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第1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感培养

一、语感的概念的分类:

    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联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沔尊,之后通过叶圣陶的大力倡导和吕淑湘有效拓展,“语感”的内涵得到了界定,内容得到了丰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已成为教育理论界不争的共识。

    截至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语感的描述和定义一直是多种定义,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可以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活动的主体是感受的人,语感是感受能力中的一种;二、活动的对象是语言文字,它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三、语感的过程是语言文字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敏锐度的把握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人看到一段文字,听到一段话,就能立即了解文字的语病,而有的人却无从感觉,这就是由语感的差异性造成的。其中缘由具体说来,应该从语感的特征开始认识起,以深入了解语感的内涵。

    语感能力把控的高低取决于阅读感悟能力的强弱。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培养语感的基本原则

1、理解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品味。学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只有经过了思考,学生的感受、体会才能更深。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句子、语词等多去品读的根本所在。

2、感受原则

    要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语感,必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的语言,让学生凭借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觉、认识、情感去逐渐融合,使学生能对文本产生类似心电感应的意识形态,与作品中的对象产生思想上、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挥主导性,让学生在特殊的条件下获得在自然状态中所达不到的效果。

3、实践原则

    语感是在运用语言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过程,语感就成了无本之木,难以获得。而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实际能力,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使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要把社会生活中的言语实践引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言语实践相联系,不是削弱课堂语文教学,相反,只有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会要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语感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感觉,这种感觉不仅是一种纯感性的感觉,其间还渗透着理性的光芒的照耀。语感培养就是教育通过学生的阅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玩味,让作者的生活、认识、感受和体验进入其视野中和思维领域。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

1、加强朗读训练

    读是培养语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有的学生由于平日练习数量不多,每每在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时候语句诘屈聱牙,文法不通的现象。

    探究原因,其实是在于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解而往往没能注重朗读。如果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去接触文中那些生疏的合乎规则的语言,在对语言的规律有了大量的积累后,就能基本形成语感。可见,朗读对于语感的形成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曾在我们英语口语圈中名噪一时的“李阳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老师,他的执教理念就是大胆、疯狂的朗读;他要求学员在大街上、在公园中、在公车上,越是人头密集的地方越是要大声的朗读。。。。。。这样不但克服了自身的恐惧,最为主要的是熟练了语法、熟记了单词。我们的语文阅读虽然和英语口语的朗读有一定的差别,但是通过长期的阅读和朗读后无形中积累了自己的“词库”。

    总之,只要重视朗读训练,就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激发学生想象空间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头脑中呈现有关的意象,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同时,可以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视频,展示课件等,并把相关的课件以PPT的形式展示,以进一步的增加视觉的直观性和冲击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意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为语感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述到瀑布的时候,要大家先闭上眼睛,播放瀑布飞天齐下音乐,要学生想象他看到了什么。。。。。。这样不但要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学到了课件要求的知识,更是要学生真实感受瀑布飞流直下感觉,在朗诵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不再是那枯燥、无谓的感觉。

3、重视背诵效果

    积累是培养语感的首要任务。“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现代语文教学中也应强调背诵。这种背诵不同于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使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达到流畅自如的理解水平。在背诵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先设定一个画面,如背诵对榕树的描述,先在黑板上画出榕树的躯干、枝叶。。。。。。这样就会很好的接受,并进一步的达到了积累的目的。

   总之,语感来自于语言实践, 又指导语言实践, 教师不本能忽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早认识到语感的积极作用, 并有意识地采取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第2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语感 培养方法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接受往往引发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语感训练就是引导学生通向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充分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可以使情感、价值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语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加强朗读训练,读中感知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阅读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针对文章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揣摩文中蕴含的情趣、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例如《阿里山纪行》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洁净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的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针对这个自然段,朗读的时候要读得轻松、舒展,语速放慢,语音放轻,读出一种梦幻的意味,感受“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沉浸”于静谧的世界里,使自己仿佛进入一种“禅的世界”。

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的《赤壁赋》这样的文本需要朗读来激情。在反复朗读以至背诵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忧思、高尚的品节、豪迈的气概。北大教授钱理群也说:“汉语是感悟的文字,就是不要让学生过早地了解意义,要让他在诵读中感悟语言中一种意蕴的东西。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也正好是写作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点。”

二、注意语句分析,比中理解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在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对体现文章中心、表现作者感情具有重要作用的语句,往往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感肯定会增强。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中的“随”字炼得好: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感觉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然后指导学生对这个重音所在的诗句反复吟诵,想象李白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两岸所能见到的处处是崇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变得浩瀚渺茫的情景,从而陶醉于诗人所描绘的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若将此字换成其他字词,不仅不能产生此效果,反而会失去原有的情趣。这样的比较分析,不但能加深学生们对诗句的理解,而且能训练他们的语感。

三、运用形象思维,品中冥想

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学生的心中必然会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驰骋想象,带领学生进行“美读”。

《济南的冬天》里有这样一个段落:“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门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个自然段实际上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富有色彩感和意境美的画卷。阅读时,我们先用默读把文字读熟,快速地背诵下来,然后闭上眼睛,展开联想和想象: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暗黄的是草色,“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最后在冥想中,让其定格成一幅画,由此文字叙述变成冥想中的画面。这样,既能理解内容,又能领略文字所表现的画面美。

四、联系生活,悟中欣赏

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第二信号的语言,如果与第一信号系统的观念刺激失去联系,就很难使人获得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作品中的形象加以补充、发挥。在学完《孤独之旅》后我曾问学生:“读了此文之后,读出了什么,有哪些感悟呢?”学生们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主要的是要战胜自我。”“少年要战胜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尤其是两三位同学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自己孤独时候的情景和心理感受。这样一来,学生们理解了人生之路漫长而又艰辛,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尤其是在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孤独已经成为人类根本无法回避的一种人生状态。正如曹文轩所说:“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种保护身心健康的清净。”在教学中,理解课文要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类似的感情体验真切地理解领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诱发敏锐的语感。

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有声的语言传递到学生心中,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近几年来,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文章,有的段落音韵美,有的段落画面美,有的段落意韵美。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用心品读,使学生的心田得到滋润,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

一、调动情感促使学生自发性地感悟

在阅读中赋予情感,会使学生引起共鸣,容易引发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它参与到其中显得至关重要。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后,通过具体的文字材料,调动起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模块,进行组合重构,得到新的体验、感受。相对于语文教材来说,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我们应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在阅读中感悟才能更加深透。只有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这一系列的引导,使学生们的情感与文本结合起来,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品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烘托渲染等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情感空间,任凭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准,经验积累,从不同的层面去获得感悟。

二、激活积累深化了学生的感悟

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因此,读者的知识积淀的丰富程度将决定着学生在阅读感悟中的深度和广度。读者的知识背景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相似论”认为,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相似性信息单元越多,就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阅读教材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也越深刻,正所谓“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时”。 我在教《小鹿的玫瑰花》这篇课文时,问学生:“鹿弟弟为什么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默读课文5~8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当学生面露难色时,我就提示学生

(1)小黄莺飞来了,小黄莺,你会对小鹿怎么说呢?你为什么一见到玫瑰花就想唱歌呀?

(2)微风吹来了,当你的玫瑰香风吹过森林的每一个角落时,大家是怎么说的呢?

(3)听了黄莺和微风的话,很多小伙伴们也赶来了。有谁呢?她们会对小鹿说些什么呢?然后创设情境,说话练习,再出示这样的句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蝴蝶飞来了,她说:“_______________”。

蜜蜂飞来了,她说:“_______________”。

一个小姑娘跑来了,她说:“_______________”。

( )来了,她说:“_______________”。

(4)小鹿,听了大家的话,此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呢?于是学生就明白了:小鹿的玫瑰花给很多人带来了快乐。小鹿自己虽然没有看到玫瑰花,但玫瑰花已经在别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小鹿也感到了快乐。

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一再激发同学们对玫瑰特点的认识,加以点拨,就这样一方面引导学生多积累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阅读中,激活这些潜伏的图式系统,学生才能恍然顿悟,进而完成新的意义上的建构。

三、读悟结合渲染了学生的感悟

“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延伸与结果。只有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得以自发地感悟。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具有丰富情感因素的本质,如何把这些情感有效地发挥出来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著名教育学家说过:“语言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所以语文课离不开读,读能加深理解,读能培养语感,读还能体现个性,读的作用已毋庸质疑。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累积、加深,最后完全融入故事情境。

第4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自主学习和语感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能。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阅读、概括、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的主体是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主体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应该占有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新课程标准中就阅读还要求我们做到这样几点:一是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二是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三是对部分课文还应该做到诵读。因此,在学习语文的过程那个中,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读书的训练,既要通过阅 读培植自我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又要在阅读上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读”时,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的读,传情的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也是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二、自主学习,鼓励质疑

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求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阅读教学要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书,在独立阅读中大胆地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促使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怎样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等)自主阅读课文,并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找出来,同时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的读一读。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自己读书中探究学习,从而发现问题,独立求索,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三、语感的培养

第5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中对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拓展了阅读范围。阅读教学是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一种,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理解、感悟、鉴定与评价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积累语文知识,训练阅读理解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丁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段话全面、深刻地概括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情感、丰富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阅读策略和阅读的多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积淀、丰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在阅读教学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阅读可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改进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教学当做教师、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与对话。在教学观念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不仅是教师阅读方法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为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提供一个纽带与桥梁,让三者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完成交互与影响的互动。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不可能充分沟通。而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学过程是活动的、变化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水平与兴趣爱好为基础,摒弃传统的固定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教学中产生足够的兴趣。

2.个性化阅读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定义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指导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感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经过足够多的阅读沉淀,才能够有语感的产生,才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语言的应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要内容,减少了学生阅读的内容。现代教学应当紧扣教材推荐相关读物,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巧借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3.融合阅读与写作,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阅读教学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活动的基础上,以主观情感与思维为核心,强化体验与理解过程,熏陶情感,启发思维。阅读教学效率提高的重点是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将写作与阅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得到充分的延伸。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与技巧都是由阅读进行训练的,没有阅读训练作为基础,就没有写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充足的素材。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从教材阅读中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训练作文的写作方法,将阅读与写作融合起来,提高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多媒体为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生动的展现。音频与视频方式能够设定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思想境界充分理解,深刻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的范读是一种直观、形象的阅读指导。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和掌握教材,可在学生阅读前或学生阅读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为学生范读一遍,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那些写景抒情的文章,教师更应该有感情地为学生范读一番,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优美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及文字赏析能力。教师在范读时,要指导学生边听边用心思考,感受教师阅读的语速或语感,从而顺利进入文章的意境。

例如,在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有这样的段落“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之后,学生听出了紫貂得到美餐时的喜悦,黑熊舔自己脚掌的无奈,然后尝试着自己阅读,慢慢地就会读出文章的韵味。这样,不仅改善了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整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阅读的兴趣也被激发了。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教学内容是阅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材为中心,尽可能拓展语文教学资源,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语文阅读理解的平台。

参考文献:

第6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阅读;感悟;语感

语文经常被描述为最有趣味的学科。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让学生接近文本,走进文本,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通过阅读,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语感是对阅读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领悟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呢?

一、阅读感悟语言文字,获得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正确地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训练学生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有感情,感悟语文知识内涵。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学生反复多遍地读课文语言,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才能自觉不自觉地增强语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美美地读自己喜爱的句子,从读中理解,从读中品味,学生感悟景色的优美,体悟到词语的精妙,他们就会渐渐地从句子中有所感悟,从而获得语言形象与情感色彩等感受。

二、重视拓展阅读面,培养语感

学生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这种境界是教师启发、引导阅读的效果。阅读对培养语感有独特的作用,学生语感越强,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既充分利用好课本内资源,还要放眼课外,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强调学生投入情感阅读,要求学生选择喜爱的作品、优美句段或精彩片段。鲁迅说:“阅读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告诉我们阅读面要宽、要广,阅读的量要大,能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激发语感,对学生语感训练达到熟读精思,进行语言文字感悟。

教师范读,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心灵,使之产生积极情感,引感共鸣,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把作者的情感“移植”于自我,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学习了运用语气、语速、语调等技巧,使他们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培养出适应的阅读的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启发和点拨,从而使学生体味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使学生读中悟读,读中入境,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同时还要讲究方法,减少对学生阅读的束缚,让学生读准,读通,读顺,在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教学中要给更多的朗读时间和空间,以读引思,以思促读,从阅读过程,阅读思维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开放,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空间,尽情交流,从而语感得到不断加强,巩固,并由其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感受到物之美,情之美。

三、阅读融入情感,感受语感

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语言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听和读的能力,也表现为个人情意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学语文要靠自己阅读,自己领会,阅读是学生个体动态的语言文字的思维活动,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捕捉阅读中有价值的点点滴滴,经过自身感应,读出能体现自身感受的语势、语态,从中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以情境创设,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寓教于乐。教学时要根据课文创设情境,找准重点朗读的训练点,用语言表达感受,用语气表达情感,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或高兴、或悲伤或激动……既可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朗读技巧,这样,在阅读中,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这种思考,这种感悟是来自自身的阅读实践,对学习充满激情。

四、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有关知识,而且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读写应是联通课堂内外的桥梁,教师不仅关注教材,还要有计划、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将教材内容回归生活,尝试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收集资料,运用课文语言、句式,组成自己的语言,学生自觉养成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习惯。教材里有很多名人名篇,文情并茂,人世间多姿多彩的美好情感在这些文章中得到充分表现,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从读中学写,在写中明辨道理。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得运用,带着目的去读比纯粹阅读效果好,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前,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启发作文思路,有计划地提供内容丰富、构思精巧的文章,诱发学生联想,用心去品味,探求这些文章从内容或从语言文字或从表现手法给学生启发,从而产生写作兴趣和欲望,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教师抓住时机,在阅读之后及时进行想象和练笔,内容适时迁移,让学生仿写,他们容易接受,有话可说,笔随心转地写出要表达的习作来,强化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感悟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也得到了丰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做好学生阅读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去开辟阅读的广阔天地,感受阅读的快乐,从读通走向读懂,再由读懂走向读深,最后由阅读走向“悦读”。

参考文献:

[1]汤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唱三叹”式激情导读法初探[J].广西教育, 2013, 6:31-32

[2]刘春芹.让学生课外“悦”读[J].广西教育, 2010,34:53-54

[3]张凤.浅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10,16:29-29

第7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能力 培养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而促使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既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感能力强的学生很快便能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在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语言能力起根本作用。例如:《山中访友》中,当我们读到对古桥的赞美、敬佩时,了解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是不费吃灰之力的,但若我们要想真切地感受到其中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时,是非要有一种直觉、顿悟,即较强的语言能力不可的。阅读教学的语言能力培养就是要训练学生感知语言的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的理趣,从而推动阅读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强调语言能力,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领悟。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影像、动画、演示、图片等等资料,正好可以弥补学生这些方面的缺陷的不足,使他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品味作品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性。引导学生努力去理解课文语言的张力,去具体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种种好处。例如:《穷人》,尽管学生读得认真,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积累,也不一定能想像出当时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也就为品味作品的语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如果我们恰当地演示一些图片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较容易地进行表象组合,形成接近于作品的所描绘的形象,再联系作品语言,从而就为其进行深入地体味分析语言地表现力和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奠定感性基础,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另外,品味作品的语言从实践上看,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那便是诵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以借助磁带,影像等朗诵资料,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含义,从听读、跟读到独立朗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

第8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基本的一项。新课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对阅读教学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尝试,但有的教师未真正理解新课标的实质,完全忽略了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新增内容,使得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亟待解决。如何走出阅读教学的困境,开辟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呢?

一、充分阅读,感悟文本

阅读的中心环节是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语文阅读目的在于学习语文,在于弄清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因此,阅读教学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诵读时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感悟文本。如果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的前提下,让学生复述课文,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让学生进入昏昏欲睡的状态。《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阅读。阅读教学要先读后教,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去思考。学生能自主阅读理解的地方,教师不必多讲,要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如教学《小巷深处》时,可以先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诵读全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再让学生为课文拟一个副标题去读文本;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再读文本;最后让学生细读、精读文本,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训练复述、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实现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二、个性阅读,体现人文色彩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验品味,在读中培养语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个体的素养、文化差异会作用于阅读过程,他们的阅读感受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任何人都无法替代阅读主体自身的感受。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评价者,如果一味地按照参考答案来评价,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注重过程,不能只看重结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筛选信息、思考、表达,经历的这个过程其实最重要,而结论对错无关紧要。其次,要善于激励学生。激励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最后,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学生看问题可能会出现片面化、偏激化,但他们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如果静止地看学生,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自主阅读,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学生作为一个阅读者,他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自主阅读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感知,自己分析,自己思考,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激励学生对有疑问的地方积极发问,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地读转变为主动地读。其次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培养创新精神。学生的自主阅读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开始阅读时往往不能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经历与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弄明白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再结合文本特点进行阅读理解活动。比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阅读后有的学生发问: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书中的任何一个人,因为它是以‘我’的口吻写的;于勒是不是真成了百万富翁?于勒做得也不够好,他欺骗家人;菲利普夫妇是不是真沾了他的光呢?等,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给以具体的分析、点评,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逐层剖开文章的深层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指导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方法得当会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强化朗读。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叶圣陶曾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朗读最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诵读中能获取语文知识与技能,感悟语言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粗读与精读、快读与慢读相结合。知识是无穷尽的,面对知识的海洋,必须采取精读与粗读相结合的方式。略读是筛选有用的信息,精读是对重要信息中的精彩句子、段落等进行揣摩、鉴赏。最后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积累知识。阅读要注重眼、手、口、心并用,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五、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阅读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阅读效率的提升,更需要学生在课后加强练习。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坚持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扩充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推荐一定范围的书让学生阅读,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课外阅读效果的检验,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五分钟,让学生给同学们讲述课外阅读的体验,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也可以开展小组读书竞赛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标内涵,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根据不同课文进行阅读指导,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读、细细品,组织训练,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去阅读语文,陶冶情操。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学到渗透着这种思想感情的作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培养阅读能力,从而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读,可以培育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感悟文章的核心,提高写作能力。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多种阅读途径、倡导自主阅读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 高年级 阅读 教学

阅读教学其实是语文语言活动的反复再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包括了词语、句子、修辞、文章主题思想感情等各个方面,所以阅读能力取决于阅读者的语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是高年级教学的灵魂。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读”“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要重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变成了无源之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强调了学与思的密切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凭借教材,把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读——阅读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才可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往往是教师在作文课上难以指导出来的,指导学生诵读,特别是用心灵去读,去倾听,去倾诉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使感悟——在诵读中突现。

二、读——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是阅读教学有效,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内因的动态生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提高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最重要的是贯彻多读、少讲的阅读教学思路。让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三、读——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古训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为要紧。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的诵读用心品味,用心体验。是否“对味”,这种“对味”就是理解,边读边看,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合贯通。

高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引导他们读好文,让学生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准确与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成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灵相融”。

四、读——阅读中思考、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读——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