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智慧医疗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医疗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医疗市场前景

第1篇:智慧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联想集团副总裁、企业云总经理尉伟东表示:“从发起超融合产业联盟,启动‘寻找最美超融合合伙人’计划,到今天扩展至寻找生态合伙人,我们希望借助超融合重塑企业IT基础架构,引领产业生态健康发展,帮助医疗、教育、政府等行业在互联网时代轻盈转型、加速创新。”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灵活、高效、安全的IT基础架构已成为广大企业的共同需求。基于对市场前景的深刻洞察,联想携手超融合产业上下游厂商,凭借技术与市场的互补,构筑完善的超融合生态。

联想的超融合是把软件安装在服务器上的同时实现硬件配置、固件和系统软件的共同优化,打造真正的“超融合”。依托这一独特优势,联想能够与生态合伙人从代码层进行对接、联合研发产品,实现双方软件的共同优化和方案的联合调优,达到无缝且高效的合作。

目前,联想超融合已吸引诸多解决方案提供商探讨深入合作。作为其医疗领域首个生态合伙人,联想智慧医疗首席执行官林林表示:“凭借简单、融合、高效等优势,超融合架构替代传统IT架构的潜力势不可挡。联想是国内超融合领域的领军者,我们期望通过合作,基于超融合架构,为广大医疗机构从IaaS到SaaS层面提供基于全新医院管理理念的一站式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帮助他们优化医院业务流程,解决诊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进而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最终助力中国医疗信息化水平整体提升。”

第2篇:智慧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回家后热水就已经烧好,空调或暖气已经开好,饭已经自动煮好,可以随时了解冰箱里面有什么菜,下雨也会自动关窗户,还能随时监控家里的情况,读取家里数据中心的各种数据……这样的场景描述通常会被理解成科技宣传片中的画面。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代替人,用智能化的程序完成人们预先设定好的任务,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了。人们将家庭中这样的变化称为智慧家庭。智慧家庭又可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自动控制技术,将家庭设备智能控制、家庭环境感知、家人健康感知、家居安全感知以及信息交流、消费服务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健康、安全、舒适、低碳、便捷的个性化家居生活。

智慧家庭结合了更多以“家庭”为主题的生活需求,例如除了常用家电设备外,再加上照明、监控、三表计量、供水供暖、开关插座,甚至是对人的感知,这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再提升一个台阶,智慧家庭正替我们实现着这个愿望。

跑马圈地是对策?

智慧家庭综合了互联网、计算处理、网络通讯、感应与控制等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个蓝海市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将无线智能家居产业与新能源、文化创意产业等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家庭服务平台系统属于智能家居的范畴,在未来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甚至早就有市场预测,我国智慧家庭规模会在2015年达到1240亿元。然而事实情况又如何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问问自己,你的家庭够智慧了吗?那么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实际上,近年来智慧家庭产业的确吸引了来自各方的关注度,参与者众多。不同领域的参与者也都开始瞄准智慧家庭市场,开始了各自的跑马圈地。

目前涌入智慧家庭产业的参与者包括运营商、互联网厂商、系统设备商、宽带民营资本,传统家电厂商、甚至是房地产商。可以说,智慧家庭产业的生态链相对完整,市场布局已经快速形成规模。虽然目前普通用户对于智慧家庭的感知渗透率依然偏低,但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领域背后都有强大的资本支撑。

传统家电厂商在众多市场参与者中所占比例相当高,这反映出家电制造商对于新兴的智慧家庭产业的关注。由于市场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家电厂商必须寻求新的市场方向,智慧家庭产业成为家电厂商们未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对电信产业来说,智慧家庭给予了电信运营商又一次长足发展的机会,电信运营商进入用户家庭的优势十分突出,毕竟能够接入用户家中只有电力线、宽带线、同轴电缆,网络是各项智慧硬件布局的基础。

从市场布局来看,各路参与者都有自己的机遇,产业的理解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延伸。然而各自的跑马圈地虽然已经开始,却并没有看到预料中的发展热潮,智慧家庭产业的发展或许并不需要唯一的主导,而是需要给予各路参与者共同的目标,协作发展。

从资源融合到产业协作

智慧家庭将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单元密切联系起来,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于提升消费水平、推动人文生活进步的巨大力量。企业服务信息化可极大的方便居民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增强居民幸福感。智慧家庭产业拥有完整的生态链,想要发展起来并不难,但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还是家电企业都应该从自身的本行做起,发挥优势赢得合作,毕竟做大或许容易,但做全就太难了。

如今,智慧家庭也有了更具体的发展方向,例如转向智慧社区发展,以社区的模式来运作智慧家庭更容易形成产业化模式;以及细化至健康养老等方向上。而在智慧家庭市场的比拼上,未来会聚焦在资源层面,这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

以制造业起家的四川长虹去年推出了国内首个“智慧社区下的智慧家庭”服务模式的落地方案,首期推出智慧物业和智慧健康两大业务平台,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激活智能终端制造业。长虹并没有依托自己的传统家电优势独揽大局,而是意识到智慧社区建设首先应该是开放、共享和协同的,需要与物业公司、本地生活服务商进行跨界合作与融合,才能真正建立起面向未来的、可拓展的智慧社区。与此同时,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人、家庭、社区间联接的设备越来越广泛,要实现智慧社区的关键在于解决不同设备、不同品牌智能终端的联接和协同难题。为此,长虹技术团队创造性的提出了IPP联接技术构架,通过基于IPP技术搭建的长虹智慧社区平台,可实现泛虹化设备及不同友商品牌智能终端的互联互通互控,通过长虹的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优势,可实现“社区、家庭、人 社区、家庭各个终端设备 物业服务及周边生活服务”的广泛交互与协同,从而带来全新的智慧生活体验。通过与物业共建长虹智慧物业平台,可衔接水电、门禁、日用品送到家、家政、保姆、ETC、车位等服务端口,提供“线上 线下、云端 终端、平台 业务”的一整套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此外,在健康养老方面,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与国家卫计委有关司局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我国智慧家庭健康养老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视听产品处王中在会上表示,2016年,将根据智慧家庭的发展趋势,在该领域重点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推进智慧家庭的产业创新平台和生态构建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推进智慧家庭的健康养老工作。经过研究,健康养老是智慧家庭各个典型运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强烈的背景下,健康养老将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应用点和增长点。当前,我国健康养老医疗服务缺口巨大,通过应用信息新技术,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率及服务质量。

据悉,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与国家卫计委有关司局近期已经就此进行很好的沟通,2016年将联手推进智慧家庭健康养老工作,展开相关的探索。首先,开展智慧家庭健康养老应用示范。鼓励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开展试点,调动各级医疗资源、基层组织以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产业企业等方面的力量,打通服务链条,共同开展健康养老服务。其次,研究制定鼓励性的产业政策。健康养老涉及到医疗监管、民政部门、食药监等各个部门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要打通这些环节,单靠企业或者一个地方的力量都难以完成,有必要推出顶层设计和一些鼓励性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和应用服务。第三,开展智慧家庭健康养老相关产品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制订工作。第四,支持各地推进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第3篇:智慧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受6月4日~5日第四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将在上海举行的消息的影响,近期国内股市与物联网相关的概念股着实火了一把,纷纷以持续上涨相迎。

“钱”景巨大,物联网将成万亿元级的新产业

事实上,物联网概念之所以如此引人们眼球,不仅仅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在于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政策的大力扶持。

如今,物联网已成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调研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市场规模之比将达到30比1,下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将是物物互联。物联网巨大的市场潜力让业界对其充满期待。

另据预测,在中国,2013年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33亿元的2.59倍。赛迪顾问预估,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其发展速度、前景由此可见一斑。

显然,物联网将成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

物联网巨大“钱景”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强大支持。去年,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批复了七项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今年2月,国务院又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为实现目标,将加强财税政策扶持、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已被作为未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国家信息化发展阶段对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物联网技术对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伴随着更多领域示范工程的建设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成熟,物联网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甚至可能出现爆发式的增长。

其实,时下物联网在我国已并不是个“新鲜事物”,现在不少行业领域都已显露出了一些物联网的雏形应用。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医疗卫生、食品监测、节能减排、交通监管、供应物流等领域,如第二代身份证、奥运门票、电子病历、航空登机等都内置传感器、RFID芯片,而高速公路上的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也使用了RFID等技术。如今在欧美,不少企业已充分利用RFID、传感器等技术,基本实现对许多物品的分拣、打码、包装、运输、仓储、搬运、库存以及信息等物流活动高效、经济、智能化的管理。

专家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2012年,RFID将被逐渐应用于物流、零售和烟酒、制药、食品等诸多领域;2012—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部分国家率先进入“智慧时代”,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庞大产业规模,未来蕴藏巨大投资机会

6月4日至5日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将着重关注“民生物联网”下的智慧生活成功应用案例与前沿技术,主题涉及智慧城市及社区、智能交通与车联网、农业物联网、移动支付等相关应用领域。

对此,国金证券在研报中表示,首先,未来行业将加大包括部件、摄像头、RFID、平台软件等各个物联网部分的相关投入,全面实现国产化;其次,物联网产业与云计算、大数据等其他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大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第三,作为若干子行业龙头或是业内重要公司的相关上市公司,受益于扶植大企业政策,有资本市场的有利条件来进行企业兼并重组。

可以预见的是,物联网在我国和世界都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相关物联网板块内的上市公司业绩将获得持续增长,而相关公司股价也会因此受益,获得持续性的上涨行情。对于具体关注个股,兴业证券认为,在物联网核心部件方面,主要关注新大陆、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在云计算方面,主要关注浪潮信息;在海量数据处理方面,主要关注拓尔思;在信息安全上,主要关注启明星辰、北信源;在总集成及应用上,可以关注中国软件、东软集团、同方股份、航天信息等。

总之,投资者在投资选择上,需选择主营业务受益程度较高、估值合理的个股,也要警惕市盈率较高、业绩较差个股冲高回落所带来的风险。

美好“钱景”遭遇发展模式尴尬

不过,对于物联网前景也不能过于看好,过于乐观,毕竟物联网仍是一个全新事物,问题与挑战仍然不少,不能盲目地一头扎进物联网的概念炒作,而偏弃其他正事。在光鲜华丽的背后,目前大多数物联网的应用,其实质尚未有跳跃式的大转变、大提升。对物联网目前的问题与今后的挑战,产业各方也要有一个全面理性的正视与判断。

一是标准体系尚难健全。目前物联网的标准体系可大体分为基础标准、应用标准和编码标准三个部分。不过目前,在物联网建设的各个环节上,从制造业到软件业再到运营业,从传感器到平台接口再到数据传输的格式等,物联网所涉及到的各方各面标准都不统一,标准的缺失和行业壁垒的存在,阻碍着深层次应用的形成,从而导致整个产业很难较快做大。

二是盈利模式将制约物联网的普及。实现物物相联,首先必须在所有物品中嵌入电子标签,并需安装众多读取识别设备以及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而目前这必然导致中小厂商大量的资金投入与物品成本的上升,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发展将受到制约。因此如何建立产业链的共赢模式,找到一个可靠的盈利模式,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发展,还有待于探索。另外,现在物联网的发展主要还是靠政府驱动、买单,尤其在中国,民资投资很少,市场驱动因素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多适用于公共事业,民用、商用市场几乎完全未被开垦。因此,如何把物联网发展引导到市场驱动、盈利推动这条轨道上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是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从目前国内产业发展水平而言,物联网仍存在较大的技术瓶颈,RFID高端芯片等核心领域尚难产业化,而国内RFID多以低频为主,传感器产业化水平较低,影响了物联网的高效应用。

第4篇:智慧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1.互联网用户向移动端迁徙已成定局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与上网习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移动端的用户逐年增加,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在中国网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预计2015年占比将达到90%。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仍在加速,移动互联网简直是无孔不入,相信很快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2.PC ->移动->智慧互联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人们早就不在满足于PC端带来的变化,有需求就会催生解决需求的企业,互联网企业的竞争逐渐从PC端蔓延到移动端入口的争夺,在移动入口日臻完善的同时,企业又将“触手”伸到线下,抢夺线下资源,将线上线下融为一体。而在变化之余,产业也在逐步完善,并购扩大,将逐渐向图下这趋势发展。

3.车联网正在无声改变出行

互联网改变了许多领域,汽车行业也不例外,通过车联网技术,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舒适、愉悦,智能汽车也将成为互联网巨头争夺的重要接入口。

4.在线教育涌入江湖

在线教育是比较典型的传统企业触网的一个行业,通过下图我们可以看出,在线教育企业在2012年之后,一直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且增长率仍在加速,市场规模空前雄厚。

5.大数据呈现一片蓝海

大数据市场前景广阔,从网络数据到与计算,再到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改变太多传统企业无法改变的事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深挖大数据,利用这些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互联网大佬追求的目标,也是争夺的宝地。

6.视频变局正在发生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看电视的习惯,用户可以不必再为了错过直播而伤心,使得电视台、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利益冲突不断,一场关于视频的变局正在发生…

7.泛娱乐开始萌芽

受互联网的影响,娱乐产业空前繁荣,突破传统的发展领域,实现同一内容的多领域共生,各个行业都掺进娱乐因素,受众群体成倍扩增。

8.智能硬件如雨后春笋

2014年可以称为智能硬件元年,成为主流话题,涉及领域众多,家居、医疗、交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能的生活。互联网巨头们也都看好了这一领域,纷纷出招布局,抢占市场。

9.企业互联网化范围逐渐延伸

互联网不断向传统企业渗透,覆盖营销、渠道、产品、运营等多个层面,再加上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传统企业不得不拥抱互联网来加速发展,企业互联网化是不容阻挡的一个趋势。

第5篇:智慧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过去,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云计算的分割,谈各类云服务的特点,并不谈背后的能力来源。云计算的潜在用户被眼花缭乱的云服务产品困扰,特别是现在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过程中,并不了解云计算,不知道如何选择云服务商。

经历多年的发展,全球云服务市场走向逐渐明朗,云计算正在成为巨头们的游戏。中国云计算市场与世界领先的美国相比,整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云计算能力由大型IT、互联网、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主导的情况,符合全球发展趋势。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云计算分公司(简称“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总经理吴湘东看来,云计算是这三大阵营IT转型输出的必然结果。他说:“IT企业转云是必然趋势,互联网企业顺应业务发展将IT云化并输出的路径也很明显,运营商做云则关系未来的发展。云计算将成为像水一样的基础资源,运营商的角色就是将云的功能变成标准化组件提供给整个社会,服务‘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向各个行业渗透的过程。”

云计算模式的关键一步是将分散的资源虚拟化并集合起来,满足资源弹性调度的要求(效率问题),以及系统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要求(能力问题)。但也有人从应用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数梦工场王巍从大数据的角度谈到,云计算首先是一种超级计算能力,先解决能力问题而不是效率问题。总而言之,云计算的关键是集合资源的能力,即资源池的规模是一切的基础。尤其对公有云来讲,规模决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这也解释了为何惠普投入10亿美元发展公有云却未吹起多大涟漪,不得不宣布明年1月起关闭Helion服务。

对于云服务商规模和产业发展深度的关系,Unix-Center.Net创始人蒋清野进行了初步划分,他将公有云(包含托管云)服务商按虚拟机的数量分为五个阶段:5000台以下为概念阶段,5000~10000台为原型阶段,10000~50000台为成长阶段,50000~100000台为成熟阶段,100000台以上为产业阶段。参考2014年Rackspace的情况,100000台虚拟机对应的物理服务器数量大概在20000~30000台之间。照此标准,中国公有云市场总体还处于原型至起步阶段之间,市场需求还未爆发。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亚马逊、微软、IBM、SAP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外资云服务商悉数落地,BAT以及金山、青云、七牛、Ucloud等互联网企业高调出场,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等ICT厂商也强势加入,世纪互联、企商在线、首都在线等IDC正在转型,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作为基础运营商自然占据一席之地。眼下,由市场需求所决定,企业云服务商现有的服务以托管私有云(专有云)或者混合云为主,从而造就企业云市场三股主要力量——IT巨头(IBM、微软等)与IDC的组合,互联网巨头(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等),以及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三足鼎立之势。

未来,如果企业能够将自建私有云转向托管私有云,中国云服务市场的体量将有一次大的飞跃。同时,如果“互联网+”能够广泛落地,更多的传统企业能够真正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工具为自身服务,中国云服务市场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竞争虽然激烈,但市场才刚刚起步,能否借“互联网+”起飞显得尤为关键。

“互联网+”带给云计算的机会

“互联网+”下的传统行业转型将百花齐放,但云计算的使命却相当明确——首先要为传统行业提供一个互联网化的基础平台,其次要针对具体行业打造上层应用。目前,政务、医疗、教育、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互联网+”实践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确实给云计算产业带来大量机会。

·互联网+政务

政府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首先明确了互联网+政务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智慧政务的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智慧政务的前提是信息和数据共享,消除“证明你妈是你妈”,“一个监控杆上安装几十个摄像头”这类现象。互联网+政务首先需要政府管理创新,需要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为政府搭建政务数据的后台,形成统一的数据池,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数据转化成生产力,用于公共服务。

目前,水电煤缴费,交通违章查询、缴纳罚款,医院预约挂号,缴纳社保、结婚登记等公共服务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老百姓已经享受到互联网+政务带来的“一站式”服务的便捷,而政府也距离真正的服务型政府更近了。

·互联网+医疗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风生水起,但只是额外增加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通道,并没有解决当下医疗系统的实质性问题,并未改善医生、患者与医院三方的衔接流程。互联网+医疗只有延续医疗信息化的进程,依托云计算平台将医疗数据上“云”,真正达到信息共享互通,才能为医生“松绑”,才能真正打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让医院愿意将这些数据分享出来。云服务将计算、存储、网络作为服务收费,互联网+医疗同样可以将医疗数据资源作为服务收费,医疗云平台甚至可以参考互联网的基础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模式,采购或者输出数据。只有确立合理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三方利益的平衡,互联网+医疗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样式的多元化,打破教育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所以,教育和医疗的模式相似,核心在于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个过程的阻力可能没有医疗行业那么大。

·互联网+制造业

互联网+制造业驱动制造业向着智能制造和社会化服务型制造的方向发展,其中智能化方向要运用物联网实现物理单元和智能控制和组合,社会化服务化则依靠工业化互联网监测维护、售后服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云计算在其中依然发挥平台的作用,帮助制造业企业承载各类数据和应用。

·互联网+服务业

这是互联网最先深入的领域,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结合社交、O2O、LBS等创新,服务业企业通过各类移动应用广泛地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包括网络购物、团购、美食、生活资讯、地图、旅行、天气、导航、健康、电影等。服务业同时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领域,PaaS平台在推动整个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谁在为“互联网+”蓄能?

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与其说“互联网+”带给云计算机会,不如说“互联网+”赋予云计算使命,“互联网+”需要建立一个超大体量的云生态系统,下层基础设施服务提供支撑,上层应用满足不同的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转型。这个趋势下,云计算市场的前景不可估量。

三大阵营中,亚马逊、微软、IBM等海外IT巨头长于技术,并联合国内的IDC提供本土化服务。比如IBM和世纪互联的合作,将其面向企业级客户的混合云服务CMS引入中国,微软也和世纪互联合作推出Azure、Office365服务。目前CMS已经获得航空、制造、医药、金融等高端客户的认可,微软的Azure发展也不错,但总体来看,这些“外来和尚”的发展之路不会太顺利,一是对合作项目缺乏控制权,亚马逊AWS在2013年即宣布进入中国市场,然而时至今日也未能具备本土服务能力;二是政策越来越向自主企业偏离,本土服务商尤其是电信运营商这类国有控股服务商将抢得先机。

再看互联网阵营,阿里云、腾讯云在中小企业、互联网创业者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一方面得益于强大的技术和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则因其不遗余力地投入价格战。但是所有的云服务商都明白,公有云市场的热度最大,但盈利的可能性也最小。亚马逊AWS、Google GCE、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服务商,都在努力向企业级市场渗透。据媒体报道,阿里云服务的客户已经涵盖电子商务、数字娱乐、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气象、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

IDC阵营规模较小,虽然靠与国际巨头的合作获得不少关注,但对于客户而言,IDC服务商的资源和运营能力不及电信运营商,聚焦中小客户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互联网+”的重量级选手是大型行业企业,聚集在金融、能源、制造业、广电等领域,这一块市场利润丰厚,却也存在不低的门槛。国内的ICT厂商过去在这些行业有不错的客户积累,结合原有的IT系统拓展混合云部署的话,这类IT云显然有巨大优势。但中国本土的IT厂商对直接发展云服务是非常谨慎的,华为云对自己的定位就很明确,立足企业云(指原有客户在混合云方面的需求),在公有云市场仍将和运营商合作。

最后看电信运营商的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基于南方基地推出“BigCloud——大云”;同年,中国电信启动天翼云计算计划,随后在2012年3月,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成立,正式推出天翼云品牌;2013年6月,联通云数据有限公司(简称“联通云公司”)成立,推出“沃云”品牌。三大运营商均已完成从提供IDC资源到提供云计算服务转型,而且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尤其是面向“互联网+”的云资源能力储备方面,仅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的虚机能力已经远超10万台。

在云计算领域,电信运营商具备许多先天优势:第一,电信运营商掌控全国的带宽资源;第二,电信运营商拥有国内最大的IDC资源,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的数据显示,国内超过70%的互联网内容与服务都托管在中国电信的数据中心和云资源池中;第三,电信运营商拥有积累深厚的政企客户资源,这是云服务利润的保证;第四,电信运营商拥有强大的技术、运营实力;第五,电信运营商具有构建完整的“云-管-端”的能力,可以将云计算与物联网、智慧产业深度整合。

电信运营商领先于行业较早地制定云计算发展长远规划,并且实施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副总经理徐守峰表示,“互联网+”所需的资源,已经从宽带扩展到云、大数据、物联网,这些已经成为整个互联网的基础,基础性业务的定位对中国电信意味着,在企业整体的投资、建设、运营等方面,有更多资源投入和倾斜。目前,电信运营商已建成的云数据中心规模已经远远超过IT、互联网阵营,并且这些数据中心也在为IT云、互联网云服务商提供托管服务。

结合多年的ICT整合经验,电信运营商借助商业合作伙伴的能力,以及开源的技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平台和产品,既能快速切入市场,又能满足一些领域对自主可控的要求。电信运营商在行业市场切入较早,以中国联通为例,其云数据中心已承载了包括国家多个部委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国际客户的国内落地节点、金融机构的容灾备份中心、能源企业信息交互平台、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IDC中心。同时,三大运营商的渠道建设也是其他厂商无法相比的,多年的经营已经建成下沉到乡村级的渠道体系,可以更快地结合“互联网+”进行业务拓展。

为什么看好电信运营商?

当前,IT云、互联网云、电信云势均力敌,但在我国全面推进“互联网+”的过程中,能够与国家战略紧密协同的非电信运营商莫属,这与企业的使命有关。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总经理吴湘东曾经表示,中国电信依然要关注国计民生,运营商做云服务肩负着和做通信服务那样的使命感,要为整个社会提供优效高质的服务,降低信息化成本。

第6篇:智慧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记者近日从东营市政务服务中心及市住建委了解到,目前《智慧东营创建规划》、《智慧东营顶层设计》、《东营智慧城市实施方案》等编制工作已陆续展开。东营市正全力推进城市的公共资源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平台的全面升级,积极开展东营市智慧交通、智慧养老以及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建设,全力打造“智慧东营”。

智慧东营从“云”开始在东营建设智慧城市进程中,不得不提到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作为新兴城市,东营一直非常注重信息化的未来城市建设,这无疑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经验。早在2009年9月,东营市政府就与lBM共同签署了“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战略合怍协议”。在该协议中,lBM将为东营市提供全球领先的云计算产品,帮助其建立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助力东营成为“石油之城、数字之城和生态之城”。

“对于东营来说,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项目的启动,不仅为构建‘智慧东营’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意味着东营开始跟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接轨,而这明显将为其吸引优秀企业入驻东营带来好处。”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温晓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拥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一方面为东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我们城市化的信息建设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

近年来,东营市正在从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型政府转型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逐步诠释着新时代的城市发展之道。

随着东营石油装备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东营己初步形成了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于―体的产业体系,被业界命名为首个“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而伴随着产业分工越发细化,东营的石油产业链迅速扩张。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的建立,将通过强大的开发测试平台,便于东营石油产业开发出更多的创新应用服务,从而向世界级“石油之城”迈进。此外,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还将对东营的旅游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利用它的云计算平台来支持东营生态旅游区等项目的开发和应用,进而提升东营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建设新型电了政务服务是东营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重要环节。随着该市政府网站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以及网站内容的日趋多媒体化,该市政府迫切需要发展高可扩展性的IT基础架构深化各类应用。而由于对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逐渐深入,数据大集中以及信息交换对lT计算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计算凭借其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东营市政府网站不断攀升的用户数量以及计算能力需求,为东营市民提供透明而便捷的服务平台,使东营市政府转型成为信息高度共享、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数字之城”。

此外,东营市正大力提倡要让当地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今天的东营产业及城市发展不再沿袭“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模式,而是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据统计,使用云计算的企业将比从前节省70%的能耗。通过对IT资源的集中管控和灵活分布,云计算将帮助东营市成为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之城”。

伴随着IBM云计算方案的逐步实施,东营市将以建在“云端”的“智慧城市”形象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所熟悉。

智慧交通助力安全出行

从GPS智能导航、道路救援到车载信息娱乐、多媒体交互系统,再到车辆调度、视频监控、货物防损防窃……近年来,东营市智慧交通建设如火如荼,成为“智慧东营”建设的又一大亮点。在这当中,东营联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下,东营联通已经从数据通信传输能力的提供者向呼叫中心、相关服务的提供者或合作伙伴不断演化,助力城市“智慧交通”的大发展。

如在智能公交方面,东营联通与东营公交签订了“3G公交视频监控”信息化项目合作协议,在565辆公交车上安装了车载数据卡,成功实现了视频监控、GPS定位等智能化管理功能,有效解决了规范驾驶人员行为、投币安全、司乘纠纷、车厢治安等“老大难”问题。同时,东营公交公司还投入较大资金,在其调度管理中心购置安装了大型视频监控显示屏,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公交管理平台”的规模和档次,并与东营公安llO指挥中心联动,实现了公交车内外音频、视频信号的实时传送和共享。

在智能出租方面,东营联通又将“出租车监控管理系统”接入“智能公交管理平台”,在出租车上加装GPS定位设备,对全市近3000辆出租车实行统一管理,逐步实现车辆定位、图像回传、对讲、叫车服务等多项功能。

而在智能物流方面,东营市已建立“危化品运输车辆安全监控管理平台”,并顺利通过相关部门的测试,成功为东营部分物流企业的35辆油罐车安装了3G视频监控设备,路测情况良好,并已完全具备了在全市物流企业推广应用的条件。目前,已完成了对300多辆油罐车的安装调试工作。监控平台的使用不但可以起到忠于未然的作用,还能减少事故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从而吸引更多的危化品企业到当地来投资。

在智能长运方面,东营联通也积极配合长途客运中心部署长途客车的GPS安装,并启动车载DVR视频远程监控系统的应用。据悉,现已在50辆长途客车上安装“3G视频监控”设备和GPS装置。

智慧社区推动居民联动

东营市成功入选“智慧城市”试点,对居民来说,就是日常生活“智能化”。在该市的东营区,有30个城市社区正逐步试点“智能化”服务,其中包括了居家养老、日常事务办理等多个方面。

从东营市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但因其特殊的人口结构,已经迈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行列,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数据,养老形势严峻。有数据显示,目前该市老年人口数量已达31.5万人,预计到2015年,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7.92万,占总人口数的19.9%。

家有老人的居民普遍反映,“老人上年纪后,很不放心把他们自己留在家中,很想有个人帮着观察老人的一举一动。”今天,随着“智慧社区”的成功建成,这种顾虑将会止步。

东营区社区管理办公室正在逐步把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状况、子女情况等信息录入呼叫系统,通过三维地理信息确定老人的居住位置,设立无线通呼叫援助系统。当老人呼叫时,系统将第一时间把信息反馈给社区、老人子女、“llO”指挥中心、“120”指挥中心等人群及服务机构。

据介绍,整个呼叫系统是依托数字化援助服务系统、数字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关爱通”电子保姆,引入于机式的电子遥控器,根据呼叫需求,提供紧急救助、家政服务、医疗卫生、心理疏导等服务。

而在东营市的利津县和胜利油田胜东社区,正在推出的社区G3关爱平台试点建设,也为广大老人带来了安全和便利,实现了便民服务、救助呼叫、位置定位等功能。据悉,该平台后期的服务功能将扩展至各个社区的居民日常需求。

显然,这些地区创新养老模式的成功推行为全市养老模式创新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然而,除了解决居民养老的问题外,如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也很重要,“居民办房产证,交水电费费,领退休金等业务,需要跑遍社区和一些职能部门,很麻烦。”因而,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了居民心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东营区社区管理办公室还专门建立了“社区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让居民个人信息都可以从该平台迅速找到,包括户籍信息、工作信息、家庭状况、家庭住址、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组织成员、房屋所有者信息等。“社区和服务部门掌握了这些数据,我们办理业务就方便、快捷了。”东营区社区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为了方便管理,工作人员还会将信息进行分类,如按照小孩、老人、特殊群体,或者其它标准分类。居民间还能通过这个系统沟通信息,增进邻里间的联系。

目前,东营区已在30个城市社区进行试点,待试点成功后将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物联网助力东营智慧农业

去年12月15日,第二届山东省物联网应用技能大赛在东营市圆满落幕,来自山东省38所职业学院的76个物联网技术参赛队参加了本次比赛,其中包括东营市的两支队伍。

大赛期间,东营职业学院的参赛队伍在比赛现场通过物联网硬件安装调试、无线网络的配置和测试、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PC应用软件开发等竞赛内容成为了大赛的焦点。

“一部智能手机,一台电脑,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就可以轻松管理百余亩的农场。”这在常人看来,或许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在东营职业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科牵头人周连兵的眼中,却是一段段的程序编码,缺的只是一个实验调试的过程。“这不过是物联网技术中的一个分支,要实现并不难。现在农村大都是小规模种植,市场需求较小。”周连兵说,今年东营职业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帮助学生成为企业所需人才。

东营职业学院专门开设此类专业无疑为当地企业输送物联网技术人才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作为比赛主办方代表,山东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副总工程师李宁宁对东营市的物联网技术市场前景颇为看好。“东营作为一个新兴城市,信息化产业发展比较快,当地政府和经信委一直比较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作为新一代的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在东营已经扎根很深。”李宁宁说,胜利油田衍生的许多企业也需要大量的物联网技术复合型人才,这对东营物联网技术来说,是一座“市场金矿”。

事实上,早在2011年,东营市为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便在全市开展“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数字企业”活动,从2011年到2013年的三年间,应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600家数字企业。

据了解,在这些“数字企业”的建设推广过程中,东营市将优先选择本地优质中小企业,以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指引,全面提升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网格化和智能化,推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东营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无线网络打造百姓“智慧生活”

在东营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中国移动东营分公司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线网络基础设施、智慧校园以及车联网建设,部为东营市民尽享智慧城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捷。

目前,东营移动大力加强东营网络建设力度,每年投资2个多亿进行网络建设,通过3G网络、WLAN(高速无线宽带)、现有2G网络的建设优化,网络覆盖范围和网络质量不断提高。当前,各类基站总数达到1600多个,2.4万多个无线宽带接入点,覆盖该市近1000多个热点区域。众所周知,无线网络被称为一个城市继水、电、气、路之后的第五公共设施,是建设无线“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东营作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东营移动将在近两年建设超过400个4G基站,为“智慧东营”建设提供高速、快捷、安全的无线网络支撑。

据悉,东营还会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将信息遂过物联网从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发送给个人,市民不仅可用手机方便地查询到家庭水电煤气使用情况,以及社保卡、医保卡账户余额以及公交换乘、路况等信息,还可通过手机操作轻松完成各种缴费。而这其中,无线网络都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在“智慧东营”的推进中,智慧教育也是一大重点内容。东营不断加大校园信息化的开发及扶持力度,为东营市近60家学校近7万名学生提供信息化服务。

东营以东营市技师学院为试点开展了智慧校园工程建设,建立了有线融合无线的网络体系,实现了校园一卡通、综合通讯服务、网站托管、移动办公和学校网的整体信息化。同时,通过东营移动的校讯通业务平台,家长可随时通过短信了解孩子上下学时间、在校表现、作业情况、考试成绩、教师点评等个性化信息,并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无障碍交流,充分实现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间全方位的沟通互动,让教育实现“家校统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校讯通平台年信息互动条数超过1300万条,在线学习平台的参与人次达到12万次。

第7篇:智慧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 多家,床位800 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 多人,间接从业者1 万余人。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 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4 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5 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1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

    2 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4 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5 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 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7 建立农户参与机制。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国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 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

第8篇:智慧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软件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11.5

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如今,它已经不单单只是一种计算的工具了,更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其应用十分广泛,基本从20世纪中期开始,计算机技术的身影就由军事领域逐渐扩大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在数据通信、文化教育、经济管理和医疗设备等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计算机的核心部分,主要担任着计算机系统执行着某项任务所需要的程序、数据和文档等。随着计算机的应用不断的增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硬件的日益更新,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软件技术产业成为新世纪的新型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增加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竞争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计算机软件产业也逐渐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加快了我国的信息化进程。所以,在这个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1 计算机软件应用现状

1.1 计算机用户增多的原因。计算机教学作为一科基础教学任务已经普及到初中甚至小学,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里,计算机已经成为了解世界和咨询问题的一种工具。因为有了计算机,使得地球成为了地球村,让人民开拓了视野,这无疑是计算机用户增多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在我国电器行业竞争力特别大,更新速度快,一台电脑的价格也变化非常大。再次就是国家的一些政策促进了人民的消费,比如国家实行家电下乡的补贴政策等等。同时,还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息息相关,使得人们的基础设施健全,计算机成为人们的一种家电之一[1]。

1.2 计算机软件的用途。计算机的发展如此之快,正是因为它的用途十分广泛,这里讲计算机的主要用途归属于六大类。一是娱乐活动。二是日常工作的一种工具。三是通过计算机能够实现自动控制,这也是计算机应用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四是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为工具向学生们教授知识,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方便同学们能够较容易的接受知识,也能按照不同的教学方式和领域进行教学。五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设计,采用计算机设计是一种实用的技术,计算机设计的过程能够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可以大大缩减设计周期,减少设计成本和加快产品的更换率,在产过程中起着的作用。六是实现人工智能,计算机拥有记忆能力和逻辑能力,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力活动,能够代替人类部分劳力劳动,所以智能计算机作为人类智能的辅助工具,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应用到很多的领域里。

2 算机软件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计算机在我国发展迅速,相关部门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也有着大力支持。尽管这样,但是面对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状态,我国的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方面任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计算机软件产业核心技术缺乏,正如目前我国的软件技术处于中等的研发水平和研究实力,特别是在自主创新方面能力不高,由于这些问题使我国的软件产业在全世界的软件产业处于中等水平,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不好的趋势。同时,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甚至在关键性和战略性的领域中处于空白状态,出现一些市场经济效益差和市场前景不好的状况,与此之外,核心技术的缺乏不仅不利于计算机软件的长期发展,还对许多的安全信息构成了一定的隐患。二是计算机软件产业产品体系不合理,缺乏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的影响力,同时,我国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产业也缺乏长远的规划,在很多情况下只限于眼前的利益出发,从而使得开发的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缺乏以专业服务态度体系来支持现代的发展模式。三是计算机软件人才结构的问题,就目前看来,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主要从事的是基础程序开发和基础技术的支持等基础性的工作,对于具有研究高层次软件技术的人才较为缺乏,这也成为我国目前计算机软件产业中的一大重要问题,正是因为人才技术上的问题,使得生产的技术产品和市场前景有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在实际的生产和再满足国际市场的前提下,我国应该提高对计算机软件研发技术和国际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四是计算机发展的环境问题,近年来,虽然大部分对计算机的发展很重视,但是任然存在对软件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度不足的现象。存在着恶性竞争和软件盗版现象,长期以来的恶性循环,致使计算机软件产业止步不前[2]。

3 软件的发展趋势

3.1 开放化趋势。在实际的生产中,所谓的开放化就是指软件源代码的开放和软件产品的开放,对于开放源代码,可以降低软件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成本,所以以开放源代码为基础的发展软件产业是推动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开放化趋势的一大重要途径。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放也能使软件行业内的人员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样也能进一步促进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3.2 网络化。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是其一个基本特征。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也是依靠网络为中心的变革,因为网络的高速发展,也拉近了全球的距离。所以网络化必将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未来世界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它将会应用于世界的各个领域,并且能为各个角落的人提供服务。

3.3 服务化。在市场众多的产品竞争下,为客户提供优秀的设计理念,提供先进的设计技术和全面的应用功能及满意的服务态度,是计算机软件的一种主要的发展模式。它具体指的是在高层系统软件控制之下各种服务器形成一个具有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多功能服务环境。同时,在软件技术的开发人员的思想和素质上也具有服务化的理念。因此计算机软件服务化趋势所提供给客户的体验就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性因素。

3.4 智能化。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也不断的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信息系统的自动处理能力,扩大了意识思维的处理能力。所以自动化。数字化等信息技术促进了计算机软件的技术的高级化和成熟化发展,所以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在以后必将朝着智能化趋势发展[3]。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与人们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无论从哪种角度去看,计算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作用都是不可衡量的。但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计算机的开发仅仅才几十年,在这段时间内,计算机也不断的变化升级,但任在很多方面还有不足,所以对于软件开发工作人员来说,在软件开发是选择合理的系统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才能使计算机的应用越走越广泛。

参考文献:

[1]陈波宇.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状况及发展前景[J].科学故事博览,2010(01).

[2]梁华.浅论近年来软件开发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0(16):118-120.

[3]孙丽霞.我国计算机软件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学学报,2012(10):311-313.

第9篇:智慧医疗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此外,受计划生育和生育观念影响,目前我国“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模式已基本形成。这两种新情况交织在一起,造成我国养老问题突出。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老年抚养比已经高达13.7%,并且这一比例仍呈快速增长趋势。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单个家庭,面临的养老压力日益加大,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还面临着“未富先衰”的问题,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对于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尽力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建议。

一、西安市的养老现状及问题

(一)西安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已超过10%,该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图1)。从2000至2008年, 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26.68万人,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9%。自2010年起,老龄人口急剧增长。以2010年和2015年为例,该市人口总数分别为782.73万和815.66万,60岁及其以上人口数量分别为106.3万和135.2万。人口总数增长率为4.2%,60岁及其以上人口数量增长率为27%,老年人口增长幅度远超过人口总数增长幅度。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30年来内,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仍会继续加快,该市将由轻度老龄化进入重度老龄化。

(二)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冲击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目前仍然是大多数老人的现实选择。然而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以及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家庭养老所依赖的基础越来越弱化,城市中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峻考验。此外,由于受现代生育观念的影响,新生儿数量降低。“双低”(即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进一步加剧了养老压力,一对独生子女夫妻可能要抚养四到六位老人,同时还要抚养小孩,从而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不能继续下去(如图2)。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基本国策,它所产生的作用日益显现,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西安市自1990至2010年间平均家庭户规模日益小型化。同一时期,西安市老年人口的家庭户数却不断增加(如表1),这就导致单个家庭的养老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女性已经走出家庭进行工作而不能全身心地伺候老人,进而使家庭养老压力达到不可承受之重。此外,由于子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仅越来越难以更好地照料老人,反而需要老人帮助自己带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这对于低龄老人来说暂时尚可,但随着老人由低龄变为高龄,家庭养老困境将会凸显。这对日益小型的家庭而言,必然导致家庭生活水平和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下降。

(三)机构养老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因受社会环境影响,机构养老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养老费用较高。机构养老发展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养老又是一个投资大,收益慢的行业。许多养老机构为养老服务制定很高的价格,使大多数老人难以承受,往往不愿意入住,从而导致机构养老入住率低。其次,机构养老缺乏人性关怀。家庭有亲情,老年人更愿意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而机构养老却难以满足这样的情感性需求。最后,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一。受条件限制,大部分机构养老目前提供的仅仅是生活照料和简单的医疗救助。由于缺乏统一养老服务标准,再加上缺乏机构监管,人们对于机构养老的认可度高。

就西安市来说,机构养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非对称性失衡问题突出。根据市民政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15年底,西安市养老机构98家,拥有床位数21245张。全市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0.55张,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数占老年人口总数比例仅为3%(见表2)。此外,养老机构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合理,在城区中心分布养老机构数量少且规模小。而处于郊区的养老机构由于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完善,人们又不会考虑,这就造成机构养老一方面拥有大量的床位没人入住,另一方面却面临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增大的困境。伴随 “白潮”的到来,这种非对称性失衡也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二、西安市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湛尚行苑治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混合式的养老方式,在当今社会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它既和家庭养老有很大不同,也和机构养老有较大差别。当然,社区居家养老更不是简单地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进行简单叠加。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大部分行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的主导思想是开放、平等、创新、分享、免费,它是方便人们沟通和互动的网络平台,它以人为中心,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宗旨相吻合,这样,通过互联网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变得更有现实性。本文所指的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以社区建设为依托,以物联网、互联网、传感器等技术为基础,通过社区综合信息平台整合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心理陪伴等多样化服务的一种方式(如图3)。社区居家养老的推行关键在于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它通过其强大的信息存储、信息分析、数据利用等方面的优势,借助计算机、服务期、智能设备、传感器等物联网的结合,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关爱等方面的个性化和人本化的服务。这一养老模式克服传统养老模式的缺点、借鉴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通过对社区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增加老人的可获得感,从而破解养老难题。

(二)西安市政府政策保障

在2009年,西安市专门颁布《西安市资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施细则》,这为西安市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政策保障。该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奖励机制,积极鼓励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创新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同时,还强调在充分发挥其在提供老年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关爱等方面的基本作用时,针对不同阶段的老龄人特点,尽力满足他们不同的养老需求。2012年,西安市智慧城市建设正式启动,市政府在其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着重指出,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结合新型养老方式为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提供解决途径,这为社区居家养老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2014年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奖励办法》,该办法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运营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规定,明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标准、后期评估等方面的标准,从而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变得更具操作性。2016年西安市政府报告指出,以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推动社区居家养老快速发展。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西安市不仅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各类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有了重大进展,而且已经着手构建西安市大数据服务平台。这一举措促使西安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飞跃,也为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该市在将近40%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养老服务热线,部分社区老人家里还安装了呼叫服务系统,这为社区老人在需要帮助时提供了便利。根据西安市调查结果,有156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老年人信息服务热线,占总数接近四成。此外,西安市采取社区呼叫系统、965668服务热线、健康档案等各种形式,努力为老年人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老年人养老需求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自2005年起,西安市政府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办了12345社区便民服务热线,向市民提供爱心电话咨询、预约服务、其中包含养老服务项目内容。通过这些已有的热线、网站等平台,已经收集了相当多的老年人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大多比较孤立,需要进行系统性整合。

(四)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市场广阔

2015年,西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5.2万,占总人口的15.53%,可以预测的是未来20年,老年人口也必将会达到高峰。巨大的养老需求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则是一次重大机遇。由于家庭养老变得越来难以为继,机构养老发展缓慢,这一切就为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罗文萍教授按照老年人愿意选择的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自立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见表3)。同时,她认为选择自立养老的那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最终会选择社区居家养老。而由于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家庭养老也会有一大部分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和网络建设不断拓展

西安市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抓手,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等办法,扩大社区居家养老规模,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2009年以来,通过落实奖励和补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631个。通过在全市建立老年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餐桌、日间照料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设施,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多便利。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西安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面、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这为西安市进一步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可能。

三、进一步推行西安市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一部分,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好保基本、定规划、强监管的职责。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入手,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支撑、社区操作、社会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此外,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业务指导、搭建平台、督促评价等手段发挥其在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当前要着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组建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委员会,形成职责明确、权责清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工作制度;要设置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专职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监督考核、实施信息收集工作。此外,要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针对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运行情况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对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促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统计,2015年西安市下拨各类养老资金5.6亿元。为了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顺利推行,政府必须持续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其财政投入比例。此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对所有新建社区强制性规定预留老年服务场所。在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覆盖面同时,逐步加大对内置设备、器械与运营经费的投入,完善服务功能。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三)破除信息孤岛,搭建信息平台

社区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共享。政府要从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出发,以社区为载体,通过协调区域内医疗、法律、教育等政府资源和餐饮、护理、维修等市场资源,将政府和市场收集来的相关信息全部反馈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养老供需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将老年人需求反馈给政府、社会和企业,同时也把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相关信息提供给政府和老年人,从而实现老年人、服务机构、企业、社会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建议为老年人提供购买智能设备的适当补贴,通过这一措施更好地收集老年人健康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四)推进专业化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医疗、精神关爱三方面,尤其在医疗和精神关爱方面更为突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更多。然而目前,专业化人才和志愿者都非常缺乏,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通过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建立职业的培训机构,为社区居家养老培养大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提高现有养老服务人员水平。此外,可将社区内低龄老人、青少年志愿者等组织起来,努力构建社区自身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以此来协助专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开展工作。例如,可以实行志愿养老服务工时制,对那些为社区做的工时比较多的志愿者设置相应奖励,可以将这些工时积累,当自己或者家里的老年人需要帮助时,可以用这些工时去充抵,以此来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五)引导社会参与,推进市场化运作

社会化养老是养老事业发展的世界性趋势。社区居家养老也必须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促进社会居家养老运行体制市场化。政府需要解放思想,通过政策扶持、制度规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等手段,积极引进和扶持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外包服务形式,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运营。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作上,坚持政社分开,指导不包办,引导不干涉,充分尊重中心的经营自。而该中心要优先保证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发展有偿服务来实现效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于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事业,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文静.城市居民养老模式变革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

2012(4).

[2]杨继瑞,薛晓.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协同机制探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6).

[3]睢h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

[4]王雪娅,刘奕.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8).

[5]罗亚萍,茹斯羽.我国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以西安市

社区老年餐桌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6]赵立新.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人口学刊,2009(6).

[7]Yingying Zhou,Liping Hao,Wei Liu.Extencies-based Study on Eval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Home-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J].F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Volume91.2016.

[8]Mu-Hsing Kuo,Shu-Lin Wang,Wei-Tu Chen,Using information and mobile

techonology imparoved elederly home care services[J].Health Policy

and Technology.June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