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教学研究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

第1篇: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 问题解决 模式 原则

1.引言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为不同学生提供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关注、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研究学生的心理,要具有捕捉课堂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为只有主体的参与,才能使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生动、有效的现实性活动,它总是丰富的、具体的、富有生命力的。而长期以来,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解的时间太长,学生参与的时间太短,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失去了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模仿和接受教师的策略以及思维模式,他们要用现有的知识去过滤和同化来自学习环境中的新信息,整合或重建原有的知识结构,并在迁移应用中得以优化和发展。教师应建构具有生物特色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框架,进一步研究“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系列的分析与运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的

单一“传递―接受”式教学,培养有创造性的实际问题解决者。

2.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作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项,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必然的,生物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其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

2.1目标明确性

目标明确性是指教学目标明确,并事先明确地告诉学习者,使师生双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即先进行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基于学习心理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一般不知道教学的具体目标,他们只能从教师的授课和课本中了解到;而系统的生物问题解决教学设计须按学习者的不同状况和条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主要途径。根据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特点和水平,把握生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则,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一定的线索,在思维方法上、认知策略上给予指导,以使学生顺利地解决生物问题,并从中体验生物的思想方法,深化知识学习,获得生物能力,使智力、身心、情感得到较好的发展。

2.2对象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永远是具体的。真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客观现实的具体事物和具体过程当作一个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和,当作一个多样性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来把握的。生物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具体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具体问题,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可能性,考虑教学环境所能提供的支持及教师自身的条件。具体地说,教师应做到:一方面,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具体的,与特定条件相联系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切情况均可套用的;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设计的运用看作是一个具体的、相对的过程,从特定条件出发来运用的教学设计。

2.3思想启发性

思想的启发性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避免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像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就是思想启发性的生动运用。思想的启发性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等进步的现代教育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发展方句。

2.4过程发展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认为,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样,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具体地说,教师一方面要把教学设计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要考虑到各种变化,并随时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努力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以促进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还要不断地创造更有利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要考虑现有教学条件的制约,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创造新的教学环境。而作为教师本人,为提高自身素质,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5系统完整性

1+1>2,1+l<2这样的不等式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整体功能不一定等于各部门功能之和,它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也可能小于各部分之和,整体功能的大小取决于组成系统诸要素的协调状况。因而,我们在处理和研究问题时,要着眼于有机整体,将整体的功能和效益看作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提高生物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的效率,发挥其整体功能,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必须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原则。一方面,要将整个教学设计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当作运用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注重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的协调,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功效;另一方面,要将整个教学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当作运用教学设计的目的和归宿,考虑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和制约,以便使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其它要素相互协调配合,从而提高整个教学系统的功能和效益。

2.6问题解决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学媒体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和储存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我们把教学媒体分成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类。如下列表所示: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案搜集资料,实施研究计划分析研究,得出结论采取行动,深化理解。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首先由教师介绍活动内容,然后由学生自己通过讨论和分析,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案,并根据研究方案,通过调查、实验、查阅等方式多方面搜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实际实施。

其实施过程有三个基本步骤。首先将生物知识问题化,通过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情景来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生物问题解决,学生们一起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或方案,结合现有的知识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是对结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反省,通过反省回归到生物知识问题化。传统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习惯“满堂灌”的教学,只能消化教师“嚼碎”了的知识,口、耳、眼以及思维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不会发现问题,也不善于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4.小结

“问题解决”教学方式在生物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学实验证实:“问题解决”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法优越。它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裘伯川,王文辉,赵宝军.更新生物教育观念提高生物教学质量[J].生物学通报,1995,(01).

[2]刘满恩.高中生物“问题解决型活动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5,(08).

[3]王瑜.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第2篇: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

教学研究:不同的角度带来不同的高度

2009年是我从事教育工作的第25个年头。在这之前,我幸运地成为江苏省生物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这样的荣誉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与褒奖,然而此时的我却处在了教学的迷惘期:该从何处着手进一步提升我的教学呢?

在一次学习活动中,崔允教授谈及校本教研与专家型教师的话题时提到,通过对世界各国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研究发现,教师成长的共同趋势是:学会理解、尊重学生,致力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实践技能。这一结论深深地触动了我,因为我的教学更多的是从自我出发,考虑的是如何“完美”我的教学,很少考虑到学生。也许潜意识里考虑过学生,但几乎没有真正在意识层面上考虑过如何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构建我的课堂教学。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开始进行一场全新的教学研究。

重新出发的过程很艰难。“学”的角度有哪些?何为学习?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哑然了!于是我开始了漫无目的的阅读,然而翻阅理论书籍的过程很痛苦,因为教育理论功底特别是相关心理学理论的缺乏,让我的阅读经常处于茫然状态。我向陶洪教授说了我的困惑,陶教授给出了建议:“你可以看看相关的文献,例如一些硕博论文,从中聚焦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我开始带着问题去读相关文献。很快,那种茫然的状态有所改变了,我渐渐明晰了自己教学研究的方向。

然而,新的困惑又出现了:该如何进行研究?我尝试着做了一个研究方案,崔允教授给予了真诚的批评,并且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与方法。面对导师的批评,开始我并不能接受。我觉得作为一线教师,我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只能进行“草根式”的研究。但多次阅读崔教授给我的建议信后,我慢慢认识到问题所在:我缺乏对科研的基本认识,缺少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于是,我重新制订研究方案,慢慢体会导师所说的诸如“概念化”、“研究结构”等术语,我的教学研究工作逐步走向高处。

“学生现在在哪里?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们如何带学生到达那里?”这是崔允教授经常提醒我们的几句话,这几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正是这种思考角度的变化,带来了教学研究高度的变化。我对教学的理解,也慢慢从一线教师的经验层面提升到更有理论高度的境界。

教育思考:发现一个更有深度与广度的世界

一直以为,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关注的只是教学,只要关注如何上好每一节课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特别是教育变革,似乎是校长们才应该关注的话题。然而五年的培养让我深刻意识到原来的想法多么狭隘而肤浅:作为一名教师,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绕开教育去谈教学的。因为教师不是工厂化作业的操作工,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更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对话,还是人格与人格的碰撞、生命对生命的责任。

石中英教授提到过一个案例:一个班里有个智障儿,从这个孩子一年级起,老师就要求其他孩子不要去“打扰”他,于是这个孩子如同空气一般“默默”地在班里待了六年!这个案例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在我任教的班里,曾经有过一个精神分裂的学生。当这个学生症状好转回到学校后,班主任“善意”提醒我不要去管她,只要她不出事就行。幸运的是,我没有听从班主任的建议,而是力所能及地去关照她:每次上课我都帮她把教材翻到指定的页码,每次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我都悄悄地请几个学生邀她一并参加……这些做法仅仅是出自教师的本能直觉和一个母亲的情怀。听了石中英教授的案例后,我真的有些后怕,如果当时我听了班主任的劝告,那么今天我该怀着一份怎样的内疚来回忆那段往事呢?

如今,反思这段经历后我发现,对于那个孩子来说,学习知识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价值则随着时间的流逝,从时光深处慢慢浮现、凸显。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学只是浅表的现象,而教育则代表了对深层价值的诉求。对比石中英教授所绘制的“中小学价值教育体系图”(见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仁爱――这种人性深处最本真的情感,是居于教育最中心的核心价值。而这种价值的传递与传承就应该弥漫于全部的教学活动中。

现代社会强调每个人必须拥有一定的通用技能,其中基本技能包括读、写、生活技能,复杂推理能力包括提出假设、搜集数据、分析、思考、推理、评估和选择;与工作有关的能力包括合作、个人素质、反思、影响动机的因素。上述的诸多技能都与学生的学校生活有关,作为教师,反观自身,我拥有多少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我所拥有的通用技能有多少?我能教给学生多少本学科之外的知识与技能?正是对此类问题的思考,让我看到了像海洋一样宽广的教育世界。

人生叩问:风度源于人格的温度

多年来,我心里一直有一批让我仰慕的教育大家,而“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他们,聆听他们的渊博学识,亲身感受到他们的大家风度和人格魅力,这些都让我获益良多。

许多年前我就拜读过孙孔懿老师《教育失误论》,为孙老师对课堂和教育的敏锐观察所折服,那时我心目中的孙先生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后来有幸在“培养工程”中认识了孙先生,他在为我们作《我是如何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报告时,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是质朴的讲述,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经历、主要思想到他对乌克兰教育界乃至对世界教育界的现实影响、来自他的成长道路的若干启示等,孙先生娓娓道来。会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孙老师提出合影的请求,孙先生欣然同意,还询问了我的名字。大约半年后,我有机会再次与孙老师相遇,没想到刚一碰面,孙老师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让我觉得很意外,很惊喜。除了学识广博,这些教育大家身上所展现出的平和淡泊的风范,让我更加倾慕。

有一次小组活动中,我们几位学员不时接听电话,毫无顾忌,而导师们则没有一个接听电话的。过了一会儿,崔允先生轻轻地说了一句:“难道你们就真的这么忙?”一句话让我无比汗颜,同时又让我想起了另外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多年前我在北师大刘恩山教授的办公室,与刘教授商谈有关生物竞赛的事宜。其间刘教授的电话响了,刘教授赶紧掐了电话,说了声“对不起”,然后起身把座机线拔了,把手机关了。第二幕发生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我有幸在此学习半个月。学习结束时,施一公教授为我们每个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如果哪位学员没能到场,施教授都嘱咐身边的工作人员将结业证书收好,他要亲自将证书送到学员手上。记忆中的各种场景叠映成辉,透过这光辉,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对别人真正的尊重,什么是真正的质朴人格!

第3篇: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个主要方式。环境工程专业作为理工科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高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目前我校的环境专业实验课还不够完善,实验课时量相对理论课来说比较少,而且环境专业实验室只对课堂实验教学和教师的科研开放,学生平时的实验锻炼机会少,导致部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足。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另外一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一般与理论课相结合,在相关工程技术理论课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向学生布置一个综合性的设计任务,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完成。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工程实例的认识,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大量的工程参数和数据不知如何选择,只能根据基本理论查找相关设计手册完成计算和设计,整个过程过于理论化。

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实践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正确运用在生产实际中,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实用型环保人才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3-5]。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德国环境工程教育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培养,除了学前基础实践训练外,德国的环境工程教学中,有一个学期安排了为期22周的必修专业实践性环节。学生可以与校外,诸如环保公司、咨询公司或管理机构等开展一些小型项目的研究工作。实习过程非常正规,工作要求严格。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6]。国内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开出情况[7],从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8],或总结本校教学经验[9],或结合自身特色[10],分析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或构建了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11],在内容上强调前沿性、工程性、研究性的原则,提升了本专业的特色,增强了本科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设想

通过学习和借鉴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模式的不足,对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如下一些设想。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由6个主要的部分组成:专业课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都设有相应的实验课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现场实习。通过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环保工程公司等专业的环保治理单位,让学生对所学工程技术和工艺流程有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案例教学。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部分工程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可引入案例教学或现场教学环节,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适度安排几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学或现场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环节,可以消除以往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脱离的弊端。课程设计。包括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设计等。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工程设计方案。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学生能初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方法。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专业实习。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自身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加深对本专业业务范围的了解。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尽量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课题的实验方案或设计方案,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工程设计手册等资料独立完成论文。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重视设计理念的传授,让学生学会专业的分析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几个实践教学环节有些已基本完善,但有些还没有完全建立[12]。即便已经设置了这几个实践教学环节,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却不太容易,仍需针对这几个环节进行改进,对教师、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完善本专业学科建设,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加强不同学科专业实验的联系,增加综合性专业实验的比例

环境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也决定了环境工程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交叉科学,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必须借助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作用。环境工程专业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增加综合性专业实验比例的必要性。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是在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利用了已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通过与原有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发展方向。目前设置的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生物技术专业,这些专业开设的部分课程也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同时这些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也比较完善。因此,可以将环境工程的一些验证性实验,如有机污染物含量测定、重金属含量测定等放到化学基础实验课中,使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基本操作训练,掌握基本的环境化学分析方法,为专业实验奠定基础。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中,除了应掌握常规水质分析方法以及COD、BOD、浊度、溶解氧、总有机碳等仪器分析方法外,可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如水处理实验中的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活性污泥评价指标实验、工业污水可生化性实验、活性污泥法动力学系数的测定等,这几个实验之间的关联性很强,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形成几个综合性的实验。学生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实验加深了对活性污泥法各种参数、指标之间关系的理解。通过初步的探索,我们已经开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验,结果表明,学生能积极参与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主动思考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其他可以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还包括环境微生物实验中的培养菌的制备和灭菌,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以及环境监测实验中的水中氟化物的测定、水中挥发酚的测定、废水中苯系化合物的测定、校园空气中污染物的测定等。以上综合性实验结合了分析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生物技术实验、水处理工程实验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综合性实验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但要了解相关知识,还要根据各个专业已有的条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或对教材已有的实验进行重新设计,确保学生的实验课顺利进行。#p#分页标题#e#

建设仿真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通过购买、下载免费共享、自主开发等方式制作虚拟实验课件,建立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对于某一环境问题而言,它的工程设计方案可以由多个步骤和环节组成,例如废水脱氮除磷常用的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A/A/O)是应用最广泛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废水一般需经过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3个处理单元的处理,这3个处理单元顺序可以有变化,每一个处理单元都有不同的形式可供选择,污泥回流的方式也可以有不同的途径,这些变化形成了不同形式的A/A/O工艺。一个综合性实验方案无法全部包括这些步骤和环节。为了解决上述制约实践教学环节的矛盾,通过借鉴国内外部分高校虚拟实验室的制作方案,逐步构建环境工程仿真实验系统。仿真实验系统可以将一些在实验室中做不到的,或由于设备原因无法观察整个过程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学生需对整个工艺流程有充分的了解,提出设想和方案,然后用计算机语言编程实现设计方案。这些特点对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能力很有帮助。由于仿真实验不需要实际建造设备,不受实际运行周期影响,能迅速取得结果,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这种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设计实验线路及步骤等。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结合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采用综合设计实验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把科学研究引入实验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题,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在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训练方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其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环保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由于环境工程是一个实践性与工程性很强的学科,这也要求在校期间就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运行管理能力。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形成以工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得到基本的工程训练,同时可以较早地接触工程实际,了解和熟悉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可采用学生从大二开始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方式。学生自主报名,教师选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对于一些有大量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的教师,可采取这种方式使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样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承担起一些助教和助研的任务。学生参与研究项目的教学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规划研究方案、申请项目、与企业联系等,促使教师在科研、工程开发工作中提高水平,同时其自身实践经验反过来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第4篇: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本研究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精确定位、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系统化教学内容构造、系统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和过程的管理五方面对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研究,旨在解决林业院校培养特色专业人才的方法,并为相关院校和专业培养人才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食品行业培养创新人才开辟途径。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59-02

收稿日期:2014-12-02

作者简介:赵玉红(1968—),女,吉林长春人,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食品科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41110211);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食品科学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相结合的教学优化方法研究”(DGY2012-2)

人才是发展的最大资源,创新是发展的最大动力。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如何,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培养模式能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我国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水平的发展,同样决定我国食品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近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类似专业的培养有了显著的发展,建设了各具特色的重点专业,满足了高等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人才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在众多的食品类专业中根据学校优势和地方特色培养拔尖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行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善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研究的成果将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传授新知识新技能,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本领,积极开展自主实践,并为同类专业提供新的基础。

本研究从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和管理体系,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提供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并提供新的工具,从而确定培养方向的可行步骤、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关键瓶颈的突破方法和人才培养过程的自我管理和改进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设计制定的。东北林业大学食品科学是以林业为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包括食品化学及分析、食品制造与保藏和食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及分离工程。学科以森林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新资源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天然食品添加剂、植物有效成分功能机理、分子生物学与营养学、超临界流体萃取、生物大分子合成与调控等内容的研究。由于食品制造业中有60%的原料来自于植物,同时,全世界有80%的生物活性物质存在于植物之中,而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食用植物资源。所以,林业院校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这一特点,形成了以工科为背景,食品科学为基础,林业资源食品为特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高素质的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二、创新人才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化课程体系。本专业设置的主干课程有“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分析”、“食品保藏学”、“食用植物资源学”、“植物精深产品加工工艺学”、“森林食品加工工艺学”、“食用菌培育与加工”。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优化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综合与集成,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减少课程总学时,减少课程设置,以留出足够的学时,强化基础教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来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同时,减少了必修课学时,加大了选修课比重,增设了林业院校相关学科及人文学科的课程,增设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技术性课程,把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毕业设计、工艺试验及生产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教学内容系统化构造

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管理和设计将有助于人才知识体系的构造。东北林业大学食品专业重在培养具有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和生物技术基础,能在食品、制药、生物化工、林业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与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研究人才。因此系统地进行相关理论教学和食品行业的实践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构造中,通过注重相关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促进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很多课程使教学内容综合化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并重。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课下有方向地指导和要求学生阅读一些领域的国内外文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使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1]。实践教学受实验室设备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影响,以前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仅按规定的内容和步骤完成,缺少学生独立设计和自由操作的机会,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十分不利。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课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选择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给出研究目的,让学生先自己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思路,然后指导教师引导其进一步完善设计工作,使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

四、系统化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听,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不高,专业创新培养更无从提起。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将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首先由教师下达学习任务书和实施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定任务实施计划草案;然后在提出任务实施计划草案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任务实施方案完成各自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例如检查实施进度、疑难解答等;最后,学生完成任务后展示工作成果,做出自我评价,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在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师生交流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4]。同时学科教师在考核机制上进行改革,如加大课堂提问、讨论、课后作业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首先从思想上对课堂重视起来。并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随时回答;同时,加大学生之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5]。

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从2009年开始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学分的制度。鼓励每位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实验中来,除了国家和学校立项项目外,学院还专门拿出一批基金对学生创新实验进行立项,鼓励学生申报并实施课题。同时,食品学科也依照学校的要求对大学生创新实验给予了高度支持,每年在创新实验开展的过程中,以大三学生为主,以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其他学生作为参与人,共同开展实验。食品学科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成绩都激励着学生对创新实验的热情,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创新实验的开展,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最大的体现。

五、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技术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通过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营造创新环境等管理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

在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安排学习进程的权利。在选课时由专业教师加以指导,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教学过程的管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灵活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只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每学期通过学生打分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使教师更注意遵循“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原则,努力用丰富的学识教人,用高尚的品格育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学科任课教师100%拥有博士学位,通过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食品专业进行学习及学科内部每学期的教学方法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的改进等方面的交流,使任课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教学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方法得到提高。同时,任课教师还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将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告诉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科营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如邀请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派学生到其他大学做交换学生等。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自由探讨、自由研究的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许程剑,李应彪,卢士玲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64).

[2]刘达玉,唐仁勇,郭秀兰等.基于卓越计划的食品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1,(9).

[3]姚芳,刘靖,张璟晶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4]王蔚斌.关于食品科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2,(7).

第5篇: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

一、书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为教学反思的书写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层次,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的高低。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辩证的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法,给予肯定或否定,经过思索与修正,对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教学方法、语言表述等进行积极的重新思考,达到理解相应的教学活动的目的,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课堂教学效益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进行调整,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自身教学质量得到总体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培养书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与方法

(一)写教后记

书写教学反思最常见的是教后记,它能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从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更好地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撰写教后记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记失败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二是记成功之处,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如在复习“呼吸运动”时,呼吸肌和胸廓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字组成口诀:“肌缩胸扩氧气进,肌张胸缩废气出”。这就有助于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三是记学生见解。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讲授“不同血管出血特点及止血方法”时,学生经常应不理解而将近心端与远心端答反”,课堂上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这样记“动近静远”既动脉出血在伤口的近心端止血,静脉出血在伤口的远心端止血。这样使学生记得深刻,不易混淆,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加以反思有助于开阔教学视野,督促教师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这也可做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四是记再教设计。每一节课后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需要修正,有没有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设计,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2、写考后记

考试之后,通过评讲试卷、分析试卷,对于得分率低的试题教师要让学生剖析错误的原因,暴露思维的过程,整理正确的解题思路、答题规律,并思考“如何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出现?今后要注意什么?……”教师设计变式训练并写出考后记。

3、观摩教学

实践证明,观摩课的次数越多,类型越多,教师的反思越深入。观摩课后的教师交流讨论,彼此交换所得信息,可以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如在学习“遗传”一节内容时,基因、DNA、染色体有关的一组概念相互联系,却容易混淆。有的教师采取让学生背诵和组织默写的方法以强化记忆,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是机械地记住了概念的文字表达,而在具体的情境中又无法辨析和运用。而有的教师请学生绘图分别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概念。还有的教师通过用橡皮泥制作模型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更加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辨析。这样,通过观摩教学活动把各个教师好的做法综合归纳,改进教学行为,使自己快速成长。

4、观看教学录像

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和教研员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对比反思,再现教学中教师未能察觉的问题,是培养教师特定教学情境自我反思能力的有效手段。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反馈素材,比较容易激发教师的反思性思维,促进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

5、倾听学生的声音

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发言,真诚地聆听学生的心声,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在观察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教学难点如何突破,特别是针对学困生提出的问题,反思其思维的障碍在哪,如何帮助他们冲破这些障碍,消除知识的盲点,积累经验教训,切实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6、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通过同课头教师在一起交流心得,分析教学进度,教学实施的办法、手段以及组织形式等,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通过合作反思,将自己对某一教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展现给同事或教研员,通过这种教学交流,可以使教师的思维清晰,来自交谈对象的反馈会激起教师更深入的思考自己的教学,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提升自己。集体备课不但有助于教师的课后反思,而且有助于教师的课前反思。

7、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也可以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步骤,通过收集素材,发现其中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开展研究,探索更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教师要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

第6篇: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

[关键词] 病理学;创新性实验;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R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4-0141-02

Discussion of discoverable problems and adjusted program in pathology innovative experiment

CHEN Qiongxia1,2 DENG Hao1,2

1.Jiang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Wuhan 430056, China; 2.Jiangda Pathdogy Institute, Wuhan 430056,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current medical education concept of change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l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he trend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eaching, this paper reviewed innovativ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our department, and summarized the results.

[Key words] Pathology; Innovative experiments;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创新性实验教学是在常规的实验教学基础上,以科学问题为引导、科学研究为载体、开展的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实验教学活动。创新性实验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之一,通过实验教学过程,力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2006~2008年,我室逐步在传统的病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创新性实验教学,按照将创新性实验教学作为常规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的思路,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学习内容,并将创新性实验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基本实验,第二阶段是提高型实验,第三阶段是研究创新型实验。创新性实验教学不记学习成绩,不以实验完成情况为评价指标,最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实验。其间完成创新性实验临床医学本科学生共计18人,并由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四篇[2]。本文拟对本室在创新性实验教学中发现影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过程的问题以及后续的改进工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1 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本室在2006~2008年的创新性实验教学中,本室18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均以自愿的形式参加创新性实验,实验完成率达100%;能对三阶段实验进行总结的学生5人,占27.8%;能针对实验总结、完成学术论文并发表的学生4人,占22.2%。虽然该实验完成情况与该阶段本室制定的教学思路是相符的,但是,实验总结率以及率偏低。总结各教学环节,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问题对临床医学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实验总结率以及率产生影响。

1.1 教学过程时间长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较多,学习任务量较大,病理学创新性实验从第二学年开始进行,三阶段的教学需2学年完成,其间有大量其它课程开设,第三阶段的教学完成时,学生多处于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阶段,研究的总结和论文的完成将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实验的总结及论文的完成产生影响。

1.2 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

在创新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由新奇到疲倦的学习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决定其学习过程,并对其实验总结及论文完成的情况以及心理诉求产生影响。

1.3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同

教师有无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数量、责任心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实验总结及论文完成的情况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 教学思路的调整

根据以上总结的情况,我们在创新性实验教学作为常规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的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将教学思路调整为创新性实验教学是常规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的调整

基于教学思路的调整,在本学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帮助和指导下,首先对创新性实验的设立进行了调整,由教师、学生自行开展创新性实验调整,教师在现有科研课题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本科生的为期1个月的研究计划,由实验中心专家组进行审批。学生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组成研究小组,每组不超过5名学生;其次,本室对创新性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三个教学阶段的目的,并结合教学目的规定了教学时间以及考核内容。

3.1 基本实验阶段

3.1.1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接触科学研究,了解研究背景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3.1.2 教学内容 由各小组指导教师组成导师组,以讲座的形式对文献的查找、研究相关理论、研究相关技术理论及操作进行讲授与讨论,并由各研究小组对研究过程进行研讨并分工,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综述写作。其中,集中讲授环节1周,指导学生完成综述1个月。

3.1.3 考核内容 教师讲座课件及教案,科研小组学习记录,学生讲座笔记和学生综述。

3.2 提高型实验阶段

3.2.1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了解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过程。

3.2.2 教学内容 在各小组指导教师指导下,各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研究计划制定的科学研究,教学时间1个月。

3.2.3 考核内容 教师相关研究记录,科研小组研究记录和学生研究笔记。

3.3 研究创新型实验阶段

3.3.1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总结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思维以及科学敏感性,并进一步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有目的地开展科学研究。

3.3.2 教学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汇报及讲座的形式,由各小组指导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创新性实验的总结,讨论实验得失,完成结题报告。第二阶段:由学生根据其研究过程及兴趣提出研究方案,由指导教师及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专家组进行审阅、评估、指导并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经费由教学部门及指导老师提供,要求学生完成研究后总结并成文。其中,第一阶段教学时间1周,第二阶段时间1学期~1学年。

3.3.3 考核内容 第一阶段为教师、学生实验报告以及结题报告;第二阶段为教师、学生实验报告以及科研论文。

4 取得的成绩

(1)2009~2010年度我教研室完成创新性实验学生共计18人,其在学校及临床教学点的学习和工作表现获得广泛好评;(2)2009~2010年度根据我教研室创新性实验开展情况,申请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3)2009~2010年度15名参加创新性实验学生均已完成创新性实验第一及第二阶段的学习,第三阶段学习结果有待进一步地观察。

5 讨论

创新性实验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过程,通过创新性实验,使学生接触科研实际,并在与教师共同完成的科研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客观的科研思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性实验的各个教学环节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到教学设备使用,均处于相对开放的状态,但是如何组织创新性实验、如何对实验过程进行管理并在规范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当前报告较少[3-6]。

本室自2006年以来开始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总结和调整,至今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改进。2006~2008年,我们结合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教学形式,主要在加强教学队伍建设、提高教学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验室的管理与仪器、设备的更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培训。已初步组成了一支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互通、科研能力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在教学团队建设的同时,有目的地进行了实验室建设,已初步建成集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为一体的分子病理教学平台,并逐步完善了该平台所属实验室管理体制,使实验室的开放能有序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满足了创新性实验教学多样化的需求。

2008年至今,我们在前一步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体会创新性实验的本质,在原有的常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教学思路的基础上,将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引入创新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去。并通过明确教学目的、理顺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行为等环节加强教学管理,以保证教学过程合理、有效地进行。规范化的教学过程,在创新性实验的早期能帮助教师合理地引导学生在相应时间内接触科学研究并亲历科学研究过程,保证学生在该阶段明确自身学习目的及学习诉求并决定自身的学习方向;而在创新性实验后期,在前期的培训基础上,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所需要的实验条件和经费方面提供了保障。创新性实验教学中该规范化教学过程的实施,将使创新性实验真正做到由验证型向提高型、研究创新型过渡,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并通过对教师和教学过程的要求,使个性化学习在严谨、求实的教学过程中得以保障。

综上所述,经过五年的实践,我室病理学创新性实验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针对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我们将针对这些调整及其导致的教学效果的变化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苏博,陈胜秋,马飞,等. 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造就适应21世纪高素质人才[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1):13-16.

[2] 邓昊. 病理学创新性实验初步探讨[J]. 考试周刊,2009,3(4):207.

[3] 高治平,胡弼,李波平,等. 浅论开放式医学机能实验教学体系[J]. 医学教育探索,2004,3(4):35-36.

[4] 代红燕,南瑛,田为真,等. 深化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1):95-96.

[5] 陈洁,周增恒,曾志嵘. 高等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医学教育探索,2008,7(2):274-275.

第7篇: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

1.生命课堂:生命是生物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生命课堂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

2.小学低年级:在小学中泛指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此类学生需要教师引领帮助培养形成是非标准与价值观念,由于年龄小的关系,他们的身上存在自制力薄弱、好动的特性。

3.小学低年级构建语文生命课堂的研究:就是教师立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每一个生命,与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生命课堂是注重以人为对象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把课堂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二、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 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教师在向学生讲话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语,选择合适的言语,还能同时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学生的言语,其“讲述”的行为同时也就是“倾听”的行为。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对话,不仅仅是交流、谈话。它的精髓在于它的构成要素:反思与行动,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如果牺牲了一方――即使是部分地牺牲――另一方面马上就受到损害。反思被剥离了行动,对话只会是空话、“废话”;行动被剥离了反思,对话只会是行动主义。在这两种情况下,对话都不可能实现,教育也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解放。对话,作为一种与灌输式教育相对的教育方式,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话,作为一种手段,必须服从于意识化的目的,即培养人的批判性意识。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不应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但是,对话的展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爱的倾注、谦虚的态度、对人的信任、充满希望以及进行批判性思维。对话的目的,是对现实进行不断改造,是为了人的不断人性化。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建立真正平行(水平)的对话关系,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因为对话文化行动一旦展开,处处可见反对话文化行动的阻碍。这两种文化行动的对立,再现了统治与解放的对立。

3.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在个人多年的教学与研究中,总是首先强调其人性观最独特之点。他逆潮流地宣示自己对人那一份极大的信心。他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他深信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掌握个人的命运。他更坚信人是理性的,既能自主自立对自己负责,亦值得信任和合作。他认为人皆蕴藏着潜能,人性是积极、建设性与社会性的。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发展的潜能,只要具备了合适的条件,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教师应由衷地信任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我们的课堂更多关注的是知识课堂,这样的课堂被异化为知识至上,剥离实践的教学,僵死的教学,冷峻的教学,非生态化的教学,背离了教学本应该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及完整的人文价值。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在强化知识、技能同时,失去的是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教师经常谈论以人为本的话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教师很少会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结果即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是在当下,大喊要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的口号下,在课堂真正实现师生对话的场景很少,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还有另一种倾向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教学活动中,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即只针对“学生”这一要素,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

生命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在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互动精彩纷呈。生命课堂能够让教师致力于课堂、学生、教材及教师自己这样的具体的场景中开展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中年段是小学生习惯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小学中年级构建生命课堂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促进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把每一个学生当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待,学校不再是生产统一产品的 “加工厂”,老师也不是生产模具的“工程师”,学生更不是工厂里加工的“产品”。

四、研究目标

1.学生在课堂能够畅所欲言,主动提出问题。课堂上师生能构进行愉快地交流。

2.师生在课堂进行情感的交流,开展平等对话,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3.教师在课堂能够机智地处理突发事件,对于课堂上发生的纪律问题教师处理妥当。

4.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五、研究过程

1.申报阶段(2011年7月-9月):精心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查找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2.准备阶段(2011年9月-10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为课题研究寻找理论支撑。开展生命教育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分析本班学生语文课堂的现状,针对调查结果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3.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6月):采用行动研究法,。

4.总结阶段:(2012年7月-9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博取众长,形成个人的语文教学思想。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六、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

1.1调查报告《关于我校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策略》(2011.9)

1.2生命课堂的案例(2011.11)

1.3关于生命课堂研究的校内教研课(2011.11、2012.4)

1.4论文《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彰显学生生命的本色》(2012.5)

1.5《小学低年级构建语文生命课堂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12.8)

2.实践成果

在进行研究的这一年时间里,我收获颇多,撰写了案例《生命教育留给我们的思考》获市一等奖(结果已经查实,但证书未发),《小学语文:识字六》获省三等奖,两节校公开课受到学生的喜爱,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七、反思

1.在进行实验时,我们发现一个班的学生间语文实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与实验目标有一定的差距。这点便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出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语篇阅读教学策略。

2.实验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在掌握一定阅读技巧后,有效的阅读技巧还有待提高,如:略读、细读、跳读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进行方法的指导,提出的问题有粗到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师在新的语篇阅读教学的模式下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提高,在讲解和分析阅读材料上的方法还需探讨。

参考文献