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范文

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

第1篇: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范文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消毒方式对新生儿脐部护理结果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年2011月1月~2011年7月出生的新生儿12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618例。对照组采用0.5%碘伏进行脐部护理,2次/d。观察组采用3%双氧水进行脐部护理,2次/d。观察并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和脐带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脐带感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双氧水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可以促进脐带脱落,防止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双氧水;碘伏

脐带感染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新生儿断脐后应注意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并进行常规消毒,避免脐部感染的发生[1-2]。如何选择消毒作用确切、刺激性小的消毒剂是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关键[3]。我院对比了不同消毒剂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1年7月出生的新生儿1236例,,均为健康足月儿,无宫内感染。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8例。对照组新生儿胎龄38~40周,平均胎龄(39.02±0.5)周;体质量2675~5040g,平均体质量(3358.55±218.16)g;自然分娩405例,剖宫产213例;其中男性312例,女性306例,男女性别比为1.02:1。观察组新生儿胎龄37.5~40周,平均胎龄(39.13±0.6)周;体质量2688~5117g,平均体质量(3364.51±224.39)g;自然分娩404例,剖宫产214例;其中男性313例,女性305例,男女性别比为1.03:1。

两组新生儿性别比、体质量、胎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脐部护理方法:新生儿分娩后断脐,对照组新生儿采用0.5%碘伏消毒脐部,并用新生儿护脐带包扎,之后采用0.5%碘伏进行脐部护理,2次/d,直至脐带残端脱落。观察组新生儿采用3%双氧水消毒脐部,并用新生儿护脐带包扎,之后采用3%双氧水进行脐部护理,2次/d,直至脐带残端脱落[4]。

1.3 判断标准:通过测量新生儿护脐带纱布的血迹、分泌物面积来估算脐部渗血量和炎性分泌物量。护脐带纱布浸湿1cm2相当于0.058ml血液和分泌物。

新生儿脐部分泌物>0.5ml、渗血>1.0ml、脐周皮肤红肿、脐部有异味、体温升高等症状出现时,可判断为脐带感染[5]。

1.4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对照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9.32±1.15)d,观察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为(7.06±1.22)d。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脐带感染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新生儿发生脐带感染31例,感染率为5.02%,观察组新生儿发生脐带感染12例,感染率为1.94%。两组新生儿脐带感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和脐带感染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每年全世界约有40万新生儿发生死亡,尤其在卫生公共事业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新生儿死亡率较高。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新生儿由于各方面生理机能发育尚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不全,缺乏抵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的能力,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儿脐部的特殊生理解剖结构和组织特点决定了脐部残端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通道。如护理不当,较易发生局部感染,延迟脐带残端脱落时间,甚至可导致败血症。目前临床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点提高自然院内脱脐率和降低感染率。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皮肤娇嫩,脐带残端一般于1周左右脱落,2周左右完全愈合,脐血管需经3~4周才能完全闭合,因此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是促进脐部愈合、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碘伏是临床常用皮肤粘膜消毒剂,因其具有杀菌效果好、皮肤黏膜刺激性小、黄染易水洗去除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可有效抑制需氧菌的生长和繁殖,但对厌氧菌无杀灭作用。双氧水是一种氧化性消毒剂,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可迅速分解,并释出新生氧,通过干扰厌氧菌酶系统而发挥杀菌和抑菌作用。局部涂抹双氧水后可产生气泡,有利于清除血痂、坏死组织等,并对脐带渗血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并可促进脐窝周围干燥。脐窝周围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近年来发生的新生儿败血症中,厌氧菌感染的比例逐年增加,因此将双氧水应用于脐周局部消毒的效果较之碘伏更具优势。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3%双氧水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可以促进脐带脱落,防止感染,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韩莉芳, 曹丽华, 王迎春. 莫匹罗星软膏在防治新生儿脐带感染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1, (2): 122-123.

[2] 郑玉峰, 姚桂林, 毛丽亚, 等. 新生儿脐带处理及脐部护理临床体会[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 21(3): 268-269.

[3] 岳晓燕, 王宝珠, 郝跃仙, 等. 低浓度聚维酮碘用于新生儿脐带消毒的效果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05, 34(12): 1047-1048.

[4] 俞蓉. 新生儿脐部消毒方法对比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4(6):87~88.

第2篇: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 母婴同室; 新生儿;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86-01

自创建爱婴医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其优点及好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的肯定,对母婴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护理安全方面又出现了新的隐患及问题,因此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近年来我们针对出现的隐患及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安全隐患及问题

1.1 护士的服务意识淡漠 实行母婴同室以后,新生儿除治疗及常规护理(每天不超过1小时)外,其余时间均交由母亲及家人照顾,从而使护士忽视了对新生儿的观察及护理。

1.2 产妇及家人对婴儿的护理知识欠缺 由于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即使是二胎产妇也由于生育时间间隔较长,对照顾新出生的新生儿,产妇及家人均显得束手无策,出现问题更不知如何处理,若护士观察处理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1.3 护士的业务水平低,专科知识缺乏 年轻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低,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如呛奶、发热、体温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处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

1.4 新生儿院内感染

1.4.1 新生儿脐炎 脐部护理不当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处理脐部、使用不洁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湿后未及时擦干消毒、断脐时处理不当等。

1.4.2 新生儿脓疱疹 表现为出生后2-3d,全身出现散在或片状小米粒大小的脓疱,以颈部及腹股沟等皱褶处多见,多由于新生儿包裹太厚、皮肤皱褶处出汗、潮湿不透气或衣物不洁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扩张导致毛囊感染出现脓疮。

1.4.3 新生儿发热 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其家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总害怕其受凉感冒,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护探视人员较多,又不开窗通风造成空气不流通,导致新生儿体温升高,甚至发生呼吸系统感染。

1.5 新生儿喂养困难 刚出生的婴儿其家人由于喂养知识的缺乏;产妇凹陷、扁平,哺喂方法不当;剖宫产及正常分娩产妇产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婴儿大部分时间又处于睡眠状态等,造成喂养困难,导致新生儿由于喂养不足引起低血糖,严重者发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别是巨大儿表现尤为明显。

1.6 新生儿窒息 常见于新生儿溢奶、呕吐所致,如家属育儿安全知识的缺乏,哺喂后未及时拍背并侧卧致平卧呕吐时致窒息;另外还多见于剖宫产儿,表现为未开奶前就有呕吐,多为粘液,开奶后呕吐加剧,无觅食要求,多由于剖宫产儿未经过产道分娩,胃内及肺内的羊水残留较多,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其次婴儿与大人同床熟睡时被大人的身体压迫或被衣被堵塞呼吸道,致新生儿窒息等。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护士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改变服务理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应重视安全教育,并注重落实,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有序实施。认真执行等级护理巡视制度,特别是对新生儿的巡视护理。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及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另外要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不仅是家属的义务与责任,同样也是护理人员责任及义务。

2.2 加强健康教育 针对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知识的缺乏,并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的照顾缺乏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一些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哺喂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护理方法,并亲自给产妇及家属示范如何为婴儿换尿布、衣服、沐浴抚触等方法,在科室走廊、婴儿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画,同时通过医护人员讲解一些安全护理常识,如溢奶、呕吐、呛咳时如何处理,以及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现象,从而增强家属及产妇的育婴知识,避免因知识的欠缺造成对婴儿的伤害。

2.3 加强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对年轻护士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老护士要改变传统经验式的护理模式,学习新的护理方法与理念,同时还应重视对年轻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通过护理查房、问题分析、专科知识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

2.4 建立科室质控小组 每月定期对科室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进行分析,同时制定出改进措施,且要跟踪检查落实改进情况,另外随时征求家属及产妇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护理措施,对潜在隐患及时进行处理,确保护理安全。

第3篇: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护理对策;护理宣教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39-02

母婴同室作为一种新的医院管理制度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因其可明显增进母子感情,为以后的持续母乳喂养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但亦有一定的缺陷,由于新生儿神经调节中枢及各器官脏器功能不完善、生活能力较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诸多因素,导致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有调查显示:对产妇就20个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安全护理知识,具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答案准确率为61.3%,中专或高中为49.41%,初中及以下为43.5%;而产妇最喜欢接受知识的方式是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示范[1]。因此,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安全知识的宣教,提高产妇对新生儿安全知识的知晓率是降低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而由于产妇分娩后体力消耗、进食减少、身体内环境急剧变化等综合原因,需改变以往宣教方式,采取个性化、人性化、具体化的健康教育路径,提高认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1 母婴同室常见的新生儿安全问题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1.1 呛奶窒息:呛奶是新生儿喂养时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不安全问题。护理措施:应特别嘱咐产妇根据需要及时给新生儿喂奶,不可定时定量,避免新生儿由于过度饥饿吸吮过急而发生呛奶窒息。宝宝侧卧休息,防止吐奶或呕吐后误吸、窒息。喂奶后,可抱宝宝伏在肩上,轻轻拍背,促其呃气,可避免溢奶。如宝宝发生呛奶或呕吐,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保证宝宝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得在宝宝头面部上方用衣物遮挡。

1.2 中暑:我地区一般夏季温度均于30℃以上,多数病人家属受旧观念的影响,认为新生儿怕冷、怕风,常给新生儿铺盖过厚、过严,致其中暑或全身出现皮疹。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在外界气温高,身体散热不好的情况下极易引起高烧,颜面潮红,多汗,若不及时纠正,易导致婴儿嗜睡,脱水,黄疸等。护理措施:根据室温及新生儿体温及时增减新生儿衣服被盖,注意房间通风散热,气温过高可开空调调节室温。

1.3 脐部感染:新生儿脐部是一个开放的门户,很容易受细菌感染,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的发生。护理措施:不要让尿布上的大小便污染脐部,洗澡后用安尔碘清洁脐部。包尿布时,不要将尿布包盖脐部,以防尿布摩擦和污染脐部,凡接触脐部的一切物品要清洁、干燥。

1.4 烫伤:气温转低时,家属用暖水袋或瓶子给新生儿保暖,因为婴儿皮肤较嫩,而且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易导致烫伤。护理措施:应用保暖措施应尽量以调节室温为主,并适当增加衣服和被盖,避免应用暖水袋或瓶子。

1.5 新生儿被盗:产妇与家属因劳累过度,而呼呼大睡.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照看而忽略新生儿的安全。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病房。每日母婴分离不超过1h。宝宝一般不离开病区,遇有特殊情况,外出时均需有家属陪同。宝宝沐浴时,请家属陪同至沐浴室外等候,不要让陌生人抱宝宝。

1.6 低血糖:因产妇与家属对母乳喂养知识特别缺乏,而且受旧观念影响,认为婴儿出生24小时后方能进食,导致新生儿面部发绀,手足发抖,大小便次数减少。护理措施:宣教尽早进行新生儿喂养的好处。指导产妇产后半小时内给婴儿喂奶,一定要按需哺乳,因产后最初几天乳汁分泌不多,每天喂奶次数不少于12次,尿布24小时湿6次以上。

1.7 压伤:产妇产后劳累过度,疲劳易睡,甚至在喂奶时入睡,而致压伤。护理措施:宝宝不得和妈妈同睡,喂奶结束后抱回婴儿床。

1.8 碰伤:产妇及家属较长的指甲,宝宝床上任何有露尖的物品,因新生儿皮肤比较稚嫩,都可能导致新生儿碰伤。护理措施:防止碰伤,产妇及家属剪短指甲,宝宝床上不放任何危险物品。

1.9感染:新生儿对细菌的防御功能差,机体抵抗力低下,接触病菌后易发生感染。护理措施:探视人员接触宝宝前请先洗手。喂奶前用温水毛巾擦净。产妇不要给其他宝宝喂奶,也不要请她人给自己的宝宝喂奶。严禁患传染性疾病或病菌、病毒携带者探视陪护,如感冒、发热、有感染病灶等。母婴物品分类放置。住院期间统一使用医院提供的抱被衣物,不要使用患者自己的衣被。每天开窗通风1~2h,保持空气新鲜。病房配有循环风,定时消毒病房空气,不要自行关闭。

2 护理宣教的时机与方式:

2.1加强产前教育: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仅靠住院期间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加强产妇产前教育,制定一个完善的健康教育计划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产妇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2.2 住院期间宣教:孕妇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在执行入院介绍时,向孕妇和主要的陪护人员详细介绍新生儿安全告知单的具体内容,孕妇及家属理解后,护患均签字,一份交产妇,一份保存在病历里。住院期间对产妇的健康宣教依从性最好,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不定时给产妇及家属详细讲解并示范如何安全护理新生儿,教会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反复强调注意事项,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其它宣教:可通过医院宣传栏,设置醒目的宣传画张贴,摆放科普读物等措施,让产妇尽可能多的掌握新生儿安全知识,提高认知。

参考文献:

[1] 曾迎迎 张燕丹.母婴同室产妇对新生儿安全状况认知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4卷第21期:2589-2590

第4篇: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范文

1护理中的问题

1.1空气污染

受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产妇在产后不敢开窗通风,加之产妇恶露、出汗及大小便的异味常导致空气十分污浊。尤其在夜间,新生儿的出生使家属、朋友等探视陪伴者众多,各种细菌病毒也随之带入病房,而新生儿免疫防御机能尚未成熟,易致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1.2 事故隐患

刚出生的新生儿,特别在1~2d内,由于有少量羊水残留胃肠道内或喂奶不当,常引起呕吐、呛咳,甚至窒息[2];新生儿的手脚圈、胸卡被家属随意放置易致混淆;为方便产妇喂奶,婴儿床依附于产妇床边,当产妇床上下摇起活动时,可能发生新生儿坠床、手外伤的危险。

1.3营养失调

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吸吮刺激乳汁分泌的知识,认为“空吸”只能使新生儿体力下降;有的给予奶瓶喂养致新生儿对的错觉,影响母乳喂养;有的则认为新生儿长时间睡眠,不能打扰其睡眠,造成吸吮次数少,新生儿饥饿,营养缺乏。

1.4缺乏日常新生儿的生理知识

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肿胀、女婴出现阴道分泌物及少量出血等再现缺乏了解,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

1.5对新生儿护理缺乏科学知识

受长辈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会出现以下情况:①在新生儿皱褶处涂抹民间的矾灰致使新生儿皮肤受损;②使用大黄水为新生儿“清胎热”导致新生儿呕吐;③对新生儿脐带暴露不理解;④对新生儿筛查、新生儿游泳、抚解缺乏了解。

2护理对策

2.1医护人员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健康卫生知识宣教

严格探视陪伴制度,谢绝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及其它传染病的探视家属入室接近新生儿,最好实行陪客一陪到底。每日早晚开窗通风2次,每次30min,室温保持在22~240C,湿度55%~65%;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2次,紫外线消毒1次,每月做好菌落监测,母婴出院后床单位等消毒处理,防止院内感染。

2.2新生儿护理

对刚出生的新生儿,特别是1~2d内的,哺乳后30min内宜侧卧,让其头偏向一侧;也可喂奶后应轻轻拍背致吸入的空气排出,减少呕吐,新生儿的手脚圈、胸卡应齐全佩置,以免混淆;产妇起床活动前,先妥善安置好新生儿,确保其安全。

2.3讲解乳汁分泌的生理知识、早吸吮及母乳喂养的益处

乳汁产出的数量和产妇足够营养、充足睡眠、愉悦情绪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3],早吸吮能促进乳汁分泌。新生儿出生后,尽快放于产妇胸前,实行母婴皮肤接触,促进早开奶,并要求产妇30min内给予吸吮,给新生儿以按需哺乳,每24h需8~12次或更多,每次20min以上;教给产妇如何唤醒新生儿的方法,指导具体的哺乳方法及,使之熟练掌握。母乳中含有大量抗体、丰富蛋白质和脂肪、多种免疫物质、矿和质、维生素和酶,是新生儿最佳天然食品,其他任何食品都不能替代,母婴同室内禁放奶瓶、及奶粉。

2.4帮助产妇及家属了解新生儿的生理表现,解除她们的心理压力

2.4.1观察新生儿体重及时加强喂哺

生后1~3d,由于新生儿进食少,水分丢失及胎粪排出,会出现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10%,10d左右恢复正常,如体重下降超过10%,要观察产妇乳汁分泌量和新生儿吸吮情况,加强新生儿喂哺。

2.4.2讲解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由于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肝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力不足,常出现生理性黄疸,5~6d达高峰,10~14d自行消退,而不需处理。

2.4.3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变化

新生儿受母亲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出生后2~3d会出现乳腺肿胀现象,2~3周后消退,产妇不要用手挤压;女婴出生后5~7d阴道可出现分泌物或少量出血,类似月经来潮,持续1~3d可自然停止。

2.5传授科学的育婴知识,使新生儿健康成长

新生儿皮肤很娇嫩,皱褶处极易受损,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应每日晨沐浴1次,沐浴后不能用矾灰或爽身粉,因为容易堵塞皮肤毛孔,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皱褶处过厚的胎脂可用无菌石蜡油纱布轻轻擦去。要勤换尿布,大小便后用温热水清洗臀部,预防红臀的发生。

不得随意给新生儿“清胎热”,由于胎儿在宫内受羊水中物质的刺激或通过产道时接触含菌的粘液,出生后新生儿会出现结膜水肿或炎性分泌物,可用氯霉素眼液滴眼,3次/d,一般2~3d后治愈。而用“大黄水”、“金银花露”等是无科学依据的,且新生儿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不适极易引起呕吐。

暴露脐带护理是指新生儿出生24h后不需包裹脐部,用消毒棉签蘸75%医用酒精擦拭脐轮和脐线端,1次/d即可,这样操作方便,容易保持脐部干燥、清洁,也能预防感染。

新生儿筛查能及早发现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先天性肾上腺功能亢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游泳可增强新生儿的消化功能,促使胎便尽早排出,黄疸及早消退,营养早吸收,还可激发新生儿的脑神经发育,增强心肺功能;抚触可刺激新生儿的淋巴系统,增强机体抵抗力,平复新生儿的焦躁情绪,减少哭泣,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母婴间的交流,令宝宝感受到母亲的关怀与爱护。

参考文献

[1]李华,新生儿综合护理的体会[J]。临沂医学院学报2006,(27)197-198.

第5篇: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范文

一、常见的安全的问题

1.1窒息:喂养时不当,人工喂养的橡胶孔较大易呛奶.溢奶。食物及呕吐物误入气管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1.2意外伤害:小儿好动,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兴趣,但无主动防范意识,易坠床,烫伤,触电,误服药物或将一些小型食物,如花生、瓜子、葡萄干等,塞入鼻或误入气管等造成意外伤害。

1.3医院感染:由于小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全,尤其是低体重新生儿,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常见的感染有:

1.3.1皮肤感染;

1.3.2脐部感染;

1.3.3口腔感染;

1.3.4肺部感染等感染后常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1.4医务人员的因素: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够,人力资源缺乏,技术水平低,工作不够熟练对危重病人抢救不到位,服务不到位等。

1.5护理管理因素:管理的意识淡薄、疏忽大意,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常规工作的督促检查不到位,对新护士及科室业务技能培训考核抓的不紧。

二、护理对策

2.1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严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针对院内感染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日提醒,调,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让每位护士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坚决做到一次性物品不反复使用,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雾化吸入,吸引器等装置,均做严格消毒处理。病房定期用紫外线消毒,出院病人终末消毒。对住院患儿每日专人进行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确保患儿无褥疮发生。

2.2强化病房设备管理,新生儿病房的暖箱,蓝光,电源等定期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幼儿及儿童病床加床档,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并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危险地段有警示提醒。2.3因儿科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随时会有急诊的患儿及新生儿需要抢救,因此抢救物品及药品除了做到定人保管.定量储存.定位放置.定时清点,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外还要做到严格班班交接,人人掌握四定三及时的要求。

2.4儿科护士长应针对护士对专科操作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来对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如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法、留置针静脉的穿刺法、新生儿ABC复苏术、更换尿布法、喂药法、脐部护理。暖箱的使用、蓝光疗法、气管插管的护理等都应熟练掌握,加强儿科新护士业务技能训练,做到每人精通业务,是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重要保证。:

2.5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长时间住院的新生儿及有并发症和存在侵入性操作等危险因素的患儿,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重点在于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如皮肤护理,脐部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对留置针加强护理,暖箱每日擦拭一次每周消毒一次。鼓励母乳喂养,提高患儿免疫力。

第6篇: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范文

新生儿期是从出生到适应环境生长的一个特殊时期,需要经历一系列重要的调整的复杂变化,才能适应新环境,维持其生存和健康发展,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和组织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免疫功能不足,病情发展变化快,此期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先将我院早期实施护理干预的结果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我院为200例新生儿上门服务,其中男120例,女80例,在家庭护理过程中,未发病新生儿176例,发病新生儿24例,新生儿肺炎6例,新生儿黄疸9例,新生儿低钙血症4例,腹泻2例,上呼吸道传染3例,发病率12%。

1.2 方法

1.2.1 护理人员的选择:护理人员自愿报名,由科主任科护士长综合各方面因素,选择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满5年,富有爱心,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知识丰富,业务技术熟练等综合素质技术较高的护理人员担任。建立护理人员登记卡,卡上有工作人员照片,姓名、学历、职称、工龄、联系电话等。

1.2.2 工作方法:建立新生儿档案卡,写明家长姓名、住址、电话、工作单位、新生儿天数等,采取家长选护士的方法预约登记服务分为定时服务和临时服务两类。定时服务主要针对正常新生儿每周服务一次,具体服务时间由双方决定。临时服务主要针对患病的新生儿,根据病情随时上门护理。

2 家庭护理内容

2.1 针对新生儿生长发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作好健康宣教。

2.1.1 环境:新生儿房间应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室温不可过高过底,夏季如室温高,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1.2 保暖:寒冷季节室温底意保暖,因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对外界环境适应性也差,室温过底可引起硬肿症,用热水带保暖时应注意防止烫伤。

2.1.3 喂养:告诉家长母乳喂养是最佳喂养方法,教其捕乳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和支持母亲坚持母乳喂养。喂奶前应先给新生儿更换清洁尿布,母亲洗净手,用温开水清洗。喂奶后应抱起轻轻的拍背部,直至嗝气后,再取右侧卧位,垫高头部,以免溢乳或呕吐时发生窒息。对于确实无母乳或母乳不足者,指导母亲正确的人工喂养方法,奶嘴应剪成十字花形,孔不要过大,以免下咽不及发生呛奶。奶具每次用前必须清洁消毒,喂奶时瓶中奶液应充满,以免吸奶无效或吸入过多的空气造成溢乳。

2.1.4 尿布、衣服的选择:选用纯棉柔软的尿布及衣服,衣服应宽松,不可过紧。

2.1.5 皮肤的护理:指导家长如何护理眼睛、鼻腔、外耳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及时更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用软部试干,涂油保护。保持皮肤褶皱处清洁干燥。

2.1.6 脐部护理:母亲每天应检查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带未脱落前,每日用碘伏消毒一次,直至脐带脱落,完全干燥为止。

2.1.7 预防疾病和意外:新生儿食具应专用,每次用后应清洗消毒,衣服尿布保持干燥。新生儿出生后2周应口服维生素D,每日400IU。夏天要预防中暑和腹泻,指导母亲寒冷季节新生儿包被不要过严,以免导致窒息,发生意外。

2.1.8 培养养子观念:鼓励家长多抚摸、拥抱婴儿得一健康成长。

2.2 针对患病新生儿遇到的护理问题给予具体知道。

2.2.1 发热:首先区分是否由感染引起,如因疾病引起发热,需在医生指导下给予药物。如因保暖过度,脱水热等引起发热,可给予松包降温,嘱母亲多喂水,体温均可自行降至正常。

2.2.2 哭闹:首先由医师检查是否疾病引起,在排除疾病引起哭闹的基础上,考虑是否饥饿,观察是否有口腔炎尿布是否尿湿。有无大便,臀部皮肤是否发红,是否有腹部胀气等情况,并根据各原因给予处理。

2.2.3 黄疸:注意观察皮肤黄染出现部位、范围黄疸出现的时间及消退的时间如足月新生儿黄疸持续过久,超过两周,或黄疸出现早,在24h内出现,或黄疸程度重,发展快,说明是病理性黄疸应及早就诊。母乳性黄疸较为常见,可采取高频喂养9~12次/d,能够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平均3d左右,效果较好。

2.2.4 腹泻:注意观察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及有无脱水情况,如加大便为黏液浓性便,应及时送往医院化验检查,根据化验结果,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如患儿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这属于生理性腹泻,不需要特殊处理。

2.2.5 知道合理用药:简明讲解药物知识,知道正确用药方法,准确用药剂量,喂药是可将药物用温开水溶解,用注射器吸好药液在患儿吸药液的间歇是要从口角旁滴入,待患儿吸几口奶后再缓慢滴入至顺利喂完即可。

3 讨论

3.1 家庭护理服务方便了患儿的家长,使其掌握了正确护理新生儿的方法,提高了社会效益,避免了不必要的伤害,广大婴儿及家长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不仅使婴儿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密切了护患关系,增进感情,增加了年轻父母的育儿的知识,使新生儿得到了正确有效的护理。

3.2 提高了业务技术水平:家庭护理服务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医学各方面的知识,来满足家长对健康知识的需求。

第7篇: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 危重新生儿;转运;院前护理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135-02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新生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院前护理抢救是转运成功的前提,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致残率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1]。我院新生儿科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31日成功转运危重新生儿337例,转运后的337例中1例因肺出血死亡,占0.29%,22例好转,占6.53%,治愈314例,治愈率占93.18%,现将转运情况及院前护理抢救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31日我院转运的危重新生儿337例,见表1。

1.1转运设备与人员

设备及用物:救护车、多功能新生儿转运暖箱、氧气瓶、氧气袋、便携式吸痰机、微量血糖仪、手提式急救箱(内备新生儿喉镜、新生儿复苏气囊、不同型号气管导管、不同型号深部吸痰管、常用的急救药物、输液器、输血管、注射器、头皮针、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用物等)。

转运小组人员:一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及急救车司机为一个抢救小组,按排班,随时待命。

1.2转运流程

接诊电话询问详细地址、产妇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及病情立即启动急救转运系统与转诊医院或家属保持联系到达接诊地点快速评估病情施行抢救措施同时向患儿家属及医院交待病情,签订转诊协议评估抢救后患儿病情变化好转立即转运。

1.3院前护理抢救方法

1.3.1评估全面了解病史、检查评估患儿,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面色、反应、肌张力,结合患儿出生时情况,快速作出转运判断。

1.3.2保暖根据患儿胎龄及体重设置暖箱温度,以适宜的外界温度维持新生儿正常体温,促进循环。

1.3.3开放气道开放气道,予以气管插管、深部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动态监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使患儿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维持正常。

1.3.4开放静脉通道至少建立2条静脉通路,如脐部未作处理,应立即在脐静脉施以抢救用药,尽快缓解症状和体征。

2结果

转运后结果见表2。

3体会

新生儿转运是将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转往三级医院的NICU进行进一步监护、诊断及治疗的主动转运过程,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危重新生儿存活率中极为重要的一环[2]。院前急救是转运成功的前提[3]。必需的新生儿急救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转运小组人员是危重新生儿院前护理抢救及转运成功的基础,熟练的院前护理抢救技术使急救措施及药物能在第一时间内得以实施,及时的保暖、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及静脉通道的建立,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使患儿的危险情况在短时间内出现转机,从而为成功转运奠定了基础。转运途中的护理抢救是整个转运过程及影响预后的关键[1]。

通过对273例危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使我们体会到院前及时有效的护理抢救是危重新生儿转运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爱莲,郑方舟.浅谈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的建设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56.

[2]金汉,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6-129.

[3]阮珊三,傅燕娜,刘光辉,等.危重新生儿转运与院前急救(附156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1,8(2):97.

第8篇: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恢复期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将398例恢复期高危儿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干预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大大提高了新生儿科的服务满意度。结论: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

【关键词】恢复期; 母婴同室;高危儿 ;发病率

高危新生儿是一组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新生儿,最常见的高危因素为窒息、早产、颅内出血、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等,有较高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故这些新生儿需要专业的治疗及护理。但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缺乏经验和必要的护理知识,加之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部分高危儿在出院后不久(3-15天)因各种原因再次发病来院就诊。因此,我院对恢复期的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针对高危儿常见的护理问题给予护理干预,指导其喂养、护理、皮肤感染的预防等,从而有效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恢复期的高危儿398例随机分组,未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对照组,实行母婴同室的高危儿为干预组。干预组198例,男117例,女81例,其中窒息35例,早产93例,颅内出血5例,低出生体重10例,高胆红素55例;对照组200例,男109例,女91例,其中窒息37例,早产儿89例,颅内出血8例,低体重儿12例,高胆红素54例。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中护理)。干预组实行母婴同室(产妇和家属直视下的开放式护理(1)),对高危儿出院后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2.1 护理问题:

1.2.1.1 高危儿家属缺乏日常护理知识:(1)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患儿同睡的习惯;(2)认为室内不能通风,对患儿包裹太厚,保暖太严,导致体温过高;(3)对患儿哭闹表现焦虑不安。

1.2.1.2 高危儿家属缺乏喂养知识:(1)患儿母亲对母乳喂养不够自信,一是担心母乳少不够患儿吃(患儿住院,长时间母婴分离导致母乳量减少), 二是不能把握患儿吃好、吃饱的标准;(2)部分患儿对喂养方式的改变表现出不适应,家属出于担忧,不愿继续母乳喂养,甚至有少数患儿母亲认为哺乳会影响日后自身身材的恢复而拒绝母乳喂养;(3)配方奶配置方法不正确。

1.2.1.3 高危儿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1)缺乏预防皮肤感染的知识;(2)出现呛奶、呕吐等异常情况时缺乏应对能力;(3)高危儿保健知识匮乏。

1.2.2 护理干预:

1.2.2.1 传授新的育婴知识

(1)告知家长科学育儿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使之接受新的知识,改变传统观念,患儿睡小床,不要和母亲同睡。

(2)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室内保持22℃-24℃,湿度维持在50%-60%,高危儿着衣和包被以四肢暖和为度,体温保持在36℃-37℃。

(3)患儿哭闹是对来自体内或体外不良刺激引起不适的表现,若哭声响亮、婉转,间隙期面色如常,即为生理性哭闹,家长不必担忧。

1.2.2.2 传授喂养知识

(1)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不断鼓励母亲增加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帮助其提高喂养能力。母乳经济方便;母乳中含有较多免疫因子,能增强婴儿免疫力;通过母乳喂养能增加母婴感情(2)。嘱母亲应坚持按需哺乳,奶量以喂奶后患儿安静、不吐、无腹胀和体重增长达15-30g/d为宜。

(2)住院时间较长的高危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习惯了配方奶、奶瓶喂养,当改用母乳喂养后,部分患儿有不吸吮、吃奶少等表现,这属于正常情况。因为配方奶和母乳口感不一样,且人工喂养的奶嘴比母亲的易于吸吮,一般来讲,母乳喂养后1-2天患儿就会逐渐适应。因此,高危儿家长不必为此担忧,选择继续母乳喂养。

(3)若高危儿母亲确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进行喂养,并严格按配方奶上的说明进行调配。奶粉配置过浓会导致患儿喂养不耐受,甚至有可能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奶粉配置过稀则营养摄入量减少,患儿出现生长缓慢,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奶孔的大小以奶汁流速连续滴出为宜。

(4)因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高危儿易发生溢奶,早产儿甚至会发生胃食道反流。吃奶后指导家属将患儿竖着抱起来,轻拍其背部,持续约2-3分钟,帮助患儿将吃奶时咽下去的空气通过打嗝排出来。另外吃奶后30分钟应将患儿侧卧,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减少溢奶造成的误咽和窒息;早产儿床头抬高15°-20°,可减少胃食道返流的发生。

1.2.2.3 介绍疾病相关的预防知识

(1)教会家长正确的皮肤按摩方法,以增加皮肤抵抗力。保持高危儿皮肤清洁,洗澡时注意将耳后、颈部、腋下、肘窝、腹股沟、臀部、窝等皮肤皱褶处洗净,擦干;不要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扑粉,因这些部位的皮肤褶皱处不透气,加之患儿易出汗,潮湿的粉块刺激皮肤,增加了患儿皮炎的发生。重点加强对高危儿脐部的护理:每日检查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带未脱落前,每日用碘伏消毒一次,直至脐带脱落,完全干燥为止;要特别防止被尿液污染,以避免脐部感染。?做好高危儿会皮肤的护理,勤换尿布、会温水清洗(顺序为由前至后)、吸干,必要时局部涂鞣酸软膏。

(2)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每日给予足够的奶量和水分,保持大便通畅,否则有可能使黄疸再次加重。教会家长学会观察患儿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对于肠蠕动比较弱,每日不能正常排便的高危儿,给予腹部按摩每日4次,必要时给予刺激排便或开塞露通便等处理。

(3)注意观察高危儿的面色、呼吸。喂奶时患儿若出现呛咳、呕吐、口周、面色青紫等异常情况时,应暂停喂哺,患儿取侧卧位,给予拍背、清除口鼻呕吐物等处理,直到患儿哭声响亮、面色转为红润。否则报告医生给予吸痰,吸氧等进一步处理。

(4)高危儿患以下疾病的可能性要远高于正常新生儿:脑瘫、智力低下、营养不良和视力、听力异常及运动障碍,轻则会影响孩子正常发育,重则导致终生残疾。一旦错过最佳矫治时机,将会造成终生遗憾。告知家长高危儿在出生后的半年内,需每月接受一次保健服务,半年后每两月保健一次,以便医生随时发现由高危因素导致的并发症。

1.2.2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高危儿出院后的发病率及发病病种的变化。

1.2.3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的比较(见表1)。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p

组别例数发病数发病率(%)

干预组198 2311.61

对照组200 6834.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2 两组高危儿出院后(3-15天内)发病的病种变化的比较(见表2)? 干预组采取母婴同室后,出院后因喂养及护理不当而发病的病种均小于对照组(p

3 讨 论

3.1 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能量需求较大,母乳或现阶段母乳化配方奶所含的能量及营养素可以保证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所需。而高危儿因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功能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喂养极为重要,更不能随意添加其它食品或保健品。同时由于其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采用合理的喂养方法及,可以明显减少高危儿由于喂养不当而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对照组采用常规新生儿护理,高危儿出院后发生肠功能紊乱、便秘等疾病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有一例患儿在出院后第三天,家长擅自给患儿奶粉中添置了少量成人食用蛋白粉,次日患儿出现腹胀、呕吐来院就诊,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极差。

3.2 感染是高危儿病情突然变化及加重的重要原因。高危儿住院治疗期间,接受介入性诊断及治疗过程,免疫功能低下,对多种病原微生物高度易感。而且胎龄越小、日龄越小,免疫及局限感染的能力越差,常可引起肺炎、败血症、脑膜炎。开展母婴同室,护士通过日常护理、健康教育等活动,教会了家长正确洗手的方法和预防感染等相关知识,从而有效减少高危儿因感染再次发病的机率。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干预组因室内不通风、家庭成员交叉感染等因素导致出院后高危儿发生呼吸道感染比率较低。新生儿感染的另一来源为皮肤。高危儿尤其是早产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毛细血管丰富,皮肤抵抗力低下,如皮肤护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皮肤完整性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糜烂、破溃、脐炎、尿布炎等(3)。干预组高危儿在出院后可以得到较好的脐部护理、皮肤护理、臀部护理,发生脐炎、脓疱疮等的机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减少了高危儿出院后因感染导致高胆红素血症及败血症的发生。

3.3 研究表明:大约有1%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发生母乳性黄疸(4)。母婴同室期间,部分恢复期高危儿母乳性黄疸能被及时发现,通过试停喂母乳、定期监测、医学干预后得到缓解,同时由于患儿的家长接受了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出院后依从性高,能定期来医院监测黄疸,及时发现胆红素波动情况,并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干预。但并不能因此减少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

3.4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助孕技术的成熟,窒息、早产、先天畸形等的危重新生儿比率较前增加。高危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这使父母无法确切了解患儿的生活。加之生育高危儿的母亲往往会有忧郁和罪恶感,接受高危儿需要特殊照顾观念常需一段时间。对恢复期高危儿开展母婴同室,鼓励父母参与照顾患儿的活动,如抱抚、亲自喂奶等。指导家长如何冲调奶粉、如何沐浴、何时预防接种,以使他们得到良好的信息支持和树立照顾患儿的信心;同时护士能及时发现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护理问题,提供护理干预,提高了育儿水平,有效的降低了高危儿出院后发病率,同时也提高了新生儿病房的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梁淑芬,林晓枫,张晶,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10,5(7):252-253

[2] 向丽,杜鹃,谢立平,等。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难点及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61

[3] 杨亚青,周静,白静。产后家庭访视中对新生儿皮肤的管理。中国医药卫生,2010,9:45

[4] 崔焱 . 儿科护理学[M].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8

第9篇:新生儿脐部如何护理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专项护理;人性化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0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9-01新生儿肺炎可发生在宫内和分娩过程中,这样情况被称为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或出生后发生称为产后感染肺炎。据统计,全世界约有200万新生儿,每年死于新生儿肺炎,这是新生儿围产期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前、产时感染性肺炎胎儿是在子宫内,在此期间所感染的肺炎多数是通过血液感染的,与产科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产后感染性肺炎发病率是最高的,是通过呼吸途径或医源性所感染的。下面将新生儿肺炎的护理措施报道如下[1]。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一2012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肺炎,其中男婴儿47例,女婴儿33例。胎龄(39.1±1.7),出生体重(3160±340)G。在80例新生儿肺炎的患者中,感染性肺炎51例,其他29例是吸入性肺炎。

1.2方法对80例新生儿肺炎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体温、面色苍白、呼吸、心率和其他指标。与此同时,对儿童的家庭进行教育和宣传,使他们认识到新生儿肺炎发生、发展、保健、预防的相关知识,从而能够给予医疗工作积极的合作。除了一般的护理,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人性化的特殊照顾,包括:

1.2.1保温患儿体温不升、四肢冰冷,需要用装满水温50℃左右热水的热水袋放置在腋下,并且随时检查,防止烫伤,3-4小时更换水,同时保持在室温22℃-24℃,相对湿度为55%-60%的条件下[2]。

1.2.2吸氧儿童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偶尔暂停、面色青紫或苍白,应该立即吸氧,使用鼻导管吸入鼻前庭面法,病情如果严重的话,就采用罩吸氧法,前者一般氧流量为0-5毫升/分钟氧气湿化,温度达到31℃-34℃为宜,随时观察缺氧改善情况,如呼吸、肤色和嘴唇,如果缺氧问题已得到纠正,应改为间断吸氧,如果持续缺氧可导致肺组织充血、水肿、肺泡毛细血管增殖和肺不张,从而造成氧中毒的病理变化。

1.2.3保持呼吸道通畅首先,孩子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由于肺炎呼吸道黏膜充血、渗出,再加上新生儿气管狭窄,血管丰富分泌物可以很容易被阻塞,从而引起窒息,所以需要勤吸痰,吸痰时负压不要太大,一般为0.02-0.03MPa适宜,吸管应细、软,吸痰时间不宜过长,持续时间不超过15秒,动作应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如果孩子吸痰不容易,需要轻轻地叩背,通过振动,促进痰液排出[3]。

1.2.4雾化吸入医院需要每天对肺炎的患儿进行雾化吸入Q4H,而且每次的时间不得超过15-20分钟,雾化溶液中加入α-胰凝乳蛋白酶、地塞米松及相应的抗生素,使药物吸到支气管和肺泡从而达到消炎、止咳、呼吸化痰、湿润气道的作用,并能解决支气管痉挛,对于改善呼吸,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还能够帮助新生儿吸痰。

1.2.5建立静脉通道按照新生儿肺炎的治疗方案,需要有顺序地依次进行液体输入,并且液体的总量必须是精确的。每小时每公斤体重3-5ML为合适,适当的将输液速度变慢,约5-8滴/分钟,否则容易造成儿童肺炎,导致心脏衰竭和肺水肿,使循环血量突然扩张。

1.2.6合理喂养新生儿热量储备非常低,在病理之中,反射和反应都会低下,从而导致了胃口和食欲出现障碍,进入的乳汁较少,而病理条件下的身体热量消耗快,容易引发新生儿出现低血糖和低蛋白血症。为了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增强机体抵抗力,应尽可能地进行母乳喂养,每2h一次,注意窒息和溢出,如病情严重,吞咽反射差、拒奶或严重窒息进食时,应给予喂食,每次10-30毫升,每2h一次,直到恢复正常位置,开始每次喂奶30-50毫升,每3H一次喂奶后,轻轻敲背,使得胃里的空气排出,避免发生溢奶的现象。

1.2.7对症护理需要做好所有的护理准备,如脐护臀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新生儿肺炎反应低,应该经常给患儿更换,避免长期睡眠易致肺不张的副作用。常见的髋关节和受压部位需要经常使用温水进行清理,以保持皮肤清洁。每天洗澡后,用酒精棉球清洗脐部感染,从而预防感染,长时期的传输抗生素,患者容易发生鹅口疮,需要口服制霉菌素液,每日4-6次,直至痊愈。2结果

76例患者成功治疗,一例死亡,治愈率达95%以上,而由于种种原因,转院治疗3例。3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死亡原因的主要原因,除常规内科治疗以外,医护人员在孩子住院期间也应该更多地关心和照顾孩子。随着社会的进步,护理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人性化的护理模式、特殊护理模式和其他护理对于治疗新生儿肺炎有着重大的帮助,在近几年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50例感染肺炎的患儿进行检测身体温度、面色苍白、呼吸、心脏率和其他等指标,进行特殊、个性化的护理,通过对80例患儿的密切检测,也对他们的父母进行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最终80例患者中有50例患儿童最终出院,治愈率高达95%。此外,如果孩子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脓液、气胸等并发症的时候,应直接使用镇静剂和氧气,以缓解症状。

总之,通过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全面护理、特别护理、人文关怀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肺炎的治愈率,以减少孩子的病痛,从而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降低死亡率。参考文献

[1]王文丽.新生儿肺炎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2,10(19):22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