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1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一、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来源

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竞争力作过不同的定义: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1985)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哈佛大学教授斯宾塞(1988)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能力”。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1994)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它的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富”。我国学者金碚(2001)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因此赢利并推动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同样是我国学者的李显君(2002)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厂商在竞争的环境中,通过配置和创造资源,在占有市场、创造价值和维持发展等方面与同业其他厂商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能力”。

综上,笔者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含有多层次涵义的综合性范畴概念:不仅是静态的比较能力,而且还是动态的发展能力;不仅要考察企业内部结构和能力,而且还需要考虑外部环境;不仅在国内市场发生竞争,而且在国际市场同样会竞争;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市场占有和盈利能力,还关系到企业利益集团和国家福利。

学者对企业竞争力来源作了不同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结构学派、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三大学派。综合以上学派和其他观点, 金碚(2003)地将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归结为以下四点:(1)环境,即企业处在哪个市场环境中,尤其所在的行业环境的状况;(2)资源,即企业拥有或能实际控制的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3)能力,即企业自身拥有什么能力和能力的强弱,尤其要看核心能力;(4)知识,即企业拥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流量知识的获取。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特性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的特性有以下几点:

一是价值性。价值性指的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一是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二是现代企业生存需要的创新能力,最后是企业的危机应对能力。二是核心性与基础性。核心竞争力,应该具备核心与基础的双重特性,一个企业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项,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三是稀缺性。即企业要拥有少数企业才有、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优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否具备稀缺的优势和能力,是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四是抽象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抽象的表述,具体体现在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内容,如技术、营销、管理、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等。

三、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现在的国有企业经过多次改革和锻炼,已然可以在市场的海洋中游泳。但多个研究都表明,国有企业现时的核心竞争力偏低,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制度缺位。“所有者缺位”让国有企业相对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十分薄弱。另外,国有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多,如新职工的招聘、退休职工的福利、社会责任的负担等等,这些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一定的障碍。

2.意识观念不强。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但国有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和实践仍然略显不足。在任期制和存在晋升预期的情况下,决策者往往将短期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没有把核心竞争力放到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上。

3.学习与积累不足。构建核心竞争力,必须充分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目前的情况下,职业经理人在国有企业的比例仍然偏低,高级管理人才的比例仍然偏低,造成不少国有企业长期忽视公司品牌、销售渠道、老字号商标等等无形资产的创造、积累与维护,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造成损害。

4.创新机制不到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良好的创新机制。这其中包括:企业价值观的宣扬、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创新环境的营造、激励机制和人才扶持计划等等。但由于体制相对制约和观念相对落后,不少国有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机制不到位,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构建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构建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着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这项工作不是一两个因素能够作用形成,而应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合力效应,是一项系统的重大工程。构建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确定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需要创建有效率的组织结构,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更需要将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

1.确定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规划。构建与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之上。战略规划要分为长中短期,每一期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要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紧密相联系。在实施企业战略的时候,要审时度势,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战略规划进行调整,使企业真正地具备并长期保持核心竞争力,才能占据市场优势。

2.培育核心技术,培养创新意识。所谓“核心技术才是核心竞争力”,虽然这句话对核心技术的定位有所夸张,因为核心人才、企业效率、企业文化等等都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核心技术确实特别重要。核心技术可以包括生产工艺的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策划技术等等。以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说明,如果没有核心技术,而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一味地盲目扩张,企业只能消亡。培育核心技术,要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打造一个学习型组织,与时俱进,始终走在领先的位置,达到“不断被模仿,但是从来没有被超越”的水平。

3.加强资本运营能力。资本市场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通过资本的“遴选机制”,可以让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企业能够获得迅速成长壮大的机遇。而相反的情况则会是:没有资本的支撑,企业就如同丧失了继续发展的动力,许多企业的破产大都就是因为资金链的断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中,加强资本运营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内要加强资金存量的管理水平,对外要提高融资能力,获取更低廉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实现规模化的倍速发展,对核心竞争力提供财力支持。

4.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凡事以制度先行,才能事半功倍。国有企业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有些制度可能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并未真正实施过。以公司宪法的公司章程为例,一些企业的章程两三十年都没变过,章程中规定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失效。有些制度只是为了制定而制定,东找西凑,要具体实施起来却是问题多多。制度不创新,企业的活力无法激活,表现在激励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的缓慢上。国有企业应该破除旧有制度的束缚,以新的制度,焕发新的活力,打造实实在在的核心竞争力。

5.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给予企业员工正能量,给予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给予合力创造新明天的工作精神,就能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正面作用和强大的无形推动力,推动企业持续快速的良性发展。在那些著名企业中,如索尼、IBM、海尔等等,都是因为存在着非常正面有力的企业文化,并且对核心竞争力的铸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才能立于各自的行业于不败。

参考文献:

[1]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金碚.论企业竞争力的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01(10).

[3]朱美光.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5).

[4]张远德,张文卿.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8).

第2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企业家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20-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目前,关于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说法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尚未成型,关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也未达成共识。总的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企业发展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一)企业发展理论

企业发展理论是从企业本身及其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可分为地位论、竞争优势论和生产要素论三种观点。地位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由于政府管制、自然垄断或其他在市场上处于垄断或控制地位。竞争优势则源自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认为耕地的成本和更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因果关系的颠倒。应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要素论由迈克・波特提出,他认为生产要素历经四个阶段:资源要素驱动、技术投资驱动、能力创新驱动、资本知识驱动。而这些生产要素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是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为组织惯例论、资源论、能力论和知识论四种观点。

第一,组织惯例论。1958年,赫伯特・西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处理各种情况的组织惯例,既包括正式的组织惯例,也包括非正式的组织惯例。

第二,资源论。1986年,杰伊・巴尼提出了“战略资源”。他将传统上企业注重市场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转到了注重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尤其是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上来,认为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的迅速发展,企业可以买到任何物质资源,那么资源就不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能力论。这种观点认为,资源并非都可以成为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有效利用和开发企业资源的能力,挖掘、整合、提升企业内部所特有的、高价值的和难以模仿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知识论。1990年普拉汉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是生产实践中学习获得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知识、管理、机制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产品和服务。

二、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虽然形成了一些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群体,但是,就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它们的竞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非常有限,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除了个别行业产业的集中度较高以外,其他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重要产业的企业生产专业水平低、 协作化程度不高,很难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同时,已经事实上形成的全国区域性的产业趋同格局,也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制度基础薄弱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企业多数尚处在由传统的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处在由试点到推广的阶段,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不完善,成为国有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3.创新机制匮乏

目前,我国在创新机制方面匮乏,其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竞争策略等方面。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具备强烈的技术创新欲望,同时,缺乏必要的技术资金投入,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所必要的条件。而创新技术以产品为载体,产品则以技术为后盾。把产品与技术结合起来,将新技术转化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的产品,正是我国企业所需要的。因此,创新机制的缺失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4.企业家形成机制缺失

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而创新要由企业家来领导。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合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土壤还没有形成。这是因为,企业家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选拔和任用机制还没有摆脱旧的框架,企业家的收入还偏低,企业家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不相符,职业经理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着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不断壮大。

三、发展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途径进行分析。

(一)内部途径

1.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国有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地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从而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2.以企业家的形成机制为发展源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依靠企业家的整合能力。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受其重要影响,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冒险活动只能由企业家自身承担。它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的兴衰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形成。因此,可以说,企业家在其精神的鼓励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保障作用,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自身保障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3.以信息化为动力。加强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4.以企业文化为后盾。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企业所重视,我国的一些大企业也都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创新人才。结合国外经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技能,加强对工作的适应性;二是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化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所以,如何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将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另外,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

(二)外部途径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政企分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政企不分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企业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企业;难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难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造成腐败,等等。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性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为政企不分、政资不离,国有企业就无法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再加上市场不成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有必要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的主体。

3.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从表面上看,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技术创新,实际上,落后的投融资体制才是问题的关键。进行投融资体制创新,才能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驾护航。所以,如何完善金融市场,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的联动,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也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迈克・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

第3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国有外贸企业 核心竞争力 创新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及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原有的垄断优势正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正在进入外贸经营领域,国有外贸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这种新形势,研究国有外贸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国内外不断加剧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表现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技能和技术”,“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此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可,并引起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此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和扩展。如Teece、Pisano和shu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Mever和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实和完善。如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诸多能力,可以包括市场界面能力、基础设施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等。有的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一般可以概括为企业技术能力和制度能力两大方面。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要素和能力而获得的,独特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可以根据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来判断。首先,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的独特专长,它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积累和培育而形成的,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是企业特有的技能、知识、管理和文化的整合,它强化企业竞争差异性,因而较长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带来独特的价值或实惠,其产品或服务有被用户看重的价值,可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最后,核心竞争力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力,延伸出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它能应用到新的领域,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实现多元化战略提供支持。

二、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渐建立,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走上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企业经营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后,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经营权全方位放开,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给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国有外贸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管理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由于经营雷同化,只能单纯依赖价格竞争,品牌和服务竞争力缺失。而且许多企业存在单纯追求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倾向,国有外贸企业难以控制内部经营和服务质量。尽管国有外贸企业中有不少大集团,但却是管理松散,集团总体经营战略实施不畅,此外,集团内部管理粗放,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企业大而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2.经营模式和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多数从事的是进出口业务,并没有自己的产品生产基地,实行的是“收购制”的传统经营模式,而随着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取得了进出口自营权,使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日益紧张,传统的“收购制”经营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在经营方式上,国有外贸企业主要从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其他灵活贸易方式很少涉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空间。

3.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国有外贸企业体制僵化,缺乏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人才机制,压制了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和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纷纷跳槽到经营机制灵活的民营外贸企业和管理先进、待遇优厚的外资企业,甚至一些掌握大批订单资源的业务人员自行创办外贸公司。人才的大量流失,不仅使国有外贸企业经营资源和经济效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也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

4.整体竞争力偏弱

尽管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有着较长的经营历史,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外贸经营经验,但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加之自身适应能力不强,导致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多数国有外贸企业还未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能给用户带来超额价值,支撑其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很多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不稳定甚至亏损。究其原因,则在于公司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经验缺乏,许多公司发展战略不明晰,盲目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些都制约了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

三、国有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充分认识核心竞争力对国有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范围遍及全球的新环境下,企业很难再依靠规模、价格等传统竞争方式取胜,特别是依靠传统竞争手段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竞争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国有外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从建立持续竞争优势,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理解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第4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一、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产品的必要性分析

1.培育自有品牌商品有利于我国零售企业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摆脱竞争压力,从容面对市场浪潮的冲击。

(1)零售行业大量竞争者的涌入和潜在竞争者的增多使我国零售业的竞争越来越残酷。零售业相对难以集中和垄断的行业特点,使零售业的竞争更加普遍和激烈。同时,零售业的投资少,见效快和利润丰厚,再加上零售业市场的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都较小,使新的零售竞争企业增加,零售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残酷。

(2)零售企业竞争策略的同质化使我国零售业行业利润越来越少。多种经营形式的现代零售企业发展旺盛。零售企业由于受到制造商和消费者两方面的压力,不得不更新观念加速发展多种经营业态。但这种业态的发展仅限于价格和服务方面的变化,竞争策略相同或相似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价格战愈演愈烈,促销活动越来越多,其结果是零售商的利润越来越少。

(3)外资企业的涌入又增加了我国零售企业面临的压力。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快速的扩张期。他们以其成熟的价格优势,规范的零售理念,完善的配送系统和灵活的人才机制,给中国的零售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我国的零售企业寻找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培育自有品牌商品有助于零售企业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见零售企业培育自有品牌商品是很必要的。

2.培育自有品牌商品有利于缓解目前国内市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状况。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无孔不入,数量巨大,给受到分割的名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商品,在零售商严格控制的销售渠道内销售,从根本上杜绝了假冒伪劣品牌的出现,品牌质量得到了保证,有利于抑制假冒伪劣商品的蔓延。

3.零售商自有品牌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而且效果显著,相对而言我国零售业自有品牌的发展水平还很低。我国零售企业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培育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并发挥其竞争优势。

二、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产品的可行性分析

1.许多规模大,信誉好的零售企业的涌现为培育自有品牌商品提供了条件。零售企业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出现了许多规模大实力强的零售企业。很多商业企业具有广泛的进货渠道,强大的销售功能和融资能力,丰富的促销经验及较高的知名度和与信誉度,具备了培育自有品牌商品的条件。

2.零售商具有制造商无法比拟的营销优势

(1)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动态。由于零售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所以与消费者接触的机会很多。它能够更加快速和详细的了解顾客的喜好,判断顾客对各种商品的需求状况,及时并准确的把握市场需求动态。

(2)零售商在促销方面的优势。零售商的顾客群目标明确,且地域集中。所以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强,促销费用经济;零售商的购物环境对消费者的促销影响是制造商所不能比的。

3.众多中小型生产企业的窘境为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目前,我国众多实力薄弱的中小型生产企业由于盲目闯市场不了解市场需求而导致产品销售困难。零售商们若能依据自己的营销优势采用自有品牌,组织或委托厂家定牌生产,送来的订单对于身处窘境的中小型制造商来说是求之不得的。零售商可以据此从容的挑选合适的制造商作为自己的业务伙伴从而为自己的自有品牌战略提供了生产基地。

4.自有品牌产品的竞争优势分析

(1)价格竞争优势。对零售商来说,开发自有品牌产品最直接的吸引力就是成本低廉。发展自有品牌,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大大节省交易费用。第一,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自己组织生产自有品牌的商品,使商品进货省去许多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第二,使用自有品牌的商品不必支付广告费,零售商已有的良好信誉就是自有品牌商品最好的广告;第三,自有品牌商品仅在开发商品的商业零售企业中销售,可省去为打通流通渠道所需的费用;第四,大型零售企业拥有众多的连锁店,可以大批量销售,取得规模效益,降低商品的销售成本;第五,自有品牌产品的包装大多简洁、朴素、大方、实惠、包装费用少,从而取得了价格方面的优势。

(2)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日益复杂和多样化。零售终端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与众不同,在销售服务方面凸显自己的特色。使用制造商品牌的商品,通常各零售企业都可以经营,这使得各零售商业企业在所经营的产品品牌上的差异日趋缩小。而实施自有品牌营销战略,零售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能够迅速了解市场需求动态,并及时做出反应,而且电子计算机技术在零售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使零售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优势更加明显。零售企业可以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不同开发自有品牌商品,使企业的商品构成和经营富有特色,以独有的特色经营赢得顾客,从而与其他零售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3)渠道权力优势。“厂家,渠道,消费者”式的传统经营方式使零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可以提高零售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博弈能力,取得市场经营的主动权和制定价格的主动权。零售企业的渠道权力优势使零售企业由被动的制造商产品的接受者变为市场经营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增强了企业的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产业利润由制造商向零售商的部分转移。

(4)品牌形象竞争优势。信誉好知名度高的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商品,能够把企业的良好形象注入到商品中,消费者极容易把企业的优质服务和严谨管理自有品牌的优良品质联系在一起,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从而形成对企业自有品牌商品独特的消费需求。而自有品牌商品的成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强化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因此自有品牌商品的发展使企业的无形商誉资产流动起来,新增了企业的利润源,形成企业形象和产品信誉的良性循环发展。

(5)规避风险的优势。自有品牌商品是商业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开发的,它科学准确的把握了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一经上市即可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这就大大减轻了商业企业在商品品种选择上的压力,降低了经营风险。此外,由于自有品牌商品是由零售企业自己生产或指定厂家生产的,进货渠道有序规范,商品质量有严格要求,这就可以有效地保证销售商品的质量,防止由于管理不慎而经营了假冒伪劣商品,给企业带来声誉和经济上的损失。

三、开发自有品牌产品时应注意的问题

1.品牌的核心是诚信和认同。消费者对自有品牌的认可程度是自有品牌产品达到理想销售效果的关键之一。仅凭主观意识把产品帖上自己的标识,然后凭借自己的渠道优势把自有品牌的产品塞满货架并不能赢得消费者。因此零售商必须以诚信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以消费者为中心利用渠道优势与消费者沟通,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自有品牌商品。

2.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的关键在于质量而非低价。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部分消费者已经不认同低价商品,他们宁可为高价商品付出相应价值。高质溢价策略已经成为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的一种新的流行趋势;自有品牌商品是一种双刃剑,任何一种自有品牌商品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商品的商誉,并直接影响到零售商的商业信誉。因此,以质量取胜,争创名牌是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正确选择。商品质量更是商家制胜的决定性因素,一旦定牌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不好,就可能对零售企业的声誉造成极大影响。尽管目前实施商品市场准入制度还有一定的过渡期,但如果零售企业不从一开始就严格把关,恐怕就会给自有商品的发展及品牌声誉蒙上一层阴影。

3.处理好自有品牌与制造商品牌的关系。自有品牌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能够排挤掉制造商品牌。首先,制造商品牌会增加零售商对顾客的吸引力,当一个商店缺乏著名制造商品牌的时候,消费者会降低到该店购物的兴趣,而转到别的商店;其次,用一个商店名称涵盖多种类别的商品,与用一家制造商的名称这样做一样,会使这一名称的形象模糊不清。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使用自有品牌的范围也不是越大越好,决定采用自有品牌的因素包括:制造商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的性质包括保鲜,保质要求程度高的商品,如熟食,水产等还有需要现场加工的产品;高购买率,高周转率的商品;生产的低技术障碍;几乎无产品差别;制造商投入较低。因此我国零售企业在发展自有品牌商品时,要求根据自有品牌自身的状况,合理选择制造商品牌和零售商品牌之间的比例。

4.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建立在企业经营特色上的一个方向性问题,它决定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思路。市场定位与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密切相关。零售商品牌作为企业面向消费者的载体,要使消费者把对商家的信赖转化为对商品的信赖,吸引其注意,必须给予其适当定位。

第5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党建宣传;核心竞争力;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4

1.党建宣传工作在国有企业中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有企业管理的发展创新,使得企业的运营方式、管理体制、工作职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国企中的“喉舌”,党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也日趋明显。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制度创新不断加强,管理模式不断更新,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固有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做好党建宣传工作,是当下国企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现今党建宣传工作存在的弊端和改进方法

(1)宣传模式单一。当下的党建宣传工作模式单一,多以网站和内部刊物为主。宣传内容又多以国家当下宣扬的方针政策和本国企内部重大事件为内容,没有真正涉及企业员工的日常生活,可读性不强,普通党员参与感不强。

(2)宣传力度不够。有的企业也有成体系的党建班子,企业领导也相对支持,但仅仅局限于学习文件、讲话、贯彻精神、喊口号等。宣传力度不够,党员的积极性不高,党建工作也因此成了为要应付的差事,不能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党建文化。这样的党建工作不能适应现代优秀的国企发展需要。

3.利用党建宣传工作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证国企的核心竞争力。要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强党建宣传工作。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企业党建宣传报道必须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不动摇,要坚持服务于全党工作大局不动摇,从而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党建宣传报道的创新。[1]

(2)在“微时代”利用新媒体宣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微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给传统的党建宣传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种短小精炼的微传播能更大程度上提炼受益人群的“碎片时间”,让党员或者群众都能随时随地地接收信息,进一步拓展信息渠道,并且能利用此微平台反馈各自的思想动态。党建工作者通过这个渠道高质量的党建相关工作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员工、党员关注相关工作,提高党员个体乃至企业员工对党的理论、方针和路线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发挥个体的微力量,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最终推动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

(3)党建宣传工作需要以人为本,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党建工作需要深入基层,实事求是,打破墨守成规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创效,从而赋予党建工作更强的感染力。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企业管理的新形式,适应员工的新要求。以人为本是国企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7企业在最大化追求经营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员工的利益诉求,要把员工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一起来,要把企业发展愿景的实现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统一起来,形成荣辱与共、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2]

4.结语

国有企业的党建宣传工作是党建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从各方面做好党建宣传工作,能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此外,由于新时代、新环境的要求,企业的党建宣传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并且从以人为本的更深层次出发,实现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共赢。

一方面,通过不断夯实企业党建宣传队伍的自身建设,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宣传意识,凸显传播力量;另一方面,积极主动联系群众,接受舆论的监督,让党建宣传工作在企业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原因;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2-01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优势,是在1990年由两位美国学者帕拉哈德和哈默首先提出来的概念。两位学者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明确指出,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使得产品生命周期普遍缩短,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功必须依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到2012年年底,世界500强已有90%进入中国,与我国企业进行角逐,大多数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就必须打造与众不同的核心能力,即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方面仍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大型国有企业往往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很完整,内部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影响了企业科学的管理和高水平的运作,出现了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因此,从总体上说,当今我国企业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之所以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管理决策能力

一个企业管理能力的强弱,在决策能力方面关键反映在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洞察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等方面。基于管理决策能力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提升企业独特的战略决策能力,并通过设计企业独特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按照制度和规则去实现有序管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享有优势地位。我国大部分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同时从创新的方式上来看,企业的创新一般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企业自身资源限制,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引进创新。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由于我方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所以在交易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被技术输出方讹诈,在支付了巨额的技术转让费之后,却始终受制于人。

(三)对核心竞争力的认知存在误区

很多企业的决策者认为,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是可以用来进行交易的,能通过交易赢得的东西,只要有了资金,也就意味着有了这种资源本身。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大企业才具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了很多小企业依靠集中化市场策略,以自身的核心技术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的生存之道就连大企业也无法模仿。所以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不能以资源多少作为衡量标准。

三、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内部途径

1.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专业化经营。在专业经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有可能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2.加强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二)外部途径

1.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企业兼并重组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重组,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重组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提高顾客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间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重视营销组合中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因素,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帕拉哈德(C.K.Prahalad),哈默(Gary Hamel).公司的核心能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

第7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重组改制及上市;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6.5;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有企业也处于改革的重要关头。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传统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资源型企业如何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步伐,通过不断改革,再造辉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二、国有煤炭企业重组改制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难以模仿的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所具有的学习能力、进入市场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等方面。国有煤炭企业由于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大而全”、“小而全”、产业领域分布过宽、产权不清、投资控制力度弱、经营机制不活、适应市场变化能力不强等制约因素,阻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国有煤炭企业通过重组改制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资源重新配置的配置效应。通过将非经营性资产或盈利能力低下与主业无关的非主营业务剥离,转让资源枯竭的矿井,整合下游产业,清理企业办社会职能。例如剥离盈利能力低且与主业无关联的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建材公司、餐饮公司等,连同土地、地上附着物与资源即将枯竭矿井一起出售,清理职工技能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机构,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减少亏损、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将优秀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升级改造有潜力的矿井,扩建或新建矿井,收购优质煤炭资源,突出主业优势,将主业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是发挥管理重组的协同效应。通过建立业务标准化、流程化、业务线贯通化等标准制度,建立并完善煤炭企业的统一信息平台、煤炭生产平台、煤炭供销业务平台、关键数据管理平台、物质设备管理及采购等系统平台,促进业务间的协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不断释放管理重组新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是外向联合重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当前,全球范围内煤炭的竞争激烈,而国有煤炭企业的状况尚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今年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和销量受经济危机影响持续走低,受进口煤的冲击也很明显。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煤炭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引进优秀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各方区域优势和互补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重组改制及上市是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最好平台,通过重组改制及上市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战略投资者,使其更好地了解国有煤炭企业。

四是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激励效应。通过重组改制,可以使企业摆脱包袱,轻装上阵,使企业成为真正完全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依靠核心业务,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竞争的外在压力将发挥其对企业内部效率的激励作用,使之起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三、国有煤炭企业上市有利于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保障。企业的发展,是一个融资、发展、再融资、再发展的过程,企业发展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规模的资金需求。传统的资金来源为企业经营积累或负债筹资。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往往规模较小,企业跨越式发展对资金需求是巨大的,企业积累的资金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负债筹资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需到期偿还,不论企业经营好坏,需固定支付债务利息,从而形成企业固定的负担,增加企业风险。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不能偿付的风险,甚至会导致破产,债务筹资也不能满足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资金需求。

企业发行股票并上市,可以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建立长期融资的机制。通过股票的发行和增发、配股,实现融资、再融资,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企业上市后,从资本市场上募集到的资金将远远超过企业多年的经营积累,只要企业运行健康,有资金需求,就可以连续不断地从市场中再融资。

四、国有煤炭企业重组改制及上市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国有煤炭企业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生产经营不是按市场规律进行,而是由政府进行统收统支,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很大程度上国有煤炭企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仍是政府附属物。在上世纪末煤炭部被撤销,大部分国有煤炭企业由央企转变为省属煤炭企业,政府部门对煤炭企业仍有不同程度的干预。这样的管理模式成为煤炭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的障碍。国有煤炭企业的改制,需要政府实现职能的转变,从过去既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又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身份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单纯提供法律、政策、服务等公共产品的主体。政府应以制定煤炭企业发展战略、行业规划,组织制定行业章程、整顿经营秩序、实施安全管理等方面为主要职责。将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资产纽带关系,把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分开,使企业摆脱与政府的依附关系,具备与其他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外部条件。

通过重组改制及上市,无论是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还是内部机制都将发生本质的变化,政府对国有煤炭企业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变为国有资产监管,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监管型转变,最终实现政企分离。政府职能的转变既有利于国有煤炭企业自身潜在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政府职能的改变,使双方各自专注于自身的本职任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

参考文献:

第8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知识管理;管理方法

当前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加深,国有企业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在管理上必须寻求转变才能获得新的发展,为国有企业发展获取新的动力,知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知识管理其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在企业管理当中获得了长足发展,因而国有企业也要不断应用知识管理方法,不断构建自身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从而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企业知识管理概述

随着人们迈进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也营运而生,如何对知识进行优化开发和利用,使知识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是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则是企业对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技术的一个全方位体系,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主要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概念结构的分析,一方面是如何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国有企业在构建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内容上入手,这样才能抓住知识管理的精髓,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效率。知识管理在国有企业当中的应用对于提升企业本身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知识管理能够通过构建知识平台来促进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增长。通过知识管理对外界环境的探查分析,能够让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当中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让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借助强大的数字平台让员工能够共享知识平台,从而不断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助力;二是知识管理能够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知识管理使得企业对于知识的应用利用程度达到最大化,通过传播、共享和使用知识来刺激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使得国有企业内部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创新循环,从而建立起相应的知识创新机制,不断为国有企业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二、国有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分析

(一)、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层次分析

知识管理系统在层次上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方法层,这一层主要关注知识管理的实施和推进方法,管理的重点是在于知识管理本身的动态性,对企业内部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种可行性的方法论,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指导是需要企业管理者本身不断进行探索的,通过方法层的构建能够帮助企业在内部更快、更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推进,能够让知识管理在国有企业当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来;第二层是技术层,这一层关注的是知识管理中的技术层面,所涉及到的方面也比较多,所以这一层是需要注意全面性,在国有企业内应该建设知识管理IT平台,为企业内的员工提供共享的知识平台,让企业内员工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知识技术,并且要为知识管理提供安全系统平台,同时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专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建立起相应的实施方法来支持知识管理;第三层是应用层,这一层主要是关注知识管理的应用效果,利用知识、管理知识所得到的决策知识或是业务帮助都是知识管理的效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组织企业内员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加深业务技能学习,从而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不断提升员工自身素质,也能够提升整个企业的知识素质水平;第四层是战略层,这一层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综合性战略计划发展,关注国有企业在市场发展当中的知识竞争力变化,在这一层当中对知识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管理框架的全面认可和构件,并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上认可知识管理的地位,从而在企业内部构件起完全的知识管理系统框架,为企业内部知识交流、共享创造良好氛围。

(二)、国有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方法

国有企业在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框架过程中,除了根据框架四个层次来进行建设,还应该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情况,从自身的实际发展角度出发来不断完善知识管理系统,从而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管理上首先是要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转变企业管理观念,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让员工能够自然受到企业的知识管理熏陶,多进行自我学习和与人交流学习,不断碰撞出在知识上的新火花,这对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国有企业应该不断完善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业务知识库,让企业内部的员工都能够在平台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通过知识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够实现知识共享,发挥机体的智慧来不断激发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同时知识库又是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促使企业整个知识管理水平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结语:

知识管理内涵丰富,在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因而国有企业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所处的发展形势,应用知识管理方法来重构国有企业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闻靓.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5,7(18):216-217.

[2]刘捷.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知识管理的国有企业文档管理优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7):121-123.

[3]曾炜楠.国有企业应用知识管理具体对策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5):24-26.

[4]韦颖.基于知识管理的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17-19.

第9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组织变革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071-02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有着投资规模小,能够迅速投产进入生产经营状态,并能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投资少、见效快,“船小好调头”的特点;中小企业管理层次少,管理成本低,因而具有决策快,易于抓住市场机会的优点。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存在着资本规模小,技术构成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企业生存受到威胁,企业寿命短的问题。这是一个国际性的经济现象。就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来看,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典型,更加突出。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瓶颈越来越严重。虽然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盲目地追求大而全。现代企业的竞争体现为一种优势竞争,为了增强这种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必须找出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我国中小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课题。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般描述

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是企业在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营销、服务等某一个或多个环节上,对于竞争对手有明显优势和差异,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并能给消费者带来超值效用的独特能力。简言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按照战略资源学派的观点,这种“积累性学识”是将知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整合的企业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

2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

根据现代企业战略理论思想,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及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对于企业而言,提前谋划未来是非常重要的,对未来问题不仅要提前想到,而且要提前动手解决,因为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一个过程。企业未来需要的技术应该提前开发,未来需要的市场要提前预测,未来需要的人才要提前储备,未来需要的公共关系要提前建立,未来需要的企业文化要提前构思。

2.2产权制度不合理,组织结构调整滞后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由国有企业改造而来的股份制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民营高科技企业等构成,投资主体多样且产权结构不合理。一是集体所有制产权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我国大多数集体企业的产权属于一次性的博弈制度,即企业职工同企业财产之间的关系是一次性固定下来的,不受企业职工流入和流出的影响。这种封闭式的产权制度,给职工进入或退出企业造成障碍,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张和竞争力的提高。二是国有企业改制的集体控股企业仍然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与政府间的依附关系。三是私营企业一般实行的是家族企业制度,企业主要职务由家庭成员担任,经营决策权集中于企业主,不利于科学管理和企业规模扩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由于组织结构的调整滞后,与发达国家和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企业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灵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性原因。

2.3有限的资源经营分散,容易跌入多元化陷阱

多元化经营被很多中小企业认为是企业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分散风险的策略。因此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由于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分散了企业在具体业务领域的资源实力,尤其是影响了需要资源保证的核心业务领域或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实力,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甚至有些企业把原有的优势都丧失了。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不鼓励企业进入那些与其核心优势缺乏较强战略关联的产业领域,认为只有建立在现存优势基础之上的战略才会引导企业获取或保持持久的战略优势。事实表明,由于新业务领域的进入壁垒、管理冲突或分散企业资源等原因,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要支付高昂的战略成本。多元化经营必须围绕核心竞争力来展开,离开核心竞争力开展多元化经营,市场机会就会变成市场陷阱。

3提高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在企业所有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它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在异常激烈和残酷的竞争面前,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大力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1不断推行组织变革和优化组织结构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赖于企业高效的组织。要正确对待和处理组织变革,积极推进组织创新,改变传统的中小企业的塔形组织结构,以充满活力的组织使企业竞争力获得强大支撑。从企业核心竞争力可变元素要求来看,为适应变迁剧烈的外在环境,企业应力求机构精简、组织形式扁平化、适应性较强,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组织自我再造,以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今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不断增强,产品的技术在不断变革,市场营销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中小企业要在这种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成长与发展,企业必须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其具有学习与创新能力,以求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优势。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经营管理创新、技术与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企业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做出努力,来保持敏锐观察力与快捷的行动。

3.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竞争也就是管理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而归根结底又是人才的竞争、人的素质的竞争。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成功与否。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获取,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已是评价企业优劣的重要指标。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创建“工作团队”的方法,使更多的新思考模式和新知识能不断引进,成为组织的一部分;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争创一流的思想,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加大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力度,模拟社会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强化人力资源的流动和竞争;强化职工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主人翁意识。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与职工满足度,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只有管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断地开拓新的融资、投资体制,并且使现有有限的资金能够达到最有效的使用,才能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思路决定出路,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只有不断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权和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周玫.论核心竞争力与中小企业发展[J].当代财经,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