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商务;高等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86-02
一、高等职业院校中电子商务教育课程的现状
我国电子商务从1996年开始萌芽,经历了已经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电子商务也得到迅猛的发展,这直接决定了电子商业的专业人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需求程度。根据相关部门预测,在今后的10年里,中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量将超过两百万人。2010年12月4日,首份电子商务行业《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及薪酬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仅2008年中国企业新增电子商务用人需要将超过230万,51.4%的B2B企业在一年内有明确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38.9%的企业有潜在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70.2%的B2C企业在未来半年内有明确的人才需求,25.3%的企业有潜在人才需求。由此,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始出现井喷状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成为发展电子商务的内在发展需求。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首次批准4所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高职专业,我国正式进入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行列,2001年又批准电子商务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开设。2005年1月8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学科建设,培养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这说明国家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视,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已经正式纳入了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中来。
近年来,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培养了一大批紧缺的电子商务人才,但是其人才的专业质量和实际操作能力都不容乐观,一方面无法不能满足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使得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得不到很好的就业。不少高校毕业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只了解一些电子商务理论,而对电子商务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十分缺乏。我国的电子商务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清晰的教育体系,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课程的理论体系不完善,不注重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固化,对电子商务及其教育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使得电子商务课程改革成为现实需要。
二、高等职业院校中电子商务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理论体系不成熟
《通知》中规定的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到了计算机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
1、由于电子商务属于新兴行业,发展的历程很短,其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其他学科基础之上的,是属于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目前尚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电子商务本身的一个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2、新兴产业的发展必然是日新月异的,发展的速度之快是难以把握的,专业体系的发展难以更上发展的速度,对最新的理论成果把握不到位,教材更新速度不快,造成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理论体系不完善,到现实工作岗位上存在不适用的状况,由于对电子商务的延续性研究不足,高职电子商务教学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与客观实际存在偏离,电子商务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电子商务实践。
3、专业理论教学不到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开放的课程远远达不到要求,只是注重一些基础理论能力的学习,比如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等等。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难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外一方面是由于专业教师的专业程度不高,理论水平有限,关键知识点讲述不生动不深入。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明确,实践教学有待充实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设置标准应该是与市场严密接轨,市场需要什么样技能和理论的人才,在专业课程方面就提供相应技能和理论的教学内容。在现实发展中,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却没有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何种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没有做充分的调查和研究,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岗位做深入的市场调查。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专业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要求是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非常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然而从我国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仅仅是设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安装了模拟实验系统;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而大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基地,学生无法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而且模拟软件只能使学生熟悉操作的流程,并没有达到锻炼动手能力的目标。理论和实践难以达到很好的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课程,注重对基础理论性知识进行讲解,偏重于系统性、知识性,缺少实践性。某些高职院校通过创新,也曾引用了一些国外的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标准,特别增加了专业实践内容,但是,一方面由于硬件环境跟不上,学校不予相关的财政支持,另外一方面,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达不到标准,不能够及时消化更新的教学能力并输出出来,实施了电子商务专业专业教育的学校大都由于教学设施、条件等硬件条件和教师软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达到教学实践的要求。
(三)专业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有待提高
1、专业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电子商务理论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的讲解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方式,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双重“剌激”,最终达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一般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教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无法将需要实践的教学环节以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学生,最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一直处于主动教学的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灌输”的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更不能主动地学习。
2、专业教学手段单调。电子商务实验传统教学方法以电子商务实训模拟软件为主,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理论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诸如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操作流程。这些传统的专业教学手段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在网上银行和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的操作上早已经非常娴熟了,不再需要对这些基本的教学实践进行讲解或者实践操作。这些都远远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三、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丰富课程内容理论性体系
1、不断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的研究,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和市场人才需求的技能要求不断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的研究,逐步形成以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理论,并不断形成以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操作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应该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应该包括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电子商务客户服务、网络营销、电子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概论、网络安全与认证;实践操作课程包括计算机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等。
2、不断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更新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的内容。教师应该跟上时代节奏,不断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国内外的实践经验,通过进修或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到企业去不断接触新鲜实际的东西,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然后把最新鲜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甚至照本宣科的现象。同时,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加强对实践操作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同时,电子商务本来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产业,自身发展本来就不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是总拘泥于教材,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都是以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或者为以实训室为主要教学场所的方式,即在教室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状态,在实习场所是以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的方式。
电子商务专业的产生就是为了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严格的专业,所以,实践性的特性就要求电子商务很多专业课程都需要实践来完成,学校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成为重要的且必须要建立的实践场所。学校建立实践基地的方式有很多,学校可以自己建立,也可以以校企联合的方式在企业建立固定实践基地,而且实践的实践课时必须占到专业学习的一半以上,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践过程管理制度、校外实践基地管理制度等。真正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得到积极参与的机会,能够真实认识到电子商务的运营情况,切实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的就业机会,学校要和企业积极合作磋商,让学生不断可以得到专业实施的实践,还可以增加一些就业机会。
(三)创新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科技发展的速度往往是惊人的,当今世界信息化手段不断更新,作为电子商务的专业师资队伍,要充分利用时代带给我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教学,教师更应该强调如何求引导学去主动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案例教学的方法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书面案例或网络在线案例为内容,通过老师设置和选择案例,老师讲解案例,学生剖析和评价案例,以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的引用,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分析的素材,让教学变得生动而有活力,可以增强学生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而所谓的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把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重组,依托电子商务实验室软件,模拟紧张激烈的商业竞争场景,让学生解决和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对电子商务具体运行模式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加大对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金投入。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进修,到企业里面进行实践锻炼,把在企业里获取的一首资讯带到课堂上去,避免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该多思考、多分析、多动手操作,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理论功底和专业实践基础,不断学习和增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就业打好扎实的基础。社会应该不断加大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实践基地,要加大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实践岗位和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叶孝明.关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研究[J].福建电脑,2005,(12):45.
[2]周联,谢勇.案例教学法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139-140.
随着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也不断完善。上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人力资本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4,5]。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对其增长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等问题,需要注意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以及积累。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出现,人力资本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本主要由教育部门提供,教育成为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教育投资成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体现形式。在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处在最高级别,因此,高等教育是有效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必经之路。在注重知识等非硬性重要因素的电子商务时代,软件开发产业以及网络产业成为一种新型经济,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开发已经成为核心力量。
在高等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劳动者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他们的创新能力也要提高,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
电子商务时代区域经济增长的新要素
1.信息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近些年来,一些经济地理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分别从区域空间视角和社会演进等不同角度指出信息与区域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随着网络的出现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将各种新经济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的市场。
信息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是循序渐进的。首先,在电子商务时代,大多数的劳动工具都被智能化产品所取代,而且这些劳动工具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与知识成分,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其次,信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使劳动者能够更好地利用劳动对象(知识、信息等),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经济增长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第三,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高科技将会以信息科技为代表,强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此外,信息在其他方面也体现着推动、强化的作用,如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人力资源的素质提高以及管理结构的改变等方面。
2.信息对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在总产出增长率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6]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信息对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会有些偏差,鉴于这些偏差,著名学者张红历提出空间计量基本模型来对信息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模型进行修正。空间计量基本模型主要包括: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其中,空间滞后模型用于研究在区域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溢出效应的情况;空间误差模型用于研究由于误差所引起的溢出现象,使得邻近地区对本地区产生的影响;空间杜宾模型用于描述两种溢出效应。
利用上述模型,作者对所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經济增长与信息技术发展在空间角度上有一定的联系,即信息技术发展快的地方向区域经济增长快的地方聚集。
3.电子商务对经济结构演变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行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在信息网络的推动下,企业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电子商务除对产业结构有一定作用外,也影响就业结构,主要表现在从事信息产品(包括生产运输等)或信息产品周边的服务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多[7]。电子商务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对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再分配。
当然,消费结构也受到电子商务的影响。电子商务时代体现更多的消费方式就是网络消费。由于电子商务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电商平台,这些电商平台的消费品种琳琅满目,消费等级也是不断上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系统也越来越完善,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8]。信息资源与物质和能量资源不同,它是一种非物质形态,这意味着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资源结构。
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1.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著名学者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一种新增长理论,该理论中强调经济增长率主要是由模型的内部决定的,而与外部的那些技术进步关系不大。
在许多理论模型中,例如扩张索罗模型扩展新古典模型等,均说明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些模型中,在中量生产函数中人力资本也是一种投入要素,并且与其他投入要素没有关系。从这些模型中也不难看出,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增长。虽然,有些观点对人力资本的存在持反对态度,如教育甄别假说,但是,该理论从另一角度说明:教育通过合理改善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2.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作为科技基础的高等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只有通过高等教育这种方式,才能使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这是因为,各大高校的人才众多,师资力量雄厚,信息资源更加丰富,为不同科学领域相互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法,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此外,由于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消费,这种消费拉动内需,增加了居民储蓄的消费领域,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因此,高等教育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高等教育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各项经济投资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是最高的。这一结论来自于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一项早期研究成果。
其次,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要素中,人力资本的贡献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在两位国外学者Hall和Jones研究中,人力资本的贡献比重达到22%。
最后,不同的教育投资阶段、不同的教育投资类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有所不同。根据丹尼森和麦迪逊的研究方法,即由教育投资所产生的国民产值增长速率与国民产值总增长速率的比值。研究表明,随着教育投资阶段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GDP增长的贡献也随之增加。当然,许多国外学者也对不同层次的教育投资作了充分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都会对应着不同的教育投资层次。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比较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在初等或中等教育水平。
恢复高考后相当长的时期,考上大学等于直接从农村跨进象牙塔,“知识改变命运”,既是勉励广大青少年努力学习力争上游的响亮口号,也是许多人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实现人生抱负的真实写照。
一位陕北老农曾自豪地对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领导说:“俺的娃好好读书,就能考上大学。县长的娃不好好读书,就考不上大学。”这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高考公平的真谛。关键在于,在高考录取率较低且毕业包分配的时代,考上大学意味着跳出农门,不仅获得城市户口,而且还获得准干部的身份,不愁毕业后没有工作。
可是,从本世纪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在大家都有大学学历且自谋职业的情况下,一些社会资本不足的大学生就业,明显不如有较多社会关系的同学,有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拼爹”现象或社会阶层复制现象蔓延,导致社会阶层流动率明显下降。人们不禁追问:高考是否还能改变命运?
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考上什么大学。现在多数省份的“本一”高校录取率,比上世纪80年代连同专科的所有高考录取率还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太快,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是将高等教育自我贬值。
既然“大学就是大家都来学”,高等教育就不是稀缺资源,大学生到处都是,社会用人单位自然会将大学生进行区别分类。因为高考成绩高低与“本一”“本二”或专科层次的高校有着高度的匹配,每个职位又都有许多大学生来应聘,一些用人单位首先考虑录用“985工程”“211工程”大学毕业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社会永远是分层的,职业永远是分类的。即使不断扩招到所有人都能够上大学的时候,也还是有人要做白领工作,有人要从事以体力为主的劳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制约,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规模如果明显超过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出现供求失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6月18日)
【关键词】本科院校 语教专业 古代文学 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高等教育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此一规划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转型指明了方向。近三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各级各类大学都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各类高校排名榜也突出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这一评价标准。此种做法本来是无可挑剔的,但由于管理上的一刀切,致使一些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特色被忽视。这一现象,在本科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类专业上尤为突出。而作为传统专业的语文教育,以及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古代文学,这一问题最为明显。本文即以本科院校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为参照,探讨其课程教学与改革,以期对高等教育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精神的落实途径,进行有益的探索。
教学内容向作品选读倾斜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大板块:文学史和作品选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该课程教学,一般是在文学史讲述的基础上,引入作品赏析,以印证文学史的某些结论,加深理解。故而两大板块的比重一般为6:4,这一比例在现有本科院校的语教专业上基本保持下来。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语文教育专业更强调技能和实践,其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教时比重应该倒过来,按照4:6或者3:7分配。
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以培养作品的综合赏析能力为核心,将文学作品赏析与文史知识拓展、古为今用转换结合起来,实现作品的多角度、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解读。就教学过程而言,文学作品选读教学比较迫切的问题是,要处理好新选篇目和已学篇目的关系。目前语教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大多使用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两卷)、《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卷)。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由作品、注释、提示三个环节组成,在知识处理上非常适合语教专业。但这个教材有个问题,即元代以前部分,约85%的篇目已在中学教材上出现过。对于熟悉的篇目,除复习外,应该增加新信息,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重新感知、体验作品。这些新信息应涉及多方面,如:字词解释、版本差异、意象分析、题材渊源、作者评价、观点争鸣,有些信息甚至可能要颠覆以前的认识,有些可能要允许多种观点并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了解中小学语文教材。对于陌生作品,尽可能多选,且作为教学之重点展开。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选新篇较少,可以适量增加一些该教材之外的篇目。作品选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中学已学作品教学与未学作品教学的关系。否则,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就变成了中学语文的复习。
教学内容偏向作品选读的同时,对文学史的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文学史的教学,应减少过于学术化的个案、专题探讨,突出宏观性、整体感、线索功能,实现帮助学生构架该学科知识体系的目的。这一知识体系,不仅是文学史发展演变线索,更应该有演变规律以及重要作家与此一规律的关联。一般来说,一流作家、主要文体、突出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流派,都应该介绍到。文学史的教学,同样要处理好复习旧知识和增加信息的关系。最理想的方法是,将已有知识的复习置于新信息、新知识的接受中。大学教育,要适当注意知识和学术视野的拓展。这种拓展既需要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的贯穿和介绍,也可以通过学术报告会、选修课等途径来完成。
教学重点突出语文教育能力的培养
由于招教考试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专业的就业越来越严峻。为了拓宽就业口径,有些高校则提倡语教专业的“大语文”教学。此一做法,以内蒙古河套大学“大语文,多证书”培养机制最具特色。即,将语文教育专业与文秘、新闻、对外汉语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就业目标等进行交融渗透,引导学生在获得本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可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1]。此种做法,表面看来最有成效显著:三年完成4个学科的教学,考取多个证书。但是,以考取证书为目的的教学,似乎过于短视。笔者认为,语教专业的教学与大学教育目的一致,实为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多几个证书。因此,语教专业应该坚守自己的阵地,应以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核心。
语教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对于古代文学课程而言,作品赏析能力是重中之重。赏析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突出两个特点。第一,要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教学要体现一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过程。古诗文教学,必然要经过字词的诠释、内容的描述、意境的拓展性想象、思想与价值的概括提炼、知识与价值的延伸等几个层次。但每个层次的赏析因文而异。切忌如同鉴赏辞典一样面面俱到,更忌讳层次之间没有联系,不知所云。第二,要有情境。所谓情境,一是诗文本身所展现的情境,这要依赖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感受能力完成;二是教学展示的诗文情境,这要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教具展示调动学生思维、情感的参与完成。第二种情境创设的能力,需要学生反复感受、训练,才能有所提高。
总体而言,语教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包括两种能力。第一,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知识和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将已掌握之知识、能力转化为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前一种能力的培养,大学教师相对比较容易做到。后一种能力,由于没有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且又没有与此相关的小学语文教法课程,多数教师没有培养意识。这就要求语教专业的教师主动接触小学语文的现场教学,从中汲取营养,用于指导自己的专业教学。
教学过程凸显综合性能力训练
古代文学是语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必须服从于整个专业的总体规划。同时,也应该与相邻的课程之间共同协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这一目标来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以下几门课程有所交叉。
第一,小学语文教材与教法课程。许多院校的语教专业,安排的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与教法。这种定位与语教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有所偏差,应该选择面向小学语文的教学与教法课程的教材。古代文学与教材教法课程结合,一则可以熟悉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二则可以进行小学语文教材与教法的分类,以古代文学为个案,掌握课程教材、教学的一些特点;三则可以适时适地选择一些诗词篇目,运用教材教法课程的原理,在限制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进行训练。
第二,书法课程。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过硬的钢笔字和粉笔字书写能力。古代文学与书法课程的结合,就是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字书写训练,品味作品内容,将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完美结合,在两种艺术的结合中实现审美再体验。“两字”训练还可以与古典诗词的背诵结合,进行训练、检查,分别计入平时成绩,纳入各自课程的考核之中。为了避免学生以急救式完成,可以按期分次收交,比如一周交一次,每周进行部分批改、评析。
第三,现代汉语课程。现代汉语的语音训练,可以纠正方言语音;诵读训练,更有利于古代诗文朗诵。可以针对训练内容,选择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如,训练文字读音,最好选择先秦作品,因为先秦文学作品的单音节词、较现在更为陌生的语法,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咬字、吐字。而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最好选择唐诗宋词,《长恨歌》就特别适合朗诵。这两门课程的结合,古典诗文可以作为普通话训练的题材,普通话训练又可以促进古典诗文的背诵、体会。
古代文学课程借助其他课程,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种跨越课程界线却保持各自特色的做法,对于节省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立体教学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隐形课程 音乐欣赏课 内隐形式 意义
一、高校音乐欣赏课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2006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味,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方案的出台,明确道出了作为隐形课程的高校音乐欣赏课开设的首要意义:提高审美能力。众所周知,审美能力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是对美的鉴别力,是对存在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与评判,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的协和统一。大学生个体受其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地域风俗、宗教思想、文化素养的不同影响和制约,产生了个体间审美能力的差异:部分拥有较好审美能力的学生,将拥有更多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而审美能力偏低的学生,则难以深切体会到万物的美好与精神上的恬静。因此需要一个平台,让大学生在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共同提升审美能力,以便毕业之后,能从内心深处更真切地体会到社会之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新生的事业和未来的自我,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注入蓬勃朝气。
高校音乐欣赏课这一平台,利用有规律的周期性教学,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倾听和鉴赏音乐,对音乐感受进行分解体验,推荐经典,类比音乐,以丰富的音乐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对这门流动的艺术进行刻画和反映,增添画面感与情绪色彩,并结合内心情感对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刻画美,追求美,完善美,审视美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这一“审美”过程的终止,恰恰又是“二度创作美”的开始。所以,作为隐形课程的高校音乐欣赏课,其意义不单是引导学生完成单纯的音乐作品赏析,也不只是单纯地提升审美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用以去创造去发现更多的人生之美。
二、高校音乐欣赏课有利于学生修养身心,陶冶情操
中国教育制度中,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长期坚持、推广,音乐教育更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大力倡导。音乐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气质修养,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音乐能陶冶情操?从物理和生理的科学层面来看,是因为音乐的规律性声波震动能促使人体细胞产生同步的和谐共振,引起细胞按摩运动,刺激提高人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产生个体不同的情绪体验,从而改善态度和行为。从历史来看,古往今来,音乐就一直与“提升修养、陶冶性情”紧密相连。
古希腊时期,人们信奉音乐能驱魔治病,使人崇善,认为音乐本身充满了神性。伟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赛诺思曾提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要把人教育成美和善。他们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提出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观点,认为音乐不是纯粹的娱乐享受,而是可以摈弃邪恶、训练心志的,最好的音乐能够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特别是使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人快乐。古希腊的主导思想即是: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不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品行不端。
在中国,人们极早便发现并重视音乐对情操的影响。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致乐以治心”(《礼记・乐记》)。
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面对社会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时,能否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吸取正能量,摒弃负能量,能否张弛有度,把握自我,积极向上?这就需要高校开设隐形课程的音乐欣赏课,音乐欣赏与专业教育共同结合,使学生在紧张中放松身心,调节心境,梳理思维。让学生进行音乐赏析,实际上是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风格、主题思想、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把握作品里的音乐形象,领会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艺术精髓,借以清除人生的困惑,净化心灵,升华情感,从而完善自我的道德观、价值观。
音乐欣赏课,即通过欣赏音乐,以最迅速、最敏捷、最深入持久的方式直击人心,驱赶浮躁,释放人性,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熏染,使人舒适安宁,使人精神振奋。这门蕴涵情感最丰富的音乐艺术,把学生对爱与被爱的向往,对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感觉拖出来,以独特的魅力,将人性本质里最善良、最纯真的灵魂洗涤出来。通过赏析的途径,敲开学生伪装的冷漠铠甲,直达温暖的青春灵魂。
三、高校音乐欣赏课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作为隐形课程的高校音乐欣赏课,不只是纯粹地“听”,更多在于“赏”。如何“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作品的创作年代,讲解时代特点;结合作曲家的成长际遇,讲解人文精神;结合作品风格,讲解音乐思想上的“百花争鸣”;结合音乐特色,讲解民族文化;结合艺术价值,讲解历史的进步与革新。
如赏析古希腊音乐,加入神学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论;赏析《黄河大合唱》、《红色娘子军》等作品时,加入中国的抗战历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赏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作品时,结合作曲家的性格特征和人性精神,融入“自强、自爱”的人生观教育;赏析巴洛克音乐时,涉及建筑学的巴洛克风格;赏析维瓦尔第的《四季》时,涉及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赏析瓦格纳、德彪西的歌剧时,涉及美术的印象主义画派以及创新革命意识;赏析藏族音乐及巴赫的音乐作品时,涉及宗教文化信仰等。
音乐欣赏课,其早已不是局限于音乐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门公共隐形课程的开设,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通过纯粹的音乐听觉,把人类视如珍宝的艺术遗产推广给更多的年青人,将各类学科以及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智力,提升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作为隐形课程的高校音乐欣赏课,需要学生良好的领悟力和理解力,需要涉及人文、历史、哲学、美术、宗教等各学科领域,需要以形象思维赏析,以逻辑思维分析。它能开阔我们的教育视野,丰富我们的教育内涵,使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接触到优秀的艺术作品,共享人类音乐文明的优秀成果,接受美好的艺术熏陶,慢慢感染,潜移默化,它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能力培养课程,是在高校教育中尤其需要重视的一门隐形课程,亦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傅民.浅谈音乐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6)
关键词:高校; 立德树人 ;艺术教育
党的十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艺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即树立德业,培养人才之意。“立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与叔孙豹的一段对话,问:“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答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就是说,人生最高的境界首先是树立高尚的道德;其次是为国为民建立功勋;再次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即使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废弃,能经久传唱,永不磨灭。“树人”可见《管子・权修》的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即做一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比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教育理念的一贯追求。当今,面临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多元文化交相融合、相互冲突以及我国人才培养结构中的缺失等问题。高校教育要围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培养铸就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杰出才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立德树人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高校艺术教育的概念
高校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集知识性、感受性、观念性和创造性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与我国教育方针“德智体美”中的“美育”,紧密相关且又有不同之处。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情感教育。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的涵义包含艺术教育并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在高校的实践过程中,艺术是实现美育的主要资源,艺术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教师对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舞蹈、绘画、摄影、书法、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形式,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建立起美的终极信仰和崇高的审美理想,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高校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1.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密切关联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学生掌握人类艺术审美的经验,感受艺术美的感染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大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得体的仪态举止和真诚的学术风范,加之文明、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立德树人这一高等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认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的,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艺术教育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2.艺术教育与“德智体美”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立德树人”的历程,体现在对包括美育在内的“德智体美”四育的实施之中。“四育”中的美育,相对其他三个方面来讲,既有其鲜明的特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艺术教育则是美育的核心内容,对“四育”的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与德育并行不悖,相互促进。我国古代礼乐理论专著《礼记・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古代这类从美的角度反映社会文化道德的乐教,也就是综合性的艺术教育。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而德育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形成。艺术教育的进程也是道德教育的完善过程。
艺术教育对智育有着启迪作用。艺术教育对于充分开发人的右脑功能,发挥大学生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这方面,一些非艺术专业但艺术造诣颇高的科学家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例如: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演奏小提琴;李四光学习过小提琴演奏,还创作有《行路难》的小提琴曲;钱学森选修过诗文、音乐、伦理等课目,学习过水彩画,大学期间他还能演奏钢琴、小提琴、管乐等。与艺术的结缘,为他们日后成为兼具人文精神与艺术涵养的伟大科学巨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对北京市各高校的调查中,有86%和84%的大学生认为,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另一调查也显示,“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信心、敢为性以及意志力,都优于未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2]
艺术教育使体育在与艺术的交融发展中更显魅力。体育与艺术同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体育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艺术在不断渗入体育的同时,给体育运动带来显性的吸引力,使体育更具审美价值。特别是现代高校的体育活动,已超出单纯锻炼身体、增强健康的意义。体育与艺术在发展中互相促进、相互渗透,成为反映各高校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体育与艺术教育所具备的“体”“美”特质。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现美育的核心。如前所述,艺术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造就具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我国高校实现美育教育的主要资源和形式。
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艺术教育实践
1.艺术教育课程是高校实现艺术教育目标的基本依据和重要载体
落实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目前,全国高校大多都设立了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类课程,初步建立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体系。高校艺术课程的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类别的,如“音乐基础”“美术概论”“大学美育”等。二是鉴赏类的,如“音乐欣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还有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设了“欧洲音乐赏析”“经典昆曲赏析”“交响乐名曲赏析”“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等课程。三是实践类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直接参与某类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经历感受、创造艺术美的实践过程,如合唱、西洋和民族管弦乐合奏、舞蹈、素描、摄影、戏曲表演等。目前,艺术教育课程开设最多的高校是清华大学,达76门之多,覆盖了音乐、美术(视觉艺术)、舞蹈和戏剧等,丰富了学生的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接受艺术教育的更大选择空间。[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近几年合并组建的理工科类全日制普通高校。学校艺术教育是在不断借鉴外校成功经验和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摸索前行的。学校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自2006年合校以来,学校在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开设了“美学”“现代音乐赏析”“美术作品赏析”“中国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音乐修养”等10余门公共艺术类课程。近年来,还在此基础上,开设了多门艺术实践类课程,如“器乐艺术欣赏与实践”“合唱艺术欣赏与实践”“舞蹈艺术欣赏与实践”等,把艺术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在对本校2009级~2012级的1,30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选修这类课程的学生达98%。
艺术教育课程及实践对于理工科类学生还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高校最有可能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特别是加大艺术实践的环节,使理工类学科的学生有大量的机会接触高雅艺术并进行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艺术与科学的交替思维使人更富于灵感,更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三位学生创作的中国画仿真绘图“水墨丹青”(Ink Painter)手机软件,在2010年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赛后,学生们又把这款软件进行完善并成功在苹果商城运营。[4]近几年,该校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科技竞赛中获奖达1,000余人次。
2.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为高校美育的深入开展集聚了力量
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要求“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迄今已举办了四届。展演活动主要有声乐、舞蹈、器乐、戏剧和艺术作品展览以及艺术教育论文等项目。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素质水平和队伍建设状况,是衡量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及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毋庸置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生艺术团是目前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综合艺术水平最高的学生艺术团,拥有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交响乐团等多支分团,艺术团每年在校内外进行多场演出,还多次赴国外进行交流演出,向全国、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青春风采,更体现着中国高校担当中国传统艺术和先进文化传承的重任及取得的成果。
大学生艺术团在提升校园文化质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形式之一。据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校都建立了学生艺术团。参与人数最多的学生艺术团体是高校合唱团,平均人数达81人;其次为舞蹈团、话剧团及民族和西洋管乐团等,人数都在30人~50人。[5]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有三十多个学生艺术类社团,如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管乐团、相声社、书画社、街舞社、摄影协会等,艺术类社团拓展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调查显示,学生参加学校艺术社团的约占67.5%。在北京市第三、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学校合唱团的大合唱《山南道河》《雪花》《沂蒙山歌》《Lux Aurumque》(中译《金色的光》),小合唱《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La Cucaracha》(中译《蟑螂》)分获声乐组大、小合唱一等奖;管乐团《耶利哥》《阿尔卑斯山传奇》《友谊圆舞曲》《龙之山》获管乐合奏一等奖等。在参赛的几十所高校中脱颖而出,突出展现了新组建高校的艺术教育成果,也为学校美育的深入开展集聚了力量。
3.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体现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特质
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则体现在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结合学校特点举办的学生节、艺术节、电影节、重大节庆日纪念活动等。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已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目前形成了具有本校艺术特色的大型文化活动与院系班级相互补充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模式。一是常年举办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的、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品牌项目。例如:连续多届的由学校相关部门牵头、各学院(系)参与的“红五月艺术节”“一二・九新星杯科技节”“新生合唱节”“社团文化节”“校园十佳歌手”等。二是在学校艺术团的基础上,倡导学生因地制宜建立有学生基础的其他艺术类社团,扩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广度。例如:在2013年学校建校五周年校庆活动中,街舞社学生表演的歌舞剧《相亲相爱》受到了师生的好评。三是鼓励学校艺术团的骨干成员,在各自院系班级参与组织、辅导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教育实践的参与率。
需要强调的是,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与学校的艺术教育一样,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活动中,利用艺术团学生的艺术才能优势,在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加上教师的指导, 促进全体学生艺术水平的提高,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才能、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体现了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文化特质。
总之,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搞好大学生艺术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开展人人参与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准备和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
[1]韩学周.北京高校美育-艺术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67.
[2]林琳.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调查研究[J] .中国轻工教育,2011,(1):75-77.
[3]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 2008年艺术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EB/OL].http:///yishu/yishuxsst/bjdxsyst.
[4]王亚飞,杨曙辉,李学华. 计算机应用大赛与学生能力培养探索 [J] .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6) :144-146.
一方面,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还是以校内课程讲授与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与此同时,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的师范类专业教师队伍大都没有除高等教育以外的其他各级、各类、各层次教育的相关实际工作经验,对于除高等教育以外的其他各级、各类、各层次教育的相关实际工作的认知大多来源于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这就使得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的师范类专业教师队伍对于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指导与训练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的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安排了校外专业实习,设计了相关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的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实都是学生自行联系校外实习单位,实习的计划、内容、时间、质量控制等较为随意。这就使得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实习缺乏系统性与质量上的保障,很多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实习因缺乏必要的系统指导与充分的实践时间上的保障而流于形式。基于上述原因与现状,很多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大都建设了功能相对完备的微各教室,很多师范类高校还建立了以微格教室为中心的设备更为齐全、功能更为完备的教师技能训练中心。通过开展微格教学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科学的提高师范类专业学生包括课程教学导入、教学语言、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多媒体运用、结束、课堂组织等技能在内的上课技能。
二、英语教育专业实训的主要内容
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有别于其他师范类专业,英语教育专业是一个强调英语语言能力与英语文学赏析能力的专业。高校英语教育专业要特别强调专业学生的包括英语听力、口语、视听、语言表达、沟通等一系列的英语语言能力与英语文学赏析能力。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需要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而微格教学作为一个通过有控制的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培训师范类专业学生实际教学工作技能的实践系统,正是与这一要求最为契合而又现实可行的。
三、微格教学英语教育专业实训中发挥的组要功能
前面已经提到办学体制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束缚了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的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通过依托微格教学有效的设计、组织实施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进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很多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共识。那么,具体到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如何落实这一共识呢?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应将微格教学渗透到英语教育专业校内实训的全过程当中,通过制定详细的英语教育专业校内实训计划,依托微格教学具体组织实施英语教育专业校内实训。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有别于其他师范类专业,英语教育专业是一个强调英语语言能力与英语文学赏析能力的专业。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应围绕上述两个方面的能力,确定依托微格教学具体组织实施教学英语教育专业校内实训的具体内容。
(一)提升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上课技能
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首要实训内容就是包括英语课程教学导入、教学语言、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多媒体运用、结束、课堂组织等技能在内的上课技能。前面已经提到办学体制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束缚了我国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的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数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离校前的专业技能集中训练前没有上过讲台、没有组织实施过具体的课堂教学、缺乏实际的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相关经验,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技能、方法、技巧明显缺失。这就使得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缺乏自信,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与驾驭能力不足。通过使用微格教室开展微格教学,能够使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一个相对简单、封闭、参与人数较少的环境中开展时间相对较短、教学内容相对简单的情景模拟教学。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上课技能训练从英语课程导入技能到英语课程结束技能进行分组逐格实施,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进行循环持续的情景模拟教学,通过录像回放、小组成员评议反馈,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启发、引导、学习,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并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进而达到提升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上课技能的训练目标。
(二)提升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说课技能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赏析 《傲慢与偏见》
一、引言
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高职英语教育具有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基本要求》强调了两个“并重”:一个“更要注重”,一个“原则”。两个“并重”是“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因此,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力求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这个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不同院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及培养目标,开设了“基础英语”或者“精读英语”等课程。文学素养是英语能力的一部分,良好的文学作品赏析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虽然教育的目的并非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为文学家,英语专业的学生用了几年时间专攻英语,帮助他们培养基本的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增强了他们自主学习和阅读不同类型英语作品的能力,有利于今后学生踏出校门,能够较好地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以下,笔者将以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为例,从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层面去赏析这部文学作品,希望能给高等院校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借鉴。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一)小说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1817)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她酷爱读书写作,还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开始以写作为乐事了。1817年,奥斯汀抱病在身,在曼彻斯特去世。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汀终身未嫁。逝世时仅为四十二岁。
奥斯汀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都写于18世纪的90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6)与《劝导》(1818)则写于19世纪,算是后期作品。
简・奥斯汀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18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
(二)小说简介
《傲慢与偏见》(1813)原名《最初的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奥斯汀的代表作。通过婚姻问题的描写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故事围绕贝内特(Bennet)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大事展开。从伦敦新搬来的单身汉阔少宾利先生(Mr.Bingley)爱上了温柔美貌的大女儿简,他的朋友达西(Darcy)则倾情于二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由于她听信了年轻军官韦恩的谗言而对达西产生了偏见,致使这桩婚姻进行得十分缓慢。经过一连串有趣的周折后,误会终于得以消除。达西克服了傲气,伊丽莎白也克服了对他的偏见,最后两人终成眷属。与此同时,作品还涉及了另外两对青年男女的结合过程,即已是27岁的夏洛特(Charlotte)出于寻找归宿找个可以依靠的有钱人遂与柯林斯(Collins)结婚,莉迪亚(Lydia)一贯轻浮,与韦恩私奔后,经达西搭救而苟合成婚。奥斯汀正是通过对不同婚姻的描写表达自己对建立在互相理解和真诚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的赞扬和对以门第财产和为基础的爱情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愿望与理想。
三、小说赏析
(一)Lexical Features (词汇特征)
1.Lexical Repetition(词语重复)
词语重复是奥斯汀深化主题的一种方式。借助语料库的搜索工具,笔者发现小说中“prejudice”出现了5次,“pride”48次,“proud”22次,这些多次重现的词语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傲慢与偏见”。
(1)通过观察搜索项周围的语境,不难发现,“傲慢”和“偏见”的既是Darcy,也是Elizabeth。例如,当Elizabeth追问Darcy“And never allow yourself to be blinded by prejudice”的时候,他的回答是“I hope not.”,他肯定的回答实际上也表现出了他的一种固执和偏见。同时,通过语料库搜索可以发现,小说中的很多地方,“pride/ proud”和“he/ Mr.Darcy”是同时出现的,证明Darcy的确既“傲慢”又偏见。Elizabeth也一样,具体例子如下:
With a strong prejudice against everything he might say,
The general prejudice against Mr.Darcy, against him
which must prejudice her against him
另外,在故事的第52章,Elizabeth认为:“She was proud of him.Proud that in a cause of compassion and honor he had been able to get the better of himself.”
(2)小说中的“pride”或“proud”不只是用来形容Darcy;傲慢的人还有Miss Darcy和Lady Catherine。此外,故事发展到最后,Elizabeth也以Darcy为自豪;Mr.Bennet也说:“I am prodigiously proud of him (Wichham).”(此处的“proud”有讽刺的意味)。
(3)奥斯汀对于“pride”的词语搭配,选择了更多的贬义词,具体例子如下:
(4)“傲慢”和“偏见”在小说中产生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刚开始,Elizabeth对Darcy有很大的偏见,从以下句子可以看出:“She was proud of him.Proud that in a cause of compassion and honor he had been able to get the better of himself.”然而,在故事的尾声她竟转变了态度:“He has no improper pride.He is perfectly amiable.”
2.Contractions(缩略词)
借助语料库搜索功能,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出小说中使用缩略词的情况:
从表格数字可以看出,在小说里缩略词的使用并不多,表现出小说的文体的表达比较正规。小说中也并没有搜索出“couldn’t,hadn’t,doesn’t,she’s,he’s,it’s”,而使用了很多的“could not,had not,does not,she is,she has,he is,he has,it is,it has”。
另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小说中使用的缩略语,如I’m,don’t,can’t,通常都是Lydia说的:
“...,” cried Lydia.“...,you can’t think”
cried her mother,“...Mrs.Wickham!...I am sure I can’t write”
“Oh!”said Lydia stoutly,“...,I’m the tallest.”
...But,my dear Lydia,I don’t at all like
(said by Lydia)Oh,Lord!I don’t know.
Lydia是家里最小的,也是Mrs.Bennet最疼爱的女儿。她较为轻浮和头脑简单,后来更是与Wickham私奔了。因此,Lydia话语里的缩略语,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有讽刺的意味。
3.Nouns(名词)
由于小说都是围绕着几个贵族家庭展开的,因此,小说里的用语比较正式,使用了很多的名词。借助语料库,搜索出了如下一些例子:
-tion(1035 occurrences):
affection,reflection,separation,intention,objection,inclination,admiration,etc.
-sion(201 occurrences):
apprehension,diversion,condescension,compassion,permission,persuasion,passion,pretension,etc.
-ty(544 occurrences):
beauty,prosperity,perplexity,curiosity,incredulity,novelty,etc.
-ness(326 occurrences):
frankness,gentleness,happiness,idealness,stubbornness,diffuseness,rudeness,etc.
从以上搜索可以发现,这些名词中更多地是抽象名词,它们表达了抽象的概念。
(二)Syntactic Features(句法特征)
1.The Presentation of Speech(话语表达方式)
Darcy和Elizabeth的对话主要是通过叙述体、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三种方式来表达,但也有使用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具体例子如下所示:
“It taught me to hope,“said he,”as I had...(1)...Elizabeth colored and laughed as she replied(2)...
“What did you say of me that I did not deserve?...”(3)
“We will...”(4)
...
She explained what its effect on her had been,and how gradually all her former prejudices had been removed.(5)
句(1)是直接引语,句(2)是叙述体,句(3)和(4)是自由直接引语,句(5)是自由间接引语;关于自由间接引语(FIS),Chapter 42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Accordingly,when she retired at night,she asked the chamber maid whether Pemberley were not a very fine place,what was the name of its proprietor,and,with no little alarm,whether the family were down for the summer.
2.The Presentation of Thought(思维表达方式)
This was praise,of all others most extraordinary,most opposite to her ideas.That he was not a good-tempered man had been her firmest opinion.(1)
“Can this be Mr.Darcy!”thought she.(2)
“In what an amiable light does this place him!”thought Elizabeth.(3)
As a brother,a landlord,a master,she considered how many people’s happiness were in his guardianship!――How much of pleasure or pain it was in his power to bestow!――How much of good or evil must be done by him!(4)
(Chapter 43)
句1:思维行为的叙述者表达(NRTA)
句2、3:直接思维(DT)
句4:自由间接思维(FIT)
Chapter 43是Elizabeth对Darcy态度的转折点,她对Darcy行为的改变感到惊讶:Darcy是如此的有教养,对自己还有自己的叔叔、阿姨彬彬有礼、体贴入微。
3.Periodic Structure & Loose Structure(圆周句和松散句)
圆周句通常会加重读者的记忆负载,一直把信息留到句末,从而产生悬念;而松散句则表意清晰明了。两者各有其特殊的表达效果和文体特点。
e.g.1 Example of Periodic Structur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from the first moment,I may almost say――of my acquaintance with you],your manners,[impressing me with the fullest belief of your arrogance],your conceit,and your selfish disdain if the feelings of others,were such...(Chapter 34)
这是圆周句的一个典型例子:句子开头是一个很长的状语,这个状语中更是在两个连词符中补充说明了“from the first moment,I may almost say”,经过这一连串的铺垫,当Elizabeth刚开始说:“your manners”,她又停下来了,继而穿插了一个伴随状语“impressing me with the fullest belief of your arrogance”,这样一来,读者的好奇心一度增强,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Elizabeth究竟想说什么,悬念由此产生了。
e.g.2 Example of Loose Structure
“The letter shall certainly be burnt,if you believe it essential to the preservation of my regard;but though we have both reason to think my opinions not entirely unalterable,they are not,I hope,quite so easily changed as that implies.” (Chapter 58)
在这个松散句中,句子信息通过两个连词“if”和“but”逐步给出。由于Elizabeth意识到自己和Darcy都改变了不少,因此百感交集,说话时较为激动,话语组织并非十分顺畅。此处使用松散句很好地把这种效果表达出来,使形式和意义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e.g.3 Combination of the Two
“Let me thank you again and again,[in the name of all my family],for that generous compassion[which induced you to take so much trouble,and bear so many mortifications],for the sake of discovering them.”(Chapter 58)
以上这个句子很好地把圆周句和松散句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Two “for” subordinations give us Elizabeth’s reasons in succession (loose structure); while two[...]elements(one is a prepositional phrase,the other a 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create some kind of tension and memory load (periodic structure);另外,有趣的是在限制性定语从句里“which induced you to take so much trouble,and bear so many mortifications”,还有一个由“and”引出的松散句。
小说中把圆周句和松散句结合的例子还有很多,两者的完美结合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Semantic Features/Figures of Speech(语义特征)
1.Irony(反语)
奥斯汀在小说中使用反语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小说人物的愚蠢和伪善的性格特征,产生诙谐幽默、嬉笑怒骂的效果,表现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①Stating irony――“Yes, vanity is a weakness indeed. But pride――where there is a real superiority of mind,pride will be always under good regulation.”
(Elizabeth turned away to hide a smile.)
――I perfectly convinced by it that Mr.Darcy has no defect.He owns it himself without disguise.(Chapter 11, P47)
②Rhetorical irony:Her astonishment, however,was extreme,and continually was she repeating,“why is he so altered?From what can it proceed? It cannot be for me――it cannot be for my sake that his manners are thus softened.My reproofs at Hunsford could not work such a change as this.It is impossible that he should still love me.”
(Chapter 43,P195)
③Ending irony:She is tolerable,but not handsome enough to tempt me;and I am in no humor at present to give consequence to young ladies who are slighted by other man.
(Chapter 3,P11)
2.Simile & Quasi-simile(比喻)
e.g.Arguments are too much like disputes.(Chapter 10)
...as if she was reading a sermon.(Chapter 51)
3.Parallelism(平行结构)
Had not my own feelings decided against you――had they been indifferent,or had they even been favorable,do you think...(Chapter 34)
You have reduced him to his present state of poverty――comparative poverty.You have withheld...designed for him.You have deprived...than his desert.You have done all this!
(Chapter 34)
Unfortunately,an only son,I was spoiled by my parents,who though good themselves,allowed,encouraged,almost taught me to be selfish and overbearing――to care for...,to think mealy...,to wish...(Chapter 58)
(四)Pragmatic Features(语用特征)
Grice提出会话中的四个合作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以下例子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四个准则。
“Do you feel a great inclination,Miss Bennet,to seize such an opportunity of dancing a reel?”
She smiled,but made no answer.He repeated the question,with some surprise at her silence.
“Oh!”said she,“I heard you before,but I could not immediately determine what to say in reply.You wanted me,I know,to say‘Yes,’that you might have the pleasure of despising my taste;but I always delight in overthrowing those kind of schemes,and cheating a person of their premeditated contempt.I have,therefore,made up my mind to tell you,that I do not want to dance a reel at all――and now despise me if you dare.”
“Indeed I do not dare.”
在以上这个对话里,Elizabeth违反了方式准则:对于Darcy的邀请,Elizabeth“smiled,but made no answer”;她继而违反了数量准则、关联准则:Elizabeth连续说了三个很长的复杂句,同时在回答Darcy的邀请之前穿插了自己的愤慨之情;由于Darcy是出于对Elizabeth的爱慕而善意并诚心邀请她跳舞的,因此,Elizabeth也违反了质量准则。
四、结论
笔者结合了文体学的相关基本知识,借助语料库工具,分别从词汇、句法、语义、语用、语音、书写等不同层面对小说《傲慢与偏见》进行了赏析。当然,作为文学作品的阅读者,在平时的学习及鉴赏中无需面面俱到,囊括以上分析的所有方面。本文的出发点是希望激发英语学习者赏析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参照和给予启迪作用,从而引导英语学习者,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爱好者,扩大其赏析英语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基于此,相关的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的基础知识,除了需要学习者更多地阅读相关方面的材料以外,更有赖于相关任课教师在课程讲授中不断渗透,并且以“实用”、“够用”为准则,从而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Eric Peterson,Pride and Prejudice Notes,Cliffs Notes,Inc.1982.
[2]Geoffrey N.Leech & Michael H.Short,Style in Fic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The Zodiac Press,London,1978.
[4]Joanna Thornborrow &Shan Wareing.Patterns in Language: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Self-made corpus of“Pride and Prejudice”,2000.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进行的专业艺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教育结构中同德育、智育、体育等并列的美育范畴的普及性教育,作为美育主要的实践途径和落实方式之一,如各中小学和艺术培训班开设的美术、乐器训练等相关课程及各高校开设的如艺术鉴赏、影视赏析等公共选修课程。我国的艺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但是,就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而言,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艺术教育资源不能充分被利用等。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如今迫切需要一些创新改革,以促进我国艺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性提高。针对我国艺术教育的这些问题,高校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二、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范畴及其作用
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一种合作共享、互利互惠、教育辐射的发展模式。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将各艺术教育阶段(幼儿教育至高等教育)的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不分界限、共同使用,按照不同学校对于资源的需求状况进行适宜分配,各个学校拥有对艺术教育资源同等的使用权。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能够在三个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1.可以降低教育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将高等院校和周边的中小学结合起来统筹排课,可以使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课在高校中展开,还可以邀请高校教师授课,同时可以开放高校图书馆、阅览室等。
2.可以为教职员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合作提供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职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如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探讨教学方法、加强专业的交流与切磋等。
3.可以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
使高校那些艺术造诣较深的专业课教师通过“‘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到中小学进行讲授,这样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
三、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及可能性模式
依据对我国目前艺术教育形势的分析,要想实现高校与中小学的资源共享,还面临一些问题。
1.面临的问题
1)一些学校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
要实现公办高校与公办中小学的资源共享,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导向性。而民办高校和民办中小学则由社会集团、集体及个人投资,是一种自负盈亏的模式。要民办高校开放资源,就需要民办高校的负责人本身具有较高的资源共享意识,而一些学校负责人的这种意识较为淡薄。
2)共享体制有待健全。
我国一些中小学片面追求学生文化课的高分数,主观地减少艺术教育课程的课时量,这影响了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的督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的正常开设。另外,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推进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3)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的专科、本科课程,同时,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师资源通常比较丰富,从助教到教授,职称结构较完善。然而,这些资源在一些高校中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利用。有些高校中艺术课程的周学时量仅为四节,那么艺术教师在这一周中就有很多课堂时间是闲置的,如果将这些时间分配给周边或附属的中小学,那么这一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专业师资将满足很多所中小学的艺术教学师资需求量。
4)共享条件不足(网络、电子资料缺乏)。
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为师资、硬件设施、资料库。在这些内容中,资料库的共享可通过图书馆馆藏和电子图书等实现。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和中小学之间尚缺乏完善的网络共享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限制在了面对面授课的范围之内。
2.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探讨
面对以上问题,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出一种实现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
1)教师资源的共享。
教师资源共享的具体模式分为三种:授课、讲座和培训。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可以由相关部门统一协调,规划出自己本职课程以外的时间,到中小学授课;相关机构可组织高等院校教师推出一系列美术作品鉴赏、音乐赏析等方面的讲座,定期到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进行艺术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政府组织、高等院校承担,举办一些师资培训,培训教师为国家级、省级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训对象为各省市中小学的艺术教师,通过这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式,带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2)校舍和专业硬件设施的共享。
高等院校的校舍规模较大,其硬件设施的配备也较专业、齐全,中小学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授可以利用高校的硬件设施,将课程拓展得更加丰富。这将从本质上改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堂形态,丰富学生的艺术活动。
3)图书资料的共享。
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资料一般归本校单独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使用对象的范围。另外,对于同一本图书,不同的教学单位可能各有一定的册数,造成了图书的重复购买现象。将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图书馆互相开放,既能节省教育资金,又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4)联合教育。
通过地理位置划分、行政区域划分等方式,将高校和中小学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联合,即一所高校联合一所或两所中小学,利用共同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完成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这样高校和中小学可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统筹排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