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抑郁是常见的老年人心理问题,严重威胁其健康,本研究旨在了解养老院内老人抑郁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寻找增进养老院老年人健康的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4至5月九江市温馨养老院和九江市福利院中94位高龄老人,年龄75~98〔平均(82.6±6.2)〕岁,神志清楚,认知良好,能够配合调查。被调查者中丧偶61人,占64.89%;文化程度中,小学及以下的66人,占70.21%;入住原因中,因家庭照顾困难而入住养老机构的56人占59.57%,为安度晚年而选择养老机构的38人占40.43%。有抑郁症状的老人42人,占44.68%,其中轻度抑郁症状的33人占35.11%,中重度的9人,占9.57%。
1.2 研究工具
健康调查问卷(SF36):包括36个条目,生理健康评分(PCS)代表总的生理健康评分,心理健康评分(MCS)代表总的心理健康评分。分数越高,表明该方面的功能状况越好,生活质量越高。老年人抑郁量表(SDS):抑郁症状评定,计分0~10分为正常,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总分低于16分为完全正常,大于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凡有2项或2项以上≥ 3分或总分≥22分为功能有明显障碍。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入住原因、健康状况等。
1.3 方法
由九江学院护理学院2004级护理专科班学生经培训后担任调查员,采用与老年人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对不能自行填写的,由调查员协助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F检验。
2 结果
2.1 影响抑郁状况单因素分析
抑郁评分在老年人疾病数、日常生活能力、入住原因、住院次数上有显著差异(P
2.2 生活质量评价
94位老年院老人不同抑郁水平在生活质量的PCS和MCS,均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表1 94位老年院老人不同抑郁水平生活质量比
较(略)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九江市养老院内的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高于同年龄段的包头城市社区居民32.7%的检出率〔1〕和北京市老年人14.5%的检出率〔2〕。
提示抑郁症状是老年院较易发生的一种负性情绪。随着抑郁症状加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尤其在心理健康维度上影响更明显。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3〕相同。本研究未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抑郁加重的趋势,这与养老院老人大多数患病,身体状况普遍较差有关。因此,在护理方面应采取相应措施。
养老院的老年人绝大多数已丧偶,又身患多种疾病,易出现抑郁、焦虑、孤独感、寂寞感等心理问题。目前养老院虽然给予了老年人生活和身体上的照顾,但对于老人心理变化的重视不够。本研究发现,虽然养老院高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检出比例高,但无一例接受过相关的检查和治疗。因而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使他们在照顾好老人生活起居的同时,理解和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善于观察老年人的情绪波动,分析他们的内心活动,给予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
养老院老年人缺乏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本研究发现,老年人对抑郁症的产生、概念、防治等并不了解,工作中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强对老年人有关疾病的产生、预防、不良行为的干预;加强心理疏导;加强用药及康复等健康教育,有条件的还可以为他们开设心理卫生讲座及进行个人咨询,以期老年人能通过接受外来信息和帮助,自觉调整自己的情绪,正确评价自己,以积极、稳定的情绪适应养老院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承受能力。
理能力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密切相关,自理能力缺陷,会降低自我评价,产生抑郁症状〔4〕,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应遵循粗糙经验风险最小化(RERM)的自护原则,无论有无功能障碍,都应尽量依靠自身能力完成日常生活活动以延缓衰老〔5〕。养老院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关怀以及来自感情上的支持〔6〕。除养老院工作人员外,还应动员家庭、社会的力量,关心、照顾和支持老年人,使他们在有心理困扰时有诉说的对象和场所,尤其让高龄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避免和降低负性情绪,激发其生活的信心,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处于良好状态现健康长寿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冬梅,付 云,金晓燕,等.包头市老年人抑郁症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6):4667.
2 刘宏军,孟 琛,汤 哲.北京市老年人抑郁症状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1):7945.
3 王 芳,谢 婧,施学忠.河南省居民精神抑郁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13.
4 吴 蓉,余跃生,陈海贞,等.都匀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5;20(10):679.
自理理论中的自理体指能完成自理活动的人;自理总需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理需求而采取的所有活动,包括一般性的自理需要、成长发展的自理需要、健康不佳时的自理需要;自理缺陷理论是指自理体的自理能力小于自理需要时,就会出现缺陷;护理系统学说阐述人出现自理缺陷时的护理活动,包括全补偿系统(患者无自理能力,自理需要全靠护士来满足)、部分补偿系统(患者有能力完成部分自理需要,但另一部分需要由护士来满足)及辅助教育系统(自理需要患者自己能满足,但要护士提供咨询、指导与教育才能完成)。Orem认为:人具有自我照顾的能力、权利和义务,并且通过学习达到自理的需要。护理干预应注重引导患者自我照顾能力,护理实践的目标是协助患者实现自我照顾,改善疾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2运用Orem自理理论对老年护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1我国老年护理的现状
WHO规定,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10%,或65岁的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7%时那么这个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我国于1997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规模巨大,截止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据预测我国老年人口总数2025年将上升到19.6%,2050年将达到顶峰31.1%,届时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一方面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缺乏。截止2008年,我国注册护士1653297人,每千人口护士数为1.25人。此外我国老年护理起步较晚,很多医学院校至今未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老年护理人才奇缺,而另一方面需要照护的老年人越来越多,Orem自理理论正好可以减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护士对个体自理能力和自理需求进行评估,然后帮助老年人自立,既可以节省费用,也可以使老年人早日康复。
2.2老年人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出现老化,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威胁老年人的慢性病不断增加。卫生部资料显示,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7%,其中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5~3倍,达42.5%~52%。这些慢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给老年人生理、心理、经济上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护理老年患者的时候应评估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从而进行护理,减少医院资源浪费,而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讲,需要借助各种护理系统来进行自我护理,自我管理疾病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实践证明,防治慢性病最好的医生是患者自己。
2.3家庭结构改变
在我国现阶段,家庭结构逐渐趋向小型化,存在许多“4-2-1”型家庭,即一对年轻的夫妻要照顾4个老人和一个小孩,此外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有逐渐增多趋势,居家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在这种形势下,以Orem自理理论为指导、重视并强化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还能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3老年人自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老年人生活自理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状态、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有无住过医院等。
3.1年龄因素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逐渐下降,调查显示,60~64岁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占3.2%,65岁~69岁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占5.1%,70~74岁的老年人占9.2%,75岁~79岁的老年人占14.3%,80~84岁的老年人占25.6%,85岁~89岁的老年人占35.6%,9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50%。
3.2性别因素
文献报道,男性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比例占7.7%,女性老年人中占10.2%,女性不能自理比例比男性高出近1/3,女性老年人占全部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58%,女性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弱于男性。
3.3婚姻状况与居住状态
有配偶者生活自理能力好于无配偶者;夫妻同住的空巢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好于独居者。
3.4文化程度与经济收入
文化程度高及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高于文化程度低及收入较低的老年人。
3.5心理因素
老年人因退休、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改变,社会交往减少,加上体弱多病、丧偶、亲朋好友离世、家庭矛盾等生活事件影响,常出现焦虑,孤独,抑郁,自卑等负性情绪。许多负性的心理变化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态度,使自理意愿下降,自理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3.6疾病因素
老年人的患病情况、患慢性病的种类数对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影响。林红等研究显示,随着患慢性病种类数的增加,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损害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以心脑血管病导致的功能障碍作用最强,其次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3.7家庭和社会支持
家人及社会应尊重、关心老年人,应支持老年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发挥余热,充分发挥老年人对社会的作用,有利于老年人重拾信心,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效能,促进身心健康。此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间存在一定联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经济补助、教育、环境、医疗保健等多渠道影响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4Orem自理理论
在我国老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Orem自理理论在老年疾病护理中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戴莉等研究显示,应用Orem自理理论能明显提高慢性心衰患者自护能力、缩短住院日,并使患者满意度、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傅红飞研究显示,Orem自理模式能提高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对呼吸系统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李静研究显示,Orem自理理论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率,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李彩云等研究显示,Orem自理理论能提高脑梗死患者自理能力,降低并发症。汪生梅研究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过程中,运用Orem自理理论能使患者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5小结
关键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生活质量 健康测量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4-0023-03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比例中的增加,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高度的致残性,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康复,不能只注重于改善病人的生理功能,还应着重于病人的心理和社会机能的评估和干预,提高其生活质量。现对127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探讨其相关因素,为实施干预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院等共5所医院的骨科、内分泌科和老年病科门诊及住院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住院病人共127例,时间为2002年1月¬---2003年12月。
1.2 病例纳入标准
1.2.1 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患者;
1.2.2年龄50~70岁之间(含50岁和70岁),男女均可;
1.3 病例排除标准
1.3.1 年龄在50岁以下或70岁以上,过敏体质;
1.3.2 长期同时服用其它影响骨代谢的药物,不能立即停用者;
1.3.3 新鲜骨折,晚期畸形,残废,丧失劳动者;
1.3.4 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1.3.5 严重多处骨折。
1.4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年,第三辑),《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999年3月,中国老年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制定,第二稿1999年10月22日在昆明通过)。
1.4.1 诊断原则
诊断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参考年龄、病史、骨折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考虑。
1.4.2 诊断基本手段
骨密度减少以骨矿含量测定和脊柱腰椎X线片,也可以用股骨近端、跟骨、管状骨X线片相结合判断。
1.4.3 诊断标准
骨矿含量诊断标准和峰值骨密度丢失百分率及分级标准(主要用于女性成人、男性参照执行)。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以汉族妇女DEXA测量峰值骨量(M±SD)为正常参考值。必要时检测骨质疏松的疗效性指标:(1)相关症状及体征;(2)碱性磷酸酶及尿羟脯氨酸,空腹2小时尿钙/肌酐;(3)X线骨质改变:观测腰椎骨正侧位片;(4)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观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或超声骨密度检测仪观测跟骨骨密度。
>M-1SD正常
M-1SD~2SD骨量减少
1.5 调查方法
1.5.1 调查工具 采用健康测量量表SF-36(TheMedica lO utcomcs Study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的标准版本[1]。此量表包括功能状态、健康满意程度和健康总评价3大方面9个维度共36个条目。为了便于比较,对各维度的初得分进行了转换,得到终得分,终得分0分~100分。另外使用了“患者一般状况量表”,包括病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发病前与何人居住、看病费用等。
1.5.2 调查方法 调查员为5所医院的骨科、内分泌科和老年病科的医师。调查前针对调查内容及方法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严格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正式调查。所有调查均取得病人的知情同意。调查时由调查员逐条询问并记录。调查表收集后,由课题负责者随机抽样进行复核,对不符合纳入标准者予以排出。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合格的调查表,使用双输入法录入Epidata数据库,以确保资料录入的可靠性。并使用Excel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127例。男32例,女95例。年龄(62±11)岁,最小年龄54岁,最大年龄70岁。婚姻:已婚者121例,未婚及离异者4例,丧偶2例。文化程度:文盲9例,小学29例,中学50例,大学39例。职业:干部42例,教师6例,医务工作者6例,工人45例,农民22例,其他6例。其中27例已离休或退休。
2.2 患病情况
原发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症82例,继发性老年性骨质疏松症45例。合并症:糖尿病35例,心脏病29例,高血压37例,心理障碍6例,其他疾病11例。
2.3 SF-36评定结果
127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各项目分值及其总评分见表1。将生活质量与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看病费用、骨折、疼痛、是否大量饮茶、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家人对病人的关心程度、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类型、患其他病的情况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骨折、疼痛、大量饮茶、家人对病人的关心程度和健康变化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显著意义,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生率亦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地区、体质、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各项目分值,除身体疼痛外,其余项目及其总评分均明显低于我国正常人群的生活质量评分[2]。尤其是功能状态和精神健康方面。多数研究认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后病人的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影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人生存质量的因素有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社会心理障碍、精神状态、经济条件、各种治疗干预措施、康复、护理应用等。经相关分析发现:骨折、疼痛、大量饮茶、家人对病人的关心程度和健康变化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有显著意义。咖啡因有促进尿钙排泄、导致负钙平衡的作用,如长期存在最终导致骨矿物降低,茶也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有报道长期饮茶可使BMD明显降低[2],本文长期饮茶组的生活质量相关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长期饮茶也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之一。疼痛能迫使患者减少运动,或运动量减少,而运动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重要途径[3]。家人对病人的关心程度和健康变化状况均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日常情绪,进而可影响起居饮食,对患者生活质量直接相关。
我们认为:吸烟、饮酒、饮茶、摄入高钠饮食、少运动、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可导致骨质丢失,加重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轻骨质疏松,避免老年人发生骨折。所以,加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和康复护理及宣教,改善病人的躯体功能,劝告其适度运动、戒饮浓茶,鼓励家属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是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Ware J E.SF-36healthsurvey:Manual and interpretation guide [M].Boston MA:The Health institute,1993.465~470.
[2] 罗兴华,李凤英,廖八根,等.广州市老年人生存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920~2921.
【关键词】老年人;患者;抑郁症;心理疏导;精神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61-01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呈现加重趋势,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也在增加,慢性病导致老年人的治疗时间长,经常服药,导致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人数增加,老年人抑郁症患者也就越来越多,这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老年人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正规医院的护理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身体反应和心理消极情绪[2]。所以对老年人患者抑郁症的心理健康辅导与精神护理变得非常重要,医院护理老年人抑郁症患者必须认真分析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因,有效地解决老年患者遇到的心理问题,从而减缓他们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其中有21例为男性老年抑郁症患者有,有35例为女性老年抑郁症患者;最小年龄为61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平均年龄为65.4岁;婚配状况如下:有5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已婚,有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丧偶,有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未婚;其中有23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独自生活,其他的和家属一起生活。
2方法
2.1加强老年患者抑郁症精神护理
2.1.1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医护人员要针对不同的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到他们的心理问题,从根源上帮助他们走出负面情绪。一些患者是患病时间长,病情重,他们往往常年服药,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能客观地评价,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悲观。只要身体稍微有些不舒服,就会产生恐惧、焦虑的负面情绪,更加影响身体的健康,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序诱导,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积极帮助老年人获得需要的病情具体信息,帮助老年人掌握病情发展状况。还有一些患者,他们的病情不是很严重,但是他们性格非常内向,经常封闭自己的内心,没有生活的激情,不愿意接触新鲜事物,也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这类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沟通,经常和他们接触,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其恢复健康。
2.1.2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水平和资源有限,不能很好地,全面地为患者全天候服务,因此,老年病患者在家中时间较长。因此,医护人员向患者宣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家庭的精神护理的注意事项尤为重要。
2.2加强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2.2.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充分沟通
要通过多与患者沟通的方式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这也是将来对老年患者进行其他治疗的保障和前提。只有医护人员与老年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建立沟通的便捷方式,患者才能更全面地向医护人员描述自己的病情,从而有助于相互合作,抵抗疾病。医护人员还应在平时沟通中多鼓励病人,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使老人不畏惧疾病,从心理上提高抵抗能力。为提高老人的自信心,还应该多肯定其价值,帮助老人寻找存在的价值感,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可以让他们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也可以多进行思索,提高精神层面的力量。最后,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热情,和蔼,尊重并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使老人尽快恢复健康。
2.2.2开展引导性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信心
医护人员要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引导其树立信心。尤其是对于性格非常内向的患者,他们经常封闭自己的内心,没有生活的激情,不愿意接触新鲜事物,也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医护人员必须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真实感受,学会理解他们。医护人员要要尽力分散他们的心理注意力,让其更多地去关注其他方面,而不是一直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让他们多与人沟通,交流,活动,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经常鼓励患者,肯定他们的价值,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多做自己爱好的事情,在兴趣爱好中找到更多乐趣,从而走出心理阴影,树立能够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抗病能力,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
2.2.3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医护人员要注重对患者心理压力过大对其身体健康的影响,要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摆脱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这对于疾病的康复有很大影响,也是评估心理护理成果的重要指标。因为患者压力减轻,心态良好,对其心理和生理上都有很大影响,可以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与疾病进行抗争。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不畏惧疾病,不过度沉溺于疾病给自己带来的烦恼,要学会调整情绪,不要让负面情绪主导自己的生活,要养成健康的生活状态,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放松自己,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去勇敢面对疾病。
3结果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躯体功能维度加大,睡眠质量提高,精力旺盛,躯体不适感减弱,负性情感减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4结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各种慢性病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3]。针对老年抑郁症的不同病因,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有针对性地实现老年病人的精神护理和心理辅导,加强及时沟通,为建立医院+家庭的综合护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秋桂.老年抑郁症的发病概况及护理对策[J].世界今日杂志,2007,8(2):126.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对老年人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呼吸系统多发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气流受阻,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肺气肿和(或)慢性支气管炎。虽然气道阻滞为进行性发展,但仍有一些患者为可逆性,且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劳动力造成严重影响。我院对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132例老年COPD患者,其中男90例,女42例;年龄60~87岁,平均(73.4±4.1)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肺疾病学组关于COPD诊治指南标准[1]。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属于COPD稳定期。排除老年痴呆、长期卧床、严重心肺功能衰竭以及语言沟通障碍等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
①护理评估:患者入院时对其一般身体和心理状况、健康史进行评估,一般身体情况包括机体反应能力、呼吸功能以及并发症等;心理状况包括患者抑郁、失眠情况;健康史包括既往感染、过敏、吸烟、污染等外在因素,同时询问其患有可能导致COPD的各类病症;②护理计划实施:改善肺功能、使生活质量得以提高、急性发作及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是治疗护理的主要目标。有效排痰:老年患者存在咳嗽无力、排痰困难的特点,护理人员可采用胸部叩击、雾化、引流的方法从而促进排痰,并指导患者多饮水;氧疗:持续性给予晚期严重COPD老年人氧疗;呼吸功能锻炼:教会老年人如何进行正确的腹式呼吸锻炼及呼吸操,同时指导患者也可采用定量行走、登梯练习、练太极、气功等医疗体育运动;安全用药:老年人治疗方案应当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用药应当充分,且疗程稍长,在用药过程中加强对各种药物副反应的监测;心理辅导: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增加社交活动;健康指导:包括指导患者食用高营养易消化饮食、戒烟、耐寒训练、劳逸结合等多方面[2]。
1.3疗效判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监测患者肺功能,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肺功能指标包括1s最大呼气量(FEV1)、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量占肺活量比例(FEV1/ FVC)。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肺功能等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P
2 结果
2.1肺功能比较 观察组FEV1、FVC、FEV1/ 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精力、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COPD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咯痰等,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患者早期后存在较为明显的咳嗽、咯痰症状,且痰液呈泡沫样或白色,若患者为发作期,则其痰液甚至会表现为脓性分泌物;②COPD早期患者劳累后存在着轻微的呼吸困难,但给予适当休息后,其症状能够得到缓解,但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加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存在突然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可能,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喘息的出现[3]。临床有很多基础疾病最终会引起COPD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该病具有发病时间较长的特点,炎性细胞对支气管黏膜及黏膜周围组织长期侵袭及程度的加深,会导致受炎症侵袭部位的气道发生堵塞,最终导致COPD的发生。有研究报道[4],临床COPD具有高达0.6%~4.3%的患病率,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尚无详细阐述,但大部分学者认为COPD发病与感染、过敏、吸烟及空气污染存在着密切联系。以往对于该病的治疗,仅仅只注重对疾病本身的处理,但随着进一步发展的医疗事业,人们发现,给予患者心理、精神方面的适当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健康,同时配合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生活质量从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并且加用药物,能够使患者肺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本研究中,给予综合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COPD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同时能够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2]刘雅丽.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20-221.
关键词:农村社区;老年人;健康教育
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偏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人力和资源缺乏等制约因素,影响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1]。而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状态、人口老龄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菲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增加,老人们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期望通过护理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2]。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倡导老年人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现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2013年对本社区≥65岁的约7500名老年人进行的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其中男4388人,女3112人,年龄65~80岁,平均71岁。
2 健康教育的过程
2.1宣教前的准备工作
2.1.1确定宣教的对象 一般每次宣教活动组织30名左右有一定的理解、接受能力的老年人。
2.1.2选择宣教的地点 以靠近老年人居住地的老年活动中心为宜,要求光线明亮、交通方便、地面平整、环境整洁安静、有空调、卫生间、开水设施,利于老年人活动。
2.1.3确定宣教的内容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需求,选择1~2个方面的内容。
2.1.4选择宣教的方式 通过评估他们的一般情况,如听、看、说、认知,来选择方式,有张贴宣传画、讲座、讨论会、放映幻灯片、录像、VCD等。
2.1.5确定宣教人员 根据宣教内容确定宣教人员,可以是专门做宣教工作的人员,或是在某一方面有经验且具有亲和力的临床医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请上级专家。
2.1.6宣教时间的安排 以下午14:00~16:00点为主,活动大约进行1~2h/次,每2个月进行1次,保证本社区每个行政村的老年人每年健康教育达到6次。宣教前将时间、地点通知到每一个宣教对象。
2.2进行宣教活动
2.2.1语言 由于老年人的听、说、看、反应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所以尽量 使用老年人易懂的方言,结合普通话,将医学知识深入浅出的阐述。
2.2.2语速 尽量用慢语速进行宣教,极力反对说教式演讲。
2.2.3动作 在宣教过程中配合躯体语言和行为语言,调动老年人的兴趣,使老年人对所讲的内容留下深刻的认识。
2.2.4观察 在活动中观察老年人对知识的认知反应,察言观色,对老年人有疑问或有争论的知识点应仔细讲解。尊重老年人,让每一个老年人在活动中都有参与讨论、发表言论的机会。
2.3宣教后的后续工作
2.3.1检测宣教效果 通过活动中的提问、活动后的小测试,直接收集老年人的学习效果;通过观察老年人的生活、行为是否采纳正确的生活行为方式,间接地了解学习效果。
2.3.2听取反馈意见 听取老年人对活动安排的意见,如宣教内容是否合适、宣教人员是否宣教到位、宣教活动安排是否合理等的。
2.3.3记录 将每次活动的所有内容都记录在册,作为宣教工作的存根,也为以后的宣教工作提供参考,利于健康教育的有序发展。
3 结果
通过2010~2013年的宣教活动的开展,本社区的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到了≥85%,行为知晓率达到了≥80%,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下降了2%,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开展对农村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活动对促进健康、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辽宁省朝阳市康宁医院精三科,辽宁朝阳 122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方式对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 连续入选60例门诊治疗的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各30例,疗程为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量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末对患者评分评估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8周末,心理干预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比较,心理干预组HAMD、HAMA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1)。心理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药物治疗组66.66%,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老年失眠症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能改善老年失眠症。
关键词 老年失眠症;心理干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171-02
[作者简介] 王德春(1963,2- ),男,辽宁朝阳人,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病学,E-mail:wangdechuncy@163.com。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由发展引发的生存压力普遍存在,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其自身行为、与他人接触过程中的互动亦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引起情绪波动。老年失眠症是干扰老年人睡眠的常见病,常有情绪方面的变化,如焦虑、抑郁等,促使机体功能失调而处于疲惫状态,清醒后精神疲惫缺少清醒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功能。人生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应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注意。随着睡眠生物学基本过程的研究进展,有人提出睡眠并不是神经细胞的完全抑制,而是活动方式的改变,是混合调节、再次组合以及整顿的复杂过程。多种心理因素可以对睡眠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出现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出现后,失眠状态下的焦虑以及对失眠的恐惧心理影响睡眠生物学过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失眠的持续存在状态。既往有研究认为心理干预可以排解老年人心中的焦虑、抑郁和孤独等负性情绪[1],如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则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基于上述心理因素可以对睡眠生物学产生影响这一基础理论,该研究2009年1—12月期间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对老年失眠症进行治疗,旨在研究采用心理干预方式对老年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门诊治疗的连续6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老年失眠症诊断标准[2],排除为精神障碍和身体疾病所致失眠的患者。将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30例。其中,心理干预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6.19±5.23)岁,病程1个月~2.4年,文化程度:大学4例,中学16例,小学10例;药物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13±6.12)岁,文化程度:大学2例,中学14例,小学14例,病程2个月~2年。心理干预组和药物治疗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程度等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药物治疗组干预方式:阿普唑仑0.4mg-1.2mg qn po或劳拉西泮1~3mg或氯硝西泮2~4gm qn po。单药连用≤2周,以避免药物依赖产生,疗程8周。
心理干预组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系统式家庭疗法,每周3次,每次20min。
认知疗法:采用同理心、真诚的方式倾听了解患者焦虑的原因,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根据每个患者的文化程度和社会生活、工作环境,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对患者焦虑、恐惧的问题进行深入交谈。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心理观念,并给予正确认识的引导;使其认识到不良情绪与失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了解睡眠的生物学规律及影响睡眠的因素,避免失眠在患者心里被过分夸大,使患者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方式以及应对触发事件的方法,正确解决内心冲突。加强患者自我监督控制的自主性,从源头上解除焦虑因素,正确认识焦虑与失眠,从而摆脱冲突和压力所导致的烦恼情绪状态,保持心理平衡,改善心理状态及行为方式。
行为疗法:通过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等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平日坚持规律、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睡前不宜进行剧烈、引起兴奋的活动,不宜饮用咖啡、茶等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食物和药物等,晚饭不宜过饱、油腻,可听一些安静、舒缓的音乐或睡前洗个热水澡促进睡眠。忌未有睡意时过早上床睡觉,若上床后20min仍难以入睡,可再起床做点事,如此反复直到能入睡为止。对夜间睡眠时间少又易醒的患者,可采用睡眠限制疗法,不管晚上多晚睡也要按时起床,通过减少在床上的时间以提高睡眠质量。让患者放弃过分强调尽快入睡的自我暗示,减轻心理负担以便睡眠。
系统式家庭疗法:若情况允许可邀请家属陪同治疗过程并直接对家属进行宣教,若条件不允许可定期对家属进行电话宣教及沟通,以了解治疗情况并获取家庭的支持。建议家属改造患者睡眠环境,减少噪音、有刺激性的膳食安排、避免能引起患者焦虑的物品摆放在卧室。指导家属对家庭治疗进行监督,记录睡眠时间。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估疗效。疗效评定标准:HAMD评分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组合药物治疗组HAMA、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A、HAMD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干预治疗组前后HAMA、HAMD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治疗组前后HAMA、HAMD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临床疗效
在治疗8周末,干预组14例(46.66%)患者痊愈, 7例(23.33%)患者显著进步, 7例(23.33%)患者进步, 2例(6.67%)患者无效,总有效率93.33%;药物治疗组8例(26.66%)患者痊愈, 6例(20%)患者显著进步, 5例(16.66%)患者进步, 10例(33.33%)患者无效,总有效率66.6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衰老退化,其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均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3]。老年失眠症是目前影响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不良习惯是老年失眠症比较常见的原因。老年失眠症患者普遍存在情绪紧张、焦虑、抑郁恐惧、人际关系敏感等状态[4]。多采用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且有较多的心身症状,应对方式和身心健康有相关性,缺乏社会支持[5]。显而易见,老年人的失眠症状是一个生理睡眠紊乱过程和心理因素干扰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老年人日常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而心理干预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1]。
心理干预通过改变睡眠习惯.减少自主或认知上的唤醒,纠正睡眠的错误观点和不良态度。对患者进行健康睡眠操作的宣传教育,达到改善、促进睡眠的目的。
国外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6]。国内肖存利等人的研究提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心理领域状态[1]。通过心理干预可排解老年人的焦虑、抑郁和孤独等负性情绪,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7-8]。国内有研究对老年患者进行6周的心理干预治疗,干预手段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松弛治疗、系统家庭治疗,SAS、HAMA、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提示心理干预治疗对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质量有效[9]。而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该研究进行了8周的有效、正确的心理干预治疗后,焦虑抑郁状态显著好于干预前(P<0.01)及药物治疗组(P<0.01),进一步证明了心理干预对改善焦虑、睡眠是有效的。而临床上关于有治疗效果的心理干预治疗时程,并未做出明确的时间界定。是否心理干预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以及各种心理干预方法对疗效所起的重要程度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此外,失眠症在老年人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医疗资源相对紧缺,我们也应该对心理干预治疗的经济疗效比进行观察分析,长时间的心理干预所消耗的医疗资源、金钱以及家庭精力也需要考虑在其中。
在心理干预实施过程中,给予老年人鼓励、安慰和支持,以真诚、关怀的态度,体会其处境,关怀其困难,增加对治疗的信心。提供给医学知识,消除药物依赖的心理,减除不必要的担忧。指导其如何适应年老阶段,改变消极的情绪、认识及行为。改善情感上的表达,向家人、朋友倾诉与求助。正确认识失眠,改变睡眠不良方式和不良心理状态,促进老年失眠症患者的康复。由此可见,心理干预在老年失眠症的治疗中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肖存利,李硕,陈博,等.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B):1276-1277.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34(3):184-188.
[3] 田林,张开金.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1728.
[4] 孙丽娟.老年失眠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3):151.
[5]孙阳,曹贵方,毕晓霞,等.失眠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7(2):22.
[6]Elizur Y,Hirsh E.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two month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a multisystemic analysis of patients` resource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1999,22(2):157-173.
[7] Mair A, Thivierge-Rikard RV.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for older rural adults:regional distinc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2010,70(2):119-143.
[8] Camfield L, Skevington 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8,13(6):764-77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在武汉市中心医院老干部科病房住院患者380例,作为干预组。其中,男220例,女160例。年龄在65岁-85岁,平均年龄75岁。排除卧床不起、行动不能自理、骨关节有严重疾患者。选取2008年至2010年在我院老年科病房住院的患者350例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性别和疾病谱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1.2.1入院评估 患者入院时,正确评估患者状况。
1.2.2入院宣教 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详细的为病人进行入院宣教,包括环境宣教、安全宣教、药物宣教、疾病宣教、锻炼宣教等。
1.2.3改善住院环境设施 增加有利于平衡和防跌倒的辅助设施。如病室保持整洁,病室及走廊光线应充足,有夜灯且电源开关容易触及。物品摆放有序,生活必须品放置于患者随手可取处;病床高度合适,配有拦床架,床旁呼叫器放于患者枕旁;地面平坦、干燥,无水迹。厕所、浴室配备防滑垫,并设有扶手,厕所应有坐式便器,防止患者站立蹲下时跌倒。
1.2.4肢体运动训练 根据病情进行许可范围内的运动,包括增强肌肉力量的练习、步态练习和平衡练习。
1.2.5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护士要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心理上给予疏导、支持,鼓励、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前提下,适当运动,减少生活依赖性。
1.2.6建立病人跌倒报告流程 在各种防范措施已经到位的情况下,仍要做好跌倒事件发生后处理的预案,当此类事件发生时,当班护士及时告知本科室护士长,以便采取最佳的处理方法。
1.2.7跌倒事件处理流程 跌倒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病区护士长组织讨论、定性,有整改措施及发生原因、经过等记录。造成后果者上报护理部;未造成后果者,月底护士长按缺陷上报护理部。
1.2.8对照组不接受防跌倒的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防跌倒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结果
2.1掌握相关知识程度 干预组380例患者中378例占99.47%,不同程度的掌握了跌倒的危险性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的知识。与对照组的69.71%的掌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2对护士满意度的比较 见表1。
表1 2组对护士满意度的比较
3.讨论
引起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
3.1平衡失调及步法紊乱 老年人由于各器官生理机能退行性变化,往往反应迟钝、行为迟缓、感觉迟钝、平衡能力下降,发生跌倒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人体姿势的稳定性有赖于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肌功能的协调一致。老年人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平衡功能失调而使跌倒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3.2疾病因素 如关节炎、脑卒中、老年痴呆、贫血、性低血压等都与跌倒相关联。
3.3药物因素 在老年患者经常服用的药物中,如镇静催眠药、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降血糖药、利尿药、血管扩张剂等,有些可使反应变慢或削弱认知能力,有些可致低血糖、低血压,进而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
3.4感觉功能因素 老年人由于中枢处理能力下降,感觉到信息就会简化、削弱,反应时间会增加,环境突然改变不能及时做出适宜的动作而跌倒。
3.5环境因素 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与否由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因素决定。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1%跌倒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这些环境因素包括老年人周围环境是否危险、无序和老年人能否适应环境等。
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干部疗养院,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是通过实验验证护理干预对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了疗养院40例临床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是2013年2月5日之前收治的,分组时采用的是抽签的方式随机分组,就常规的指导治疗与疗养院的护理干预治疗进行对比,每组20例。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的体重控制人数上升了近40%,但对照组只有5.12%;实验组的患者能够进行遵医服药的人数上升了33.21%,对照组只是上升了18%,经过检验分析该实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就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发现,经过护理干预的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实验可知,通过加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对血压的水平的控制。
[
关键词 ] 老龄化;高血压;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92-03
高血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也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经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发现,死于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是最多的,是人类的的首要死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也正在逐年增加。曾经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我国到2020年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人将占到总死亡人数的79%,其中由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占据第一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于高血压的防治是我国卫生事业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要对高血压进行有效地防治,光是利用药物治疗是不够的,而且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会因为给患者的身体带来负担而产生一些其他的并发症,所以要进行有效地高血压防治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所谓的护理干预是指通过一些护理措施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选取本疗养院的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这些老年高血压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规定的标准,自2013年2月5日—2014年2月4日之间的对以上老年老血压患者进行跟踪实验。这些老年高血压患者已经排除具有合并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精神病或者是其他器质性疾病及不配合研究等患者。本研究中的4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是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分布在58~68岁之间。将本研究中的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的有20例,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实验对照组的患者20例,男患者11例,女患者9例。两组的平均年龄分别是62岁和62.5岁。两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患病病程均为4~15年,平均病程为8.6年。患者的收缩压为(161±11)mmHg,舒张压为(96±17)mmHg。以上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和血压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且这些因素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本次实验是可行的,是可以研究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的。
1.2研究方法
对于本研究的40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后,实验对照组的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试验期间接受常规的护理方法以及抗高血压的药物和非药物性的护理;对实验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接受相应的高血压护理以及高血压药物以及常规的护理之外,还要进行护理干预治疗。参照护理干预的相关方法对实验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本文采用的是疗养院常用的护理干预方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主要有护理人员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常规的血压检测以及向患者进行高血压相关的疾病知识宣传以及健康教育的指导,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和嘱咐其家属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正常的血压测量。
本实验选取的实验组有20例患者,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9例,且平均年龄是62岁,病程8.6年,实验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为(161±11)mmHg,舒张压为(96±17)mmHg。实验组的高血压患者并没有合并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精神病或者是其他器质性疾病。
针对本实验中的实验组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①是对实验组的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在疗养院内定期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高血压病因、危害、并发症以及其他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以讲座的方式进行。同时还对如何正确测量血压以及老年高血压的自我防护措施进行宣讲。在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之后,为了能让老年人能够真正的学习到高血压健康教育的知识,还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专家来解决患者的疑问,并发放相应的健康教育宣传片和健康手册。
②是对患者的饮食干预。该护理干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通过对饮食的控制和日常生活中对于酒精和盐的摄入量进行控制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禁止食用一些高盐的腌制品,含有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肉食和鸡蛋等,给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提供一些水果、奶制品、豆制品以及粗粮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食物。
③要求老年高血压患者控制自己的体重,依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有效地有氧运动不但能够强身健体同时还可以起到控制体重的效果。比如慢跑、爬山、跳广场舞以及降压体操等运动,切记不能进行比如打篮球之类的剧烈运动。老年人在运动的同时还要注意进行适当的休息。老年人的体重指数(BM)一般在18.5~23.9之间为宜,运动要持之以恒、量力而行。
④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选择适合患者自身情况的,并且毒副作用小、效果好的降压药。我们都知道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治疗过程十分漫长。指导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贵在坚持,应坚持天天吃药。用药的时间和药量应给予明确的指示,并嘱咐其不能自行加减降压药及随意停药。让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家属了解用药出现的毒副作用的应急处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必要时要通知医生并及时调换用药。
⑤心理干预。心理状态对于慢性病的治疗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发病的时候多表现为焦虑、易激动,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加强老年人的心理素质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给老年讲解一些情绪和心理对血压的影响,引导老年人应该如何去避免情绪波动以及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来对待生活。因为每个人的阅历和经验不同,针对需要干预的对象要采取相应的放松治疗和心理支持,让患者保持一种心情愉悦和无焦虑放松的状态,同时还要让患者家属积极参与配合,让患者建立一种能够与疾病做斗争的心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治疗。
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家庭随访。疗养院定期安排医务人员对处于实验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跟踪回访并且上门服务等形式来对实验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从而提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1.3护理干预的效果标准
在进行实验前对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科学的检测,并且采用生存质量表来对两组患者进行科学的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包含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评估的方式是将每一项的指标都设定为100分满分,通过对患者的健康状态以及各项指标的情况来划分不同的等级,主要包括优、良、一般、差、很差5个级别。
评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的主要指标有:生理症状、躯体化症状、性功能失调、睡眠状况、生气和活力、焦虑、压抑、强迫状况、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日常生活以及认知能等。对以上标准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当得分在95分以上时为优,在85~94分之间的为良,在75~84分之间的为一般,在65~74分之间的为为差,在64分以下的为很差。对以上指标进行评分和定等级之后,综合指标整体优秀率在90%以上为优,80%以上为良,70%以上为一般,60%以上为差,60%以下为很差。
以上指标整体优秀率在90%以上为优,80%以上为良,70%以上为一般,60%以上为差,50%以上为很差。
1.4采用的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采用的统计学方法是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针对处理的计量信息进行t检验,设定P<0.05为该实验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具有可信性。
2实验结果
2.1调查概述
本实验通过对本疗养院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跟踪收集数据,经过一年的实验跟踪,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体重、饮食、服药以及一些定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经过统计分析得出P值小于0.05,说明进行护理干预的一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指标要优于对照组没有进行护理干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指标,也说明护理干预在治疗老年高血压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详见下1。
2.2实验前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经过一年的跟踪调查和数据的收集发现,经过护理干预后的实验组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经过专业的评分和分类工作之后发现其中实验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优的有8例,达到良的有7例,综合起来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优良标准的占到了75%。而对照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有的有3例,达到良的有6例,综合生活质量达到优良的占据45%,经过SPSS分析以及方差计算和T检验之后发现χ2=16.88,P<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的数据详见表2。
3实验讨论
3.1实验观察结果
通常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包含健康教育、饮食干预、体重控制、用药指导、心理干预以及随访等方式来进行,主要的随访方式有电话回访、上门拜访、患者去医院定期检查等方式。其中大多数都属于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就是经过护理干预之后,让患者的心情保持愉悦,减少不必要的精神压力。老年人的体质多是比较弱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可能会引起高血压的出现,及时的干预和健康教育让老年人不要过度疲劳、过分饮酒和高盐高脂饮食是十分重要的。
3.2实验结果分析
再次回归本次的实验,本实验通过对疗养院的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对比,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干预的实验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体重、饮食以及血压和服药等状况都是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例如在体重控制方面干预组的对于体重控制的人员占比上升了39.98%,而对照组知只是上升了5.12%;在合理膳食方面实验组患者注意合理膳食的人员上升了40.07%,而对照组上升了3.16%;在遵医用药方面经过护理干预的实验组人员遵医用药人员上升了33.21%,对照组人员只是上升了18%;经过护理干预的实验组能够进行定期检查的人员上升了27.02%,没有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进行定期检查的人员上升了3.21%,经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过护理干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更加科学和有效。在生活质量等方面经过护理干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达到优良标准的人数达到75%,没有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优良标准的只有45%,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3.3实验的应用价值分析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描述我们发现护理干预对于高血压的防治以及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心理负担的减轻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本实验同时还验证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益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的病情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提升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在防治老年高血压的时候要适当的加以护理干预治疗。
3.4不足之处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是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实验的调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测的情况,实验的过程中对这方面的调查不足,有待加强。
[
参考文献]
[1] 刘超,张健.综合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68-69.
[2] 毛晓润,杜文娟,徐月贞,等.综合护理干预预防社区老年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跌倒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5):575-578.
[3] 李惠兵,孙朝艳,马淑红,等.护理干预对海洛因依赖合并高血压24例患者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35-236.
[4] 魏智慧.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出血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50.
[5] 曹丽萍,常秀平.早期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2):79.
[6] 任海静,李亚芹,任海妹,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5):2956-2958.
[7] 徐娟.综合护理干预配合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76-1177.
[8] 范东月,赵婷.离退休老干部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