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小河流;存在问题;防汛抢险
中图分类号:TV69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163-01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河流每年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洪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在汛期中,如何科学地维护、加固堤坝是抗洪抢险工作的重中之重。
1 近年中小河流出现的灾害
近几年,除了大江大河带来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小河流也出现不少问题,带来的灾害越来越严重,2009年,中小河流造成的灾害损失约占总损失的80%。据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消息:2012年截至7月29日,全国洪涝农作物受灾1.18亿亩,其中成灾5414万亩,受灾人口多达11915万人,因洪涝灾害死亡652人,房屋倒塌45.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525亿元。
中小河流大部分是没有防洪工程的,流域中最多有一些小型的水库,在洪涝灾害发生时,调节能力并不突出,甚至有可能“帮倒忙”,如水库堤坝没有达到标准,不牢固,持续暴雨时发生决堤,加剧洪涝灾害。由此可知,中小河流并没有形成综合的防洪能力,尤其是在汛期期间,山区和半山区的中小河流域问题更加突出,因为持续的雨,突发性强、强度大、破坏力大,而中小河流域的防洪能力小,抗洪抢险环节非常薄弱。因此,加强中小河流的防汛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 中小河流防汛抢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多数中小河流堤坝工程老化、破败
中小河流域上的堤坝工程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中小河流支叉河更加没有重视,如我县滁河上的善厚镇内洪河、石杨镇内官渡河等支叉河,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根本没有治理。近几年汛期堤坝出现塌方、渗漏等严重问题之后,往往是今年此处出现问题修补此处,明年彼处出现问题修补彼处。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堤坝的问题,这些建设上不到位,堤坝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防洪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是目前造成溃堤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2.2 防洪体系不完善,标准低
按国家标准,农业防洪应该按照20年一遇的堤防工程设防,建造堤坝,城市防洪应该按照50年一遇的堤防工程设防,建造堤坝。但是,在中小河流域,许多堤坝都是达不到要求的,只防一时,没有考虑其他突发状况,给以后留下防洪的隐患。
2.3 防汛抢险意识淡薄
许多中小河流域在旱季河流水位较低的时候,周边村民在河道上开垦耕种,有的河堤甚至被损毁,因为有的村民没见过洪涝灾害的发生,没有设身处地的感觉,在河道开垦耕种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真正遇到洪涝灾害的时候,通常会手无足措,这也同样会加重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2.4 堤坝易受渗穿透,质量不过关
在中小河流域,很多堤坝的修筑都是就地取材的沙土,并没有使用符合标准规范的筑堤材料。而沙土往往粘性差、易受渗穿透,尤其是遇到暴雨时,容易受流水侵蚀,加重灾情,加大了抗洪抢险的难度。
2.5 人口不集中,加大抢险救灾难度
许多中小河流都是发源在山区、半山区,持续雨时,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而在这些地区,往往人口稀少,居住地比较分散,不集中,给防汛抢险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2.6 堤防无人管护
我县圩区河流堤防杂草杂树丛生,堤防附近农民在堤防上养羊、养鸡等家畜,降雨量上防水土流失严重,堤防损坏等问题,堤防无人管护,汛期查险无法查找,往往渗漏发展到较在时,才有可能发现,有时出现堤更坍塌时才发现。
3 应对措施
3.1 加强中小河流堤坝建筑的质量监督
无论在中小河流堤坝的建筑施工过程还是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相关部门都应该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监督,对每一个建筑施工环节都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以确保堤坝在建筑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
3.2 完善防洪体系和标准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更完善的中小河流域堤坝建筑标准和规范,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照规范和标准,采用符合标准规范的建筑材料建筑堤坝,培训施工人员规范操作,以保证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序等方面不出差错。
3.3 加强中小河流域附近村民的防汛抢险意识
往年由于中小河流域附近村民的防汛抢险意识不够强,导致洪涝灾害发生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中小河流域的群众学习相关抗洪抢险的知识。也要培训村民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抢险方法,有能力者也可以配合防汛抢险人员一起抗洪抢险。减少洪涝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4 汛期前做好防汛抢险的准备
在洪涝灾害发生时,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及早解决险情,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之时自然是最好的。要做到将险情扼杀在摇篮中,则必须寻查险情,做到“四勤”:眼勤、手勤、耳勤、脚勤,“三快”:发现快、处理快、报告快。
防汛人员应该全面了解所防护提防的防护能力,以及其薄弱环节和潜伏的隐患。这样在发现险情的时候,才能尽快分析出其产生原因、危险程度及发展趋势,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控制险情或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做好防汛物资的和撤离群众的准备。重大险情发生时,应该抽调专业的抢险队及驻地部队参与抢险。
3.5 组织人员学习常用的抢险方法
中小河流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多的地段大部分是在农村或小村镇,抗洪抢险的方式大多秉着就地取材、安全、快速、有效的原则,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险情控制住,把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小。对抗洪抢险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备万一。
在中小河流上,常见的堤坝险情有四种:背水脱坡、临水崩塌、渗漏、滑坡和漫溢,以下从渗漏险情和临水崩塌的处理方式上略微阐述。
渗漏的抢护原则是临水截渗和背水反滤导渗。临水截渗是处理渗漏险情的有效措施,具体操作方法为临水坝坡堵截,又可分为:土工膜堵截、抛散粘土截渗、强堵漏洞进水口等。背水反滤导渗是让渗水通过反滤层流处,被保护的土壤颗粒不能通过滤层而阻止土壤流失,已达到固定堤坝的目的。可分为反滤导渗沟、反滤围井等。
临水崩塌险情的抢修原则是缓流消浪、增强堤坝的稳定性和抗冲能力。缓流消浪,可以通过挂柳挂枕提高坡面抗冲能力,或者用竹木排防浪。
增强堤坝稳定性,在修护中小河流堤坝时,可以采用护脚固基的方法,散抛块石,和桩柳固坡,当水不太深,迎水坡又因为受水流的冲刷坍塌时,可以在坍塌的下部分,间隔1m打排桩来加固堤坝的稳定性。
加强堤坝的抗冲能力,可以通过土工织物防冲,土工膜布防冲,或者土袋防冲,用土工编织袋,麻袋等装沙土,八成满,缝好袋口,袋口向内,依次错缝叠加放在受冲刷坡面上,直到超出浪高,以此提高坡面的抗冲击能力。
3.6 明确抗洪抢险组织纪律
全体抗洪人员,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抢险人员,都应该树立全局观念,严格遵守抗洪纪律,服从上级调度指挥。明确自身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分工要明确,快速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当中。
4 结语
当前,我国各地中小河流引发的洪涝灾害不断加重,抗洪抢险工作虽然已有长足进步,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国家应该对全国的中小河流进行分批分期治理,竭尽所能改善中小河流的防汛堤防和防汛工作,让中小河流的防汛工作能够得到保障。重视汛前的准备工作,在险情发生时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掌握有效的抗洪抢险方法,治理好中小河流的防汛工作,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农业气象;农作物;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旱、洪涝以及冰雹等极端天气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直接影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气象事业呈现出发展迅猛的趋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逐渐实现完善的目标,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的手段。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对农业气象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必须与时俱进,实现对气象事业的不断探索,这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农业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
1.冷冻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冷害以及冻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中冷冻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冷害是一种发生在除冬季以外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农作物在生长期间温度不够而引起。霜冻以及寒潮都是冻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一般发生在出夏季之外,地域性教强势冷冻灾害的明显特征。
2.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分别为土壤干旱以及大气干旱这两种干旱都会导致农作物内部水分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同时补给速度远远小于流失速度,这也是影响农作物体内水分严重失衡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作物光合作用降低以及呼吸作用减弱的现象都是有上述原因引起,这不仅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阻碍作用,同时会对农作物的产量进行大幅度的降低。
3.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洪涝灾害是农业气象灾害中仅次于干旱灾害的第二大气象灾害,一般可分为洪灾、涝灾和湿灾3种。降水是引起洪涝灾害最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特别是夏季降水。一个地区一旦出现连续降下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农田就会出现大量的积水;或者由于暴雨引起河水上涨、堤坝决堤,洪水大面积淹没了农田。如果这种势态无法有效控制的话,就会造成r作物大量死亡,从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随着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洪涝灾害出现越来越频繁,并出现逐年增加态势,仅2016年洪涝灾害对安徽省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250亿元,其中农业损失为93.6亿,严重妨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4.冰雹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冰雹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对刚出土不久的幼苗来说,冰雹的砸伤可能造成全面死亡;对于成熟的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有时候是毁灭性的,特别是果实类的农作物,造成果实砸伤或掉落、果树破裂,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冰雹对设施农业也会造成严重影响,比如大棚水果和蔬菜,在遭受冰雹之后,大棚设施遭到破坏,从而对大棚内的水果和蔬菜造成影响,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预防和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策略
1.预防冷冻灾害的措施分析
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措施就是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对于冷冻灾害要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气象分析设备,时时做好气象监测、气象分析、预报预警和服务应急准备工作,并要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同时还要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制定冷冻灾害防御方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农业人员也要大力向农民推广有效的增温助长制剂,比如“天达2116”。冻灾发生之后,及时喷洒“天达2116”的农作物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而没有喷洒的就会减产或者绝收。
2.预防干旱灾害的措施分析
要缓解和治理干旱灾害,就要做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一个强有力的手段,这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远距离调水措施,可以人为地从有多余水的流域向缺水流域大量调水,有效弥补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从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要缓和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可以兴建一些小型灌溉工程,在雨水丰沛时期把雨水蓄藏起来,便于干旱期灌溉之用。这些工程还可以结合养殖、发电、航运等等开展多种经营,从而促进和活跃受水地方的经济。除此之外,还可以实时监测自然云的情况,有条件的话就实施人工降雨来缓解或者解除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
3.预防洪涝灾害的措施分析
针对洪涝灾害,也要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做好气象监测、分析和预报。在强降水来临之前就要做好预报工作,并通知、指导农业有关部门及时做好采收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工作,从而降低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于不耐涝的农作物要做好田间的清沟沥水工作,保证土壤的疏松透气。对于水稻等农作物也要修好田间的排水沟,在暴雨来临之前把田间的积水及时排出去,而且好的排水沟也可以防止强降雨过后形成的内涝。修建水利设施和建造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4.预防冰雹灾害的措施分析
长白山区、青藏高原和祁连山区是我国的多雹地带。要想减少冰雹灾害,就要想办法破坏冰雹云的形成条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种植被来增加森林面积,改善地貌环境。其次,做好冰雹云的识别、认清冰雹主要活动路径工作,并及时预报预警,在冰雹来临前就把成熟的农作物及时抢收。同时要指导多雹地区的农民多种植抗雹且恢复能力强的农作物。再次就是人工防雹,也就是干扰和破坏冰雹的形成,防止冰雹的生成。目前的方法就是利用高炮或者火箭把碘化银粉末与红磷的混合物送入冰雹云层,产生的冲击波可以使小水珠合并成大的水珠,从而形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三、结束语
良好的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因素。对于目前的气候变化,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因此气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中的天气变化,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和生产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从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开始分析,从各项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着重分析了水、光照、温度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并根据水热协调,对我国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张丹.湖南省怀化市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对农业生产决策与粮食计划制定的影响及作用[J].北京农业,2016(6).
关键词:洪涝灾害 防洪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对策
中图分类号:P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241-01
定陶县为黄河冲积平原,属于淮河流域,总面积846 km2,地势较为平坦,但微地貌较为复杂。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60年代以来,定陶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全县水系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先后开挖了东鱼河、东鱼河北支、菏曹运河、定陶新河。近年来,由于河道淤积,三沟不通、水利投入不足,加上近几年的雨量偏大等,防洪除涝形式比较严竣。
1 影响洪涝灾害因素分析
1.1 气候水文因素
定陶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侯,冬季气侯干燥、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多风缺雨,夏秋高温多雨,降雨集中。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08.6 mm,降雨量年际变化明显,最大降水量(2003年)1173.38 mm,而最小降雨量(2002年)仅为275.1 mm,多雨年的水量为少雨年的4.3倍。
1.2 法制观念淡薄
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山东省颁布了《山东省河道管理条例》,但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人为致使水土流失。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乱向河道倾倒垃圾、废弃土石,远远超出了农村,有令不行、执法不严、打击不力、法规不尽完善、授权不够具体和明确,影响了法规的执行效果,致使水土流失更加突出。
1.3 防汛准备不足
一是受多年抗旱影响,防汛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干部群众中广泛存在,致使防汛措施落实不力,缺乏对暴雨洪水的足够警惕。二是防汛经费严重不足。由于财政紧张,致使看闸人员工资低,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看闸人员无责任心,不能及时提落闸。三是交通、通讯、水文预报等设备数量少、状况差、技术落后,直接影响着防汛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1.4 人类活动影响
人口的增加,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对资源的需求增多,生存空间扩大,进一步激化了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一方面,人类向可能发生洪水的地域不断侵入,变成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河道的围垦,当大洪水到来时即成了受害者。
2 洪涝灾害特点
2.1 随机性和连续性
我们虽知道雨季发生大暴雨的大致周期和季节性,但人们难以准确预测暴雨的具体量值,暴雨中心位置和走向,也就是说每次暴雨灾害的产生时间、数值大小及地点,都是随机的,且涝灾具有连续性。
2.2 周期性和季节性
据历史资料记载,建国前和建国后,全县洪涝灾害发生频繁,且灾情十分严重。据记载,建国前(1912-1949年)37年间,共发生涝灾10年,频率为27%。建国后(1949-2004年)的55年间,共发生31年,大约三年二涝,其中成灾10万亩以上的21年,频率为22%,大涝(成灾30万亩以上)9年,频率为20%。平均6年一遇。
根据历史涝灾年情况统计分析,涝灾具有十分明显的季节性,95%以上的年份发生在夏秋季。
3 防洪对策
针对我县的防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洪涝灾害不可避免,但可以采取措施将之减轻到最低限度,因此,制订科学的防汛措施将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防汛社会化是防汛工作的核心,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是防汛工作的基本手段。
3.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水患意识
大力宣传《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违章建筑,清除行洪障碍,减少防洪工程的人为破坏,保护防洪工程完整,减轻滞洪压力,依法治水,依法防洪。转变传统的防洪观念,让社会认识到防汛工作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而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防汛效益是社会效益,形成全社会共同依法防洪的浓厚氛围。
3.2 保护水土、减少流失
根据《水土保持法》,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保护我县的自然生态平衡。坚持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等。形成综合防护体系,发挥综合措施的群体效应。实践证明,水土保持的林草、塘坝等措施的拦蓄洪水、泥沙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其中的林草措施遇超标准的暴雨洪水不会对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而工程措施在超标准暴雨洪水下,其减水减沙效益可为负值。
3.3 加强河道管理,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当前的主要工作是做好现有工程的除险加固、质量检查、险情隐患的处理,并加强工程的科学管理。一是要下大力气做好河道清障工作,根据“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实行领导负责、条块结合的办法,限期彻底清除河道内行洪障碍。今后任何单位和部门在行洪河道内一律不准再设新障,否则将依法严肃处理。二是河道堤防缺口汛前全部堵复,险工险段、重要交通路口、病险涵闸要落实防守责任,备足抢险物料。三是要发动群众对阻水卡口进行疏通,打通“三沟”,做到河沟相通,沟沟相连,确保排水畅通。
3.4 搞好防洪预案
(1)进行洪水保险,防洪保险是防洪体系中一项重要的非工程防洪措施。根据国外和国内实施和试点情况,建议在洪泛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洪涝灾害保险制度,洪涝保险属于灾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主要是通过法定或合同方式,使受洪灾威胁的众多投保户参加保险,由保险公司按损失分摊原则,以预收保险费组成保险基金,对保户遭受的洪灾进行经济补偿,使受灾区能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2)搞好防洪预案,科学调度洪水,认真抓好防汛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一是要认真修订、完善、细化定陶县防洪预案,提高可操作性,根据工程管理权限,乡镇报县审批,县报市审批,各级要严格按照批准方案执行。二是要搞好组织发动,落实防汛队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湖西洼地 水利建设 防洪除涝 综合治理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P343.1 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情况
南四湖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即大沙河以西的丰县区域,涉及欢口、顺河、师寨、首羡、常店、赵庄、凤城、孙楼、宋楼、王沟、华山、大沙河等12个镇,总面积1120.5km2,耕地面积92.3万亩,总人口90.05万人,占全县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三。区域内主要河流为复新河干河及其白衣河、苗城河等14条支河,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面高程大部分在39.5m以下,其中淹没损失较大的重点易涝洼地是北部圩区,地面高程均在37.0m以下,最低处为34.5m,圩区地势周围高、中间低洼,是典型的“锅底洼”地形,约320.5km2,占总流域面积的28%,是丰县重要的商品粮和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复新流域除涝标准普遍较低,除上游宋楼、王沟等镇大部分已达5年一遇除涝标准外,其它地区特别是低洼圩区大多不足3年一遇除涝标准;骨干排涝河道除太行堤河、丰沛河、沙支河最近几年已治理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外,其余排涝河道除涝标准大部分不足3年一遇。受自然地理、气候及工程条件的影响,复新河流域涝灾具有经常性、普遍性的特点。尤其2003~2006年连续四年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据统计,累计受灾面积260万亩,绝收面积27.5万亩,受灾人口122.8万人,水毁房屋14215间,水毁工程2240座。复新河流域涝灾已成为制约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2存在的问题及涝灾成因分析
复新河流域低洼易涝地区产生涝灾,与其自然环境、农田抗灾能力、管理水平、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2.1排水体系不完善是发生涝灾的重要原因
复新河流域部分支河至今尚未进行系统治理,河道淤积严重。目前除太行堤河、丰沛河、沙支河达到5年一遇除涝标准,其余河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不满足3年一遇除涝标准;排涝涵闸、泵站大多修建于六、七十年代,59座170台套排灌设备,但目前能维持运行的机泵仅84台套,排涝流量为48.7 m3/s,排涝模数为0.13m3/s.km2,仅相当于五年一遇机排标准的四分之一,108座自排涵闸均出现不程度地损坏,多数不能正常运行,加重了涝灾损失;面上工程不配套,洼地内河淤堵,涝水无法外排。
2.2客水压境及下游洪水顶托,导致洼地因洪致涝严重
复新河担负着丰县和上游安徽、山东等1812km2的防洪排涝任务。汛期上游客水压境,下游水位抬高,给复新河下游圩区的排水造成被动局面,极易发生洪水顶托现象。2003年7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和2006年7月2日,分别遭到上级湖的高水顶托。特别是2006年7月2日,复新河下游水位达36.9米,圩区因机排能力低,导致田间积水无法排除,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2.3人类生产活动对工程人为破坏的影响
当地群众为了生产方便,常在排水通道上任意建路坝、拦鱼等阻水建筑,影响了洪涝水的及时外排;圩堤遭到人为破坏,不能封闭,容易造成“串排”现象,使低洼地区的排涝更为困难,受灾更为严重。部分洼地位于省界河流上,河道治理不彻底、标准不一,易产生水事矛盾。
2.4管理欠缺,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复新河流域的除涝工程除复新河干支河属县河道管理处统一管理外,其余面广量大的内河及涵站工程均属镇管或村管,管理机制不活,运行管理经费难以落实,管理设施落后不全,工程维护不到位,洼地的水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能力薄弱,这些都恶化了区域的排水条件,加重了灾情。
3洼地综合治理对策
按照“全面规划,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复新河流域洼地具体的地理特征、存在问题和多年来受灾情况,将复新河流域洼地治理规划为二个封闭的大圩区,即以苏鲁界河、四联河、太行堤河、史南河为封闭的地面高程为37m以下圩区和以太行堤河、史南河、城南二号沟、城西二号沟、丰徐河、沙支河为封闭的地面高程为37m以上圩区,以治涝为主要目标,兼顾洪、旱、渍的防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分片综合治理。
3.1实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涝干沟治理工程
目前,复新河干河和众多支流河道淤积,排水能力不足,除涝标准大多不足3年一遇。实施干支流河道及排涝干沟治理工程,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治理,打通排水线路,理顺内外河排水体系,为机排站的排涝创造有利条件,并有效增加洪涝水下泄量,提高洪涝水下泄速度。
3.2加强圩堤工程建设
复新河流域洼地损坏较为严重,残缺不全,部分堤身单薄,大多数圩区不能封闭,甚至有的小圩区根本没有圩堤,容易造成“串排”,使低洼地区的排涝更为困难,受灾更为严重。结合圩区的“合圩联圩”规划调整,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抢排、便于管理”的原则,将37m以下的圩区划分为27个小圩区,37m以上的圩区划分为5个小圩区,每个小圩区均为自排、机排相结合的除涝模式,当外河水位较低时,通过大、中、小沟逐级自排汇入骨干河道,若外河水位较高,通过内部泵站抽排,并按照5年一遇除涝标准及时恢复与完善圩堤,理顺圩区内灌排体系,确保圩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3兴建排涝、灌溉设施
复新河流域洼地高程在37.0m以下的圩区,最低点高程为34.5m,这部分地区是复新河流域汛期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因外河水位较高,机排能力严重不足,现有21座排灌站,目前可以维持运行的有13台套;圩内自排涵闸大都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年代,年久失修,洞顶坍塌,底板和翼墙出现不均匀沉降,一些早期使用的木闸门均已腐朽,启闭设施无处购置配件,无法启闭,每到汛期要打坝子封堵,严重影响了排涝和汛期的防洪,为彻底根治内涝,必需进一步加强防洪除工程建设。因此,要分步改造、扩建、新建现有灌排设施。另外,为提高流域内的除涝能力,减少投入,灵活调度,可建立一定数量的移动抽排机泵。
3.4调整低洼地区农业结构
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属于易涝低洼地,雨涝灾情频繁,不宜按常规进行农业生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因地制宜对低洼地区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
3.5重视非工程措施
建立健全防洪除涝预报系统:根据南四湖流域洪水特点及暴雨特征,建立健全防洪除涝预报系统。徐州历史上常发生先旱后涝及旱涝急转现象,因此,应特别注意加强汛期的气象、水文的预报、预测工作,及时掌握准确的雨情、水情预报,以便早作准备,避免或减轻灾情的发生;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根据南四湖水文特征和洪水特点,分析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历年来洪涝灾害的成因,依据国家、省、市防洪除涝的有关法则,制定湖西复新河流域洼地防洪除涝预案,实现从防御洪涝灾害向管理洪涝的转变。
3.6加强工程的运行管理
湖西复新河流域灌排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为此应完善和创新灌排工程管理体系,应将所有灌排工程设牌立卡,登记造册,承包到人,实行管理人员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管理办法,落实管理维护经费,使灌排工程管理走制度化道路,确保工程良性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
4 洼地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4.1减灾效益显著,初步构建了区域除涝减灾体系。
复新河干支河道疏浚后,其排涝标准由原来的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防洪标准恢复、提高到二十年一遇,为洼地的防洪除涝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开挖、疏浚排涝干沟,新建、改建涵闸、泵站,较大程度地改善了重点平原洼地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了除涝减灾体系。经测算,洼地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多年平均减灾面积约42.57万亩,洼地内综合农作物亩产值1180元(2011年价格标准),减灾损失按40%计,计算涝灾损失指标为472元/亩,则多年平均除涝效益为20093.04万元。
4.2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洼地综合治理实施后,可以建立较为完善的与流域、区域防洪相协调的现代防洪减灾体系,实现从防御洪涝向管理洪涝的转变,提高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解决连年洪涝灾害严重制约湖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使湖西地区改善生产条件,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4.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以及文明的乡风,而每次洪涝灾害,都会使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农民收入下降,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恶化。而洼地综合治理时,结合河道疏浚、排涝干沟清淤、建筑物工程的实施,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绿化工程,保持水土、美化环境,可为湖西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广西;洪水;洪水保险;可保性
广西的洪涝灾害,平均21年一次。据1990年以来的洪涝灾害统计分析,广西一般局部性的洪涝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重大洪涝灾害也是频繁发生,其中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年份就有 1994年、1996年、1998年、2001年、2005年和2008年等,平均每3年多一次;而且这些灾害常常是连年出现,具有明显的频发性、持续性、周期性特点。广西平均每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总损失高达80亿元,约占当年GDP的434%;平均每年因洪涝灾害死亡超过百人,是诸多自然灾害中死亡人数最多的灾种。广西已成为全国7个山洪灾害多发区之一。
一、广西洪水灾害主要类型
1、溪河洪水
在广西,溪河洪水是山洪灾害最主要的灾种,泥石流滑坡的诱因及动力。因其暴涨暴落、来势猛、流速快、冲击破坏力大,以致山洪过后大部分房屋、道路、桥操及农田被毁,是一种毁灭性灾害。如1994年5~6月间,广西遭受建国以来的特大洪涝灾害。先后遭受4次特大暴雨洪水袭击。全区88个市县受灾,受灾市县占977%。受灾人口达275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367亿元,在死亡的500多人中,大部分死于山洪灾害。据初步统计。1949~2003年间,全区共发生较严重的山丘区局部性洪灾约414次。平均每年发生75次,溪河洪水灾害已造成5065人死亡及91747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2、泥石流滑坡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1957~2010年共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380多起。其中滑坡300多起,占总数的828%;泥石流80多起,占总数的172%,造成110人死亡150多人受伤,毁坏房屋1205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00多亿元。
二、广西洪水灾害多发原因分析
1、特殊的气候和降雨
广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秋常受热带气旋影响、该区西北高、东南低,有利于南部海洋水汽深入内陆;由于海陆分布差异,产生边界层加热带易触发中尺度天气系统,导致暴雨频繁出现。广西各地暴雨发生时间及强度均有所不同。柳江、桂江上游流域处在桂北雨量高值区,暴雨多发生在6~8月;红水河、右江流域暴雨集中在5~7月;郁江、南流江沿海区域受台风侵入影响,大暴雨多发生于7~8月全区不同时段特征雨量。通过对58条集雨面积在50~200平方公里的小流域进行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研究,得出广西发生山洪诱发泥石流、滑坡的临界雨量6小时为50~130毫米,24小时为75~240毫米。
2、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与东南沿海丘陵山地过渡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被山脉高原环绕、中间为盆地。地形、地质条件不仅影响大气与降水,且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质及产生滑坡的地质环境。
桂东北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均为1000~2000米,成为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屏障南下的冷宅气到达该区后减速停滞;而南北走向的大苗山大瑶山山脉形成湘桂低谷及萧贺低谷,成为北方冷空气入侵广西的主要通道。因此,桂江、融江及贺江成为南下冷空气的必经之路。处于河谷两侧入口处的兴安、灵川、桂林、永福、融水、昭平等地,受地形抬升作用致使该地区多暴雨。大明山东北部为南下冷空气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强烈而形成暴雨中心。桂西因与云贵高原相连,冷空气难以到达。而7~9月则有利于东南亚季风沿右江河谷入侵,产生暴雨。十万大山的东南坡,在热带气旋入侵时抬升作用强烈,产生暴雨,是广西最大暴雨区。
三、广西洪水灾害风险的可保性分析
洪水风险可保性的进一步探讨保险原则是确定一个风险是否为可保风险的重要准则,但并不是所有的准则都同等重要,在这里我们所关注的是大量性、可评估性、经济可行性和分散性。
(一)逆选择
在任何形式的保险市场内,承保建筑物和室内物品的保单中,只有一小部分会受到洪水的影响。但是,洪水所影响的区域总是在广西沿海低洼的地区,而且特定河流的泛滥几乎是以固定时间间隔出现,因此,这种洪水不应被视作无法预测的事件。一方面,仅是居住在这些受影响地区的人在寻求保险,而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愿意为其提供保险服务的人,却对这种保险不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风险很低。因此,如果保险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向个人出售单独承保这种风险的保单,保险费将非常高,以至于投保人一般会认为不可接受。这种现象称为“逆选择”。如何有效解决“逆选择”和高保费问题呢?
扩大风险累积如果洪水只是自然灾害之一,可将洪水和其他自然风险一起采用一揽子保单承保。如果国家实行强制性洪水保险,也可有效规避逆选择。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加大洪水保险的宣传力度。风险累积越大,对个人而言瓶颈越小。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按损失发生的频率对风险进行分类,对于损失频率较高的风险不予承保。此外,通过设置免赔额将小额损失转嫁给被保险人,和对所承保财产采用重置价值等措施,控制保险公司的赔付责任,以达到降低费率的目的。
(二)重大损失的可评估性
要开展洪水保险,最重要的是要对洪水损失进行准确估计。由于洪水本身具有时空复杂性,再加上用于灾害损失研究的基础资料太薄弱,对洪水损失评估的难度很大。但是,水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得对洪水损失进行评估成为可能。
(三)经济可行性
洪水风险的高损失率和高费用率导致洪水保险的费率很高,这就产生了投保人的经济负担能力问题。可采取限制损失限额和承保范围,只承担部分风险,限制向保单持有人支付的最大赔偿金额。但是对于单个投保人而言,设置最高限额可能是不适合的,因为当被保险人遭受全损时得不到充分的保险保障,因此保险公司应根据可保性的原则设定保单赔偿限额。对投保人和保险经营机构给予政策性扶持或补贴由于洪水保险费率很高,其可保性较弱,导致投保人不愿投保,保险公司不愿经营。但如果政府能在保费及经营费用上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支持,则洪水保险的费率可以大大降低,而且洪水保险具有一定程度的准公共性和外部性,通过补贴,可以部分弥补其市场失灵。
(四)风险的分散性
大范围推广洪水保险通过增加参与主体,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增加和壮大保险基金规模。洪水风险参与主体越来越多,洪水风险的分散面越来越大,大数法则发挥作用的范围不断拓宽,使得洪水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大的范围内分散,在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在整个体系中有效分摊洪水风险,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保风险。
虽然广西的洪水保险具有弱可保性特征而且还没有开展,但这绝不意味着洪水保险就没有可保性。事实上,根据国内外洪水保险的经营实践,结合本文的分析,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以规避和补救,克服其弱可保性,从而使得洪水风险是可保风险。特别对于广西这样的落后地区,抵抗洪水的能力比较弱,如果能够争取到中央政府的支持,降低保险费率,洪水保险的可保性就比较充分了。
参考文献
[1]张琳、邵月琴,我国洪水保险设立模式探讨[J],保险研究,2010.8
[2]赵苑达,洪水灾害损失的风险分析与国家洪水保险制度的探讨[J],管理世界,2005.4
[3]黄英君、江先学,我国洪水保险制度的框架设计与制度创新――兼论国内外洪水保险的发展与启示[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
作者简介:刘家养,男,1973年生,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2009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保险及保险精算。
一、改善学校实验条件,与时俱进创编实验
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新课程对地理实验教学的日益重视,学校应逐渐完善地理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实验场所等硬件设施,为开展地理实验提供必要硬件支持;同时也应重视建立、健全地理实验制度,规范地理教师的实验行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展地理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使地理实验成为常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凭借不断改善的实验条件,教师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地理实验不断加以改良,甚至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设备研发实验模型,将现实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用多媒体加以模拟演示。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等模拟实验。特别像“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这样的实验,用一般的器材、设备很难完成,即使做成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如果使用多媒体模型,不仅能清晰的演示洪涝灾害的形成过程、分析下游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而且不需大量的设备、工具和时间,简单、清晰、高效。
二、重视实验客观生成,灵活分析实验结果
地理实验结果是特定条件和特定过程的产物,任何细微的变动都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差异,一个具体的实验,并不必然会出现预期的结果。因此,教师在面对现象不明显或者与预设结果差异较大的实验时,不能一味的强调应该出现的结果,而是要勇敢面对客观生成的结果,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从侧面理解地理知识。再以“热力环流的形成”这一实验为例。也有班级的学生设计的实验出了一定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将通入烟气的孔开在酒精灯上方,结果烟气无法进入实验的箱子,无法形成明显的热力环流。这时,教师就不能仅仅苛责学生的错误设计和操作,而应该和学生一起探讨实验失败的原因,将实验中不科学的步骤加以改正,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随着我国小城市及县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各小城市及县城都在对现有城区进行了新的规划和建设。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航运、水环境等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1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1.2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1.3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2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来支持城市水利建设。
针对本月江淮流域和广西北部地区爆发强降雨和洪灾灾害,以及对本次稻谷和食糖受灾情况做出量化估计的同时,建议关注此次涝灾带来的交易性机会。由于受灾地区当季主产作物(稻谷和甘蔗)亲水性极佳,只要洪水不淹没顶部超过一周,产量基本不受影响,而且,中国气象局预计本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将在7月10日前结束,因此,稻谷和蔗糖减产幅度偏小。但灾害发生时,稻价以及粮价的投机炒作,抗洪救灾设备的采购,以及灾后补施化肥和农药的举措,将为相关板块带来交易性机会。
灾害对农作物及其加工品价格的影响
发改委数据显示,97年玉米产量同比下滑18%后,现货价格在8至10月出现大涨,10月份玉米价格比7月上涨24%,并带动向期玉米淀粉价格抬升11%。大豆虽也受灾并造成亩产量下滑,但因种植面积大幅增长,总产量仍有提升,价格基本维持不变,同期豆油价格也基本稳定。
98年5、6月小麦受灾时,5、6月份的现货均价较下3月下滑5.6%,原因在于国家出面调控,同期面粉价格微涨2%;98年8月涝灾发生后中籼稻价格上涨3.8%,一个月后又迅速回落,但同期籼米和粳米价格却上涨了4―8%,并且之后未见回落。
9 9年底广西爆发霜冻天气后,糖价从99年12月底2000元/吨攀升至01年4月底4350元/吨(霜冻对第二年产量也有影响),08年再次出现大范围霜冻天气后,现货糖价由08年1月底3400元/吨升至2月中旬3950元/吨。郑商所即期期货价格也同步上扬,涨幅与现货价格涨幅基本一致。
可以看出,作物受灾后初加工品价格多会上扬,但作物价格的表现却各异。小麦和稻谷98年受灾时的价格因受政府调控而难以长时间上扬,而国家缺乏价格掌控力的品种极易出现价格大幅上涨,例如玉米、大豆、棉和糖。作物受灾后若国家强有力控制其价格,未受灾地区种植企业将难以受益,初加工企业通常会因为初加工品价格上扬而受益,与此同时,采购初加工产品的食品与饲料企业将面临成本上涨压力。
本次强降雨及涝灾影响分析
目前的受灾情况:7月2日起我国夏季梅雨地区开始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主要集中在江淮流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和广西北部地区。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和广西出现了洪涝灾害。由于农业部7月4日和7月5日才先后派出两批由司局级领导带队的救灾工作组赴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察看灾情,所以,最新的受灾情况还无法知晓。
从目前媒体所报道的灾情来看,湖北、湖南和江西发生的洪涝灾害尚不及98年涝灾的受灾程度,但广西部分地区所发生的洪涝灾害是20年一遇,庆幸的是5日上午,洪峰已顺利通过柳州。
未来天气:中国气象局未来10天天气趋势预报显示,江淮及华南西部的降雨过程出现在5-7日和7-9日,7月10日以后,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汉水一带地区仍有分散性降雨天气。可以看出,本次大范围强降雨历时不会超过一周。
受灾地区主要作物的生长期:1)小麦已基本收获。2)稻谷生长期:6月上旬至7月下旬,我国主产的一季稻处于养分汲取最旺盛的返青分蘖和拔节孕穗期,8月上旬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陆续抽穗。3)甘蔗生长期:6月至9月甘蔗处于返青拔节期,10月开始收获入榨。
对于稻谷和甘蔗而言,因两者都能适应水田的生长环境,所以,只要洪水不淹没顶部超过一周,作物仍会继续生长。若灾后及时补施化肥和农药,亩产量基本不受影响。
减产估计及对供需影响:参照98年长江流域涝灾,03年黄淮流域涝灾以及07年淮河流域涝灾,我们预计受涝灾影响09/10产季稻谷将减产1.4%(超过98年减产1.0%的减产幅度。2000至2003年减产幅度参考意义不大,因当时有抛售库存打压粮价并造成种植面积缩减的影响),也即是264万吨。悲观估计将减产4.4‰乐观估计将减产0.7%。预计国储粮目前有1.1亿吨以上的稻谷库存(具体数值国家不对外公开),因此,即使当悲观情景发生,我国也不会出现粮荒。
对于甘蔗而言,本次涝灾主要发生在柳江途经的河池、柳州以及未来几天洪水或将途经的贵港地区,根据以上三个地区的产量占比,以及受灾程度估计,我们预计广西蔗糖仅将减产0.4%,也即是3.4吨。悲观估计减产6.3吨,乐观估计减产1.2吨,该减产幅度微乎其微。
对稻谷和甘蔗价格的判断:参照98年涝灾的经验,因我国对稻谷价格强有力的掌控力,我们预计本次洪灾发生时稻谷价格最多会短暂地小幅上涨一阵,此后必将回调;对于食糖而言,因我国尚不具备完全控制糖价的能力,因此,短期内食糖现货及期货价格将被炒高,但因甘蔗与稻谷一样,并不惧怕洪水,且本次洪水淹没作物顶部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一周,所以食糖减产幅度有限,糖价炒高后亦将回调。
资本市场对灾害天气反应
07年前市场对农业股关注较少,灾害发生后股价仅对相关公司实际受益或受损程度做出反应。但07年后,受到政府支农政策影响,市场对农业股异常关注,股价也对相关消息异常敏感。例如08年初雪灾爆发时,相关农业股股价表现就十分亢进。09年三农问题依然备受关注,而且,灾害发生时相关农作物初加工产品以及食糖等受国家价格控制力度较小的作物都将出现价格上扬,因此,始于今年7月的此次涝灾极有可能带来相关公司股价超常波动,产生短期交易机会。
本次灾情可能带来的产业与上市公司交易机会有:1)产前环节:受益公司包括生产救灾设备的农业机械公司、灾后需要补肥的化肥公司、以及为防止病虫害发生与蔓延的农药公司。2)产中环节:未受灾地区的稻谷种植公司受益可能有限,但政府价格控制力度较小的制糖公司受益可能较大;3)产后环节:初加工企业会因产品价格上涨而受益,但深加工企业则会因原料成本上涨而受冲击。
在我们已覆盖的农业上市公司中,因灾情而可能获益的上市公司包括:
北大荒:受益于粮价上涨。公司所处东北三江平原较少发生自然灾害,所以,大米以及稻谷价格因灾情而上涨很可能会使公司受益。
南宁糖业和中粮屯河:受益于糖价上涨。由于糖价受我国政府调控力度较小,且公司分别地处南宁和西北地区,不受广西北部和江准流域洪水的影响,所以,公司将因糖价上涨而受益。
今年入汛以来,陕西省大范围强降雨过程虽然相对较少,主要江河水势平稳,但是局地暴雨却接连不断,并造成17人死亡、11人失踪,伤亡人数仅次于2013年延安特大暴雨的那次灾害。汛情与灾害严重不符的结果,发人深省。
小水大灾 损失惨重谁之过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秦岭横贯而过,将全省分成陕南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三大区域。气候的差异、地域的区别,让陕西省的降雨量从南至北递减。一江(汉江)两河(黄河、渭河)是陕西省每年的防汛重点。
雨,对于陕西省来说,既弥足珍贵,又多而不益,稍有不慎便会给当地带来灾害。受厄尔尼诺天气影响,今年入汛以来(5―8月),陕西省降雨量与往年同期相比总体偏少,其中陕北和关中东部偏少50%以上,其他地区偏少10%~50%,较大的降雨过程仅有4次,而分散局地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却频繁出现,多达1395次,且遍及陕北、关中、陕南各地。其中,长安区大峪站、西乡县两河口站1小时降雨量分别达90.2毫米和83.6毫米,佛坪县栗子坝站24小时降雨量有214毫米。
“局地暴雨呈现出高度分散、雨区范围小、局地强度大等特点。”陕西省水文局有关负责人说。
由于局地暴雨的突发性强,陕西省“头顶太阳、脚下洪水”的现象屡次发生,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麻痹性、致灾性极强。8月3日15时左右,原本艳阳高照的西安市蓝田县突然出现高强度降雨,九间房镇短时间内降雨量达111毫米。高强度降雨使得平日只有一条溪水的铜鹅沟暴发山洪,4位躲在桥下野炊的游客和当地1位放牛的村民躲避不及,被洪水冲走,全部遇难。同时,紧邻的长安区王莽乡小峪河也遭遇山洪,致使正在河岸农家乐用餐的游客被冲进了河道,8人遇难……
为什么汛期陕西省降雨量总体偏少、主要江河水势平稳的情况下,仍有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呢?接二连三的洪灾伤亡事件,引起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陕西省防指)的高度重视,并要求相关单位彻查伤亡原因。水文、防汛等多个部门更是多次书写报告,汇报在几次伤亡事件中所负的责任。小水大灾,损失惨重究竟谁之过?
防汛抗洪 岂能完全凭预警
汛前,为了做好今年的防汛预警预报工作,根据气候预测,按照《水文情报预报规范》要求,结合全省防汛抗旱工作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陕西省水文局分两次共下达2026个站报汛任务。其中,安排布置常年水情站447处、汛期水情站1538处、墒情站41处;委托外省和流域机构报汛任务56处。在受洪水威胁的县(市)、水利风景区设置预警预报站100处。同时,编制出台了《陕西省水文局水文情报预报应急预案》,修编了《省水文局水情信息制度》等3项制度,规范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为提高全省水文应急测报能力和处置突发性水旱灾害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汛期虽然降雨量偏少,江河水势平稳,但中小河流洪水情势尤为突出。”陕西省水文局水情处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汛期以来,陕西省境内共有42条河流61站出现洪峰162次,其中有9条河流9站出现超警戒洪峰13次,2条河流2站出现超保证洪峰流量。为了切实做好水情预警预报工作,陕西省水文局高度关注天气变化,密切监视雨水情发展,及时水情信息,充分发挥防汛哨兵和参谋作用,共制作水情预警预报31期,编发水情快报40期、水情简报16期,发送水雨情手机短信3万余条,收转水雨情信息1018.6万余条。成功测报了三华石、子午河、大峪河等中小河流超警戒或超保证洪水流量,其中,汉江支流冷水河三华石站6月28日15时30分洪峰流量为1840立方米每秒(洪水保证流量800立方米每秒),是该站建站以来实测最大洪水流量,重现期相当于50年一遇;喜神坝河江西营站6月28日洪峰流量为425立方米每秒(洪水警戒流量为100立方米每秒),为该站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洪水,重现期相当于30年一遇;子午河两河口站6月29日8时30分洪峰流量为4060立方米每秒(洪水保证流量为2000立方米每秒),为该站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洪水,重现期相当于20年一遇。调查金水河洪峰流量为1950立方米每秒,重现期超50年一遇。大峪河大峪站8月3日18时50分出现超警戒洪峰流量102立方米每秒,为1952年该站建站以来第二大洪水,重现期超30年一遇。
科学的预警为沿河政府组织防汛抗洪和人员撤离赢得了时间和数据支撑,也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防汛部门产生了一种依赖思想,防汛抗洪完全依赖气象水文部门的预警预报。可是,一般局地暴雨较为分散,同一地区不同区域降雨情况可能不同,这便会产生监测盲点,加之局地暴雨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一些局地暴雨气象水文部门难以准确监测。例如,蓝田县九间房镇铜鹅沟就是一个监测盲点。因为没有监测站点,无法预警,当地相关部门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洪灾来时手忙脚乱,仓促应战,伤亡不可避免。
麻痹大意 洪涝灾害的元凶
为了弄清今年洪水的致灾原因,陕西省防指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综合分析几次伤亡事件,都有一个共同原因。除自然灾害无力抗拒之外,麻痹大意是致灾的最主要因素。”陕西省防指有关负责人说。
为了提高防汛应对能力,近年来,陕西省不断加强江河堤防治理和山洪灾害预警设施、水文监测设施等建设,使得全省主要江河防洪能力大大提高,预警预报精确性显著提高。同时,对危险区域的群众进行了移民搬迁,使群众尽量远离地质灾害区域。防汛抗洪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减少了陕西省每年洪涝灾害的损失,但同时,也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防汛部门在防汛抗洪工作中产生了一种惰性,并将防洪精力放在大江大河和大面积降雨上,认为只有大范围强降雨才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和人员伤亡。长此以往,这种思想使得一些部门在防汛工作中产生了麻痹和侥幸心理。特别是在防汛最后一公里的基层,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在8月3日的暴雨发生前,陕西省防指就向各级防汛指挥部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涉河涉库旅游景区防汛安全管理,全力做好防范工作,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8月4日10时30分,陕西省防指再次向西安、宝鸡、渭南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防汛预警信息,要求切实做好防范工作,全力确保人员生命安全。陕西省水文局对旅游风景区的暴雨山洪做了提前预警,但以文件传文件的贯彻落实并没有让基层部门切实重视起这场局地暴雨的防范工作。
事后,据陕西省防指调查:一些乡镇、村组的山洪防御责任落实有死角,预警仅满足于放广播、发短信,不能确保到户到人;一些基层的山洪防御预案实用性不强,演练不经常,结合实际不紧密,群众对预案内容熟悉不够;峪口管理不严格,夏季进山休闲纳凉人员多,造成峪内河道人满为患,而且监管不力,大多处于“挂空挡”状态;对山洪危险区的划定不够精确,佛坪县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点就在监测区域内,小峪河村就是因为农家乐建在沟口泄洪的平台上造成了人员伤亡。
相关部门对防汛最后一公里的松懈和片面认识,也间接地传递给群众,让群众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突发性、对局地暴雨洪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防汛避险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较弱,这也是今年陕西省汛期洪灾人员伤亡惨重的一个原因。
在洪水到来时,蓝田县九间房镇4名游客竟然钻到桥洞下进行避雨,长安区王莽乡竟然让游客坐在泄洪平台上吃饭,这种低级的错误怎能有效避险。
狼来了 永远都不是一个传说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洪涝灾害如影随形。从大禹治水起,人类与洪水就在不停地战斗。人不一定要胜天,也不一定能胜天,但在与大自然的博弈中,总是向着和谐共处的方向不断前进。面对防汛抗洪工作,我们只能坚信,“狼来了,永远都不是一个传说”。因为稍有懈怠,“狼”就在不经意间突然而来。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局地突发性高强度降雨的出现概率也将不断增加。
2015年陕西省防汛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在我国其他地方也存在。对此,陕西省防指有关专家表示,应对局地暴雨洪水,应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重点做好大范围强降雨防范工作的同时,必须始终高度关注局地短历时暴雨的防范工作。各级水利防汛部门要改变以往只有大范围强降雨才可能导致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片面认识,把防汛形势考虑更严峻一些,把致灾性考虑更严重一些,加强应急值守,即使天气预报没有明显的降雨过程,也要时刻做好突发短历时暴雨防范的各项准备,并要跟踪防范措施落实,做到及时预警、果断撤离,警戒管理,确保万无一失。
二是在切实强化主汛期防汛应急值守的同时,必须突出解决好社区村组防汛预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进一步夯实乡镇、社区、村组等基层的防汛责任,确保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要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落实村组群测群防责任人,责任人在主汛期必须坚守防汛岗位,确保把预警信息传递责任、组织危险区群众撤离责任具体到户到人,真正解决好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短板问题。
三是在大力提高短历时暴雨预报预警能力的同时,必须解决好涉河涉库区流动人员防汛监管“挂空挡”的问题。气象水文部门要在突发局地短历时暴雨预报的预见期、预报精度上下功夫,第一时间向防汛部门传递预警信息,为基层预警避险赢得足够时间。要按照防汛责任属地化的原则,尽快制定完善游客迁安避险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对外来游客有序预警信息,及时组织撤离避险,有效确保人员安全。
四是在大力加强涉河涉水旅游景区管理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对秦岭峪口等人员密集区的综合整治。沿秦岭各县区要针对峪口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由当地政府牵头,增设报汛预警站点和移动通信基站,增加防汛预警手段,及时向峪口内人员预警信息;要进一步明确峪口管理责任,对游客集中的峪口,建议成立综合执法队伍进行联合执法,对峪内的违规农家乐、河道内违章建筑、涉河旅游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及时消除防汛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