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现代化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体育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280-02
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视频等于一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引入体育课堂,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模式及分析问题的思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的运用改变不了体育课是“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学实质。因此,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1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和学校课堂的结合已经是“至今已觉不新鲜”,很多学科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似乎还停留在原来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所以,体育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有效地走近信息技术,来一次勇敢的教学探索。其次,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原先许多的实际教学困难。体育教师会因为自身专业的限制,有些示范动作的处理或许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在这个时候,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再次,教师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些教学细节的实施,这也同样要求有相应的教学手段的补充。所以,体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是水到渠成,甚至说已经迫在眉睫了。
2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效用
2.1 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
新课程要求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对力与美都有一种心理上的崇拜,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体育运动给他们心灵的震撼,感受到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作风。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在三步上篮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搜索了一些NBA运动员三步上篮的精彩视频,处理后组织学生观看,当他们看到有节奏的上步、自然优美上篮动作、漂亮地打板入网,产生一种强烈的愉悦感和美感,激发了学生对三步上篮技术学习的欲望,精彩的视频剪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篮球运动给他们带来的美感,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更多的起到“导”的作用,这样以来,就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其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2 信息技术是师生互动性充分发挥的最佳操作平台
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体育教师做某个示范动作往往能引起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直接兴趣。但是个别学生怕吃苦、不愿活动,想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激发他们兴趣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实心球课很不感兴趣,再加上对教师讲解的技术要领不理解,在练习中不能按照技术动作要求认真练习,直接影响课堂练习效果。于是,我把课上要讲解的动作要领、分解动作、完整动作制作成课件,存放到教师机共享盘中,让学生参照老师教授的“网上邻居”共享文件操作方法,复制到学生各自的计算机中,然后运行该课件,认真阅读。结果很多学生主动向我请教“超越器械”的意义,用手指拨球的效果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实践课探究时,多数人都能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投掷,他们了解了投掷技术的原理,也了解了如何欣赏投掷项目的比赛,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此外,学生通过教师课堂的讲授、自己的实践,掌握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技能。我校自从建立校园网以来,我指导学生登陆相关网站,查找学习体育知识。课余时间学生利用网络观看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收集体育知识等,大大丰富了学校课余活动的内容,出现了大批的“球迷”“田径迷”“体操迷”,如此,培养了学生自觉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且能有序地进行科学锻炼身体,并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
2.3 掌握信息技术,解决了教师的实际困难,让教师、学生受益匪浅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当学生具有这种能力以后,我们体育教师让学生观察什么呢?教师正确、优美的示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在进行自己擅长的内容教学时,会讲解精练,动作示范规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很快,反之,则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若运用信息技术则会使这样的问题变得较简单。掌握信息技术将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课堂,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这些仅靠教材和教辅用书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因专业所限,我对体操的了解、掌握有限,在纵箱分腿腾越的教学中,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对网上所收集到的文字、声像素材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处理,再运用相关软件Flash或Powerpoint做成教学课件,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慢动作当中中清晰看到助跑、踏跳、推手、腾空、展体、落地等一系列动作。当学生看到专业运动员完美的技术动作时,激起了学习热情,也初步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
3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注意事项
最近几年来,各门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获取许多成功的同时,也走了不少的弯路,也产生了一些为人所诟病的问题,前车之鉴,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一些问题,避免矫枉过正。
第一,教师平时应多注意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搜集体育信息资源。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拥有广博的和前沿性的知识。
第二,体育教学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信息技术应该服务于体育教学,而不是完全占有体育课,占用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课程整合≠体育课程+信息技术,不是体育教师加上电脑就是一节整合的体育课,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的整体协调,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以便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正确合理的锻炼习惯。
第三,教学课件、幻灯片的制作不可简单地替代教科书或者教学大纲,如果上课只是演示一遍、读一遍,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达不到教学互动的目的。所有的信息技术的手段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不能搞形式主义。
体育课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从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掌握信息技术,能够不断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了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弥补专业的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参考文献
摘 要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以及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现代信息技术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便捷化的教学过程、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体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会直观的指导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同时也使体育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育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整合应用
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经指出:“不该把信息技术仅作为学习的对象,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实现教育的根本变革”。用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现代化是促进教育创新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学体育课作为传授知识、教授技能、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课程,不论是室内理论课还是室外技能课,现代信息技术在授课时的比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随着越来越多的软件、视频、文字资料的不断更新,让学生们可以从以前的单一平面教学过渡到音、影,字的立体化教学中,他们更是可以随时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最短时间、最感兴趣地接收和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一、目前中学体育教育的不足之处
首先,教学观念滞后影响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这样并没有真正体现当代体育教学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本质的全面理解。其次,教师主观意识影响教学质量。众所周知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在此技能之上创造新的运动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正确体育观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指导示范能力。但有的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倾向于较多安排自己擅长的内容,时间久了定会违反全面发展的原则。最后,教学动作难示范影响教学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难完成的技术动作,如腾空、高速、翻转等,即使教师做了示范动作,学生也很难看清楚这些快速完成的动作,在脑海里也就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但慢动作的示范又影响了动作的完整性及效果性。这时如果教师多次示范动作,重复讲解内容,又影响了教学的进度而且,而且反复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不厌其烦,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降低学生的自信心。
二、中学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列出的传统体育教育的不足之处,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的整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势必发挥重要作用。
(一)直观性,教育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的多媒体等资源让学生的从文字、图像、图像、视频、声音等全方位的接收信息,不再是以前枯燥的,乏味的,文字讲解,抽象理解。
(二)生动性,因为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平面的授课,因此课堂上充满了声音、图像、动画和文字,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激发后主动的进入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形象性,不再是快速的示范动作,不再有抽象的语言,有的只是一遍遍的视频重放,重点慢放,错误停顿。每一个细节都有展示,帮助学生看清楚,看明白。
(四)网络平台开放性,知识不再像以前的慢慢通过看书、观摩课、名师讲座进行搜集,只要网上有我们就能知道,我们就可以拿来利用,无论是教学还是提升自己,知识更新的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多,随时都可以满足教师授课和学生想知道的需要。
三、中学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的应用
(一)技术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授课时,先让学生认真的观看视频正确动作,在大脑中有初步的表象,教师进行有目的性的讲解和主要动作的示范,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正确动作。纠正错误动作时,利用录像的慢放和回放功能,清晰的展现动作的细节和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既能解决教师讲重点学生不理解,示范时学生不注意看的问题,又能解决学生由于没有正确动作概念,不知道自己错在哪的问题。在最后的展示阶段,利用教学视频和正确动作、错误动作的录像对比进一步强化学生动作概念。此方法的教学可以主要应用在,田径的跳高、跳远、快速跑的起跑、跳绳等动作完成速度快,学生不易理解的项目上。例如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由于从起跳到完成动作,时间在0.5到0.7秒,学生单纯的依靠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讲解很难理解起跳、转体、背弓、最后大腿收腿是如何完成的,做出正确的技术动作也就不可能。因此录像的使用就大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理论课与战术教学的应用
在篮球的训练队和篮球单元教学时,涉及到战术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以俯视角度先理解如何的跑动,让学生先对战术配合有感性的认识。实际教授中利用大屏幕可以减少讲解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使老师从讲解和示范中解脱出来,对学生进行细致的纠正,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理论课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战术,最后由学生进行操作。例如:中锋低位单打战术,如何的从传球,无球掩护,落位要球、单打得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进行讨论,每一组都想出自己的战术和防守对策。通过这样的理论课教学,学生不再感到枯燥和乏味,还能学到简单的战术配合知识,对于他们以后看篮球比赛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里提到的只是篮球的战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利用网上资源下载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战术教学等软件,从我个人检索来看,pc版的较少,大部分是flash基础制作的,ipad版本的战术板很多。利用软件日常的上课学生兴趣很浓,因此教师在进行室内课教学时可以多采用此类教学方法。
(三)训练队日常管理工作的应用
学生在入队时候的起始成绩,经过每一堂的训练课,学生完成训练的各项成绩和达成目标情况,同实时的记录和分析找出超量恢复的时间。对学生训练情况和动作质量,通过录像回放和优秀视频,进行对比找出不足。这项工作在专业的训练队里是常态工作,可是在基层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学的训练队缺少专业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工作,有的教师也没有训练计划,或者说没有连续的训练计划。学生的训练情况全都依靠自己的经验,使得学生的成绩不稳定,赛后又责怪学生发挥不好。正是没有这些详尽的计划,年度、学期,赛事等等,也没有详实的记录使得我们中学的队员很难在被选拔进入更高层次,我国的竞技体育只能依靠从小训练的队员参加比赛。如果能够规范中学体育,或是学校体育的训练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我国的竞技体育向学校体育转型也不是很过度。因此一些有条件的附属学校就完全可以和高校合作利用他们手中的仪器和设备,提高训练的效果的同时也为中国竞技体育输送人才。
(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应用
在理论课和雨雪天气时的室内课,给学生看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视频以及获得金牌的奏国歌场景。通过教师言语引导使学生们也身临其境,主动的进行国歌歌唱。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初中二到高2的这段时间正是孩子们叛逆期,在升国旗时学校要求每名同学必须唱国歌,可是能够张口的很少。一方面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单薄,一方面也是自己“面子”的问题,他们认为在被人不唱的时候大声唱很“傻”。因此在教室内利用多媒体的教学,配合情景教学,可以让孩子们放下“面子”让他们重新认识到小学时他们可以大声唱出国歌,成人后他们也能大声唱出国歌,现在的他们也同样可以大声的唱出国歌。我在所教授班级进行了尝试,通过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以及“十一”天安门升国旗时周围的群众大声唱国歌的场景,学生们在之后的升国旗时有70%的学生可以做到大声唱国歌。
(五)教学、教研的应用
随着国家三通两平台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利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再上传自己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他教师的课件和资料。全国的老师在“主题资源空间”、“名师空间”、“大师工作室”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后,通过和其他名师,大师交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为自己的名师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促进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应用的措施与注意事项
首先,树立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体育教学观念。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整合应用的教育优势,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重点放在培养体育教师的现代教学技术和提高体育教师的现代教学素养。同时作为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接受现代信息化教育改革,经常阅读前沿文献,参加学术研讨,了解和掌握信息化体育教学的方式及体育软件方面的知识。其次,加强学校现代信息化建设力度。要重视校园网络建设,合理布局,强化教师课堂运用计算机的网络环境。努力建设适合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信息数据库资源,方便数据积累和后期的资料查阅,以满足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最后,自主开发适合本校的体育教学应用软件。现代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只停留在ppt课件,视频的简单应用,还应该着手进行相关软件的开发和使用上,毕竟万物皆不是万能的,只有不断的开发新的应用程序和软件,才能不断的适应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趋势。因此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授课的同时,应该与计算机教师多沟通,合力开发新的,适合本校,本地区体育课发展的主流软件和ppt课件。同时也让自己不断的充电学习,业务技能和辅助教学工具同发展,这样才能成为当代合格的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优势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由此可见,《课标》强调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使用。英语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得到整合优化,增强教学效果。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借助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的阅读材料,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的优势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联网提供给我们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提供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并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再通过PPT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译林牛津版模块8第二单元阅读课文Visiting the masters,主要介绍了毕加索、达芬奇、梵高等著名画家,如果对他们不了解,单纯地读文章会感觉有些枯燥。教师可以事先在网上查找这些画家的相关资料和画作,制作成幻灯片,上课的时候向学生呈现,介绍这些画家。学生看到了这些画家的画作,听到了关于他们的介绍,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浓烈,课堂效果良好。
2.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背景,还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可以提前进入情境,为新授课做好心理准备。
例如在学习译林牛津版模块4第三单元的阅读课文Not just watching a film…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3D电影相关的知识,这样做,学生上课时就对该话题有所了解,学生把课前的输入在课堂上进行了输出,上课讨论时有话可说,活跃了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高考都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学生仅仅依靠课本是无法达到其要求的。因此,在课文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补充材料,和课本相比,网络上的材料更丰富,更有时效性。学生经过大量阅读后,视野更加开阔,不仅增加了阅读量,锻炼了阅读能力,也为与阅读话题相关的写作积累了素材,这些能力仅靠传统的教学媒体是无法满足的。
例如译林牛津版模块6第三单元的阅读课文Cultural differences,通过聊天室的形式介绍了几个国家在婚礼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但是课文对于文化差异的介绍只是一小部分,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网址,布置学生课后浏览这些网站,扩充相关的知识。
3.利用信息技g,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学习是各个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需求,精选内容,把教师难以通过描述完成的与课文相关的大量文字信息和图片,通过计算机,顷刻之间就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讲解方位介词的用法时,教师可以制作幻灯片,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各个方位介词的用法及差别,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既可以便于学生理解又可以加深学生记忆。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信息技术是用来辅助教学的,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并适度的选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其为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文钧,愈红珍.信息技术支持下英语教材的 “二次开发”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8).
[2]贾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高中英语教学[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09(1).
[3]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庞杰.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0).
新课改给整个教育带来新的面貌,同时也是新机遇,全国示范高中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一个契机,本部门将以主人翁的精神从软件和硬件上为完成这一任务做好工作:
1、加强部门人员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教育,各学科人员不断学习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思维,快速适应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法。
2、围绕学校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不断改进各实验室和部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力争成为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小集体,为莞中这个大集体的未来发展添光添彩。
3、提高部门的管理水平,落实好各项工作,做到各司其职,责任到人,每个岗位有专人负责。
二、合理配置,维护好多媒体教学系统,加强教学仪器和多媒体设备的配备
1、系统地利用好现有的仪器设备,合理调配,确保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2、利用有限的资金,加强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确保重点学科实验所需设备,同时调动各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各种设备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3、改造一至两个电脑室和物理实验室,确保相关的高考口语和物理实验的顺利进行。
4、维护好校园双向多媒体系统,为日常教学更好的服务。
5、合理规划和配备好新电教楼的教学仪器,组织好新电教楼的设备进驻和施工,物理实验室的搬迁。
三、提高全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推进校园信息化进程
1、继续进行校园信息平台的培训,推进日常事务无纸化办公的进程。
2、开展两到三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进一步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水平。
3、抓好校主网站和各站的资源建设,定期进行检查和评比,扩大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4、加强校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为提高全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供一个稳定的硬件基础。
5、抓好校园监控工程的施工,做好设备的调试保护。
四、抓好安全工作,确保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1、加强各部门的安全教育,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建立安全工作岗位制,定期检查实验药品和实验电器,保障师生日常教学的安全。
3、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护,督促进行计算机数据的保密和备份,改进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网络的防雷设施。
五、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加强交流,改进自身
1、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请校外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提高各种网络设备的稳定性。
2、不定期跟外校进行交流,吸取别人的成功做法,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 文化 价值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使数字艺术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为引领当代艺术教育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当前,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传统文化艺术和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生态发展局面,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升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软实力,彰显其魅力。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价值
(一)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正向价值
1.数字艺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标准
事实上,由于数字艺术作品特有的审美的分时性、复制的无差别性、交互的便捷性、创作的开放性等特点,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彻底变革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给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带来深远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的发展超越了传统的审美概念,传统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定位和思考,数字艺术作品已然成为一种先进理念、一种前卫精神的象征。
2.数字艺术开辟了全新的文化传播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艺术的兴起,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保存发生质的改变。普通大众从事艺术创作变得“易如反掌”,创作者只需发挥想象,运用电脑,通过简单的拼贴复制或局部修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色彩、构图和造型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自由、开放的表达和宣泄被推崇,释放自我,追求个性占据文化发展的主流,学生的创作热情、表现欲望得到空前的释放。
3.数字技术为艺术开辟了全新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为艺术作品实现空间与时间的跳跃,为艺术家开辟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了艺术创作者创意的潜能,实现了艺术创作在手法和思维上的变革。其特殊之处在于使一切艺术创作都虚拟化了,却提供了一个如身临其境的真实世界体验,其将人们的双手从繁重、缓慢的艺术创作周期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作效率,缩短了构思和成品的周期。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消解作用
艺术的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为学生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布下了形形的文化陷阱。
以往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追求的是经典和永恒,往往对作品精雕细琢,为了完成一件旷世作品,创作周期达到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后,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创作周期是短暂而劣质的,铺天盖地的“快餐式”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人们陷入了疯狂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略艺术品质的怪圈中。
而主观上,学生易浮躁,追求捷径,对作品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不能准确驾驭,没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自身的艺术能力没有得到释放和发挥,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很难与观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过分地追求数字技术,热衷于种种特效,过多地追求新奇效应,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艺术形式,忽视了作品深意的赋予,缺乏人文张力,使其走向了一个极端的反向。同时,还引发了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问题,如艺术道德的开放性缺失、艺术人格的自由性失度、艺术文化的传统性断裂、艺术形式的怪异性恶搞、艺术规范的随意性扭曲等都使学生开始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文化冲击。①使学生在感受数字艺术的新优势之时,也在不断承受着它所带来的令人疑惑的文化冲击甚至是心理伤害,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反向的消解作用,抑制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文化价值实践研究
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要想在绿色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得以提升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蕴含的文化脉络和体系中。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深层次支持,任何学科发展和教育革新都将是缺乏文化底蕴的短视行为。因此,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辞,维持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使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艺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学生。
(一)促进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和谐发展
由于数字艺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不像传统艺术那样拥有明确的风格、体系、特点和艺术内涵。所以数字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水准,难以与传统形态的艺术作品比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械复制的艺术导致传统艺术韵味的散失,缺乏强烈的个性和艺术内涵;失去存在的物质本原和现实依托,艺术在过度虚拟幻想中迷失了创作方向;艺术娱乐功能泛化等等。②
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与数字艺术教育模式接轨,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机传承,也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与核心。因此,在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必须延伸传统艺术的历史脉络,打造多民族、多学科、多知识层面融合的数字艺术作品,以满足学生人文关怀和文化意识的需要,提炼出有数字化时代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审美风尚。在数字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要以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为平台,与数字艺术的创意、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并被多元世界文化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将濒临断裂的文化链条重新连接,努力建设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艺术生态发展新格局。
(二)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化修养的夯实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数字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源泉。因此,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梳理,深入发掘其永恒的内在价值,同时注重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抛开现实中的各种功利计较,消除内心的各种思虑和纷扰,逐步将所修所学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人格境界的重塑。
具体可通过史论课和鉴赏课,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熟悉各个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而深入认识历代杰出艺术家所涵具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人格境界。③特别是对传统人文思想、经典艺术论著、典型符号图案等,从“科学――艺术”角度对其进行全新的学习和诠释,在潜移默化中修得的文化底蕴必然赋予数字艺术教育新的爆发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手段,结合展览、交流、社会实践、参赛等方式实现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三)构建学生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使其具有文化批判意识
数字技术的介入,势必影响学生对主流文化艺术价值的思考和定位。学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时尚”“前沿”的外来文化,这些多元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势必对学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和影响。不加选择地吸收会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精神匮乏,艺术价值取向扭曲,还有极个别学生把一些庸俗、恶搞的艺术作品视为新潮 ,或盲目嫁接,或潜心模仿。这种不加批判、鉴别地接受往往制约了学生自身艺术能力的提高,也与全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高校艺术教育中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促进整个社会与个人全面协调发展。要突出文化批判意识,具备辨别文化优劣的能力,在各种外来文化面前懂得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④社会、学校以及教师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文化鉴别力和判断力,在各个环节、通过各种途径教育、教导学生自觉抵制消极文化,拒斥文化糟粕,加强文化价值观选择能力意识,净化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免疫力”。通过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文化价值观念辨别能力的提高,促进专业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数字艺术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在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如何教育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和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已经成为数字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⑤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B050;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培育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XP2012-12)。
注释:
①卢新亮.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塑造与价值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0.
②卢昕昕.论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
③晏莹.传统文化精神熔铸下的艺术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④张宝生.艺术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文化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9).
一、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教育现代化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扫描仪等多种信息媒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也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板书、教材、讲解构成,学生对知识的领会要通过死记硬背和重复的练习来达成。而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特点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生的学习保持在表层的学习上,没有进一步素质能力的升华。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因此说,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一座桥梁。语文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工具。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只有提高教学的信息素养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具有现代化教学素养。对信息技术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比如,会计算机操作,能从网络下载资源,会图像处理,使用音频资源进行文字处理,文档、表格制作等。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的信息化观念,加强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具有危机意识,善于捕获新的信息等。
二、教学过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德育是五育之首。在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现代社会,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他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把德育贯穿在教学中,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让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文以载道”,寓德育于知识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包括有:
1.思想政治教育。同志曾明确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语文教师应利用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鲁迅的文章和写作时的革命背景,《药》《拿来主义》等,又如,《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让学生从英雄身上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审美教育。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新生事物和理念给我们带来冲击,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辨别能力不高,思维不太成熟,很容易受到影响。教育要教给学生真、善、美、假恶、丑,让学生有正确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纳入教学范畴。心理素质的高低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学习、受挫力、自信心等。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启发作用。比如,“锲而不舍”“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学生,学习过程要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谦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三、关注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终身化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将教育扩展到任何一个人生阶段,要求每个人都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教育的民主化一方面指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指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充分发展的权利;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终身化和教育民主化的产物,是指教育在让每个人得到充分发展,激发自身全部潜能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征。语文素质教育应以此为出发点,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中,实施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做到基本要求和多解性、个性化要求相统一。
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运用的载体,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必定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而“创新”必定成为教育、教改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就语文教育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而语文素质是人的基础素质,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可见,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成为稳定的创新品质和创新精神,为一生的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一思想,语文素质教育应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就是要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写作能力),在习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教会他们学习和创造”。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 现代品牌专业群 建设 改革 创新
以“高技能、高素质”为品牌建设现代品牌专业是使职校提升内涵、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对于具有较大规模的职校而言,率先进行现代品牌专业建设的专业数量最好是一群。基于以上认识,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近年来通过改革创新,着力推进了以“高技能、高素质”为品牌的“现代品牌专业群”建设,在建设的诸多举措中,有以下六个主要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科学设置品牌专业
建设现代品牌专业群,首先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组成“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各类专业。除了要考虑学校自身的专业办学基础条件和专业师资基础条件以外,确定现代品牌专业群中品牌专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是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于是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把目光投向绍兴市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上,针对绍兴市将打造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实施产业提升发展计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浙江省首个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通过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就业市场和众多相关企业的调查,并在调查后作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专业发展前景展望,确定了学校建设的现代品牌专业群由旅游服务专业、电气技术应用专业、数字影像技术专业、模具设计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五类专业组成。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而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它是推进现代品牌专业群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现代化的专业需要现代化的教师,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对确定为“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五类专业,在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多维度地对全体专业教师进行“全能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全能型”教师是指多证一体化的专业教师,应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技师(高级工)证书、职业指导员(师)资格证书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书。“全能型”教师的素质内涵在“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和拓展,这是实现中职教师现代化的需要。其培训途径是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实行“两进、两出和两考”。“两进”为:教师进地方企业实践锻炼,实行学校《关于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考核制度及奖惩办法》;请行业专家、先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市德育名师工作室德育名师进学校,培训辅导专业教师、班主任。“两出”为:安排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出国参加相关专业的新技能新方法培训。“两考”为: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员(师)”的考证培训和“心理咨询师”的考证培训,争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领航员”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领路人”。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现代品牌专业群”的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由此得到了全方位的优化,在85%以上的教师已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基础上,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幅度向“全能型”教师转化。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各类专业都在课程改革中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实施的是“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必修+选修)”的课程新模式。五类专业均通过社会调查,以行业要求和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以完成职业岗位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专业核心技能”种类的名称;以专业核心技能为出发点,确定“核心课程”的门类和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确定与“核心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鉴定项目。由于核心课程是由“专业核心技能为出发点”得出的,因而实施核心课程的教学时,“教学项目”便顺理成章地也应由“专业核心技能”的具体要求得出。教学项目的设计旨在使专业教学能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服务,即是将职业工作总体任务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转化为可付诸教学实训的“项目”群,从而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有效对接。
由此可见,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是专业课程改革的主旨,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是专业教材建设的主体,用职业工作的具体任务来设计教学项目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学校“现代品牌专业群”的五类专业都各自开发了基于教学项目的专业新教材,其中不少已成为精品课程教材。例如旅游服务类专业的子专业——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已出版了由专业教师自编的《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三本用于必修课的项目群教材和《茶艺与服务》《调酒与服务》《插花艺术与服务》等三本用于选修课的单个项目教材。又如电气技术应用专业采用“1+1”(学校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模式,在校企合作下,共同编写完成了《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工技能》和《PLC应用技术》等四本项目群教材。
实施新的教学方法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发动“现代品牌专业群”中五类专业的全体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讨论,要求革故鼎新,创建或创新应用新的教学方法,避免使改革浅尝辄止的那种抱残守缺式的改良。各专业以学定教,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各自实施了新的教学方法,如旅游服务专业的“情境教学法”、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数字影像技术专业的“工作室任务驱动教学法”、模具设计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的“项目任务实训法”、电子商务专业的“案例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均有个性,但也有共同的特征,即“做中学,学中做”。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各类专业在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以后,都着眼“高技能”和在技能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以新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同时也都相当重视并切实发挥了技能尖子学生对其他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全体专业教师都主动发现、培养一批技能尖子学生为先导,让他们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技能强化教学中发挥带头作用,从而达到加快提升全体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且频频获奖,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法改革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2012年,学校以“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学生为主体、以10个项目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获得了5块金牌、3块银牌和1块铜牌的优异成绩。
组建专业职教集团
为谋求“现代品牌专业群”中各类专业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实现学校与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企业人才培训、职校招生与学生就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产教研结合、课题合作研究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应当以专业为纽带,在“现代品牌专业群”的各类专业所在的行业领域内,建立相关职校、地方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组成的专业职教集团。
2010年9月,在绍兴市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牵头组建了绍兴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员有绍兴市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绍兴市旅游培训中心、绍兴市各大知名旅行社、各大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设有旅游类专业的重点职校等共37个单位。集团的秘书处即设在牵头学校内,由秘书处及时发挥组织活动、落实任务和成员之间联络、沟通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在集团下设立三个专委会——教学工作专委会、培训工作专委会和就业工作专委会。专委会的常态化工作,不仅确保了成员职校与成员企业共同开设“订单班”的有效签约和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培养的正常运转,而且使成员职校旅游服务类专业所有学生得以在第三年在成员企业中顶岗实习。许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因顶岗工作表现出色、技能进步显著,在实习快结束时即被企业录用就业。此外,集团还建立了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体制,并由成员企业捐资建立了绍兴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奖学金基金,定期向集团内职校旅游类专业的市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学生发放奖金。2013年1月初,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又以“现代品牌专业群”中的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和模具设计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为纽带,牵头组建了绍兴市机电职业教育集团。
设立创新创业园区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在“现代品牌专业群”中设立了无界化创新创业园区。“无界化”是指园区与社会、与企业的无界,可通过园区的运作,达到与经济社会的对接和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园区内设有旅游服务专业的“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电气技应用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工厂”、数字影像技术专业的“广告设计和动漫制作服务中心”、模具设计制造与数控技术专业的“机械加工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专业的“中小企业商务支持中心”。例如“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为旅游服务专业的二年级学生提供了见习锻炼的平台,服务内容主要为绍兴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企业(含各大酒店、旅行社等)在双休、节日和假期等旅游旺季提供景区见习讲解员、旅行社见习地接导游、宾馆见习服务员和见习厨师等。
在这一无界化创新创业园区内的各种实践活动,凸显了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培养为“工匠”更要培养为“巧匠”的教育思想,以及学生在解决与专业相关的企业难题时的创新新创业精神,因而往往会出现“企业出题、园区接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的生动局面。例如,由海德数码电子有限公司出题,学校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破题后发明制成的产品“便携式纱线抗拉力和伸长量测定器”,克服了传统测量设备的笨拙与昂贵的缺点,以轻巧方便、价廉物美等诸多优点获得了企业的好评;于是在学校与海德数码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技术专利转让协议后,该企业就在学校“无界化创新创业园区”内设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工厂。学生为企业破题并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提升了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在2012年浙江省第四届中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以“现代品牌专业群”学生为主体的参赛学生获得了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在全省中职学校中遥遥领先,学校也由此成为浙江省创新创业实验基地学校。
参考文献:
[1]刘希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开创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N].教育信息报,2011—02—15.
[2]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3]周兆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专业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学校办学的现代化应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现代化。四川省成都市红花学校秉承“让每个生命如花绽放”的办学理念,坚持走“三疑”办学现代化之路。
教育现代化本质:教育现代性增长
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和新性质,如教育的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等,是区别于非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
学校是一所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基础差、起点低;部分教师观念落后、方式陈旧,与学校现代化要求有一定距离。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现代化办学特色,经校领导班子的研究,我们认为学校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的现代化,它既可以促进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程教学的技能,又可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最终促进学校现代化内涵增值。因此,学校创造性提出“三疑”,即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教育教学内容开展“质疑”“探疑”“解疑”活动,在“三疑”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取经验、提升能力。换言之,就是实施“三疑课堂”(聚焦课堂),建构“三疑文化”(理性地思考教育的本质),促进学生的发展(聚焦学生的个体发展)。从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均衡化的样板校到创造“三疑”,学校的办学实践既印证了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又体现了教育的人道性和民主性,更是对教育本质的理性思考。
教育现代化核心:教育观念现代化
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是核心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如何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一般来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受现代化的社会制约,应该体现与现代社会同步的民主、自由、独立、竞争、开放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学校提出的“三疑”理念,相比过去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本质性变化:过去的课堂,以讲为主被动学习;过去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今:
培养学生质疑求解的学习习惯 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三疑”的学堂;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主动地质疑求解。教学变成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三疑”,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在“三疑”中发现知识、获取经验,对同伴、教师、教材、权威,有质疑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能力与知识并重的学习观念 “三疑”理念下的学习,学生探究的是知识,获得的是知识和能力。“质疑”环节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是创新精神的灵魂;“探疑解疑”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开始。知识和能力并重、能力重于知识的观念逐渐成为师生共识。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创新学生评价指标 “三疑”课堂注重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三疑”理念中的“探疑”包括自主探疑和合作探疑。自主探疑(个体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行为和自主能力;合作探疑(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学校把学生的“三疑”精神和行为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三疑”评价,鼓励的是质疑和创新。
“三疑”理念,要求教师解放学生的“嘴”――敢疑、善疑、乐疑;解放学生的手和脚――让学生去探疑、解疑;解放课堂――生生、组间、师生质疑辩理,共生共长。可以说,“三疑”理念是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教育现代化目标:提升人的主体性
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主体性。“三疑”教育就是运用主体性教育理论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三疑”教育强调学生是主体,要求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实施“质疑、探疑、解疑”活动,学生在“三疑”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取经验、提升能力。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学校实施“三疑教育”,包括“三疑”课堂、“三疑”德育、“三疑”体育、“三疑”艺术教育、“三疑”心理健康教育等。笔者仅就“三疑”课堂和“三疑”德育做一个阐释: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用“三疑”的理念规范德育活动。如学校德育处布置了一项工作:每个班用“三疑”的理念,选一种花作为班级发展思想的象征,并根据这种花的特性结合本班实际,制定个人成长目标、班级目标和班级精神。
“三疑”德育,有教师的巧妙引导,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辩曲直、论是非,具体、直观,学生喜欢、内心接受。这样的德育,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认可、主体力量得到解放、道德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鼓励学生的主体行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小组评价、学科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学校其他人员评价、家长评价)。但无论是自我评价还是他人评价,其主要内容都围绕“三疑”开展:质疑精神值一一敢疑、善疑的意识和行为;探疑活力值一一积极想办法探寻问题答案;解疑魅力值一一有奇思妙想、有独到见解、能再疑、再探。一方面,学生是评价的主体之一;另一方面,其他评价人员始终把学生作为主体,关注的是学生的“三疑”行为。
“三疑”教育,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培养人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三疑”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提升、促进人的主体发展,也就是促进人的现展,这是学校办学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从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实现现代化
以往,人们多重视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对于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探究如何实现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变中,学校提出并实施了“三疑”课堂。课堂上“质疑”“探疑”和“解疑”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三者间相互联系,往往“疑”中有“疑”,“疑”是“三疑”课堂的核心,“三疑”课堂就是以疑导学,边疑边学。
质疑 简单地讲,质疑就是提出疑惑、提出问题。从教师的角度,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并梳理评价整理学生的问题,形成课堂主干问题并以此驱动课堂,作为课堂的灵魂和动力源泉。从学生的角度,学生有“质疑”精神,敢于提出与同学、与教师不同的观点,敢说“不”……
“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通过质疑的反复训练,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有主见、不盲从、不墨守成规,有创新的意识。
探疑 探疑,就是解决问题,是对未知知识的发现和探究,对已有知识的归纳和验证;探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能力生长的过程,是学生学会合作的过程。探疑包括自主探疑和合作探疑;课内探疑和课外探疑。从教师的角度看,精心设计和安排自主探疑、合作探疑;从学生的角度看,自主学习期间,知道学习任务、带着疑问学习,主动去解决疑问,从而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更获得能力。
解疑 解疑就是消除疑虑、解决问题,提升思维。从教师的角度看,多措并举,引导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深层次问题;从学生的角度看,在教师安排的环节与活动中积极参与、有回应有主见。
从“三疑”课堂的三个环节来看,“三疑”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三疑”培养人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真正的智能教育。
三疑进程: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
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现代化有九大基本特征,其中第九点是:教育的变革性和创新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作为学校,要发展,也必须改革和创新。最近几年,笔者一直在探索教育教学的改革,从听课到观课、从评课到议课、从转课到磨课;从同课异构到有主题的课例研究、从基于导学案的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到“三疑”课堂研究、从“三疑”课堂研究到“三疑”教育的研究;从关注教师到关注课堂、从关注课堂到关注学生;从轰轰烈烈的德育到“三疑”德育、从集中推荐评选“小雷锋”“科技之星”“学习之星”……到贯穿于每节课的“三疑”评价,再到日积月累的“三疑之星”“红花之星”;从德育、教学两张皮到德育、教学、科研都以“三疑”为中心;从各自为政的班级文化到基于“三疑”文化的班级文化……无一不贯穿着教育现代化的思想。除此之外,学校还尝试在校园管理中运动“三疑”理念,在教师培养中铸塑“三疑”精神。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公民教育研究旨在培育公民意识,建立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格。转型期的文化危机与觉醒是公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内在逻辑。公民教育的本质无论是“有关公民的教育”“通过公民的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还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5],公民总归是公民教育的价值主体。公民教育以对公民权利的确认为出发点,引导个人对国家、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参与,形成良性互动,建构现代人的文明生存方式。“价值观总是和特定的主体相联系,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的不是少数先进分子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尊重个人合法权益又强调社会责任担当,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价值导航。其强大的解释力、涵盖力、凝聚力建立的前提是尊重、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和基本愿望。相较于带有阶级性、整体性色彩的“人民”,赋予具有个人意义的公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广泛认同与自觉践行的真实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需要全体公民共建共享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美国政治学者奥罗姆提出,“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7]公民教育承载着政治社会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从来就不是“价值无涉”“价值中立”的纯粹普世性教育,政治性是公民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集中体现。基于共同的文化使命、价值主体和政治属性,公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可以相互参照,有机整合,互补共构。
2互补共构:从理念到实践的互动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公民教育关注度日益增强。“中国公民教育研究主要是沿着三条路径发展:一是对国外学者关于公民教育理论资源和经验积淀的评介;二是对中国近代公民和公民教育思想的梳理与反思;三是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为坐标,不断形成和拓展公民教育研究的问题域。”[8]157研究者在概念、功能、路径、历史考察、国际比较等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公民教育的认识日趋丰富、立体。然而就公民教育的中心问题———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价值定位、内容设置,即在转型期中国这一特定时空条件下,应赋予怎样的公民意识问题上未能形成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一维观,科学文化素质与生活素质并重的二维观,基于“公民意识-知识-能力”逻辑设计的三维观,公民意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和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五维观等[9]。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教育诚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一维观视野过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与生活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广义教育的内容,二维观对于公民教育而言失之于宽泛;三维观只是涉及公民教育的心理结构、目标层次而非内容;形形列举式的五维观、六维观甚至十维观等则因缺乏系统性而难以周延。基础理论的争议纷扰影响了公民教育体系化、实践化。迄今为止,公民教育尚未进入国民教育体系,仅是少数高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界历时多年,在对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民族优秀传统和外来文明等资源进行高度整合基础上,提出并得到政府倡导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具备理论阐释和推广的权威性。它立足当代中国国情,融合时代特征,既大胆借鉴又科学超越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站在人类文明和价值观形态制高点上形成的具有自己相对独立、形态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民身份的公共性意味着公民教育的目标并不止于对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底线规范、消极要求,更多的是昭示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权利与责任,激发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公共意识,引导公民以公共利益为本位,参与、协商、决策公共事务,采取集体行动,推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自我提升的一体化进程。“公民(身份)意味着个体在社会、国家和世界不同层次有责任的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向度,在遵循国家、集体、个人三者辩证关系基础上,融通了“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个体”与“共同体”、“权利”与“责任”的价值选择,覆盖公民生活的全部公共空间,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属性,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价值引导和内容来源,使“公民成为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在统一的自主个体”[10]。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的价值引导
2.1.1国家意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公民教育离不开民主国家的建构,是民族性和民主性相结合的产物。公民首先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国民身份是公民资格取得的前置条件,国情、国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础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建设目标。它是近代以来每一代中国人的共同夙愿和不懈追求,是实现“中国梦”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诸价值取向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境遇所赋予的,是公民教育民族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有益于增进公民大众对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也为公民参与的公共生活建设指明了方向。
2.1.2社会意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具突破意义、创新色彩的价值承诺,是对之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超越,而2006年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未清晰表达上述概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随现代文明的时代性特征,也是公民意识中有别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最重要的理念。“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11]“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12]是的终极关怀、最高命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方略、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社会主义制度、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与日臻完善,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空间的生成提供了制度保障。公民权责、公民参与亦有了从规范到事实的可操作性。当然,区别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内涵仍需在理论框架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资源作进一步理论阐释和说明。
2.1.3个体意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体意识聚合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领域的社会主义基础性伦理规范,体现着个体对待国家、工作、他人、社会的责任与态度。它是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八荣八耻”的科学凝练,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呈现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民的道德要求与基本行为规范。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辨析善恶、是非、美丑,引领时代道德风尚,有助于形成和衷共济、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和乐观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为健康的公民社会的生成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
2.2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路径如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原则认同”抵达“行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建设,它依赖于制度保障、政策倡导、学校教育、民众参与、典型示范、文化熏陶、舆论引导等多方联动的工作体系、机制的建构。其中,学校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环节、主要阵地。“公民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公民教育。”[12]“公民的生成是根植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没有充分的校外实践活动的锻炼,学生的公民素质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积累和提升。”借鉴国外实践策略,公民教育不同于一般概念化的专业知识教育,摒弃无视受教育者主体属性的灌输方式。它是依托学校为主,家庭、社会(区)为辅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区服务等显性与隐性教育方式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教育形态。在域外公民教育的实施方案中,分阶段、分层次、系统化的理论课程固然重要,但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教学更受重视,诸如升旗仪式、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政策讨论、模拟选举等活动的开展使公民教育摆脱传统说教,在学生中间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效转化,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公共参与的热情、意识与能力。总之,公民教育的对象和目标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基础性,教育方式侧重柔性、体验式、生活化的环境教育、实践教育,教育效果持久且渗透性强。因此,以公民教育为载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认同基础,使之成为人们主动追求和自觉行动的最佳方案和长效机制。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