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责任的体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Defini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 Entity
Zeng Yu-di
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美国,尽管在世界上已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但它在我国的发展还比较青涩。虽然我国的研究者在近些年来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界定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但仍存在较大分歧与争议。会计主体假设作为会计基本假设之一,是会计得以开展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对于会计主体究竟所指对象为谁,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同时,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对会计主体也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因此,要明确社会责任会计主体就必须先明确会计主体的本质及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
一、会计主体的本质
在会计基本假设理论中,会计主体假设是最根本的前提。关于假设的会计主体所指为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陈玮[1]认为会计主体假设本质上是人们为实现财务会计目标进行的一种设计,“会计主体”是人造的,它具有哪些特征取决于我们使用的需要,而不是首先凭借个人智慧来洞察会计主体“已存在”的本源含义。这一观点从实用主义的视角解释了会计主体的本质,揭示了会计主体假设的目的及意义。
《会计学基础》[2]对会计主体的定义如下:“会计主体,即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对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所作的界定。”张建利[3]则认为该定义太过复杂,容易产生歧义,而且假设主体包括的范围小,没有跟上会计环境的变化。他进一步提出会计假设应定义为“从事会计工作的实体或个体”。
王永生[4]也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概念辨析,创新性地提出了会计主体哲学观。他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一些学科在探讨自身学科发展规律时都应该立足于哲学的高度,学科术语的含义应与哲学概念保持一致。因此,会计学中主体的概念应与哲学中主体的概念是一样的,而且应使哲学中主体概念贯彻会计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始终,所以会计主体应是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服务的人员或组织。
戴丽[5]认为会计主体应当是哲学视角下的涵义,应当是会计实践活动中对会计目的和结果影响最重要的一方,应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会计人”。该观点在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概括总结,把握了会计主体的本质,为现阶段的会计主体赋予了新义。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相对于传统财务会计来说,社会责任会计的范围更广,涉及的关系更为复杂,我们只有深入分析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准确理解其概念,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究竟是谁这一问题。
(一)国外权威观点
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各国有着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国外比较权威观点有四种:
第一种,美国戴维?F?林诺维斯(David F?Linowes)[6]认为:它是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第二种,美国会计学教授西里?莫布里(Sylil C?Mobley)[7]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衡量分析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第三种,美国会计学教授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Ahmed Riahi-Belkaoui)[8]认为:它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第四种,日本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它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从上述四种观点的发展来看,社会责任会计的应用范围层层递进,从公共部门拓展到全社会;其职能也在不断完善,从对信息的整理、衡量和分析到对消极信息的补偿和治理;最后关注的重点在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但由于上述说法还不够具体,我国研究者借鉴了国外大量理论和文献,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二)国内学者观点
宋献中,李皎予[9]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我国最早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他们在书中提到:“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对企业给社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和报告。”这一观点借鉴了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辞典》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和发展,后被众多的学者采用。
黎精明[10]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属于会计信息系统,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团体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系统。这一概念较为详细和全面,体现了会计学与社会责任理论的结合,既包含了决策有用性目标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本质,又揭示了履行社会责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相关者的情况。它与KV Ramanathan[11]在1976年发表在《会计评论》上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会计是选择企业的社会业绩变量、指标和计量程序,系统地形成评价企业社会业绩的有用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的社会团体的过程。
李冬生,阳秋林[12]提出社会责任会计属于会计学的分支,是根据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多样的计量属性和手段,反应和监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从而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该观点以会计学为基础,立足学科角度阐释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指出社会责任会计与社会效益之间有着关系,也被众多的学者所采用。
刘立燕[13]则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处理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商誉会计等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她认为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大框架下,环境会计与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能够纳入其中。她也认为企业的经济责任已经通过传统的财务会计得以解决,因此社会责任会计应主要反映企业在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社会责任,包括对雇员、消费者、社区以及环境等的责任。这种观点对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定义是从其反应的内容上来看的,并且准确指出了社会责任会计与其他会计学科的边界。
学者们关于社会责任会计内涵的看法虽不一样,但却都认为企业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主体,这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与支持。但社会责任会计同时也被另外一部分学者划分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他们提出了宏观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将会计活动的主体扩展到政府层面。他们大多采用美国会计学教授西里?莫布里(Sylil C?Mobley)的观点。
(三)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关系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各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探讨都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至今也未形成一个具有公认性和统一性的结论。而在各异的结论背后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会计之间的关系。我国很多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师传统会计的分支,例如:宋献中[14]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本世纪60年代末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于东智和曹艳荣[1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将是现代会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阳秋林[16]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不能完全从传统企业会计中脱离出来,是立足于传统企业会计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成奕霖,张霞[17]也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并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企业会计,它与传统会计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邬娟[18]则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她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会计是不一样的,它给传统会计带来的是巨大的冲击,不管是传统会计的目标、假设还是要素,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需要通过社会责任会计进行完善。
结合以上研究者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可以发现社会责任会计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思维,是全新的一个会计学科,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知识,社会责任会计也不仅仅是企业的会计而是全社会的会计。研究者不妨从传统财务会计的桎梏中跳出来,大胆地进行假设,社会责任会计并非传统会计的补充和发展,而是对传统会计的一次具有冲击性的革命,甚至会带来一个全新的更关注社会责任履行的会计时代。
三、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的界定还存在争议,笔者在翻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基本可以分为三种观点,双主体论、唯一主体论和多主体论。支持双主体论的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主体是政府和企业,支持唯一主体论的学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只有企业,而支持多主体论的学者则提出社会责任会计主体包含内设性会计主体和外设性会计主体,具体又可进行细分。
(一)双主体论
张蓉[19]认为,一方面,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社会责任会计出现,又因为企业都是立足于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是政府与企业。只有对政府和企业两者的反映、控制,才能解决促使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社会责任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对政府和企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结果进行分析和披露。在考核分析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相互制约,没有政府的帮助,企业就无法顺利实现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离开企业提供的信息资料,政府完成责任的情况就无法说明。所以,要实现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就需要将政府与企业二者一起作为反映和控制的主体。
(二)唯一主体论
这一论点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政府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而企业则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由于二者出发点不同,核算方法、反映内容也不同,所以将二者都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是不科学的,所以大部分学者更加支持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责任会计仅仅是指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即把企业与社会相互关系作为社会
责任会计核算的对象,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一种 “宏观(社会)――微观(企业)” 共振型会计模式, 在该模式下把企业作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20]
李东生,阳秋林[12]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一般是指相对独立的企业,而不包括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因为只有企业才能用其经营所得对其行为向社会负责。
雷振华,周颖[21]则对第二种观点作了详细的解释,他们认为,现阶段,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主体应该只是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式,企业与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是不一样的。从组织职能来看,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其经营活动肯定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政府与事业单位一般无经营行为,不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立足于会计核算制度,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有着不同的会计核算制度,这会造成理论上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实务中更难以驾驭。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来说,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 而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关注的较少。该观点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主体是企业而不是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原因。但忽视了政府在承担社会责任上发挥的重大作用及可能存在的一些腐败行为,而且存在对现有难题无法解决就予以否定的逃避心理。
(三)多主体论
戴丽[5]认为,会计的主体是“会计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是自然人、经济单位和政府,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应当是对社会责任主体履行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会计人,包括外设性会计主体(法人性会计组织、具有执业资格的会计人员)和内设性会计主体(政府内设的会计部门、经济单位内设的会计部门、自然人自身)。该观点在明确会计主体为“会计人”,服务对象为会计客体的基础上分析构建了以政府组织和经济单位为主的社会责任会计主体。
(四)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主体的选择
感谢市农委一直以来对法库农产品监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近几年,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法库县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构建了监管能力强、覆盖面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编织了保护网。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一定要以本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措施,创新手段,继续抓好全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1、继续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搞好县农业监测站的升级改造,增加仪器设备,拓展检测范围。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站检测服务工作,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风险监测任务。积极引导农事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检测室,开展自检工作。
2、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及范围。秉承“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服务”质量方针,结合“双认证”到期复评审工作,将检验检测范围由过去的三项(土壤、肥料、农产品)拓展到六项(农产品、土壤、肥料、农田灌溉水、农田大气、植株),参数由过去的89个增加到162个,不断提升全县现代农业的服务水平。
3、进一步强化监控平台管理。将监控平台软硬件进行更新改造,安排专人负责平台管理。将全县重点农药商店、重点果蔬生产基地、所有检测室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切实发挥互联网+农产品监管的作用。
二、进一步健全制度措施,落实监管责任
1、进一步加强农药经营管理。以源头可追溯为目标,按照先审查、后备案、再经营原则,对全县农药经销商店进行统一排查、备案管理。
2、严格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由县农经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农资市场拉网式打假整治和执法监管行动,加大假劣农资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3、加大农产品风险监测力度。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制定监测工作方案,重点抽检树莓、辣椒、白菜、菠菜等重点品种,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三、注重品牌培育,着力提升品质
1、狠抓“标准化”生产。围绕出口树莓、辣椒、寒富苹果、西红柿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示范园10以上,面积65万亩以上。制定标准化栽培模式图,逐村逐户发放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2、推动“品牌化”认证。以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重点,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原则,积极推动农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尽管企业文化内容在各个行业上存在差异,但是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都起到重要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涉及到企业的个体,更与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要突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匹配。这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都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例如罗小勇,谢小云(2010)在对矿业型企业的社会、文化以及企业经济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企业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和谐、团队精神、企业文化等。刘文霞(2013)以最近多次发生的食品安全实践为背景,分析了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不仅有政府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的外部原因,更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高有关。要想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文化建设过程之中,从外在的符合设计、制度建设以及内在的理念设计中体现社会责任。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宋东梅(2008)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经营目标、行为规范与基本信念。企业文化体现在物质、制度与观念等各个方面。根据许三多(2008)的观点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影响体现在行为激励、行为导向以及行为协调三个方面。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副产品来体现,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在企业制度结构、层级结构关系中发挥着辅助作用。从企业文化的层次看,企业文化包括物质层、行为层次、制度层次以及精神层次四个由外到内的文化层次。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满足社会对企业的角色期待所采取的行动、承担的责任以及所尽的义务(王友良,2006)。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企业的伦理精神,能让社会变的更加美好,正如比尔福特所说的那样:优秀的企业不仅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更为世界变得更好而做出贡献。企业之所以履行社会责任,主要基于两种观点,即工具价值观以及正义性观点,前者强调,企业通过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能够使得企业获利能来提高,更直白的说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其实就是企业通过这种形式来做广告,提升企业知名度,获得更多的商机,后者强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做的事情,不管企业是否盈利,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细胞,都要尽到其社会性的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现在方方面面,本文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一是安全责任。企业的活动就是为社会提供商品与服务,这个过程与结果的安全性体现在对员工生产过程中企业对员工安全的关注;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与服务是安全的;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是没有破坏性的,或者即使有破坏也应该降到最低程度。二是环保责任。企业的整个经营流程都要降低污染,尤其是产品包装过程。三是诚信责任。诚信主要体现在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信息与产品的市值是一致的。四是导向作用。即企业要以顾客为导向,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来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发展重要性越来越重要,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来构建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万达集团为例进行分析,万达集团获得第二届“中国优秀企业”,时任董事长的王健林也发表了这样的感慨,要想企业真正发展,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承担两项责任:通过进行人本管理、规范运作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的内部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不排污、保护环境的外部责任。万达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创财富、公益社会”,截止到2006年,万达共向中国慈善总会捐赠8亿多元。万达的核心价值观是“诚信、自律、创新以及和谐”,诚信体现了要给消费者的服务有质量保障,创新体现在其订单建造、三月免租的经营方式;和谐体现在与社区、消费者以及政府建立和平共处的外部关系。万达还提出了“三个高于”的核心价值观念,即人价值高于物价值,坚持以人为本;集体高于个人,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社会价值高于企业价值,企业经营与社会整体利益出现矛盾时,要坚持企业让利与社会。万达的成功以及可持续的发展体现了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的作用,再一次向我们证实了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
三、以社会责任为基础构建企业文化的路径分析
(一)管理者率先垂范。
企业与组织的决策者与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带头人,引领者企业文化建设,其日常的言行举止更是企业的有形文化,对企业员工行为与观念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管理者要做到垂范作用就必须:一是,树立企业责任观念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意识,将培养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长远规划。其次,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管理者要言行一致,严于律己,善于通过言行来感染员工、激励员工;最后,管理者要树立伦理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同时企业要加强对管理者管理理念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
(二)培育企业文化的共识。
企业文化的强度体现在企业文化产生的共识是否很多,如果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经营理念有更多的共识必定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要培育企业的共识,企业就应该建立企业文化的多级教育与双向传到机制,不仅强调由上而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文化的有效传递,也要发挥员工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员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向上级反映,让企业文化中有更多的员工诉求,这都有利于企业文化共识的达成。再者,企业从上到下不同的层级要建立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的教育体系,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时刻牢记企业的文化与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共识的达成将促使企业员工步调一致,运作高效。
(三)建立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制度保障。
以企业社会则认为为基础的企业文化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持续性与有效性有赖于企业的制度保障。企业在实践过程中要以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化作为出发点来制定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使得企业的活动都有规可循。同时,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建设,企业可以把社会责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固化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对积极拥护与贯彻执行企业文化的个体予以奖励,对违规者予以惩罚,实现有奖有罚。对于有实力的企业,应该建立独立的企业文化组织机构来推动基于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的执行与建立。
(作者单位:湖北省妇女干部学校(湖北省女子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殷玉婷,魏江雷. 环境保护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惠普中国区品牌市场总监、中国惠普华北区总经理魏江雷先生访谈录[J]. 环境保护,2006,(14):65-67.
[2]宋东梅.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82-84.
[3]鲍丽娜,鲍丽.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05):66-71.
[4]陈昌丽,刘筠筠. 从企业文化的认识误区看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05):72-75.
1.1社会责任
1)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关注员工或劳动者的自我发展,提高福利;
2)为客户提供合格的产品或优质服务;
3)在为股东赚取利润的同时,节约利用资源,减少生态污染,追求可持续发展;
4)不仅要追求自身发展壮大,也要积极回报社会,多做公益事业。
1.2科技创新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创新,企业科技创新指企业应用新科学知识和技术开发新产品,或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加工、生产制造,提高产品质量或提供新服务的创新活动。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对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创造和应用,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研发成果的商品化。具体来说,企业科技创新首先是对企业产品的创新,包括对企业现有产品的改进或运用新技术研发全新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的改进和创新为自身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然后是对企业生产工艺的创新,主要包括对企业原有生产工艺的改进,依托新技术、应用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
1.3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管理者及全体职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基本信念、管理体制及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创新是指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创新为动力,促使企业文化不断形成、发展和优化的过程。企业为了使自身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在于企业价值观,它制约和支配着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规范着员工的行为,是整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能起到鼓舞、驱动、凝聚、熏陶、评价和规范的作用,使员工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实现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现代企业的各种生产活动与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组织市场与整体效益最大化。
2社会责任、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
企业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发展方向,科技创新是实现社会责任的主要路径,文化创新是实现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在实现社会责任的目标中发挥协同作用。
2.1社会责任是企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最终目标
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既要承担对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责任,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环境、社区、政府的责任。承担这些社会责任是企业长期的发展方向,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只追求自身利益,还要遵守商业道德,注重生产安全,注意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维护外部消费者利益[]。因此,社会责任是企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最终目标。有了终极目标,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就有了明晰的方向,在创新设计时,就会从长远考虑企业未来的社会责任,把未来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化在企业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文化中,从而有利于企业创造出更符合未来发展的新产品或新服务,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2.2科技创新是企业更好实现社会责任的主要路径
科技创新不但是对企业产品的创新,还包括对企业生产工艺的创新。通过研发全新产品或者采用新工艺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量消耗等,达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因此,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目标与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并不矛盾。有了社会责任意识,企业才能够在科技创新中考虑到其它关联方的利益,从而在产品设计、工艺选取中提前考虑未来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企业如果仅仅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口号,没有实际行动,就难以承担社会责任,最终也无法发展壮大。企业只有通过对产品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为自身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不但为自己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还能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3文化创新是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越突出,企业文化涵盖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公司制度等都需要被员工接受并认同,才能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真正落地。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承担起对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社区等方面的责任,如果企业注重社会责任,其企业文化中就会渗入相应的意识和理念,从而在文化创新或科技创创新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增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通过生产新的科技产品或文化产品,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又使自身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3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协同效应分析
3.1基于社会责任的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新的渗透提升作用
1)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
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在员工、客户、外部生态环境和社区等利益共同体面前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能够以社会责任为目标导向,那么企业就会在科技创新时考虑消费者、员工、生态环境、社区等方面的利益,这些利益共同体会给企业提供良性反应,最终促使企业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第一,科技创新是一种具有复杂性、艰难性和风险性的理性实践活动,要求企业以客观规律为指导,结合企业现状进行技术革新,在社会责任导向下,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会更全面地考虑企业内外部利益共同体的诉求。一切技术创新都应体现社会责任,促使企业在完成科技创新目标时,更注重培养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包容厚德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中;第二,基于社会责任的科技创新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企业创新外部效应的最大化,促使全体员工敢于开拓创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创新精神;第三,企业科技创新是企业全体员工集体奋斗的结晶,在社会责任导向下,企业家更注重消费者权益的把握,在思想创新和构思设计中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更容易发挥全体员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总之,在整个科技创新过程中,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企业更容易形成不断创新、造福大众的核心价值观。
2)注重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的完善与否与企业规模、行业、技术类型等密切相关,基于社会责任的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创新功能是否完善,社会责任能否体现,取决于创新系统结构能否与之协调。当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现有的企业制度不再满足科技创新要求时,企业只有通过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变化。同时,也更有利于社会责任的实现。
3)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体现。如果一个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现社会责任,就能在社会中树立良好形象。一方面,科技创新促使企业开发出能满足社会责任要求的新工艺,生产出符合社会责任理念的新产品或新服务,从而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及良好的声誉;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认识首先来自于产品形象,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关注社会责任,将技术与社会责任完美结合,既能满足人们对产品使用功能的要求,也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3.2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创新对科技创新的推动导向作用
1)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创新
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价值导向。科技创新的开展需要依靠诱导机制的推动作用。基于社会责任理念的企业文化创新能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全新的价值导向。一方面,体现社会责任的企业精神,更符合普通大众的价值取向,更容易帮助企业形成凝聚力;另一方面,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创新所形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不但影响科研团队的价值观念,也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等。过去企业只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在社会责任目标导向下,企业创新团队逐渐放弃唯利是图的思想,重视科技创新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创新
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目标制定科学的企业制度,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既规范和约束企业的创新行为,激发企业创新团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又使员工形成一种强烈的企业认同感,自觉发挥主人翁精神,激发全体员工创造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基于社会责任的文化创新能够创造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创新团体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保障,并保护和鼓励创新失败者,使科技创新团队保持敢于尝试、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
3)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创新
更容易吸引优质创新资源。企业文化创新以社会责任为目标导向,容易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优质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完善的企业制度,有利于吸引优秀创新人才为企业创新服务,为企业创新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防止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从而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4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协同策略
4.1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科技与文化创新整体流程
首先,将社会责任理念与企业产品创新结合起来。企业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无论是研发新产品还是采用新生产工艺都应充分考虑社会责任,调整企业科技创新的定位与方向,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生产新产品、改进新工艺体现出来;其次,将社会责任理念与企业文化创新结合起来。企业将社会责任理念完全融入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社会责任的完美体现;最后,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相互融合中,要时刻以社会责任理念为指导,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方面践行社会责任理念,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4.2以社会责任理念为指导,加强科技与文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要开展科技与文化创新,首先应具备一批既懂科学技术又具备先进文化理念的人才,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创新中真正体现社会责任。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培养或引进创新人才。基于社会责任目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将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为创新人才搭建发挥才能的舞台。
4.3用社会责任理念重塑企业制度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没有良好的制度,技术创新知识就得不到积累,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文化创新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责任目标导向下,企业需进行制度创新。第一,适时安排企业组织制度创新。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建立适合自己的企业制度,把社会责任理念体现在制度安排中,推动科技和文化创新进程。第二,进行具体管理制度创新。制定共同创新目标,设计制度让员工有意识地参与创新,如通过设计奖惩制度强化符合社会责任要求的企业价值观或态度。第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创新。在社会责任导向下,内部审计制度应以是否满足社会责任目标为判断标准,检查企业创新活动是否要求健康运行状态。
4.4以社会责任理念完善创新体制
关键词:社会责任;公司价值;利益相关者;董事会秘书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提法可以追溯到1899年美国钢铁集团公司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所著的《财富福音》一书。1924年,oliver sheldon在《管理的哲学》中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其后,各国学者们又提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理解,学术界对此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地域的学者因为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定义重点也有所不同,而且,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企业社会责任”形影相随的概念是企业社会绩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为其影响到他人、社会和环境的所有行为负有责任,由此产生的包含外部性维度的绩效就是企业社会绩效。企业社会绩效是有文化背景(culture-bound)和时间条件的,企业社会绩效的界定受到文化环境和时间的影响,对它的判断离不开时间、环境和文化的条件。
美国管理学大师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社会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目前,社会普遍接纳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一般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保护其权益,以求不仅在经济方面,更在社会、环境等领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顾客、债权人、供应商及劳工的权利,保护环境,注重社区参与,捐赠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等。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以多元目标代替传统的一元企业目标,以全面价值观取代单一的利润价值观。
企业社会责任从最初的意识发展到现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从工业革命发生最初的企业家个人的慈善行为,到企业经营责任理论约束之下的企业被动的承担,发展到由企业繁荣理论促进之下的企业主动的履行,再到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之内。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公司治理理论的逐步完善。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到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从最初对个体的关注到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兼顾,企业从最初的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发展到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双赢。同时,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包括企业在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进步、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保障就业、商业道德、公益事业等方面的贡献,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国内学者经过多年追踪研究,发现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承担社会责任较多的企业,整体绩效显著提高。邹相煜、王一川(2008)选择深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对政府的贡献率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吴琳芳(2009)以
公司社会价值是公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董事会秘书是公司体现社会价值的最有力推动者,通过增加公司社会价值增加公司总体价值。董事会秘书尽力体现公司的社会责任,以取得社会责任投资者的认可,但公司的其它部门和人员经常会忽视社会公众公司的身份与责任,董事会秘书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把外部压力传递到公司内部,以督促公司内部提高规范治理水平,手段之一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秘书作为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要负责人,是公司体现社会价值的最有力推动者,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与过程中,通过与关联人沟通、数据搜集分析、协调各方利益,推动引导企业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报过程中,董事会秘书要代表公司与利益相关方经常沟通,探讨如何共同实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公司与社区形成更紧密的关系,识别传统工具无法发现的风险,防患于未然,提高公司发现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长此以往,企业的社会贡献必将为社会责任投资者所认知,通过资本市场体现出企业的社会价值。
企业管理过程在经历了产品营销、服务营销、品牌营销几个阶段后,迎来了投资营销的时代。随着机构投资者的迅猛发展和qfii投资额度的日益壮大,以及与之相对应的etf等基金新品种的不断问世,机构主导和个人投资者间接入市的投资格局将成为趋势。伴随着投资者的日益成熟、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价值投资理念将大行其道,市场也就步入了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并重的理性投资时代。公司社会责任意识与创造的社会价值成为机构投资者衡量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董事会秘书的工作也就不仅仅停留在一些财务数据的披露上,而是更关心非财务类信息,比如环保、社会公益等方面内容的披露。例如,在编报社会责任报告时,要求披露公司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其他主要问题以及对公司经营及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具体的改进计划和措施,客观上推动企业建立周期性的自查自醒机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减少或减缓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冲击。做好主动性信息披露,关键在于董事会秘书自身是否树立了主动披露的理念,树立了“主动信息沟通服务于危机管理”的长期意识,是否能够做好前瞻性信息、预测性信息和风险性信息的披露,并充分利用好创新沟通的手段,发挥公司网站投资者关系栏目等沟通媒介的作用。
三、 引导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投资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义举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108-03
[基金项目]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2008年度重点研究课题“解放思想与加强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批准号:08gdcsr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东泰,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广东 韶关 512126)
一、解放思想是建立广东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重要的思维手段
运用解放思想这个理论武器,本着实事求是、融入国际社会和确保广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的原则,科学探讨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指标体系,应该是我们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指导思想。
建立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指标体系,有利于规范广东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通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缓解企业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为企业自身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企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能够科学地界定或基本界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范围,避免企业社会责任泛滥化,避免把所有社会责任都推给企业的错误做法。有利于合理规范企业负担,合理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避免因责任不清导致企业备受责备的现象,从社会氛围上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企业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发展,不断壮大。
二、加强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要紧密结合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广东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法对待广东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问题,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国际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广东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
(一)科学界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前提。建立广东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不能把所有社会责任都推给企业,由企业去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社会责任,不能包含所有社会责任,否则,企业根本无法承受,将会导致企业倒闭,社会经济衰退。只有科学界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才能分清责任。责任分清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界定清楚了,才会真正给企业减负,企业就不会被无休止的责任压垮,社会就不会无休止地指责企业,真正给企业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经营环境,企业才会发展壮大。
(二)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是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并不断壮大的重要条件。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目的是要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并不断壮大。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才能有效遏制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扩大化的倾向,通过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既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又约束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诉求。通过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可以创造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并不断壮大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建立广东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较快的经济发展水平,使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学者的头脑发热。由于出现了对企业发展水平高估的问题,社会出现了一些不顾国情而要求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的声音和诉求,导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和法规的集中出台。
2008年我国企业发展经历的寒冬,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社会各界包括学术界、理论界,在制定方针、政策、法规、理论探讨、推广实验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脱离我国企业发展实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承受力估计不足的问题。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制订和修订的一些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法规,如新劳动法、工资倍增计划等就存在着脱离中国国情和现实的问题。因此,在加强广东社会责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三、设计广东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思考
加强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那么,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究竟应该是什么,这是加强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理论工作者应该提出一个可供研究、探讨和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使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促进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建立。我们认为,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体系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义举指标体系两大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是指通过考核能够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的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既能够反映企业在其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又能反映企业解决由其自身发展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问题的情况,体现了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
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带有一定的社会约束性。一方面,它约束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如果企业不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或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不到位,就要受到国家法律、规章、政策的制裁和社会公众谴责。这类指标能够起到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遵纪守法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约束了社会各界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乱摊派、乱加码的行为,有利于企业在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发展和不断壮大;再一方面,它能够使社会各界正确认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范围,有利于促使社会各界全面、正确地认识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企业经营责任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两类
1.企业经营责任指标体系。企业经营责任指标体系是与企业的建立、生存和发展的目标相一致的,是企业主动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企业经营责任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税务贡献指标、利润贡献指标、就业贡献指标、员工福利待遇指标、产品升级指标、产业链贡献指标、产品价格下降贡献指标7个方面。
(1)税务贡献指标是反映企业依法向国家缴纳的各种税费,形成国家税收收入的指标。税务贡献越高,说明企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越大。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之一。
(2)利润贡献指标是反映企业依据产权和相关法律向国家上缴的各种利润收入的指标。利润贡献指标包括企业按
照股份制架构给作为股东的国家的分红,和根据所得税法向国家上缴的所得税收入。利润贡献越高,说明企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越大。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之一。
(3)员工福利待遇指标是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其员工福利待遇增长情况的指标。员工福利待遇指标反映了随着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员工福利待遇提高的情况,企业员工福利待遇稳定增长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企业较好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这类指标有:小时工资率、工资支付率、员工工资增长率、社保提取率、社保支付率、人力资本投入水平、人力资本维持能力等。
(4)产品升级指标是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产品研发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产品升级指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对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贡献。
(5)产业链贡献指标是反映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产业链水平的影响力的指标。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科技创新能力越高,对提高社会产业链整体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反映了企业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贡献和对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6)产品价格下降贡献指标。产品价格下降是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结果,产品价格下降贡献指标是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公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指标,公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公众安居乐业,国家安定的前提条件之一。
(7)企业遵纪守法指标体系。企业承担的企业经营责任的前提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通常叫做合法经营。制定企业遵纪守法指标体系是引导、教育、帮助企业自觉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的有效形式,也是监督、检查、确保企业认真承担其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社会各界监督、检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范围和途径的重要手段。
2.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履行好企业经营责任的基础上,考虑环境和社会因素,承担起对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保护其权益,以获得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包括员工作环境指标、公平和平等制度指标、产品安全指标、企业社会诚信度指标、环境保护贡献指标、资源消耗责任指标等等。
(1)就业贡献率指标是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就业人口方面的指标。就业贡献越高,说明企业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越大,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这类指标有:就业人口数量、就业贡献率。就业贡献率用来衡量企业运用全部净资产为社会公众提供就业的能力。一般来讲,就业贡献率越高,说明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业能力越弱。
(2)员工工作环境指标是反映企业改善员工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目标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体现着企业对员工在生活、健康、工作安全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和提高员工生活质量方面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情况。这类指标有:员工健康状态、员工工作环境满意度、员工业余生活满意度、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员工幸福指数、员工伤亡率等。
(3)公平和平等制度指标是反映企业在实现公平分配和平等对待员工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指标。这个指标能够促进企业通过公平分配实现减少社会贫富悬殊问题,减少和平息社会矛盾,平等地关心对待员工,提高员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顾客的积极性。
(4)产品安全指标是反映企业关注产品质量,关注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指标。关注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是关注民生,就是最好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之一。企业在产品安全问题上做得越好,越说明企业能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企业就越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
(5)企业社会诚信度指标是反映企业与社会各界(如银行、政府、其他企业以及消费者、内部职工)之间的信用状况的指标。诚信作为企业理念和价值观的一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企业社会诚信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社会各界交往时形成的社会信誉度的反映,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这类指标包括企业信用等级、商业伙伴满意度、消费者投诉率、消费者满意度、交货准时率、品牌忠诚度、社会形象知名度等。
(6)环境保护贡献指标是衡量企业对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治理的态度、制度、方法、措施和效果的综合指标。这类指标包括:环保投资率、环保经费占收入的比重、环保经费增长率等。
(7)资源消耗责任指标是衡量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越低说明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生产水平越高,企业的能源消耗就越少,越是说明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类指标包括: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材料用废率、单位收入耗能(水)量、单位收入排废量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义举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的义举指标是反映企业在自愿的原则下有选择地承担社会责任情况的指标体系,这类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积极投资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活动的情况。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而言,企业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活动,向社会奉献爱心和企业反哺社会等行为是企业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企业义务,而是企业的义举。作为义举,企业可以为之也可以不为之,作为义举,不应该受到任何强迫。因此,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活动,不能进行考核。
近年来,许多人都把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强加给企业,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误解,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成员为之奉献。由于我们的制度存在企业责任缺陷,许多“责任”都自觉不自觉地叠加给企业,导致了企业对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不热心、不积极,这需要我们从制度层面予以解决,不应过多指责企业和企业家。
建立相关指标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指标,增强自觉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活动的企业和企业家的愉悦感、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这些指标,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并对他们的义举给予较高的社会承认和肯定。这些指标的实施,能够体现出企业的奉献与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的忠诚度及其社会形象的提升,对企业能够产生较大的社会回报,使企业感到其组织形象的不断提升也是社会财富,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紧密的联系,将会进一步提高企业、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可见,企业社会责任的义举指标体系不构成社会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约束性,企业是否承担这一类企业社会责任不受国家法律、规章、政策的制裁和社会公众谴责。企业社会责任的义举指标体系包括捐款、赠予、救灾、关心弱势人群、办教育等等指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公平;效率;秩序
中图分类号:F27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5-0098-03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
公司社会责任一词源自美国,迄今为止,人们对公司社会责任还未形成统一的理解。从法律的角度审视,英美学者在探讨公司社会责任时所提出的公司责任概念,可以简化为四个:公司法律责任、公司道德责任、公司经济责任、公司社会责任。其中,公司法律责任与公司道德责任相对应;公司经济责任与公司社会责任相对应。具体而言,公司责任根据是否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分为公司法律责任和公司道德责任,前者存在于法律之中,体现的是一定社会所认可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后者是寓于一定社会的道德和道德传统之中,未上升为法律规范,它反映的往往是较高标准的道德要求。根据目标的不同,可分为公司经济责任和公司社会责任,前者主要以公司或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后者侧重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外的公益为目标。
至于公司法律责任和公司道德责任之于公司经济责任和公司社会责任的关系,笔者认为,这四个概念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包含的关系,并可由此关系得出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义。所谓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这种利益包括雇员(职工)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1]。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特征
1.公司社会责任是一种积极责任
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在实务界,公司社会责任中的“责任”指的是“义务”,都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定论[2]。我国法学界将义务视为积极责任,将不履行义务所产生的否定性后果看作消极责任,若以这种划分方法来看待公司社会责任,它显然是一种积极责任。公司作为法律拟制的“人”理所当然具有自己的自主选择权,只有公司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实现才具有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仅仅看作为公司对社会要求的被动接受而忽略了公司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那么就会出现承担社会责任的滞后性和补救性,所以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是其自主行为,是公司在其自主选择之下的积极作为。此外,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还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是对公司遵守法律责任的补充,同时,社会公共利益内涵的不断变化也要求公司应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
2.公司社会责任的内容兼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
法律义务是以法定化的且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其履行的现实和潜在保证的义务。法律对这种义务不仅在具体内容和履行上有要求,而且对于义务人怠于或拒不履行也有否定性的法律评价和相应的法律补救措施,因此它是维护基本社会秩序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的法律化,即一种外在的约束。道德义务是由义务人自愿履行、未经法定化的且以国家强制力以外的其他手段作为其履行保障的义务。这种义务的内容存在于一定社会的道德意识之中,是法律义务之外对人们提出的更高的道德要求,因而它实际上是对义务人的内心进行约束。公司社会责任作为公司对社会负有的一种义务,兼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内容。我国有学者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为所处社会的全面和长远利益而必须关心、全力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的适应和发展的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3]。
3.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方与相对方具有特殊性
公司法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特点,即在与公司组织体有关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公司本身通常并不是当事人。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本身作为法律拟制的社会组织而被赋予主体资格,依法具有对外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其就是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在公司外部,公司所负的社会责任一般有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并以公司法人的名义承担。但在公司内部,公司的重大事项除法律或公司章程另有规定者外,均由股东会作出决定,并形成公司的决议。另外,在治理结构上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现代公司中,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其中主要是董事会事实上控制了公司的权力。因此,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是公司本身和公司的控制者。在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上,没有像一般的责任中相对应的特定权利人。按照各国的通常理解,公司的社会责任是以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公司义务的相对方。所谓的“公司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公司的利益的相关者的构成部分,指的是在股东以外,受公司决策与行为现实的和潜在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的一切人[2]。具体包括公司的雇员、公司产品的消费者、公司的债权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资源和环境、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受益者等方面的群体。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价值分析
(一)公司社会责任的公平价值
1.公司社会责任的公平观
一直以来,公平是人类恒久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政治社会中所有价值体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法律、经济、政治、哲学、伦理等学科都给予了高度关注。“追求公平的价值目标,既体现于横断面的法律体系中,也体现于纵向的法制运转机制和过程中,更体现于人们的观念层次中。”[4]一切社会规范形式,诸如法律规范、经济规范、政治规范、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等,都体现和渗透着公平理念,将公平作为重要的价值内容和价值目标。一方面,公平是法所追求的永恒目标,法是实现公平的可靠保障。法的公平通常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法律内容的公平,即权利与义务设定与分配上的公平;第二层是指诉讼中的公平,即冲突和纠纷解决上的公平。任何时期的法律在上述两个方面都应当符合公平理念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关系决定和制约法所追求的公平。人类所追求的公平内涵是运动的,它运动的轨迹归根结底是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康德将正义定义为“一些条件之总和,在那些条件下,一个人的意志能够按照普遍的自由法则同另一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5]。公司社会责任坚持的社会正义观,与传统的公司股东利益观形成鲜明对照的正是其广泛的社会视角,公司社会责任把关注的焦点从过去唯一的股东利益转向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公司利益相关者。在这一点上,公司社会责任与通过关注不同人的不同需要为己任的社会公平正义思想深深契合。
2.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平的实现
首先,承认和尊重人的主体性。依照公司社会责任观念,股东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均是平等的公司关系主体,公司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平等合作以满足和实现其物质利益的产物,任何一方当事人的行动都必须充分重视和维护他方当事人的利益,以允许他方当事人作为人的目标和目的价值。公司社会责任认为公司以股东利润的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但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并非只是达此目标的手段,公司社会责任的公平性就反映在它对人的主体性的承认和尊重上。
其次,平等对待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皆为公司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应当提供同等保护。平等对待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所隐藏的逻辑是平等对待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作为人的物质资本,具体体现了公平价值:在制度设计和权利义务的配置上,公司社会责任强调公司中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平等合作,承认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公司权力的分享或对公司事务的共同参与,依资本的专用程度及由此决定的风险大小定夺资本的倾斜保护措施。
再次,重视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公司重视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尤其特别关注和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是公司社会责任公平性的最佳证明。公司承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道德义务,无疑会对人类共同发展的公平事业产生极大的帮助。在公司社会责任来看,公司本就负有法律义务维护劳动者、消费者和债权人等相对于公司弱者的合法权益,在此层面上提倡公司以高于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将这些利益集团的福利纳入考量,比如在顾及股东利益的同时,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增加消费者的剩余、减少债权人的风险和损失,乃至帮助残疾人员、从事慈善捐赠等,都是公司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
(二)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价值
1.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观
效率即效益,其最初的基本含义是,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也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价值极大化”或“以价值极大化的方式配置和使用资源”[6]。所谓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包括作为制度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和作为行为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公司社会责任的效率观要求公司在采取行动时去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还要最大限度地考虑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2.公司社会责任对效率的促进
首先,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公司本质上是一个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特别合约,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产生相互依赖性是两种生产要素博弈均衡的结果,也是公司在运行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现代企业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企业本身是一些不同资源的联合体,各种要素所有者之所以愿意走到一起组成企业,是想通过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来共同协作创造出一种比任何单个要素的所有者‘单干’,更高的效率。因此,企业的本质是各种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联合体。”[7]也就是说,在企业中,一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依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持久合作,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能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所以,公司在决策时理应将股东利益和其他资源所有者的利益都纳入考虑范围。只有先确认和维护各方主体的权利,才能为公司获得多方面的效率源泉。
其次,在公平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对人力资本的尊重。与传统的物质资本本位观不同,公司社会责任使人力资本的相对地位从隶属于物质资本的传统中得到了现代意义的提升,它强调对人力资本的尊重和保护,却又不贬低物质资本在公司中的作用,从而使得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越来越具有可能性。公司固然要在商业活动中延长公司生命的存续时间,追求长期、可持续的利益,同时也应关注公司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加强开发能力,使公司的产品尽可能惠及多数人。公司不应为短期投机的目的而设立,尊重人力资本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公司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最后,有助于公司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公司社会责任帮助公司树立以社会利益而非单纯以股东利益为追求的效率观。在我国,建立这样的公司效率判断体系和效率行动指南已显得尤为迫切,因为目前对效率的判断标准是“以为所有者利润的最大化就一定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8]现代社会对公司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营利性组织发展到具有社会性使命。而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效率理念,可以改善公司所处的环境,有助于自身形象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三)公司社会责任的秩序价值
1.公司社会责任的秩序观
规范性制度的存在以及对该规范性制度的严格遵守,是在社会中推行法治所必须依据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人们追求秩序,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目的。庞德认为秩序的标志就是在人的“利己本能”与“合作本能”之间建立并保持均衡的状态。而要维持这种秩序则必须以“社会化的法律”取代过分强调个人权利、自由的法律。社会责任坚持的社会本位的秩序观正与此理论不谋而合,将社会本位秩序强调的“社会连带”、“社会统合”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转化到公司社会责任问题领域,就是要求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重视其成员以及周围环境主体的利益,实现和谐的共同发展。
2.公司社会责任对秩序的促进
第一,关注公众利益,促成良好的商事信用秩序。社会资本要求人们习惯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并具有忠诚、诚实和可靠等美德,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人力资本,不可以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来获得。公司社会责任要求公司在履行营利目标的时候,还要兼顾股东以外的其他社会利益,实际上其他主体的支持与信赖就构成了社会资本。一个社会一旦形成比较充分的社会资本,将大大增强商事信用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第二,促进公司与多方位的社会主体建立相关秩序。公司社会责任揭示了股东、雇员、顾客、供货商、社区等都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扩大了公司责任的相对方。企业要在变幻莫测的商界中生存和发展,不可不满足不同相关利益人对公司的需求,为保护自身利益和改善社会福利而采取行动。对相关利益人尽职尽责,就是尽到了公司的社会责任。但是企业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满足所有相关利益人的需要,这就必须平衡与协调不同相关利益人的需求和利益。公司社会责任以开阔的视野、明晰的思路,建立了现代公司与多方位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网络,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利益场,将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到与社会各类群体利益相关的新规则上来。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的作用与影响不断强大以及公司作为社会各种主体利益的联结这一属性的不断加强,公司法对公司的调整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国家“公”的意志对其活动与关系的渗入,其公法化的因素与属性日益明显。而公司法一直以来被视为私法领域的部门法,正是由于公司法的这种特殊属性,在认识公司法的价值目标时,应该从具体的调整对象及处理的特殊利益关系来认识与把握。所以,将代表着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理想的公平、效率与秩序作为公司法的价值目标,强调人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注重利益和负担分配的公允与衡平,是有其合理性的。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6.
[2]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97.
[3]《中国企业管理年鉴》编委会.中国企业管理年鉴(1990)[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0:778.
[4]刘作翔.公平:法律追求的永恒价值――法与公平研究论纲[J].天津社会科学,1995,(5).
[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65.
[6]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11.
1993年,获得上海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务管理学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伦敦商学院EMBA。
1995至1996年担任永道会计财务咨询公司(现普华永道上海公司)企业融资部经理。
1998年至2000年间担任东方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
2002年起,卫哲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并在2003年6月出任翠丰集团亚洲采购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
2006年11月18日,卫哲正式加盟阿里巴巴。卫哲任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兼阿里巴巴企业(B2B)电子商务总裁,负责阿里巴巴的两大主要业务市场:针对全球网上贸易的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业务和最大的网上国内贸易产品“诚信通”。目前阿里巴巴的这两大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共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000万的注册用户。
《WTO经济导刊》:卫总如何理解企业社会责任(CSR)这个概念?
卫哲:CSR概念在欧美早已提出多年。像在英国的上市公司,每年都会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3年我供职翠丰集团百安居时,就注意到,翠丰与许多大公司一样,都有自己CSR报告。
为什么这个概念在今天在国内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呢?
可能现在还会有一些企业或个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务虚的概念。但站在全球化的角度来看,CSR已经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具体内容、指标。在欧美,没有投资商会愿意投资一个不重视社会责任的公司。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一个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让公司健康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不盈利的公司是没有资格谈社会责任的。一家成功的公司会解决就业、员工福利等问题,同时为政府纳税,政府税收又会通过多种方式完成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上。在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从事电子商务,尽管本身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离得较远,但我们服务的企业许多是生产贸易型企业。阿里巴巴会尽己所能倡导循环经济,与其他企业一起关注我们生产、生活的环境。
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人文关怀上。这里的内容包括让全体员工实现公平就业,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工作等等。在国际采购中,即便卖家提供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低,但如果工人的工作、生存环境低劣,也会被采购商拒绝。这种状况在欧美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
企业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以阿里巴巴为例,在电子商务领域,基本解决了中小企业先前在供求及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让所有企业都有直接参加全球化竞争的机会。
从大处说,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极端重要的组织,像阿里巴巴这样大的跨国性企业尤其如此。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组织在整个社会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因而对阿里巴巴而言,如何给自己定位,就意味着自己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责任;这个定位是否清晰,就意味着我们的责任意识是否明确。
再进一步说,所谓何种角色,就是企业要以何种方式、何种理念、何种规范处理与其他社会组织或人群的种种关系。“大道无形”,但又于点滴中可见。
我还要强调的是,谈企业社会责任不能抽象地谈,要把握两点:
一是要立足于每个行业的具体特点,对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其社会责任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变动性极大的产业,创新几乎是它的遗传基因,很多传统的社会管理、社会组织方式注定要因它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对阿里巴巴而言,最终极的责任在于利用新的技术为我们创造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电子商务这一块而言,它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是商业方式的变革,让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商业活动,变得更便捷、更安全、更人性,因而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阿里巴巴的社会责任,我们是站在这个高度,站在我们自身行业的特性来理解这个概念的。
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标榜出来的。它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它不是口号,不是用来作为公关或宣传的策略。阿里巴巴谈企业责任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创立之初就确定我们公司的价值观,没有历史过程,社会责任是无根的;没有对未来的承诺,社会责任是短命的。
《WTO经济导刊》:马云两年前就公开表态说,阿里巴巴有再多的钱也不会投资网络游戏,而在收购雅虎中国后,他更直接砍掉了虽然很赚钱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短信业务。这很符合“社会责任投资”理念,请问这个事情是如何决策出来的?
卫哲:每个企业谈自己的社会责任都应当立足于自己的行业特性,再补充一句,每个企业对自己行业特性或者精神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本身就是多元的,多元的才是丰富的和宽容的。社会责任本身应当包含着宽容精神的内涵。
就互联网行业而言,阿里巴巴要形成自己的定位,必然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理解。这个个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几乎是无法复制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与我们是不同的,比如,网络游戏,短信业务,还包括新闻,也都是一种理解。我们尊重所有不同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娱乐、便捷的沟通和丰富快捷的资讯。我们也提供一些相关方面的服务,比如我们对资讯也是高度重视,我们力推的雅虎搜索,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快捷、准确地获得需要的资讯,只不过,我们做的所有这些方面服务于我们对网络最根本的理解上。我们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就奠基于此。
所以你说这个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说简单也简单。但并非说我们阿里巴巴没有探索,我们是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明确起来的。做这样的决策的好处,是让我们的理解体现得更为集中,现代企业必须要高度专业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我们的专业精神。所谓的“社会责任投资”,不过是这个专业精神在决策过程中体现的一个环节而已。企业不可能抽象地考虑什么社会正义、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它必须与它的专业、盈利模式结合起来,根本上还是我们对阿里巴巴究竟是做什么的一种理解。把握了这个根本性原则,我们会用一种专业服务的精神,在投资、采购、分销等等每个环节都充分地将我们的个性体现出来,并且,随着我们在这些领域采取的创新性的做法,反过来,它又会推动和丰富我们的专业精神、社会责任。
《WTO经济导刊》:卫总如何看待我们提出的“责任竞争力”(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员工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以同步提升,即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得到增强)这个理念。
卫哲:毫无疑问,成功的公司会具备更强的责任竞争力。在阿里巴巴内部,我们提倡人人尊重、履行社会责任。马云曾谈到,他看到有的企业在纳税上不诚信,同时却在大手笔捐款。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本末倒置。阿里巴巴成立多年来,公司一直不张扬地做了很多捐资助学的事情。外界几乎没有什么消息出去,但这更是企业由内而外的责任竞争力的体现。
这个概念与我所说的并不矛盾,但我想我们的立场可能有一点差异。从媒体的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自身的理解是不同的。从企业的角度看,即使在像阿里巴巴这样已经早已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看来,企业首先要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盈利,这是企业组织的逻辑,并非什么不光彩的事情。问题的关键,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盈利模式,以及它的组织文化。我们谈企业社会责任,尤其是“责任竞争力”,不能以一种乌托邦的心态。
现在大家都在说一个概念“企业公民”,“公民”的概念包含着权利和义务。对企业而言,盈利是它的权利,抹煞否认了这一点,就不是谈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是谈慈善组织的社会责任了。那么,它的义务在于什么呢?在于遵循法治、以良好的规则意识去盈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今天一个能够遵循法治、以诚信意识去盈利的企业,就是一个承担了它的义务的“企业公民”。如果它在如此盈利的同时,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无疑就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责任和竞争力,不是对立的,甚至也不是互为因果的,对一个优秀企业,以阿里巴巴的体会而言,要将责任转化为竞争力,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责任是我们专业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早已经蕴含在竞争力当中了。
《WTO经济导刊》:从行业的性质出发,您认为阿里巴巴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有哪些特别重要的方面?有哪些方面是阿里巴巴更有优势和能力去做的方面?
卫哲:我更愿意从阿里巴巴自身特定的角度谈一下。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阿里巴巴成长为这样一个企业,它的历史告诉我们必须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充满可能的社会环境。现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和平崛起,今年的两会显示,和谐社会建设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中国也要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这些都是宏大命题,对阿里巴巴而言,一个社会责任的重要命题,就是如何推动中国商业环境或者说商业文化能够更健康地发展,能够在与世界的接轨与对话中,广泛地汲取人类商业文化已经取得的优秀成果。毫无疑问,这样一种商业环境的建立,能够极大地推动社会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尽管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们的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在我们的商业文化环境中,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并没有成为广泛的共识,还没有成为商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在这样的前提下,阿里巴巴作为“企业公民”,感到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在这样一个崭新的商业平台上,如何打造诚信的负责任的守规则的商业模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责任。我们用新的技术产品,比如诚信通,用新的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来营造这个环境,至少是做一个艰苦卓绝的努力。这是一个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一个异常艰难的事。做的人少,我们认认真真地去做了,而且取得了回报,我们最大的回报是什么?是阿里巴巴所创造的这种网络商业的诚信和规则意识。我们最现实的回报是什么,也许就是你前面所说的“竞争力”。
《WTO经济导刊》:现在的公司不再是简单的股东公司,而是“利益相关者”公司,您是如何理解的?
卫哲:的确,尽管公司首先是股东公司,但仅仅把它看作股东公司,是愚蠢的没有前途的。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将我们对互联网商业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制度,通过一系列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体现在我们同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
一方面,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阿里巴巴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凝固成了一种企业文化,并且反映在阿里巴巴同相关者的关系模式中;另一方面,让我们感到具有挑战性的,是随着阿里巴巴跨越式的发展,如何在合并过程中找到合适的良性运转的组织管理模式,使得这种责任文化的根基更为牢固,并且成为企业的活力和动力。在这一点上,我充满信心。
从最大的方面而言,阿里巴巴创造了100万个就业机会,2005年每天纳税100万元,全年纳税2.548亿。这些数字是我们引以为荣的,我们创造就业机会和纳税,是我们实实在在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但是这不是阿里巴巴追求的全部。比如创造了就业机会的同时,阿里巴巴在考虑,我们要让在阿里巴巴就业的这些员工成为什么样的员工?应当说,现代企业也是公民责任意识养成的一个重要场所,我们在为员工创造舒适愉快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努力地让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渗透到员工的血液中。
再比如,就像我们怀着极大的勇气做诚信通一样,我们也怀着更大的勇气做“支付宝”,这是因为我们知道,如果由国外公司来作,将有可能对国家的金融体系带来巨大风险。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严格地遵守着国家金融法规。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们是在为国家、为整个社会尽我们的一份责任。马云说过,将来如果国家需要,他立马会将支付宝交给国家,一分钟也不会犹豫。
面对社区、NGO以及媒体,我们用行动、用观念表达着我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比如我们对教育事业就做了富有个性的支持,我们不是简单地捐资助学,而是为乡村教师提供开阔视野的培训机会。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最重要的,与我们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是说,精神的改变,是一种伟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WTO经济导刊》:现在众多公司逐步在企业高层新设CRO(首席责任官),卫总是不是阿里巴巴的CRO,阿里巴巴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有着怎样的具体打算?
“万家灯火,南网情深”
“每一滴油都是承诺”
“忠于国计,良于民生”
“珍惜有限,创造无限”
“点石成金,造福人类”
……这些充满大爱、充满哲理、充满深情、诗一般的语句,分别出自南方电网、中国石化、中粮集团、中国五矿和中铝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是这些央企的社会责任核心理念。
优秀的社会责任核心理念,不仅能为企业平添一份可以看得见的儒雅高远和感受得到的卓越非凡,更能传导给大众一种品得出的文化韵味和靠得住的品牌力量。对央企如此,对所有企业亦如此。
一个企业,如果拥有优秀的社会责任核心理念,就更容易拥有能够为大众所理解、所认可、所欣赏、所尊重、所崇敬的社会公民形象,这,便是企业社会责任之魂。
如何打造优秀的社会责任理念?笔者认为可以在三个着力点上下功夫:
一、充分体现行业特色
打造社会责任的核心理念,要充分体现行业特色。理念越有行业特色,就越容易为社会公众所区分、所指认,这是成功打造社会责任核心理念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南方电网的“万家灯火”,就非常准确地表达出了把电送进千家万户的责任理念,这理念非电网企业莫属,如果把“万家灯火”用到钢铁行业,变成“万家灯火,宝钢情深”,就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每一滴油都是承诺”作为中国石化的核心理念,再贴切不过,如果用到中铝公司,那就会让人产生离谱走调之感;中国五矿是一个资源型企业,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必须“珍惜有限”。
与此相似的,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所以《法制文萃报》的社会责任核心理念“好人得好报”、《羊城晚报》的社会责任核心理念“真知影响人生”就突出地体现了行业特色,令人肃然起敬。这些优秀的理念,其行业特色、价值取向、使命责任、理想追求,贴切生动,简洁明快,公众一目了然,一读在心,一品有味,是一种真善美的熏陶和享受。
二、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企业的实际是什么?是企业的业务领域,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企业的文化体系,是一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之处。打造优秀的社会责任核心理念,一定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是“非我莫属”,而不是“普遍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
作为企业文化理念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社会责任核心理念,是需要企业内部人员共同信守、共同践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理念与企业的实际贴得越紧,就越容易被企业内部所认同,也就越有凝聚力、号召力、执行力和生命力。
中粮集团的“忠于国计,良于民生”,是企业社会责任核心理念设计的典范之作,中粮集团经营的主导产品,是维系国计民生最重要的粮油食品,因此,就既要忠于国计,又要良于民生,这是中粮集团社会责任的本质体现,“忠”“良”又是“中”“粮”的谐音,无论是在社会责任观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近乎完美,而且这个指向是独一无二的,用到任何一个别的企业,匹配度都无法与中粮集团相比。中国联通这个公司名称本身就与主业融为一体,其logo形状是一个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中国结,用“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作为其社会责任核心理念,不仅理念与业务衔接得天衣无缝,而且在理念中巧妙地嵌入“中国联通”四个字,堪称绝配。
三、提炼升华责任内核
社会责任理念是社会责任工作的灵魂,而社会责任的内核,又是社会责任理念的灵魂。打造优秀的社会责任理念,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如何提炼和升华责任内核的问题。
提炼和升华社会责任理念内核,可以从企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内容入手。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把社会责任的内容界定为七个主题,即组织治理、劳工实践、人权、公平运营、消费者、环境、社区参与和社会发展。打造一个公司的社会责任理念,就是对社会责任七项内容进行提炼,升华为内核。中国石化的“每一滴油都是承诺”、飞利浦公司的“让我们做得更好”、澳柯玛冰柜公司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可以认为是涵盖了全部七项社会责任内容。但每一个企业在设计社会责任核心理念时,往往不太容易做到把七项责任内容全都包罗进去,实际上也大可不必大包大揽,更多的应通过比选,找出与企业实情、企业文化、企业特质、战略目标最相关的一项或几项内容来提炼和升华,这样打造出来的社会责任理念特色更突出,个性更鲜明,视觉、听觉冲击力更强大。
此类实例俯拾皆是:《北京晨报》选择的是消费者这项责任要素,提炼出“报道昨天,服务今天,建议明天”的社会责任理念,突出了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责任内核;选择消费者责任要素、提炼和升华出优秀社会责任理念的还有凯歌洗衣机厂的“她工作,您休息”、白丽美容公司的“今年二十,明年十八”、润讯通讯的“一呼天下应”等。
一些彰显爱国主义思想的社会责任核心理念,也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美国钢铁公司的“美国最坚强的支柱”、海尔集团的“海尔,中国造”、上海牙膏厂(主导产品品牌为“中华牌”)的“中华永在我心中”、美克股份公司的“把所有的品质问题解决在自己手中”、利华集团公司的“我们唯一的保证是:让您花钱不白花”,等等。
中铝公司社会责任核心理念打造实例
中铝公司社会责任核心理念“点石成金、造福人类”,是在中铝公司制作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时,在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指导下提炼、雕琢出来的。那一年,全球社会责任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便是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的正式。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学习和领会到ISO 26000的精髓,编制出中国企业第一份ISO 26000框架社会责任报告,中铝公司聘请了责扬天下管理咨询公司进行指导和培训。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炼中铝公司社会责任核心理念。双方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开展工作。当时,公司为联合攻关小组设计、提炼社会责任核心理念提出了“五要”要求:一要顺应ISO 26000指南精神,二要符合公司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三要体现公司所在行业特色,四要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品位,五要有鲜明的国际化元素。联合攻关小组按照“五要”要求设计了几十条备选理念,最终确定了“点石成金、造福人类”。大家认为,唯有这一条完好地满足了“五要”要求,能够真正代表中铝公司的社会责任价值观。
第一,“点石成金、造福人类”完全涵盖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界定的社会责任七个主题内容。“点石成金”含有“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提升价值”、“创造财富”之意,融入责任理念,就是优化组织治理、优化人权状况、优化运营管理、提升劳工福祉、优化消费者服务质量、优化环境、发展社区、促进社会进步。“人类”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涵盖了股东、员工、客户、消费者、
社区居民、企业所在地民众等全部利益相关方,“造福人类”就是要让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中受益。
第二,“点石成金、造福人类”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中铝公司是一个正在实施由单一铝业向综合矿业战略转型的企业,公司的战略转型目标是建设最具成长性的世界一流矿业公司,力争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综合实力进入全球矿业公司前五名。这就把公司的发展方向定位为矿业公司,属于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核心理念,必须基于资源型企业来设计、来提炼。中铝公司的企业精神是“励精图治,创新求强”:励精即振奋精神;图治即优化治理;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求强,即追求更优更好更强。“点石成金”与公司的企业精神非常吻合。
第三,“点石成金、造福人类”完美地体现了矿业公司的特色。中铝公司有九大业务板块,重点发展的是铝、铜、稀土、铁矿石和煤炭五大矿业品种,它的生产过程是把矿石通过开采、选矿、冶炼、加工之后变成金属和合金。“点石成金”中的“石”指矿石,一个“金”字语意双关,既指金属,又指财富,寓意变废为宝、提升价值和财富,“点”就是变废为宝的方法和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点石成金”,名副其实。
第四,“点石成金”是中国成语,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现代汉语词典》对点石成金的释义是:神话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头一点,石头就变成了金子,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既是中国成语,又有生动典故,足见“点石成金”民族文化底蕴之深厚,文化品位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