均每年递增33-34.29%,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养殖风险相对较小。因此,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的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已成为全区上下广泛共识。在湿地保护区内、旅游区内和旅游区干线沿线开展草场建设,发展成块连片的草场,发展草地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既可以为旅游业增加景点,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为餐桌及旅游市场增加产品,促进“旅农林产业链”的壮大和发展。三强化林牧发展结合。做到林业发展与草地畜牧业有效整合。树立发展林地是保护,发展草场同样也是保护的观念,有利于发展草场的地方一定作为草场发展,为畜牧业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强化草场确权,加强草场保护和合理利用;
2、发展特色畜牧业,以特色求发展。要把畜牧优势化为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在“特”字上做文章,一是做大做强中蜂产业。我区山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养殖中蜂历史悠久,境内空气清新、无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肥用量少,药用资源繁多,蜜源植物丰富,所产蜂蜜干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蜂蜜产品是很好的旅游农产品,有利于服务“旅农林产业链”建设,同时养蜂不占耕地,不用饲料、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大,因此,我区蜂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是最适宜做大做强的一种特色养殖业。二是发展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色养殖。到我区来旅游的人都希望吃到我区特色食品,但我区是保护区,靠自生野禽野兽来满足游客的这一嗜好根本不可能,因此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养殖效益可观的特种养殖迫在眉睫,就发展了七彩山鸡和中华竹鼠的养殖,虽然起步较晚,但种禽和种鼠的发展都很成功。今后,在特种养殖上,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和壮大野猪、野禽、竹鼠、果子狸等特种养殖,既可以促进保护,又可以丰富餐桌,还可以满足游客猎奇,促进旅游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三)落实工作措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筹资金,上规模。要采取多方融资的办法,解决畜牧业发展资金的瓶颈问题。一是要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围绕支柱产业培育和进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坚持专户专账专人管理,把项目资金用到发展上去。二是要协调金融机构组织安排好支农信贷资金,用足用好国家关于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和管理力度,为养殖大户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要大力推广以生猪“500”“150”“100”“60”模式、山羊“1235”模式、蛋鸡“153”模式、肉牛“贷牛还牛”“以牛换牛”“改母卖犊”模式、中蜂“林下养殖”“森林养殖”模式等新型实用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以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从环保、生态的角度着眼,按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通过正确引导、积极扶持、规范建设,做到高起点设计,高起点建设,建一个,成一个,有效利用一个,确保在今后五年内,规模养殖生猪达到30%、耕牛50%、山羊50%、家禽80%、特种养殖90%。四是加大财政投入,继续给予“以奖代补”等各类政策扶持,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畜牧养殖业。同时支持恢复林区种畜场建设,为良种引进、繁育及推广创造条件。
2、推科技,促进步。一是要加强科技培训,加快畜牧兽医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畜禽优良品种,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二是要立足本地特色,打造绿色生态畜禽特色产品品牌,以特色求市场,用特色创效益。
3、抓品改,促效益。在品种改良上有重点地引进优良品种,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品种,加强优良品种的利用,提高优良品种的利用率,同时还要注重地方品种的保护,加快地方品种的提纯复壮,坚持自繁自养和适度引进相结合,积极推广人工授精、冷配等现代生物技术,努力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出栏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整体升级。
4、健体系、促稳定。进一步落实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区有防控中心、乡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员、村有防疫员”的三级动物防疫体系,积极落实村级防疫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热情,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通过系统培训,建立一支精干、过硬的动物疫病防控队伍,配备必要的先进设备设施,提高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监督、监测手段,充分发挥基层防检人员的职能作用。
5、抓防控,促保障。一是强化应急处理机制,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养殖档案,强化食品安全,从养殖环节着手,建立养殖档案和加强动物疫病的追根溯源。三是严格操作,确保密度和质量。村级防疫员要严格执行带冰保苗、科学用苗的规定,按照“五要”“两一”“两不准”的操作规程,确保防疫质量;严格执照“区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少量”六不要求和一畜一标一证的三位一体的免疫标识制度,确保防疫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